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怀的句子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爱国情怀的句子(精选9篇)

爱国情怀的句子 篇1

1、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红色的庄严的礼服;冬天,它换上了朴素的雪白长袍。

2、我曾经远离祖国几年。那些日子,我对祖国真的说不出有多么的怀念。这怀念是痛苦又是幸福。痛苦,是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有这样伟大的祖国供我怀念。

3、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6、从最简单的一句话中,我可以联想到一长串的人物的画廊,联想到一系列的山川、树林、村舍、田野、池塘、湖泊。

7、爱国情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火种!充满爱国情怀的英雄人物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而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幸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而且也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崇尚爱国英雄的传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8、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唐·王维《老将行》

9、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李白《塞下曲》

1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2、我爱祖国的劳动人民,是他们开辟荒野,种出粮食,挑来河水或井水把我哺育长大。

1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14、祖国的山对我们总是有情的。我们对它们每唱一首歌,它们都总是作出同样响亮而又热情的回响。

15、我爱祖国的语言。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尖一起跳跃。

16、爱国主义精神浸透着整个神州大地,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到无数华夏儿女的心,追溯历史的长河,多少位爱国先贤的事迹流传千古。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那是何等的气魄;每当我回忆起这些英雄的往事时,便会周身热血沸腾,感慨万千!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时常在国人的耳边回荡,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国人奋勇向前!

17、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五十三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亲!

18、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塞上曲二首》唐·戴叔伦

19、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

20、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1、我爱祖国的文化。有时我朗读中国诗歌中的名句,体会到其中最细微的感情,捉摸到其中耐人寻味的思想,想像到其中优美的图景,感触到其中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到其中言外的神韵。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就不觉反复吟哦,悠然神往。当它触动到我心灵的襞褶的深处时,我就不觉流下了眼泪。

2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23、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2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26、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宋·陆游《陇头水》

27、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8、古老的中国曾经历经坎坷,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我们才从长久处于国家分裂与抵抗外侮的艰苦磨难中迎来了新生。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在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之后,中国将一个充满活力的崭新形象,呈现给世界。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已经不是往日意义上的那个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大国,我们的心态理当更加开放、包容、理性、自信,以国家核心利益为重,激情加理性才是我们表达爱国热情的正确态度。

爱国情怀的句子 篇2

一、走近屈原

屈原 (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 , 名平, 字原, 楚国丹阳 (今湖北秭归) 人, 战国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杰出的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一) “美政”理想

纵观屈原的一生, 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 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一位重要政治家, 屈原的一生一直都在追寻“美政”的理想, 就是要实现“圣君贤相”的理想, 主张“彰明法度, 举贤授能, 东联齐国, 西抗强秦”。

屈原生活的时期, 正在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 楚怀王曾让他参与图议国家大事, “造为宪令”, 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推行变法等事宜。然而屈原的改革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贵族子兰和南后郑袖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 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 不加明辨是非的楚怀王便“怒而疏屈原”, 这使得怀有“美政”理想的屈原倍感痛心, 他怀着内心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 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在外交方面, 屈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战国七雄的形势, 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 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 楚怀王曾经采纳他的主张, 并派他两度出使齐国。后来, 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 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楚怀王改变了对外政策, 采取“绝齐亲秦”方针, 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都吃了大亏。不久, 秦昭王想要拉拢楚国, 提出秦楚两国联姻, 要与楚王会面,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谏, 陈述利害, 楚怀王非但不听, 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流放到汉北地区。楚怀王如期赴会, 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 楚怀王悔恨交加, 忧郁成疾, 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此时的屈原正在在流放途中, 当他接连听到怀王客死秦国和郢城被攻破的消息后, 万念俱灰, 仰天长叹一声, 投入了滚滚的汨罗江, 以表明其忠贞爱国之怀。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说:“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 坚持真理, 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 千百年来始终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二) 世界影响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屈原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20世纪中叶屈原研究走进西方高等学府, 叩开知名学者的斋门, 磁石般地吸引他们。前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的重大研究课题,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屈学研究的兴趣。目前, 国外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大致形成三种趋向:一种以前苏联H.T.费德林和匈牙利汉学家F.托凯为代表的传统式, 着重从屈原作品本身探讨其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种以日本藤野岩友、竹治贞夫教授为代表的学院式, 着重对屈原诗歌进行考据和诠释;一种以美国汉学家詹姆士·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 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 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德国汉学家卫德明为代表的西方式, 着重从屈原身世和作品中研究中国古代政体中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深入探讨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内外条件, 其中一些专著已经反馈到中国。这正是屈原人格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 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得到超越时空的、世界性的传播。

二、文本意蕴

(一) 解题

“颂”是一种诗体, 是对美好事物的描写和赞颂。

南国多橘, 楚地更可以称为橘树的故乡。早在汉代以前, 楚地江陵即已以盛产橘子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是说橘树的生长习性非常奇特:只有生长在南方的土地上, 才能结出又甜又美的果实, 倘要将它迁徙到北方, 就只能吃到又苦又涩的橘子了。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来看, 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然而对于深深热爱故国故土的作者屈原看来, 橘树这种“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的秉性, 恰恰可以作为自己砥砺志节的榜样, 所以, 在被逐出郢都, 放逐期间, 诗人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另外, 从题材上看, 这是一首咏物诗,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咏物诗之祖”, 开创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优秀传统, 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

(二) 内蕴

从全篇结构来看, 全诗结构很清晰, 可以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重在描绘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

诗中前三句, 在诗人的笔下开篇立意, 不同凡响, 似乎使读者看到了一株坚挺的橘树, 傲然屹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 根深深地扎在南国故土上, 那凌空而立的坚强意志、那受命不迁的坚定神采, 都会使人内心升起无限的敬意。橘树是令人可敬的, 橘树又是俊美可亲的。接下来诗人以精工的笔致, 为读者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橘树形象。

在诗人笔下描写了橘树的根、叶、花、枝、棘、果这六个方面。橘树的根———深, 表现了橘树生长在南国的坚定不移;橘树的叶———绿, 表现了橘树生长得生机勃勃;橘树的花———素, 表现了橘树的花正在蓬勃开放;橘树的枝———曾, 这是一个通假字, 通“层”, 表现出橘树生长得枝繁叶茂;橘树的棘———剡, 表现出橘树自身具有防范侵害的能力;橘树的果实———抟, 表现出橘树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指出, 橘树所贡献给人类的, 是无数“青黄杂糅”、“精色内白”、光彩照人、香气弥漫的果实。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 如此“纷缊宜修”, 如此“姱而不丑”, 如此堪托大任, 可以说, 在每一个字里行间, 都能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后皇嘉树”的一片自豪、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 热情讴歌了橘树独立不迁的内在品质。

诗人赞美橘树, 年岁虽少, 却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等它长大以后, 更是“廓其无求”即胸怀广阔, 无所欲求, “横而不流”即醒世独立, 内心坚定, 不随波逐流, “闭心自慎”即清心自守, 谨慎自重, 始终也不犯错误, “秉德无私”即坚持公正无私的品行, 立于天地间,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 更加表现出橘树秉性善良、从不放纵的高风亮节。这些诗句, 表现了诗人对橘树内在品质的倾心赞美。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那么, 诗人是怎样将“橘树”和“我”联系起来的呢?诗人用“愿岁并谢, 与长友兮”一句, 作为实现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 橘树也依然郁郁葱葱, 绝不肯向严寒屈服。在这里, 面对严寒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 与面对严峻的岁月, 不改操守屈原自己的形象便叠印在一起了。诗人愿意与橘树长相为友, 常相为伴, 永远相守。

而后诗人思接千载, 以“行比伯夷, 置以为像兮”收结, 使全诗境界得到了升华———橘树的精神堪比商末的贤士伯夷, 在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 文中所赞美的橘树精神, 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 高高印在历史的天幕上了。

纵观全诗, 这首诗既是描写橘树, 又是表达自己的理想, 写物与写人完全结合起来, 客观形象与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式与内容和谐地得到统一。诗中的描写未脱离橘树的特点, 却又不局限于橘树, 而是把橘树拟人化了———就是通过对橘树的赞美, 抒发了作者独立不移, 不求私利的坚贞意志和高尚情怀。屈原赞美橘树, 实际上寄寓着自己人格的修养。作为一个追求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 屈原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橘颂》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作者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 运用类比联想, 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 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 以物写人, 既沟通物我, 又融汇古今, 正如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 句句不是颂橘, 但见 (屈) 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 彼此互映, 有镜花水月之妙。” (《楚辞灯》) 此后, 南国之橘便因蕴含了仁人志士“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 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 尤其对于当今时代人们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 也很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健强.屈原传.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6.

[2]聂石樵.屈原论稿.中华书局, 2010.5.

[3]张亚新.人格的独立:从陆游到屈原.济南出版社, 2008.4.

[4]郭维森.屈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4.

陆游的爱国情怀 篇3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62岁,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那时的诗人,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慨,气势如山,可望一举收复失地,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这一联概括了南宋抗金斗争中两次让宋人引以自豪的“大捷”,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其中的冬雪与秋风、水兵的楼船与陆军的铁马、东南的瓜洲渡与西北的大散关,对仗工整,且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可叹诗人空有一腔爱国热情,空有一身本领,可朝廷并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只能任由时光流逝,年岁渐长。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表》)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都用典明志。“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传达的依然是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时诗人已近古稀之年,僵卧孤村,诗人心中所想,仍是“为国戍轮台”,建功立业,收复失地。

这种爱国情感,一直延续到了诗人那篇千古流传的临终绝笔《示儿》。

[思考]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剑门道中遇微雨①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②,远游无处不消魂③。

此身合是诗人未④?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①此诗作于乾道八年( 1172)十一月。正当诗人意气风发地要协助王炎收复长安、大展宏图的时候,王炎突然被调回临安,陆游也被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这首诗即写于诗人由陕入蜀的途中。剑门,山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古去成都必经之地。 ②[征尘]旅途中沾上的灰尘。 ③[消魂]黯然伤情而不能自已。 ④[ “此身”句]我这辈子大概注定了应该只能做一个诗人吧?合是,应该是;未,否。

1.读“衣上征尘杂酒痕”这句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位诗人形象?请体会这句诗所传达出的诗人的心情。

2.诗歌鉴赏需要知人论世,请结合陆游其人及其生活的时代,分析“此身合是诗人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爱国情怀的作文 篇4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大诗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的是南宋诗人林升不甘心偏安一偶,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范仲淹一心为公,报效祖国的无私情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陆游在临终之时,最牵挂的仍然是国家的兴亡安危。

在众多的爱国诗篇中,我最喜爱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每次读到这首词,我都会为那种磅礴气势而热血澎湃,为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

抒发爱国情怀的古诗 篇5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出都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能挺身而出,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赵将军歌》

唐·岑参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代出自蓟北门行》

宋·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出塞·高秋白露团》

隋·薛道衡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

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

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

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干。

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

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

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

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

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

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唐·李白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陇头吟》

唐·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渡河北》

西汉·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廖仲恺的爱国情怀与高尚品德 篇6

一、“爱国、爱民”, 正如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1. 良好的家庭教育, 并深知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廖仲恺爱国情怀萌生的土壤, 他的父亲廖竹宾曾经任职于美国旧金山汇丰银行, 并成为当地有名的华侨。廖竹宾一向热爱祖国, 并在教育子女上主张以国学为先, 廖仲恺每天都去华人开办的学校学习古诗文。他的父亲还经常鼓励他要爱国爱乡, 并努力学好中国文化。美国的种族歧视是其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特别是在19世纪末爆发的排华运动对其影响最为深刻。廖仲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社会背景下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他经常从父亲口中听到侨胞受到迫害的事情。进入大学后, 廖仲恺经常听到美国人辱骂中国人为黄狗, 并亲眼目睹了流氓用石块袭击华侨的事情, 特别是旧金山警察通过暴力手段, 迫使华侨迁居别处的事情更令其愤愤不平。美国社会这种排华的行径撞击着廖仲恺这颗幼小的心灵, 他经常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受屈辱?”这样一个问题。他的父亲总是叹息道:“都是因为中国政府的懦弱与无能, 无力保护华侨。希望你长大后要报效祖国, 为中国的复兴作出自己的努力。”在其父亲病逝后, 廖仲恺陪伴母亲回到了中国, 在抵达香港时, 他亲自看到了帝国主义者殴打码头工人的场景, 从那时便感知到祖国富强的重要性。

2.“救国必须革命”, 爱国救亡思想的形成。

在回国初期, 廖仲恺在身为清廷政要的叔父的鼓励下开始走仕途的道路, 刻苦攻读四书五经, 准备进行科举考试。就在此时, 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及割地赔款屈辱的消息传来, 廖仲恺觉得中国处在危亡之中, 从古书中找不到救国的良策, 要想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 就只要学习西学。所以, 廖仲恺放弃了研读国学的道路, 开始在香港黄仁书院学习西学。在这一时期他打开了眼界及增长了知识, 并于广州与何香凝女士结为伉俪。1900年,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中国从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加重。廖仲恺时刻注意着国家政治风云的变幻及祖国的前途命运, 这加速了其爱国救亡思想的形成。面对国势日趋衰弱的局面, 廖仲恺决定前往日本留学, 并对自己的夫人何香凝说:“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我等怎能坐视不管, 我想东渡日本留学, 共图大事。”[1]从爱国走向革命是廖仲恺爱国主义深化的重要体现, 他始终将爱国与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特别是听取了孙中山先生的“中国积弱, 应彻底革命”的教诲后, 更认识到了救国必须革命的重要性。

二、后世风范的人品道德, 后来者汗颜的人格力量

1.“忠诚为人处事”, 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及战友, 廖仲恺在人格及品德修养方面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于1925年8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国民党人在悼念他的文章中不约而同地称赞了其崇高的品德, 并足以为后世所垂范。有人在文中指出:“廖仲恺先生足为一切革命者之典范, 其立身之风范, 更足供后人模仿与敬仰。”有人指出:“廖仲恺先生平日的人格修养上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勤劳、廉洁;其职务方面的美德更是对党的决议的忠实与服从, 一切以公事为重点, 毫无私人之见。”廖仲恺一生奉行“忠诚为人处事”的原则, 他追随孙中山二十多年, 并不遗余力地赞助革命, 实现为“勋业之最大者”。他完全献身于党, 成为团体行动的唯一规范。在武昌起义胜利后, 他担任军政府的财政领导, 为新生地方政权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在袁世凯篡权的日子里, 他在广州积极开展支持孙中山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在革命失败后, 廖仲恺追随孙中山流亡日本, 并一直留在孙中山身边协助其重建革命政党的工作, 并毅然写下了《参加中华革命党誓约》, 表示:“为救中国危亡及民生之困苦, 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 并附从孙中山先生再举革命。”在五四运动后, 中国的新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廖仲恺始终奉行三民主义。根据何香凝的回忆:“当晚胡汉民加入了同盟会, 不过他对三民主义不能很快地接受与了解, 特别是平均地权方面, 经过丈夫的详细与反复的解释, 胡汉民才最终加盟的, 当时已是凌晨三四点了。”[2]

2. 勤政为民, 忘我的工作作风与品德。

勤政为民及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的精神皆是廖仲恺先生的重要品行与作风。在广州军政府时期, 开始了廖仲恺为民执政的生涯。他担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财政部副部长等职务, 并经常出入督抚审议事务。在这时期, 他想方设法为国民政府广东共和政权的创建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在孙中山进行讨伐袁世凯及护法运动中, 廖仲恺曾多次担任党政要务, 特别是理财的重任。他一如既往地踏实实干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了筹措护法运动的军政费用, 他在担任财政部长期间曾多次发行及销售公债来筹集巨款, 并对各地债券的销售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明确的任务, 他在此项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勉与一丝不苟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称颂。他多年掌管财政要务, 并没有一笔不清楚的账目, 没有一宗无本人签字的收款或支款, 这足以说明其勤政与廉洁。工作中, 他任劳任怨、不畏强权、废寝忘食等是其重要的品行与作风, 这也是其首次国共合作中所给人的印象。这时期他先后担任二十多个党政方面的职务。根据何香凝的回忆:“在筹建黄埔军校的日子里, 他从早忙到晚, 快九点了, 还没有吃早餐, 午饭到下午两三点才吃, 有时候深夜三四点才回家。”在孙中山病逝后, 廖仲恺以一人之身担当财务、军事、党务要冲, 且每件事都是亲力亲为, 日常工作在十几个小时以上。这种拼命工作的勤政品德及作风无疑是其忠诚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重要体现。

三、“为官不能爱财”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为官不能爱财”的廉政思想。

廖仲恺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 并将其视为中国救亡的重要手段与不二法门。他的这一认识正是其行动的驱动力, 并促使其成为一位毕生献身国事及顽强斗争的民主革命家。”廖仲恺先生先后担任十多个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的领导, 深刻认识到了贪污、腐败对社会的危害性, “为官不能爱财”成为其执掌财权的口头禅, 并坚持两袖清风, 过着清贫的生活。在其担任广东财政司长期间, 署中无一人私自收取财物, 他除了本人严格财政制度外, 还制定规章制度, 尽力防止职员徇私舞弊。根据职员的回忆说:“我们任职期间, 所见到的长官不少, 然无一人如廖仲恺之精勤廉洁的。”在广州二次革命后, 廖仲恺追随孙中山前往日本东京, 他与胡汉民同居一室, 并过着拮据清贫的生活。根据胡汉民的回忆:“海外人士看到我们那种流亡的生活很是奇怪, 他们知道仲恺做过广东都督, 都认为我们应该很有钱。谁料到我们同住一处, 只有两间简陋的草屋, 每月房租不到二十元, 其他的各种开支也是很节省。”廖仲恺多年为革命精心理财, 其廉洁品质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器重及其他同志的好评, 人们还称其为“孙中山的荷包”, 并说其里面装的都是公款, 无私钱。同时, 他还发行短期债券来平衡财政收支, 他统一全省的“军财两政”, 对贪官污吏不讲情面, 这样也招致他们的嫉恨, 并有谋杀之举。廖仲恺先生的廉政品行都来源于其执政为民的思想, 他生前曾说过:“作为革命党的人, 目前的私心是不能不放弃的。为官爱财则民穷, 民穷则国弱。”[3]44正是基于此, 廖仲恺堪称一代楷模及世人学习的榜样。

2.“杀身成仁、死得其所”的革命崇高意志。

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怕流血牺牲也是廖仲恺先生高尚的品德, 在其留给后世的手迹中就有“杀身成仁、死得其所”的墨宝。廖仲恺先生的大无畏精神是在革命实践中磨炼出来的。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留学生考试, 中法政科举人, 被派往吉林巡抚任职。在其任职的两年多时间内, 并没忘革命救国之大志, 秘密进行了系列策反的地下工作, 暗中营救被囚禁的革命党人。他在《吉林岁暮杂感》中提到“松柏励志, 风霜改颜”等诗句以激励自己的无畏的斗志。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 国民党右派勾结反动势力作恶, 当右派将刺杀廖仲恺的行动张扬出来并妄图吓退他时, 廖仲恺坦言道:“增加卫兵只能捉拿刺客, 并不能阻挡他们行凶。他们如果想来暗杀, 预防也是没用的。总之, 生死由他去, 革命工作我是一步不能松懈的。”他对汪精卫等人说:“我是准备临时死的, 吾无负于国家、政党及人民, 不谋私利, 要暗杀便暗杀, 余复何恤。”他甚至还将暗杀之事当做笑话讲给他的朋友:“听说他们用来暗杀的家伙不是手枪, 而是手提机关枪, 我倒要尝尝它的滋味。”总之, 廖仲恺先生以其毕生为人处事的优良品德及高尚的爱国情怀, 不但是其本人生前言行的规范, 而且还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政治财富。

参考文献

[1]周兴.论廖仲恺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其特色[J].中山大学学报, 1998 (2) .

[2]李文山.试论廖仲恺的行政人格[J].文史博览, 2011 (4) .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情怀 篇7

1 高中历史教学应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阶段,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除了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锻炼身体以外,还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在历史教学中,强调渗透德育,是为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打实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四化”需要人才。不是所有的高中生经过教育以后都能成为品行高尚的人,但是我们要求绝大多数的学生做到谦虚好学,勤奋向上,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党爱国,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把德育渗透工作做好了,坚信马列主义,社会的先进分子才会越来越多,政治思想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2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高中阶段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很多,最根本的原始就是实事求是,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求真忌假。我们知道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事实,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去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像为大忌,完全是重史实,讲真史,有根据,有出处。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讲真史,诉真情,不难做到,只要教师想方设法拥有丰富详细的历史资料,含情投入,经过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分析然后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表现之二,求实忌空,也就是说渗透德育必须有两个前提要考虑,一是目标不可过高,过大,过空,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二是联系实际要准确。历史教学必须联系实际,从史实出发,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说有学生问:美国为什么要发动海湾战争,攻打伊拉克,对于这一问题教师不能仓促作答,只有联系一战二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发展史和它的石油需求关系,这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表现之三,求正忌偏,就是在历史教学中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的评述历史,对历史的评价决不是所谓的“好与坏”之分,而是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时代的眼光公正的,客观的,全面的评述历史,这不仅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把历史任务,事件简单的归纳为好人,坏人,好事,坏事,对小朋友可能适用,有效,但是对于高中就不适用,效果不大,教师主观上想进行德育渗透,由于不够全面公正,客观上无法达到渗透的效果。

历史教科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历史的评述一般而言,较公正,客观,全面。由于篇幅的限制或其他原因考虑,在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选择上总会有所侧重,有所舍取,因而与客观史实的丰富性,全面性相比多少有些差异。

一般地说,史实真实,评述正确,但不一定都是全面的,如不给与适当的补充,在教学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如中国古代史,介绍古代中国先进方面多,强调对世界人类贡献多,而客观反映中国落后方面的少,因而不少学生往往沾沾自喜于古代发明,而对清朝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历史原因,教训则认识不够深刻,又如中国近代史教材强调列强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对的,必须的,但客观的反映这种侵略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则不多。因而一些学生对东南沿海列强势力较强的地方,一般经济较发达现象疑惑不解,错误的认为在中国,那里是“殖民地”那里的经济就发达。历史教学,适当的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使历史评述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使德育渗透教育更加有力。

3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是90后的,和平安宁的环境,幸福优裕的生活,使他们对近代中国的深重苦难,对虎视鹰瞵,瓜分豆剖,对战祸连绵,生灵涂炭的悲惨境遇没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教师要营造激情奔放的热血情境,形成感慨万分的情感空间,去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如林则徐“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心;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邓世昌“驾舰撞沉吉野”的悲壮;林觉民《与妻书》的爱恋;以及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誓言事例中获取爱国主义热情。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是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挽救国家危亡的民族英雄,高举义旗的革命烈士,锐意进取的社会改革家,举世公认的科学发明家,都是激励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二是荣辱激励。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既有繁荣昌盛的盛世,也有民族受辱的衰世。国家兴盛,创业者光照千秋,民族受辱,卖国求荣者永远被人民唾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荣辱系于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身上,教师要激励青少年学生以立志献身于国家民族者为荣,以出卖国家与背叛民族者为耻。

其三是成就激励,勤奋出人才。中华民族有素称发达的农业文明,在古代科技方面有许多世界第一,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更是惠及全球,这些举世公认的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者的勤奋。

其四是精神激励。中华民族有连绵不绝的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有优秀的精神文明遗产,屈原“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舍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博胸怀;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的质朴胸襟,都是激励青少年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榜样。

陆游爱国情怀的诗句 篇8

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词释义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亲。

古诗今译

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6.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7.摩天:碰到天.

8.遗民:北方沦陷区的人民.

9.胡尘: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

10.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古诗今译 】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关于爱国情怀的诗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唐·李白《古风》(十九)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近代·何香凝《赠别廖仲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满江红》南宋.岳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爱国情怀的句子 篇9

弘扬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国旗下的讲话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演讲,是为了肯定一种天性,一种情怀,一种信仰,那就是――――爱国主义。

《神雕侠侣》第二十回襄阳鏖战中,镇守襄阳的郭大侠郭靖为营救行刺被俘的武氏兄弟,与杨过二人勇赴蒙古大营。忽必烈借父亲拖雷与郭靖的旧谊,欲以言辞将郭靖罗致麾下,他说:贵邦有一位老夫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话当真有理。想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唯有德者居之。我大蒙古朝政清明,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我大汗不忍见南朝子民陷于水火,无人解其倒悬,这才吊民伐罪,挥军南下,不惮烦劳。这番心意与郭叔父全无二致。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来,咱们干一碗。“

郭靖大袖一挥,将众人酒碗皆尽打碎,说”住了,从你蒙古兵侵宋以来,残兵以逞,血流成河,白骨为墟。我大宋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不知多少性命死在你蒙古兵箭下,说什么吊民伐罪,解民倒悬?

郭靖一番话,堂堂正正,大义凛然,表达一个民族英勇不屈的心声。

这就是爱国,正如郭靖一样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的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是文天祥的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爱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爱国。

我生在中国,我是一名中国人,我必须仰赖祖国的仁慈,这是一种永远无法释怀的情感。这是一种至高无尚的信仰。祖国养育了我,就象母亲养育了我,爱母亲爱祖国,这是一种天性。诗人艾青深情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身在异乡他国的人只能凭着模糊的记忆去体认“三秋桂子”的中国,“十里荷花”的中国,他们会固执地告诉别人现在自己住的只是“窝”而不是“家”。国民党大将于佑任先生还要老泪纵横地说“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或许有一天,你会长大,会浪迹天涯,在某个月如素练的晚上你会突然想那首从小就背得烂熟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不经意间,还会唱起那首老歌: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爱国是一种天性,爱国是一种情怀,爱国是一种信仰。

伯朗宁夫人有一句描写爱情的小诗”我怎么爱你呢,让我一件件数出来。“

”How do I love you,let me count it out “

今天,我们怎么爱国,让我也一件件数出来:

尊纪守法,明理诚信是一种爱国

努力学习,尊敬老师是一种爱国,热爱学校,热爱班级是一种爱国

乐于助人,团结友善是一种爱国,随手拾起身边的片废纸是一种爱国,给别人一个微笑是也一种爱国――――

常恨”爱国“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同学们,原来爱国是如此简单,那就是: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爱国,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弘扬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国旗下的讲话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七·四班的朱家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英雄中国》。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那就是我们的祖**亲——中国。

您地大物博,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您大河奔腾,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急流勇进;您高山巍峨,坚实的脊背顶住了历史的沧桑与苦难;在您博大深沉的胸怀里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我爱您祖**亲,我爱您英雄中国!

可是到了近代,由于闭关锁国,您原本强壮的身体渐渐衰弱,那些嗜血成性的虎豹豺狼乘虚而入,想把您当成它们口中的美食,你当然不答应,你的儿女更不得答应——虎门上空滚滚的浓烟是中华儿女向西方列强抗争吹响的号角,于是有了邓世昌勇撞日舰、义和团大刀长矛战洋枪洋炮的壮举。为了追求民主独立,孙中山散财起义,屡败屡战,百折不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惊天地、泣鬼神。而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一个铁一样的政党,一支铁一样的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四·一二血染神州;湘江突围,惨不忍睹;爬雪山、过草地绝世仅有。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神州大地之时,中华儿女更是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杨靖宇将军白山黑水斗日寇,弹尽粮绝终不屈,铁一样的壮举使日寇也俯首甘拜;“八女投江”更显示了中国女性的刚强,极大地震撼了敌人;“狼牙山五壮士”慷慨赴死则是中国抗日军队精神的写照。三年解放战争,更是涌现了众多可歌可泣的群体形象:刘胡兰甘洒一腔热血,董存瑞哪怕粉身碎骨……

几多风霜雨雪,几多烈火刀枪,你终于获得新生,您终于扬眉吐气,你终于可以在世界民族大舞台上一展风采。

建国后,60个春秋,神州大地,神采飞扬;60个春秋,江山如画,诗意浓浓;60个春秋,“两弹”的红云刺破苍穹;一颗颗卫星遨游太空,神五、神六更是向太空传去了您深情地问候;60个春秋,人民军队威武雄壮,捍卫祖国的江山铁壁铜墙,60个春秋,人民驾驭着改革的春风,正在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虚度光阴、不思进取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努力把,奋斗吧,中国青少年,祖国今天的英雄看我们的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弘扬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国旗下的讲话3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我们的祖国山川雄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祖国的胸怀无比广阔。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看到胸前飘飘扬扬的红领巾,我感到非常的自豪。

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山河,关心祖国的命运,这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当侵略者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

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作为学生的,要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贡献。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弘扬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国旗下的讲话4

亲爱的老师敬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祖国是我们的故土,季羡林老爷爷曾经说过:“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生母,另一个而是我的祖**亲。”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季羡林老爷爷的爱国之情。连一位90多岁的老人都有有着这么浓厚的爱国情谊,而我们作为当代的小学生就不应该爱自己的国家么?

从古至今的爱国人士有很多,也不缺少象我们一样的少年,我最敬佩的,就是那位妇孺皆知的少年英雄“王二小”他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王二小的精神不由的我们赞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么高尚的爱国情怀,他不怕危险,毅然决然的把敌人引进了埋伏圈为了保护老乡,他不顾自己的生死,这不恰恰地体现出顾炎武说的那句话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一个人有没有健全的身体并不重要,只有他有一颗爱国之心他就令人尊敬。爱国情怀多少人说到做不到,而又有多少人没说却做到了,爱国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真正去做,虽然我们还小,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把握今朝,长大以后做更多有利于祖国的事。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王二小的事例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站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二小十三岁。10月25日)那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把王二小摔死在石头上,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王二小的血染红了天!!

粱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我们是祖国的骄子,是新时代的宠儿。风华正茂的一代啊,怎样用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怎样迈开走向世界的步伐?同学们,祖国在我们心中,和谐家园在我们心中,我们就应该为之而付诸努力。努力学习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让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崭新的年代里屹立于世界之林

是呀,正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那样我们是祖**亲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母亲”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我们应该把握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祖**亲。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弘扬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国旗下的讲话5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宣部、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开始,每年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同学们,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才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民族,我们更应该自豪于我们的民族,因为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有公正无私、诚实守信、戒骄戒躁、三省悟身的修身之道;我们有于谦“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我们有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英雄气概;我们还有秋瑾“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时至今日,我们仍忘不了“抗震救灾”时无数个可爱的人勇于奉献的身影,更忘不了杨利伟在太空遨游的时刻……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伟大的!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民族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

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所指的民族魂是什么呢?就是“重大义,轻生死”的生死观,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精神,总而言之,就是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是一支永不褪色、永不会熄灭的火炬,它曾经照亮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求知和前行的道路。现在,我们也正在接受着它的指引与导航。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感知着伟大祖国的迅猛发展,感知着经济与科学的迅速腾飞。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传承发展,再谱新篇。

同学们,当你向师长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同学们,我们不能再等待,再麻木了,当我们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低声吟唱国歌而不是放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当我们中的有些人在考场上不自觉地心生邪念有所企图的时候;当我们在一大早赶到学校却是为了借别人的作业来“参考参考”的时候;当我们在校内外面对各种不良诱惑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当我们在校内外面对身边的果皮纸屑“视而不见”时,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起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吗?那么,如果需要改变,就请从现在开始吧。

从现在开始,请大家用商洛市一流学校的一流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现在开始,请大家用商洛市丹凤中学最优秀的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现在开始,请大家用更优秀、更坚强、更完美、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的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态度投身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中去,只有亲身经历,才有切身体会。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自己各方面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个人素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使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奋勇拼搏,愈挫愈勇,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每一位同学们身上熠熠闪光,亮起夺目的华彩。

上一篇:《中秋月》古诗赏析下一篇:镇月度脱贫攻坚督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