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及改进措施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及改进措施(推荐10篇)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及改进措施 篇1

北京林业大学 100083

摘要:随着我国接连出台的教育资助政策,高等教育已建立起了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资助体系,资助力度也随之上升。当前,我国信息化产业迅猛发展,且各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高效性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资助工作公平公正,高效快捷,加快推进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本调研报告分析了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调查样本,调研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需求和问题,基于此对资助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总体建设设计原则,并简述了我校资助管理系统的探索过程。关键词:高校 资助 管理系统 调研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大事,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北京林业大学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多年来,我校资助工作逐步形成了秉承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核心工作理念,形成了以“奖、助、贷、勤、免、补”为主体,社会资助作补充的“6+1”资助工作格局,我校资助工作通过科学的规划,完备的体系建设,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严承诺,实现了促进学生心智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工作目标。

正是由于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金额庞大,涉及的面广,政策性强等特点,所以有必要通过信息技术,设计出一套功能完善,易于操作,运作精确的管理信息系统,实效高校资助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高效化,使资助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和助困作用。

一、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课题组分析北京林业大学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后,发现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问题表现:

1.现有系统数据关联性太强,部分数据的错误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数据错误。2.现有系统集成了学生工作的许多功能如迎新管理、宿舍管理、辅导员评价、评价评优等模块,造成系统过于庞大,维护起来困难。

3.现有系统在用户角色和用户权限设置方面,与学校相关的职能机构不相吻合,造成了系统与实际工作不同步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其中,学生对现有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存在的缺点统计如图1.图1:北京林业大学现有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

调查显示,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存在不少问题,在用户界面,用户体验和响应速度等方面确实存在缺陷。且系统集成模块太多导致学生使用系统时,不易找到所需要的模块。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系统利用率下降,失去了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图2是对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使用学工系统频率的调研数据:

图2: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使用现有学工系统的频率 此外,学校资助工作部门对学生使用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培训工作没有跟进,导致多数学生对现有的学工系统使用和了解方面欠缺,仅通过新生入学时由二级学院相关辅导员深入到班级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学工系统填写个人信息,此后除了在评奖评优阶段强制使用外,平时学生基本不用学工系统,导致现有学工系统的使用率下降,达不到学工系统本来的目的。图3显示了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对现有学工系统的认知程度。

图3: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对现有学工系统的认知程度

调查显示,林业大学多数学生对现有学生工作系统的认知仅停留在新生入学时强制使用阶段,对学工系统只是知道其大致用途,并不了解学工系统的真正目的。还有大部分学生对现有学生工作系统表示“不知道”。

课题组认为,加强对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的培训工作,让学生和二级学院资助工作辅导员对学工系统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开展办公,让学生和基层辅导员养成使用学工系统办公的习惯,形成固定的办公模式。这样,既能够提升学工系统的使用效率,也能够提升工作效率。

二、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以北京林业大学为样本做了调研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林业大学所进行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总形势非常喜人,但也还存在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标准还不够科学规范,用于学生资助管理所界定的方法也是还比较单一,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学生个人提供的贫困证明而建立起的静态式贫困生档案信息上,或辅导员班主任根据一些信息主观判断为主的层次上,缺乏规范的评判标准和工作流程。缺乏监督机制下的主观判断、学校良性资助体系构建工作还在研究探索阶段、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图4是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对现行的资助评审模式的判断。

图4:北京林业大学资助对象评审所采用的方法

如图4所示,林业大学多数二级学院都是采用班级民主选举和辅导员根据材料判定的方法来判定资助对象,这种方式缺乏科学性。对于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很容易对一些自尊心较强,不愿让别人知道自身家庭情况的学生得不到资助;对于辅导员通过证明材料判定的方法,也会因为材料造假等原因导致助学资金没有使用在需要的人身上,也存在不公平性和不公开性。

(二)资助合理性研究尚是空白。如何分配有效的资助资金以达到最大的资助效用,尚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或使用的办法。二级学院在这方面主观任意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而由此也造成了一些反面效应,如在意识淡薄等。

(三)作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最主要形式: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目前仍然是手工方式为主,存在非常多的困难。由于贫困生界定和资助合理性研究的空白,助学贷款的资助合理性也同样存在问题。

基于以上几点,课题组认为,目前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中,由于制度安排、个体能动性等主客观方面的局限,使得该项工作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了以上这些因管理模式不当而出现的问题表现。因此,本调研报告拟从完善该项工作的管理模式角度出发,提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和实际可行的方法。并将这些全新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达到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资助工作,服务于广大贫困生和资助工作者。

三、高校资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针对现有的资助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确定一套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十分必要。实现资助管理的信息化、高效化、透明化。通过在网站发布资助信息,学生登录网站,根据资助条件判断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在网上填写相关资料进行申报,数据提交后保存在数据库;然后由学院相关人员提取数据库保存的申报数据,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提交给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符合的进行公示,并办理相关手续学生可登录网站随时查询审批过程及结果。

根据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需要,系统主要应实现以下功能:贫困生管理、勤工助学管理、助学贷款管理、奖助学金管理、系统后台管理五大部分系统总体功能如图5所示。

图5:高校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一)贫困生管理 贫困生数据库是整套资助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因为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都是针对贫困生开展的资助项目此功能中的贫困生申请和审核工作是各项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均有权申请进入贫困生库,系统可以实现学生注册登录提交数据,学院及学校分级审核,自动生成学生的贫困等级。

(二)勤工助学管理 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岗位的信息查询申请审核等功能所有贫困生在规定时间内均有权进行勤工助学金申请,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然后学院、学校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最后会自动生成批准或未获批准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三)助学贷款管理,主要包括助学贷款的申请与查询审核等功能 学生登录后可以进行助学贷款的申请及查询,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然后学院、学校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最后会自动生成批准或未获批准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四)奖助学金管理,主要包括奖助学金的申请与查询审核发放等功能学生登录后可以进行奖助学金的申请及查询,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然后学院、学校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最后会自动生成批准或未获批准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五)系统管理,系统管理的功能较多,包括学生信息管理、资助学生信息管理、角色及权限管理、用户管理信息审核及发布数据统计分析等,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实现学生信息管理 用户管理权限分配资助项目发布数据安全等的重要管理模块其中,学生信息管理主要进行在校学生信息导入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形成资助管理系统的初始数据。

系统用户主要有:(1)学生(贫困生),可以查看资助通知,申请资助项目,查看申请状态等;(2)班主任,可以查看本班贫困生信息,对提交申请的学生资助项目进行审核,查看审核历史数据等;(3)学院审核人员,可以查看贫困生信息,对辅导员审核通过的学生资助申请项目进行复审,查看审核历史数据等;(4)学校审核人员,可以查看审核学院审核通过的学生资助申请项目及贫困生信息,查看资助项目审核历史数据等;(5)管理人员,可以对系统初始数据进行处理,审核发布资助信息,分析统计资助信息并生成报表,对系统用户及权限进行管理等。

四、对现有系统改良后的高校资助管理系统设计

根据高校资助管理的政策规定,结合当前传统管理方式的运作过程,通过系统分析,理清了高校资助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在现有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可以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数据库的概念模型。

1.贫困生管理子系统。学生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系统后进入贫困生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信息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审核学生填写信息和上交的证明文件是否相符,若信息不属实或不符合条件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确定信息真实有效且符合贫困生条件,审核修改系统判定的贫困等级,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审核工作结束后,依次由学院审核人员和学校审核人员对贫困生认定申请进行复核和终审,批准则将贫困生信息保存至数据库;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2.勤工助学管理子系统。首先由学院相关人员录入岗位信息,再由学校系统管理人员审核后发布接下来,贫困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系统,选择勤工助学管理,进入勤工助学申请页面,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并将申请表提交,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后进入勤工助学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信息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审核学生的申请信息,若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批准则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审核结束后,由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登录系统,系统自动将辅导员审核通过的学生的申请信息按照院校级别显示给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若批准申请则将勤工助学信息保存至数据库,并返回工作通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3.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贫困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系统后,选择助学贷款申请,进入助学贷款申请页面,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并将申请表提交,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系统后进入助学贷款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审核学生的申请信息,若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批准则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的审核工作结束后,由学院审核人员进行复审,最后由学校审核人员进行终审,若批准申请则将助学贷款信息保存至数据库同时发送给相关银行系统,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4.奖助学金管理子系统。贫困生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系统后进入助学金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信息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依次进行审核,若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批准则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审核结束后,由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登录系统,系统自动将辅导员审核通过的学生的申请信息按照院校级别显示给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若批准申请则将奖助学金信息保存至数据库,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5.系统管理子系统。管理员登录后,通过学生信息管理导入学生数据;通过用户管理可以实现系统角色的管理及权限分配,对用户信息进行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等操作;通过信息审核与发布,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向所有用户发布相关的资助信息,以便贫困生申请,同时控制审核工作的及时进行;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可以对资助项目资助学生资助金额等进行汇总统计,跟踪执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其他用户登录后,通过系统管理子系统只能修改自己的密码。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6所示。

图6:高校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总结结构图

五、总结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及改进措施 篇2

1 冬季桑园管理的现状

多年来, 大多数蚕农在桑园的冬季管理问题上, 除了对桑树进行冬伐在外, 诸如翻耕土壤、施放有机质肥料等能提高亩桑产叶量的重要措施都忽略掉了。许多农民甚至开春施肥时也不开沟, 一到雨天便拿着化肥直接施于桑园的地面上, 这样肥效低, 土壤板结严重, 田地理化性状差, 土地贫瘠, 严重影响桑根的生长发育, 桑树生长缓慢, 年产桑叶量低, 叶质差, 养蚕时蚕儿就会营养不良, 往往体质较弱, 产出的茧质差, 茧量也低, 甚至由于蚕的体质虚弱, 还会暴发蚕病, 造成很大损失。冬季不做土地耕翻, 园中的虫卵、蛹得以顺利越冬, 来年孵化后危害桑树严重。近年来出现的桑瘿蚊危害成灾, 这与我们长期不耕翻土地有很大的关系。如此看来, 加强桑园的冬季管理是提高亩桑产叶量, 增加农民养蚕收入的有力保障。

2 冬季桑园管理的几点意见

2.1 桑树的冬伐

这项工作应在每年的冬至前后一星期左右进行, 如果冬季天气暖和要适当推迟冬伐时间, 否则冬伐后, 桑树就会发芽。桑树过早发芽, 遇上严寒时嫩枝将会被冻伤;但也不能等到天气变暖时才剪伐, 因为此时桑树体液加速流动, 供桑枝生长需要, 桑树根部贮藏的养分受到消耗, 桑树生长不良, 因此要认真把握好剪伐的时间, 冬伐采用冬留长枝为好。

2.2 及时清园

在桑树生长的同时, 桑树的害虫也大量繁殖生长危害桑树, 当桑树停止生长时, 害虫就会以休眠的方式栖息在桑树的枯枝、落叶, 甚至在树体内, 如不及时清理, 来年春暖时这些栖息在桑园里的病菌虫害就会繁殖生长危害桑树。因此, 在冬伐后, 要及时处理好桑园的枯枝落叶。

2.3 及时冬耕桑地

农谚有“犁地过冬, 好过肥壅”, 说明冬耕土地的重要作用, 它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的经验总结。

(1) 翻耕土地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有利于好氧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得到较彻底的分解, 从而增加土壤养分, 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冬耕, 把下层长期施用化肥而板结的土壤暴露出来, 经过日晒, 风吹雨打, 加速板结土壤的风化过程。

(2) 冬耕能破坏有害昆虫的地下藏所, 使这些栖息在土壤里的害虫不能越冬而死亡, 大大减少来年虫源。特别是桑瘿蚊, 冬翻土壤能大量消灭桑瘿蚊虫蛹。

(3) 冬耕能提高桑树根系的活性, 通过耕翻土壤, 增加土壤里的氧份, 提高土壤温度,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从而使根系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 翻耕土壤能适当切断部分旧根, 刺激新根生长, 增加根系的活性, 提高吸收的功能。

(4) 冬耕在冬伐清园后进行为宜。

3 增施有机质肥料

对农作物来说, 有机质肥料营养全面, 肥效长, 含有机质肥料多的土地, 农作物生长就良好;反之就会因缺少有机质肥料而造成桑树长势差、产量低、品质差。通常土壤肥力就是以有机质的含量多少作为标准而做出的结论。长期以来, 由于施化肥能省工、省力, 蚕农们已不再重视桑园有机质肥料的施用了。事实上, 冬季施肥 (有机质肥料及慢性化肥磷肥) 是一年中桑树施肥最重要、最有效的一次施肥。首先它能大体上满足桑树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另外冬施有机质肥料对于土地理化性的改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施肥时间应在冬伐、清园、耕作后尽量提早。有机质肥料的种类很多, 凡动植物的尸体及排泄物, 经处理后均为有机质肥料, 各农户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施用, 但不管施何种有机质肥料均应与磷肥混合施用, 磷肥每亩50kg以上, 有机质肥料要精粗结合, 总量1t以上。

冬季桑园管理在蚕桑生产中是一项既经济又有效的工作措施, 做好冬季桑园的管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针对多年来柳城县大多数蚕农在桑园冬季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提出了冬季桑园管理的几点意见并强调增施有机质肥料的作用。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及改进措施 篇3

【关键词】学生管理 现状 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的接轨,除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高校教育也将逐渐地普及。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到了2003年。我国高等院校的入学率达到了17%。到2006年这一比率达到了22%,这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并不仅仅代表着学生人数的增多,也意味着相应的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等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的高校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不断的改进完善。

一、目前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

针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新的《中国高等教育规定》,各大高校都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大多数学校采用的都是“1+x”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制度虽然在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有发挥了效用,但是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学生管理制度作为约束学生行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强化管理手段的载体,必须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有力的约束。现在的制度對大学生日常行为没有明确的要求,制度范围过于宽泛;在制度中没有明确的指出“学生不应做什么”,在处罚和奖惩制度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对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没有明确的细分,容易造成管理工作的混乱。

2.管理部门效能低下

高等教育竞争日益严重,学生成为各个高等学校的宝贵资源,为了吸引学生,扩大学校的规模,不少学校都围绕着学生的成长设立新管理部门。这些新的部门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管理的工作力度,但是更多的会造成管理部门职能的混乱。另外,我国高校在引入人才方面喜欢从本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留优秀人才。管理队伍的组成多采用专兼职的方法,虽然暂时解决了管理工作人员的短缺问题,但是却为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增加了忧患。

3.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化素质

目前,高校里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管理的就是辅导员,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主力军。辅导员素质的高低,是否能够发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辅导员最根本的发展路径是进行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离专业化这个概念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专业化就是指把辅导员培养成心理咨询、道德建设、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而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很少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是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在学生管理方面缺少专业化知识。

4.学生文体活动管理松散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网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运动设备。但是很少有学生去参与其中。这主要是由于学校的管理松散、组织能力较差,活动仅仅只是满足玩乐的需求,却没有思想引领的效果;活动重复性太多,缺乏创新,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兴趣,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学术性活动较少。这种低质量的校园活动难以满足学生的问题活动需要。无法形成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1.注重创新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它是高等学校之所以被称为“高等”的主要原因;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学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具;开展社会服务是高校的最终目的,是前两项职能的延伸与应用。人才不仅仅是各科学习成绩优秀。拿到一大堆证书的人,而是拥有创造力,有良好道德素质,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人。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该高校就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矿业大学5月14日举行的建党九十周年名师名家专场报告,对学生的视野开拓及人生规划发面都起着较大的启迪意义;2011年11月7日,中国矿业大学举行“爱国我先行,国旗在我心”的升旗仪式,学生在这一仪式中深刻的感受到强烈的名族自豪高和荣誉感。

2.依法治校

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首先要对学校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学校在运作过程中能够依法办事,保障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学校对学生申述案件的受理应当要做到公平,公开;成立专门的学术委员会以限制监督学校的行政权和学术权,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增强高层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学生工作制度的制定上也应当遵守法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首先,该制度要弥补教育和管理工作各方面的空白,使每个细分的工作都有章可循;其次,要避免临时性、应急性规章制度的存在,朝立夕改的制度会降低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再次,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不能因为个别人破坏了制度的权威性。中国矿业大学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就有较高的严密性,该学校制定了《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中国矿业大学专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安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管理。

3.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才能消除学生的戒心,与学生融为一体,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管理制度上,管理者应当严格遵守,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执法的公开透明;管理者应当心中有法,不能滥用权力以谋取私利。学校对于管理人员应当进行严格的考核,从基本职能、专业素养、校规执行等多方面进行培训和沟通交流。对于人才培养,中国矿业大学也有很严格的制度:针对辅导员的选择,该校制定了《学生政治辅导员选拔考核办法》,从作风、知识掌握等方面严格考核和选拔人才;学校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拓展训练,展开专题研讨会-组织参加实践,从各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养;实行工作月报告制度,每个辅导员在月初都要针对上个月的主要工作、遇到的困难、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工作开展等方面进行总结汇报;为了及时发现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学校实施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制度,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及时关注学生动态。

三、总结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及改进措施 篇4

民治小学

段亚鹏

一年级学生已经上学快三个月了,在老师的教导下学生们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习惯,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1)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大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思想溜号的现象较为严重。孩子在做课堂作业时,有的边做边玩,不够专心,少数学生必须有老师督促才能完成任务。

(2)欠缺认真倾听的习惯。许多学生认为认真倾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观察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往往喊着“老师我”,有抢答现象。

(3)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欠缺。边读边思考是一种良好的的阅读习惯。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题读完后,就等待着老师提问,没有自己思考的习惯。所以有的题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缺乏细心与朗读技巧,没有读懂题目,不知道从何做起,不会审题。

(4)认真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做作业的姿势不端正,需要教师与家长反复提醒。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良的姿势为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一尺一拳一

寸”做到的学生很少。年级越高,字迹越不端正,学生涂改随意,不整洁,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学困生不能及时改正错题。

(5)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足。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的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吱吱唔唔,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的内容和题目的要求完全无关。

面临种种状况,必须要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法,以下是我改变学生的一些想法:

一、良好的习惯 课堂是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刚开学就要对他们进行坐、立、行、走、文明礼貌、课前准备等常规教育。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其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养成习惯,如:“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书本、文具放桌上,抬头挺胸看前方。”课堂上随时提醒学生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的坐势,并按照统一的标准提醒学生按要求去做,如:“谁能像我这样

坐”,生答:“我就像你这样坐”。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就说“小眼睛”,生说:“亮晶晶”,师:“看谁的小星星最亮”,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我身上。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规范,明确了要求,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二、良好的习惯 示范是最好的教育

低年级学生幼稚、天真、行为不受拘束,常会犯一些幼稚的错误,做出幼稚的举动,如上课坐不住,喜欢随便说话,书写不认真,不遵守纪律,不会扫地等等。光跟他们说不起作用,他们也不太理解。但低年级小朋友天真可爱,模仿力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老师的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学生刚开始学扫地时,我一同参与,教给孩子们扫地的方法,及时表扬爱劳动的学生,激起他们的劳动热情。一两个月后,他们从不会扫地、不愿扫地,到抢着要扫地,并能自觉、认真地完成值日工作。在教学上,我随时去发现那些书写工整、作业认真的学生,并指定他们当“小老师”帮助那些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超级粉丝,老师良好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训练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老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是最好的教育。人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

首先自己要做到。上课起立时,老师标准的站姿就是无声的命令;课后,地上的捡纸我捡起就是最好的榜样。对学生的行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对学生起到激励和表扬的作用。

三、良好的习惯 亲身体验是有效方法

低年级的孩子最崇拜老师,期望当上小老师、小干部。因此,老师要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劳动委员,领发员,领读员,领队员等,每月一轮换,让每位学生轮流尝试角色的体验(当然要选组织能力强的,自觉性较高的学生)。这些小干部的设立,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我经常用比赛、夺红旗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如:谁每天自觉地扫地、抹门窗,看到地上的纸屑就捡起等,每自觉地做了一次就奖一面小红旗,每月一评,比谁得红旗最多颁发奖品。清洁卫生做好了,可班上还有一件事让人头疼,每次一下课,学生在教室走动,就把桌子撞歪了,等到第二节课上课时,教室的桌子就像一条“蛇”一样弯弯曲曲的,叫人目不忍睹。于是我就点几名学生上讲台看一下他们的桌子,并教他们怎样把桌子摆放整齐,再次让他们环顾教室四周,他们笑着说:“看到这样干净整洁的教室,心里真舒服!”从那以后,只要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就主动摆放桌子,有的望桌子的两边是否对齐,有的在看两张

桌子中间的缝隙是否成一条直线,大约一个月过后,我随时走进教室都是干净整洁的。每天早上领读员自觉地带着同学们读书,课间操,领队员立刻组织同学们站好队走到操场。我把这种常规要求落实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树立身边的典型,在班级管理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四、良好的习惯 家校配合

不少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由于学校学生家庭结构的多样性,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单亲家庭等,而这些家庭中,因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差异,多多少少存在教育思想不正确,或能力不够,或教育方法不当,或为生计所困,造成这些家庭中的反教育行为的存在,以及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存在。我们知道,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使命。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出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时,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经常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交流,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情况,并询问孩子在家表现,对于反常学生进行不定期家访、电话联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和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及改进措施 篇5

一、法律事务管理的概念

企业中的法律事务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其日常经济管理活动中运用法律的手段对其各项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从法律方面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保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法律的顺利实施。从而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提高企业活力以及应变能力,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推动企业整体发展的目标。

二、法律事务管理的重要性

法律事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显。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依靠市场机制来完成,不同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需要一定的合约也就是相关的法律来进行来约束。从企业的角度看,是否进行法律事务管理是评判其是否为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依靠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发电企业的日常运作,使企业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有序。总之,法律事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

(1)法律可以调整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2)尊重市场经济的法制特点,顺应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发电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现状

发电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着不到位和模糊的环节,没有充分意识到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1.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法律事务管理对企业的投资融资、经营管理等一些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事项能够提供有力的参考,并且,法律也不仅仅是企业预测和规避风险的依据,也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资源。但在大部分的发电企业中,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资源其价值和重要性却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法律事务管理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缺乏健全管理机制,职能弱化一大部分的发电企业没有设立综合法律服务机构,也未能设立相关的专职人员或法律顾问以及专门的办公场所,有关企业法律的事务与普通事务性工作混为一谈,多由业务部门和下属单位多头分散管理,不能做到专业的处理和对潜在风险的及时查别。法律事务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也并不健全,未能形成规范和专业的长效工作机制,规避风险能力弱。

3.法律事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随着企业改革的发展,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整体管理工作的效果有着越来越直接的作用,因此,发电企业对法律事务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大部分的发电企业中既懂得相关法律知识又懂得企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偏少,多为兼职性质的法律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素质的欠缺导致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效果不佳,使企业既浪费了人力资源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发电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改进措施

1.加强基层法律事务建设

在发电企业的运行中,大量的经营行为都来自基层,所以应做好企业基础法律事务力量的建设,增加对基层法务工作的重视可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法律顾问或法务机构处理法律事务的程序和标准,改变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实现规范化;提高企业法务管控能力,加强对发电企业基层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策略改进,实现科学化;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动信息化。

2.确定依法治理的方向

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完善发电企业的内部管控机制,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将法务监督纳入到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中,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二是拉近法律事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的关系,法务管理工作者应当被纳入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保证其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以及经营活动中并参与企业的重大会议和决策,以便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及时的预测和防范;三是规范经营与维权,将法律文化融入到企业经营之中,宣传诚信经营理念,提高管理层的法律意识,并将各岗位纳入法制轨道,将合法经营理念渗入员工内心。

3.建设高素质的法律事务管理团队

首先,实行严格的准入规则,这是获得优质法务工作者的首步。其次,在员工就职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职业培训,不仅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其深入了解企业现状以及市场形式,帮助员工树立法律事务管理意识,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且,发电企业应在内部创造有利于法务人员进步的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尽量做到人尽其用,从而促进法律事务管理人员为发电企业工作的积极性。

五、结论

发电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法律事务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常态化工作,企业对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对相关制度的建立和组织机构的健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配备都深刻影响着发电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创新,把法律事务管理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化.当前发电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现状与风险防范[J].法制与社会,,(3):190-191.

[2]陈泽鸿.新形势下提升电力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效能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6):72-74.

[3]高靖.提高电力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效能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15,(36):107-109.

[4]毋郁东.试析企业发展中的法律事务管理问题[J].商业故事,2015,(4):118.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及改进措施 篇6

摘 要: 初中生物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观念上并没有得到重视。自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学生物教学虽然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调整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我认为,要找准原因,摆脱当前的教育困境,应从领导重视、教材、教学、考试制度等方面想法找出路。本文从生物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健词:初中生物教学现状调查改进措施

一、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领导不够重视初中生物的教研教学工作。

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领导不够重视初中生物的教研教学工作,生物课的教学一般都采取“搭便车”的形式,由化学或物理教师兼任,一般初中没有专门的生物教研组,而大多与化学合并在同一教研组,在教研组开展活动时主要讨论的也是统考科目的问题。另外不少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依据仍然是以学生统考成绩和升学分数作为量化的主要指标,导致学校不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整个社会、学生、家长都不重视,致使学生学习无动力,教师教着费力,甚至还会使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因而有些生物教师心灰意冷,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对生物教学失去信心。

2.师资队伍不稳定。

由于学校各种待遇都与学生的统考成绩挂钩,而生物学科由于不是所谓的“主科”,得不到学生及教师的重视,考试成绩可想而知,根本不能与主科的成绩相提并论。从而导致生物教师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专业达标率低,兼课教师多且不稳定,长此以往,在教法和学法上表现出“近亲繁殖”的后遗症

3.生物实验难以正常开展。

因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因而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其他手段不能代替的。但是由于初中生物不参加中考,所以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生物实验室,学生实验只能搬到教室上,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做生物实验,还有的学校实验室虽有但形同虚设,导致初中学生绝大部份不能正确使用显微镜,不能按正确方法制作生物切片等。由于初、高中生物衔接性还是很强的,初中生物的基础不好,也会直接影响高中生物的教学。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有关部门应为教师教学提供必要条件,实验尽量开足开齐。

4.生物教师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近几年由于中学(特别是高中)和大学连年扩招,大量年轻人进入教师队伍,这无疑为中学生物教学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短时间内由于进入师范的学生整体水平的下降(可以说很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教师培训资源的紧张,所以年轻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从敬业精神到工作习惯,从业务水平到教学技能,都亟待提高。由于自身的水平,授课时对教材只能是“浅入浅出”,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较为

单一,使生物学科本身的魅力无从展现,生物学科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一方面学生从部分教师、家长平时谈话中,感觉到初中生物是门“豆芽课”,学好、学不好对升学无关紧要,这些学生考虑到升学的现实,同时也迫于这种升学的压力,于是慢慢地把学习生物放在次要的地位,生物课上缺乏热情、做“主科”作业等时常发生,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改进生物教学措施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途径

1.坚持教育方针,争取学校行政部门对生物课的重视

中学教育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规定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必须的一门基础课,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应有同等的地位,不应存在“主科”与“豆芽课”之分。作为生物教研部门和广大生物教师,一方面应理直气壮地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生物教学和教研活动,积极与学校行政部门沟通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教研计划的制定、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教师与学生成绩的考核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和可行性的建议,以获得学校行政部门的信赖和大力支持。

2.以学生为本,改变教学手段

中学生物教学应该结合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

代的探究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把教师难以说清和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生物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从生物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3.实行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解“绿色植物的色素种类及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盖?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联系?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

学生们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活跃课堂气氛。

4.完善改革评价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评价也需加以改革,评价内容应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合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在个人品质学习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发展,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更多地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获取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以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提高教师素质,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的保障。然而,现在仍然有一些教师才用陈旧的教育理念,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教学工作,忽视了系统学习、研究生物课标和生物教材。因此,教师除了加强对生物的系统学习和研究生物教材以外,还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学习,积极参加学科培训,在持续学习中更新教育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年轻老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而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应多与区教研员交流学习,生物教师之间还应多互

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应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一些课堂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参考文献:

[1] 杨兆山.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叶佩民.《生物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及改进措施 篇7

经过前期的探索实践, 国务院在2007年5月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2007]13号) , 为健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颁布后, 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国高校目前已经建立了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新生入学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在内的“多元混合”的资助政策体系, 保证了大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 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2016年8月, 教育部发布了《2015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统计了2015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学生资助基本情况。对比分析教育部历年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可以发现, 目前中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政策覆盖面逐步扩大, 资助力度不断加大

随着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 政策覆盖面逐步扩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助人次逐年扩大。2007-2011年, 中国各类资助政策资助普通高校学生累计1.79亿人次[2];2013年, 中国各类资助政策资助普通高校学生3724.07万人次[3], 2014年继续增加到4064.25万人次[4], 2015年, 资助人次进一步扩大到4141.58万人次。[5]二是覆盖人群逐步增加。对于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学生来说, 高校资助政策在政策制定初期就确定, 按国家规定规范办学、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4%~6%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民办高校 (含独立学院) 招收的本专科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 均可享受国家资助政策, 保证资助政策实现了公办、民办高校全覆盖。对于高校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 资助政策实现了由本、专科生到研究生的各层次全覆盖, 尤其是201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实施, 2014年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制度, 加上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制度, 资助政策体系对研究生的覆盖面有了很大提升。对于高校学生就读期间不同时期来说, 2009年启动的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制度, 2012年启动的高校新生入学资助项目, 实现了政策覆盖面从入学前到在校期间再到毕业后的全时段覆盖。政策覆盖人群的类别也从最初主要面向高校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逐步扩展到应征入伍在校大学生、退役士兵、基层就业大学毕业生、直招士官大学生等特殊人群。

在高校资助政策覆盖面逐步扩大的同时, 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助总金额逐年扩大, 年均增速远高于同期GDP增速。2007-2011年, 中国各类资助政策资助普通高校学生累计资助金额1817.18亿元[2];2012年资助总金额为547.84亿元[6];2013年资助总金额达到574.11亿元[3];2014年, 资助金额扩大到716.86亿元[4];2015年, 资助金额进一步扩大到847.97亿元。[5]从2012年到2015年, 资助金额增加了299.16亿元, 年均增速15.68%;而2012年中国GDP为51.9万亿元, 2015年GDP为67.67万亿元, 年均增速仅为9.25%, 资助金额的增速要远高于同期GDP增速。二是各项资助政策的资助力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逐步提升, 如2014年起本专科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限额由6000元提高到8000元, 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限额由6000元提高到12000元。勤工俭学的劳动报酬要求随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调整, 原则上不得低于最低标准。

二、资助资金来源多元化, 但政府主导地位明显

目前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资金来源涵盖了政府、市场 (以银行为代表金融机构) 、高校、社会 (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等) 等多个方面, 保证了资助政策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 2007-2011年, 中国各类资助政策资助普通高校学生累计金额1817.18亿元, 其中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817.8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45%。[2]2012年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财政资金272.32亿元, 占当年资助总额的49.7%。[6]2013年, 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财政资金288.29亿元, 占当年资助总额的50.22%。[3]2014年, 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财政资金366.65亿元, 占当年资助总额的51.15%。[4]2015年, 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财政资金投入431.45亿元, 占当年资助总额的50.88%。[2]数据清楚表明,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 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是高校资助政策经费主要来源, 基本保持在资助经费总额一半左右, 政府主导作用非常突出。

三、有偿资助、无偿资助、奖励资助综合发展

目前高校家庭资助政策, 大致可分为有偿资助、无偿资助、奖励资助三大类。有偿资助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为主, 还包括勤工俭学、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需要受资助学生履行偿还贷款、付出劳动、参加兵役、基层就业、从事一定年限基层教育事业等义务才能获得相关资助。无偿资助以国家助学金为主, 包括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政策, 受资助学生只要经认定合格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可以享受, 无需偿还或付出劳动。奖励资助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为主, 受资助对象需要符合品学兼优等评定条件才能享受。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只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近年来, 随着资助政策体系中有偿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有偿资助的比例在逐步提高, 已基本和无偿资助持平, 而奖励资助比例基本稳定不变。以2015年为例, 无偿资助部分, 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1073.30万人次, 资助金额284.83亿元, 占高校资助总额的33.59%;学费减免资助18.63万人, 减免金额5.23亿元, 占高校资助总额的0.62%。特殊困难补助166.61万人次, 资助金额7.69亿元, 占高校资助总额的0.91%。[5]有偿资助部分, 全国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32.57万人, 发放金额219.86亿元, 占高校资助总额的25.93%;勤工助学资助金额24.20亿元, 占高校资助总额的2.85%;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资助137.43万人次, 资助金额36.33亿元, 占高校资助总额的4.28%;全国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享受国家资助11.11万人, 资助金额14.07亿元, 占高校资助总额的1.66%;全国高校学生赴基层就业享受学费补偿贷款代偿6.64万人, 资助金额6.51亿元, 占高校资助总额的0.77%。[5]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比例大致相当, 基本都在资助总额的35%左右。奖励资助部分, 国家奖学金共奖励本专科生5万人共4亿元;奖励硕士研究生3.50万人共7亿元;奖励博士研究生1万人共3亿元。[5]

四、资助政策社会影响愈发明显

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发展, 帮助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 圆了大学梦, 改变了个人和家庭命运, 受到了各方好评。2015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期评估报告显示, 社会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接近90%。[7]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满意度较高, 接近91%。[7]学校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满意度最高, 超过95%, 普通高校的满意度要高于普通中学。[7]虽然家长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约83%, 但高等教育阶段家长的满意度最高[7], 高于其他教育阶段家长,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高校资助政策取得了良好政策效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在全国受助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包括全国劳模、道德楷模、大学生年度人物和优秀青少年在内的成长成才典型。[7]

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15年,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8], 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贡献功不可没。另一方面, 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通, 保证了特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促进了社会稳定发展。比如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等资助政策的建立和完善, 有效引导了大学生毕业后赴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 激励和支持高校学生投身国防建设, 吸引和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到乡镇等基层学校从事教育事业。

摘要:中国高校目前已经建立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在内的“多元混合”的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政策覆盖面逐步扩大, 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二是资助资金来源多元化, 但政府主导地位明显;三是有偿资助、无偿资助、奖励资助综合发展;四是资助政策社会影响愈发明显。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010-07-29)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2292540.html.

[2]教育部.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2007-2011年) 摘编[EB/OL]. (2012-10-2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210/t20121023_143553.html.

[3]教育部.2013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 (2014-08-2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s7861/s8279/s8280/201408/t20140826_174181.html.

[4]教育部.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 (2015-08-1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08/t20150818_200680.html.

[5]教育部.2015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 (2016-09-01) .http://www.moe.gov.cn/s78/A05/moe_702/201609/t20160901_277355.html.

[6]教育部.201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 (2013-11-1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311/t20131113_159337.html.

[7]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期评估学生资助中期评估报告[EB/OL] (.2015-12-09)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5n/xwfb_151209/151209_sfcl/201512/t20151209_223925.html.

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篇8

关键词: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现状;措施

处在当前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呈现为不断增长的趋势。处在这种驱使下,平面设计专业已经逐发展成热门专业。然而当前的现状在于,社会对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之间的契合度并不高。由于高校平面设计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为有效保障高校平面设计的教学效果,切实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必须要针对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对应的改革创新。

一、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现状

(一)课程综合性不够

目前,高校平面设计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综合性不够,前置课程与后置课程联系脱节,学生容易造成设计思路与手法狭窄的弊端,综合能力较差。比如在一般平面设计课程中,教师对表现手段都不会做特别的规定,但是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在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自己喜欢手绘,就一直用手绘法进行设计;喜欢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的学生,长期只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创作。长此以往,着重手绘的学生不会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擅长计算机的学生也不会进行手绘设计。没有综合表现的课程设置,在单项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太过侧重于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点,对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很大的阻碍。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将课程设置局限于某个方面或者某种学习方式,现代社会需要全能型人才。因此,高校在平面设计课程设置上不宜过分侧重某一专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设置综合类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当前的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手段虽然己经有很大的进步,逐步从纯手绘设计转换成计算机辅助设计,但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亟需改进,创新的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平面设计教育还是延续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一味授课,与学生互动缺乏,学生机械地接受与记录。此外,有些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固化不变,对于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进行更新,每一批学生听到的课程内容都是一样的。而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多学生早己经厌倦,导致教学效率相对较低。事实上,保持学生持续的兴趣在教学中相当重要,作为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互动、讨论甚至是多媒体,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争取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缺乏个性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较为重要的教学专业,平面设计与其他各个科目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因素,但不可否认的在于平面设计专业本身具有较为独特的要求,比如极为重视审美观念、艺术灵感、动手力等,而这些特点都属于其他科目所不具有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共同构筑了平面设计专业的独特要求。然而,各个高校在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平面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共性特点,没有将平面设计专业的特征充分展现出来,教学缺乏个性,学科特征也缺乏鲜明性,致使平面设计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改进措施

(一)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处在当前这个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僵化的状况下,高校应当加强教学改革,切实推动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作为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主力,教师必须要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通过采用各种方法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帮助学生去探寻新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注重教学本身的实用性,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推动学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共同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尝试引入一些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率。对话式教学模式是国内外教育界普遍好评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其提倡构建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得师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进行对话来完成教学任务。

(二)重视个性化设计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平面设计的软件越来越多,平面设计开始朝着程序化的趋势发展,这就需要平面设计创意保持个性化特征。创造是设计的本质,而设计创造则来源于设计师本身的个性化创造理解。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针对设计内容、设计原理等理论知识体系的传授,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设计风格,鼓励学生不断发掘个人独特的创造性见解,力求自身的设计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彰显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增加案例法的教学比例。案例法可以把需要传授的知识体系化解为独立、具体的实际案例当中,使得教师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针对案例实施深层次的剖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平面设计的具体方法与过程。

(三)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部分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设计作品学生气浓重,不符合市场的使用需求,没有专业的实用价值。对于高校来说,应该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创新意识培养,不要让学生停留在简单的课堂练习设计当中,与社会需求脱节、孤芳自赏,这不利于学生就业后的自我定位。高校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和意识,了解原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接触相关企业,在现实案例中学习与成长。作为高校,也应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产、学、研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门以后更好地适应市场、服务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使这一良好的势头得到巩固和延续,有必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审视,并对在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将更多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中,促进平面设计这一学科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琳.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2):131-132.

[2]王婷.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1,(9):132-133.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及改进措施 篇9

子的“别样”生活》总结报告

2012年八月,苏州技师学院信息工程系11大1班采访邳州市农村受资助学生的生活状况调查的小组正式开始走访了。走访了50多个学生家庭,但是重点走访了20户贫困家庭,仔细了解贫困家庭的生活、工作及子女就读情况。

这次走访的20名贫困学生,是政教处在各班上班的基础上进行初步核实确定的。他们家中有的父母中一方已经去世,有的父母不幸身患重病,有的父母已经离异,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我们大多看到的是低矮的瓦房、简陋的摆设、生活的艰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们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和对老师的真诚的感谢。

当我们在和他们聊天问到他们一些问题的时候,很可能就无意触动了他们心灵脆弱的那一部分。当他们流出伤心地眼泪时,我们都不忍心继续问下去,因为他们还是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都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戴姓家里的高中毕业生,因为母亲的去世,父亲再娶,她就和妹妹一直在爷爷奶奶家生活,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艰辛,因为父亲再娶并已育两子并没有太多的钱供她们读书,只能靠学校给的学校的贫困生补助,老师平时的帮忙以及爷爷奶奶种地,卖菜挣点钱来消费。因为爷爷年纪大了腿脚不灵活了,妹妹越来越大需要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她只能辍学去打工以供妹妹以后可以上大学…讲到这里他们一家人已泣不成声了,我们恍然大悟,觉得不能继续问下去了,她妹妹哭的眼睛红红的,告诉我们也好像告诉自己一样,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学校老师及家人的期望,一定考上好的大学,完成他们一家人的梦想。

在长达数十天的走访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许许多多的贫困家庭,他们的生活如此不幸,我想如果没有这次调查我们不会了解他们那一张张明媚的笑脸下隐藏这的什么样的艰苦生活。像这些年收入大多都在1-2万元这些家庭,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辍学,不得不出去打工为了供给弟弟妹妹读书的孩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对于读书的渴望,对于不能读书的那种无奈。

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他们羸弱的肩膀上时,我们早已不能言语,只能想着多帮一些忙。但是我们又能拿什么来帮助那些可爱的人儿。我们只能帮助他们打扫卫生,陪陪老人聊天,帮助孩子补习功课,有时恰巧碰到他们在地中干活也会去送上一大杯白开水和一些避免中暑的药,尽一下我们的绵薄之力,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评教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10

【关键词】学生评教现状分析 改进措施

在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师生关系是否良好,都有较深刻的了解,对教学环境的描述也较为真实。提高学生对评教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评教,增强评教结果的客观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也可由此了解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通过走访、问卷等形式对多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评教的过程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本文拟以江苏警官学院为例,对学生评教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提高学生评教质量有所补益。

一、江苏警官学院评教状况分析

江苏警官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学生评教工作,其间也在评教形式、评教指标上面做过多次改革。评教形式上,从原来的纸质评教变为现在的网络评教;评教指标也进行了适当调整,原本学院的评教指标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育人情况和总体印象六个方面,每个一级指标包含二至四个二级指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指标设立较为繁杂,同时学生在完成时也缺少耐心。因此,为了提高评教结果质量,我校对指标进行了两次缩减,最后剩下现行的六个评教指标。经过近几年来的数据统计发现,评教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和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在排名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评教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单从学校网络评教的结果上看,一方面分数方面差距较小,学校很难通过分数来评定教师的优劣,另一方面教师在一个学期教不同班的相同课程时,不同班级的评教结果有时差异较大。

二、问卷数据分析

针对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走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中主要涉及学生对评教的态度、对学校评教方式的看法和对学生评教指标的意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调查的客观,笔者随机在不同系、不同专业抽取了2013级,2012级以及2011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29份。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在学生评教方面存在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评教的态度。学生评教能否顺利进行,学生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现阶段学生评教中,由表1可以看出,有82.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学生评教,学生对于评教的积极性方面还是相对较高的,但由表2可以看出评教的真实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学生打分具有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并且数据结果相似,表中四个问题均有出现而且较为普遍。因此,学生评教过程中学生会因一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客观地进行评教,因此导致评教结果在真实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于是笔者通过表3对上述现象深入研究了原因。由数据可知,大部分人认为学校这样做只是走过场没有意义,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评教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并且没有必要和老师过不去。通过表4,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出学生对于评教结果是较为期待的,而在学院的实际操作中,学生真正参与的只有给老师打分这一环节,评教结果直接反馈到各个系部,由各个系部督促老师改进,但学生无法知晓评价结果以及评教结果对老师产生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评教的积极性。

2.对学校现有评教方式的看法。评教过程中,评教形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评教态度,最终影响到评教结果。学院现今实施的每学期一次的网络定量化评教是在查分数之前并且规定未进行评教的学生不得查阅分数。部分同学对学院现今的评教方式持有不同看法。

由表5可以看出只有少数同学对先评教后查分的规定持赞同意见,大部分同学不太赞同。在学校看来,这项规定能确保每位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教,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但是有些学生为了能查询成绩,对评教活动应付了事,这样就可能产生部分无用的数据,给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由表6可以看出学生评教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受到了近一半同学的欢迎,同时,也有部分同学支持设置意见反馈信箱、纸质问卷和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学生评教,结合表7可以看出,有近70%的学生认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更为合理,只有极少数学生支持以定量为主。这两项数据说明不少学生对于普遍使用的网络问卷定量评教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认为要得到全面准确的评教结果,仅仅通过网络问卷上设置的评教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学院目前的评教方式过于概括笼统,难以用分数对教师进行客观地分析。同时,每位教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教学方式,现有的评教方式只能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考核,而不能全面地评价一位教师。并且,每位学生也都有自己一些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以座谈会、意见反馈信箱等形式来获取学生的意见。

至于学生评教的次数和时间段,由表8可以看出支持一次或者两次的学生人数占比较大,同时,分析表9的数据,64.34%的学生认为应在期中进行一次评教,期末的时候也应进行评教,随堂评价因其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赞成的同学较少。

3.对评教指标的评价

我院现行的评教中有六个指标分别是:内容熟悉、信息适中、教法得当,效果良好、要求严格,管理规范、作业适当,阅评及时,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从中可以看出,学院较为重视教学效果,接着便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表仪态,最后才是教学要求和作业评价。从表10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内容(代码1、2)、教学效果(代码4)、教学方法(代码5)也较为重视,而对于师表仪态、作业安排和教学严格程度的重视则要次之,由此可以看出学院教学指标权重的设计和学生的想法基本相符。

通过分析发现,学院现有的评教指标过于笼统,较为简略,概括性较强。如教学效果方面直接说教法得当,效果良好,而笔者认为应该具体的问即课程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课程中学生的获知程度等等。

但是(见表11)学院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评教指标不能全面地反映不同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学生在评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不高、对评教不够重视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行评教指标的设置不能合理地反映学生对教师的真实想法,难以对教师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反映教师教学的真实水平。

三、改进措施

在现代课程发展史上,斯塔费尔比姆等人曾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师生关注、认识和把握如何改进学习的实际微观过程为主的过程性评价才是高校应有的评教机制。而现有的评教体系却未能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求。为使学生评教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我院现状,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改进评教时间和方式

在评教次数的安排上,笔者认为我校应适度增加评教次数,一学期进行两次学生评教较为合理。这样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有利于获得更加客观、合理的评教数据,科学地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在评教方式上,学生在评教活动中对引入定性评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我院现行的“定量评教”中,其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具体分数,而无法针对不同教师所教课程的不同性质、难度、教学方式反映出教师所要改进的不同方面,因此,有必要引入定性评价。

因此,结合我院实际,可将评教工作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可在期中评教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对教师工作进行量化评分,而且通过定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督促教师在下半学期对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改进。在期末评教时宜采用定量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分析及排名,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定性指标的评价结果会面临较难汇总,难于融合进学院对教师最终测评的结果排名中,并且学生提出的建议或要求也难以一一落实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可将定性评价的方式放在期中进行,其评价结果可作为督促教师在下半学期改进教学方式以有利于更好地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将其具体化到数据融入学院对教师的考评当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可由每个班级的学习负责人分析总结,交到教务处,并由教务处发给各系部,而其是否产生一定的效果,可在学期末定量评价的指标中有所体现,如增加教师教学是否有方法的改进等方面的问题。

2.完善评教指标

具体说来,评教指标的确立方面,以调查的数据来看,学校仍不能忽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如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教学内容和工作生活关联性问题,学术提升和学习收获以及对于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但是应该增加评教指标,如教学能否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教师的仪表举止,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定性指标方面应以开放式问题为主,鼓励学生就课程本身和教学方法发表意见,比如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这门课?本门课中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什么地方?等等,以此来启发学生回答,用来弥补单一应答式问题的不足。

在对课程类型的划分中,可以按照通修课、专业课和公选课的标准进行。对于通修课,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评价指标可侧重于教师的教学前准备,课堂教学表现、侧重点的把握,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学与考试的联系程度等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评价,基本反映出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专业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其侧重点,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评教指标的设计上,应偏向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利于学生的掌握等方面。而对于选修课,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难以深入地掌握这门学科,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课程有大概的认识,因此对课程的评价应倾向于课堂的活跃程度,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对课程的兴趣等方面。

至于评教等级方面,笔者认为应该以用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等来表示各等级来评定,每个等级赋予相应的分数如10、8、6、4、2,这样既能从分数上又能从排位上加强对于教师的区分度,当然赋值最好不要在学生进行评教时展现,只是作为最后统计数据的工具。

3.引导学生用正确心态参加评教活动

学校管理部门有必要在评教前,首先要向参加评教活动的学生解释所设置的评教指标并强调评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让学生切实意识到学生评教活动是为任课教师搜集、反馈相关教学信息,是一项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实际工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校可以让学生代表参与评教指标的制作。

4.做好对评教结果的公布与反馈工作

学生有知道评教结果的权利,因此,评教结果不仅仅应在教师中公布,还应该通过校园网向全体师生公布。对于想了解评教结果的学生,可以登录校园网,自行进行查阅。但同时将评教结果向全院师生公布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部分排名较低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因此,笔者认为学院在向全院师生公布评教结果之前,应当和相应的教师协商,帮助教师分析原因和改进教学,根据具体情况,可将评教结果部分公开,接受学生和同行的监督,促进学生评教的公平公正。

众所周知,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学。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师生的互动,也可以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网络自动反馈,教师和学生在网上直接查看评教结果; 另一种是人工的反馈,可以由二级学院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反馈内容可以集中某个重要问题进行反馈。通过反馈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同时,反馈的内容和方法要谨慎适当,避免伤害教师或学生的感情。

学生评教对增强教师的重视程度,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针对存在问题积极整改,增强学生评教结果的客观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冲,刘世丽.国外高校学生评教的特色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2013(10).

[2]王丽荣.中美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职大学报,2013(3).

通过分析发现,学院现有的评教指标过于笼统,较为简略,概括性较强。如教学效果方面直接说教法得当,效果良好,而笔者认为应该具体的问即课程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课程中学生的获知程度等等。

但是(见表11)学院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评教指标不能全面地反映不同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学生在评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不高、对评教不够重视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行评教指标的设置不能合理地反映学生对教师的真实想法,难以对教师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反映教师教学的真实水平。

三、改进措施

在现代课程发展史上,斯塔费尔比姆等人曾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师生关注、认识和把握如何改进学习的实际微观过程为主的过程性评价才是高校应有的评教机制。而现有的评教体系却未能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求。为使学生评教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我院现状,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改进评教时间和方式

在评教次数的安排上,笔者认为我校应适度增加评教次数,一学期进行两次学生评教较为合理。这样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有利于获得更加客观、合理的评教数据,科学地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在评教方式上,学生在评教活动中对引入定性评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我院现行的“定量评教”中,其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具体分数,而无法针对不同教师所教课程的不同性质、难度、教学方式反映出教师所要改进的不同方面,因此,有必要引入定性评价。

因此,结合我院实际,可将评教工作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可在期中评教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对教师工作进行量化评分,而且通过定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督促教师在下半学期对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改进。在期末评教时宜采用定量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分析及排名,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定性指标的评价结果会面临较难汇总,难于融合进学院对教师最终测评的结果排名中,并且学生提出的建议或要求也难以一一落实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可将定性评价的方式放在期中进行,其评价结果可作为督促教师在下半学期改进教学方式以有利于更好地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将其具体化到数据融入学院对教师的考评当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可由每个班级的学习负责人分析总结,交到教务处,并由教务处发给各系部,而其是否产生一定的效果,可在学期末定量评价的指标中有所体现,如增加教师教学是否有方法的改进等方面的问题。

2.完善评教指标

具体说来,评教指标的确立方面,以调查的数据来看,学校仍不能忽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如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教学内容和工作生活关联性问题,学术提升和学习收获以及对于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但是应该增加评教指标,如教学能否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教师的仪表举止,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定性指标方面应以开放式问题为主,鼓励学生就课程本身和教学方法发表意见,比如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这门课?本门课中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什么地方?等等,以此来启发学生回答,用来弥补单一应答式问题的不足。

在对课程类型的划分中,可以按照通修课、专业课和公选课的标准进行。对于通修课,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评价指标可侧重于教师的教学前准备,课堂教学表现、侧重点的把握,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学与考试的联系程度等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评价,基本反映出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专业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其侧重点,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评教指标的设计上,应偏向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利于学生的掌握等方面。而对于选修课,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难以深入地掌握这门学科,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课程有大概的认识,因此对课程的评价应倾向于课堂的活跃程度,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对课程的兴趣等方面。

至于评教等级方面,笔者认为应该以用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等来表示各等级来评定,每个等级赋予相应的分数如10、8、6、4、2,这样既能从分数上又能从排位上加强对于教师的区分度,当然赋值最好不要在学生进行评教时展现,只是作为最后统计数据的工具。

3.引导学生用正确心态参加评教活动

学校管理部门有必要在评教前,首先要向参加评教活动的学生解释所设置的评教指标并强调评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让学生切实意识到学生评教活动是为任课教师搜集、反馈相关教学信息,是一项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实际工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校可以让学生代表参与评教指标的制作。

4.做好对评教结果的公布与反馈工作

学生有知道评教结果的权利,因此,评教结果不仅仅应在教师中公布,还应该通过校园网向全体师生公布。对于想了解评教结果的学生,可以登录校园网,自行进行查阅。但同时将评教结果向全院师生公布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部分排名较低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因此,笔者认为学院在向全院师生公布评教结果之前,应当和相应的教师协商,帮助教师分析原因和改进教学,根据具体情况,可将评教结果部分公开,接受学生和同行的监督,促进学生评教的公平公正。

众所周知,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学。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师生的互动,也可以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网络自动反馈,教师和学生在网上直接查看评教结果; 另一种是人工的反馈,可以由二级学院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反馈内容可以集中某个重要问题进行反馈。通过反馈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同时,反馈的内容和方法要谨慎适当,避免伤害教师或学生的感情。

学生评教对增强教师的重视程度,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针对存在问题积极整改,增强学生评教结果的客观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冲,刘世丽.国外高校学生评教的特色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2013(10).

[2]王丽荣.中美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职大学报,2013(3).

通过分析发现,学院现有的评教指标过于笼统,较为简略,概括性较强。如教学效果方面直接说教法得当,效果良好,而笔者认为应该具体的问即课程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课程中学生的获知程度等等。

但是(见表11)学院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评教指标不能全面地反映不同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学生在评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不高、对评教不够重视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行评教指标的设置不能合理地反映学生对教师的真实想法,难以对教师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反映教师教学的真实水平。

三、改进措施

在现代课程发展史上,斯塔费尔比姆等人曾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师生关注、认识和把握如何改进学习的实际微观过程为主的过程性评价才是高校应有的评教机制。而现有的评教体系却未能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求。为使学生评教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我院现状,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改进评教时间和方式

在评教次数的安排上,笔者认为我校应适度增加评教次数,一学期进行两次学生评教较为合理。这样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有利于获得更加客观、合理的评教数据,科学地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在评教方式上,学生在评教活动中对引入定性评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我院现行的“定量评教”中,其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具体分数,而无法针对不同教师所教课程的不同性质、难度、教学方式反映出教师所要改进的不同方面,因此,有必要引入定性评价。

因此,结合我院实际,可将评教工作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可在期中评教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对教师工作进行量化评分,而且通过定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督促教师在下半学期对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改进。在期末评教时宜采用定量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分析及排名,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定性指标的评价结果会面临较难汇总,难于融合进学院对教师最终测评的结果排名中,并且学生提出的建议或要求也难以一一落实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可将定性评价的方式放在期中进行,其评价结果可作为督促教师在下半学期改进教学方式以有利于更好地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将其具体化到数据融入学院对教师的考评当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可由每个班级的学习负责人分析总结,交到教务处,并由教务处发给各系部,而其是否产生一定的效果,可在学期末定量评价的指标中有所体现,如增加教师教学是否有方法的改进等方面的问题。

2.完善评教指标

具体说来,评教指标的确立方面,以调查的数据来看,学校仍不能忽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如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教学内容和工作生活关联性问题,学术提升和学习收获以及对于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但是应该增加评教指标,如教学能否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教师的仪表举止,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定性指标方面应以开放式问题为主,鼓励学生就课程本身和教学方法发表意见,比如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这门课?本门课中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什么地方?等等,以此来启发学生回答,用来弥补单一应答式问题的不足。

在对课程类型的划分中,可以按照通修课、专业课和公选课的标准进行。对于通修课,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评价指标可侧重于教师的教学前准备,课堂教学表现、侧重点的把握,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学与考试的联系程度等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评价,基本反映出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专业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其侧重点,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评教指标的设计上,应偏向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利于学生的掌握等方面。而对于选修课,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难以深入地掌握这门学科,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课程有大概的认识,因此对课程的评价应倾向于课堂的活跃程度,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对课程的兴趣等方面。

至于评教等级方面,笔者认为应该以用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等来表示各等级来评定,每个等级赋予相应的分数如10、8、6、4、2,这样既能从分数上又能从排位上加强对于教师的区分度,当然赋值最好不要在学生进行评教时展现,只是作为最后统计数据的工具。

3.引导学生用正确心态参加评教活动

学校管理部门有必要在评教前,首先要向参加评教活动的学生解释所设置的评教指标并强调评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让学生切实意识到学生评教活动是为任课教师搜集、反馈相关教学信息,是一项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实际工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校可以让学生代表参与评教指标的制作。

4.做好对评教结果的公布与反馈工作

学生有知道评教结果的权利,因此,评教结果不仅仅应在教师中公布,还应该通过校园网向全体师生公布。对于想了解评教结果的学生,可以登录校园网,自行进行查阅。但同时将评教结果向全院师生公布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部分排名较低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因此,笔者认为学院在向全院师生公布评教结果之前,应当和相应的教师协商,帮助教师分析原因和改进教学,根据具体情况,可将评教结果部分公开,接受学生和同行的监督,促进学生评教的公平公正。

众所周知,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学。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师生的互动,也可以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网络自动反馈,教师和学生在网上直接查看评教结果; 另一种是人工的反馈,可以由二级学院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反馈内容可以集中某个重要问题进行反馈。通过反馈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同时,反馈的内容和方法要谨慎适当,避免伤害教师或学生的感情。

学生评教对增强教师的重视程度,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针对存在问题积极整改,增强学生评教结果的客观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冲,刘世丽.国外高校学生评教的特色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2013(10).

上一篇:《宠物集中营》读后感下一篇:钥匙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