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推荐9篇)
提要内容:心理平衡艺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实现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平衡,设法使学生行为的改变或成绩的提高,能平衡其某种需要,使学生能健康且心情舒畅地学习,这是激励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平衡、因素、生理平衡、运用
一、心理不平衡产生的三种情况
对于心理方面的不平衡,其原因要比生理方面的不平衡复杂得多。但是归纳起来,无非是由于有所企求或期待而尚未达到目的,或不能获得满足,愿望无法实现,或者是遭到不良刺激,违背了本人的心愿造成的。往往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人类数百万年来进化和遗传的结果,形成的某种类似本能的潜意识造成的,如好奇心、恐惧、希望,等等。这类不平衡心理,人人有之,视诱因是否存在而定,是一种自然的需求。这种不平衡心理难以消失。但可能受社会文化的严重影响和制约。二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因而必然会随时随地同其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比较,受其他人的言行、态度------等等的影响,甚至仅仅是意识到有某个人的存在,都可以引起心理的不平衡。例如,在社会的物质、精神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在政治活动中,各种社会比较,就可能引发人的利益冲动;看到别人的劳动报酬比自己高,而付出的劳动并不比自己付出的多,就产生不公平感或者羡慕;看到原来的同学在校的学习成绩比自己差,但在工作实践中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就可能产生落后感或者妒忌心;受到别人无端污辱或陷害,就可能产生愤怒或报复心,等等。三是由于环境条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和个人自身条件(能力、性格、身体等)的限制,使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深感控折,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它可能导致心理(精神)疾病。
二、心理平衡与生理平衡的联系
心理的社会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三大系统的相互影响,使精神因素转变为生理因素。例如,长期的家庭纠纷、邻里关系 紧张、生活坎坷和心情压抑或心理变态,就可能引发消化性溃疡病,等等。同样地,生理因素也可以通过上述三大系统的互相作用,转变为心理因素,如“人困则多怒”,“人疾则气躁”等等。凡是可以破坏人的生理平衡或心理平衡的因素,均会使人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对于心理方面的不平衡,每个人作出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取决于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和由生活环境影响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且与他的种族、性别、年龄、性格、所受的教育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当时当地周围环境和诱因的性质和强度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应该如何取得心理平衡。个人有个人的态度和办法。但就其性质而论,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消极的态度和办法。如自我解释以自我安慰,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以及“驼鸟政策”、“酸葡萄心理”,等等。或者对外发泄情绪,采取非理智对抗行为,如哭骂、攻击、大发脾气,或者麻木、冷漠、自暴自弃。诸如此类的心理平衡,但并不触及产生心理不平衡的诱因和根源。另一类是积极的态度和办法,即采取努力消除产生心理不平衡的诱因和根源的态度,积极从根本上获得心理平衡。应该承认,仅仅从达到心理平衡,保护人的身心健康的目的出发,不管是消极的或者积极的态度和办法,都是可行的,有时都是必要的。但是,对人的行为有积极意义的,有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只能是积极的态度和办法。这时,心理不平衡就成为人的积极产生的基础。只有在生理不平衡或者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下,人才能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积极性。倘若某个人他没有任何生理不平衡也没有任何心理不平衡,也就是说,他没有任何需要必须满足,或者说所有的需求均得到了满足,他将无所追求,失去行动目标,深感空虚和无聊(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平衡)。马斯洛曾经说过:“一个满足了的需要就不是促进因素”。这时人将静止于现状。这样的满足带来的后果将是人的退化和灭绝。当然,客观现实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人总是生活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状态中,平衡只是相对的、短暂的,它是追求的目标,但不平衡却是绝对的,是行为的动力源泉。它们处在矛盾的斗争中,促使人顽强地生活下去,促进人类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三、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平衡艺术告诉我们教师要懂得,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力求帮助学生实现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平衡,设法使学生行为的改变或成绩的提高,能平衡其某种需要,使学生能健康且心情舒畅的学习,这是激励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基础。倘若学生正在忙于追求自己的某种需要(如打扮、打游戏、恋爱、吸烟、赌博、殴斗等),争取某种平衡时,他怎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学习的任务,怎能有积极性去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奋斗呢?
“平衡”只能是不断地从克服“不平衡”的斗争中取得的。“平衡”也不能不劳而获,不能恩爱赐,“平衡”也不是静止不动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平衡原理,树立适当的目标,引进竞争机制、压力机制、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不平衡心理,调动其积极性,为达到新的平衡,实现新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教师必须认识到,无论是产生生理不平衡或者心理不平衡的学生,教师都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对遭到挫折的学生,更应该主动热情的去关心、去送温暖,使他从精神痛苦中摆脱出来,恢复心理平衡,树立信心,继续努力奋斗。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教学管理不当,给学生带来不良的生理或心理不平衡,在全体学生中提倡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培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学校文化,建设一个好环境。
遇到学生偏激的表现时,不管是认识上的片面性,或是情绪上的冲动性,或是行为上的莽撞性,教师应利用心理平衡艺术,帮助学生拓宽兴趣范围,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全面、灵活、完整地评价事物,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使学生明确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逐步磨练意志。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一味地放纵自己,原谅、迁就自己,只能使自己在错误、缺陷、恶习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在严寒酷暑中经受磨练,培养勇敢、顽强、坚韧、机智、果断、团结、互助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地增强自控能力。
遇到学生有妒忌心理时,教师应运用心理平衡艺术,认识到妒忌的根源一是缺乏自信,二是心胸狭隘。妒忌是偏离了正确方向的自尊心,是畸形的自尊心。它把自尊理解为高高地凌驾于别人之上,自己只能超过别人,决不容忍别人超过自己。所以,教师应引导妒忌心强的学生逐步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那种唯我独尊,显示自己,沽名钓誉的妒忌心理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清除,才能与别人和平共处,把别人的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变为动力,推动自己发展、进步。要冷静、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要善于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摆正自己和别人的位置,进行心理“互换”,与人为善,尊重、理解别人。运用积极的心理平衡,每个时期都为自己规定一个奋斗目标,孜孜不倦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不断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不断努力。
具有怯懦倾向的青少年,胆小怕事,进取精神差,意志薄弱,关键时刻好退缩,不敢面对困难和压力,害怕挫折和失败,害怕别人讥笑和伤害。这类学生比较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喜欢安稳,害怕创新、冒风险;遇事顾虑重重,患得患失,精神压力大。时间一长或遇强刺激,可由焦虑、恐惧导致神经衰弱等身心疾患。目前,多数学生生活环境比较顺利,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家长、教师如果不创造机会有意锻炼学生的意志,则易导致怯懦。尤其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的学生若得不到适当引导,更易形成怯懦的倾向。因此,教师应鼓励青少年有意识地磨练意志品质,引导青少年向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对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予以适当的帮助,从中不断地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奋斗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 心理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是通过满足被激励者的需求和愿望, 以调动被激励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其主动而自发地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 以满足或超过激励者的期望的行为。
心理激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它涉及人的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人的行为发生是由内在的需要所引起的, 并在外部因素的诱导下, 将需要转化为动机, 动机推动行为, 行为指向目标, 通过努力达到目标, 满足人的需要, 又在新的需要驱使下开始新的行为周期, 由此循环反复不断。
心理激励的内涵包括人行为的动因、行为的方向或目标, 以及如何保持这种行为等三个基本因素。在考虑采用心理激励手段时, 首先要意识到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动因即内驱力, 使人按照某一特定方向或方式行动, 或使之与外在环境动力相结合产生某种行为。其次, 要认识到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导向性, 并且每个人都具有导向系统即内驱力与环境力量的结合, 综合判断人的行为方向或通过反馈, 调整行为目标。因此, 只有正确分析人的需要, 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 才能真正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运用心理激励手段的必要性
首先, 从世界范围来看, 近年来各国军事体能训练的原则已经由原来比较侧重技巧性, 转换为更为全面的素质性训练, 以此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对军人体能素质多方面的需求。
现代高技术战争对军人从身体到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军人的抗疲劳能力、野战生存能力和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现代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现代军事体能训练内容既包含了生理学因素, 又包含了心理学因素。在军事体能训练中运用心理激励手段, 本身就成为训练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在军事体能训练中十分有必要运用心理激励手段。
其次, 通过运用心理激励手段, 能够有效地激发受训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地提高训练质量。
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有的受训者面对紧张的训练生活, 一时难以适应, 尤其是对训练伤病和一些难度较大的训练课目存在畏难情绪, 从而影响训练质量。而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采取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心理激励原则去振奋精神, 鼓舞士气, 就能极大地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提高训练效果的目的。此外, 心理激励的原则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官通过总结归纳训练规律, 大胆创新, 不断推出军事体能训练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就能够把艰苦的体能训练变得丰富多彩。
三、具体策略
1.灵活运用各种心理激励手段
心理激励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信任激励、评价激励、参与式激励和谅解性激励等。
(1) 信任激励
就是教官用自己的信任、尊重、支持、肯定、关怀的情感对学员进行激励。教官对学员的信任和期望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是学员上进心的重要源泉。因此, 教官在训练中通过运用信任激励, 减少对优生的偏爱, 克服对差生的厌弃, 对于学员的成功和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 有助于提高学员的自信心。
(2) 评价激励
这是调动学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好方法。学员完成训练科目, 最想得到教官的积极性评价, 训练中对于素质差的学员及时给予积极性评价,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3) 参与式激励
教官发扬民主, 组织受训者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 以调动学员进行训练的积极性, 增强训练的主动性, 激发其内在潜力。为此, 要充分发扬我军善于开展群众性练兵运动的优良传统, 广泛地开展“互教、互学、互帮”、“小竞赛、小评比”、“我为军事体能训练献一计”等活动, 激发官兵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意识, 为军事训练提供持久不衰的动力。值得指出的是, 教官在训练前就要倾听学员的呼声, 了解他们的要求, 收集建议, 集思广益。在此过程中, 要注意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4) 谅解性激励
教官对于学员的过失和错误, 给予宽容和谅解,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严格管理中的宽容和谅解显示教官对学员的理解和尊重, 有时比一味的训斥更起作用, 但要掌握好分寸。
2.创造良好的心理激励环境
良好的心理激励环境是运用心理激励手段的基础和前提。为此, 应加强心理激励环境的建设。具体应做好心理暗示工作, 利用好从众心理, 施训者以身作则。
心理暗示是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换而言之, 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 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 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由于当代青年官兵的自主意识强, 一般不愿受他人控制和干涉, 对别人有意识的说服往往带有戒备或抵触心理。而心理暗示具有含蓄、间接的优势, 能影响人的观念、情感、意志、信念等, 因而能使官兵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转变思想。
教官根据训练目标和受训学员军事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以及学员思想品德培育的需要, 精心设计和规划出实战化、高难度、挑战性的环境或氛围, 从而对学员实施心理暗示。
从众行为是指群体成员的行为跟从群体的倾向。军事体能训练是集体实践活动, 受训官兵都是围绕既定的任务和目标进行训练, 所以从事的训练内容大体相似, 心理状态也很相似。部队是具有强烈集体意识的集体, 凝聚力比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要高。因此, 部队官兵的个体更倾向于与集体保持行动一致。如果充分把握和利用积极的从众心理, 适时转化消极的从众心理, 就能创造良好的心理激励环境, 促进军事体能训练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心理激励手段在军事体能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施训者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思想素质、不同性格特点的受训官兵进行分类指导, 通过运用各种心理激励手段, 激发受训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军事体能训练的质量。
摘要:军事体能训练内容既包含了生理学因素, 又包含了心理学因素。心理激励手段已经成为训练本身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运用心理激励手段, 能够有效地激发受训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地提高训练质量。具体来说, 应灵活运用各种心理激励手段, 包括信任激励、评价激励、参与式激励和谅解性激励等。
关键词:心理激励,军事体能训练,心理暗示,从众心理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2000.
[2]孙学川.论现代军事体能训练——训练原则、模式及基础体能训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 .
[3]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4]韩秋风.心理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3.
[5]李成, 王茂伟.探讨军事体能训练的突破[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 .
关键词:英语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 快乐学习
G633.41
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上高中后一谈到学英语就感到头痛,而当我们的英语教师信心百倍地走进课堂的时候,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的无精打采也让教师倍感失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不仅能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会学习,还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终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对学生而言,他们希望教师能公正地对待每个人。当学生获得老师的肯定,赢得其他同学的赞赏时,他们就会树立信心,产生成就感,学习动力更足,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甚至会使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有一种期待,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带动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交流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活跃开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地尝试与创造,才能获得认识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了,英语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学生是迫于考试等各种压力而被动地学习英语,费时多,收效低。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普通高中英语教程标准》指出: “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是提高英语学习水平与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有了英语学习的主动权,才能够结合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学习英语,使英语学习更有兴趣,更有成效。
三、加强教学活动性,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适当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自我。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小组竞赛、角色表演,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培养参与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中,我在屏幕上打出这样一串数字“149162536496481”让他们去记,然后让学生比赛看谁记得快、准。同学们都摸摸脑袋表示很为难,我悄悄地告诉两位英语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这一串数字是1到9的平方之后,他们很快准确地写出答案,愉快地走下讲台。之后我趁机告诉学生们,其实英语学习并不难,只要你努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够取得成功。很明显,从学生们的脸上看到了自信。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充分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在上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第一单元Project部分Putting on a play 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话剧,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用英语去表演。这堂课之后我感到整个班级对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涨了很多,学习的氛围也浓厚了不少。
四、转变教学方式,发展学生分析、实践和创造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与提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通常的做法是教师自己讲解,过程中偶尔把某一教学问题或任务抛向学生。有少部分学生怕答错,被嘲笑,出洋相,于是不自信的心态作祟,在英语课堂中就无法积极起来了。传统课堂中教师剥夺了大部分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被长久地剥夺主动学习的机会后,会不自觉地把这种被剥夺合理化,只是会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失去学习的自主感与课堂融入感。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乐意展现自己。只有教学的内容、形式、思维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才能实现灵活的教学,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让学生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时代走出来。辅助教学活动可以增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活跃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表现欲,进而促进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动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关注他们的小进步,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使学生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体验。
(李蕾200302310044包头市第四十九中学)
内容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现今的的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教育,班主任做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有必要更有可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做为一名新课改指引下的新型班主任应该具有发现和观察学生心理动态的能力,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妥善的处理。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了解学生为基础,针对个别问题区别对待,同时注重与家长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正文: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不合拍的时期,自认为已长大的他们,心理却很不稳定,出现了自我,学习,角色及观念的混乱.近年来学生自杀,出走,厌学的事例屡见不鲜,证明了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已达到不平衡甚至是不健康的状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学生在这个时期特别需要成人做他们的朋友,给他们心理上的具体辅导与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班主任——作为
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控制并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作好学生心理的导师。
教育部于2001年6月7日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提到日程上来。班主任与学生日常接触最为密切,对学生自身,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方面的了解也十分的全面,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因此,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一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兴起,唤起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他们渴望有更多的老师来关心他们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几个兼职或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已无法满足一所学校全部学生的需求。由于广大班主任的参加,便能使学校心理健康走出这种人力匮乏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面对社会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变化以及现代教育要求的变化,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感到困惑和迷茫。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恐学,逃学,说谎,恶作剧,斗殴等问题,沿用旧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已显得无能为力。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起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班主任逐渐意识到学生的上述问题不全是思想品德问题,而可能是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要区别对待,以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班主任只有掌握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理论,并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的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班级不仅是开展教学的集体,也
是学校中的基本生活集体.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要比其他老师多,条件也更优越,班主任有可能更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交友情况,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因此,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适宜也最能够把这一项工作开展好的角色,就是班主任。(1)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2)班主任进行的常规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时空保证。班主任进行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介。只要班主任能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技巧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就能使每一项工作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3)班主任与家长和任课教师的联系,为整和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班主任在学校,家庭之间起着一种桥梁作用,他不仅对学生及家长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在任课教师中也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在良好人际环境的创建及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方面,相对于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来说,班主任能起更大的作用。
二 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承受能力差,忌妒心强。
父母娇宠,老师器重,多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意识狭隘,爱钻牛角尖,缺少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一旦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容易出现偏激行为。我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小W,成绩优秀,但在班中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原因是他很骄傲,又爱打小报告,喜欢说别人坏话。在一次评选“三好生”的民主选举中得票数很少,并且同学们当面列举了他平时的很多不遵守纪律的事情,比如:迟到,上课说话等。自觉很没面子,自尊心受到不小的打击。之后在班中更加远离同学,每天独来独往,对老师的要求也采取对抗的态度。我发现这个问题后与其进行了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首先,让其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使其情绪平缓稳定后共同寻找原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即并非只有学习成绩能够衡量一个人,还包括与人交往,适应新环境,承受挫折等很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肯定他的优点的前提下,使其能够更大程度的悦纳自己,积极主动的改变自己,同时做全班同学的工作,倡导同学们伸出友情之手,接纳他,帮助他,为其改正自身的缺点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出小W受不了周围人对他的指责,对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是虚心的接受而是从狭隘的自尊感出发,对周围的人采取抵抗报复的行为,反映了越来越多的顺境中长大的孩子的心理特
点。
2.青春期的情感萌动。
青春期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世界卫生组织把青春期界定于10岁—20岁之间。在这一阶段,他们对外在美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他们开始注意到自身外貌,身高,体形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也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对部分学生而言,由于开始认识到自身外貌不够漂亮或个子低矮,体形较胖等,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自怨,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如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则易产生爱慕虚荣,自傲,狂妄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性意识的出现,是青春期的典型心理特征之一,它引起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特征的一系列变化,十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萌发追求异性的需要,因此,青春期被人们称为“性危险期”。但我国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恋现象在中学生中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在孩子青春期到来之时,学校或家庭教育不当,孩子遇到外界的冲击,刺激,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不当。
有许多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是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对其行为要进行深入了解和有效引导,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有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有一个14岁的女孩,有几次回家晚了,她妈妈很生气,骂她:“又到哪鬼混去了,是不是作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这么晚才回来?”这个女孩只是和几个朋友吃饭,玩的晚了些,但她妈妈骂了他几次之后,她竟然真的不回家了,和一个男孩在外面同居了,以致怀孕无颜回家而跳楼自杀。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位女孩的行为呢?她本可以向妈妈解释的,但是妈妈没给她解释的机会。
青少年心高气傲,自尊心强,一旦遇到伤害自尊心的事情,往往易激动,易愤怒,甚至拿自己当作报复的工具,作出一些偏激的行为。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全面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班主任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第一,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
班主任有必要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和校外生活。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家长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有潜在的影响。第二,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教师需要了解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内向型的学生,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活动,多与人交往;对自卑型的学生就要从一点一滴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偏激性和攻击型的学生则要以静制动,以理服人,培养他们的忍耐力和自制力;对耐错能力差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挫折教育与训练。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出发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己有特长的方面大展身手,对恢复自信,改变自卑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2.加强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安全度过“性危险期”
正确的生理卫生教育。在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前,班主任老师要把科学准确的生理知识向学生讲授,必要的时候可以把男女学生分开辅导,这就需要联合其他老师,男女老师分别辅导男女学生。给他们讲解第二性征的相关知识,教给男学生针对“遗精”,女学生针对“月经初潮”等问题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并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先打个“预防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后,有这方面问题的学生可以主动找班主任咨询。
科学的性意识教育。青少年的青春发育提前,但他们很少能获得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青春期知识,随着性意识的出现,他们会公开或隐蔽的进行自我认识和探求,引导不到位会产生很多问题,轻则困惑,重则产生性心理变态。而学生本身又难以启齿,这时班主任就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性审美教育等。在这一时期,男女学生既表现为互相疏远,而又渴望与异性彼此接近,如果青春期教育不当,极易发生单相思,早恋,同居,未婚先孕等不良现象。班主任可以通过举行主题班会等活动,列举一些相关的例子组织学生讨论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关于男女生之间交往的分寸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等。
3.指导家庭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其他环境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班主任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的机会,对家长进行指导,应系统的向家长介绍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就能在各种场合对学生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改变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及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心理从混乱走向有序,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有责任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个人生转折的十字路口,在辅导他们学业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通过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渗透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完成出色的自我塑造。
参考文献:
新课改形势下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三月刊
关注生命 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一月刊
金坪中学
郁胜男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近半年的专业心理学培训,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教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是助人自助。教师的责任不是同样教人自教吗.下面我就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的结合过程具体谈谈。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正确的教学态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因为一个老师即使能力再强,如果学生不喜欢,不信服,同样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教师在学生面前扮演者两种角色,一种是教师。一种是朋友。如何协调这两种角色间的关系很重要。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教学目标
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新课改提倡建立三维目标正是为了积极有效的让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健全人格的有效目标。但这是远期目标,教师如何让每一堂课的近期目标做到积极有效可行就非常重要了。如何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有所悟,才是一堂有效课堂的关键。在建立教学目标少不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教学目标是积极的,2教学目标是有效的目标。3.教学目标是可以量化的目标,如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方法的运用等等。4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比较适宜的,学生不会茫然不知,教师不会空洞重复。5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6教学目标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必须统一。7教学目标是可以评估效果的。
三、开展目标教育
动机是激发人们去行动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同时刺激,内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的社会需求,而自尊水平的高低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成功对他的意义有关,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对学习动机更强烈一些。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由“苦学”转为“乐学”。这样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可以带他们认识课堂外的世界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生活中,在科技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神奇的数学现象等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样更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自发学习。
四、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教师的担心对象,相反学困生才是教师担心,关注的焦点,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困生被同学挤压,被老师忽视。我曾经做了一次调查,通过谈话,发现学困生个性大多自卑或偏激,他们认为别人因为他的成绩差就看不起他,因此而内心痛苦,无法摆脱这一现状,于是寄情与网络,在虚拟世界寻找精神寄托。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导致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等恶性行为的产生,由此可以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家庭和教师的不正确的对待是分不开的。其实这些学生和大部分学生一样。同意有进取心,渴望成绩优秀,渴望同学的尊重,老师的关注欣赏。但他们大多是因为在小学阶段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成绩落后,进了初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科目增多,学习难点加大,导致他们跟不上大部分同学的脚步,采取逃避的方式,从而对学科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决定学习者能否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因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如何增强学生自信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关注他的优点,如有的同学记忆力好,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等等。2帮助其制定短期有效的目标,设定难度较小的任务让其完成。3帮助其寻找相近的比较对象,让其产生竞争意识。4开“小灶”。因为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若用同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利用课余时间给其指导点拨,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关注而不是忽视,比教会他几道题的效果会更好。比起同龄人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对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我们也应该积极关注。在鼓励过程中激发起上进心,让后进生看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一文不明,这样后进生的自信心有增强的空间。
五、教学中的阻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难题,作为教师可能会因为社会希望其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学校和家长更希望提高成绩。而产生矛盾,做为一名教师要很好的平衡这个天平。如何平衡是我们所面临的新问题。在本人看来,素质教育上去了,成绩自然会跟着上去,两者并不冲突。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阻抗。学生为什么会有抵抗情绪,我们不仅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同时也应该从自身上找原因。阻抗现象主要在后进生身上体现,他们用异常行为,语言,企图引起别人的注意。大多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极度不平衡的时期,该时期的青少年对父母,老师,都会产生一定逆反情绪。这一时期是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期或者危险期。做为教师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种现象是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正确处理。首先教师不仅要自己具有过硬的知识基础。更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如普通心理学,通过它来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以便对心理学这个学科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发展心理学。各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知道每个年龄阶段典型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是研究学生学习的问题,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较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补充一些提高自身素养的心理学知识。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对于教师的教学有意义,对于教师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思维的敏锐性、不成熟性、可训练性。
敏锐性主要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主要包括:记忆力强、反应速度快、思维的角度新。这为中学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好处,对学生思维的形成也极为有利。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因势利导。
中学生年龄小、阅历少且知识匮乏,身理、心理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思维的不成熟性。中学教师应要着重注意学生思维的不成熟性这方面的特点从而进行教学活动。而思维的不成熟性主要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思维层次不高、思维的片面和不系统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学生思维的无目的性。无目的的思维即思维混乱,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探索才能总结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讲的公式定理学生都能记住并进行难度不大的课堂练习,但是碰到难度大,综合性强的题目时,学生便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层次不高,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克服的问题。
学生思维片面和不系统性主要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不系统性不全面导致的,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熟练程度不同以及知识盲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中学生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差,思维的逻辑性差。教师应注意学生这方面的思维培养和训练。所以,中学生的思维通过知识学习的完整和深化,通过实践的不断加强,以及教师的不断科学引导,完全可以不断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的最大潜能。
六、合理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课业有及时,准确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而是让学生从教师的反馈中探索自我。综合上述教师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不断改进,才能真正意义上称为为人师者。
具体如何思考,借一个专家的的话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上好每一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中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中学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中学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运用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
由于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较小学而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内容较为抽象,方法更为灵活。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形成“立体思维”意识,拓宽思维的广度。所以要引导学生由学习上的依赖性向主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其次引导学生由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
3、学生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学生是主体,他们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正确的提问,提出的问题要要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并能针对问题发表意见,无论对情况的了解多少。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被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4、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他们想获得这些知识,好奇又心强,但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很要面子,所以经常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害怕自己提问的不恰当挨老师的批评,也怕被同学取笑。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遇到心理障碍去做下心理咨询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贫富差距日趋明显,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生活环境也日趋艰难。许多人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遭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比如说烦恼、恐惧、焦虑、抑郁、失眠、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下降以及工作效率下降等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虽然说人们通过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去排解,如吃东西、看喜剧片和娱乐节目、聚会、找朋友聊天等等,但是缺乏科学性以及没有针对性,结果使自己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生活的状况越来越不良,一些人辍学回家、一些人丢掉工作整天闷闷不乐,更有甚者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如果当初这些人能够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咨询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则不会出现上述后果。在现今的中国,心理咨询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很多人因为不了解所以不认可,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普通的聊天,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显然,这是不正确和偏激的。为了使大家对心理咨询有更全面、正确、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利用心理咨询,特总结其必要性如下:
所谓的心理咨询是指通过咨询者(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接受咨询的人或患者)的交谈和接触过程,给来访者以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过程中进行心理卫生原则的教育,以提高来访者的适应能力,并最大限度地缓解其心理紧张和冲突,减轻心理焦虑,同时对心理异常起到预防或治疗的作用。
心理咨询不仅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在现代社会里,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身心健康及疾病过程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成人,也日益对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复杂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因此,如何帮助他们学会或掌握必要的自我调控的方法,提供必要的经验,防止心身疾病、心理异常以至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学校教育所关心的重要课题。
通过心理咨询,求助者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调节良好的心态、促使自己的行为发生变化、提高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水平、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未来潜能,如求助者可以全面认识自我,加强自我内省和增加心理自由。在面临问题时可以冷静分析,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冲动不知所措。此外通过心理咨询,求助者还能够理性思考把握感情、把握人生、把握情绪、实践总结、充满智慧,最后成就未来。下面我们从案例中逐一去认识和分析.正确而有意义的去认识心理咨询。
来访者一般情况:张某某,男,十九岁,待业。自己来心理门诊,自述情况如下:“我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我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我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
初二上半学期,我开始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我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说到此处,他显得有些颓丧。这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初始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如在此阶段能及时发现注重自我调整,是能够得到纠正的,但是他没能意识到也不知具体怎么做。
“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时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初中我勉强读完,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我更觉得不好受。
我最苦恼的,还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说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症状持续了3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
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点灯就要反复检查点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我总害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段时间的氯丙咪嗪等药,饭后不再呕吐,能克制一点自己害怕的想法和行为,但停服不久则症状再次出现。医生,我的病还能治吗?”末了,他显示出一种急于知道结果的紧张感。
心理医生分析:精神医学中把强迫型人格分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强迫情绪三种。后来强迫情绪从中分离出来,被成为恐怖症。即指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如某人对教室、课桌的恐惧,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究其根源,其实大部分是对早期生活体验的异化(如惧怕教室、惧怕课桌,其根本原因是惧怕教室中的某个人或同桌同学等),才导致这种焦虑性的强迫观念产生。事实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解除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发现他并无精神病态,调查其家族成员,也无精神病史。因此他表现出的是有别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恐怖症,于是心理医生决定从心理方面寻找原因,并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施治方案:根据来访者表现出的症状及自述特征,心理医生判断他的强迫行为主要由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时间持续也较长。便决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旨在减轻或消除其症状;第二阶段采用以人格矫正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旨在改变其人格,帮助他建立自信心,逐渐进行彻底治疗。
咨询与治疗: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虽然在智力及生理年龄等方面均已成熟,但其情绪年龄并未成熟,往往太过理智化,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一旦情绪外泄时,恐惧感即占了上风。因此心理医生首先明确地给予他肯定回答:“只要积极配合,一定能治。”随后心理医生向他具体分析了其症状产生的原因,指出他的强迫观念和行为并非在短时间内形成,还与他的较内向的性格和看似轻松实则严格的家教有关。
“你的母亲当初责备你,其实并非有意识的要去损伤你的自尊心,只是你的情绪太显幼稚化了,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至如今你已十八岁了,仍旧在以儿童时的应对方式来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你应该放松自己的情绪,真正让自己在心理上成长起来,而不再做儿童心理的奴隶。”通过一席话后,来访者似有所悟。心理医生又接着说:“现在你的症状并不严重,只要你持积极态度,不再有过多的心理压力,争取做到每天记下自己产生强迫意念的次数,并承认有这些意念存在,顺其自然。如一产生怕小便失禁而竭力克制,不许自己上厕所的意念,就要放松自己:想去就去”,做到不与之抗争的原则,就可逐渐淡化此观念。
两个月后,来访者与其父亲一同来到心理门诊,向心理医生描述了他近来的情况:
“自上次回去后,在家长的帮助下,我坚持至今,自觉症状有了极大改善,不再强迫自己去干一些事情,如晚上不用再去管门窗是否已关好等,反正有父母在。见到椅子也不觉得别扭,回去的第二天连上了七次厕所……”说到最后他笑了起来。
心理医生分析他的.自我记录,作出了具体评价,并随后询问了他现在的问题。觉得他已达到第一步治疗的目的,于是决定引导他从仍旧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中解脱出来,改变其不合理信念,进而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绝对完美主义心态,使其逐渐在人格上得到成长,从而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克服不良的心理病症。心理医生说:“从现在起,你应逐步树立这样的信念;每天上厕所两次也绝对能行、坐椅子和沙发原来差不了多少、皮带松紧时宜原来是这种感觉、别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而并未顾及我等等。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克服掉以前的那些强迫观念的。”
半年后,来访者来信说“自己现在已感觉良好”。
心理医生总结: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情绪,因此其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同时施予合理的心理疗法。事实上,无论恐怖还是洁癖都是强迫模式的派生物,其心理病因同出一辙,即一方面是自幼养成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是青春期的困惑,只有加强认识,并在心理医生的配合下采用恰当地治疗方法,才可能更快的消除忧虑,愉快坦然的面对人生。
该求助者发现自己存在着心理问题,能及时做心理咨询,与心理咨询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自己感觉良好,忧虑也一点点被消除。这说明存在心理问题的时候做心理咨询是必要的。因为通过心理咨询求助者可以认清自己的处境,而且在咨询过程中能够自我成长。相反的,当面临心理障碍时,没有及时的去做心理咨询会出现不良后果。
众所周知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在三天中杀死四个人,分析其原因是他的性格内向腼腆、自卑,而自卑导致心理敏感,敏感导致过分自尊,过分自尊导致心理变态,变态导致杀人。不光是马加爵事件,还有5月10日,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罗北(化名),用硫酸将其导师梅某泼伤以及北京高校学生伤人事件等等,无一不是因为存在着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后果。当时他们若能够主动的去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咨询师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结果肯定不是这样。
1 心理训练在网球教学中的重要性
1976年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詹纳说:“在奥运会水平的田径比赛中,心理问题占80%,体能问题占20%”。美国游泳总教练甘里尔也说过 :“心理训 练使游泳 队的良好 成绩增加1 0%~ 2 0%[1]”。研究表明,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心理能力在运动过程中所占比重越大。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网球教学中,进行系统的心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 心理训练在初、中级网球教学中的作用
2 . 1 促进运动员良好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
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运动员的性格、气质、兴趣和动机等。接受过良好心理训练的运动员能够增强面对复杂情况的应对能力,提高日常训练的动机,磨砺坚韧的意志品质,集中注意力,使感知觉能力提高,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2 . 2 促进运动员日常训练水平的发挥
系统的心理训练是保障日常训练效果的基础,心理训练能够调节运动员的训练情绪,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每次的训练课程中。只有拥有了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发挥出正常的技战术水平,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2 . 3 调节心理状态能够促进机体恢复
苏联沃尔科夫等人就自我暗示睡眠法对少年游泳运动员专项能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在12~13岁的二级运动员中进行了教育学实验。在实验组每次训练课后做一次30 min之久的自我暗示催眠,用生理指标测试机能恢复情况。经过两年训练实验组成绩提高显著。[2]
3 初、中级网球教学过程中心理训练的实施
3 . 1 促进技术掌握的心理练习
表象训练法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得的训练方法。事实表明,大多数学习者更乐于接受的学习新知识技能的方式中,排在首位的是视觉方式。这就说明了表象训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而表象训练法的关键在于将技术动作尽可能还原到真实的操作体验中,例如网球的发球表象练习,从发球准备姿势开始,感受抛球的高度球拍的向后引拍,随后重心的前移,在最高点击球,手腕的震动。
3.1.1 网球技术动作掌握的表象训练实施的 具体方法
第一步:在教学初期的练习使用先想再练习的方法。教练员先做示范动作,学生心中先回忆技术动作,再进行模仿。
第二步:先练后想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动作基础后使用。学生先完整的做动作,然后再回忆动作要领,然后进行默念,重复技术动作。
第三步:完整默念法学生初步掌握技术动作时使用。学生先进行完整技术动作的回忆想象,然后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这时要求学生加强技术细节的掌握。
3 . 2 改善心理状态的心理训练
3.2.1 自信
网球运动员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每一场比赛的胜利时,他们所付出的 努力和坚 持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 他们的训练 和比赛的动 机。拥有自信会使运动员尽可能进入最佳表现状态,运动员在每次成功的击球体验后,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而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也进而促进了运动员在训练中的积极性和动机。
(1)加强运动技能练习。
自信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身技术动作的掌握,一位网球运动员的网球的技术动作已经形成自动化时,他的自信也就更加充足。初学者的动作技能不熟练,导致每一次的击球并不准确,也就难以产生自信心。在网球教学过程中,想要提高自信心,对于动作技能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2)想象和回忆成功的场景。
在网球教学中,当运动员完成一次成功的击球或者截击时,要给予运动员适当的鼓励,并提醒运动员牢记这种成功的体验。在日常心理训练时, 让运动员回忆类似“我 完成了一次漂亮的 发球上网”的心理过程,也可以让运动员想象在成功完成某一目标后的场景,在每次的成功体验和回忆中,提升自信心。
(3)积极的语言暗示。
在网球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完成击球后,不要过分注重击球的质量如何,而是相对于上一次击球,进步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哪里,这样会激发初学者更多的兴趣,也有利于初学者建立起自信 心。
3.2.2 集中注意
几乎所有的网球运动员或爱好者都不会否认专注度在比赛中的重要性。有时候你的大脑进入到了一种心无旁骛的境地,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此时此地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集中注意”状态。有数据统计显示网球比赛中每一分的争夺平均用时8~10 s, 而在两分之间却有将近30 s的间歇时间,就是说在一场2 h的比赛当中,大概只有40 min的时间花在击球上。[3]而剩下的这部分时间很难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像局点、盘点、赛点这种关键分时,注意出现的问题就多一些。
(1)模拟干扰训练。
模拟比赛 环境的训 练。比赛中不 可控外界 因素很多, 例如观众,裁判的判罚,阳光等。在训练中设置干扰项目,例如在击球时, 教练员大声对学员喊叫。在发球练习时面对阳光,在有风的环境下击球或 抛球。
(2)建立操作程序。
操作定势可以使运动员注意力集中并有助于运动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赛前形成的操作程序通过帮助运动 员将注意从与任务无关的思考转移到任务本身上来发挥作用,活动中的间断对操作程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进行呼吸控制或者进行表象自己的良好表现,在击球前可以重复几次重要的动作要点来帮助自己集中精神。
3.2.3 有效的目标设置
目标是每个人取得进步的方向,合理有效的目标设置能使运动员保持很高的专注度。目标设置能使运动员保持饱满 的训练和学习热情,在稳步完成训练目标时,会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更加平稳,在成功的完成既定的目标时,也会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4]在设置目标 中很重要 的原则就是 在不乏挑 战性的同时 还是可实现 的,过高过低的目标设置都不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
(1)制定明确的可以进行评价的目标。
以发球为例,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控制发球的落点。在发球区的外角、内角、中间三个区域放置标志物或者划出区域。标注每个区域分值,严格控制双误,一次双误扣除相应的分值,练习结束后计算相应的分值进行评价。
设置短期 的和长期 的目标。目标 设置要循 序渐进, 分步骤进 行,可以指定例如短期和长期目标,以正手击球为例。
短期目标目标一完成十次正手底线击球。
目标二完成十次落点在发球区的正手击球。
长期目标正手击球能够控制落点和方向。
(2)设置比赛目标和训练目标
很多网球教练员都喜欢强调比赛目标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训练目标的制定,事实上训练时间远高于比赛时间。而每一堂训练课的效果是直接反映到比赛中的。如果比赛中设置了发球上网的目标, 那么在训练中就应首先进行发球上网的练习。
3.2.4 放松训练
心理放松训练法是以自我暗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能够逐渐产生自动反应,进入机敏、自然地状态。网球运动易精神紧张,心理放松还能预防和消除疲劳,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加快运动技能的掌握速度。放松练习可在网球教学课开始前进行,也可在大运动量后5 min进行,一堂训练课或教学课结束后也可以进行放松练习。
呼吸放松法在网球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1)站立姿势,两腿自然分开,背部挺直,双手垂于身体两侧。(2)用鼻子进行自然地呼吸,腹部扩张,想象空气充满了腹部。(3)在连续的呼吸中,完全扩张腹部和胸部,想象空气正从腹部和胸部想四周扩散。(4)通过鼻子缓缓的呼气,呼出时间比吸入时间长[5]。
摘要:以往网球教学的单一,一味的进行技术训练、耐力训练、器械训练和步伐训练等训练方法,不能够全面的提升网球练习者的技能。然而网球心理训练不仅可以使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会增加更多的乐趣,这样的心理技能训练现如今越发重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针对初、中级网球教学中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和初、中级网球教学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要提高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网球教学过程中心理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措施。
一、耐心引导,培养舞蹈兴趣
舞蹈教学因特殊的学科特点,单调、机械性重复是必需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畏难、厌学的情绪也很正常,因而在教学中,为了把枯燥乏味的舞蹈教学变成艺术享受,舞蹈教师必须用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同时,教师亲切地态度、生动形象的语言、关注的目光、热情信任的鼓励引导,也会让学生感到温馨与关心。这样,学生就会增加他们在学习舞蹈中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
例如:在舞蹈组合《小小服装设计师》中,针对孩子们善于观察和模仿的心理特点,首先我给孩子们播放模特们走T台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和欲望。这样在他们对角色有初步认识时,教师再引导孩子们对自己看到的发表看法,这时学生们对模特的表演已经达到了很深刻的理解,随后教师揭示教学内容,教授舞蹈主题动作,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把学生不易掌握的动作形象化,把学生对角色的表演欲望贯穿到舞蹈教学当中,最后孩子们不仅很快地掌握舞蹈动作,而且还克服了在舞蹈环节中不敢自主创作的弱点,个个都积极主动地摆出了自己设计的“模特”造型。因此,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上教师规范的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引导、启发和鼓励,将会调动学生充分发挥其舞蹈潜能的最佳方法。
二、营造氛围 感受舞蹈之美
舞蹈教学过程是舞蹈教师根据培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向学生传授舞蹈知识,并对学生实施一系列训练,使其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舞蹈教学在动作训练上具有严格、严谨的知识性。人体训练不容随意性,对舞蹈动作正确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锻炼成具有健康体魄、优美线条、高雅气质的综合素质人才。比如:在舞蹈训练中,对胯根关节练习,我通过耗胯、压胯训练打开胯根韧带。通过“打胯” “转胯”训练胯根能力和胯根关节及韧带松弛,这个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辛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养成主动克服困难的良好习惯。从心理角度来说,学生对自尊心满足的渴望要比成人高,老师对他们点滴进步的肯定,每次成功的认可,都会成为他们努力进取、永不言弃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的形象不能过于严厉,只有和蔼可亲才能真正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持久的耐心不仅可以促使他们训练出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艺术形体,更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意志。
三、欣赏体验 在舞蹈中培养情感
其实在舞蹈教学中,教学不只是动作的完成,而是严谨课堂规范的同时,还要主动帮助学生架构动作与情感之间的桥梁。多手段、多角度地给学生表演方面的引导,是学生能够做到身动心动,用身体语言表现内在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小学生由于心理、生理还不够成熟,课堂中单一动作的模仿,算不上真情的流露。舞之以心,动之以情。在舞蹈课堂中多注入一些动作抒情性训练,在这种情感动作训练中让学生所掌握的舞蹈语汇越来越生动形象,也只有通过舞蹈动作美的传达,才能真正使舞蹈者与欣赏者之间架起一道情感沟通的桥梁。
除了教学中渗透情感培养外,我还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来丰富课堂,让学生通过欣赏一些舞蹈作品,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内心情感。例如:欣赏舞蹈《中国妈妈》,不但让学生欣赏到舞蹈动作给他们带来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体会舞蹈背后的感人故事,最后欣赏完学生们都热泪盈眶,感动于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欣赏给孩子们带来了强大的心灵冲击,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妈妈大爱无私的博大胸怀和崇高无尚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团结协助 构建合作交流能力
舞蹈表演的成功之处,在于能使学生树立信心,并体验成功的快乐。之前我教过这样一个小姑娘,由于家庭关系,父母离异,造成她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训练时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做不到位,还经常忘动作。但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得漂亮,也很爱美,所以针对她这一特点,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表扬她头发梳得很整齐,让全班同学向她学习,并且让她当“小发型师”,平时帮助其他同学盘头发。同时鼓励她课后多复习舞蹈动作,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慢慢地,她领略到了被关注的快乐,感受到了被重视和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沟通带来的温暖。从此,舞蹈课上总能看到她聚精会神学习的样子,也能听到她和同学们开心相处时那银铃般的欢笑声。最后在她性格改变的同时,舞蹈进步也很大,在多次演出中,她都被选上参与排练。教学实践证明:艺术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抚平人的心理创伤 ,增进健康身心,促进学习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舞蹈在表达上有时还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个人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是多人共同合作的表现形式。当全班同学翩翩起舞时,就能产生出融洽和谐的氛围。例如;在舞蹈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双人配合,队形变换、整体造型的组合,孩子们在完成这些舞蹈的过程中,需要与小伙伴合作、交流、配合,需要不断的沟通和彼此的尊重,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并让他们学会善解人意。
舞蹈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跃动,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生命形式的跃动,就有欢娱的舞蹈。要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我们的舞蹈课堂,用心去钻研教法,不断反思,深入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发展。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100例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手术前后对疼痛的心理护理,患者均能战胜疼痛,康复出院。结论:重视对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 手术;疼痛;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07-01
普外科是医院的主要手术科室之一,包括胃十二指肠手术、小肠手术、直肠癌、腹腔镜、乳腺癌、甲状腺癌等手术。如何做好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心身护理,对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来本院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收集
我院普外科近年来由完整详细护理记录手术患者100例,其中行胃癌手术者20例,胃十二指肠手术者25例,肠梗阻手术者10例,结肠癌手术者25例,直肠癌手术者20例。由于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配合,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任何护理差错和并发症。
2 术前护理
2.1术前询访 目的是预测患者将怎样对待手术引起的疼痛。患者入院后护士除及时接诊、测量血压、脉搏、体温、体重,介绍住院规章及病区环境外,还要根据患者的经历不同,询问一些特定的问题。如对做过手术或有过创伤经历的患者询问如下问题:“您从前的手术或创伤后疼痛是怎样的?用过止痛药么?您是怎样对待的?”而对未经过手术或创伤的患者则询问其他疼痛相关问题,如“当您牙疼、头疼时怎么办?”重点了解患者疼痛时的特殊生理和行为反应,如出汗、恶心、心悸等,依掌握的资料用不同方式指导患者,给安慰、鼓励和疏导。对吸烟的患者要劝其戒烟,防止术后因痰多咳嗽而加重疼痛[1].在同病区的病友中,介绍几个意志坚强、性格开朗的预后患者与其交谈,重点谈克服和减少疼痛的经验和体会,使患者精神松弛,增强患者战胜疼痛的信心。要热情、和蔼、深入浅出地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使患者增强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对不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患者,护士要给予高度的同情和关心,耐心向患者解释,强调手术的必要性,使患者能坦然平静的接受手术。
2.2 术前胃肠道的准备和护理 术前充分的胃肠道准备,也是提高手术成功、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疼痛的重要环节。术前3日,要口服灭滴灵(0.4mg,3次/d)和肌肉注射维生素K(8mg,3次/d),即要抑制肠道细菌,又要避免维生素K的吸收障礙。术前1日嘱患者进食全流食,术晨禁饮、禁食。术前1d~2d嘱患者早晚服泻药,排空肠腔内积粪。术前晚和术日晨用2%温肥皂水给患者清洁灌肠,直到排清水无粪渣为止。术晨给患者下胃管和留置导尿管。以上均为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疼痛的重要措施。
3术后护理
术后疼痛可按时间分为早期疼痛和后期疼痛。术后患者的常规护理文献已详细论述,本文重点论述术后疼痛的护理。
3.1早期疼痛的分期与对策 早期疼痛分3期,即麻醉清醒至24h内、术后2d~3d以及术后3d~4d。第1期疼痛一般为切口疼,腹部手术患者有30%~40%在此期间经受剧烈的疼痛,精神承受着极大的痛苦,患者感到沮丧、烦躁。此时,护士除了尽早给止痛药以外,更重要的是给予精神鼓励,向患者说明肌肉松弛是自己缓解疼痛的方法,并解释止痛药可使肠蠕动恢复减慢。为消除患者的焦躁情绪和对止痛剂的依赖性,在进行指导时,应使用安慰性语言。为提高语言的效果,护士在说话时可握住患者的手或把手放在患者的额上,使其感到温暖,有安全感和依赖感,从而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第2期疼痛一般为增加切口张力引起的,如翻身、咳嗽等。此时,护士首先做到的是应使患者卧位舒适。通常取半卧位,床单要整洁、干燥,一边向患者讲明半卧和床上活动的好处,一边鼓励患者翻身,同时帮助患者拉平压在身下的衣服和床单,使其感觉到你在关心他。当患者因咳嗽引起切口疼痛时,护士应向患者解释痰液滞留肺内的危害,取得患者合作,并双手轻按切口两侧,看着患者嘱其“深呼吸,咳!…….”患者既感到安全又受到鼓励,同时也减轻了咳嗽振动引起的切口疼。第3期疼痛一般是肠蠕动引起的,护士应向患者解释:手术和麻醉的作用,胃肠的蠕动受到抑制,肠管内应气体贮留可有胀痛。肠蠕动一旦恢复,便会引起牵涉痛,这是胃肠功能恢复的标志,使患者对康复充满希望,从而忽略疼痛问题。手术期疼痛常预示有异常问题的发生,如切口感染、肠粘连等[2].此时患者极度恐惧,预感到自己会遭到更大的痛苦。这时,护士除积极配合医生对症处理外,最关键的是向患者表明决心,说服患者神经、肌肉要放松,讲明紧张对治疗无益,使患者相信护士,耐心积极的配合治疗。
3.2其他减轻疼痛的对策
3.2.1分散注意力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在护理手术后疼痛患者时,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人为的刺激,从而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如拿给患者一束鲜花,或向患者介绍一本新书,或谈谈某体育明星、影星、歌星的轶事等。
3.2.2 音乐疗法 音乐不仅使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可用于治疗,如治疗孤独症、忧郁症和躁狂症,从而减轻疼痛,消除各种紧张等。在护理术后疼痛患者时,采用了音乐疗法,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特点的不同,选择其喜欢的轻快、舒畅的乐曲,通过音乐优美的旋律、曲调和感染力使患者精神得到放松,从而缓解了患者的痛苦。上述方法在临床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抑制和缓解腹部术后切口疼痛患者的痛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3.2.3 耳针疗法 有条件的可请中医科埋耳针,也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3.3 术后心理护理与出院指导 术后开展积极的心理护理,对减轻疼痛,加速患者身体康复十分有利。由于手术做的成功,切除了病灶,患者卸下了负担,愿意接受治疗和护理[3].尤其对于腹壁造瘘的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其重要,护理人员要给予特别的关怀,既要尽快教会患者自我护理肠造瘘口和使用人工肛门袋,注意观察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要使患者尽快适应术后腹壁造瘘的改道生活。患者出院时要指导肛门伤口的坐浴、换药及人工肛门袋的使用,指导饮食,避免大便过干或过稀。掌握劳动强度,避免腹压过高,定期门诊复查。指导用药、生活护理、心理疏导、注意自我调节,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向家属讲明心身护理的重要性,鼓励、支持、体贴、安慰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总之,通过对100例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观察,我们认为对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心身护理及其重要,做的好则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注重术后患者疼痛的心身护理是每位护理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娟,李欣,梅喜庆,Orem腹部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学,2011,19(24):2025.
[2] 高殿兴.手术结肠造口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8,19(24):2126.
【浅谈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物理教学中的平衡关系研究论文10-26
完形心理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17
等效平衡教案06-08
平衡诗歌欣赏06-23
平衡计分卡介绍10-24
复习电离平衡教案11-03
二力平衡的教案06-29
户外体育活动案例平衡07-16
生态平衡的作文10-05
二力平衡经典教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