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文。
2、抓住语言训练点,想象文描写的情景,体验摇花乐和思乡情。
3、揣摩文本语言,并学会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堂教学应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凭借文本,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揭示中心句
1、文一开头,她就说: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
2、出示:
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二、品味香气迷人
1、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2、出示句子: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每时每刻都泡在香气里,你就是琦君邻居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摇花乐
1、用心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自由交流。
2、出示句子:
“摇桂花”对我是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3、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想象写话。
5、这么香,这么迷人的桂花,我陶醉了,那父母亲呢?
6、诗:
自己再读一读父亲的诗,你想说什么?
四、品味生活香浓
1、个别读第四自然段。
2、比较句子:
⑴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⑵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指导朗读。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 以“桂花雨”为题, 以“桂花香”为线索, 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学情分析
文中字里行间带有作者自身特有的创作背景和强烈的个体情感, 那份浓浓的思乡深情, 对于没有远离故土的十岁孩子来说自然有难度, 因此, 必须努力遵循语文教学的本质, 贴近文本, 并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生活体验、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 实现自主学习, 而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作用只是组织与引导。
2.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语实践活动, 重视析文品句、入境悟情, 将语言文字还原到其本身所体现的场景和感情中, 融合课内外知识, 引导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阅读表现方式, 从而整体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从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 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过程与方法:
(1) 理清重点段落层次, 抓住关键词品读文字,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讨论交流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在交流中运用语言, 锤炼表达, 充分感受桂花给童年时代的“我”和全家带来的欢乐。
(2) 在前后对比读思中, 悟得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体会母亲与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 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
(3) 学习运用课文表达特点, 回忆自己童年的快乐, 仿写童年趣事的片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体会“摇花乐”、“桂花雨”的乐趣, 体会母亲和“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和“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
教学难点
领悟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课前预学案设计
1.进一步了解作者琦君生平及作品, 可以选择性地读一读她的作品。
2.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 朗读并想象文字背后所描绘的情境, 适当做一些批注。
3.搜集桂花相关的诗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思乡深情, 有助于学生理清脉络, 让学生抓关键字词并展开想象, 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摇花乐。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桂花雨”
桂花, 自古至今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描绘与赞美的景物之一。学生交流与桂花相关的诗句。
·桂香多露裛, 石响细泉回。
·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莫羡三春桃与李, 桂花成实向秋荣。
·山云漠漠桂花湿, 梅花翛 (xiāo) 翛荔子然。
二、交流分享——“摇花乐”
这节课琦君将带着我们去分享她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板书:摇花乐) 课文哪一自然段重点写了这一童年趣事?
1. 理清顺序。
(1)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按“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的顺序将本段分成了三层, 哪组来交流一下? (指名一组学生汇报。)
(2) 小结指点:这样划分你们同意吗?我们写一件事就要这样按一定的顺序, 有条有理。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儿让学生理清顺序的同时也暗含了写作的指导, 读写相机结合却不露痕迹。
2. 话题讨论。
(1) 引出话题:同学们, 我们常说一段文字一幅画, 这就离不开丰富的想象。 (读着这一段文字, 脑海中一定浮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幅, 把想象到的情景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2) 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话题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话、推动课堂发展的主要抓手, 以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为主, 让学生个体在小组中交流, 评议推荐或合作练习展示, 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 更开放的展示空间, 也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3. 交流。
预设:
(1) 摇花前。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来说一说。
师:组织小组间互动, 并引向对“缠”的关注。让学生从动作语言表情展开合理想象。
朗读体会。
(2) 摇花时。
四人小组学习互动交流。
预设:
①乐:仿佛看到小琦君乐得一蹦三尺高, 嘴里喊着:“噢, 摇桂花啰, 终于可以摇桂花啰!” (联系体验想象。)
②“帮、铺、抱、摇、喊”几个动词。
③桂花很多, 很香, “沙沙沙”, 真的像下雨, 落在头上, 像……
师:真想永远留住这美好的时刻!让我们随着文字再走进画面, 美美地读一读。
播放摇桂花的情景等课件, 齐读“摇花时”, 进一步体验摇花乐。
(3) 摇花后。
小琦君是快乐的, 她的父亲也乐此不疲, 忍不住吟诵起了一首绝句—— (出示) 自己吟诵后, 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小组交流、补充。)
预设:
①“花雨缤纷入梦甜”。 (所有这些快乐都会进入她的梦乡, 留在……)
②“细细香风淡淡烟”:母亲的“撮”, 父亲的“点”, 包含着对桂花的什么情感? (珍惜、尊敬、敬重。)
把所有的快乐, 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诗句, 一起来吟诵。
设计意图: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 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导得恰到好处, 方能唤起学生真切体验, 放飞丰富的想象, 激发灵动的思维, 让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动。
二、细细品味——“桂花香”
1.过渡:这缤纷的桂花雨带给全村人的又是什么呢?读第四自然段, 找到最关键的一句话。
2.交流:出示“全年, 整个村庄”。
(1)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 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比较一下, 两句中的“桂花香”完全相同吗?
预设要点:
相同:都写出了桂花香的浓, 从“浸”、“沉浸”中体会到的。
不同:时间不同;范围不同;香的不同。学生交流感悟。
设计意图:桂花香是串联全文的线索, 摇花的“乐”及孕育的“情”就浸润在这香气中, 这一环节通过“桂花香”的前后对比体会, 既从内容上进行了整合贯通, 更巧妙地延伸了“乐”的内涵, 学生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深入感悟——“思乡情”
1. 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体会母亲说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学生读。)
2. 学生个体交流:
预设要点:
(1) 外地的桂花也香, 但家乡的这棵金桂是母亲亲自种的, 家乡的金桂给一家人, 给全村人带来了乐趣。
(2)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师:月是故乡明, 那花呢, 那人呢?
①花是故乡美。花是故乡香。②人是故乡亲。
月是故乡明, 花是故乡香呀, 母亲这样说其实是她的一种感觉, 一种情感, 这种情感就是“思乡情”。 (板书:思乡情)
(本班新市民子女较多, 这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相机诱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3) 母亲思念家乡, 那琦君呢? (读最后一节。)
师: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为什么会如此思念故乡吗?
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 幻灯出示:
《烟愁》中作者写到:“像树木花草似的, 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 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 忘掉童年, 忘掉故乡, 我若能不再哭, 我宁愿搁下笔, 此生永不再写, 然而, 这怎么可能呢?”
《乡思》里, 作者写到:
“来到台湾, 此心如无根的浮萍, 没有了着落, 对家乡的苦念, 也就与日俱增了。”
3. 小结:
(1) 同学们, 其实这“摇花乐”、“桂花雨”代表着什么?
(2) 我和母亲思念桂花其实是在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 这种写法叫“借物抒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所以在小结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借物抒情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 拓展阅读。
带着琦君这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后去阅读她的散文集《桂花雨》或她的其他作品。
2. 小练笔。
请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 按一定顺序写一件小小的童年趣事。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让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学生齐读课题)
二、 品味桂花香
1. 课文中,“我”喜欢桂花,因为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味儿却是那么迷人,让人陶醉。怎么使人陶醉呢?请读第2~4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2. (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 你能不改变原意,把句子换一种说法吗?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 哪一个字最能体现桂花的香?(浸)“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液体里,在这里是指什么呢?
(3) 谁能读得让我们也体会到浸在桂花香里的感觉?
3. (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 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里了?(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吃桂花糕、喝桂花酒等进行感悟)
(2) 是呀,“我”的家乡整个村子全年都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人们被这浓浓的花香深深陶醉了,怎能不让我感到快乐呢?让我们来陶醉一下吧。
【设计意图:桂花的香,需要学生自己去读、去品,才能品出花香,品出语言文字的味儿来。所以,采用让学生自主阅读,读中感悟的方法,再通过教师适当引导、点评,以感受作者用字的准确和富有表现力。】
4. 而对于童年时的“我”来说,除了闻花香、吃桂花糕,印象更深的是什么?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5. 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 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老是缠着)
(2) “我”缠着母亲问什么?这一句为什么用感叹号,不用问号呢?是作者用错了吗?
(3) 好,现在你们就是小琦君,我当妈妈,谁来缠着我问一问?
(4) 瞧你们急的,桂花还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听了妈妈的话,你的心情怎样?(失望)
(5)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生齐说后面句子)
6.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 我乐什么?又是怎样“摇桂花”的?
(2) (看插图)你们看,她双手抱着桂花树,摇得多起劲、多快乐呀!
(3) 谁来快乐地读一读?
(4) 读到这里,老师看出很多同学都手痒了,想不想摇桂花?那就使劲地摇一摇,看谁摇得最快乐、最起劲。
7.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桂花纷纷落下,此刻的你就站在这棵桂花树下,这缤纷的桂花雨飘落在你的头上,你的脖子上,你的身上,就像沐浴着细细的春雨,你情不自禁地大声喊起来: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 这桂花雨一定也淋着你了吧,你来喊一喊。
(3) 还有哪些同学也淋到桂花雨了呀,站起来一齐喊一喊。
(4) “儿童解得摇花乐”,这就是摇桂花的乐趣,桂花雨的奇妙。
8. 小琦君陶醉了,那她的父母亲呢?出示小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9. 假如你是小琦君的父亲,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我’缠着母亲问什么?这一句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为什么不用问号呢?是作者用错了吗?”学贵有疑。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感叹号,也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这儿采用“以疑导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悟出作者急切希望摇桂花的心情。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感受摇花的乐趣,更能引起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接着,放手让学生读句子,尽情摇树,感受快乐,品味花香,想象下“雨”之景,陶醉桂花雨之意境,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三、 体会思乡情
1. 就在这摇花的快乐中琦君度过了她的童年。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外地,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以后,琦君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出示母亲说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 母亲说的仅仅是桂花吗?你从母亲的话中体会到什么?(思乡情)
3. 是呀,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香不如家乡桂,难怪母亲常常会说——(齐读母亲说的话)
4.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母亲说的仅仅是桂花吗?你从母亲的话中体会到什么?”是呀,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香不如家乡桂,难怪母亲常常会说——(齐读母亲说的话)类比的手法,巧妙的引导,自然化解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刚好直抒胸臆。】
四、 拓展延伸
1. 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离别了母亲,远离了家乡50多年,如今,她已经89岁高龄了。可是她依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这么说——(出示资料卡片: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同学们,喜欢这段话吗?
2. 小结课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琦君奶奶的童年生活,伴着阵阵花香,品味着桂花雨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我们既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也感受到了她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3. 听歌曲《那就是我》。
【设计意图:多读一点琦君写的文章,查找琦君的生平事迹,课上就能游刃有余,从而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利用音响效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后,听歌曲《那就是我》,让浓浓的思乡情达到高潮。】
4. 同学们,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把你的这份美好的回忆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既是课堂教学有机的延续,又体现学生的情感积淀,运用语言文字,自由表达情感的必然。这样,训练学生写作,水到渠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3、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领悟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叙事写景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抓住事例及景物自读自悟,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领悟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一、了解桂花,导出课题
⒈(出示课件桂花)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桂花,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板书:雨 齐读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3.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1.初闻桂花香:
的确,那是发生在金秋十月,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金灿灿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⑴读完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花香)从哪些词感受到? ⑵通过个别读——齐读的形式初步感受花香。教师点拨读好“没有不”的停顿和“香飘十里”的浓浓花香。
⑶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⑷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如下,教师适时引导如:闻着花香,你想干什么?如果那时你在吃饭,你觉得——
(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啊!桂花真香啊,我都想摘一些来泡泡茶。如果我在吃饭,我觉得饭也香了。我觉得我的人也香了。我觉得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里的人都分享到了。我想去摇桂花。)
⑸再次齐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浸在桂花香里,说明香味太浓了,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味。教师通过理解词义,品味解读,想象感受,朗读体味的方法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置身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中。
三、自读自悟,局部深究,浸染桂香
⒈体验快乐
⑴自学品读。师: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让我们读读摇桂花这一部分(请大家默读第五小节),找一找,划一划哪些句子能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⑵交流句子。
课件出示: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⑶师生演一演,情境对话,体会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我渴望看到桂花雨落下的美景。
⑷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⑸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①师: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教学预设:(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桂花就仿佛是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向我纷纷飞来。)(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小花落满地,地上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②师: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落在了你的——,你的——你的——,你的——,可以说是落得我们——
③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
④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⑹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⑺想象说话: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呀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啊摇,摇出了什么?板书:快乐
课件出示说话: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呀摇,摇出了。
教学预设:摇出了朵朵完整、新鲜的桂花,摇出了清香迷人的桂花雨,摇出了满头满身都是桂花香气的人们,摇出了一杯杯飘散桂花香气的清茶,摇出了一块块浸在桂花香中的糕饼,摇出了童年的欢乐和喜悦,摇出了故乡的亲切与温馨,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摇出了快乐心情,摇出了童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段落。教师采用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
⒉感受乡情
⑴师:就这样摇呀摇,让前后十几家邻居浸在馥郁香气中的桂花都纷纷扬扬地摇落了,可在琦君的笔下,却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课件: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⑵品读“全年”“整个村子”
师:同学们,桂花只在秋天开放,而且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种着桂花,那为何说是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生: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师: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凉凉的桂花茶,顿时心旷神怡;寒冷的冬天,喝上一口冒着热气的桂花茶,——
生:我们用桂花泡茶,一年四季都喝,我们可以做做桂花糕,在烧菜时洒点桂花,做糕点时放点桂花。
师:除了泡桂花茶,做桂花糕,还可以干什么?一年四季都可以享有,怪不得琦君说——你来读
师: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有桂花,那整个村子又作何理解呢?找到依据——只送给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吗?只送给他们两个吗?还会送给谁?说得真好,村子里的每一 个人都可以分享,所以说,全年——。
人人都可以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这香真是沁人心脾,男同学读——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可以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一起读——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是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里。板书:乡情
〔设计意图〕由“浸”字带动全句,通过品读词语,激情引读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四、走进作者,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⒈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难怪,背井离乡时,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补充满觉陇资料感受杭州小山上的桂花香。
⒉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其实母亲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的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我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那你说香的还有什么?(快乐,乡情,记忆,思念等)板书:思念
⒊写话练习,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课件出示,并伴有音乐。)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
桂花雨(蘇教版語文四年級)
小板橋中心學校 石麗仙
【課題】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12課 【教材簡解】
《桂花雨》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の敘事散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描寫了在家鄉搖落桂花時の情景,表現了兒時生活の樂趣,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の無比懷念。作家琦君以童年時代の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の童趣、純樸の情感。課文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一如桂花,散發著濃濃の思鄉懷舊情韻,讀後讓人回味綿長。
【目標預設】
1.准確認讀並理解“笨笨拙拙、新鮮、尤其、沉浸、挑揀”等詞語,規範書寫“尤”“謝”等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有感情朗讀課文中描寫桂花不同角度の香。3.學會抓主要事件和關鍵詞句把握課文內容,培養學生分清文章主次の能力。
4.想象課文描寫の情景,通過自讀自悟和與同學交流,體會作者對於桂花の深切情感,並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の。
【重點、難點】
重點:抓住課文中の主要內容和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香,體會作者の思想感情。
難點:引導學生初步學會閱讀敘事類散文:讀出動“情”の事,讀懂“事”中の情。
【設計理念】
1.“以人為本,以讀為本。”通過多種形式の讀,引導學生在與文本對話の過程中感悟、體驗,從而得到語言訓練,受到情感熏陶,真正實現閱讀是“教師、學生和文本の對話。”
2.創設情境,依據圖畫再現、角色表演和想象畫面等途徑,把學生引入課文0128
0128 具體の情境中,把文字轉化成一幅幅畫面。讓作者拉近讀者,並與作者產生共鳴,感悟文章中の語言文字。
3.體現第一課時の教學規律,重視識字寫字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寫生字。引導學生認認真真讀好書,端端正正寫好字。
【設計思路】
從文題入手,引領學生通過朗讀感知課文內容,對全文有一個整體の把握,並對課文定下了情感基調。從“樂”入手,讓學生找關鍵字句,力求與作者情感交融,感悟到了語言の魅力。
在預習の基礎上,進行重點字詞の教學,留足10分鐘の學習生字時間,認真規範地寫好漢字,陶冶學生性情。
【教學過程】
一、扣題導入,初識“桂花雨”
1.孩子們,現在正值金秋十月,桂子飄香。桂花從古至今走進了無數大詩人の篇章,也進入了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の散文中。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琦君の故鄉,一起去感受一場奇妙の──《桂花雨》。(學生書空)
2、板書課題,指名讀,齊讀。從你們の讀中,老師聽出一種疑問,你有什麼疑問?指名說。
3.質疑:究竟什麼是“桂花雨”?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文通字順,邊讀邊在文中找找答案。
4、剛才,孩子們讀得很認真,老師相信文中の二類字你一定能讀正確。(出示二類詞)
5、真棒,每個字都讀得字正腔圓,看一類字詞,能讀正確嗎?(出示一類詞)笨笨拙拙 撮 檀香 桂花鹵 新鮮 尤其 沉浸 吩咐 謝落 爐煙嫋嫋 挑揀(1)指名讀,指導吩咐讀輕聲(2)理解:吩咐 挑揀
0128
0128 “吩咐”什麼意思?我和你誰吩咐誰?在家裏誰可以吩咐你?你在家可以吩咐誰?用“吩咐”說一句話。
“挑揀”什麼意思?選字填空:(課件出示字典上の解釋)看意思,選字填空
老人從地上()起一塊鵝卵石。老人從一堆石頭中()起一塊鵝卵石。
(3)寫“尤”“謝”,請同學仔細觀察,今天の紅色字是——生字。指名交流記憶。我們不僅要記住字形,好要寫好它,師範寫“尤”“謝”,生描書空,描紅紅生字。
二、整體感知,情系“桂花雨”
1、孩子們讀准了字音,寫好了生字,明白了字義,讓我們把字詞帶到文中,再讀課文,邊讀邊想想什麼是“桂花雨”?你能用文中の一句話來回答嗎?(出示句子)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の雨啊!”
2、指導朗讀,我們帶上什麼感情色彩,才能讀好這句話?(指名讀)
3、全班齊讀,大家喜歡這種感覺嗎?我們也來喊一喊。
4、展開想象,完成練習。
5、再次朗讀,此時此刻,滿頭滿身都是桂花の我,情不自禁の喊道——(桂花雨);心中充滿了快樂の滿足,我又呼喊道——(桂花雨);讓我們大聲地呼喚如雨の桂花——(桂花雨)。
三、仔細品讀,賞析“桂花香”
1、此時此刻,桂花留給你最深刻の印象是什麼?(板書:桂花香)
2、文中,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了桂花“香”,請同學默讀課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寫了桂花の香,用筆勾畫下來。3,學生反饋。
4,出示句子。師生完成朗讀。
5、配樂朗讀。
0128
0128
6、再次回顧桂花香,比較句子,思考:你有什麼發現?或在這兩句話中,哪個字眼用得最好?(都有“浸”字),“浸”在文中選第幾個解釋?(使滲透)
7、總結,是呀,用の多麼巧妙の字眼,一個“浸”讓我們感受到了桂花香味兒彌散の時間長,範圍廣。
四、提出問題,為下節課埋下伏筆
思考:課文除了寫桂花香,還寫了一件什麼事?表現出作者怎樣の情懷?搖花樂,又是一種怎樣の快樂,我們期待著下節課,再次走進課文去感受。
五、作業布置
1、搜集作者琦君の相關創作背景資料。
2、抄寫生字。
六、板書設計
12、桂花雨
桂花香 浸
搖花樂? 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桂花的朴实,香味迷人。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在刚刚的歌曲视频中出现了一种花,是什么花呀?(生:桂花)
2、同学们真有眼力!是啊,在金秋,桂花开了。怎么样,香不香?(生:香)
3、那由桂花的香味你又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呢?(老师这里也有一组词语是形容桂花的香味:)
注:芳香扑鼻、浓郁、迷人、陶醉、沁人心脾
4、那说到桂花(相机板书:桂花),从古至今,人们描写桂花的诗句也不少,我们来读一读这么几句吧!
桂子花开,香飘十里;金秋十月,桂子飘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 维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韩 愈
5、瞧!多美多香的桂花呀!(出示课件)
是呀,同学们都很喜欢桂花。台湾有位女作家叫琦君,她一生漂泊,11岁离开家乡,32岁去了台湾,60岁又移居美国,84岁重回故乡。可是,无论她身在何处,让她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桂花和她童年时代摇落的那一场——桂花雨(板书课题)
4、(出示课件)桂花雨那同学们猜猜看,你知道什么是“桂花雨”吗?
5、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到童年,去感受那一场——桂花雨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地去读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到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两遍。
2、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1)、让我们先来解决学好课文的拦路虎——生字词吧,有信心吗?(2)、出示生字词(生字分别用绿、红色显示;生字词分三排写)
zhuō cuō tán lǔ 笨笨拙拙 撮一点 檀香 桂花卤 左右 谢落 尤其 拣去 都是 新鲜 吩咐 帮助 糕饼
3、指名分别读第一排词语。
◆笨笨拙拙 拙就是笨 再来读,读出叠词的感觉,尾音轻一点。你觉得此时作者还是在说“笨”吗?
“撮”是怎样地拿?我们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撮一点桂花。学生做动作。
“桂花卤”老师带来了,是用„„又香又甜,课前已经给同学们闻过了,可以泡茶、也可以煮桂花粥、做桂花糕。全班再连起来读第一排生字词。
4、指名读“左右”一词。
(1)、促思:从词的结构上来说,“左”和“右”组成的这个词两者构成什么关系?(反义关系)
(2)、能不能说几个类似的有反义关系的词?(开关、昼夜、生死、没有„„)
5、指名分别读“谢落、尤其、拣去(拣——全家人会怎样地拣桂花?(强调笔画“横折钩”,并让学生书空。)、都是”这几个生词,(强调前鼻音,多音字 形近字辨析等)全班再连起来读第二排生字词。
6、分别指名读第三排生字词。
(1)“吩咐”一词都是什么偏旁,说明和什么有关系?那“吩咐”是什么意思?(2)能不能给“吩咐”找个意思相近的词?(嘱咐)相机指导“嘱”的写法,分别齐读“吩咐”与“嘱咐”。
7、齐读第三排词语。
(1)、促思: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第三排的词语,并听老师再读一读,看看与“左右”一词的构词关系有什么不一样?(近义关系)
(2)、能否说几个类似近义关系的词。(叫喊、缓慢、弯曲、沉浸„„)
8、你看,小小的一个词,这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学问,看来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啊!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琦君说:“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她喜欢桂花的什么呢?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1、她最喜欢桂花的什么?
2、学生交流。大家说,面上交流。
3、逐点学习:
1、)她喜欢桂花的姿态朴实无华——“笨笨拙拙”
2、)她喜欢桂花的旺盛的生命力——“满树”“茂密的叶子”
3、)她喜欢桂花的谦虚,不张扬——“仔细地”“找”“细花”“不与繁花斗艳”
4、)她喜欢桂花的香气味儿——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迷人”——深吸一口气,好好闻闻;你陶醉在花香中了吗?
这儿有个词用得特别妙——“真是”——你还可以换成哪个词?(十分,特别,格外,很)
把这个词放在句子中读读,你读出了什么?(桂花真香呀,快陶醉了)
5、琦君爱桂花,爱它的朴实无华,爱它的谦虚不张扬,尤其爱它的香气迷人。
(四)、初读初悟,体会桂花的香气。
1、除了第一自然段,课文其他地方描写桂花香味的句子还有很多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再细细读一读,读出桂花的香,读出你对桂花的爱。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选了三句最能体现桂花香的句子,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a、他读的时候,把哪个词强调出来了?
b、这儿的“真是”一词,能不能拿掉?(拿掉“真是”一词,教师范读)感觉?
“真是”——还可以换成哪个词?
c、那我们能试着把这种令人陶醉的感觉读出来吗?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a、你们认为他(她)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b、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陶醉一下。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a、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句话中有个字好像似曾相识,在上面找找看? b、请同学们分别读读这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点?(都有“浸”字;而且都说的桂花香,令人陶醉。)
c、老师来读读这两句话,你们仔细听一听,找找这两句话的不同点!一个用的是“浸”字,一个用的是“沉浸”。
一个说的是“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一个说的是“整个村庄”。一个是说“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一个是说“全年”。
(师:是呀!一年四季,无时无刻,桂花总是与我相伴,与全村人相伴,大家尽情享受着桂花的馈赠,桂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3、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使人陶醉的画面。把这一幅幅画面连起来,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一些什么?(是个桂子飘香的、迷人的村庄。)
(五)、设疑思考:
请同学们再读母亲说的这句话:●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1、看来,在母亲的心目中,世界上最香的桂花是(引读)——家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家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地方的桂花不可替代的。
2、母亲的对桂花的喜爱也深深感染了琦君,琦君也爱桂花,爱它的不与繁花斗艳,爱它的香气迷人,还爱它的什么呢,我们下堂课再细细学习。
(六)、作业
1、钢笔字描红。
2、积累背诵,描写桂花的诗句。
板书 :
桂花雨(琦君)桂花 香
台湾散文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 经过删改后入选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桂花雨》这篇课文具有散文特有的两大特点:一是立意独特。它以“桂花香”为线索, 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表达了作家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写出了作家的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所产生的感悟。作为客居他乡的60多岁老作家, 她从自己生活实际出发, 以自己深厚的感情, 丰富的想象, 深沉的思索, 表现自己童年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 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触动, 使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 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使我们的感情更为纯洁。教学时, 教师要捕捉文章这一让人心灵颤动, 让人思想闪光的立意亮点激发学生的情感, 与作者、文本、编者形成有效地互动, 从心灵上感受那浓浓的思乡情。二是意境深邃。散文的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 是意与境的统一。这篇文章散发着浓浓的挂花香, 也氤氲缠结着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细品文中几次提到的桂花香, 作家将“香”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把花香逐渐升华为浓浓的思乡情。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 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作者为桂花着迷了, 因为它独香其身, 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 独具君子的美德。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的香是幽香而不露, 清雅高洁, 香气浓郁, 令人久闻不厌。3.“桂花纷纷落下来, 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我就喊:‘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琦君使劲地摇着桂花树, 桂花落得她‘满头满身’”。此时此刻, 她的心里一定也是满满的, 是满满芳香四溢的———桂花, 是满满的———快乐!4.“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如梦甜。”琦君的父亲看着摇花女儿憨态可掬, 天真烂漫, 看着妻子燃香时的轻柔秀美, 端庄娴静, 自然触景生情, 不禁吟之咏之, 口占一绝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5.“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香, 吃着桂花卤、桂花糕点, 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的桂花已经成为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唯有家乡的桂花树才能承载她无尽的情思。而写《桂花雨》时, 琦君还正在美国生活, 她是借母亲的口, 道出了自己千缠百结的思乡情啊!这千般思绪, 万般情结, 琦君没有声嘶力竭地发泄, 没有豪言壮语地高歌, 只把这无尽的思念悄悄揣到桂花香里。这意境, 应是诗的意境, 即所谓的“诗情画意”, 它充分地体现了散文特有的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
散文作者为了使文章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选材上更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桂花雨》的作者以“我”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桂花雨”为线索, 以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来写“我”的所做所闻和所思所感, 侃侃而谈, 自由畅达, 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文章第一部分开篇明旨, 写自己小时候最喜欢桂花, 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部分写自己童年的“摇花乐”;第三部分, 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 同时点题。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桂花雨”散发出的浓浓的挂花香和氤氲缠结着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一、整体感知, 初闻桂花香
《桂花雨》是一篇记叙性散文, 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理清写作思路, 这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促教, 让学生自读自悟, 质疑问难,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入课文后,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台湾散文家琦君的相关资料, 以及有关描写桂花的名句;2.ppt出示桂花图, 简介桂花。3.齐读课题并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样的?4.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并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5.请带着问题读读、画画、写写, 说说课文那些段落写了“桂花雨”;并想一想, 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这样导读, 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自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多方对话, 走近作者, 了解作者, 感知作者, 然后再通过ppt让学生了解桂花。同时, 让学生在多次的轻声朗读课文中,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学生在读课文中通过画没有读懂的生字词, 画自己读课文时不理解的句子中, 激起质疑问难的欲望。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文旁边批注想法, 既能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二、品味花香, 感受摇花乐
人们常用“甘洌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散文的语言特点。教学时, 教师要让学生对话文本, 品出文本的语言美。所谓“品”, 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咀嚼, 咬文嚼字, 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如重点段教学, 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我”与母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体会它们在语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品味桂花香时, 可以这样导读:1.默读课文, 画出桂花香的句子。2.出示句子:“可是, 桂花的香气, 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 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3.让学生说说这些课文句子, 那个字形象地体现出桂花真的好香啊? (“浸”) 这个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呢?让学生在语境中, 从品“浸”字来感受到桂花不仅花开时香, 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香, 它香在人们的心里。因为它的香, 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 香甜了四季, 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接着, 导读摇花乐, 让学生说一说:1.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理解“总是”)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3.从“老是”、“缠”这些词, 你说“我”当时的心情怎样?4.看插图,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 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时, 会怎么想, 会怎么说, 会怎么做呢?5.当桂花纷纷落下, 这桂花像什么呀?6.“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 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在品味中明白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 “我”怎么能不兴奋、不快乐呢。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 这心满意足的快乐, 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 即使几十年过去了, 回想起童年这快乐的一幕幕, 依然是那样的清晰, 那样的意味深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让他们畅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这其实就是一个师生共同分享“阅读反思”的过程。当然, 教师还应重视以读促理解, 以各种形式的读, 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 引导学生通过主动读书, 在读、悟、说、想中去感悟去发现作者的写作心迹, 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潜心会文, 体验乡情浓
关键词:教学内容;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98-0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2、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读懂了什么?
根据生答板书:爱花、香、乐。
师:所以,作者在最后写到:(出示句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2、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搖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自主学习3、4自然段,情悟“摇花乐”和“花雨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来说是快乐的。并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出示)“摇花乐”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自由读这句话,说说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习、生活中哪些事对你来说是“大事”?“缠”字像丝线一样地缠着,谁来“缠一缠”?
作者多么想摇桂花呀,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我们从作者摇花前迫切的心情中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是快乐的。你还从哪些语句体会到摇花的快乐了?
(2)(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你从两个“帮着”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能把这种快乐的景象读出来吗?
还有哪些地方反映了作者摇花的欢乐呢?
(桂花纷纷落下,落到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配乐范读,闭眼想象:这下,我可乐了,帮着抱桂花树使劲的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假如你是文中的小姑娘,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桂花纷纷落下来,像——,一朵朵黄黄的、小小的花儿带着浓郁的香味,落到了——,你感觉——
【设计意图: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这儿,教师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自我感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谈感受,实质是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配乐读更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做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三、学习5、6自然段,感悟思乡情
1、(出示句子)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为什么母亲这样说?你是怎么想的?
后来,作者去了台湾,又去了美国,她打电话对母亲说:
(1)这里的橘子真红,母亲一定会说:——
(2)这里的人真好,母亲一定会说:——
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他乡的水再美,也——美不过家乡的水。正如歌曲《故乡情》中唱的那样。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故乡情》?(播放歌曲)
【设计意图:一首《故乡情》,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发开去,使他们对故乡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相同的情感历程,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莫道人间情万种,最真莫过思乡情。”在这场缤纷的桂花雨中,承载了作者甜甜的梦和那份浓浓的乡愁。让我们再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让那场美丽的桂花雨在我们的心头绽放。(配乐朗读最后一段。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四、总结拓展
这亘古不变的思乡情曾令多少古今中外的诗人、作家魂牵梦萦,夜不成寐,他们往往借助一花一草来表达自己的情愫,聪明的孩子们,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
五、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1、喜欢读书的同学,课外搜集一些表现思乡的散文和诗句,读一读,背一背,举办一次“花雨缤纷入梦甜”的朗诵会;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两个生字,读读记记“迷人、尤其、香飘十里”等词语。
2、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自读自悟,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情感是通过摇桂花和桂花香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母亲的话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课,检查预习1、2、3、请同学们说出含有“雨”字的古诗句或成语。认识各种花,导入课题,并结合预习尝试释题。检测预习效果。
二、出示学案问题,自主研究,适时交流。
出示
学案
一、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摇花乐给“我”带来的快乐是什么?用笔画下来并简要注明自己的理解。
学案
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的”指哪里的?这里的桂花有多香?用“—”画出来。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多香,用“﹏”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
三、以学案一为主学案,重点感受“摇花乐”
(一)感受桂花香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又是再一次、多次的意思,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的桂花)
为什么作者不止一次的想起故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因为作者喜爱桂花。因为桂花给她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快乐。)
她喜爱桂花的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第二自然段:我喜欢的是桂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迷人”是什么意思?对你来说,生活中什么是迷人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解释“迷人”,深入理解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桂花的香气怎么迷人的?用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着重理解“浸”。课件出示,浸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村庄泡在香气里,就像泡在水里一样。指导有感情朗读:“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指导有感情朗读:“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借助上下文理解。指导有感情朗读:“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二)体验摇花乐
桂花香,是写景,摇花乐呢,是写事。摇花给我带来的快乐是什么?同学们来说一说。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我怎样摇?如果是你,你怎样摇?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还想做什么?这是一个小孩子摇花的乐趣,乐在摇,乐在捡,乐在闻,乐在喊,乐在漫天飞舞飘香的桂花雨。所以,作者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摇桂花后还要做什么?(送桂花,加工桂花)
送给谁?怎样送?请同学进行情景对话。摇花乐,乐在送桂花,乐在赠予。所以,作者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送桂花后母亲还要加工桂花,做成什么?(茶叶、糕饼)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季节都品尝到桂花做成的食品,所以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摇花乐,乐在品尝,乐在共享。所以,作者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四、总结拓展,理解恋乡情
1、教师小结:随着我的长大,我举家迁至杭州,离开故乡。那里也有桂花。可是母亲却说不及故乡的桂花。也就是学案二(出示学案二)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
一、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1、播放歌曲《童年》
谈话: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师板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3、读书交流
(1)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那你们见过桂花树吗?(幻灯)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用来形容这些桂花树呢?
学生找出来读
过渡:是呀,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的,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只是很小很小,得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见到金黄而又细小,朴素而又淡雅的小花,可作者喜欢的就是桂花,这是什么原因呢?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
6、感悟: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朗读指导:是呀,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呷上一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啊。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一读;过年时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谁来感受这样的香?读——)
(4)指名读二、三两句。(教师指导:读好“浸”字,你就能进入花香的境界了。)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人们被这浓浓的花香给深深地陶醉了。
让我们一起陶醉一下(齐读)。
7、老师有幸在课余读了《桂花雨》的原文,在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吸引我:“桂是呀!正是“桂子花开香十里”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呀!(师板:桂子花开香十里)
二、享受“摇花乐”和“花雨美”
过渡:但是,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
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读到这里,你明白是什么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
出示: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2、下面,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桂花雨的美丽。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师配乐范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摇啊摇,桂花落在我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我满头满身都是,我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陶醉了,我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
4、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摇啊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脖颈里、鼻尖上??这香喷喷、金灿灿的桂花雨落在你们身上,你们想说些什么吗?
5、教师归纳。
(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出示)(板书:魂牵梦萦桂花雨)
三、体悟母亲思乡的情怀
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1、母亲说什么?
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难道杭州一山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理解母亲吗?
3、练习:
这里的环境再好,也()。
这里的生活再好,也()。??
4、反馈。
5、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读最后一自然段)
7、教师归纳: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依恋,对故乡的留恋,怎能不让作者魂牵梦萦呢?
《桂花雨》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回忆童年的趣事吗?是呀,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走进台湾作家琪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板书:《桂花雨》,齐读课题。(生齐读)美读,如果不读课文,从这3个字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看谁最先有发现,可以读出声,也可以轻声读一读。
生:读课文(留大约2分钟)
2、师:好,已经有同学想到了,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景物,来,你说。(生答桂花)写了什么事?用两个字概括。(生答摇花)
3、师过渡语:就这么一件事情,像《乡下人家》《桂花雨》这类文章,不管是写了很多景物,还是一处景物,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事,它都是为了表达浓浓的情字。(板书:情。)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通过这景、这事表达什么样的情,又是怎样表达的?
三、逐层品读
(一)品读课文,初闻“香”
过渡语:这篇课文共8个自然段,有一个字出现了8次,而这个字恰好点出了桂花的特点,谁能找到?(生:香)
板书:香
1、通读课文,找出带香气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画下带有香气的句子(课件显示)
生:画句子(1分钟)
师:你们找的句子都在这儿,这些句子都带着什么字?(生答香)(课件出示带香气的句子)
2、精读课文,品味桂花香。
师:但是,你们注意了,含香字的写作手法一样吗?同是一个香字,作者能用上这么丰富的表达,我们要好好品味品味,好吗?怎么品味呢?
师点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第一个“浸”字,形象的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的时候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想在人们的心里,第二个浸是说它的香,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浸:指桂花的香气弥漫四周,村子像被泡在桂花香气里似的。
(二)读课文,品味“乐”
过渡:刚才同学们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发现,感受到的是那浓浓的桂花香,作者写桂花,重点落在香字,作者写摇花这件事,重点落在什么字上?生:乐。
板书:乐。
1、走进“摇桂花”,品味“乐”
师:现在我们就随作者到他家乡的院子里去,来到这棵桂花树下。(课件桂花树)此时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看桂花雨?那要怎么坐?看看书?怎样让桂花落下来?生答:摇。
师:怎么样摇?(使劲摇)每个同学都行动起来,看看能不能让桂花掉下来。(引导学生动作)(课件出 桂花落下,)
师:来,一起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的摇(课件出)点同学起来读:“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生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2、走进“桂花摇落后”,品味“乐”。
师:这一段都在写作者摇花的快乐,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他的快乐的?自己读书、自己思考。点拨:“喊” “使劲”
(三)读课文,感悟“情”。
1、感悟母亲纯朴的思乡情。
(1)请请同学们读课文第7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那么香吗?
点拨: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吃着桂花糕饼,喝桂花茶,桂花是母亲生命和生活中的一部分,母亲很思念自己的家乡。
教师小结:琦君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深的感情,板书:思乡,每次作者想起母亲的这句话时,总不禁在眼前浮现出母亲让他去送桂花的情景。
师:其实,对故乡有这种爱,有这种恋,有这种愁的,仅仅是母亲和琦君吗?哪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不是如此呢?走得再远,心在故乡!走得再久,心依然在故乡!一个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曾告诉我,有一次他实在太想家了,就打电话给家中的孩子,可孩子却只顾玩不愿接他的电话。那一刻,这位父亲紧握着手机,无声地抽搐!孩子们,你们当中有父母在外地的吗?我想说,请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尊重,他们在外,再苦,没关系,再累,也没关系,他们都能挺住,但他们挺不住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啊!孩子们,假如你的父母在外地,当他们想家了,打电话给你的时候,你会不接他们的电话吗?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生:爸爸妈妈,我也想你们的。请你们保重身体!
生:爸爸妈妈,家中一切都很好,你们不要牵挂。
生:爸爸妈妈,请你们放心,家中有我呢!
师:感谢琦君奶奶,她既让我们分享了童年的桂花香、摇花乐、入梦甜,更让我们变得成熟,让我们懂得了对故乡——这是一种爱,爱故乡的一砖一瓦,爱故乡的一草一木;对故乡,这是一种恋,恋恋不舍的是乡情,恋恋不舍的是乡音;对故乡,这是一种愁,薄如雾,淡如烟,却时时刻刻萦绕在心间!让我们用心铭记母亲的话!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母亲的话!篇三:桂花雨教学设计(赛课)
11、桂花雨(第二课时)
徐州市铜山县柳新实验小学 鹿素芬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作者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3、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三自然段“摇桂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初步学习了11课《桂花雨》(齐读),这节课,就由我来带着大家继续感受这场美丽的“桂花雨”。
2、多有诗意的题目呀,想一想,应该怎样读,再来《》(齐读课题)。●{真美!}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一、二小节
1、同学们,童年的幸福美好是最耐人寻味的记忆,课文一开始作者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轻轻打开课本,认真地读一读一、二两小节,体会体会。并找一找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看到你们读书专注的神情,我知道同学们都有很好的阅读习惯,真好!}
2、交流: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是呀,这正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的外表并不出色,它不去与其他花儿争艳,而是实实在在地给人香味,多谦虚呀!难怪作者这么喜欢。诗句就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在万花之中居首!一起读,再来感受一下。把这句话也来读一读,试试能不能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读出桂花迷人的清香!●{①真香啊!②谢谢你把这么美的感受带给大家!!}(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浸在桂花香里的。” ●好一个“浸”字!人们仿佛置身在一个桂花的世界里!
◆★还有哪些语句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桂花的喜欢?{的确,有些语句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才会感受的到!}(3)师读:“桂花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①你从这句话中听出作者是喜欢桂花还是不喜欢桂花呢?(喜欢)是呀,虽然笨笨拙拙的,但是作者依然觉得可爱、喜欢。
②请同学们用心读读第一节,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不开花时??找细花”
谁再来读读这句,感受开花季节要从绿叶丛中找细花的那份不张扬的美!(含蓄的美)
③读到这句,老师又自然想起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一句诗:★“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
来,一起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
3、古诗的语言凝练,色彩之美,老师建议大家可以把它们摘抄在文章的空白处。★音乐伴学生摘抄(古筝曲)
●{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很好的习惯!} 再来感受一下桂花的美,桂花的香。齐读诗句。
(二)学习第三节,感受“摇花乐”。
1、桂花的香,我喜欢,告诉你,其实呀,小时侯的我更喜欢“摇桂花”呢!请大家边读第三小节边划一划: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我”非常喜欢摇桂花? 学生边读边圈画。●{读书就要勤动笔,要在语言文字间留下自己的思考。}
2、交流:
(1)“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
▲哎呀,忙的不亦乐乎!
(2)“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
▲看看提示语“缠着问”,你们平时有没有缠过大人做他们不愿让你们做的事情?(有)
想想你是怎么缠的,来读读这句。
指名读。●{①你的语气里有缠!告诉你,丰富的表情能让你的朗读更有色彩!②你的表情里有缠!③你的表情、语气里都有缠了!}(3)“就在这时???提前摇桂花。”现在摇桂花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下看你的行动喽!★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
指名读(①乐的不够,再来!②加把劲!③没开足的桂花得使劲地摇才能摇下来呀!再读。)
● {真会读书!谁再来使劲地摇一摇,乐一乐!}(4)摇桂花是作者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了!师读:“桂花纷纷??好香的雨呀!” ①是呀,一个“喊”字喊出了作者心里的快乐,同学们,如果是你,你想想怎样喊呢?(快乐、开心、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笑逐颜开,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
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齐喊。
②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桂花的我,心里装着满满的快乐!这段话中,作者除了用文字表达自己快乐的情感,细心的你能不能发现作者还用了什么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快乐?(叹号)
● {第一个发现,真了不起!是呀,作者连用了三个叹号,可想而知,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是多么欣喜!这已经不能全部用语言来表达了。标点符号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感情。} ③让我们把作者三个叹号表达的快乐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桂花纷纷??好香的雨呀!”
真美,从你们的朗读中看到了那落英缤纷的桂花雨,感受到了那童年时的乐!※(板书:童年乐)
3、小结:同学们,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雨,怎能不让作者兴奋快乐呢?这诗情画意的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沐浴着这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香,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在关心着桂花雨,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 到课文里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你找到了谁,读出相关的句子。
(1)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这里可以读出母亲对摇桂花十分的放在心上,时时关注着天气的变化,因为被风雨吹打过的桂花香味会差多了。
(2)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3)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母亲撮一点桂花放在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并即时口占一绝,请你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他们对桂花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指名读。(读出了诗的韵味!)
花雨缤纷入梦甜!是呀,人们连做梦都梦见桂花,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让我们甜甜的,美美的读一读父亲的口占一绝:★出示:细细??
4、总结:
同学们,我对桂花的喜欢在童年摇桂花的欢声笑语里,母亲喜欢桂花在她那细腻的一言一行里,父亲对桂花的爱则在他的口占一绝里,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起去感受作者一家人喜欢桂花的那份情,用心读读吧!
(三)学习第四节
1、课文读到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带来的快乐,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一家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的那份幸福。那么,桂花的丰收仅仅只是给我,给父母带来了快乐吗?
2、找位同学读读第四小节,其他同学做好听的准备。
(整个村庄,是呀,全村的人!)
3、生活中处处有桂花:桂花的清香,桂花卤的可口,桂花糕的香甜,桂花的丰收给全村人带来了享受,带来了快乐!让我们满怀着丰收的喜悦一起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新的体验:桂花摇落以后??(读)
(四)学习第五节
1、是呀,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着桂花带给他们的快乐。后来,作者一家移居台湾,从此离开了家乡。以后每次从外地回家时,爱桂花的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不是)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用心读读母亲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想一想)
(母亲对家长旧宅院里的金桂是有感情的,所以会觉得故乡的金桂最香。在母亲眼里多了一份思乡情!)
※ 板书:思乡情
2、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情感世界,一起满怀深情的读一读:可是??
3、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想起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三、学习第六节,总结课文
1、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浓。母亲难忘,我亦难忘。
出示:☆每当??(师读)
2、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爱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呀。愿那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飘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这场桂花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给我们带来的甜美!
放音乐,自由读《桂花雨》
其实这篇课文如果叫余老师来选,我真的难以取舍,我学得每一段都非常优美。那种朴实的乡村生活,还有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其实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便是故乡那些人和事。这里有一段话想读给大家听,这是在作者的另一部作品《烟愁》里的一段后记(教师朗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在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在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对,还有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景观,都难以忘怀。
说起这些总是让人有些伤感。曾经有人对琦君的作品提出批评,说她不能忘却旧事。我们知道琦君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周围的亲人,朋友,花木草树。她说,我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回忆中,而是这些拂不去的旧事,给予我更多的信心与毅力。那么,我想除了那难以割舍的童年,其实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都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说某年冬天的一场美丽的雪,入春以来的第一声雷,比如说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亲人朋友师长童年的伙伴,倘若这些你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你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你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你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你收获的更是人生的美丽。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篇四:《桂花雨》教学设计 7*《桂花雨》教学设计
古镇冈南小学 区凤仪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阅读过程中理解自己的新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桂花香、桂花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字里行间浓浓的乡情,进而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出课题,简介作家
导入: 同学们,在你童年生活中,你有哪些美好的、难忘或有趣的事情吗? 1、同学们,刚才我们分享了童年的故事,美好、快乐,又幸福。一个人长大以后,当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更是回味无穷。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琦君用自己的笔端回味了童年摇桂花那段美好的时光。
电击鼠标:[简介作者:琦君,1917年生于浙江永嘉县,十二岁时随父母迁居杭州,读中学。1949年去台湾,后来定居美国。] 2、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奇妙的童年经历——板书《桂花雨》。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让我们用心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交流生字和难读的句子。
三、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1、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读课文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问题随之产生,有一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也有一些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疑惑的一个问题,用横线划出来,打上问号。
2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的问题,大家共同确定哪个问题最能统领全文,最有价值。(请3位)
3、提出问题: [为什么?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设计意图】: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对它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学生直奔课文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⑴ 先请你自己读读这句话,找到?这里?是什么地方?
来读一读描写杭州桂花香的句子。[?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杭州的桂花很香,从?全是?和?才是香飘十里?感受到)
⑵ 这里的桂花真香啊!可是母亲说——(引出学生读),那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又是怎么样的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
⑶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桂花很香呢?请用——找出来,并标出序号。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你从哪个字特别感受到桂花的香?浸是什么意思?
(没错,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飘逸,整个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但这香真的能比过杭州的桂花香吗?)
(没错,花开季节,杭州的桂花更多,香气更浓烈,然而母亲说——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⑷ 感受?香?以外的乡情: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说得真好,家家户户都可以分享桂花,喝几口桂花茶,这香沁人心脾,尝一口桂花糕,这香唇齿流芳。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沉浸在了乡里乡亲间浓浓的——(乡情)里。【设计意图】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恋。
⑸ 现在,同学们领悟到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了吗?
(出示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其实包含着?月是故乡明?的道理。母亲每年都闻着院子里的桂花香,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丰收的喜悦,馈赠的快乐„„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间。还有什么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爱家乡的桂花,其实是对家乡的一种思乡的情怀。所以当我把一袋桂花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设计意图】抓住母亲说的话,在矛盾冲突中来体会桂花香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通过指导朗读把浓浓的思乡情推向高潮。
4、感受家乡桂花带给我的快乐:
而对于童年时的我来说,除了闻花香,吃桂花糕,桂花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什么?——对,是快乐。
你从哪一段感受到了桂花带给她的快乐?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是啊,我是多么急切地盼望着摇花,感受这快乐啊!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八自然段,用——画出摇桂花的句子。)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
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①、师: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落在了你的——,你的——你的——,你的——,可以说是落得我们—— 你会有什么感觉?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脸上、颈间、身上、手上„„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又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
②、老师也想大家享受摇花的快乐,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听着听着,你笑了,你能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瞧,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呀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就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段落。教师采用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
③、是啊,这桂花雨,让我们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让我们沉浸在浓浓的乡情和无尽的——
(板书:快乐)中,难怪母亲这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引读第八小节)[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小结: 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也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板书:点点桂花雨,片片思乡情
【设计意图】:一篇好文章,如同一幅好画、一坛好酒,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它的美、它的味,它的情,才能真正的拍手称妙。师生共同品读、赏析、比较,想象,实现美文美读、美悟、美育。
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布置练笔练习。
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离别了母亲,远离了家乡,如今,她已经89岁高龄,可是她依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了童年的美妙,故土的美丽,人生的美好。让我们也来写写自己记忆深处的童年趣事。
出示[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进行小练笔,激发情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7* 桂花雨
桂花香点点桂花雨 摇桂花
思桂花片片思乡情篇五: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廖婷婷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第7课*《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让学生相互交流童年生活中一件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事,激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5、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体验摇花乐和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6、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并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看插图,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
学法: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不懂的问题与同学合作探究解决,在感情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感情。
课 型:讲授课
教学准备: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试着回忆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回忆童年的事吗?是啊!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并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样的?
(结合预习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a、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情况(开火车、小组、齐读)b、师指名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4、根据板书,找出文章中的相应段落并分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学文,品析感悟
爱桂花──香
a、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香)b、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c、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d、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摇桂花──乐
a、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b、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c、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d、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的句子,体会桂花雨的多、美、香。思桂花──情
a、作者到杭州赏桂花时,总忘不了给母亲带上一大袋,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b、母亲为什么这样子说呢?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的桂花香呢? 体会桂花已成为了母亲生命的一部分以及母亲的思乡之情。
师:大家说得真好!这篇课文通过写摇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有着非常深的感情。
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设计意图〕浸在桂花香里,说明香味太浓了,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味。品味解读、想象感受、朗读体味的方法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置身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中。
四、课外拓展
1、作者琦君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教师朗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从段话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热爱家乡、重视感情)
2、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五、教师小结
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六、作业设计:请同学们完成一篇习作。题目:《童年趣事》
要求:①写清楚时间、地点、事件的经过、有趣在什么地方。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7-24
《采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27
《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07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3
《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13
《心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2-19
《雪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1-11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2-23
《负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07
教学设计《穷人》(第二课时)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