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文言文解析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爱莲说》文言文解析(精选7篇)

《爱莲说》文言文解析 篇1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淨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言文解读

1 试据本文,分别从生长环境、形态、香气等方面,说明莲花的特质。

(1)生长环境:莲花长在淤泥中而不受污染,在纯净透明的水波中洗涤而不妖冶。

(2)形态:莲花的花柄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像蔓草般依附别的东西生长,也不枝节旁生。

(3)香气:莲花的气味飘到远处,更加清香。

2 莲花的特质,与君子的哪些特质相似?试分点说明:

(1)出淤泥而不染:即使出身于恶劣的环境,也不同流合污。

(2)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爱,态度不妖媚。

(3)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4)不蔓不枝:不攀附权势,做事专心致志。

(5)香远益清:品格高尚,声名远播。

(6)亭亭净植:卓然独立,不偏不倚。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端庄严正,受人敬重。

(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接受。)

3 试推想作者为甚么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提示: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多为黄色。)

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士」,是因为:

(1)菊花的颜色不鲜艳,而且在百花凋谢后才开放,不争妍斗丽。

(2)菊花能抗寒霜,表现出节操。

4 试推想作者为甚么说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提示:牡丹是落叶小灌木,初夏开花,大型,白、红或紫色,为著名观赏植物。)

作者认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是因为:

(1)牡丹在初夏开花,与其他花卉争妍斗丽。

(2)牡丹花瓣繁多,花形硕大,像衣着华丽的富贵人家。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在以上的`文字中寄托了甚么感慨?

作者所寄托的感慨是:旷达清高的隐士,自陶渊明之后便很少了;好像他自己这样的君子,也不会有多少人;但爱好富贵的社会大众,却几乎人人都是。

6 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哪三类不同的人生态度?你喜欢哪一类?为甚么?

(1)爱菊代表品行清高,不问世事的隐士;爱莲代表出淤泥而不染、不慕荣华、不求名利、恬静寡欲、耿介孤高的君子;爱牡丹代表贪慕荣华富贵的社会大众。

(2)学生自由作答。

作法讨论

7 本文题为「爱莲说」,为甚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要提起「水陆草木之花」?

因为花朵一般可分为长在水里的、陆地上的,草本的和木本的四大类,作者以这句话概括一切花朵,作为文章的起头,再集中谈「莲花」。

8 作者写自己喜爱莲花,为甚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花和世人甚爱牡丹?

(1)作者先写陶渊明爱菊花和世人甚爱牡丹,目的是衬托自己喜爱莲花。

(2)作者选择这两种花作为衬托,因为这三种花所代表的人物,对「俗世」有不同的态度。菊花代表隐逸者,对「俗世」采取隔绝的态度;牡丹花代表富贵者,对「俗世」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而莲花代表君子,对「俗世」并不取离弃的态度,也不会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能在「俗世」中保持高尚的情操。用这两种各趋极端的花,正好衬托出莲花(君子)的特质。

9 试以本文为例,说明「说」这种文体的功用。

《爱莲说》文言文解析 篇2

其实,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唯一正确的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努力地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感。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并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如讲究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等成功经验,形成有文言特点的、灵活而实用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笔者进行了一点尝试。

《爱莲说》是一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古文经典力作,在学习基础的文言词汇的同时,把学习重点放在学习并应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上,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知君子之品质,学做君子。

一、前情提要,知识链接

1. 简介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 简介作者和相关背景( 尽量做到语言优美)

如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花之高洁,感宦海之浑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二、读文解意,整体感知

注重诵读训练。各种方式的读,让琅琅书声成为课堂主旋律,在悠悠古韵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初步感受古人情怀的目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1. 熟读课文,激发兴趣。

2. 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注: 此过程为了避免传统课堂串译课文的陈旧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用优美的现代文语言说出来。

3.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完成课文背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品文明志,深入探究

1. 课本的课前提示里已明确了本文的手法“托物言志”,顺势发问: 作者所托何物,言明怎样的志向呢? 从文中找出依据。即找到了文眼( 直接导入文章学习的重点) 。

备注: 爱莲即爱君子的美德。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原则,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教学内容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从传授主角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倾听来自课堂方方面面的声音,调动学生的情绪,捕捉课堂的闪光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设计了下一步:

2. 结合“说”,出示思考题: 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德呢?

示例: 君子应有像莲“_______________”( 原文) 一样__________的品质( 风度、气节、情怀、抱负……) 尽量让想说的学生全都说一说,点滴的感受都是宝贵的。鉴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时可能会出现言不达意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此环节既理解了文意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对文章进行了深入探究,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为后面写的环节蓄好势,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过渡: 作者如此钟情于莲,文中为什么又写了牡丹和菊花呢?

注: 学生说出衬托和对比都可以。

四、类文比读,拓展延伸

出示统一印刷的文字资料《“花中四君子”的文化内涵》即与本文写法相同内容相近的文章,相关的美文阅读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文化积淀,又为下面的写作环节提供了范例。

五、妙笔生花,文以载道

1. 要求

结合本文的写作手法和阅读材料的形式和写法,完成片段作文( 任选其一) 。

( 1) 改写《爱莲说》。

( 2) 仿写《爱__________说》。

这两个题目在写作时是有梯度的,对于语文功底薄的学生来说,第一个题目较容易些; 对于阅读量较宽,语文素材储备较丰富的学生来说,第二个题目更能发挥他们的优势,时时做到因材施教。

2. 读文互评,学以致用

教师寄语: 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总结全文) 。

按照这个过程学习,内容充实而不繁杂,各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文言文与现代文合理穿插,所学知识精当安排。阅读材料到有效补充,教师适度引导,学生充满激情的积极思索,且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处理好“文”与“语”的关系,做到学“文”与学“语”有机结合,借助“文”本的“语”言,化为自己写作的语言,这就应是学习语文的目的。

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说: “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际方法来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析 篇3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常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

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宋史·李格非传》)

4.下列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B.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C.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D.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5.对下列加点字词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句子当中,“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

B.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检讨,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

C.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句子中的迁是古代称调动官职。

D.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句中的“氏”是可以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

6.下列对原文有关能力的概括和分析,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3分)

A.在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因为用心于经学,写有几十万字的《礼记说》而登上了进士第。

B.李格非在自己所写的《洛阳名园记》中认为“洛阳的盛衰,是国家治乱的征候。”

C.李格非被召回朝廷任校书郎,又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的刑狱,不久,因为打了道士而受到牵连罢官。

D.李格非认为,做文章贵在诚心,古人的文章仿佛从肺腑中流出来的,原因是他们的诚心具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

(2)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

一、作品简介

《宋史·李格非传》这段人物传记的文字较为典范,文字浅易,难度适可,故选择此文作为古文阅读题目的材料,无可厚非。

二、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4.B。原句“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其中,“有司”指的是一种官职机构,所以断句的时候要把其意思弄明白,其取士不光取格非一人,因此C和D选项直接错误。其次,“格非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意思是格非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因此不能断开,故A选项错误。(3分)

5.B。B选项目中的“检讨”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掌修国史。今义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3分)

6.C。C选项中主要总结的是李格非的罢官原因是党籍之祸,而不是打了道士。(3分)

7.(1)李格非苦心孤诣精通词章,勇往直前,不管难易可否什么情况,他的笔力从不稍停。(译出大意给2分;“工于”“陵轹”“少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文章不可以随便写,诚心不具备,就不可能把文章写得很好。(译出大意给2分;“苟作”“著”“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知识内容及能力要求

4.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四个题目侧重于学生古诗文朗读教学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句子的标点符号,做好句子的断句。

5.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文言文基础知识考查,涉及了诸多的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能够多积累。

6.综合考查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本题目是近几年高考当中常考的题目,要求学生能够综合上下文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能力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翻译是直达文章思想核心的最基本的途径,学生要联系全文,做到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四、试题价值

本道文言文阅读在命题内容上,对学生积极进行价值引导,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继往年不考文言虚词之后,又取消了文言实词的解释题,而将文言断句题文意把握题传承下来,考查了与2016年课标题一样的古代文化常识题,令中学生“三怕”的文言文的考查翻出新的

篇章。

参考文献:

[1]陈琛.高中文言文知识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爱莲说》文言文试题分类详解 篇4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出淤泥而不染 而: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蔽: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9.《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答:

10.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2分)

答:

11.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

答:

7(1)却(可是,但是)

(2)通 (同)返,返回

(3)遮蔽(遮住,遮掩)

8、(1)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蝉接连不断(不停)地呜叫(叫着、长鸣),猿(猿猴)不停(长久)地啼着(鸣叫)。

9、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10、清澈(水清,清);湍急(流急、急)。

文言文真题解析 篇5

1.基本篇目的作者及朝代;

2.常见重点文言实词的音、形、义;

3.重点语句的背诵与翻译;

4.把握文章重点,概括文章中心;

5.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6.开放性试题。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预计今后中考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将会有较大变化:

(1)主观题型增多,单纯选择题减少;(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增多;(3)所选文言文语段逐步走向课外,或课内外结合;(4)题目分量增大,会出现少量的开放型试题;(5)根据新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地在中考文言文测试中会相应降低难度,同时可能加大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试题的分量。

【备考建议】

一、基础要牢固,运用要灵活。

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必须夯实基础,特别要注意对字词的理解、记忆。有了牢固的基础,考试中才能灵活运用。

二、把握断句停顿的节奏。

诵读文言文时有时要在句中停顿,就必须辨清语意和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意及语言结构一致。如:”今齐地方千里“就应读成”今齐地/方千里“。

三、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

1.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信”、“达”、“雅”三原则。“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顺;“雅”就是译文要文笔生动优美。

2.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有两种方法,即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按照文言文的词语和语法结构,用现代汉语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不便于直译的,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需要,辅之以意译。也就是说,在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注意问题:首先是译句不能脱离原文、原句的意思,必须忠实地表达愿意。其次,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第三,文言文多省略,翻译时要补充。最后,专有名词不翻译。

四、把握意脉,突出整体理解。

文言文赏析及答案解析 篇6

昔有长者子① ,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③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①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 沉水:即沉香木,一种名贵的木材。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诣yì:往,到。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昔:_____________

(2)持:_____________

(3)市:_____________

(4)是: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和“不如烧之作炭”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之市

B、何不试之以足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故时有物外之趣

3、翻译: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从前

② 拿

③集市

④这(这个、这样)

2、B

3、他立即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再运到集市上去卖,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炭的价钱。

浅尝《爱莲说》之美 篇7

(一)创新美

在宋代之前,歌颂花卉的诗词不胜枚举,但多以菊花(颂其“灵隐飘逸”)、牡丹(颂其“雍容华贵”)或梅花(颂其“严冬傲雪”)为对象,以莲和荷为歌颂对象很少见。周敦颐以“莲”为主题,这应该体现了他不随波逐流的创新精神,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同样是写“莲”,他与同时代人的写法、立意不同。与周敦颐差不多同时代的杨万里曾写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优美诗句,前两句是从宏观的角度描写,后两句是从微观的角度描写,对“莲与荷”的外部形态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别人很难超越。为此,周敦颐独辟蹊径,不从外部形态而是从内涵、气质去写“莲与荷”。

他根据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众生相的深刻体验,从中感悟出一种最美好、最纯真、最高尚也最难能可贵的品格,然后用拟人手法,借助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通过“莲与荷”的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更体现了周敦颐的创新精神。

(二)意境美

所谓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前者指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后者指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意境是在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真实,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种想象和联想比作者笔下出现的形象还有美妙得多。当我们读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句子时,我们就会想像到:池塘里翠綠的荷叶高低参差,肩并着肩紧密相连着;露珠随着风儿的吹拂,在荷叶上滚动。满眼的田田的叶子更见风致,叶子出水较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荷花千姿百态,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绽开粉红笑脸。一阵风吹来,满池的荷花随着微风飘动,仿佛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翩翩起舞,送来缕缕清香。作者借助莲的美好形象,实际上是歌颂一种“胸怀坦荡,没有私心杂念,朴实无华,不哗众取宠,品格优美,刚正不阿”的崇高思想境界。这正是《爱莲说》的伟大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能流传百世,永远净化人们心灵的精神力量所在。

(三)结构美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起全文,再写“莲之爱,牡丹之爱”,有一般到特殊,最后引出所赞之物“莲”。这就切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出淤泥而不染”写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生发出对菊、牡丹的认识评价,到篇末作者用一问一叹作结,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其中涵盖了大量的社会现象,文章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镇值得品味。

(四)语言美

语言精练,骈散结合,全篇共九句话,一百一十九个字,婉转曲折、摇曳多姿,即抒发了作者这个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感情深切而打动人心。其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等等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顿挫有致,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上一篇:企业新员工个人自传下一篇:教师评职申请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