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选材训练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记叙文选材训练(精选8篇)

记叙文选材训练 篇1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而材料是一篇记叙文成败的关键。清李渔说:“作剧如裁衣,其初以完全者剪碎,其后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难,全在于针线缜密。”这“凑成难”便道出了创作过程中选材的重要性。

一、记叙文选材的基本要求

(一)、选材要围绕和突出主题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中,因此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祥写;起辅助作用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吝惜地割舍掉。

(二)、选材要真实而又典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

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始选材时有20多个实例,最后只保留了典型的几个。典型的事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

(三)、选材要新颖而又生动

“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亮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

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时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记叙文选材思维过程

选材的思维过程大致分三步:一想二比三定

(一)想:就是广开思路,想在题目所允许的“天地”有哪些可写的材料,可想的角度有许多。

1、现实材料: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关注生活,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都来自家庭。如:家人聚会、旅游、钓鱼、年夜饭、农家乐等集体活动;还有家人教你学本领,帮你化解矛盾等。

例:《爱在家中传》(2007年广东卷)

我有一个幸福的小家,爸爸妈妈很爱我,我也爱他们。至于他们两个之间的爱,直到那一次,我才幸福地发现,原来爱在我家中默默地传递着。

到了高三,爸爸妈妈对我更是宠爱,无论多贵,只要对我有好处,买!我开始喜欢上吃一种苹果,只有在大超市才买得到,且价格不菲,但苹果好啊,所以爸爸还是有空就买给我。爸爸爱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爸爸每次买苹果回来总会被妈妈骂,原因是十个里面总有四五个是碰坏了的,这么贵的东西还不买好一点儿的,妈妈当然生气。好的由我吃坏的我妈吃,每次都这样,因为妈妈爱我。

慢慢地我开始疑惑,爸爸又不笨,为什么每一次都买几个不好的苹果回来呢?那一次一个不小心,被我知道了,那一天我先是发现原来爸爸真的聪明了,每一个苹果都很好,肯定不会被妈妈骂,但当妈妈回家后还是又骂了爸爸,我才看到原本妈妈的苹果又有几个碰坏了。当爸爸正在“碰坏”另一个苹果时,我才知道原来是他故意的,偷偷站在门外的我看到了爸爸脸上甜蜜的笑容。这了一会儿,妈妈来拿“坏苹果”吃。

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我有些不知所措,心里又酸又甜,原来爸爸是这样爱妈妈,我是这样被爱的。我明白了,彻底明白了。贵苹果当然好吃,如果都是好的,全都由我吃,坏的苹果出现了,妈妈就会吃。原来这才是爸爸的真正用意,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我看到了。

有些感动,又有些自责,于是决定以后有好东西,一家人一起分享,苹果一分为二,我不能永远被爱,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我也要学会去爱,爱我的爸爸、妈妈,爱所有爱我的人。

就这样,这样一份静悄悄的,沉甸甸的爱在我家传递着,以前、现在、将来,绵延不已,生生不息。

那天我作了一个梦,梦到不止是我的小家中每个人手中有一个苹果,全中国,全世界每一个人手中都有一个苹果。原来爱到了大家中传递,一个和谐社会。

醒来发现梦中很美好,真的希望那样一份爱能在每一个小家中传,更在一个大家中传。

爱在家中传!

点评:苹果传递的父亲对家人的爱心,体悟和感召下,我也将把爱心传递给家人——并“不止是我的小家”,以至“绵延不已,生生不息”,所述表达了作者对传递认识的丰富性。文中的“我”是爱的接受者,也是爱的传递者,以表现传递的循环和延续。通过我的叙述和感受,又将爱的感染传递给读者。悬念设置,曾强了记叙的曲折性,可见行文技巧。

结尾有画蛇添足之嫌,将“梦到不止是我的小家中每个人手中有一个苹果”后面的文字全部去掉,以“止于当止”。

启示:“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取小事以寓大意,实为便于驾驭的一招。

?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是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因此,往往在写记叙文时要表现学校生活中的喜怒爱乐。如:实验课、体育课、手工课、劳动课;春游、秋游,参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军训生活、文体活动、过生日等。

例:《遥望象牙塔,走过独木桥》(2007年重庆卷)

听,是谁打翻了五味瓶?伸出手指数一数,酸甜苦辣咸……

——题记

三十年,回眸一瞬间。

有多少莘莘学子遥望着象牙塔,倚窗悲叹;又有多少佼佼者安然走过独木桥,站在象牙塔上——笑傲江湖。然而,是非成败,转头空。当我们转过头来回望过去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

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时。十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酸楚,太多的离别,太多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事。初中毕业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要经历的事情也会更多,今天的分离与以后的困难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当你们遇到困难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三个字:我能行!当时,我们有很多同学鼻子一酸,落下了泪,老师亲自用手绢为我们擦干眼泪,并嘱咐我们,要记住一起生活过的日子,回忆也是甜蜜的幸福。现在看来,五味瓶中的酸,在回忆里也变成了甜蜜的幸福。

努力就有收获,收获才能享受到甜甜的滋味。当我们高兴的把成绩单交给父母时,再苦再累的他们也会露出欣慰的微笑,然后擦干脸上的汗珠,接过成绩单,小心翼翼的保存起来,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努力,为了父母的笑脸,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那种幸福的感觉。一切甜美的事情,都会在勤奋的汗水中,熠熠发光。

休息的时候脑海里仍然不断的涌现出各种公式……

睡觉的时候嘴里呢喃着新学过的英语单词……

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

我们似乎总在埋怨这些永无止境的事; 寝室—教室—食堂……我们也总在抱怨这种“三点一线”的枯燥乏味的路程。苦吗?很苦。但为了高考后的象牙塔,拼了。

不苦吗?希望和失望总是在灵魂中交错出现。

我们,竭尽全力。

高三的生活,有点像吃辣椒的味道。大家都火气冲天的去学习,忙的彼此顾不上说一句闲话,小张的娱乐新闻,小李的体育快报,都被十足的辣味冲淡,取而代之的是漫天的飞舞的试卷,和老师辣人的话语:高考过后,你们就幸福了……

可是,高考过后真的就会幸福吗?迎接我们的是象牙塔?还是失利后辣椒一样的人生……

咸是种什么味道,淡时若有若无,浓时涩涩带苦。但是生活中必不可少,亦如高考。

咸是汗水,咸是眼泪。而高考中的这段日子,少不了这些。关注和希望都聚焦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只有在漆黑的夜里掩被流泪。高考,我们不得不紧张,因为我们理解,它在人生中的分量。还是想起老师对我们说的那句话:我,能行!

咸味的量,我们自己来掌握!

扶起五味瓶,我们继续上路……

点评:从初中毕业时的生活场景,到当下的片刻感受,内容相当复杂,却被作者组织得如同诗句的上下两行——作者简直是结构天才:从题记的一句“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到“五味”的依次展开,再到末尾一句“扶起五味瓶,我们继续上路……”,严丝合缝,精致天然。而这样的构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而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五种滋味的比喻暗含着丰富而真切的感受,能使作为过来人的评阅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而结尾的“我们继续上路”又表明了一种健康向上的姿态,让人感到欣慰。语言流畅、优美。不着痕迹的诗词妙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丰富呈现,使文章极富文采。

启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酸甜苦辣咸”的表达决定了本文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特点。

?社会生活。除了家庭和学校,就是社会了。其实,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新闻经常给我们提供素材。如:庙会、灯展、文化节等游艺活动;志愿者、文明交通岗、清扫白色垃圾等公益活动;图书展销会、文化一条街、街心花园见闻等文化生活。

2、从书籍中手机积累的材料。人不能事事亲历,书籍味我们体味生活、理解生活,提供了又一渠道。许多历史事实给我们深刻启示,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它,挖掘旧材料中的新涵义,特别是对当前生活的指导意义,让旧材料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历年高考中出现的优秀作文《赤兔之死》、《昭君的选择》。写司马迁与屈原的《大义死生》等。

例:2007四川卷《一步与一生》(节选)

我渐行渐远,我渐进渐远……

终于,我发现路在此时分成了两个岔口,两扇高大的门摆在面前,它们的上面镌刻着“一步与一生”,苍劲的字体中流淌着充满理性的溪流。

我打开其中一扇门,发现上面雕刻着许许多多的小字,我仔细凝视,仿佛时光在这里轮回翻转……

“曾经的庄子从这里走过,为了摆脱一个屈从权势的社会,他推开了这扇门,然后决绝地跨了过去,做了一棵在夜里独自守望月亮的树。”

“曾经的五柳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摒弃官场的丑恶,他驾着破旧的马车从这扇门驶过,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曾经的东坡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遗忘痛苦的失意,他穿粗衣淡定地走了过去,在荒凉的黄州„倚杖听江声‟,任凭人生的失意而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我品读着这曾经的故事,路旁的竹林也在歌唱,我要把它谱写成一曲沧桑而美丽的歌谣。

我又走到另外一个路口仰望另一扇门,它上面同样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西楚霸王项羽面对刘邦的追兵从这里逃走,忆起昔日的鸿门宴,不禁哀叹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残忍阴险的秦桧从这里步入罪恶的深渊,杀岳飞,贬忠良,他的一生必定是一个让人唾弃的一生,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居心叵测的陈水扁从这里走上了分裂国家的道路,嘴角邪恶的笑容干枯了他丑恶的灵魂。”

我不想再读下去,抚摸眼前的这扇门,沧桑而厚重。历史本没有错!错的是他们洞开了本不应该洞开的大门,跨出了他们本不应该跨出的一步!

3、整合生活材料,或在原材料基础上,假借推理而生发出新材料。这类记叙文可以借助经典的神话、寓言、童话故事,也可以借助想象进行全新的创作。

(二)比:就是对想到的材料进行一番比较,看哪个材料更理想。比较应遵从以下标准。

1、自己熟悉,有切身感受。这样的材料写出来才能即真实具体,又有真情实感。

2、有积极意义,值得一写。选材不在大小,应看是否有内涵,生活中很多极普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体现出一个人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爱自然的优良品德,能体现出人的真诚、善良、健康向上的情趣,都值得写。

3、比较新颖。不是说不新颖的材料就不能写。在同样熟悉、有积极意义的情况下,自然是新颖一点好。

(三)定: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择优选定。

三、优秀写作实例

诗意地生活(2007年湖南卷)

爷爷老了,七十多岁快八十了吧,奶奶呢,也六十岁了。他们的年代里,男子比女子大十来岁也属正常,总之,他们是到一起了,然后就有了爸爸,再然后就有了我们,一户生活在农村里的平凡家庭。

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

奶奶一直都勤俭朴素地持着她跟爷爷的家。虽然儿女们都早已长大成家,她不必再为吃穿而省吃俭用,可是她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于是,在那些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枭枭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堂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我不知道,爷爷奶奶是否也有爱情,也懂得爱情。奶奶曾告诉我,她是别人介绍给爷爷的。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是什

么也没有的。可是在时间的磨砺下,在相互的依赖与信任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超越了爱情的。有一次,爷爷很突然地病了,病得很重,奶奶背着爷爷偷偷流泪,我安慰她没事的,爷爷会好的。可是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几乎热泪盈眶。她说:“要是老头子死了,那我就随他一起去。”从那次以后,奶奶对爷爷就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从那时起,才知道,原来这世间真有永恒的存在。

我时常望着爷爷奶奶夫唱妇随的身影想,真正诗意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吧,诗意,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呀!

点评:文章通过叙述农村家庭平凡生活的小事表现家庭的和睦和温情,诠释生活的诗意,表达自己对诗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文章写的是身边小事,达的是真情实感,说者诚恳,读来亲切。文章语言朴质却又不失灵动,人物的语言形状描写都细腻真实,尤其是第三自然段两个“于是”后的描写表述,彰显画面,盈溢诗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启示:说得诚恳,才能读来亲切。

怎样写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事文的6要素,(或者四要素)。.描写物体的就要从

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

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但记叙文写作,伴随自然流漏的适当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

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记叙文选材训练 篇2

一.场景再现, 融心境于情境

设置场景, 拨动心弦, 其文动人。场景是一时一地之景况、人事演出的舞台, 我们首先要从记忆中还原这一幕。试看下例:

坐在火车上, 耳边传来很有节奏的“咔嗒”声。我望着窗外, 随着火车的前进, 大地变得荒凉萧条。我带着深深的内疚, 走在回姥爷家的路上, 回忆在沉默中破土。

这位同学直接截取了归途一幕, 而且是自己心潮不平的一幕, 也许只是记忆视频中的一个镜头, 但这样的开篇足以为后文抒写祖孙真情张本了。

二.风景再现, 融情语于景语

在已经被岁月模糊了的记忆之屏上再现清晰过往, 只有用情愈深, 才能调焦愈准。请看下面句子:

春天总是代表着温暖、生机。在今年春天的尾巴里, 我要站在江城——武汉春日的阳光里道出我的热爱:武汉的春天, 风景这边独好!

这样热辣辣的抒情语调怎不引人往下阅读呢?

再看看下面两位同学怎样感受着自然的呼吸:

那天, 云很高, 天空像发病似的苍白而不染其他色彩。阳光白花花的, 宁静死一般地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就在那天, 您走的那天, 我哭了。

这位同学没有任由悲伤染黑景致, 只以“白、静”渲染至亲离世带给自己的窒息之感。

秋天的傍晚向来是有些凉的, 我站在院中的大树下等待着晚归的在外打工的父母回家。瑟瑟的秋风掠过一地落叶, 在黯淡的暮色中梳弄着稀松的荒草, 送来一声声苍凉的叹息。这个世界在绛紫色的天幕下安静地褪去最后一丝色彩, 它正在慢慢睡去。

这位同学在等候的片刻真正用心观摩了造化的有声有色, 才会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色啊。

三.细节再现, 融真情于琐事

细节, 也许是父亲费力攀爬于月台的背影, 也许是母亲举目张望于地坛的身姿;细节里浸润着七情六欲, 呈现出妍媸善恶。因为有了细节, 文字才有真切不虚之美感。

遗憾的是, 许多学生满足于事件交代的概况和相关情绪的表达, 而将细节淡化, 结果叙事虽真而近伪, 或者事件粗糙而无奇。比对下面两则叙事:

1.六年前, 我在北京。最初那两个月的日子, 每天爸爸把我送到地铁站, 看着我上车, 驶远, 再一个人回到家。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2.奶奶用她沾满泥水的手刮刮我的鼻子, 然后叫我低下身子看看那片家里的水田。无奈、委屈, 泪水滑过我的脸, 滴落到水中, 空灵的声音与风抚柳的声音我毕生难忘。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第一则事件本身的粗线条叙写让我们看不到父爱成为“隐形的翅膀”之力量所在, 第二则以细腻的笔触传达“奶奶”教导“我”脚踏实地的细节, 细节处的动人力量让读者心泛涟漪。

写作记叙文时, 在叙事的关键处、人物的动人处、情绪的起伏处, 都要细描慢绘。让读者明其因、知其然、察其行、见其人、了其心、懂其情, 既闻声又睹形兼感怀。

真心恒在, 则能于他人不屑为的题材中得发现的惊喜, 如:

我拎起瓶子, 照着百事可乐的瓶壁又狠敲了几下。这时几个“气泡”沉了下来。真的气泡, 应该是急匆匆冲上液面的, 而它们却显得十分悠闲, 像潜水员一样, 慢慢地沉下去, 又缓缓地浮上来。“啊, 这是真的!真的有‘反气泡’!”

或者在别人熟视无睹的漠然中一洒热泪, 如:

只见几个工人正站在楼顶上, 用力地不停地拉扯着那满壁的爬山虎, 一根一根地, 狠狠地拽着, 扯着。嫩绿的叶、棕褐的枝干从高处落下来, 掉在地上, 碎了, 烂了, 一片狼藉, 那满地的碎叶子就像摔碎的翡翠在阳光下闪着绿莹莹的泪。

【例文析读】浪漫的历程 (节选) 一考生

细节一:记得每天中午, 奶奶都会笑眯眯地端着饭菜走到桌前。奶奶做的都是平常的饭菜, 可爷爷吃起来却总是有滋有味的。奶奶总是小口小口地吃着, 微笑着看着爷爷碗筷作响地吃饭, 时不时抬起头, 带着憨憨的笑支吾一句“好吃”。

细节二:印象中, 曾经不止一次劝过奶奶:“雇个保姆吧, 您也该享清福了。”可奶奶却总是一口回绝, 理由很简单:“他吃不惯别人做的饭。”说的时候奶奶总会骄傲地笑着, 而爷爷又总是像个孩子似的点点头。

记叙文的选材 篇3

目前,不少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极为强调选材的“新颖”“新奇”和“新意”。写作时,往往要求学生将最先想到的材料放一放,称这样的材料往往也是其他同学能想到的,为了避免“撞车”,最好放弃最初选择的材料,而别出心裁地求新、求异,并以此独树一帜,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记叙文选材求“新”本无可非议,但一味要求学生背离最熟悉、最敏感的写作材料,而勉强地挖新材料、唱新曲,最终写出来的作文,其质量往往并不令人满意,更背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写作要求。作文教学中选材的偏向是有其深刻背景的。

一是教条的应试主义。不可否认,平时的作文教学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力压群芳、技惊四座。而高考作文很注重选材的“新”,大众化的选材往往泯然众人。于是,在平时教学中,为了避免选材“落入俗套”,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在不偏题的前提下,尽量求新”。上面提到的这位教师将命题作文“皱纹”的选材区间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圆,并在该圆的内部画上一个略小的圆(约占大圆面积的80%),然后在这一个略小的圆内写上了“师长的皱纹”,即多数学生会考虑“师长的皱纹”,并提醒学生尽量避开这一取材范围,耸人听闻地称不这样做就会陷入选材雷同的“汪洋大海”。而只有在大圆其余的20%的选材区间内搜索材料,才会“让人眼前一亮”。其实,这也是对高考《考试说明》和“作文评分标准”中“选材新鲜”要求的一种误讀。就记叙文而言,所谓的“新”不一定是众所未闻的独特材料,从常规素材获取更新的体验也是“新”,而且是一种更值矧昌导的“新”。如果忽略了自己熟知并为之感慨万千的“通俗”材料,而盲目追求遥不可及的所谓“新”,很可能就如同邯郸学步,最终变得不伦不类。

二是空洞的技法宣讲。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讲起写作的技巧往往会滔滔不绝,但是与学生一起进行下水写作的可谓凤毛麟角。进行写作教学,“不下水”写作的教师往往只是将惯用的作文教学资料照本宣科;也有些教师会从作文选上搬几篇漂亮的作文,通过“抽丝剥茧”进行空洞的技法总结,然后做模式化的规范,并且要求学生视作“金科玉律”。而正常进行“下水”写作的教师则会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写作的体验,这些教师往往更重视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挚和哲思的真切。他们往往更多的是引领学生俯视社会底层的沧桑,感怀自我身边的不朽,倾听内心的诉说。一种是在岸上指手画脚,一种是在水中身临其境,其教学效益的高下、拓展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便不言自明。

笔者认为记叙文写作不排斥选材领域的突破创新,但是更应该倡导学生写自己亲近而熟悉的生活,并以此作为主流。

首先,这符合写作的规律。“生活是作文的唯一源泉”,高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虽然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往往还存在不足,加之区域差距、校际差别也造成了许多学生对社会体验的不成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体验的深入、思维能力的增强,高中生往往对自己周围较近的生活圈内的人、事、景、物有着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和感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高中生的感知、实践的社会区域、领域在不断扩大,但是对距自己较远的现象了解还不够全面,认识还不够丰富,体验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他们对生活圈内的现象所蕴含的内涵有着越来越深刻的领悟,甚至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作文选材上允许学生拓展视野,但更应当鼓励学生写自己所亲近的生活,“以吾手写吾心”,展现生活的真实,浓缩生命的真谛。

其次,这契合高考的要求。高考记叙文的选材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啧啧称赞的,往往不是新奇的材料,而是用独到的体验和独特的视角对身边的生活素材进行深加工、巧呈现。例如2011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其中一篇满分作文就是写了自己街头路遇的情景,描绘了一幅夜色下时尚女展现动感舞姿的优美画面,盛赞她们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活力,不甘平庸地充实着生活,追求着完美。对于命题,这名考生用灵魂的舞姿和哲思的感悟来破解,显得既亲切自然,又深刻有力。

对于同样的事物或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产生新颖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比如“父爱”就是一个常写常新的话题,比较常规的切人角度是通过一两件事情透射父爱的感人与伟大。而《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则通过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从而展现了质朴而感人的父爱;《挥手》一文中,赵丽宏则通过父亲挥手的动作刻画了不变的父爱与岁月的沧桑;《酒》一文中,贾平凹则通过已戒酒多年的父亲为了鼓励儿子走出舆论的漩涡而畅饮的故事,从而展现了拳拳父爱。同样是父爱,但切入的角度不同,深沉的情感便演绎得精彩纷呈,感人至深。

记叙文的材料要来自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要善于用独到的感悟演绎我们亲近的生活,善于从独特的视角观照我们熟悉的生活。如果考生选择自己虽有所涉猎但感受粗浅的材料,其描写往往矫饰而不真实,情感往往做作而不感人,立意往往牵强而不深刻。这样的文章最终的得分肯定不高。由此可见,记叙文的写作,选材上盲目求新是对高考作文要求严重的误讀。

再次,这利于学生持续发展。写好学生熟知的生活,这既利于全体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也利于部分习作素质较好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讲台下就有未来的作家,甚至文学家,中学作文教学对于这些学生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教者的写作导向更会对他们写作的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回溯文学名人的成长轨迹,其写作经历往往都是从自己熟稔的生活圈子开始的。有些作家的写作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圈,例如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贾平凹,其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个散文家”的刘亮程的多数作品基本上在刻画他“一个人的村庄”。有些文学名人随着生活圈的扩大、视野的拓展,文章选材的领域也在扩大,但是对生活视野较远的现象没有深刻的洞察,他们是不会轻易下笔的,比如余秋雨、周国平等。

当然,选择常规材料,如果浮光掠影地人云亦云,其作文的质量将会很低,这样的写作也只能是在“低幼”层次徘徊,极不利于学生习作素养的锤炼和内涵的提升。在写作实践中,应当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对周围生活的观察、盘点和感悟;在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对常规材料进行独特切入,独到描绘,独创立意,在平凡中挖掘闪光点,在平淡中生发动情点,在平坦中发现奇崛,在平静中掀起波澜。在无视生活之美者的眼里,生活会索然无味,而在热爱生活者的眼里,生活会妙趣横生。在冷落内心感受者的意识中,只有麻木和肤浅;而在注重内心体验者的灵魂中,总有感动和震撼。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者应当培养学生敏锐的触觉,善于在普通的材料中巧妙切入,演绎新意,潜心挖掘生活之美,辉映生命之美。

记叙文的选材及处理技巧 篇4

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因此记叙文的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即“写什么”。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呢?这就涉及选材的标准和要求。概括起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选择真实、典型、新颖、动情的材料。

一、选择真实的材料

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情能动人。要表达真情实感,所选的材料就必须是真实的。记叙文中的真实材料就是我们的独特经历。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作文不是生活场景和历史故事的简单复制,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发现,用心去感悟去思考,为文方能如重锤擂鼓,扣人心弦。

二、选择动情的材料

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写作时要投入感情,在让读者感动之前你自己要先感动起来。第二,要选取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来写。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令作者动情的材料太多了:梁任公先生可以为“桃花扇”的悲情痛哭流涕,也可以为杜子美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张口大笑,“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他出口成章,名词佳句倒背如流,即使偶有阻塞,敲击脑瓜儿延续,其情态可掬,令人莞尔;任公先生的口音,也成为梁实秋欣赏的亮点,如此爱屋及乌的描述,可见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爱戴之情深。

三、选择典型的材料

生活有多精彩,写作的材料就有多丰富。但写作时不能把一切符合中心的真实材料都写到文章里,这就需要我们精挑细选,好中选优,直到选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的.材料,从而写出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文章。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牢记不忘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即使在最晴朗的天气里外出,他也要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许多物品都装在“套子”里(雨伞用“套子”包好,表放在鹿皮“套子”里,小刀装在小“套子”里);他的脸也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用黑眼镜挡起眼睛,用棉花堵住耳朵;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也要造成一个“壳”儿,“套”起来;他住在“活像一只箱子”那样严密、狭窄的小卧室里,床上还要挂上帐子,一上床就拉过被子蒙上脑袋……总之,他的整个人和他的物全要“套”起来。小说正是选取这些典型材料,从而鲜明地表现出别里科夫保守、多疑、胆怯、惧怕新生事物的性格特点。

四、选择新颖的材料

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新颖,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如2012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电梯里的女孩》是一篇歌颂、赞美平凡中的伟大与美丽的文章。作者曾经在当地有名的医院门诊大楼里见过两位截然不同的电梯看管员:前者厌恶本职工作,后者却立足于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赢得了众人的欣赏和赞誉。作者根据这个现象在考场上巧妙地采用对照的方式来叙写,含蓄而形象地表现了命题所给材料中蕴涵的“耐得住寂寞,恪尽职守”这个哲理。两位看管电梯的女孩,无论是前者态度的生硬、冷漠,操作的不耐烦,还是后者灿烂的笑容、和善的声音及热情的服务,这样的人和事都应该是时下再新颖不过的素材了。

选好了文章材料,就如同建房子选好了砖瓦,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如何把这些砖瓦砌好。这道工序又叫做“剪裁”,是以用布料做衣服为喻的,其道理在于说明如何按照需要把材料组织安排得妥帖自然。

一、巧妙剪裁,动人心弦

写作文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必须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详写,典型细节要细致刻画;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干脆果断地予以割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写人,作者都是根据需要精心安排,或轻描淡写,或精雕细刻,着墨浓淡相宜,行文详略得当。像通过对贾府大门、内室、人物的服饰以及封建礼法等的描写来反映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气派和豪华,而写大门只侧重对宁国府的描写,荣国府则一笔带过。因为宁国府是长房,宁府大门也是首先映入黛玉眼帘的,况且宁、荣二府格局相同。写内室便侧重荣国府,宁国府只一笔带过,因为黛玉今后是生活在荣国府的。就是荣国府,也只着重写了“荣禧堂”正室及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的三间房。贾府主子不少,奴仆更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戴不一,但作者只详细描述了贾宝玉和王熙凤二人的服饰,余者只笼统地说“华冠丽服”“穿红着绿”之类。宝玉和凤姐,一是少年公子,一是青春少妇,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都有特殊的地位,就其穿着来说,也是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

二、一线串珠,浑然一体

如果把材料比做珍珠,那么线索就像把珍珠串连起来形成一条闪光的项链的线。往往是有了一条线索以后,许多材料和人物便自然地组织到一篇文章里去了。如2012年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父亲的手》,作者学习朱自清《背影》的构思技巧,通过写父亲的手,先写父亲的严厉(我8岁那年,从父亲钱夹里偷了30块钱,父亲用“砖头手”拍打我的手掌;我15岁那年逃课被抓到后,父亲用他那厚大的手掌打我的脸;终于,在一次犯了错后,父亲又扬起他的手……但这次力度似乎不大,只轻轻地抚摩了我的头),再写父亲的慈爱(每天早上6点起床为我准备早餐,每天晚上11点开车去学校接我,我受伤时帮我涂药,等等),字字句句,打动人心。父亲的手,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是严厉与慈爱的化身,那是温暖的象征。父亲的手,也是本文串起颗颗珍珠的那根闪光的线。

三、动态呈现,跌宕多姿

让情节的发展最好是波浪式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因为那种直线式的事件、直线式的情感缺乏回环蕴藉的美。如陆蠡的《囚绿记》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命运的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出,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文章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层次分明,波澜起伏。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因为平则直,直则板,板则无惊无喜,无趣无味。让叙事一波三折、摇曳多姿可采用抑扬结合、张弛相生、悬念迭起等方法。

作文训练——选材 篇5

让学员明白选材的重要性。

学会合理、恰当地选材材料,表达文章中心。力求所选材料新颖、独特,吸引人。教学步骤:

步骤

一、引入概念 什么是选材?

题目审清之后,就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一篇文章是不是成功,与所选的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材料选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该如何选材呢? 步骤

二、解析秘诀

一、所选材料要能表现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就应去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无论是叙事、记人,还是状物、写景,都要按中心意思来取舍材料。也就是说,你选择的材料应当能表现所写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所选的材料与中心无关,材料再生动也是不成功的。下面我们来看两篇短文,看哪篇符合题意? 题目:学校家长会见闻

五月十三日是学校家长会的日子。

那天早上,我在公共汽车站候车回校。等了约十分钟,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原来是一辆小客车撞上行人道的大树。虽然小巴没有严重损毁,但强烈震荡后,乘客吓得乱作一团。那时,司机呆坐驾驶座位上,直至车厢传出求救声,司机才惊魂稍定,马上询问乘客的情况,并带受伤的乘客下车。我应司机的要求,拿出手机报案。不久,警察和救护员到来救助伤者和调查意外原因。最后,我陪同伤者到医院接受治疗。

夕阳西下,我才离开医院。虽然未能见到开家长会的情景,但我却过了很有意义的一天。题目:学校家长会见闻

为庆祝建校三十年,学校在五月十三日举行召开家长会,并对家长开放。

家长会之后,家长可以参加讲座和游戏活动,还可以参观各科的展览。

家长会上午十时开始,我们参加家长会以后,我就带着妈妈去参观展览。

然后我们参加“亲子教育”的讲座,讲课的老师讲得十分风趣,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也赢得了一阵阵掌声。

讲座结束后,我们来到游戏活动场所,和妈妈一起玩游戏,玩得开心极了。

四时左右,家长会就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了。思考:这两篇短文哪篇好?

文章二较好,因为文章一的内容完全没有提及在学校开放日见到的人物和事物。文章一较差,但是说不出为何,总觉得得内容有点怪怪的,好像是„„离题!文章一的內容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再如:有个同学在《我和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

我们的老师姓杨,50多岁,花白头发,满脸皱纹,戴一副黑边眼镜。她态度特别和蔼,从来不发脾气,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常常备课到深夜。

有一次,我们班到长城春游,杨老师身体有病,可是为了让我们玩得高兴,她带病参加了这次春游,使同学们很受感动。

杨老师对同学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记得期中语文考试的时侯,杨老师看见陈全同学作弊,气得满脸通红,狠狠地批评了他,可是课后又找陈全同学补课,直到陈全弄懂了课文的内容为止。

杨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尊敬她,热爱她。

注:这篇作文有内容空泛、材料零散的毛病,但是,主要的毛病是没有紧扣题意,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我和我的老师”这个题目,要求作者通过“我”和“我的老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写出人民教师平凡的事迹,歌颂人民教师高尚的品德,或者表现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上面这篇作文只写了老师,没有写“我”,更没有写“我”和“我的老师”之间的关系,所以不算切题。

再比如说,我们要表现妈妈买衣服挑剔,就要选择能表现妈妈挑剔的材料,所有的描写都应该是为了表现妈妈挑剔服务的。这里有一位同学的习作,请你看看,是不是表现了妈妈买衣服挑剔的特点: 妈妈买衣服

我的妈妈每到星期日就去逛商场,还一定要拉着我和爸爸。所以,星期日就成了我和爸爸最头疼的日子。

妈妈买衣服最挑剔,买一件衣服往往能花上好几个小时。不是问:“宝贝,这件好不好?”就是问:“这件怎么样?穿起来显不显胖?”唉!老妈真烦!

最可怜的就是老爸了,要一直在旁边站着,一听见老妈问:“老公,这件好不好看?”便答:“好!”谁知道老爸到底看清楚没有。

这不,老妈又拿出一件绿色的问我:“宝贝,„„”“好!好!”我不耐烦地说。“我还没说完,你怎么就回答了?”妈妈有些不高兴。

又过了一会,她又拿出一件红色的问爸爸:“这件好不好?”“好!”爸爸立刻回答。可老妈还不死心,又拿出一件花的问我:“这件呢?”妈妈就这样反复地问,最后终于挑了一件花的。

唉!陪妈妈买衣服真受罪!

这篇文章不长,但是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妈妈的挑剔。

二、所选材料要有积极意义。

我们写文章,是要给人以教育,让人受到启发,所以所写的内容一定要有积极意义。否则,写得再好也是不成功的。

有位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是这样写的:

放学以后,我在家里做作业。李小虎和赵云峰叫我和他们一起去踢小足球。为犯规不犯规的事,我和李小虎发生了争吵。趁我不注意,李小虎突然推了我一下,我摔了一跤,痛得我直叫唤。赵云峰教了我一个“绝招”,也趁李小虎不留神的时候,摔了他一跤。赵云峰拍着手笑着说:“好一个标准的后滚翻!”我望着李小虎那狼狈的神色,也笑了。从此,我和李小虎不要好了。当然,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又和好了。

这一件事真使人难忘啊!

这篇习作的中心思想是:“我”学了“绝招”使李小虎也摔了一跤,抒发了“我”高兴的心情。由于这一“高兴”是建筑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所以这一中心不能给人以教育和启发。这样的文章就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其实,根据原文提供的内容,这篇文章可以写出同学之间应当团结友爱或有错就改等思想意义。比如确定“团结友爱”这一中心,可以简介发生矛盾的缘由,将“老师的帮助”“我们和好”的过程展开写,在叙述的过程中又注意突出同学之间应当团结友爱这一中心,这样写,文章就有了积极的思想意义。

有些小朋友可能会说,我们经历的事大多是一些平平淡淡的和细小的事情,怎么写出它们的积极意义呢?这就必须我们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它们的积极意义。比如有些同学做错了事,惹了祸、捅了漏子。这些事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教训也大。如果把自己对错误的认识、受到的教育、懂得的道理写出来,自己的思想就提高了一步,让伙伴们读读,从中也是会受到启迪的。这样写,文章就很有意义了。请看一个同学的一篇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回家,一看家里没人。我高兴极了,今天可算捞着机会好好玩一玩了。于是去找我的好朋友王大朋,他正好也在家。我对他说:“来,咱俩杀两盘吧!”说着,我俩就摆开棋盘,“厮杀”起来。我是个棋迷,手里一摸棋子儿,可就要着迷。把什么都忘了,不知不觉天色黑下来。我突然想起今天的家庭作业还没写。一想到不完成作业时爸爸那严厉的神情。我赶紧放下心爱的棋子,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我推开房门,爸爸和妈妈已经回来了。一见我就问:“你的作业呢?”我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脱口说道:“做完了。”爸爸命令似地对我说:“拿来,我看看!”这一下,我真的慌了手脚,只好伸手到书包里去摸索,心里紧张地打着注意。忽然,我的手指碰到了那个硬硬的算术本皮儿。我一下子想起来了,今天的课堂作业老师嫌我写得潦草,让我重做一遍,我写完后,还没有让老师去批。于是一下子抽出了这个算术本,理直气壮地送到了爸爸手上。爸爸认真、仔细地看了一遍,挺高兴地说:“算得还不错,写得也挺整齐。以后回到家都要像今天这样,写好作业再去玩。

听了爸爸的话,我先是高兴,觉得总算过了今天这一关。可是,越思越想,心中越不是滋味。爸爸严格要求我,又这样信任我,我怎能骗他呢?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说:“爸爸,我没有完成作业,刚才我是在骗您。”我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完了,就低下头,准备挨训。谁知爸爸半天没吱声。过了一会儿,听见他亲切地对我说:“嗯,承认了错误就是好孩子,但还要下决心去改。先吃饭吧,吃完饭把作业补上。”

你看,这件事,我怎么能忘得了它呢!

这篇作文写了一件常见的错事:因贪玩没有完成作业,爸爸检查作业时还对爸爸说谎,说做完了。虽然写的是件错事,可小作者围绕“我”的思想变化,批评了说谎的错误行为,表达了自己勇于认识错误和勇于改正错误的决心。通过写这件事,使自己受到教育,也为别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这篇文章不也就有积极的思想意义了吗?

三、所选材料要有新意。

材料是否有新意,是老师判断作文类别的很重要的依据。

我们写作时选择材料要尽量有新意。有的小作者写《记一个值得学习的人》,总是选取一些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大家十分熟悉的材料,缺乏新鲜感。要使作文不落俗套,尽量要选取自己新发现的一些材料。

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新颖的材料呢?很多同学提起新颖头就疼,感觉自己每天接触的就是爸爸妈妈和同学,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无非就是谁和谁一起做了一件好事,谁和谁因为一杆铅笔、一次值日闹了一点别扭等等。哪有什么新颖的事可写啊?

其实,这些小朋友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材料中的人!什么是新颖的材料?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材料就是新颖的材料。

什么叫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的事情,就是有独特个性的事情。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经历,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唯一的,能真实的展现自己真实经历的材料就是新颖的。即使同样是向同桌借一块橡皮,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动作、语气一定不一样,借之前和借之后的想法与感受不一样。这些个不一样又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得出不同的感悟。这就是新颖。

下面我们来看几篇文章的选材: 题目:一个不平常的生日

选材1:生日当天,同学为我庆祝,送了一个蛋糕和一份礼物给我。

注:生日的时候,与朋友一起庆祝,收礼物、吃蛋糕是很常见的事,未能表现题目要求的 “不平常”。

选材2:生日当天,没有庆祝、没有蛋糕,也没有礼物,只有扫帚和抹布,因为生日当天,我参加了社区志愿者活动。

注2:生日的时候,没有与朋友一起庆祝,沒有收礼物:和吃蛋糕不算太奇怪,最耐人寻味的是到社区参加志愿者活动。这就符合题目要求的“不平凡”。例二:自我介绍

选材: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会说话也会走路,每天早上七时起床,吃过早饭后便去上学。我长得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眼睛不大也不小。

注:以上的内容适合描写所有人,根本未能准确地、具体地自我介绍,内容没有新意。

选材:我是一名小学生,我的学习成绩一般,但是我对体育活动很感兴趣。其中,我最喜爱的运动就是游泳。注:以自己的兴趣作为自我介绍的内容,这样的材料就有了个性。例三:一个我敬爱的人

选材1:妈妈她十月怀胎,生我;妈妈她不辞劳苦,养我;我生病时妈妈不辞劳苦地照顾我。

注:以上的内容没有错误,它符合选材的原则:

1、符合题目的要求;

2、具有代表性、有意义。可是,所选内容不够新颖。

选材2:妈妈因工作繁忙,没时间照顾我;每次吃鱼,妈妈总吃鱼头和鱼骨,把鱼肉给我吃;我生病时她没有办法请假照顾我。

注:以上的内容比选材1的新颖真实。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位同学的作文《朋友》

朋 友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个漂亮的红盒子,里面放着几颗珍贵的红豆,它是代我最好的朋友送给我的,送红豆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可是,我的位可敬可爱的朋友却离我走了,永远地走了。

那是一年前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听妈妈说,他是从台湾来的。他年轻的时候与外公是好朋友,现在国内没有一个亲人。他在台湾生活得很好,可是年纪老了,特别思念家乡。于是便放弃在台安逸的生活,回到他朝思暮想的家乡。而且,他不愿住宾馆,要和我们在一起。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做完作业后在阳台上玩,口里唱着前不久才学会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着唱着,忽然听到有人在伴着我的一起唱。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个老爷爷。“您也会唱这首歌?”我好奇地问。“这首歌唱出我们游子的心声,我当然会唱了。”那天,我和他聊了一个上午。我们谈以他的过去,谈到香港回归,谈到祖国统一„„外公说我们是“忘年交”,他说我是他最好的朋友。一天,我看见他正在抚摸着一盒晶莹的红豆。我说:“你很喜欢这红豆?”是的,这是地地道道的岭南红豆,珍贵的红豆。后来我写了一首《红豆》诗送给他,他默念着:“红豆生南国„„”我看他的手在颤抖。

外公和外婆都说我俩是“忘年交”,他自豪地说我是他祖国最好的朋友,是他的亲人。

今年二月,他病倒了。一天下午,他拉着我的手,艰难地说:”我魂归故里,本应知足,但眼见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却未能见到海峡两岸的统一,我死不瞑目啊!“他用颤颤抖抖的手拿出那盒红豆,送给我,”别忘了我„„对你的嘱托。”就这样,他走了,永远地走了。

每当我看见这盒红豆,我就会想起他——我的朋友,一位怀着爱国心的台胞。

评析:

这篇文章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

1、这篇文章选材新颖。少年的朋友通常是少年,而作者写的是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忘年交”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2、倒叙开头。先写我的书桌上放一个漂亮的红绒盒子,里面放着珍贵的红豆,它是我最好的朋友送的。送红豆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可是,我的朋友却离开了我,永远的走了。造成悬念,给人一种想读下去的欲望。

3、这篇文章立意深刻,因为这对“忘年交”的友情始终和爱国之情联系在一起,一件件平常小事,蕴含着爱国的情怀。

四、所选材料要真实。

作文要记实事,说真话。记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要防止夸大事实,更不能胡编乱造。因为,只有真实的,才是生动的。

请看一位同学的作文《考试以后》:

“„„这次期中考试之后,我们就更惨了,班上整体成绩不好,很多同学都受到了‘男女混合双打’,我的家里爸爸不在,我受的是女子单打,都是分数害的我们,我不知道在父母眼里,究竟分数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这一段话写得十分真实,因而也十分生动,感人。有的小朋友会说,作文不是要想象吗?

对,作文是应该想象。但是,想象也要以事实为基础,没有事实基础的想象是胡思乱想。例如:一个小朋友写他的同学力气很大,居然搬起了三百斤的大石块。你说他能搬一百斤,倒有人相信,搬三百斤就不真实了。

再如:一位同学写他奶奶走路很快:我的奶奶虽然七十多岁了,可走路却非常快。从乡下老家到我家有十多里,她半小时不到就跑到了。

七十多岁的老人能有这么快吗?

另外,还要注意选择一些小的材料。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一件事的意义,往往从小事中反映出来,以小见大。选材练习题:

1、下面三个题目,应该选哪些材料,在题目后面写上所选材料的序号。题目:(1)《乐于助人的张叔叔》

(2)《小博士》

(3)《给妈妈的礼物》 材料:(1)他脑子里装的东西比谁都多。(2)双休日为邻居修自行车。(3)为王奶奶换煤气。(4)画幅肖像作为“三八”节给妈妈的礼物。(5)“太阳是静止的”这话讲得不科学。(6)画白发引起的回忆。(7)“我”喜欢跟他一起做作业。(8)妈妈额头的皱纹记载着她的辛劳。(9)为别人做点好事心里感到舒服。

2、给下面的作文题选材。(讨论)

(1)《生日》 ;

(2)《这件事教育了我》

(3)《街头小景》

(4)《小闹钟》

结尾: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专项训练 篇6

因此,在作文时,应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例如,写“我的妈妈”可以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如,写“《滥竽充数》读后感”这个作文题,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可以另辟蹊径:

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思维空间。例如,在写“雨”这一自然景观时,可进行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记叙文选材训练 篇7

一、体育专业考生现状分析

目前,选报体育专业的考生很多,组成也比较复杂,其中有两类比较突出:一是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相对较高,但文化成绩很差。二是一些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他们的文化成绩比上一类要好,但也不是很理想。如何让他们都能顺利考上大学,必须在选材和训练上下功夫。

二、选好体育专业考生是提高体育专业高考上线率的基础

高校录取体育专业学生既要看专业考试分数,又要看文化考试成绩。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该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体育运动方面具有一定的天赋,这样的学生训练成绩容易提高。2010年体育高考改革使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第二、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带队训练情况,我觉得考生的文化成绩一定要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这样不至于经过系统训练专业上线后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而上不了大学。我们在组队选材时的做法是:文化课成绩参考高二的学年考试成绩,而体育基础则通过测验来获得,测验项目就是高考测验项目。上述体育专业考生的选材必须经过试训这一环节检验,一般试训2~3个月,来确保选材的成功。

三、加强对训练的管理是体育高考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处理好文化学习与体能训练的时间关系

一般体育教师习惯早晚两次训练,但如果早晨安排的训练量与强度过大,早晨的空腹运动会使运动员的血糖浓度更低。其后的文化课学习,学生往往易产生困乏、精力不集中、上课打瞌睡等现象,久而久之,对他们文化课的学习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早晨训练,应以灵敏性、协调性、爆发力等中小负荷为主,上肢力量做俯卧撑、引体向上。下肢做单足跳、跨步跳、蛙跳、团身跳。腰腹力量可做悬垂举腿,收腹。总之早晨训练,上下肢体或腰腹力量可任选一两个训练手段,注意负荷量不要过大。时间在30~50分钟左右。大负荷训练应当放在下午,时间一般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每年8~9月份组队之初,可暂定为引导性训练阶段,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要注意有氧耐力、协调性及一般力量训练。10月份到第二年2月份可定为全面训练阶段,主要是提高学生各系统的机能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其特点是手段多样化、量大、强度大、广泛运用大负荷的训练课。2~4月份可定为赛前训练,这段时间应广泛运用接近考试项目的比赛练习和专项训练,改进、完善、提高技术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与技术训练。特别是进入3月份更要结合考试项目,加大运动强度。而进入4月份后的两周,则定为比赛期,侧重于考前调整,模拟比赛时间,模拟比赛场地外观众噪音及对手干扰的训练。

(三)抓住关键因素

1.100米跑

制定100米的速度训练计划时,跑动的距离、重复的次数、休息时间、运动的强度等要统筹兼顾。一次练习不超70米,时间不应超7~9秒。每次练习应有1~3分钟间歇,重复3~4次为一组,组间歇9~13分钟,不超过4组,安排在学生体力和神经肌肉机能状态较好时进行,注意训练质量,不要片面追求训练量的大小。

2. 力量训练

具体的方法有抓举、卧推、快速斜上推、半蹲、全蹲等。注意负荷重量应采用最大负重的40%~60%,每组重复5~1 2次,完成5~8组,组间歇时间2~4分钟。

3. 优化组合训练手段

在制定小周期计划及课时计划时,要注意训练内容手段的组合与搭配。

4. 考后狠抓文化课学习

记叙文选材需要别具慧眼 篇8

“借我一双慧眼吧!”这可能是所有学生在写作时共同的心声。实际上,拥有一双“慧眼”并不难。笔者在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中,经常告诫学生记叙文选材要别具“慧眼”,这双“慧眼”就是“捡破烂的眼睛”。这里并不是说让我们去捡拾那些“破烂”,而是要学习捡破烂人那双犀利敏锐的眼睛。大家不要小看那些捡破烂的人,他们都是非常细心的人,观察能力很强,他们总是能从别人视而不见、看似无用的东西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这不正是我们记叙文需要的精神吗?记叙文选材也需要深入生活,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寻找身边的点滴小事,用心体会,选取典型事例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悟。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习捡破烂人的细心、用心和耐心,让学生人人别具“慧眼”,拥有一双“捡破烂的眼睛”。

“捡破烂的眼睛”是善于观察的眼睛,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鲁迅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物,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这也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

比如在话题作文“快乐生活”写作中,当别人都在写自己在班级、校园和家庭中的快乐生活时,有一位考生却选写了自己奶奶的快乐生活,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最美不过夕阳红”,考生用快乐的文笔描写了奶奶去相亲、学跳舞、上网聊天等几个生活片段,把一位达观自信、与时俱进、快乐幸福的老人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奶奶晚年生活的的关注、对奶奶无尽的爱与祝福。这位考生非常善于观察,他在选材上跳出了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发现了别人没注意的,可能是视而不见的素材——写自己身边的亲人。这必定是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双“捡破烂的眼睛”,否则是写不出甚至是想不到这样让人耳目一新的素材的。

要做到“见人所未见”,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选材时不要随波逐流、趋之若鹜,尽量避开那些常见的、使用频率很高的素材。别人都写的,自己不写;别人不写的,自己把它“捡”起来。要学会另辟蹊径,另选视角,也就是把眼睛睁大些,视野放开阔一些,多搜索一些相关的生活事例,围绕主题认真做好筛选,这样才能写出选材独特、内容新颖的好作文。

笔者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一直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大作文训练,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要求每周一篇随笔,以此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写随笔,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起初学生写的内容还比较简单,讲评引导了几次之后,学生们观察的视野渐渐放大了,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试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人间万象,世间百态,尽入笔底。通过坚持随笔练习,学生的写作素材得到积累,写作兴趣大大提高,因创作热情而引发的观察兴趣也愈加浓厚。学生写作文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更加真实,更贴近生活,作文教学效果显著。

“捡破烂的眼睛”是细心的眼睛,善于在细微之处找财富,细微之处写真情。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过,捡破烂的人是不会放过身边任何一个细小角落的,他们总能从细微之处找到财富。同样,我们的作文选材,也需要从细微处着手,以小见大,从细微之处显真情。

比如“其实我也很幸福”一题,大多数考生为了凸显幸福主题,体现父母的无私伟大,都选取了生活中很常见的考试失利父母鼓励,深夜伴读,生病陪护,雨中送伞等事情,平淡无奇,落入俗套,很难激起感情共鸣,终与高分无缘。但有一篇作文却让阅卷老师为之动容。这位考生选材也很简单,就是写暑假回家帮妈妈到田间除草,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了以前没有体会到的幸福。这篇作文最大的亮点是生动描绘了一个细节:除草休息时,妈妈把田边唯一的一小块树荫留给了自己。烈日当头,无遮无拦的田野上一棵小树留下的荫凉传递着母亲深深的关爱。二人之间没有过多的话语,但是通过周围环境的形象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母亲在树荫下铺上衣服让孩子坐下休息的细节足以体现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而细心敏感的孩子也通过母亲的这一小小举动感受到了爱与幸福。细微之处见真情。这位考生是一个非常细心的孩子,她作文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了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事来表现大主旨,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的确是考场作文中的佳作。

记叙文写作十分注重一字一情、细节见真情,因为这类作文最能打动人心,从而产生共鸣。要让文章做到一字一情,细节见真情,流淌出令人艳羡的情水,就必须关注材料的细节,就必须在选材上打“小”的主意,作“巧”的文章,要时时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要牢牢抓住小人小事,要紧紧看出小人小事的闪光点,要深深挖掘小人小事的精神实质。我们的作文就是要学会用“捡破烂的眼睛”,寻找“一滴水”“半瓣花”来反映万千物象,芸芸众生。

“捡破烂的眼睛”是多情的眼睛,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用心感受,倾注情感。

“捡破烂的眼睛”肯定是专注的、投入的、用心的眼睛,这样才不会错过身边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的记叙文选材同样如此。

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世界的热情人。因为作文选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作者对外在的感受,而对人事景物淡然漠然,漫不经心的人或不热爱生活的人,对事物形象就不可能有情感性的感受。所以要写好文章,必须关心时代,投身社会,热爱生活,关注自然。同时,要注意调动起多种心理功能,观察外物时,要注意体验;深入感受时,要展开联想,进入想象,把情感充分激发起来。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看中生活给予的感动,提炼生活给予的一切。人是时常会被生活所感动的,成功时的一句祝福、失落时的一句暖言、跌倒时一次搀扶、哭泣时的一张纸巾等等,这些具有生活味的细节最能打动人。生活给予的有很多都是情感的源泉,只要你用心挖掘生活的深井,它就会喷涌出浓浓情水。但这绝不意味着生活原生态的情感一定能打动人。一篇只是表达肤浅、粗糙、庸俗的情感的作文,是无法打动人的。情感应是对生活的提炼,是富有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的情感,写作时对情节不夸大或缩小而导致内容变形失真,内容要经得起推敲,感情自然流露,合乎生活之情,人之常情。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用眼睛去辨别,一定要用心灵去感受。

“捡破烂的眼睛”是创新的眼睛,要善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捡破烂”的目的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这里体现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有一双“捡破烂的眼睛”就是拥有创新精神。我们在记叙文选材上同样要追求创新,要能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要做到创新,记叙文选材上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选材时,可以整合生活素材,或在原材料基础上,借假设推理而生发出新的材料。也可以用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的原版,但要符合生活和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声有色。

综上所述,记叙文选材贵在“用眼”“用心”“用情”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别具“慧眼”——“捡破烂的眼睛”,拥有了这样一双眼睛,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达到点石成金的写作效果。

上一篇:平安夜贺卡贺词怎么写下一篇:计量室岗位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