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美术论文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美术论文(推荐8篇)

小学生美术论文 篇1

总结

美术教师工作总结小编精心推荐

美术教师工作总结 | 美术教师年终工作总结 | 美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以下《小学美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由工作总结网个人工作总结频道为您提供的范文两篇,希望对您写个人工作总结有所帮助!

范文一:

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的各项

工作。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平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为了下学期更好的工作,我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担任一年、二年和学前的美术教学工作。班级多,学生的状况均有不同。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努力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平等关系。

一学期来,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讲评作业,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以便能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应用,在讲课中我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线索明了,语言简练、生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平时善于总结经验,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取长补短,使美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我认真地分析了小学美术教材的编写特色及体系,懂得了美术必须要求

掌握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然后就有放矢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一、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我觉得上课就像上舞台,“导演”就是教师,但学生决不是“观众”而是“演员”!教师要做一个好导演,要引导学生去演,去学。学生不可能40分钟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引出课题必须抓住学生的思维,就如一个好的故事开头往往会吸引一大堆听众,需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吸引他们,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会吸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的思维跟上来,积极性自然就上去了,例如《形形色色的世界》一课,在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了形和色,生活会变得怎样?我觉得这样不能引起全部学生的注意,所以我换了一种问法:你们知不

知道这些画只是画家们用了某种高超的技术骗取了你们的视觉?你知道他们是怎么骗你们的吗?话音刚落,所有目光都聚集在我身上。随后还要把学生能够发挥参与的机会让给他们,学生三四个活了,肯定会带动着七八个人,七八人又慢慢牵动着全班人,如果学生不能或不会回答或参与时,可适当调低难度,例如提示,激发促进学生思维,最后涉及知识面。比如可让学生先去参与知识点的研究,让他们悟出错在哪,老师再进一步总结,同时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比着讲。

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关键是捕捉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对学生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学了什么,而且要让他们学以致用。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自然就会在愉快中学习了。例如《汽车的造型》一课中让学生自己设计一辆概念车。细致

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教师再利用部分时间进行作业评讲,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劲头。

二、对教师而言,学生的任何丰富的想象力,我们都应该支持。

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些活泼宽松的课堂看起来似乎有点乱,但就是在这种乱的过程中,学生发挥的了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学到了知识。我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而是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创新,杜绝只要一种答案,只追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讲方法,否定用“像不像”等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是要考艺术院校。例如《我为同学画张像》和《想象的汽车》。我觉得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在其他方面,我积极参与听课、教

小学生美术论文 篇2

美术课并非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这样简单,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在教学中学生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到前面表演。这充分使学生发挥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全面提高,并主动发展使课堂教育素质化。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便是美术教育中的灵魂。

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开展创造教育,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引入课堂后,变得十分活跃,勇于发言。观点虽不是很正确,但对于自己确实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既不同于别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创造性的。

针对自身原有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术课虽然让学生感觉较其他课更有趣,但也会有枯燥的地方。因此课前的引导便极为重要,引导的目的相同,但方式方法应多样化,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兴致勃发。

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挑战。师生之间还可以进行强烈的互动。教师也可以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探讨,对于学生求异或写写行空的想象进行正确的评价。鼓励、创造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

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小学美术教育中,认为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有的形结果,而要真正重要的唤起创造的热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胆的发展创造性思维。

为了使学生感知,尽快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比如讲童话故事、传说、谜语,激发学生对绘画的乐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情”启学,用音乐导入内容使教学过程赋予感情色彩,给所画的东西赋予灵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启发性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宽松自在的氛围,用讨论、提问等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力,不施加压力。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探索心理,启发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求异思维

1.开展绘画竞赛,利用学生的好强心理,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思维。

2.为了使教师过程的创新更有趣,创造性思维更活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添画、组画、改画等,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1) 对实物进行观察及写生等,并提出创新要求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 创造性思维需要勇气,教师应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充分地肯定和鼓励,也要正确进行分析。

(3) 要主要保持学生求异思维和独特的兴趣爱好。

学生独特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利用绘画本身的魅力和各种引导手段来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正范, 《大学心理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小学生美术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氛围;美术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38-01

在一般看来,美术学科的教育仅仅是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其实美术素质除了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绘画功底之外,更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西面就从三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有关的研究。

一、借助媒体,制造情境

多媒体教学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说我们将多媒体应用于美术教学也是大势所需,尤其是对于高中美术教学而言,由于受到学生主课学习压力的影响,学生能够花费的美术学科上的时间可谓是少之又少,所以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同时多媒体还可以以其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营造一个和谐的美术课堂,从而尽最大可能的提高高中生学习美术的质量。例如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涵盖了太多的建筑艺术风格,如中国古代的故宫、园林、石拱桥,国外的金字塔、罗浮宫等,我们在讲到这一节内容时,如果仅仅凭借教材中的几幅图画和教师的口述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几张简单的照片也是无法形象的展示这些伟大建筑的整体形态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似乎对这些伟大的建筑并不是很感兴趣,很多学生只是象征性的翻看一下教材,随意的听教师的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听进去多少内容。在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时,我认为完全可以充分的利用起多媒体。一方面教师可以事先收集好充足的图片,这样便可以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将三维动画形式引导美术课堂上来,将一些较为有名的建筑物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如“全景故宫图”,多媒体可以将故宫的全景360°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好像真正走进了故宫里面一样,由此来帮助学生更清晰、更全面的观察和认识故宫,这样在多媒体的带领下,学生想看哪些建筑物就看哪些建筑物,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极大的便利。此外在展示图片和动画的同时多媒体还可以为教学提供真正的声音,也就是说学生完全可以一边欣赏图片和动画一边听讲解员的讲解,优美动听的的声音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进一步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声情并茂,感染氛围

美术教师感染氛围的能力在中国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不要错误的认为吸引学生的一定就是美术本身,事实上学生的很多兴趣和爱好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感染下才更好的激发出来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创设与美术欣赏课有关的教学情境,能够在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的刺激下来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我们在讲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这一节课时,我认为我们坚定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让我们的学生认真欣赏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熟悉和了解这些绘画艺术的使用手法和技巧,能从中学习到一些绘画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力图通过“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教学来培养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更好的实现第二点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师应该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表达,来感染课堂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欣赏画在丝织物上的帛画“人物御龙图”时,在欣赏画在墙面上的壁画“天问”时,在欣赏画在陶器上的彩陶“彩陶缸绘鹳鱼石斧纹”时……这些古代的绘画艺术无不渗透出古代人独到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满怀热情的来讲解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例如在讲宋代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时,教师可以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变化,加以声情并茂的解说,为学生的听讲营造一个热烈的氛圍,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为通过编写一个行旅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目光,为了进一步渲染美术课堂的氛围,教师还可以来一首孟郊的《旅行》:楚水结冰薄,楚云为雨微。 野梅参差发,旅榜逍遥归。这首有名的行旅诗必定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融入“溪山行旅图”的氛围中,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

三、启发诱因,培养想象力

美术是一门充满着魅力和创造性特点的学科,也就是说它的美并不仅仅体现在美术作品本身所散发出来的一种能量和情绪,同时它可以通过这些能量和情绪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众所周知,小学生一般都会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我们给他画一个简单的圈圈,他都能讲的头头是道,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得不为小学生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所折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这种发散性的创造思维愈发的被隐藏起来,我们不得不怀疑:是我们的学生隐藏的太深,还是我们的学生已经丧失了想象的能力呢?这实在是素质教育发展中阻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美术学科的这一独有的学科优势,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来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例如我们可以为学生安排一堂“奇怪的图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者是多媒体上展示一些简单和奇怪的图形,所以的简单就是这些图形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所谓的奇怪是这些图形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思维定势的特点。如当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个大大的圈圈时,很多学生都无可厚非的认为这就是一个圈圈、一个零,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就需要通过多种手段的启发诱导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这些简单的图形开始,一步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找回丢弃已久的想象力。

综上所述,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美术氛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到美术学科的学习中,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从而为实现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战霞.浅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02期

[2] 戴文艺.高中美术鉴赏课兴趣激发的途径[J];科学大众;2009年02期

小学生美术论文 篇4

1、了解掌握撕纸、想象的方法。

2、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撕纸、想象创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先撕纸,后想象,再添画。

教学难点:

根据撕出纸块的形状特点进行巧妙的想象,添画。

教学准备:

实物范例、彩纸、胶水、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了解掌握撕纸、想象的方法。

二、展示阶段:

(一)、刺激想象。

1、想一想,变一变。

教师拿出一张彩纸,随意撕开,展示于黑板,问:“小朋友看一看,它像什么呢?”

学生观察,思考。展开想象回答。

教师趁热打铁,“老师来变一变,把它变成刚刚小朋友说的东西。”

教师任选一学生的想象添加,在学生惊疑中完成想象。

2、废纸篓,变变变。

教师出示一个废纸篓,问:“老师这有一个废纸篓,里面全都是小朋友平时丢掉的废纸片。我们都来动动脑,看看他们能变成什么有趣的东西?”

师生互动。教师快速出示各种废纸片,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想象力。

3、揭示课题。

(二)、发散思维。

1、亲手撕,独立想。

引导学生尝试,“小朋友想不想动手变一变?”

学生尝试,随意撕开一些彩纸,想象添加。

教师同时动手撕纸,与学生同步创作。

2、赏一赏,想一想。

出示刚刚添画的部分作品,及自己的作品,问:“小朋友们变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朋友们想一想:

A、他们有趣吗?哪里最有趣呢?

B、这些想象巧妙吗?找一找,把他们找出来。

C、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作品呢。”

3、小结:

A、将纸随意的撕开,像什么呢?寻找方法:将纸片转换方向;寻找相同的轮廓剪影等。

B、组合联想:将撕开的纸全部利用起来,进行同一主题的想象添加,像什么呢?

C、思考:如果你想动手,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阶段:

1、“撕开的纸到底像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启发想象。

2、学生主动创作,个人独立完成。

3、运用勾线笔添画,并利用彩笔丰富其色彩。

四、课堂小结:

1、随堂评价,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独特新颖之处,及时给予肯定或笑脸。

小学生美术论文 篇5

(一)课

件教学目的:通过绘制自己的漫画像,人像漫画学习漫画夸张、变形手法。

作业

要求:认真观察人像漫画自己的特征,用夸张、变形的画法,画一幅漫画像。

教学重点:漫画肖像画的变形、夸张人像漫画手法。

教学难点

: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画出自己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人像漫画: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人像漫画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

(一)引入:

出现一些人物的漫画像。

提问:这些人物你们都熟悉吗?你觉得他们的画像怎么样?跟平时的画像有什么区别?

小结:这些是漫画像。(出现课题)人们看了会想笑,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天也来画一画自己的漫画像。(再次出现课题人像漫画)

(二)分析: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同学的照片,再看一看他们的漫画像。你能找出漫画的特点吗?(同学间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小结:漫画的特点是把人物外形及表情夸张变形了。把人物最有特点的地方表现出来。比如:带的眼镜等。

(三)观察:

你想为自己画一幅漫画像画什么样的呢?

先来看看自己有什么特点。拿出镜子对照着观察自己,还可以同学间互相找特点。

小结:请几个同学说一说并画在黑板上人像漫画。

(四)演示:漫画像,边画边告诉学生抓住突出的特点。从整体入手不要从小部分画。

(五)欣赏:

出现几幅单线勾画的作品及添加少许色彩的作品。再欣赏一些学生作品。

三、学生作业

可以先用铅笔画一幅小草图再用深色的油画棒或彩笔放大画出来。画完后可以贴到前面来。

四、总结:展评作业

。课

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知识 篇6

“素描”就是“素色描绘”和“朴素的描写”的意思。一般是指用木炭条、炭精条、铅笔、木炭笔、钢笔、毛笔等较为单纯的工具和单一的色彩在纸面上所作的绘画。它是造型艺术的形式之一,可以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绘制创作草图和进行造型基本功训练。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作为造型艺术形式之一的素描,它是通过形体结构、比例、位置、运动、线条、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体现的。由于它使用的工具材料简单,色彩单一,通过严格的素描训练,便于学习者掌握造型艺术基本规律,研究和反握造型艺术诸因素,训练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表现方法、提高审美情操,打下牢固的造型基础。因而学习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的同志,常从学习素描入手,世界各国均把素描作为重要基础课列入造型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对学习者进行基础造型本领的培养和训练。

素描基础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造型能力,准确而又概括、生动而以深刻地表现对象。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深刻的表现方法,坚实的造型能力,以及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要正确的科学的观察、认识和思维的方法。素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它要求眼、脑、手同时得到锻炼,认识和技能同时得到提高。为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造型的分析和综合,深入形容和艺术的概括,都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局部与整体等关系,整个作画过程都要在“整体的关系”中去观察,认识和表现对象。这是掌握形体塑造技巧的前提,健康而以符合审美原则的表现方法的基础。

要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提高造型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长期的素描写生训练对培养写实能力,深入准确的描绘能力是有效的,应作为造型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予以重视。但单有这方面的能力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速写对敏锐的观察和艺术的概括能力的培养;默写对形象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训练;摹写对借鉴优秀技法的作用;以及构图练习对创作能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全面锻炼都是十分有益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把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结合起来;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结合起来;写生和速写、默写、摹写、构图练习结合起来。这样穿插进行,合理安排,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就能使造型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

要采取多种表现方法。一般人认为“素描”就是长期的全调子素描,这种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应该说这是素描的一种形式和方法,也是一般人目前常用的方法,但并非是唯一的表现方法。素描在平面上塑造形象、表现空间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通过它们的单个运用和综合运用,均会产生不同的素描样式,并有不同的表现效果。线条对形体的概括和情感的表现,块面对立体空间和真实感的表现,各有所长,我们要充分研究和发挥它们的表现功能,取各法之所长以适应专业学习和艺术表现的需要。我们还要向历代名家学习,得各家之所长为我所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素描技法。

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素描基础训练的技术性很强,它需要艰苦的劳动,刻苦的磨练,通过大量的实践去掌握它,这是无疑的。但如没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路子未必对头,收效未必显著。在素描实践过程中,除了必须有正确的科学和观察、认识思维的方法橡皮,还要有解剖结构、透视变形、明暗调子、线条运用和构图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结合技能训练学习解剖、透视、素描、构图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在理论指导下实践中提高认识,素描技能就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平面构成基础

平面构成的概念

所谓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其含义就是将几个以上的单元(包括不同的形态、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概念。其中,立体构成是以厚度塑形象,是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形体;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平面构成元素,包括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是指创造形象之前,仅在意念中感觉到的点、线、面、体的概念,其作用是促使视觉元素的形成。视觉元素,是把概念元素见之于画面,是通过看得见的形状、大小、色彩、位置、方向、肌理等被称为基本形的具体形象加以体现的。关系元素,是指视觉元素(即基本形)的组合形式,是通过框架、骨格以及空间、重心、虚实、有无等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骨格,是可见的,其它如空间、重心等因素,则有赖感觉去体现。

平面构成的框架 一切用于平面构成中的可见的视觉元素,通称形象,基本形即是最基本的形象;限制和管辖基本形在平面构成中的各种不同的编排,即是骨格。基本形有“正”有“负”,构成中亦可互相转化;基本形相遇时,又可以产生分离、接触、复叠、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等几种关系。骨格可以分为:在视觉上起作用的有作用骨格和在视觉上不起作用的无作用骨格,以及有规律性骨格(即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骨格)和非规律性骨格(即密集、对比等骨格)。基本形与骨格的上述这些特性,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构成千变万化的构成图案(如下图,就是由基本形通过重复、接触、差叠等构成的)。平面构成入门:

点的构成形式

越小的形体越能给人以点的感觉

(1)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2)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

(3)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4)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

(5)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6)不规则点的视觉效果

线的构成形式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1)面化的线(等距的密集排列)

(2)疏密变化的线(按不同距离排列)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

(3)粗细变化空间,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

(4)错觉化的线(将原来较为规范的线条排列作一些切换变化)

(5)立体化的线

(6)不规则的线

面的构成形式

它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

(1)几何形的面,表现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2)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更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

(3)徒手的面

(4)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

(5)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

(6)人造形的面,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

单形的构成

(1)几何单形的相互构成(以圆形、方形、三角形为基本形体,将它们分别以连接、重合、重叠、透叠等形式,构成不同形象特点的造型)

(2)分割所构成的形体(训练设计者灵活的造型能力)

(3)重合所构成的形体,(形体间相互重合、添加派生出各种形态各异的造型)

(4)自然形单形的构成(把自然物的基本形以真实、自然、概括的形式表现出来,应用到构成设计中去)

平面构成的形式

(一)1.平面构成的基本格式(基本格式大体分为:90度排列格式、45度排列格式、弧线排列格式、折线排列格式)

2.重复构成形式(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简单重复构成

-多元重复

3.近似构成形式(有相似之处形体之间的构成,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是近似构成的特征,在设计中,一般采用基本形体之间的相加或相减来求得近似的基本形)

4.渐变构成形式(把基本形体按大小、方向、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

-形的大小、方向渐变

-形状的渐变

-疏密的渐变

-虚实的渐变

-色彩的渐变

平面构成的形式

(二)5.发射构成形式(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呈响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

-一点式发射构成形态

-多点式发射构成形态

-旋转式发射格

6.空间构成形式(利用透视学中的视点、灭点、视平线等原理所求得的平面上的空间形态)

-点的疏密形成的立体空间

-线的变化形成的立体空间

-重叠而形成的空间

-透视法则形成的空间(以透视法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关系来进行表现的)-矛盾空间的构成(错觉空间构成):以变动立体空间形的视点、灭点而构成的不合理空间,“反转空间”是矛盾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7.特异构成形式(在一种较为有规律的形态中进行小部分的变异,以突破某种较为规范的单调的构成形式,特异构成的因素有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及色彩等,局部变化的比例不能变化过大,否则会影响整体与局部变化的对比效果)

8.分割构成形式

-等形分割(形式较为严谨)

-等量分割(只求比例的一致,不需求得型的统一

-自由分割(特点灵活、自由)

9.肌理形态构成(肌理指客观自然物所具有的表面形态,是各种物体性质表面特征),制作更多的肌理图案:

滴色法 水色法 水墨法 吹色法 蜡色法 撕贴法

压印法 干笔法 木纹法 叶脉法 拓印法 盐与水色法

绘画工具及使用

1、用笔的要求

画素描用铅笔、钢笔、毛笔、炭笔都可以。但初学者还是用铅笔更好些。由于铅笔的笔心有软硬深浅之分,又能削的很尖,便于深入细致的刻画。“B” 代表铅笔芯的软硬度,“B” 前面的数字越大表示铅笔越软,色越浓; “H” 表示铅笔芯的硬度,“H” 前面的数字越大,表示铅笔越硬、越淡。画铅笔素描的铅笔可选用 HB 至 4B 之间。4B-3B 常常用来画暗部和画面上最暗的地方; 2B-B 一般用来画灰调子; HB 画亮部。不过有很多人画素描就用 2B 铅笔,通过施力的大小变化来改变深浅。

2、用纸的要求

画素描通常在专用的素描纸上进行,选用素描纸时,要注意纸质坚实、平整、耐磨、纹理细腻、不毛不皱、易于修改(好麻烦啊,不过为了能画出好的作品,也没办法,呵呵),如素描纸、铅画纸,如太粗、太薄、太光滑的纸都不适合铅笔画素描。初学者使用的纸张大小以 8 开或 4 开为宜,16 开大小的铜版纸和复印纸,则适合用钢笔、圆珠笔画素描。

3、其他用具的要求

橡皮是修改绘画的辅助工具,使用得当能擦出一些特殊效果(电脑里画可就用不上喽),它可以成为铅笔表现对象的补充材料。购买时应尽量选择厚的和柔软的橡皮,现在,市场上还有一种叫橡皮泥的,它的吸附力很强,便于修改画的太弄的暗部。刀可以选择美工刀,削铅笔时注意不要将铅笔削的太尖。

除了纸、笔、橡皮、美工刀外,学习素描还要准备夹纸用的夹子、画板、画架等工具。(算算,这得多少钱啊,为了我们的理想,就少吃几块肉吧)

学习素描的注意事项

1、位置的选择和作画姿势

正确的写生姿势、有助于整体观察和表现方法的运用。在绘画时身体应与画板相距一臂左右。如有条件,画板放在画架上最好。没有画架,画板放在大腿上也可以。画架一般放置在绘画者的右前方。画者与写生对象之间的最佳距离,通常是对象高度或宽度的 3 倍到 5 倍之间,良好的习惯有助于绘画技能的提高。

2、握笔方法

握笔的手要内空而松,方法有两种,上面那种方法手腕动起来画的范围会很大,以利于最大限度的调动指、腕、肘、肩的活动范围。下面那种方法便于描绘细微的地方。掌握轻松自如的握笔方法,才能保证画素描时运笔流畅,速度平稳、轻重自如,也是画好素描的关键。

3、作业时间控制

通常一幅素描一般安排在 2-3 小时之间,若是画面复杂,一次不能完成的,可以用多次完成。

4、作业目标安排

按造型因素做分解练习,有目的地集中解决难点,如:形体概括练习、比例和结构分析联系、透视与结构联系、结构与色调表现练习。。。作业目标应明确,以利于学习和掌握技法表现规律及艺术表现规律。

5、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造型规律的掌握与运用是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的过程。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习者解决各种关系的思维能力,如正确把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等。

造型基本因素

1、形体的点、线、面

我们所描绘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球形、柱体与椎体。素描写生可从这四类形体出发,去研究主体构成的基本因素与形体塑造的关系。

点 点表示位置,是形体塑造的标记,对于造型有着特定的数量意义。先看位置点,找出它的 基点 与 顶点、右点、左点、近点和 远点,这些点规定着物体的整体范围和个面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再看转折点,这些点如同交通枢纽,联系着形体中的线与面。

线 线由点的定向运动产生。线条是点运动的延续,连接起点和终点的是线,任何一幅素描都是由无数的线组合而成。线是形体塑造的中坚,线有着无穷的魅力。

辅助线 是指在形体塑造的过程中所借助的假设线。这些线,有助于我们把握形体的动势和形体的整体特征,有利于我们表现形体时能做到从整体到局部有序的进行。

轮廓线 轮廓线反映的是形体转折部分。在绘画过程中,轮廓线的表现要求由直线到曲线,有外轮廓到内轮廓,从而形成物体的立体框架。

面 无数点的组合或无数线排列后的效果,在视觉上形成了面,而面运动产生了体。在造型过程中,面可分为两类,即直面与曲面。

直面 立方体在画面上一般是以 正面、侧面、顶(底)三个面呈现。

曲面 球体借助于光线,在画面上一般是以 亮面、暗面、明暗交界线(面)、反光面和 投影 组合而成。

任何一种复杂的形体,都可以由立方体、球体体面关系去理解和分析。

2、比例与分割

比例是指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的大小、长短、高低、多少、窄宽、厚薄、面积风诸方面的比较。不同的比例关系形成不同的美感,观察与表现比例关系有个较好的方法,如先抓住相比关系因素的两极,再确定中间部分,依次分割下去,就可以确定出任何复杂的比例关系

3、特征与基本形

物体的形体特征,是指物象都有自己的特征,使之相互之间得到区别。我们要对形状进行概括与归纳,形成了一个基本形的概念,如圆形:人脸、苹果、罐子、太阳;方形:课桌、书籍、电视机、房子等,因此可以这样说,抓住了基本形就基本抓住了形体的主要特征。

从形体总体出发,对物体的原形进行简化,省去烦琐的细枝末节,以形成简单的几何形状。首先是抓住它的平面形,是方、是圆还是角;再看它的体积特征,属于立方体、球体还是柱体。在具体作画时,先目测高度,再目测宽度,最后作上、下的宽窄比较,就能把握住形体的基本特征。

4、转折与轮廓

当构成物体的面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形体的面就出现了转折。方形物体转折明显,称为折,圆形物体转折缓慢,称为转。一般的物体的边缘可以看作是转折,立方体外缘内的棱为转折,叫内轮廓。球体内侧的明暗交界可视为转折,也属于内轮廓。在造型过程中,当我们以线去体现形体的转折处,即为轮廓线。根据形体转折内外的部位,轮廓线可分为外轮廓线和内轮廓线。在作画起稿过程中,应集中表现物体的轮廓,抓住轮廓的方法可采取由外到里的方法。

5、结构与构成

结构是指物体本身个部分组合和构造。物体都有内部和外部的构成因素和结构关系,个部分的互相连接穿插、重叠、相离等决定了物体的形体。在素描训练中,对结构加进一些主观成分和表现手法,反映在画面上的形体结构,可看作一种构成。

6、透视与空间

一切物象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与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距离。如画者与写生物的空间距离,被画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被画物本身前后的空间距离,被画主体与背景的空间距离。。在素描中,利用物体的透视变化产生距离感,表现空间的技法,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透视原理的运用。

几何透视法

几何透视法产成与数学原理,是把几何透视运用到绘画艺术表现之中,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技法。它主要借助于远大近小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平行透视 当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一个面与画者的位置呈平行状态时,画者所看到的是它面产生的透视变化。

成角透视 当立方体的一个角正对画者时,立方体所有的面都产生透视变化

几何透视法包括三个要素:视平线,一般是指画者平视时与眼睛高度平行的假设线。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心点,是指视觉中心。它位于画者的核心部位。在平行透视中,一切透视线引向心点。距点,视点至心点的距离叫距点,如果把视距移至视平线上心点的两侧,所得的点为距点。

空气透视法

空气透视法是借助空气对视觉产生的阻隔作用,表现绘画中空间感的方法。它主要借助于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其特点是产生形的虚实变化,色调的深浅变化,形的平面变化,形的繁简变化。

7、明暗与调子

物体的形象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了明暗变化。光源一般有自然光、阳光、灯光(人造光)。由于光的照射角度不同,光源与物体的距离不同,物体的质地不同,物体面的倾斜方向不同,光源的性质不同,物体与画者的距离不同等,都将产生明暗色调的不同感觉。在学习素描中,掌握物体明暗调子的基本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物体明暗调子的规律可归纳为 “ 三面五调 ”

A :三面 物体在受光的照射后,呈现出不同的明暗,受光的一面叫亮面,侧受光的一面叫灰面,背光的一面叫暗面。这就是三面。

B :五调 调子是指画面不同明度的黑白层次。是体面所反映光的数量,也就是面的深浅程度。对调子的层次要善于归纳和概括,不同的素描调子体现的不同的个性、风格、爱好和观念。在三大面中,根据受光的强弱不同,还有很多明显的区别,形成了五个调子。除了亮面的亮调子,灰面的灰调和暗面的暗调之外,暗面由于环境的影响又出现了 “ 反光 ”。另外在灰面与暗面的交界的地方,它既不受光源的照射,又不受反光的影响,因此挤出了一条最暗的面,叫 “ 明暗交界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 五大调子 ”。当然实际画起来,不仅仅是这五的调子,还要更丰富。但在初学时,我们起码要把这五种调子把握好。在画面中树立调子的整体感,即画面黑、白、灰的关系,运用好这几大调子来统一画面,表现画面的整体效果。

画面构成

一张白纸无所谓空间,一旦画上了笔触,便破坏了纸面的完整与稳定,即出现画面构图分割现象。若是画上一个物体,纸面就形成了空间,再画上两个以上的物体,就得考虑形体的组合方式。绘画的基本训练是培养大家如何把空间的物体转移到平面的画面上,解决画面构成问题。

1、形体组合与画面切割

同属于绘画的构图问题,构图是画者根据表达的意图与主题的需要,对画面所进行的整体布局。在形体组合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注意:(1)不同位置的组合,(2)不同质的组合,(3)不同量的组合。

2、角度确定与空间序列

画者与物体的角度主要有两种,即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画面中造型因素均应按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为了使画面中造型因素有条不紊,需要物体在特定的角度下形成明确的空间序列。

线的表现形式

线条是素描训练中塑造对象的主要手段。对初学者来说,掌握线条的曲直轻重极为重要。在练习线条过程中,要注意用笔的方式,落笔时要体会手、腕、肘的运动对线条的影响,画出线条轻重、浓淡、疏密的关系,让线条在平稳、自然、有序、顺畅中得到轻松的展现。正确的排线是两端轻,中间重的线条,方向一致,疏密匀称,能变换排线方向,一层一层加深,切忌乱涂(可不是涂鸦啊)

(1)一般是由上到下斜着画下来。注意落笔、起笔要虚,中间要实,线条不要画死板,避免出现 “ 硬口 ” ;

(2)线条排列整体有序,要紧密、均匀;

(3)线条走向要统一,又要有适当变化;(4)根据物体不同面的转折与质感,可活泼使用线条。

线条练习

步骤一:画出你喜欢的几何图形

步骤二:从图形的左边开始画起,把每个图形都画出深浅调子,注意与临近图形的深浅变化,边缘要画的整齐。

步骤三:画背景时要注意,图形边缘深的,背景画浅;图形浅的,背景画深。背景深与浅的过渡要自然

关于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一天,毕达哥拉斯从一家铁匠铺路过,被铺子中那有节奏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所吸引,便站在那里仔细聆听,似乎这声音中隐匿着什么秘密。他走进作坊,拿出一把尺量了一下铁锤和铁砧的尺寸,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和谐的关系。回到家里,毕达哥拉斯拿出一根线,想将它分为两段。怎样分才最好呢?经过反复比较,他最后确定1:0.618的比例截断最优美。后来,德国的美学家泽辛把这一比例称为黄金分割律。这个规律的意思是,整体与较大部分这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无论什么物体、图形,只要它各部分的关系都与这种分割法相符,这类物体、图形就能给人最悦目、最美的印象。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也符合这一规律。中世纪意大利的数学家菲波那契测定了大量的人体后得知,人体肚脐以上的长度与身高之经接近0.618,其中少数人的比值等于0.618的被称为:标准美人“。因此,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人体时,都以黄金律为标准进行创作。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女神维纳斯的体型,完全与黄金律相符。作为建筑艺术,也遵循着这一规律。文艺复兴时的西方艺术家长艺术理论家把黄金分割律作为艺术建筑必须产物的规律。古希腊的巴底隆神庙严整的大理石柱廓,就是根据黄金分割律分割整个神庙的,因此看上去显得威武、壮观,成为繁荣和美德的象征。0.618在数学中叫黄金比值,又称黄金数。这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给它的美称。欧洲中世纪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开普勒(J.Kepler1571—1630),曾经说过:“几何学里有二个宝库:一个是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称为“商高定理”);另外一个就是黄金分割。前面那个可以比着金矿,而后面那一个可以比着珍贵的钻石矿。”

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这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0.618,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法布兰斯在13世纪写了一本书,关于一些奇异数字的组合。这些奇异数字的组合是1、1、2、3、5、8、13、21、34、55、89、144、233。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前面两数字的总和:2=1+1、3=2+1、5=3+2、8=5+3,如此类推。有人说这些数字是他从研究金字塔所得出,和金字塔上列奇异数字息息相关。金字塔的几何形状有五个面,八个边,总数为十三个层面。由任何一边看入去,都可以看到三个层面。金字塔的长度为5813寸(5-8-13),而高底和底面百分比率是0.618,那即是上述神秘数字的任何两个连续比率,譬如55/89=0.618,89/144=0.618,144/233=0.618。另外,一个金字塔五角塔的任何一边长度都等于这个五角型对角线(Diagonal)的0.618。还有,底部四个边的总数是36524.22寸,这个数字等于光年的一百倍!这组数字十分有趣,0.618的倒数是1.618。譬如14/89=1.618、233/144=1.618,而0.618×1.618=就等于1。有人研究过向日葵,发现向日葵花有89个花辫,55个朝一方,34个朝向另一方。

神秘?不错,这组数字就叫做神秘数字。而0.618,1.618就叫做黄金分割率(Golden Section)。

一、基本概念题

1、新课标将什么阶段的美术学习内容分为四个学习领域? 答:新课标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为四个学习领域。

2、新课标是从什么出发来划分美术学习内容中的四个学习领域?

答:新课标是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

二、简答题

1、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哪两项学习内容?

答: 《美术课程标准》认为: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设计”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两项学习内容。

2、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具体指什么? 答:《美术课程标准》认为:“‘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3、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学习后,应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哪几方面?

答: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艺术态度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作出积极的(或独特的)反应;第二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第三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4、美术新课标中美术课程的总目标包括哪三维?

答: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简要回答四个学习领域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的区别与联系?

答:“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外化性行为特征是它们的相同点,都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媒材与工具,运用不同的方法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而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自由性,后者更注重功能性。

6、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什么目标?(请回答出其中的三条)答:学生在该领域应达到的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的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设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7、请简述《美术课程标准》中,有关“美术教育”的解释。

答: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意识,应注意哪几点? 答: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意识,应注意这么几点: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其次,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再次,要高度重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并将作品放入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

9、简述《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一词的解释。

答:艺术的种类之一。“美术”在历史上是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外延和内涵还会不断发生变化。

10、请思考并简述,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 答:基本的美术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二是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三是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所以,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

三、论述题

1、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简述视觉传达的主要功能和构成要素及领域。

答: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

视觉传达设计是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它起着沟通企业——商品——消费者桥梁的作用。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感情和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1)文字(2)色彩(3)图形

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1)字体设计(2)标志设计(3)插图设计(4)编排设计(5)广告设计(6)包装设计(7)展示设计

2、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渗透在美术教育中,对美术教育至少会产生几个方面的影响? 答: 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渗透在美术教育中,对美术教育至少会产生这么几个方面的影响:(1)使美术教育工作者对艺术的理解更趋全面、合理,从而正确地实施美术教育。

我们知道,人类的所有知识中,艺术是最具民族文化色彩的,这与科学精神和科学原理的普遍性特征差异甚大。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往往是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出发的。因此,这可能导致对艺术内涵理解的狭隘性,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使他们认为自己所肯定的艺术是惟一正确或正统的艺术,而极端地排斥其他文化系统的艺术。这样无疑会使得美术的范围变得狭隘,同时也使得对美术本质的理解发生偏差。以这种错误或狭隘的美术观念来进行美术教育,将会误人子弟,导致错误或狭隘的美术观念得以流传。(具体举例说明:)

(2)加强对艺术的宽容心、民主观,有助于建立起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多元的和平社会。在我们的社会关系中,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对方的文化和习俗的尊重和理解。不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俗,就很难有和平的社会环境。但在美术中,独尊一种风格的现象仍然存在。如美术史中长期存在的“欧洲中心主义”,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体现。“欧洲中心主义”体现的是欧洲文化的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伤害了其他民族和国家人民的自尊和感情。在现代社会,这恰恰是违背多元文化和国际理解的原则的,违背了当今社会人类相处的基本原则,因而在实质上也违背了和平的原则。只有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稳定的民族和国际关系。因此,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扩展了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美术体验。单一的文化观念,所导致的对单一美术的认同,必然使得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非常的狭小。这种狭小的内容范围,与学生渴求心灵的丰富性的愿望是不相适应的。只有在多元文化的观念基础之上建立起的多元美术观念,才能使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充实,而且所提供的视觉样式更加丰富。这些不同的视觉样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让他们找到自己所喜欢的视觉方式。通过这些丰富的视觉样式,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加多样的文化情趣,满足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上的需要,从而充实自己的心灵。(具体举例:)

四、案例分析

根据教学工作实际,结合当地物产条件,从二维平面设计或三维立体设计中,撰写一例教学方案。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题

1、写生过程大致可分为大体阶段,深入 阶段,调整阶段。

2、欧洲历代油画名作中,<<蒙娜丽莎>>的作者是 达芬奇,<<拾穗>>的作者是 米勒,<<日出、印象>>的作者是莫纳,<<向日葵>>的作者是 凡高。

3、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4、美术的分类一般有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等

5、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蕉墨法。

6、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高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主要阵地,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美术课程改革的主流。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教学目标多元、教学内容丰厚、、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活动有效、教学姿态平等、教材处理变式、教学流程清晰、教学评价恰当、教学方法多样、媒体运用恰当。

7、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三杰”是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8、人言“墨分五彩”,墨色有焦、浓、重、淡、清 五个浓淡色阶。

9、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新课标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第二部分 简答题

1、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画就是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出来的画。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笔墨。

2、什么是新课程教学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方法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师生展开的一种合作、交往的教学。好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提问是教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提问有哪几个作用?

课堂提问设计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有价值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技能发展。

4、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由哪些变化?

一、师应该将“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将学生视为主体。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教师要尊重与爱护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给予尊重,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前提。

5、教学活动的要素可以分为哪三个方面?

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二、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尝试、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

6、什么是美术教育?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什么是素描?

狭义上讲:有“朴素的描写”之意。它是用铅笔、毛笔、炭笔等工具做单色的描绘。广义上讲: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学科。是通过线条、色块的深浅把我们所画的物象的体积的感觉和空间的感觉真实的表现在平面的纸上。

8、什么是案例?

应该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往往包含一个或多个现实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9、什么是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10、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教学设计的反思,而反思首先是能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哪些途径去发现问题?

可以从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事例、对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困惑、喜悦、问题等途径去发现问题。

11、什么是美术语言?

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12、什么是文化情境?

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13、教师教学行为选择的依据有哪些?

14、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具有什么意义?

15、案例区别于其他文字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一、填空题

1、美术的分类一般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等

2、色彩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要素,那是色相、明度、纯度。

3、东汉时佛教开始从印度经新疆传入内地,之后在新疆拜城开凿有克孜尔石窟;在甘肃敦煌开凿有敦煌莫高窟石窟;在天水开凿有麦积山石窟;在山西大同开凿有云岗石窟;在河南洛阳开凿有龙门石窟。

4、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蘸墨法。

5、中国历代国画名作中<<步辇图>>的作者是阎立本,<<簪花仕女图>>的作者是周昉,<<珍禽图>>的作者是黄荃,<<五马图>>的作者是李公麟,<<芙蓉锦鸡图>>的作者是赵佶,<<秋效饮马图>>的作者是赵孟頫。<<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黄公望,<<游春图>>的作者是展子虔。

6、宋代著名的瓷窑有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

7、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散点透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西画采用的则是焦点透视法。

8、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高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主要阵地,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美术课程改革的主流,谈谈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教学目标多元、教学内容丰厚、教材处理变式、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流程清晰、教学姿态平等、教学评价恰当、教学方法多样、媒体运用恰当。

9、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10、新课程下的课程总目标按照三个维度表达,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的基本种类,它以笔、墨、砚、颜料、画刀、调色板等工具材料和形体、明暗、色彩、构图等基本手段,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表现物象的形状、体积、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人们在视觉上可以感受艺术形象。它既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同时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2、什么是美术语言?

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3、什么是美术教育?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一门研究形象构成的科学,是一种平面抽象艺术的设计方法,也是对艺术形式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训练。平面构成通过对抽象造型因素(点、线、面)的研究,通过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形象排列方法的研究,进行平面视觉语言的训练,将几个以上单元中心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多运用于实用艺术领域。

5、什么是素描?

素描一般是指单色绘画形式。(工具多采用铅笔、木炭、钢笔、毛笔等。)运用单一的颜色通过明暗调子、线条来表现物体的特征、神态、形体、结构、运动、空间、调子、明暗、层次、主次、虚实、质感、量感、色彩感等。这种绘画称为素描。

6、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

基本的美术素养包括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它不仅指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应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地反应;能自觉而大胆的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7、什么是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体,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形成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

8、美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有哪些?(1)目标设计是否在学生需求中生成

(2)目标达成是否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生成。(3)环节设计是否在文本的多元中解读生成。(4)思维激发是否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5)教师引领是否在适度拓展中生成。(6)情感态度是否在创造中生成。

9、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例,通过它们能印证某种理念或提示某种方法。

10、新课程下的学生观有哪些变化?(1)学生本位意识。

(2)学生主体意识。(3)学生个体意识。

11、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由哪些变化?(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课程的建设者

12、为什么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为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实质上是伴随实施教学的全过程的。考察课堂教学设计的知识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与学生对话的具体情境,调整甚至改变课前的教学设计,这也是一个设计的活动,可称为“课间设计”,同时,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仍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便为将来的教学提供新的经验与思路,可称之为“后设计”。

13、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它包括自主监控、自主指导、自主强化三个过程。美术课最容易接近自主学习。

14、中国画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1、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达到线墨色交相辉映;

2、以画开拓诗的意境,画中有诗,托物喻情;

3、将书、画、印三者融合一体,产生形意相生,形色相映的艺术效果。

4、散点透视

15、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教学设计的反思,而反思首先是能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哪些途径去发现问题? 要点:

⑴ 检视教学设计后的教案与教学实际的差距,如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是否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了?下课后有哪些方面比较满意或有什么困惑与遗憾?

⑵ 请自己的同事进课堂观察自己的教学,然后听取教学设计的问题。⑶ 用录像的手段全程记录自己的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6、你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有哪些方面?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都是有一定“标准”的,首先最重要的一条是能促使自己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和帮助阅读案例的人从中“学有所获”。其次要做到:(1)、具有可读性。一个好案例是一件文学作品,应该是主题鲜明、中心突出,围绕主题以一种引人入胜、迷人的方式来展开,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清楚,人物的心理感受、体验和内部冲突揭示充分,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表达明晰、生动和活泼。(2)、具有时代性。一个好案例必须要有时代的特征,能反映当前教育教学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能足够引起自己和人们的反思,能产生“共情”。(3)、富有个性化。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要有特色,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能从理论的高度去开掘并能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能引起人们多方位的、多角度地思考,能触及人们的灵魂。(4)、一般用过去式表达。

(5)、字数最好在2000——4000字范围内。

三、辨别题。

1、美术是精神创造的产品,是体现人类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要点:正确。

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所有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的培养。美术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凡高的《星月夜》、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王式廓的《血衣》等,这些作品都表现出画家独特的认识、感情与个性。

2、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要点:正确。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一幅美术创作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3、美术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要点:片面。

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而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是有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学科本体,也就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该学科教育的功能,也就是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的变化。美术活动需要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创造,通过美术教育也有助于形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同时,美术活动也能作为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社会学习、跨学科学系的工具。美术学科本体始终是教育功能生成的基础;美术学科也应该注重自身教育功能的拓展,尽量增强美术学科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然,不同的学科教育的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侧重,这种侧重体现了学科教育不同层次的特征。

4、你认为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是以“一味的鼓励性评价为主”还是以“科学性评价为主”?为什么?

要点: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评价,新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激励性和发展性为主的评价方式,使教师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们享受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的自豪感。但“一味的鼓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观,忽视了对学生作品问题的指出,这样久而久之只会使学生失去进步的方向,盲目地去学习。而“科学性为主”的评价观,即注重看到学生作品进步的一面,还要恰当地指出不足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5、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懂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点:正确。

教学是有方法的,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机械地死板地去硬套,而要因内容而异,因教师而异,因条件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如何“学”的活动设计。任何教学方法都是相对的,并且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师应以“课标”精神为依据,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灵活地、创造性地、多样性地去发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观点论述

1、你认为“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要点: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分析。比如学习任务的结果是什么,性质、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起点与重点分析等等。强调的教师的“教”,教师主导着教学的进程,控制着学生的学习。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焦点在于学习情境的设计。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知识应用的实际情境下的学习,学习者的经验才能赋予新的学习意义。因此,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学”,教师主要起着指导、引导的作用,学习的主导权在学生手中。

2、你在美术教育中,如何理解与运用“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的?请联系教学实际进行阐述。要点:

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美术学科同属于视觉艺术的特点,人们是通过眼睛的“看”来“感知”和“解读”的。因此运用直观形象传递美术信息,这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包括演示法、观摩法、观察比较法等。如绘画、制作方法步骤的现场示范演示、工具性能及技能特点演示,或实物、范画、录像、课件的展示等。在采用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时,必须做到范画、范作要精选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师演示的每一个过程、步骤都要让学生看清楚。

3、你是怎么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要点: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① 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②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③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遵守纪律,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

①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②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③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4、你认为“知识”与“能力”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你在美术教学中是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要点:

知识与能力是有联系的,因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不存在着美术升学的压力,美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对一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5、什么叫“建构主义”?

要点:

建构主义认为,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括真理性,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因此,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6、快下课了,教师有些教学任务还未完成,可是回答问题的学生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教师应该怎么办?

要点:

一个高效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新课标认为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培育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为此,教师必须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控制课堂教学,随时准备适应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素”,“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对学生出现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抓住它并予以引燃,使意外的信息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超越预定的目标。如果这位学生的发言很有价值,就应该让他把话讲完,相反正在该学生讲的滔滔不绝时,教师双手一拍“停”!这种“精确控制”恰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这样还不如顺其自然,让学生自己决定应该何时结束。教为了学,教要适应学,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案例分析

1、水彩画中水、色的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较好地掌握用笔、用水、用色等要领。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运用水、色的相互渗化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要点:

水、色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这是水彩画技法的最主要特点。容易出现的问题:

用笔滞、习惯来回涂、喜欢用小笔描等。

用水滥没有形,或用水少没有滋润的感觉。

用色厚不透明,用色少,干后太淡,调配颜色脏、暗、灰,用色过火。

解决的方法:

用笔;要求流畅、肯定、迅速、一气呵成。忌来回涂,要有笔触;养成用大笔处理画面;以中笔处理局部的体和面;最后用小笔画点勾线。

用水;要求饱满,进行笔中含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效果的尝试;用先湿润纸面再画的方法,使水分饱满;还可以进行水分流动的尝试,体会趁湿渗化的效果。

用色;了解水彩画要画的干净、明快,首先要熟悉各种颜色的性能;调配颜色要水多色少,为避免色彩灰暗,以两色相混为宜;慎用黑白两色。

2、以下三个案例都是以《太阳》为课题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都有可操作性,但其把握的侧重点不同。请分析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

《太阳》 要点:

上述三个目标设计是同一课程内容的设计,三位教师的目标设计都具有极强的可行性。每位设计者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以及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每个目标都有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方面,同时都具有一定的弹性。例1 目标设计侧重点是让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运用视觉语言,使他们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力所能及地参与美术文化的传承。例2目标设计侧重点落在学生用想用的材料表现他们心目中与别人不同的太阳形象。因此,该目标的弹性就体现在第一条即“灵活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来表现太阳”内容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例3侧重于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其弹性之处的设计是目标中的第2条“能够在圆形中设计制作出不同个性的太阳面部形象”。

3、介绍画家莫奈的生平、艺术风格等,并举代表作品一幅作简单评述。要点:生平介绍:

小学生美术论文 篇7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优化课堂教学, 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首先把教材按美术的类别进行归类, 并按内容的特点划分时间表, 使重新编排的教材整体脉络清晰;然后在每个类别中确定一个教研课题, 归零为整。一个课题下来, 学生就可以通过一点明白一片。

教学中我形成了以创作为主带动双基的新思路。每一节课都根据课时内容提出几个创作题目, 让学生根据这些题目展开想象。因为是几个而不是一个题目, 所以不同素质和能力的学生都有选择的方向。这样就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具体做法是:首先, 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范例和教师事先组织展示的佳作, 使学生明白这些不同的作品属于一类艺术形式, 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艺术作品多样性的概念。其次, 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来激励学生, 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压力, 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又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改革, 使课堂始终保持活泼生动的局面, 学生掌握知识量大, 表现技能提高得快, 美术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我觉得, 普通美术课堂教学不能一手课本一手参考书加上一张嘴就事论事, 要本着改革发展、创新提高的思路去探讨、研究、实验,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和任务。

二、增设特色课, 提高教学效率

上好特色课是美术教学的突出特点, 特色课是本着普及与提高的原则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即在上好普及课的同时, 对划分好类别的整块内容不面面俱到, 而是突出一个重点来进行教学。这需要课前认真分析教材, 找出共同点, 也就是找出一条能把这一整块内容串起来的内在联系条件, 围绕着重点内容进行以点带面的教学。

在上手工课《大家动手制条龙》一课时, 我运用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 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 借助自制的优美精致、活泼生动的教具, 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制作方法,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萝卜、黄瓜、土豆、南瓜、苹果、桔子、饮料瓶、木棒等材料。在教师的指引下, 制作出各种各样形象生动的龙的作品, 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补充乡土课, 渗透思想教育

乡土课主要是针对本地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 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 注意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物产资源, 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 又容易被学生接受, 有着亲切感。所以, 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我引导学生利用泥土、石头、树枝、树根等材料上泥塑、雕刻、手工课等。农村的黄泥粘性好, 可塑性强, 石头可以雕刻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印章等。还有各种形状的树根进行根雕。让学生通过采集、制作、观赏, 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开发了智力, 还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这样不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延伸课堂教学, 搞好业余辅导

小学生美术论文 篇8

一、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意识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加问答、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其参与意识。由于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也随之增高。

在关于立体派作品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先在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其中包括立体派作品有关知识、毕加索的作品介绍等;在欣赏课上,教师准备充分的教具,将学生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安排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立体派作品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虽然初中学生进行这些专业知识的讨论,无法得出成熟的答案,但却很好地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做出总结。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解答方式,教师将立体派美术作品与其他美术流派作比较分析,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立体派作品的风格和内涵,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

二、培养对美术的欣赏兴趣

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是欣赏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教材上,由于有的美术作品缺乏情节性,或者是一些风景、山水花鸟、静物等,加上学生缺乏对作者、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理解,因此,在美术作品展现出来时,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如果教师直接从作品的色彩、构图、线条等方面分析,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可先从“情节”着手,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美术作品当时的文化、与美术作品有关的趣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旦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便可激发起对作品的“探究”兴趣,然后教师再结合作品画面形式、作品内涵讲述审美价值。可以说,几乎每位艺术家、每幅作品背后都有许多故事。如,在美术课堂上欣赏凡·高的“向日葵”时,作品上只有几颗向日葵,缺乏情节,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有关“向日葵”的情节:在1987年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主持的拍卖会上,凡·高的“向日葵”以2250万英镑的天价成交,并且拍卖前后只用了4分半钟。这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是怎样的一幅作品能那么值钱?这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到作品上来,然后教师通过审美角度对作品风格、作品内涵等进行分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正确的美术欣赏方法

要使学生乐于欣赏,需要发挥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鉴赏,并教会他们正确的欣赏方法。在欣赏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作品的不同类型,学生只有在自身认知结构中明确美术作品的种类、范围及相应特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才会全面地进行分析,而不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去欣赏。比如,中国画追求的往往是浪漫主义,在作品的造型上讲究似与不似之间,在绘画中重视神韵,而西方画侧重于通过客观真实再现物体的空间位置、形貌、光影等,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从体会古诗意境着手,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山水画中体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而在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树林”的欣赏教学时,可边播放摇滚音乐,在音乐的影响下,学生面对抽象的美术画面,能够更深刻地感受作品中错综复杂的直线及代表体积的色块。其次,在区分绘画类型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追根溯源,思考不同艺术类型在美感上追求有何不同,除了让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种类及其特点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艺术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表达作者思想和情绪,是美术作品的主要功能,在欣赏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充分了解作者,使学生真正理解作品内涵。

四、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拓展教学模式,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在美术欣赏课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等。例如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到初中,其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教师可展示一些造型特别、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而针对八、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知识面广,感受能力较强,可采取多种方法交替使用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上一篇:教科研简报2下一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