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精选7篇)

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 篇1

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

为了切实掌握食品安全工作信息,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畅通和共享,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

(一)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管理机制。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部门、村、社区、企业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沟通交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各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村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应确定村主任为负责人,负责食品安全信息联络报送工作。

(二)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内容和要求。每月上报一次;有关食品安全统计报表,按规定时限报送;重大事项和重要信息,做到随时报送;对食物中毒、突发食品污染事件及人畜共患病等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除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置报送外,要随即向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报告。

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 篇2

日本政府信息安全“动态治理”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高度制定政策, 制度建设树状分布

2000年11月29日颁布的《IT基本法》第22条明确要求, 要保障先进信息与电信网络的安全和可靠。2001年6月26日发布“e–Japan战略”, 制定了三大基本政策, 重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通过IT实现高可信性社会的具体措施是:从根本上强化信息安全对策;切实保护个人信息;提高软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003年10月10日, 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制定的《信息安全总体战略》 (简称《总体战略》) , 将信息安全置于国家安全层面。该战略提出了建设事故前提型社会系统;强化“高信赖性”的公共政策;通过强化内阁的功能进行整体推进等三个基本战略。其中“信息安全监查”是一个重要的事前预防制度, 实施的依据是《信息安全管理基准》, 此外还有诸如《系统监查基准》《信息系统安全对策基准》《计算机病毒对策基准》《计算机不正访问对策基准》《信息通信网络安全信赖性基准》《信息系统安全对策指针》等具体规则。

2004年6月, 出台“e–Japan重点计划-2004”, 加速强化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企业竞争力, 为达到2005年的目标制定重点措施, 改进体制, 保证2006年以后, 日本仍然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T国家, 其首项措施就是确保IT社会安全的社会保密政策。

2004年12月, 日本内阁会议颁布新防卫大纲, 确定以最尖端的信息技术提高防卫能力。2005年3月, 日本防卫厅根据防卫大纲制定信息战略计划。

在完成了“e–JapanⅡ战略”目标之后, 日本政府于2006年1月18日发布《IT新改革战略》, 提出2006-2010年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

2009年2月3日, 日本信息安全政策会议制定了《第二份信息安全基本计划》。为保护日本民众日常生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 降低民众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所面临的风险, 日本信息安全政策会议于2010年5月11日通过了《日本保护国民信息安全战略》。根据该战略要求, 日本政府将在未来4年内, 按年度分别制定《安全·日本20××年》计划, 以对该战略的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

如果把日本国家信息安全制度的结构比作大树, 《IT基本法》就是“树根”,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信息安全总体战略》是打造电子政府的总体战略, 与之相配套的《信息安全管理基准》《系统监查基准》《信息系统安全对策基准》《计算机病毒对策基准》《计算机不正访问对策基准》《信息通信网络安全信赖性基准》《信息系统安全对策指针》等规则, 是日本信息安全制度的“树干”,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便于操作和指导各省厅的工作。各省厅根据电子政府政策与措施的基本方针, 结合自身职能特点, 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计划, 实施自己部门的具体措施, 构成日本信息安全制度的“枝叶”。“树干”和“枝叶”之间“血脉相连”, 又相对独立, 会随着工作目标的达成及工作对象的变化适时调整, 以确保日本国家信息体制的安全。

二、专家、企业及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机构设置灵活

日本政府的信息安全机构是从1999年9月在内阁设置“信息安全相关省厅局长会议”开始的。2000年初, 撤销“信息安全相关省厅局长会议”, 在“高度情报通信社会推进本部”下设“信息安全对策推进会议”, 由民间的专家组成信息安全部会, 此举旨在密切官民关系, 充分利用民间的资源。

2000年7月, 撤销“高度情报通信社会推进本部”, 在内阁设立“IT战略本部”。随后相继设立了网络信息安全促进室、网络信息安全促进调查会、网络信息安全基本问题委员会等机构。“IT战略本部”部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 副部长由国务大臣担任, 成员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命的专家组成。

2003年10月10日, 经济产业省制定的《总体战略》认为, 强化“信息安全对策”, 不能只强化政府干预, 必须意识到“完全的政府施策领域”与“官民协作、合作领域”的区别, 对有限的专业人才和预算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同时, 对各个具体的问题, 也不能由个别的主体分散地予以对应, 而应当在官民、官官、民民各类关系中对资源进行有效统合。具体而言, 需要大幅度扩大内阁官房的体制, 建设内阁官房可以对重复业务进行调整的一元化推进体制。内阁官房是国家推进信息安全政策的国家性据点。

2003年10月16日, 成立日本安全监察协会, 由担任经济产业省“信息安全监察制度”监察人的企业和团体为中心组成。

2004年1月, 总务省建立了通信基础设施安全研究机构, 通过加强与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 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和阻止其危害的扩大。

2005年4月, 对原有机构进行整合, 在内阁官房设立“网络信息安全中心”。该中心是日本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机构, 主要职能涉及政府和政府各职能部门 (省、厅) 的信息安全工作、政府计算机系统遭到非法入侵等紧急事态的应对、防范计算机病毒以及来自外部的攻击、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及对政府各职能部门 (省、厅) 提出的相关课题的研究等。5月, 在内阁“IT战略本部”中设立网络信息安全政策委员会。中心的首长由负责安全和危机管理事务的内阁官房副长官担任, 另从内阁的审议官中选任两名官员担任其副职。中心的成员大多是兼职, 是计算机技术人员和专家。

日本的信息安全机构设置的灵活性集中体现在信息安全机构组成的“松散”和设置的“随意”。日本的信息安全官员一般为兼职, 国家层面的信息安全机构负责制定和推进国家信息安全政策, 协调各省厅及地方信息安全事务。由内阁总理大臣、国务大臣等担任领导, 成员则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命的专家组成。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任何机构和组织, 都可以成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组织, 支援政府的信息安全体制, 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 为社会服务, 这种社会参与的信息安全体制, 打破了传统“科层体制”的羁绊, 旨在消除条块分割的弊病。

三、日本政府最新信息机密等级划分 (2011年4月)

为了应对高速发展的信息事业的需要, 日本政府信息安全政策会议最近 (2011年4月) 又对政府的信息安全基准——《政府机构信息安全对策统一基准》 (简称《统一基准》) 进行了重要修改和完善, 将过去的一个基准分割为《统一管理基准》和《统一技术基准》。目的是以《管理基准》加强常态系统管理, 以《技术基准》灵活应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变化。

根据新的《统一基准》, 政府制订了日本涉密信息实行分类分级制度, 作为统一管理基准。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加以变更或追加, 但基准不能低于《统一基准》。

根据日本政府最新 (2011年4月) 机密等级划分, 日本的涉密信息按照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具体内容见下表:

日本最新政府信息机密性等级划分标准日本最新政府信息完整性等级划分标准

日本最新政府信息可用性等级划分标准

上述“需机密信息”“需保障安全信息”及“需稳定信息”称之为“需保护信息”。

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制度浅议 篇3

一、金融消费者信息并不安全

如今信息时代,金融业客户信息与客户资金安全联系日益密切。金融行业掌握着大量的客户信息资源,对金融消费者信息保护十分必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金融行业频繁出现由于客户信息丢失、泄漏等造成金融消费者重大损失的事件,实在是令人担忧。

2011年涉及多家银行的储户失窃案,由于银行工作人员以一份十元到几十元的低廉价格非法出售客户的银行卡信息及个人征信报告,导致客户遭受巨大损失。

2013年某报曾报道,在某市废品收购站,有人发现某银行、某通信公司的客户资料被作为废品变卖。其中有些资料还有客户的详细信息。

分析这些消费者因信息泄漏而遭受损失的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一)金融业在进行金融服务时,为降低金融风险,尽职对客户基本资料、征信状况、交易记录等涉及金融风险评估的内容进行审查,但是对消费者信息保护相关内容关注度不高。检查发现,金融机构或多或少存在对客户信息保护不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客户因信息泄漏、丢失而遭受利益损失。总结来说,就是金融机构没有认识到自身在保护消费者信息权益方面的责任,管理不善。

(二)金融消费者信息的商业价值诱使部分金融工作人员为利益铤而走险。不论是非法查询还是高价出售,都说明金融工作人员对消费者信息权益的漠视,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声誉和形象。

(三)交易渠道多样化。随着技术发展,电子商务普及,现在的金融行业与时俱进,经营模式多元化,这些变化不仅拓宽了银行的交易渠道,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信息保护面临困难

(一)我过金融消费者信息保护法律不健全。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而我国法律法规对于金融信息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信息保护的规定比较零散而且笼统,现在,对金融消费者信息保护主要还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在这种宽泛的规定无法很好的督促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信息权益以及法院处理有关纠纷。

(二)金融消费者信息保护过程中存在风险环节。目前,我国金融业在收集、使用消费者信息时,涉及的一些核心技术,许多都是由海外提供的,这显然成为消费者信息泄漏的一大风险。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建设

专业立法方面。首先,我国应根据社会需求指定专业的信息保护法,详尽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行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收集到的各类客户信息应当保密,除非经过客户本人授权或法律许可,金融机构无权对外公布、泄露客户的个人信息,更不能将这些信息用于牟取私利。其次,法律应明确侵害个人信息的赔偿标准,在诉讼程序偏向于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者,通过提高违法成本,从而威慑、遏制侵害客户个人信息的行为。立法应明确若因机构造成客户的因信息泄漏获丢失而收到损失,机构应当承担责任。

监管法规方面。首先,监管机构应认真履行职责,尽快出台金融消费者信息保护法规,监督金融机构履行保护消费者信息的义务。其次,借鉴国际经验,认清我国基本国情,抓紧技术研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最后,建立金融机构涉信人员管理机制,与涉信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强化监督和问责。监管机构要定期对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漏洞。

(二)掌握信息保护核心技术,使风险可控

首先,我国可以加大对金融消费者信息保护技术研发的政策倾斜,加快研制我国自己在信息保护方面的技术专利。其次,制定金融消费者信息保护的专业技术标准,确定个人信息在收集和使用等环节的安全技术手段。再次,规范与金融机构合做的第三方机构。

(三)全面提高保护金融消费者信息的意识

首先,金融机构应当认清自身管理缺陷,开展自查整顿。其次,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管理技术,建立金融消费者信息保护标准体系和的行业制度,通过内部培训等方式引导员工行为。再次,通过电子、纸面、现场宣传等方式,普及客户的金融知识,提高客户自我保护意识。第四,加强与监管部门、公安部门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冻结“被害账户”,加大对非法掌握、泄露客户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最后,可以通过电视、报刊等形式,制作具有警示意义的主题栏目,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金融信息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摆晔.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浅析——银行客户信息保护的现状与思考[J].云南:时代金融,2013

[2]张炜.商业银行个人客户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金融论坛,2013

[3]唐友伟.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盐城:个人金融,2012

安全工作信息报告制度 篇4

本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将学校规定的学生到校和放学时间、学生非正常缺席或者擅自离校情况,以及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异常状况等关系学生安全的信息及时告知其监护人。对有特殊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其他生理、心理状况异常的学生,学校应当做好安全信息记录,妥善保管学生的健康与安全信息资料,依法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学校对已知的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关注和照顾。依据学校校情,特制定学生安全信息制度。

一、班主任要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作息时间变动,将学校规定的学生到校和放学时间通过学生本人或家访、电访、来访等方式,及时通知其监护人。

二、班主任要严格考勤制度,认真填写班级考勤,若发生学生非正常缺席或者擅自离校情况,班主任要尽快和其监护人取得联系,如果联系不上其监护人,或事态严重,必须向校长报告。

三、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如果发现学生身体和心理出现异常状况等关系学生安全的信息,在及时通知其监护人的同时,必须上报教导处。

四、班主任要排查班级中是否有特殊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其他生理、心理状况异常的学生,如果有,要及时告知负责人,负责人做好这些学生的安全信息记录并和其监护人取得联系,妥善保管学生的健康与安全信息资料。对这些已知的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学生,一些不适合这些学生参加的活动,班主任应当给予适当关注和照顾,可私下通知他们可以不参加,依法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 篇5

为规范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报送、汇总、发布等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全县食品安全信息,并向上级机关和有关领导报送,保证食品安全信息渠道畅通,制定本制度。

一、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组织

(一)委员会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综合信息的收集、汇总、整理、分析、联络和编发。

(二)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确定一名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协调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同志为食品安全信息联络员,负责本系统食品安全信息搜集、汇总、报告工作。

二、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内容

(一)国家、省、市、县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县以上领导同志有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讲话和指示;

(三)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情况;

(四)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检查、检测、检验等情况;

(五)有关食品安全工作计划、总结、通报、经验材料、行动方案、专题调研报告,存在问题和拟采取的措施;

(六)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举报投诉、食物中毒、突发食品污染事件及人畜共患病等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

(七)如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紧急突发事件,各成员单位在依法处理的同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报告委员会办公室。

(八)其它产生重大影响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食品安全事故。

三、食品安全信息报告方式

食品安全信息的联络和通报采取紧急与定期相结合、书面报告与会议通报相结合的方式。

(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食品污染事故和食源性疾病流行应紧急报告;

(二)食品监管工作情况及动态每季度初(本4月、7月、11月、次年1月的10日前)定期报告;

(三)食品质量的监督抽查结果公告、食品安全监测报告、食品安全预警信息、重大事故查处情况、食品安全重大活动情况信息及时报送;

(四)有关食品安全的重要文件发文时抄送;

(五)食品安全统计表按有关要求报送;

信息报送原则以书面形式,紧急情况电话报告后补报书面形式。

四、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

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受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全县食品安全综合信息的发布工作,各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在各 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向社会发布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报请委员会领导同意,采用召开新闻发布会及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开发布。

武功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 篇6

为了保证本单位网络畅通,安全运行,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特制定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

一、在单位领导下,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实贯彻公安部门和省教育厅关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本着以防为主、注重应急工作原则,预防和控制风险,在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或事件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尽快使网络和系统恢复正常,做好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二、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定义

1、网络突然发生中断,如停电、线路故障、网络通信设备损坏等。

2、单位网站受到黑客攻击,主页被恶意篡改、交互式栏目里发表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扰乱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及损害国家、学校声誉和稳定的谣言等。

3、单位内网络服务器及其他服务器被非法入侵,服务器上 的数据被非法拷贝、修改、删除,发生泄密事件。

三、设置网上应急小组,组长由单位有关领导担任,成员由技术部门人员组成。采取统一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人和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和流程,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设置网络运行维护小组,成员由信息中心人员组成,确保网络畅通与信息安全。

四、加强网络信息审查工作,若发现主页被恶意更改,应立即停止主页服务并恢复正确内容,同时检查分析被更改的原因,在被更改的原因找到并排除之前,不得重新开放主页服务。信息发布服务,必须落实责任人,实行先审后发,并具备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如:日志留存、安全认证、实时监控、防黑客、防病毒等)。建立有效的网络防病毒工作机制,及时做好防病毒软件的网上升级,保证病毒库的及时更新。

五、信息中心对单位网实施24小时值班责任制,开通值班电话,保证与上级主管部门、电信部门和当地公安单位的热线联系。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向应急小组及有关部门、上级领导报告。

六、加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运行维护小组具体负责相应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对突发的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应做到:

(1)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在发现后及时向应急小组及上一级领导报告。

(2)保护现场,立即与网络隔离,防止影响扩大。(3)及时取证,分析、查找原因。

(4)消除有害信息,防止进一步传播,将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5)在处置有害信息的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保留、贮存、散布、传播所发现的有害信息。

七、做好准备,加强防范。应急小组各部门成员对相应工作要有应急准备。针对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治方案并具体落实到位,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八、加强网络用户的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净化网络环境,严禁用于上网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

九、做好网络机房及户外网络设备的防火、防盗窃、防雷击、防鼠害等工作。若发生事故,应立即组织人员自救,并报警。

十、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置。

事件发生并得到确认后,有关人员应立即将情况报告有关领导,由领导指挥处理网络安全事件。应及时向当地公安单位报案。阻断网络连接,进行现场保护,协助调查取证和系统恢复等工作,有关违法事件移交公安单位处理。

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 篇7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安全,护理管理,非处罚

近年来,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病人自主意识的增强,病人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众多国家医务界的高度关注。为了确保病人安全,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我院自2009年开始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非处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通过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及时对事件进行干预,将事件的损伤降到最低,并对其他护理人员起到警示作用,使其从中吸取教训,有效地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1,2]。通过2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建立非处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3]。在原有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及重大过失行登记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设置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界定,规定凡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压疮以及其他与病人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时,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 h~48 h内报告,事件重大、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上报相关部门。

2 鼓励上报不良事件

在未实施非处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前,每年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很少,每年不超过5例,且均未造成较大影响,隐瞒不住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报。实施非处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后,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增加,2009年—2010年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情况如下。

3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3.1 查对制度执行不到

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所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占总数的40.0%,在这些事件中当事人多为工作1年~2年内的年轻护士,主要与专业知识欠缺,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流程不熟练,科室督导不到位有关。另外,还有个别为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凭借自己的经验工作,查对不严格出现错误。

3.2 违反操作规程,血标本采集错误

占护理不良事件总数的12.5%,主要为年轻护士基础理论知识缺乏所致,如在输液肢体采集血标本;将几例病人配血标本采集同时进行,造成标准号与病人交叉错误。

3.3 分级护理执行不到位

占护理不良事件总数的17.5%,护士值班不能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人或虽巡视但流于形式,不能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输液局部肿胀、烫伤、压疮的先兆,导致出现不良后果。

3.4 意外情况及其他事件

占30.0%,在护患交流沟通方面存在缺陷,不能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相关注意事项,不能掌握病人心理状态等,相关科室配合不力等等,导致意外情况发生。

4 护理不良事件处理

对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及个人采取不公开、非处罚的处理原则。但对不主动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一旦发现按医院相关处罚措施给予科室及个人严肃处理。科室及个人发现不良事件后立即按不良事件上报程序上报到护理部,同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护理部接到上报表立即对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处理措施,力争将事件的损害降到最低。

护理部不记科室、不记姓名将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及防范措施发布到医院内网上,让护理人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防范类似事件在自己身上再次发生。

5 讨论

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很多护理差错都是采取强制性报告,传统的处理原则是以分析个人原因,查找当事人和科室的责任,通过批评、通报和惩罚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这就使得个人和科室发生不良事件后担心受罚、 受责而采取隐瞒或包庇态度, 这不仅无法避免差错的再次发生, 而且还可能会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4]。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护理人员在一个非惩罚性的环境中工作, 医院的各级护理人员能公开地对待缺陷和问题[5],同时对待问题的态度也着眼于改进系统改善流程,而不是惩罚个人, 减轻了护士心理压力, 个人主观能动性就更能充分发挥。

6 小结

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能有效地防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护理安全十分重要。因此,护理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让护理人员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防范不良事件发生,保障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叶志弘,舒妍,Karen Haller.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医院患者安全管理的策略及其启迪[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1):1-2.

[2]Karen H Timmons.国际病人安全解决方案的前景及WHO患者安全解决方案合作中心的行动[J].中国医院,2007,11(11):6-8.

[3]陈月清,潘继红,李金柳,等.182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6):2028-2031.

[4]章快芳,傅佩芳.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8):596-597.

上一篇:学校干部换届讲话稿下一篇:薄荷咖啡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