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冀教版(共14篇)
课 时:1课时
课题《寓言成语故事多》 学习领域:造型练习
本课内容简介: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 词组或短句。成语大都来源于生活,言简意赅。有些成语有一定的出处和来源,因此,成语背后都有一个丰富文化内涵的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学生都很熟悉,以《寓言成语故事多》作为造型的课业练习,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寓言或成语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在构思、设计、制作的过程,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体验创作的乐趣,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设计与应用的关系。本课教材向我们展示出语言与绘画的完美结合,目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学生的作品更多从造型的运用上给学生以提示。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并以此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想象、创新地设计、制作出富有个性的画面。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学习寓言成语故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成语。
2、通过绘画(文字、图形、图文结合)进行艺术表现,发展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3、欣赏成语故事艺术作品,增加对成语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习兴趣。学习重点:绘画创作寓言成语故事。
学习难点:构图的合理性,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作业创作一幅成语词汇画面用具准备
学生:素描纸、色笔等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图片学习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路径
一、进入情境: 同学们,学过古诗吗?
在黑板上展现一幅画。看看学生谁来诵读《静夜思》,这是我们中国最著名的一首古诗,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我今天要说的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寓言成语故事。黑板上画一幅画,你们能猜出这是什么成语吗?看图说出你看到的画面知道是什么成语吗?
二、自主学习: 思考:
1、寓言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寓言成语故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纯文字的、纯图片的、图文结合的)你会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理解寓言成语故事,用 什么样的画面,可以浅显易懂的表达成语,成语很简单,但要通过画面会有一定难度。通过欣赏绘画成语故事,感受中华文明,创设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和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
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三、合作交流:(此环节支撑目标 就自主学习中的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观看自主学习里都有什么成语?和你的同学分享你知道的寓言或成语故事。小组讨论,讨论后小组派代表给出答案,集体交流、教师归纳。
2、创作要求
a.形式多样表现寓言成语。b.美观又通俗易懂。
c.构图完整,色彩鲜明,多样化。
四、拓展提升
除寓言成语外还有很多可以进行绘画创作的中华传统文化。举例说明:故诗词、歌曲戏曲…
一、注重启发式的提问, 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提问必须要具有启发性, 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师只注重提问的过程, 而没有真正意识到提问的作用, 所以导致小学生对课堂提问并不重视, 不能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该推陈出新。比如讲冀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相关知识时, 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快速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问题情境, 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拿出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学生吃, 然后问:如何能让这两个同学吃得一样多?怎样分配才合理?这时小学生能够很快地回答:平均分配。然后, 我把苹果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 然后分给两个学生, 并提问:你们手中的半块苹果是几份当中的几份, 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其中, 一个学生看着手里的苹果说:我的苹果是两份当中的一份, 是不是该叫两分之一?另一个小学生也抢着回答:我的苹果也是两份中的一份, 是不是也叫两分之一?我立即答道:对, 是两分之一, 我们就用1/2来表示。通过这种具有启发式的提问, 能够有效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二、提问与教材紧密相连, 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注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仅涵盖基础知识, 还包含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延伸知识, 是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材料。在日常教学中, 数学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数学教材,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计紧密联系数学教材的课堂教学环节, 确保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数学课堂提问也必须要紧密联系数学教材, 发挥教材的作用, 帮助小学生梳理数学知识的框架, 建立清晰的答题思维, 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比如, 讲冀教版小学数学“千克和克”时, 小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并会验算, 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展示定义:要想知道物体的质量, 可以用秤来称一称, 称一般的物体, 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 即1千克可以写成1kg。“克”是比较小的质量单位, 1克很轻, 一枚2分硬币、几粒黄豆都大约重1克。克可以用符号“g”表示, 即1克可以写成1g。然后, 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些物品并进行提问:一块橡皮重10克还是10千克?一袋洗衣粉重450克还是450千克?1头牛重500克还是500千克?小学生听到这些问题以后都能够积极进行思考, 从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
三、明确课堂提问的目标, 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即确立学生应该学习的方向, 减少学生走弯路。当然也需要明确数学课堂提问的目标, 能够根据不同的学情选择不同的提问内容。数学教师在进行提问以后还要及时对小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 以完善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促进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同时, 数学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提问还要突出教学目标, 要有思考性, 难易程度适中, 因为如果难度过大会让小学生望而却步, 如果过于简单小学生则会不重视。比如讲冀教版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时, 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直观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画角的方法, 并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 我让每个小学生都在本上画一个点。然后, 我提问:在同一个点上能画几条射线?小学生经过尝试得出:无数条。然后, 我继续提问:在你画的图中除了直线, 还发现有什么图形?学生通过思考不仅顺利掌握了角, 还找出了不同的边与角的关系, 了解了对顶的两个角大小相等。这样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使小学生领悟到数学蕴含的奥妙, 并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打开。
四、提问具有层次化和针对性, 面向全体小学生
由于每个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别, 所以在数学提问过程中需要设计具有层次化和针对性的问题, 帮助优等生更上一层楼, 帮助差生不断进步, 促进全体小学生共同成长。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小学生, 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天赋, 做到统筹兼顾。同时, 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钻研,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讲冀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 又一个关于数的运算性质新的领域。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 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全体小学生都能够深入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因此, 我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了难度不同的提问问题。如对于优等生, 我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对于差生, 我则会提问一些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我还会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通过学生互帮互助和合作探究等形式, 促进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5) .
关键词:冀教版小学英语;生活化;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英语教育是学生培养能力的基础,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英语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冀教版小学英语教育进行分析,了解一下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的优点。
一、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
在冀教版小学英语课本中,课本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冀教版小学英语课本的主要内容有我们生活中的食品、交通、家庭、季节、方向等等,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之后,学生可以立刻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例如,在讲到食品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带一些课本上讲到的食品,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冀教版小學英语融入西方文化
在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课本结合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介绍了一些西方的风俗习惯和东西方的一些文化差异,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与西方人的交往中避免一些麻烦。例如,在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会提到东西方在帮助人的问题上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在公交上为老人让座是一种传统美德,然而,在美国人的思维中,给老人让座会使老人不开心,因为他们不感觉自己老,他们也不想别人把自己当成老人看待。因此,文化的差距可能会让我们对外国人的一些行为很不理解,甚至有时候我们也会被外国人误解,严重的话可能还会发生冲突,因此,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可以让学生从小了解西方文化。
语言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桥梁。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从小了解到西方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杜丽丽.灵活运用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教授“活”的小学英语[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
[2]李秋丽.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4(10):15-17.
三年级上册分组实验
1.记下现在的我2.吹乒乓球3.观察蚯蚓4.观察凤仙花
5.研究土壤6.观察水7.改变物体的沉浮8.小水轮转起来
9.空气占据空间10.做风车11.纸飞翼
三年级下册
1.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2.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3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4.观察物体发 5.做小鼓6.水传声实验 7.制作小乐器 8.光传播实验
9.光的传播 10.影子11.改变光的传播路线12.镜子反射光的路线
13.制造彩虹14.色光混合实验 15.让小灯泡亮起来 16.制作开关
17.磁铁的性质18.制作小磁针
四年级上册
1.做小吊车2.记忆游戏3.做沙盘
4.玩小车
5.感受推和拉6.自制重锤 7.让小球动起来8.感受摩擦力
9.模拟昼夜形成10.观测一天中影子和温度变化
四年级下册
1.制作观测仪 2.制作简易雨量器 3.检测酸雨 4.使用天平
5.使用量筒6.研究固体液体气体性质实验
7.测量固体的体积8.化冰实验9.冰水和水蒸气三者的变化实验
10.蒸发的快慢11.凝结 12.雨的形成 13.种茄子 14.植物的生长15.养小鸡 16.制作标本18.溶解 17.固体液体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9.分离20.物质混合分离实验21.燃烧的秘密 22.变色游戏 23.生锈
五年级上册
1.种子萌发的条件2.渗水实验3.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4.研究根的作用5.研究茎的作用6.植物的向光性定向运动
7.测量水温变化8.传热比赛9.颜色与吸热
10.上升的空气11.风的形成12.热水变凉
13.岩石挤压模拟实验 14.地震模拟实验15.模拟火山喷发
16.制作岩石标本盒
五年级下册
1.拔图钉实验2.杠杆平衡实验3.轮轴实验
4.定滑轮实验5.动滑轮实验6.滑轮组实验
7.斜面作用实验8.植物扦插压条嫁接实验9.模拟化石形成实验
11.自然力量对山脉影响模拟实验12.沙洲形成实验13.卵石形成模拟实验
14.钟乳石形成实验15.金属性质实验
六年级上册
1.观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2.鸟喙与取食的模拟实验3.做酸奶
4.显微镜观察常见细菌5.食物发霉实验6.风动装置的制作
7.电磁铁的性质实验8.电磁铁磁力大小实验9.太阳炉的制作
10.太阳系模型制作11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12.星空模拟
演示实验
三年级上1.吹乒乓球2.水土流失3.榨果汁4.降落伞的研究
三年级下册1.制作小磁针 2.影子游戏3.透明与不透明 四年级上册1.玩滚轮2.观察地球仪 3.观察影子和温度变化
4.昼夜的形成四年级下册1.使用天平2.使用量筒 3.变色游戏4.生锈5.雨的形成五年级上册1.种子萌发需要空气2.测量水温3.颜色与吸热
4.风的形成五年级下册1.杠杆平衡实验 2.滑轮 3.齿轮作用实验4.斜面
●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第1课时《左右》。
位置关系的认识在人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对物体相对位置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左右”之前都有了较多的生活经验。比如,中午放学分为左、右两路,上体育课向左转、向右转等训练,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都比较清楚„„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浓厚,竞争意识强。
教学目标
1、结合身边的事物,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2、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教学难点
指出同学身体上的左右部位。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数学教科书图片、练习本图片、铅笔盒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2分钟)
老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请同学们保持安静,听清楚。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学生笑,有部分同学弄不清,手忙脚乱的。)
刚才有些同学弄错了左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
二、体验感悟(3分钟)
1、认识右
老师:现在请你伸出右手,能说一说,你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吗? 学生:拿笔写字、拿筷子、提水„„
老师:我们的右手功劳真大,能帮我们做这么多的事。我们把右手边的方向叫做右。(板书:右)
2、认识左
老师:这是右手,那另一只手就是(左手)(齐说)。你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呢? 学生:吃饭时用左手拿馒头,写字时用左手压着本子„„
老师:看来我们也离不开左手。我们把左手边的方向叫做左。(板书:左)
三、物品的左和右(13分钟)
1、老师:认识了左右以后,现在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呢? 谁来说一说?你能用左或右说出教室里物品的位置吗?老师先说一个,黑板的左边有窗户,黑板的右边有门。哪位同学也来说一说呢?请举手回答。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很准确,看来你们对左右有了深入的认识。
2、老师:现在我们动手来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谁想来黑板上摆?(指名摆)其他
同学在自己桌子上摆一摆,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认真听。首先把数学课本放到自己的面前,再把练习本放到课本的右边,最后把铅笔盒放到课本的左边。(教师边说边巡视第一排同学摆 的结果)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说一说你摆的结果,看一看你们摆的一样吗?好,我 们再来听一听xxx是怎样摆的。大家和他/她摆的一样吗?你们真棒!
我们再来摆一次,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认真听。首先把练习本放到自己的面前,再把橡皮放
到练习本的左边,最后把铅笔放到练习本的右边。同学们摆得都很认真,现在同桌之间再互相
看一看摆的是不是一样呢?
四、身体上的左和右(12分钟)
我们平时也用左和右说我们身体的部位。(出示课件)
老师:这是我的左手,这是我的右手。那你们能用“这是我的什么”这样的语言来介绍自己身 上的其它部位吗?(若学生不明白,教师用手势和动作提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选7人)老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现在是面对面的。伸出右手问:这是老师的哪只手?学生:右手
(如果学生回答左手,老师说:请同学们仔细看。然后老师慢慢转过身去,再慢慢转过来,再次问学生是哪只手?老师:老师的右是你们的左。)
老师伸出左手问:这是老师的哪只手呢?学生回答完毕。老师:老师的左就是你们的右。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面的时候,老师的右是你们的左,老师的左是你们的右,我们的方向是 相反的。现在请同桌面对面说一说对方的身体部位。(1~2分钟)哪个组的两位同学想到前 面给大家展示一下?(选2~3组)
五、练一练(9分钟)
第一题:
老师从第一排某位同学桌子上拿起两种文具,现在请看老师的两只手分别拿的是什么?
学生:老师的左手拿的是橡皮,右手拿的是铅笔。
现在每个人手上分别拿两种文具,同桌互相说一说他/她的左手拿的是什么,右手拿的是什么。
哪个组的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2组)
第二题:
(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1)从左数第几位是丫丫?从右数第几位是红红?
(2)聪聪的左边有几人?(注意聪聪和我们是面对面的)(多找几人回答)(3)这队小朋友你还认识谁?你能说说他/她的左边和右边吗?
六、总结(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左和右,平时我们可以用左手和右手来帮助分辨左和右。当我们面对面的时候,我们的左右是相反的。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应用了左和右(出示身边的数学:我们平时出行要靠右行,遵守交通规则,自觉维护交通秩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并书写词汇:near, far, from,2.学生能认读、理解并运用下列基本句型结构:…is near… …is far from… 3.学生能听懂、会说下列句子:Is it far from here? No, it’s near.能力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并用简单的英语对话。
情感目标
1.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英语的好奇心。2.找机会练习学生的听力技巧。3.在每天的生活中试着模仿和运用英语。
二、重点
同知识目标1—2
三、难点
知识目标2
四、教具
教学光盘、前一课的学校各室的课件、near, far的卡片
五、教学过程 开始上课和复习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问候Greeting Hello, class!Welcome to our classroom.Where’s the school/classroom/ library/ playground? 让学生回答:I can show you.课文导入Lesson hook:今天我们学习学校中的路线,尤其是远和近的位置表述。
新概念New concepts: 1.Near or far?(1)教授near和far的含义。看书讨论图片:两幅图中李明离学校的位置怎样?(第一幅离得近,第二幅离得远)板书单词并拼读记忆:near和far,播放第一部分录音,学生跟读。(2)使用一个物品(一本书或一个桌子),通过指和说来展示近和远。This ___is near.That __ is far.练习:示范展示: 让持有near卡片的3位同学站在教师附近,对他们说:You are near.再让持有far卡片的3位同学走到教室后排,说:They are far.重复几次。通过将物品摆放的离教师远或近进一步展示:Is it near? Or is it far?
2.Is the library far from here? 看书37页,播放光盘课件,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回答问题: What is happening? W hat’s Li Ming doing? Where does he want to go? Who does he ask for help? Is the library near or far? 再次播放录音并看书跟读。
练习:(1)示范展示:志愿者扮演李明和教师练习对话。(2)小组活动:利用单词卡classroom/ library/ playground等,拿起一个问:
甲:Where’s the classroom/ library/ playground?
乙:I can show you.甲:Is it near or far from here?
乙:It is far from here.3.Let’s do it!Pair work.Point and talk.巩固检验Check for understanding:活动手册36 结束课堂教学Class closing 教师问同学:Is the playground near or far from our classroom?
六、板书设计
一、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原则
1. 情境性原则。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普遍规律, 同样作为词汇、句型运用规则的语法教学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 教师应将语法知识的呈现和真实有效的情境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创造交际性语言环境,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 组织真实的交际活动, 把语法点和交际性语境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材料中感知、理解和学习语言。例如在进行一般将来时态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这样处理:T:What am I doing? (教师拿起粉笔边画直线边问学生) S:You are drawing.T:Yes, I am drawing a line now.Next I am going to draw a triangle. (教师随即画了一个三角形) Next I am going to draw a square. (随即画了一个正方形) What am I going to draw? (教师将该句型板书) S1:You are going to draw... (教师每次画一两笔, 让学生继续猜, 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感知语言, 让他们在玩乐中潜移默化地使用学习了一般将来时态, 同时明白了它的意义。
2. 操练性原则。
语言的学习, 离不开实践和反复操练。小学英语语法主要出现在单词、句型、短小文章中, 语法教学主要是结合这些具体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感受、领会、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语法教学要做到精讲多练, 适当点拨, 反复操练, 直到熟练掌握、形成语感、建立一套新的语言习惯。再以将来时态的教学为例, 学习完“be going to do”句型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周六周日的活动计划, 创编小对话, 与同学讨论双休日的活动打算。此外学生还可以My Weekend为题写一段小作文。这种训练综合性强, 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输出———说和写的能力。因此, 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替换扩展, 充分体现语法教学的操练性。
3. 趣味性原则。
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 过于严肃机械的学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而语法的学习相对枯燥和乏味, 从这一点上看,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 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 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 归纳出语法规则。利用直观课件或歌曲、歌谣呈现和操练语法项目, 是很好的方法。如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五册第21课, 首次呈现了有关比较级的语法知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法句式之后, 教师可以仿照《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曲, 将本课的语法句型编入歌曲中:A train, a train is fast.A bus, a bus is slow.A train is faster, faster than a bus.这首歌曲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熟悉的旋律, 朗朗上口的歌词, 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巩固了孩子们的课堂所学。
二、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 英语语法主要体现在各种套语、句型以及为这些套语、句型而设计的活动中。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含有语法点的交际活动, 使语法点与交际性语境结合起来, 通过交际性练习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语法规则。下面我结合一些活动, 介绍几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1. 用自编童谣记语法规则。
“语法通常是指有关语言正确性与规范性的使用规则, 是人们正确表达思想的规则依据。”可见语法的学习涉及众多语法规则。对于小学生而言, 这些语法规则是抽象和枯燥的, 那么怎样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语法规则呢?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可爱, 而朗朗上口、合辙押韵的歌谣恰恰迎合了学生们的心理和口味, 因此将枯燥的语法规则编入富有动感、有韵律的歌谣中, 不失为帮助学生记忆语法规则的有效手段。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 安排了序数词的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有关序数词的语法规则, 我在教学中编创了这样的歌谣:英语序数词不难记, 掌握规则就容易, 1, 2, 3, 单独记, 字母“th”从4起, 8去“t”, 9去“e”, 拿来“f”代“ve”, 10以上的整十数, “y”要用“ie”来替, 结尾的“th”莫忘记。要是碰上几十几, 只变个位就可以。除此之外, 动词的现在分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等也可以编出相应的歌谣。我觉得采用这样的歌谣形式颂唱、记忆语法规则, 形式活泼, 易于上口, 好学好记, 比枯燥机械的题型操练效果要好得多。
2. 用表格教语法知识。
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七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名词性物主代词的学习, 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及人称代词, 这样学生非常容易将物主代词和人称代词相混淆。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两类词合二为一, 为学生呈现如下表格:
此表格中每一个单词不再是孤立出现, 学生比较之后拎出来的单词都是一串三个, 对号入座, 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模式
众所周知, 语法的教学是枯燥而乏味的,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 我们如何才能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 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下面以第八册第20课《Tomorrow We Will Work and Play》为例, 谈一谈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模式。
1. 引入与呈现阶段。
该阶段是语法教学的第一阶段, 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小诗、歌曲或者多媒体课件等引入某一语法现象。例如在执教这节课时, 我以自然的师生问候导入:T:Hello, everyone!How are you?S:Fine, thanks.And you?T:I’m happy today.Because I am going to teach you English and you are going to learn English from me.Are you happy?S:Yes.T:I’m happy.Because I will teach you English and you will learn English from me.课的开始, 由自然的谈话引入将来时态的学习, 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从而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由学生已经掌握的be going to句型入手, 让学生在概念上温故而知新, 为will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 操练与模仿阶段。
“语言的运用涉及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操练可以促进知识运用的自动化, 实现陈述性知识向过程性知识的转化。”在导入了由will引导的一般将来时态后, 我们可以设计有关的语法操练:第一项属于机械操练, 让学生完成快速替换练习:T:Who can say sentence like me?S1:I will wake up at 6:30.S2:I will wash my face 6:40.S3:I will eat breakfast after that.…这样的操练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又有效地练习和巩固了一般将来时态的句型结构。第二项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接龙游戏:S1:I will wake up at 7:00 tomorrow.S2:I will eat breakfast after that.…在意义操练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难度, 将语言与生活相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归纳与总结阶段。
小学阶段开展语法教学不是从语法到语法, 而要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后让学生在理性认识的正确指导之下再进行语言实践。接下来,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大量语言材料和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的基础上,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由will引导的将来时与由be going to引导的将来时的联系, 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 教师逐步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了由will引导的将来时的两种回答方式。T:I will play in the park after school.Will you play with me?C:Yes.T:Yes, we will.Follow me, please. (相机板书) T: (hold up skipping rope and say to S1) Will you skip?S1:Yes, I will.
T: (hold up some flowers and say to S2) Will you pick some flowers for me?S2:No.T:No, I will not.Because we can’t pick some flowers in the park.Follow me, please.C:No, I will not. (板书) T:Will you pick some flowers in the park?C:No, we will not.T:We can also say“No, we won’t.”
4. 交际与运用阶段。
其实, 学英语就像学计算机或学驾驶汽车一样, 太多的理论解释反而适得其反, 最关键的是实践。在课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我安排了交际性操练, 让学生通过小组问答, 完成表格:
在意义操练的基础上, 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话题:谈谈我们的暑假, 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 让他们在玩乐中运用了所学的语法知识。
总之, 在小学阶段, 语法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遵循语法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模式, 科学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朱慕菊.新课程远程研修丛书·小学英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鲁子问, 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电建, 赖红玲.小学英语教学法[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初中生物;尿液;形成;排泄
冀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期内容主要以人体各相关知识为主,其中第三章第二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学难度较大,很多同学均反映掌握较为困难。本人总结近期该章节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各位同学及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较好地掌握本节内容。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说明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是如何排除的,课本围绕排尿的生理过程,较全面地表达了排泄的生理知识,这一节内容又与前两个单元所涉及的消化、循环及呼吸知识相联系,是新陈代谢的最终过程。
本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尿液的形成”“泌尿系统和排尿”和“排泄及其主要途径”。
“尿液的形成”是在第三单元第一节肾脏知识点的延续。尿液的形成包括原尿和最终尿液的形成两个过程。首先流经肾脏的血液经过肾小球时发生滤过作用,其中的血细胞核绝大多数大分子蛋白质被过滤掉,进入肾小囊肿形成原尿;原尿在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中大部分的水,微量的蛋白质及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形成最终的尿液。在这个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展示血浆、原尿及尿液三种液体之间成分的比较,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使用ppt或者动画的形式将整个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动态形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泌尿系统和排尿”介绍了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人体形成的尿液是怎么排除体外的呢?这个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利用教材自带的图片,按照尿液流经器官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出输尿管、膀胱、尿道在排尿过程中的作用。重点讲解膀胱储存尿液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当中可以提出“憋尿的危害”“人为什么每天要适量饮水”等问题,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联系该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
“排泄及其主要途径”是本节内容的最后一个知识点,也是不少同学容易混淆的地方。书中描绘了排泄的概念及人体的排泄的三个途径。其中很多同学均提出:“排便不是也排除了人体产生的废物吗,为什么不能当做人体的排泄途径之一?”该问题较为抽象,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对该混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及粪便)由于未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未参与人体各个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是代谢的终产物,而代谢的废物主要是:尿酸、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故人体排泄的三个途径为:排尿、排汗及呼吸。
参考文献:
[1]马小娟.初中生物推理式教学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的教学实践[J].中学生物学学,2013(2).
[2]鲁春蕾.创造性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3(7).
(作者单位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3、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4、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5、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教学准备阅读《西游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六、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比较小草和大树 [活动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正确地描述几种常见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够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共同概括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特征,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4、能根据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征,正确地辨别常见的植物。
5、能尽量在自然状态观察植物的特点。[教学材料] 放大镜、剪刀、多媒体资料
[教学重难点] 从几种草或树的观察中,归纳出它们各自的共同特点。[教学过程]
一、回顾以前学习过哪些与植物相关的内容。观察多彩的植物世界的多媒体资料。
二、让学生列举自己见过的一些小草和大树的名称,谈谈自己是怎样区分小草和大树的。
三、让学生到学校植物园去,选择几种小草和大树,观察它们根、茎、叶的特征,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带放大镜和剪刀,既要观察又要注意爱护花草树木)
四、汇报交流,并概括出小草和大树各自的特点。要求不宜太高。
五、给出草本、木本植物的科学概念。并用概念来区分更多的植物。(图片提供)
第二课时
给植物分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3、能与其他同学业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4、能归纳出一种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
5、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教学重、难点] 列举多种分类标准,训练发散思维。[教学过程]
1、本活动是对分类方法的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利用上一活动学到的分类方法,自己制定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2、由于没有限定具体的分类标准,提供了自由空间。
3、鼓励将本组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记录下来,并与其他组交流。
4、分析全班找出的分类方法,通过比较,推选出最科学的分类方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训练。
5、观察不开花植物,拓展学生的视野,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众所周知,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教学参考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都应有权威性。
七年级上册课本第92页第13题, 要求学生找出下面两个图形的旋转中心。笔者认为要找出旋转中心, 只能作“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其交点才是旋转中心。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知识在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中才出现, 要解决这个问题, 只能给学生补充知识。
七年级上册课本第102页B组第2题, 《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结果是y/7.5kg, 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分母中不能出现小数。第103页练习第1题《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6/ (85%) , 作分85%母中是否规范?第105页练习题第1题, 《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结果是a (1+5%) , 把数字系数放在字母后面, 似不妥, 应写成 (1+5%) a, 才与单项式数字系数写在字母前面的规范相符。以上几个习题, 《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答案不规范, 会给教师造成混乱, 导致学生书写不规范。第142页A组第2题中, 要求求出-1/2的系数和指数, 根据系数和指数的定义, 可以把-1/2看成-1/2x0, 因此, 系数应为-1/2, 指数为1, 像这样抽象性很强的题2应有例题, 否则难度太大。
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中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后习题有5道题中涉及要求学生证明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 证明三角形全等是按照三角形全等证明特有的固定格式来书写的, 习题应遵循由学生先做、教师再订正的程序, 但课本例题中没有一道例题可供学生模仿, 尽管教师可以补充, 但此次课本在大括号前又加了“∵”与传统有所不同。因此, 笔者认为此处应安排一道例题比较合适。
教学目标:
1、在24点游戏活动中,经历“玩”中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混合运算的指示,解决点游戏中的血算是问题。
3、感受与同伴玩中学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一幅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数学课你们都带来了什么?
你们可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能抽出任意两张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吗?哪两个数字相乘得24?刚刚有一位小朋友说牌可以用来算24点,大家想玩这个游戏吗?你知道算24点是怎样玩的吗?好吧,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自学算24点游戏的玩法。
谁来说一说/
生:就是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下面我们就来算24点。(板书课题)
二、幸运第一关DD对对碰
1、三八二十四
师:我出8,敢从你的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碰成24吗?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
师:我还出8,敢拿出两张牌跟我碰成24吗?
生:……
师:你们都是凑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的。
2、四六二十四
你能自己出一张牌,让全班同学和你碰成24吗?
生:4
3、其它方法
12数字宝宝也要来算“24点”,你能让它算出24点吗?
三、幸运第二关:三张牌
1、7、6、3这三个数能算得24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同桌商量?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④同桌互相说
2、2、3、4这三张牌怎么想?
(过程同上)
3、9、8、3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4、3、5、9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四、幸运第三关――四张牌
1、12 5 8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小组讨论。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2、4、5、7、8
(过程同上)
3、3、1、7、9
(过程同上)
4、5、5、9、3
(过程同上)
5、小结
五、比一比
1、提要求:每个小组每人抽一张牌,放在桌子上,算出24点,先算出的拍一下手,说出你的方法,对的就能得到4张牌。谁得到的牌最多就是冠军。
2、分小组比一比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讲讲你算“24点”的好方法吗?
集体交流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燃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燃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激发阅读兴趣。
播入有关影片,然后然后,提出疑问:“海市蜃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初读时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不懂的词句,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可以自己的查字典、词典,可以根据课前查料进行交流,还可以展示搜集的图片。
三、精读课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海市蜃楼?(重点词句提问的方法自读课文)
如,抓住“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它却神秘地消失了”、“它忽又神秘地消失了”这些句子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神秘”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海市蜃楼的神秘的?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感海市蜃楼的神秘?
2.抓住重点句子。
这不是做白日梦,也不是幻觉,而是敦煌的奇景——海市蜃楼!
思考:敦煌海市蜃楼的奇景在哪里?(鼓励学生自己提问、思考,并且乐于和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四、口头表达能力。
充分想像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并生动、形象地描述画面,如“沙漠驼铃”、“绿洲清泉”等。
板书设计:
18、海市蜃楼
神秘
蜃景
神秘
若隐若现
浮想联翩
神秘
消失
设计
课前准备:教学光盘、硬纸板、香、火柴、剪刀、水粉色毛刷、调色盘 教学目标:
1、掌握漏印的工艺知识及技法
2、培养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体验新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感受排列的秩序美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通过光盘,让学生了解关于什么是漏印:漏印又称孔板漏印,是一种镂空模板印刷方法。其特点是政刻正印,将纸皮,塑料版,塑料布或透明胶片等镂刻图形制成孔版,通过多版分色漏印,形成了色彩丰富的图案。
了解版种的分类:依印制过程的形态来分:凸版、凹版、平版、孔版漏印四种。依其材质来分:有木板、铜版、石版、丝网版、纸版、等。了解版画的特性:
间接艺术、复数性、轻便性、大众性、平面性。
2、让学生通过光盘欣赏漏印作品。激发制作兴趣。
3、讲解漏印制作的方法步骤:绘版、制版、印刷。
4、学生制作漏印杯垫,老师辅导
鼓励学生根据创作的图案采取不同的制版方式。可在老师的帮助下用点燃的“香”在纸板上进行烫孔,做成烫孔版漏印。引导学生在印版时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漏印方式,如:海绵蘸印、用牙刷喷印等。使用刻刀时要注意安全。
三、课后小结:
鼓励学生交流作品。开展互评。
冀教版小学美术第七册《模板上的艺术》教学
设计
课前准备:教学光盘、硬纸板、香、火柴、剪刀、水粉色毛刷、调色盘 教学目标:
1、掌握漏印的工艺知识及技法
2、培养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体验新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感受排列的秩序美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通过光盘,让学生了解关于什么是漏印:漏印又称孔板漏印,是一种镂空模板印刷方法。其特点是政刻正印,将纸皮,塑料版,塑料布或透明胶片等镂刻图形制成孔版,通过多版分色漏印,形成了色彩丰富的图案。
了解版种的分类:依印制过程的形态来分:凸版、凹版、平版、孔版漏印四种。依其材质来分:有木板、铜版、石版、丝网版、纸版、等。了解版画的特性:
间接艺术、复数性、轻便性、大众性、平面性。
2、让学生通过光盘欣赏漏印作品。激发制作兴趣。
3、讲解漏印制作的方法步骤:绘版、制版、印刷。
4、学生制作漏印杯垫,老师辅导
鼓励学生根据创作的图案采取不同的制版方式。可在老师的帮助下用点燃的“香”在纸板上进行烫孔,做成烫孔版漏印。引导学生在印版时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漏印方式,如:海绵蘸印、用牙刷喷印等。使用刻刀时要注意安全。
三、课后小结:
【小学美术教案冀教版】推荐阅读:
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案10-23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09-30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教案09-11
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案02-19
冀教版小学英语试卷06-26
冀教版小学音乐知识09-18
冀教版小学英语复习01-03
冀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09-18
冀教版小学科学知识点11-25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期末复习重点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