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专题(精选9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识知音
1、揭题导入:
(1)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绝弦:什么意思?伯牙绝弦:什么意思?
(3)结合曾经学过的古文,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五年级时,曾经学习过古文,回忆一下,当时学习了那些学习古文的方法?
(读、借助注释、查字典)(板书)
2、初读感知:
(1)自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指导难读的句子: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事?(读得认真,一读就明白了),可是这毕竟是一篇古文,大家认为哪些语句难读?说一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为什么在“兮”后面断句?是语气词。
还有谁?“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
指名读,语气词后面要延长停顿一下,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再指名读。
谁能一口气把全文读下来,古文读起来要音停而意不断,谁再来试试。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不理解才觉得难读,这句话的意思谁理解?
“谓”是什么意思?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学生选择在这里的意思
谓:告诉;称为,叫作;意义
“乃”的意思呢?——就
理解之后再读,会读得更好!
(二)品味知音
1、课文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学生读相关的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自己借助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和同桌说说,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
大家注意到了吗?在解释的时候,有注释的地方借助注释,没有注释的,就要“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板书)(板书:志)
2、文中“善鼓琴”和“善哉”这两个善字,意思一样吗?(擅长,善于——好,妙)这是一种在古文中经常见到的语言现象,叫一字多义。(板书)要根据所在的语言环境选择字的意思。谁来读读,把你由衷的感叹读出来。
善哉——延长些,好像琴声落到心里了,谁再试试?
3、读“峨峨兮”时,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景象?(高大的山峰,巍峨峻拔,王者气魄)再读读。“志在流水”这句谁读读?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江河。江河在古文中是特指,指什么?——长江、黄河,说到长江黄河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或是诗句?(广阔无垠,一泻千里)就是这样的长江黄河,你读读。就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就是这样波澜壮阔的黄河,齐读。
4、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课件)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的哪个字意思一样?(志)(板书:念)都是心里想的。对于伯牙来说,钟子期不仅能听得懂琴声,他更能懂得的是——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指板书:心)
5、文中的志、念和我们说的心,它们都表示的伯牙心里想的意思,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异字同义。
6、让我们跟随着钟子期,一起去听一听,伯牙的琴声里还道出了什么?齐读、配乐
这琴声还道出了什么?——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什么样的志向?(像泰山一样高大的志向,凌云之志)什么样的胸怀?(像江河一样宽广辽阔的胸怀)听其琴,明其心,这才真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
7、据资料说,俞伯牙是当时一名顶级的宫廷乐师,有很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
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直到钟子期的出现。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情怀,钟子期必得之。如果你是伯牙,遇到钟子期,会有何感想?(出示课件)接着往下写。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配乐,学生写作,汇报:
8、想知道伯牙当时怎么说的吗?(出示课件)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此时,伯牙真想告诉全天下的人,我找到知音了。(板书:知音)师生合作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
9、刚才读的时候,大家发现这段语言有什么特点吗?(伯牙——钟子期)(板书:对仗工整)一个伯牙,一个子期,仿佛看到他们在一起是多么和谐呀!
(三)深悟知音
1、传说这次相会让二人都感觉是相见恨晚,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时,伯牙等来的却是子期病死的消息,于是——(出示课件:子期死„„)
俞伯牙这样一个把琴当作生命,把音乐当作生命的人,在得知子期死的消息后,最后选择的是——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2、是啊,子期死了,还有人知他的志吗?念?心?知音不再,知音难求啊!(擦掉板书)
从此,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没有人称赞他曰——
从此,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没有人称赞他曰——
难怪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3、书后138页的资料袋中,也介绍了这个故事,快速地浏览一下。
4、这个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古书《列子》记录下了他们的名字——;《吕氏春秋》中讲述了他们的故事——(男生读);唐代时,人们将故事的结尾流传下来——(女生读);明代的小说家也在书写着这个故事——(齐读),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同学在课堂上再一次朗朗地诵读这个故事,能背诵的就背诵。
5、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们——知音。(板书)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25伯牙绝弦人教版新课标2014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
xiaoxue.xuekeedu.com
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生:认为、以为。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
xiaoxue.xuekeedu.com
法预先设定的。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全场掌声。)(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xiaoxue.xuekeedu.com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生读得很有韵味)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
xiaoxue.xuekeedu.com
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如“哉”“兮”等。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xiaoxue.xuekeedu.com
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生朗读)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齐读)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xiaoxue.xuekeedu.com
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点评:伯牙引子期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这是何等的志向与怀抱?!唯五岳之尊、万古江河方能喻指。其实,诗以言志、歌以言志、乐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一种传统。课文中释“志”为“心里想到”,虽近学情,却废本意。志者,心之所去也,意为心愿所往。作为名词的“志”,乃志向怀抱之义;作为动词的“志”,乃心中向往之义。两者皆有“藏于心中的长远打算”之义。知音,实乃知志也。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
xiaoxue.xuekeedu.com
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点评: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
xiaoxue.xuekeedu.com
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场掌声)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
xiaoxue.xuekeedu.com
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点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是,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但
xiaoxue.xuekeedu.com
不能忘言,更应辨言、悟言、得言。语言形式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正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所悟到的那样: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不正是知音在心灵上“精诚默契於苍穹”的自然写照和深刻呼应吗? 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生:(齐答)没有!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生:(齐答)没有!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生:(齐答)没有!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生齐读此句)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xiaoxue.xuekeedu.com
(生再次齐读)点评: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教学形式又何尝不是教学内容的更高表现呢?擦去“志”、擦去“念”、擦去“心”,终至于擦去“知音”,简单重复的教学形式的背后,却透出一种锥心的痛、破碎的美、穿越灵魂的巨大的孤独。
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
xiaoxue.xuekeedu.com
读!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生齐读全文)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生集体激情背诵)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知音!点评:此课教学至第三环节结束,也未尝不可。没有想到,后面又峰回路转、一转再转,转出另一番新的气象来。一转在“文化传承”,利用教材资料袋这一课程资源,梳理出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巧妙地将熟读成诵揉入其间,让我们深深地沉浸于“斯人虽逝,精神长存”的文化氛围中;再转在“知音启示”,擦去“知音”的幻灭感与重书“知音”的拯救感,形成一种巨大的生命张力,伤感是有的,孤独也
xiaoxue.xuekeedu.com
在所难免,但绝望深处的进发正是希望的所在。冷冷清清也罢,凄凄惨惨也罢,对“知音”的寻寻觅觅将是生命永恒的吟唱。
板书: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泵鞔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色彩,歌唱家擅长用—歌声,演奏家擅长用—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配乐 介绍人物
讲小故事(出示课件)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
二.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
1.(出示课件)请一个同学读。师:读得通顺,读得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师: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哉
兮。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齐读
3.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师:文章的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呢?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理解意思(出示课件)
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绝弦不是一般的绝弦,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出示问题: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出示课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师: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师:“善哉”是个感叹词?但我们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解释成“感叹词”,要善于变通啊!
师:“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妙极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可有多种解释。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现象。
师:谁再来说说你的理解? 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听懂,这就是文中写的——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四、俞伯牙是当时晋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表现春天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的景象。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秋风习习的景象。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师: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晋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动人的情景。如:徐徐清风——(出示课件)
5.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俞伯牙鼓琴志在炊烟,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出示课件)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会说些什么?(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这时,伯牙做了什么呢?(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把琴弦摔断,为什么不再弹琴?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师:“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
师:这篇课文前后的感情转换很分明,你们发现了从哪一句开始转吗?
师:从开头到“必得之”,都应带着兴高采烈、昂扬的情绪,读到这,稍作较长的停顿后,再用沉痛悲戚的语气读“子期死”一句。最后让我们伴着这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引导质疑。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 音
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小,六一班的孩子是吧?听说是六一班我感觉到很亲切,知道为什么吗?这得靠猜了。
生:我猜您教的学生也是六一班的吧? 师:你叫什么? 生:我叫黄依依。
师:黄依依是吧,一语中的呀,知我者黄依依也!就这个意思,好,上课之前咱们听点音乐。(师播放乐曲)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高山流水的琴声。
师:你的耳朵了太灵了吧,老实说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蝉鸣,瀑布往下飞流时的声音,还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师:你的用词真好,咱们有什么说什么,好不好?你们真厉害,再听一段。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风把她的衣襟吹了起来。师:衣袂飘飘的感觉。
生:有那么一种风起云涌的感觉。师:说得多好。
生:我仿佛听到了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生:我仿佛听到了一线天里的瀑布,很……
师:老师告诉大家,我们能听到很多声音,但是我们要真正理解这样的乐曲真是有些难为大家了,不要说你们,我有时听半天都听不出来,这种用古琴演奏的音乐,一向被称做是高雅之乐,往往寄托了琴师他自己的志向、情怀、抱负、心声,不过我相信,凭咱们班的实力只要咱们以后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足够的音乐感知能力,也能够把它听懂,不是什么难事。师:再稍微休息一下我们就上课。
【上课时间】
师:准备好了吗?上课!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它是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哎哟,念得真准,一板一眼的,尤其是这个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念一念,伯牙绝弦,预备起。(生齐读课题)
师:嗯,绝弦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生1:我认为绝弦就是最后一次在弹这个琴。师:弹完之后就要怎样? 生1:可能是就要去世了。
师:她认为是这个意思。你再说说,指另一名学生。
生2:我认为是在弹了现在他弹完的这一首曲子之后就这一生再也不弹了 师:用我们的话说,绝弦就是把琴弦怎样? 生2:剪断。师:从此? 生2:不弹了。
师:是啊,那么伯牙绝弦呢?(指名回答)。
生3:我觉得伯牙是一个人,他以后不弹琴就把琴弦弄断了 师:伯牙把把琴弦弄断,从此? 生3: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 生(齐答):在课文里。
师:那就把课文打到137页,请你按照你的感觉大声地读,最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都读到三遍以上了吧,好,一读就能够明白课文讲述的是伯牙和谁的故事? 生:钟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主要人物,我们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读)他在读的时候,我们大家注意听。
生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师:这句话提醒大家注意,是吧,其实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对吧?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理解?
生2:钟子期死了(师:去世了)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师:那么这里伯牙“谓世”的“谓”是什么意思呀? 生2:想。师:是想吗?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有些不太好懂,没有的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我还是请你,“谓”在字典中有这么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合适? 生2:第二种,认为,以为。师:伯牙认为世界上(生2:再也没有知音了)再也没有知音了,那么“乃破琴绝弦”中的“乃”是什么意思? 生2:就。
师:于是就破琴绝弦。好,理解之后我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生2(读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厉害,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指名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它在四个字中间“兮”和“若”之间就要隔一下,停顿一下。
师:你是要知道应该怎样断句是吧,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做停顿? 生:因为“兮”是语气词,相当于是“啊”,所以要在“兮”字的后边断句。
师:借助注释就能够知道,这个“兮”和前边的哪个字(生:哉)对“哉”都是什么词?(生: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谁来读读看?把这两句话都读进去。指名读这句话。生:(读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哎哟,我看你肯定下过功夫了,真好,读得真不错。来,我们也一起这样地来读一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真好,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指名读文)生1:(读全文)师:注意“兮”字后边要做停顿(师范读此句后生继续读)真好,一点就通,谁再来读读? 生2:(再读全文)
师:哎哟,给点掌声吧,没读几遍就能把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师:(范读课文,生掌声鼓励)就学着这个样子读好吗?语速放慢,适时地停顿。生齐读课文。
师:真好,我们能从课文哪一句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就真的善听呢? 生1: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从这句话中就能体会到伯牙在想什么钟子期就可以听出。
师:请你理解一下这句话,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怎么说的呀? 生1:伯牙弹琴,心里在想着高山。
师:“志在高山”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注释,是吧 生1:钟子期就回答:„善哉‟。师:“善哉”就是什么
生1:“善哉”就是“好啊”,峨峨兮若泰山,就是“高啊”。
师:哦,高高的像泰山,是吧,只有这一句吗?谁还有补充?(指名补充)生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请你也理解这句话。
生2:这句话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流水,于是钟子期就回答道,好啊,(师提醒借助注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广大的像江河一样,说得多好,注意到没有,他们两位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时候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老师把这两句话打在大屏幕上,我想问问,这里的善哉的“善”跟伯牙善鼓琴里的“善”一样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生2:“伯牙善鼓琴”里的“善”是因为他很擅长弹琴,(师补充,一个擅长弹琴,一个擅长听琴)“善哉”的“善”意思是好。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习,这种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里边很常见,这里的“善哉”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听了人家的琴声之后说了一句什么? 生2:好啊。
师:或者说一句?
生2:太棒了,太妙了!师:在古代这就叫什么? 生:善哉。
师:对喽,谁能来读一读,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前边一句也读一读。生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声音好听,而且“善哉”好像说到哪里去了,对了,就是这种感觉,再找一名同学来读。(指名读)生3:读课文。
师:真好,我觉得你这几个“善哉”读得好,你“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好,我问问你,当你读到“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时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3: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一座高高的泰山,它显得很巍峨。师:巍峨高耸的泰山,是吧?请你再来读读。生3: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峨峨兮若泰山,谁再来读一读,你在读“峨峨兮若泰山”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什么?(指名生4读此句)
师:不愧是男子汉,读起来就有男子汉的味道。后边一句谁来读一读,志在流水。生5: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巾帼不让须眉呀,洋洋兮若江河,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宽广的江河,相比上面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边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一定能够知道,我对咱们班很有信心,江河在古文里应该指的时什么?泰山。生1:我觉得“江河”在古文里边是博大精深的意思。生2:这里的江河指的就是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好,是的,这里的“江”指的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江,是什么江?(长江),这里的“河”指的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河,什么河?(黄河)讲到长江和黄河,你还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
生:波澜壮阔和波涛汹涌。
师:波澜壮阔和波涛汹涌,我觉得你的这两个词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生有感情的把这两个词再说一遍)
师:正是这样的洋洋兮志在流水,请你再读。师:不要着急,这里的志在(指导学生朗读)生:读文。志在流水……
师:真好,就是这种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还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暗河汹涌。
师:暗流汹涌是吧,不仅是表面上波涛汹涌,还有暗流汹涌。(指名再读此句)生: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扬扬哉若江河。”
师:真好,同学们,正是这样磅礴高耸的泰山,正是这样连绵不绝、铺天盖地的江河,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生齐读这两句)
师:是的,不论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说,伯牙所念,这里“伯牙所念”的“念”跟前文中的哪个字是一样的?(指句回答)生:这里的“念”跟前面的“志”是一样的。师:都是什么意思? 生:都是伯牙想。
师:心里想的意思,找一个字是什么?志,念,都是什么? 生:想。
师:我们理解古文就可以用我们现代的词汇,不论您伯牙所志,所念、所想,我钟子期都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是什么? 生:我想他都知道伯牙心里在想些什么。师:也就是说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而且听懂了这位名满天下的琴师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心声)这样看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只是伯牙的琴声吧?他也道出了伯牙内心的什么? 生: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就在这里,这个叫王谦宇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智慧。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 生:志向和胸怀。师:什么样的志向?
生:志向是以后能象巍峨的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师:什么样的胸怀?
生:胸怀是心胸宽广像江河一样能撑万里船。师:(众生鼓掌)你们听出来了吗?你太了不起了!原来钟子期不仅在听伯牙的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象峨峨泰山一样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广阔的什么?(胸怀)这样看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那仅仅是想吗?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伯牙的琴艺是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唯有谁能得知? 生:钟子期。
师:唯有谁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叫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寂寞和孤独,可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谁? 生:钟子期。
师: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能在说“善哉,善哉”必得知的时候,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么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请你顺着伯牙遇到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
(学生拿出老师课前发下的作业纸,伯牙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接着往下写,师播放古筝乐曲)
师:大部分同学写完了,谁来说一说?不着急,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1: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高兴。师:非常高兴,怎么说的?
生1:善哉善哉,世上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寻寻觅觅原来你就在这里,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真妙。
生2: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兴奋,他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真乃知己也,真棒啊,谁再说说?
生3: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却只有这么一个呀!
生4: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好事,吾不用孤也。
师:如今我是不再孤独,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古书《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善哉善哉”好呀好呀,先生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听到我的志向我的情怀,和我心里所想的(生: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那就是 生:心有灵犀。
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哪!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什么? 生:知音。
师: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 生:找到知音了!
师: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心有灵犀。(师生配合读文,首先师读伯牙部分,生读子期部分,然后交换角色)师:就是这么的心灵相系呀,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个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你这个发现了不起呀,这样的形式就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师:一个倾诉。生:一个诉说。
师:是呀,你看写得多妙啊,仿佛让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满满地来与子期相会的时候,天意弄人啊!(播放背景音乐)此时高山默默,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暗然失色。
师指名指导学生读“子期死”后引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齐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是呀,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期望啊,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外觅知音,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颂着它,同学们桌面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好了坐正示意我。(生浏览资料)师:伯牙跟子期这个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着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这个故事发生在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我们一起读。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五百多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请男生齐读课文。生:(男同学齐读课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际遇,伯牙弦绝以无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呀,女生齐读最后部分。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两千多年后的明代,人们又在小说中传颂着这个千古佳话,全班同学齐读全文。(生齐读全文)。
师: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也在朗朗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相信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
李翠华
学习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的友谊。
3、学习运用想象和联想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练习。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习难点:学习运用想象和联想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练习。学习流程:
一、读导读提示,明确本组课文学习的目标。
学生齐读导读提示,(读完后屏幕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将
1、学习欣赏艺术,热爱艺术:
2、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其实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我知道我们班的余舒婷同学从小就练习书法,所以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杨茜怡同学拉小提琴水平很高;蔡心荷同学的国画也画得很美。
二、解释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弹琴的故事。这是一篇古文,我们上学期也学过一篇古文是《杨氏之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大家翻开水书第137页。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出示要求: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全班齐读,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看见你们读,老师也想读,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多读几遍,现在可以不看书背出来,请大家认真听,如果老师读错了,马上帮我纠正,好吗?请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样?(节奏、感情)
4、对了,古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出示课文,指导学生有节奏朗读。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 /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古文跟现代文不一样,所以每一句我们都要弄明白它的意思。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句话。(5句)
2、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交流,可以说说你读懂了那一句,也可以提出你不懂的地方,然后完成练习纸的第一题。
3、学生汇报:你读懂了哪一句。
预设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擅长弹琴,钟子期很善于听。
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出示题目,学生理解4个“善”字的意思。
“善哉”表示赞叹,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真厉害!了不起等)。
预设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就像泰山那么高啊!”(板书:峨峨高山)预设3::我读懂了“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广阔的江河,钟子期说“太妙了,就像广大的江河啊!”(板书:洋洋江河)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都能从琴声里表达出来,说明什么?(伯牙琴艺高超)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这又说明什么?(钟子期欣赏水平高,他们之间心灵相通,是知音。
伯牙弹琴想到什么,子期都知道,一个人有知音是幸福快乐的,让我们通过读来体会知音相遇的感受吧。学生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我们知道伯牙是一个琴艺高超的音乐家,他的琴声里除了“峨峨高山”“洋洋江河”外,还会有什么景色呢?(徐徐清风、皎皎明月、袅袅炊烟、潇潇春雨、习习凉风、)完成练习。展示。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想什么。钟子期肯定能知道,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能欣赏伯牙的琴声了,所以当子期死后,伯牙再也听不到子期的欣赏与赞美,他是怎样做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呀,子期死后,)他这时的心情如何(留下的只有孤独、寂寞,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句,)
据记载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一首短歌。(配乐,老师深情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情感升华
1、是呀,知音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一定好好珍惜,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音乐,全班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师生分角色读:老师读写伯牙的部分,你们读写子期的部分。我们尝试不看书背出来,好吗?)
2、除了这首乐曲,还有很多描写交友的名句,我们一起读读吧。
君子之交淡如水。 士为知己者死。 酒逢知己千杯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七、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对父母讲讲这个故事。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
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我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插图描写了什么情景?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同学们很快找到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我也多次让学生观察插图。在讲到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差生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人的动作、表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之情。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还是让学生观察插图,体会到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学生深刻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又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师: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师: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
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
(生默读划。)
板书:
琴
(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师: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
师: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请生感读。)
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
(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再次读。
师: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
出示第二个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
(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
(生再读。)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师: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
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
生:志。
师:真好,能联系上下文,上下都联系在一起理解。
(生读句子 。)
生: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必”,说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生读 。)
师:是啊,同学们,当伯牙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当善琴的伯牙所弹,子期必得知。这就是(读对后一句) 。
(点评:“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钱峰老师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打动了学生,也打动我们听课者。正是对教师有强烈语文意识的体现,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丰实”。 )
出示伯牙与子期初时的话,配乐。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
师:激动不以。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
(配乐书写。)
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小,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听出伯牙的心怀。
(生读,齐读。)
师: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
(点评:钱老师让学生补充,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这一读写结合,不仅丰满了伯牙的形象,更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淀下来。正是因为老师们能把握时机,找准切入,指导有效,形式多样,才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达到有效、高效。正是钱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引领我们今后要走的方向。所以,这些课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细细品味。 )
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样才叫知音啊。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
(播放琴声。)
板书:
知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伯牙没以前动听,但他似乎说:子期啊,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看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点评:在通过斟字酌句,回环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那种知音难觅、相间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师说:“伯牙把自己这种情景记为高山流水,一吐为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当时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此时,学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为他们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学生分明已成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声,将整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
师:悲过悲喜,生别离,可此时,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到了,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评:悲凉。断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
生:伯牙心也碎了。
【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专题】推荐阅读: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06-25
《伯牙绝弦》六年级语文教案04-04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01-15
伯牙绝弦微课教学设计06-20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0-12
伯牙绝弦翻译03-20
伯牙绝弦专项练习06-29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12-17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课堂实录03-28
《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