中西方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差异

2025-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西方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差异 篇1

摘要: 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中西方饮食方式在就坐形式、用餐工具、餐饮对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中西方餐饮礼仪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而且这种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饮食方式

餐桌礼仪

用餐工具

餐饮对象 餐桌举止 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中 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于是深入了解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和餐桌礼仪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用餐使用的是刀叉,并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三)中西餐饮对象差异 1.餐饮对象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2.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文化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能够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

3.餐桌举止

着装时,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即使再昂贵的也不能)

喝酒时,会喝酒的人饮酒前,应有礼貌地品尝一下。可以欣赏酒的色彩,闻一下酒香慢慢品味。不要为显示自己的海量,举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饮而尽,使酒顺着嘴角往下流。也不必矫揉造作地在举杯时翘起小手指,以显示自己的优雅举止。不宜一边饮酒,一边吸烟。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喝汤时,中国人饮汤时是用匙羹从碗里勺起来喝或直接用碗饮,而喝的时候发出声音,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喝汤也不能吸着喝。西方人喝汤,一般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身体上半部略微前倾。当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便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通常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通过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反映出各地迥异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家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中西方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差异 篇2

关键词:中国,西方国家,餐桌礼仪的差异

一、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1.地域不同

众所周知,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于同一种现象或事物,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就是地域文化的不同。地理位置和环境导致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本国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也不尽相同。

中国人吃饭时习惯用筷子而西方人则用刀叉。这是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最基本的部分。使用餐具的不同是与环境有关的。中国多木头和竹子,所以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用它们制作成筷子。刀叉的出现要比筷子玩得多,它的出现是源于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他们总是随身携带刀具,以便切割食物。从那时起,西方人用刀叉作为自己的餐具。

2.传统不同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可能导致不同的历史和传统。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从筷子的使用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是两根筷子相互协作的过程。这恰恰体现了集体主义这一核心思想。西方人以个人为中心,人与人的界限十分明确,不允许互相干涉。这种个人主义文化造就了西方西方餐桌礼仪不共享一盘食物的原则。

3.习俗不同

习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不同的民族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如问候、感谢、奉承、道歉或打电话。例如:当中国人邀请客人吃饭时,会做许多菜,但是主人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家常便饭”等这类词语。主人也会给客人夹菜并尽量让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请客人吃饭时,饭菜很简单。他们不会给客人夹菜,只会对客人说“help yourself”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

1.时间观念

中国人对时间的观念较为宽松,而西方人较为严格。中国人参加宴请时,喜欢提前到或者迟到,主人对此现象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准时到或者晚到(不超过10分钟)。迟到通常是不礼貌的行为,被认为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座次安排

中西方都十分重视宴会中的座次安排。中国人喜欢用圆桌代表“圆满”,右尊左卑。在就座时,通常是长者,德高望重的人和权位高的人以及主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余宾客按顺序入座。在中国古代,妇女是不允许上桌的。至今,我国一些地方仍沿用这一传统。西方人喜欢用长桌。就坐时,他们总是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而且男士会帮女宾客拉开椅子方便就坐,体现他们的绅士品格和对女士的尊重。男女间隔坐,主人坐在桌子的两端。

3.上菜顺序

宴请客人时,中国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通常是鱼、肉、蛋和蔬菜之类的凉菜。其次是主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主菜结束后提供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等。最后则是水果,有助于消化。而在西方国家,第一道是开胃菜,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第二道是汤,第三道是鱼类菜(副菜),常常有一些海产品和水产品。第四道菜是肉、禽类,也称为主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然后是沙拉,也就是蔬菜拼盘。最后是甜品(冰淇淋和布丁等)、水果和咖啡。

4.餐具

在中国我们常用的餐具有:筷子、小碗、勺子、碟子和盘子等等。水杯常放在左边而酒杯常放在右边。而且烟灰缸和牙签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西方人喜欢使用刀叉、汤勺、盘子和玻璃杯等等。西方国家的餐具摆放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共同的原则是:盘子放在中间,左边放叉子,右边放刀。

5.就餐氛围

吃饭时候中国人喜欢动而西方人喜欢静。中国人吃饭的氛围很活跃,人们喜欢边吃边聊。但是大声说笑是被认为不礼貌的。而且中国人特别喜欢给别人夹菜,来表示自己热情好客。相互劝酒也是中国餐桌一大特色,中国人喜欢喝白酒和啤酒。所谓“感情深一口闷”,喝酒是不但能加深彼此的感情而且还能拓宽人际关系。西方人吃饭的时候,他们专心地享受自己盘中的食物,与客人交谈时不大声说话,别人说话时也不许插嘴。嘴里含有食物时不能说话,要咽下食物才可以。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西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异。在面对这些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惯。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有很大帮助,能防止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失礼于人,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J].当代学生,2004(10).

[2]杨柳,田丹丹,苑富山.中美餐桌礼仪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3]彭健.浅议中西餐桌礼仪差异[J].新西部(下半月),2009(06).

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篇3

【关键词】 中西方 餐桌礼仪 比较 差异

1.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中国餐桌礼仪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届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餐,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餐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用餐时犯了禁忌,便会带来厄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为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味着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是不礼貌,亦意味着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在碗里,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也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只是满足基本生理的需要,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礼仪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礼仪。

2.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西方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儿童的餐桌礼仪中,美国人还注重进行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水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3.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比较

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其中包括座次安排,上菜顺序,餐具摆放,停菜方法,肢体动作和语言的含义,下面主要围绕肢体动作和语言的含义来分析下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在中国,平时吃饭,家长会告诫小孩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有筷子敲打碗盆。这种解释比较容易接受。事实上,还有另一种解释值得重视,古时候有所谓“蛊毒”之说,相传蝈是一种由人工培养的毒虫,人取百虫放入瓮中,经年打开看时,必有一虫将别的虫都食尽,这虫就叫蛊的。古人因此将毒害人而令人不自知,称为蛊毒。在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为使蛊起作用,就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因此,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饮食中的大不敬。

暂停用餐时,双手如何摆放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能喜欢把双手放在桌面上,以手腕底部抵住桌子边缘;或者你可能喜欢把手放在桌面下的膝盖上。双手保持静止不动,在同桌的人看来,可能比用手去拨弄盘中的食物,或玩弄头发要好得多了! 吃东西时手肘不要压在桌面。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手的手肘撑在桌面上,并无伤大雅,因为这是正在热烈与人交谈的人自然而然会摆出来的姿势。不过,吃东西时,手肘最好还是要离开桌面。

在美国,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不允许替他人取菜,不允许吸烟,不允许向别人劝酒,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用餐时不应将手肘镇在桌子上妨碍他人进餐,而且也不美观,更不可晃动椅子发出怪声。当口中有食物时,不可喝水、喝汤或讲话,如果不小心犯了此错,应说“excuse me”,待食物吞下后,再继续话题。进餐时应尽量参与话题,不要保持沉默或只与邻座讲话,而忽略其它宾客。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喜欢,可以只取一些或根本不拿,并婉转地向女主人解释。进餐期间如果咳嗽,应以餐巾捂住,并致歉。但如果太严重,则不妨先离座,等缓和后再返回座位。在餐桌上也不可用牙签剔牙,最好能等到宴毕后到洗手间用牙签取出。女士也不可在餐桌上补妆。有事须先行离席,应向在场的人致意。

由于个人在餐桌上用餐的仪态确实会对别人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影响,因此父母自孩子进入青少年后,就应该拨出足够的时间在餐桌上陪伴孩子,以确保他们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综上所述,中西餐桌礼仪有不少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了解西方餐桌礼仪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和在国外生存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在餐桌上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因此,学习和研究餐桌礼仪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 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M].刘晓媛,译.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7.

[2]冯玉珠. 宴之道: 职场宴请细节攻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3]陈弘美. 中式、西式、日式餐桌礼仪实用知识[M] .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

[4]段洁. 餐桌礼仪与口才[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於奇.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张玛莉. 成功有礼(2) 餐桌礼仪和饮食主张[M].广州: 广州出版社, 2005.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 篇4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篇5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都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的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

3.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4.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 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通过对比,我发现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从筷子与刀叉的区别看出,筷子是由两根组成的,缺一不可,在协同中完成整个的吃饭过程。可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吃饭过程却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的民族心理和集体主义的国家理念。而西方国家体现的是,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用刀进行切,然后用叉将其夹住,最后才是送到口中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可以分析出,每个独立的工具所承担的是各自独立的责任,完成的是分别的任务。

其次便是中西方价值观不同。每一个社会和国家都在使用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在餐桌礼仪中人们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各个国家的价值观的一个缩影,是在各自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引下采取的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如在中国这样一个以“礼仪之邦”,并强调“孝”、“忠”的国度里,体现出集体主义价值观。在餐桌上就餐的时候,人们点好了菜以后,从座次就可以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中国人强调尊老爱幼,因此,座位的摆放很有规律,座位不仅有上下等级之分,而且还有具体的座位排序。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个人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之间实行的是各自的价值,体现的是每个人的个体力量。这是因为在西方人的哲学思想中,倾向于侧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他们认为一个人若达不到自己的目的,那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懒惰,缺乏斗争的精神。通过在就餐时候的分餐制就可以看出,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吃自己餐具里的东西,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不会出现在中国可能出现自己勉强吃主人夹的菜肴。

中西方国家餐桌礼仪的差异是什么 篇6

餐桌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迥然不同,在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餐桌礼仪在交际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学习和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于饮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因此中国人对饮食十分重视。在宴请宾客时,中国主人通常予以非常高的重视,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是非常精致珍贵的,而且讲究荤素搭配,色彩搭配,在身份地位或者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庭,甚至连菜的取名也有特殊的含义。而西方国家则更珍惜时间,做事以效率为原则,所以快餐店大行其道。就算是宴请宾客,主人的准备野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菜很可能就是几道数量不多但是比较珍贵的蔬菜。

(二)餐桌用语差异

在请客人用餐时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显得很自然随意。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工作总结餐桌上的气氛中西方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讲究热闹,所以经常在餐桌上高声谈话,其气氛虽说是其乐融融十分和谐,但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十分没有教养的表现。西方的餐桌礼仪讲究礼仪和素养,整个就餐过程应该是十分安静的,举止也十分优雅。

(三)座位排序不同

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对八仙桌极为喜爱。在宴请中,年纪大的长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会按顺序入座;而西方国家在宴请客人中,习惯用长桌,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而客人则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在桌子形状的采用中,可以看出西方人主张的是自我,个性张扬,符合西方的特质。

(四)餐具陈设和使用的不同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rsquo;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千万不要用嘴去吹,也不要把勺子塞进嘴里,或反复吮吸。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 篇7

摘 要

餐桌礼仪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中,中西方都积淀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餐桌礼仪。无论是日常的民间交往还是较为正式的官方外交,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冲撞成为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公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此,通过梳理餐桌礼仪的差异,透视其背后隐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价值、思路与方法,并对已有文献进行述评,第二部分从多个角度具体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并透视其背后的文化差异,第三部分则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一些启示。

关键字:餐桌礼仪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

Abstract Table mann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In the long history,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formed their respective table manners.A large number of business people and civil servants must confro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in both daily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and formal official diplomacy.Based on thi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 this paper analyses its hidden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provides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ing this study’s background, value, idea and method, and review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In the second part, I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 and find its hidden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The third part provides some revelations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table manners;cultural differenc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1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1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2 1.3 文献述评....................................................2 第二章 中西方餐桌礼仪对比及文化差异分析.............................4 2.1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就餐过程的差异.......................4 2.1.1就餐前的餐桌礼仪.......................................4 2.1.2就餐中的餐桌礼仪.......................................4 2.1.3就餐后的餐桌礼仪.......................................5 2.2 餐桌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分析..................................5 2.2.1中国人追求尊卑次序与整体和谐...........................5 2.2.2西方人崇尚以人为本与个体自由...........................6 第三章 餐桌礼仪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7 3.1借鉴西方餐桌礼仪的先进之处...................................7 3.2传承我国餐桌礼仪的优良传统...................................7 参考文献............................................................8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礼仪是特定情形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包括对大众一言一行的规范,其约束力不及法律,但是却能为大众的交往提供重要的指导,遵守礼仪的人能够为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进而获得尊重和认可,违背礼仪的人则会引发对方的反感,甚至带来不必要的冲突。礼仪的内容包罗万象,而餐桌礼仪是最为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礼仪。简单地说,餐桌礼仪就是人们在就餐时需要遵守的规范,实际上,这一规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形成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然也形成了丰富的餐桌礼仪,这些礼仪既约束着国民的餐桌行为,也塑造着国民的良好形象,其背后折射的是雄厚的大国文化积淀。西方国家也十分注重餐桌礼仪,形成了一系列的就餐规则,这些规则与我国的不尽相同,这就为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不便,了解这些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交流中保持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推动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成为睦邻友好的关键途径。

立足于餐桌文化这个小的视角,本文着重比较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目的在于系统地挖掘餐桌礼仪的差异,并进行归类,同时,深入剖析背后的文化差异因素,这对于增强人民对餐桌礼仪的重视,提高人们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的认知,增强人们的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理论层面上,通过本文的研究弥补现有餐桌礼仪分析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更加系统性,同时能够进一步剖析文化差异,为更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具体研究遵循的逻辑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现象是指餐桌礼仪的具体内容,而本质便是餐桌礼仪中隐含的文化差异。按照这一逻辑,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即首先梳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重点发掘其分析的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归类的方法展示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最后通过理论分析,挖掘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阐述这些差异带来的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本文的文献述评和文化差异分析的部分,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着重从理论层面加以探讨,在主体的餐桌礼仪差别分析中,主要采用归类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而清晰明了地展示餐桌礼仪的具体区别。定性分析的方法能够确保本文的研究合乎理论规范,保证本文分析的科学性,提高理论水平。归类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是研究餐桌礼仪差异非常便利的方法,既能保证具体形象,也能够实现与理论的良性结合,从而进一步保证本文结论的说服力。

1.3 文献述评

餐桌礼仪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王娟[2011]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变迁,理应不断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从而达

到增进中西方友谊的目的,她在文章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西方的餐桌礼仪,并将其与我国的餐桌礼仪进行了简单的比较[1]。但是将餐桌礼仪的差异直接等同于文化差异,并没有揭示出导致餐桌礼仪差异的原因。鄢赫,李晓云[2013]选取了法国的餐桌礼仪与我国进行对比,其对比围绕着进餐方式和气氛两个方面展开,着重介绍了中餐共食制与法国分餐制的区别,进而揭示了文化意义,整体体现出文化生态学的逻辑[2]。可以说这样的研究方法针对性很强,而且能够进行比较详细的对比,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也有学者借鉴该方法对比中美之间的餐桌礼仪差异,如王靖雯[2013],她从饮食的观点与态度差异出发,对比中美餐桌礼仪,可以说首先对差异的原因作出了诠释,然后再进行现象的对比[3]。这些研究纷纷将重心设为餐桌文化的比较,实质上对背后的文化差异,特别是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没有作出详细的阐释。

也有学者对餐桌礼仪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探究了餐桌礼仪对比的意义。赵彦[2013]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论述了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详细的对比,探究了背后的隐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认为了解差异的意义在于改善各类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效果[4]。与餐桌礼仪最直接相关的文化是饮食文化,张亚红[2009]立足于文化内涵考察,提出西方人对营养的关注,对规范的注重,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导致其餐桌礼仪与我国存在诸多不同,这些餐桌礼仪既是其文化观念的体现,也是传承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对于存在的差别,她因为应该辩证地借鉴和学习[5]。邓晓娟[2012]同样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关注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她将餐桌礼仪与社交礼仪、婚俗礼仪结合起来进行对比,除了提取其中的不同点外,还探究了双方的契合点,她认为既要避免盲目西化,也要防止固步自封,应该按照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合中西方的礼仪文化[6]。

从现有文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界对餐桌礼仪的对比尚不够系统,对文化差异的揭示也不够统一,有必要对餐桌礼仪的差别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同时深入 [1][2] 王娟.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73-174.鄢赫,李晓云.浅谈中法餐桌礼仪显性差异及其文化意义——以进餐方式和餐桌气氛两个方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5:141-142.[3] 王靖雯.浅谈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5-6.[4] 赵彦.中西方餐桌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3.[5] 张亚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4:74-75.[6] 邓晓娟.中西礼仪文化之比较[D].兰州大学,2012.挖掘背后的文化差异。

第二章 中西方餐桌礼仪对比及文化差异分析

2.1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就餐过程的差异

2.1.1就餐前的餐桌礼仪

就餐前的餐桌礼仪主要是入座、餐具及菜品摆放等方面。在这个方面,中国的习惯是入座必须讲究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客人的尊敬,优先请客人入座,而且是上座,这一点在中国最为传统的八仙桌上体现最为明显,现在即使是圆桌,也会划分出主宾、主陪等座次,以示尊卑秩序,一般情况下,女士不会得到特别的关照。餐桌也会按照距离主席台(婚礼中)或是门口的远近进行等级划分。在我国较为正规的上菜次序为先上凉菜,再上热菜,最后上主食和餐后甜点,热菜之中,首先上炒菜,再上烧制的菜品,一些主要的菜品如整鸡、整鱼,不能让它们的头尾对准客人和长辈,以示尊重。中餐餐具的摆放礼仪较少,如筷子要摆在碗碟的右侧,不能竖插在碗中等。

西方国家在就餐前要对女士表示尊重,如邀请女主人坐到主位上,对就餐人员的年龄和身份并没有过多的重视,但同样遵循以右为尊的原则,并在安排座位时特意调配男女的位置,保证交叉。西方国家上菜时,先上开胃菜,再上汤品,然后是副菜,主要是鱼类,再上主菜,一般是肉类和禽类食品,再上蔬菜食品,最后以甜品、饮品结束。西方国家对餐具的摆放要求较多,特别是刀与叉的摆放,一般叉放在左边,刀放在右边,并保持刀口向内,其他餐具以此摆放,从外到内依次使用。此外,西方国家还特别注重餐巾的使用,将餐巾放在腿上表示开始用餐,放在桌面上,表示结束用餐。2.1.2就餐中的餐桌礼仪

我国的餐桌礼仪在就餐过程中讲究热闹。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诸如行酒令之类的餐桌文化,以活跃餐桌的气氛,同时,人们也认为餐桌也是拉近彼此关系,进行事务洽谈的重要场合,因而会在就餐过程中频繁敬酒,并讲究一定的尊 4

卑次序。主人也会承担起调解餐桌氛围的职责,并会主动劝客人品尝菜肴或是劝酒,让客人酒饱饭足以示尊重。

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讲究安静的氛围,并通过进餐时是否安静来判断一个人的气质与风度,因而他们不会在进餐时高谈阔论,不会频繁地劝客人吃菜、喝酒,即使要敬酒,也是点到为止,并不会强求,敬酒多为互相祝福。客人自主进餐,也会毫不客气地选取自己喜欢的菜品和酒类。进餐时,西方国家讲究把菜品吃完以示对主人的尊敬。2.1.3就餐后的餐桌礼仪

在我国的餐桌礼仪中,如果将筷子横放在饭碟上,表示已经进餐完毕,之后,主人一般会继续陪客人喝茶闲聊。如果是在餐馆里,一般都是一个人买单,在有人请客的请客下,请客的人要主动买单,如果没有特定的请客人,而是多人聚餐,则经常出现就餐后纷纷抢着付款的情形。如果有剩菜剩饭,人们多会碍于情面,不会主动选择打包带走。

在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中,如果把刀叉摆做刀口向外,叉尖朝上的样子,或是将餐巾摆放到桌面上表示用餐完毕,主人看到客人示意用餐完毕,不会再劝客人继续进餐。如果是多人聚餐,西方国家讲究AA制,并且会在餐后支付给服务人员一些小费,对于剩菜剩饭也乐意打包带走。

2.2 餐桌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分析

2.2.1中国人追求尊卑次序与整体和谐

我国的餐桌礼仪体现出追求尊卑次序与整体和谐的文化。作为礼仪之邦,我国的很多餐桌礼仪都可以追溯到注重等级次序的古代时期,比如周朝的礼制中便有大量的餐桌礼制,约束臣民,保持对国君的尊重与忠诚,一旦做出不合礼制的行为,可能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而这些礼制也往往成为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到今天,虽然餐桌礼仪不同于早期的等级次序,但是其暗含的尊卑文化依然传承下来。在餐桌上的座次,菜品摆放的规矩,敬酒的复杂规矩都体现出这种尊卑文化。同时,谦让也是我国餐桌礼仪中隐含的重要文化,对长辈表示谦让,对客人 5

表示谦让,都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人追求整体和谐的文化。通过餐桌来加深感情是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要理解,因而在餐桌上,中国人更喜欢通过热热闹闹的形式来塑造饮食气氛,特别是像年夜饭,则直接代表着团聚与家的文化,一个家族的餐桌则是一种族群与集体文化的维护与追求。因而,不难发现,中国人餐桌上的菜品都有着关于整体和谐文化的寓意,比如元宵、月饼象征着团圆。在这样注重尊卑与集体的文化中,能够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提升集体凝聚力,加深集体成员之间的感情,但是却往往容易忽视个人的诉求。2.2.2西方人崇尚以人为本与个体自由

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体现出西方人崇尚以人为本与个体自由的文化。可以看出,西方国家餐桌礼仪中的谦让文化与我国大有不同,不仅仅是对客人的客气,而是尊重客人的选择,对女性的谦让与我国的尊卑文化也大有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追求平等的价值观念。总体来说,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将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在餐桌上,将客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这一点也体现在西方人对菜品的设计上,他们更加注重菜品营养的均衡,把饮食作为一种补充营养的方式,因而很难接受中国人享受式的饮食文化,也难以理解中餐的一些菜品如“臭豆腐”。

与中国人注重集体的餐桌文化不同,西方人崇尚个体自由。他们实行分餐制,自己取用喜欢吃的食物,不会为他人挑选食物,主人也不会勉强劝酒,这是一种对个性的尊重,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因而西方人率先推出了自助餐的形式。付款AA制则体现出一种平等的文化理念,承担起各自的责任。相比于我国的餐桌礼仪,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体独立性,这种价值观有利于独立精神与品质的培养,特别是餐桌礼仪能够促成个体的风度,但是也存在忽略集体文化的弊端。因此,对待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必须保持理性的态度。

第三章 餐桌礼仪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3.1借鉴西方餐桌礼仪的先进之处

对于西方国家的礼仪文化要辩证地对待,采取科学的态度,既不能盲目地学习,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选择其中更加合乎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成分加以吸收,对存在的糟粕之处进行摒弃。而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越来越成为主流,首先必须尊重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及其代表的文化,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或是国内西式餐厅就餐时要主动学习其约定俗成的餐桌礼仪,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交流场合,更应该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既能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能够推动双方的友好合作,避免误会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对于西方国家餐桌礼仪中较为先进的理念和规范,可以借鉴到我国的餐桌礼仪中,比如对女性的尊重,对菜品营养的追求,以客人为本的理念,平等意识等都是值得学习的,可以大胆地引入这些餐桌礼仪,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餐桌礼仪;最后,防止全盘西化的不良倾向,不得不承认,现在国际通行的餐桌礼仪由西方国家主导,在跨文化交流中,理应主动学习,但是对于其餐桌礼仪的糟粕之处,应坚决摒弃,保持对本国餐桌礼仪应有的自尊。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

3.2传承我国餐桌礼仪的优良传统

我国餐桌文化中的尊老爱幼、重视集体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如勉强劝酒、暴饮暴食、过度虚礼等现象是其中的糟粕,既要继承餐桌礼仪的优良传统,也要积极摒弃其糟粕之处,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餐桌礼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体来说,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方面通过借鉴西方国家优秀的餐桌礼仪改进我国餐桌礼仪的糟粕之处,比如增强对女性的尊重,注重饮食结构,尊重客人的实际需要,避免不太健康的饮食和过度享受式的饮食,在公共场所用餐时要尽量保持安静,推行光盘行动,反对铺张浪费,杜绝不良的饮酒文化,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着想,实际上从我国现在的文化宣传中可以发现,我国的餐桌文化正在发生着变化,一些不良的现象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我国餐桌礼仪中的

优良文化传统,比如像尊重年龄较大的国际友人,主动向他们阐释我国菜品的丰富寓意,注重通过餐桌增强友谊,促进双方的理解与合作,实现共赢。

总之,每个人每天都会体验餐桌礼仪,小到家庭的一餐饭,大到国家元首的宴席,无处不彰显着餐桌礼仪的魅力,只有在综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基础上,以人类文明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餐桌礼仪,并加深对餐桌礼仪背后隐含文化的理解,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成功,推动中西方的合作与发展。

参考文献

中西方餐桌礼仪 篇8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坐定后,方可入座。

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就餐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地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1.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

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2.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账,推拉争付,甚为不雅。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融合 篇9

(一)西方饮食文化

蛋糕是西方饮食文化的代表性产品。

最早的蛋糕是古老宗教神话与奇迹式迷信的象征。在欧洲黑暗时代,这些珍奇的原料只有僧侣与贵族才能拥有,而他们的糕点创作则是蜂蜜姜饼以及扁平硬饼干之类的东西。慢慢地,随着贸易往来的频繁,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也跟着彻底地改变。蛋糕最早起源于西方,后来才慢慢的传入中国。生日蛋糕的由来

中古时期的欧洲人相信,生日是灵魂最容易被恶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当天,亲人朋友都会齐聚身边给予祝福,并且送蛋糕以带来好运驱逐恶魔。

生日蛋糕,最初是只国王才有资格拥有的,流传到现在,不论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在生日时,买个漂亮的蛋糕,享受众人给予的祝福。婚礼蛋糕的由来

婚礼蛋糕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代。蛋糕一词则出自英语,其原意是扁圆的面包,同时也意味着“快乐幸福”之意。

古代时富家子弟举办婚礼时,都要做一只特制的蛋糕,而且也请来贺喜的客人们吃蛋糕。客人们期望自己也能分享新婚夫妇的幸福。

提拉米苏(Tiramisu)的由来(意大利)

关于提拉米苏的由来,有一个温馨的故事:二战时期,一个意大利士兵要出征了,可是家里已经几乎什么都没有了,爱他的妻子为了给他准备干粮,把家里所有能吃的饼干、面包做进了一个糕点里,那个糕点就叫提拉米苏。每当这个士兵在战场上吃到提拉米苏就会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爱的人。

提拉米苏,Tiramisu,在意大利语里,有“带我走”的意思,带走得不只是美味,还有爱和幸福 慕斯蛋糕(巴黎)——蛋糕中的至尊极品

慕斯蛋糕最早起源于美食之都--法国巴黎。在鲜奶油中加入具有口感和风味的十数种新鲜辅料,在温度的控制、原料的配比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使外型、色泽、结构变化丰富、口味更加自然纯正,冷冻后食用风味无穷,符合人们追求精致时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为蛋糕中的至尊极品。“法兰卡1876”

法兰卡1876是一家高档烘焙连锁品牌,集西式蛋糕、现烤面包、特色西点和时尚饮品于一体,崇尚精致优雅的生活理念。店面包含手撕包、北海道、提拉米苏、慕斯、现烤、等多种代表性招牌面包

(二)中方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并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人重面之蒸煮,西方人重面之烘烤。此外,面食文化更表现在其中隐含的民族情结、节日风俗和人生礼仪。以中国传统食品饺子为例,饺子有意,大年初一五更吃饺子,象微新更替财源滚滚。冬至节吃饺子,传说不会冻耳朵。民间又有“送行饺子迎风面”,寓意客人长来长往;“子系饽长寿面”预祝新娘早生贵子。饺子、面条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面食家”是在“法兰卡1876”的基础上进行的面食品牌文化的延伸。集中式面食水饺、面条、馄饨于一体,崇尚自然健康理念和精致时尚的面食文化,为广大市民带来饮食文化新体验。

(三)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

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起源上差异万种,中国人重面之蒸煮,西方人重面之烘烤。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两种文化交替碰撞,饮食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中西饮食文化逐渐融合。

西方餐桌礼仪 篇10

一份正宗的西餐餐具共包括:牛油刀、面包碟、前菜用刀叉、主菜用刀叉、喝汤用汤匙、甜品用叉匙、红酒酒杯、白酒酒杯。

2、正确摆放餐巾

餐巾不仅仅要摆在腿上,还就应注意要将其对折,并将折痕靠近自己。中途暂时离席应将餐巾放在椅子上或用刀压着餐巾一角任其垂下,绝对不要将其挂在椅背上或放回餐桌上。

3、如何用刀叉

如果实在记不清刀叉用途,就只记住使用刀叉次序必须是由外至内。还有在使用刀叉时必须不要动用“蛮力”,要以前臂的力气切食物,使刀叉基本呈90度角的状态,如中途离席,刀叉应呈“八”字放置,叉背向上放,这表示“我还没吃完呢”。叉背向下表示用餐完毕,侍应生会过来收走盘子,已经吃饱的.话,就应把刀叉并排放在盘子右面,叉背向下,刀在叉子的右侧。

4、双手取食物

向自己的盘中取食物时,必须要用双手。取一只烤土豆也要用左手拿叉、右手持汤匙将食物夹到自己的盘中。不要只用一只叉子将食物叉到盘中了事,那是极不礼貌的。

5、喝汤及吃面包

汤很热也绝不能够用嘴吹气。舀第一匙的作用就是“探热”,一般不要舀太满。汤匙要由内向外舀,汤留下不多时能够将汤盘轻轻向外倾斜。吃面包时,必须不要将整个面包拿起来放入口中咬着吃。合乎礼仪的吃法是把面包用手撕成小片,再缓缓放入口中。

6、主菜礼仪

吃肉扒要从左边切起。吃鱼时要注意,吃完上面的鱼肉后不要将鱼翻身,而应用刀叉挑去整付鱼骨后再吃下面的鱼肉。吃时,第一步先要将刀子插入虾壳和虾肉之间,使之剥离,再将肉取出,慢慢地切片享用。

7、水果及甜品

吃应从自己面前的一侧吃起,如果是三角型蛋糕则应从顶上开始吃。餐后水果一般都是切皮去籽后的果块,吃起来很方便,如果像哈蜜瓜一样连皮的瓜类,应先切去皮现切小块食用。

8、其他

西方餐桌礼仪 篇11

1、刀叉并拢、刀刃朝内刀叉的摆法是个信号,藉此告诉侍者什么时候收走盘子。

2、若刀叉置于盘子两侧时,表示仍在进餐中。

3、刀叉平行摆放时,表示用餐完毕。

另外一种摆法,在大众餐厅用餐时,从头到尾只用一副刀叉,盘子收走了,用过的刀叉还会留在桌上继续吃下一道菜。这时,不要把刀叉直接贴放在桌上,而是将刀口放在叉齿间,并且刀刃朝下。

只有一副餐具时的刀叉摆法

休息时摆法用餐完毕时摆法当用餐完毕后,可顺手将盘上的刀叉并拢,并且保持刀刃的方向是朝内状态,不仅能使你的桌面变得更为整洁,也让服务生可以方便收拾餐具。

无需餐具的食物用餐方式

有些食物是不用餐具而用手拿着吃的,称为Finger Food,通常餐前酒与正餐之前都会先送上这类食物,以便先填一下肚子保护胃膜。

另外,在空腹的时候,血糖会降低,吃一点东西会使心情沉静而愉悦。 比较常见的咸点心是Canapé,就是小片的薄面包或是饼干上面放火腿、燻鱼等。一般都是三块,直接用手拿着吃就行了。要一口吃完,不要只咬一半,这样反而不雅。

面包乳酪

面包基本上是用手掰下一块就抹一块奶油。但是葡萄面包和德国的黑面包用手掰很容易碎,这时就用刀把一片面包切成两半,全部抹上奶油后,直接用手拿着分几次吃掉。

用双手掰开面包,刀上沾抹奶油

披萨

吃披萨就像我们吃包子、馒头一样,没有明定的规矩,可自由发挥。

用刀柄或叉子盛着吃

「拿坡里式(Napoli)披萨」是边缘皮厚、中间皮薄,所以直接用手拿着吃是不太方便,可用刀子先切下前半的三角尖,软趴趴的地方用叉子盛着吃;剩下较硬的地方比较好拿,可直接用手拿着吃。

「美式披萨」是厚底皮,便于用手直接拿着吃。

有关西方餐桌礼仪常识 篇12

一、吃饭着装

吃饭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着套装和高跟鞋,如果指定穿着正式服装的话,男士还需打领带。

二、入座方式

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西餐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为:开胃菜,汤,副菜,主菜,沙拉,甜品,咖啡和茶。不用全部都点,点的太多吃不完也是非常失礼的。一般前菜,主菜加甜品是比较合适的选择,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的前菜和汤。

三、开饭前

西餐不像中餐,每个人都是单独一盘食物,从最开始的沙拉到最后的甜点,并不是自由取食,而是由服务员一轮一轮得给各位上菜,英文中称食物为“course”,主食为“main course“.开始吃时,一定要等到大家面前都有食物摆放好,如果别人邀请到家吃,等主人先吃。为了表示礼貌,最好所有人都能够同步用餐,大家一起吃沙拉,吃完服务员收走,再一起吃主食,像这样,接下来会详细介绍~

【基本餐饮礼节(The “Do Nots“)】

不要打包。

尽量不要用手吃。

不要抽烟或饮酒(此类西餐不是商务应酬,所以酒精不会参与)。

不要边说话边咀嚼食物。(太不雅了)

不要在咀嚼食物时张着嘴巴。

不要在没有品尝食物之前就开始加佐料。

除非紧急情况,不然尽量不要离桌。

不要在公共场合剔牙。

不要伸手去够物品,让别人递给你。

不要手抓高脚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着它的杯柱。

尽量不要挑食。

【和服务员交流时】

很多情况下,用餐人左手边属于上餐方向,而右手边属于移除已用餐盘方向。但这同时也取决于用餐人左右手边的空间大小。

饮品一定是从用餐人右手边上。

如果你需要什么,让服务员知道。

吃完后,将刀叉水平平行放置,置于餐盘之上。或者交叉放置,手柄置于右侧。

如果不需要某种饮品(如咖啡),简洁明了得说“No, thank you”.传递食物时,逆时针方向传递。但如果你左手边人需要什么时,直接递给他即可,不需要大费周章的绕一圈递给他。

尊贵的客人(主人右侧)是第一个上餐的,之后是主人,最后是剩下各位。

记得要感谢你的服务员。

四、器皿的使用

第一点,主人的摆放是对的!不要评论太多,就算真出错了,按照主人的摆放方式合理使用餐具即可。

【 叉子】

置于餐盘左侧。

沙拉叉:更加厚重。

闲置于餐盘上时,叉子向下放置。

【 勺子】

置于餐盘右侧,刀外侧。

汤勺大多数时候是和汤一起上来的,它的位置是在汤盘之上,汤碗之下。

同样,咖啡勺和咖啡一起端上来,甜品勺和甜品也同时出现。

【 刀】

按照使用顺序置于餐盘右侧。

刀面朝里。

切牛排的刀相对于涂黄油的刀离餐盘更近。

【玻璃杯】

高的杯子应置于餐桌较里,水杯置于餐盘右侧。

咖啡杯置于其他器皿右侧,和餐盘中心共成一线。

【 其他】

装黄油的盘子和刀置于左上方。

甜点置于餐盘之上,即靠近餐桌中心。可能在用餐前就摆放好,或者到甜点时间再端上来。

【若有不幸事故发生】

如果银质餐具掉落在地,及时通知服务员。

如果食物打翻在地,用餐具将其拾起置于餐盘角落。

五、各种东西的使用方法

红酒杯:喝酒时应拿着杯脚,而非杯身,避免手温破坏酒的味道;

水杯:喝饮品前最好先抹嘴,以免在杯上留下油渍;

餐巾:大餐巾可对摺成三角形放在膝盖上,抹嘴时,宜用餐巾角落的位置;离开座位时,可把餐巾摺好放在椅上或桌上;用餐后,应把餐巾摺好,放在餐盘的右边;

汤匙:喝汤时忌发出声音,喝汤后,汤匙不应放在碗中,应把汤匙拿起放在汤碟上。

肉类:切牛排时应由外侧向内切,切一块吃一块,请不要为了贪图方便而一次将其切成碎块;割肉块时大小要适中,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来的危险,咀嚼食物时,请务必将嘴巴合起来,避免发出声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水果:水分多的水果应该用小汤匙取食,桃类及瓜类,餐厅会先削皮切片,应该用小叉子取食。草莓类则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时候,餐厅通常会提供洗手盒,里面会放置花瓣或柠檬。以供洗手之用。

甜点:一般蛋糕及饼类,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样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汤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块的硬饼干,可以直接取用。

汤:喝汤时要用汤匙,而不是将整个碗端起来喝,用汤匙喝汤时,汤匙应该由自己这边向外舀,切忌任意搅和热汤或用嘴吹凉。喝汤时避免出声是最起码的礼貌,当汤快喝完时,可将汤盘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托起,向外倾斜以便取汤。喝完汤之后,汤匙应该放在汤盘或汤杯的碟子上。

咖啡和茶:喝咖啡或茶时,餐厅一定会附上一支小汤匙,它的用途在于搅散糖和奶精,所以尽量不要拿糖罐及奶精罐中的汤匙来搅拌自己的饮料,也不要用匙舀起咖啡来尝甜度,不然保证你一定会得到全桌的注目礼。喝咖啡或茶时,应该用食指和拇指拈住杯把端起来喝,至于碟子就不必端起来了。喝完之后,小汤匙要放在碟子上。

饮品

只要倒半满即可。

将饮品置于餐盘边上。

如果平时不喝咖啡,不用勉强自己。

餐巾(Napkin)

这个和国内的用法有很大差异,国内的餐巾是垫于餐盘底下。防止弄脏,而美国的餐巾几乎完全替代了纸巾,擦嘴巴什么的都靠它。

一旦入座,第一件事就是铺开餐巾置于大腿上(不要抖开)。

不要摩擦它。

不要用它擦鼻子或者存放你不能吞下去的食物(即不要吐杂物在上面),餐巾就是餐巾,擦擦嘴巴就好了,不要干别的事。

当你离座时,将餐巾置于餐盘右侧(不要折叠或扭捏它)。

“请把盐递给我”

一定要记住:salt & pepper永不分离,别人让你递什么,一定要两个一起递过去。

不要手对手递盐和胡椒,把它们放在对方够得着的地方。

【刀叉摆放的含义】

1.我尚未用完餐:盘子没空,如你还想继续用餐,把刀叉分开放,大约呈三角形,那么服务员就不会把你的盘收走。

2.我已经用完餐:可以将刀叉平行放在餐盘的同一侧。这时,即便你盘里还有东西,服务员也会明白你已经用完餐了,会在适当时候把盘子收走。

3.请再给我添加饭菜:盘子已空,但你还想用餐,把刀叉分开放,大约呈八字形,那么服务员会再给你添加饭菜。

注意:只有在准许添加饭菜的宴会上或在食用有可能添加的那道菜时才适用。如果每道菜只有一盘的话,你没有必要把餐具放成这个样子。

【如何使用刀叉】

1.进餐时,餐盘在中间,那么刀子和勺子放置在盘子的右边,叉子放在左边。一般右手写字的人,饮用西餐时,很自然地用右手拿刀或勺,左手拿叉,杯子也用右手来端。

2.在桌子上摆放刀叉,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三副。三道菜以上的套餐,必须在摆放的刀叉用完后随上菜再放置新的刀叉。

3.刀叉是从外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也就是说事先按使用顺序由外向里依次摆放)。

4.进餐时,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双成对使用的。有些例外,喝汤时,则只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用右手持勺。食用生牡蛎一般也是用右手拿牡蛎叉食用。

5.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而决定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喝汤时,要用大号勺,而喝咖啡和吃冰激凌时,则用小号为宜。

6.忌讳用自己的餐具为他人来布菜。

7.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当然现在这个规则已经变得不是那么的严格。英国人左手拿叉,叉尖朝下,把肉扎起来,送入口中,如果是烧烂的蔬菜,就用餐刀把菜拨到餐叉上,送入口中,美国人用同样的方法切肉,然后右手放下餐刀,换用餐叉,叉尖朝上,插到肉的下面,不用餐刀,把肉铲起来,送入口中,吃烧烂的蔬菜也是这样铲起来吃。

8.如食用某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意大利人在吃面条时,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么用右手来握叉倒是简易方便的。没有大块的肉要切的话,例如素食盘,只是不用切的蔬菜和副食,那么,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来进餐。

9.为了安全起见,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这也是对旁边的人的一种尊重。

上一篇:高考新材料作文:送餐员下一篇:农村信用社必考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