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共10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 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中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还是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1、国内食品安全现状
1.1食源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因摄入被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因致病菌、病毒、寄生虫、有害化学物质和生物毒素所导致的各种疾病。这些食物污发生于“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因食源性感染和中毒而造成的疾病表现症状各不相同,既有轻度症状(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也有严重和威胁生命的疾病(比如,肾和肝功能衰竭、脑和神经疾病、瘫痪和癌症)。
1 护理安全管理国内现状
目前, 我国的护理安全工作多由护理部和各科护士长监督管理, 缺乏专职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病人安全的最大威胁[3]。国内对护理安全的管理实践集中在医院管理的层面, 主要是从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医务人员的思想素质等传统的伦理道德层次进行探讨, 措施也就主要是通过各种学习加强认识, 通过对各种违反护理安全的手段进行惩罚达到效果。国内目前还停留在对医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强化上, 最常用的方法是对实施错误活动的当事人“点名、谴责、惩罚”。其实这种方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 很多问题险些酿成的事故或者是差错都被人为地隐藏了[4]。由于不能及时发现, 就不能进行分析和校正, 增加了病人的风险和不安全。
2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2.1 管理因素
2.1.1 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有的医院没有编制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文件, 没有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有的虽然建立了护理规章制度, 但没有健全的管理组织进行监督, 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在护理工作中, 不遵守规章制度, 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按习惯、凭印象草率办事, 是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5]。
2.1.2 上级监控缺乏力度
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 没有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专题会对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没有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 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有章可循, 随意性较大, 存在安全隐患。
2.1.3 对护士教育培训不足
主要表现在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情况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对护士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及培训管理监督不力等。当前护理科学和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要求较高, 如果不能及时根据专业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 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提高护士素质, 这些方面因素对护理安全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2.1.4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护理人员缺编, 不能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埋下安全隐患。护理工作量大, 不分昼夜, 超负荷工作, 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 不能常规完成护理工作[6]。
2.1.5 环境因素
①设施与布局:病区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也存在潜在不安全因素, 如地面过滑跌伤、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导致烫伤等。②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所致的不安全因素常见于消毒隔离不严导致的院内交叉感染。③病区的治安问题:如防火、防盗、防止犯罪活动等。
2.1.6 医疗费用问题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引进, 当前社会层出不穷的新特药的应用, 使医疗费用的增长与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之间产生矛盾, 病人对医疗费用敏感, 如一些治疗费用隔日或数日才录入, 甚至多收、错收、漏收、补收等极易造成病人的误解, 而医生、护士向病人催款时, 语言使用不当也可引发纠纷。
2.2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2.2.1 法律意识淡薄, 保护意识不强
传统的护理习惯导致护士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触犯了法律、法规而漠然不知[7]。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 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值班。一些护理行为有时仅有护士参与, 所有的诊疗和操作不可能全都做到让病人签字或知情, 由于没有及时签字或履行好告知义务导致护患纠纷发生[8]。
2.2.2 责任心不强, 职业操守淡漠
表现在工作中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或简化程序, 上班思想不集中, 干私活, 导致治疗不及时, 影响护理效果。
2.2.3 专业技能不熟练
随着护理新观念、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不仅对护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压力, 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特别是低年资护士, 由于他们专业知识不够丰富, 技术操作不熟练, 平时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跟不上, 容易导致操作失败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缺乏, 工作经验不足, 技术水平低下或不熟练, 与他人配合较差[9]。
2.2.4 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交流
许多护理人员的观念仍停留在功能制护理模式上而不注重与病人交流, 导致护患间的沟通不及时, 造成病人不理解, 对护士不满意[10]。从1995年—2004年的数据分析中发现, 沟通不足是所有严重差错事故发生的第一原因[11]。
2.2.5 带教因素
护生在实习前未经岗前培训, 无法适应角色转换, 进入临床后不能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擅自离开带教老师单独给病人做治疗;老师带教不严, 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指导, 尤其是对实习快结束的护生放松监督等, 均可能成为不安全因素[12]。
2.3 病人因素
2.3.1 病人或家属期望值过高
病人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 对医院期望值过高, 心理承受力差, 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如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反复, 就会不信任医生, 怀疑诊断错误, 更不听护理人员的安排, 甚至拒绝治疗, 导致病人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2.3.2 不遵医行为
病人缺乏医疗常识, 对自身疾病认识不充分, 不配合治疗与护理。如擅自改变护理人员调好的输液滴数;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 未经允许擅自离开病区;不按时服药、控制饮食、戒烟戒酒、定期复查等。
2.3.3 准自杀行为
准自杀行为是指一种模拟或拟自杀而未造成死亡后果的随意行动[13]。出现准自杀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病人因病情危重失去自我照顾能力和社会身份, 产生厌世情绪;或因多次住院治疗, 家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 难以作进一步治疗, 病人感到绝望无助, 痛苦无法忍受, 感到生不如死, 想以生命为代价结束痛苦的折磨[14]。住院病人准自杀行为常表现在欲跳楼、割腕倾向、癔想、服安眠药等。
3 防范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的管理
3.1 建立和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3.1.1 制订预防与控制措施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 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 制订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15]。成立以护理部、科护士长、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质量控制领导小组, 各司其职, 定期检查, 定期召开会议, 发现问题研究解决, 并及时纠正处理。护理部按照《护理质量考评标准》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 召开会议, 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及时纠正处理, 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各病区, 各病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
3.1.2 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尤其是医院制定的核心制度要认真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等都是保证病人医疗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 也是护理工作者几代人的心血结晶[16]。
3.1.3 严格执行PDCA循环
真正做到各项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周密, 实施有力, 检查到位, 及时总结[17]。
3.2 增强法制观念, 依法管理
有调查表明, 护士对民事诉讼和医疗诉讼的平均知晓率仅为39.75%[18]。护士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法律问题。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及法律意识, 规范护理行为, 开展护理核心制度学习, 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让护士充分意识到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护理规范是对自己的保护。具体做法有:毕业前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岗前加强培训;在职法律知识继续教育以及实例分析, 请法律专家讲座等[19,20]。
3.3 重视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的培训
①加强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士再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鼓励护士参加自学考试、函授大专或本科的再教育学习, 可选送有前途的年轻护理骨干人员外出参加各类短期学习讲座、学习班、进修班, 不断拓展理论水平, 以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21]。②护士长利用业务学习、晨间提问、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定期考试等形式, 督促护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临床综合能力, 使护士在工作中能熟练和规范地为病人服务, 尽最大可能地减轻病人的痛苦。对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定期进行考核, 并分期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 做到培训人人参加、人人合格。护理部定期进行心理业务讲座。③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 定期对实习生进行专业考核和安全教育, 严禁实习生离开带教老师单独操作。
3.4 加强监督检查
健全督促制度落实是提高护理安全质量工作的重点 培养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 让护士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每项操作都必须科学和规范[22]。护士长要经常检查制度落实情况, 严把质量关, 才能确保护理安全。建立以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科室安全员组成的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络体系[23]。护理部每月不定期随机抽查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及护理质量达标情况;每月召开1次护士长例会, 对存在的护理质量及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 警示全体人员。
3.5 重视医患沟通, 提倡人性化服务
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水平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4]。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原则: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倡导“贴近病人, 为病人工作”的服务理念, 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方便、满意的就医环境[24]。要重视新病人、重病人、疑难病人、病情反复迁延的慢性病病人的情况, 力求让每一位病人满意。对久病、重病、意志消沉病人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 对有自杀倾向的病人要严格交接班, 当班者特别是晚夜班护士要提高警惕, 加强巡视, 随时检查病房内有无可自杀的物品和药品, 及时发现并阻止准自杀行为。
3.6 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护士与床位比达到卫生部的规定,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数量和素质, 并注意结合学历、职称、年资及实际能力等综合能力, 对护士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分层次使用护士, 倡导弹性排班[25]。
3.7 理清医疗费用
住院过程中, 当日费用尽量当日录入, 不乱收费, 及时发放清单, 发放清单前核对, 当病人对费用产生疑问时护士要耐心解释, 提供收费依据, 直到病人、家属清楚, 满意为止。
3.8 完善支持系统
医院环境整洁、空气质量良好、医院的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符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医院后勤保障系统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根据病人的需要, 在病区的墙壁上装上扶手, 病床加上床栏, 保持地面干燥、清洁, 做好防滑措施, 防止摔伤及其他意外发生。
通过分析总结当前国内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 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有效防范各种隐患的发生, 减少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差错、纠纷, 提高护理质量。病人安全的议题从1999年开始已受到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重视。国际间对于医疗体系的改革, 已由医疗费用的控制, 逐渐转向重视与强调医疗质量的改善与病人安全的促进。病人安全的议题已是未来医疗体系的政策趋势, 由医疗费用的控制, 转向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环境的改善与提升。
摘要: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是最大限度地防止护理纠纷、差错及事故发生的关键, 是当今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国内关于护理安全问题现状进行阐述, 分析了护理安全因素, 提出了护理安全管理相应策略。
关键词:国内类型电影;创作;生存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88-01
一、国内类型电影现状分析
中国的电影起步较晚,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国家发展的政策问题又遇到了许多阻碍。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向现代电影工业体系转型仅仅十年的时间,期间中国电影发展走了很多的弯路,在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电影发展的势头不断被压制,各方面都不甚理想。近两年来,中国内地的电影发展有些许回升趋势,有一部分是艺术电影口碑不错,但大多是观众对电影消费的增多导致票房攀升。国内电影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作为市场主流的类型电影目前完全是只在生产上贡献经济效益,艺术价值严重缺乏。中国现在缺少艺术个性鲜明的导演,能让观众感受到的良心之作而不是票房机器的电影更是少之又少。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势消退之后,电影艺术仿佛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我们说一部真正成功的电影是创作和发行(营销)的结合体,中国目前呈现两极化发展,创作水平和营销能力成反比。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是亚健康的产业发展方式,改革十分迫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以下当前中国类型电影创作的问题及发展。
二、中国类型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
编剧缺乏知识素养和思辨能力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创意为根本,以剧本为源头的电影产业链延续至今,好莱坞每年花在剧本上的投资多达9亿美元。虽然被采纳的很少,但是也激发了编剧们的创作激情。编剧的知识能力水平决定他是否能让影片的叙事在没有断裂感的同时表达出其观念的高度。若不能支撑主题的表达,则整部影片都是虎头蛇尾。
知识能力的欠缺又导致了逻辑和推理能力的不足。在犯罪片、侦探片中,事件发展缺乏逻辑性,对谜底的解释牵强人意,经常导致电影完成而观众一头雾水。情节的发展完全没有起到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也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标准。
国内目前想要通过电影来表达内心所思所想的导演和坚持艺术性而不被商业利益所同化的导演寥寥可数。既缺少人生经验又被商业所压制就是目前导演群体面临的困境。导演缺乏个人理念表达,用心之作被商业化所替代。
好故事难创作,不写故事变成了选择。中国说到底是政治思想管制最严厉的国家,敏感题材不能碰,与国家已有的政治体制相碰撞更是不可能,对社会的表现必须按照既有的轨道进行,我们回避政治,但这仍然是一种政治态度。观众对电影思想的表达和追问不感兴趣,对娱乐却十分推崇。导演为了迎合观众为了市场,也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坚守,接受低水平的剧本。如今,我们确实是缺乏信仰和文化追求的一代人。
三、国内类型电影的反思及生存之道
(一)反思。
当前国内电影泛娱乐化商业化的现象已不容忽视,从电影创作上来看,国内电影大部分只要贴上喜剧的标签就能获得观众的青睐,急于赢得经济回报的当下电影把喜剧电影与商业化的道路相联系,于是现在就出现了现象电影。此类电影社会反响和预期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依靠网络生存,有大批的粉丝作为票房支撑。作家、编剧向导演的转变在如今也成为热门,郭敬明的《小时代》四部曲,每一部都像是无数张幻灯片的放映却在票房上打败了许多高质量的艺术电影,韩寒的《后会无期》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他们与其说是在做电影不如说是在做营销。当此类电影成为一种时尚之后的同时,我们不妨考虑一下我们民族此时的文化底蕴、道德风尚。
虽说国内电影过度娱乐化现象严重,但是还是有许多坚持自我艺术价值的导演对未来电影成展望的态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自己的创作理想和艺术追求。比如娄烨、许鞍华等。近几年来艺术电影获得的口碑和相对满意的票房似乎预示着艺术电影在经过长期的沉寂期后开始迎难而上,无论是《无人区》等导演对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学习与借鉴,还是在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中艺术导演表达内心的强烈要求,这都说明致力于艺术传播的艺术工作者们没有放弃国内电影。面对当前过度娱乐化的民族氛围,导演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为市场填充活力,坚守自己,作为生长中的花朵顽强的开放着。
(二)未来发展的生存之道。
首先政府要支持相关艺术电影的创作和放映,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中国的电影银幕上不能只有一种类型的电影存在。在商业电影主宰的市场上,艺术电影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对抗泛娱乐化的社会风气。
其次编剧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积累应当加强。肚子里没墨水儿却又被时间和票房所压制,剧本只能回落到甚至低于大众水平。电影是一门艺术,但是是建立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上的艺术。刻意的搞笑、明星效应、粉丝受众是目前电影获得高票房的不二法门,完全忽略的叙事的建立和艺术的追求,与其满足艺术审美而忽略认知,个人认为回归情节的叙事才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好的电影一定是一个好的故事。
当前国内的文化氛围需改进。只有促进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共识,不再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从源头的创作末端的受众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中国的电影才能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专著
[1]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2]陈林侠.中国类型电影的知识结构极其跨文化比较[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M].冯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贾磊磊.什么是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M].2009
2.期刊文章
[1]胡克等:《新作评议:〈无人区〉》,载《当代电影》2014年第5期.
[2]彭侃.好莱坞电影剧本开发体系[J],载《当代电影》2014年第7期.
[3]刘汉文、张红柳.艺术电影的市场之春:到或未到[J].载《当代电影》2014年第9期.
[4]陈林侠.类型电影的观念、文化功能与审美的可辨别性.理论与创作.2009年6期
[5]饶曙光.中国电影大变局与内生性增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报.2012年4期
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管理0901 陈凯荣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双汇瘦肉精、老酸奶果冻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基础上,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了这些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期待本文对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关键字:食品安全
食品事故
加强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必需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然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堪忧,近几年来有影响力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有如下几件:
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 双汇瘦肉精事件 台湾塑化剂事件 牛肉膏事件
南京的鸭血黑作坊 老酸奶果冻事件 毒胶囊事件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几乎涵盖了整个行业,并且有从食品行业到药品行业扩大的趋势。
我认为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原料污染问题。前几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药残留、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
2、小企业黑作坊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多而且经营秩序混乱且极度不规范。由于食品经营企业数目巨大而且规模较小,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其安全性又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所以新技术新资源的使用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可分为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6、食品质量检测水平较低,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管理混乱且有交叉,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7、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和科学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体系。
2、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行业生产企业准入制度。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并对行业内企业采取准入制度,严格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的信用水平,确保食品安全质量。
3、推进食品质检部门的体制改革,将各部门进行整合,构建一个专门的食品监督机构。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将原来分散的监管机构进行整合,考虑成了一个专业的食品监管机构,确保分工明确,监管职能清晰,以此来提高食品行业监管水平。
4、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5、加强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在发现不法企业或个人生产或销售违反食品监管条例的行为时,应依法加大惩戒力度,将食品安全领域的食品安全犯罪成本提到最高,让不法分析望而却步。
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目前正日趋完善,但是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的相关机构必须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加大食品卫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而努力工作。
时间: 2009-09-03 17:49:56 来源: 作者:hh315 浏览次数: 278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最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和食品量的安全后,食品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特别是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使农村食品安全成为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是当前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农村食品消费市场的现状
1、食品经营主体“小而散”。我县是地处湘西南的偏僻山区小县,经济欠发达,全县人口30万,农村人口有26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6%,就我所辖区而言,共有各类企业83户,个体工商户1450户。全所涉及食品生产和销售的经营主体381家,其中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38户,从事食品经营的342户,同时还有100余户由于多种因素,基本处于监管空挡,其中近60户分散在各行政村,且多实行分散经营,存在生产源头“小、乱、散”的现象,生产经营者多以租赁房屋和家庭作坊式的个体加工业为主,且经营规模小,全部商品一般在二千元以下,经营商品均以日常生活所需的调料、小食品为主。
2、无照经营较为普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凡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都必须先行办理《卫生许可证》,然后凭《卫生许可证》再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但是,由于有关部门在办理许可证时,其高达几百元的收费,对于农村的食品经营户着实无力承受,同时,在办证、换证、年审中,行政程序烦琐,周期长,导致大量的农村食品经营户的前置审批条件缺失。其次是对一些确实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经营户没有作到及时取缔,从而导致部分乡镇、农村的食品无照经营普遍存在。因此,无证无照摊贩利用及简易的交通工具从就近集贸市场、副食批发点购进部分食品,到各乡镇集贸市场经营,流动经营的现象也就十分普遍。
3、农村食品经营户进验货制度形同虚设。农村市场食品整治与规范难度较大。因受经济利益驱动,农村食品市场制售假劣食品问题较为严重,农村食品经营户流动性大,所售食品进货渠道乱,索证索票难,食品质量存在严重隐患。有照经营户的进销货台帐基本上束之高阁,少填或根本不填。流动经营的无照经营户更谈不上进货验收和台帐登记。
4、农民消费者维权意识单薄。由于受地理、文化、生活及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消费者缺乏在消费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消费品知识和基本法律知识,难以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制约工商部门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因素
1、监管力量与监管任务的矛盾较为突出。比如我所,实施经济户口管理后,共分为四个监管组,每个监管组有执法人员2至3人,每组平均监管2个以上市场主体,其中食品经营户约400余户。尤其是监管农村经营户,点多、面广、线长、人员少,且涉及到经费、装备、交通、通讯等执法成本的制约,基层所把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放在城区,对于村、社的食品经营户则疏于管理日常监管的工作确难到位。监管方式和机制,疲于“重点整治”、“集中治理”、“专项整治”等方式监管市场,而没有更多地研究和探索行之有效的长效监管机制。
2、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高,消费观念较落后。不少农民食品安全消费意识淡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匮乏,买东西较多关注价格、颜色和分量,较少考虑是否会危害健康,使农村群众的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购买食品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数量、口感,一般不特别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不少群众还存在“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落后观念,缺乏卫生意识,霉烂变质的果蔬、沾满灰的糕点、农家宴多而杂的剩菜剩饭等都 “舍不得丢”,卫生质量难以保证。
3、农村食品加工生产和销售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小生产加工点不具备基本的生产经营条件,食品加工场所简陋,卫生条件差,无防尘、防蝇和消毒等卫生设施,大多证照不全。一些农村小商店、小超市的经营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进货把关不严,不重视索票索证,不查验供货方的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相关的检测报告等,只注重价格,不注重质量,2角钱一袋的零食,五毛钱一瓶的饮料等便宜食品随处可见,质量令人难以放心,出现问题更是无从寻根求源。个别不法商贩还利用农村消费水平低、信息闭塞、农民只注重价格而忽视质量的弱点,故意将假冒伪劣、过期变质的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
三、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而农村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抵御能力普遍较低,一旦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要通过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建立健全机制,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环节的监管,来规范市场,确保农村食品安全。
(一)深入宣传,加强培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村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去只重价格不重质量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取向。深入开展消费知识宣传活动,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其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让制假售假行为失去市场;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依法监管的水平;强化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业主、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
(二)明确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责任。强化责任意识,要逐步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确保企业生产出安全食品,并承担起相应责任;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履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责任;监管单位要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并承担直接责任,只有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才能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三)引导连锁超市进农村,延伸安全食品供应网络。地方政府实行政策扶持,引导大型超市以各种形式进驻农村,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评选活动,评选出当地的示范店,树立典范,辐射带动周边经营户,形成争当农村食品安全示范户的良好氛围,确保广大农村群众的饮食安全。
(四)加强农村消费者维权网络建设。依托“12315”和“一会两站”的协调联动机制,不断推进维权网络向边远农村延伸。在各级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申诉举报联络站建设,落实好农村食品安全的信息收集、商品质量监督、一般消费纠纷调解和日常工作联络等工作。通过完善的消费维权网络,使农村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
(五)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四项制度”落实工作。各工商所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四项制度”落实“回头看”工作,挨门逐户进行检查验收,落实一户,巩固一户,并充分发挥“四项制度”示范店的带头作用,让广大经营户健全和完善食品经营进货查验、不合格食品召回、退市等各项自律制度,做到货有源头,索证索票,确保经营的食品进货渠道合法,食品质量安全。同时,要定期回访,防止不合格食品变相销售。
(六)加强综合监管,形成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行为。工商部门应加强与各部门协调配合,建立信息互享机制,严格控制生产加工、流通、运输和消费各个环节。把食品安全管理力量与力度向农村倾斜,把监管执法重心向农村下移,联合开展农产品源头污染、农村屠宰场(点)、食品生产经营小企业、小作坊、小饭店、熟食摊和企业、肉制品、豆制品的专项整治活动;逐步建立“各级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创新监管理念,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氛围,力争构建一个和谐、规范的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工商机关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全力以赴对食品安全实施全程、高效、有力的监督管理,共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屏山县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现状及对策
屏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程培光
屏山县属国家级贫困山区县,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老百姓安全意识淡薄,且由于监管力量、信息手段、人员素质和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食品安全存在不少隐患,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如何有效地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为农村群众饮食安全提供保障,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
一、我县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1、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普遍淡薄,维权意识差。屏山农村有句俗话:“不干不净,吃了不生毛病”,反映了农村群众对食品卫生的认知水平,加之很多农村群众不识字,导致农村群众食品安全知识匮乏,自身保护能力不强。如果随机抽问农民群众,当问到如果买到“歪食品”怎么办时?几乎都会说:找卖方,卖方不认账只有算了。说明农村群众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即使觉得该用法律来维权,但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申诉,买了假劣食品在不严重危及人的生命时,一般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2、食品经营业主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屏山农村的食品经营者主要是当地的农民或居民,缺乏必要的食品专业知识。部分经营者往往只求经济利益,不管商品质量,更不会去考虑人们食用不合格食品所造成的后果。有些经营者为了不让自己亏本,即使食品已经超过保质期,或是明明知道是劣质食品,仍然将其摆放在货柜上想办法销出去。经营者卫生意识普遍较差,无《食品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从事食品经营的现象大量存在。经营的商品互相混杂,有的食品商店甚至同时经营化肥、农药、饲料,为农村食品消费安全留下了隐患。
3、农村群众消费心态畸形。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大多数农村群众收入低,消费能力弱,只要可吃可喝、填饱肚子就行,管不了危不危害身体。因此,价格便宜是农村群众选择商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有的食品明显超过保质期并已经出现异味变质的,因为价格不到正品的一半,许多人为“省钱”、图“便宜”仍继续买而食之。买东西看价格高低成了农村群众的消费习惯,农村群众贪便宜的消费心态诱使经营者挺而走险经销假冒伪劣食品,从而使食品安全整治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打而不净的怪圈。
4、食品行业管理水平低下。屏山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共计82家,生产规模普遍较小,90%以上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分布零散;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不到一半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仅有25家有自检设备设施,大多数企业设备简陋,产品单一,生产环境和卫生状况差,管理粗放,未形成规模化、规范化运作。截至目前,全县定点屠宰场6个,有水产品经营户70户,办理《营业执照》的食品经营户1398户;有农贸市场7个、大型超市4个、共计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1549个;B级餐饮店2个、C级餐饮店13个集中于城区或集镇。我县农村的供销社、国营商店已经解体,除新市、大乘、中都、龙华等较大规模集镇外,目前小乡镇集镇还没有正规的超市、连锁店等信誉度高、管理规范的企业入住,农村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的经营主体主要变为集贸市场、个体副食批发部、个体餐馆和饭店,小卖部、小商店、小餐馆、小食店等零散经营户大量存在,变质过期已成为农村食品的常态,低品味的供需关系为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温床。
(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低下
1、政出多门、多头执法,食品安全存在立法空白。一是我国食品管理体制上已经形成多部门管理格局,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畜牧、经商、粮食、水利等部门分别在不同环节、品种或领域具有行政管理或执法监督权。二是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行政执法部门各自为政,互不协调,重复监管,管理缺位现象突出,监管工作经常出现空白和盲区。三是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众多,内容重复、规定交叉,但法与法之间相互协调性差、配套性差,无法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留下许多执法空隙和隐患,导致食品安全监管有时缺乏法律依据。如从盐酸克伦特罗(又名瘦肉精)处方药到毒猪肉问题:现有的法律条文,只是禁止了药品生产企业向非医疗机构和个人出售瘦肉精,以及禁止了饲料企业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而对那些使用瘦肉精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来说,还没有相应的法律可以对他们进行处罚;屠宰企业只是对肉猪的病情和疫情进行检测,至于是否含有瘦肉精,则不在检测规定之内;而在消费市场的流通中,也只看有没有通过病情疫情的检验,没看是否对瘦肉精进行过检测。四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物质与新技术,群众消费水平和习惯已发生巨大变化,作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显然已不能完全涵盖。
2、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缺少必要的技术保障。县畜牧、经商、水利、粮食部门既无检验检测设备设施,又无检验检测专业人员,对酒类、肉类、畜禽、水产品、粮油质量仅凭经验目测;县农业、质监、工商、卫生部门虽配备了一定数量检验检测设备设施和部分检验检测人员,但受到经费、技术、法定资格等因素限制,能开展的项目很少,农药残留、瘦肉精、毒素或致病有机体、水发物甲醛含量等指标不能或没有开展检测,基层这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缺乏或相当落后、检验检测人员极度匮乏、素质也有待提高的现状,造成基层食品安全工作缺少了必要的技术监督,致使监管效率很低。
3、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截止目前,屏山县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岗执法人员数量是:农业21人、畜牧28人、经商3人、质监5人、工商43人、卫生8人、水利20人、粮食6人,其中工商有5个基层所,农业、畜牧各有16个基层站,其余部门无基层延伸机构。一是从上述统计数据可看出:工商、农业、畜牧监管体制相对完善,而其他部门无基层延伸机构,而现行体制下,食品市场监管的执法主体主要是卫生行政部门,以其8人,既要负责医疗机构、卫生专业人员的执业许可和监管,又要保障全县近30万人口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力量显然过于单薄;二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各部门都习惯于把监管的重点放在城镇和集镇,对于农村市场则疏于管理,形成农村食品市场监管薄弱甚至无人监管的局面,加上查处农村案件取证困难,致使违法案件查处率低,农村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查处和惩罚,以致违法经营者心存侥幸而更加无所忌惮,农村群众饮食安全达不到应有保障。
4、基层食药监部门人员在编数量少,且缺乏食品专业人才,力量薄弱。屏山食药监局现有在编人员9人,既要继续行使药品、医疗器械监管职能,同时还要负责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三句话”职能,人手紧张显而易见;现有在编人员中没有食品管理和检验检测专业人员,存在不懂行、缺乏相应业务知识、工作专业性不强的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需要。
二、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对策
(一)理思路、定准位。一是深刻领会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监管原则和运行机制的规定,坚持落实“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监管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做到食品安全监管环环到位但不越位;二是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使其当好全县食品安全监管服务员、信息员、联络员,有效利用好现有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我县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三是不断提高队伍素质,优先选用食品管理和检验检测专业人员,同时通过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建立完善学习机制,形成浓厚学习氛围,激励食品安全监管干部勤奋学习,加快相关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尽快入行在行。
(二)立机制、明责任。一是按照地方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县食安委的议事协调作用,形成一个互联互动、平台运作、协调统一、权威高效、保障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二是县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各项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制度、意见和通知,健全以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机制,使监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三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目标考核办法,使考核内容和评分细则更加切合实际,以县政府同各乡镇政府、相关部门签订的《食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为载体,明确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在被考核单位自行检查、总结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认真考核、严格奖惩。
(三)建网络、见长效。针对农村经济贫穷、基础条件差、农村食品市场监管薄弱,农村往往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地、农民往往是假冒伪劣食品的最大受害者的现状,应加快形成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县乡分级管理、部门上下联动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以强化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引导各乡镇政府完善乡、村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络的基础上,抓住以下三点:一是推广以行政班子和公卫人员共同组成的“两套班子”负责制的乡村两级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这样既实现了食品安全地方负总责,又解决了食品安全工作有专业人员指导的问题。并将此网络建立电子档案,每月在党政网上公布,实行动态式管理。二是突出地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目标、方式和奖惩办法,层层签订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年度目标责任管理,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工作谁来管的问题。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适合当地的食品安全工作制度、管理制度以及信息报告与事故应急预案,落实工作任务,尽快明确管什么的问题。四是引导乡镇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与计划,并在县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让食品安全联络员、信息员尽快掌握相关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尽快解决农村食品安全怎么管的问题。
(四)突重点、防事故。要针对农村群众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安全知识匮乏、自我维权意识差,食品卫生安全隐患较多,食物中毒或其它食源性疾患事故时有发生的现状,应将食品安全工作重点放在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或其它食源性疾患事故发生这个核心上,依据《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和规章,认真执行《农村红白家宴申报管理制度》、《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用餐安全巡查制度》、《农村食品药品安全联络员、信息员管理制度》,并以规范的操作程序切实抓好防范食用野生菌中毒宣传、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中用餐以及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农村红白宴席指导及农村集中式饮水安全等工作,保障农村群众饮食安全。
(五)排隐患,堵漏洞。面对目前屏山正值移民迁建带来的食品消费人口多、人群杂,与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消费企业因早已停建而导致的基础条件差、场地狭小、管理落后的矛盾,为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分管环节部门和管辖区的乡镇政府要针对食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的行为,或可能产生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状态建立隐患档案。并按照《隐患排查治理监控制度》的规定加以排查、整改,并坚持责任不落实不放过、工作不到位不放过、隐患不消除不放过、没有隐患整改报告不放过“四不放过”原则,将隐患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抓协调、促配合。一是各县级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并共同指导乡镇政府抓好当地的食品安全工作,为乡镇政府做好法律法规和政策、食品安全标准等食品专业知识的宣传,开展对食品安全联络员、信息员的培训。二是发挥好乡镇政府的地域优势。乡镇干部处于最基层,其信息是最灵的,要通过乡镇政府来整合基层工商所、派出所、畜牧检疫站、农技服务站、医疗卫生机构、村(社区)委会等监管或协管资源, 建立完善乡、村两级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并加以充分利用,缓减食品监管部门因执法人员少而无暇顾及农村的状况,以改变农村市场监管薄弱甚至无人监管的局面。三是点面结合,抓好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通过协调整合执法力量,推进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坚持“重点问题集中整治”,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积极发挥食品安全联络员、信息员“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及时制止、掌控、报告农村危及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事件,并为监管部门及时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提供信息。
当前网吧数量不断增多,网吧的消防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当前网吧消防安全现状全面的.分析,论述了搞好网吧消防安全工作的意义.
作 者:汪文君 郑连军 作者单位: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青海西宁,810007 刊 名:科技传播 英文刊名: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6) 分类号:X924 关键词:网吧 消防安全 分析对策
1 国外兽药管理法规相较
1.1 美国兽药管理法规特点
美国宪法规定了兽药管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相互独立。法规制订与修订过程公开和透明,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法律、法规、规章的制订与修订都在公开透明的程序下进行。并且鼓励从业人员、消费者及其他利害相关者参与到规章的制订和颁布的过程中。从而提高了法规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其立法密度相对较高, 兽药管理倡导全程管理的理念。因此, 其相关法律涉及兽药的生产、销售、使用, 动物的屠宰、加工、运输、标签、包装、检测等各环节, 真正做到从饲养环节就开始安全管理。兽药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互相关联,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不但有各项兽药基本法律, 还派生出很多相关法规。
1.2 加拿大兽药管理特点
加拿大兽药管理采用国际标准制定。加拿大卫生部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 采用国际认可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程序。使制定的兽药管理法规具有公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药品安全方面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加拿大很重视产业界相应协会在药品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鼓励产业界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协助产业界改造和重组系统, 在有可疑情况下进行监督, 主要是对可疑的靶动物进行采样.问题确定后便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罚。闪电式检查, 即随机取样, 在短时间内对特定的动物产品进行检查。
1.3 欧盟兽药管理特点
欧盟实施欧盟级和成员国两级管理。成员国日益重视药品管理, 积极调整管理体制, 加强兽药管理机关独立性, 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欧盟的药品安全管理更注重可追溯性。管理注重经营者自我监控与官方控制相结合。要求建立良好的可追溯性———有效的标签和档案管理系统。行政和技术管理机构采用公开性、竞争性人才制度。EMEA采用专家库制度, 人事管理采用聘任制, 不固定专家组成员, 而是根据具体审评品种和技术难题的需求。随时从专家库中物色所需人选。组成临时性专家工作组。从而保证了审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兽药管理程序标准化、明确化、透明化。欧盟的兽药管理程序十分详细、具体、高度透明, 各部门、各环节分工清楚、职责明确、时限分明。药品实行集中管理, 欧盟新药上市申请均实行统一管理。生产监督、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药厂的环境保护等也均由EMEA和成员国药品管理当局统一管理。来自第三国的新药产品审批要求均与成员国要求一致。制药企业、消费者权益有制度保障。这样既便于内部协调管理。又利于外部监督、检查。立法部门定期听取政府、社会和制药企业的意见, 依照程序对法规、管理性文件中不完善处作及时修改、补充或发布新的规定。欧盟食品安全管理采用风险分析, 目的是提高管理科学性。广泛的信息收集与分析是进行完美和及时科学咨询、决策的前提。
1.4 日本兽药管理特点
日本兽药和兽用器械管理, 确保稳定供应安全食品, 卫生、劳动的药品和食品安全局负责药品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后监督, 药品评价中心也参与注册审批, 卫生政策局负责药品研发、生产、分销政策。1943年日本开始实施《药物法》, 注册和药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的立法。日本药品管理完全实行国际化标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药品管理世界一体化, 注重同欧美国家合作。所以其药品管理理念、制度、系统都是按欧美样式复制的, 药品管理系统与欧美药品管理系统密切合作, 相互认可。日本药典同欧盟药典、美国药典协调, 在兽药管理方面同欧美建立了协调组织VICH。
2 国内兽药管理法规现状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兽药经营和使用监管的难点是尽快完善与分散养殖特点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机制。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官方兽医制度, 加强兽药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 各级畜牧兽医和兽药监管部门应不断改善检测手段, 提高技术水平和监管能力, 对畜产品卫生质量全程监管。结合中国国情, 需尽快形成配套完善的法律体系, 建立兽药质量标准体系及监控体系。建立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兽药质量标准体系, 使兽药生产、贮藏、销售和使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与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历史责任相比, 中国兽药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如兽药管理法规需进一步完善;监管责任需进一步明确, 监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 市场监管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和监督检验能力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逐步与国际接轨;安全用药与保障食品安全的科学措施的宣传、教育、培训力度要加大。建立一批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 经过科学认证、取得国际广泛认可的重点研究和检测机构, 为药品安全的检测技术与重点方法提供科技支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应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3 中国兽药管理发展对策
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要健全有关政策法规。近年来, 国家加强了兽药监控网络建设, 但中国兽药监控网络尚未健全, 尤其是监测设备落后或缺乏。因此, 要加快国家、省、市级兽药残留监控网络的建立, 严格实施国家残留监控计划。加大监控力度, 严把检验检疫关, 规范兽药行业发展中国的兽药管理法规对兽药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加强技术机构建设, 提高监管能力建立确保中国食品安全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其次要明确监管职责, 加强兽药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审评模式。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体系, 才能有统一的审核标准, 才能保证审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加强兽药监督队伍建设, 进一步健全组织, 形成完善的监督网络。
同时, 激励兽药创新, 改变产业结构促进兽药研发投资,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进一步完善兽药生产企业基本条件。大力推荐信誉好的、创新兽药产品, 使其尽可能多地占领兽药市场, 提高用药管理水平, 规范兽医处方行为尽快出台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实行药品分类销售, 加强药剂师教育, 规范药剂师行为。
最后, 加强用药登记管理, 加大兽药安全宣传力度, 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兽药安全涉及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各方面, 要通过宣传教育和法律手段对兽药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管理和约束,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使用者的兽药安全教育, 并提供信息服务, 以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总之, 兽药生产、销售、使用、检测等各环节都有可能导致兽药安全性问题, 而要广泛使用兽药又要保证食品安全水平, 就必须加强兽药管理, 切实有效地控制兽药质量问题。搞好兽药管理应从立法、行政、执法层面进行立体管理, 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管理各个方面严格把关。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对此已有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理念,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将有助于不断提高中国兽药管理能力, 快速提升国内药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摘要:目前,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及兽药产品正大幅度增加。国内外兽药相关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兽药相关违法侵权案件也日益增多, 国内外形势要求对兽药管理现状加以改善。兽药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动物源性产品是否合格, 控制必须从整体抓起, 搞好兽药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管理。本文结合各国国情, 对目前各地兽药管理体系做出比较, 并提出我国发展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形成损失的可能性。此风险又称交易对手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拆借、贴现及结算等过程中交易对手违约所带来损失的风险。外汇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散于各种不同种类的外汇中间业务中,具体表现在:信用证承兑及各种承诺业务产生连带责任而形成的信用风险;贸易融通业务如融资租赁、出口押汇等业务的违约风险;金融交易类中间业务如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由于对手违约或拒付产生的信用风险等等。
一、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还需要更加系统的,有层次的推进和完善整体的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1)策略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是与商业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表外业务共存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回避。放弃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可能获得的收益,意味着拱手让出市场份额,给竞争对手创造提高声誉的机会。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逐渐拓展,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复杂的信用风险,国际商业银行已经很少单纯采用保守的回避或分散策略,而是采取更积极的、富有进取性的管理手段来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敞口水平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从长期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将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2)内容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适当从内控向外部交易发展。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首先,设立两个层面的组织架构,一方面总行内控部门建立对相关业务部门的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方式,另一方面,部门内部建立专门的内控组织,负责对具体流程稽核。其次,根据业务特点制定内控的手段和方法。包括对每一项业务,业务模块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应当区分哪些风险是银行可以控制的,哪些是银行不能控制的,并做不同的处理。最后,建立集中信息系统并有有效沟通渠道。通过这个系统,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使所有员工充分了解与他们履行职责有关的政策和程序。这样决策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业务财务,经营状况的综合性信息,以及与决策有关的外部市场信息。
但是随着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有关信用风险管理观念的转变,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采用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外,商业银行还通过与各种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而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不同,这些创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具有风险拆分功能,能够把原来商业银行资产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解捆”,将各种风险分离开来,然后根据需要重新将一些风险捆绑在一起,形成不同特点的新产品来吸引不同的投资者。从发展趋势看,它们将逐渐取代传统方式而成为国际大型商业银行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3)方式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从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这一转变主要来自于要减少集中风险、衡量整体信用风险和确定经济资本等三方面的要求。传统上,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对象是基于单个业务的信用风险,而非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银行注重的是将每一笔业务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有效的控制信用风险了,业务过于集中是造成银行问题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越来越倾向于对整个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在追求市场份额和股本收益率等目标以及银行监管机构对资本要求等因素的驱使下,商业银行倾向于更多的通过交易对手安排来交易各自的资产,从而达到转移信用风险并最终降低总风险的目的。此外,通过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决定相对于资产组合的资本分配,确定最优经济资本,即缓冲交易对手的全部风险造成的预期外损失所需要的总资本水平。
(4)框架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加快从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的步伐。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不再表现为单一的、独立的金融风险,而是日益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在一起,信用风险敞口和交易对手的违约都会受到市场风险的深刻影响,商业银行的很多损失是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日益结合。为此,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努力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各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立足于全行的层次,全面监控整体风险。
二、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由过去单凭主观经验的管理模式向数量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如银行内部已经建立起了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部分银行开发出风险的评估方法等。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工商银行外汇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十分迫切的。
(1)建立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应建立健全业务操作规程,在操作规程中注意加强有关风险防范方面的内容。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决策者不能违反或超越决策程序;执行者应在其职责和权限内行使职权;内部监督系统应建立各项业务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状况的检查评价与对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罚制度。建立合理的授权分责制度、科學的业务制约和监督制度以及规范的岗位管理制度,构建形成银行矩阵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二是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起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内控制度的全面性、可操作性、权威性、监督独立性是指,商业银行的制度控制面应覆盖业务的全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各种控制制度和奖罚办法要公开、透明,并能够在总行和各分行、支行之间实施,商业银行各单位和个人要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不徇私情、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商业银行应以制度保证检查监督机构、稽核部门的权威性与独立性,稽核部门独立行使综合性内部监督职能,且只对一级法人负责。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完善外汇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针对具体的外汇中间业务制定具体的规范、指导方法,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点的环节重点防范,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中间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
(2)增强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应形成统一的风险观念。信用风险管理要能够有效的被执行,除了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与适时监督银行整体的风险外,更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也就是让银行这个组织中充满着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
其次,应加强对决策及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的控制。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行长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品行及体现其经验丰富程度的资历,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发展,关系到存款人利益的保护及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有必要建立银行内部高层决策及管理人员的控制机制,建立高层人员信息档案,并进行动态监控。
最后,建立素质较高的风险超前防范工作队伍。为使超前防范能不断扩大覆盖面,必要条件是要配备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监控队伍。对此,很有必要加强监控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培训,培养出多面手,不仅要使其熟练掌握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制度,熟悉商业银行的各项外汇中间业务知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还需具备一定的组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善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外部监管
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这些风险可能不被预测到而且常常无法阻止,监管当局在估计这些事件对银行系统和市场情况及环境的影响时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动员其他权力机构有效的处理特定事件的后果,并且最终监督破产机构有序的退出。只有通过加强信用宏观环境和信用微观基础等多方面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水平。因此,除了商业银行自身需加强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水平外,政府也需要积极发挥作用。通过监管当局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系统。
(4)建立外汇中间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起既便于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风险防范和监控体系。信用风险管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要适应国内与国际监管的要求,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体系,拓展管理范围,优化管理流程,切实提高全行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战略要求,按照决策系统、管理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
不同类别外汇中间业务不仅风险程度差别很大,而且所面对的风险种类也各有侧重,因此在制定外汇中间业务发展策略时,必须认真分析各类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建立相应的业务管理层级结构,确定风险防范重点。全面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的客观要求,要将公司业务、机构业务、零售业务等不同客户种类,表内、外不同业务产品的风险,都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體系的管理范围。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领,实现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要跟随市场经济迈进的步伐不断改革与完善。对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既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国情与行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对症下药,解决自身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洁华.浅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及对策.企业管理,2008
[2]郑良芳.银行业信用风险需全面有效管理.转型探索,2008
[3]曹凤岐,袁宏泉.我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研究.财政金融,2008
[4]温杰.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会计之友,2007
[5]彭业翠,钟玲静.人民币升值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时代经贸,2008
[6]何德旭,葛兆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与风险防范.中国金融,2008
[7]杜德春.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管理对策研究.财会通讯,2007
[8]王新华,郭永强.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比较.中国城市金融,2005
众所周知,化工产品生产中,生产原料、生产成品及中间产物的易燃易爆、腐蚀特性较强,如果有泄露或者火灾事故发生于生产场所,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化工产品爆燃事故容易出现;一旦有爆燃事故发生,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周围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天津滨海新区所发生的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为例,导致了严重的人身伤亡,影响到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化工企业就需要充分重视安全生产,及时查纠整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将防火防爆预防工作积极开展下去。
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息息相关,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我区当前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稳定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全区安全生产现状
全区有工矿商贸企业4917家,个体工商户22706户,各类从业人员25万余人。从重点行业来看,(1)有年产6万吨的煤矿6个;(2)全区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山企业38家;(3)全区有运输企业6户,超长线长途客运车辆51辆,跨省长途客运车辆49辆,跨地、市、州长途客运车辆152辆。全区有客渡船46艘。(4)全区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6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66户,18座加油站,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74台。(5)全区没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只有批发企业3户,零售经营户136户。(6)全区有140处人员相对集中的公众聚集场所。近年来,我区按照国家、省、市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实行安全生产控制目标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力度,安全生产各项指标连续多年持续下降。以2008年为例,各方面安全指标同期对比均有所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平安翠屏”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事故总量明显下降、但是发生一起死亡三人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2008年共发生各类事故483起,死亡34人,比2007年减少110起、11人,分别下降18.54%和31.11%,受伤329人,下降41.18%;经济损失137.58万元,下降71.47%;全年发生一起死亡三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较大事故。
(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1)煤矿:今年煤矿事故发生2起减少1起,下降33.33%,死亡1人同比持平。(2)道路交通:今年道路交通事故起数212起,同比减少28.38%,死亡减少8人,下降29.73%;(3)建筑施工:全区在建施工工程事故发生1起,死亡1人,同比增加1人,上升100%;(4)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全年未发生伤亡事故,继续保持平稳;(5)消防火灾:今年发生火灾事故266起,死亡1人,事故起数同比减少7.95%,死亡人数同比减少2人,下降66.67%,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幅下降同比减少302.54万元,下降87.51%。(6)水上交通:在所辖区域内发生1起水上交通事故,死亡1人。(7)危险化学品:全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都没有发生安全事故。(8)烟花爆竹:2008年春节期间城区“定时定点”燃放烟花爆竹、临时零售经营摊点,未发生烟花爆竹经营安全事故。(9)公众聚集场所:城区人员密集的文化娱乐场所、商场和宗教场所,公园、学校均未发生安全事故。(10)食品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全区全年没有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
1、全面深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是建立健全了领导班子全员责任制,全面深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二是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地位,完善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2、2008年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安委会成员单位全面实施了安全生产评估制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隐患治理方案和工作计划,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
3、进一步实施和完善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重奖重惩制度。对乡镇、街道和安委会成员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实行分类、分级交纳责任金,分类增加安全生产工作经费的投入比例,分类实施目标考核;对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好的做法和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创新工作进行了表彰,鼓励各级、各部门开拓创新。
4、按照市委〔2007〕47号文件精神,和区领导“坚持‘典型引路’,扩大安全生产示范建设成果”的要求,全面启动乡镇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建设,加快了构建覆盖全区的安全监管网络体系的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少数单位和部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目前,抓安全生产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政府热、企业冷、社会淡”的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的责任制说在嘴上,层层强调,无人落实;有的责任制挂在墙上,没有明确分工落实,缺乏明确的责任;有的为了应付检查,责任制写在纸上,责任状签后锁进柜子,形同虚设。
(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各类矿山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就煤炭行业而言,全区地方煤矿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流动性大,有的做不到一、二个月就走了,也给煤矿的培训工作带得很大的不便,使得煤矿老板不敢对他们进行太多的培训投入,有时对他们进行一些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培训,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致使这些人员自我保护能力差,安全意识淡薄,违章冒险蛮干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埋下了隐患。
(三)安全生产的基础薄弱,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制度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现场管理混乱,隐患排查治理流于形式,致使事故隐患仍普遍存在。
(四)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工艺设备落后、安全技术力量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一些新(改、扩、迁)建项目由于在建设过程中未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留下了新的不安全隐患。
(五)安全生产监管力量仍然薄弱,尽管已经初步形成了区、乡镇(街道)两级安全监管体系,但安全监管执法力量仍显不足,乡镇安全监管力量仍然欠缺,专职人员配备还远远不够,部分小型企业、个体经营单位仍处于监管空档。
三、对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责任的落实。在政府层面,要严格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对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履职考核,促进各级政府不断增加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保证安全生产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推进。在部门层面,要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许可和监管责任,从源头上和责任机制上保证安全生产。在监管人员层面,要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制,摸清监管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现状,掌握监管重点,落实监管措施。
(二)推进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管理,健全工作机制,指导帮助企业落实好主体责任,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行政执法监察力度和事故查处力度,坚决查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让企业真正认识到重视安全同样出效益,促使企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三)促进社会监督机制的落实。充分调动全社会和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到监督企业安全生产上来,维护从业人员的安全权益。加强安全文化和舆论阵地建设,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安全生产重大决策和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鼓励群众和媒体举报各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公布典型事故查处结果,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四)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全力抓好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安监人员的政策法规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把全区安监队伍建成一支有强烈责任心、较好综合素质、较强工作能力、良好社会形象的安监队伍。二是努力建设好安全技术支撑和服务队伍。要充实完善各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为生产经营企业在评估、立项、选址、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三是严格训练好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各类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积极组织矿山、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和演练工作,确保应急救援队伍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四是督促企业组建好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积极帮助企业按照《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加强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加强职工应急演练,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五)加强对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的日常监管,扎实推进隐患治理工作。切实抓好煤矿、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施工、学校和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安全监督检查,深化排查和整治,对查出的重大隐患进行跟踪督查,确保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取得实效,通过开展隐患排查“回头看”,巩固隐患排查专项治理所取得的成果,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推荐阅读:
源品汇整理:国内外食品追溯系统现状对比07-27
我市餐饮业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思考07-05
国内连锁超市现状10-04
国内物流行业现状10-10
网球国内外研究现状05-26
往来账款国内外现状06-02
国内员工关系管理现状分析06-14
国内旅游集团的现状07-06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07-11
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