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反思第一课时
对模块开发与课时设计的反思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有体现出“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本课题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就紧紧围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而展开的。
在本教学设计中,采取了“水中生火”的化学魔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引与实验分析,学生自主地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分析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并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一个即可。”
本部分——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燃烧的现象,并以此为契机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的重点内容,其课时分配与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作用上是成正比的。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找出自己灭火所采取的原理。从整体上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容易,时间相对较长,但是能给出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思考却是值得的。
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总结与反思
1.教学目标的设置: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置主要体现在“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这两点充分围绕了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再具体地设置教学目标。由于本节课是作为青年教师比武的一堂比赛课,因此,在生源方面选择了优班,其学生基础较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较强。对于这样的学情,个人认为需要在“了解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再拔高一个台阶,即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如“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实验,可以在设置问题“如何在该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改进,使得实验的实施更加环保?”。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知识、一个实验以及一堂课来完全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课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向学生灌输化学实验中我们应具备的能力以及能掌握的化学实验知识。
另外,在贴近生活方面,我选择了“灭火毯”。灭火毯的主要灭火原理是将灭火毯扑在燃烧物上,以隔绝空气(氧气)来达到灭火的。但是这个灭火毯的灭火原理与使用方法与我们课的前半部分的“酒精灯洒到桌面上”以及“燃气管着火用淋湿的被褥盖住来灭火”的学习效果是相似的。
反思修整意见:建议在这个地方,应选择另外一种新型产品或灭火设备,本着提高学习内容层次的目的进行教学,或许会使整堂课显得有松有驰,有易有难。或者这个地方可以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时间不宜过长。
2.对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考虑不周:
学生在“熄灭蜡烛”实验比赛的基础上,找到了几种灭火的方法。其中“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同学们想到的一点都是“吹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但是在我的设计中却忽略了这一点作用,只是考虑了“吹出的气体使得烛火周围的温度降低了”,破坏了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因此,在学生答道“二氧化碳”这一作用时,教师应给予极高的评价与认可,再引导他往破坏灭火原理的方面去思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遏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急于将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教学片段1】
1. 情境创设。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3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 铁丝与赤道间的间隙处处相等, 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最大能放进 () (把地球看成球体, 已知赤道周长为常数l, l=2R, π≈3) 。
A一个篮球B一盒粉笔C一个乒乓球D一粒红豆
2.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问题给出后, 学生有点无从下手。问题出在学生缺乏数量观念及实际经验, 地球有多大?3米对于学生来说很长了, 但相对地球赤道又可忽略不计。学生难以画出平面示意图, 探究活动无从开展。开头就把学生给吓倒了, 最后只能不断代替学生进行探究, 而此情境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完成此题后, 笔者又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如果把地球变成篮球、乒乓球呢?请说明理由。
在第一题的打击下, 学生的探究热情已大大减弱, 教室里寂静一片。究其原因, 设计由于脱离学生经验, 探究活动变成了老师不断暗示、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反思之后, 在立足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
3.再设计。展示问题情境:假如用一根比篮球最大球截面的周长大3米的铁丝将篮球围起来, 铁丝与最大球截面的圆周之间的间隙处处相等, 那么这个间隙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问题1:你能画出示意图吗?
问题2:你能说说什么是间隙吗?
问题3:如果设最大球截面的圆周长为l, 你能求出这个间隙吗?试试看。
问题4: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篮球换成地球, 结果又是如何呢?
4.教学反思。《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若教学设计忽略学生已有的活动 (生活) 经验, 纸上谈兵, 学习内容难度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那么, 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就会有较大困难, 其教学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
若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 背景简单, 学生有话可说、有能力可用, 教学目标往往更易实现。以篮球为情境载体, 学生容易入手, 通过对两圆间隙的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 不难发现与原物体的半径无关, 这样再将研究对象换成地球, 也就没那么难了。一个缘于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小小修改, 不仅让数学贴近了学生生活, 更增加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这样的探究, 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教学片段2】
1. 探究活动。
任意选取几个不同的x值计算代数式x2-2x+2的值, 猜想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2.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每个学生的取值不同, 探究后的结果五花八门, 如:x2-2x+2的值大于0;x2-2x+2的值大于x;x2-2x+2的值是偶数……学生的探究缺乏方向, 因此耽误了大量的时间。为使学生探究方向更为明确, 探究更深入, 笔者决定在设计中增加一些问题。
3. 再设计。
已知代数式x2-2x+2, 回答下列问题:
(1) 填表。
(2) 换几个数再试试, 你能发现x2-2x+2的取值范围吗?
学生做到第2问时, 课堂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认为x2-2x+2的取值范围大于0, 还有一种认为x2-2x+2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1, 两个“派别”似乎都很有信心, 为便于表述, 暂且分别称呼为“持0派”和“持1派”。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 那么就请两派各派代表进行PK, 直到一方无话可说、无理可论便算赢。
(此刻, 所有学生都在为自己的一方出数据谋方法, 很快“持0派”的代表站了起来)
“持0派”代表:我们通过大量数据代入, 最后发现没有一个数据小于0, 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x2-2x+2的取值范围大于0。
“持1派”代表:没有数据小于0, 并不代表它的范围就大于0。我派观点倾向于取值范围大于等于1, 请问“持0派”代表, 你们能找到x2-2x+2的值是零点几的吗?
(“持0派”似乎陷入了困境, 他们确实没有找到相关数据能使x2-2x+2的值是零点几的。“持1派”很得意地欢呼着自己的胜利, 而此刻又一位“持0派”代表站了起来)
“持0派”代表:按照“持1派”代表的说法, 没有数据小于1, 并不代表它的范围就大于等于1, 你有证据能说明你的观点吗?
(得意中“持1派”立马被泼了盆冷水, 看来只用数据说话是不够的, 还得有说理过程。于是, 教室里又安静了起来)
“我发现了!”“持0派”的一位同学兴奋地举起了手。
“持0派”代表:我发现, 确实应该是大于等于1的, 我们对x2-2x+2进行了变形, x2-2x+2=x2-2x+1+1= (x-1) 2+1, 由此, 可以判断x2-2x+2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1的。
此时, 教室里掌声一片。
4.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而有时由于一些问题过大或过于开放, 学生会毫无方向, 思考与探究就显得比较无序。若在设计上先窄一点, 然后再放开, 那么学生在探究时就会更有针对性。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片段3】
1.感受完“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生活实例后, 笔者给出了下面一个实际应用问题:
为了增加美感, 把长为am, 宽为bm的长方形草坪中间1m宽的笔直小路, 改为宽恒为1m的弯曲小路, 这两条小路的面积相等吗?
2.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直小路的面积学生基本上能解决, 弯曲小路的面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 也很快想到通过剪拼或平移的方法来求弯曲小路的面积。随着结果的产生, 学生的困惑也随之而来:小路的长度不一样, 面积为什么却一样呢?由于原设计并没有继续探究, 所以学生的困惑并没有得到解答, 如果这道题能改动一下, 探究再深入一点、开放一点, 利用学生的困惑将他们的探究热情再发挥一下就好了。于是, 进行了下面的尝试。
3.再设计。为了增加美感, 把长为am, 宽为m的长方形草坪中间1m宽的笔直小路, 改为宽恒为1m的弯曲小路, 这两条小路的面积相等吗? (图略)
学生通过剪拼或平移的方法完成此题后, 再提出了以下问题:
问题1:弯曲小路比笔直的小路长, 但面积却相等, 你能再设计一条等宽且面积依然为bm2的小路吗?试试看。
(展示各种正确的设计方案)
问题2:这些设计方案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问题3:将一个长为a米, 宽为b米, 高为c米的长方体蛋糕, 从中间竖直切下0.1米宽的蛋糕, 若改为沿宽恒为0.1米的两条弯曲线条切下, 被切下的这两块蛋糕体积相等吗?
4. 教学反思。
感受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和陌生人交往的一些注意事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区分善恶的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知道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危害少年儿童的事例,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日常生活中和陌生人交往的一些注意事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区分善恶的能力,学会自护。
教学难点
知道日常生活中和陌生人交往的一些注意事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区分善恶的能力,学会自护。
教学准备
了解学生“面对陌生人”自护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基本的教学思路。
收集相关的资料、视频,制作课件。
课前互动:
1.变魔术的游戏
2.欣赏视频《小红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看着喜羊羊与灰太狼长大,这不,红太狼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一起来看动画片(播放剪辑的小灰灰被拐的片段)是呀,灰太狼告诫小灰灰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时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在你生活的周围,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例吗?当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
二、学习探讨
(一)小记者调查
同学们都有独自在家的时候,当遇到陌生人敲门,你们会怎么做呢?为了了解儿童对陌生人来访情况的安全意识,电视台的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大家可要听仔细看仔细(放录像)“当陌生人敲门时”
讨论:萧萧、勇勇、欣欣对陌生阿姨来访的不同表现,你认为谁的做法最恰当?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师:当陌生人来访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确认来访者的身份,如果无法确认,就不要轻易开门,以免发生意外。
(二)我有妙招
在实际情况中,坏人是防不胜防的,唉,他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欺骗我们同学。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请大家人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条,帮忙出出小妙招。
讨论反馈。
(三)错把坏人当叔叔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放松对陌生人的警惕。小红就因为轻信陌生人而闯了祸,打开书本,边看边听小红的故事。
轻信陌生人给小红家带来了怎样的损失?你想对小红说些什么?
过渡:我们有一些同学上学时常把钥匙挂胸前,学了这篇课文后,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把家里的钥匙随意交给陌生人,更不要轻易透露家里重要的信息,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身边的故事
1.其实在蒋老师的班里,我正好任教五年级,前一个月刚刚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看课件讲故事)
过渡:这时会有什么危险……假如这位女孩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
2.我们班的孩子都很机智,能沉着应对,蒋老师班的这位女孩当时是这样做的:她很冷静,一点都不慌张,急中生智,对那个陌生人说:“你赶紧走开,我爸爸就在前面干活,要不然我就喊了。”陌生人跑走了是因为机智应对。
(五)YESorNO
接下来我们来一次头脑风暴,同手势对下面的这些情况进行判断,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表示,看谁看得最认真,下课后有大奖品哦!
过渡:同学们的判断非常正确,为了犒劳大家,让我们开开心心地念一念下面这首安全儿歌,把它牢牢记在心中。
(六)新闻播报站
蒋老师有一个爱看报的习惯,在报纸看到了这样一些信息,你觉得画中的孩子哪些地方处理得较好?
其实除了跟坏人做斗智斗勇,我们的生活当中还会发生一些别的安全问题,也需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去解决。瞧,以下这两条新闻消息请我们班的朗读高手来现场播报一下。(看课件)
过渡:此刻你能用几句话或几个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在下节课中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怎样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安全博士
安全博士给我们送来了很多温馨提示,请你认真浏览一遍,把感受最深的一条抄下来写在课题的边上,把他牢牢记在心间。
三、总结
今天我们探讨了“陌生人“的话题,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要和陌生人交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坏蛋,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既要有礼貌,又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以免带来危险。最后让我们在欢快的《不上你的当》歌曲中结束这节课。
教学反思
《遇见危险我不慌》是《品德与社会》五上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中最后一课的内容。本课通过“面对陌生人应该怎么办”“户外爬山” “游泳时应当注意什么”等几个方面来教育学生如何识别真伪,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学会自救。我上的是第一节课,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堂课中我首先在课前让孩子欣赏与本课内容相衔接的歌曲《小红帽》入手,并用图片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歌曲《小红帽》中略知我们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的重要性。接着我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截取的诱拐片段导入课题,吸引孩子的眼球,让他们知道生活中不能随便和陌生人说话,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隐患。然后我又借助多媒体,通过小记者调查,让孩子在思考和探讨中总结出对待陌生人的来访应采取的安全方法。通过我有妙招,错把坏人当叔叔,身边的故事,头脑风暴,新闻播报站,安全博士开讲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联系实际,再加上班上孩子们自己的经历警告学生,不法分子的骗人手段就是多种多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当中穿插安全儿歌以及最后《我不上当》生动形象的歌曲让孩子们更好地识别真伪,沉着地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在头脑中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正确区分善恶。
2、了解歌曲是以6/8拍的韵律以及旋律的重复,波音的运用等手法表达怀乡之情。
3、要求以真挚的情感,连贯圆润的演唱创造歌曲的意境和气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首南斯拉夫民歌的特点。
2、波音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歌曲音带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1=c2/4
1234∣5—∣i5.∣63.∣5432∣1—║
同学们好,您好您好潘老师您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老师示范演唱学生演唱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二)、认识拍号
(1)复习拍号,指出它的含义
2/4拍、3/4拍、4/4拍、
(2)认识新的拍号6/8拍
含义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6拍
(3)节奏举例ו︱ו×××︱
(4)视唱练习:
123217∣655•∣123217∣7•1•∣123217∣655•∣123217∣1•105∣
(5)波音记号的唱法:
举例:2波音2326波音676
(三)学唱歌曲: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南斯拉夫的歌曲。
2、初听音乐。你从这首歌曲中听到哪些内容?
3、复听。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再次复听。随着音乐找、听高低声部,聆听两声部的效果。
5、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6、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这是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同时又是一篇感悟较深的文章。第一课时我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与人们的慌乱、木桥的无奈,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从两条线入手,大雨和洪水的凶猛,人们的反应,再到引导学生说出人们心中的桥此时此刻是座生命桥。至此,课文也达到高潮。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开始,我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导入,让学生交流世界有名桥的名称,了解用途,再提升桥的意义。然而,原本想让学生说的桥的种类和用途学生也说不清楚,更加没有办法提升桥的意义。我犯了主观错误,农村的孩子对一些桥只有简单的了解,课前搜集的资料不充分,因而,在教学后,我带领孩子们上网搜集各种桥的资料及图片,清楚明了,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学生对比之后对课文中的木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晋中市左权县南街小学 韩振华
《草原》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描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我在教学第一课时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不过,在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时,创设的情景不够,使得学生没能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训练。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21世纪的化学教育应该有新的面貌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中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 由生活中的“酸雨”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分析、学习, 最后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再如课堂演示实验设置验证性实验 (由SO2和CO2的性质相似性做的性质验证实验) 和探究性实验 (探究SO2能否使其它强氧化性的有色物质如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曾经说过:“只重视传授知识的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学, 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 更应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 还应该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新课改要求确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1、课前反思
⑴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因此, 在教学中一定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正确与否, 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而教学目标是否正确, 不仅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关, 也与学生的个性、能力、需要有关。在目标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为, 不应为全体学生设置同一个目标, 而应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智力特点、学习成就以及个性、需要的不同, 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 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整体性及突出重点目标。笔者认为, 有目标地进行教学, 可以规范教学行为, 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失控现象, 所以, 在未上课之前, 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技能;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绿色化学的思想并用辨证的眼光看待SO2。而在正式上课的时候, 笔者并没有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 使得整堂课学生与教师的配合不够密切。学生不了解教师的意图, 使得学生是被动在学。课后, 笔者经过反思明白:“通过问题情境或其它方式引入新课后, 应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万一自己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 学生就会主动地把信息反馈给教师。”笔者也明白了古语“治学必先知学, 因为知学, 然后能勉;勉, 然后日渐而不息”所蕴涵的道理。
⑵教学方法的反思。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与漂白性的时候 (这个知识点也是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 , 笔者认为可在教师所做演示实验 (SO2使溴水褪色、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的基础上, 补充SO2使KMnO4 (H+) 溶液褪色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由教师对还原性和漂白性进行对比讲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课堂实验, 培养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再如, 对于SO2对空气的污染问题的讲解, 教师应有效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其效果会大大提高。
2、课中反思
⑴引言的反思。新课的引入虽然只有几分钟, 但这几分钟或几句话起到的作用却很很大大。。教教师师应应针针对对不不同同的的课课型型, , 不不同同的的目目的的, , 将新课的导入设计得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笔者设计的教学引入如下:“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美丽的地球, 然而,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差, 地球也因为人类的肆意任为而变得千疮百孔, 那么同学们知道危害人类生存的三大环境问题是哪些么?”学生回答:“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物质就和其中之一有很大的关系, 它被称作空中死神, 也就是我们经常都能听到的酸雨。”展示空中死神-酸雨污染的图片, 由此引出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这样的引言可以在学生学习了臭氧层空洞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环境问题, 引入自然流畅。同时, 触目惊心的酸雨污染情况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激发学生对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的学习和了解的兴趣。
⑵教学内容的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印发, 打破了化学教材单一的割据, 鼓励各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首先, 在本节的教学中, 笔者不单是讲解高一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其漂白性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情况, 而且有机地将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分为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等几个方面作系统的归纳讲解。对于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也作了一定的调整: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及其通性→还原性→氧化性, 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在于笔者对整节课的设计是先由酸雨的罪魁祸首引出二氧化硫, 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先讲还原性, 用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回应酸雨的相关问题, 课堂设计显得连贯, 前后呼应。但教学中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只强调SO2的污染而忽视了它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如作漂白剂、防腐剂等,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给学生强调:化学是一把双刃剑, 要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其次, 是教学内容细节上的处理, 比如, 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差, 有关酸酐的问题在这里就可以不讲, 可留到讲解习题的时候再给学生专门讲解;运用对比教学法, 将SO2和CO2性质的异同进行比较, 使学生在对比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新的事物, 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同时, 可针对学生在做题时可能会遇到很多有关亚硫酸及其盐的性质等知识点, 教师可结合学生习题用书中的知识点补充专题给学生加入亚硫酸及其盐的知识。
3、课后反思
⑴演示实验的反思。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的成功与否与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有关。在教学演示实验中, 教者最担心的就是实验失败而无明显的实验现象, 而这时一般教者就会直接给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这样的后果便会让学生猜疑, 甚至怀疑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 如果演示实验中出现意外状况, 应仔细给学生讲解影响实验的因素, 分析失败的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例:在做SO2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时候, 由于褪色较慢, 在讲课之前, 笔者先做了几次准备实验, 讲课时笔者给学生分析了实验中应注意的几点: (1) 在配制品红溶液的时候可加入少量的酸; (2) 配制浓度不宜过高; (3) 为便于观察, 可做对比实验。这些都是学生在课本上所学不到的, 教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⑵与学生互动的反思。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 学习总要涉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在本节课中, 如果教者能将更多的讨论、思考与学生思维互动, 效果会更好。
化学教学中要求教师的反思必须是多层面的, 这里笔者仅针对《二氧化硫》这一节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经过本次教学反思, 笔者认识到:教者在教学的同时要做好教学札记, 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 总结教学得失, 改进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育实践者。如果教师不善反思, 那么就算工作几十年也只是对相同工作的重复, 停滞不前不能进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 反思性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新理念, 我们应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转化与自我价值, 并寻求一份自我实现的自信与肯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教师教学意识的转变是适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做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学实践者,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已成为我们在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 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反思了《二氧化硫》的相关教学。
关键词:教学意识,教学理念,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鲁学军.《教学中的反思》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4)
[3]、吴星《反思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4)
一、回顾旧知,促进新知学习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在教学中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旧知的回顾,激活学生有效反思,则能够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探究经验等,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知的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边说边拿出教具“角”)。瞧,它是谁呀?生:角。(教师板书:角)
师:关于这位老朋友“角”,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角有两条边。
师:请摸摸角的两条边。生:我知道角有一个顶点。
师:请摸摸它的顶点。生:我知道角有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
师:请你摆一摆,并说一说这三种角。学生摆动活动角,并说出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
……
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有了角的初步认识,学会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会画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于是在教学一开始,便说道:“关于这位老朋友‘角’,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提问引发了学生对已有数学知识的回顾,充分激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有效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得出锐角和钝角这两个数学概念,使得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了。
二、回顾方法,促进策略迁移
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让学生做各式各样的题型,即仅仅关注问题解决了没有,而疏于引导学生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那么,则十分不利于学生把握解决数学问题背后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回顾解决相应问题的策略,这样不但能让学生轻松获取所学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许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起到闻一知百、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像“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三角形”这样的题型,就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回顾“有序思考”的策略。
师:同学们,现在咱们一块来回顾一下,刚才咱们在数三角形的
个数时是怎么数的,先数——
生:单个三角形,有4个。师:再数——
生:由2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有3个。
生:接着数由3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有2个。
生:最后数由4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也就是全部合起来是1个。
生:然后把每种的个数合起来,也就是:4+3+2+1=10,一共有10个三角形。
师:是的,咱们在数个数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这样就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如此坚持教学,学生在数其他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个数时,就能够很自然地联想到有序思考的策略加以内化。
三、回顾差错,促进领悟深化
学生做错题目,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粗心大意看错题目的,有笔误写错数字或括号的,有受思维定势影响而出错的,有考虑不周全而出错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从而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纠错。
例如,二年级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一起采蘑菇,平均每人采了7个蘑菇。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不少学生列式为:7×7=49(个)。此题学生错误的根源主要是受到“7个小矮人”这一强信息的干扰,而没有注意到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应该是8个人。这类错误只要教师一提醒学生似乎都能明白,但是往往换一个情境:“小红和他的5个同学搬花盆,每人搬6盆。一共搬了多少盆?”学生还是照样出现同样的错误。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认识不是肤浅的,而能够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深刻的痕迹呢?于是把错误的做法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还要让学生及时反思:通过这次改错,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总结以后读题要细心,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想当然,等等。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学习态度和习惯,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四、回顾过程,促进自我评价
在课堂学习将要结束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认真回顾与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从而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作一回顾,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之处和闪光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找到自己学习中的困惑之处,寻求帮助,及时解决。
例如,在一堂课的末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自我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怎样?”“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通过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情感等进行回顾,通过回顾与反思获取新的信息,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在课堂上,我先采取齐读、指名读等形式反复带孩子诵读课文。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熟读的基础上,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各种爱心。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叙述了“给小树温暖”,“给小鸟食物”,“给西西健康的身体”这些文中提到的爱的行为。借助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进行拓展说话训练,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我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发言相当积极。
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有许多生动的句子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会给每个中国人画些武器,把侵略我们的敌人都打败,保护;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会给病床上的张新宇同学画一个好医生,医治好他的病;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会画一个没有污染的世界,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会给地球画上更多的森林,让空气更加清新……孩子们天真的话语里也蕴含着深深的教育意义,我看到了他们心灵里美好的愿望和对周围事物甚至是政治问题的关心,这一切都是难能可贵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把握好教学尺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自己去领会实数的概念。在几个知识点中,合并同类根式是学生的难点。老师用了较多时间进行训练。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近似计算训练较少。学生对近似理解不到位,准备工作不足,还有部分学生没有计算器。
(2)教学难度的把握不统一。各个班级的教学程度相差较大。实验班和平行班的要求没有明确达到何种程度。导致了部分班级学生产生分化。
关键词:电力价格;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销售电价;电价政策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9-0082-04
一、引 言
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和公用事业,电力行业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性作用[1]。据《中国电力报》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为4.2万亿千瓦时。国家电监会初步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电力消费达到4.7万亿千瓦时,与 2010年同比增长将近12%,约为美国2010年电力消费量(4.4万亿千瓦时)的107%。
在中国电力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电力体制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经历了从投资体制改革到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而电力价格一直就是其中一个不能绕过的关键点[2]。因此,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电价改革的历史进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电力价格的组成结构及水平现状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5年颁布的《电价改革实施办法》,我国电价主要分为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即常说的“三段式电价”[3]。
上网电价是指电网购买发电企业的电力和电量,在发电企业接入主网架那一点的计量价格。上网电价当前主要实行两部制电价。其中,容量电价由政府制定,电量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容量电价主要是保证设备折旧等“固定成本”的回收;电量电价主要是电厂发电所需煤等“变量成本”的回收和所需要赚取的“利润”。
输配电价是电网经营企业提供接入系统、联网电能输送和销售服务的价格总称。输配电价由政府监管,统一定价。
销售电价是电网企业向电力用户或者独立核算的下级电网企业销售电能的价格。销售电价由购电成本、输配电损耗、输配电价及政府性基金四部分构成。
根据国家电监会2011年9月的报告,2010年发电企业(与省级及以上电网企业结算)平均上网电价为384.56元/千千瓦时,比2009年增长0.67%。从区域看,华东区域平均上网电价最高,为442.53元/ 千千瓦时, 以下依次为南方、华北、东北、华中, 西北最低, 为275.07元/千千瓦时(见表1)。
从机组类型看,燃机平均上网电价较高,为610.82元/千千瓦时,其余机组依次为,核电432.20元/千千瓦时、火电394.77元/千千瓦时,水电机组平均上网电价较低,为291.20元/千千瓦时。
由于输配环节尚未独立定价,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按照平均销售电价扣除平均购电价计算,即购销差价。2010年,电网企业平均输配电价(含线损,下同)为187.33元/千千瓦时,比2009年
增长24.42%。从区域上看,东北区域平均输配电价最高,为204.24元/千千瓦时,以下依次为南方、华北、华中、华东,西北最低,为154.61元/千千瓦时(见表2)。
2010年,电网企业平均销售电价为571.22元/千千瓦时(未含政府性基金及附加,下同),比2009年增长7.62%。从区域上看,南方的平均销售电价最高,为614.20元/千千瓦时,以下依次为华东、东北、华中、华北,西北最低,为429.35元/千千瓦时(见表3)。
从分类销售电价看,商业电价最高,为812.24元/千千瓦时,以下依次为非工业、普通工业用电771.14元/千千瓦时、非居民照明用电743.25元/千千瓦时、大工业用电617.72元/千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475.04元/千千瓦时、农业生产用电436.39元/千千瓦时、趸售用电436.13元/千千瓦时,贫困县农村用电电价最低,为194.40元/千千瓦时。
三、电价改革历程回顾
2012年是改革开放第34个年头,伴随着国家34年波澜壮阔的发展与改革,电价改革也走过了34年不平凡的进程。按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阶段性特点[4],结合电力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将电价改革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逐一分析各阶段的特点及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1. 1979年~1984年局部调整,整体价格偏低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电力价格体系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5],其基本特点为:定价权限高度集中,电价体系长期统一,电价水平相对稳定。主要政策为目录电价政策,其明确了基本的电价水平和电价分类。1975年12月水利电力部颁发《电热价格》,统一规定全部用户电价分为照明电价、非工业和普通工业电价、大工业电价、农业生产电价、趸售电价和互供电价,其中大工业电价实行两部制电价和功率因素调整电费,其他用电实行单一制电价。
然而,自1979年对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以后,这种目录电价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国家开始对原来电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局部调整。但是这一阶段的电价调整并没有“大动干戈”,主要是通过结构性电价调整,缓解电价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主要举措为:到1985年以前,国家取消了改革开放前工业用电的一些电价优惠,扭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内地区电价只降不升的局面;调整了东北地区的用电价格,使其与华北地区电价水平拉齐;对1976年制定的《力率调整电费方法》进行了修改,颁布了《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方法》,明确了功率因素的考核标准,改变了奖惩幅度,扩大了实行范围。
1979年~1984年中国平均销售电价上涨幅度较小,在同期煤炭价格平均上升52%的情况下,销售电价仅平均上涨4.8%。这一阶段电价水平对民生的主要影响体现在相对较低的电价水平,使电力投资水平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197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为5,712万千瓦,而全国电力缺口达到1,000万千瓦。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拉闸限电的影响。
2. 1985年~1995年集资办电,价格起步
1985年,山东龙口电厂项目开工,标志着我国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的开端。从此,集资办电成为我国电力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力地缓解了当时电力短缺状况。为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办电的积极性,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经委、国家计委、水利电力部、国家物价局等部门《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允许和鼓励多家办电和多渠道集资办电。
这一阶段的主要电价政策为还本付息电价政策[6],指利用贷款建设的集资电厂或机组在还本付息期间,按照成本、税金和合理利润的原则核定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还贷期后随着成本减低相应降低电价。 还本付息电价是这一阶段多种电价政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国家还出台了《燃运加价政策》、《电力建设基金政策》等电价相关政策。 这一阶段的电价政策调整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电力供需矛盾。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电价管理方法,造成了各电网内高低不平的各种电价,为下一阶段的电价改革埋下了伏笔[7]。
1985年~1995年电价水平增长较快,到1995年全国平均销售电价为0.262元/千瓦时,电力支
付在人均收入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年鉴,1995年全国电力消费量达到10,023.4亿千瓦时,人均年电力消费量为827.55千瓦时,而人均国民收入为4,938元,电力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约为4%。
3. 1996年~2001年《电力法》推动市场化
1996年《电力法》的实施,标志着电价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第一次为电价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在这一阶段,还本付息电价被改为了经营期电价。经营期电价政策主要是将按电力项目还贷期还本付息需要的定价,改为按项目经营期定价,将按项目个别成本定价改为按社会平均现金成本定价,同时明确了投资收益率水平。实行经营期电价政策后,新建项目的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了5分钱左右,使我国在电力项目还贷高峰时期保持了电价水平的基本稳定,为保持我国经济的竞争力提供了保障。同时国家加强了对电价的规范管理,实行了以省级电网为单位的统一销售电价,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电价管理体系。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清理整顿了各级政府在电价外加收的基金和收费;二是推行了统一销售电价,规范了电价管理体系;三是推进城乡用电同价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四是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电力供求。
1999年,为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根据电力工业的实际情况,国家先后在浙江、山东、上海“两省一市”和东北三省进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竞价上网政策试点。基本的做法是:将上网电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约占总上网电量的10%~15%)实行竞价上网;另一部分仍执行政府定价。竞价上网试点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打下伏笔。
1996年~2001年,销售电价平均增长了21%,2001年电力体制改革开始前,全国平均销售电价达到0.403元/千瓦时,电力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到5.5%左右。从1996年起,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1996年~1998年,由于用电基本还是按计划分配,电力供应整体仍偏紧张。从1998年开始,国内社会资金出现较大缓和,基本能够满足电力投资需求,当年我国首次实现电力供需平衡。但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后电力需求相对不足,电力供应相对过剩。1999年~2001年年装机增长率明显下降,分别为7.7%、6.9%和6%。
4. 2002年至今多种政策完善行业建设
2002年国家计委组成电价改革研究小组,在对国内竞价上网试点地区进行调研和对英国、北欧电力市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新一轮的电价改革方案。2002年12月提交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讨论并获通过。200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电价改革方案的通知》。电价改革方案提出了电价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改革措施。据此,2004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颁发了《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三个电价改革配套实施办法,对推进电力价格改革、规划电价管理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为推进电价按平均成本定价,事先给投资者以明确的价格信号。2004年国家在经营期电价的基础上,实行“标杆电价政策”,即按价区分别确定了各地的水火电统一的上网电价水平,并事先向社会公布,新建发电项目实行按区域或省平均成本统一定价。“标杆电价政策”的出台,摒弃了2004年以前按照补偿个别成本的原则定价的模式,开始按照区域社会平均成本实行统一定价,不再实行一机一价。
2004年5月,国家在东北地区实行区域电力市场化改革并模拟运行,上网电价实行两部制电价改革,其中容量电价由国家制定,电量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2006年开始正式实行竞价上网改革试点。华东四省一市(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及上海)也于2006年4月1日开始,就电力竞价上网进行试运行。
“竞价上网政策”的出台,是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有益尝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计划电价和电量的销售模式,电厂可以跨省直接向电网公司报出每台机组的发电量和发电价格,但也面临不中标的可能性。为理顺煤电价格关系,促进煤炭、电力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0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电监会
印发了《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提出以电煤综合出矿价格为基础,实行“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原则上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比前一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在电力企业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的基础上,相应调整电价。上网电价调整后,按照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价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相应调整电网企业对用户的销售电价。
此外,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压力的加大,国家相继出台了“脱硫电价政策”、“差别电价政策”、“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降“低小火电机组上网电价政策”、“峰谷电价政策”、“递进式电价政策”等一系列有利于节能环保的电价政策,在实现SO2减排目标,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居民合理节约用电等方面,取得了积极和明显的效果。
2010年全国平均销售电价为0.57元/千瓦时,
电力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到5.9%左右。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又快速复苏,电力消费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全国当年再次出现缺电局面,有12个省市出现拉闸限电。然而2003年以来,由于电价的市场化进程逐渐加快,电力建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供应能力大大提高。这个阶段的电力供需起伏变化较大。2004年以后,全国主要存在时段性、地区性缺电局面,如每到冬季,煤炭和电力供应就出现紧张状况。
四、电价改革的反思
电价改革30多年来,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电力价格体系[8]。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上网环节政府定价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煤电价格联动尚未得到有效实施,不利于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电网主辅分离、输配分开改革进展迟缓,有效的电网输配电成本约束机制尚待建立;销售电价偏于僵化,缺乏弹性,其分类不能充分反映用户用电特性和供电成本,未能体现公平负担的原则。
电力价格改革的未来方向应该是对电力产业中的非自然垄断环节(发电和售电环节)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而对电力产业中的自然垄断环节(输配电环节)加强政府监管,以充分挖掘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督的双重调控能力。
第一,在非自然垄断环节强化竞争机制,打破国有企业对电力市场的垄断,鼓励国内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发电和售电环节,并对国有企业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充分实现“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任务,对销售电价逐步实行与上网电价联动的机制,加强需求侧管理,推广分时电价,以价格为工具限制高耗能产业用电,促进电力的合理使用与分配。
第二,在自然垄断环节强化政府监管,建立职能完备的电力价格监管机构,健全输配电环节的价格监控体系。在充分发挥输配电环节规模经济的前提下,一方面充分体现电网企业的价值,保持电网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减少电力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波动对电网企业的影响;另一方面,减少电力价格的波动。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每年应对输配电价进行定期监测,如果年度间成本水平变化不大,应减少输配电价波动的幅度和频率。
第三,建立电力价格补偿机制。对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可以采用定额补贴与超额拍卖的方式,按照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价格,由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常规能源发电的价格差额进行定额补贴,而对于超额部分可采用市场竞争的方式进行消化。
电力是重要的基础性民生资源,人民群众对电价改革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深化电力价格体制改革,不仅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9],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和发展工程。
[参考文献]
[1] 蔡建刚, 叶 泽, 钟 宏. 电力价格水平规制理论文献述评[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2): 87-91.
[2] 刘振秋, 唐 瑱. 关于当前煤电价格矛盾的再认识-兼论电价改革与电力体制改革的关系[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1): 12-14.
[3] 段文燕. 建立合理电价形成机制稳步推进电价改革[J].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3(5): 17-19.
[4] 刘树杰, 陈 扬. 我国基础能源的价格改革[J]. 宏观经济研究, 2005(12): 46-52.
[5] 张奇志. 我国现阶段多种电价管理模式可行性分行[J]. 电力技术经济, 2001(5): 51-53.
[6] 姚建刚, 付维生, 陈庆祺, 刘 涌, 张文磊. 电力市场中电价与能源及环境保护的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0, 20(5): 71-75.
[7] 周 艳. 发展循环经济背景下的资源税与增值税改进探讨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2 (3): 128-130.
[8] 周 明, 李庚银, 倪以信. 电力市场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机制初探 [J]. 电网技术, 2005, 29(5): 6-11.
【回顾与反思第一课时】推荐阅读:
大学总结与回顾05-24
特钢市场的回顾与展望07-05
《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07-24
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回顾与总结09-27
新中国60年回顾与展望10-28
我国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发展11-01
燕子第一课时教学反思09-26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1-03
西夏语言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05-29
假如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