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应用和护理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肠内营养应用和护理(精选6篇)

肠内营养应用和护理 篇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应用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方法 13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 以肠内应用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鼻十二指肠置管, 观察组患者采用空肠造瘘置管, 同时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空肠造瘘置管方式进行肠内营养, 同时配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助于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 减少并发症发生,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食管癌;肠内营养;鼻十二指肠置管;空肠造瘘置管

DOI:10.14163/j.cnki.11-5547/r..12.166

食管癌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手术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 由于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 且术后患者需较长时间才可正常进食,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现象[1]。因此, 术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营养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院为探讨食管癌术后应用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 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不良现象, 采用两种不同途径进行肠内营养, 效果显著,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月~1月接收的13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以肠内应用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5例。观察组中男42例, 女23例, 年龄最小35岁, 最大75岁,平均年龄(45.3±8.3)岁;对照组中男44例, 女21例, 年龄最小37岁, 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46.1±8.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肠内营养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空肠造瘘方式进行肠内营养, 置入外径为3 mm的鼻十二指肠管, 同时将其缝合至腹壁上, 并利用无菌敷料进行固定。对照组患者则采用鼻十二指肠置管方式进行治疗, 即术前将鼻十二指肠管及胃管均置入胃内, 或术中切除病灶后, 经与胃管同侧的鼻孔将外径为3 mm的鼻十二指肠管送至十二指肠水平位置, 并利用胶带在鼻翼及脸颊部对鼻十二指肠管与胃管进行固定。两组患者均在术后6~12 h利用输液泵匀速经营养管将500 ml 5%葡萄糖溶液输入, 滴速应控制在20~30 ml/h, 温度应控制在30~40℃, 术后第2天开始以500 ml起逐渐增加输注剂量, 3~4 d后应达到标准全剂量, 输注期间应认真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耐受性, 并及时合理的对输注速度及剂量进行调整。

1. 2. 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行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 即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告知患者肠内营养的重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并且要向患者讲解食管癌的相关知识, 比如发病原因、治疗方式、注意事项等, 使患者对疾病及治疗产生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以逐渐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及护理, 确保肠内营养顺利进行。同时肠内营养时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的各项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并且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的`对营养输注速度及输注量进行调整及控制;同时在行空肠造瘘管时应合理对其进行固定, 避免打折、牵拉、扭曲等现象发生, 并应保持合理的长度, 为患者提供成分的活动空间;另外, 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敷料进行更换, 换药期间护理人员应认真对切口情况进行观察, 严格无菌操作, 以防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若患者切口部位有渗液、感染等现象发生则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治疗及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行比较。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为(4.8±0.8)d;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为(5.7±1.0)d,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造瘘口感染现象, 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患者术后6例患者发生脱管现象, 6例患者发生鼻黏膜溃疡、出血现象, 3例患者发生造瘘口感染现象,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3.1%,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其约占据全部食管肿瘤的90%以上, 且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因食管癌死亡,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2]。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手术作为该病的常用治疗方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食管癌患者因吞咽困难及肿瘤大量消耗等原因的影响, 术前多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症状, 加之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创伤, 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可正常进食, 且手术治疗应激性极易造成高分解代谢,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 使得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延长, 并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3]。因此, 为有效的提高食管癌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现象。

近些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临床上逐渐将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治疗中。而传统的鼻十二指肠管极易导致患者产生较大的痛苦, 而将其和胃管一起被放置于同一鼻孔置管则会使得患者产生恐惧、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仅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而且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而采用空肠造瘘置管肠内营养支持则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同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还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并且有助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下床活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采用空肠造瘘置管方式进行肠内营养, 同时配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助于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 减少并发症发生,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明灿. EphB4和VEGF在食管癌中表达与其胸腔镜下根治术疗效的相关性研究.重庆医学, , 43(20):2600.

[2]宋宣克, 张天玉, 贾云龙, 等.改良法与传统法治疗食管癌颈部吻合口瘘的对比分析.重庆医学, 2014, 43(19):2481.

肠内营养应用和护理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 男16例, 女12例, 年龄为28岁~69岁。在全麻下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 胰周引流术”, 均在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并进行有效的护理, 全组无死亡。

2 常用肠内营养制剂及选用原则

有报道[2]将肠内营养配方分为要素饮食、半要素饮食、多聚及特殊配方饮食, 其中要素素饮食无乳糖, 基本不含脂肪, 只有2%~3%的热量来自长链脂肪酸, 蛋白质几乎均以氨基酸形式存在, 对胰腺分泌刺激小, 常见要素饮食有爱伦多 (氮源为17种氨基酸, 含脂肪0.64%) 。而半要素饮食蛋白质为寡肽的形式, 优点是在消化酶缺乏的情况下更易吸收, 虽然半要素配方包含的脂肪百分比高于要素配方, 但多数脂肪以中链三酰甘油 (MCT) 的形式存在, 在脂肪和胆盐缺乏的情况下可被小肠黏膜吸收, 直接入门静脉, 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常见肠内营养的半要素产品为百善素, 含10%的脂肪。另外, 多聚饮食含碳水化合物50%~55%, 蛋白质15%~20%, 脂肪约为30%, 包括大分子聚合物制剂和自制匀浆膳两种, 多用于胃肠功能完整或基本正常者, 常见的制剂有能全力和安素。

3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和方式

3.1 肠内营养的途径

肠内营养可经口或管饲, 管饲又可分经胃或肠道两种形式。SAP肠内营养多经过空肠途径, 其较少发生胃食管反流和吸入性肺炎并发症。目前, 对手术治疗的SAP患者, 推荐术中空肠造口[2], 估计肠内营养支持时间大于4周~6周者, 考虑经腹壁空肠造瘘[3]。

3.2 营养液输注方式

分为分次推注、分次输注和连续输注三种方式。

4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时机

目前对肠内营养的时机无统一定论, 但总体认为:SAP术后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时应综合考虑动态CT检查结果,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患者的一般情况等临床表现。在此过程中一旦出现病情反复或者腹部并发症及时停止并改用TPN[4]。

5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期间的护理

5.1 心理护理

开始肠内营养前要告知其目的、配合的要点等以取得配合。在开始营养阶段要反复尝试, 由于个体差异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 加上疾病的痛苦和各种治疗所带来的不适会引起患者厌烦情绪, 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5.2 营养管的护理

要妥善固定营养管, 经鼻置管者将鼻管固定于鼻部, 造口管用缝线固定于腹壁上, 并用宽胶带固定, 做好标记, 加强巡视, 注意营养管脱落、移动、扭曲。输注前先确认营养管在胃肠内, 且通畅, 才可以注入营养液, 营养管放置不当、质硬或过粗, 可压迫十二指肠和空肠引起穿孔。输液前后均用20~30 ml湿开水冲洗营养管后封管;暂停输注时, 营养管外端用无菌纱布包裹妥善固定。

5.3 肠内营养液的浓度、剂量、速度、温度

开始要遵循浓度从低到高, 容量由少到多, 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 以达到患者所需的量及浓度要求, 使患者有一适应耐受的过程。注意EN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 患者能耐受, 无明显胃肠道反应为宜, 有报道[5], 温度应在35~37℃, 寒冷季节输注应加温, 可用加热器准确调节温度。滴入时取半卧位, 防止液体反流, 注意观察反应, 如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时应及时报告医生, 仔细观察找出原因, 予以解决。

5.4 密切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

SAP术后早期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尤其是尿量及胃肠道分泌物的丢失量, 定时监测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的变化。输注过程中, 严密观察腹部体征, 有无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 严重时停止输入肠内营养液, 并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的弹性, 评估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

5.5 并发症的防治

(1) 胃肠道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泻、腹痛、便秘、呕吐等, 与输注营养液的温度、速度、浓度与剂型的选择不当和营养液被污染有关。可通过减速、降低浓度、加温等措施来加以改善, 若无效暂停肠内营养改用PN治疗。肠内营养临时改输等渗盐水或糖盐水, 也可以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1 d~2 d, 好转后再恢复肠内营养。避免营养液被污染, 开启营养液前用消毒液消毒瓶口, 抽吸胃内容物用无菌注射器, 配制用的各种容器均应清洁、煮沸消毒后使用, 每日配制当日量, 并在4℃冰箱内存放, 使用前室温下复温[6]。 (2) 导管阻塞是肠内营养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与喂养管材料、导管内径细、置管时间长、管饲中及管饲后未及时冲洗等因素有关。输注管道每24 h更换1次, 出现导管阻塞时用温开水冲洗, 同时用手反复捏剂体外部分管道, 并调整患者体位, 冲管要有耐心, 因管内凝固蛋白质的溶解需要一定时间。 (3) 误吸及吸入性肺炎。部分患者可因呕吐导致误吸, 甚至发生吸入性肺炎, 可经空肠输注营养同时经鼻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可减少误吸的发生, 做好口腔护理, 鼓励轻症患者用温开水漱口;也可以采取注意营养管的位置, 减慢灌注速度, 输注完毕后保持半卧位30 min。

6 讨论

SAP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及其护理, 已成为该病治疗的重要内容, 它不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病死率, 而且肠内营养物美价廉, 营养全面, 操作简便易行, 符合生理需要, 是SAP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Kotani J, Usami M, Nomura H, et al.Enteral nutrition prevents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but does not improve survival during acute Pancreatitis[J].Arch Surg, 1999, 134 (3) :287~292

[2]Meier R, Ockenga J, Pertkiewicz M, et al.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Pancreas[J].Clinical Nutrition, 2006, 25 (2) :285~284

[3]赵建铭, 陆岽, 庄则豪.胃肠内营养现状及其在消化疾病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 6 (10) :135~138

[4]姜会枝, 刘便, 程雁.急性重症胰腺炎分阶段营养支持的应用和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20) :4050

[5]姜佩芳, 刘俊.螺旋型鼻肠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5) :353~355

肠内营养应用和护理 篇3

【关键词】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67-01

胃癌患者常伴随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大多是由于肿瘤对营养物质的消耗以及对机体产生的间接影响,导致机体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减少。胃癌手术本身属于禁食手术,加上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营养不良现象。肠内营养是指通过管饲的方式,通过肠道直接为患者提供临床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摄入充足,对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本文选取鄂州市中心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之间收治的50例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鄂州市中心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之间收治的50胃癌术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进行术后护理。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岁。本组患者手术包括有1例全胃切手术、29例胃远端切除手术和20例胃近端切除手术。

1.2方法

1.2.1肠内营养液的选用

采用华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肠内营养液乳剂进行治疗,本营养液为21种膳食纤维,符合肠内全营养需求,并且可以促进肠胃蠕动、产生锻炼脂肪酸和保护肠胃黏膜,实现肠胃功能的维护。

1.2.2 置管的方法

所有病人在术前经鼻孔将鼻肠管插入胃内,手术中将鼻肠管调整至胃与空肠吻合处远侧20cm处。术后第二天开始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液的输注,首先是采用500ml生理盐水进行缓慢滴注,20-30ml/h,一天24小时持续进行;若患者未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或腹胀等症状,进一步采取肠内营养泵进行营养液的输注,30-50ml/h,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渐上升至100ml/h,3至4天后可增加至全面1500ml,使用時间为7-10d。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在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述肠内营养的基本知识,获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并掌握需要注意的事项;对患者及家属讲解肠内营养的基本步骤、操作、所使用的药物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做好心理准备;详细的解答患者和家属存在的疑问,对肠内营养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进行讲解,介绍成功案例,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在肠内营养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身体不适,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于需要长期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和指导,要求家属掌握具体的输注方法,提高自我护理水平。

2.2肠内营养液乳剂的输注护理

一般在术后第二天,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液输注。首先采用葡萄糖进行缓慢输注,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痛、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胃肠蠕动带来的排气,待情况稳定后开始进行营养液的输注。营养液的输注从40ml/h开始输入,根据患者情况逐步增加至60-100ml/h,最终实现全量1500ml左右。营养液的温度要适中,避免由于过冷或者过热导致患者的不适感。加强输注过程中的病房巡视,合理的调节输注的速度,既要保证完成计划的输液量,又要避免产生腹胀、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

2.3鼻肠管的护理

鼻肠管的固定和畅通是进行肠内营养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求对鼻肠管进行高质量护理。在术前和术中对鼻肠管要求放置到位和准确,术后对营养管和胃管分别进行固定,在鼻孔出处对鼻肠管进行标记和捆扎固定,即可以对导管的深度进行指导,又可以对导管进行固定,避免由于患者活动和睡眠导致的导管脱落。胃癌手术患者术后麻醉消失后,对鼻肠管表现出很强的排斥感,甚至出现拉拽的动作,因此应该加强对术后躁动患者的看护,防治出现损伤。采用30-50ml的温水对营养管进行冲洗,避免管壁的附着物堵塞营养管,并每日更换营养管。

3 结果

本组50例患者经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营养不良症状,对出现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喉部不适以及感染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后,症状消失,临床效果良好。

4 讨论

胃癌患者常伴有免疫低下和营养不良问题,加之手术期间的禁食,在术后及时的进行营养的补充和支持十分重要。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有效的为患者提供营养,为患者术后恢复、切口愈合、提高免疫力和锻炼组织器官能力等提供基础。但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口腔感染和吸入性肺炎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需要加强护理。

肠内营养成本较低、操作简单、符合生理需要、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肠胃功能的恢复和营养吸收,是胃癌手术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在治疗期间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鼻肠管护理等,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提高治疗的整体疗效,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 卢博.危重患者的肠道营养支持应用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3(5):553—554

[2] 李凤景,杨晓丽,谷砚杰,等.PICC在老年患者静脉营养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0,32(24):3576—3577

[3] 黎介寿,吴肇汉,曹伟新.营养与代谢现代外科基本问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饭社.2010:133—166

作者简介:

朱幼平(1978-),女(汉族),湖北鄂州人,硕士,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内科护理教育教学、 临床医护教育。

肠内营养应用和护理 篇4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比较

[摘要] 目的 比较胃癌患者在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在疗效上的差别。 方法 将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支持方法之间的临床效果。 结果 实验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3.17±1.67)d,首次经口进食时间为(3.34±1.42)d,拔除胃管时间为(1.12±0.98)d,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2.67±0.93)d,拔除尿管时间为(4.65±1.75)d,白蛋白值为(39.7±3.7)g/L,前白蛋白值为(228±19)mg/L,血红蛋白值为(125.21±29.15)g/L,实验组各项指标均大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胃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a)-0028-03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人们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胃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胃癌是一种易发多发的恶性肿瘤,它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也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相当部分的胃癌患者由于消化道系统受损和胃癌根治术的影响,极有可能存在营养流失的风险。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营养支持,将会给患者的恢复带来严重威胁。对于胃癌根治术后的营养支持,临床上有肠外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选择[2-3]。为了比较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之间的疗效差异,本研究将浙江绍兴第二医院收治的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进行治疗。贡献愚智,以兹学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正确的选择研究对象是进行实验研究的先决条件。选取了浙江绍兴第二医院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2~76岁,平均(49.35±10.13)岁。其中男34例,年龄22~71岁,平均(42.87±11.53)岁;女26例,年龄28~76岁,平均(52.74±10.84)岁。 所有患者纳入本次实验研究须符合以下要求[4]:①确诊为胃癌患者;②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和肝肾功能没有异常;③患者所罹患胃癌为原发性胃癌,并非其他肿瘤疾病转移所致;④没有其他影响本次试验研究的疾病或因素;⑤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加实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不得纳入本次实验研究:①新陈代谢紊乱或免疫系统有异常者;②体温和血压有异常者;③胸腔和腹腔明显积水或者胃部有穿孔迹象者;④有其他可能影响本次实验的因素者[5]。 1.2 研究方法 将参与实验的胃癌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种不同阴阳支持方法之间的临床效果差异。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 偏倚控制 偏倚控制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严格依据制定的实验筛选和排除标准选择胃癌患者纳入试验范围。对于入选的胃癌患者,利用电脑软件随机生成数字表,并利用密封信封随机隐藏分组。实验期间内,所有胃癌患者的根治手术均有同一医师主导,手术前后的护理操作均由同一医疗小组进行处理,手术方案和护理方案均依照统一蓝本制定。实验期间的整个治疗和护理流程均按统一标准进行,由于身体和病情的变化不能够继续适用治疗蓝本的患者将被剔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数据均由同一人员采集,数据提取和处理人员与临床治疗人员分离,不参与临床治疗[6]。 1.2.2 营养支持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治疗,实施胃癌根治术后1周内每日按照25~30 kcal/kg的剂量实施肠道内营养支持。术后半天先运用肠内营养支持通道给予250 mL生理盐水进行试餐,如无腹痛和腹胀等不良反应,则进行肠内营养剂的灌注工作。营养液在无菌条件下配制,2000 mL营养液为自制混合奶,成分为米汤、奶粉、鸡蛋、胡萝卜、盐、白糖、植物油,内含有葡萄糖、复方氨基酸、电解质、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通过营养液每天每公斤体重提供1.2 g蛋白质,105~126 kJ的热量,同时监测各项参数以保证输入液的质量适合患者的需要。术后第1、2、3天的计量分别为人体需求总能量的30%、50%和100%[7]。如果肠道出现消化吸收不良等紊乱情况则根据具体需求调整支持剂量,剂量不足时又静脉推注补充。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进行治疗,自术后首日起静脉滴注肠外营养支持液,剂量为每日25~30 kcal/kg。 1.3 治疗标准 科学的评判标准是正确评估实验结果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收集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胃癌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拔除胃管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和拔除尿管时间作为判断患者康复速度的指标。还收集了患者在营养支持前后的白蛋白、前蛋白和血红蛋白指标,作为评价患者恢复情况好坏的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康复指标比较 实验期结束后,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指标发现,实验组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对照组早,首次经口进食时间比对照组提前,拔除胃管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拔出腹腔引流管时间和拔除尿管时间也较对照组大幅提前。可见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胃癌患者术后各项康复指标所需时间明显短语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营养指标比较 实验期结束后,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营养指标发现,实验组白蛋白值为(39.7±3.7)g/L,前白蛋白值为(228±19)mg/L,血红蛋白值为(125.21±29.15)g/L。而对照组白蛋白值为(36.1±4.4)g/L,前白蛋白值为(238±20)mg/L,血红蛋白值为(122.12±16.98)g/L。可见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患者术后的各项阴阳指标也明显好于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P 3 讨论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人们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胃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胃癌是一种易发多发的恶性肿瘤,它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也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8-9]。相当部分的胃癌患者由于消化道系统受损和胃癌根治术的影响,极有可能存在营养流失的风险。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营养支持,将会给患者的恢复带来严重威胁。对于胃癌根治术后的营养支持,临床上有肠外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选择。经过临床的长期实践,人们逐渐意识到,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成本非常高,而且长期实施容易造成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胃癌患者消化道,特别是肠道功能的康复。有的研究还指出,肠外营养支持还有可能会对胃癌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肠胃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恢复,所以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完全可行的[10-11]。 实验期结束后,笔者统计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胃癌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3.17±1.67)d,首次经口进食时间为(3.34±1.42)d,拔除胃管时间为(1.12±0.98)d,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2.67±0.93)d,拔除尿管时间为(4.65±1.75)d。而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4.86±2.54)d,首次经口进食时间为(5.01±2.14)d,拔除胃管时间为(2.89±1.42)d,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5.42±2.86)d,拔除尿管时间为(5.84±1.56)d。可见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胃癌患者术后各项康复指标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实验期结束后,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营养指标发现,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胃癌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的白蛋白值为(39.7±3.7)g/L,前白蛋白值为(228±19)mg/L,血红蛋白值为(125.21±29.15)g/L。而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的白蛋白值为(36.1±4.4)g/L,前白蛋白值为(238±20)mg/L,血红蛋白值为(122.12±16.98)g/L。可见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患者术后的各项阴阳指标也明显好于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 综上所述,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患者相较于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胃癌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身体功能康复的速度更快,各项营养指标也更好,可见肠内营养支持对于实施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临床效果更好,更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正平,陈海军.胃肠癌术后肠内营养治疗54例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2):230. [2] 李月春,王东霞,胡夏荣,等.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体会[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8,15(8):607-610. [3] Liang B,Wang S,Ye YJ,et al. Impact of postoperative omega-3 fatty acid-supplemented parenteral nutrition on clinical outcomes and immunomodulations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15):2434-2439. [4] 秦环龙,杨俊.外科手术后肠内营养的时机途径和制剂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791. [5] Leyva-Martinez S,Fernandez-Lloret S,Martin-Ruiz JL. Massive intestinal resection. Nutritional adaptation process [J]. Nutr Hosp,2007,22(5):616-620. [6]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1. [7] Braga M,Gianatti T,Gentiliaj O,et al. Feeding the gut early after digestive surgery: results of a nine-year experience [J]. Clin Nate,2002,21(1):59-65. [8] 江志伟,李宁,黎介寿.术后肠麻痹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9):682-683. [9] 邓鑫,赵毅,崔钊,等.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9):76. [10] 曹景玉,吴力群,郭卫东,等.早期肠内营养对肝切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1):103-105. [11] 陈荣.谷氨酰胺增强的胃肠外营养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112-113. [12] 陶玲玲,谢诚,郑晓娴.我院2008-2011年肠内外营养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42):3948-3950. [13] 杨锐,方玉,辛晓伟,等.肿瘤患者肠内、外营养及围术期营养支持用药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2):3955-3959. [14] 文菲,李宇明,林小红,等.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51. [15] 欧启宏.75例胃肠肿瘤术前、术后肠外营养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127-128. [16] 刘翔.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59-60. [17] 张斌,杨铁军,陈小兵,等.早期免疫型肠内营养对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5):35-37. (收稿日期:2013-05-09 本文编辑:张瑜杰)

肠内营养应用和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收治危重患者39例, 男性28例、女性11例、年龄26~92岁、平均年龄 (66.72±17.21) 岁, 其中脑出血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例、药物中毒4例、重症肺炎6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根据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的营养风险筛查NRS, 评分<3.0且胃肠道功能完善者, 在入ICU 24h经鼻胃管开始肠内营养。应用整蛋白纤维型肠内营养混悬液 (能全力, 500mL/mL, 1.0cal/mL, 纽迪希亚制药 (无锡) 有限公司) , 使用营养泵持续均匀输入。剂量从500mL、速度从20mL/h开始, 输入时床头抬高30度, 输入过程中监测患者有无胃潴留、腹胀、腹泻等情况。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输入的速度、剂量至 (80~120) m L/h。

1.2.2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入院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前和治疗后7d各项指标, 包括:总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糖等营养指标, 及误吸、反流、应激性溃疡、高血糖、腹泻、堵管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指标。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7天后, 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血糖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各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高血糖30.77%, 腹泻23.08%, 应激性溃疡20.51%, 误吸、反流10.26%, 堵管5.13%。见表2。

3 护理

3.1 基础护理

在行肠内营养前对清醒患者及其家属详细告知患者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操作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做好心理准备, 为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患者可取半坐卧位, 床头抬高角度为30~45度, 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我科采用的复尔凯鼻胃管, 为一次性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医疗器械, 最长可使用6周, 有效减少反复置管对患者鼻腔黏膜和消化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使用前将营养液充分摇匀, 严格无菌操作, 输液管每天更换一次。使用时, 营养泵持续均匀输入法配合加热棒适宜温度加温, 减少了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3.2 肠内营养所致并发症的护理

肠内营养主要的并发症包括腹泻、腹胀、胃反流与误吸和应激性溃疡。 (1) 腹泻:对腹泻明显的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a.观察并记录粪便次数及性状改变, 并保留标本送检, 寻找病因;b.停服可能致腹泻的药物;c.调整输注的浓度、温度、速度;d.对于乳糖酶缺乏者可采用不含乳糖的营养制剂;e.适当控制禁食时间;f.注意肛周卫生, 减少肛周皮肤黏膜刺激;g.对于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可考虑停用肠内营养, 改为全肠外营养支持。 (2) 腹胀:对腹胀明显的患者应用促胃动力药, 同时对患者胃肠功能进行评估, 监测胃内容物残余量, 保证残余量<200mL, 否则应暂停管饲, 同时监听肠鸣音, 根据胃肠蠕动情况, 调整营养素的频次及用量。 (3) 误吸、反流:胃反流抬高床头30°~40°角, 鼻饲前吸痰, 避免呛咳及憋气使腹压增高, 引起反流。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患者保持气管套管气囊封闭严密, 防止吸入性肺炎发生。营养泵匀速泵入, 减少胃内贮存, 防止反流。一旦出现反流, 尽快吸尽气管及口鼻内反流物。 (4) 应激性溃疡:注意观察胃液的性质及pH值, 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如出现消化道出血征象, 患者需禁食, 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呕血引起窒息。密切检测生命体征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给予保护胃黏膜、止血等对症处理。

3.3 机械性并发症

肠内营养可引起咽部不适、急性鼻窦炎、急性中耳炎、管道性颅内感染等多种机械性并发症。相应护理措施包括: (1) 加强口腔护理。 (2) 营养管管径大小的选择。 (3) 调整胃管固定位置。

3.4 代谢性并发症

(1) 高血糖:注意肠内营养患者的血糖监测, 对于血糖高的患者适当调整肠内营养物质的成分, 必要时可加用胰岛素。 (2)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尤其是尿量, 随时调整营养液种类, 配合静脉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5 输注系统常见并发症

(1) 管道堵塞:鼻饲前后可给予温开水或生理盐水50毫升冲洗, 鼻饲过程中4~6小时定时冲洗, 防止堵管。 (2) 报警:报警多由滴管内液面异常、电源不足及管道不流畅等引起, 据具体原因给予相应处理, 调整适当的报警音量有利于患者的休息及护理人员对肠内营养异常情况的把握, 以便及时处理。

3.6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提供优质护理

(1)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 降低安全隐患的风险。 (2) 实施评估:实施前评估, 评估患者肠道能否耐受胃肠营养支持, 预防反流的发生。实施时评估, 进行早期、全面的监测可避免或及时发现并发症。实施后评估, 评估胃肠道反应, 观察大便的性质。 (3) 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4 讨论

4.1 危重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很有必要

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 细胞间连接和绒毛的高度, 维持肠道固有菌群的正常生长, 有助于肠道细胞正常分泌IgA, 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 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 促进胆囊收缩, 胃肠蠕动, 增加内脏血流, 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过程, 病情危重, 机体免疫力下降时, 肠内营养可增加肠道血流, 减少因低氧血症和再灌注对肠道的损伤, 防止肠源性感染和多脏器衰竭, 降低病死率。

4.2 危重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要“恰如其分”

危重患者发生应激后尚未复苏时, 有效循环血量尚未建立,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尚未得到纠正, 此时给予营养支持尤其是高能量、高氮, 将加重机体代谢紊乱。因此, 给予肠内营养的时机很重要。对于有全部或部分肠功能的危重患者, 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代谢支持。这样既能有效防止应激早期由于缺乏营养底物而加重因应激导致的细胞代谢障碍, 又能预防因肠内营养不当导致的胃肠不耐受加重机体代谢紊乱。

4.3 危重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

患者常由于疾病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引起食欲下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减少, 加上疾病本身对能量的消耗, 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血清白蛋白常被用来评定短期营养支持效果, 其变化能够早期而敏感地反映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 是检测营养不良的敏感指标。在本研究中, 通过肠内营养, 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的数值明显增高表明肝脏合成蛋白功能好转, 同时这种改变随着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间的延长, 而变得更加明显。

4.4 危重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有一定之规

遵循从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稀到浓的原则, 辅以菜汁、牛奶、肉汤、营养米粉、藕粉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计算, 确定每日热能和营养素供给量以及各类食物合理搭配, 并在治疗过程中予以调整。

4.5 优质护理是危重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的关键

肠内营养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费用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广泛用于临床, 在危重患者的治疗中的重要性愈加明显。而对于客观因素导致各种的并发症,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 均可预防。优质护理不仅可以使患者感到舒适, 还可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 减轻其临床症状, 减少并发症, 缩短在ICU的住院时间。认识到危重患者代谢与营养状态的改变, 是实现有效营养治疗的基础;把握治疗时机及正确选择治疗途径, 意味着有效营养治疗的良好开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实时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 是获得营养支持最大收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静, 刘爱清, 曹秀芹.ICU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管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7) :866-867.

[2]罗红梅.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7) :115-116.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篇6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97-01

肠内营养支持在国际上已普遍应用,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使用更加广泛。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对于胃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的患者,只要病情许可,能源物质供给的最佳途径仍是胃肠道,尤其是创伤、应激后的危重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为术后尽早进行综合治疗创造条件,改善其预后。2007年---2013年期间,我科对23例胃癌行根治术,术后应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2013年期间共收23人胃癌患者,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42-75岁,平均59岁。其中11例行全胃切除,6例行远端胃切除术,6例行近端胃切除术。

1.2方法 肠内营养支持祖选用复尔凯(Folcare)鼻肠管。术前将营养管与胃管一起置入胃内,术中由术者将营养管送入吻合口下方的空肠内,与胃管保持40cm以上的距离,以避免营养液反流至胃管内。术后24h营养管内滴注能全力500ml,开始以10~20ml/h,如无不良反应可以增快至50~60ml/h。术后48h,营养液可增快至1000ml,滴速可增至80~100ml/h,如无不良反应,术后72h后滴入1500ml/d。持续重力滴注,术后早期热量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对照组术后采用静脉内营养支持,给予白蛋白、脂肪乳等治疗。

1.3 心里护理 护士应首先了解病人的心里状态,加强沟通,取得病人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EN开始前,向病人介绍术后肠内营养的方法和优点、注意事项及手术成功的病例,告知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处理方法,消除患者的焦虑与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2.营养管的护理 营养管的维护是保证肠内营养顺利完成的关键

2.1营养管选择质地较软的细管,刺激性小、耐腐蚀,柔韧度好,易于插入。

2.2向患者解释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避免患者因不适自行拔管或翻身活动时管道脱落。术后分别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及营养管,防止滑脱移动,盘绕扭曲。由于护理得当,本组无一例脱管。

2.3输注前后分别用20ml温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时,每隔4~6h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管道。所有患者因护理方法得当无营养管堵塞现象发生。在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早期,最好同时胃肠减压,有利于防止发生误吸。输注过程中观察患者自我感觉及有无腹痛,腹胀等反应,一旦发生,暂停输注。

2.4营养液管理 在输注营养液时,各环节必须无菌操作,防止污染。肠内营养液含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一旦被污染将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患者腹痛、腹泻等肠道感染症状,影响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使用无菌容器和管道,并且每日更换。营养液现配现用,每瓶输注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夏季不得超过4小时。配置好的肠内营养液或已经开启的成品制剂,如暂时不用,应置于4摄氏度冰箱内保存,超过24h,不得使用。

2.5营养液的温度 输注营养液的温度应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夏季室温下直接输入,冬天使用输液恒温器,安装在复尔凯输液泵管的下段,以提高液体的温度。

2.6输注营养液时患者应取半坐臥位(30°~60°),鼓勵患者床上活动。

3 讨论

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胃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胃肠黏膜屏障功能,明显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增加内脏血流,使代谢更符合生理,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要求,简便、经济、实用,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防治感染性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宁,李介寿.肠内营养重要性的再认识,肠外与肠内营养,1998,2(1):1-2

[2]周立生,刘俊,江韬.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意义[J]上海医学,2006,8(29);544---546

上一篇:《人和》教学参考下一篇:18年第四季度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