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精选11篇)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篇1

通过本次网上学习培训,我对老师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认为,教师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1、幸福与德行的一致

从总体上说,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一致具有必然性。教师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幸福范畴是所有教师道德范畴如教师的公正、仁慈、义务、良心、人格的起点、归宿以及联系它们的扭结。

2、幸福与德行的矛盾

实际生活中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矛盾的例子应当说比比皆是。同样,在教育生活中也存在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矛盾的一面。比如,教师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教育事业,常常顾不上自己的老人和孩子。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篇2

班建武:对于教师收礼问题, 我想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是要对所谓的“收礼”进行定性, 即, 收什么样的礼, 出于何种动机收礼?对于教师而言, 不是什么礼都不能收, 而要看收的是什么礼。对于教师而言, 其工作的意义和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应该说, 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 对社会有所贡献, 这是对教师工作的最大的肯定, 也是教师所能收获的最大、最幸福的礼物。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工作关系, 更是一种重要的人伦关系。因此, 过于刚性的科层制管理模式是不适合于学校的。这就决定了师生的交往比起一般的工作关系更多了一份的温情与关怀在里面。学生对教师的关怀与培养的感激是很正常的, 培养具有感恩品质的人也是教育应有之义。学生的感激除了表现在一定的言行举止外, 也表现在一些物化的礼物之上, 如一张手绘的贺卡、一束鲜花等等。应该说, 这样的礼物是世上最温馨、最动人的礼物, 能够收到这些礼物的教师应该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教师拒绝这样的礼物, 那么就等于拒绝了孩子感恩的心。所以, 面对孩子的纯真的礼物, 教师应该悦纳它, 并给予诚挚的感谢。这样一种亲密感情的建立对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应该说, 对于学生的礼物, 教师更应关注的是礼物所包含的真挚的感情, 而不是礼物的经济价值。如果教师看重的是礼物的经济价值, 那么不管这份礼物实际值多少钱, 教师都是不应该收的。同样, 对于学生或家长所送的礼物, 教师应该能够洞察出他们的动机, 那些带有炫富色彩或有着明显交换意图的礼物, 教师还是应当敬而远之。如果收受了这样的礼物, 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了。

《中国教师》:您可不可以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背景来分析一下这一现象的根源?

班建武:长期以来, 中国都是一个礼俗型的社会, 尽管现代化建设在物质层面已经突飞猛进, 但就广大民众的精神底蕴而言, 依然还是有讲究人伦与关系的思维和行动原则。而所谓的“收礼”与“送礼”, 只不过是这种行动原则的一个具体表现。这种原则既有其积极的一面, 也有其消极的方面:就积极一面而言, 它使得人际关系更富有人情味;而其消极方面则是不利于现代民主法治的发展。另外, 它也使得中国人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人情关系的营造上面。所以说, 教师收礼这一现象也是整个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中国教师》:您觉得家长、学生为什么要送礼?这些心理是否正常?

班建武:我想, 学生、家长送礼主要是基于三种心理:一种是感恩或感激, 这是一种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表达;第二种是一种交换心理, 即通过一定物质财富的付出, 换得孩子在学校中相对较好的待遇, 主要是想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第三种是从众或跟风心理, 即看到别人都在送礼, 总会担心如果自己不送, 孩子在学校会受到委屈。有时即使是家长不愿意送, 但孩子之间也会交谈和攀比给老师送的礼物。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家长迫于孩子的压力, 也会选择送礼。

我认为, 基于第一种心理的送礼行为, 在情理上是说得过去的, 毕竟,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礼俗型的社会, 讲究的是礼尚往来, 人们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情的结果。另外,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关怀关系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是双方都认可这种关系, 也就是说, 关怀方与被关怀方之间要有主动的交流与回应, 这样的关怀才能够真正得以建立起来。因此, 在特定的时刻, 学生以送礼的方式对教师的关怀与培养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认可, 应该说是无可厚非, 而且是有益的。现在的问题是, 在给教师送礼这一问题上, 常常是第二、三种心理占了多数, 而后两者也是社会和媒体诟病良多的地方。实际上, 从正常的师生关系来看, 出于后两种目的送礼的行为已经背离了教育的伦理, 甚至伤害了教育, 是不可取的。

《中国教师》:有很多家长没有给教师送礼, 但同时却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受到平等的待遇, 他们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教师是否能做到一视同仁呢?

班建武:是否能够做到一视同仁, 关键要看教师个人的修养与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道德中, 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所谓的“教师公正”问题。教师能否做到公正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学识水平的提高上,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上, 而且恰恰是后者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在我们多次的调查中, 学生都把公正作为他们最看重的教师品质之首, 由此可见教师的公正的重要性。一名公正的教师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没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几乎不可能顺利进行。

如果教师是以“学生是否送礼”作为其对待学生好坏的依据的话, 那么教师个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作为教师最起码的资格, 这样也会使自己的工作变得庸俗、乏味。教师工作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满足感, 是一种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之后的成就感。这种满足感和意义感主要不是通过金钱、地位等外在要素体现出来的, 而是通过学生的成长反映出来。也就是说, 教师工作的幸福感和意义感是一种对象性关系, 即教师通过自己所培养的学生的成长来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 如果教师不能从学生身上感受到自我本质力量的实现, 那么, 教师的工作将是乏味和无意义的。而学生对教师的认同与感恩, 则是教师幸福感的主要源泉, 这一点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但是, 如果教师把师生关系转变为一种市场交换关系, 那么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变成一种买卖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阻碍了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 同时也伤害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在这样一种师生关系模式下,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将荡然无存。

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讲, 教师的公正不仅对学生当下的感受与发展具有影响, 也对学生日后公民素养的形成, 乃至整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在我们都在抱怨当前中国社会存在太多权钱交易、徇情枉法的事情, 感叹中国有太多的“潜规则”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但是, 如果我们追问一句, 这种所谓的不可抗拒的“潜规则”是通过怎样的力量在这个社会不断复制、不断强化的呢?事实上,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这种所谓“潜规则”生产链条的同谋者或生产者。而要打破这一宿命般的循环, 关键就是看成人要为儿童树立什么样的榜样。从这个角度讲, 教师能否做到公正, 能否对学生一视同仁, 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道德修养的问题, 而是一个关乎中国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我想, 如果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个成年人都能够从这样的历史视角带有使命感地来看待这一问题, 那么或许大家会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更加慎重。

《中国教师》:以往我们都借着教师节对教师进行感恩, 而如今教师节俨然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的“批斗日”。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会陷入今日的困境?造成这种社会心态的原因是什么?

班建武:长期以来, 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不管是古代荀子所说的“天地君亲师”还是当代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都表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一直都保持在较高的认同水平。当前, 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形象呈现出两个极端化的取向:一种是“神圣化”取向, 另一种则是“妖魔化”取向。前者主要把教师定位为一种圣人形象, 理想中的教师都是没有个人私欲的道德圣徒, 全心全意投入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后者则是把教师描述成一种所谓的“禽兽”“流氓”“敛财者”等等。在这两种极端化的教师形象中, 公众的心态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 中国几千年文化一直都把教师看做社会良知和道德的化身, 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基因, 深刻地融汇在每个国人的血液之中;另一方面, 当前教师队伍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又在剧烈地动摇着和冲击着人们对教师既有的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危机——原有的教师形象在当今这个社会已经被颠覆, 但是, 新的教师形象却又令人难以接受。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当下各种关于教师的话题就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市场。一方面, 教育是事关每个家庭的重要问题, 而教师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有关教育和教师的话题势必很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兴趣。另一方面, 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 深受其他系统的影响, 当下对教育带来强大冲击的就是现代媒介。可以说在当今时代, 媒介已然成为一种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强势力量, 我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基本上都是通过媒介传递给我们的文字、声音以及各种各样的影像所获得的。媒介在社会认知和价值导向上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然而, 在当前多元价值喧嚣的文化背景下, 媒介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化。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 “如何吸引公众的关注”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媒介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媒介为了吸引公众眼球, 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那些带有夸张、猎奇色彩的议题上面, 这也是当前各种诉诸感官娱乐、个人隐私类的节目风起云涌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媒体文化偏好中, 有关教师的话题逐渐演化为消费社会中的一种商品。它与其他类型的商品一样, 都服从和服务于媒体的市场运作逻辑。在这种市场逻辑的支配下, 媒体文化所塑造的教师形象从本质上而言已经超越了“美丑”的价值判断。教师或高雅、或丑陋基本取决于这种形象能够为媒体增加多少观众和广告数量, 这实际上进一步放大了教师在消费时代所具有的可供挖掘、放大的娱乐价值。因此, 包括“教师收礼”在内的诸多教育议题,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媒体娱乐化炒作的产物。

媒体对教师形象妖魔化的背后, 凸显的是公众对当前教育腐败的愤懑与不满。目前诸如乱收费等教育腐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教育腐败面前, 公众一方面是深为不满, 另一方面则是不敢直接与其对抗, 唯恐对抗会给自己的子女带来负面影响。在这种社会现实中, 人们对教育以及教师的不满便通过各种民间俚语与灰色幽默宣泄出来, 如在坊间广为流行的教师的“眼镜蛇”形象就充分反映了公众对教育、对教师敢怒不敢言的矛盾心态。而媒体对教师收礼等议题的妖魔化呈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教育腐败问题的一种带有极强情绪色彩的表达。当然, 我们也不否认教师当中确实存在一些根据学生送礼的好坏与多寡来决定对学生的态度的败类, 但我想这样的教师应该不是多数。如果把少数人的个别行为强加给整个教师队伍, 对广大教师群体而言是不公平的, 对良好教育舆论氛围的建设也是不利的。

《中国教师》:您觉得从社会各个层面来讲, 应该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有据可依的“礼尚往来”是否应该就此消失?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教育法规

【中图分类号】G710

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统一于完成办学根本任务、实施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的具体活动与实践中,把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工作结合起来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和长期任务,依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二者结合的关键。

1.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是高校进行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基础和关键。二者统一于完成办学根本任务、实施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的具体活动与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德治校,开展教师道德建设,弘扬正风正气,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德治”同“法治”一样,也是生动具体、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在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在实施德育和开展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没有纪律的约束,没有严格执法执纪和对违章者的惩戒,思想道德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德育工作就不会令人信服,收不到实际功效。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实行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在正确认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关系基础上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发展进步,这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与时俱进的一个具体表现。

2.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二者统一于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实际工作和育人实践活动中。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整体法制建设的步伐,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法律体系。1995年《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教育法》,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和高校各项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权、专业设置权、教学权、科学研究权、对外交往权、校内人事权、财产权等。此外,根据《教育法》,高等学校还享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对教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等权利。《高等教育法》在全面规定高等学校的权利的同时,也对高等学校的义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等。《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员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对高等学校的校长的职权,高等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都做出了相应规定,为校长正确履行职责,同时为高校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依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行使职权时,必须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办事,不能任意越权或违章办事。同时严格履行法定的义务,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在广大师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从一定意义讲,在学校工作中,管理也是一种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照章办事,本身具有感染力和教育功能,可以从正面对管理和服务对象,特别是对青年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做到这一点,要靠管理和服务人员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素质,这又是平常教育和修养的结果。从这个意义讲,“法治”不能脱离“德治”这个基础。没有优越的道德环境条件,法律法规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自觉的执行和遵守,“法治”就是一名空话。

3.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实现二者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教师法》对教师的义务做出六项具体规定,包括守法崇德为人师表、贯彻方针完成工作、教育学生德育领先、关爱学生促成发展、保护学生健康成长和加强自身修养等,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教师应该“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师作为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使命的承担者,不仅应是遵守宪法、法律的表率,而且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以自己高尚的品质和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法律意识的形成发挥积极的影响。教师应该德高为范、为人师表,这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更是法律赋予教师应尽的基本义务。《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教师要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以自己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渊博的学识做学生的表率,以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传授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成才,这是法律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要义。因此,依照法律赋予高校教师的任务、责任和义务来开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师教育与管理的新理念。

4.依法开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依法开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把学法懂法知法、提高教师法律素质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经常性工作,把依法执教、依法育人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依法治校,要求不仅学校有对教师履行责任和义务的督导和约束,而且教师也能对学校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工作进行合理监督。三是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激励、约束、导向等管理制度,形成教师队伍建设良性发展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 篇4

2016-11-21提交者:学员滕云浏览(16)

个人认为,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是所有的问题就教育而言肯定是有其共性的地方,所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花一定的时间找到共性,然后就这个共性的问题进行长时间的思考。例如学生上课时为什么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学生为什么不会小组合作式学习;学生为什么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课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共性就是,教师是否认真去备学生的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围绕如何备学生做一个长时间的思考,否则不进行长时间的思考,没等彻底解决明白就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思索,很容易会出现连锁的反应,这就好像清洁工清扫楼梯一样,不把最上边的台阶扫干净,第二个台阶、第三个台阶等等就会更扫不干净。所以要长期思考一个问题,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一旦养成这样的能力与习惯,就会很顺利地对自己进行很客观地诊断,同时对学生进行调研时也能有针对性,挖掘出其中的不足,找到问题的捷径。所以长期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与习惯是自我诊断和进行学生调研的基础,也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自我诊断和进行学生调研的保障。同时,自我诊断和进行学生调研也是对长期所思考问题的一个论证佐证。

大家的一致观点,就是 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同时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提升自己的工作生活水平,才能真正的提升自我的幸福感

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是做科研工作的一个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肩负着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工作,带着问题去工作,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这关系到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幸福感。之所以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列于首位,一是我们教师大多数忙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而忘了为什么而工作。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工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二是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会被一些荣誉的光环而围绕,这些荣誉会影响教师踏实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所以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列于首位,是提醒各位老师尤其是优秀的教师,不要被荣誉的光环所笼罩,不断突破,进行自我诊断和进行学生调研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什么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这个能力与习惯与自我诊断和进行学生调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您是怎么理解的?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职业道德是谈不上最终能过获得幸福感的。教师的劳动与其他行业的劳动本质上我个人感觉没什么不同,都是劳动者,只不过技术和知识不同。由于教师面对的人的培养所以需要更多的要求并且是不断变化学习提高的。任何人的职业幸福都来自劳动之后的成果。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和自身的共同成长。是对于人的成长,我不认为培养出名校学生就是绝对幸福,那是欣慰、高兴。只有学生成为独立的良好人格个体,能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他们能适应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作为教师我会更幸福。

教师要面对的教育具有长期、长效性。因此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是必要的。这是一个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大问题。时代、社会要求、人的变化都是在变化发展之中,教师为了把握好工作方向必须具备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应对教育工作中不同的问题又保持教师独有的职业特点和作用。

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才能令教师自身素质过硬、技术先进、头脑清晰。才能面对不同环境、变化不断剖析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这种能力与自我诊断和进行学生调研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没有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就无法正确自我诊断:没有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进行学生调研就无从着手、没有方向、产生混乱。2016-11-21刘海洋

为什么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这个问题不只是我们教师行业,其他行业的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是后面三点能力和习惯的前提和基石。

我们常说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其实就是第二点:不断进行自我诊断的专业能力和习惯,自我诊断也就是我们说的反思过程。反思有没有问题?出现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长时间的思考。乃至后面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明白、想透彻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可以说他是自我诊断的前提。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千差万别、性格迥异。那么在教学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不讲究卫生、老爱啃手指怎么办?孩子性格内向不敢说话怎么办......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更要长时间的思考,要考虑孩子的家庭因素、心理、性格、优缺点等等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思考贯穿于第三点的始终。是调研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今天日益快速变化的学习环境中,传统结构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很难解决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广大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的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在以后的教学中常思、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成为一名专业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好教师,首先要热爱教学事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关爱学生,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因此,教育教学中必然会发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找到其中最主要的问题,长时间的思考,深入研究,寻找问题的本质,抓住其中关键,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观察、思考、调研、分析,查阅文献,寻找理论依据,了解著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特色,发现共鸣,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所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善于走进孩子的心灵,多与学生沟通,想学生所想,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共性和特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一名师德高尚的好老师,学生“亲师信道”,教师也就有了幸福感。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注重教育细节,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决定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德行及素养,不断进行自我诊断的能力和习惯则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知晓自己能力水平发展阶段,时刻提升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意识。我们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源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师生的互动是我们提升和发展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土壤,教学相长的程度与我们的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习惯的能力平行发展,我们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践和调研去谈教育,那样会失去意义,而且理论会没有说服力,所以我们与教学实践和调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会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实践和调研,这样不断形成良性循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呈现出无限生机,实现我们的教育者的在工作中应有的职业幸福感,使我们更好的为教育事业服务!

在《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课程学习中,我知道:教师既有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又有价值追求。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对教师是一种自我诊断与自我激励改进,自我约束,自我成长成熟完善,更是对学生的成长的新认识,新目标,用积极的心态,巧妙的智慧去塑造新形象,向更高的要求迈进的台阶。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有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不断的通过对一个问题的长期思考和钻研,最终达到对本问题的深刻理解。这样我就能结合教学实际,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问题的思路,解决方案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很快的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变化,决定了教师的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的长期性。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长期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一直以来想: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习,究竟哪个阶段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更加适合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个阶段都讲“高效”“科学”“合理”,随着学生的生理成长和心里成熟,对教师教育的要求会不一样的。因此,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更加有思考和研究的意义。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那我就能很好的处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不断涌现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实在,最终达到师生的共同进步。

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行为,并且将这种行为锻炼成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潜意识习惯。而要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某一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究,就必然要对学生有持久的、有延续性的、有规律的调研活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问题的规律性活动,从而形成系统的、成体系的研究方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从事的是异性特殊的职业,要求我们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教学办法、优秀的育人能力、还要有持续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更要有一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学习。如果老师只是单纯的成为知识的搬运工,那对于我们所教育的学生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来讲无疑是一种灾难。我们要成为一名有着不断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在对学生持续的调研过程中,逐步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完备的教育教学方案。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深度、有内涵、有针对性,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也是教师这一职业能够生存、能够持续发展的硬道理。所以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种能力又是建立在对学生持续有规律的调研基础上的,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调研才能形成直接的研究材料。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因为学生及其家庭的个体差异是很大,并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经常处于一个问题还没有想清楚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这就造成了疲于应付的状态。长时间这种状态使教师懒于思考,觉得思考没大用,明年又变了。

静下心来再思考,我们不难发现问题解决过程是最有效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但条件是要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问题探究过程。所谓“比较完整的问题探究过程”,指的是问题的鉴别和确定,运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的尝试,在已有经验和知识不够的情况下新知识和经验的学习,运用新知识的尝试,使问题的最终得到解决。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其核心是有效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是由学科性知识和教育性知识组成。这两部分知识无论哪一个都需要教师在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思考、探索。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也是日新月异的变化着,要想正真应用并解决问题必须将知识内化,因此,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

产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能力或习惯能使大量隐蔽性知识达到发现和学习,使自我诊断更精确,对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了解的更透彻,从而能发现或运用出更多的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工具。对学生进行调研主要围绕如下几方面进行,如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结果,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解决。那么,通过问题的解决诊断出自己经验和知识的缺失并以此为契机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是我们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

兰姆间说: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经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的思想的砂型。”思考是人之于动物最为优越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给学生从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丰富自己,做一个科研型教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有这样的一个能力,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不断的通过对一个问题的长期思考和钻研,最终到达对本问题的深刻理解,才能更好的驾驭知识,才能深入浅出的将其交给学生,学生才能学得更轻松,教师这样才会更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一个好的习惯受益终身,平时就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勤于阅读的习惯,不断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不断充实自己,看各类相关专业的书籍和视频,不断去听课,从中学习好方法,这是一个人的自我学习习惯,当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就会去思考,当遇到专业问题的时候,就会花很久的时间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有了思考,才会去钻研学生的问题;因为调研了学生的各类问题,才会去钻研问题。所以面对这些专业问题就会花很长的时间去思考,把思考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

一个人要经常自我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专业的反思。一个人经常进行反思,就会从中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进行改正,当真正面对一个专业问题的时候,就会认真思考,花很久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对自己也要进行全面的评估,自我诊断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且不断充实自己,当面对问题的时候,就能解决了。

所以,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与习惯、与自我诊断,与学生调研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一名教师,教师要以身示范,给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培养一种学习自我提升的习惯,教师的职业道德需要提升,身为一名教

教师职业道德在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爱教师不喜欢的孩子,这样才能做到呢?首先,你要特别尊重他的人格,呵护他的自尊心。后进生,或者问题学生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天天生活在屈辱、悲观、不服气、逆反的矛盾之中。这时他最需要理解与同情。不要以为这样的学生不可救药。给他一点尊重,就能换回他的一点良知。当然,对于一些问题学生来说,这个过程很漫长。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是学生的优点与长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的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与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只要认真观察,最会都会淘尽黄沙始到金。师我感到有一种幸福感,和天真的孩子们在在一起,在一个学习的环境下工作,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教师职业倦怠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在几年前就被人们提及,且被某些部门作为一项课题开展研究。可见教师职业倦怠早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病和社会现象。

教师的职业幸福再哪里?幸福是一种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

这些关于幸福的名言妙论尽管各不相同,但基本揭示了幸福的基本特征——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的。教育,恰恰是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是让人们幸福的事业。教师从事着这个让人幸福的事业,自然也应该从中得到幸福感。

课程作业——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

2016-11-21提交者:学员刘爽浏览(2)【推荐】

本课程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发现教育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并以微型课题的形式系统地加以解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如何真正落实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关注每一次研究的反思;如何在“长时间关注一个问题”的同时,实现自我专业能力的发展,体会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幸福感。

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从他的教育对象那里获得快乐与幸福。人们平时谈论幸福,经常从金钱、地位、事业等方面展开,人是有所追求的生物,人所追求的就是幸福。正因为如此,我们选择了教师职业,那也一定是为幸福而做教师。凡是能够走进孩子心灵,不断追求课堂诗意,尽情享受教育,一定是一个幸福的教师。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面对自己的工作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意向,总是琢磨:我怎样触动孩子们,而触动发生在教育的细节中。教师要读懂学生,给予他们发展空间,并平下心来等待,因为教育等待理论告诉我们:同一起点,发展速度不同,并于不同时期能达到同一高度。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师的道德修养都必须高于社会的一般,如果不能保证教师具备这样的素养,整个社会的发展伦理必然会走向荒谬。

做教师,是一份职业。但,这份职业不属于个人,而属于一个民族。因此,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付出。

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充分理解教书育人的含义,也就是教中要有育,育中要有教。

人是有所追求的生物,人所追求的就是“幸福”。如果我们从事一种职业,那就一定是为幸福而来。如果我们选择了教师职业,那也一定是为幸福而做教师。

价值观决定着幸福观,而幸福观有决定着幸福感。用常人的幸福感作为尺度,永远也体会不到教师职业究竟能够给人带来怎样的特殊幸福。人生的意义在于——拥有一种在幸福他人的同时,也能幸福自己的能力。

如何在“长时间关注一个问题”的同时,实现自我专业能力的发展,体会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幸福感。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从他的教育对象那里获得快乐与幸福。人们平时谈论幸福,经常从金钱、地位、事业等方面展开,人是有所追求的生物,人所追求的就是幸福。正因为如此,我们选择了教师职业,那也一定是为幸福而做教师。凡是能够走进孩子心灵,不断追求课堂诗意,尽情享受教育,一定是一个幸福的教师。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面对自己的工作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意向,总是琢磨:我怎样触动孩子们,而触动发生在教育的细节中。教师要读懂学生,给予他们发展空间,并平下心来等待,因为教育等待理论告诉我们:同一起点,发展速度不同,并于不同时期能达到同一高度。总之,教师的幸福感应该是对自身的价值观的清醒认识,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正确把握,对教师工作的努力才能感受到的。

课程作业——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

2016-11-21提交者:学员汤桂香浏览(34)【推荐】

课程作业——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

为什么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这个问题不只是我们教师行业,其他行业的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是后面三点能力和习惯的前提和基石。

我们常说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其实就是第二点:不断进行自我诊断的专业能力和习惯,自我诊断也就是我们说的反思过程。反思有没有问题?出现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长时间的思考。乃至后面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明白、想透彻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可以说他是自我诊断的前提。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千差万别、性格迥异。那么在教学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不讲究卫生、老爱啃手指怎么办?孩子性格内向不敢说话怎么办......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更要长时间的思考,要考虑孩子的家庭因素、心理、性格、优缺点等等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思考贯穿于第三点的始终。是调研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今天日益快速变化的学习环境中,传统结构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很难解决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广大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的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在以后的教学中常思、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成为一名专业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课程作业——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

作为一个小学英语老师,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有这样的一个能力,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不断的通过对一个问题的长期思考和钻研,最终到达对本问题的深刻理解。当我能全方位的剖析一个问题之后,我就能结合教学实际、学生认知规律来将这个问题的思路、解决方案呈现在学生面前,授学生以渔。当我掌握了这个能力,并养成这样的习惯,那我就能很好的处理自己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不断涌现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同时也会对我带来满满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最终实现我和学生共同成长,达到共同进步。这对教师更是一种自我诊断与自我激励改进,自我约束,自我成长成熟完善,更是对学生的成长的新认识,新目标,用积极的心态,巧妙的智慧去塑造新形象,向更高的要求迈进的台阶。

一个人要经常自我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专业的反思。一个人经常进行反思,就会从中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进行改正,当真正面对一个专业问题的时候,就会认真思考,就会花很长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对自己也要进行全面的评估,自我诊断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且不断充实自己,当面对问题的时候,就能解决了。我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勤于阅读的习惯,不断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不断充实自己,看各类相关专业的书籍和视频,不断去听课,从中学习好方法,这是一个人的自我学习习惯,当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就会去思考,当遇到专业问题的时候,就会花很久的时间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有了思考,才会去钻研学生的问题;因为调研了学生的各类问题,才会去钻研问题。所以面对这些专业问题就会花很长的时间去思考,把思考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

同样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学生的调研不能是简单的、片面化的、短时间的。要正真认识到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必须具备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做好长时间观察、思考学生的准备,只有这样做的学生调研才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效的。因此必须把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

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研修日志 篇5

一、情注课堂、以爱育人

记得1986年,我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班上有个叫郭成的学生,上课基本上不听讲,作业基本上不做,扫地基本不到影儿,打架却基本少不了他,这可真是班级管理中的难题,作为班主任,我当然有责任去教导他,可批评了很多次,效果都不是很明显,面对郭成我想一定能找到一个打开他心门的钥匙。我找来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书籍,查阅了转变后进生的各种资料,学习教育大师们的灵活方法,再结合他的实际,对症下药,我经常找和郭成同村的学生聊天,了解了一些他家庭的情况,原来他家里有两个哥哥,他是父母的第三个儿子,由于父母没有时间照管他,就把他送到了外公外婆家去生活,直到八岁才接回家中,由于较长时间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情感显得不那么融洽,再加上有时大人的教育方法不太恰当,打骂过几次后,郭成就 孤僻,不和家人交流,这种性格带到班上,使他与同学们的交往也有些障碍,动不动就和人打架,对学习也就没多少兴趣,了解了情况后,我首先在生活上给了他很多关心,嘘寒问暖,让他光在感情上接受我,然后找他谈心,和他一起交流成长学习。此时,老师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训斥他的人,而是他的知心朋友,这正是他所缺少的。很多时候,我多给他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多一点时间,少一点压力。因为一个人的缺点不可能一下子能消失得无影无踪,更可况是一个孩子。我相信我触到了他内心世界,他一定能进步的。是的,他进步了。最起码有话愿意告诉我,和同学在一起也有说有笑,在学习上我经常督促他,帮他辅导功课,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他的成绩进步很大,虽然在班上不能名列前茅,但已经令他父母很开心了。这一切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欣慰的呢?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篇6

——第四届“宜城青年教师沙龙”活动发言稿

安庆七中 江邵春

一、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自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大体来说,幸福就是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持续快乐。它可以分为“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前者比较强调人的物质享受,而后者则比较关注人的精神活动。对我们教师而言,幸福显然更多的是后者。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正如费尔巴哈所宣称的那样:“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可以说,幸福是人生活的永恒目标,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其直接目标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其终极目的则应是为了人幸福地生活。

为了培养出幸福地生活的人,教师当然首先就应该是幸福地生活的人。教师是否生活得幸福,直接影响到他对教育的态度、看法与作为,也必然影响到他施教的对象——学生。从这种意义上看,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一个没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很难做好教育,也很难教出富有幸福感的学生。因此,教师是否具有职业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自身发展,而且还将影响到学生的终身成长。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从何而来? 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无疑需要从自身内心来寻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途径自然很多,但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获得事业而非职业上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的获得又离不开学生,离不开你为之付出汗水和辛劳的学生,离不开学生对你的支持和热爱。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具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我们每天面对的对象不是默默无语的机器,也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群有血有肉、鲜活饱满、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是一群富有朝气、将来要服务社会的年轻人。我们工作的好坏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成败兴衰,因而我们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通过我们每天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的智慧,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使之学有所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此我们就会感到莫大的成就感,而这也正是我们的幸福之源。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抓住了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他们的热爱和拥戴呢?我想,这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是否拥有美好而高贵的心灵以及充满感染力的人格魅力。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 育者的人格为基础。”《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说的都是教师的人格力量、人格威信在所有教育手段中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一个优秀的教师,其坦荡无私的灵魂,光明磊落的胸怀,温柔敦厚的修养,博大精深的学识,谦逊礼让的举止,自强不息的精神,都是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发奋学习、努力成才并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有力武器。

三、教师如何完善自我人格?

上面提到教师人格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呢?

首先,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专业发展,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尤其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自觉地付诸实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的需求。

其次,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慈爱和宽容。夏丏尊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李燕杰教授也说:“一切好的教育方法、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的无比挚爱之中。”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包容学生的缺点和过失,不会求全责备,不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而是更多的鼓励、表扬和赞美,引导他 们走上良性发展的人生轨道。

再次,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把教育作为事业而非职业的人,才会积极投身于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去并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和幸福。试想,一个只是将教师职业作为“饭碗”保障的人,终日只是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怎么会具有感召人的人格魅力呢?他有怎么会赢得学生的热爱呢?

最后,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对于事业的追求从不满足。正如教育名家李镇西在其著作《做最好的老师》中说的那样:“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与自己比’——昨天的自己与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个人一生的‘最好’。”这种对于“最好”的追求来源于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来源于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来源于对卓越完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总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其在教学中获得的成就感,成就感的获得自然离不开学生的热爱与支持,而学生的热爱与支持又离不开教师自身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为此,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专业成长中高度重视自我人格的发展、提升和完善。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篇7

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行艰苦锻炼的结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影响师德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期望、职业声望、现实地位、地区和校园环境及学校管理制度等多种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职业态度、社会比较、自我意识和角色评价等主管因素。正是因为影响因素的不同,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也各有侧重。本文着重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谈一谈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有着一些特殊性,他们是有思想、有个性、拥有并且在不断完善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年人,大学阶段的环境和教育对他们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媒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殊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道德等关系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和体现。当今我国提倡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大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应该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秩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保证。就如何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民主平等的原则

高等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大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与高校教师处在一种较为平等的地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使学术交流有助于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要求师生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互相尊重,既要欣赏对方的优点,也应能正确看待各自的缺点。民主平等的环境会使学生在老师面前自由自在的畅所欲言,心灵接触的前提和关键则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心灵交往和谐境界的基础。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时,在学生面前,要勇于承认错误。卸下老师的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聆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纳学生的批评。

作为老师,需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有偏心,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长相的优劣分亲疏厚薄。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量体裁衣,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爱戴,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二、要关爱学生的原则

教育不能没有爱,爱是教育的精神。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爱学生。

爱是一种情感投入,关爱学生是每位老师对从事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关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作为老师应有高于母爱、宽于父爱的师爱。用爱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就要跟学生进行心贴心的交流。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要用不同的形式去关爱每位学生。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才有可能发挥教育的功能。所以,教师应主动关心体贴生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真心关爱学生。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思想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培养师生间的感情。真正减少和克服疏远与冷漠,形成教师信任学生,学生信赖老师的理想境界。

三、要尊重、赏识学生的原则

尊重比关爱更为重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感受到自尊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人格、隐私等等,使用一切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奠基石,是教育成功的法则。

老师的尊重和赏识是学生潜能得到升华的金钥匙。赏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优点,是一个人成功道路上的加速器。

老师要赏识学生,首先得要接受学生的全部,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全方位地认识学生,这是赏识教育的重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了解到学生的长处,为学生的优点延伸和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也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老师树立好形象,师生间要民主平等,要多多关爱学生,要尊重、赏识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自然会形成。

摘要: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 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则主要从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论述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道德修养,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9) .

[2]邓晓霞.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J].科技信息, 2009 (9) .

[3]赵慧君.浅谈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J].职业时空, 2011 (6) .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 篇8

关键词:道德幸福道德品质修养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道德作为人的属性和精神,是幸福的主干。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通过德性或某种学习或训练而获得的,但需要完全的善和一生的时间。幸福本身离不开德性,德性对幸福而言,至关重要。两者之间彼此相互关联,互为统一。也就是说,幸福是依存于道德的附庸,而道德是幸福的主宰。

一、人是道德的主体

道德在人的意识中伴随一生。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幼年、青年、成年、老年。在儿童阶段,人对道德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他律阶段”,时间大约在5岁—8岁。此时在成人的引导下,严格准守规则,负责任,服从权威。二是“自律阶段”,从八九岁以后。人在该阶段,已经认识到了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对权威已不再盲目服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发展出自己独立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亦认识到各种道德信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社会规范,不管是道德还是法律,不再是简单地遵从,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灵活的变通。因此,人的道德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当人在发展中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决定了他们如何构建他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其中也包括了对道德的进一步理解。

二、幸福是灵魂的愉悦

道德的范畴内容中,幸福在道德体系中只是一个方面,除此还包括有人们的义务、良心、荣誉、节操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认为,“人的道德的基础乃是人对幸福的追求。”费尔巴哈强调指出,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亞里士多德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类——外在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在道德领域中人生的外在之物体现在社会生活传统习惯,世俗演绎财富之中,而幸福来自人的内心,是由人的心态决定的,心态是幸福的温度计。幸福的大与小、多与少,取决于人的心态。人的一切美好的经历只有转化为内心的体验,与心灵的碰撞之后,才能称其为幸福。当人们体验幸福的同时,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幸福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人们得到财富、地位、荣誉后会引发幸福的感受,但得到这些东西的人并不全都是幸福的。外在的东西只是条件,只有转化为内在的体验和心情上升到精神形态层面,才能称其为幸福。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不同的人生也可以对应不同的幸福。幸福也从不偏爱任何人。

三、道德的完美亦应包含着幸福

“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张载集》),德为幸福的前提,道德不能排斥幸福。道德的完美,亦相应地包含着幸福。幸福作为“好”或“善”是以人自身的完善为目的。人自身的完善就是人的幸福的实现。人们一般把有道德的行为称作善,而把不道德的行为叫做恶。人行善避恶,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人群的和谐。“善”有两层意思。一指个人的善,即个人道德上、人格上、精神上的提高和完善。另一是指社会的善,即社会的进步和公正,社会秩序的规范。“善”的个人是好人,“善”的社会是好社会。作为“善”的个人,要养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对于善的行为有道德上的满足,对于恶的行为,能够有道德上的批判,只有对善和恶、美和丑、正义与非正义,有明显的爱憎分明的感情,才能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才能净化社会环境,张扬良好的社会风尚。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具有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如果没有理想,道德理念缺失,个人便是堕落的个人,社会便会是腐败的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幸福。俗话说“德与福相倚重”。只有道德在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幸福的范畴才能不断发展,臻于完善。每一个人都在谋求幸福,但是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离的。集体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个人幸福是集体幸福的体现;没有集体幸福,就不会有个人幸福。只有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生活基础,也才能彰显出道德的完美。

四、道德品质修养的必要性

(一) 人的社会化是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当人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时候,经过社会化过程,变成具有社会观念和社会技能的社会人,构成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在人格发展中,会受到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过程。在文化发展中,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并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通过代际传承和积累用于改造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使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使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增进社会的团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传递社会知识和规范,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人在生命周期内,在与环境的结合中,是其人格发展的过程。一是经历传统的按阶段发展。人在进入社会时,最初从儿童时期开始。在生命的早期,在孩提阶段,主要接受语言和认知本领。青年时期,进行大量的学习为将来所要扮演的角色做预期准备。成年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角色的要求进行学习。二是经历在社会互动中双向发展。接受历史传统,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涌现,长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接受晚辈知识的传递。三是在社会变革中重新定位角色转化。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在角色的转换中,在新的环境中。接受新的变化。

(三)人在生命历程中人格的提升

一个人一生会经历入学、就业、生育、退休等生命事件,每个人的生命事件按一系列顺序排列,构成个人的生命历程。社会化过程贯穿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道德品质,即“人格”,行为原则和规范一方面受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影响,另一方面与个人的修养有关。人的道德品质上的善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社会互动逐渐形成的。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和可变性。人的可变性也称可塑性,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可以使人的道德品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可以使人的向善向恶的能力得到改善,善的可以更善,或者可以变恶,恶的也可以改恶从善,或者变得更恶。在个人人格提升中,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人格会影响到他将来的行为模式。其次,同辈群体中,以青少年阶段的相互影响最为明显。第三,学校、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人格的提升过程是每个人都应接受的现实。因为个人既是构成社会的一分子又是社会风尚的制造者,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需要改造而且能够改造的,不要把自己看作是完美的、神圣的、不可改造的。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四)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

品德的修养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品德的修养才能得到升华。首先,在人们相处的社会关系中,不断的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提升自身的素质,规范个人的行为,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在道德教育、品德的修养中,坚持正确的道德准则。与非道德的行为决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第三,品德贯穿个人的一生。对品德的修养,必须从认识到实践,往复循环,不断提高。通过内心信念,形成一种境界。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事。刻苦地锻炼和不断的自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要不断的学习,要从一个自认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重塑个人价值体系,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规范个人自身行为,以此影响社会风尚的根本向好。最后,要做好传承延续,把社会知识和规范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通过社会化手段培养具有与社会化手段培养具有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社会成员,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超.幸福生活的伦理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1.

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 篇9

职业道德是全社会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良好稳定运行和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有力保障,所谓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行为准则去对待学生、同行、领导和学生家长,去处理教育劳动问题,做好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构想和希望,是人们提升自身能力、素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教育道路上的头等大事,每位教师应把从事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崇高职业理想,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尺度,

这是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人生幸福的最现实最可靠的途径。

儒家思想与教师职业道德 篇10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能激励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自觉献身精神,能调节教育过程中有关人际间的关系。它不仅对学生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是素来重视师德修养的文明古国,历代的师德有着丰富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理论财富,是我国教师长期实践的结晶。自孔子以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得到不断的扩充和丰富。教师职业道德也承载着儒家思想的内涵。因此学习儒家思想对于教师学习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上,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身教重言教,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则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孔子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修养,孔子提出,教师应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孔子还提出,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要“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孔子本人便是一个表率。他崇尚道德仁爱礼义,从不谈怪异、强力、**、鬼神。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不信怪、力、乱、神。”他为人认真诚实,“言而有信”。他主张实事求是,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他严以律已,勇于承认错误,乐于听取意见,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其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高尚人格,受到众弟子的高度钦仰。他们将孔子崇之如日月,爱之如父母,敬之过于尧舜,对他的学说,“仰之称高,钻之弥坚”。至于后世,则更是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感人至深,由兹可见。

成才德为首,树德先树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力量更是无言的召唤。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深受教师的影响,作为教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教学态度、道德情操以及思想作风都会影响学生,对学生的成才极为重要。

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许一句话就会让学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甚至会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教师的道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风气,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当代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包装自己,用渊博的学识、谦恭的为人,幽默睿智的谈吐,健康稳定的心态,丰富、深邃、独特的思想见解,善良、真诚、宽容、正直、富有爱心的人格品质的外在表现,给学生以启迪、教育、影响并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篇11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对于教师而言,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首先,教师心理健康是其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教师心理素质对其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不良的心理情绪可能激发教师冲动心理,做出对教学不利的行为。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成败,而且能够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教师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心理能力,与教师职业道德有联系,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能力,可以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与教师人格和性格之间有联系,对教育教学活动有影响[1]。

二、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教师应热爱学生

现阶段,随着教育教学进程的加快,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面临着工作压力,记忆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引发绝望感。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可能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中,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情绪,而且可能与学生产生冲突。学生在学习中,希望得到教师的爱与尊重,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自觉克制不良情绪,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其自尊心,既有助于师生间友好关系的构建,又能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2]。

(二)教师需要爱岗敬业

现阶段,许多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断期盼周末、假期等,导致教师逐渐降低工作热情。所以,教师应树立爱岗敬业的信念,赋予本职工作以更多的神圣感、使命感,进而全身心投入到祖国教育事业中。对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而增强教师的归属感。首先,定期举办教育交流会,鼓励教师能够积极参与活动策划和主持,有助于教师积极应对挫折,克服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而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树立典型,以发挥教师榜样性作用。

(三)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和交流

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推动教育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这也是师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注重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时,必须能够保持自信、积极的心理状态而应对挑战和客服困难;反之,则可能产生嫉妒、猜疑等不良心理,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消极影响。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教师之间有必要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即知识竞争、才能竞争、职业道德修养竞争、工作质量与效益竞争、心理素质竞争等。基于该环境,学校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

(四)教师应永葆初心而施教

教师应永葆初心而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和保持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相对较大,可能无法妥善处理得与失、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在教育中,应永葆初心,本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态度而开展工作,保持心理的豁达。如此,能够培养教师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实现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双赢式发展。

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文化知识学习和人生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就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而言,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推动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母爱伟大——读《母爱的力量》有感下一篇:楼面部服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