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反思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反思 篇1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

窗外微黄的树叶,伴随着孩子们朗读声“刷刷啦啦”地响着,才意识到九月已过半。站在窗前,眼前突然浮现出一位母亲挡在瘫痪的儿子窗前,央求道:“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突然泪目!

这是怎样的一位伟大的母亲!患了绝症的她,被抬上三轮车送往医院,这一去竟是作者母子俩永远的诀别。可是,母亲临死前却不害怕死亡惦念自己,而是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一块,好好活儿!

备课时眼泪已不知流了多少次,站在讲台多次哽咽,最终放弃电子屏,拿着课本带着学生读着讲着,不知不觉教室安静了下来,朗读声渐渐低了下来,在读到“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时,孩子们停下来不再朗读,教室里弥漫着悲伤,我不去打扰他们,也陪着他们沉浸其中,很久很久……

那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讲完这节课,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对于这位伟大母亲去世的悲伤。

课后作业写收获,读着孩子们的感悟,又突然间泪目。孩子们不仅懂得了作者母亲的伟大,更是回过头去体味自己父母的伟大,一句唠叨,一声关怀,一个深夜盖被子的动作……都在学生的回忆里闪出伟大的光芒。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2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

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潜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画一画:

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勾画出来,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述,“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述“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说一说:

文中自己最感动的句或段落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

这时,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等等。然后我把学生各自喜欢的段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说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自己感动,只要他们说出来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行。

同时,有的同学对以上同学的看法会有不同看法,能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

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时,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三、议一议:

让学生透过母亲为儿子所作的小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学生自由表达,这一过程使学生母亲对儿子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

最后教师说:“又是一个深秋或清明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演说,真情流露,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本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有满意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满意之处

1、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己自由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呈现出“我要阅读”的主体兴奋状态,令人欣慰。

2、全班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进行了一次文本细读,而且读出了文本中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与文本、作者进行了较深入的对话。

3、学生有些解读超出了我的预见,生成点较多。

4、本课着眼点在于:

(1)读出文本背后“空白、沉默、隐匿的东西”。

(2)学习“文本细读”的解读方法。

(3)感悟、体验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含蓄。后两个资料在这节课上完整呈现。

二、不足之处:

1、从课的完整性上看,结尾时对“秋天的怀念”的题旨分析略显不足,当然,如果留待下节课分析还是能够的。

2、生生间的对话还不够,虽然也有生生间的正面交锋,但限于时间,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否则生成点会更多,也许更精彩。

3、当教学中遇到学生的生成影响教师的教学预设的时间、节奏和资料完成时,教师就应怎样办的问题。这节课里也有几处学生的生成颇有意思,但我顾虑时间不够,中止了学生的发挥,虽觉得有理由,但仍觉遗憾。

以上为本课的教学反思,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3

上周一和上周四、周五我对《秋天的怀念》一课进行了三次教学,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我校进行,并进行了录课,第三次是借助我市组织的工会优质课,我将这一课带到济水一中的录播室进行授课。三次都采用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篇记叙文是表达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母子情的。备课时,我考虑到如果在课堂上安排巧妙、讲解到位深入,学生一定会有多方面的收获。果然不出我的预设,三次授课分别有不同的得失。

第一次我采用八年级一班的学生,在这个班,父母在外常年打工、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吃穿都捡好的;精神方面,由于缺少严格的教育和亲情的熏陶,各方面表现颇为懒散,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得漠不关心。这篇课文,正是不错的正面教育素材,我决心好好利用,除了学知识技能外,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就采用以读为教学主线,让学生体会读、跟随视频读,自己有感而悟读等方式,紧抓文本中的词、句,和人物的描写。学生的情感马上呈现,很多学生再读到“我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儿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时禁不住潸然泪下。虽然这次教学中,由于读的时间较长,在文字赏析一个环节比较仓促,而且练笔环节没有完成。

第二次采用的是我校八二班的学生,这次我将教学过程前移。由于本班学生对课文主旨把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在此班上课,我重点让学生进行词、句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赏析,把握“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以及母亲对我的理解、呵护、关爱。在这次教学中,美中不足的是朗读和赏析分开进行,还是浪费了近5分钟的时间,造成后边练笔展示的时间不多。

第三次,在借鉴前面两次不足的基础上,我上课直奔主题,将课堂按三步走的方式进行。第一就是概括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第二就是朗读赏析,悟读品味,交流;第三就是写法运用,由课上到课外,练笔交流训练。本节课效果还算不错。

纵观三次教学,我夫每次都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在正确、流畅的基础上,我圈定了描写母爱伟大的几个段落,要他们反复诵读。先进入母亲角色,体会对残疾儿子的浓浓爱意;再转入儿子身份,感受在失去母亲后的深深忏悔。最后,我选定了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进行当堂表演,力求读出人物的语调、感情,并结合“父母为我做了什么”、“我为父母做了什么”和“谁付出的更多、却得到的更少”三个话题,进行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我感觉是学生体会到了,也一定有所感悟,但出于害羞、不善于在师生面前说这类“肉麻”的话等原因,都缄口不语,若有所思。所以,我让学生写成妈妈关爱自己的片段,在文字中尽情地表达,学生都有较好的表现。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4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画一画:

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勾画出来,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说一说:

文中自己最感动的句或段落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这时,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等等。然后我把学生各自喜欢的段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说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自己感动,只要他们说出来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行。

同时,有的同学对以上同学的看法会有不同看法,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5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

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6

龙泉小学 艾时强

20xx年11月8日,我在全国阅读教学子课题的模式研究实施活动中,上了《秋天的怀念》一课,受到市区领导的好评。

我围绕的是本组的创建的“四读一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四读一练”阅读教学的课堂基本模式是围绕学生对一篇课文或古诗的教学过程设计的。其框架为:抓住课文的主线,围绕主线,初读课文—细读课文—深读课文—精读课文—反馈练习。可简称“四读法” 四读法以读为手段,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练习反馈。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 文中作者通过细节细写,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小小的字眼儿,却触动了我们情感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学生读中受感染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读《我与地坛》中的片段,我让他们安静阅读,让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让他们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自由读课文,明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读,二读,三读,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提出问题,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

2.学生说中得感悟

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3.学生练中受熏陶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很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

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

4、情在拓展中升华

最后老师出示新的资料,如史铁生在《合欢树》一文写道:“我坐在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唤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穿过。”读着这些苍凉的文字,感受到他经历的磨难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落的热流!

本文情感深挚,辅导学生用心的读,用情地读,就会被“母亲”对“我”的爱所深深的打动,你会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怀念,一起在爱的支持下,坚强地 面对人生。

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阅读,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7

在课前预设了一个问题“妈妈的病到了什么田地?”可这天提的时机没掌握好,提早了。就应在学生说完“从哪能够看出母亲的良苦用心?”这个中心问题后提出来。学生当时只谈了前三段,没有说到母亲临终的嘱托,从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中也能够看出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至死想的都是两个孩子!我应引导学生先谈到这儿,再来说妈妈的病。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提问:“我为什么此刻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样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

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明白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

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妈妈的话后已是泪流满面,哽咽难语,百感交集,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体会到了再来读就能读出感情了。

之后理解文章题目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推入文章高潮,以朗诵诗歌结束。缺点是学生没有读出其中的语气。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8

在本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深刻的句段畅所欲言,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其中,重点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及语言的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有学生说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母亲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可以说出来。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人?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堂课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调动了学生自己自由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较高。但是,从课的完整性上看,结尾时对“秋天的怀念”的主旨分析略显不足,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还有待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提高。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9

《秋天的怀念》前年讲过一次,感觉没有透。今年又讲了一次。感觉在“入”和“出”上进了一步。

史铁生经历独特,偏于内省。他的文章情感饱满,意蕴深厚。他是我沉浸最多的当代作家。

《我与地坛》地坛于史铁生,是重生的子宫,是涅槃的丹炉。是一切的一,是一的一切。

《务虚笔记》多条心路纵横交错,相似起点引出不同放射线,演绎错综复杂的悲欢离合。

《病隙碎笔》里有残缺,有救赎,有信仰,有欲望,是真实的心魂在流动,在挣扎,在寻求,直到永恒。

史铁生之所以为史铁生,疾病和母亲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两点在《秋天的怀念》中都包含了。

儿子瘫痪后,暴怒无常,陷于绝望;母亲忧病交加,隐忍坚韧。母亲借“看花”引发儿子生存的欲望和活下去的动力。

字里行间,是生与死的交汇,是爱与痛的交织,是悔与悟的交替,是迷与醒的交辉。

然而无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深到何处,永远不要忘了自己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少年。

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文字,怎样引导他们从文字走到形象,从形象悟到意蕴,如何做到深入,浅出,那就需要搭桥铺路。直观景物,声音渲染是不错的两座桥。

朗读声音传情,穿插恰当的音乐渲染气氛,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语气和表情,设身处地进入当时的情境。老师讲课时声音的高低快慢起伏都可以成为传情达意的桥梁。

“菊花”是本文的主要意象。五彩缤纷,泼泼洒洒,大片大片,烂漫开放的菊花,这样的图景,不用引导,孩子们自然联想到“生命”、“活力”、“旺盛的生命力”、“希望”之类的词语。

也自然领会到母亲反复请求儿子去看花,是为了激发儿子的生存意志,好好活下去……

母亲爱花。读到“白色的花高洁,黄色的花淡雅,紫红色的花热烈深沉”一句,看着眼前的各色菊花,花和人在此合一。

那高洁的白菊不就是母亲那高洁的心性,那淡雅的黄菊不就是母亲淡雅的气质,那紫红色的菊花不就是母亲的爱盛放的热烈深沉……

文中多处语言细节值得品味。举其二:一“忍”,二“挡”。

“忍”:母亲忍住的不仅是眼泪,还有对儿子的担忧,以及自己的病入膏肓。她把一切苦忍住,默默承担命运的重负。

说出的是“要好好活……”

“挡”:母亲以病弱之躯,挡住的不仅是飘落的黄叶,还有“我”那纷乱的思绪和躁动的情绪。

“挡”住的是阴霾,撒下的是阳光。

对一个个词语慢慢体会,如同浸入湖水,感受,融合。

从文字到形象,从形象到情感,从情感到感悟,从感悟到意蕴,一层层,从水面往下,再往下,一直到湖底,让学生在词语的湖水中沉浸。

如此沉浸后,一步步上升,浮出湖面,来到岸边,带着沉浸的感受俯瞰,从入到出。

如此,入得深,出得净。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0

以后”,伤感的气息油然而生。就像人刚刚迈出门槛竟发现屋外已是乌云密布。仅此一句,定了文章低沉忧伤的调子。双腿瘫痪,经历如此悲惨的事情,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是能够理解的。然而,这样的痛苦并不是由作者一个人在承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始终在注视着他。母亲自己重病缠身却隐瞒病情无微不至的照顾瘫痪的儿子,用深深的爱温暖儿子绝望的心,用深深的嘱托帮儿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字里行间凝结着深沉的情感,就连一个小小的字眼儿都能触动我们脆弱的神经。相信没有人不会被这篇文章所打动。

但是就是这样一篇好的文章是否能在课堂中生辉,我始终对自己没信心,讲这一课是留意翼翼的。课的开始,我出示了几首歌颂母亲的短诗,朗诵出来,简短亲切的句子似乎抓住了学生的心,教室里越来越安静。关于母爱的文章学生读的不少了,我们不久前也品读了一篇《孝心无价》,我想不出来再新鲜的导语了,不论说什么,学生必须会说:“又是母爱!”好文章怎容这样亵渎,母爱怎容这样亵渎?我便找来这几首小诗,巧妙地导入,却有了个性的效果。

讨论中心话题时时间控制的不是个性好,有点着急了,就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讨论,让讨论更充分些,这样才能深刻体会一颗拳拳爱子之心。

但有一个地方我感觉到学生情有所动。在讲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句时,我提问:母亲说的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吗?“想一想当时母亲什么状况?在读读这一句,想想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吗?”学生眼睛里有了闪亮,有举手的:“母亲自己身患重病,却来鼓励儿子。”“那他们娘俩儿能在一块儿好好活下去吗?”“不能。”“那前面的忍住哭声,除了看到儿子痛哭而感到痛苦时,母亲内心还有什么痛苦呢?”“母亲已患绝症,生命没有多少时间了,不能陪伴孩子们生活下去了。”课堂出现了短暂的沉默,都在为母亲而悲伤,理解了,感动了,再去读,感受就不一样了。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深刻。透过引导,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但是因为前面体会的不够深刻,所以这部分的感受不是很强烈。提问:“我为什么此刻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样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明白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妈妈的话后已是泪流满面,哽咽难语,百感交集,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体会到了再来读就能读出感情了。之后理解文章题目就水到渠成了。

前面听课时很多老师都用了“地震中妈妈手机留言”的故事,真的,不是落入俗套,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又是去年地震中发生的真实事情。这天拿来让学生重温,我看到了他们眼里闪出的泪光。舒缓动听的音乐声中再去体会,相信学生会有更深的感悟。

这是一节随堂课,当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向前辈请教,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期望能够早日自我完善!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1

课堂上,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作者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她?一年有四季,为什么作者只写“秋天的怀念“?以疑入情,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勾划,很快就进入了探究性阅读之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他们得出了结论:因为作者的母亲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的时候)去世的,所以作者怀念秋天,就是怀念他的母亲。我感到:让学生在课始进行质疑,有效地利用了“阅读期待” ,为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

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她的母亲,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我感到孩子们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语言,进入了课文内含的情感之中。孩子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伟大的母亲、无私的母亲,体贴儿子的母亲、苦命的母亲、优秀的母亲、病重的母亲、善良的母亲、坚强的母亲、慈祥的母亲、热爱生活的母亲……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我感到设计“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强化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打开了阅读文本的突破口。

学完这篇课文,我和孩子们都被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通过小组交流、集体评议,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究。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2

今天,我和学员们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南宁市秀田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聆听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于老师中等个子,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眼镜,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朴素、儒雅和谦恭。听完两节课,让我感受多多,回味无穷。于老师的课就像他的人一样,是那样的朴实、真实、自然。他在课堂上的双基的训练,朗读的指导,细节的处理都是如此的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真真切切,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老人是在用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深情演绎语文的激情,在用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诠释本色语文的内涵。

一、扎扎实实教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瘫痪侍养捶打诀别

师:通过预习,生字能读准了吗?

生:能。(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字要特别注意它的笔顺。请同学们跟老师书写“捶”字。

(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笔划,生跟老师书写。)

师:生字能读了,词语会吗?这里有一个词语“诀别”,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永别

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到有“诀别”一词的句子,好好读读,再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读句子后回答。“诀别”的意思是最后一次见到;指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见着。

于老师的生字词教学扎实、有效。“诀别”二字的字意推敲,“捶”字的书写,于老师都是那么的执著耐心,一丝不苟。于老师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于老师规范的书写为每个孩子作出了表率,他在黑板上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是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的。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都非常马虎、粗心呢?与老师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借助多种手段让孩子识字、思考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不多,而且有时为求速度写得飞速。试问:学生如何能让学生注意到这种认真的好习惯呢?听了于老师的课,我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学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要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脱离了这一根本,即使上出的课十分精彩,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表面文章而已。

二、反反复复读课文

在两节课中,几乎全部都在朗读,方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于老师的范读,真的是声情并茂。不仅学生,连听课的老师们都被他感染了。后来才知道,于老师的每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读上七八遍。想想自己,真是惭愧。于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朗读,一定让学生自己从读中去体会人物语言、人物思想,这是一种执着。

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于老师都要训练到位,十分认真。一上课,于老师问的是:“什么时候拿到课文的?读了几遍?是朗读吗?”第一个了解的是学生读书的情况。在学习完生字词后,他请了四位同学读课文。每位学生读完他都会及时指出:“‘望着望着’这里的轻声读得很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娘儿俩’这个读音对南方小朋友要求很高,慢慢来。大家跟我读。在一起读读这句话。”……一篇课文在课堂上的第一遍朗读,就在这样指名读,正音,再读,齐读的过程中达到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很扎实,作为公开课也很朴实。接着,于老师便范读课文。特别是最后母亲临死前说的一句话,更是充满感情,非常难受的,一口气读出来:我还有一个……生病的……儿子……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读完后,要求学生字字入目,一个标点也不要放过地读课文,读出味来。

三、真真切切品母爱

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品词品句,首先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带着思考读母亲。“秋天的怀念,不说也知道怀念的是母亲,为什么作者要怀念他的母亲?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形,察其色。注意母亲言行色的描写,凡是描写言行色的句子都划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圈圈画画,留下的是你的思考,留下的是你的收获。静心读书。”在于老师的一番引导之下,学生展开了自主学习。在交流时,于老师是先让学生读自己所划的句子,然后聚焦到几个细节描写的关键词“躲”、“挡”“笑”,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是平等;是惦记,是牵挂。然后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知道学生读作者。整个过程就是读、感悟、再读、再感悟。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在初读的基础上着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重在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于老师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课文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看于老师的`课,让我想起了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的本色语文理念。不过,我也明白,于老师的“简单语文”并不“简单”,反观自己的课堂,值得学,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精读之,熟思之,记忆之,笃行之!我将记住名师的课例,用以指导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我相信,只要我们热爱教育,善待学生,有着一颗爱心,我们一定能把语文“教出味儿来”。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3

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几种说话的方式:

(一)自由说

对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落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二)补充说

对同学的看法有不同体会的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在我翻阅的许多教学用书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三)选择说

就是要让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文过程中你比较赞同或欣赏的说法,做有选择性的重说,旨在辅助差生。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对于阅读不够深入的学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欢句,段。但却说不清自己喜欢的原因,没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当他或她听到同学所说之后,再来用语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

让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4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画一画: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勾画出来,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说一说:文中自己最感动的句或段落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这时,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等等。然后我把学生各自喜欢的段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说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自己感动,只要他们说出来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行。

同时,有的同学对以上同学的看法会有不同看法,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

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时,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三、议一议:

让学生透过母亲为儿子所作的小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学生自由表达,这一过程使学生母亲对儿子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最后教师说:“又是一个深秋或清明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演说,真情流露,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本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有满意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满意之处

1、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己自由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呈现出“我要阅读”的主体兴奋状态,令人欣慰。

2、全班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进行了一次文本细读,而且读出了文本中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与文本、作者进行了较深入的对话。

3、学生有些解读超出了我的预见,生成点较多。

4、本课着眼点在于:(1)读出文本背后 “空白、沉默、隐匿的东西”。(2)学习“文本细读”的解读方法。(3)感悟、体验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含蓄。后两个内容在这节课上完整呈现。

二、不足之处:

1、从课的完整性上看,结尾时对“秋天的怀念”的题旨分析略显不足,当然,如果留待下节课分析还是可以的。

2、生生间的对话还不够,虽然也有生生间的正面交锋,但限于时间,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否则生成点会更多,也许更精彩。

3、当教学中遇到学生的生成影响教师的教学预设的时间、节奏和内容完成时,教师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节课里也有几处学生的生成颇有意思,但我顾虑时间不够,中止了学生的发挥,虽觉得有理由,但仍觉遗憾。

以上为本课的教学反思,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5

那天,秋高气爽,天空似乎特别蓝。我很幸运地听了胡晓柳老师的《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教学。听完课,感觉有一肚子的感慨!胡老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刻、准确令人佩服;胡老师对教材挖掘深度把握的又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令我叹服。以至于她在课堂上的收放自如令我大开眼界!我想学她对教学钻研的执着,但她驾驭课堂所体现出来的深厚积淀是无法效仿的,绝非一日之寒的专业素养以及她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大气绝对令你望尘莫及!

这个落叶飘飞的季节听《秋天的怀念》真是一道风景。我完全沉浸在她的课堂之中,几乎和大家融为了一体。她以“课文几次提到看花”为线索引出了第一次看花为什么没看成的问题和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把描写母亲的句子找出来,抓住关键词体会母爱。

《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反思 篇2

《秋天的怀念》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与伟大的爱,也表现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学情分析】

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并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这才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情导课,鼓励学生质疑。

师:在很多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季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一起走进他的世界,走进《秋天的怀念》。

(教师板书课题,范读;指导学生读题,读出怀念的味道)

师(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问题: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他(她)什么地方让作者深深怀念?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

师(整理问题):“我”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母亲?

2.初读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师: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交流词语含义;课件出示表格,组织学生读文填空,梳理文路)

师(小结):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散文,阅读时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了解文章的叙述线索。

3.交流资料,了解史铁生作品的特点。

师:有人说,读史铁生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富贵者读到了博爱、贫穷者读到了高贵、柔弱者读到了坚强、平庸者读到了智慧。你读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史铁生及其作品,教师补充资料, 初步了解史铁生作品的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

1.回顾质疑,激发学习欲望。

师(质疑):“我”为什么会深深地怀念母亲?“我” 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母亲?

2.研读课文,引导学生释疑。

(由问题切入课文,整体感悟母子深情)

师(引导思考):“我”为什么在秋天怀念母亲?

(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好好儿活”。母亲为什么要我“好好儿活”)

师(过渡):“我”怎么了,母亲要我“好好儿活”?

(指导学生带着感悟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暴怒无常。教师补充资料,帮助学生体会史铁生内心的悲观和绝望)

师:假如你是史铁生的弟弟、妹妹、朋友,你会怎么安慰他?

(了解母亲病情,体会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师(过渡):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 辛辛苦苦把儿子抚养大,却突然瘫痪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啊!然而祸不单行,母亲又怎么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课文相关语句中了解并体会母亲的病痛。补充肝癌资料,加深学生对母亲所承受痛苦的体会)

师(过渡):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面对不想活了的儿子,她是怎么做的呢?

(引导学生默读第一部分,从细节中体会母亲对儿子隐忍、伟大的爱。体会“悄悄地”这个细节中蕴含的母爱,引导学生从母亲的动作中感悟母爱)

师(过渡):母亲忍住了病痛的折磨,忍住了儿子瘫痪和暴怒无常的脾气给她带来的多重打击。为了让 “我”好好儿活,母亲要带我去做什么?

(指导学生体会并读出母亲的“央求”和“憔悴”,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喜出望外”)

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母爱流淌在哪些细节中?

(教师引读第4~6自然段,引导学生揣摩母亲没说完的话:母亲希望儿女怎样“好好儿活”)

(品味“我俩”的“好好儿活”。欣赏菊花图片,感受秋菊的绚烂)

师(过渡):这一对儿女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母亲希望她的儿女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值得欣慰的是,这对儿女读懂了母亲的话,在史铁生的面前,这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

(品味秋菊,在泼泼洒洒的菊花中感悟人生。指名朗读,教师板书: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师(质疑):此时此刻,你是否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他为什么要带儿子去看菊花?

(引导全班学生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带着一份昂扬和激情,再读第7自然段)

3.升华情感,树立精神榜样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回归主题。

(2)介绍史铁生生前情况,深刻感悟他的“好好儿活”,为学生树立精神榜样。

4.课外延伸,思考该怎样“好好儿活”

师(过渡):通过学习,同学们被感动了,老师也被感动了。一个双腿瘫痪的人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我们身体、心智健全的人来说,又该如何“好好活儿”?

(学生交流: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师:“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请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一篇读后感。

师(总结):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是有那样的痛苦。我们改变不了现实,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请把“好好儿活”铭记在心!

【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本,关注个性体验和发展。学生只有自主地参与学习,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培养,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母爱流淌在哪些细节中?”为主题组织学生交流,以情入境,感悟母爱,让学生从他们的角度自由说、补充说、对比说、迁移说。学生人人有体会,人人有收获,人人有发展,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课文重点、难点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得以突破,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2.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过渡自然。从初读感悟到梳理文章脉络,再到深入品味语言,最后延伸拓展,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无论哪个环节的学习,都要明确要求,先布置任务,再组织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注意以点带面,点拨品味语言的方法与技巧。

3.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训练。在课堂上,我注重指导学生以朗读促理解,以朗读品感情。或品味前、品味中、品味后朗读,或教师引读,或学生齐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被感动、被震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读中,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触动,真正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4.迁移训练,悟情导行。在学生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有的学生联系课文谈感受,有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感恩情怀。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碎思 篇3

首先,自由阅读,触摸文本的温度。学生整体感知,自由朗读之后,说说读完《秋天的怀念》产生的心理感触。这个过程是孩子们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内容、主旨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从阅读的角度来讲,散文阅读应从阅读者内在的心理认知出发;就散文阅读教学而言,进行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和基石。因此,散文阅读应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触字里行间的脉脉温情。

其次,走进作者,拓展认知的宽度。第二步,走近史铁生,理解史铁生瘫痪后的心情。只有走近史铁生处于瘫痪时的人生经历,才能生发特殊境遇下特殊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不触摸到史铁生瘫痪后那种自卑、痛苦、绝望的心情,就无法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到特有的感人话语和特殊的情感。体验史铁生瘫痪时心理状态的过程是学生产生情感且生成领悟或意义的基础,并由此促进学生心理获得调整、丰富和发展。当内在的积累、经历存在有情感的触发点,才会很容易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共鸣。不仅仅是《秋天的怀念》,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在与他人交往时,他人表现出的情感状态都会对我们产生感染,从而引发我们的共鸣、体验。我们自己的经历或情感与主人公存在对应或关联时,我们会随着主人公一起快乐或悲伤,欢笑或哭泣,并引起对人生的联想和感悟。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就作者的经历拓展学生的认知广度和宽度,以便触发学生的情思,为顺利实施育人目标奠定基础。

第三,品读母爱,垫高理解的厚度。在这部分的设计里,我注重以生为本,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以个性解读、对话生成为主,努力为学生搭建自致的平台。阅读教学以文本为载体,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体现了文本解读的个性化特征。左拉说过:“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文本以其自身语言的含混心灵在字里行间跃动着的人。”文本的解读,需要学生透过文字看内涵,在丰富的内涵中再回味文字的魅力与张力。学生在丰富的感悟中,在真切的体验中,提高了对文本解读的能力。这种解读能力的培养,往往在细枝末节中,在看似不经意的静思中,在未曾预约的精彩中,这需要我们教师时时倾听学生意犹未尽的表述。特别是在学生的思维变得灵动的时候,体验变得真切的时候,情感变得敏锐的时候,我们要呵护好学生思维迸射的美丽火花,那么许多精彩的解读就会不期而至了。期间,或许有感悟的偏差,也许偏离了教学目标的设定,甚至可能与文本相脱离,但这就是真实的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能时刻动态生成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语言变得丰富,思维变得开阔,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升华。各种新鲜独到的见解就会喷涌而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这个平等的对话,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还有生生之间,还有师、生分别与文本之间对话,是真正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体验解读的过程。著名语感专家王尚文认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阅读是个人的事,高品位语感的主要标志是:独特性。阅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是心灵感悟的过程。作者“不需要还要有一个‘第三者对他的读者解释自己的作品”。因此,不剥夺学生阅读的主权,不代替学生思考,不把阅读教学建立在教师对作品的正确分析、肢解的基础之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整体的时间和空间,这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课堂中那些折射着思辨与浓情的精彩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成长的拔节声。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不需要教师做标签式的说明,而表现为一种直觉,只有学生按照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认识的事物和真实感受时,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才能得以实现,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领悟能力。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感悟、质疑中,才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课堂不断进入生成的状态。在生成中学生丰富了自己,使自己的语文世界和人文世界同时得到提升拓展,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另外,我认为教师个性化的点拨不可少。这种点拨表现为找到文本与学生的结合点,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达到教学目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唤醒,更是一种渗入灵魂深处的精神互动。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帮助、参与、支持、引领。所以,在学生品读后,为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给学生更多的情感铺垫和熏陶,也在自我对文本研读的基础上,我创设了一个采访史铁生和他自己对母爱感悟的情境,这是对史铁生对母爱的思考不断升华,也是他的生命走入了一个新的台阶。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流,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阅读感受,让他们有足够时间、足够机会阅读文本,阅读的原野就必将被高高垫起,一定会有五彩缤纷的花朵自由绽放。

最后,理解主旨,挖掘体悟的深度。在“沐浴菊花,深思情”这个设计里,这是文本主题的凝练,也是史铁生对母爱理解后的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更是思考人为什么要“好好儿活”。既透露出作者大彻大悟后心灵的澄澈,也显示学生生命在课堂的成长。同时,也引起学生自己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不易,生命的珍贵。由此,我又让学生通过默看史铁生《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节选文字思考“活着”的意义。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应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

这堂课的备课,是我多次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我自己接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但课堂总留有遗憾,比如在最后的结尾我如果能回归文本的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静静深思文本的情感,可能更能触摸作者思想的脉搏,为打造更有情致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更为丰沛的人文情怀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赵海燕,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高述新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潜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画一画:

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勾画出来,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述,“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述“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说一说:

文中自己最感动的句或段落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

这时,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等等。然后我把学生各自喜欢的段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说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自己感动,只要他们说出来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行。

同时,有的同学对以上同学的看法会有不同看法,能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

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时,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三、议一议:

让学生透过母亲为儿子所作的小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学生自由表达,这一过程使学生母亲对儿子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

最后教师说:“又是一个深秋或清明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演说,真情流露,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本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有满意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满意之处

1、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己自由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呈现出“我要阅读”的主体兴奋状态,令人欣慰。

2、全班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进行了一次文本细读,而且读出了文本中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与文本、作者进行了较深入的对话。

3、学生有些解读超出了我的预见,生成点较多。

4、本课着眼点在于:

(1)读出文本背后“空白、沉默、隐匿的东西”。

(2)学习“文本细读”的解读方法。

(3)感悟、体验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含蓄。后两个资料在这节课上完整呈现。

二、不足之处:

1、从课的完整性上看,结尾时对“秋天的怀念”的题旨分析略显不足,当然,如果留待下节课分析还是能够的。

2、生生间的对话还不够,虽然也有生生间的正面交锋,但限于时间,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否则生成点会更多,也许更精彩。

3、当教学中遇到学生的生成影响教师的教学预设的时间、节奏和资料完成时,教师就应怎样办的问题。这节课里也有几处学生的生成颇有意思,但我顾虑时间不够,中止了学生的发挥,虽觉得有理由,但仍觉遗憾。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5

下面就这节课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发展

以情入境,体验母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文中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交流的主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由地说、补充说、选择说、异样说。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有发展,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困,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高了。课文重点,难点在学生说的过程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抓准关键字词感悟文章的主题

在教学中教师把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为了体味母亲的这句“好好活!”,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读。交流“句中有这么一个字,‘扑”这一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孩子的心窗。使学生感悟到,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对儿子的爱怜,对儿子的无奈。这时,孩子们再用心读这句话时感受已比刚才深了不少。讲到母亲忍住的病痛。孩子们联系着课文描述母亲整宿睡不着觉的句子,母亲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母亲的心中充满了——爱!老师不仅仅让学生体会毫不张扬的母爱之伟大,而是更多感受母亲用自身的行动来诠释“好好儿活”的真谛。

三、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的精彩,悟的透彻

“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怎样读才是“读出感情”?今天我作了一个示范,我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后感悟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如教学含有“悄悄地”这一词的句子时,我抓住了“悄悄地”这一词,大家都知道三个“悄悄地”,充分体现了慈母的一片爱心,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从“悄悄地”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还有“央求”一词,我让学生通过对这个词的体会去感悟上下文。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从语言中读出来。

《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反思 篇6

(一)各抒己见。对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二)深入交流。对于觉得有更深入的内容需要袒露的同学,也可以给以补充说,如:《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自己也很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写了后来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开得烂漫,作者写菊花这种能在寒风中开放的花,就说明菊花能战胜恶劣环境,依然开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样,与生活中的困难斗争,勇敢活下去。

(三)标新立异。对同学的看法有不同体会的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在我翻阅的许多教学用书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及评析 篇7

大屏幕出示: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 从大屏幕上, 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您姓于, 叫于永正。

生:我知道了《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

生:这篇课文我们要用两节课时间学习。

生:我知道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师:说得不错。还知道了什么?处处都是语文啊, 再看看, 思考一下。

生:我知道了您来自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

师:对。但是只要说我“来自江苏省徐州市”就行了, 最多加个“鼓楼区”, “教研室”不用说, 那是我的工作单位。

【评析:按照语言习惯, 介绍某人时只要说到来自哪个地区就可以了。于老师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回答中的这一问题, 真是一个高明的语言医生。】

师: (稍顿) 这就叫阅读。你们别看就这么几行字, 它却包含了很多信息。

【评析:生活处处是语文。看似简单的课前谈话, 却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留心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学习生字词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秋天的怀念》。

(师边板书课题边讲解:“怀”字的竖心旁要先写两边的点, 再写中间的竖。学生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

【评析: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 边写边讲述写字要领, 还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书空, 这是于老师一贯的做法, 值得学习!】

师:通过预习, 大家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生字。

出示本课生字:

(指名读, 该生逐字往下读。)

师:读得好。因为前两个字是一个词 (瘫痪) , 请你连起来读。

(生读)

师:读得非常正确, 而且声音洪亮。谁还愿意读?

(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读, 没有把“瘫痪”两个字连起来, 老师立即提醒, 他改正了。该生又把“豌”读成了三声。)

师:倒数第二个字再读一遍。

(生仍然读错)

师:有不同意见吗?

(该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纠正读音。)

师: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 不错!很聪明!脑筋很灵活, 转得很快, 好样的!

【评析:此处, 于老师对能自我纠正错误的孩子用了一连串的赞语, 耐人寻味。】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读。

(齐读生字)

师:有一个字要注意它的笔顺———“捶”。请大家跟我写。

(师一边板书“捶”字, 一边讲述笔顺。写完后再带学生书空, 讲述该字中横的长短变化。)

师:生字都认识了, 请大家读读词语。

出示词语:

师:读词和读生字不一样。它是一个词, 想一想, 该怎么读?

(指名读, 该生读得很好。)

师:好, 就这样读词。谁还想读?

(一生再读, 读的时候词语之间的停顿较长。)

师:哦, 你有点近视, 坐得太远了, 不好意思。读得很好!

【评析:于老师对孩子的关怀和体贴, 让人感动。】

师:这里有一个词———“诀别”。什么叫“诀别”?这个词在哪句话里?

(指名读含有“诀别”的句子)

师:什么意思, 懂了吗?

生:不懂。

师:不懂?你应该懂。

(师再读句子)

生:“诀别”应该是“永别”的意思。

师:这里有“永别”的意思, 但它和“永别”还有区别。

生:从那以后跟他再没有见面。

师:有道理。“诀别”就是分别, 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文中史铁生去看他的母亲时, 母亲已经昏迷了, 后来就去世了。那最后一次的见面就是诀别。

(师描述事例,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诀别”:三年前相见的朋友, 今年暑假回家想再见, 不料他已经去世。没想到三年前的那次相见竟是“诀别”了。)

【评析:“诀别”一词的教学颇具匠心。首先是词不离句, 让孩子在读句子中初步体会它的意思, 接着让学生辨析“永别”和“诀别”, 理解“诀别”的意思。于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叙述了生活中的一个事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诀别”的意思, 十分到位。】

师:通过预习, 生字读准了, 词义也理解了, 收获很大。学习就要靠自己, 好好地学, 这样, 好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评析:这是六年级的语文课堂。到了六年级, 是否要进行字词教学?于老师用他的实践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要!而且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瞧, 从读生字、写生字, 到读词语、理解词语, 不惜时间, 悉心指导。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于老师此举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二、初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师:通过预习, 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我们先来读课题, 谁把课题读得让老师满意, 就请谁来读课文。

(请四名学生读课题, 经过老师的点拨, 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深情、深沉。)

【评析: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为深入阅读文本奠定了准确的情感基调。】

师:就请你们四个人来读课文吧。看, 机会是自己争取的, 其他同学不要有意见哦。

(一生读第1自然段, 师相机指导, 如“望着望着”要读得紧密些, 第二个“望着”可以读得稍轻点。)

(一生接读第2、3自然段, 把“你要是愿意, 就明天?”读成了陈述语气。)

师:“明天”的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问号) 要读出问的语气。 (经提醒后, 该生读出了语气。)

【评析:于老师非常重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初读时, 连一个小小的标点也不放过。其实于老师很清楚, 这里的问号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岂容错过?】

(一生接读第4、5自然段, 读得正确流利。)

(一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读得真不错, 通过预习, 能读到这样的程度, 很不容易。

三、再读课文, 初步理解文本

师:书要想读好, 必须多练。多练了才能读得正确、流利。读多了, 思考了, 想象了, 才能读出感情。下面请大家听我读, 特别要注意句号的停顿, 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老师动情地读书。读完后, 全场爆发出一阵掌声。)

【评析:老师真挚动人的范读, 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同时, 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在这样的倾听中陡增了。怪不得于老师总是提倡老师要范读课文。】

师:亲爱的同学们, 书要用心去读, 边读边思考边想象, 这样才能了解文中人物的心迹, 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只要你思考了想象了, 就能把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记住, 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 而且应该说是第一位的。请大家捧起书, 再一次走进《秋天的怀念》, 自由读, 声音不要大, 也不要快, 用心去品味。读吧。

(学生再读全文)

四、潜心涵泳, 研读“母亲”

1. 默读, 圈点批注。

师:你们读书的表情和声音令老师感动。老师感觉得出来, 你们是在用心读。下面, 让我们先读“母亲”。 (板书:母亲) 读懂一个人, 无非是听其言, 观其行, 察其色, 也就是看他的行为, 听他的话语, 看他的表情。 (板书:行言色) 从这三方面认真思考, 就能读懂一个人。请大家默读第1、3、6自然段, 边读边做记号, 何处写行?哪里有言、有色?

(学生潜心读书, 师巡视指导, 并把孩子们圈的重点词句写到黑板上。)

2. 再读, 体会含义。

师:同学们真能干, 把关键词句都找出来了, 请大家再读第1、3、6自然段, 体会自己画的词、句子的意思, 一定要边读边思考。

(学生默读, 教室里非常安静。)

【评析:智慧在静思默想中流淌, 此时无声胜有声。】

3. 交流, 整体感知。

师:你从自己画的词句中读懂了什么?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描述。

生1:我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母亲对“我”的关心。

生2:母亲非常爱“我”和妹妹。

生3:我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不错, 体会到了母爱。如果有人要你回答什么是母爱, 你可以怎样回答?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行”“言”“色”, 提示学生:母爱就是———, 母爱就是———, 母爱就是———。)

生:母爱是行、言、色的提炼。

师:不用提炼, 母爱就是一个———

生:母爱就是一个动作。

师:母爱就是一句———

生:母爱就是一句话语。

师:母爱就是一个———

生:母爱就是一个表情。

师:是啊, 母爱就是一个动作, 一个看似普通的动作;母爱就是一句话语, 一句不起眼的话语;母爱就是一个表情, 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概括起来说, 母爱是一堆细节。 (请学生把“母爱是一堆细节”这句话写在书上。)

师:母爱就是一堆细节, 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作大海, 那一堆堆的细节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滴水。正是这一滴滴的水, 汇聚成了大海;正是这一个个的细节, 铸成了伟大的母爱。把书捧起来, 请你们再把你们画的语句好好读读, 细心体会。

(生读)

师:这就是母爱, 一堆细节。作家史铁生正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来描写伟大的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的, 但是, 细节决定一切, 大家千万不要忽视细节。请你们再仔细品味这一个个的细节, 眼睛盯看这些词。看, 认真看, 想, 仔细想, 母爱究竟是什么。

(生凝神默思)

【评析:聚焦作家笔下的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细节, 引导学生去品味细节, 这是阅读指导, 又何尝不是写作方法的有机渗透?写人记事, 学会对人物的言、行、色展开细节描写, 这是多么重要的方法。于老师在这节课中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的迁移性写作训练, 但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已经播下了写作方法的种子。写作, 弥散在阅读教学中。】

4. 聚焦, 解读细节。

◆聚焦“躲”

师:史铁生把家里的东西破坏了, 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儿子, 反而躲出去?透过这个“躲”你想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母亲非常了解儿子。

师:“了解儿子”, 说得不错, 谁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语?

生:理解儿子。

师:说得好!母亲理解儿子!面对此情, 母亲会怎样想?怎么理解他?

生:母亲会想, 儿子双腿瘫痪了, 随他一点, 他需要发泄。

师:保留“泄”字, 谁能换个更确切的词。

生:宣泄。

师:好, 这就叫用词准确。如果没有宣泄, 他可能会发疯了。一个“躲”字, 让我们看出了母爱是理解!记住, 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爱。

◆聚焦“挡”

师:有一天, 史铁生站在窗前, 看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挡在窗前, 不让儿子看, 为什么?史铁生看着这落叶, 他会想什么?

生1:他会想到自己就像那些落叶一样。

生2:他会觉得自己很绝望。

生2:他会想自己像叶子一样, 从嫩绿到枯黄, 从枯黄到落地。

生4:他会认为自己的生命很短暂。

师:一片树叶黄了, 落下来了, 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到了秋天, 非常难过、悲伤;“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 他一定想到了自己, 他会感到凄凉、悲怆, 甚至绝望。母亲这一挡, 告诉我们———什么是母爱?

生:母爱就是一个动作, 一个不起眼的动作。

师: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

生: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一个希望。

师:挡住了绝望, 给儿子一个希望。这就是呵护, 这就是母爱。

【评析:这个片段, 孩子们的见解很深刻, 表达很精彩, 这正得益于老师的循循善诱。“史铁生看着这落叶, 他会想什么?”这个问题, 如同一把金钥匙, 打开了通向文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大门, 学生和人物的情感共振点找到了:落叶悲秋复悲己。教师又信手拈来一些悲秋的诗句, 更使课堂多了一份摇曳多姿的文学色彩。此时, 再聚焦到这个寻常的动作———“挡”, 于是, 便“挡”出了母爱的深沉, “挡”出学生对母爱的深入体悟, 也“挡”出了于老师对文本细致独到的解读!】

◆聚焦“?”

师:再让我们聚焦一个不起眼的问号。当“我”表示愿意去看菊花的时候, 母亲心里很高兴, 她对“我”说:“你要是愿意, 就明天?”这句话的后面为什么用问号而不用句号?用问号表明母亲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儿子说话的?

生1:用问的语气。

生2:母亲是在征求儿子的意见。

师:征求意见, 一种商量的口吻。这就是母爱, 母爱是商量, 是平等。

【评析:叶老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传神, 于老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在一个容易放过的标点上, 品出了深刻的内涵。】

◆聚焦“笑”

(师略述文章情节:儿子脾气暴躁, 态度非常不好, 可是母亲反而“笑”了。)

师:一个“笑”字, 看出什么?

生1:母亲能和儿子一起出去, 她已经很满足了。

生2:她对儿子很宽容。

师:体会得真好, 给点掌声!只有母亲才有这样的胸怀!儿子脾气那么差, 她反而笑了。这就是母爱, 母爱是宽容, 母爱是博大的胸怀。

◆聚焦临终的话

(指名读母亲临终前说的话)

师:母亲要死了, 心里还惦念着子女。母亲的话没有说完就咽气了。史铁生知道母亲要说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生:我希望他们好好儿活。

师:对了, 希望他们两个好好儿活!母亲要死了, 但她想着的还是她的儿女。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

师:掌声送给她。

师:想起子女, 母亲死不瞑目。母爱是牵挂, 一份永远的牵挂, 永远永远的牵挂!这就是母亲。这堆细节告诉我们, 母爱是理解, 是宽容, 是让孩子有希望。难道就是这些?不, 多了, 还有很多很多……谁也说不清母爱究竟是什么, 因为她太博大了。

【评析:情到深处, 于老师妙语连珠, 他的语言, 他的神情, 他的动作, 融成了一首真挚的诗!人文合一, 人课合一。这样的课堂, 学生幸福, 与会的老师同样幸福!】

师:同学们, 把书捧起来, 让我们一起来读倒数第二节。

(学生动情地朗读)

五、前后对比, 研读作者

师:最后让我们来读作者, 请大家读第一段的前三行和最后一段。

(生自由读, 师板书“暴怒无常”和“泼泼洒洒”。)

(指名读第一段的前三行)

师:大家看, 文章开头说, 作者是一个暴怒无常的人。什么是“暴怒无常”?下面的两句话就是对它的解释。大雁北归, 意味着春天就要到来, 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但是他不喜欢;李谷一的歌声多么甜美, 但是他不喜欢, 不但不喜欢, 反而砸东西。这就叫“暴怒无常”。所以, 好多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不一定要查字典。

【评析:“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是学习语文的普遍规律。于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这不仅科学、便捷、高效, 而且这种能力本身就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把书拿起来, 齐读这三行。

(学生齐读)

师:这是以前的作者。后来, 作者转变了———请大家读最后一节。

(齐读最后一段)

师:又是秋天, 作者再看到菊花盛开, 这个时候, 他眼里的菊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朝气蓬勃。作者转变了吗? (生:转变了。) 但是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 而是通过对菊花的描写, 间接地告诉我们他转变了, 这叫“含蓄”;作者开始写自己“暴怒无常”, 最后写自己感到菊花的“泼泼洒洒”, 感到花的生命力, 这叫前后对比, 前后照应。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读书的魅力!一定要好好读书, 好好去体味。

【评析:文章含蓄的表达方式、前后照应的写法, 老师不讲, 学生难以领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该讲的还得讲, 该出手时就出手。于老师适时精当的讲解, 使学生很快明白了文章的写作特点, 花时少, 效果好, 体现了语文的本色。】

(师简述作者后来的成就)

出示《我·地坛·母亲》中的一段话: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 在我的小说获奖的那些日子里, 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 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 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快乐?她匆匆离开我时才四十九呀!

———史铁生《我·地坛·母亲》

(师动情地朗读)

师:史铁生是好样的!如果真有在天之灵, 我想他的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但是作者在文中没有这样写, 是非常含蓄地告诉我们的。把书拿起来, 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评析:解读作者这一环节, 于老师处理得简洁明快:抓住了两个词———“暴怒无常”和“泼泼洒洒”, 体会人物转变, 感受人物形象, 品味表达之妙, 享受文学之美, 真可谓是简约而丰美。】

六、再读全文, 结课

师:全班起立。读这样的文字, 一定要双手捧起来, 站起来读。当我们对母亲对作者有了这样的理解后, 再读全文, 你们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新的感受。请大家自由读全文。

(全体学生起立, 自由读全文。)

师:学语文和读课外书, 不但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还要记住它的语言, 把语言留下。谁拥有了语言, 谁就拥有了智慧。下课。

【评析:“把语言留下!”送给孩子们的话, 也许天真的孩子未必全懂!这更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送给我们一线语文老师的一句箴言, 一句值得永远谨记在心的箴言。让孩子把语言留下, 我们该怎么做?大师的话, 促我们深思。】

附:板书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意象创新 篇8

通过研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有三大题旨,即伟大的母爱、怀念母亲、活着,这三大主旨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课文的背景,也是勾起“我”无限怀念的触媒。秋天是母亲身体日衰、撒手人寰的忌日,秋天是母亲要“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季节,秋天是“我”暴怒无常的日子,秋天是“我”在母亲的鼓励下重新燃起生命之火的起点,秋天是妹妹完成母亲夙愿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时节。以“秋天的怀念”为题目,更能寄托作者丰富的情感,也正是情景的交融,才营造出这带着痛感的审美境界。

一、寓情于秋,体现崇高的美感

瘫痪的“我”、病入膏肓的母亲、未成年的妹妹都不完美,都有缺陷,在这样缺陷的人生中应该不存在美感。但是,作者在结尾写到又是

晴”:“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在作者的笔下,这样的水岂止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在这句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都写得楚楚可爱、脉脉含情。用“不忍得”写水,使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多情善感,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水仍然充满着春意,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水的热爱、赞美之情。

就在读者品尝这绿水垂柳余意未尽的时候,作家的视线又转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了:“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者意犹未尽地用“蓝水晶”来比喻这清净、温暖、亮丽、水天一色的泉城,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与首段那句“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照应,抒发了作者情不自禁地对济南的赞美之情,给人以无穷回味的余地。

《济南的冬天》之所以让人读后如饮甘露、如居芝室,脑海中会联翩浮想出慈善若母亲的小山摇篮图、可爱似少女的雪霁晴峦图、清亮赛水晶的空灵碧水图,令人拍案称奇,其原因就是老舍先生将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对济南无尽的痴迷之情交相融汇,通过对比拟手法出神入化地驾驭,妙笔生花般地创造出这样一篇将永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闪光、永垂青史的名篇经典!让我们感谢并永远记住一代中国的文坛巨匠、语言大师——老舍先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清华中学(221116)

一个秋天,“我”与妹妹去北海看到各色的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些秋色寄托了要好好儿活着并活出五彩缤纷的日子的愿望,从中使我们感悟到这世界的一切都是美的,尤其是生命最美。

朱湘的《秋》热烈赞美秋天的壮美:“宁可死个枫叶的红,灿烂的狂舞天空,去追向南飞的鸿雁,驾着万里的长风!”(朱湘.草莽集[M].开明书店,1927.)诗歌转悲秋之忧愁为生命之豪迈,对此,史铁生在秋菊中顿悟式的发现与之相同。

二、异化意象,凸显思念之情

作者为情造文,文笔流畅,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不得不止。在文中,秋天、菊花的意象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厚德载物的母亲、硕果累累的金秋与淡雅高洁的菊花交相映衬,这些描写使得感情基调深沉含蓄,再将之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相交织,使人读之顿感荡气回肠,勾起读者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意义上,秋天是母亲的象征,秋天也是生命锤炼的象征,其既继承了传统悲秋主题的生命意识,与杜甫“万里悲秋常中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开拓出母爱新路,在传统悲秋的忧怨美之外生出崇高感。可以说,秋的意象在史铁生笔下创出了新意。

除秋天之外,史铁生笔下北海菊花的意义也与现代文学中的菊花意象迥乎不同。在传统的写菊花的文章中,菊花一般被当做祭祀时用的花,因此,这样的菊花之中含有一种衰败、悲哀的感情。但史铁生不同,在他的文章中,菊花被赋予了另外一种更加积极正面的感情。这种意象的创新使用,在其他一些诗人的诗歌中也可见到。例如,林莽的《秋菊》:

秋菊

林莽

那是母亲亲手种植的菊花

开放在深秋的风里

洁白的淡黄的

她隔着玻璃注视着它们

想着亲人和一件件无法忘怀的往事

天气已经凉了

大地上奔跑着一片片枯干的叶子

我想画下母亲种过的菊花

把悲伤浸入笔墨里

在洁白的纸上

在大地凄凉的风中

笔下不再寻找八大山人

也不再效仿吴昌硕齐白石

只有伤感的垂下头颅的菊花

为母亲也为所有逝去的亲人

此处菊花已不是纯粹的花卉,而是灌注了诗人生命体验的意象。在母亲眼里,菊花将亲人和一件件无法忘怀的往事联系在一起,在诗人眼里,菊花寄托了对母亲及所有逝去亲人的哀思。由此可见,在作者笔下,菊花这个意象是象外有象、虚实相生的。在传统文化中,菊是健康长寿的象征。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营造的就是一种诗意栖居的至境。但曾几何时,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菊花成为祭祀的花卉之一。林莽在诗中异化菊的意象,便立足于菊与祭祀的关系之上。

与林莽相似,史铁生也将菊花意象进行了创新使用。例如,作者写到去看菊花,是要重新燃烧起生命的激情,看到的虽然是菊花,但激起的却是生命的希望。由此可见,史铁生的菊花意象与现代文化语境中常用到的菊意象颇不相同,这种回归原始意象的用法,亦是一种创新。

《秋天的怀念》中,秋天、菊花意象经过史铁生的创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将林莽诗歌与史铁生散文对读,不难见其新意。史铁生笔下的秋天、菊花意象将成为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意象,在文学史上经久传承。

上一篇:难忘的一天关于作文下一篇:为运动员加油运动会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