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教学体验(推荐10篇)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例如,教完《百分数》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芳把积攒的800元压岁钱从3月1日开始在信用社储蓄一年,那么到3月1日,他可以得到多少元?这样的问题,新鲜有趣,与生活非常贴近,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地到附近银行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识,并与百分数知识相联系。通过调查、计算、思考,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还了解到金融知识,增长见识,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其次,教学中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教学《连乘应用题》后,我创设了让学生模拟去“超市”购物的情境:三(1)班有4个小组,每组10人,“六一”节那天,学校给这个班200元为每个学生买礼物,圆珠笔每支1元,旺旺雪饼每包2元,溜溜球每个3元,根据这些条件你们打算怎么买?一番思考后,学生们争先恐后编出了好多连乘应用题,学生们在轻松的“购物”情境中,对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学得更加轻松。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二、尊重个性,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知识的学习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过程。数学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样的“矛盾”往往激化学生产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我在一次活动课当中,出示了一道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产生矛盾冲突的题目:新华书店有以下一批儿童读物打折出售,你会怎么买?并说出你的理由。
①《西游记连环画》(原价8.50元,现价4.50元)
②《作文选》(原价12.00元,现价9.00元)
③《儿童漫画》(原价10.80元,现价7.80元)
④《童话选集》(原价18.80元,现价13.80元)
在讨论当中,许多同学都据理力争,毫不相让。有的选择了《童话选集》,因为价格下调了5.0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有的认为买《西游记连环画》合算,因为它下降的幅度最大,价格几乎是原来的一半,而《童话选集》下降幅度还不到三分之一。还有一些更新颖的观点:我要买作文选,因为它对我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我要买《西游记连环画》,其他的我不喜欢;我要买《童话选集》,其他的我都有了,买来没用……由于每个同学认识角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局面,这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得到激发。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主要可分为发生式概念和属差式概念两类。所谓发生式概念是指这一数学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属差式概念是通过种概念与属概念差异来界定概念的内涵的。强化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如分数就是一个发生式要概念,我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过程明确“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又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我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动作进行体验。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之后,设计了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有的一个人搭,有的几个人一起搭,结果搭出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四、引导反思,让学生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
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是对认知的再认知,是对感悟的再体验。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活动、体验,有所发现,完成了再创造的过程,但这过程往往更多的是凭直觉。让学生冷静下来之后,对自己的判断、发现、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反思体验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引导学生用转化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要求学生反思: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我们以前用过这样的方法吗?这种方法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用处?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最后指名发言,语言表述。这样的反思小结,花时不多,效果显而易见。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就会感到有道可走,有章可循。
走“体验”之路,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 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 结构清晰, 首尾呼应, 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 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老师, 向自然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获取知识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二、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概括课文3、4、5自然段段意。
2.研读课文, 弄懂人类从生物上受到什么启发,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指导学生介绍课外搜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4.练写自述, 内化语言及体会写作特色。
三、重点、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 弄懂人类从生物上受到什么启发,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难点:练写自述, 内化语言及体会写作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 紧扣题目, 寻找“老师”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 课文中人类的“老师”是谁?
2.生答: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等。
3.文中有一个句子就能回答谁是人类的“老师”!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4.课文第二节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
(出示:其实, 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设计理念:文题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它往往是文章中心或主要内容的提炼。教师要用好这一资源, 以文题为着眼点, 以点带线, 以线促面, 推进阅读, 拓宽学生阅读思路, 引导学生潜心文本, 与文本展开有效的对话。】
(二) 研读课文, 感悟“老师”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出示: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 发明了潜水艇。可以说鱼儿是人类的“老师”。
你能用“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鱼儿是人类的“老师”吗?
(2) 过渡:这个难不倒你们。课文第三小节介绍的鸟儿等生物也是人类的“老师”。你们会不会用这个句式说句话呢?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三小节, 边读边想, 细细体会, 可以画一画关键的词句, 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还可以作上记号。
(2) 学生自读课文, 体会理解, 然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3) 交流: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十分投入。那么, 谁先来说?
●鸟儿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因为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 发明了飞机。所以鸟儿是人类的老师。)
30年以后, 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 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 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学生跟读—— (至“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蜻蜓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谁能用刚才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蜻蜓是人类的“老师”?能不能说得简洁些?谁读懂了“这一点”指什么?这几句话怎样来读好它呢? (开始读得慢些, 接着读出恍然大悟, 最后又有点惋惜。)
●苍蝇、蚊子、蜜蜂等为什么也是人类的“老师”?
(引读:现在, 飞行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
谁能用刚才的句式说说苍蝇、蚊子、蜜蜂等为什么也是人类的“老师”?
(4) 小结:飞机的发明、改进、创优, 几乎都是从这些小小飞行家身上得到启示的, 它们确实是人类的好老师!
3.同法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
【设计理念:教师应建构“对话”型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对话, 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 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使阅读教学充满个性价值。】
(三) 练写自述, 体验“老师”
1.教师创设情境: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等, 成为了人类的老师, 可它们并不知道。
2.出示范文。
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有着圆圆大头的鲸。有一天, 我正在海中畅游, 突然一艘海轮很快地从我身旁驶过。咦?怎么回事?我急忙奋力地游过去, 大声问:“海轮大哥, 现在你怎么能开得这么快?”海轮大哥放慢速度, 笑呵呵地说:“这还得谢谢你呀!是你给了科学家启示, 把我造成你的样子。你的外形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流线体, 在水中的阻力最小, 所以我现在开得快。你明白了吗?”
3.选文中的一个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或其他事例, 用自述的形式写清人类以你为师的原因。
4.学生写自述, 教师巡视。
5.交流:大多数同学写好了, 有许多同学还写得很生动。下面, 我请同学们到前面来读读自己写的“自述”, 谁愿意先来?
【设计理念:教师要钻研文本, 再度开发文本, 让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练写自述中内化了文本语言, 解放了头脑、放飞了想象, 表达了个体心声, 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体验真起来, 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与光彩。】
(四) 拓展材料, 延伸“老师”
1.从刚才你们的自述中, 大家了解到:是你们让人类受到了启发, 并有了许多发明创造。课文主要讲述清楚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2.拓展延伸。
(1) 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在这里说明什么?
(2) 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除了刚才大家介绍的, 你还知道哪些?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小结:大家搜集到的资料很丰富, 看来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还真不少。正是由于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启发, 所以才有了很多发明创造, 他们成为人类的“老师”真是名副其实啊!
4.让我们来赞美一下他们!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设计理念: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拓展, 拓展时机、程度、内容都要立足文本, 围绕文本展开, 要超越文本, 更要反哺文本, 唯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实现真正意义上教材文本空间的拓展。】
(五) 总结课文, 学习写法
1.大自然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生物的研究, 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 但这还远远不够, 更多的奥妙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 在走进自然的同时, 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启示, 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2.人类的老师有很多, 为什么只写了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写)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同时, 还要学习一篇文章的写法。
3.在那么多的“老师”中,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了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 (有详有略, 重点突出)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生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 还要了解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组材的, 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教师应研读教材, 找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 让学生走进课文, 与课文展开对话, 教师适当点拨, 让学生习得写法。】
板书设计: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详写
人类的“老师”建筑设计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汽车设计
坦克设计 略写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以下是我在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边,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將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又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共同成长。
夏天的太阳比以其他季节更勤劳,出来的真早,抬头望去,几朵白云在天空中散步。虽然现在是放暑假,但是我今天比以往还起得早,因为妈妈要带我去她学校体验当老师,我可开心了!为了当好小老师,我昨天晚上还专门备课了。
随着“叮铃铃”的上课铃声,我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我的心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像揣了只小兔子似的。我深呼几一口气,学着周老师的样子讲了两首古诗——《春晓》和《小池》。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听得很认真。也有的同学不认真,在开小差。我提醒他们要认真听课哟,可是一会儿有的又不听课了。哎,看来当老师还真不容易呢!以后,我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讲,做个爱学习的好孩子。课后,有个大哥哥(妈妈是大学老师)说他不会背《小池》,我又单独教了他两遍,很快他就会背了。我心里特别高兴。瞧,我是不是很有老师的范儿呢?
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第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学英语课的教学反思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实在,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我有幸参加这次送课下乡活动,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旅程,我学会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下面是我对本堂课的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学资源 本节课所教的是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1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ABCDEF六个部分,按教材编排分三个课时完成。AB为一个课时,CD为一个课时,EF为一个课时,这对没有英语语言环境的农村学生来说确实有点难度,我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加以整合,依托教材,而又活用教材不做教材的奴隶。本课的A、B部分既要学习四个单词,又要学习21到100的数字,还有一些对话,内容太多。如果同时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学生难以消化,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打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教学内容,我把B部分的知识,调整为第一课时,先学单词和数字,A部分的对话调为第二课时。其余的内容较简单作为第三课时。这样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我在教A部分时,没有按照课文编排的句子顺序来教,而是针对学生的状况,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先教难点。A部分对话的难点就是句子The sum of forty-six and fifty-four is one hundred.因此,在复习了单词和数字之后,直接切入难点,并采用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练习,学生很快就突破了这个难点,让我得到了意外地惊喜.当然课时与课时之间没有严格地界限,在这一课时中我有机地渗透了第三课时的内容,如:C部分句子You’re right.D部分的句子How do you spell?当学生学习第三课时的时候, 学生对这些新知就不陌生了.二、反思教学目标 我能以总体课程和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能懂并能运用句子:Is this sum right? Yes,it’s right„等五个句子,学生在上完这课后都有在情景中用英语来表达这些句子,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用流利的英语来表达数学中加法算式并能说出这道题的对与错,通过学习学生都能用流利的英语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算式,达到了这一目标.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克服交流中的困难,使交际顺利进行。本节课学完对话后,学生几人一组进行对话表演,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反思教学结构 我能结合教学实践,选择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热身-复习-呈现-操练-巩固-小结。第一步是热身活动(Warming up)。热身活动是一种课前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引发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活动,我采用谈话、游戏、唱歌、竞赛等形式首先创造了浓厚的氛围,所以学生英语的兴致就很高。第二步就是复习旧知(Revision)。由于每周才两节课,有的学生学完后把知识原原本本地都还给了老师,因此我很重视复习这个环节,我在复习单词时复习了字母,在复习数字时就复习了前面的词汇。如:我先拿出pig这个单词卡片,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来,然后让学生猜有多少只猪,给一个数字范围大于55而小于60,再拿apple这个单词卡片,我告诉学生这个数是99的邻居,学生有用英语说是98也有说100的。学生都很有兴致,很快地溶入到我设计好的教学情景中。第三步是呈现新知(Presentation)。我创设了恰当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语言并理解了语言。第四步是操练(Practice)。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练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快乐传真、说说做做、说说猜猜、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抢夺红旗等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练习。第五步是巩固知识 Consolidation);我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真实情景或类真实情境中表演课文、改编对话、情境表演等巩固了所学知识,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第六步是评价小结(Sum-up)。我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法结束了本堂课,学生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反思教学方法 1、能让英语课成为了学生的一种享受。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开设小学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语言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但是拥有了学习语言知识的兴趣是一辈子受益无穷的。我所上的这课虽然内容有点枯燥无味,但是我始终将音乐、游戏、竞赛、奖励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一直饶有兴趣。从他们充满兴奋的脸上我感觉到我成功了。2、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及时奖励学生。我认为只有促使学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也只有学习成功,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长久保持。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层次为他们创造成功的阶梯目标,这样给他们创造得到奖励的机会。在教学中采用个别奖励和集体奖励相结合,个别的奖励培养他们的成就感,给学生伸一个大拇指,一个小饰物米老鼠,一个笑脸。集体奖励培养了集体荣誉感,集体奖励时我给每小组三个阶梯:复习、难点、重点。哪组在这个环节能胜就可以在这个阶梯上插红旗,最后小结时学生一起数红旗,哪组多就能得一面大红旗,学生都很乐意。3、能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统一。
1 联系实际, 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 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 “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 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 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例如, 教完 《百分数》后,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小芳把积攒的800 元压岁钱从2012 年3 月1 日开始在信用社储蓄一年, 那么到2014 年3 月1 日, 他可以得到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 新鲜有趣, 与生活非常贴近, 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地到附近银行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识, 并与百分数知识相联系。通过调查、计算、思考, 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 而且还了解到金融知识, 增长见识, 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其次, 教学中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样, 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 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 教学 《连乘应用题》后, 我创设了让学生模拟去 “超市”购物的情境: 三 ( 1) 班有4 个小组, 每组10 人, “六一”节那天, 学校给这个班200 元为每个学生买礼物, 圆珠笔每支1 元, 旺旺雪饼每包2 元, 溜溜球每个3 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们打算怎么买? 一番思考后, 学生们争先恐后编出了好多连乘应用题, 学生们在轻松的 “购物”情境中, 对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 学得更加轻松。
实践证明, 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 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 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2 尊重个性, 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 对知识的学习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中, 我们要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过程。数学生活与现实生活中, 经常会产生一些 “矛盾”, 这样的“矛盾”往往激化学生产生的情感体验,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主要可分为发生式概念和属差式概念两类。所谓发生式概念是指这一数学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属差式概念是通过种概念与属概念差异来界定概念的内涵的。强化实践操作, 开放学生 “全脑”, 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 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如分数就是一个发生式要概念,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过程明确 “单位1” 的含义, 理解分数的意义。又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 我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 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 说说自己的感受, 有的说是软的, 有的说是硬的, 还有的说是圆的, 还有的说是有角的……这样, 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动作进行体验。然后, 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 看一看, 拍一拍, 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 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之后, 设计了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自由组合, 有的一个人搭, 有的几个人一起搭, 结果搭出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 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4 引导反思, 让学生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
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 是对认知的再认知, 是对感悟的再体验。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活动、体验, 有所发现, 完成了再创造的过程, 但这过程往往更多的是凭直觉。让学生冷静下来之后, 对自己的判断、发现、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 反思体验的方法, 这样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我在引导学生用转化方法推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之后, 要求学生反思: 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我们以前用过这样的方法吗? 这种方法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用处? 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 并组织学生讨论, 互相启发, 最后指名发言, 语言表述。这样的反思小结, 花时不多, 效果显而易见。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就会感到有道可走, 有章可循。
走 “体验”之路, 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在小学数学中, 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 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 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摘要: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普及推广,美术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美术课,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开展游戏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课堂要重视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把艺术学习与游戏活动紧密结合,密切师生、学生的交往。这种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地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艺术的魅力,把抽象的艺术语言用轻松、具体的形式演示出来。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加竞争更入迷,“迷”即是高度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自然就会在愉快中学习了。例:教学《机器人伙伴》一课内容,可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机器人图片、文字、玩具、模型等。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再比一比谁收集的最多,最全。然后进入网页进行学习,有在线画画、交流等板块。最后进行自由绘画,展开“谁画的机器人最好”竞赛。在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很轻松的解决了该课的教学重难点。而且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在每节课中都有一个小比赛,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评比台,“看看谁画的好”、“我们的画大家评”等。但要注意不能总是评个别学生,这样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保持良好的情绪,认真地学习并且能够体验到成功之后的喜悦。
二、培养积极思维,完善思维品质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偏离任何一方,就会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设美术课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学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启迪儿童的心智,引导孩子们用更多的时间自由地去接触大自然,利用当地自然引导儿童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使思维得到解决。因此,只注重逻辑思维是片面的不可能提高思维的素质。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
例:笔者教学时,曾给学生一个蘑菇作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充分的想象,学生由此想到了各种景物:如,房屋、飞船、雨伞、桌子,以及蘑菇房与小兔子、小兔在房前拔萝卜、飞船在太空遇到了外星人等等。由于学生想象丰富,绘画作品呈现时可谓精彩纷呈。再如,教学绘画《风》一课时,设置问题:“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画笔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通过联系生活情景,进行充分地想象,学生将大风吹来时的情景想象成了弯弯的树干、满天飞的树叶、空中翻飞的帽子、水起大波浪等等。如此,则在积极思维的培养中,完善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联系生活实践,培养艺术创造
美术走出课堂,也就是美育回归自然。罗丹说:“对于我们来说,自然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促发学生的创造想象思维。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儿童观察的兴趣,鼓励学生把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觉得最新鲜、最感兴趣、印象最深、最激动人心的事情表现出来。这不但是儿童创作搜集素材的一条途径,也是培养儿童观察事物的习惯,使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世界,发现事物的美,培养儿童一双能洞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审美能力的眼睛。
例:有一次,要求学生创作一幅主题为“家乡好风光”的风景装饰画,课前便先让学生到自己的村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哪一处景象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代表家乡的特点。教学时,在讲授了一定的风景装饰画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结果有的学生认为喧闹的市场体现了家乡的繁荣景象美;宁静的小街体现了家乡的古朴美;春天家乡的田野具有生命美;秋天的硕果累累具有丰收美……此时再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思考,尝试艺术创造,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教学结果表明,学生们所呈现出的作业完全没有雷同现象,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较好地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因此,才能更好地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孩子们早上8:30前到幼儿园,入园后洗手吃早饭,之后便是晨圈--自由活动--上课--加餐--户外活动--午餐--午睡,这是上午的安排。早晨和妍妍一起来到幼儿园后,换上园内老师的工服,内心充满期待但又有点小紧张。来到教室里,望着那一张张稚嫩可爱的小脸,顿感生活的无限美好。
晨圈的时候,我向孩子们做了自我介绍,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内心无比激动啊,真是满格的动力。
上课的时候,连我自己都深深地被老师设计的课程所吸引,小朋友们也是听得异常认真。小镇的课程是让我无比喜爱的,因为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且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并在实践中学__吸收。
加餐后是户外活动时间,老师提前做好防护设施,待一切准备妥当才引导孩子排队下楼进行户外活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他们会邀请老师参加,在有规则的前提下自由快乐地玩耍,我被多次邀请参加各个小团队的活动,也是玩得欢乐无比。
午餐时间,每个孩子吃饭也都是很有秩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吃完自己的午饭。其实最让我崩溃的当属午睡时间,午餐后会安排读书环节,这样孩子在安静听故事的状态下会慢慢有困意。但进入午睡的房间,最初面对此起彼伏的吵闹声我还是有点手足无措,无从下手。后来学习老师的方法,按照每个孩子不同的午睡习惯,帮助他们尽快进入睡眠状态,话说我有几次都快把自己哄睡了。经过漫长的哄睡时间,“小恶魔们”终于都睡着了,听到他们的小鼾声,还是挺有成就感的。老师们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但主班老师却利用这个时间在另一个房间里写教案,实在是辛苦。
【作者简介】罗飞,一级教师,大学本科文凭,2000年开始任教,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十多年。现负责普底乡基础教育工作,并多次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邮编:551518,电话:***)
内容摘要:“体验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情境创设、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切合了小学生爱表现、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等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和谐浓厚,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小学数学 策略
“体验式教学”在毕节实施已有几年的时间了,笔者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尝试着开展体验式教学,经过近5年多的实践,感觉自身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方式得到转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现将自己的做法与大家交流分享,以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通过教师创造实际或模拟的情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充分参与中,获得个人的感悟和经验、建构知识,提升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体验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的体验式教学是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课堂不仅要注重理论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在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从而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一定意义上,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自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多元化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体验式学习的关键,通过学生体验式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及教师的多元化评价等达到获得数学知识的目的。
二、情景创设是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基础。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却未能进入课本,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如何学”为着眼点,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中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各式各样的百分数,然后在课堂上汇报并说明它的含义。有人说:“某种药品的有效率为95%,意思是100人服了有95人会痊愈,效果很好”,有人说:“衣服上标有100%棉,说明这衣服是全棉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小悟空”采回的“野果子”也就绚丽多姿,学生自己教自己,大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情节扣合儿童心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体验的感知中经过学习、思考和探讨,寻找出规律来。这样,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新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出示两组题,分男女各算一组,比赛看哪组同学既对又快。
男生 女生
396-185-115 396-(185+115)166-45-55 166-(45+55)646-149-251 646-(149+251)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题目里数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
三、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关键
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动手去做,通过摸、摆、拼、剪等具体行动感知物体表象,思考--形成认识,交流--内化知识。是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的体验性学习。如在教学《统计》中,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先认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呢?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言,谈谈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又如:在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这一节的教学时,课前分发每名学生4个小正方体,课堂是上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教师分别给出一个方向,二个方向,三个方向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搭建成符合要求的立体图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发现一个方向的平面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不能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正方体的数量范围;两个方向的平面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知道三个方向的平面图形,能够唯一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其中,比看教师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总之,动手操作是小学体验式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动手操作过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而且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有着重要意义。
四、自主学习是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保证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必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班级适当交流去的共识。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再实施指导、点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在学习了“分数”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学生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其它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最终又得出3种折法。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活力
在进行体验式数学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多元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注重引导学生自主积累、体验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素质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因此在体验式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在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我们可以用“思维独特,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种方法老师都没想到!”来加以肯定探究的结果;用“你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因你而自豪!”“继续努力,你很有潜力!”、“喜欢你爱思考!”来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品质;“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你想到了哪几种?”、“数学的神奇魅力就在于探索与发现,相信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来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因此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通过老师充满爱意的评价,亲切的指出问题的所在,愿意正视自己的不足,产生出成就感和新的学习动力,增强攀登新高峰的信心。从而发挥评价在促进不同个体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中,我们应不断积累经验,切身提高体验式学习的有效性,要让学生乐于体验、善于体验,并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走“体验”之路,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体验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情境创设、进行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切合了小学生爱表现、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等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和谐浓厚,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
参考文献:
1、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小学老师教学体验】推荐阅读:
小学老师教学随笔09-06
小学美术老师教学计划格式2007-13
小学英语老师教学工作总结09-14
小学六年级老师教学工作计划10-28
小学数学老师备课教学计划格式11-16
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07-26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老师教学工作总结09-22
小学老师评语07-12
小学数学老师简历06-07
小学老师自我评价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