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建设(精选8篇)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校园,有助于大学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建设和谐校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好和谐的大学校园就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因素构成了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求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长抓不懈的工作重点,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大学不同阶段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采取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把德育寓于各类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体现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各类媒介,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彻底改变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三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保证德育教育的顺利完成,保证向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2.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把学校凝聚成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例如,在师生教职工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这样不仅促进了大家思想情感的交流。在交流中形成统一的和谐氛围。也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有利于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优良校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以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以教职员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以领导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要把师生员工看作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调动所有人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建设和谐校园做贡献。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实践能力一般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基本技能,二是专业技能,三是综合创新技能。如何将这三个层面统一起来就成为摆在每位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处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学生的满意度。
二、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
1.建设和谐校园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体系。
和谐的教育体系,广义上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分工明确、相互促进、高度协同、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一种良性体系。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学校不可或缺的方面。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
学会自我管理,需要探索特色的成人化教育,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的社会定位,并尽快转换角色。培养学生勇于面对竞争和挫折的品质以及健康坚定的人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引导他们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
学会自我学习,重点是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精讲精练,优化教学过程。摒弃陈旧的“填鸭式”教育,倡导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各种媒介的使用,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探究问题,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2.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努力营造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
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树立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价值取向;在高校里,人际关系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同学、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人际关系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联系,所以人们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建立起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友好、协作的班级氛围对学生心理发展以及增强集体凝聚力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改变管理模式,优化人际关系,积极创造育人环境,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等等,都有利于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科研水平。一切事情都要靠人来办,人的素质是事业优与劣、成与败的决定性因素。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素质是学校办得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体现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搭建工作平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使之成为具有职业精神、科研实力、教学水平、更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
2.学校人才的培养标准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学校要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也为用人单位在全面了解学生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选拔更合适的员工创造便利的条件,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赢。
党的十七大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目标, 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创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创建和谐的各行各业。建设和谐校园是这一创建活动的具体体现,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所以,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是要以人的生命和价值体现为本, 以实现学生自身价值, 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本, 把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二、和谐校园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和谐校园是我国高职院校校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 它是教学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 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 创建和谐校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 就是要使高校中各种有利于发展的要素间形成一种协调均衡的和谐状态, 其中主要体现为校园各组织之间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校园文化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1932年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中提出的。目前, 在国内, 对校园文化虽然没有精确的定义, 但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以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为主体不断创造并共享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结合体。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内涵建设, 所以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三、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
1、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全面, 定位不准
有的把校园文化等同于文化活动, 注重开展丰富多彩, 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而对校园精神的的培育和影响重视不够:有的把校园文化等同于学生文化, 甚至只是学生的课余文化、社团文化, 比较重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而较少注重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缺乏个性
虽然很多高校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思想和目标, 但相当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表述多为求实、创新、奋进, 趋同化比较严重, 缺乏风格独特的个性。
3、校园文化的核心地位不突出, 辐射力不强
这突出表现在比较注重物化环境的建设, 而对营造具有文化深度和文化底蕴的校园精神、人文环境研究不足, 校园精神的核心地位不突出, 凝聚、感召、教育功能不明显, 一些文化活动品位不高, 学生对社会不良文化的免疫力不强, 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示范作用发挥有限。
四、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一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在我国迅速传播, 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崇尚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 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 忽视政治方向和人生修养等社会现象普遍存在, 师生价值取向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观念、就业观念、人生规划也发生重大变化;三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手机的普及, 知识、文化、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甚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行为方式。这三大变化对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去分析、研究、解决。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1、深入开展校风建设
通过校风建设, 可以使全校师生树立全心全意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及不怕困难艰险、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学校的宝贵资源, 并结合学校实际规划, 在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师德教育, 进一步规范师德管理, 在学生中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 积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和优良教风。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 而且能以完善的人格和优雅的气质去感化和影响身边的人, 只有这样,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对于学生必须制定和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 严格管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 形成努力学习、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2、大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 比如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环节和手段, 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潜在功能,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可以邀请名人名家到校讲学, 作报告和讲座。通过这种高品位的人文氛围可以潜移默化的滋润学生的心灵, 在这种校园环境的熏陶下, 是学生们的视野开阔, 使之思想和心灵趋于成熟。同时, 高校也可以开设一些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过一些传统的艺术进校园, 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还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不仅如此, 高校还可以在丰富第二课堂的基础上, 拓展第三课堂, 让艺术进一步得到升华, 一方面, 通过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热爱、向往、参与艺术的激情, 另一方面走出校门, 让高雅艺术服务社会。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环境, 也有利于营造特有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 对培养符合一定教育目标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应把德育、智育、美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文娱体育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使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还可以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 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 提高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利用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实践活动为契机, 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养成文明行为, 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 可以开展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 建设一批精品网站, 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通过平台, 让师生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 探讨发展, 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除此之外, 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 对他们要加强引导, 确保校园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5、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请优秀校友到学校中对学生宣讲其成才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来激励大学生励志成才, 借助于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军训、毕业典礼、各种荣誉的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 激励大学生求实、奋进、和谐、创新。对于诸如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图书馆等硬件设施要进一步完善, 优化学习环境, 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高校可以整合各种资源, 建好校史陈列室, 让学生认识学校的历史、办学思想和理念, 从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现实中, 优美的校园景观往往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 所以, 可以在诸如教学楼张贴名人名言或师生自己的作品, 在公共场所布置内涵丰富的浮雕、雕像、书画等文化作品。让大学生参与到校园绿化的设计、建设、命名及管理中, 一方面不仅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 在自然环境的改善中, 使师生的思想品德、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等方面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六、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关系, 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通过对一些高校的取证调查, 发现大部分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还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中, 而忽视了师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促进师生成长简单的理解为环境与人的关系而忽视了教育的整体性, 在不同程度上误导了校园文化的实践。实践证明,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推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利害关系, 这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1、要建设好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要切合实际的进行创新发
展, 继承是基础, 创新发展是生命力, 没有创新,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其实, 这是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 东西方文化、不同国家、名族的不同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 在这种情况下, 全校师生就必须在思想上达到共识, 在建设中始终坚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把它贯穿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并成为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共同进取的精神纽带。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师生员工作为校园文化的共同建设者, 必须正确对待他们在建设中的角色,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时刻把道德素质培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而另一方面, 作为教师更要志存高远, 潜心育人, 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教育水平和工作效率, 把教育育人落实到实处,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3、学风建设既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又对第二课
堂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由此可见, 处理好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所以,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可以结合学风建设和专业特点来开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系一节一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比如外语系可以开展“外语文化活动周”、艺术系的服装专业可以组织服装文化艺术节等。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 拓展知识, 培育良好学风, 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4、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校园
文化建设在关注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 更要把精力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中, 最终通过提升精神内涵达到育人的效果和实现物质文化建设的教化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成才, 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和谐发展。所以在文化建设中, 即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让学生能够在团队活动中磨练成长, 还要关注贫困生、弱势群体的成长, 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通过开展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做到知识、技能、道德、学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青.浅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和谐高校建设的关系[J].教学管理, 2011 (33) :258-259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生、教师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利用校园网,努力培育人文环境,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
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的独特办学内涵,它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无声教育感染作用。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我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国务院提倡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设立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推动各地办好相关活动。网上学习、网络教学、网上办公和网上交流已越来越普遍,在不少学校,网络已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学习、教学、教研;学生学习与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也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和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
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网络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网络的学习和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组织。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开展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自主学习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新途径,并使学生的学习富于创造性。
2.网络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个性,而课外活动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为网络上有大量学生所喜爱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校园网络活动,能发掘、培植、引导学生良好个性,抑制和改造学生不良的个性。
3.网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网络具有传播知识快、内容丰富的特点,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量和信息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4.网络在时间、空间上扩展了学校文化的影响。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校文化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通过网络对师生进行无任何时间、空间障碍教育和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学校文化影响面窄、影响度浅的弱点。
5.网络提高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效。由于网络交流平等、自由、开放、及时以及虚拟,使得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可以从网上比较容易地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思想动态,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学校文化通过网络与家庭、社会相连,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互动和配合,促使学校文化不断走向优化。
三、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成就模范校园
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把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贯穿学校教学、科研全过程,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人文内涵。针对互联网与文化建设,学校建立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学校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制度和规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运行轨道。
根据校园文化内涵与我校历史、现在与未来发展,形成了校园网版面的几个主题模块:学校概况、党群活动、德育之窗、教学天地、科研创新、校园动态、学校通知等,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我校校园网平台。以校园网平台为载体,逐渐使教师养成将校园活动的开展成为日常生活实践,真正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导向性与凝聚性的功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董俊义,孟伟.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
[3]夏习英,孙静,王文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4期.
略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关系
[摘要]“以人为本”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则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和谐校园;构建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贯穿和谐社会的红线。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构建高校和谐校园需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这要求我们在构建过程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调“人”重于“物”,重视“人”的和谐发展。这里的“人”,不仅指个体的“人”,也包括高校中“人”的群体。
首先,教师是高校和谐校园的基础,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不断提高高校的“硬件”条件,即不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
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与物质基础。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更应该注重提高“软件”的水平,高校应该树立“以师立校”的理念,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且合理满足教师需要,为教师的发展构建公正、和谐的平台,促进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只有“硬件”和“软件”,尤其是“软件”,不断得到发展进步,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完善,高校才能成为真正的高等学府,才能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树立起文化与文明的信标,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也才具备了基本条件。
其次,学生是高校和谐校园的主体,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还要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使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更要成人。可以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优良品德的合格大学生。
第三,学生家长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外部助力,要充分引导家长参与学生教育过程。
虽然学生家长并非是高校和谐校园的组成人群,也并不直接参与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具体过程中,但是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家庭和父母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通过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可以更好的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对于当前一些高校内比较棘手的学生问题,如网络成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也可以达到共同帮扶的效果。
(二)加强高校民主建设。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应该在民主建设上走在社会的前列。“以人为本”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与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校园民主建设,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与建议,尊重并理解师生的意愿,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共建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民主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提高师生民主意识。和谐校园的每一件事务,都是和所有师生员工息息相关的,师生享有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以人为本”在和谐校园民主建设上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师生的民主意识都相对较弱,缺乏主人翁意识,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民主意识,使师生主动参与、管理学校的事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关心学校的发展前途。只有如此,才能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顺利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第二,完善高校民主体制。“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在高校中为师生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提供保证,这就必须要有民主体制的保障,主要包括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高校教代会是在教师依法行使
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实行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也是高校领导广泛听取意见,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渠道;校务公开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推行校务公开制度,使广大师生知晓校情、参与校政、监督校务,调动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可以有力的促进高校民主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凡重大问题,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群策群力,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减少决策上的失误”。[1] 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等校园民主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既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又是对“以人为本”思想实践运用,对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着积极作用。
第三,拓宽高校民主渠道。少数人参与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以少数人为本也并非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要求在高校中不断拓宽民主渠道,从多种途径确保全体师生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对于教师而言,这就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党员、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可以推进校内民主,对于校园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是校园民主建设和和谐校园构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参政意识强,思维活跃,不少人是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骨干,学校的重大问题和决策应该广泛征
求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
在保障教师民主权利的同时,还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
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反馈,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提高。因此,通过校园论坛、校长信箱、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既可以体现学生参政议政的作用,又有利于发展校园民主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重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是没有制度、物品可以体现的,但是又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它对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首先,师生的归属感。“以人为本”不仅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精神诉求。“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2]这体现的就是师生对所在高校的一种归属感,也是精神诉求的一种体现。高校首先要能够满足教师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得到师生认可的一种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营造一个优良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通过高校自身
积淀的文化传统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感染在校师生,才能使师生在精神上产生归属感。只有这样,广大师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归属感是和谐校园的一个精神标志,师生如果对所在学校没有归属感,那么这个高校就不能称之为和谐。
其次,校园内部的各种关系。包括教师间、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但由于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以及不同年代人群思维方式、观念的不同,导致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交流沟通,师生关系存在隔阂乃至对立。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80、90后,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于所谓80后、90后的概念定性,实际上就是不同时代人群之间隔阂的体现,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群部分行为习惯的夸张和曲解。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对学生的正常行为要理解,不能夸大其负面作用,更不能将其“非正常化”和“妖魔化”;对学生也应该加强引导教育,使学生保持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双方的理解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
对于学生之间关系而言,由于当前家庭中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不习惯群体生活,要在入校后多加关注、引导,才能形成和谐的班级和宿舍氛围。同时,正面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思维,不要过多宣传社会上的严峻形势和竞争态势,以免学生将社会上不良的风气
套入校园。同时,教师之间要平等合作、公平竞争,这样才有利于学术交流和互补提高。
总之,师生对学校的认同和满意,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形成有利于和谐校园的顺利构建。同时,一个高校悠久传统的形成、优良教风学风的养成,都与之密切相关。
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而反过来,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大大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对“以人为本”的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以人为本”的真理性需要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得以论证。“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包括:“强调‘人’重于‘物’,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强调一切为了人”。[3] 对于高校而言,“以人为本”的内涵具体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高校校园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与学校关系的和谐以及师生民主权利的保障。而高校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是:协调发展、人际和睦、民主安定、充满生机与活力。并且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能够使师生在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他们获得知识、探究学术的需求,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高校和谐校园的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高校和谐校园得以构建可以充分证明“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性。
其次,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可以丰富“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因此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从人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在指导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同时,高校也在不断深入研究“以人为本”思想。高校是社会科学研究探索的主要阵地,“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实践过程,将为高校研究“以人为本”思想提供素材和实例。更重要的是,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更为优良的学习科研环境,更大的调动师生的研究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必然可以赋予“以人为本”思想更深的内涵。
第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接收与传播。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普通群众心目中,其更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而且,大学生是一个相对活跃、代表时代的一个群体,他们本身对于新鲜事物和理论的接收是快速的,同时他们又是优秀的传播者,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在学习中、生活中传播应用新观念和新理论。同时,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其他人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又是关注的,他们关注高校的理论创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所以,“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的传播,以及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在整个社会的接收与传播。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加强民主建设、建设让师生认同满意的学校;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可以大大促进各个社会层面的和谐,还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思想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充分理解两者关系,对于更为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张泱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张泱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
校园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同时又是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的地方,把握好这一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树立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良好的校园精神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作用。为此,在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前提下,我们确立了“创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中长期目标和“团结、守纪、勤奋、进取”的校风要求。通过办学目标和校风要求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心理环境,激励鞭策师生健康成长。
1.师德师风建设
具体措施是:召开领导班子会议,要求班子成员公正廉洁,勤政务实,公开办事制度、社会承诺服务制度,依法治教,依法从教,规范办学秩序;召开党员大会,会上要求全体党员大力配合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学习活动中,做师德师风的楷模;召开教职工会议,要求教职工对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及学生用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情况进行自查自纠;设立师德师风投诉箱,向学生、家长公开学校投诉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对师德师风的监督,学校对收到的投诉及时进行自查自纠;开展师德师风家长问卷调查,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及时给予处理、整改。通过教育,我校全体教职员工能够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德育教育
为了使道德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做法是:①将知、情、意、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我们将有关法纪条例印刷后装订成册发给每位学生。为了把文明规范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导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形成共识,加强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督促,做到有检查、有公示、有反馈,收到良好的效果。②与创建先进班级相结合,学校在评选各级先进班级时,把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作为重要条件之一来考评。③结合“校园文明督导岗”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校园管理,在督导活动中,通过教育他人,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几年来,学生精神文明、品质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校园内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拾金不昧的事迹感人至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1.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功能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广播、橱窗、黑板报是进行良好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设施。目前,学校广播室已走上了规范播音的轨道,每天广播2小时,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另外,橱窗、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由于学校的长期营造和建设,上述宣传媒体有力配合了学校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深为师生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好评。
2.开展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充分利用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是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如“中小学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安全教育周”“心理健康教育周”等;坚持每周一升旗制度,并利用国旗下讲话、校会、队会、班会、课堂、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坚持举办每张泱
张泱论文
年一届的“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并融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熏陶。
2.积极筹措资金,创设完善物质条件
在进行校园环境改造的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校内的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改造和建设各种文化设施。近几年,我们完成了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学生饭堂、教学楼的改造工程,提高了上述场所的文化层次,优化了文化环境。目前,学校图书室藏书较多,拥有一个能容纳几十人的阅览室,有新建的教学大楼,有力地提高了校园文化层次,为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一颗生命之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状态就是树之叶,学校中全体师生对待这些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方式就是树之根,学校所处的本土文化就是树之土壤,而我们全体师生的心血与汗水就是树所需要吸收的水分与营养,我们将倾尽心力把这棵大树培植得苍翠挺拔,秀于众林而庇荫后昆。
摘 要 在校园文化和校园足球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校成为“温州市首批校园足球定点学校”以来校园足球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较全面的阐述校园足球文化内涵、作用和机遇,同时系统地探讨我校建设校园足球文化现状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校园足球 文化内涵 开展现状 发展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与其中学阶段的校园文化有着直接关系。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发展,各级各地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校园足球和校园足球文化含义
(一)校园足球的由来
国际足联草根足球项目发展计划中指出,可以在任何形式下进行开展(学校,社团以及俱乐部),针对6-12岁的青少年(男生和女生),为每一个人提供进行足球训练和比赛的机会,努力做到无处不在,人人平等,简单,有趣和有效的比赛,严格遵守公平竞赛的原则,旨在让更多的人进行足球运动,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共同享受足球所带来的乐趣,其目的就是把足球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中国青少年 都在学校,所以中国足协提出发展校园足球计划,也就是说校园足球是秉承国际足联“触摸世界”的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草根足球。
(二)校园足球开展背景
2008年11月,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正式启动,这项活动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主办,旨在:“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在快乐足球中强身健体,在发挥个人天赋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中国足球的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三)校园足球文化内涵
校园足球文化是指校园这一特定范围内,学校师生在足球活动中所形成的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活动过程中接受德、智、体、美、劳等综合教育,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生活,拓展知识面,提高身体素质,逐步形成以足球教学为主导,以课外足球活动为依托,多方协调配合,全员积极参与,健康、积极和向上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校园足球文化作为足球文化的一部分,不单有着足球文化的普遍特征,具有自身独特特性的文化系统,更起着教育和传承的作用,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塑造健康、完善、科学、系统的中学校园足球文化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中央为校园足球保驾护航,校园足球发展迎来春天
近年来,校园足球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2009年4月14日,国 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同年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强调:要坚持体教结合,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培养更多的专兼职教练员,办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足球联赛,夯实足球发展的社会基础。
2013年2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其中关于“加大校园足球投入力度、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和利用、建立健全校园足球评价机制、加强师资建设”等条款,旨在解决青少年足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总书记近年来在不同场合常常说到中国足球,他说有三个愿望,“第一中国足球能世界杯出线,第二中国能举办世界杯,第三中国获得世界杯冠军”。他的三个愿望,给中国足球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校园足球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特色的重要平台,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校园里开展足球运动,把足球动和静与青少年身心发展完美结合,形成了特色校园文化。
(一)有利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通过发展校园足球比赛和知识宣传,逐步发展比赛场地建设,足 球器材添置,足球知识宣传窗建设,足球校报校刊创建,网络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和足球有关的物质方面建设,使学校物质文化方面具有主题性和特色性。
(二)有利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通过足球比赛,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集体合作以及全局观念的养成。在参与足球活动中,学生受到各种规章制度、足球竞赛规则和各种行为准则等管理和制约,如果违反规章制度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在活动中遵守规则的行为和习惯会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种优良的行为最终会成为他们自觉的不用约束的习惯。同时足球比赛有输有赢,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敢果断、不怕困难和敢于拼搏的精神。
优秀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会吸引学生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学习的自觉性,养成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一技之长,使学生从小培养一种运动爱好,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验到体育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让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参与各种校园足球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同时有助于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班班交流、校校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 应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形成。
三、我校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现状
2011年,我校成为市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到现在也走过2年时间,虽然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受传统教学观念、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作为基础课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学校开展的一些足球文化活动处于应付和初级无序状态,还没能形成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一)足球知识缺乏制约发展
从领导层面分析,认为足球就是比赛,只要在比赛的时候组织队伍参加比赛就可以,缺少对足球深层次的认识。如通过足球运动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有利于团结向上的良好的校风的形成;通过足球比赛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使学生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体育教师是整个校园体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教育者和指导者。校园足球的开展同样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指导。目前我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足球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足球专业知识缺乏、有关足球科研成果少、以及足球教学水平偏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也阻碍了校园足球的发展。
从学生个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足球基本知识了解甚少,基本技术掌握差,还不具备比赛的基本能力,从而影响到学生通过足球运动来锻炼身体,还体会不到足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所以缺乏兴趣,也就没有发展的动力。
(二)足球场地设施的制约发展
足球场地器材,作为校园足球教学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校园足球的教学和训练工作,以及学生课外足球活动是否能够正常进行和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效果。
我校没有完善的足球设施,学校有一块25X30米的泥巴场地,一个300米的塑胶场地,按面积说足够开展活动,但是由于这些地面滑而硬,特别在下雨天就不适合活动,不利于开展足球运动。训练辅助器材缺乏,使训练和游戏缺乏新鲜感。
(三)缺乏家长支持制约发展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同时目前中国足球的社会口碑不是很好,加上社会竞争压力大,学生升学压力大增,学生家长都希望子女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成绩上。在抽样班级进行家长调查统计显示:62%的家长不支持孩子踢足球,认为踢足球影响学习,而且容易受伤;26%的家长由学生自己意愿,只要不影响学习;12%家长不了解足球,说不上支持反对。这种文化学习和足球训练之间的矛盾也是阻碍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学校足球活动开展单一
学校对校园足球的发展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对校园足球比赛的统筹安排,缺乏比赛资金,活动内容单一,除体育教师每个学期有一个单元的足球教学课,就是每年举行的班级足球对抗赛,而且全部由学校几个体育老师策划和执行,参与人数不多,只是带着完成任务的性 质组织比赛,还不是全面深层次的发展校园足球文化。
四、提升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的建议
(一)首先全体教职工端正思想,转变观念,为我校校园足球的开展提供思想保障。做好舆论导向,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对家长讲解和宣传参与足球活动的好处。
(二)需要我们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增进和家长的交流,使家长明确校园足球的目的和真正内涵,学生在参与校园足球的活动中,能够通过训练和比赛,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并对参加校队训练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并安排教师给队员因为训练和比赛而落下的文化课进行补习,从而消除他们学习上的后顾之忧。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足球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足球信息平台,加强青少年足球参与的意识,不只是局限在单一的班级对抗赛。定期举办各种足球节、足球知识竞赛、足球知识讲座、各种有关足球方面橱窗、板报、墙报、手抄报的比赛等,以促进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体育教师足球意识文化的形成和提高;逐步扩大影响面和覆盖面,逐步实现全校人人参与到校园足球活动中来。
(四)加强学校体育教师的足球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足球教师的师资水平。其次,完善足球教学与训练的评价体系,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对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足球教师的积极性。
(五)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增加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学校足球场的建设,提高足球场地设施器材建设的质量,加强对足球场地器材设施维护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确保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具有优质而安全的硬件设施。
(六)树立榜样,加大宣传力度。如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以及涌现出来的优秀学员,上有“省校园足球希望之星”、“市校园足球希望之星”称号,学校可以设置“校足球希望之星”“班级足球希望之星”称号,利用明星效应,扩大校园足球的影响力。
五、结束语
近年来,我校参加温州市初中组校园足球联赛获得优异成绩,在上级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我校足球文化建设也逐年提升,但是还不够系统,没能成为学校主题文化,没能使足球惠及全校师生。相信只要我们把握时代脉搏,认清不足,逐步完善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校园足球文化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一、校园网络舆情具有特殊性
网络化发展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拓展了新空间, 提供了新载体, 但网络传播的盲目和无序又对新形势下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 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乃至思维方式。网络在丰富和创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途径时, 其多元化、开放性、虚拟性特点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少数大学生对网络依赖严重, 部分大学生投入太多精力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去寻求慰藉和自我实现的满足, 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
校园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 校园网络舆论既有一般社会网络舆论的共性特征与一般规律, 同时因其发生在高校这个知识性、开放性较强的特殊环境下, 更具有其特殊性, 显现出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有关社会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外部性研究、技术与系统构建研究等方面, 例如网络舆情与政治发展、民主化进程, 网络舆情与意识形态, 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与伦理文化、国家安全, 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等。而校园网络舆情则如王玲玲、丁建军等认为的, 校园网络舆情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1]。大学生舆情主体相对于其他舆情主体有其特殊性, 校园网络舆情传播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校园网络舆情不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舆情的敏感区和发源地, 是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晴雨表”。校园网络舆情影响着校园舆论的整体走势, 校园舆情环境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发展, 在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形成、道德品质发展以及知识技能增长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舆情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 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正确的校园网络舆情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重要的育人、导向和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正向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二、校园网络舆情需要管理与引导
校园网络舆论已成为校园舆论的中坚力量, 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大学生轻信盲从, 易受某些情绪化的意向引导。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多起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 就是由网络引发或经由网络发酵导致。由于对网络缺乏有效监督, 信息甄别工作更为困难, 校园网络信息管理与调控面临巨大威胁和挑战, 校园主流文化受到冲击。校园网络舆情日益多样化、快捷化、复杂化、影响扩大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因此必须加以适当管理与适时引导。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突显期, 高校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校园舆情日益分散化、多元化、复杂化, 校园网络舆情深刻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 处理不好还可能使高校成为社会舆情的敏感区和发源地[2]。而校园中一旦形成负向的舆论, 会比其他负向社会舆论贻误更深[3]。校园网络舆情应否管理与引导, 学者们已有共识。胡忠青、郭志新认为如果缺乏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必要把握和引导, 将会给校园和社会造成诸多困扰, 甚至引发不良后果。徐依成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 提出应建立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郑恒毅提出要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监测, 占领校园网络舆情阵地, 防范负面、有害信息渗透, 促进校园和谐建设。汤力峰提出规划和建设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减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黄奕提出必须多管齐下加强校园舆论管理, 坚持调控与引导相结合, 密切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动态, 构建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立体体系。吴先琳认为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 并提从事高教管理、校园文化研究工作。
出要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加大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研究力度, 培养调控和引导校园舆情的能力。徐楠、戴媛从信息系统工程的角度提出了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的监管与预警体系构建。王健则强调完善校园网络硬件建设, 开发和应用科技产品从技术上提升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有效性。
三、创新思路与方法, 提升校园网络凝聚力
凝聚力是组织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既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认同的程度, 又包括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 相互关联;组织凝聚力大小直接影响组织运作效率高低[4]。影响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员的共同性和相容性, 成员的需要, 成员对组织的依赖, 信息的沟通, 领导行为与方式。一个凝聚力高的组织, 信息一定相互畅通。一个能满足个体需要的组织, 对个体将具有吸引力, 这种满足程度越高, 吸引力越强[5]。当前高校学生对校园网资源的总体利用率不高, 校园网凝聚力现状不甚理想, 必须创新思路与方法, 增强校园网络凝聚力。
首先, 针对不同校园网络舆论载体功能定位, 对其分类管理引导, 对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状况、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等进行相关调查和研究, 挖掘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 明晰校园网络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探明校园媒体在校园舆论调控与引导中的效用, 运用网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及高校网络新闻信息员队伍建设状况。对校园新闻网, 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 增强影响力。要对校园新闻网的定位、特点与功能进行归类明晰。加强主题网站建设, 提高专业素质, 增强吸引力。充分发挥各类专题网站、主题网站等的传播优势与吸引力。对校园BBS、博客等校园网络论坛, 科学设置项目, 培育意见领袖, 增强说服力。在应对突发事件时, 要予以正确引导与适时监督, 增强校园网络的凝聚力。
其次, 要加大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研究力度, 培养调控和引导校园舆情的能力。校园网凝聚力与校园网络舆论密切相关, 但校园网凝聚力的影响因素、校园网络舆论的载体形式、生成传播规律、管理引导机制等研究还不深入。有针对性地提高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方法, 增强校园网凝聚力的工作思路和途径亟待具体化。要深入调研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状况, 进行针对性的实证研究, 理清校园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基本要素构成、生成与传播的主要形态与规律;明晰影响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效能实现的内外部因素;探讨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机制策略。遵从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特征、传播形态与特点、形成与发展传播规律, 正确把握校园网络舆情导向, 提升调控与引导效能。在实际操作上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使校园网络舆情调控与引导更加科学、更具实效。
再次, 要完善校园网络硬件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管理, 开发和应用科技产品, 从技术上提升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有效性。不少学生反映他们很少上校园网的主要原因是:校园网网速慢, 信息更新速度慢, 说教性太强, 无法吸引他们。同时网络覆盖面窄, 网站缺乏特色。当前校园网络的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缺乏, 仅仅把网络当作一个工具, 忽略校园网络的宣传、引导作用, 忽略良好网络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此外校园专题网站宣传不力、知晓度不高是阻碍网站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要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的汇集、分析与研判机制, 不良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 构建有效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时机、方式与策略体系,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调控, 增加校园网络凝聚力。
最后, 立足时代、立足实践, 探索校园网络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要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两面性,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上信息引导和监控, 高度重视校园网络信息管理,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充分考虑社会宏观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变化。调查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校园网影响力, 分析校园网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制定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增强校园网凝聚力的策略途径, 从学生需求出发, 提高大学生校园网络资源利用率。积极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易操作性于一体的软件, 丰富大学生校园网络生活, 创建富有特色的、既受大学生欢迎又起到思想教育实际作用的主题、专题网站, 丰富校园网络内容, 改变校园网络“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局面。从加强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健全传播体制和手段、创新传播理念内容等方面, 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内容、功能, 扩大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重点要理清校园网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明晰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 增强校园网吸引力、凝聚力的具体思路与途径方式, 使增强校园网凝聚力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策略更加科学、更富实效。
参考文献
[1]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63—66.
[2]张瑜, 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8) .
[3]胡忠青.手机媒体与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传递[J].新闻知识, 2007, (6) :69—71.
[4]李海, 张勉.凝聚力的结构、形成和影响——一个研究述评[J].经济管理, 2008, (7) :47—51.
关键词:高校软实力;德育教育;学生质量
G6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对我们高校建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人认为,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就是提高校园软实力建设。
四年前,笔者曾经和同事一起到泰国曼谷易三仓大学学访一周,感受非常深,短短八天的学访经历,通过与老师学生交流,课堂观摩,座谈研讨,给我留下了非常美丽的印象,就在于其过硬的校园的软实力,给我们高校尤其是当前的高职院校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大学可以这么美丽
这次学访,无论是在易三仓大学,还是中途参观的NIDA学院(泰国国家行政管理学院),给我的感觉非常的美。美在哪里呢?
从校园景观上看,校园确实很美,富有南国风光情调,到处是鲜花绿叶和碧水,道路清洁,空气清新,欧式建筑鳞次栉比……,身处校园,好像是在一个大花园中。
但是,我说的美不是这个,因为这种美在很多程度上是靠自然气候的恩赐和大笔的金钱堆砌的,我们国内尤其是北方的高校是无法复制的。
易三仓的美,美在其人文气息!而这些,也正是很值得我们国内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所学习的地方。
(一)易三仓大学学生状况
1.学生家庭富裕,大多是富二代、官二代。易三仓是一所私立贵族大学,上学费用比较昂贵。在贫富分化比较严重的泰国,上得起学的绝大部分都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富二代”,校园停满的学生所开的豪车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给我们的感觉,泰国的“富二代”远远没有中国的“富二代”那么多令人指责的地方。这里的学生给我的感觉大多都很温文尔雅,校园里看不到一个不文明的行为,教室里更是秩序井然。
2.学生成绩一般,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综合素质应该不如我们国内的许多高职院校。泰国易三仓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尤其是留学生,有高中毕业成绩就可以入学,没有我国严格的高考选拔制度。作为私立学校,应该说,无论是泰国本国学生还是来自中国的大量的留学生,其高中学习大都不怎么好,甚至还不如我们职业大学的学习基础,可是为什么经过短短几年的学习,就能够脱颖而出,甚至可以和我国的许多名校毕业生进行竞争呢?我国名校的的学生,可都是来自全国的优秀生源啊!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高职院校借鉴!
(二)易三仓学校政策
在和易三仓大学和NIDA学院教师的交流中,感觉到他们的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还不如我们国内的高职院校先进,比如他们的课堂教学,大多还是传统的模式,课件也远远不如我们老师做的漂亮,他们更没有我们中国那么多时髦的教学改革的名词。但是他们为什么做的还那么好呢?我认为,主要来自于他们更为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風。
1.宽进严出,严把学生质量关
易三仓实行严格的学分制,学生选修够学分方可毕业,而每个学分的获得都是非常难的。所以在校园里,看不到几个学生像我们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一样那样悠闲,否则,他们很可能5年后还拿不到毕业证,甚至永远毕不了业。这一点也很值得我们许多普通高校学习。
2.重视德育教育,纪律严明,贯穿所有课程,设立品行专项分数,品行分不及格,学期专业课重修。
应该来讲,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也很重视德育教育,都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思政德育教学,还是人员配备上,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是,相对来讲,在具体工作上,我们不如易三仓大学做的到位。我们有必要在坚持原有良好做法的基础上,对易三仓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
受各种原因影响,我国高校,包括我们高职院校,在学生德育教育上,条块分割比较严重,而且缺少统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德育提高过分依赖于思政课的教学和副书记、辅导员的教育。除了也开设德育课之外,易三仓没有我们的繁杂的德育教育制度,他们把学生德育的提高交给了每一位教师的身上,包括专业课的成绩,甚至都有德育的分数。每个教师教学的时候,教室里秩序都非常好,没有迟到、玩手机、戴耳机、吃零食等不良现象。同时,学校规定每个学生10分的操守分,一旦分数扣完,整个学期选修分数都作废,新的学期一切从新再来。
(三)重视软实力建设
易三仓大学给我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其迷人的景观,更重要的是人文素质,其师生文明的行为举止,真正体现了和谐校园的理念。举个例子:易三仓大学没有我们国内大而统一的食堂,而是把主楼整个一楼几千平米拿出来搞各种商业经营,包括各种餐饮。一到吃饭时间,整个一楼热闹非凡,很多同学都是席地而坐端着饭盒吃饭。可是我们看不到一个清洁工,地板上也看不到垃圾,干净的我们都想席地而坐。还有,校园内汽车的文明行车,师生之间和谐相处,教室里看不到玩手机、喧哗的,无不彰显着我们国内很多教育的陋习。我们国内许多名校的学生,除了学习好之外,在这些软实力上,也大多相形见绌。
因此,作为一所高校,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是远远不够的。决定一个学校实力的,和国家一样,不仅仅是高楼大厦、高端设备、大牌教师,在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的今天,更重要的是文明修养等学校的软实力。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的反思
(一)冷静分析,重在落实
冷静分析当前高职教育形势,不要盲信权威,走出自己的道路。同时,改革要根据国情、校情展开,分出轻重缓急,注重改革成果的消化和落实。比如我们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做一体化,要根据我们学校师资和实验设备的现状,做出适当安排。
(二)实行宽进严出的教学政策。
随着高考分数的进一步较低,许多普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生源的综合水平还有可能进一步下滑。我们不能以招生不易为由,放宽毕业生门槛,唯恐生源流失。甚至有的学校,纵容大一的学生一个学期都不来上课,也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还有的院系领导,以各种借口上课时间随便拉学生去干活,帮助学生逃课。其结果是,必将影响更多的学生不安于学业,进一步导致校风的恶化,最终损害的是学校的整体形象和毕业生的声誉。因此,有必要学习易三仓做法,引进学分制和灵活毕业时间制度,实行严格的宽进严出政策。
(三)重视学生软实力建设,
尤其是文明礼貌、环保节能、文明课堂建设。大学课堂上比较集中的不文明现象有:迟到、旷课,玩手机等电子设备、戴耳机、吃零食、随便进出。公共场所不文明的现象主要有:谈恋爱举止不雅、抽烟等。建议学校统一制定相应可行的文明规则,并纳入学生的综合考核。建议实行学生操守分数制度,凡是违背学生操守的,都不得参与评优、评奖学金等。
(四)加强学生德育平台共享
以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综合学校德育教育资源的融合,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和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定期进行联席会议制度,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
一是以學生为本,但是不要片面为学生服务,指的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该自由的要给其自由,不该自由的一定不能乱给自由。正如西方人所说,人生而自由,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二是以一线教师为本。很多大学在教师待遇上应该说都不低,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教师更加关注的很可能是一些细节上尊敬。比如,教学楼和实验楼电梯开通、多设置一些热水炉和教师休息室等,事情不大,但是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好的便利。
三、对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思
高职院校思政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通过这次学访,我深感我们当前的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如何把教学改革的思路真正转化为现实中的教学成果,还需要我们思政课全体同仁群策群力,设计好每个细节上的工作,从思政课的角度推进学校软实力水平。
首先,进一步加强科研,积极探讨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借鉴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来。
其次,进一步细化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尤其是单元设计中的案例分析,一定要做到切合学生实际,能够真正帮助学生 拓展思路、解决问题。
再次,自我立项。以“高职院校提高软实力建设方式方法研究”为题,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借鉴当前国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指示,高校教育进一步改革的步伐已经明显加快,这需要我们各级领导、一线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努力。我们相信,伴随着我们高校校园软实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大学校园将会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校园网络建设】推荐阅读:
浅谈校园网络建设09-13
校园网络建设管理制度05-26
校园网络自查报告09-26
校园网络设计总结10-29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措施10-02
校园网络安全改进报告05-30
网络游戏校园推广方案07-12
校园网络使用安全制度10-12
大学校园网络需求分析10-22
大学校园网络系统设计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