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案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平乐村居教案(推荐9篇)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1

26、清平乐 村居

运河街道办事处顺河小学 孙忠国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3个生字,并且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词,背诵古词。

2、通过反复吟诵古词,读懂古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词描写的景色,感受古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以及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词上阕从景到人的描写顺序,下阕从远及近的表达顺序的写法。

4、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诵古词,读懂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词描写的内容。教学难点:

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词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词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词中的诗眼和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通过反复吟诵古词,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经典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描写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及关于辛弃疾的小故事,制作课件。2.搜集有关词的资料及课文插图

学生准备: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词,感知秋色

(一)初读古词,感知词意

大家都预习了《清平乐·村居》,一定被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深深陶醉,让我们记住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你们一定想了解这位了不起的词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回到宋朝去看看词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出示课本图片),老师引入课题:

1、简要介绍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清平乐”是词牌,规定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村居”是题目概括了词的有关内容。(学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清平乐 六盘山》学生说出词牌和题目)。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作者一生始终关心恢复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这更加激发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因此他创作了《清平乐 村居》。

2、板书:《清平乐 村居》

3、自由读诗,做到读正确。

4、检查能否读得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A、“清平乐”中乐读“yue”不读”le”“ 卧剥”的“剥”读“bao”不读“bo”。“锄”是翘舌音。

B、纠正“翁媪”的读音。

5、逐句默读古词,思考古词大意:每句词描写了什么景物,整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不理解的词句用问号标出。

6、小组合作学习。每首诗由一位同学说说每词的大意,描写了哪些景物,对于疑难的地方全组同学交流。不能解决的疑难由小组长记录下来。

7、指导提示学生读好每句词的节奏,师范读并出示课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8、小组汇报交流不理解的生词,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茅檐:茅屋。醉里:酒后微醉。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翁媪:老年夫妻。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顽皮。

9、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整体感知词意。教师小结,成新课堂上部分题目,当堂达标。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词,品味意境

师讲故事导入: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不知谁家一对老人正在用好听的吴地方的方言在亲密的交谈。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吃呢。

(二)诵读《清平乐 村居》

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问:(1)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句应该如何来读?

这句写出了简朴的乡间生活,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来。

3、师:请大家轻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思考: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仅仅是酒让这老两口醉了吗?这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学生朗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诵读这一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后交流,在图中,我们看到两位老人在聊天,那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然后小组讨论一下。

4、学生交流了老两口聊天的内容,学生汇报:a、老伴啊,今年我们的收成看样子是不错了,等到秋后,给大儿子把婚事办了吧,也了了我们的一翻心事。

b、小儿子不能老在家里玩,等过几天把他送学堂里读书吧。C、老伴啊,你现在做的菜越来越好吃了。不知不觉我酒就喝多了。

„„ „„。

5、师小结:大家讨论的很好,想象的也挺棒。这户人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也过的和和睦睦,让人羡慕:翁媪之间是“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这对白发夫妻简直陶醉了。作者辛弃疾在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却一生始终关心恢复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此情此景不由的让这位一辈子征战沙场的词人一改激情豪放的创作风格,创作出了这首田园风格的词《清平乐 村居》。

6、创设情境,感情诵读。

从这首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一起满含激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播放古筝音乐,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诵。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交流,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其他诗词吗? 教师出示:

《破阵子》,序: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让我们把两首词放在一起读一读。同样是辛弃疾所作,在风格上是迥乎不同。

2、请再读这两首诗,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3、拓展感悟:辛弃疾一生征战沙场,可惜抱负无法实现,在退隐上饶以后,看到了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以及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轻松和谐的画面。不由的写出了这首词,抒发了他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

(四)练习设计

1、背诵古词。

2、继续搜集阅读辛弃疾的词,想一想他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上阕 环境

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下阕 叙事

附预习单:

26、《清平乐 村居》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读写生字词练习。书写生字词语(用习字册),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然后读正确。

二、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三、思考

1、一边读词一边思考:这首词那些景色?想一想,在书上画一画。

2、请你也来搜集辛弃疾的词,写下来,读一读。

3、收集有关辛弃疾在什么情况下写得这首词,并读一读。

4、记下你的收获。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词”是五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的独特的文学形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词人、主题探索、融情诵读、激情延伸、对比诵读来完成教学。本课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文本的学习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中将《清平乐 村居》的学习置于文化的大的背景下,重在熏陶引领——引入文化因素,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在渗透文学教育,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一扇浏览文学宝库的窗户,让他们进入一个富有魅力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文学作品是有情感的,是有温度的,应设身处地的站在词人的角度,体味词人酸甜苦辣的生活,更好、更准地把握诗词韵感。

不足之处:对词人的情感理解上,不够到位,由于学生对辛弃疾的创作的背景了解的不深入,对词的情感感悟上还需加强。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2

一、一支浪漫的儿戏曲

我常自诩是个痴人, 痴痴地听音乐, 痴痴地看图画, 痴痴地游荡在文字中。

我一读《清平乐·村居》, 头脑便是这等简单。由“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我看到了一支浪漫的儿戏曲, 如同跟幼安先生玩了一回“音画时尚”的游戏。有人言, 全词借“清平乐”之牌, 书“村居”之事, 充满田园气息, 乡野乐趣洋溢其间, 为何我的眼里独“小儿”浪漫?人也说“情文相生”, 我读词亦不喜苦读, 便养成了读书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恶习。若非有声有色、有形有情之文字, 断入不得我眼。因此, 不怕得罪了稼轩先生, 目光匆匆掠过“茅檐、溪草”, 耳旁轻轻飘过“酒香、吴音”, 又见两小儿“锄豆、织鸟笼”之后, 我仍未觉“村居”有何妙处可言, 寻常耳。忽地却闻一阵嬉笑, 犹如天籁之音, 仔细一听, 好生淘气顽皮, 忙低头看, 原是一小儿溪头卧剥莲蓬, 席地而“卧”, 乐不可支, 手舞之, 足蹈之。我不禁叹曰:好一个稼轩先生, 好一支浪漫的儿戏曲啊。掩卷闭目, “亡赖”小儿跃入眼中, 嬉笑逗乐不绝于耳, 难怪乎“最喜小儿亡赖”啊, 想必稼轩是“情动”哉, “辞发”乎。

我因而爱屋及乌, 爱上了整首词, 决定“披文以入情”。谁知再翻开书来, 越读越觉浪漫。“最喜小儿亡赖”当然不错, 无忧无虑、顽皮天真之模样人见人爱, “卧”相更令人忍俊不禁。农家庭院生活场景却是由“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缀出。清溪环绕的农庄里, 溪东大儿在豆地里锄草, 似有“种豆南山下”的悠闲气;溪畔, 半大的孩子在院里树下编织鸡笼, 眼前一幅鸡啄鸭嬉鹅悠之趣图, 耳畔仿佛传来潺潺流水声, 伴着“曲项向天歌”。最小的孩子在溪头趴着, 悠闲地剥着莲蓬, 无忧无虑、天真活泼, 何等的调皮, 何等的自在啊!“最喜”即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 然这“最喜”更来自这样安详的农家儿郎的生活状态给作者带来的愉悦之感。可以说, 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 却在不经意间, 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作者原非画中人, 却因画儿动了心。我几乎有点妒忌画中人。稼轩先生却毫不“自私”, 笔下, 翁媪比他更陶醉。绿草茵茵的溪畔田庄, 陋小的茅屋前, 低矮的屋檐下, 老汉把盏贪杯, 老妇也略带醉意。言语中, 笑意盈盈, 吴音哝哝, 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这个普通的农家, 他们也许是清贫的, 却又是那么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 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 心态是那么的平和, 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 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 这一切, 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显然, 醉人的不仅仅是杯中酒、盏中物了, 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二、一幅着色的村居图

我还有一痴症, 不管是信笔涂鸦, 抑或拜读美文, 总爱浅吟低唱, 或高声诵读, 似乎不读不足以尽兴, 不读不足以悟文。于是, 学着小儿般的“亡赖”状, 一遍遍潜心地低声吟读文本, 一次次陶醉地大声诵读文本, 只读得“忘了形”, 便以为自己是辛幼安了, 以为来到了溪边茅檐下了。读着读着, 忽觉得, 呀, 原来这不仅仅是一支“儿戏曲”, 我的眼前分明是一幅写意的村居田园画, 色彩清丽, 清新怡人。词的上片,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勾勒出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白描田园生活画:金色的暖阳, 低矮的茅屋, 茵茵的草地, 清清的溪流……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 那么柔和, 如诗如梦, 令人陶醉。“醉意朦胧中”, 似乎听到一阵呢哝吴语, 似乎听到有人嬉笑逗乐, 宛如为这梦境般的画面平添了一丝清音, 增加了几分情趣, 让人宛坠仙境, 使人倍感亲切动人。是何人如此幸福, 如此闲适?循声望去, 呀, 原是一对白发翁媪!白首偕老笑语盈盈, 真是羡煞人也。读到此时此处, 我才明白, “醉”的原来不是“白发翁媪”, 而是稼轩啊。醉人者也非杯中物, 乃这“仙境桃源”般的村居生活啊!究竟是谁家白发翁媪?究竟是何事如此开心?跟着词人走进农家生活, 我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瞧这一家子, 大儿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辛勤耕作, 宛然陶潜“种豆南山下”般悠闲;老二闲坐树下正忙着编织鸡笼, 只见院里鸡犬闲走, 溪中鸭鹅畅游;只有那小儿最顽皮逗人, 闲来无事, 俯卧溪边采莲剥蓬, 直乐得手舞足蹈, 何等陶醉, 何等活泼。

在词人笔下, 这是一幅白描的村居图, 虽然洗练, 却有声有色, 虽然朴素, 却有情有趣。词人虽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 可从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 我分明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三、一阕伤怀的感时词

辛词豪放可比东坡, 吟诵《清平乐·村居》却如入世外桃源, 真真切切让人读出了农家之“清平”。“村居”二字, 也常为文人所用, 读稼轩之词, “村”之清新, “居”之闲适, 跃然纸上。

品读至此, 我不禁忖度:胸怀大志的稼轩为何填词?所托何意?我于是浏览了稼轩生平。

词人为山东历城 (济南) 人, 出生于靖康之乱后,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他在金统治区目睹同胞之惨状, 深知亡国之苦痛, 21岁由中原南归, 至67岁病故。四十余载一心记挂国家统一, 励精图治欲抗金复国。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 “直把杭州作汴州”, 稼轩光复山河的理想始终得不到实现, 所提抗金建议均未被朝廷采纳, 并遭到主和派 (投降派) 的打击, 沦为下僚, 不得尽其才。在报国无门、恢复国土无望的情况下, 稼轩只能寄情于填词, 将抗金、恢复国土的宏图大志, 对朝廷的不满, 对沦陷区人民的牵挂, 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梦想、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通过委婉的诗词表达出来。

稼轩传世有《稼轩长短句》, 传词600多首, 题材十分广泛, 有抗金词、爱国词、闲适词、农村词、情爱词等。其中闲适词数量最多, 但构成其主调的却是表现稼轩的理想抱负、歌唱抗金、恢复中原的词。辛弃疾虽然归隐近40年, 但由于心系抗金, 胸怀家国, 所以他其实是“闲”而不“适”的。因此, 其大量的闲适词、农村词, 虽是反映归隐情趣的, 也染上了时代的色彩, 多为感时伤怀之作。可想而知, 这位与陆放翁同时代的词人, 也是常常“出篱门迎凉”。

品读《清平乐?村居》 篇3

一、欣赏清新村居图

初读时,我的眼前出现一幅写意的村居田园画,色彩清丽,清新怡人。词的上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勾勒出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白描田园生活画:金色的暖阳,低矮的茅屋,绿茵茵的草地,清清的溪流……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那么柔和,如诗如梦,令人陶醉。“醉意朦胧中”,似乎听到一阵呢哝吴语,似乎听到有人嬉笑逗乐,宛如为这梦境般的画面平添了一丝清音,增加了几分情趣,让人如坠仙境,使人倍感亲切动人。是何人如此幸福,如此闲适?循声望去,呀,原是一对白发翁媪!白首偕老笑语盈盈,真是羡煞人也。读到此时此处,我才明白,“醉”的原来不是“白发翁媪”,而是稼轩啊。醉人者也非杯中物,乃这“仙境桃源”般的村居生活啊!究竟是谁家白发翁媪?究竟是何事如此开心?跟着词人走进农家生活,我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瞧这一家子,大儿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辛勤耕作,宛然陶潜“种豆南山下”般悠闲;老二闲坐树下正忙着编织鸡笼,只见院里鸡犬闲走,溪中鸭鹅畅游;只有那小儿最顽皮逗人,闲来无事,俯卧溪边采莲剥蓬,直乐得手舞足蹈,何等陶醉,何等活泼。

在词人笔下,这一幅白描的村居图,虽然洗练,却有声有色;虽然朴素,却有情有趣。词人虽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我能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二、品出乡野情趣

再读时,我从词中读出了一种别样的情趣。全词借“清平乐”之牌,书“村居”之事,充满田园气息,乡野乐趣洋溢其间。清溪环绕的农庄里,溪东大儿在豆地里锄草,似有“种豆南山下”的悠闲气;溪畔,半大的孩子在院里树下编织鸡笼,眼前一幅鸡啄鸭嬉鹅悠之趣图,耳畔仿佛传来潺潺流水声,伴着“曲项向天歌”。最小的孩子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无忧无虑,天真活泼,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最喜”即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然这“最喜”更来自这样安详的农家儿郎的生活状态给作者带来的愉悦之感。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却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作者原非画中人,却因画儿动了心。我几乎有点妒忌画中人。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那么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多么具有乡野情趣啊!

三、悟出感时伤怀之意

最后再读时,我决定采取“知人论世”和“披文入情”的方式,聆听稼轩先生的心曲。辛弃疾本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词的豪放可比东坡,但他这首《清平乐·村居》却清新、闲适,一派田园诗人模样。我不禁忖度:胸怀大志的稼轩为何填这首词?所托何意呢?于是,我浏览了稼轩做这首词的背景材料。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辛弃疾虽然归隐田园,但他一直心系抗金,胸怀家国,所以他其实是“闲”而不“适”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没有一刻不想着国家统一,没有一刻不惦记着故土的百姓啊。所以,当词人看到吴地江南世外桃源般的农村生活,他陶醉之时,谁又能说不是心碎之时呢?触景伤情,又想起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谁又能说《清平乐·村居》的幸福闲适不是词人为中原故土的同胞、人民而做的一个梦呢?

(作者单位:谷城县石花镇大峪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4

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清平乐”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生:读“村居”。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师:引读《村居》。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

卧 剥

蓬 师: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生:放流水声。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缓缓地流着。生:叮咚地流着。生:潺潺地流着。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师:具体说说看。

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生: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

生: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师:具体在哪儿? 生:在溪对岸。

生: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

生: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生:爽。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生:醉。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谁记得关于莲叶的诗句?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生:溪头趴剥莲蓬。师:好不好? 生:不好。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师: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师:在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生:聚精会神 生:全神贯注 生:目不转睛 生:专心致志

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板书:醉 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小捣蛋,„„ „„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和睦的家庭。生:和谐的家庭。

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

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板书:安居乐业 作业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还记得刚才在课件老师放的歌吗?还记得老师放的是什么诗吗?

生背《春晓》

2、师:咱们中国历来被成为是古诗的王国。请学生背古诗。

3、这些古诗给它配上曲子就特别好听。愿意来听一首歌吗?

4、师:听了这首歌,老师再给你看看这首词,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听完老师想听听你的感受。

5、播放《康熙大帝》片尾曲,听完有什么感受?

6、师读词

同学们,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哪怕一个词

生:壮观

师:能不能说说怎么样壮观的场面?

师:这首词也让我们有心潮澎湃的感觉。知道作者是谁吗?猜一猜

生:辛弃疾

师:你怎么知道是辛弃疾的?

简介作者。

7、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手辛弃疾的.词,这两首词风格迥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体会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种特殊的问题,板书词

2、听范读,要求:思考词与我们以往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3、交流不一样的地方,找到一点说一点

(1)生:古诗字数相同,词的字数不同。

师:所以我们把词的句子叫做长短句。读的方法也不一样。谁来读一读?读错也不怕。

师:声音清脆,挺好听的

(2)生:词分了段

师:在词里不这么说,在词里叫片或者阙。上面的叫上阙,下面的下阙。读的时候上阙和下阙要稍微停一停。谁来读一读。

师:发现咱们班女孩子读书真好听。

(3)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词先写词牌名。再写词名。

师:好极了,这不叫词名。词牌好名字之间也要空一点。再来读一读课题。

4、师: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读的这么好呢?自己小声读一读。

5、生读课文。

师:你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个字音是难读准的?

生:刨

师:这个字是多音字

师:“莲蓬”我们平时要读轻声,但在词里要注意押韵,不读轻声。

6、你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什时候写的吗?课前有没有查资料?记得一点说一点。

生:傍晚

师:是不是傍晚等会我们学了就知道了。老师的意思是说这首词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师介绍词的背景(你们听过上海和苏州人说话吗?上海人说话什么感觉?引出吴音)

7、这首词里写了几个人?他们是什么关系啊?

生:父母、大儿二儿小儿

师:翁媪是什么意思?分页标题#e#

8、看到这五个人给那你的印象是什么?

生:相亲相爱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相媚好

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小儿子很调皮。

生:我喜欢二儿子和打儿子,他们帮父母分担压力。

师:看来这首词不难理解。谁连起来把这首词的意思说一说?

指名回答.

师:现在两个人把这首词呃意思说给对方听。

9、同学们,词人四十多个字就向我们描述了一副农家的情景。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词,你通过哪一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青翠的小草

师:我觉得青翠还不是很适合,莲蓬应该是初夏,应该是很茂盛才对。

生:人们很勤劳。

师:送他一首诗,你想到哪一首诗了?生背《锄禾》…………..

生:仿佛看到了一朵朵翩翩起舞的荷花

师引导学生背“接天荷叶无穷碧……”

10、师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为什么用无赖?

师:看这个“卧”,能不能换躺、趴?

生:不生动、乏味

师:更显得他的调皮啦,这样的孩子你喜欢吗?谁来读一读?

指读两名,齐读。

11、你还看到什么了?

生:老两口用家乡话聊天

师:同学们,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同桌说一说。

生:我们真幸运啊!大儿子和二儿子这么懂事,小儿子真可爱。

师:我们只听到说话内容,但是没有看见表情。那两个同学来演一演?

学生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从他们的表演中你感受到什么啦?

生:生活无忧无虑,儿子很孝顺。

师出示“醉里”,指导朗读。

12、同学们,这首词里还有一幅画呢!师引读

生:小溪

师播放小溪的声音

师:我们不仅听着老两口说话的声音,还听着溪声,还听见这鸟叫(播放)

指导朗读。

13、难怪词人用了个醉字,同学们,谁醉了?

师:先说说老两口为什么醉了?

师:这幅画仅仅五个人吗?还有谁?辛弃疾也醉了,他为什么醉了?

14、老师也醉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能背的就背一背。

三、作业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6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几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有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图”)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师:这还不够美呀,你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缓慢点读,语气再重一点。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能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好,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

生: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幽静的山乡村野。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生:我认为翁媪最幸福。因为他们闲着没什么事,不用干活,在茅屋前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看着这对幸福的老夫妻,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妇人在家里织布,做衣服,照看三个孩子。

师:他们互助互爱,相敬如宾,共同经营这个小家。如今他们老了,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用你们的吴音聊一聊。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板书: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幸福的老夫妻。

师:请读出幸福之情。(生朗读)

生:恩爱的老夫妻。

师: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生朗读)

师:“相媚好“读得真好,表过出恩爱之情。

生:和和美美的老夫妻。(生朗读)

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板书:剥)

师: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生: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不够自由啊,你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天真活泼。

师: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生:(齐读)

师:三个儿子中,除了小儿还有谁最幸福?

生:沉默不语。

师:文中的大儿和小儿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板书:锄 织)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几个钱。他们在为这个家忙碌,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

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配乐)

师:读得真有韵味,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学生试练)

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家五口。他们住着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前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一簇簇青青的小草,溪上盛开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屋前坐着老翁和老妇人,老翁喝着美酒,老妇人在缝衣服,他们用方言聊天、逗乐。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汗水打湿了衣衫;二儿子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最惹人喜欢的就是小儿子,他哼着歌,摇着腿,一边玩一边剥莲蓬。好幸福和睦的一家呀!

师: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诗一样的画面。

五、拓展,升华情感

师: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

生:我会选“喜”字。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小儿子。

师:是呀!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生:我选“醉”字。

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生:我认为作者醉了,作者要是不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师:言之有理。我们也随着五口之家,随着作者去醉上一回。

生:齐读。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

生:想。

师: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师: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表现童心童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一首?

生:我还知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的题目、作者和每首诗的第一句)

生:背诵其中的二、三首。

师: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张老师要对大家说“学好诗,我们尽情言。”(出示作业)

自主作业:(可任选一项)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村居情景。

2.积累描写田园风光或童心童趣的古诗词。

下课!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青青草

醉 相媚好 喜

锄织剥

【评析】

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

一、诵读有层次

张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有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呈螺旋上升态势。

1.读正确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评读、赛读、推荐读等形式,在自学、互助、互励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

2.读明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质疑,提出读不懂的词。再运用图文对照、小组合作、猜想释词、借助资料等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学生说“媪”指老妇人,张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指出“媪”的部首是“女”,在学习中浸透学习的方法。

3.读出味

教学中,张老师明确提出“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这是师生共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张老师运用了多种有效策略。

二、感悟有策略

教师综合运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入境,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学生的感悟是正确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村居”的意境通过“美丽、幽静、幸福、和谐”等词语与学生相见。接着,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品悟语言,去感受那是怎样的美?学生抓住“青青草”,读中想象“看到什么、听到什、闻到什么?”感受田园的清新、朴素之美。最后,张老师以开放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幸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抓住“相媚好”“卧”等语言点,感悟幸福,解读幸福,从而入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在读诗和品词的活动中“入境”,张老师又以评诗引导学生“出境”。他先请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村居图”,又请学站在作者的角度,推测作者心中的感受,学生在一入一出中多次与词的意境相遇。

三、积累有主题

有主题的积累,容易把学生单摆浮搁的资源整合起来。张老师根据文本和学情,呈现了两个积累点: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又通过课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新旧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7

一、小草与溪同乐

作为一首小令, 《清平乐村居》虽然只有短短50余字, 却能让人在趣味横生中感受到山水之乐以及物景的和谐之美。小草和小溪作为画面的第一层次, 物象凸显画面感。画面让人能感受到浓浓的田园风情。教学伊始, 首先要抓住小草和小溪的灵动, 让学生去欣赏诗歌。如, 该小令在表现手法上比较有特色。首先是一种画面感觉的营造, 清新自然中暗含一种匀称和谐。一条满是荷叶莲花的清溪纵贯整个画面, 就如素描中的焦点透视。小草又从这“溪上”依次铺开。翠绿的青草、朴素的茅屋、茁壮生长的豆田和谐地排列在小溪两旁, 老人与小孩在它的两岸休养生息, 悠然度日。老人平和的晚年、青年的辛苦劳作、少年的淘气顽皮都显示出乡间生活的平静祥和。宁静的心境、清新的景致就像这缓缓流淌的溪流, 词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交织成一片, 融入到和谐自然的乡间美景中, 作者自然而然陶醉于层次分明的画面中了。

带着这样的感悟, 引导学生感受这灵动清新的田园画面。抓住画面的层次性, 既能让学生体味到浓浓的诗意, 也能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二、茅屋与翁媪同醉

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同时, 热情也会随之高涨。随之而来的就是风景。“醉里吴音相媚好”, 紧紧抓住一个“醉”字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两口不是因为酒而醉, 而是因为天伦之乐而醉。第二层次即人的活动层次跃然纸上。首先, 小令的开头描写了环境之后开始写人, 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乡间一家人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朴素勤劳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表现出来, 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农户生活景象。其中, 有写景的散文式画卷, 也有叙事的农村风俗画。这首小令反映了温暖、朴素而又风趣的农家生活。在写景方面, 屋檐、小溪、青草, 这本来在农村是极为平常的事物, 但是词人把它们融合在同一个画面里, 显得格外清新自然。在写人方面, 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作者以简单明了的手法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实地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只有这样才可以准确无误地为读者展示, 才可以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和清新自然的感觉。这篇文章的构思新颖、巧妙、鲜明, 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首词时注意抓住其层次性, 引导学生从一首词的文字的影响学起, 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讲解时要抓住“词中有画”的特点, 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教师要通过图画, 形象而具体地再现词中的画意, 通过语言丰富的内涵, 以唤起学生的图像再现。引导学生感受画卷, 让学生体验到丰富的情感, 学习到不同的审美经验, 并且培养心态。没有感情就没有词。没有词人真挚浓烈的感情, 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词。在学完全词后, 教师再让学生一边聆听音乐, 一边展开联想。此刻, 一幅悠闲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画卷, 就会慢慢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由读引情”。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之中, 要通过反复诵读、吟唱才能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 了解词人表达的情感。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 学生会在诵读中更加融入词中的画卷, 对词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透彻。

改写《清平乐村居》 篇8

诗人缓缓上了坡,看见了一座低小的茅草屋。屋檐上,一窝燕子,正亲密地吃虫子,茅草屋旁有一条小溪,清澈明亮,水中的鱼虾悠然自得地摆动着身体,草丛中的兔子和莲叶上的青蛙懒洋洋地晒太阳。对岸的树林特别茂密,郁郁葱葱,河边野花野草点缀着小河的风光,茅屋旁边,大儿子正在一畦畦豆田里锄草,心里高兴地想:等到春去秋来,我精心栽培的豆苗就要成熟了,大家就能吃上豆芽和豆子了,那时我尝着自己的豆子,该是多高兴呀!想着想着,又开辟了一块豆田,想多种点豆苗,大家就可以把剩余的卖个好价钱!于是又撒下一粒粒豆苗种子。二儿子在树荫下编织鸡笼,他神态安详,不紧不慢地用竹条编鸡笼,穿着白布衬衣,还不时从旁边捉一只蛐蛐,或抚摸一下鸡的羽毛,好像对鸡说:“你们的家我很快就会给你们编好的,你们先委屈一下啰!”说完,又开始编织了。心想:昨天一晚上的风把鸡窝给吹跑了,今天我一定要搭好鸡窝,让鸡更加舒服。想完,就又开始了忙碌。

小儿子则在溪边剥着刚采回来的莲蓬,他穿着红背心,卧在草丛中剥莲蓬。两只脚在草丛中不时地拍打着草儿,嘴里还哼着小调,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唱完一段,又自言自语起来:“剥完了莲蓬,让大家尝尝。”屋内传来一对老夫妇对话的声音:“呀!你真是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了。”“是不是又做了什么坏事了,想来巴结我呀。”

农村的生活真是悠然美好啊!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9

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了解词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会本课3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重点)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诗词比较

了解词

1师生对诗: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对诗游戏。

2我们刚才对的诗,你有什么发现?点击:乡村生活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课题:清平乐yuè 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板书:词牌名 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 汇报收集到的词牌名。

“村居”是题目,书写时中间空格,读时也要停顿,教师示范,学生读。

3出示: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词和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词牌名(2)长短句(板书)(3)上阙和下阙。(板书)二、了解词人

1这是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板书:辛弃疾)你了解他吗? 2请看:介绍词人。

3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呢?

三、自读课文 读准音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争取把每个字读正确!2你会读了吗?出示,指名读。相机正音:翁媪(看图,知道什么意思吗?)剥(bao)莲蓬:指去掉外面的皮、壳,还可以剥——

3教师范读,体会押韵。指导读出韵味、节奏 4指名读 5齐读

四、了解大意

1现在请同学们边看课文插图边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句子你能自己读懂?

2有读懂的地方吗?好!同桌先交流交流!五、品词析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集体的智慧,你读懂了哪个句子呢? A 茅檐图

1指名汇报,说说你的理解,请你读。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读慢点!

2你听到什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听到!3用力吸气!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4这是乡村生活的朴素恬静之美!(板书:朴素恬静)一起读!B翁媪图

1指名汇报读,谈理解。

2这对老夫妻在干什么?(喝酒聊天),从哪个字看出来?(醉)3他们是用普通话在交谈吗?从哪里看出来?(吴音)资料 4让我们猜一猜老两口在聊什么呢?

5就这样,他们越聊越开心,越聊越亲密,用文中的一句话说就叫(),用文中的一个词说就叫(),“相媚好”换个成语说?(相亲相爱,亲密无间)

5指名读

6他们住的是()喝的是(),老两口却醉了,仅仅是酒醉吗?那还有什么?(陶醉 沉醉)(板书:醉)

C小儿(出示剥莲图 句子)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1看他的姿势

怎么剥的?

(a“卧”是什么意思?b你认为小儿是怎么卧的?可能一会儿—— 一会儿又—— 一会儿又——

2看他的小脚丫,他还在—— 说不定嘴里——!

3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小儿?(调皮—读 自由自在—读

无忧无虑的—读……)

4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看似责备,实则喜爱!这里也有一个词是对小儿的爱称:无赖 5生活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无赖”呢?(好吃懒做,品德不好)这里指?(顽皮、淘气)谁来读!

6好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小儿呀!一起读!D大儿二儿(出示锄豆图 织笼图)

1大儿子在干什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送他一句诗。《锄禾》指导书写:锄(左中右都要瘦 互有穿插才紧凑)

2二儿子在做什么?观察神态,送他一个成语。——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一心一意

全神贯注

3他们正在享受劳动的快乐呢,读出他们的快乐,指名读——齐读

六、了解背景,升华感情

1读着,看着,想着,我们理解了这首词。作者眼中的乡村生活是怎样的呢?(温馨

和谐

幸福

美好……)

2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在作者眼里为什么如此温馨美好呢?请看(出示写作背景)3点击课件:要是人人能过上()的生活,要是没有(),该多好啊!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唤!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4现在再来读这首词,你肯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古筝乐)谁来读!(多个学生读!)齐读!

七欣赏唱词

1既然是词,当然可以唱一唱!想听吗? 2听歌曲,有兴趣的可以一起唱。八自主作业

1试着把整首词的意境描绘出来。

2收集2首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好好读读。

板书设计:

上阙

朴素恬静

温馨 清平乐

村居

下阙

安居乐业

幸福

辛弃疾

美好

……

【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指名读,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教师范读,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生活实际联系“剥桔子”“剥花生”等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中的所见、所闻:“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二儿子编鸡笼时的专注,小儿子剥莲蓬的调皮、可爱。”我闻到了青草的香味,我听到了小溪哗哗地流淌声,我听到鸟鸣的声音……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乡村生活在辛弃疾看来是如此温馨美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相机出示词人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他对和平祥和生活的期盼。

上一篇:春天旅游的日记f400字下一篇:向阳街道一社区老龄工作制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