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精选8篇)
轰轰烈烈的家访结束了,纵观我所家访的二十九个家庭,家庭教育可谓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在家访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困生的家长不一定不重视家庭教育,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我们班王xx的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竟然辞掉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照顾孩子。给孩子买的课外书她会提前看一遍,判断适不适合孩子看。结合孩子的爱好,她给孩子报了电子琴,孩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现在,她又给孩子报了素描。我不解地问:“怎么想起让孩子学素描了呢?”她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立体感,为将来学习立体几何作铺垫。
荆xx的家长对我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了如指掌。预习三部曲,计时写作法,他们都非常赞同。以前孩子写日记都是先打一遍草稿再誊抄到日记本上。这种方法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可以,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没有必要了。我教给他们可以简单列个提纲,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一气呵成。因为考试可用于写作文的时间也大抵如此。所以孩子在家看着时间写日记。家长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能完成一篇精彩的日记,倍感欣慰。
还有刘xx、耿xx、张xx、王xx等孩子的.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也是侃侃而谈,孩子也非常让家长省心。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孩子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被忽略的家庭教育
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源自于家庭教育。我从家长身上往往能看到孩子的影子。陈的妈妈每次见我都非常客气,检讨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给我们添了麻烦。据我了解,家长忙着挣钱养家,双休日、节假日不是把孩子放到小饭桌就是把孩子反锁在家。孩子也如同家长般不自信,不善于表现自己。
我去陶子家家访时,孩子妈妈一人在家。陶xx在辅导班写完作业,孩子爸爸将孩子接回家后,先是在自己卧室里呆着,孩子妈妈召集家人坐在沙发上拍照,然后孩子爸爸又去了孩子卧室。我本来以为孩子不爱表现是因为不自信,看到孩子爸爸的表现,我恍然大悟。父子俩真是如出一辙,孩子起先也是回自己卧室,然后被妈妈叫出来,才端坐在沙发上……
陈的妈妈非常健谈,陈说话也是一套一套的,似乎总有理由。邵的爸爸实在、质朴、爱笑,邵也是如此一孩子。
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最关键的还是身教。
三错误的家庭教育观
错误的家庭教育观也不尽相同,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事都大包大揽,一手包办,导致孩子丢三落四或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
有的家长还认同棍棒底下出人才,对孩子施以暴力;有的家长教孩子学习,自己学得扎实孩子却毫无印象,家长还是采用灌输式教育;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读书不够重视。
进入新世纪后, 我国的初中数学教育不断地向前迈进。主要表现有:
1. 教师队伍逐渐强大
随着新世纪人才的涌现, 肩负着祖国教育事业的各个学校都提高了聘用教师的门槛, 教师的个人文化修养和职业素质都较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就意味着对于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而言, 有了一个更好的起点。当然, 并不是说文化程度高的人就能当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但是教师整体文化程度的提高, 对教育事业来说必然是有利的, 必然会促进初中数学教育向前迈进。加之教育部门对教师进修工作的加强, 又为初中数学的教育事业提供了一大保障。
2. 教学方法有所改善以及呈多样化
随着国家的强盛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初中数学的教育也从中受益良多。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中, 很少看到老师在粉笔的陪伴下不停地在黑板上写着各类数学符号, 而下面坐着的同学们茫然地看着讲台的情境了。更多的是老师耐心地讲解, 帮助同学们理解与学习以及更多的师生互动。老师的讲授, 能让同学们更好地去理解而不是更好地记下所学的内容。在当下的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了更多教学方式的选择, 这也为原本枯燥的初中数学学习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3. 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国家的普遍重视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 在周围的环境影响下, 对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平时的学习中, 也不断地增加用来学习初中数学的时间以及精力。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 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认识到数学对于自己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明白了要提高子女的数学水平须从基础抓起, 因而开始重视作为中学数学基础的初中数学的教育, 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来帮助孩子提高数学水平。作为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中学都为数学的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并且不断地优化数学的教学工作, 加大在数学方面的投入。正因为有了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 才使得我国的初中数学教育有了不断向前迈进的可能。
二初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 还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地方。
1. 城乡初中数学教育的巨大差距
城乡之间数学教育的差距和我国的城乡经济差距一样, 越拉越大。首先从师资力量上来讲, 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更愿意在城市里, 而不愿意去落后的农村。而接受过较低水平教育的年轻人虽然不愿意但是又不得不投入到农村的教育事业之中去。因而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名老教师可以在农村教学到最终退休, 而有些年轻教师有时候只能坚持为数不多的几年, 要么转行了, 要么调任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了。相比之下, 农村教育从起点上就落后于城市教育。
2. 初中数学教育的负担偏重
初中数学教育的负担, 不仅仅是指学生学习的负担偏重, 而且教学老师负担也偏重。初中数学虽然是中学数学的基础, 从表面上看并不难, 但对于刚刚小学毕业的初中学生而言, 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一个新的知识点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理解和学习, 但较多的书本知识以及紧张的教学时间又使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快教学步伐, 使得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一个难点, 老师又开始讲下一个知识点。学生学习的压力从而不断增加, 老师的压力也增加了不少。基于此, 多数老师表示无可奈何。
3. 教学中不能兼顾全体学生
众所周知, 数学和语文这样的学科不一样, 它要求更高的基础、理解能力以及理性思维能力。不同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以及理性思维能力又不尽相同,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慢慢产生了差距, 而这样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初中数学作为中学数学的基础, 对学生后面的数学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诚然, 一名老师兼顾到每一名学生只是一种理想, 但是很难实现。这使得每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背负了不寻常的使命, 要去尝试让更多的学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 总体上看是不断前进的。未来初中数学的教育水平还会不断地提高, 但要不断地改善现阶段的不足, 让初中数学的教育在各个方面都能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摘要:初中数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 初中数学相比于小学数学教育, 在难度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其次, 高中的几何、代数、数据统计基本都是初中基础的深化和融合。现阶段, 初中的数学教育从总体上来看, 是在不断进步的, 但在令人欢喜之余, 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地方。就当下的初中数学教育, 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农村;特殊家庭;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2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123
一、成因分析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这时候的学生特别需要父母为他们精心导航。然而,现实却是:农村初中学生的不少家长,要么外出打工,让孩子在家留守;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管教自己的孩子。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孤独、乖僻、心理失衡、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欺瞒师长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外出逃学”“极端行为”等。长此以往,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国家人才的竞争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不利因素。
因此,除了要特别有针对性地疏导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我们还很有必要根据“家庭教育薄弱,严重影响教育效果”这一特殊现象,针对他们的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的有效途径,切实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从根本上帮助这些“特殊家庭”当中的“特殊学生”。
二、相关策略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样重要的教育者,是为了共同教育好孩子而结成的教育联盟。只是教师受过专门教育,比家长多一些工作经验。教师应该从平等合作的角度出发,平等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一)指导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素质主要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文化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健康程度等。
1.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对事业、家庭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等等。
2.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
在当今时代,文化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如不继续学习,也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家长努力学习,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为孩子做出爱学习的好榜样。
3.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兴趣等个性特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就是这个道理。家长特别应具备坚韧的毅力,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善于动脑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现在学生最欠缺的不是智力,而是毅力。
(二)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比成才重要
前面分析现状时,我们看到,不少家长自己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因此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考上高中以至大学。可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那么容易实现。
家长不能只是一味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希望孩子能够弥补过去自己没有读多少书的遗憾,应根据孩子的本身条件、目前的文化水平,为他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应适中,特别是应该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过高、过低的目标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指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在这三部分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无论在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优势,是其他两种教育替代不了的。
我们也特意提醒家长以及其他监护人关注这个问题。从最终反馈来看,那些能够密切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发展都不错;那些没有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问题就比较多,如上网、进游戏机室、打台球、打架斗殴等。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离异家庭”以及“留守学生”,因为缺少得力的监管,相比较而言,更容易出问题。
(四)指导家长合理进行批评惩罚
1.批评时不能歧视和侮辱孩子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要带侮辱性地谩骂,如“你这个猪头”“你这个傻瓜”等。要知道,我们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改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为了自己出气。过分的辱骂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影响教育的效果。
2.批评时要注意态度真诚
真诚的态度比一味的指责有效得多,有利于孩子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如“这次考试失败你找过自己的原因吗?”因为孩子会觉得,家长是因为关心他而批评他,而不会认为家长是拿骂他来出气。
3.批评时要简明,抓住要害
如批评孩子爱看电视而做作业随便敷衍了事時,不要牵扯到不尊重父母等上面去,不要一直唠叨。否则既不利于此次错误行为的纠正,又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
4.批评要考虑场合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注重自己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五)指导家长真正读懂自己的孩子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所以家长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问题。父母更要了解孩子,要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了解他们平时爱和谁玩耍,玩些什么;周末喜欢什么样的游戏活动,等等。发现孩子的“秘密”,是父母教育孩子基础。难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不了解的家长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另外,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家长,特别是那些常年在外的“留守学生”的家长,教师不能够像教育学生那么方便,几乎可以随时把他们叫(召集)到身边来指导。这就注定了这种家庭教育指导不可能是系统的,只能是零碎、散乱的,更多的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后补状态。
参考文献:
[1] 郑晓生.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工程学 院学报, 2009(10).
[2] 胡春晓.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研究——以秦安县家庭教 育为例[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6).
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特别是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本乡镇近百名留守儿童家庭的实地走访,并结合对我县一些中小学的调研情况进行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数量大,增加教育压力
据最新的数据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指14周岁以下的儿童)约为1 980万人,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 000万人。仅淮安市就产生了近16万的留守儿童,其中父母都在市外的0-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52675人,祖辈照料的43188人,其它亲朋照料的8731人,无人照料的756人。大部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突出,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1.2 智育:学习积极性低,成绩不佳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做事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的回家作业因无人监管完成得不好;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成绩明显下降。一位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骆老师介绍,他所带的班级43名学生中,留守儿童竟占八成,其中80%的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其中超过30%的学生属于“差生”。
1.3 心理教育: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失,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问题。可以想像,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更是障碍重重。心理教育的欠缺产生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1.4 体育: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1.5 德育: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教育,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之祖辈的溺爱,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待人处事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
1.6 教育方式:隔代监护,职责物质化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他们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而在精神和道德上教育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有的监护人对待孩子迁就放任;有的漠视与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甚至漫骂、体罚。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留守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1.7 教育环境:安全隐患多,易受到伤害
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教育,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难教育”原因分析
2.1 社会改革急待深化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改变生存状况而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教育难的根本原因。
2.2 家庭情感缺失
亲子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幼年时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情感交流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这必然导致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内疚,常使用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缺失的精神关爱,而孩子对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另外,被留守在家的孩子多半由祖父辈或亲戚代为监管,而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逐渐地,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便也突显了出来。
2.3 学校教育的疏忽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呵护。然而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理念更新不够,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即使有,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将长期存在的战略性问题,并且问题的严重性正在突显,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3.1政府保障
3.1.1设立留守儿童专项资金由于人口流动而引发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管理问题是地方政府新增的事权,政府应拨相应的专项资金。在村社可以建立更多的“留守儿童之家”,并在其中设立亲情热线,让留守学生与父母及时沟通,及时为孩子们传送温暖;设立谈心室,为有心理疑惑的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窗口;采取疏导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设立专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其心理偏差,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3.1.2深化制度改革,扫清制度障碍首先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弱化甚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改善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使外出务工人员可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权利和社会利益,在家庭经济可以承受的前提下让他们的子女能留在他们的身边就近上学。
3.1.3制定切实政策一是方便入学政策。为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学提供方便,在城市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开办农民子弟学校,提供随时转学、就近入学的条件。二是开办寄读学校,住宿由政府提供补助,学校配备专职的生活教师。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健康保障制度,定期给留守儿童体检、实行看病统筹制度。四是提供免费活动场所。如提供免费书屋、免费观
看影视片、免费进入电脑室、发放免费游园票、书券。
3.2社会关怀
3.2.1社会舆论影响社会媒体和舆论在社会文化中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因此要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媒体应该行动起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爱护留守儿童。
3.2.2开展多彩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对留守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是要通过假期探亲的方法,让留守儿童感受亲情和接受城市的信息,同时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二是要搞好留守儿童读书征文活动、组织留守儿童流动书库、进行留守儿童演讲、文娱、体育比赛,让留守儿童愉快地生活。
3.2.3执法部门营造优良教育环境留守儿童对是非辨别力不强,自制力差,容易误入岐途,这就要求执法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取缔非法经营的各种娱乐机构,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杜绝未成年儿童入内,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
3.3学校引导
3.3.1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改善学生饮食条件,优化其寄宿条件,只有生活条件真正得到了改善才能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有效地发挥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功能。
3.3.2办好心理课堂增设相关的课程,在为所有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充分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学校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学校应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课程,引导青少年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3.3.3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粗野、蛮横的方式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情绪与你作对。这不仅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也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3.4家庭呵护
3.4.1加强沟通,增进情感外出务工家长尽量不要双双外出,实在无法克服,要双双外出的,要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提高沟通频率,同时注意沟通内容不仅谈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厚爱。
3.4.2指导孩子慎重交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特殊的监管环境,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留守儿童容易结交不良青年。
3.4.3引导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感情脆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现状分析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本文从三个担忧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现状。详细全面地提出了农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的存在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有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思想在作怪。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素质教育困难所在。最后再次强调素质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是关键。
[关键词]农村学校 素质教育 现状分析
时下,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种声音见解也不绝于耳。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素质教育改革还是在全面实施。各种措施包括新课程的改革也是纷纷上马。什么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科学课、探索实践活动课、品德课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排满了学校的课程表。紧接而来的是似乎强有力的督导检查。各种新课程的教案汇报检查、听课、日常开课情况检查等等,一环扣一环,真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阵势。更有禁止给学生打分数排队,禁止举办特长班、重点班,禁止拿成绩向家长说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一时间,学校内外、师生、家长、社会上下沸沸扬扬褒贬不一,有喜有忧。这一切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着想。可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效果如何呢?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吗?学生的家长满意了吗?事实不得不让人摇头怀疑,甚至是担忧。
担忧之一:
学生的素质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恐怕并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非常确切和明白的问题。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弄清学生素质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才会有可能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恰倒好处,直至事半功倍。不容质疑新时期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全面发展是指应该求得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育并举和相互贯通。个性发展是指激励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达到充分发挥。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接班人。素质教育改革制定的一切举措的出发点在此,落脚点也应该在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教育目的、教学方向,一切教育行为都应该服务服从于教育目的。
担忧之二:
素质教育改革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或流于形式,或剑走偏锋,或拣起芝麻丢了西瓜,顾此失彼。其结果当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丢失了已取得的好的.教育成果,迎来的是素质教育的夹生饭。把仅有的一点办学特色拱手让出。把本已紧张活泼的教育教学秩序变得涣散。把本已熟悉擅长的教学抛之脑后。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家长对素质教育改革抵触,因为改革使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学生对素质教育改革欢迎,因为改革让他们变得更轻松,有了更多的玩耍时间。教师对改革未置可否,有的高兴,有的无奈,因为改革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没有了教学成绩和升学的压力。改革也让一些优秀教师迷失了努力的方向。擅长制假者有了用武之地。只要做好应付各种检查的纸面文章,我的工作就是好的,就可以完成工作任务。而真正事关学生风俗制发展的教育活动却没有扎实的开展起来。尤其是在农村,学生素质训练的重要途径音体美教学秩序仍然是我行我素可有可无。各种音体美教育教学设施仍然是空中楼阁若有若无。音体美教师的配置也是随意指定。至于教育教学也就依旧原地踏步,完全没有目的和教法可言。至于停课或放羊教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倒是现在被停的音体美课已没有哪个任科教师愿意代替。因为没有了教学成绩的压力,谁都懒得再去多上几节课去逼迫学生多学一点。至于所谓的各类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教育中更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且不说教师中此类教育人才以及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奇缺,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鉴。单单就实践活动中所要求具备的人力、物质、时间条件就根本不具备。所以所谓的许多实践活动只有布置没有检查。也不可能取得怎样的实践成果。其他新设置的课程也是有课节无教材无考评标准,任课教师本就是新手,又无积极性可言。这些新开设课程的素质教育结可想而知。
担忧之三:
素质教育在农村缺乏经费资金支持。各类教育教学设施陈旧落后严重短缺,直接制约了各种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也难怪素质教育改革流于形式。
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乡办学水平的的差异长期存在。有限的教育经费到了基层已经所剩无几。学校无米下锅有限的资金不能维护正常的办公需要。还要腾出手搞花架式,为自己涂脂抹粉。更有甚至很多农村学校长期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至于学校内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硬件设施更是上了放,放着坏,坏了拖,拖了再上。有限的资金及教学设施没有被利用好。有限设施无法满足师生从事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师们业余自修的空间狭窄,施展自身教学素质的条件简陋,久而久之很多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也懒于提升已有素质,随遇而安原地踏步或干脆生疏掉已有素质乐得自在。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改革在农村学校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不由得不发人深省。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能葬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发展起来的大好局面,就有可能引起教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下滑。就有可能耽误和影响一代热的人才培养。
问题固然存在,但决不能否定素质教育改革在学校推广的意义。克服以上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切入点仍然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实施素质教育的义务、责任所在。把思想意识提升到为学生素质发展的高度去工作。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克服麻痹消极思想,一丝不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认真执行素质教育改革思想。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一校之长,要带头真抓实干,时刻绷紧素质教育这根弦,坚持从严治教。要求开设的课必须上好,培养新人才及早让广大师生适应素质教育需要。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围绕提高学生素质开展。克服弄虚作假应付思想。
大学生“考证热”由来已久,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近年来,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剑桥商务英语、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双学位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导游证、驾驶证......各种证书也顺应潮流层出不穷。“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出路”成为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奋斗目标,然而,在考取这些证书的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收获多少?在走向社会以后,这些证书真正能够派上用场的又有几个呢?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与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导向,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逐渐被社会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高校校园里出现了“考证热”。时至今日,大学生考证愈演愈烈,考证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大学学习、生活期间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份调查表明,在一些大学里已出现了“逃课族”,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4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大都在50%以上。大学生逃课干什么去了?其中大多数人都在忙于考证,“考证热”一浪高过一浪,考证大军不断壮大。由前几年的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到如今的公务员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律师资格证、外语口译证、报关员资格证、导游证、托福、雅思„„各种各样的证书成为大学生争相追逐的目标。这种现象表明社会已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日益受到现代教育标准的挑战,并且学校、家长与学生为应对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已开始重视除学业之外的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但遗憾的是,现今的“考证热”存在太多的“虚火”,高等教育似乎要变成“考证教育”了。考证已成为许多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亦成为一大隐患。
一、现状分析
不管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成为了考证族,以至于不少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排定了考证计划,大一考四级,大二考六级加计算机中级,大三考高级口译。但这也仅仅是最基本的,更多的大学生们显然已不满足于英语、计算机等“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基本证书,而是一心想要几个“独门武器”,诸如电子商务师、人力资源师、市场营销员、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都在大学生眼里炙手可热。对于大四学生来说,没有证书或者说只凭那张大学毕业文凭恐怕很难找到工作,而拥有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之类的证书的人又太多了。因此,很多大四学生都认为,文凭越高,证书越多,找工作也就相对更容易。
复旦大学团委最近一项题为“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调研结果显示:60%的大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班,内容涉及第二外语、计算机、专业技能等。受访的同学普遍对学习有着“多元化”的理解,认为,除了大学文凭外,谁掌握的证书多,谁就能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主动。中国人民大学的大三学生李林拿到的证书已不下10本,但他说自己还算不上真正的考证族,有的同学涉猎更广。
在对学校数百毕业生的调查中,有87%的同学选择考证或是准备考公务员,其中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物流、资产评估师等证的人占据多数。事实上,目前该校有超过七成的大四学生忙着准备各种考试。
据了解,现在该校的自习教室常常座无虚席,有73%的大四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其中忙于考各类证书的占36%,公务员占33%,考研复习占4%。
其中,69%的学生每天会花5-10小时准备相应的考试。而且,很多已经找到实习工作的人也在准备考证。学生们都表示,先考出工作所需的证书才是当务之急。
二、误区警惕
(1)多多益善
很多大学生认为证书多多益善,能为自己在求职中增加砝码。但拿着很多证书,有时反而被用人单位以其学习精力分散、职业定位不清晰等理由拒绝录用。因此,证书并非越多越好,大学生考证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目标,不应盲目考证。
(2)越热越好
不少大学生喜欢报考热门证书,认为热门证书含金量高。其实,有些热门证书只是阶段性流行。考证前,一定要对证书的发放机构、考试内容、证书市场口碑、证书有效期限等方面有所了解,而不要盲目跟风。
(3)入场券
拿到名牌证书,确实能证明持证者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对其就业有积极作用。但随着持证人数不断激增,以及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名牌证书的作用有所减弱,不再被作为录用员工的决定性因素。如今,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会运用各种方式,测试应聘者的真实水平。因此,大学生不能把宝全押在考证上,而应注意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
学生忽视专业课学习投身“考证大军”,是否就能为自己拿到择业时的“敲门砖”呢?某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孙老师对记者说,大学生考证书给自己增加应聘筹码并非坏事,但目前一些学生对于考证非常盲目,很容易走入以为证书高于一切、证书越多越好的认知误区。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有选择性的报考,而且应该以增加个人知识储备、提高能力为前提进行准备。忽视专业课学习投身“考证大军”的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招聘单位选人时,首先注意的就是应聘者的职业能力,毕业成绩是很重要的参考,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不耽误专业课学习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证书考试,否则就会丢了“西瓜”捡“芝麻”。
三、考证趋势
随着我国金融、证券行业的繁荣发展,金融、证券业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化执业水准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大约对金融人才有300万人左右的需求,但符合要求的不到10万人。面对金融行业的火爆,许多高校学生开始选择通过考试拿下各种证书进入这一热门行业。
对于大学生对证券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热衷,SII中国区首席代表朱益华认为,伴随中国股市的崛起,国内证券和相关金融服务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国际接轨的速度也正在加快,行业准入制度日渐成熟,这就使得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更高更专;另一方面,高水准与高收入的价值对等原则也吸引着大批有志人才更快地加入这一“金领”职业队列,这也正是从
两年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以及今年中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火爆状况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就早早备战金融服务业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国际认可的职业证书,有利于大学生更扎实地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使他们更快地获得世界范围认可的职业能力证明,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他们今后的就业选择拓宽道路。”黄燕秋在接受采访时发表了他对大学生考证热的个人见解,他认为,总体来说,在读大学生的考证热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也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盲目
考证。
四、利弊相较
1.考证的益处
(1)培养专业能力
职业证书培训对大学生的帮助主要在于培养专业能力。现在用人企业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而大学生平时的专业学习一般偏重知识传授。因此,参加职业证书培训是对学业的一种补充,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能力。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还能有效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增加就业机会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热门专业的学生往往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冷门专业的学生连就业机会很少。职业证书就像第二身份证,其专业资格能够增加毕业生工作的机会。
(3)提升自我价值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获得职业资格、能力证书对持证者提升职业地位和薪酬水平有积极作用。以IT认证为例,通过Oracle认证,薪金一般提高40%—50%;通过微软MCSE认证,薪金一般提高30%—50%;通过Cisco认证,薪金一般提高50%—60%。考证,让大学生的事业起点更高。
考证能培养专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提升自我价值,因此,每年有几百万高校学生选择了这一途径深造。然而,高校考证族中有些人急于求成,多多益善,还有的盲目崇洋,舍本逐末,这些都使高校考证热中有忧。
2.考证存在的问题
造成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考证热”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是务实经济,对于人才的现实能力与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教育与社会(市场)密切结合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使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工具化、功利化。“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会造就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根据眼前利益决定学习内容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大学生成才是极为有害的。
不利于高校学风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场所,学风尤为重要,而现今“考证热”热度不减,使得许多学生为了考证加入“逃课族”。这种以牺牲正常学业为代价换取一纸证书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事实也表明,这种缺乏引导的“考证热”无助于高校学风的真正好转,如果任其发展,还会将高校的学风建设引入歧途。
不利于人才的长远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有的学生为了考证,为了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将本专业的知识置之不顾,仅靠短时间内的死记硬背,通过理论考试。知识是技能的基础,证书只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派生物,如果没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作基础,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作保障,靠短时间内死记硬背获得的证书,必然缺乏理论积淀,更无实践经验可言,这样得来的证书可能会换取一时之利,但却无法保持人才长远的发展后劲,同时也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五、思考反省
学生应结合实际,慎重定位首先,应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再考取其他证书。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证书只是外在的东西,本职专业才是将来发展的基础,不能把证书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主要标准,毕竟证书只是一张纸,不能证
明一切,只有真正提高自己的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学生应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结合自己的经济情况、学习情况、日后职业定位、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证书对自己到底有多大价值,慎重、适当地考取一些证书。再次,学生也应意识到在应聘时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应变能力、有效沟通能力、专业素质与工作经验等,如果专业技能不过关,即使证书再多也无法在企业里拥有立足与发展的空间。
高校应加强引导,改善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是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环境与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是靠一两个证书所能代替的。学生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考取相应的证书未尝不可,但对“考证热”则需冷静思考,必要时,学校应给“考证热”适当降温。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专业基础理论、基础课程学习与考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处于主体地位的,而考证仅仅处于辅助地位,起辅助作用。
(2)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考察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配合,将各种知识有机地协调起来,使之产生整体效应。通过知识的整体关联性引导学生慎重选择考证的内容,将考证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引导其抓基础、抓适应、抓外语、抓学习方法的掌握;对高年级学生则应引导其在学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专业技能的锻炼,同时加强考证、考研的方向指导。
社会应改变观念,区别对待用人单位应转变观念,不应以证书作为选拔、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在招聘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应聘者的专业技能与个人素质,并且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时,企业更应看重的是被招聘人员的教育背景、所学专业、技能与个人的基本素质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的潜力,看其是否能够适应该企业的企业文化;若是招聘中高级人才,则应看重被招聘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所获得的证书,因为证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他以往工作经验的认可。此外,用人单位应该允许大学生有一个锻炼成熟的过程,而不应将这一过程完全推给学校、推给学生。在现实中,企业对证书的态度也在日益趋于理性,许多企业发现所招聘的拥有不少证书的毕业生,其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并没有达到要求,那些靠突击考试拿来的证书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管用。
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要妥善解决当前大学生考职业资格证书过热的问题,需要社会重视和转变观念,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需要学生慎重对待,如此才能保证有效的社会资源不会被浪费,才能真正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效,使各类证书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凭证,使学生成为不仅精于本专业、同时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一、未来教育的国际环境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熔炉, 其教育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在这种多元素相互融合与碰撞的过程中, 未来教育不再局限于本国社会教育, 而是叠加国际社会教育, 这是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 并对其教育质量内涵提出严峻考验。未来学校需要加强世界多样化和国际合作必要性的教育。协调经济、历史、地理等课程的教学, 全面进行国际意识教育。追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未来学校还要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意识。近年来许多国家多已经开始加强环境教育, 种种改革都表明未来教育受到国际化趋势和世界性环境特征的影响, 教育无国界的时代主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维护和协调。
二、未来教育的特点
1、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
在未来, 教育将更加强调终身学习。为促进终身学习, 需要有一个有利于跨学科研究人文价值的氛围。教育方式、时间、内容重在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更新, 体现着“大教育”观念。学校尚且如此领悟, 那对步入社会的成年人来说更是如此。面对新科技革命的形式, 一次性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之不断地获得新知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 除此别无选择。
2、获得教育的新方式会继续出现
学习者具有必要的技巧和进入新环境学习的信息, 而不需要学院的资格证书, 成绩单不再有那么重要的作用, 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与教的过程中。年轻人会在更早的年龄进行自己的学习, 孩子们和老人在一起学习的情况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3、课程将会被扩展
教育未来主义并不限于任何单一学科或主题领域。一门课程的概念如生命一样宽广, 课程设置越来越注重多样性。美国大学与我国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它的多样性。老师们会尽力避免规定正确答案, 但是他们会提倡学生逻辑思维和认真分析的能力, 推动着提高学生解决问题, 思考问题的能力, 推动着学生提高想象及思维系统化的能力。
4、学生间的竞争力会减小, 标准化会降低
更少的压力会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帮助。学习是生活中的一项活动, 知道如何用一种有效和愉快的方式去学习是很重要的技能。在美国天赋儿童并不神秘, 一般能力超常或特殊能力超常者, 都被视为天赋儿童。美国教育家可以用多种衡量手段去寻找不同才能的儿童, 不单指成绩和IQ。同时摒弃偏见去寻找具有各种背景的人才, 包括少数民族, 贫困家庭, 不同文化或残疾孩子。除智力外, 更重视孩子不断努力的内动力。最突出的方法是“研究型学习”, 学生通过研究历史案件去学习和掌握研究的方法, 获得知识不是老师灌的, 而是主动获取的。
5、对教师的要求不断变化
注重教师教育。现今东华盛顿州立大学时美国一所典型的以师范起家的大学, 教育系是其主要机构, 隶属于教育学院, 同时受命于州教育部, 全面操持和管理领取中小学教师证书所需的一切要求和手续文件。而州际各个院校之间的主要平衡机构是全美师范教育鉴定委员会NCATE, 它是检验和鉴定师范院校质量的全国机构, 常年只设办事组进行临时鉴定。美国大多数学生是在二年级的最后一个学季或三年级第一学季进入教育系, 学校为了吸引和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数理化高材生进入中学教育界, 始终在想方设法“招贤纳士”。这些在未来教育的教师审核中都至关重要。
6、科技将提供更多新教育的可能性
科技对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丰富教育内容、改善教育结构、更新教育手段等方面。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增多, “学科群”的研究方法显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科技成果与科技人员的跨国交流正日益频繁。
结语
过去, 现在和未来是相关的。真正理解美国教育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为何发生, 可以指导现在的行动以及对未来的创新。当教育家教导学生认知明天的世界时, 必须面向未来, 这个明天是同今天大不相同的。有历史知识背景和对过去的问题和冲突事件的鉴别能力, 将是预测趋势和未来的最好基础能力。正如开头所说, 知识变得更加趋近经济和生态生存的中心位置。站在历史的角度回望昨天, 以史为鉴比较今天, 是教育史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任何时候把握教育正确方向的根基。
摘要:美国教育史发展是一个奇迹, 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特色和体系。本文试结合现今美国教育状况, 科学预想未来教育的国际环境, 试图从终身教育思想、课程、教师、科技等方面探讨未来教育的特征。
关键词:美国,现状,未来,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来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2 (12) 。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因为种种不得已的缘故无法抚养他们而将其长期或暂时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这里我称他们为寄养家庭子女。寄养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长久以来几乎无人问津,而其实这些“寄人篱下”的孩子们的思想道德、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等也如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家庭子女一样值得我们去关注。本次调查的目的就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寄养家庭子女的家庭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从而分析寄养家庭子女的教育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校属寄养家庭子女的69名学生
(二)调查基本情况
1、年级分布:一年级28%,二年级29%,三年级17%,四年级26%
2、寄养时段:曾经58%,现在19%,从小至今23%
3、寄养原因:家庭贫困父母无经济能力抚养12%,家中子女太多27%,父母离异4%,父母双亡或一方去世7%,其它原因50%
4、寄养家长:(外)祖父母64%,其他亲戚33%,其他人3%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状况
1、与寄养家庭家长关系
由于寄养家庭家长多数为(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与孩子的血缘关系和心理距离都比较近,因此调查结果表现出来的是绝大多数孩子与寄养家庭家长相处是非常融洽的,他们对寄养家庭家长的满意度和依赖度都比较高。具体表现为:
(1)在对寄养家庭家长满意度的调查中有57%的孩子选择了非常满意,38%的孩子认为满意,只有5%的孩子选择了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2)在“寄养家庭中生活的心态是怎样的?”一题中有65%的孩子选择了开心,25%的孩子认为一般,9%的孩子选择了拘谨,1%的孩子认为痛苦。
(3)在“你与寄养家庭家长的沟通”一题中有71%的孩子能够和寄养家庭家长经常沟通,25%的孩子选择了很少沟通,4%的孩子选择了无法沟通或从不沟通。
(4)在“寄养家庭家长对你的态度”一题中94%的孩子认为寄养家庭家长对其充满爱心、照顾周到,和对他们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4%的孩子选择了“只管吃喝,其它一概不问”。2%的孩子认为寄养家庭家长对其“排斥,把自己当外人,不管不问”
(5)在“寄养期间你遇到困难时,通常会向谁求助?”一题中有54%的孩子选择了寄养家庭家长。
(6)在“寄养期间当你生病时,你通常会怎样做?”一题中,有65%的孩子选择了立即告诉寄养家庭家长。
2、与亲生父母关系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理解父母将其寄养在别人家中的苦衷,并且都很爱自己的父母,对父母没什么怨言,依赖度也比较高。具体表现为:
(1)在“你对父母将你寄养在其他人家里持什么态度?”一题中80%的孩子认为可以理解,19%认为没什么想法,只有1%的孩子选择了“无法理解、痛恨”。
(2)在“寄养期间你遇到困难时,通常会向谁求助”一题中26%的孩子选择了自己的父母,仅次于寄养家庭家长。
(3)在“寄养期间当你生病时,你通常会怎样做”一题中,有13%选择了立即告诉自己的父母,仅次于寄养家庭家长。
(二)生活状况
1、生活能力
由于寄养家庭子女长期寄养在别人家里,他们潜意识里“寄人篱下”的想法促使他们在寄养家庭中要表现得勤劳、乖巧,这样才能赢得寄养家庭家长的喜爱。因此调查中表现出来的是绝大多数寄养家庭孩子生活能力都比较强,在家能够帮助家长做家务,在有困难或生病时很多孩子都选择了自己解决。具体表现为:
(1)在“你在寄养家庭中会帮助家长做家务吗?”一题中有66%的孩子选择了每天或经常做家务。
(2)在“寄养期间你遇到困难时,通常会向谁求助”一题中有17%的孩子选择了自己解决。
(3)在“寄养期间当你生病时,你通常会怎样做?”一题中24%的孩子选择了自己吃药、看医生或忽略、不放在心上。
(4)在“在寄养家庭中,平常的周末或放假时间都做些什么?”有32%的孩子选择了帮助家里做家务。
2、生活态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寄养家庭子女在生活态度上大多数孩子都是比较积极乐观的,但是多数孩子对自己和对目前生活状况的认可度不高。具体表现为:(1)在“你对自己的人生抱何种态度?”一题中,有94%的孩子选择了乐观、积极向上,希望通过努力找到自己的幸福。
(2)在“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一题中,只有25%的孩子选择了“我很棒,各方面都做的很好。”有73%的孩子认为自己很普通,做的很一般。另外2%的孩子觉得自己太差了,做什么都不行。
(3)在“你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生活状况满意吗?”一题中,有32%的孩子选择了很满意,43%的孩子认为无所谓,还凑合,25%的孩子不满意自己的现状。
(三)学习状况
由于寄养家庭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关注度较高,而对孩子的学习关注较少,另外,调查显示,亲生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也相对较低,导致大多数寄养家庭子女在学习态度上不够积极,学习成绩一般。具体表现为:
(1)在“你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一题中,有48%的孩子选择了学习成绩,远远高于其他四个答案(相貌体型12%,健康6%,性格18%,人际交往16%)。
(2)在“你最害怕别人谈及什么话题?”一题中,有51%的孩子选择了学习,百分率比同题中其他几个答案都要高(家庭29%,父母14%,相貌体型6%)。
(3)在“你对学习的态度是怎样的?”一题中,有54%的孩子选择了一般,只有6%的孩子认为自己十分刻苦,35%的孩子认为自己比较刻苦,另有5%的孩子认为自己不努力。
四、问卷调查引起的思考与改进措施
从整个问卷调查所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寄养家庭子女的教育现状比我们想象的似乎要好很多,家庭状况中与寄养家庭家长和亲生父母的关系都比较和谐,生活状况中生活能力普遍较强,生活态度比较乐观,唯有不尽人意的就是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大多数寄养家庭家长和孩子亲生父母却忽略了这个问题。为了培养寄养家庭子女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提高其学习成绩,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寄养家庭家长和亲生父母要提高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
在对寄养家庭子女的教育当中,大多数寄养家庭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穿好、吃好,不出现什么安全问题就算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普遍不大过问。而亲生父母大都怀着对孩子的愧疚,试图千方百计从物质上满足孩子,以补偿自己未尽养育义务而对孩子造成的爱的缺失。这样,就使得在寄养家庭子女学习问题的教育上形成了一个空挡,导致绝大多数寄养家庭的孩子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学习成绩不理想。为此,我认为在寄养家庭子女学习的教育问题上,首先寄养家庭家长和亲生父母要达成共识、双管齐下,不光要在衣食住行上照顾好孩子,更要在学习上多督促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亲生父母在孩子寄养期间,如果情况允许,一定要多与孩子联系,并且在与孩子沟通时,话题要多涉及学习,而不是一味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二)学校老师要在学习上给予寄养家长孩子特别的关注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10-01
家庭妇女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09-30
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10-2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报告06-05
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实施05-30
大学生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09-21
家庭教育的核心05-29
家庭教育的角度06-05
家庭教育的语录11-01
家庭教育讲座的评价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