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教学基本功(精选8篇)
1、请谈谈讲述与讲授的意义和作用,并试述讲述和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2、提问与追问有哪些作用?结合您的教学实际,对照本节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提问和追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还存在哪些问题? 第二章 教具展示基本功
3、学具、教具的使用有哪些作用?使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4、图片、音频、视频教具在教学中使用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 第三章
教学实施基本功
5、设计课堂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还存在有哪些问题? 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
7、你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8、请谈谈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
教学评价基本功
9、如何有效发挥作业批改的功效,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0、你认为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有哪些作用? 第六章
资源开发基本功
11、试谈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第七章
教学研究基本功
12、你认为课例研究能够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哪些作用?
13、课例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章 语言交流基本功
1、请谈谈讲述与讲授的意义和作用,并试述讲述和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答:讲述与讲授的意义和作用
虽然讲述和讲授是课堂教学中最有争议的方法,但却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它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讲述与讲授不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为学生搭建迅速通向知识的桥梁,而且与教科书、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 教师的讲述与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书本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同时,也更直接 , 使学生少走弯路。因此,讲述与讲授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省时和高效的特点。
讲述与讲授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科书。由于教科书的编写要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来说,其所潜藏的内涵更是不易发现,而教师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科书编写意图,吃透教科书,挖掘教科书,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述与讲授,学生才得以领会和掌握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讲述与讲授融入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是教师内心真善美的流露。可以说,讲述与讲授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现,它引领学生以真善美的标准对
比人生,衡量世界,成为学生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因而,一个教师讲述与讲授的基本功,也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讲述和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择讲述与讲授的时机。讲述与讲授通常用在学习课文之初,交待学习目标、范围、要点和要求的时候,或者介绍作家作品的背景以及相关课外知识的时候,或者在分析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些时候,为了创设情境,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述。
(2)精心组织讲述与讲授的内容。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长篇大论,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思维的怠惰,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师讲述与讲授的内容要集中、凝炼,中心要明确,重点突出,目的是紧扣关键,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还要求教师语言准确、简明,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更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3)适当调整语速语调,增强讲述与讲授的吸引力。教师要使自己的讲授具有感染力,不仅要注意措辞用语,还需要注意吐字发音、语速、语调以及使用无声语言等。首先发音吐字应准确、清晰,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教师的语调、语速也要根据说话内容、环境而调整。讲述与讲授的过程中,要根据课堂学生的数量和教字大小控制音量的大小强弱。要根据话语内容的重要程度控制语速的缓急,选择适当的停顿。教师的体态、动作表情的变化,也是传递信息的辅助手段。如目光交流、表情变换、手势辅助等。这些如果运用得好,那么就会增强表达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2、提问与追问有哪些作用?结合您的教学实际,对照本节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提问和追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提问与追问的作用
(1)提问的作用。①设疑发问,是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重要途径。恰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保证学习的有效性。②通过课堂中的师生问与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生成新的观点、深刻的认识,是课堂上最闪亮的思想火花。③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④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还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2)追问的作用。①追问可以避免学生仅对问题作“对与错”或“是与否”的表面回答,引导学生反思答案的根据,思维的线路,起到优化学生思维,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提高应答的深度等作用。②追问能拓展学生思路,有序发散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进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创新性。③追问还能够挖掘出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④追问有时会为教师提供学生的某些学习信息,如学生知识的来源,思维的走向和模式等,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问题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的教学活动中提问和追问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存在问题有:
(1)设计提问时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由于自己钻研教材不深,设计的问题没有指向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学习的有效性不足。
第二章 教具展示基本功
3、学具、教具的使用有哪些作用?使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1)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加强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将变得快乐,轻松,高效。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我们知道,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是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主要是通过对直观材料的感知而形成的。恰当地运用学具,能够体现具体、形象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效果,为理解和应用知识建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那些用语言不易讲清楚或虽能讲清但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使用教具或学具,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排除对知识理解的障碍,给课堂教学激趣添味。
(4)有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让学生画图、操作、演示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使用学具、教具的同时,要重视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富有启发性语言,学生对操作过程的描述,是有序有效操作的前提,是促进思维提升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利用教具、学具探索时,一定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离开语言的单纯操作,是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的。
(2)学具、教具的使用,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观察思考,并返回到具体操作中检验。具体化和抽象概括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的一般特征之后,引导学生回到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上去,对抽象概括出的结论进行应用和检验,才能发挥教具、学具的最大能量,才能较全面地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3)学具、教具的使用,要符合实际,适合观察的需要,利于目标的达成。
4、图片、音频、视频教具在教学中使用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
答: 图片、音频、视频教具在教学中使用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①过多追求图片的“外在美”。一些图片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失去了教具辅助教学的作用。我们提倡教具应该是操作简单、方便,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教学教具的内在作用,而不是所谓的外在“美”。②只重视图片、音频、视频教具的运用,忽视了传统教具的运用,甚至有的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③机器播放的课文朗读录音固然比较标准,但是与教师的那些富有感情的朗读和亲切的话语绝对不可以等同,能用黑板、嘴巴等其他传统媒体讲清楚的,就不必使用过多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具,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改进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但决不能摒弃传统教、学具,它们各有所长。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是灵魂,再好的教、学具,也代替不了教师的劳动,教师仍得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教师的素质和魅力才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力量,决不能以具代教。
第三章 教学实施基本功
5、设计课堂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教学目标设计是否有实效。(2)教学情境创设是否符合课程要求。
(3)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4)是否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6、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还存在有哪些问题? 答: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引领学生进入教学的关键是精彩的课堂引入,课堂引入时应寻求能激发学生最佳动机的方法。“引”有法,但无定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方法:联旧引新,利用学生的已知,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追求未知上来;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渲染气氛,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音像资料,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设疑问难,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演示,通过展示直观教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经据典,利用历史上的成语典故或名人名言,引起学生的联想;联系实际,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精心地设计教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都清晰地列出来,决不打无准备之仗;
(2)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有针对性地运用合适的教、学具;
(3)教学过程中,绝不死死按照教案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动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存在的问题有:(1)教学方法偏重于讲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课堂练习一视同仁,缺乏针对性,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喧宾夺主,占用时间过多。脱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内容不妥,偏离了本节课的重点。导入与结束呼应不好。
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
7、你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答:(1)营造民主氛围促使学生敢问。(2)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想问。
(3)构建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善问。
8、请谈谈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答: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节强化作用。语文教学中,定向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确立学习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维持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节作用可以支配自己的行为,强化作用可以可以帮助学生振奋精神,不断进取以饱满的情绪刻苦探索。
第五章 教学评价基本功
9、如何有效发挥作业批改的功效,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业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认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强弱,根据这种了解及时地进行矫正和补漏、调整教学。批改作业是新课程下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教师督促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熟练程度 , 锻炼思维的必要手段;同时,学生通过教师对作业的批
改,能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评价。合理布置作业与有效批改作业,使之更有效发挥巩固延伸知识,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是新课程下教师所应掌握的又一项重要技能。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能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新课程教学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和开放的实践性语文作业,不但能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业的批改作为教学评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接收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发现并弥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1)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学生互相批改法。如课堂进行的生字、词语的听写,一般采用同学间相互批改法,学生完成后,由教师指定学生相互批改。批改后,教师统计作业情况。二是随堂批改作业法。对于复习课,题目设有基础题、中档题、有一定思维度的题。这些题一般当堂完成,采用及时反馈答案、当堂批改的方式批改。若教师全讲,对学优生的思维没有帮助,而学困生又得不到提高。采用这种做法对学生来说,既可以让他们及时知道对错,又可以提高他们做作业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又可以减少自己课外批改作业的时间。三是小组批改作业。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有时可以采用小组互相批改法,即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教师汇报。这样学生既可了解自己作业中的问题 , 又能从其他同学的作业中学习到新颖的思路和方法 , 锻炼提高其改错和辨析能力。四是师生共批作业。采用这种方法,要集中几个学生典型错误的作业,教师事先把学生作业放在投影上,然后师生共同批改。通过这样的共评,师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争论,真正弄懂错误原因及纠正的方法,同时又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批改效率和再次作业的正确率。
(2)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让师爱体现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鼓励式批改。当学生通过努力,在作业的某些方面有所进步时,或者在特殊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能照常完成作业时,就可以不失时机地适当抬高评价等级,对他们进行鼓励,使其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二是协商式批改。有些作业可以采用小组互相批改法当面了解具体情况,与之协商批改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常能有意外发现,或是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或是学生解题的创新思路。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策略,对学生有创意的解题方法给予表扬,并让其在班中介绍思路或方法,鼓励大家开拓思维,求实创新。三是延缓式批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同的,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相应的目标。为此,教师可以采取第二次评价或暂不评判等级的方式。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四是面批式批改。这种批改方式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时面对学生做出反馈,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使师生的关系融洽。
(3)应用评语式批改。一是评语指导,思考改错。当学生由于马虎在作业中出现错误时,可以用评语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回顾、检查,找出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如学生出现理解性错误,可批上“认真审题,想清意思,再解题好吗?”学生根据评语能很快找出错误原因,并能因此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评语激励,增强信心。“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当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写出前面一部分答案时,应该激励“你一定行的,再想一想就能想出来了!”此外,“真聪明,这么有创意,上课大胆一点说出你的想法就更好了”等语言既能让学生信心倍增,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建议。三是评语点拨,拓宽思路。利用评语适当给予点拨,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四是评语促进,养成习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要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易于学生接受并加以改正,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写得再好一点 , 那就更好了”!
总之,灵活运用批改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自尊、自信的作业环境,使学生乐在学习中做,喜在批改中学。
10、你认为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有哪些作用?
答:(1)学生可以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2)能培养他们得自主性和自信。
(3)成长记录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真实反映他们的成功与挫折,让他们体验成功的艰辛与快乐.(4)成长记录袋为家长、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多样评价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全面的发展。
第六章 资源开发基本功
11、试谈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答: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
(1)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2)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课堂教学资源。(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4)有助于学生保持记忆,为新知识的产生提供良好的增长点。(5)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注意事项:
(1)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2)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3)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4)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行为,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5)必须量力而行,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6)不要超越学生能力和偏离教学目标。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应当立足于“合理”与“有效”做文章,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7)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营造“生活”氛围,让学生体验语文价值,不要有悖于文本的人文内涵。
第七章 教学研究基本功
12、你认为课例研究能够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哪些作用?
答:课例研究可以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脚步,有效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提升常规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例研究是以教师教学能力增长为导向的。在这个意义上,课例研究为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教师的实践智慧提供了导向性的策略,它的出现也使教师真正成为研修活动的主人。
13、课例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由于实施者观念偏差、理解偏颇及操作不当 , 使得当前研究出现了盲目模仿、主题泛化、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把握不准确等种种弊病。
(1)课例研究要以真实为前提、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为目标。在进行课例研究时,要注意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研究操作程序,要结合自己的自身发展需要确定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
(2)进行课例研究时要注意克服主题泛化的现象。很多教师的课例研究没有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就是主题的确立“大”而“空”。
(3)要明确课例研究的目标。教师在确定研究目标时要注意:一是针对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宗旨,制定出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目标。有了具体目标后,教师通过交流讨论找出学生实际情况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并锁定目标,开展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缩小差距。二是课例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找出培养学生品质或能力的最佳教育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改善教学效果或者是提高学科成绩。
通过参与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听课、课后评议和教学探讨等活动,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新教师的语言表达较差,缺乏对自己的教学语言更自觉的重视和更理性的思考,存在许多问题。
“文化自觉”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文化自觉”是指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小学新教师的教学语言基本功亟需“文化自觉”的带动与促进,在嬗变中实现超越。
一、认识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功——自我觉醒
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语言的应用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技巧。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基本功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一种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语言基本功却处于最基本、最重要但是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尴尬境地。
1.主管部门重视不到位
(1)教学基本功考核评价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语言基本功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缺少相应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一般只是围绕“讲普通话, 流畅得体,准确生动”等提出要求, 笼统带过。
(2)教学基本功大赛组织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过很多教学基本功大赛,比如板书基本功比赛、课件制作基本功比赛等,但罕有组织教学语言基本功的专项比赛,重视不够。
2.教师单位重视不到位
(1)教学语言的考核缺位
课堂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多侧重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而忽略对教学语言的评价与考核。
(2)教学语言的备课缺位
备课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作业等,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多个维度,惟独忽略教学语言的预设。
3.教师个体重视不到位
(1)教师个体缺少自我觉醒
教师语言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以为语言表达根本不是个事, 忽略教师教学语言专业化的特质, 疏于对教学语言基本功的锤炼与提高。
(2)教师个体缺少自我反省
教师认识不到自己在教学语言基本功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更谈不到对教学语言基本功的自我创建,难以实现超越与成长。
二、分析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基本功的现状——自我反省
1.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科学,专业性低
如,三年级语文《赵州桥》的新授课上,当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赵州桥为什么会那么雄伟、坚固?到底建造它使用了什么方法?”在学生交流环节,有一个学生回答:“赵州桥之所以那么雄伟、坚固,是因为建造时使用了水泥。”
教师随口补充了一句:“那个时候可能也没有水泥。”
“可能”这种模棱两可的话是不能出现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中的, 因为如果这样表述,那个时候到底有没有水泥,就成了无头案了。这是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科学、专业性低的一个典型例证。
2.语言表达的目的性弱,随意性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但有一些新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目的不明确,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如:一位新教师在讲授三年级语文《海底世界》的过程中,提出教学要求:默读4、5、6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海底的哪些物产?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挑一种向大家介绍。在交流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A介绍的是动物,B介绍的是矿产,结果老师随意给了一句评价: “小组是一个整体,不能出现内部分裂。”
开什么玩笑?同学之间意见不一致就是搞分裂吗?还允不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岂不是扼杀学生的个性,搞“一言堂”?显而易见,这句话的表达就欠考虑,目的性太弱,随意性太强。
3.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节奏性差
在教学过程中,语气平淡,少顿挫变化,表情呆板,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差;甚至有的新教师语速过快,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意图。
如在小学英语四年级Unit 3A Let’s Learn授课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要 求 :Practise sentences with your partner. After this ,introduce your clothes to your partner. 教师在讲授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语速,把教学要求说得过快,学生根本弄不清老师的要求,结果在交流时介绍什么内容的都有。与教学要求不符, 不言而喻,只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低效。
4.语言表达滥用口头禅,效果尴尬
很多新教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口头禅,在生活中适当地说几句倒也无伤大雅,但如果在日常教学中不注意自我约束,滥用口头禅而不自知,例如:满堂的“嗯”、“啊”、 “对不对?”“是不是?”……只会惹得学生反感。有一位新教师口头禅是“对不对?”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对不对?”出现的频率竟然高达 18 次。
5.语言表达说做不一致,前后矛盾
为在课堂教学评估活动中顺利达标,参与此次活动的新教师均在课前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过充分预设。但即便如此,上课过程中仍有部分新教师语言表达说做不一致,前后矛盾。他们在前段提出的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在后段落实不到位或根本没有落实,其结果是说了空话。
如:一年级语文《秋姑娘的信》 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认识生字。
首先出示生字:1秋姑娘信 摘片朋友2好友心生 村全
然后教师说1出示的是2类字,只要求会读;2出示的是1类字,不仅要求会读,还要求会写。接下来教师先是领读一遍,后只让学生自读了三遍,便完事。这样的处理过程只是体现了1读的要求,2写的过程根本没落实,前后矛盾, 说了空话。
三、提升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基本功——自我创建
1.正确认识教学语言的重要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刻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没有乐器就没有了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
2.准确理解教学语言的根本特质
教学语言首先应该是准确、科学的,具有专业知识性,切勿模棱两可。斯霞老师说过:“教育语言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要使学生会说普通话,说话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声音响亮,语言完整,简明扼要,用词准确,那么教师首先要做到这些。” 教师的语言有着自己专业化的特质,准确是对教师语言表达的首要要求,否则,会出现知识性甚至科学性的错误。如,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3捆小棒,每捆10个,看能摆出哪些算式?”当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小结说:“3捆小棒, 合起来是30。”这种表述不准确, 30个还是30捆?含糊不清,明显违背了教师语言要求准确、科学的专业化特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语言表达必须遵循准确、科学这一重要原则。
3.熟练掌握教学语言的基本类型
根据课堂教学语言的功能性质,教学语言大致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 评断性语言和演示性语言。不同类型的教学语言具有不同的功能,新教师只有在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在上课过程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加以运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表现力和说服力。
4.恰当规范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
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 讲课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声调运用所以具有意义,倒不是仅仅为了嘹亮的唱歌、漂亮的谈吐,而是为了准确地、 生动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往往教师语言表达音调过高或过低,节奏过快或过慢,表情呆板,都会直接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产生厌烦心理。因而,教师的语言表达音调应注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另外,教师在语言表达时要富于表情,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语文课的朗读中,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表情也可以欢快一些; 深沉、悲哀的时候,声音就得低沉一些,表情也必须沉闷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朗读教学,文章中,在大年夜的晚上,小女孩穿着妈妈的鞋,身上的衣服很单薄,瑟瑟地在街上卖火柴,又冷又饿。由于没卖出一根火柴,她不敢回家,实在冷极了,就擦着了火柴。第一次她看见了火炉,因为她太冷了;第二次她看见了烤鹅,因为她太饿了;第三次她看见了圣诞树,这时她快乐极了;第四次,她看见了最疼她的奶奶,她太幸福了。而火柴熄灭后, 回到现实,她依旧又冷又饿,最后冻死在大年夜的晚上。擦燃火柴前后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感情截然不同。小女孩擦着火柴后的幻想部分可采用欢快的语调,速度可稍微快一些;而火柴擦着前和熄灭后的部分则应采用较为深沉的语调,速度应稍慢一点。
5.适度加强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教学语言应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最根本的表现为教学语言与教学对象的一致性、吻合性。学生是有差异的,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所变化,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不同的话,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如,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教师要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清新童真,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到了中高年级,思维发展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教师的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比低年级教学相对深刻、抽象的语言,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使是同一班级、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存在性别、性格、知识技能、遗传素质等因素的差异,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必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6.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应具有灵活的启发性,体现口语化。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口语化则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无论是讲授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抑或指导学生练习,都必须使用灵活的、 富有启发性的口语化教学语言。
7.深度生成教学语言的独特性
教师语言的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独特的言语气氛和言语格调。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服务于教学的需要,具有规范、准确、科学、生动、使用普通话等共性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语言风格也不一样,都有自己的个性语言。因此,小学新教师要在遵循教学语言共性特点的同时,着力形成教学语言的独特性,这是新教师在教学语言基本功层面努力的方向和根本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下;历史教师;教学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09-1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传统意义上教师单项语言输入的教学方式被新课改理念下强调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打破。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以一种新的理念重新审视“三字一话”、语言表达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基础基本功,还需要广大教师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练就新的专业基本功。
一、历史专业知识方面
1.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历史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史实是它的血肉,理论是它的精髓。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观,则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自觉地在运用唯物史观去鉴别、选择、分析史料,去说明、分析、论证观点。概括地说,教师的理论素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等。
2.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史学理论知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尤其要注重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史学理论是衡量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对于历史教师所拥有的“史识”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史学理论水平决定了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科研能力。
3.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只精通本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也影响其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浩如烟海,历史教师只凭原来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必须有“长流水”“新鲜水”,所以,历史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多读书,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古今渗透。
二、历史专业能力方面
能力素养是衡量历史教师素质的关键。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除具备了解学生的能力外,还包括具有的历史教育教学能力和史学研究能力。
1.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师,如果仅仅具有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础知识素养、相关学科基本知识素养和史学理论素养是不够的,还要具备从事胜任新课程历史教学活动的素养,即教育教学的能力,包括建构科学合理的历史学科课程能力、熟练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新课程体系下,历史学科的课程建构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活动课程三个层次。针对庞大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历史教师去具体操作,并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内容整合,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一个多元、开放、知识急剧增长的时代对历史教师的必然要求,它是实现“能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与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去”的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是“史才”的现代化内涵。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适应这种趋势,具有熟练的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这种能力表现为:历史教师要学会利用一些软件,制作教学课件,要熟悉与历史教学有关的教育教学网站和历史教学博客群,能够迅速地搜集、查阅网上的信息,并进行有效地整合,为历史新课程教学服务。
历史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新课程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就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教师良好的语言素养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地历史知识和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说,教学之成败,以语言为先。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系到历史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
2.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历史教师以史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进行历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的养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理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理论是历史教师进行史学研究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史学理论作支撑,史学研究无疑是“离开了水谈游泳”史学研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系统学习历史学专业知识和史学理论知识,这对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从事史学研究工作大有益处。
新课改下,教育理念在变革,教育技术在革新,这些变化带动历史教学基本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不断深化拓展。新兴的教学理念遍布课堂的各个角落,陈旧的知识体系被取代,落后的教学手段被淘汰。然而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是恒定的,即传授历史基本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基本功的恒定不变的目标。
在历史教育功能不变的前提下,不管是教育理念的变革还是教育技术的革新,历史教学基本公众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都是为实现历史教育的功能服务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承载历史教育功能的历史教学目标会发生改变。为达成教学目标,历史教学基本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势必要发生变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极化,反推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深层次变革。
[参考文献]
[1]周晓光.历史教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试说明提问的一般方法
提问一般有以下七种方法:
第一,跟随式提问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进行这种“跟随式”提问,一方面学生无任何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边听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对衔接教学活动的知识和内容有促进作用。
第二,设疑式提问法。设疑提问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想弄清楚其中的奥妙,但一时又无法搞清楚的“新”“奇”“难”的问题,甚至是诡辩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问题聚精会神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第三,开启式提问法。心智的开启,能使学生浮想联翩,思维畅通。开启式提问法就是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以新鲜奇特的事例或趣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对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和激起饱满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效果。
第四,设悬念提问法。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设悬念提问要选取故事情节曲折,能引起学生心理共鸣的问题,这样可以进入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第五,设计情境提问法。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特殊性就是要创设情感交汇的场,因此,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采用描述、声音效果、图像等各种手段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第六,借助媒体提问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借助多媒体辅助提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问方式。
第七,引出兴趣提问法。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堂上出现气氛沉闷、交流受阻、学生状态不佳等现象时及时调整教学现状,如抛出几个有趣的问题,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精神等,重新燃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2.引领学生进入教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喧宾夺主,占用时间过多。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安排不当,把时间花在导入上,也就是把时间浪费在非重点教学内容上,会产生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行为。
(2)脱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负荷是不一样的,适当的学生认知负荷水平,是保证学生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是如果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则会产生副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承受的认知负荷。
(3)内容安排不当,偏离教学。课堂导入的功能除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外,还应该具备很强的导向性,为后续的教学设置悬念,做好铺垫。因此,导入的目的性要明确,做到不蔓不枝,内容的安排也要合理。(4)导入与结束呼应不好。很多教师为要达到课堂导入的效果,常会采取一些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能马上集中注意力进入状态,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法,遗憾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一些示范课、公开课等都“流行”探究性活动,导致整个课堂的可控性降低,使得后面教学往往是草率收场,也就忽略了前面设置的一些“悬念”。
3、谈谈思想品德课教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并在这种心理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做:
(1)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转向发现式学习,重视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扩充了的知识量,将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在组织和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从已知走向新的未知,循环往复,不断向更高科学境界迈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3)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自己感到怀疑的现象,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独特风格,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挑战自我,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会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可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因为他们已经产生了思维定势,不能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因此,从本质上讲,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结果不是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新的问题,问题意识不仅能使教学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的是它能把学生引向创新之路。(5)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保持旺盛的精力,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4、你对非智力因素是如何理解的?
新课程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现代教育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归属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例如理想、动机、兴趣、态度、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自信心、好胜心、独立性、毅力、自制力、协作精神,等等。
根据国内外关于智力发展的研究证明,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即使智力的早期阶段发展较好,表现出发展的优势,如果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会阻滞它发展,使智力不能充分表现出人们活动中的效能。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需要、态度、目标、抱负),能促使学生智力健康发展,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强,从而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促使智能发挥和发展。
(2)定向作用。非智力因素能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集中于学习活动,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智力上不如人,而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能力差,学习精力不集中所造成的,即定力不足。
(3)巩固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等非智力因素,使他们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进步。
(4)弥补作用。智力发展不好的孩子,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也可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实质是改变学生的潜在行为的可能性,让旧的潜在的可能性变成新的潜在的可能性。通过非智力因素发展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锤炼学生,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其成为综合性人才。所以说非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并以其整体的相互渗透来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改进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手段促进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5、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你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
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都拘泥于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材观,教师书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科书只是教学的“引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体系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这就要求教师练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功。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如教学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除了课本中介绍的办法,在组织学生讨论后可再补充一些。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课,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补充。(2)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再新的教材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尽力向学生传递最新、最准的知识,如政治课本中的一些材料情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国力的新排名,先进人物事迹,各方面的新成就等。如果教师认为某框或某站的活动由于教学硬件或学情不同,就可以替换成符合当地条件和学情的活动。
(3)调整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一本教科书的内容,不适合所有班级的学生。如果某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就可以增加深度;如果某班的学习能力差,就可以适当地降低。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
(4)调整教学顺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比如,现实生活中周围发生了某件重要事情,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如2010年下学期复习阶段,由于山西发生一起重大煤矿透水事故,我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先针对这一专题进行复习。另外,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后,原来的顺序也可能需要相应的调整。如教学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整合后放在一起教学,效果较好。
(5)调整教学方法。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调整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法。
6、有人认为,思想品德设计课堂就是教师编写教案。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思想品德设计课堂,就是思想品德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应用系统方法对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方法等)、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描述、计划或规定,为教学活动制订具体可操作的程序或方案的过程。目的是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实现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在教学对象上进行教与学的设计,二是在教学过程上包含课前准备、课中呈现、课后拓展等环节的设计,三是在设计内容上进行关键要素设计。
教案,平时也称为“课时教学计划”,它是教师备课的书面成果,是教学设计的完整体现,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蓝图,并且是随着教学因素不断变化,需要调整和优化的方案。
设计课堂不仅仅是文本化了的教案,而且主要是指教师思维中、脑海中的教学筹划。设计课堂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作用。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精心组织教材,熟练掌握教法,科学而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不断总结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7、依据你对“学习组织”与“合作学习”的理解,试说明学习组织与合作学习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
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强调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学习组织为学习单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应属于主动研讨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进步。形式上分为自愿组合的“自组织”和教师指定的“他组织”两种。建立学习组织是现代教师必需掌握的新的基本功,直接关系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不同点:
学习组织,就是把学习兴趣相投且能够互补的人组织在一起建成一个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秉持互帮互助的原则,促进彼此学习进步。
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通过沟通和交流,而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它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建立学习组织就是一种合作学习,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手段,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全员发展。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学习活动被赋予积极的意义,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共同取得学习的成功。学生在学习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组织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8、你是如何理解行动研究就是“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的教育研究方法,以改进教育教学为直接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以改进教育教学、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行动研究强调在重视专家研究成果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重视教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做出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反省,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水平;行动研究还强调,教师要成为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通过行动研究把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以提高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过程和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的能力。它既是一种研究取向,又是教师的一种专业实践。有学者将行动研究形象地概括为:“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
9、进行即时评价时,教师应该考虑一些什么问题?
即时评价,是指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做的及时表扬或批评。进行即时评价时,教师应该考虑一些问题:
(1)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思想品德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大一部分在问答中进行。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正确,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教师艺术的评价尤为重要,如果操作不当,不但伤了学生的自尊,而且使教学遭遇瓶颈。(2)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既起调节作用,又起推动作用。所以教师的即时评价语言应该能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有时学生思维会受阻,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关键处给予设疑评价,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激活原本封闭的思维,让学生在精神上产生一种经历了跋山涉水后终于获得知识的愉悦情感,使困惑在启发中解开,在引导中释放。
(3)要升华学生的感情。教师用富有情感、精练的语言去点评,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师生和谐的互动,会让课堂的空气自由,学生的心情放松,情感释放,构成生命的课堂。适时适度的课堂煽情式评价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是思维的碰撞,这样的碰撞,情感浓郁,产生自信,激发学生的创造。
(4)要综合学生的反应。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动态生成的过程,会不断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运用即时评价的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捕捉、整合信息,根据知识结构的需要分析综合,及时选择梳理已有信息,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有效进行教学的目的。
(5)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是即时评价的依据,它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主次、轻重之分。所以教师在进行即时评价中还应多关注三维目标的整合,避免厚此薄彼。
10、联系实际,谈谈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意义和价值。
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学生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收集起来。这些作品用以展示自己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是一个学生作品的动态的、不断增长的集合。每一份加入其中的作品都要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并给出选择的原因。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最大价值即在建立记录袋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过程和评价。
现实意义:
(1)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引导家长和教师从单纯关注学生考试名次,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会发现学生闪光点,欣赏学生,营造了一个较为轻松活泼的教育环境,将有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2)有利于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环境。用学生成长记录袋取代过去单一的“学生成绩单”之后,学生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精神,从而能增强活力。看到同学、老师、家长一句句殷切的话语,能更加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信心,尤其是对于广大成绩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其激励作用是“学生成绩单”所无法比拟的。
(3)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重视学生的变化和发展,能够使学生明辨是非,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语言交流基本功
1、教学中应用讲述与讲授应体现的原则有哪些?
答:讲述与讲授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讲述与讲授要以学生为主体。(2)讲述与讲授要适当。教师讲述与讲授时,往往更多关注自我,如怎么讲,怎样才能讲得全面、细致、深刻、透彻。(3)讲述与讲授要讲究实效。讲述与讲授容易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讲述与讲授的同时,应当兼顾学生的倾听与思考。
2、应用倾听与对话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倾听与对话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倾听是前提,对话是根基,有效地倾听才能保证对话的有效进行。
(2)倾听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生长点,对话要追求真实、深刻和有序,一定要防止极端自由主义,要做好主体性和主导性的有机平衡。
(3)对话要围绕问题展开,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发生多元的碰撞;教师要少用指令性语言,要让学生能够轻松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4)尊重学生表达出的真实看法或意见
3、教师提问学生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提问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跟随式提问法。②设疑式提问法。③开启式提问法。④设计情境提问法。⑤多媒体提问法。⑥引出兴趣提问法。
第二章
教具展示基本功
1、在教学中如何应用黑板、墙壁等教具实施有效教学?
答:(1)应根据教学内容和黑板、小黑板、白板与墙壁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师应充分了解各种教具的不同特点,依据不同教具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选择。(2)要分清主次,切忌面面俱到。在利用黑板、小黑板、白板与墙壁时,应明确目的,分出哪些是重点突出主要使用的,哪些是调节形式和情绪次要使用的,才能突出教学主题。
2、你认为教具、学具使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教具、学具的使用,要重视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学生对操作过程的描述,是有序有效操作的前提,是促进思维提升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利用教具、学具探索时,一定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离开语言的单纯操作,是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的。(2)教具、学具的使用,要注意进行表象的训练,让操作更有意义。表象是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换的重要过程,是抽象知识形成于头脑必不可少的中介环
节,用好这一环节,就将新学知识内化,对新知有深度的理解,把形象直观的知识抽象化。(3)教具、学具的使用,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抽象概括,并返回到具体操作中检验。(4)教具、学具的使用,要符合实际,适合观察的需要,利于目标的达成。
第三章
教学实施基本功
1、结合自己的教学观察和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建立学习组织?
答:(1)建立学习组织遵循的原则:①同趣原则。②同题原则。③异质原则。(2)建立学习组织的策略:①建立组织机构。②建立规章制度。③培育团队精神。④引发组间竞争。⑤引导自主学习。⑥完善教师评价。⑦加强指导协调。(3)建立学习组织应注意的问题:①“搭车”现象。要通过明确的组内任务分工、合理的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个体自觉参与;同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关注组内同伴的良好品德。②混乱现象。要进行合作技能培训,通过明确的声音要求,击掌传递快速停止的约定,引导学生养成轻声讨论,有序操作,有令即停的良好习惯。③浮夸现象。教师要引导学习组织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研讨、交流活动,避免出现为了合作而合作或追求形式、做表面文章的现象。
2、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时应注意什么?
答: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是一种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等非智力因素,以及良好的人际互动、合作交流能力,并使学生学会人际交流沟通。若处理不当,也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1)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时要着眼于引导学生上课的专注能力。有的新教师上课时把目光放在创设的情境内容华美程度上,而忽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纷繁复杂的情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专注于学习活动,更谈不上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围绕去除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从学生学习行为线索中发现问题并采取灵活策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专注于学习活动中。
(2)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时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自然会主动专注于课堂学习活动。
(3)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时要着眼于促进学生行为的自我控制力。虽然教师创设了一种看似民主的情境,但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通过指令性语言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如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会经常用“坐好了”“注意听讲”这类规范性的语言来调控课堂。
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
1、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实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功进行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实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功进行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营造民主氛围,促使学生敢问。如果教师时刻用欣赏的眼光注视学生,那么,学生会感受到无可比拟的爱的享受,对所教教师就会信赖,对他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问。一是原型创设。教学中,教师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思维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3)构建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善问。教师要注意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提问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二是注意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三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弄懂课本上的基本原理,这是他们发现问题的基础。四是要求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书上学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释这些社会现象。
2、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在教学中如何让促进学生拓展课堂?
答: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数学课堂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个性得以彰显,情感得以升华。
(1)促进学生拓展课堂的原则: A、拓展要立足教科书,高于教科书。B、拓展要定位课堂,贴近学生。C、拓展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条件。(2)促进学生拓展课堂的基本方法:按照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与课堂教学的先后顺序,可从课前准备参与和课后实践参与两个阶段,开展活动促进学生拓展课堂。
(3)促进学生拓展课堂的策略: A、建立学习组织,提供活动场所。B、培养骨干队伍,强化引领作用。C、开展趣味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3、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读书的?
答:
(一)指导学生读书的教学原则:(1)主导性原则。(2)目的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6)个性化原则。(7)合作性原则。
(二)读书的基本方法:包括读教科书、读图表、读其他相关资料、看影像资料的基本方法。
(1)读图表的基本方法。首先,读图表的标题,即是什么图表;其次,读图例或文字项目;再次,读数字;最后,把前几项内容综合起来理解。
(2)读其他相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可以粗读、精读或细读,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直至读懂,这是关键,然后提炼或概括出核心词。
(3)看影像资料的基本方法。认真观看,边看边思考,生成问题或感悟。
(三)指导学生读书应注意的问题:(1)把握指导的重点;(2)传授阅读的方法;(3)推荐阅读的菜单;总而言之,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
第五章
教学评价基本功
1、如何有效发挥作业批改的功效,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
(一)作业与批改的原则:作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它是以教师的设计为前提,以对学生辅导、评定为效用的,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的,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1)在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2)在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3)在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4)在评判上,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5)在时间上,实现反馈的及时性。
(二)作业批改的基本方法:(1)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学生自我批改法。二是随堂批改作业法。(2)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让师爱体现在作业批改中。批改中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第一,鼓励式批改。第二,协商式批改。第三,延缓式批改。第四,面批式批改。第五,常用评语式批改。
(三)作业与批改中需注意的问题:现行的作业设计与批改,切忌为了追求形式搞花架子。作业设计应在重视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的同时,必须符合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所选的习题要有启发性、典型性、代表性、趣味性。而现行的作业设计,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凸显了开放性和探究性,造成答案的不唯一性,这无形中给教师的批改增添了难度。因此,教师应从批改视角的多维度、批改尺度的纵向、批改范围的选择、批改主体的多元化等几方面进行研究,提高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效益。
2、你认为命题创新“新”在哪里?教师应如何加强命题创新基本功?
答:新课程下数学命题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材料的选取和呈现方式、设问的角度与答案的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等方面,还体现在强调能力立意,强调回归生活,强调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等方面。
命题创新基本功是教师在试题编写中,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材料,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创编新题的基本功。命题创新的原则:(1)三维结合,注重发展,凸现人文性原则。(2)面向全体,注重双基,满足差异性原则。(3)灵活开放,注重开放性原则。(4)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原则。
命题创新的基本方法:(1)内容维度。这是命制试题的最基本维度,包括内容的长度和宽度。(2)课标维度,简称标度,即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3)定
位维度,指命制试题的目的,是形成性测试,是竞赛,还是为了结业。(4)呈现维度。(5)量的维度,指试卷的长度,即指一张试卷的试题量与答题所需时间的相宜程度。(6)结果维度,包括区分度、效度与信度。
命题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对主干知识的考查。(2)注意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命题。(3)注意数学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加强应用意识(4)重视基础,关注过程与方法。(5)关注差异,体现个性化与解题空间的开放性与综合性。
第六章
课程资源开发基本功
1、你认为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具有哪些意义?
答: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现实意义:(1)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科书,并且要求教师摆脱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和崇拜,以积极的心态去合理地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科书过程中,学习钻研教科书内容,熟悉教科书呈现模式,了解教科书编排的优点和缺点,获得施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2)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实效地开展教学,绝不仅仅局限在对教科书的适当改变,需要有更高、更宽的眼界来统领把握学生、教科书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
2、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你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
答:所谓数学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能够推动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现超乎预设的表现,对课程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学生的看法和表现都是有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课程资源。
及时采撷课堂生成性资源应遵循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参与性原则。(3)交互性原则。(4)动态生成原则。(5)开放性原则。
及时采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策略:(1)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2)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会倾听。(3)精心策划弹性预设,动态处理课堂。(4)提高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教学智慧。
采撷课堂生成性资源需要注意的问题(1)不要超越学生能力和偏离教学目标。(2)不要有悖于文本的人文内涵。
第七章
教学研究基本功
1、谈谈你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的?
答:课堂观察应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敏锐性原则。(4)精细性原则。课堂观察的形式:(1)自我观察——从授课者的角度观察课堂。(2)个体观察——从观课者的角度观察课堂。(3)团队观察——从学科组的角度观察课堂总之 ,不论是哪一种观察法 ,一般都遵循以下三个观察环节 ,即观察前的准备(明确观察目的和制定观察计划)、观察中的记录(记录观察内容)、观察后的反思(观察记录的分析、总结与结果的呈现。
课堂观察应注意的问题:(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2)要重点突出,兼顾全局。(3)要排除自我,客观观察。(4)要尊重课堂教学实际。
2、你认为行动研究有哪些作用?你是如何开展行动研究的?
答:
(一)行动研究的作用:(1)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2)可把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改革。(3)可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研究者。(4)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5)是中小学科研兴校的重要途径。
(二)我是从以下几点做的:
(1)计划。计划就是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改进现状,这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
(2)行动。行动即实施计划,是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过程,是根据研究计划,对研究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策略(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3)考察。考察是反思、修正计划,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考察主要指对行动背景、行动过程、行动结果和行动特征进行考察。
1.结合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运用讲述与讲授教学基本功的原则。
答: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案例)
师:展示课件——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和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差别很大,那么怎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这些地形呢?
教师指导学生按小组,将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制作成上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 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
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
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
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 师:(形象演示)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等都能一目了然。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
紧接着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和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请同学判读地形。指图要准确到位,问题设计要精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
从上述案例看出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部分,比较适合采用讲授法,因为,讲授法有利于新知识的传授,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讲述和讲授基本功的原则:
(1)讲述与讲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讲述与讲授者,应当始终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中心,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把知识讲解得很清楚明白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同步参与,这样就把学生实际存在的疑问和障碍牵引出来。否则,学生不仅对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
(2)讲述与讲授要适当恰切
在课堂上,讲与不讲,讲多与讲少、讲深与讲浅、讲快与讲慢,都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如本案例,一般地图判断方向可不讲,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可略讲,而特殊指向地图应详讲。
(3)讲述与讲授要讲究实效
讲述与讲授容易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讲述与讲授的同时,应当兼顾学生的倾听与思考,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多、更快、更好地接受,而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接受多少,更需要讲述与讲授者通过多种方式去判断、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对进一步的讲述与讲授做出相应的调整。
2.结合初中地理课例,分析倾听与对话教学的主要策略。
答: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农业(教学片段)。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那么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多种农业呢?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我家住在宁武山区,那里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但我们那里却是山青水秀,所以我认为可以种树。
生2:我来自苛岚县,养羊很出名,过去是放牧,现在政府提倡把羊圈起来养。生3:我家在忻府区,地形较为平坦,挺适合种植各种瓜果蔬菜等。生4:我家住在黄河边的河曲县,我们那里正开展小流域治理。
师:好我知道河曲县是全国小流域治理的先进单位,但也不知道具体怎样治理,你能不能说说?
生3:垒坝,种果树和枣树,还有„„想不起来了 生4:还有修梯田,种草。生5:还有修水库
师:你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6:植树造林、种草能保持水土;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能降低水流速度。生7:修建水库能调节洪水,抗旱;打坝淤地能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把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可用于种草种树,种粮。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我都脑子都乱了,能不能给归一下类 学生讨论„„
从上述事例看出,看出倾听与对话教学的主要策略是: 1.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应转换自己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作为一个讨论者以平等的身份、平等的心态、平等地和学生探讨每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2.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应以引导为主,不妄加论断
在这个话题上,孩子很有可能会有合理的理由,教师应该加以鼓励,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引导。
3.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应采取必要的倾听策略
首先,设计的话题应该让所有孩子都有话说;其次,当学生有意象发言,特别是一些想发言却不敢举手的孩子,教师应该及时地发现加以鼓励,肯定孩子的积极性。在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不随意打断孩子,并表达出对孩子表达观念的极大的兴趣和耐心,同时加以引导性的话语,引导孩子自信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最后,肯定孩子观念中的积极因素,并把孩子的观念逐步引向这堂课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绝不对孩子表达的观念任意贴上自己的理解,等到把他的意思完全弄明白再进行分析。
3.举例说明运用黑板、小黑板与墙壁辅助教学的原则。
答: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区教学片断: 师:先在白纸上描绘出中国轮廊图,现在我们根据走向的不同,把山脉分成下列几组填入你所绘制的图中。
出示板图轮廊:中国轮廊图
师:先画出东西走向的三列五条山脉,每画一条要求学生说出山脉的名称并注意所在的位置。
生:在记住五条山脉名称之后,学生试着在自己的图中确定山脉位置。依此法,学习完十六条山脉。
师:现在我们来画出阶梯的分界线,并填注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师生互动,在板图上完成这一任务。生:根据高原盆地平原的名称试着在图中标注
老师在黑板上画,同学们在空白图上画,老师画一笔,同学们跟着画一笔。学生看着老师的黑板,对比着同桌,训练有素地跟着老师画起来了。利用黑板、小黑板与墙壁等教具辅助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1)有效性原则
无论是利用 黑板、黑板与墙壁来创设情境,进行示范演示、互动活动,还是展示学生作品,都要遵循有效的原则。
(2)实用性原则
无论是板书、板图板画还是教室墙壁布局,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应该从学生发展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
(3)示范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与理解,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我们示范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如果教师板图板画示范时认真对待、技巧到位,学生的作品也会相应地水涨船高。教师良好的板图板画技能可以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从而对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4)精炼性原则
课堂教学对时间、空间、精力等诸多方面 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的板书、板图板画等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首先,板书书写必须突出课堂教学的精华,提纲挈领,清晰醒目,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其次,板图板画要力求简练,不求精美,以节省时间。第三,多媒体和挂图的运用必须合理适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启发性原则
无论是环境布置、情境创设、教师板书、板图板画、作品呈现,都应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为前提,教师在使用黑板、小黑板和墙壁之前应尽可能使呈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 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建立学习组织的。在建立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你是如何改进的?
答:组建学习小组:第一、体现均衡原则。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各个小组的力量保持均等,大体相当。各组应有大体同等数量的A层生、B层生和C层生。各个学习小组中男女同学的人数也应尽量做到均衡分布。
第二、尽量尊重学生意愿原则。在保证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教师在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不把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编在同一小组,以免激发其逆反心理,影响小组学习及开展其他活动;C层生宜编入对他们持中间态度或欢迎态度的小组,以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第三、适时调整原则。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必要的时候可视情况而调整。这种变化包括组员之间的调整、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调整,也包括小组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等的变化。只有适时调整,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地开展。
存在问题:组建小组时,女生与男生间,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间互相排斥。
改进办法:(1).步步推进。先建立班委会,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强、威信高的男、女生各一名担任班长和副班长先负责与班内其它同学沟通。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技巧。(1)加强组织人的培训,指导他们,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不统一时的矛盾等。(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3)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强化“合作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以合作成绩评定个人成绩,开展评比 “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效率小组”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组际竞争,以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激发团队精神。
5.请你自己设计一个应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教学的实例,并说明应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基本功教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人口问题教学片断〉
师: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分布极不均衡,有的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千米超过四百人,有的地区每平方千米不足一人,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来个人口大迁移呢?
生:有说可以,有说不可以的,请同学们说出他的理由。师:既然不能人口大迁移,那我们怎么解决人口过多的问题呢? 生1: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生2:还要进行优生优育
师:是啊,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们减少了三亿人的出生,为我国节省了许多费用。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呀。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时要注意
(1)更新教育观念。改变现实教学中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的观念。师问生答,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而不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观念,严重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具有自主能动性。如果只求课堂秩序良好,而不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胆识,是很难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另外,要改变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分析的观念,因为这种不利观念使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再者,要注意提出的问题是否关键,是否有挑战性,如果不能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问题的认知冲突,就会流于形式,这也会消磨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积极性。
(2)扩大和调整信息储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思考,并不是学生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而是学生依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对问题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尤其是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学生如果在认知结构中缺少适当的基础知识,就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也无法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其次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创造机会学习一些地理学领域的历史内容、前沿内容及最新进展,并且重视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等,学习领悟和尊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汲取营养。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指导学生将储存的信息进行调整和分类,需要时及时调出,使问题更明确,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解放学生的脑、眼、手、时间、空间等,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协调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6.举例说明应用即时评价进行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中,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机械地重复一些套语,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真厉害!”“你真聪明”„„由此看出在应用即时评价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避免空泛性
赞扬固然重要,但不是任何表扬都能给学生以成功感的。完成一项任务并没有付出努力,就轻易获得了 “表扬”,学生会觉得这种“表扬”没有含金量。在这种空泛性的“表扬”中形成的成功体验是虚假和不堪一击的。
(2)注意目标性
就像前面案例分析中看到的:常挂嘴边的即时性评价已成教师的口头禅,不经意间就会脱口而出。它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像顶大帽子,扣谁头上都行。这种漫无目标的评价必然会失去其导向性功能,评价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有效性作用。
(3)强化全体性
即时评价要在教学中面向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阳光般的评价。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能说会道的,也有不善言辞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关注优生,只会助长优生的嚣张,浇灭其他学生的自信。这种只关注个别学生而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感受的即时评价,是教师需要力戒的。
(4)使用适度性
即时评价固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过度的使用会使学生把学习目标置于脑后,更在乎当前的奖励。因此教师的即时评价不宜过多,要适度。
7.你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请举例说明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具有哪些作用。
答:关于中国地形这一节教学当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框,改为先熟悉山脉地形区,再分析得出地形地势的特点,效果很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材,并且要求教师摆脱对教材的过分依赖和崇拜,以积极的心态去合理地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学习钻研教材内容、熟悉教材呈现模式、了解教材编排的优点和缺点,获得施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在分析、研究、整合和使用教材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课程知识,创生课程经验,而且还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促使自己成为课程的实施者、研究者、开发者和评价者。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地开展教学,绝不仅仅局限在对教材的适当改变,需要有更高、更宽的眼界来统领把握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证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8.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突发的事件:一天下午第一节课,我走进教室,正要上课,教室外喊“报告”“请进”,刚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话音未落,又一声“报告”“请进”,正准备转身板书,又一声“报告”此时下面的学生笑了,我心里非常恼火,质问“今天为什么这么多迟到的?一学生怯生生的说“今天学校调整作息时间,中午取消了午息时间,我忘了“,”呵原来如此“,我迅速调整情绪,“谁知道学校为什么要调整作息时间?”“天短了,下学晚了,路上不安全“。”白天为什么有时长,有时短呢?“”什么时间长,什么时间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球的公转运动“。
存在问题:没有预见,缺乏机智,导致“生而不成”。
9.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你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的。
答:在教学实践中,教导处,教研组经常组织观课,议课活动。我一般从这几方面观课。(1)目标达成度的观察
观别人课,自己心中要有课标,要有目标,然后观察授课教师①本节课设计哪些教学活动?②这些活动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什么关系?③根据教学目标,活动的设计是否恰当?
(2)教学过程的观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①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有哪些?②这些活动的设计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3)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的观察
①教学语言的观察 ②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 ③多媒体的使用
10.教师提升教学基本功的途径有哪些?
答:(1)要终身学习。教育教学工作相对于现实来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育教学工作相对于未来讲又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学习力是教师一切能力的前提和根本,是教师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通过专业学习和相关培训不断丰厚和提升自身专业底蕴、内涵。
(2)要学会创新:学会创新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风格,需要教师提高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关注度、敏锐洞察力、敏捷革新力,能够主动转换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读,能够对那些所谓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抱以冷静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深刻辨析和独立判断。
(3)要学会欣赏。欣赏学生,要做到“赏而无类”,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必须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要学会合作 :一是与学生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一起研究学习方法。二是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学科内的教师经常交流教学信息,研究教学案例,讨论教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学科间的协同合作。不同学科的教学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联系,学科间教师经常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学信息,有利于师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师,钢琴教育,基本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美的享受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而钢琴作为高雅艺术的代名词, 它的普及迎合了时代的脚步和人们的心理。这是因为钢琴艺术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比, 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人们既可以在钢琴上通过音色、力度、节奏的变化演奏出各种表现力丰富、技术复杂的独奏作品, 为其他器乐独奏作品及声乐作品进行伴奏, 同时还可以通过钢琴试奏学习多种管弦、歌剧、合唱等作品。因此, 钢琴不仅是一种有着宽广音域、独特音色、表现力丰富的独奏乐器, 更是学习近代多声音乐的理想工具。现在世界大部分国家, 几乎所有的音乐学院基本上都专门设置钢琴专业这一学科, 甚至开设钢琴伴奏专业, 并将钢琴列为任何音乐专业学科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尤其对作曲及指挥学生来讲, 钢琴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在我国, 培养钢琴演奏和教学人才的历史较短, 虽然建国以来我们的钢琴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但与世界先进的钢琴演奏水平和教学理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何博采众长, 唯我所用, 更有效的提高钢琴教学质量, 是每一位高校钢琴教师都需面对及考虑的问题。
近些年, 学习钢琴的热潮日趋高涨, 人们逐渐认识到要真正提高学子们的音乐基础, 为其真正进入音乐殿堂创造条件, 还需从学习钢琴入手, 钢琴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上, 各种琴行、钢琴艺术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周围, 有利的促进了钢琴教育的发展, 同时涌现出朗朗, 李云迪等知名的青年钢琴演奏家。他们高超的演奏技巧, 极具感染力的音乐表现, 赋予其演奏作品浓郁的时代色彩, 同时也引领着更多的钢琴爱好者投身其中。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只有同时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 丰富的演奏知识, 高尚的师德, 用非凡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无私的爱为信念, 才有可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钢琴演奏人才, 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有文明感、历史感的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师。
目前, 钢琴艺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钢琴教育也应该被赋予新的时代特色。传统的钢琴教学已无法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 使我们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钢琴教育在新时代应承担什么使命, 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师如何转换角色, 这些都是钢琴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钢琴教师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依靠自己高尚的人格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 努力提高个人艺术修养和钢琴理论知识, 创造性的进行钢琴教学, 坚持与时俱进, 勇于挑战、否定、超越自我, 才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一、人格素养是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师的魅力之魂。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所指的“道”, 不仅是指各种理论知识, 更多的是指做人的道理。作为高校的钢琴教师, 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道”字先行。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钢琴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人文学科, 并不仅仅立足于娱乐或技艺的定位, 而是借此传递人类文化积淀, 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而钢琴教学的授课形式不同于其他学科, 其技术技能传授方式通常采用一对一的小课形式, 教学场所一般都是采用相对独立的专用琴房, 在这种相对特殊的教学环境下, 师生关系相比其他学科教学显得更加融洽。正因为如此, 教师的一言一行、品德修养、教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在这种相互影响作用下,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明显的个人痕迹。可以说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而钢琴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钢琴学习者整体素质水平的过程中, 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高校钢琴教师, 应该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努力使自己成为美好道德风尚的典范, 通健全的人格。
(2)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干一行, 专一行, 爱一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钢琴教师, 必须牢记教育的职责, 本着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对学生负责, 为祖国钢琴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我国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周广仁老师, 为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 培养出了很多青年钢琴演奏家, 如关淇等。在钢琴教学中即使培养一名天资聪慧的学生也需要耗费很多精力, 更不用说才能较为一般的学生了。培养就意味着付出与奉献。只有把培养学生当成事业, 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学生的工作上来;才能在教学中认真负责, 热情耐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也是师德体现的一个方面, 最平凡的学生也应该有自信心, 相信自己弹得好, 这样他们才能在舞台上充分发挥。
二、知识涵养是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师的立业之本。
钢琴教师的职能不仅在于传递知识, 而且还应成为知识的重新构建者。一个合格的钢琴教师不仅要有谙熟钢琴的演奏技艺, 更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1) 知识全面, 关注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
俗话说得好, “想要给人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需要钢琴教师不断的拓宽自身知识结构的宽度与深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 使我们进一步认识钢琴演奏, 为深入开展钢琴演奏法, 教学法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生理学向我们描述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基本技能形成的一般过程;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运用, 使我们能够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 年纪特点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对东西方文化历史的深入了解及学习更是作为一个钢琴教师不可缺少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我们跳出狭隘的小圈, 更宽广深入的掌握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
(2) 精益求精, 不断提高自身学术理论水平。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作为高校钢琴教师应精通本学科的系统知识, 了解当前学科科研动向, 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音乐理论水平, 加强对于基本乐理、试唱练耳、作品分析、民族民间音乐等基础理论的学习;汲取古今中外钢琴理论论著的精华, 了解钢琴音乐的发展简史, 认识不同时期、不同乐派钢琴音乐的风格及特点, 精通各种钢琴教学方法。只有把这些涉及钢琴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学扎实, 才能在无形中扩展自身的钢琴教学空间, 才能有利于教学相长。比如:在指导学生弹奏萧邦的夜曲等作品时, 需要对其所处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风格、演奏技巧、十八世纪欧洲音乐史的发展等相关方面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阐述作品的内涵, 在指导学生弹奏练习时,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钢琴技术水平是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师的智慧之源。
(1) 目前我国的钢琴教学以及钢琴演奏水平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技术水平与十年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 作为新时期的高校钢琴教师, 要使我国的钢琴教学及演奏水平更上一层楼, 自己也要坚持练习演奏, 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一个好的演奏家不一定是个好的老师, 但一个好的老师必须是一个好的演奏家。这是因为钢琴教学是以小课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的, 在这种面对面的教学方式里, 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不间断的坚持业务学习, 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和示范能力, 才能更好的熟悉和钻研教材, 才能在试奏不同作品中了解其技术难题及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示范效果。
(2) 现阶段, 高校钢琴教师的曲分教师虽说在不断扩大和积累曲目, 但有些曲目仍不得不边学边教。这使那些具有责任感的教师具有一种紧迫感, 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扩大并加深对曲目的把握和了解。只有自己演奏的曲目增多了, 在教学中才更加得心应手, 才更容易克服技术上的难点, 情绪的转换与控制等等问题。因此, 教师坚持不懈的练习与演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3) 当今各个高校的钢琴专业学科大部分都规定教师必须参加学科内部的教师演奏会, 鼓励参加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 如伴奏、独奏、协奏等。以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提高, 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除了学校内部的交流之外, 还应该实施“走出去”的策略,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 经验交流会等, 不少教师还到国外进行留学和访问, 参加国际性的钢琴比赛。同时国际间的相互交流增多, 比如一些著名的钢琴家来中国开演奏会、大师班、学术会议等各种活动。
综上所述, 高校钢琴教师不仅肩负着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技能的重任, 同时也承载着家长的殷切期望。作为新时期的高校钢琴教师, 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 指引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 同时更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和钢琴演奏水平, 从各个方面作好教师的表率作用, 使钢琴教学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素质水平的有效突破口。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演绎高校钢琴教师这一角色。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课堂管理 理念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96-01
当前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里,已经开始强调让师范生从事有关课堂管理的学习活动或经历真实课堂学习管理、把握学生,但这样的机会还不是很多。但研究显示许多新教师在有效课堂管理方面是有困难的。尽管没有最好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课堂里的任何问题,但是提供一些课堂管理的基本理念、策略以及基本技能的建议对新教师将会有所帮助。
一、要充分研究学生,建立课堂心理归属感
学生在何种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研究表明,学生在富有学习兴趣,身心状态最佳,理智受到挑战,情绪被鼓舞和信任,能够学以致用,热爱并信任教师时学习效率最好。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他们在进入教室之前已经有许多知识与理解的经验,甚至观念的冲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心理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与现有水平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当今社会,父母常常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对孩子学业成果的过分关注而疏于对他们社会适应与社会化方面的养育,而课堂正是创造了一个机会填补学生的社会情感需要,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二、要以明确清晰的教学任务管理课堂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口头的信号来管理课堂,如“这一点很重要,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或“我们实验的第三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仔细来看这个过程”。在一个有兴趣的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说“我们的课文很有趣”或者“这是令人兴奋的,仔细看,不要漏过任何内容!”这些陈述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不难看出,教师可以在重要的教学步骤或过程中直接提示学生关注,以明确的教学任务来管理课堂,而不一定需要专门的纪律去控制。
三、课堂时间管理策略:准时开始、适宜进度与自然结束
课堂时间管理包括课堂开始、中间及结束时间的处理。很多人发现准时开始是一个重要策略,但是常常被新教师忽视。不能准时开始的原因可能是:前一节课拖延,休息娱乐时间过长,课与课的过渡比较混乱等等。如何使学生课间松弛的精神状态顺利地过渡?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策略和技巧:事先把有关要求写在黑板上,确保学生进入教室前就能看到;点名以集中注意;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小的学习任务;不占用课堂时间做准备或分发学习材料;学生一进入教室就准时开始教学等等。
适当进度是指教学应该使每个学生能顺利达成目标,完成作业,没有学生显得特别匆忙或还有很多空余时间。不少新教师会提早结束课程,试图让学生继续学习或忙于收练习本,这不如做一个简要的小结,或奖励学习努力的学生。如果时间还有多余,最好是给学生玩简单而合适的游戏,而且是全班都喜欢的游戏。只有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才收齐作业或材料。
四、课堂空间管理:适应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情境
座位安排模式及教学方式显示了课堂空间管理的策略。最基本的原则是让学生感觉课堂空间是有意义的和舒适的。包括座位前后左右的距离,师生之间的视线以及当教学方式和教学情境发生变化时,不至于因为人的走动或位置的变化而感到拥挤,或挡住视线造成对课堂教学的干扰。
五、有效的表达与沟通技巧
前面提到,清晰的、具有指令性的表达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手段。有效的表达与沟通除了语言,还体现在教师的微笑和眼神交流上。真诚的微笑是一种心理支持,学生希望看到教师关注他们的行为。要保证在课堂上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就必须做好教学的各种准备,包括一切所需的材料。如果教学时教师需要检查教案页码或查询其他资料,就无法与学生充分交流。
六、要积极观察学习其他教师
观察其他教师可以在示范课程里或在实习课程里完成,也可以非正式接近一个你认识的教师,在课程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非正式的观察。当然,之前最好的观察资源是实习课程的合作教师。新教师观察学习其他教师有两个好处。首先是能观察到一个经验,因为胜任的教师是在真实课堂实战;其次,新教师能模仿借鉴这些经验,而不至于在学生眼里显得没有经历。观察的事件可以是教师日常工作的所有事件。
七、要尽可能做充分的课前准备
充分地准备和计划能够避免有关课堂管理问题的出现。例如学生在教室里走动,大声吵闹或过多讲话的问题,优秀教师认为很快确定问题原因比试图消灭问题更重要。消灭问题只是推迟问题,反而会增加问题解决难度甚至陷入困境。
【新教师教学基本功】推荐阅读:
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09-06
教师教学基本能力09-15
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总结11-02
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09-11
高一新教师教学心得06-02
新教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6-20
新教师教学工作心得总结09-24
新教师教育教学培训总结10-28
中学教师新学期教学计划2006-07
新农村体育体育教师教学培训总结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