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信息化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信息化

社区信息化 篇1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街道党工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不断打造基层工作新亮点

(一)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创建党建工作新载体。按照社区“三有一化”建设要求,我们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整合社区党建管理体系、党员信息管理系统、手机短信平台和QQ群等资源,着力打造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社区”管理系统,创建了党建工作新载体,架设了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新桥梁。

(二)突出党的领导,着力搭建民族连心桥梁。我街道的XX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是国内首家市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通过“五心”服务,搭建民族连心桥梁。着眼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就业、生活、矛盾纠纷等问题全心做好劳动就业服务,贴心开展卫生健康服务,热心组织文化体育服务,倾心开展法律援助服务,真心提供临时困难援助服务。至今,共为来邕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优生优育服务5500多人次,提供就业帮助23550多人次,先后发放了慰问金28000多元,大米、棉被等物资一批。共慰问困难家庭264户,直接受益困难人员1508人,实实在在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心中。

(三)前移工作阵地,创新人大工作方式。为解决基

层人大代表没有固定场所履行职责的问题,在城区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街道党工委于2010年9月在XX社区设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自联络站成立以来,城区人大代表负责轮值接待辖区居民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意见和建议共80多件,答复率为100%,办结率94%,群众满意率达到95%。

二、存在困难和建议

由于基层的信息技术薄弱,资金紧张,仅靠城区和街道

推进社区数字化建设,难度比较大,恳请市委、市政府在信息技术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并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我城区社区数字化建设试点成功后,牵头搭建“市级—城区级—街道级—社区级”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为实现XX市社区信息资

源共享、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打下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领头羊作用,进一步加快建设涵盖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共建联建等信息化综合管理服务体系。一是抓好社区信息采录工作。对社区概况、社区党建、社区事务、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等基本信息进行集中整理,分类建立社区工作信息数据库。采录社区党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基本情况,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在网页上予以公布。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化硬件设施。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完善电脑、电视、电话、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硬件设备,待城区政府OA系统启动后尽快联网,集成办公自动化、信息浏览、动态管理、互动交流、实时参与等功能,建成连

接各社区,覆盖社区党员、居民和驻区单位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三是抓好党员教育动态服务工作。开设“党员先锋岗”“党员学习园地”“政策导航”“党建论坛”“党建博客”等栏目,适时公布社区党建有关内容,定期开展网上学习教育、网上专题讨论和网上党课活动。四是抓好社区管理动态服务工作。抓好街道、社区、楼院小区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和“爱心超市”“社区物业”“困难人员帮扶救助站”等服务阵地规范化建设,将公共事业收费、家政服务等逐步纳入服务范围,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

社区信息化 篇2

推进社区信息化要体现“三个化”

当前,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管理体制赋予了街道和社区工作越来越多的内容, 党和政府的许多工作都要在社区这个层面上得到贯彻落实。社区建设涉及社区管理、服务、文化、安全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个方面, 繁重的日常管理事务和大量信息处理工作, 严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效能的发挥, 社区服务更是滞后社区的发展。因此, 社区信息化就是要利用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和手段, 在社区范围内为政府、社区、居民和包括服务商在内的企业、团体搭建互动信息平台, 沟通服务渠道, 使管理更加高效, 服务更加便捷, 社区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 最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 我认为社区信息化要体现“三个化”:

一是提高管理效能, 体现社区基础数据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是有效整合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服务, 提升社区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基础。建立社区基础数据采集的统一口径和标准, 在全面摸底、逐户上门的基础上, 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库和街道数据中心, 由街道管理采集数据、录入数据, 并做好日常更新维护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工作。基础数据库还要将市、区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利用, 如党建、经济、综合、环境、人口、计生、文体、物业、社区自治、社会保障、综合救助、民间团体、社工服务等信息数据, 实现各部门之间、街道与社区之间的资源交换和共享, 有效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重复建设。

二是满足居民需求, 体现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化。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对社区的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等现代通信手段就能就近、及时、便利地接受服务、跟踪服务和反馈服务。因此, 承接服务的平台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完善的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管理平台不但要实现与民政、社保、卫生、计生、人武、治安、残联、社工管理等管理子系统平台承接, 而且还具备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普及和应用性强的特点, 让社区居民通过多种通信终端、电子大屏幕、触摸屏查询台、数字有线电视等, 在社区信息中心、社区图书馆, 甚至在家里都能接受“一站服务、一网受理”的综合服务。

三是增强居民参与感, 体现沟通交流网络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日趋多元化、互动便捷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来沟通信息、互通有无。网站已成为发表意见、反映民生的重要媒体, 有的社区已在尝试用网络投票方式开展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信息网络能够有效拓展社区居民的参与渠道,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治互助能力, 将成为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手段。

推进社区信息化要顺应居民需求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和平台, 但社区信息化不光是技术的运用, 更重要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即不可脱离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谈信息化, 更不能站在技术角度推进社区信息化。社区工作的内容直接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社区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社区居民需求, 从群众最关心和最需要的服务出发, 提高主动服务的能力。

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为管理和服务, 管理包括了政府管理和居民自我管理, 服务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公益服务、企业商业服务、居民自我服务等。而单从社区服务来看, 居民的需求上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生存层面需求, 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劳动就业、医疗保障等;二是生活层面需求, 是指提供满足居民提高、改善生活质量所需的服务;三是民主互助层面的需求, 这是为满足居民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管理的需求, 如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互助能力, 预防和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强化社区的整合和稳定机制。这三个层面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管理功能基本实现后, 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应该是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

社区信息化建设在了解社区服务需求后, 充分体现虚实相辅的特点, 依托互联网 (网站) 、呼叫中心 (电话网) 和社区实际服务网点 (信息点) , 在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上深化便民服务。如在社区老年服务上, 目前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环境下, 辅助于社区网上虚拟养老院、电子保姆、网上教育、网上炒股、社区论坛和短信订制等信息化功能, 既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又能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综上所述, 社区信息化能把早期简单的救急、救济从低级层次有效拓展到更高层次的需求, 为社区服务的科学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推进社区信息化重点是基础平台建设

由于社区人口结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社区信息化建设正处在探索阶段, 即使有了相关规划, 也难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因此, 在社区信息化推进中, 一方面要避免形成信息孤岛, 另一方面又要有社区自身特色。日前, 江苏省出台的《关于江苏省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 将抓好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信息资源共享作为社区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从各地较为成功的经验中, 也可以看出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重点, 而电信运营公司和社区结合是基础平台最有效的建设模式。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话村通”工程在全国基本完成, 特别是江苏省今年已完成自然村“村村通宽带”的今天, 通信普遍服务的内容和工作重点也将随之改变, 基础电信公司将在“信息普遍服务”上承担更多的义务, 即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普遍服务。正如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所说的, 在解决“用得上”后, 还得解决好“用得好”和“用得起”的问题。毫无疑问, 电信运营公司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主力军, 在加强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还能在开拓信息资源应用、优惠接入资费、提高宽带网络普及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 社区信息化主要包括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两大基础平台。建设以宽带网、电话网为依托, 政务网为枢纽, 街道为主节点, 形成横联政府业务部门, 纵贯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平台, 实现信息交换的统一政务外网和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建成由社区居民基础数据库、呼叫中心、互联网站、移动短信等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平台应具有延展性并集成多个业务, 平台还要让家庭和个人更易于接入和操作复杂的业务。电信运营公司不但在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优势, 其本身就是信息服务商, 能有效利用公共电信网络资源, 依托社区电话网、宽带网及3G网, 整合网站、呼叫中心、短信、E-mail、QQ等优势资源, 共同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便民信息等。

推进社区信息化关键是运营模式

众所周知, 社区信息化是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居民共同参与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些地方已取得了符合地方特点的探索经验。比如, 政府统一投资管理, 见效较快的“北京模式”;政府搭台、企业运作, 侧重于电子商务服务的“杭州模式”;政府与基层通力合作, 侧重于横向整合的“广州模式”;以社区为支点, 居民参与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的“上海模式”及江苏泰州海陵区“城乡统筹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等模式。无论是政府统一投资的, 还是政府与电信运营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 在信息基础平台维护、信息服务和业务支撑上, 都存在政府不断为运营和系统升级频繁更新所累, 负担不断加重;合作企业重收益, 忽视公益性, 对无利可图的服务业务缺乏积极性;企业开发的业务和服务难以适应社区实际需求等问题。也就是说, 社区信息化建设要选择运营模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涉及信息平台、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和管理人员的资金来源, 以维持系统的日常维护和长期服务;二是要选择服务接入多元化途径和低的接入资费, 以提高服务能力和降低运营费用。

我国社区建设从组织到实践, 一开始就是政府行为, 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上不能照搬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 社区建设的资金绝大部分要靠社区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社区调动和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 围绕服务办经济, 办好经济促服务。在信息服务上, 政府只能满足公共和公益信息服务的基本需求, 更高需求的信息服务可以让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来提供。同时我国通信管理部门对增值电信业务的经营持开放鼓励政策, 社区经济实体, 如成立信息服务公司, 在获得经营许可即开展电信业务经营, 这为街道 (社区) 经济实体参与有偿信息服务经营提供了发展空间, 也为社区信息化运营模式提供一个新途径。

具体说, 由社区信息服务公司运营和管理各类平台, 如社区呼叫中心、服务网站、信息服务中心等, 政府的电子政务网也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托管。在社区的统一管理下, 通过多途径便捷的平台接入手段, 争取电信运营公司提供较低的平台接入和使用资费, 一方面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电子政务和其他基本公共信息及服务, 另一方面又引入教育、娱乐、电子商务等有偿服务信息和业务, 通过获得的收入来维持信息化系统的运营, 同时还可以增添社区就业岗位, 留住社区信息化人才。

社区信息化亟需标准规范 篇3

4月2日,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开展社区信息化标准的研究和起草工作。起草小组的组长由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和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联合出任,各地方民政部门、地方信息化办公室、信息产业部下属研究机构、科技院校和企业等40家单位成为成员单位。

陈伟表示,制订社区信息化标准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只有统一了标准,才能破除信息孤岛、打破信息烟囱、发挥信息化最关键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社区信息化悄然兴起

大连市西岗区北京街道的700余户居民,如今只需在家中按动按钮,设在社区服务中心终端服务器上的电子地图就会直观地显示出该用户的位置。15分钟之内,居民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家政、卫生和警务服务。这是社区信息化以后带给社区居民的便利。

目前全国有近8万个社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像大连西岗区北京街道这样进行了信息化建设。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介绍,我国社区建设工作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东部发达城区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试验,把信息手段、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引入社区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于2003年底完成建设,目前建有覆盖市、区、街175个社区服务中心和2400个社区居委会的网站群,并将实现光纤宽带进入社区,建有全市统一的96156社区服务呼叫热线和街道级小呼叫等系统设施。

各地建立的信息化社区,在服务内容与技术应用方面可谓各有特色。北京市东城区采用了网格化管理,使遍布社区的城市公共设施部件都有一个“身份证”,标明部件所在单元网格,部件识别码、部件标准名称、主管部门、责任单位、详细的位置描述、部件状态、部件在网格地形图的顺序编号、部件定位坐标等。

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则建起了北京市首个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在社区的几个胡同入口处都安装了一个旋转探头,进行24小时监控。该社区民警通过义达里警务站信息平台,可详细了解常住、暂住、人户分离、工作对象、精神病人等方面的情况,这些信息的整合,可加强对外来暂住人口的管理,有效地保障了社区治安。

而“拨一拨就灵”是宁波市民求助热线“81890”的谐音,是宁波老百姓记得最牢、用得最多的号码。据宁波市信息产业局相关人士介绍,“宁波模式”的信息平台,不仅使政府各职能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还能让居民查询信息,获得帮助。天津、扬州、太原等几个城市都按照宁波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社区信息平台。

“信息孤岛”若隐若现

社区信息化的悄然兴起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相谐调的。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上讲,社区信息化是“十一五”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在民政部的“十一五”民政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构建社会安全运行预警系统和民政公共服务平台两大重点工程的信息来源、工作基础和落脚点都在社区。“和谐社区”的定义是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就是社区信息化工作。

陈伟司长也表示,在今年推进信息化的工作中,推进社区信息化是重中之重。“今年我们会完善城市、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管理办法,选择基础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试点,并在工作扎实、效果明显的地区设立示范点。”

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社区信息化蓬勃发展是好事。然而,“社区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出现新的信息孤岛,未来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就会比便利还要多。”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目前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存在着五大特点:

第一是基础设施的接入方式五花八门,有电信系统的,也有广电系统的。而有些社区的接入方式在居民入住前就已经确定了,用户没有选择权。

第二是终端设备多种多样。有电视、电话、电脑,还有IPTV“电视机+机顶盒”的新形式,这些设备要共享社区信息化数据,给社区信息化提出了很大挑战。

第三是技术应用尤其是利用社区开展各种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

第四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开发,难以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第五是人才培训不到位,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由于这五个特点,社区信息化目前存在着各干各、互不相通的问题,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目标是不一致的。如果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出来,“信息孤岛”难以避免,社区信息化的最终效果将大打折扣。

标准如何制订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地描述了社区工作的难度,制订标准正是为了能让千条线不乱成一团麻,协调有序、相互配合,更好地发挥作用,使这根针能提供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和基础性的服务。

陈伟表示,社区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是怎样更好地为社区的管理和公众服务,相关标准必须围绕应用,与基层建设相关才能成功。

詹成付则认为,社区工作运用信息化作为载体,旨在服务方便百姓,因此需要一个指导性方案,尽可能是开放式的标准,令每个社区的不同特点都有体现的空间。

“城市的信息化能力,首先在于规范和标准,然后才有应用环境。”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表示,在制订标准前首先要目标明确,才能在资源充分掌握的情况下进行整合。他认为,社区信息化标准应该有两方面的作用,即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和自上而下的服务项目。

据介绍,目前我国进行的社区信息化标准制订工作包括5个方面内容,成立了5个专题组分别展开研究。

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牵头负责的社区信息化基础标准制定专题组,主要制订社区信息化基础标准,人口数据库建设规范;由深圳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标准制订专题组,负责制订所有有关社区管理的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标准;由宁波市信息产业局牵头的社区信息化服务标准制订专题组,制订包括所有有关社区服务的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标准;由杭州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的社区管理标准制订专题组,制订标准的实施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营管理规范和运营服务规范;社区安全标准制订专题组由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北京鼎天公司任组长,负责制订安全标准、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和信息资源分类代码,信息交换标准。

其中,深圳、宁波和杭州都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陈伟认为,先行城市更应该积极参与到标准制订工作中来,把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入其中。他说,区域经验既是基础,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标准的制订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实践基础和成功经验之上,先行城市如果在标准制订中滞后的话,极有可能变成“信息孤岛”。

据了解,目前,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已与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达成共识,2007年务必在这5个方面推进相关标准制订,并在各地试点社区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两部委还将商讨试点选择的衡量办法和标准。

点评:切忌成为“忽悠”工程

社区信息化服务需求调查表 篇4

性别:年龄:职业:

我市即将建设社区信息化系统,为了使该系统建成后能符合社区居民实际需求,更好的服务于居民,制定该调查表,请在以下你认为最需要的表四 三十项服务后面的方框上依次打钩:

A、上门服务模块(包括上门便民服务,送货上门服务)

1空调清洗 □2上门开锁 □3管道疏通清洗 □4家居绿化 □5换煤气 □

6送水 □7送报纸 □8送外卖 □9日用百货 □

B、综合修理服务模块

10家电维修服务□ 11水电维修服务□ 12电脑维修服务□ 13房屋装修服务□ 14礼仪服务□ 15摄影摄像服务□ 16美容美发服务 □17洗衣洗熨服务□ 18殡葬服务□ 19形象设计服务□ 20名片印刷服务□ 21打字复印服务□ 22园艺盆景服务□ 23礼品递送服务 □

C、房屋维修工程服务

24墙壁清洗服务□25防水处理服务□26 石制品清洗服务□27木地板养护服务□ 28家居装饰设计服务□ 29室内环境检测服务□ 30电焊气割服务□ 31防盗门维修服务□32 水箱清洗服务□33管道安装服务□34水电安装服务□

D、中介服务

35房地产中介服务□36职业介绍服务 □37婚姻介绍服 □

38家政服务(包括保姆、钟点工,对病人、老年人和小孩的看护和接送、搬家服务等)□

39清洁服务(包括保洁、清洗、缝补工作)□

E、物品回收与交易模块

40物品回收服务 □41旧货交易市场服务 □

F、预定服务

42宾馆酒店预订 □43文娱设施预订 □44体育设施预订 □45火车票、机票预订□46餐厅订位 □47旅游预定□ G、医疗保健服务:

48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49疾病康复指导□50普通门诊□51上门出诊服□

52上门送药服务□53病人、孕妇看护服务 □54健康保健教育 □55医疗知识咨询□

56计划生育指导(包括性知识教育、优生优育教导、妇女检查)□

57预防保健服务(包括婴幼儿计划免疫、老人、妇女、儿童健康保健慢性病防治)□

H、咨询投诉服务

58法律法规咨询 □59网上投诉□60社区服务咨询 □61生活服务咨询 □62其他咨询□

I、金融理财服务:

63代缴管理、水电、电话费、有线电视等费用 □64代收房租 □65代领退休金 □

J、证件办理服务

66出租屋、外来人员管理登记□67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证》□68办理《计划生育证》□

69出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70失业人员办理求职证□71办理《残疾证》□

72办理《老年优待证》□73办理《独生子女证》□74常住户口、赞助证办理咨询 □

75下岗人员计生关系转移□

K、教育培训

76家教服务(包括家教、小孩临时寄托、青少年课余托管、各种寒暑假兴趣班等)□

77各种成人、小孩兴趣及职业培训班□

L、劳动就业和和社会保障服务

78办理求职业登记 □79查询招工信息□80就业指导培训和转业培训□低保申请□

M、法律援助服务

81法律咨询 □82代写法律文书 □83受托参与民事诉讼□84代办公证、见证□85其他法律援助服务□

N、社会福利服务

86社区老年人服务□87社区残疾人服务□88社区优抚对象服务□89社区特困家庭服务□90义工服务 □O、文化服务

91网上图书馆□92网上影院□93社区GIS信息□94网上订票□95网上游戏 □

社区消防演练信息 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各级安监所有关安全生产会议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做好xxxx年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xxxx年x月xx日xxxx举行了消防知识讲座及消防演练。参加人员: xx物业安保部经理、保安员及消防志愿者、居民群众等人。消防演练分为两个步骤:

1.灭火器使用方法; 2.消防水带水枪实地操作;

照片 照片

通过讲座、演练加强了居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了义务消防员应付和处理火险隐患的能力。

春节社区慰问信息 篇6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即,1月20日上午,居委会主任和福利委员到社区走访慰问了社区内的几家低保户。我社区非常重视低保户的走访慰问,在走访中认真了解低保户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为每户家庭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同时转达了街道对他们的关怀和慰问,使困难居民深切体会到了社会的关怀和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此次的走访慰问,充分体现了街道对困难群体的真切关怀,用实际行动把政府的温暖送到了最需要关爱的困难群体,确保低保户们温饱过冬,祥和过节,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扶贫助困的大家庭氛围。篇二:最新社区春节慰问活动总结

最新社区春节慰问活动总结

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好地发挥党联系居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解决困难户的生活问题,进一步推动送温暖工程的经常化,按《关于在201x年元旦春节期间继续开展送温暖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积极响应集团社区进千家门,知千家情,解千家难,暖千家心送温暖活动,我社区认真开展了**年元旦春节慰问送温暖活动,现将该次活动小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统一部署

社区领导十分重视开展元旦春节送温暧慰问活动,社区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专门对春节期间送温暖活动进行布置,决定开展形式多样的春节慰问活动:一是在元旦春节前夕对困难居民,特困居民由工会进行一次困难补助;二是拨出春节慰问专款,并按照要求普遍进行一次走访慰问,把温暖送给每个居民;三是对孤寡老人派专人进行看望、慰问;四是向上述人员发出慰问信;五是个别路途遥远不能走访的,进行电话、信函表示慰问。由于领导重视,人力和资金上得到了根本的保证,有力推动了元旦春节慰问活动的开展。

二、突出重点、措施有力

社区居委会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它摆上工会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困难居民的生活保障工作,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切实做好元旦春节慰问工作,社区工会首先对社区所有人员状况进行了一次普遍摸底调查工作,逐一进行了事前专访或专门联系落实到人,及时发现了困难人员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元旦前集中一段时间做好特困居民人员家庭的核实摸底工作,及时调整充实了特困居民档案,摸清了底数,为送温暖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实施送温暖活动中,我们注重突出重点,将生活一般相对困难和特别有灾有难大病等的区别开来,如特困、大病致贫居民、特困单亲家庭等,进行一一有重点的排列确认,采取有针对性地进行困补等措施和办法,切切实实的为他们排忧解难。由于抓住重点采取有力的措施,使真正有困难的居民得到了及时的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做实做细,落到实处

在送温暖活动中,我们注重把日常帮扶工作与集中送温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地为困难居民解决困难,当好工会抚贫帮困第一责任人,拓展送温暖领域;进一步把各项帮/jr扶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把帮扶救助工作做细做实。做到送温暖资金专款专用,使送温暖资金真正发放到了确实有困难的居民手中,给困难的居民带去了温暖,把党的关怀送到广大居民的心坎上。2月13日,我社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走访慰问,并先后召开了座谈会,对离退休居民及老干部进行了慰问和走访,被走访对象纷纷表示感谢,感谢党和组织送来的深情厚意,在困难的时候能够想到他们,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篇三:2015年社区春节慰问活动方案

2015年社区春节慰问活动方案

各社居委、各部门: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居民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凝聚力,根据区文明办安排,经研究决定,在全街道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群众性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着力营造喜庆热烈、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共同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组织领导:

组 长:孙亚敏

副组长:谢 华

成 员: 吴 静 程 婷 水兴生 邢建宇 崔 禹杨金凤 王玉琴 余红华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拜年活动

1、春节前道德模范寄发贺年卡、拜年信,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

2、安排道德模范部身边好人及其他道德建设先进人物参加社区的节日庆典和文艺联欢活动。

3、走访慰问道德模范、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身边好人及其他道德建设先进人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二)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1、开展送温暖志愿服务。继续组织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邻里一家亲活动,组织志愿者到敬老院、福利院开展慰问、拜年等活动。

2、开展送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广大文艺爱好者深入基层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组织职工志愿者依托社区文艺小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3、开展送卫生志愿服务。组织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志愿服务活动和美在家庭、美在社区环境整治行动,普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及时清理烟花爆竹残屑和废弃物,搞好公共环境卫生。

4、开展送平安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参加治安巡查、禁赌禁毒和防范违法犯罪等工作,组织老年志愿者对未成年人上网进行监管引导,组织专业志愿者普及防灾避险、疏散安置、急救技能等应急处置知识和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的有关规定。

5、开展送健康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向居民讲解食品安全、健康膳食与营养平衡等知识,开展健身大拜年、体育进万家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三)开展节日文化惠民服务活动

1、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共享成果为主题,继续开展与群众开展面对面的文化服务、辅导和交流,更好地满足群众的节日精神文化需求。

2、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服务功能。文化站(室)、图书馆等在节日期间要搞好环境布置,照常开放,并举办相关展览、演出、讲座,活跃节日文化生活。(四)开展群众性节日文化娱乐活动

异的巨大变化,享受亲情友情、体验健康快乐。

三、工作要求

1、精心组织安排。各社区要把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作为丰富群众节日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日程,摆上位置,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确保各项活动圆满顺利。

2、突出思想内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贯穿活动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把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引导人们在感受文化氛围、享受节日快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区体育信息化理论体系研究 篇7

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聚集地, 是政府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便民服务的重要工作对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区的功能不断提高, 居民对文化需求增加, 特别是社区居民体育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城市社区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为了满足社区成员对体育服务的迫切需求, 发挥好信息网络的功能, 是政府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必须运用的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广大社区的体育信息和服务需求, 发挥好社区信息网络的功能, 该文以城市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为研究对象, 就如何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进行探讨, 从而为社区体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2 社区体育信息化研究意义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其中指出:“进一步整合体育信息资源, 拓宽采集渠道, 加强信息服务, 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能提高体育信息服务的水平, 有力地推动全民建设事业的发展。而目前体育信息资源不够畅通, 社区体育缺乏指导服务和有效地信息资源管理的平台来帮助社区居民更有效地参与公共体育活动。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 推进社区信息化被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社会体育活动的服务体系, 而伴随信息化、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设计和运用社区体育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 信息资源横向共享和纵向汇聚, 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一个为社区服务的载体和平台, 也可以为社区提供了一个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 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享受服务的平台。

社区体育指在社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把社区内全体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 使社区群众的体育锻炼得到全面开展, 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的有区域性特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城市社区体育是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 实施体育服务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2]。近些年来, 构建数字化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 2013年初郑州也入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3月30日, 《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成功召开, 这也标志着郑州的数字化城市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社区体育已经成为社区人际交流的重要载体, 成为社区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重要桥梁, 体育的健身性和休闲娱乐性得到越来越多社区居民的认同。但是由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信息服务、社区体育指导员等方面缺乏的因素, 社区体育还处于简单的服务阶段。特别是对于那些功能不够完善的社区, 体育服务的水平更无从谈起。城市社区体育是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 实施体育服务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社区居民体育需求不断增长, 而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服务往往落后,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的资源, 满足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政府与社区所形成的关系为支援和保障关系, 利用城市社区信息网络的优势, 可以全面普及和推广体育健康知识, 合理配置体育资源, 及时传递社区体育比赛信息, 从而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人文关怀, 丰富广大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改善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改善。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也应按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建造体育信息传播的站点, 实现网上体育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网上保健知识交流、网上体育健康指导等。目标是依靠社区信息网络, 设置体育服务专题栏目, 促进信息畅通, 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的情报和咨询服务;网络可以打破社区的界限和距离, 实现资源共享, 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体育活动机会。

3 社区体育信息化框架原理

3.1 社区体育信息应实现模块化管理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指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 通过政府支持, 各种社团、机构、志愿者提供, 最终形成的由多层次、多种类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服务的整体组织架构[3].社区体育信息化管理, 可依据社会体育服务的整体组织架构搭建体育信息化管理系统, 软件设计以用户健康需求以及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之间体育需求为核心, 实现体育信息、体育设施、体育比赛等资源共享的管理体系, 从社区管理模式入手, 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有效整合体育资源。

3.2 社区体育应实现健康档案信息化

社区体育信息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建立动态的个人体质健康档案, 以建档为基础,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为促进全民健身、提高身体素质、延长居民寿命提供条件。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可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妇女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管理、残疾人健康管理及养生健身知识等子系统, 实现各类人群居民健康的动态监测和监管, 并实现数据实时更新, 辅助体育管理部门及时全面了解居民的体质健康状况, 为其提供综合、连续、有效的体育干预措施。

3.3 社区体育信息化要统一管理

随着信息化建设程度的不断提升和业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社区各自为政建立的网络孤岛、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了实现信息共享的主要障碍, 迫切需要横向、纵向全覆盖的网络环境。因此, 体育信息化还需要社区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将有线电视作为互联网展示形式的补充, 使社区体育比赛项目的信息公开、查询等通过数字电视, 走进百姓生活中, 能够实现提示信息向特定人员或指定范围发送。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体育中去, 使社区体育形成一个合力, 形成一个规模, 不断扩大影响, 从而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

社区体育信息管理框架模块设置如下图。

4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4.1 社区信息网络覆盖不尽完善

目前, 社区体育服务领域虽然在逐步拓展, 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 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 特别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更新比较快的时期, 人民群众对于也很关心的体育保健、体育养生、体育资源、体育信息等服务项目, 虽然社区信息网络与以往相比已有很大突破, 但是真正使社区的服务信息覆盖到千家万户还不能完全做到, 当然这会涉及到居民观念的问题、健康意识的问题、也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问题。从当前社区体育信息服务来看, 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固定的墙报或传单等信息传递, 网络信息多是一些广告、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信息, 而且网络更新频率不高, 导致居民群众不愿关注社区网络信息。此外, 居民群众喜闻乐见体育信息服务还不够, 一些网络技术要求较高的服务项目还是有局限性的一面。

4.2 专业的体育信息管理员缺乏

社区服务是政府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来, 我国政府为了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加大了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 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者, 但是由于政府编制、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社区工作者注意还是以社区的日常户籍管理、安全防范、设施维护等相关行政性、常规性工作为主, 而配备专职的网络信息管理员还不能得到解决, 往往出现网络信息无人更新维护、出现技术问题无人处理等现象。另外, 一些社区管理员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的结构不尽合理。从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来看, 他们的管理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 能很好地应对网络信息技术问题, 他们还会利用机会广泛发动社区志愿者队伍, 进行广泛的宣传、搜集体育信息, 这样就很好地弥补了体育信息管理员人手不足、不懂技术、搜集和推广体育信息的缺陷。

4.3 体育网络信息的投入不足

随着信息网络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广大居民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就随着会提高, 那么现有的网络信息的功能就略显滞后, 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 特别是体育网络信息。从已有的网络信息来看, 主要是以体育产品的广告、体育俱乐部宣传等, 即使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网络信息, 但是也都是一些过时的或不适合社区居民锻炼的项目信息。这主要是网络信息还没有得到重视, 网络信息投入还相对较少, 网络配套资源和人才还相对缺乏。随着网络功能的不断开发, 网络开发商一定要加强体育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德投入, 从而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信息需求。

4.4 体育信息的实用性难把握

社区居民包含不同年龄、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人群, 这样复杂的人群中又必须考虑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体育基础和文化水平等特点提供合理科学的体育信息, 这些信息是否能够真正对每个人起到健身锻炼的作用, 仅仅依靠网络信息很难保证。另外, 网络信息服务仅仅是一种直观的媒介, 其效果很难与面对面教授的效果相比。社区中从事体育锻炼人较多, 如何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 给他们制定合理的健身项目、活动频率、活动强度, 并对他们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 这是我们当前体育信息服务不足的地方, 也是未来体育信息服务发展的方向。

4.5 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困境

随着社区体育的不断普及和发展, 体育的竞赛性就会凸现出来, 在社区内部就会有兴起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 这些竞赛活动发展的规律往往是社区内部到社区之间, 再到区域性的比赛。以往这些信息资源都是依靠热心人在沟通和协调, 自筹经费进行比赛, 组织形式较为简单。而且社区之间和区域性的比赛由于信息沟通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很好地开展, 这主要是体育信息资料共享不顺畅, 不能使社区内部、社区之间达成很好的沟通。

5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基本途径

5.1 提高社区网络建设标准, 以标准建设

社区信息服务方式由过去以文献、报刊、社区墙报等为载体的静态发布方式发展为以显示屏、网站、数据库等信息手段的智能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直观的把信息传递给受众, 还可以使信息更加快捷、更新的频率更快、信息更新的成本都会降低。标准化的社区信息网络还会吸引大量的赞助商, 这个社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缓解经费的渠道。当然能够吸引赞助商的就是标准的社区信息网络, 他可以能增加消费群体的数量、从而增加企业的收入。相反, 如果社区信息网络不够完善, 也就不能很好地吸引赞助商。

5.2 规范社区信息化服务

目前多数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相对分散, 未能形成合力, 各系统内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协同工作的能力普遍较弱, 这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相对落后。社区实现信息化后, 可以减少对社区管理人员的依赖, 社区居民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各类体育信息服务。但是, 社区作为一个信息的中枢, 必须规范自身的服务, 认真履行职责, 把各类体育服务信息和需求信息技术汇总并及时发布, 才能使更多的人关注社区体育信息网络, 才能有更多的人使用社区体育信息网络。

5.3 校区合作保障社区专业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前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往往只是负责一个培训点的培训, 如果实现网络信息化, 社区体育指导员可以了解某个社区的体育需求, 合理调配人才资源。也可以实现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目前多数大中专院校都开设有体育相关专业, 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学校招募培训人才, 既让大学生有一个实践的机会, 有解决了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问题。

5.4 探索社区体育信息传播和利用的新模式

社区信息化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和联络平台, 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大好时机,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和居民区的宣传栏等进行多种方式的广泛宣传, 普及体育信息化的基本知识。通过宣传, 使人们能够从社区体育信息上了解健康知识, 提高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为居民营造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要兼顾让社区体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的利益, 积极吸收外部资金, 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适应社区体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5.5 整合社区体育资源, 提高特色服务

现有经济条件下, 在社区大规模兴建体育场所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 在城市中各个社区可以统一规划, 不同的社区建设不同的体育设施, 然后利用社区信息化网络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可以让居民今天到这个社区游泳、明天到另一个社区打球、后天在本社区练习气功。也可以开放部分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中有着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错时利用, 这不仅可以弥补对专业指导人才需求的短板, 更可以实现体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6 小结

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这一阶段, 城市社区体育如何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物质文化需求, 将是城市社区体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推广和应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手段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对于社区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来讲, 能使获得的信息的渠道大大扩宽, 使社区体育管理者的决策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有利于社区体育管理者更好的为社区体育建设服务, 同时社区体育参与也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刘同众, 戴宏贵.日、美社区体育建设与管理的探究与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4) .

[2]李相如.城市社区建设、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10) .

[3]霍军.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调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6) .

[4]王凯珍, 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 .

[5]鲁松涛.社区体育服务信息化发展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6]孔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主体及实现路径[J].体育与科学, 2011 (7) .

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社区矫正教育 篇8

关键词:信息化;社区矫正;矫正教育

一、社区矫正教育的现状

目前,社区矫正实践中的学習教育多采用集中教育方式,即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在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或矫正中心等机构接受统一授课教育。其在实践中暴露出若干问题,一是集中教育授课固定的时间安排与社区服刑人员工作时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二是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不足,更缺少具有更高专业素质要求的专业授课人员,实践中很难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开展集中教育学习,大部分情况下在每月进行一次集中教育后,其余要求的学习时间只能通过安排矫正对象自学等形式进行,学习质量及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是由于矫正对象犯罪类型庞杂,当前基层司法所无法对其进行分类专门教育,只能安排进行统一矫正教育,导致矫正对象很难通过笼统的教育对自己的罪行进行深刻认识,无法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制度的恢复性价值。

二、社区矫正教育的意义

总体而言,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贯穿于整个社区矫正实践中,社区矫正中对矫正对象的教育活动正是实现其恢复性价值的关键途径,也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良好、完善的社区矫正学习教育符合刑法社会化的趋势,有利于实现社区矫正制度建立的宗旨。

三、信息化条件下实施矫正教育

社区矫正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数量及相关素质限制、无法对不同矫正对象实施针对性教育、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人员腐败包庇矫正对象等无法保证矫正教育质量的现象。在符合社区矫正的现有法律制度下,在信息化条件下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网上教育,通过开发社区矫正学习教育平台,将学习教育变为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各界与各地司法所优秀教育资源的线上整合分享,建立分类学习视频数据库,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开展针对性教育,对社区服刑人员灵活地开展网上教育与普通的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解决基层司法所法律教育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实现授课“拿来主义”,有效减少各地司法所工作量,提升授课质量,通过对不同矫正对象进行专门教育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学习中,通过学习计时、随机拍照、不定期对教育内容进行测试等方式,能够足额保证学习时间,杜绝了各地人为操作降低学习时间与质量的现象,真正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完成矫正,顺利回归社会。

四、信息化条件下矫正教育的价值

1.理论价值

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矫正教育是对中国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工作方式的丰富,也是对现有的社区矫正实践的改革创新。同时,可以减少基层司法所人力物力投入、合理整合全国优秀资源、对矫正对象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有效减少矫正教育运行中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等。

2.应用价值

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刑罚制度进入了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比例会不断上升,中国的社区矫正正在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贯穿于社区矫正实践全过程的教育学习对于社区矫正的完成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层司法所的规模有限,对工作人员的数量及相关素质要求较高,现实中无法做到对矫正对象的足额保质教育,且没有条件对其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教育过程中因为人为操作空间大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也令人忧虑。

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教育资源、对各地上传资源进行统一规制合理共享,以犯罪事由及罪行恶劣程度为基础分类方法,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矫正对象的完善的社区矫正分类资源库,配合相关线下教育对社区矫正教育学习活动进行积极正面的互动,有效节约各地司法所运行成本,提高对罪犯进行矫正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必将成为中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实践与发展的创造性改革方向。

五、结语

上一篇:卡耐基演讲训练教程下一篇:贪吃鬼六年级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