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程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课程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高一课程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篇1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断其方向,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内容相结合,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导、循循善诱,对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识,在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的变化.对于动摩擦因数的教学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由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本质.

高一课程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篇2

困惑之一:教学内容取舍

“该不该讲, 讲到什么程度?”这是新课改中教师最大的困惑。由于在新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 教师不了解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内容设置, 不知道后面的课程中将会学习什么, 受长期形教学经验的影响, 不少教师在内容处理上经常犯一个致命的错误, 不该讲的作为重点讲, 该讲的却一步到位地去讲, 在教学中对各知识点试图一直挖到高考要求为止,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策:认识模块功能, 深度解读教材。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 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地。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 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 而课时却大大减少。正确处理这对矛盾, 关键在于依据课标的要求, 根据教材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状况, 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 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 讲究螺旋式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

困惑之二:如何实施合作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许多教师纷纷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碰到许多尴尬的问题, 一是许多学校实验室硬件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要求, 由于许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班级数的增多, 导致实验室、仪器药品等硬件设备以及实验人员配备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二是教材中有些“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的实验不够科学, 教师无法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三是教师缺乏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对新课标理解不到位, 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与讨论, 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 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因此, 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对策:针对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标准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给一线教师如何用教材, 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性。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一般是教师演示为主, 而“活动与探究”栏目一般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 但教师要根据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研发科学探究的形式, 探究活动可以有以实验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以查资料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也可以是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还可以是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等。只有多种探究方式的融合, 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困惑之三:对“教辅”用书的依赖与编写不满意

多年来, 教师在教学中养成了依赖“教辅”的习惯。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们平时教学任务重, 备课时间紧, 没有时间编题, 而现有的“教辅”材料能够与新课本配套的不多, 因而教师既依赖“教辅”又对现有的“教辅”不满意。学生手中质量低劣、错误百出的教辅资料是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这些教辅资料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内容超纲或超前, 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 内容难、繁、旧、偏等问题。新课程在内容上避免了难繁偏旧的问题, 但在习题中, 仍出现许多与新课程相违背的问题, 如在化学计算题中, 有些教辅资料中仍出现技巧性高、有一定复杂性的试题如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气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 混合液pH的综合计算等。

对策:科学选择教辅资料。理科教学中, 解题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题并非做得越多越好, 质量低劣的教辅只会导致学生厌学, 助长教师的浮躁之风。学生不研究课本只盲目做题, 是舍本逐末, 只会依赖教辅的教师没本事。教师要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 千万不要用教辅伤了学生的胃口。没有教辅, 不搞题海战术, 照样也能考出好成绩。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学生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辅资料, 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要坚决删除, 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味地钻进题海, 学会放弃、学会选择。让学生在做题中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全面体现教辅的功能与价值。

总之, 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入门, 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要理智地分析和深刻地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多维目标的同步收效,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摘要:面对新课改, 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 我们经历了不安、困惑, 到积极参与课改的过程。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入门, 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创造性使用教材, 科学选择教辅资料,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多维目标的同步收效,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的高一化学教学 篇3

【关键词】课改 新课程 兴趣 衔接 方法 教材 实验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福建省实施新课程已近两年,这次的改革主要是在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此,我们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高一化学在中学化学的地位非常重要,不仅仅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学四年的化学学习当中,初中化学主要是入门,让学生初步接触化学的一些皮毛,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只是浅尝辄止,到了高中就完全不同了,高一年主要是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也就是学生必须在高一阶段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双基”,然后在高二的时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并在高三年得到更大的提高甚至是突破,因此,激发兴趣、指导学法、抓好基础,引导入门、注意能力的培养是高一化学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当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而在高一阶段教师要向学生传递并让他们接受这样一种信息:我们学的是“有用的化学”,而不是“为了学化学而学化学”。

二、做好初高中化学学科的衔接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化学知识是比较粗浅的,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而且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还不是很高,因此,高中化学第一节课,教师不应当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告诉学生,化学是一门相当有用的学科,化学对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简单说,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化学的各方面好处,要逐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化学这一门学科。在做好这一件工作后,接下去要做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此外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考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对知识要求大大降低,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由于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及中考改革等问题,一些学校化学科的教学较少进行实验,据了解初中阶段有进入实验室动手实验的学生不足1/4。根据学生初中化学基础的实际,我们穿插了一些初高中衔接复习专题,同时从学法指导入手,更新学生学习理念;从知识层面提炼初中化学的三条主线,第一是抓好化学用语的巩固,第二是化学反应规律的梳理,第三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抓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对实施高中新课程起到一定作用。

三、引导学生寻找適合适合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化学新课程目标中,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结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2〉注重选择涉及变化过程的练习;〈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过程教学。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还能深切体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四、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

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争取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灵活应用新教材,找寻新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教师必须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这种教学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的结论。在某种意义上,新教材可以视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教师备课不应只是备教材、写教案,更主要的还应在“用”字上下功夫,即:对知识结构的适当调整;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要了解每个模块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其次,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实际收集教学资源,对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包括改进试验,增加新的化学学习教材。

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可以说其是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是化学教师的生命线,化学教学过程中若脱离了化学实验,那就显得非常空洞,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遑论提高学生的能力了。

化学实验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个是演示实验,另一个是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记忆并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过,很多学生受困于条件的限制,在分组实验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还需要主管部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高一课程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篇4

1. 提问数量的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究竟该怎样设计课堂提问, 很多教育学专家都做了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分析, 但是研究的结果千差外别. 其实, 不同的教学课堂具有不同的区别. 本文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 对高一化学课堂教师提问行为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力求找到化学课堂高效性提问的类似点. 首先从化学课堂的提问数量上来看, 普通教学课堂中, 和优秀的教学课堂中, 提问总数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 但是从课堂活跃度上来看, 两门课程的气氛都没有什么区别, 唯一的差异在于, 学生在普通的教学过程中, 没有学习到过多专业性的知识内容.

2. 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在普通的课程和优秀的课程对比发现, 普通的教学课堂当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目的性, 很能带动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另外在普通的教学课堂中, 教师的提问都无关教学实质内容, 有些甚至没有半点联系. 而优秀教学课程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 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能够充分的从教学的实际内容出发, 同时将问题细化为不同的小问题, 依次递进, 相互联系.

3. 提问的偏好度

其实在高一化学的教学课堂上, 对于普通的教学课程和优秀的教学课程来说, 一般情况下, 教师都是指派某一个固定的学生进行回答问题. 只是唯一不同的是, 优秀教学课堂上, 对于学生集体回答的提问设计偏少, 而需要学生进行讨论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多. 另外, 在优秀教学课堂上, 一般气氛都非常活跃, 表明中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身的水平较高; 而相对于普通的教学课堂来说, 教师只是简单提出问题, 基本上不带有目的性, 让学生自身很难发挥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 进而也让学生出现了依赖心理, 也使得教师的提问的效果出现显著的减少; 同时普通的教学课堂上, 学生在教师的过多提问下, 非常容易造成学生自身的注意力不集中, 很难真正的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1].

4. 教师自身的情况

通过对教师的访问得知, 很多教师在化学教学课堂中, 单单只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问题, 还有些教师基本上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前的准备, 都是根据多年的经验来进行发挥, 都是依靠经验临场发挥, 完全忽略了对问题的充分的设计, 所以提出的问题匮乏针对性和稳定性.

二、高一化学课堂提问设计的策略和手段

1. 明确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在“微课程”理念下, 课堂教学中都追求进行师生互动, 同时最大程度的激励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 但是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还在于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 所以设计提问非常关键, 而其中问题设计的目的性更加关键. 在化学教学课堂上, 教师提出的问题, 必须带有目的性, 符合教学内容的课程, 必须紧扣课堂的实质内容. 所以, 教师在对课堂提问进行设计时, 必须充分的考虑什么是重点该问的, 什么是不需要提问的. 如, 在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其中的本质内容, 提出的问题都偏离了教学目的的核心本质, 所以, 在“微课程”教学理念下, 应该这样设计问题: 首先, 教师向学生发问, 学生有没有到课本里注重的是过量的二氧化碳, 但是为什么二氧化碳要过量呢? 如果少量的情况下, 又会出现什么其他情况呢? 等类似类型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和目的[2].

2. 问题内容的设计

在高一化学教学课堂上, 因为学生只是在初中学过化学, 所以对化学还不是特别的清楚和了解. 化学作为自然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学科, 具有非常严格的缜密性, 所以在问题设置过程中, 必须对问题的内容的选择非常注意, 以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笑话.

3. 问题的设置注意事项

在高一化学的教学课堂中, 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性, 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上, 首先要应该充分的顾及到学生的学习需要, 因为学生才是化学教学课堂的核心主体, 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其次提出的问题必须表达清楚明了. 教师清楚, 准确的语言, 能够扩散学生的思维, 同时作出准确的回答; 最后是提出的问题尽量带有新颖性和创新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度的不断推进, 新课程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加强,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化学的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微课程”理念始终贯穿在其中, 对于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微课程”理念下高一化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入手, 对高一化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 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关键词:微课程,化学课堂提问,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侯千金.高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11 (25) :15-20.

高一课程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篇5

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得出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1、被动学习,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难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由此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我采取了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同学们将其变为自觉的习惯行为。

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向学生做了如下具体解释,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決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二、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防止急躁

由于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一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三、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得出。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高一物理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一物理;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一、高一物理难学的原因

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初中和高中之间的跨越度太大了,还需要同学们去适应。初中物理中所出现的大多都是一些和生活有着比较密切关系的物理现象,同学们理解起来也非常方便。而高中的物理更加抽象,对于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初中物理的习题往往都是直接套用公式或是定理就可以得出结论,但是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深入思考,利用抽象思维以及数形结合等能力进行解题。同时,同学们刚刚升入高中,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还比较陌生,存在畏惧心理,也使得物理学习难度增加。

二、提升高一物理教学效率的方式

1.强化基础知识,逐步提高难度

高一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适应高中学习节奏的过程,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降低难度,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再逐渐加大学习的难度,这样循序渐进,有助于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降低同学们的心理压力,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比如物理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受力分析”,那么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就需要循序渐进,先让同学们理解受力分析都包括对哪些力的分析,然后利用隔离法讲解单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接下来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的受力,最后再讲解连接体的受力,这样才能够使同学们逐步学习受力分析,更好地掌握知识。

2.补充数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种工具,也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所以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也需要对一些数学知识的应用比较熟悉。比如在物理中,对数学极值的求解以及数学函数图像应用比较多。那么在高一阶段,就需要物理教师先给同学们补充强化这些数学知识,以便同学们的使用。

3.重视方法教学,提高解题能力

同学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老师讲解的时候可以听懂,但是自己不会做。这就是缺乏解题能力的表现。所以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一边讲解一边教会同学们遇到一个题目该如何思考。当看到一道题,首先要分析都涉及哪些知识点,然后再根据老师所讲解的,结合图形或是物理分析解题,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解题,也加强了对数学方法的应用,真正提升综合能力。

高一课程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篇7

一、引导并培养积极的高中英语学习心态

态度决定一切。由于高中英语与初中英语在深度、难度等方面的不同,高一新生一开始学习会感到很不适应,甚至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对于学生们出现的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通过作业等手段及时了解沟通并让他们正确认识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会探究和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并用踏实的行动和坚定的毅力,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接受挑战,勇敢地克服英语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二、监督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起初中英语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说是依靠做大量的习题,或是靠最后一年的突击才取得好成绩。由此可知,他们在初中的英语学习中存在一些不良习惯。然而,要想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仅靠做题目和突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摒弃以往不好的甚至是错误的学习习惯,代之以良好的正确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养成调动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尤其是在早读时,一定要做到口到、手到、心到。其次,要积极抽取课外零碎时间最大限度地记、背词汇和句型。最后,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整理纠错。

提出相应的要求后,老师应该及时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强化他们习惯的养成,如早读时鼓励放声朗读,注意力集中,不开小差;上课抽查词汇句型掌握情况;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复习整理笔记及纠错;让学生讲解相应的语言现象和规律,等等。俗话说:“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不容易改变。”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英语学习肯定就会大大受益。

三、引导他们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制订相应的计划

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影响,往往缺少学习的主动性。那是因为他们意识不到为什么而学习,缺少目标性,因此,让他们意识到学英语的目的和目标就显得格外必要。目标可以是短期和长期的。小到每天零碎时间一定要记五个词汇、每天的早读必须完全按要求完成、每单元的词汇和句型必须在三天后完全掌握,等等。也可以给自己制定相对较长的目标,如本学期要把英语成绩提高到110分,一年后要完全学会英语自主学习,三年后要实现英语再上一个新台阶,等等。不过,所有的目标必须有联系,自成一个系统,循序渐进,互不矛盾。

四、改变教学方法和方式

初高中在英语学习方法上需要有很大的改变,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应有相应的转变。如在词汇教学方面,我们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先解决燃眉之急,整理缺口单词,让学生强化记忆,从而迅速补足单词储备。为了检查其初中的词汇掌握情况,高一开始时可以进行年级统一的词汇竞赛。另一方面是从学习单词的技能引导入手,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归纳总结出单词的拼读规则,帮助学生找到识记单词的捷径。此外,高考中词汇量不断增加,要求学生的阅读面必须扩大。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加大英语阅读量,在语篇中学习词语的真正意义。大量的阅读有助于提高词语的复现率,从而有助于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帮助同学们扩大词汇量,深化对常用词汇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五、掌握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使用

人教版新教材的特点是理念新、内容新、形式新,操作起来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任务型”教学,最大的特点还是“考虑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但由于每个学校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差异,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需要,灵活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删减难度较大的内容,主要是Listening、Speaking,以及练习册中的project,等等。例如:

(1) Listening and Speaking鉴于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大部分根本无法开展。于是,我们可以选用一些听力材料或者英语歌曲代替,以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2)另外,关于写作,因为每个单元写作任务比较多,只能是筛选着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常见的句型背诵及课文精彩段落背诵。

(3)调整教学顺序。每个单元的教学我们一般需要7个课时,通常是:Warming up&Reading;Language points;Grammar;Using language&Writing;exercises。

(4)当然结合课文和练习册,我们也可做些相应调整,比如可以结合Pre-reading和练习册中的Speaking上一堂听说课,可以结合Using language和练习册中的Reading task上一堂泛读课,等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摩擦力的教学浅析 篇8

摩擦力是指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 由于发生了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 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概念的关键点就是对“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 讲好了“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的概念就讲好了十之八九。学生之前没学好摩擦力的概念, 就是没有理解好“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而“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在教材和教参中都没有详细剖析, 教师对这一点的理解和讲授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我理解的“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相对位置变化, 或者是想发生相对运动而没有涌动起来, 是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机械运动, 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发生, 但不一定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发生。

例如, 在皮带机上放着的沙袋, 在皮带机刚启动时, 皮带会对沙袋施加摩擦力, 皮带是摩擦力的施力物体, 沙袋是受力物体, 由于惯性沙袋要保持其原来的静止状态, 以皮带为参照物, 沙袋就要向后发生“相对运动”, 故此时, 摩擦力的方向会就是向前的, 它促使沙袋与皮带一起运动, 摩擦力此时对受力物体起到了促进物体“运动”的作用;当沙袋与皮带一起进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 两者相对静止, 由于两者之间没有了“相对运动”, 摩擦力存在的条件消失了, 摩擦力便也随之消失了;当皮带减速时, 沙袋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其高速向前的运动状态, 相对于皮带来讲沙袋就发生了向前的“相对运动”, 故此时摩擦力的方向就是向后的, 摩擦力此时起到了阻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再比如, 人走路时, 以路面为参照物, 人脚向后蹬, 人脚相对于地面有向后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 故地面对人脚产生一个方向向前的摩擦力, 阻碍其向后发生“相对运动”, 路面对人鞋底的摩擦力对人体的“运动”起到了促进作用。假如, 没有摩擦力, 那么人鞋就要向后打滑, 不能前进。所以,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物体“相对运动” (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 方向相反, 而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而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过去, 学生也明白物体的“相对运动”与物体的“运动”是不同的, 但到底是哪里不同, 其实是没有弄清楚的, 而弄不清的原因, 就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讲明“相对运动”是“相对”于谁的运动才叫相对运动。当然, 学生自己也没有领悟到这个相对运动的参照物, 以致造成概念关键点不清, 理解不到概念的本质, 从而造成解题乏力。所以, 只有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才能对症下药, 才能教有实效。

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教学思考 篇9

【关键词】实验 教学 改进 效果

本节课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很明确,第一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第二教会学生学习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第三组织好学生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第四利用所学知识,学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但是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一、课堂时间安排难把握

一节课的时间为45分钟,导入新课与认识滑动摩擦力最少需要7分钟的时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会测量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学会测量滑动摩擦力,其实对于力学知识不是很全面的初二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一测量要求很高,需要水平匀速拉动物体、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数,而且读数时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就不得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测量滑动摩擦力。第二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测量滑动摩擦力心存疑问,这时老师就必须得花時间做出解释。 上了几节课我发现这部分的教学时间要花15分钟左右,而且如果加入改进实验得花上20分钟时间,那么学生探究实验的时间就不足了。为了尽量缩短在这一环节中的教学时间,又不降低教学效果,我们引进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快速地学习好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且可以把改进实验引入进来。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左右,很好地为学生探究实验争取更多的时间。

二、创新实验难度高

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要求学生要水平匀速拉动物体,但是要做到匀速拉动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想到了利用同步电机(一分钟转动的圈数是稳定的)带动物体匀速运动。但是在制作演示实验器具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弹簧测力计固定在物体上被拉动时,因为物体与弹簧的重心没有和拉线共线,在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很不稳定,所以就得不断地调节物体的重心位置。其次在实验中需要一块表面光滑程度相同的木板,这样实验效果才更好,但是要找到这种条件的木板其实是很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找到了一种窗纸,这种纸的表面相对均匀,经过实验证实效果特别好。

三、探究实验难控制

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是本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重点内容,而在探究实验的七个环节中存在很多的突发情况,例如,可能有学生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拉力的大小有关;可能有些小组实验时测量方法存在错误或是误差过大导致得出错误结论等。对于这些突发情况的产生,教师就必须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解释,提升学生对实验探究结论的可信度。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教师必须尽一切的可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控制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经过这次公开课教学,使我认识到准备一节好课其实是很不容易的。首先需要对这节课的内容要非常的熟悉,了解本节课的课程要求,重点、难点;做好整节课过渡中语言的衔接、时间的安排、实验的设计;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并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要注重教学细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提出的意见与看法,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教学中的硬件与软件,上出一堂好课。

参考文献:

[1]郝贵有.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环节[J].科技资讯,2006,(2).

[2]朱长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5,(4).

[3]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10

一、设计思想

摩擦力在生活中很常见, 学生有着丰富的感性素材, 但摩擦力的生活经验也给摩擦力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反作用, 所以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摩擦力, 需让他们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步骤, 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 使之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边实验边教学的方法, 给学生 (每两人一组) 准备好随堂实验器材, 使学生在教学提纲和教师的引导下, 自觉开展带有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这样做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又能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顺利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2.贯彻启发原则, 培养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向更高层次的知识攀登。教学中要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 具体可通过设疑、激疑、点拨、引导、拓展等手段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由浅入深, 多设计“台阶式”的系列问题, 调动每位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培养学习动机。如摩擦力的概念教学, 可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实验, 分析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 再对生活中的摩擦力进行分类, 在这种前提下, 利用例题、练习等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摩擦力知识。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课程实施中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努力完成以下三大教学理念: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把思考还给学生。

例如, 在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数有关时, 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各小组分别进行分析讨论, 再由各小组的代表发言, 提出猜想。如有的同学认为可能与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有的同学认为可能与物体接触面的性质 (如粗糙程度、材料) 有关;有的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运动快慢有关;有的同学认为可能与物体的压力大小有关等等, 教师可对学生提出的猜想进行针对性罗列, 根据罗列的各种猜想与学生一起分析设计验证每一种猜想的实验方案, 比较得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可谓一举多得。

二、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新课程《物理》第三章第三节内容, 该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许多学生之所以认为高中物理难学, 主要原因是受力分析不到位, 而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 它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的“基石”, 所以对这节内容的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要把它放在一个较高的教学层面上来对待, 及时解析摩擦力的难点疑点。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 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尤其是静摩擦, 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 方向不定”。因此, 应当设计成一节科学探究课, 把教材中的一课时内容分为二课时, 采用学生分组探究的方式,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实践得出真知的重要性, 形成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

三、学情分析

由于地区、学校的差异性较大,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 的掌握程度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工作, 也应当对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等情况有所了解, 让学生在懂得比较的前提下, 对已有的知识与概念进行迁移, 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内化”。

本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 初中摩擦力知识掌握得不尽如人意, 对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有一定的了解, 但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交流与合作等能力较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教师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课程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初中实验教学;小组探究;摩擦力

初中科学课应该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众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大多来自实验。在初中教学中,开设科学课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观察以及亲身体验探索知识,养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可以为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实验教学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直观的科学实验,通过实验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原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对科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为初中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初中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想使科学课发挥其本身的价值,就必须不断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实际,让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后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必须将实验教学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探索知识。本文以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摩擦力”这一课程为例,分析了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堂比较适用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时候,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摩擦力”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但是又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摩擦力”这一课程的教学时,通常要选用一些生活实物,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什么是摩擦力,进而帮助学生分析摩擦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摩擦力的应用效果等等。

在实验教学以前,必须做好前期的相关准备工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眼里毫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实验教学法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在实验教学以前,教师首先要备好相关的教案,充分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备课堂上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其次,教师必须准备好教学中所需要的实验物品,同时也可以在不向学生透露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带实验物品,比如“摩擦力”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镜片、小车以及一些粗糙的麻布等等,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于课堂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期待。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实验事故的发生。最后,在实验教学后,要对实验垃圾进行科学的处理,避免一些实验垃圾造成环境的破坏,保证学生学习环境的清洁。

二、以吸引学生的方法引入教学课题

实验教学中,如何引入教学课题非常值得研究,教师引入教学课题的方式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好的教学课题引入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参与热情,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初中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引入教学课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全新的、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的方式进行课题引入,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设计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小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

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课程的时候,由于摩擦力的概念抽象难懂,很难被学生吸收和掌握,所以,教师可以在课上首先带领学生做一个与摩擦力相关的小实验,在实验中,教师首先要准备三块大小相同但是质地存在差异的玻璃,这三块玻璃的光滑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接下来,让三个学生上前来在这三块光滑度不相同的玻璃上画大小相同、样式相同的图形,通过画画时间的长短来进行接下来知识的引入,同时,在三个学生画画之前可以让班级的其他同学对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并说出自己的原因,充分地渲染和准备以后,让三个学生开始画画。结果出现以后,教师针对结果展开教学,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再次分析:为什么不同光滑程度的玻璃会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在学生的种种答案中,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得出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学生写字的玻璃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再引入摩擦力的相关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摩擦力的基础概念,进而更好地对摩擦力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采用分小组探究的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不仅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实验教学模式是能够让学生之间产生相互合作的重要教学办法之一,因此,科学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通过组内自主研究和讨论,最终学到知识。在进行小车在不同光滑程度的平面运动中的摩擦力实验时,可以选取毛巾、棉布、木板三个光滑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小车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进行实验研究,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向班级同学进行汇报,通过班级全体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得出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方式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合作能力大大增强。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但是,激烈的竞争背后也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意义,对于其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除此之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和问题的解决中来。比如,在进行“摩擦力”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可以让学生在光滑的桌面上拉动手掌,将衣服等布料铺放在桌子上再让学生进行同样的操作,通过对不同阻碍力的亲身感受,

找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文通过对浙教版初中科学“摩擦力”课程的研究,分析了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有效性,随着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只有不断地推进传统课堂的教学改革,引入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才智。

参考文献:

[1]姚秀钢.刍议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应用:以浙教版“摩擦力”教学为例[J].新课程学习:下,2014(02):42.

[2]平国汉.初中科学教育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关于新版浙教版教材的解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1):176-177.

[3]林彩琴.浅谈如何优化初中科学实验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132.

[4]温方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多种实验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1(20):230-231.

上一篇:高考语文作文季节下一篇:创建健康企业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