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散文诗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母亲散文诗(通用8篇)

母亲散文诗 篇1

做了母亲之后,一个人就走进了人生的一大转折,面对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母亲,为人类创造出一项卓越而又浩大的工程。

自从有了身孕的那一刻开始,你就感觉你的生命不再是个体的。你生命是合体的。从此,你的生命内涵丰盈起来。

孩子在肚子里一点一滴地成长,都牵动你的每一根神经。你会每时每刻注意胎动的情况,放音乐做胎教,每天坚持一个苹果两杯孕妇牛奶,还尽量多吃自己不喜欢但对胎儿有益的东西。保胎的时候躺在床上一个星期不敢动,一天一针三次药。孕吐时吐得翻江倒海,头晕眼花,你死都要扛过来。胎位不正,你像企鹅般的笨重,做纠正操,冒着黄豆粒的大汗。你每天担惊受怕,并幸福着,只乞求胎儿健康顺利,除此之外,别无所求。等到胎儿稳定一点,你又要挺着箩筐大的大肚子,去劳作,忙这,忙那。

到临盘的那一天,从小痛到阵痛,到大痛,生产时痛得撕心裂肺,痛得死去活来,痛得天翻地覆,为了减轻痛苦,叫护士拿来一块旧布,被痛得失魂落魄的你嘶咬得破破烂烂。(据调查研究显示:一个女人生孩子时,要承受57del的痛楚,大概就是碎20根骨头的样子。)你现在可以想象得到生孩子痛楚的情形。在千刀万剐的痛苦面前,恐惧和死亡简直算不上什么。在产床上在虚脱中昏厥中,几经危险,几度抢救,起死回生之后,你的孩子得以降生,母子平安。这一刻,所有的酸苦都化为幸福的甜蜜。从此刻起,你开始一项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育儿。

孩子降生以后,你就会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全力以赴。孩子奶吃少了,你会忧心忡忡,不知所措。孩子几天没有拉屎,你惴惴不安,手忙脚乱。极度疲惫的你,半夜睡得正酣甜,被孩子的哭闹声吵醒,你就要眯着惺忪的眼睛,艰难地爬起来喂奶,换尿布。多少次,半夜寒风凛冽,孩子头痛身热,你不敢半点怠慢,心急火燎,惊慌失措,冒着刺骨的寒风送孩子到医院,在急诊室里,你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几天几夜没有吃好,没有睡好。孩子的哭笑是你的晴雨表,孩子的康恙是你的温度计。

孩子第一次咿咿呀呀学说话时,你也咿咿呀呀像个孩子一样教他说话。孩子第一次张开嘴巴笑,像一朵绽开的花朵,你也心花怒放。孩子学步迈开的第一步,你高兴得手舞足蹈。孩子摔跤,破了皮,痛哭起来,你的心比孩子还痛。孩子第一次上学,你像送天使到远方,充满幸福的期待。你接孩子放学,像接一个久别重逢的朋友,欢天喜地。夕阳下,母子俩的背影,有说有笑,走在林荫小道,向归家的方向走去。

为了孩子,岁月把你那张青春靓丽的脸,磨成一张灰黄粗糙的脸,你无怨无悔。你每天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饭,让孩子有一个有美味的童年,你乐此不彼。为了孩子,你改变自己很多的.坏习惯,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做孩子最好的灵魂工程师。你为天使般的孩子感到骄傲,孩子是你手心里的宝贝,他饿了,你喂他。他伤心了,你安慰他。他冷了,你温暖他。你教他功课,你每天给他讲睡前故事。他每次考试,你送他到学校门口,拥抱他,为他打气。他考得不顺时,有意躲避你,你安慰他:妈妈并没有责备你,下次加倍努力,有机会考好的。他出门在外,你牵肠挂肚,把最好东西留给他吃,自己舍不得吃。每次出远门,你又帮他打点背包,行囊里塞满了种种他喜欢吃的东西。

你不厌其烦,任劳任怨,流年暗换,你已修炼得像一尊佛像。

没有钱交学费,你一天兼做两份工,做保姆,做掏粪工,不怕脏,不怕累,省衣缩食,供他上学。你得知他感冒了,你精心熬了最好的汤和药,摸黑送到十里外他住的地方去,不管风吹雨打,还是寒风呼啸,你心甘情愿。天寒了,你把最好的毛线留起来,为他打毛衣,密密缝,细细针,一针一线,一心一意,给他编织一个温暖的冬天。

你教他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厚道,要做一个时时为别人着想的人,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他在外面受委屈了,只有你理解他,帮助他分忧解难。他第一次谈恋爱,或者第一次失恋了,跟你说心事,你教他,爱一个人,不是占有她,要由爱提升为慈悲,祝福她,礼赞她。他受挫了,他失意了,你是他停靠的港湾,疗伤的避风塘。无论生活再困难,再艰辛,你都要把他养大,全心保护他,精心照顾他,没有任何条件,不求任何回报。他长得再丑再蠢,只有你会包容他,宽爱他。在他危难潦倒时,在他走投无路时,只有你才会接纳他,护佑他。即使在他身患重病,变得畸形,只有你对他不离不弃,百般心痛,全力以赴。他的生命,就是你自己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在危难来临之时,只有你,可以为他,临危不惧,赴汤蹈火,舍生忘死。

在最窘迫时,只要你,可以为他,忍辱负重,顶天立地,在所不辞。

在穷途末路时,只有你,可以为他,超越灾难,挑战自己的极限。

你是怎样爱你自己孩子的,你就真正的理解,当年,母亲也这样爱你的!

母亲,就是愿意把自己心肝割给你的那个人;母亲,就是愿意把自己生命给你的那个人。

没有做母亲之前,对妈妈的爱,是肤浅的,是简单的。做过母亲的人,对母亲的爱,才是刻骨的理解,是深情的敬意。

做过母亲的人,就知道母亲的含辛茹苦,饱经风霜的遭遇。就知道母亲一把血一把泪,一场风一场雨的洗礼。

做过母亲的人,才懂得,山再高,也没有母亲的品德高。海再深,也没有母亲的慈爱深。路再远,也没有母亲的目光遥远。

旧时年代的母亲,经历落后的农业社会,那时候,生活条件极其落后,手工劳作,生活艰辛。不像现在,有洗衣机、电饭锅、空调,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很难想象,那时候,养育孩子的艰辛和困顿,比现在要难几十倍。母亲,就是为了孩子,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难都可以担当的那个人。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天底下,每个人都有一个母亲。母亲用她的单薄的力量,承受起人间所有的苦难,护翼我们,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幸运儿,保护我们被爱和温暖包围的人。母亲,是幸福温暖的创造发明者。

我相信,对于母亲,每一个儿女都有说不完的温暖和感动。对于儿女,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部经典甜美的童话。养孩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世界上没有一项工程,有母爱育儿那么浩大和漫长。

母亲天生有善良、无私,慈悲、奉献、勇敢、担当、坚韧的品质,养育孩子花去她们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世界上最杰出的领袖,最勇敢的革命者,最顶级的精英,最优秀的人才......都有一位不凡的母亲。从某一种间接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最崇高的事业,世界上最伟大的成就,是由母亲帮助创造建立的。母亲缔造了天下。母亲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人间绚丽的色彩,无不都来自神奇的大自然;人类的真、善、美,无不都来自母亲身上的品质。

母亲,是爱和力量的化身。

母亲,是真善美的代名词。

母亲,用爱的血液写就一部史诗,儿女就是诗行里的每一行,每一字,每一笔。

因了母亲,使得太阳越发灿烂;因了母亲,使得花朵越发绚烂;因了母亲,使得人间越发美好。

有母亲的日子,才有人间幸福的天堂。

母亲散文诗 篇2

爱母, 颂母, 讴母, 是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

母爱是伟大的, 母亲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甚而决定性的作用。古今圣贤、伟人孝敬母亲的风范, 极具教育意义。

一、现代文化名人与母亲

母亲爱子女、子女爱母亲, 母子情深、母女情深, 在社会大变革的近现代中国, 似乎是个“突出”的存在。

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乡下人”, 但她刻苦好学, 达到了能自看书报的能力。鲁瑞坚强刚毅, 丈夫病逝后, 39岁的她扛着经济破落与受人欺凌的压力, 把三个儿子培养成才;她处事通达, 有远见, 在别人迷恋科举时, 她送鲁迅去南京求新学, 还把鲁迅、周作人送到日本去留学;她心地善良、待人宽厚。所有这些都给鲁迅以极大影响。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 平凡到连名字都没有, 而以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而名之。但她节俭持家, 深爱并把希望几乎全部倾注在毛泽东等几位兄弟身上。她忠厚贤惠、善良慷慨、勤劳俭朴。母亲的这些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性格, 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吃穿普通, 生活俭朴, 多次寄钱给生活困难的父老乡亲和师友, 尤其是其一贯强调为人民服务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 颇受益于他的母亲。母亲成了毛泽东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周恩来具有文静慎思、机警敏捷、处事缜密的个性特点与大公无私、鞠躬尽瘁、光明磊落、善于团结并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等高贵品德, 无疑跟他从小接受相对多元的启蒙教育有关:生母万氏聪敏精慧、见多识广、处事果断、善于求同存异, 继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善作诗文, 乳母蒋氏朴实善良、勤劳能干。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聪明能干、任劳任怨及宽厚仁慈的精神品质一直激励着朱德, 使其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 没被困难吓倒”。

老舍的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乐于助人、个性软硬兼备, 影响老舍以终生。“我的性格, 习惯, 是母亲传给的”, 母亲是“我的真正的教师”。老舍说:“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 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老舍《我的母亲》) 巴金则视母亲为“第一个先生”, 他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爱:“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她教巴金爱一切人, 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助的人。正是母亲爱心的润泽使巴金受到感染从而形成人格中“爱”的底色, “把我和这社会联系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 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我的家·我的几个先生》) 。

鲁迅十分孝敬、深爱母亲。为不使守寡的母亲伤心, 鲁迅牺牲了自己的爱情。鲁迅没有专门写过歌颂母爱的文章, 但在《鲁迅书信集》里保存着他给母亲的五十多封信, 足见他对母亲的关心和敬爱。毛泽东从小就对母亲敬爱、孝顺;长大外出读书, 对母亲非常想念, 或回家看望, 或常写信问候。当母亲去世时, 毛泽东跪在灵柩前, 将对母亲的思念化为一篇催人泪下的《祭母文》:“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周恩来写下了《念娘日记》等文字, 表达了对母亲尤其是嗣母陈氏的深切之情。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 朱德很悲痛。他爱母亲, 感谢母亲, 并发出“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的铮铮誓言, 以“报答母亲的深恩” (《母亲的回忆》) 。作者的拳拳深情一泻如瀑, 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和青少年学生。老舍获悉母亲西去, 回忆起母亲“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 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跌足连呼“心痛” (《我的母亲》) 。

语言文学研究

二、现代孟母与岳母

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 认识茅盾、胡适的母亲对儿子的养育、舐犊之情, 进而认识并理解这两位文化巨子对母亲的深爱与讴歌及由此而凝结成的至情美文, 就容易多了。不过, 在此仍有必要花些笔墨介绍一下他们的母亲。

丈夫早逝, 慈母兼严父, 这是胡适、茅盾母亲共同遭受的沉重打击和相同的家庭悲惨命运。鲁迅、老舍的母亲及其家庭几乎有着相似的经历与遭际。

胡适母亲冯顺弟, 16岁那年嫁给比她大32岁的“三先生”胡传做填房。年龄并没妨碍他们的幸福。婚后第三年的冬天, 就生下了叫“穈儿”的小胡适。不久, 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 而后, 顺弟母子去台湾投亲, 在那里度过了近两年快乐的团聚生活。公务之暇, 胡传剪红纸方笺, 用毛笔在上面端端正正写上楷字, 教顺弟识字;他们还一起教刚过两岁的小胡适识字。老夫少妻稚子三口, 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然而好景不长,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 顺弟母子刚离开台湾, 即传来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

冯顺弟青年丧夫, 做了寡妇, 经历了人生中的最大不幸。小胡适成了顺弟赖以生活下去的支撑。她含辛茹苦, 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将其培养成人。冯顺弟爱丈夫, 尊敬并崇拜丈夫, 丈夫成了她心里一尊“崇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她还虔诚唠叨、叮咛, 要儿子学他老子, 走老子的道路:“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 你要学他, 不要跌他的股。”母亲对胡适管教甚严。她千方百计履行胡传的遗嘱, 送儿子读书, 舍得在学金上下本钱, 使胡适得到莫大的好处:先生对胡适另眼相看, 认真为他讲书。这表现了她的远见。然而, 在胡适的婚姻上顺弟并不开明, 早早就包办订下了儿子的终身大事。[1]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 出生在岐黄传世之家, 其父陈我如是名满杭、嘉、湖、苏四府的妇科中医。爱珠16岁时与本镇秀才沈永锡订婚, 19岁 (1894年) 结婚。婚后, 夫妻恩爱, 生活过得幸福美满。1896年7月4日, 他们有了第一个儿子, 取名沈德鸿 (即茅盾) ;1900年6月, 又有了第二个儿子沈德济 (沈泽民) 。然而好景不长, 爱珠与永锡的幸福何其短暂。1906年秋, 卧病三年的沈永锡因患“骨痨”与世长辞。这样, 抚养、教育两个儿子的重任便落到了31岁的爱珠一个人身上。慈母兼父职, 爱珠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遵照丈夫的遗嘱, 将茅盾、沈泽民昆仲双双抚养成人, 并支持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

茅盾母亲知书识礼、性格坚强、思想开明、富有远见, 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2], 也是茅盾兄弟成才的坚决支持者。爱珠四岁时就被委托给大姨母、大姨夫代为教养。她跟大姨父系统阅读了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列女传》、《幼学琼林》、《楚辞集注》等著作, 有着较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丈夫逝世时, 她在遗容两侧用恭楷写的一副挽联即可见此一斑:“幼诵孔孟之言, 长学声光化电, 忧国忧家, 斯人斯疾, 奈何长才未展, 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 十年互勉互励, 雹碎春红, 百身莫赎, 从今誓守遗言, 管教双雏。”[3]在丈夫的授意下, 母亲曾以《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自然科学知识, 以及根据《史鉴节要》编成的历史读本, 教育茅盾。

父亲去世后, 母亲顶住了世俗偏见和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压力, 挑起了家庭和教育儿子的重担。她不但让茅盾、泽民兄弟读完小学、中学, 还用结婚时娘家的陪嫁钱毅然将两个儿子送入大学深造。沈泽民是中共早期的一位优秀的马列主义理论家和革命领导者;他在前苏联留学回国后, 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长、鄂豫皖省委书记等领导职务。然英年早逝, 于1933年11月20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湖北红安, 年仅34岁。老年丧子, 母亲的哀痛是无法形容的, 但她说:“像泽民那样的死, 我倒也没有觉得怎样难过, 他总算做了一点对大家有好处的事情了, 不过死得太早一点。”这位革命母亲的胸襟多么宽广, 其精神品质又是何等崇高。

与胡适一样, 茅盾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这是茅盾5岁时由祖父定下来、得到父亲支持的, 而母亲自始就反对这桩婚姻。茅盾成年后, 眼见儿子工作顺利, 在商务印书馆甚受重视, 母亲就婚姻问题征询于他:“你如果一定不要, 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女方未必允许, 说不定要打官司, 那我就为难了。”当时, 茅盾将全副精力用在事业上, 又不让母亲为难, 就同意了这桩婚事。婚后, 母亲还当起了儿媳的老师, 教她读书识字。[4]此外, 母亲遵照丈夫的遗嘱, 而又不拘泥于遗嘱。由于茅盾自小最怕算术, 不适宜学“实科”, 母亲最终默认他考取进文法商的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5]。茅盾母亲关心并常常与儿子议论国家大事, 谈论民族前途;她还自己订阅报纸, 阅读进步书刊, 一直保持到晚年。

这就是胡适、茅盾的母亲。她们可谓现代的孟母、岳母。她们有着相通之处, 但后者的学养更深富, 思想更开明、更进步。

三、感人至深的现代“游子吟”

胡适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 主要凝结在《我的母亲》[6]一文 (以下简称“胡文”) 中。茅盾则在不同时期的多篇诗文中缅怀、感念自己的母亲。1970年初夏, 是母亲30周年忌辰, 茅盾写了一首《七律》咏赞母亲:“乡党群称女丈夫, 含辛茹苦抚双雏。力排众议遵遗嘱, 敢犯家规走险途。午夜短檠忧国是, 秋风落叶哭黄垆。平生意气多自许, 不教儿曹作陋儒。”[7]后来还把这首诗镌刻在母亲的墓碑上。在自己八十寿辰时, 他又写了一首《八十自述》, 而“昔我少也孤, 慈母兼父职。管教虽从严, 母心常戚戚。儿幼偶游戏, 何忍便扑责。旁人冷言语, 谓此乃姑息。众口可铄金, 母心亦稍惑。沉思忽展颜, 我自有准则。大节贵不亏, 小德许出入。课儿攻诗史, 岁终勤考绩”[8]等语, 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抚养与管教。在其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 则不但以《我的母亲》[9] (以下简称“茅文”) 为题专门追忆和讴歌母亲, 还在《童年》、《学生时代》、《我的婚姻》等章节中写到母亲, 甚至在“序”中也满怀深情地写上一笔:自己“幼年秉承慈训, 谨言慎行”。有学者以为, 在研究茅盾的生活道路和生平史迹时, “不能不涉及他的母亲陈爱珠”, 实为至论。

茅盾、胡适这些颂母、讴母的诗文, 实为感人至深的讴母新篇。本文拟对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胡适的《我的母亲》与茅盾的同题散文作比较与赏析。

两篇文章的主题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各自的侧重点。两文都通过回忆, 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爱戴。但“胡文”侧重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茅文”则重在表现母亲知书识礼, 有着多方面的才能, 尤其是管理大家庭的能力。

在选材上, “胡文”选取了母亲对“我”的管教, 包括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作为当家的后母, 母亲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她与“我”大嫂、二嫂的相处及如何对待她们妯娌间的矛盾;就五叔对她人格上的侮辱所采取的做法, 等等, 既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教之严”与“爱之慈”, 又表现了她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不乏“刚气”的性格品质。“茅文”只写了两个题材:一是母亲自幼就被委托代养, 跟大姨父学会了读、写、算及念古书, 又跟大姨母学会了实用的做菜与缝纫;二是母亲14岁时管理一个包括学医的门生、厨子、女仆、船工、轿夫及自家人在内的二十来人的大家庭, 且管理得井然有序。两文取材、选材的不同, 是由主题的相异决定的。也许有人会对后者的取材提出异议:“茅文”中写到的“母亲”其实还不是真正的母亲, 而且文中没有写到母亲与“我”的关系, 当否?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谁说文中写到的不是作家母亲陈爱珠呢?文题是“我的母亲”而非“我与母亲”, 那么, 谁以为非写到母亲与“我”的关系不可?“茅文”的立意与选材可谓自出机杼, 匠心独运。

好的谋篇布局, 确切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不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而且使文章新颖别致。“茅文”开篇写母亲, 而又起笔不凡:原来, 母亲的降临并非外祖母所期盼的, 也出乎外祖父脉象诊断之外;外祖父虽然喜欢这个孩子, 为其取名“爱珠”, 但于外祖母的刺激可不小, 又犯起了脑病。正因为这样, 才有下文外祖父将女儿委托给连襟代为教养。文章以时间为序, 重点记述母亲14岁时管理一个大家庭的事, 文末还写到沈家托媒人来陈家说亲, 择婿甚严的外祖父却一口答应了下来。“茅文”在构篇上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多种手法的运用。文章以正面叙述为主, 也用了不少侧面烘托。如写母亲的学识丰富, 文章引用老秀才的话:“朝廷如开女科, 我这姨甥女准能考取秀才。”又如写母亲的能干, 首先就她能不能管好大家庭, 大姨母信心十足:“能!我担保!”然后说, 爱珠的能干, “首先是几个学医的门生感觉到了”, “其次是外祖父自己感觉到”, 这个那么多人的家, 却“秩序井然, 内外肃静”。此外, “茅文”还用了对比手法, 如爱珠年龄之小, 而她要管理的家庭之大, 人数之多, 关系之复杂。正因为运用了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对比等手法, 一个聪明、知书达理、能干的“母亲”形象便鲜活起来, 丰满而生动。在茅盾著名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里, 塑造了一个王熙凤与薛宝钗似的张婉卿形象, 但其精明能干似王熙凤而又无其之毒, 温柔敦厚似薛宝钗却又无其之伪;婉小姐的精明能干, 治家有方, 学界以为茅盾母亲是其原型之一 (1) 。这是颇有见地的。

相比之下, “胡文”的结构要简单得多。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及她“气量大, 性子好”却不缺乏“刚气”等几个材料。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以表现自己童年生活的贫乏、单调, 为下文写母亲做铺垫:在这一背景上, “我的恩师”一般的慈母“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最后一段, 写母亲对自己影响之深远, 呼应开头 (第4自然段) , 总结点题。“胡文”的表现手法上也更显单一。只有正面叙述, 而无侧面烘托;虽有对比, 如母亲对“我”要求严格, 而待人又极其宽容等, 但没有“茅文”鲜明、强烈。

在语言表达上, 两文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自然, 质朴, 饱含深情。“胡文”语句质朴, 平实中见风趣、幽默, 如写自己性格特点与童年生活的开篇三个段落;有些句子则饱蘸感情, 如:“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 有一夜她把我叫醒,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等等。而茅盾, 则有着郁达夫所说的一贯的风格特点:“观察的周到, 分析的清楚”;“妙语谈玄”、抒写性灵则非其所长[10]。因此, “茅文”在语言上同样以质朴、自然为主, 但更多地运用文学性语言, 活泼多样。

总之, 本文赏读的两篇《我的母亲》, 一为学者所写的散文, 一乃出自文学大师之手。它们犹如并峙双峰, 各显其妍, 各尽其妙;而倘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说, “茅文”给我们的启发无疑要多些。茅盾的《我的母亲》是其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的一节, 这是他晚年精心结撰的最重要的著述。窥斑见豹, 整部回忆录在艺术上臻于上乘极非虚夸。已故著名诗人、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吴奔星教授即肯定其为“杰作”, 是“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兼而有之的读物”[11]。他还说, 它“是新文学史上最好的记事文学,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佳的传记文学, 即使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当之无愧”[12]。至于有人以为学界对这部回忆录的认识“仅停留在功利性学术史料价值上”, 还没有“将它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来看待”[13], 那只能说是无的放矢, 妄言邪说。然而,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掀起“重写文学史”及重排文学大师“座次”等思潮以来, 大师和经典遭到了轻率颠覆。个别语文教材的编选者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动辄说茅盾的作品太近政治、“主题先行”, 或理性太强、形象为思想所淹没, 或太“老”太“土”, 纷纷将茅盾的一些经典名篇如《白杨礼赞》、《风景谈》淘汰出语文新教材, 好像茅盾的作品没有一篇是好的, 也没有一篇作品可选作教材“范文”似的。真不知本文所论之茅盾的《我的母亲》, 政治“因素”何在?“老”“土”没有?“主题先行”与理性太强, 是耶?非耶?茅盾的这篇讴母散文与胡适的文章谁更合适用如教材的范文, 明眼人应该不难看出。然而, 那些戴着先锋派有色眼镜的人怎肯作如此比较呢?他们不愿或不屑于这样赏读。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本文将茅盾与胡适的同题散文放在一起比照、赏读, 其意义恐怕要比对文本的比较本身更大些。

摘要:近现代文化名人几乎都有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虽然她们在当时少有社会地位, 遭遇不幸, 命运多蹇, 但她们宽厚仁慈、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毅刚强、开明远见。她们是现代孟母、岳母, 对子女的成才与建功立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文化名人也深爱、孝敬母亲, 并凝结成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新的“游子吟”, 讴母颂母。本文对鲁迅、毛泽东等文化名人的母子相爱、母子深情有所爬梳、述说, 以胡适、茅盾为主。文章的重点是对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胡适的《我的母亲》与文学大师茅盾的同题散文的主题、取材选材、结构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作较为具体的比照分析, 并得出后者给学生的写作启发更多, 也更适宜选入语文教材的结论。

母亲的钱包(散文) 篇3

童年,母亲对我们管的还是很严的,尤其是母亲告诫我们这些孩子说:“人再穷也不能偷,偷东西让警察抓住是要坐牢的,蹲那里人一辈子就完了、、、、、、”

‘虽然母亲没有多高的文化,但用最简单的方法教育我们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我和妹妹还没上学,从逊河镇刚搬到孙吴,就感到这里比逊河镇大多了! 尤其是西市场有卖好多东西的,特别是奶油冰棍,三三两两的孩子们边走边吃的样子让我一看到就不由自主的口水往肚子里咽,为了掩饰无比的馋,我和妹妹只好把头转过别的地方看,但内心还是痒痒的。

就是和妈妈开口,他也不会答应的。除非是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才主动问,再就是过年一个孩子能分到几块糖。有一天早上,妈妈象往常一样去井房子挑水,妹妹再也忍不住了。

她跟我说;“小哥咱妈的钱包就在上面的柜子里,你拿出一张咱们俩去买两根冰棍去”。

我说;“咱妈要是发现咱们偷钱买东西一定会狠狠揍咱们的,我不敢”。

妹妹说;“我看里面有好几张,就拿一张咱妈不会发现的,就拿一回”!

看到妹妹眼巴巴的样子,想起了那甜甜冰棍,就是挨顿打也认了。于是妹妹搬来了凳子告诉我在哪个柜子,我小心的挪走柜子上的东西,打开了柜子把一个大大钱包拿了出来。

说是钱包,其实就是当时邮递员装电报信件用的绿色夹子,打开这绿色的钱包我的心快提到了嗓子眼,以前总是在旁边看妈妈在年节,或爸爸要出门的是侯才打开这个神秘绿色的大钱包,打开拉锁,里面有很多小格兜,大的,小的。

里面除装钱以外总是装一些布票、粮票、棉花票、粮本、煤本。。。。。。当然还有一些亲属的重要来信也在里面。当家里需要买东西时,妈妈总是现把这些小票票精心的慢慢数一遍,生怕出现丝毫差错。

头一次偷拿妈妈的钱包,因心里害怕不敢细看,在10几张的钱里拿出了一张,就把柜子盖好,把上面的东西放好挪开凳子我就手拉着妹妹一路小跑向卖冰棍地方跑去。给了阿姨一张票(一元),买两根冰棍,阿姨从冰棍桶里拿出两根奶油冰棍给了我,我分了妹妹一根,阿姨又找了我们9张钱,这时我又一次地把心提

到了嗓子眼,(9张一角钱)一张票,买两根冰棍,还能找9张,占了很大的便宜。这事本不打算告诉妈妈,但占了便宜就想把这事告诉她,我和妹妹手拉着手,一边用舌头添着冰棍高兴地向家走去,路过水房子,看到妈妈正在井房子打水。我俩没等到跟前就大声对妈妈喊;“妈你看我们买冰棍,给了她一张票,她给了我们两根冰棍又找了我们9张票”!妈妈听了我俩的喊声,看到我俩手中晃动的冰棍和一小沓钱,气得对其他在水房子排队打水的人们说;“妈呀, 这两个孩子胆子有多大,敢偷家里的钱买冰棍了”。这时引起了在井房子打水一群人的笑声。

这次出乎意外妈妈对我俩开恩,没有打我们俩只是收回了我们手里的9张票,并告诉我们可不许再偷拿钱了。从那以后,妈妈把这个绿色的大钱包藏的更加隐密了。一年只有几次妈妈才把那绿色的大钱包拿出来,数数这个票,数数那个票,数完之后总是避免不了有几声叹息。这时我总是和妹妹偷偷地看着,不敢靠前。

听说粮库要招家属工,妈妈报了名。可我们俩还没上学,送托儿所家里也没条件,妈妈就把我们领到了粮库,在一个好心的监工员指点下,妈妈给我们安顿一个粮仓的背阴面藏下,告诉我们不要出来,说如果让当官的看到了,妈妈就没有这份工作了,就不能挣这份钱了,而且就在指定的粮仓下面,不要走远了,不然妈妈下班找不到你俩了。并告诉我你是哥哥一定要照顾好妹妹。

粮库的土粮仓,现在看起来都很高、很大,可当时就是象妈妈一样的妇女垒起来的,上那么高的跳板,编草墙糊大泥,攒粮食。现在大小伙子干起来都很费力气,不知妈妈当年哪来的那股子力气,因为是妈妈交代好的,所以不敢出去,怕被当官的发现就不让妈妈干活了,总是躲在粮仓后面远远地看着她,她总是在粮仓的最上端,那时真想快点长大好帮帮妈妈。

趁休息或吃饭的期间,妈妈马上跑到粮仓后面看看我俩,夸我们很听话,没让当官的看到,并承诺说等到发工资了先给我俩买冰棍吃。我和妹妹总盼着发工妈妈发工资那天,打开那绿色的大钱包,从里面拿出一张,再让我们买几根冰棍。

到了后期粮仓垒完了,家属工又给工地推红砖,听妈妈说这是计件工,小推车是自家的,自己推自己的按砖数开钱,砖厂距离粮库往返是6、7里路,为了能多挣到一些钱,大家都一路小跑,我和妹妹有时在上坡时也帮妈妈推推车,在一次拉砖时,妈妈跑得快了,竟咳出了几口血。我和妹妹都吓哭了,妈妈却说没事,就是气管不好老毛病,過几天休息一下就好了。

终于一夏天的临时工干完了,妈妈领回了我从没有见过的那么多钱。当然能买数不清的冰棍。妈妈把钱放在了绿色的大钱包了,数了一遍又一遍,最先从一个小格内拿出两角钱,让我和妹妹买冰棍,但我和妹妹都摇头没要,虽然很想吃那回味无穷的冰棍。妈妈说我俩懂事了。爸爸的意思是让妈妈看看甲状腺的病,妈妈坚持给爸爸买块表,说爸爸的工作在野外勘测,分秒不能差,两个人都推托,钱还是放在了绿色的大钱包里。

晚上,妈妈以为我们都睡着了,又把那个大绿钱包偷偷地拿出来,又慢慢地

数了几遍。

大绿钱包一直伴随妈妈和我们这个经常为钱,各种粮票,布票而苦恼的家共同生活了很多年,渐渐的我们几个孩子都长大了,我和姐姐、妹妹都离开家门到外地上了学、工作,结婚,妈妈的钱包也换了。不再是那大大、扁扁绿色钱包,取代它的是一个棕色皮革的“老板包”比那个绿色钱包小了很多,但很厚。这时已有了百元大钞,这个兜能放进3、4万没问题。

这时政府可以让个人搞些副业,几年里父亲为了供我们几个孩子上学,租了100亩林地,耕种很是辛苦。种地成本很高钱总是紧张,借来的钱还没等在妈妈这个棕色的钱包放热,就又拿出去买地里所需的东西了,但回报率也很高,到秋天里卖完豆子的钱这个钱包又装满了,不过不长时间我们上学又花掉了,就这样。妈妈这个钱包鼓的快,瘪的更快。一直到我们几个孩子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妈妈那时说她是个过路财神,虽然手里把着这个钱包支配全家用钱,可她几乎自己不花什么钱,在我的记忆里妈妈衣服几乎没怎么换。,这个钱包是装过最多钱的包,也是周转最快的,但每一笔钱在这个包里放不长时间就能派生用场。

最漂亮的还要数现在妈妈兜里的小花钱包。说它是个钱包我看她更像个玩具。和妈妈的拳头一般大,上面绣着花,还有一个精致的拉链。妈妈每时每刻都把她放在自己的衣兜里。

自从5年前妈妈患上了小脑萎缩病到现在我们是谁她基本都不认识了,伴随着她大半辈子的两个钱包也早已不知去向。但妈妈现在见到我们时总是抱怨兜里没有一个钱,我们几个开始每人给她几个钱,但一会就不知她丢到什么地方去了。没有了她还要,虽然他现在自己不需要花什么钱,但一辈子钱、和钱包给她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还是妹妹聪明,给她买了一个这样漂亮的小钱包,里面装上了一小沓5元面值的“练功卷”这一招还真好使。她一看到我们就拿出了这个小花钱包,从里面拿出“钱”一边微笑一边数着“钱”。

妹妹说:“看咱妈,现在穿的也洋气了还总数钱像不像阔老太太”?

姐姐说;“是呀变化多大,现在咱们的生活也好了可咱们也老”。

我说;“生活是好多了,但花销也很大孩子上大学一年就得两万多”

妈妈听到了我们的谈话,停止了数钱,从小花钱包里拿出了几张“练功卷”递给了我一本正经的说“这个给你,你也不容易不能苦了孩子”。听到了妈妈说的话我们几个孩子同时大笑了起来,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妈妈也笑了,笑的像个开心的孩子,笑得很灿烂。

歌颂母亲的散文诗 篇4

莫过于5月14日

因为这一天全国各地捷报频传

特别是“一带一路”盛会隆重召开

让亿万国人感到无比自豪

更为温馨的是

迎来了感恩母爱的伟大节日――母亲节

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从早到晚手机上频频传递着

庆祝母亲节的消息

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现着

母亲在儿女们的簇拥下

兴致勃勃地走出家门

徜徉于静谧秀丽的河滨公园

这是多么悠闲和幸福的时刻

然而在平时

有那么多时日原本都属于母亲

可以轻松消闲一下

谁曾想那些

沉重的家务仿佛

牢不可破的枷锁桎梏着母亲

使她须臾也得不到喘息

那爬满额头的纹路以及染霜的鬓发

就是最好的见证

母亲把人生献给了儿女

世界原本是母亲创造的

却不曾拥有一刻休闲的时光

曾记否,是母亲孕育了生命

又是母亲呵护着生命长大

每一个过程无不烙印着母亲的牵挂

和深深的眷念

母爱就像黑夜里的明灯

照亮了儿女人生的前程

母爱是奔腾不息的江河

承载着儿女前进的航船

母亲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

给予儿女的甚多

希望儿女的甚少

常常缜密监督着儿女的言行

生怕有这样那样的闪失

因而千叮咛万嘱咐

小心再小心

在母亲眼里

歌颂母亲的现代散文诗 篇5

自打听到那急促的电话

我的心就一直在您身边

那120的警笛声

一次次敲打着儿子的心

一路上,您攥紧儿的手

儿知道,你要说什么

——

你想说:父亲一个人在家

有人陪着吗?

您想说:家里的那几只小鸡

有人喂养吗?

您想说:家里的那块菜地

有没有人照顾?

您想说:您的子女们现在

都在哪里?

您想说:……

母亲,母亲呀

这些我都会安排好

只是,只是

您太多的嘱咐

我实在承受不住

我要您,我要您

很快的恢复

健健康康的

儿孙们都需要您

家里的菜地、小鸡

也需要您

母亲,母亲啊

你眼角的那颗泪珠

滚在您的脸颊

却痛在儿的心上

年轻时

家里再穷您没流过泪

可此时

抓住儿的手您流泪了

看着您憔悴的模样

我的泪在眼圈里打转

我告诉自己

千万不能失态

在弟妹面前

我需要镇静

母亲,母亲哦

看着你病床上

吐出那带血的痰

我很伤感

没想到只几天

您就病成这样

放心吧!母亲

我们会尽其所有

怀念母亲 篇6

我的母亲叫李松普, 出生在1931年的旧中国, 家庭是当地 (原河南省临汝县, 现汝州市) 小有名气的大地主。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 自小能上学读书。母亲姊妹五人, 排行老三, 有大哥、大姐、弟弟、妹妹。弟弟比母亲小两岁, 较早接受革命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 在弟弟的带领下, 母亲毅然背叛地主家庭, 外出走上革命道路。母亲在许昌解放军野战医院 (现在的中心医院) 当了一名护士, 弟弟则随南下大军解放全中国。

1956年, 正是百废待兴的年代, 医院急缺医生。由于母亲上过学, 算是文化人, 于是参加了全省卫生系统主办的医学班, 三年后成为一名医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起初, 母亲也和别人一样参加运动。但不知什么时候, 母亲成了被批斗的对象。原因是母亲的家庭是大地主。在旧社会, 大地主是剥削穷人的, 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 大地主的女儿自然也好不到哪里 (这是那个年代的定论, 自然是谬论) 。

饱受了“文化大革命”最动荡的年代的摧残后, 1968年, 母亲被下放到许昌县深涧公社 (乡) 接受劳动人民的改造。许昌县深涧公社 (乡) 卫生院是一个破破烂烂的长方形大院子。前半部分是病房区, 后半部分是生活区。卫生院只有一个西医门诊, 一个中医门诊, 一个注射室, 一个药房。全卫生院加起来有八九个医生。由于条件简陋, 生活艰苦, 有门路的医生都调到城里去了。整个卫生院只有我母亲一个西医医生。那时, 我已经八九岁了, 上小学二三年级。每到放假, 我总会到母亲那里去住。

卫生院坐落在深涧公社 (乡) 唯一的一条大街上, 乡政府的主要机构都在这条街上。卫生院的对面, 就是大街上唯一的一家百货店。当时的农村非常落后, 农民生活条件艰苦, 经常处在吃不饱的状态。农民家里每天早晚只能吃红薯茶, 即把红薯切成几块, 用水煮熟, 捞一碗吃了, 就算一顿饭。因此, 红薯是当时的主粮。即使这样, 也很难吃到小麦熟的时候。

母亲在乡卫生院期间, 少了很多麻烦。我能感觉到不论是卫生院, 还是外边的人, 对母亲都很好, 特别是穷苦的农民。由于全卫生院只有我母亲一个西医医生, 她的房间里一天到晚总是有很多病人, 有时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卫生院的后院有一个伙房, 我和母亲都在伙上吃饭。到了中午, 我玩得饿了, 就一个人到伙上吃饭。伙房做饭的叔叔总是说:“去喊你妈过来吃饭。”我过去一看, 房间里有许多病人, 围在母亲旁边等待看病。母亲总说:“你先去吃吧。”在那个年代的农村, 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全乡只有这一家卫生院, 乡亲们往往跑十几千米来乡里看病, 跑到也快中午了。

每天下午一点多的时候, 伙房里的叔叔总是让我再去喊母亲, 他说:“饭已经凉了, 快点让你妈来吃饭。”我又跑到门诊, 对妈妈大声说:“快吃饭去!”这时, 周围的病人也不好意思地劝母亲去吃饭。母亲这才起身, 去伙房匆忙吃点饭后, 就又坐到了桌子前。因为还有很多病人在等她。

我和母亲住在卫生院的一间约有10平方米的屋子里。经常有人来看病时, 拿一篮红薯, 执意送到家里。时间一长, 总会有一堆红薯堆在那里。

在我刚到卫生院不久, 有一天夜里, 外面电闪雷鸣, 刮起大风, 随后大雨就一直下个不停。突然, 雷电声伴着急促的敲门声, 把我从梦中惊醒, 听到门外有人在喊:“李医生, 李医生。”只见母亲已经起床, 对我说了声:“你睡吧。”就背起药箱, 拿着手电筒, 开了门, 消失在雨夜中……

时间长了我才慢慢知道, 母亲经常晚上六七点钟, 有时甚至半夜出诊, 到农民家里给不能上门看病的病人看病。

星期天, 卫生院的病人比较少, 母亲总是带我到农民家里去, 有时走很远的路。到了乡亲们家里, 他们都很热情招待我, 给我煮荷包蛋或者烧红薯吃, 还会领我到村里的果树前摘杏子、柿子、核桃吃。我以为是带我去玩, 后来才知道, 母亲是给一些常年卧病不起的病人看病。

由于在农村常年奔波, 积劳成疾, 加上营养不良, 母亲得了许多疾病。1971年, 母亲从深涧乡卫生院调回许昌县医院。一年后, 母亲因病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上海医治无效去世, 年仅42岁。

母亲的追悼会是在当时许昌县医院的大院里开的。大院里摆满了花圈, 一直摆到大院外面的大街上。有许许多多赶着马车、拉着架子车, 哭哭啼啼的乡亲来参加母亲的追悼会, 还有许多城里不认识的人。他们都哭着, 流着泪, 嘴里不停地说着:“李医生你怎么走了?”“好人怎么没有好报呢……”

母亲去世后, 许昌行政公署追认母亲为革命烈士。遗体火化后, 骨灰埋入许昌市革命烈士陵园。我们兄弟三人由国家抚养到18岁止。

1974年, 我上高中。老师出了道作文题目:“我的母亲”。我哭着, 用泪水写成了一篇悼念母亲的作文。语文老师在整个年级段, 每个班上都读了我的作文。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外班有一个男同学, 和我常在一起玩。他问我:“你妈妈去世前是不是在许昌县医院?”我说:“是。”他说:“是不是高高的、瘦瘦的?”我说:“是。”他问:“是不是叫李松普?”我说:“你怎么知道?”他哭了。他说:“我姥姥去年去世了, 去世之前, 一提到你妈妈就哭。自从你妈妈去世后, 再也没有人上门给她看过病。姥姥常年因病卧床, 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姥姥临终前还哭着喊你妈妈的名字。”两天后, 我应邀到他家去玩。他们全家又一次流着眼泪诉说母亲的好处。原来母亲每星期都要到他家里为老人看病、针灸。

我更加深了对母亲的了解。她不仅在农村为贫苦的农民上门看病, 在城里, 就在她去世的前一年, 还拖着病入膏肓的身体上门为那些行动不便的病人看病。她是怎么想的, 我并不知道……

1975年, 我高中毕业, 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上山下乡当了一名知识青年。我来到了母亲呆过的地方———许昌县深涧乡。我在深涧乡高庄大队王信庄村安家落户, 成为一名农民。

大队会计对我特别好, 对我格外照顾。他家又脏又乱, 散发出一股股难闻的气味。原来他妻子常年因病卧床, 生活不能自理。当他妻子知道我是李医生的儿子时, 一直哭个不停。会计说:“你母亲活着在卫生院时, 经常来家里为她针灸, 有时还带些药。那时候, 她都能下床走路了。”他说:“像你母亲这样的医生太少了, 好人没好命啊!”村里好多人有类似的经历, 他们都对我说, 母亲什么时候到过他家里, 好像是一种荣耀。

村里有个赤脚医生叫李春生, 他的医术就是母亲教的。母亲不仅为农民看病, 而且在许多村子里, 教一些有文化的青年当赤脚医生, 给他们医书, 教他们看病的基本方法。在农村一年里, 村里人对我都很照顾。我没菜吃了, 可以随意到菜园里摘;没面吃了, 到生产队粮仓里拿粮食去磨。我知道, 我享的都是母亲的福。

一转眼, 我已为人父, 年过半百。我们兄弟三人以及我们的子女, 生活都很幸福。没有人受下岗之苦, 没有人受生活之困。我常常在想, 这都是母亲种下的福。

母亲的一生, 是坎坷的一生, 是善良的一生, 是付出的一生。她没有得到善报, 可是她的子孙得到了。

“母亲,母亲” 篇7

第24集志宏带着部队艰难转移,始终没有找到大部队,决定留在山里打游击。雾季过去,鬼子又要开始轰炸了,国秀让子萍和云灿带一部分孩子上山,就在上山途中,遭遇鬼子轰炸,子萍为救一个吓得乱跑的孩子,被炸死了。云灿眼见奶奶和妈妈被鬼子炸死,大哥战死,二哥下落不明,悄悄报名参加了远征军,国秀只得为他送行。国秀为养活孩子们,四处想办法,好不容易买回了粮食,她兴冲冲地回到光华学校,翠儿哭着告诉她有人找。史万林带着众士绅来到国秀办公室,告诉国秀云灿阵亡的消息,国秀顿时蒙了,根本不信这们肖息,决定自己去找缅甸回来的伤兵。国秀带着云旭找遍了重庆和云南的医院,始终没有找到云灿,可她和云旭都坚信云灿没有死。

第25集国秀带着云灿往远征军撤退的路上找去,一路上碰到许多伤兵,他们痛苦地呻吟着,没人营没人问。国秀很心疼,在留在云南做生意的宋善良的帮助下,组织了收容队帮助送伤兵们去医院。国秀和云旭继续找寻着云灿,他们终于在最后一家医院里找到了刚刚做完了截肢手术的云灿,可当云灿醒来发现自己的腿没了,他整个人都傻了。回至家里的云灿觉得自己是个废人,他不愿意再在侯家待着,竟然哨悄爬到街上乞讨,国秀找过来看到这幅景象,声泪俱下。国秀把云灿背回家中后,苦闷的云灿喝完酒撒起酒疯来,国秀狠狠地教训了他,希望他能自己站起来。

第26集云灿彻底醒悟了,在母亲的坟前忏悔,决心重新站起来,做一个有用的人,国秀听了很欣慰。云灿坐着轮椅回到了光华学校,重新做起了老师。莲蓬向国秀要求带抗战回娘家去,国秀艮奇怪,问过昊妈才知道学校里的孙老师喜欢上了莲莲,莲莲想逃避。国秀找到孙老师,询问了他的情况,并告诉他自己不一定会答应此事,孙老师很沮丧。国秀问起莲莲的想法,知道莲莲是因为舍不得抗战才不肯再嫁,国秀决定同意莲莲和抗战先回乡下。孙老师发现莲蓬走了,来找国秀理论,认为国秀没人性,国秀陷入了矛盾之中,她决定同意莲莲改嫁,但不能带走抗战。莲莲无法割舍孩子,决定在侯家守一辈子寡。孙老师再次找到国秀,告诉她母子分离很残忍,宇中也劝解国秀,国秀终于想通了,让莲蓬带着抗战嫁给了孙老师。

第27集1945年,抗战胜利了洋国上下一片欢腾,国秀来到侯母等人坟前,痛哭失声。随着抗战胜利,下江人都急着回乡,孙老师也打算带着莲莲和抗战回武汉了,国秀虽然不舍,却也欣然同意。胜利复员的士兵纷纷坐船回到了家乡,国秀和云旭在码头没有接到志宏,却等来了志宏两年前就已以身报国的消息。云旭根本不信,还是天天跑去码头等待,终于让他等回了衣衫褴偻的父亲。志宏没想到,空空的码头上唯一迎接他们的居然是自己最不喜欢的幺儿子。志宏向国秀求婚,国秀答应了。志宏被任命为重庆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负责国共祀谈的安全保卫工作,当他得知宇中是中共谈判代表时,非常高兴,他希望谈判成功。国秀听说史万林要带人破坏和谈,跑来劝说史万林,遭到史的断然拒绝,而志宏也接到了不许干涉特务队和袍哥组织行动的命令。

第28集志宏无法对抗上级的命令,只好称病回避。特务和袍哥组织为破坏政协大会,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校场口血案,国秀指责志宏奉命纵恶,志宏心情沉重。国秀告诉史万林商会已将他开除,自己也不再和他做朋友,史万林不以为然。刚刚生下小盛利的如玉奉命打入敌人内部,她接受命令,忍痛离开了丈夫和儿子,回到了重庆。国秀猜到如玉回来是要干危险的事情,极力劝阻她放弃,如玉笑着拒绝了。一家人正在为如玉摆欢迎宴时,失踪多年的云峰也回来了,孩子们趁机鼓动父母复婚。志宏因为自己得了肝病,害怕连累国秀,决定暂不复婚,并以军务繁忙为由搬去部队上住。志宏得知如玉加八了军统,十分震惊,他让国秀劝阻如玉,国秀在和如玉的谈话中猜到了如玉的真实目的。

第29集如玉悄悄塞给母亲一本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国秀如饥似渴地读着。志宏至军统劝说如玉,遇到如玉的上级颐主任正欲调戏如玉,盛怒的志宏一拳将颐主任打倒在地。志宏耍如玉脱离军统,遭到如玉拒绝,他登报与如玉脱离了父女关系。云蜂来劝妹妹,在交谈中两人都猜出了对方的身份,彼此心照不宣。志宏因肝病严重而住院,医生告诉国秀他已时日不多,国秀为自己因为他纳妾而对他照顾不多而深深自责。如玉要去南京了,她临行前回家看望了仍然不肯原谅自己的父亲。云蜂发现母亲在看《新民主主义论》,便给母亲做起了讲解,国秀明白云峰也是共产党的人,云峰还告诉他自己已经有了心上人,国秀高兴地告诉了志宏。云灿在知道了哥哥的身份后,也积极要求加入,云峄安排他与田小歌一起为印传单刻钢板,云灿十分高兴。

第30集云峰根据革命形势,打算扩大光华学校的规模,以便保护更多的同志,国秀答应了,并拿出五千万元给云峰安排。曲占国要求云蜂组织光华学校的师生上街游行,云蜂认为应该长期潜伏,保存实力,两人产生了矛盾。上级同意了云峰的意见,曲占国十分失落和嫉妒。军统局撤销,如玉进了保密局并被秘密派遣回了重庆。如玉想方设法,偷溜进顾主任的办公室,窃取到《剿匪戡乱作战计划》,在她把拍有情报的胶卷交给联络人后,联络人不幸被捕,胶卷落入了保密局手中。如玉别无选择,决定牺牲自己,铤而走险,她再次潜入顾主任办公室,将自己凭记忆书写的情报用敌人的电台明码发回了延安。就在她发完报,点燃情报时,顾主任带人冲了进来,如玉被捕了。组织上将如玉的情况告诉了盛涛,盛涛搂着孩子泪流满面。宇中匆匆赶来,告诉国秀如玉已经被捕一周了,组织上多方营救都无计可施,现在唯一的—条路就是志宏。

第31集志宏得知了如玉的真实身份和处境,深深责怪国秀和宇中,当他听说唯一能救如玉的就是他出面时,立刻去找刘军长,却被告知无能无力。宇中和侯家全家都在为无力拯救如玉而伤心落泪,志宏和云峰更是为之前误会了如玉而难过。志宏去见刘宝川,刘告诉他此案案情重大,蒋介石已亲自批示过了,唯一能让如玉活命的办法就是让如玉把一切交代出来。志宏将这个结果告诉了宇中和国秀,宇中告诉他如玉交代出来也已经不会给组织带来任何损失,可担心如玉不会同意,志宏决定和国秀—起去劝如玉。国秀和志宏见到遍体鳞伤的如玉,十分心疼,如玉请母亲帮忙照顾儿子盛利。在志宏的要求下,他们换到山间别墅见面,志宏让国秀先回避,自己与如玉单独谈。

4 散文诗两首(荷叶 母亲)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本篇文章,要求注意诗行之间的停顿。

2、让学生融入诗中,仿佛自己就是诗人。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读懂作者的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并有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你们的心里,母亲的形象时怎么样的呢?请几位同学站起来描述一下自己的母亲……

有人把母亲比喻成太阳,有人把母亲比喻成雨露,也有人把母亲比喻成前进的灯塔,你会母亲比喻成什么呢?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作家冰心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形象呢?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当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26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以“男士”为笔名,写了一组以妇女为题材的散文,结集为《关于女人》。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也有人说冰心是度过了一个爱的世纪。

三、写作背景

作者看见雨中的红莲垂再荷叶下,想到了母亲与儿女之间的亲情,就用荷叶来赞美母爱。

四、检查字词

并蒂(bìng dì)姊妹(zǐ mèi)菡萏(hàn dàn)覆盖(fù gài)荫蔽(yīn bì)

并蒂: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姊妹:姐姐和妹妹;对年辈相当的女性的通称。菡萏: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覆盖:遮盖;掩盖。荫蔽:遮蔽;隐蔽。

五、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有停顿、有感情地朗读。(1)教师领读第一段落。(2)学生齐声朗读。

(3)教师纠正易读错的生字、词。

六、想一想

1.《荷叶母亲》写莲花,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2.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参考答案:荷叶就像母亲一样保护着红莲。无论遇到了多少困难和危险,荷叶都会去保护红莲。同时这句话也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七、做一做

请同学们尝试仿写最后一段。母亲啊,你是泥土,我是花草,当我在太阳下炙烤时,除了你,谁还能滋润我干涸的心灵。

母亲啊,你是流水,我是鱼儿,当干旱来临时,除了你,谁还能为我提供一个安定的家。

上一篇:诗词赏析答题技巧下一篇: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