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的感悟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本教育的感悟(共10篇)

生本教育的感悟 篇1

广州的8天可以说是我所有赴外学习中时间最长、形式最丰富、任务也最多的一次。除了被动式的听讲座和听课外增加了很多的互动环节,交流评研、备课说课、上体验课、模拟课堂:其中,有做老师,参与设计生本课例的;也有做学生,亲身体验生本课堂的„„,所以从形式上看,主办方也是在积极践行“生本”。生本教育:教改困境破局者。

第一天我们又再次聆听郭思乐教授和胡首双校长的讲座。相比于第一次在扬中的讲座,第二次听来,更有点直击内心的感觉。

大家还记得这是胡首双校长在讲座中所呈现的学习金字塔,他以科学的数据说明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在学习后的留存率方面的差异。(如图,他把人的学习方式分为7种,其中听讲两周后的留存率为,„„,实际演练,做中学其实和我们以前数学中所倡导的“体验学习”是一致的,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这种亲身经历要比老师讲100遍来得更直接、更深刻。马上应用、教别人,我觉得这是学生主动性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能成为小老师,事实证明,这种学习方式的留存率也是最高的)而我们看一下,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的采用率,(当然,践行生本后我们已经做很大的改变,应该比这个数据要好一些),所以相应的留存率应该跟这个相反,想起来是比较可怕的。

我们再来体会一下“生本教育”,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者站在这批天赋高质的孩子们旁边,为他们好学而设计——主要依靠他们自己学,最大限度依托大自然所赐给他们的禀赋来为他们服务,就是生本教育。”有的老师会问,“我们的学生真有这么厉害吗?”“这会不会是演变成一种对学生的盲目信任”“我还不太放心,他还不会„„”,这就是长期以来的“师本”思想,而“生本”就是要做这种教改困境的破局者,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郭思乐教授和他的生本团队成功了。回过头来,我们试想一下,勤快父母培养出懒孩子,懒的父母培养出勤快的孩子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你给他发挥的空间,他才有创造奇迹的可能。而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这样一种可能而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呢? 生本课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快乐。活动的后七天,每天都有生本课堂的研讨课。我不敢说这些课都是成功的,完美的,因为他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瑕疵,但我们能看到的是,学生的参与面会更广一些,学生敢于交流、敢于质疑,课堂上有了更生动和鲜活的元素。选择感受较深的几节课和大家交流。

第一节课:广外附小《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以姚明的身高1.984开展课前研究:保留两位小数,我的方法:(),保留一位小数,我的方法:(),保留整数,我的方法:(),最后是我的提醒。在保留两位小数,1.984约等于2.0,还是2学生开始了精彩的质疑和争论。生:我认为也可以写成2,因为2.0就等于2呀。生2:我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就变成了第三条,保留整数。生: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精确度的问题„„2表示2个1,2.0表示20个十分之一„„(俨然是一个小小的辩论赛)我觉得学生有这儿精彩的课堂氛围和表现,和他课前的先学是分不开的,因为这是课堂对话的“基础”。当然,由于一味的开放,这里老师出现了介入太少和不够得力的问题,使得这节课的任务并没有全部完成,仅仅是到了新授的结束,没有任何的针对性练习。当然,这些生本教学衍生出来的一些问题是再所难免的,但这并不影响“生本”所产生的正面的辐射。第二节课:花都育才学校的《年月日》。之所以对这节课感受这么深是因为,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就在窃窃私语:这是一节什么课呢?有很多我们自己家里这节课的目标,如:记住大小月、二月,会算一年的天数,但是又远远超出了这节课所涵盖的内容:平年、闰年、怎么看月历、纪念日、历法、上旬中旬下旬„„后来听这所学校的老师汇报,才知道这叫单元大感受课。这样的大感受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信息量更大、更开放的交流平台,学生的感受更丰富了。在这节课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还有学生的积极互动“谁来与我交流”——“我来与你交流”,“谁来帮助我”——“我来帮助你”,当然,这些表面的繁荣,更需要的是内涵的支撑,是需要教师花费精力,持之以恒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以及对兴趣的不断激发。不然就会出现我们所看到的,进入小学时一二年级的“小手直举”到了五六年级就变成了“低头不语”了。第三节课: 深圳华侨中学的《练习评讲课》,这是我们为之折服的“强哥”所奉献的一节课。看得出,他上得很随意,很随性,因为他平时也是这样做的。他有着一般的中学老师格格不入的激情:忽悠,不断的忽悠。。“好,不错,鼓掌”“这位同学讲出了一个经典”,桌子一拍“漂亮”,“下面有请我们班的思考之王”,“你讲的这个,好像连我都没有想到,鼓掌”,还有那句我不断模仿的丹阳口音“你讲,你讲”。当然,整节课中除了学生的讲,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方法的总结,思想的提升,让学学生不是解决了一道题,而是解决了一类题。第二部分:且行且思

1、“小组建设”不是形式,我们应该更多的赋予它实质。我个人认为,小组的建设是把个体真正引向群体的一个很好的小载体。在中国教育这样一个大班化的现实面前,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去说、去合作、产生交流和碰撞,小组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真正的下点功夫,把小组建设到位。记得,荆志强老师在报告中开玩笑说,有的人光看到我端着板凳坐在后面喝茶,没后看到我前期在小组建设中的努力和艰辛,这个艰辛可能是一学期,也可能是一学年,甚至更长。所以小组建设同样也不可避免的要有教师的前期指导,过程的不断监督和激励等等,这样才会真正的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不断发展服务。

2、让学生真正的有兴趣,把被动学习变为一种主动学习,学生才会好学。

“亲其师,信其道”,荆志强老师的幽默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兴趣于自己的课堂。课堂上挥洒自如的荆志强被誉为幸运52中的李咏,开心辞典中的王小丫,星光大道中的毕福剑。因为他的课堂里掌声多,笑声更多。荆志强擅于把数学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把生硬的数学公式赋予时代的流行色。数列递推问题被他叫做“退一步海阔天空法”,恒成立问题被他叫做“走极端”,线面平行判定定理被他叫做“里应外合”,线面平行线线平行被他叫做“顺其自然”,异面直线问题被他叫做“取点推线,相交则灵”„„代名词代替数学公式,学生易记易背,过目不忘。用幽默激活课堂,荆老师包装过的数学公式学生人人皆知。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怎能不亲近呢?所以,孩子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是需要我们苦心经营的,而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数学俄,才是更具生命力的长效性学习。

3、我们期望真正有深度的教学,所以,“生本”并非由学生一讲到底,教师必要的延展性的介入是非常的有必要的。

在广州的部分课堂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极端的生本,淡化了教师的作用。我们一致认为教师适当的介入是十分有必要的,避免学生在同一层次上泛泛而谈。

4、数学学科,在“纠错”中不断前行。

这次的学习很多老师都谈到了数学中的评研错题。荆老师的课堂就集中进行了错题统计和评研,尤其要让中下等的学生进行错题的评讲,进行自我的提醒和同学间的互相提醒,这对于提高数学成绩是非常有效的。

生本教育的感悟 篇2

一、顺应学生学习天性, 发挥教师“导航”作用

“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 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揠苗助长》的故事, 大家耳熟能详, 故事中的宋人做了这样一件事情:不顾禾苗自然生长本能和发展规律, 强行人为拔苗助长。结果, 禾苗不但没有长高, 反而全部枯死了。宋人愚蠢之处, 恰恰是违背了禾苗自然生长发展规律。这个故事的启示是:顺应自然规律, 科学培育“禾苗”成长。这个故事, 对我们进行生本教学实验就很有启发:学生就是天天向上的“禾苗”, 教师就是科学培育“禾苗”的园丁, “禾苗”天天健康快乐成长, 教师科学培育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 一方面, 要顺应学生学习天性, 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学习;另一方面, 要求教师做现代化的优秀“农夫”, 为学生生长过程做好科学“施肥”“松土”“浇灌”“防病”等指导工作,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科学导航, 为学生创设科学、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科学、丰富、健康、智慧学习资源, 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评价等提供科学指导。

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生本教育”理念, 就是相信人具有学习的天性,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天生的学习天性, 教师应充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科学“导航”。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发挥园丁“授渔”作用

《桃花心木》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位种桃花心木的园丁, 从不定时、定量地为树苗浇水, 而是模仿大自然时旱时雨的特征, 让小苗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 以便于它能将根扎得更深, 更能适应将来的生长。这位园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在他的心中有这样一种观念:小树要想长成参天大树, 在其幼苗时期可以给予其必要的帮助——浇水。为了让它将来能自力更生, 学会自己在土里找水源、拼命扎根, 为将来长成参天大树做必要的准备。园丁现在模仿大自然降水特征, 目的只有一个——现在的浇是为了将来的不浇。一直以来, 人们都用蜡烛赞美教师,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人们也用水来比喻教师的学识, 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须有长流水, 结果我们的学生怎样?他自己不发光, 等待着被照亮;他自己不产生水, 等待着被倒满。这样下去, 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像课文中的小苗一样自己“汲取养分, 向上生长”呢?“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正是在尝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学”。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断地以课程为依托, 寻找课程中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元素, 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凭借,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前置性作业的课前探究、课堂上小组内的交流学习、同学间的相互评价、班级交流的展示成果、教师适时的点拨引领, 学会互助与合作、讨论与质疑、倾听与交流, 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试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不也正是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吗?实现了这一目标,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 自觉、自信、流畅的表达, 真正实现了学生“活”了、教师“退”了、课堂“美”了。

这篇精读课文向我们展示的生本教育理念, 就是老师不要对学生的学习包办、代替,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师生互动, 而是学生有效的、自主的、生长式的发展, 为此教师必须培养、优化、创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教”的自由王国升华为“学”的自由王国,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提升。

三、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发挥教师“春风”作用

“生本教育”理念重视全面依靠学生, 要充分相信学生, 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这不能不让我们联系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老师在课堂竭尽全力地教, 不讲不放心, 不讲完心不安, 讲完心里才踏实。结果呢?学生主动听的有多少?听了能记住的有多少?记住并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又有多少?其实, 很多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就可以掌握, 老师要做的就是相信并依靠学生, 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将学生学到知识进行内化。这不由地让我们联想到课文《乌塔》, 这是以主人公乌塔为题的一篇课文, 这位12岁的德国女孩, 仅小学四年级, 只身一人游历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罗马等国家, 为了能有这次难得的游历, 她积极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挣到了旅游需要的一半的钱。敢于让孩子独自一人游历欧洲, 以此让孩子增阅历, 长见识, 这是何等大胆而又何等睿智的父母!如果不让她独立实践, 而是苦口婆心地教给她买票、换车……或许她早已厌烦了, 或许这时你让她按你教的去做, 她仍然会茫然无措;如果不让她独立实践, 而是由父母带着她远游, 因为有父母呵护, 或许她记住的仅仅是她玩得最开心的时刻, 下次让她独自实践, 她仍会手足无措。正因为有了实践经验, 这个12岁的女孩, 在大人面前才会表现的那样坦然、自信!相同地, 如果乌塔是学生, 她的父母是老师, 这位老师又是何等勇敢而又聪明的老师!勇敢在于他相信并敢于放手;聪明在于他懂得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实践活动掌握知识, 为了能解决问题, 他们大量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质疑、大方地交流, 他们身临其境, 自己调节, 自行领略, 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取得的知识何愁掌握的不够牢固, 何愁涉猎的知识面不够广, 何愁不能提高学生能力!

所以, 《乌塔》这篇课文体现出的“生本教育”理念, 就是作为教者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并依靠学生, 因为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 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不是依靠“教”, 而是依靠“学”。作为教师将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 自己做一个“懒人”, 享受“懒福”。

其实, “生本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顺应儿童天性, 提升生命质量且具有科学意义与崭新价值的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教育体系, 它蕴含的科学理念博大精深, 其广度和深度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这里, 我只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 本着对“生本教育”真相信、真学习、真实践的信念, 从实践角度, 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托, 谈谈自己在生本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生本教育”理念的点滴浅薄认识。我期望随着对“生本教育”理念更深入的感悟, 对“生本教育”更多的实践, 定能在“生本教育”这片肥沃的思想土地、智慧田野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 定能享受“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幸福春天!

摘要:“生本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 尊重自然, 顺应儿童天性, 提升生命质量且具有科学意义与崭新价值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需要我们用心感悟, 用心实践。通过选取小学语文3篇课文, 分析小学语文课文中蕴藏的“生本教育”理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生本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生本教育的感悟 篇3

关键词:教育;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47-01

本学期伊始,全校开展了生本教育课堂改革研究,经过学习讨论,初步对生本教育理论有了清晰的了解,对实施生本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现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和感悟:

一、生本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所教班级是三年级,这些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学科,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学英语,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根据生本教学的理论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生本原则。我对本班单词的学习全部布置家庭作业,提前借助录音机、磁带等进行前置性预习。开始时学生不听录音,认为布置听的作业学生不重视,我就采取了课堂抽查、奖励粘贴画的办法,鼓励他们预习,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读得好与坏,只要回家听录音的学生就奖励一枚粘贴画。课堂上争先恐后的回答。由于小学生上进心强,经过两周的奖励,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听录音,而且单词的教学全靠自学,在课堂上教师就播放录音,指导一下个别单词的发音就可以了。改变了过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枯燥教学。通过前置预习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会创造出预想不到的精彩,为他们今后英语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本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良好的合作氛围

生本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作用。我根据学生的基础、特长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分工,组间竟争。使学生感受到无论得到那方面的奖励,都是为本组得到的,使他们有集体责任感。例如:在实际课堂中除了学习单词互教互学外,在学习对话时也是如此。小组内不得歧视学的慢的学生。为了不让学的慢的学生不受到歧视,在每节课从开始时就让学生有竞争意识。例如:在不同的课堂中选出不同的获胜小组,写在黑板上。比如会帮助他人的小组、预习好的小组、坐姿好的小组、表演好的小组、新知学得快的小组等。让学生每一节课学生都有新的感觉。节节课都有新的目标。每个单元进行一下比赛,看一下哪个小组在哪方面好,得到的奖励多。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所教班级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并对英语学科感兴趣。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先学会的同学会主动帮助那些学习慢的学生。他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生本教学真正是使学生快乐的教学

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够表达自已的想法,提出的问题能够被教师和同学重视,学生感到自已是课堂的主人,他就会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们知道,学习英语的兴趣除了来自内驱力,还离不开周围良好氛围的熏染,如果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就能全神贯注,思维就能敏捷;如果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则会感到所学知识枯燥无味,思维僵化。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多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分享解决问题的乐趣,在探究中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轻松感、快乐感。为此教学方法可灵活多样,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除了播放英语录音外,还可以采用游戏法、模拟法,让学生充当导游或解说员,对风景或物品进行解说,在问答中轻松地认识单词,了解其使用的语气和语调。有时还可用“将错就错法”。笔者在平常的课堂中,有时会故意重复学生的某个错句,以期让学生自我纠正,活跃气氛。可以调动课堂气氛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播放视频动画、组织小组辩论等。让英语课堂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快乐学习、自由交往、乐于对话的场所,教师应创建优良的乐学环境或问题情境,并在课堂活动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单词、句子或画面,让学生保持恒久的兴趣,使自由地说写英语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

四、生本教学使学生学会了评价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在组内学会互评,在学生之间评价也收到了较好效果。我引导孩子们不仅要用赞许的目光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予他人支持和鼓励,还要从帮助他人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这样,既可以学到别人的优点,又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在实际指导时,我会引导学生这样说:“我觉得刚才某某同学哪儿读得比较好……我还有几点建议……”这样评价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既是一个促进别人的过程,又是一个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提升过程。俗话说:“一枝一叶总关情”。教育无小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枝末细节,如让学生学会评价别人,其实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

萨穆尔.斯迈尔有一段经典名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课堂应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地方。我想说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在学生的心田播下做人的尊严与责任感,播下真善美的情感种子,收获的将是学生美好灿烂的明天。

生本感悟 篇4

.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基本技能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在提倡以生为本的今天,教学技能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本课堂有其常式的要求及特点,如前置性学习,课堂汇报交流等,其标志性的特点,即是课堂汇报交流。在生本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弱化了,已经从传统课堂中的前台走到了幕后,但生本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完全淡出,我理想中的生本课堂应该是对新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个要求的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人,“在表面上看不到教师,但有处处有教师身影”,这样说,可能不好理解,通俗一点就是说,学生的汇报交流,决不能成为天马行空,漫无边际,教师应在学生的汇报散漫时、观点不清乃至错误时进行必要的引导,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师应在无意之中将学生的观点引导到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否则表面热烈的背后极有可能成为空谈。

生本课堂中,教师要甘做绿叶,要把舞台让给学生,我认为,一个太过于强势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生本教育的。曾听过一位老师的经历的给了我很大震撼:在一次摩课后,她听到了听课老师的一种评价:“这班的学生还可以,但老师不行”。作为一个曾取得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老师来说,这种评价确实不是滋味,但她说,在生本的课堂中,教师就是要这样。这就是“用教师的无为 成就学生的精彩”,须知这在学生精彩的背后,教师付出多少啊!真正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生本的教育心得 篇5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平台,提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以教材为本,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四、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多数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心中的生本教育 篇6

随着教学理念的逐渐更新,生本教育逐渐的成为我们身边最常谈论的话题。然而,从我接触生本教育至今,从理论到实践仍需要一定的锤炼。这过程也是最值得我们新教师斟酌和研究的。逐渐的它在我心中的形象渐渐的描画出来,也是我们成长进步的一个航标„„。也是今后教育的发展方向„„

生本教育倡导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把郭思乐教授的全新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至。郭思乐教授说过:“他(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他还说:“牛们喜爱草,向往草,争先恐后地奔向草,这时候鞭子的作用就大大减少了。类比到教育,就是,我们让学生喜爱学习的天性发挥出来,让他们以最大的限度奔向自由学习,享受学习,这是他们总是意犹未尽,课堂上风起云涌,这是外部评价的督促作用就显得多余了。”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达到这一理念就复杂的多了。

首先,在课堂上实行生本教育“先学后教,不教而学”的原则。在大多数农村的小学来说“先学”这个问题落实到实践就存在很大的难度。其一,学生主体差异性。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把教师留的写的,能把检查的作业完成已经是优秀的认真的孩子了。而对于这种隐形的前置性作业的完成却是寥寥无几。其二,家庭配合与环境条件。在农村孩子的家长都知道孩子学习重要,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苦读能有所成就。但仅仅停留在尽力的满足孩子在钱物方面的需求上。稍有点意识的苦于没有用方法或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孩子学习。有心无力。更有甚者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学习。而在一些拓展学生视野方面的问题上更是让人煞费脑筋。家庭条件不允许,没有足够的图书,更没有网络供学生们去查阅。而在农村仅有的网吧中聚集的学生多是被游戏吸引去的,查资料的恐怕是如大洪水一样更是难得一遇了。需要查阅的资料得不到,后面的一系列问题就成了水中的浮萍,永远不后会有根,永远也解决不了。所以这种“先学”达不到,后面的教就没有了基础。而这种教育理念则多数时建立在先学的基础上的。所以城乡差异存在,个体差异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就存在,那心中的生本教育也成了理想的殿堂。

其次,小组讨论的方式。它是一种合作学习。它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强调发挥集体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对于农村集中办学后的学校,班额较大,在分小组就形成了一锅粥。此为其一。其二,对于一些探讨的问题可以运用此方法。而对于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属于客观真理的,直接教授就可以,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探讨上。所以,我心中的生本教育再次成了我的挑战。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在现实中还有好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以上为客观的些原因,还有许多实施方面的问题如:

一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变与角色转换难以到位。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和学生一代传一代,教师的思维模式中已经形成了主动给予知识的“灌输模式”,而学生一直以来也养成了根深蒂固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要突然之间打破这种模式,进行思维和角色转换,形成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模式,颠覆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已经渗透骨头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蹴而就也是不可能的。由于这种转变一时难以到位,在实践中教师仍以“教”为主,学生仍乐意“被教”。

二是教学模式与当前应试教育现状存在不相适应,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生本教育教学方式与目前考试要求相脱节,甚至相背离,让学生不得不处于为难、痛苦的境地:一方面,学生们乐于接受互动性强、活泼有趣而又压力

相对较小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需要大量基础性知识的考试。在考试现实面前,由于生本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这些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压力。所以往往出现生本教育开课一学期后,学生成绩整体不升反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学生课前准备形式化,探究功能没有发挥。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如果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和延伸了。但在实践中,一些学生把前置作业任务形式化,为完成任务购买相关的资料,找现成的参考答案,放弃了搜集和探索过程;准备讲课的同学很认真预习,但其他同学就不动手了;要讲的那部分内容准备较充分,不用讲的其它部分就不去看。前置探索过程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四是课堂讨论部分学生参与意识弱,两极分化现象难以避免。生本教育的课堂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和探究中解决的。但在讨论实践中,总有一部分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一部分学生可能由于个性和准备不充分等其他原因,乐于做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久而久之,班上形成了有差别的两个极,课堂讨论失去其原本意义,生本教育无差别目标难以实现。

五是部分学生过于重视交流和讨论,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生本教育的新意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实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但在实践中,一部分学生对生本教育存在误解,乐于搜集资料完成课堂交流和讨论,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讨论交流很热烈,一堂课下来,大体思路清晰,观点掌握了,但一些基础知识还是没有掌握;或者是主动参与讲课的同学明白了,其他听课同学还是不明白;或者是课堂上学生讲的不明白,还是需要教师讲。虽然,学生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但能力恰恰需要知识提供支撑,没有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提升的能力也是不牢固的。

六是准备工作量大,学生准备起来耗时费力。学生要课前准备好所分工的部分,确实需要较多的时间。而且准备工作也受各种条件、因素限制,如有的学生没有电脑,搜集资料需要通过书籍;或者有电脑但网络没有普及,无法实现网络搜集功能;好些资料量大不可能手抄,需要打印出来,而目前打印机还不普及,外出打印也会增加学生家长的负担;城市学生尚能基本完成准备任务,农村学生由于条件限制完成准备任务则困难得多。准备一科的课前资料也许不是很多,学生还能应付。但多个科目都要准备和收集课前资料的话,那个工作量不小。如果没有科学安排好分工的话,过多的准备工作可能会影响其他学科。

七是生本教育模式与现有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冲突。生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主管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智力,推行的是留有自主空间的管理方式。但实践中,以学生分数为依据,推行差别化教育管理的“重点班”、“实验班”、“A班B班”的模式仍大行其道。对教师而言,生本教育强调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对教师的教学,除了作出常规的约束外,一般不要给予过多的干预。但在实践中,教师总是受诸如教师评价、教学进度等方面的制约,教师在实践中难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并以此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学校来说,生本教育则有时是为应付观摩而开课,甚至图走过场,逢场作“秀”。

三、进一步实践生本教育的思路探索

生本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教师而言,在实践生本教育中,结合我个人的体会和感受,我认为应当把握好九个重点:

1、深入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是生本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具体教学实践上就是以学生为根据,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特点,尽可能把握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的特点,大体摸清学生的爱好和所长所短,对学生做到“知根知底”,并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施以恰当教育,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求教师不附带任何条件去对待学生,不把学生当成说教的对象,而是要依人的学习规律来进行教学。要尊重他们学习的天性和思维,不能嘲笑和贬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活动。要认识和尊重他们的差异,人总会有高矮胖瘦,学习也是这样,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成绩有好有坏,这些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尊重学生,还要包容学生个性,保护学生的隐私。只有充分尊重,不带有个人好恶,不管优生差生都要给予平等的机会,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才会全身心参与到生本教育中来。

3、充分依靠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依靠学生自己的学,依靠他们的资源和能力,并依靠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并尽可能把可以交给学生的教学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做。全面依靠学生,并不是说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依靠学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教师教学的解放和教师自身思想的解放,解放的目的是要落在让学生主动发展上。因此,教师要把从教育内容的确定,到教育形式的采用,以至教育过程的主持、检查、评比等等,都依靠和交给学生自己去做,都要由学生负责组织、检查、评比和总结,老师则负责做好参谋指导和评价服务。

4、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没有学生的强烈学习欲望、主动性与奋发努力,对生本教育消极参与,或流于形式,就不会有教学质量的提高,生本教育也不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通过日常细致的教育工作和有力的教学手段,千方百计使学生想学、勤学、爱学。只要工作到位、得法,学生的学习劲头终会被启动起来。

5、实行体验感悟式教育。学习中要依靠学生自己的感悟,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使学生注意和掌握感悟的方法,以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不管是读还是做,教师都要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促进学生的感悟,保护每个人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实践中教师要力避空洞的说教,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真人真事、真实情境中去接受教育。恰当评价、鼓励和求实地表扬,针对事实,充满爱意、态度真诚、言词恳切地告诫、批评、劝导,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体验与感悟。

6、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认真备课,设计好前置性小研究。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把学生调动起来?什么时候让学生学,以什么方式学?什么由老师讲,讲什么内容?等等,这些内容都要有精心的设计,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前置性小研究,向学生提出的分工要求应简单明确,而且不能太深太繁杂,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更愿意去做。

7、把握好课堂讨论。掌握课堂讨论的主动权,控制课堂讨论节奏,对过于散发讨论话题要及时适当引导,回归主题。对独到的见解,有争议的发言,甚至是标新立异的举动,只要有利于推动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要关注所有学生

在学习中的参与度,对总是过于积极踊跃发言的学生则适当加以限制,把机会多让给不爱发言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

8、不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中对生本教育存在误解,认为生本教育就是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在生本教育中,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还是要求掌握的,不然的话,即使你在课堂讨论中能侃侃而谈,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都可能成为纸上谈兵,解决问题能力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内容和练习题的选择,教学的内容和练习题不求多,要求精,组选那些典型、举一返三的内容和习题,使学生做会一个题就会做一类题,教学才有高效率。

9、教师“教”与“讲”要恰到好处。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主,并不是就不需要教师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要灵活,“讲”也要到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到要“以学定教”。教师还要着力讲难点,讲规律,教方法。学生实在不会的,要通过教师讲突破难点;掌握了规律,是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教方法才能培养思维,学得灵活,会走捷径。教师“讲”一定要达到精粹、精炼、精彩,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适当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生本教育的感悟 篇7

“生本合和”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三个转变”、“四个突出”和“五个基本程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共生、当堂达标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民主、生态、高效的现代课堂。

在实践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几点感悟与建议,与大家分享:

1.要精心研究学案。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是实现“生本合和”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自学能力。把问题按阶梯式由易到难呈现出来。可分为“预习案” “探究案” “训练达标案”,切实能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达到高效实用。

2.加强小组培训,保证合作效率。

建设培训好学习小组,是把握“生本合和”高效课堂的灵魂。严格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综合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力求小组构建最优化;明确成员分工,彼此各司其职,力求时间利用最优化;明确不同学习方式及要求,自主预习时:专心一意,独立思考,破难存疑,俩俩对学时:对等商讨,求助请教,合作学习时:共同研讨,破疑解難,思维碰撞,统一分歧,共同展示时:组内协同,主体讲解,补充质疑,拓展深化,力求学习效果最优化。

3.完善小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加强对学习小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组评价方面,原则上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综合所有小组成员的表现予以整体评价,杜绝“个人秀”;形式上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导学案所有问题根据其难易程度赋以不同分值,结合各小组的展示和质疑的问题数量、价值给各小组评分,力求建立一种主体多元、内容多样、开放发展的长效评价机制。

4.加强自身学习,提升专业水平。

客观地说,历次课堂改革,都没有像这一次这样对老师的要求这么高。现代高效课堂背景下要上好课需要老师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加强理论学习和反思交流,多参与观课议课活动,在磨课中熟悉课堂操作流程,体会课改精神,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5.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继续做好课改的宣传培训工作,做好家校的沟通交流,通过家长会、座谈会和意见反馈表等形式向家长渗透改革的意义和动向,搜集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合力促使改革稳定高效推进。

生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8

1)预习学案的设置不合理,问题情境并不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形成对学生的有效刺激,因此,学生课前容易准备不充分。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学生课前很少能够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

2)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通过仔细去观察,我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较为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

3)交流时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

4)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期间,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5)当一节课的内容较为复杂了单靠小组探究难以完成时怎么办?如果问题复杂到所有的学生都不能解决那么我们一开始的预习学案的设置一定存在问题,甚至是不合理的地方。我觉得给学生分任务,要求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全盘预习整个预习学案或称为前置性学案或课前活动预设,在课堂上请小组主动起来展示,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这种指导思路没有错。可是我就这种方式向学生们征询意见,学生的反应是——这样一来,大家都会选择简单的来讲,难得、复杂的还是没有人讲。我是这样和学生说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将新知识学习、理解、并学会应用,我们小组展示的目的是展示我们对知识是如何理解的,如何应用的,你们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最容易产生火花,最能产生共鸣,最能符合你们的认知规律,最能满足你们的学习需求。教师的讲解往往建立在教师本身对知识熟练、深刻、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阐述问题的方式和思路、途径,往往呈现一定程度的一厢情愿,往往并不能得到学生的呼应和回应。

带着这些问题,教研组继续进行了教研和探究,并不断上网搜索材料,努力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我们找到了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下面,我们就自己以及朋友们的一些认识拿出来一起交流下。

二、关于生本教育的一点理论依据及对策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大家们用哲理性的语言阐述了孩子是具有无限潜能的人,而这种潜能只有在一种“心理和态度上有催化作用的气氛中,才能释放出来。”在生本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是关心学生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教育,是能最充分发掘学生潜能的教育,也是学生真正自主自觉的教育.要改变现状,只有变通。通则行。因此,我们和同行切磋,向朋友请教,向网络“求援”,慢慢的我们找出了一些解决的门道。

1、改变教师的观念和行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学中以“师”为本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习观,并内化为自身的教学行为

2、建构“一切为了学生”的课堂文化 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唯师是从的现象仍然严重,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思考如何教,忽略学生如何学;思考这个学生怎么会这样,忽略这个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课堂呈现着教师主宰文化。“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以理解为前提,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以真诚为线,以真爱为基,通过师生间心灵的唤醒与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课堂文化。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生本教育 篇9

本学期课题组主要工作是为下学期生本教学全面铺开做好准备。准备工作包括:研究学习搜集生本教育书籍文章,掌握并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并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记录,不定期针对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反思或某个专题(如:生本与教材处理、生本的组织教学等)进行研讨(主要以网上论坛、博客等形式)。对教材进行改编,便于生本教学的进行。调查学生情况、自觉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应用生本教学理念和方法,并观察记录学生的生成、反应,为下学期深入研究取得初步经验。搭建沟通平台(以网络为主),便于研讨交流。

每月研究工作安排:

2010年 4月

1搭建沟通平台(以网络为主),便于研讨交流。教育大发现社区教研环境参考方案Gmail+Googlegroups(Google网络论坛)+wiki+好看簿

对以上四个平台进行分工管理,欢迎课题组成员毛遂自荐。进行生本理论、理念的研究学习,以自学为主,针对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反思、或某个专题进行研讨(暂定题目A 如何组织合作学习B 如何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对学生外语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已经挂在shengbenjiaoyu@gmail.com邮箱里

2010年5月--6月逐步在教学中渗透生本元素(小组合作、教材内容等)并做出观察、反思记录。2 探讨如何利用生本理念进行复习(特别是目前担任毕业班的教师)。

2010年7-8月继续学习生本理论。

2重点研讨如何改编教材,以适应下学期的生本教育的全面实施。再次期间,要完善沟通学习的平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对“教育走向生本”的理解 篇10

一、一切为了学生

1.一切为了学生,必须承认学生是发展的人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新课标强调“我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者,更应是研究者,要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命运掌握在学校和教师手里,教师是学生幸福生活的缔造者,学生的人生能否幸福,需要教师引导、激励、唤醒其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发展性评价观,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具多元智慧的学生。

2.一切为了学生,必须承认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教育的体验者和丰富者。因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品质、性格、智能、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的独特性而更需要激情和创造。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是一种财富,教育因此而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各异,因此应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由、充分、尽可能地发展。所以,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重建“以人为本”“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3.一切为了学生,必须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性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知识和思想基础及行动规律,这些都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也包括知识。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需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组织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学生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二、高度尊重学生

1.充分信任并真正尊重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赢得学生的爱戴。信任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教育教学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和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沟通。

2.赏识学生

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为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赏识,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赏识。

3.放下架子,主动接近学生

要了解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

三、全面依靠学生

依靠学生应该做到五多三少。

1.五多

(1)多谋划,交代任务后可渗透一些成功经验,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实施完成。(2)多诱导,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3)多沟通,弱化学生对上一代人的不同程度的“警惕”与“抵触”,让学生能敞开胸怀。(4)多关心,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5)多做表率,既要言传,更要身教。

2.三少

(1)少空话。三思而后“说”,说后必行,行后必果。(2)少批评。面对问题,尽量疏导、诱导学生。(3)少包办。不当“保姆”,尽量让学生自己干。

总之,教师只有对“教育走向生本”透彻理解、具体落实并长久坚持,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走向成功。

上一篇:城管社会责任报告下一篇:四年级上册课堂作业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