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风险管控(精选8篇)
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重要措施,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具有规模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影响因素多等问题,增加了水利工程建设困难。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各种风险因素展开分析,以此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得到有效管理,使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水利工程建设进度风险分析
1.1内部风险因素
内部风险因素主要是由设计、监理、业主、承包商等四项内容组成。一是设计方面:具体包括工程设计错误、设计图纸交付不及时、地质勘测不充分以及技术方案缺乏可行性等;二是监理方面:监理工作职责设置不够分明、审核图纸不够重视、监督检查失误以及质量验收不够严谨等;三是业主方面:具体包括业主拖延工程款、决策机制不够完善、施工场所提供不及时、内外组织协调不配合等;四是承包商方面: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不够到位、管理水平较差、缺乏足够的施工经验、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施工效率比较低等。
1.2外部风险因素
外部风险因素具体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自然因素主要由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恶劣气候因素等构成;社会因素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当地区的政策法规、经济条件、资源情况以及部门和民众的干扰等因素组成。
1.3项目自身因素
考虑到一些水利工程建设具有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对工程建设进度造成一定影响。比如说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由于填土料场中的土料有较高的含水率,并且膨胀土工程量较大,种种因素均为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带来了难度。
2水利工程建设进度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2.1决策阶段风险预防和控制
在水利工程决策时期,水利相关部门都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项目建议书,以保证人们的合法权益,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首先,在决策拟定过程中,必须实地勘测施工现场,同时大量收集相关材料,对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施工进度、整体布局、施工成本等因素做到充分掌握。其次,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呈递之前,有必要科学分析工程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在现场勘测和调查,论证施工设计规划,充分评估施工技术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以此为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可以说针对水利工程展开可行性分析,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进度具有决定性影响,并且也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水利工程项目决策阶段,有必要对以往的施工经验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借鉴,特别是相关工程的经验信息。
此外,相关人员可以通过逆向思维展开分析,比如说如果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失败,具体是有哪些因素影响,之后针对某一影响因素展开具体可行的预防措施,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项目施工风险。关于分析影响施工进度的风险信息,可以采取多种风险分析方法,比如说投资风险,可以对当地区法律法律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各种施工材料价格,最后结合资金投入展开科学分析。在水利工程项目决策阶段,需要充分结合风险识别,充分发挥出风险识别方法的功效,以此进行有效的识别,实现对风险的提前预防及时发现和转移风险,确保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有效监控风险。最后,列表统计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建立健全风险监控制度和报告机制。
2.2建设阶段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由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等环节组成,能否加强对上述阶段风险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是决定水利工程进度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具体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对上述三个阶段的进度管理强化注意,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在招投标阶段,招标单位需要保证招标程序合法公平,严禁出现滥用私权的行为。在当今时期,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非常迅猛,增加了建筑市场的竞争程度,基于此种情况考虑,存在一些建设单位,通过不合理的方式获取工程承包权,并且在工程建设中获取不法利益。此种行为导致招投标方风险的出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监理方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监督职能作用,能够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发挥出自身价值,强化管理和控制施工的各个环节,确保工程建设在监理的环境下全面开展。此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承包商加强监督管理,同样至关重要。比如说监督工程分包事项,控制风险;结合施工合同的各项条款,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保证施工进度,防止由于改变施工计划而出现的风险。在水利工程建设阶段,加强对各种风险的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施工进度管理措施,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施工单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2.3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选址和工程规模的控制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实地考察施工现场周围的地质和地形,以此保证施工得以顺利开展。并且充分分析有可能会发生的地质灾害问题,避免其影响水利工程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通常情况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出现滑坡、地质结构断层情况;同时采取科学施工措施,尽可能避免在具有风险的地段进行施工。
2.4增强工程的结构设计和具体的施工过程管理
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很容易受到地质条件影响,所以需要结合施工周围地质因素,合理设计工程计划和工程结构。此外,在施工建设阶段,为严格管理工程建设进度,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能够在建设阶段合理协调各方面管理工作,以保证工程建设有序开展。此外,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其风险意识,能够将风险管理落实到位。
3结语
根据上市公司发展程度和具备的条件不同, 可以将上市公司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公司、成熟型公司和周期型公司。但三种类型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却具有共同之处。第一, 受宏观经济影响显著。上市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向社会分散投资者发行股票, 获取直接融资能力。因此其融资成功与否直接受制于经济周期和投资者意愿。一旦经济政策出现变化, 首先有反应的就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 进而影响投资者信心, 公司资本受到威胁。第二, 股价波动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来自股票的筹款, 股价的变动会引起运用资金的变化和再融资能力, 而且如果股价和内在价值比较过低会成为被收购的目标, 公司难以维持控制权。第三, 股息政策的影响。股息政策是投资者关注的重要信息, 在制定初衷就应该兼顾所有不同性质股东的利益, 避免引起利益上的冲突和矛盾。而股息政策的改变又会修正投资者的预期, 如果股息减少, 投资者会认为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投资信心减弱, 从而抛售股票, 影响股价和公司融资规模。第四, 操纵股价带来的风险。上市公司因为是采取向社会发行股票筹款的方式, 股票持有者又可能因为某种利益驱动联合或单独操纵上市公司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 从而引起股价波动, 通过推高股价或套现来盈利。不仅破坏了证券市场秩序, 关键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信誉风险等高度集中, 市场形象受到极大的影响。第五, 经营波动带来的影响。上市公司主要的基本原则在于专业化生产, 从事的业务越单一, 越容易被投资者接受, 投资规模越稳定。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开始寻求多元化经营。这种经营策略很可能导致公司估价低于各个资产单独估价的合计值, 降低公司的股票价格, 影响融资能力, 致使新投资项目盈利能力低于预期, 而同时原有项目因总体经营水平受限而盈利能力枯竭。
二、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风险管理意识淡漠。受资本市场不完善及其他管理层个人因素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出身畸形, 组织结构不科学, 很多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 大股东操纵、总经理独裁、监事会流于形式, 独自制定或擅自变更经营战略而导致经营失败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 很多高管虽然意识到风险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没有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只有制度建设没有对策保证;或者管理程序不完整, 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复核和再评估, 发现问题得不到重视, 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2、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离。从安然事件之后, 公司管理层就开始反省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也特别提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机结合是内部控制长效机制的源泉, 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环境基础。但因为内部控制是一种慢功效的管理模式, 不会对公司绩效有非常显著的贡献, 所以很多企业管理层在具体的管理操作中未能将内部控制加以重视, 制度建设成为管理盲区。另外, 即使应时代发展要求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并组建了管理团队, 但也是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分离开:内部控制不能提供进行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所必需的数据与信息;风险分析与预测的结果也不能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思路, 两者各司其职, 单独运行, 发挥着微弱的作用。
3、内部审计流于形式, 缺乏风险管理监督保障机制。内部审计最重要的职能是帮助企业找到潜在风险, 并根据重要性排列处理顺序和提出防范的手段, 它可以支持董事会和管理层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和建议。我国上市公司受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的影响, 内部审计出现无人管理、无人参与的尴尬处境。整个风险管理缺乏基本的检查和监督保障机制, 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潜在的和现有的风险都得不到解决。
4、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很多上市公司上市时间不长, 缺少管理经验, 在组织结构的构建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导致某些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清晰, 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 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也没有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 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企业风险管理, 整个公司的风险管理缺乏制度和人才的保障, 经营发展的阻力大。
5、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信息共享度低。由于缺乏对风险管理重要性及意义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很多风险管理决策停留在以眼前利益为目的的层次上, 只能完成对当前数据的分析, 专注于提出事后风险解决对策。也因为没有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数据传输不及时, 事前的风险预测没有依据, 再加上传统的指标分析方法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风险管理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
三、上市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风险管理理论, 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上市公司风险管理:
1、结合公司经营状况, 搭建合理的风险管理框架。COSO于2003年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继承并包含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主体内容, 将风险要素扩展为八个: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系统的应用指南。对于不同发展类型的上市公司来说, 没有固定的结构框架, 各个公司应该参照COSO的管理框架, 结合自身发展所出现的和会面对的风险进行调整, 权衡风险管理在整个公司管理中的地位,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比如公司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那么风险管理一般处于次要的地位, 其框架构建可以随着公司的成长不断修改完善;如果公司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则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就要成为重要的工作, 严格管理程序和制度的执行, 为公司发展保驾护航。
2、营造科学认识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风险管理关系到整个公司发展, 涉及到企业内部不同层面的员工。首先, 应确立董事会在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领导的态度和意识是该项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之一。其次, 必须调动每个层面员工参与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要求其从大局出发, 树立风险管理的共同理念, 严格遵守风险管理职责制度, 保证在源头上切实重视企业各种操作风险, 同时创建风险评估及激励机制, 促使各部门克服本位主义, 增强责任感, 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3、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原则上, 董事会应该组建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 给予充分的权力, 由其专门负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从选派上就应保证质量, 要求其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意识, 掌握先进的管理手段, 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 能够使各层面员工主动通过公司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 将其所面对的风险和问题及时反映给风险管理委员会, 保证风险管理的信息渠道的畅通。
4、规范风险管理制度, 明确关键风险控制点。首先, 应该确保风险管理制度本身的完备性。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 加强事前预测与防范工作的开展, 在运行过程中, 实施风险监控,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排除障碍。其次, 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因素, 应制定规范的管理对策, 重点突破, 降低风险损失的严重性。再次, 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重点是内部控制的配合, 而内部控制中最有效的手段应该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由于独特的地位优势, 可以更客观全面地进行会计风险管理, 又能够紧密结合公司实情, 在其指导下的公司风险战略的制定和修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必须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利用其与风险管理相辅相成的关系, 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5、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 落实风险预警机制。上市公司对市场的敏感性使得其对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质量要求较高, 风险的瞬息万变性也迫切要求上市公司摒弃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改革措施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保证信息的流畅, 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是必然举措。目前较为先进和高效的方式是ERP系统, 该系统不仅改变了信息与沟通的模式, 提供了及时、有效、方便的信息交流平台, 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内部控制, 通过集中处理数据, 将内部控制程序化, 成为制定风险决策的必经过程, 极大地降低了风险因素的影响, 值得引进。另外, 在整个风险管理制定的建设中, 应重视风险预警机制的落实, 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解决, 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稳定公司业绩, 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
参考文献
[1]、曾周玉.ERP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管理观察, 2010年4月中旬刊
[2]、庄伟国.财务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国际商务财会, 2010年第1期
[3]、王玉兰.国有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型内控建设难点探析.会计之友, 2008年第5期中
[4]、杨晓明, 叶永钦.金融海啸凸显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缺失.董事会, 2009年第2期
[5]、王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实现路径.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8月号下
经济弱复苏继续,金融风险管控加强
2013年第二季度,经济复苏或者走弱的预期仍然影响市场的趋势。尽管改革进程、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依然无法离开市场的雷达屏幕,但最能左右市场预期的,是金融风险管控的进程以及对流动性的影响。据我们的观察,本届政府采取了更加务实的政策策略。在这种逻辑下,只要增长不穿透弱势民众生理与心理承受的底线,政府就不会打乱改革的步伐。2013年的工作重点确定为稳增长、防风险、控通胀与促转型,防风险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
我们认为二季度经济呈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经济增长率可能较一季度略高,通胀仍不会成为政策的焦点。基本面的新情况,一是基础设施投资活动并未持续走强,在农历新年之后的一段时间甚至有停滞的迹象;二是出口略显强劲,尽管对经济未有明显“拉动”。总的结果,是宏观面数据并未显示复苏动能变强,并体现在同比增速远低于年初预期、掉头向下的PPI等数据上。
政策面的新情况,是以“国五条”为代表的房地产政策。新领导对房地产中长期“机制”有自己的看法,主要是将市场和保障区别开。这会涉及到房产税出台等长期政策,但中长期机制的愿景可能也不会在今年出台。同时,正因为有个中长期机制的看法,现在的行政政策可能也略有三心二意的态势,这也给了地方政府空间。当前市场房价预期完全没有掉头的迹象,这意味着房价调控城市的全年房价涨幅很可能接近目标上限,刚需仍会陆续进场,开发商现金流、库存恶化概率不大,新开工、投资可能仅较年初略有调降。
流动性上看,由于至少在短期看不到物价指数的明显攀升,更谈不上接近3.5%的红线,大量产业完全没有过热的迹象,央行在二季度进行紧缩的概率很低;考虑到房价、海外央行持续宽松的因素,货币政策的宽松空间可能也非常有限。我们预期在二季度利率和准备金率调整的概率较小,银行间市场利率或将保持在2.8%到3.3%的区间,额外的变动可能仅针对住房贷款首付比例上升与利率加成上升。
新政府对目前尚未廓清的金融风险高度担心,这一方面可能抑制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另一方面也将制约银行的盈利能力。而对于实体经济,可能起到风险归类与分流的作用,但考虑到今年“求稳”的大局,总体流动性不太可能因此剧烈紧缩。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两高一限”等信贷受限制行业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其将会因流动性结构趋紧而更难过。
关注内需和信息化 警惕信用债风险
一季度的经济与政策演变,降低了市场对二季度流动性和经济增长的预期,即便出现较好的经济数字,在二季度市场也不太可能大幅上调预期。总的来讲,权益类资产压力较大。二季度可以考虑低配股票,标配债券,超配现金。
我们认为在A股市场,金融风险管控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首先,它的确存在影响流动性的可能;其次,由于“创新”日趋复杂,市场对金融风险管控认知偏少,但又心存恐惧;最后,它直接冲击的板块——金融——以及可能会发生间接冲击的板块——资本品和原材料——在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值。
对于二季度的行业配置,我们倾向于遵循稳定增长、改革预期以及信息化战略几条逻辑主线,关注电子、计算机、通信、国防军工、电力及公用事业(环保)、石油石化、传媒以及医药和汽车等板块的龙头类企业。内需和信息化可能会成为二季度的两个重要方向,一方面,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动向之一,就包括中国成为全球需求的重要来源,中国将从生产国的地位转型。内需的最终结果,是国人用国货,汽车、化妆品、电子元器件、金融机具、电力设备行业等可能是国货自强的代表。另一方面,信息化在“新型四化”中地位特殊,是提升效益、技术进步的主要引擎。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是增量的变革,不伤害既有的存量利益,反对者少;因此,信息化很可能成为“稳增长”的一大政策工具。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相比传统的制造业投资,或有相对较高的增速,但去产能与去杠杆的压力,会减弱盈利的弹性,因此我们将其归为标配偏积极的行业。而公务消费以及上游行业在弱复苏中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可以考虑继续低配食品饮料(主要是白酒子行业)、零售、餐饮、以及钢铁和煤炭。考虑影子银行治理的不确定性,我们将金融行业整体定位于标配偏负面的配置中。
在经济预期比较疲弱,通胀处于低位的情况下,债市可能相对股市机会较大,可以考虑回避中低等级品种,超配中长期的高评级品种。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重组改革机制的全面推行,给国有企业运营发展提供了机遇和考验,国有企业集团如何才能实现对子公司的科学管控,成为了现阶段国有企业集团重点关注的内容。尤其是当前国有企业集团运营规模的逐渐扩充,其业务涉及范畴更加广泛,导致企业在管理内容和方式上发生了巨大改变,所以,国有企业集团需要根据企业现有框架下,实现子公司的规范管理,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企业集团整体管理水平,这对国有企业集团今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国有企业集团管控现状
从国有企业集团自身角度来说,怎样才能实现对子公司的合理管控是非常重要的。国有企业集团作为把控股子公司为核心,从事国有资本运营管理等工作的机构,要想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需要通过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力度来完成。现阶段,国有企业集团在对子公司管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体展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过于随意,尤其是对于部分转制成立的国有企业集团,受到传统运营管理理念的影响,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管理比较偏爱采用行政管理模式,存在企业集团过多干涉子公司经营业务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使得集团企业和子公司之间职责分配不合理,工作效率低等状况,影响企业集团未来发展。另一个是管理过于松懈,尤其是部分新划转到企业集团的子公司,时常会出现管控不到位、各自为政等状况,影响企业集团协同效应的发挥。
二、国有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治理结构问题
从国有企业集团自身角度来看,如果企业集团没有在内部组建完善的治理结构,将会给国有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管理的实效性带来直接影响,造成管理混乱。现阶段,大部分集团企业在治理结构上需要进一步优化改革,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等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制衡体系,无法给国有企业集团运营发展决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当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集团在法人治理结构上缺少完善性,具体展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独立董事作为处理一股独大问题而使用的,但是其作用没有实现全面激发,由于独立董事的权限通常由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掌握,受到熟人等因素影响,使得董事缺少独立性,无法真正做到秉公办事。其次,大股东问题,控股股东实际掌管股东大会、董事会控制权限,一股独大使得部分中小股东利益无法保证,并且监事会独立性也会受到影响。
(二)权责分配问题
国有企业集团需要和子公司之间做到职责的科学划分,这也是保证国有企业集团管控顺利进行的前提依据。但是在当前,部分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权责分配缺少合理性,具体展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集团对其总部功能定位缺少全面了解,使得国有企业集团内部管理较为混乱,并且无法实现对子公司职权的科学划分。国有企业集团需要对今后管理要点有深入的认识,其中包含战略投资、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等,能够将其当做权责分配的基本内容。
其次,国有企业集团和子公司间由于缺少具体的职责分配目标,导致企业集团在对子公司管理過程中,整个管理过程过于随意,集团企业和子公司在业务发展上存在冲突,引发各种管理矛盾,从而影响国有企业集团今后发展。例如,由于缺少具体的职责分配要求,在部分管理问题上,部分情况下国有企业集团需要负责管理,部分情况下又授权给子公司自行处理,导致两者之间分工不具体,管理职责不明确,这样不但会阻碍国有企业集团和子公司运营发展,也会影响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信息交流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集团内部结构体系比较繁琐,国有企业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管理内容繁多,集团企业在与子公司管控过程中,如果缺少合理的信息交流渠道,将会发生国有企业集团和子公司信息传递缺少实时性的状况,国有企业集团将不能精准的掌握子公司实际运营状况,不利于对子公司的科学管理。由于国有企业集团和子公司之间信息交流不足,无法及时获取所需信息,不利于国有企业集团管理决策制定,制约后续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四)文化建设问题
国有企业集团要想实现稳定发展,应结合企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国有企业集团在对子公司进行管控过程中,通常把管理重心放置在人员管理上,如果没有科学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就无法让企业职工从内心给予国有企业集团管控工作开展高度认可和支持,从而影响国有企业集团管控质量。
现阶段,部分国有企业集团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国有企业集团现有的企业文化及文化建设不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集团和子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存在分歧,没有实现充分融合。虽然国有企业集团文化建设在表现上不是其运营重点,或者和投资筹划、战略部署等当作企业运营发展要点,但是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国有企业集团在对子公司管控过程中,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防止由于文化差异,影响企业管理效率,让集团企业面临严重的运营风险。
三、国有企业集团有效加强子公司管控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等之间形成的一套完善的制衡机制,在该机制的配合下,能够便于国有企业集团科学制定发展决策,实现对子公司运营情况的科学监管,从而实现国有企业集团的稳定发展。从国有企业集团角度来看,其可以通过完善治理框架,实现对子公司的科学管理,及时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由于每个子公司均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国有企业集团通过组建专业的管理机构,实现对子公司的规范管理,从根源上防止出现子公司管控不全面的状况。此外,国有企业集团应该明确董事会、股东大会等职责,真正实现各司其职,相互监管。
并且,总经理需要向董事会负责,但是针对总经理职责范畴内的工作内容,董事会等部门不可随意干预,国有企业集团日常管理工作应该由总经理全权负责,董事会不可越俎代庖。而董事会应该适当对管理层进行科学管控,企业日常经营所需管理的事务比较繁琐,需要相关部门妥善处理,全面解决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信息交流不深入的状况,提升国有企业集团管理效率,保证国有企业集团管理目标顺利实现。
(二)合理划分企业权责
国有企业集团应该科学细化管理职责,科学制定相应的管理职责,从而提升国有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管控水平。首先,国有企业集团需要明确划分职能,这也是权责合理划分的基础,例如国有企业集团可以把价值创造为根本,结合集团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服务、业务支持。其次,为了实现对子公司的科学管理,国有企业集团需要从融资决策、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入手,明确自身和子公司之间的职责和义务。只有对管理权责进行具体划分,才能实现国有企业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科学协调,防止管理混乱,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后,通过细化管理职责,便于国有企业集团对子公司进行绩效考核,规范子公司运营发展,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三)拓宽信息沟通渠道
首先,国有企业集团需要科学建设信息交流系统,在网络技术的配合下形成一个专业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国有企业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便于各部门及人员及时掌握企业集团和子公司运营状况,从而便于企业管理层制定发展决策,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并且,通过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规范企业日常业务,在企业内部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便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其次,积极引进ERP系统,通过系统管理,及时追踪和监管子公司运营状况,让其能够实现系统分析,辅助子公司可以找出运营发展中各个问题并处理,实现风险防范,降低给企业运营发展带来的影响。
(四)统一建设企业文化
国有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管控是一个漫长的工作过程,所以需要在适宜的企业文化带动下进行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不但能够有效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让职工工作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让职工能够从内心给予企业理解和支持,在职工文化思想与国有企业集团文化思想高度统一的情况下,能够便于国有企业集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从而获取理想的工作效果。基于此,集团企业在对子公司进行管控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构建企业文化,尤其是关注在企业管控中各个类型子公司运营要求,协同一起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统一的文化机制,给国有企业集团及子公司运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企业整体管控水平的提升。国有企业集团可以从战略导向、组织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集团和子公司积极配合,实现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的重要保障,友谊农场作为国家粮食生产企业,近年来通过,全面实施“清风净土”工程,努力创建“清风净土”示范区,通过开展创新教育、完善监督、转变作风“三项活动”,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特色鲜明、贴近现实的预防体系,从而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调动了广大职工群众敬廉、崇廉和支持参与廉政建设的积极性,为推进管理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一、只有抓好廉政教育才能使城区飘满清风
廉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为使廉政教育达到组织重视、人人关注、全民参与的社会化效果,我们注重发挥了廉政文化的“助推器”作用,在管理区劲吹廉政之风,猛奏警示之曲。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唱好廉政教育交响曲。管理区把廉政教育纳入党委全面工作的总体部署、纳入党委(支部)中心组和党课学习计划、纳入党员干部培训规划,由管理区党委统一下发学习提纲并进行辅导,要求党支部书记每年至少作一次廉政教育专题报告、党支部一班人专题学习不少于四课时,使党员受教育面达到了90%以上。
(二)上好廉政教育警示课。我们积极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时刻警示每位党员干部防微杜渐,勿使小节成大恶,常将警示鸣心头。首先组织收看廉政警示教育片。每年年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其实妻儿惹得祸端》等正反面教育片不少于5次、讨论不少于3次,累计有16000人次参加教育。其次坚持打好预防针,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活动。管理区聘请检察院人员给管理干管人员上课,检察官深入分析了职务犯罪的特点、作案手法、种类、成因、心理历程及罪犯获刑后的悔过情况,让大家吸取教训,切实做到警钟长鸣。第三是党纪条规教育常态化。充分利用中心组学习会、党风廉政专题会议、一把手讲廉政党课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上级纪委文件,认真学习《党章》、《廉政准则》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读本》等党纪政纪条规,准确把握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规定。今年,农场党员干部已集中学习6次、召开座谈会3次,党员干部围绕廉洁从政这个主题,认真交流学习党纪条规的心得体会,进一步加强廉洁自律工作,规范从政行为。
(三)用好廉政教育展示地。廉政文化建设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区积极打造以“廉政文化入人心,和谐清风伴我行“为主题的清风公园、清风广场、清风一条街、清风墙体彩绘等一系列教育基地,助推廉政建设。去年在第十一管理区投资50多万元,建设清风公园8000平方米、清风广场10000平方米、清风综合服务大厅300平方米、清风墙体彩绘70余延长米、清风大街1500延长米,并通过设置廉政公益广告、廉政墙体彩绘、警句石、廉政桌椅、清风亭等形式,搞广场活动3次,播放廉政数字电影10部,组织职工群众学唱廉政歌曲3次,搞党风廉政专题演讲1次,悬挂标语26副、条幅28个,组织参观廉政墙体彩绘2次,参加活动500多人次,使反腐倡廉思想政策及党纪政纪条规宣传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其中以清风公园、清风广场的建设得到了职工群众的高度评价,清风广场不仅集休闲、宣教于一体,而且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廉政文化景观,更成为管理区一处靓丽的风景,使广大职工群众在休闲娱乐之余接受廉政文化熏陶,人们在公园中驻足品评廉政书画,在这里可以回味历史文化,感悟时代变化,更为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个形象、直观、易看、易懂、内涵丰富的廉政教育场所,使党风廉政教育从“会场”走向“广场”。
廉政文化建设像无声的春雨,已经浸润到管理区的每一个角落,悄然渗透到干部职工的行为模式中。现如今,以廉为善、以廉为乐、以廉为荣、以廉为美的观念,正逐步扎根在管理区人的心中,推动了干部勤政,促进了社会和谐,使管理区呈现出风清气正、和谐前行的良好局面。
二、只有创新监督机制才能为民营造净土
在廉政监督工作中,友谊农场特别注重创新监督载体,注重防范作用,使廉政监督的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效果更明显。
(一)完善廉政制度设好警戒线。我们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党政班子和机关部门岗位职责和责任追究措施。农场主要领导与基层负责人签订责任状18份,并专门下发了文件,对责任制落实、执行情况、监督措施和考核办法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了较好落实。同时认真执行农场党委、纪委“三重一大”、“党政班子议事规则”、“民主生活会”等十项制度,将《廉政制度汇编》下发到基层支部,并对学习、执行、监督、考核提出明确要求,即做到“三个到位”:学习资料发放到位,《廉政制度汇编》人手一册;日常学习组织到位,每周二为学习日,每次学习不少于1小时;廉政文化宣传到位,管理区以弘扬廉政文化、传播廉政理念、树立清风正气环境为主题,开展了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廉政教育进家庭100多次,送廉政书籍200余册,发宣传单300多份。2012年调解矛盾纠纷5件,确保了群众利益不受侵害,有效维护了管理区稳定。全场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管单位的运行机制,切实以优良、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促进为民服务的效率和能力。
(二)聘请廉政“老中医”把好脉。为把“清风净土”工作落到实处,农场聘请了21名威望高、作风正、有议事能力的老党员、离退休干部、社区居民作为党风廉政监督员,鼓励他们为廉政文化建设作贡献,定期组织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早整改,确保廉政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并积极引导这些监督员做好廉政文化宣传,用身边的廉政典型和廉政事迹教育身边的人。管理区坚持实行民主评议、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管理区党委每年组织两次述职述廉、干部民主评议大会,对群众有意见的基层干部,限期整改;对评议不称职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这一举措,对领导干部廉洁勤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提高了群众对管理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满意度。全场建立了廉政监督员档案21份,对廉政监督员业务培训2次,廉政监督员对管理区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10多项。
(三)群众知情窗口更阳光。全场建立了阳光综合服务大厅12处,健全了以服务宗旨、服务项目、服务措施、服务承诺等内容为重点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使土地发包、房屋拆迁、惠农补贴、扶贫低保、物业管理等12个事项均可在大厅一次性办理。大厅内设置了电子显示屏、建立了监督岗。大厅内外设立了群众“知情窗口”公开栏和土地发包及相关事项政策宣传栏、群众意见箱,公开了廉政监督员的照片、姓名、联系电话,并将群众关心的20项相关信息输入到显示屏内,张贴到“知情窗口”公示栏,使农户随时可以核实本人信息,了解他人情况,互相监督。通过“窗口”监督,实现了有效防控的目地。
三、只有强化作风建设才能促进干群和谐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管理区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精神,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全面加强作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撑和坚强的人才保障。
(一)着力于提高能力素质。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决定因素,加强廉政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区通过转变工作作风和强化制度建设,形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和求真务实的风气,领导干部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做到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使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服务能力素质得到提高。
(二)着力于提高服务水平。管理区严格实行一线工作法,使所有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经常性地置身于职工群众当中,置身于解决问题的现场,真正达到感情在一线培养、形象在一线树立、问题在一线解决的目的,并通过开展服务“四到户”活动载体(即政策宣传到户、工作指导到户、矛盾解决到户、问题答疑到户),仅去年一年,就为职工办理贷款5000多万元,为农户代购生产物资价值300万元,在不同程度地密切了党群联系,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着力于促进经济发展。开展廉政作风建设、树立公仆形象活动,其实质就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各项具体工作落实。管理区把作风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带动和促进党风、政风的全面提升,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使全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效益明显,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职工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岚皋县工商局 陈胜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防止利益冲突问题,对我们党的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防止利益冲突,也为我们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部门利益冲突存在的原因
一是单位职工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从而损害部门利益。公职人员都掌握有公共权力,在行使公权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放弃原则,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偏离公平公正,为自己或自己的亲人、朋友、身边工作人员,以及自己的上级、同事和下级谋取利益;在社会分配还存在着许多不够协调不够平衡的问题,加上某些干部的管理能力和领导经验的欠缺,进一步加重了利益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也成为诱发某些公职人员心理失衡,不能正确处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导致违法违纪和侵吞公利的腐败行为发生。
二是单位为谋求部门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公众利益。一个部门就是社会的一个单元,在面对个体与整体利益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体利益,以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置国
范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使每名干部职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肩负的责任、面临的风险,进一步提升了勤政廉政意识。
二是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通过明确规定各类权力岗位的权、责、利,科学界定各种权力运用的原则、内容和基本要求,在权力启动和运用过程中防范各种滥用、乱用和干预现象。同时,要规范权力运行流程,使权力在公开和透明的情况下阳光运作,保障人民群众对权力运行的全程监督。
三是要加强监督。有效的监督是防止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也是防范廉政风险的必要条件。对公职人员权力运行、薪金收入、财富增长等要实行有效的监督。要充分发挥现有监督机制的作用,发挥好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机构、司法机关的监督作用;并充分发挥民间反腐力量的作用,扩大人民政治参与,建设民主政治,尽最大可能缩小利益冲突的空间,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实效性。
四是提高公职人员素质。防止利益冲突,防范廉政风险,既要靠制度,也要靠公职人员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来源于公职人员的基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反腐能力。要加强廉政教育,增强公职人员的宗旨意识和法纪观念,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形成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使公职人员能够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守住道德的底线,抵御住各种诱惑;要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具体困难
政府、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于百姓民生,多干实事、多谋实利,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实际问题,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真正把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到发展实践上,而不是停留在文件上;落实到推动事业上,而不是停留在承诺上。2011年以来,岚皋工商局在严格落实省工商局服务经济发展,促经济发展30条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十不收十不罚”和首违不罚等制度,共为450余户企业和个体户减免收费1.6万元,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 战略风险及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施展的推动者,其所面临的战略风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前国内外经济局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走出去”发展战略使国有企业需要经历更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走现代化企业发展道路其基本的企业规章制度不完善,如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营决策的制定不具有前瞻性、企业偏好追求大规模化生产等,这些经营理念的偏差是国有企业未来发展中所需要慎重考虑和重视的隐患。
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归属国家,资产抵押贷款是不允许的,其土地开发过程中就会出现融资难的问题,占用的资金数额较大、使用周转周期较长以影响国有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同时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现代财务管理意识还有待强化,企业发展绩效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财务指标的预警机制有待完善使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现金流动率等指标的临界点控制缺乏规范化操作,总之,国有企业需要在日常管理活动中重视对财务风险的防控和监管。
2. 市场风险与运营风险
企业发展经济形势大气候不景气,各个企业通过增强自身竞争力来保持并尽量扩张其市场份额,由此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竞争对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然而,国有企业对市场变化的警觉性出现迟缓,更新变化效率不理想,使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同时,国有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集团化作战走跨国国际化道路确实扩大其生产规模但并没有提升其国际综合竞争力,产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没有凸显出来,这时国有企业的运营出现表面繁华内部漏洞百出的状况,严重影响其长期持续繁荣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3. 政治风险及法律风险
国家“走出去”战略目标加速国内企业国际化道路的发展步伐,国有企业也逐渐打开并入驻欧美国家和非洲中东等国际市场,然而,由于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发展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差异性不甚了解或者对东道主国家特定的企业经营规定缺乏很好地了解,使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陷入法律困境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另外,国有企业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以股东的形式购买股权参与国际经营、购置兼并外国公司使其成为海外子公司或者海外办事处等,其在海外资本运营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东道国的政治骚动、恐怖主义以及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制定阻碍,国有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经营收益不理想,严重的还会出现海外机构破产等导致企业资产蒙受损失的现象。
二、国有企业风险管控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1. 国有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凭借国有企业优势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资产资源,国企经营者一味的追求其做大做强而忽略风险的管控,认为经营失败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并且结果责任均是采取相对乐观的态度,因此,国企出现经营决策领导一人拍板或者决策程序流于形式的现象。在如此管理思维方式下,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从心理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建立相关的风险管控体系以防范或减弱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更不用说完善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效果不高的历史经验有力证明风险管理意识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繁荣发展,影响着企业战略目标的正确定位。
2.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足以表明风险管理以及控制体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国有企业并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作支撑,企业投资者、经营管理者与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并且由各自负责的权利与义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等,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就会出现内部控制问题,进而引发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影响国企运营管理的正常进行。除此之外,一些国企为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而选择与外界进行合作与业务交换,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风险预警机制和相对应的风险防控措施,有关运营的重大决策问题以及工商谈判公文出具中就会出现审查不严格的情况,照此速度进行发展容易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顺畅,给国企的整体资金回报率带来负面影响。
3. 国有企业的风险应变能力存在不足
综合考虑现代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不难发现,不管何种类型的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妥善地解决风险问题成为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国企的风险预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发生时并没有相对应解决预案做防备,为此需要开展的危机公关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导致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超出有效控制范围。最后,国有企业处理风险能力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应对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国企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
三、增强国有企业风险管控能力的对策建议
1. 明确国企风险管理在战略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性
目前,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确定有利于企业保持长久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企业对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所引致的风险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并将其损失降低到可接受范围内的最小程度,同时在组织管理架构中特别设定风险监控部门。例如:国企科研部门的研发规划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况且研发结果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国企相关部门将其计划分阶段设定目标开展垂直型管理模式,设定阶段性目标分期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如此,国企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及时纠正偏差,合理调度安排企业资源以实现优化配置,确保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以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完成。
2.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效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体系架构的完善性和相关制度建设的完备性,这就需要其具备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强化董事会和风险管理部门的建设。其中,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可有效施展风险管理工作,可减少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出现的投资决策盲目性和投机性行为的发生次数,可通过建设董事会层面的风险管理职能来增强日常管理中行政部门的风险管理能力。而在架构下,风险管理工作在董事会决策过程中占有重要份额,可以保障风险管控工作施展的有效力度和成果体现,有效开展国有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分工,况且部门之间权责明确可有效避免职能施展过程中意见不统一带来的冲突,降低彼此之间沟通的成本,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提升工作效率。
3. 搭建国有企业内部管控体系
国有企业强化风险管控工作的核心任务在于内部管理体系的建立,其直接影响着风险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和实施效果,并且有效的内部管控体系是保障企业稳健运行、防范经营风险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一套完整的国有企业内部管控体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展开:(1)内部环境方面,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已明确部门和员工之间的职责范围和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以保证内部执行和监管工作有章可循的开展;(2)风险评估方面,国企内部搭建风险评估机制进行风险识别和妥善处理以有效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3)控制活动方面,国企通过开展有效的组织管理工作和强化的风险应对处理能力将风险降低在可承受范围之内;(4)信息沟通方面,国企内部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以强化内部横纵向之间的沟通效果,及时发现隐含的矛盾并妥善处理,建立处置意见反馈机制保证管理过程中的意见统一、执行步调一致;(5)内部监督方面,国企建立独立的风险监管部门,严格按照内部监督管理程序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保证企业领导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运行机制的科学有效。
4. 加强员工风险管控意识和执行力的培训
L公司的裁员策略具有一定典型性,其具体操作环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出一部分企业裁员操作方法的粗糙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因此,要合理管控裁员中产生的风险,应做实以下四项基础性工作。
全程化的沟通
从法律层面看,裁员的本质是企业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对此,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有法定或约定的合法事由。除此之外,企业无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因此,裁员应是有合法事由作为前提条件的。对于该事由,员工有权事先知晓。这提醒企业在裁员操作时全程沟通非常必要。
沟通应贯穿裁员的全过程,包括裁员预备阶段、裁员后的安抚阶段。不仅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来进行沟通,也应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不仅要与被裁人员进行沟通,还应与企业全体人员开展必要的沟通。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法律上保障合法裁员的必要条件。
及时有效的沟通既可让被裁员工“安全走人”,也可让留职人员“安心工作”。企业裁员在预备阶段即与员工沟通,可使被裁员工对企业裁员计划知晓,并尽量达到认可,满足被裁员工的知情权。在实施中,将实情告诉利益相关者,使留职人员和外界都能够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处境,成为裁员的支持后盾。通过沟通,可以让员工理解企业的难处,从而释放员工的对抗情绪。最重要的是,经过沟通,即使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也可视为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过程。该过程是满足法律规定的程序性要求的必要条件。
案例中,5名工人的拒绝似乎出乎L公司的意料。如果强行下达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这5名员工起诉到劳动仲裁部门,要求L公司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仲裁部门势必会以L公司“没有合法理由,且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与劳动者进行协商,属于违法解除”等为由支持员工的请求。裁员前缺乏沟通,也就缺少了法律所规定的协商程序性要件,导致了双方的僵持。
工会参与
《劳动合同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即由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代表职工的地方总工会和代表用人单位的企业代表组织(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商会等),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三方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裁员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工会有义务去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但工会在大多数中小企业里并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企业视其为雇主们的“绊脚石”。现今这种情况正在逐渐得到改变。在金融危机下的裁员浪潮中,裁员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就需要企业与工会组织密切配合,而不是绕过工会或与工会对抗。
让工会加入裁员的事前指导、事中监督和事后服务工作中去,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通过工会与企业、员工的积极行动,在裁员方案的颁布与实施过程中,工会的参与可以鼓励员工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引导员工理解并支持企业采用的合法合理措施,动员员工为企业的发展献计出力,共谋发展。工会的参与,不仅是企业裁员顺利实行的保证,也是企业规避裁员风险必须修炼的策略之一。
案例中,全部的裁员工作只是由HR部门来主导完成。事前没有“惊动”工会,事后也没有将情况与工会“通气”。结果与期待的相反,少了工会的参与,裁员工作“欲速则不达”,5名员工与企业玩起了劳资博弈。
及时的文档化处理
企业裁员策略的实行全过程应当进行文档化处理。从法律上来看,文档化就是书面化、证据化。文档记录能够证明所采取的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裁员方案如何出台?企业与员工如何协商一致?协商一致后的成果如何固定?在没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企业又是如何调整、最后又是如何反馈和再调整的等等。这些事件和采取的行动必须以书面形式记载下来,无论是出于协调、谈判、调解的需要,还是基于将来可能发生的仲裁与诉讼的取证依据。文档化处理的方式是多样的,典型的是书面笔纸记录,当然也包括律师见证,公证机关公证等。从管理层角度来讲,企业作出的裁员决定,让每一个员工心服口服,完全赞成是不现实的。裁员中,企业必须时刻关注裁员进程,采取必要措施规避风险、处理危机。熟练的文档化处理可以帮助企业尽可能地实现这一目标。
案例中,L公司的HR主管只以公司订单减少为由,并以支付双倍经济补偿金为补偿劝说工人主动辞职,但没有将与订单减少情况相关的文件、数据、图表等出示给工人,更没有用书面方式将裁员过程记录下来,因此,导致了他们对强行下达解除通知后果的顾虑。
把握法律底线
稳妥的裁员策略应当以法律规定为行动指南,越过法律底线的裁员可能是最危险的裁员。在劳资关系市场化的背景下,政府担心弱势群体(员工)的利益被雇主的资本力量所吞噬,便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于是,市场经济下的劳动法律在保证了雇主自治权的基础上,基本上是偏向于劳动者的,这即构成了企业裁员应注意把握的法律底线。
【如何加强风险管控】推荐阅读:
如何解除风险管控12-05
如何加强内部监督11-09
如何加强乡镇安监工作05-29
如何有效加强班级管理07-19
如何加强班风学风建设10-02
如何加强政府诚信建设05-27
如何加强自身执行力06-06
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06-20
如何加强团队领导力06-22
浅析如何加强作风建设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