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唐诗(精选6篇)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
3.客路:旅途。
9.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10.风正:风顺(而和)。
11.悬:挂。
12.海日:海上的旭日。
13.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14.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韵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写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纳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特别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即使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阔大的境界实际上也不失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审美范型。
【评析】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写冬末春初,作者王湾,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讲解】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这首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风平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赏析】
《次北固山下》又题《江南意》这首诗旨在抒写诗人在北固山下泊舟时,因冬末春初的旅途景色而触发的思乡之情。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意思是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次联“潮平江岸阔,风正一帆悬”,具体写江面的景色。在天将亮时,诗人远望江面,因为潮满而觉得江面仿佛比昨日增宽了;这时有一只帆船,顺风东下,使沉寂了一夜的长江顿添生气。“阔”字写出了诗人视觉的特殊感受 ;“一”字显示了江面的平静被打破 ,点出旅客思乡心切,不待天明已催舟进发了;“悬”字表示帆的醒目高张 ,这一联写得明快雄奇,将长江下游潮涨江阔、烟波浩渺的壮美景色生动地展现出来 ,传达出诗人心灵中要“乘长风以破万里浪”的豪迈感。
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大江日出的壮景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北固山下江面开阔,举目远望,仿佛一眼即能望尽东方地平线。在这残夜将尽的晓色中,一轮红日从东方江面上冉冉而升,天亮了,放眼江岸,万物复苏,诗人突然觉得江南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春之命脉,仿佛是伸入了旧年年底一样。这一联诗人无意于说理,然而却于景物描写中形象地昭示了一切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的客观辩证法。
末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内心勃然而生的思乡之情。旧的一天消逝了,旧的一年也过去了,而诗人却仍然漂泊流浪,如雨中浮萍,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次北固山下》一诗很受历代选家的重视。特别是中间两联“潮平江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更是壮丽,富于哲理,成为律诗句法技巧上成熟的.标志,因此,在唐代就被殷璠誉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河岳英灵集》卷下)。时称“燕许大手笔”的著名文学家张说任宰相时,曾亲笔将“海日”一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式。这些都足以说明《次北固山下》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点评】
王湾,洛阳人。公元7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她)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的心情吧。尾联不仅与首联相照应,也使诗中客观景物全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原本自然之景物也就有了人的灵性,向人们诉说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感觉和愿望。
一、壮阔的江面之景
第二联:“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春潮涌动, 江面与岸相平, 更显示出江水的浩渺, 视野的开阔。一幅满江春潮图, 在诗人的大手笔下洋洋洒洒地表现出它的恢弘气势。而“风正一帆悬”, “风正”表明风顺而不猛烈, “悬”, 表明白帆高高挂起, 青山之下, 绿水之上, 白帆高悬, 是多么美丽的点缀, 景物相互映衬, 又是多么的和谐。“风正一帆悬”这一句尤为精彩, 乘风破浪,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是多么的得意, 这种喜悦之情更给启航人增添了信心。
二、喜悦的迎春之意
第三联:“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海日”就是太阳, 古人认为日出于海, 故称“海日”。“江春”就是春天, 诗人以“江”对“海”, 也是对偶的需要。这两句, 一方面是写景:眺望江面, 夜色未尽, 但一轮红日已从东方升起;江南春早, 虽还在旧年腊月, 已有春风吹拂, 春水荡漾, 春意满目。一方面写出时序的交替, 时光匆匆, 时不待我, 更重要的是, “海日”、“江春”这是新的事物, 代表着新的生命, 具有强大的活力, 它驱尽黑暗, 赶走严冬, 旧的事物终究要被新的事物所代替, 它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三、含蓄的思念之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红日东升, 春回大地, 而诗人则行舟江上, 人旅江南, 一种漂泊羁旅之感, 一种怀乡思亲之情顿然而生。也许父母妻儿在等着他的书信, 盼着他的回归与家人团聚。可是航船在发, 只有那一群北归的大雁, 请你们给我捎信, 向家人问候吧!诗人借“雁足传书”的典故, 表达自己的淡淡乡愁, 一种思乡之情感染着读者。
教学目标:通过《次北固山下》教会学生古诗词背诵技巧,提高背诵效率
教学准备:每生计时器(秒表、手表等)一只
课堂呈现:
师: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律诗。如何将这首诗快速准确地背下来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诗歌背诵的技巧。在背诵之前,首先要读,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时间2分钟。(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既准确又流利。大家看看,如何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呢?1分钟!(生读,划层次)
生:这首诗分为两层:前三句都是写景,最后一句抒发情感。
师:你这种划分是可以的。前三句是写景,这些景色是同一个地方的吗?有没有更细致的划分?
生1:第一句是过渡,从山外引到水前;第二、三句写作者在船上看到的景色;最后一句是作者抒发的情感。
生2:第一句是说作者从陆路改成水路,第二句是作者白天在船上看到的景色,第三句是作者凌晨在船上看到的景色,最后一句是作者抒发的情感。
师:这两种划分老师认为都很好!后一种划分更细致,条理更加清晰。这就是背诵的第一步(板书:划分层次)。具体地看每一层又该如何背诵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抓关键词语(板书)。我们先试试第一句也就是首联。大家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抓关键词语,我们可以选择句中的景物——青山、绿水。用什么方式通往青山,用什么方式通往绿水呢?
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师:第二句也就是颔联,写白天在船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选择的景物是——
生:潮、岸、风、帆。
师:潮和岸什么关系,风和帆什么关系?大家尝试背出来。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师:非常好。我们看第三句也就是颈联。我们可以选择的景物是——
生:海日、江春。
师:凌晨时分,作者在船头看到海日和江春怎样的景象?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师:尾联是作者的感慨,我们可以抓住的关键词语是——乡书、归雁。古代就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就让大雁带去我对家乡的问候吧。齐背!
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这首借景抒情的诗写作者沿途中所看的景色,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我们在背诵时,要划分层次,再抓住关键词语。这些词语主要是景物,同学们可以先把这些景物写在空白页上,再尝试背诵。时间3分钟,之后老师抽查。
(生背诵)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也很用心,掌握得也很牢靠。划分层次再抓关键词语,化繁为简,让复杂的诗变得容易起来。如果只是单纯性地去朗读,去理解背诵,我想花的时间再多,大家也未必能够这么快就背诵出来。为了巩固成果,老师准备了崔颢的《黄鹤楼》这首七言律诗,大家看投影仪,字数比《次北固山下》多16个字,有没有信心将这首诗背完呢?
生:有!
师: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这首诗,注意某些字词的读音。(师读学生听)
师:需要注意的字是“萋”“鹦鹉”。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力求读得准确、流利。时间4分钟。
师:哪名同学示范一下?
(生读)
师:完全正确。大家再读读这首诗,想想看这首诗该怎样划分层次?思考之后,同桌间交流一下。
师:请同学们发表见解。
生:一、二句是叙事,写黄鹤楼的传说,第三句写作者登上黄鹤楼看到的景色,第四句是作者登楼之后的感慨。
师:有没有别的见解?
生:第一句是写黄鹤楼的传说,第二句是作者根据这个传说抒发的感慨,黄鹤楼如今没有仙人只有白云飘荡,第三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看到的景色,第四句是作者抒发的感慨。
师:两名同学的见解老师认为都合情合理。我们划分层次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背诵的难度,方便我们背诵。我们采用第一种说法来背背看。一、二两句我们可以抓住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呢?
生:黄鹤、白云。
师:黄鹤一共出现了三次,“黄鹤去”“黄鹤楼”“黄鹤一去”,把这个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串联了起来,如今只留下一年又一年悠悠地飘荡的白云。同学们齐读一、二两句。
(生齐读)
师:看着老师,大家齐背一下。
(生齐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师:第三句就是颈联。白天阳光明媚,作者登上黄鹤楼看到的景物是什么呢?
生1:汉阳树、鹦鹉洲。
生2:晴川、芳草。
师:有川,有树,有草,有洲,在白天这些都看得历历在目。我們齐背一下。
(生齐背“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师: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时分,什么让作者忧愁?
生:烟波浩渺的长江。
师:烟波浩渺的长江让作者看不清楚故乡在哪里。抓住“乡关”“烟波”,一问一答,我们齐背一下。
(生齐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这首诗初步背诵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我们还需要整合一下,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自由准备,之后全班齐背。
(生自由地读背)
师:声音不是很整齐噢!不过没关系,时间还很充裕,我建议大家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利用你们身边的秒表,比比谁背得又快又准。
(生拿出秒表比赛,师巡视)
师:不知不觉要下课了,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借景抒情类的诗歌的背诵方法。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一是划分层次,二是抓关键词语,在抓关键词语时,我们抓住的是景物。以后遇到这类诗大家不妨试一试,练一练,久而久之,背诵能力就会提高。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 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纳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特别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即使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阔大的境界实际上也不失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审美范型。
各位老师好,我是俞珂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作者在次北固山下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后发出“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通过海上优美的景色,运用大雁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说学生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三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方面:第一,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第二,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第二,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
过程与方法方面:第一,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第二,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第一,能感受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第二,能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教学难点是: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说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激趣导入
我将设计如下导入语: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游走在外的人男的才能回一次家,于是,思乡便成了旅人们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次北固山下》,让我们一同去感受王湾的思乡之情吧。
第二步、一读,体验情感之美
让学生自由诵读,说说本诗那部分写景,那部分抒情?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这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
第三步、二读,体验内容之美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解释全文。再请2-3位学生说说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在这只环节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力。
第四步、三读,体验语言之美
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从写景的三句诗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说感受和理由。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应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和表达的能力。
第五步、精读,背诵体悟
再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由背诵,然后小组抽背,再全班齐背。教师进行适当点评。目的是考察学生这节课的情况和对诗歌的掌握度。
第六步、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我将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由此归纳出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课外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余光中的《乡愁》。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