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有哪些表现手法(精选10篇)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顺叙 倒叙 插叙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 大手笔 层递 深化主旨 以小见大 点面结合 主次 远近通感 白描 绘声绘色等)
③选材剪材;
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不同文体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等。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
·诗歌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借代: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总结:无论是比拟还是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叙事角度
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第一人称的作用:①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也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叙事法 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像是作者直接与读者对话,便于直接抒情,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好处:增强文章情感,便于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好处:使文章客观真实,更使人信服。
顺叙法
新生儿~2个月
2个月:把躺着的宝宝抱起来时,不能抬头,还感觉身体特别僵直或软弱无力,把宝宝抱在怀里时,他会把后背和脖子使劲儿朝外挣,好像想把你推开。
2~3个月后:抱宝宝时,他会双腿发硬,交叉起来。
3~6个月
3~4个月:不会抓握或伸手抓玩具,抬头有困难。
4个月:不把东西往嘴里塞,双脚挨着硬地时,腿不知道向下使劲。
4个月后:仍有新生宝宝的惊吓反射,即朝后倒或受惊吓时会伸出胳膊和腿,伸长脖子,然后很快把胳膊缩回来,并开始哭。
5~6个月:仍有不对称颈紧张反射,即头转向一侧时,那一侧的胳膊就会发直,而另一侧的胳膊则会弯曲,就好像他拿着一把剑一样。
6个月:有支撑也不会坐。
6个月后:一次只能伸出一只手,另一只手则握着拳。
7~9个月
7个月:被拉起成坐姿后,头抬不起来,不能把东西放进嘴里,不会伸手够东西,双腿不能支撑一定的重量。
8个月:不能独立坐。
9~12个月
10个月后:爬时身体向一侧倾斜,用一侧的手和腿用力,另一侧拖着。
12个月:还不会爬,有支撑也不会站。
13~24个月
18个月:不会走路,学会走路几个月后,走起来还不自信或一直踮着脚尖走路。
2周岁后:每年身高增长不足5厘米。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1、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2、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
二、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对比
1、作用:鲜明地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等,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2、答题模式:通过XX和XX的对比,突出了人物(事物)……,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欲抑先扬 先贬抑(颂扬)再大力颂扬(贬抑)所描写的对象,1、作用:从而突出了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主题,并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曲折,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2、答题模式:作者在文中开始时对人物(事物)有……的感情(态度),后来对人物(事物)有……的感情(态度),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人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情节曲折,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 联系起来。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以小见大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 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想象 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渲染 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
烘托 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
类比 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讽刺 “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 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 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 伤等感情。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
《诗经》的文学成就极高,其“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可以被我们很好地运用到记叙文写作的教学中。
一、赋:敷陈其事,叙述得法
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是《诗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而记叙文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其主要目的就是完整地叙述事件,使读者明白无误地了解。但许多学生叙述不得法,通常有这样两种情况:1.材料的安排很不集中,不能形成一个整体;2.没有条理,行文异常混乱。如果教师从《诗经》入手,以“赋”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则有可能克服以上两种毛病。
如《豳风·七月》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叙述“农夫”在一年中所从事的农业劳动,就巧妙地以月份为经,以农事为纬,组合成篇。虽然它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但由于采用了这样的写法,整首诗显得条理清晰,叙事明了,如同一幅连环画,使人很直观地接受。
到了汉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诗歌开头就写道:“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寥寥数笔,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刘兰芝的经历,也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多才多艺、聪慧灵巧的女子形象,为下文的悲剧作了充分的铺垫。
既然如此,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时,就可以借鉴这样的叙述方式,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如果单独叙述一件事,可采用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倘若涉及到几个方面,则可以采用并列的结构,但不排除和时间顺序同时使用的情况。如一位学生写了《四季的滋味》,在主体部分这样串联: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静静地徘徊在山间,欣赏春天给我们描绘的画卷„„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默默地独坐在树下,品味夏天给我们朗诵的诗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轻轻地流连在田野,解读秋天给我们演奏的乐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久久地伫立在窗前,享受冬天给我们演绎的舞蹈„„
以并列的形式把材料合理安排,显得有条不紊,并且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叙述,照应了题目中的“四季”,应该说深得“赋”的真谛。不仅叙事完整,使人一目了然,而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展现了极清晰的思路。
二、比:巧用比喻,文采斐然
朱熹对“比”也有很好的注解:“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比喻得法,可以为文章大大增色。《卫风·硕人》中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短短几句,就从手、肤、颈、齿、额、眉等方面把一个皮肤白皙、牙齿洁白、有着纤纤玉手的美丽高贵的女子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这一连串的比喻之后,那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就活脱脱出现在读者面前了。
记叙文写作中,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体现作者敏捷的形象思维和丰富的生活积累,从而大大增加文章的文采。尤其是对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运用合理的比喻,就能使其形象可感,容易吸引读者的视线,使他们产生共鸣。比喻在写作中不一定单独存在,通常我们可以将它和排比、对偶等手法一起使用。
如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两句话:“那苍劲的雪松,一年到头地绿着。稠稠的绿,仿佛母亲浅浅的笑;浓浓的绿,宛如父亲沉沉的希望。”对仗工整的句子,又把雪松的绿用比喻从对熟悉的父亲、母亲的感受来写,既亲切温馨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雪松的感情。
再看这段:“它本身就是一幅画。宛如一条舞动的白练悬挂山间,氤氲着若有若无的雾气,激起了不绝如缕的回响。”极有气势的比喻把瀑布写活了,从视觉、听觉给人很直观的印象,仿佛身临其境。应该说,这位学生使用比喻已经非常灵活了。
总之,比喻具有一种极其神奇的力量,能够将平平淡淡的文字演绎得很精彩,给人不一般的感觉,将人带入到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兴:借助联想,充分铺垫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也很广泛,通常用于一首或一章的开头,常常蕴涵联想、象征、烘托、渲染等意味,可以形成极好的铺垫。它也常常和“比”连用,起到更好的效果。
《诗经》第一首《关雎》开篇即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雌雄和鸣引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兴。《桃夭》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盛开之景引发出姑娘出嫁、和顺美满之情。而光华灼灼、艳丽夺目的满树桃花也烘托、渲染了婚礼的欢乐气氛。
虽说“兴”的表现手法不止用于起头,但我们借鉴到写作中,主要是用于记叙文的开头。在记叙文的开头技巧中,有一条景物描写开头法,还有一条巧用修辞开头法。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把这两者相结合,采用一种“比兴开头法”。下面提供几个例子。
“风云变幻,天高云淡的万里长空是鸟儿放任翱翔的天空;水波澎湃,碧浪万顷的汪洋大海是鱼儿自由嬉戏的天空;草肥水美,一望无垠的千顷草原是马儿纵情驰骋的天空。我同样也有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空。”(选自《我的另一片天空》)
“大地在暴雨的击打中得到了滋润,贮存了喜悦的泪水;树苗在狂风的鞭打下得到了成长,贮存了不屈的精神;顽石在细流的销蚀下得到了磨炼,贮存了坚韧的品质;而我在三年的学习中得到了锻炼,贮存了拼搏的力量。”(选自《贮存拼搏的力量》)
以上两段文字都是文章的开头,分别由景物引出自己要写的内容,运用了“兴”的手法,在充分的铺垫之后点题。整个开头既简洁又明了,给人留下极好的印象。这种形式简单好学,不妨指导给学生。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
1、描写是指作者用形象化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事件、环境的多方面面貌和特征。描写手法从对象上可分为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描写,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从方式上可分为概括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从风格上可分为白描,细描等。描写可使表现对象形象化,产生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从而引起激动,得到某种程度的美感享受。散文的描写,并非纤毫毕现的机械客观的描摹,而是渗透着作者的见解,灌注着作者的情感,显示着鲜明的倾向性。
2、叙述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如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经历、事件的进展、环境和摆设等等。在叙事性散文中,它经常与描写交错使用。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其第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一句就是典型的叙述语言。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赤壁。人物:苏子与客。环境:大江(因有“泛舟”二字)、赤壁。叙述的手法有顺叙,即按照事物在时间上发生、发展的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有倒叙,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最突出的部分提前记述,然后再叙述事件的发展经过;有插叙,即在叙述中,暂时把顺叙的线索中断,插入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方法。
3、抒情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感触而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在散文创作中是常用的表达方式。可直抒胸臆,叫作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通过议论和感叹方式来表达的。也可以寓情于景,叫作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表达的。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某种共同的感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抒情能深化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散文创作中,抒情手法通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使用,以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议论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它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直接表明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文学作品中,议论往往与叙述、描写、抒情交相并用,能起到强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散文尤为常见。如散文的重要样式之一杂文,就几乎都是议论性的文字。再如上面提到的苏轼的《前赤壁赋》,里面除了描写、叙述、抒情之外,也有议论的成分。不过此种议论与科学论文中的议论不同。后者常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且常贯穿于论文的始终。前者则常与形象化的描写相结合,并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后者重在说服读者,前者则重在感染读者。
(1) 小区步道设计,
有调查表明,小区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休息散步,而且居民多喜欢在小区绿化 较好的道路上散步,而不是仅限于小区的小游园。因此,小区的步道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不可一味追求构图,放直放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宽。力图做到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
(2) 小区广场设计。
小区广场称之为休闲场地更为合适,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的人车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
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不仅尺度不合适,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
小区广场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隐的方式以避其生硬,与周围的小区环境有机的结合。此外,小区内的广场设计,一定要避免城市广场设计中缺乏绿荫的通病。
(3) 架空设计。
2、尿液深黄色。当人缺水的时候,排尿会减少,而且,尿液的颜色会比较深,正常的尿液的颜色很淡,但是如果出现缺水的现象,尿液就会呈现深黄色。所以,平时多观察尿液的颜色,如果发现尿液颜色很深,就要提醒赶快补水。
3、大便干结。如果缺水,大便也会不顺畅,会出现干结甚至便秘的情况。当然,如果只是补水可能很难改善便秘,这个时候的补水最好是从水果和蔬菜当中补。
4、皮肤缺乏弹性。一个水分充足的人皮肤的弹性是非常好的,所以人才是水灵灵的,如果人在缺水的状态,皮肤的弹性就会下降。如果感觉自己的皮肤弹性没那么好了,就需要赶快给身体补水了。
5、感觉很热、出汗少。水是可以调节身体的温度的,如果感觉过热,身体就会通过出汗降低体温。如果缺水就会停止出汗并出现身体过热现象。
以上是一般缺水的表现,接下来如果缺水再严重的话,就会导致一下的症状。
1、心悸:也就是心慌,心脏肌肉和身体其他部位一样,如果缺水就会导致心肌的功能受损,出现心慌的症状。
2、肌肉出现痉挛。如果长时间的缺水,就会造成身体电解质紊乱,导致运动中或运动后持续性肌肉痉挛。长期在沙漠里跋涉而缺水的人最后可能会因为肌肉的痉挛出现一系列健康的危机。
3、血液下降,头晕目眩。身体缺水就会导致体液减少,体液减少就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血压,就会出现血压降低,而一旦血压降低,身体的供血就会不足,供血不足就会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这是连带的反应。
“节后综合征”七种症状
睡眠紊乱综合征:春节长假,许多人都选择走亲访友,或外出旅游。回来后,有些人却是夜里精神抖擞,熬到早晨才能睡着;白天也是头昏脑胀,提不起精神来。眼看已经正常工作了,可是睡眠却不正常。有些人不免心中纳闷,过去从来都不失眠,为何春节几天会患上失眠了呢?
节日情感失调综合征:有些人能忙不能闲,平时腿上好像上了发条,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倒也感觉挺好。按说过春节放假可该歇歇了,可他们好像有种“失落感”,呆在家里度日如年,
7天下来,不但没休息好,反而觉得浑身不舒坦,焦虑不安,心神不宁,郁郁寡欢。春节后上班好些天,经过一番调理才缓过劲来。他们常自嘲地说,我生来就是个干活的命,一歇就出毛病。
假日消化不良综合征:在春节7天长假里,串亲戚、拜年、朋友聚会样样都离不了饭局,天天是鸡、鸭、鱼、肉等美味佳肴,顿顿吃得是满嘴流油。再加上各种美味的零食,一天到晚嘴闲不着。过不了几天,有些人便觉得毫无胃口,吃不下东西了,肚子胀满不适,胃部隐隐作痛,再好的饭菜也不想吃,甚至看见就恶心。
沉溺网络综合征:平时没有时间上网玩,这下可有大把的时间了。春节7天长假期间,不少人是足不出户,一天到晚与电脑为伴,沉溺于网络,不是下棋就是聊天或者玩网络游戏。几天下来,只觉得头重脚轻,眼睛发干,涩痛不适,看东西发花,还成了双影。这便是因整天上网用眼不当得了网络综合征。
“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的幽默感起步是比较晚的。我们都说,婴幼儿的微笑是天真的,是因为他们的微笑中流露出的是友善、开心、快乐、舒服,而没有太多的诙谐成分。
到了两岁时,他的幽默能力有了初步的表现,但显得很稚嫩。
两岁——没有太多的幽默感
两岁的孩子和大人们一起玩游戏时,“微笑”基本上就是孩子的语言,他用这种微笑来亲近大人。此外,孩子们在做较剧烈的运动(比如捉迷藏、互相追赶)时,他们也爱微笑。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不怎么说话,只是用友善的微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孩子亲近地和大人讲话时,他的微笑始终会洋溢在脸上。他的这种微笑只是在告诉大人,他玩得很开心,而没有什么幽默感和想象力可言。
不过,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他的一点幽默感。当他看到不一致、不协调的事物时,他会表现得很开心。如果一个两岁孩子看到了一个人手指头上有异常的穿戴,他会感觉很好笑,同时还会感觉很困惑。如果他看到你把手套戴在脚趾头上了,他先是笑一会儿,随后,他会故意把饼干放在耳朵里,然后自己就笑起来。他也许会故意把夹克反过来穿,以寻找乐趣。
两岁的孩子能从较激烈的活动中获得很多的欢乐,但是,这些快乐的来源并不都是友善的。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之间会有小摩擦,一个孩子可能会给另外一个孩子玩具,然后故意抢回来,或者故意抢其他人的东西,这些行为,也会给他带来快乐。在所有的游戏中,捉迷藏是孩子最友善,也是微笑最多的游戏。
两岁半——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
两岁半的孩子比两岁的孩子更爱交流,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当他和成人及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仍会主动向成人微笑,以此作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对另外的小伙伴,他的交流方式多半还是肢体语言,很少去讲话。
孩子主动和大人说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让别人注意一下他的行为、他拿的物品、他做的趣事或他完成的作品。孩子和其他小伙伴的语言接触一般都有:随意的发音、哼唱、重复说一些词、发怒和说让人生气的话。他经常对小伙伴说“好玩”和“笨蛋”这两个词;有时互相拥抱,有时互相攻击,不管怎样,他们都是微笑的。他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活动,比如:坐汽车,骑小马,此时微笑始终会在他们脸上。如果做动作时加上了语言的表达,他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也能够引起孩子的笑声。
现在我们列举一些两岁半孩子的幽默行为:
本末倒置:在衣橱里睡觉,倒骑玩具马,大喊他的早餐是桌子,把衣服反过来穿。
搞恶作剧:先友好地递给别人一个玩具,继而又把它抢回来。
小意外:跌倒,故意从椅子上溜下来,把自己困在椅子里,骑儿童车翻倒,和别的小伙伴打架,撞到其他孩子的玩具……只要他感觉不疼痛,这些行为发生时他都会微笑或大笑。
创设情境:一个孩子敲门,另一个孩子去开门,开门后他们都会大笑,做几次就笑几次。
想象力:和孩子玩过家家时,他先告诉你他在“街上”,转而又说他“回家了”,他为他的跳跃思维而大笑。当他拿着木棍当马骑时,你要说一句:“哈哈!我们的小白马跑出来喽!”他会立刻哈哈大笑。
出人意料:本身不幽默的事情,如果突然发生了,两岁半的孩子也会感觉很好笑的,比如:杯子倒了、玩具掉了、饼干洒了一地,他都会感觉很新鲜。
假装:有的孩子玩的时候会装哭,他感觉很好玩。
幽默的语言:他已经能清楚地发音了,但有时会故意用小孩子的语言,含糊的发音会使他高兴。大多数孩子都喜欢怪异的话。如果大人说的哪句话较特殊,尽管他不明白话的意思,但是他会尽力地学,然后重复地说。两岁半的孩子,对大人提出的幼稚问题特别感兴趣,当父母用幼稚的语言和幼稚的行为与他交流时,他都会欣然接受或模仿。
编说故事:想象能力培养的好方法
在孩子两岁时,父母觉得他很小,哄他玩时,一般是给他讲故事,而不会要求他给你讲个故事。其实,你不妨试试,让他给你讲一讲。因为你之前已经给他讲过很多的故事,所以你说故事时,一般情况下他是听得懂的。如果他不能马上开始,你可以提示一下,你的故事里有什么人呀?
这时一般他会说出“小男孩”或“小公主”,就不说话了。你可以继续引导他,“小公主做什么去了?”这时,他可能会继续说下去,如果还不能,你可以过一两天再试试,一直坚持下去。
两岁孩子的词汇有限,讲故事没什么逻辑性
因为两岁孩子掌握的词汇是非常有限的,他不能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讲述故事,也在情理之中。做父母的也不用着急,顺其自然就好。当他长到两岁半,他不但非常乐于给你讲故事,而且也乐于用语言去表白他的想法、他做的事情。这些先前你都一概不知。
如果孩子给你讲了一个用时十分钟的故事,你会发现故事的语句大都比较简短。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的故事中竟然有暴力成分。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小女孩的故事经常会提到“打”字;小男孩的故事则经常提到“跌倒”和“打碎物品”,或者说“东西坏了”,在故事中,这些遭受暴力的对象一般是他熟悉的人,以兄弟姐妹最多。故事中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和蔼可亲、善良慈祥的。小女孩讲的故事情节中,主角多半是妈妈,自己位居第二;小男孩讲的一般都是和男孩有关的故事,其次是讲一些小孩子的故事。两岁孩子所讲出来的故事,是没有什么逻辑性的,角色也会经常转换。同一个故事,主人公可能是小女孩,一会就换成了小兔子,或者会换成猴子,也许会换成巫婆,其间不加修饰,都是直接过渡。
在故事中,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强烈,任何有危险的,出意外的坏遭遇都是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或者是兄弟姐妹,或者是小动物。这些故事人物如果生病或死亡了,是可以很快康复或者复活的,所有破坏的东西也都能修好。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个两岁男孩编的故事,很具有代表性:“车车,坏了。不走了,不能开了。修修,能走了。轮子。我修的。车车很快。”
【记叙文有哪些表现手法】推荐阅读: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练习10-10
记叙文有——真好写作指导09-18
付出后总会有收获记叙文09-08
一切皆有可能_初中记叙文10-11
初中有你在我身后记叙文12-21
记叙读书趣事的记叙文05-24
童年趣事-记叙文作文700字 记叙文10-28
记叙文写作指导: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01-09
后悔记叙文06-02
记叙文周记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