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松果》教学反思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松果》教学反思(精选9篇)

《数松果》教学反思 篇1

《数松果》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教材把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一是因为每只手都有5个手指,在学习时学生可以把手作为学具;二是因为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5个5个地数数,并且比较熟练;三是2个5,3个5,4个5,5个5,„„9个5的和很有特点,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掌握口诀的编制过程。这会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比较轻松。而学生顺利地掌握5的乘法口诀,又为后面学习其它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

一、创设情境,让孩子自觉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教学一开始,我就呈现了秋天到了,松鼠妈妈和松鼠宝宝在森林里忙着采集松果的情境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可以怎么数?”的数学问题的兴趣。

二、新知探究,以先引导再模仿学习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由于学生没有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引导学生如何将1×5=5的算式说得简单一些,同时用简单、明白的语言让学生清楚的知道1×5=5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五”表示,2×5=50可以用乘法口诀“二五一十”表示,3×5=15可以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表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口诀中的 “一五”“ 二五” “三五”是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后面的“五”“一十”“十五”是乘法算式的积。接着,再让学生进行模仿编4×5=20、5×5=25„„的乘法口诀。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着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的联系,同时也体会着编口诀的一些要领(先编乘数,再编积)和编口诀的一些习惯(积小于10才加上“得”字),并了解乘法口诀的来历。当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认识、体会后,我再让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储备,他怎么能探究出一点什么来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摆正教师角色的定位,需要学生探究的,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研究;需要老师指导的,教师也要积极进行指导。如,学生在独立编制口诀时出现“五六三十”和“六五三十”两种情况,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会体会到“五六三十”读起来比较顺口。又如,学生在独立编制口诀时一定会出现“五七三五”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朗读,知道整数的读法里不是这样读数的。正是这样一些简单的对比过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自觉地避免以上错误,比老师直接告诉把小的乘数编在前面,积是几十几时不要漏掉中间的“十”等等,效果要更好。

三、记忆口诀,采用意义识记和按规律识记相结合。

乘法口诀的学习是一个很长的记忆能力训练的过程。理解是意义识记的基础,重复是机械识记的基础。二年级学生机械识记的能力还是占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前面环节的编制5的乘法口诀,找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义识记。后面练习的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在多次不断重复的基础中进行机械识记。当然,机械识记也不能一成不变,这样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因此,在记忆练习中,我使用了多种的形式,如:闭上眼睛背,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开火车背口诀等等。学生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不断地反复强化,熟记了口诀。

《数松果》教学反思 篇2

电脑显示五种玩具及价格。 (图略)

师:同学们, 选择你最喜欢的两件玩具买, 你选中哪两件?需要多少钱?请列出算式。学生选“购”玩具, 列算式, 并把写有算式的卡片贴到黑板上:

36+7 32+14 14+27 36+32 36+14 32+7 27+32 14+736+27……

师:如果给黑板上的算式进行分类, 怎样分?.

生1:我把含有36的算式归一类, 其余的算式归另一类.

生2:我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一类, 两位数加一位数分一类.

生3:需要进位的算一类, 不需要进位的算第二类.

……

师:看来, 按照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如果按第二个同学的分法, 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教师边说边移动卡片) , 你还能继续分下去吗?

生4:按照进位的和不进位的, 可以把两位数加一位数分成两类, 也可以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成两类.

教师按生4的分法移动黑板上的算式卡片。

师:在这些算式中, 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1:两位数加一位数, 我们已经学过。

师:挑出一道算式,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好吗?

生1:我挑32加7, 先算2加7得9, 再算30+9得39.

生2:我选36加7, 6加7得13, 30加13等于43.

生3: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 我们也学过。例如, 32加14, 先算30加10得40, 再算2加4得6, 最后算40加6的46.

生4:32加14, 也可以先算32加10得42, 再算42加4得46.

生5:32加14, 还可以先算32加4得36, 再算36加10得46.

生6:还能列竖式计算32加14.

师:面对同一个问题, 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 很有个性。不同的同学所用的方法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交流时。请组长主持好, 并整理向全班汇报的内容。

小组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全班交流:

生1:30+10=40 6+4=10 40+10=50

生2:36+10=46 46+4=50

生3:36+4=40 40+10=50

生4:14+30=44 44+6=50

生5:14+6=20 20+30=50

生6:3 6

师:上面方法都是同学们自己研究的成果。你对这些方法是怎样评价的?

生1:我喜欢口算的方法, 比较简单。列竖式计算太麻烦了。

生2:列竖式计算虽然慢了点, 但是出现错误少, 口算容易错。

师:确实口算和笔算各有优点, 计算时可以灵活选用。

生3:我认为口算和笔算都很重要。因为, 简单的计算用口算比较方便, 但是, 我们以后一定还会学数字更大的计算, 可能用笔算就比较方便了。 (鼓掌)

师:太棒了, 有远见!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要注意什么?

生1:个位和个位对齐, 十位和十位对齐。

生2: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

生3:个位相加满十, 要向十位进一。

师:想得真周全。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做一组练习。

第一组:用竖式计算黑板上其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的计算。

师生评价。 (略)

第二组:你能很快估计出下列各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吗?

33+48 28+47 34+51 6+48 63+19 22+46

请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交流。

【案例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 “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意味着, 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 将教材“复制”后;“粘贴”到学生头脑中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 课程不断走向孤立, 走向封闭, 走向萎缩;教学也不断地走向机械、沉闷、程式化。新课程理论指出, 数学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数学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当由封闭走向开放。上面的教学案例体现了这一开放理念。

一、开放教学的材料。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建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 教师改变传统的“复习铺垫—改编准备题—例题”线性的教材呈现方式, 创设开放的问题环境, 让学生自由地产生学习材料, 构造例题。这样呈现学习材料, 体现知识的结构性, 有利于学生建构数学, 因为学生对形成的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时, 不同的分类就形成不同的数学结构, 分类中产生的数学结构, 使学生看到知识的来源和变化过程, 从而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

二、开放探究的时空。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新知学习之前, 学生的头脑中已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的储备, 面对着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情感和充满个性的学生, 教师不是机械地把教材的方法 (用竖式计算) 强加给学生, 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选择确认算法。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方法呈现多样化, 教师尊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 允许学生选择与自己认知结构、数学现实相吻合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对不同算法的见解中,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极富个性。正是有了这种开放的交流、个性化的解读, 才使得全体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了竖式算法。

三、开放数学应用

《数松果》教学设计 篇3

学习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数松果》。学习目标:

1、结合“数松果”的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迁移类推和按规律识记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难点:学会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

课 型:新授课(计算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5的乘法口诀卡片。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知道小松鼠喜欢吃什么吗?

师:小松鼠喜欢吃松果,所以经常采集很多的松果。你瞧,小松鼠们正在忙着收集采到的松果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景图。师: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生1:两只小松鼠在采集到了多少个松果。生2:它们是5个5个地数的。

(二)自主探究

1、数一数,填一填。

师:是啊,这些松果有多少个呢?1堆有几个松果?2堆呢?……让我们边数边整理数据填在表格中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表格。

学生汇报,教师填写,师生共同完成表格。2.算一算,说一说。

师:这些松果,小松鼠是几个摆成了1堆? 生:5个。

师:好。请同学们拿出5个小圆片摆好,表示1堆有5个松果,我们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 乘法算式应该是1X5=5。

师:现在我们继续摆圆片,表示出2堆松果的数量,然后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生:2X5=10。

师:一直这样摆下去,直到摆好9堆,你能用乘法算式一次表示出来吗?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摆好小圆片,做好记录。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摆小圆片活动,并把相应的乘法算式记录下来。组织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乘法算式。师:看着这些乘法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生: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

师: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小组里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

学生讨论。

生1:多读几遍就记住了。

生2:想着图记:1排有5个,2排就有10个…… 生3:记住1个5是5,2个5就是10…… 师补充: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生4:记住每个乘法算式中都有乘数5,积一个比一个大5,就好记了。生5:用口诀来记方便。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五九四十五。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铅笔盒上有。

师:利用口诀顺口、方便。1个5是5,为了记起来顺口,变成口诀是:一五得五。你们能编出下面的乘法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师:刚才我们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是谁编出来的?(我们自己!)你们真棒!大家编的口诀中还有很多对我们有帮助的规律,你们愿意把它们找出来吗?

生1:我们组发现上下两句口诀之间的积,都相差5.生2:口诀都是四五个字,这样顺口好记。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发现的规律来记住这些口诀。5的扣具有几句?如果记住五五二十五,忘记四五是多少怎么办?谁能教教老师?如果忘记五六是多少呢?

生:五五二十五,那么“四五”比“五五”少1排就是少个5,25减5是20,所以“四五二十”。同样道理,“五六”就是比“五五”多1个5,25加5就是30,所以“五六三十”。

师:说得非常棒,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帮助我们记住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6的乘法口诀的。

学生可能会说:

只要记住五六三十,再加1个5,就是五七三十五了。口诀的最后一个字不是五就是十。

(三)总结提升

师: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 能把5的乘法口诀背下来的一起站起来背一背。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数松果

5的乘法口诀

5->10->15->20->25->30->35->40->45 1X5=5 一五得五

2X5=10 二五一十 3X5=15 三五十五

4X5=20 四五二十 5X5=25 五五二十五 5X6=30 五六三十 5X7=35 五七三十五 5X8=40 五八四十 5X9=45 五九四十五

数松果教案 篇4

一、谈话导入

秋天来了,小松鼠和妈妈一起来到松林里采了很多松果,准备过冬。可是数来数去就是数不清采了多少。大家愿意帮助他们数一数吗?

1、讨论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帮小松鼠数一数?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生

1、一个一个的数。

生2、5+5,10+5,15+5,„„连续加五算出得数。生

3、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课件出示:松果五个一排的排列整齐)。

师:五个五个的数既简便又不容易出错,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五个五个的数一数吧。

2、用乘法算式表示:

师:现在老师把这些成堆的松果一排一排的排出来,根据这些你能快速的列出乘法算式吗?

出示一排松果,师问:一排有几个松果?也就是有几个几,乘法算式怎么列? 生:一排有五个松果,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列式是:1×5=5 师追问: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吗? 师:你说的真不错,谁还有要补充的吗? 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生:5×1=5 出示两排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义并列出乘法算式?

生:两排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算式是:2×5=10 师:3排、4排、5排„„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快速的列出乘法算式吗?自己动笔试一试吧?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

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5=5 2×5=10 3×5=15 „„

3、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着这些乘法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4、观察五的乘法算式,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生1:多读几遍就能记住。师:是啊,熟能生巧嘛。

生2:我发现了每个乘法算式中都有乘数5,积一个比一个大5,这样想就好记了。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这个方法也很不错。生3:我们可以用口诀来记更方便。师:口诀?怎么用,你能来说一说吗? 生:1×5=5,就是一五得五,2×5=10,就是二五一十,三五十五 师:你说的真好,利用口诀记,既顺口又方便。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编制5的口诀吧!

强调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的区别

5、引导学生整理口诀:1个5,1×5=5,你会编码? 生:一五得五

师:你来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编,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一五表示1个5,得5表示等于5或是5.所以是一五得五。师:说得真好!为了记起来方便、顺口,所以我们根据这个算式可以编出的口诀为:一五得五。那这个口诀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呢?

那2个5呢? 生:二五一十

师:为什么没有得字了? 生:顺口

师:3个5呢? 生:三五十五

师:可以是写三五一十五吗? 生:不顺口 师:剩下的你能根据他们的意义和乘法算式来试着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吗?

生独立编口诀,师巡视,挑选有错误的口诀,拿到前面来展示,集体订正?

生汇报:(先找出一个编制的很完整的小组,再找出一个编制不够正确的来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发现,哪一种比较顺口。(师:通过对比,你还发现了什么? 1.积不满十时要加“得”,积满十了就不用加“得”字。2.三五直接说十五,不用再说“一十五” 3.口诀里都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4.我还发现了上下两句口诀之间的积都相差5。

5.乘法口诀都是由四个或5个字组成的,没有超过五个字的。)

师:同学请把编制好的口诀读一读吧。

6、根据口诀找规律

师:观察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上下两句口诀的积之间都是相差5。

师:前一句口诀比后一句口诀少5,后一句口诀比前一句口诀多5.生2:我发现这些口诀都是四个字或者五个字,“一五得五”中有一个“得”字。

师:我们看一下,之所以要加得字,是因为这个乘法算式的积不满十,后面满十的就不用加得了。

生3:在这些口诀中前两个数字不一样大时,总是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

生4:都是大写

师:孩子们观察的真仔细,口诀编好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快速的记住它们呢?

生:可以想,后一句的乘法口诀的得数都比前一句的口诀多5,前一句都比后一句乘法口诀少 5。

师:如果我忘了五六多少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想前一句五五二十五,再加5就是20了,或想五七三十五,再减5就行了。

师: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C;得数的末尾都是5或0 师:什么样的算式得数末尾是0?什么样的算式得数末尾是5? 生:单句得数末尾是0,双句得数末尾是5。

师:孩子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我们已经把口诀编写出来了,如果想利用口诀来帮助我们进行乘法计算,我们还要牢记它。让我们来一起大声的读一遍吧。

师:现在把我们编好的口诀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一背吧,看谁背的又对又快!

生独立背诵

师:你们也都背会了吗?现在老师想和大家玩个对口令游戏。老师说上句你们对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一五——得五)„„

﹙2﹚和你的同桌玩一玩这个游戏。找学生单独背

师:在对口令的过程中,大家反映的特别快,现在谁把5的乘法口诀背给大家听一听?

提问

师:背的真好,你也会背了吗?如果没有背下来,你觉得哪句难记?说出来让大家来帮帮你吧!

(结果的最后一个数字不是0就是5;前一句都比后一句少5,反之都多5.)

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看来大家都已经背会了口诀,刚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编好了口诀,而且背会了口诀,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了,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学以致用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快速的根据口诀说出它们的得数吗?并说一说你用了哪些口诀?

2、刚刚我们根据算式说出了口诀,现在老师给你一个口诀,你能说出相应的算式吗?

3、师:其实口诀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比如说,观察一下自己漂亮而又灵巧的双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双手共有多少个手指?谁能说出用哪个乘法算式来表示?(2×5或5×2)

师:用哪句口诀呢?(二五一十)

4、智慧爷爷看大家表现的这么好,也要考考大家,大家一定要加油啊。

(1)、一共有多少个杯子?出示图,看图说图意:有三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5个杯子,一共有几个杯子?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要求的是几个几是多少?

自己动手算一算,列出算式,想一想用了哪句口诀。汇报(2)、需要多少粒扣子?

看图说图意:没见上衣上订5粒扣子,4件上衣要订几粒扣子?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要求的是几个几是多少? 自己动手算一算,列出算式,想一想用了哪句口诀。

(3)你能根据口诀快速的算出几只小兔拔了多少个萝卜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的解答,智慧老人觉得这样的题已经难不倒大家了,于是,想出个难点的来考考大家,有信心解决吗?(4)师: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5辆车够吗?为什么?

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师:孩子们,一节课很快就要过去了,乘法口诀帮助我们解决了那么多的难题,有了乘法口诀就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方便了,乘法口诀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我们的祖先多么伟大呀!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小结:我们自己创编了5的乘法口诀,知道乘法口诀为了顺口都是四五个字,口诀中前两个数字不一样时都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上下两句口诀的积之间都是相差5;我们还会用口诀快速的口算乘法,还会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采松果》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根据新课改要求进行备课、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一些适合儿童特点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彼此合作交流和活动中逐步形成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成功之处:

1、通过创设“采松果”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加减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都积极欲试,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2、通过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

1、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一些强调计算方法的`总结,似乎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留出时空让学生解释算法的灵活性、合理性。新理念强调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教学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去研究、去发现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2、要引导学生在“趣”中感悟和发现,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有所感悟和发现。否则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流于形式,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思维训练层面上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3、开发一些数学游戏,使学生在“乐”中学,“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创造多种数学游戏,并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不知不觉地学会知识,技能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让学生在“玩中长智,乐中成才”,这将是教育的最佳境界。4、教学节奏太缓慢,学生的语速不够,语言的完整性还没有训练到位。

5、过于强调口诀的倒正,口诀是强化记忆的辅助,只要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数松果》教学反思 篇6

一、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报出自己的学号.

师:哪名同学的学号能被2整除, 请起立, 并报号.哪名同学的学号能被5整除, 请起立, 并报号.

师:能被2, 5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换言之, 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 5整除, 看哪一位就行?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的数, 请你举出一些你熟知的数.大胆猜测一下, 如何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

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号的引入和学生列举生活中熟知的数,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又有效地巩固了旧知.)

片段二

教师写“3”, 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 学生判断后, 教师在它的末尾分别添上数字, 出现“30, 301, 3010, 30101, …”, 让学生快速作出判断.由于数位不断增加, 学生要很快作出判断, 越来越感到困难.

换角色, 请同学们任意报一个多位数, 教师来判断能否被3整除. (教师故意卖关子)

这时学生便产生了好奇: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呢?

师:其实, 并不是老师“神”, 而是因为我掌握了它的规律那么, 这个规律是什么呢?我先不直接告诉大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发现.

(设计意图: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矛盾冲突.通过教师现场的展示,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顿生想要探究的欲望.)

片段三

1. 将师生比赛中的能被3整除的数列出来:

75, 120, 312, 1089.

2. 引导观察:

(1) 根据能被2, 5整除数的特征, 只观察个位, 有无特征?应怎样观察呢?

(2) 小组合作观察、讨论、交流.

(3) 汇报: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有规律.

7+5=12

1+2+0=3

3+1+2=6

1+0+8+9=18

(4) 提问: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有什么规律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5) 验证:同桌间互报两个数, 先用计算器验证, 再用规律验证.

(6) 参照课本, 用规范的语言叙述“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由具体到抽象,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板书的设计, 为学生发现归纳结论降低了思维坡度.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交流, 为探究“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提供了条件.)

二、反思

1. 激发兴趣想探究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很容易受“能被2, 5整除数的特征”所影响, 学生只看个位进行判断.在学生发现用这种方法判断“不灵”时, 通过教师快速判断, 学生发现比用计算器判断还快,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来.通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观察、讨论、归纳, 验证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逐步培养了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问题的思考, 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索的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案例中, 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激趣、设疑、点拨、解惑的主导作用, 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观察、讨论、总结、检验、应用、实践、升华, 把新知旧知融会贯通,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2. 创设氛围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期望通过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一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发现”充分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究的欲望, 而且是充满信心的.教师没有将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没有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容器”,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 做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氛围,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凡是学生能自己说的就让他自己说,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的就让他自己去探究, 凡是学生能自己总结归纳的就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去引导, 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3. 学生猜测需引领

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引导者, 任课教师不仅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培养猜测的意识, 还要注意适时引领、指导猜测的方法, 既有效地调节了教学时间, 也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作出了合理猜测, 从而获得探索知识的线索和方法.这样, 学生在猜测过程中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避免了盲目性, 获得了更多的学习体验和发现, 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松鼠和松果》教学反思 篇7

在对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松鼠和松果》一课的教学之后,对我有深深的启发,为此我对本课教学有了如下的想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技术所起的作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崭新的模式,为语文教学的过程扩宽了空间,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向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直观材料,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优化了课堂结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容器,老师主动,学生被动,老师在课堂上高于一切,学生则无条件执行。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人才,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而首当其冲的则是改变课堂结构,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应全面、彻底地服务于学生,面对新的教学需要,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新新技术则为广大教师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把老师从传统僵化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使传统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到教学内容多的样化,并呈现出开放性,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多角度、广层面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在愉快的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探究、在有限的时间中接受,学习他们有用的,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3、增大了课堂容量,减小了教学难度。面对新时代的教学要求,课堂容量的增大,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教学设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有效地化解了这一难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面黑板、教师的一张嘴”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使用多媒体能够增大课时容量,又不使其呆板、枯燥,避免了教师大面积的书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又是课堂生动、活泼、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课我紧紧围绕松鼠和松果展开,设计出了比较合理的课件,通过松鼠对待松果的态度,串联全文,从而深化课文内涵,既理解课文内容,又提升文章蕴含的内在意义,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

二、生字教学要扎实有效

在生字教学中我做了课件:有带拼音的单个生字幻灯片,我这样教学,请小朋友自己和生字宝宝打招呼,之后请小朋友说说你在读的时候觉得哪些是需要提醒同学的,并叫学生这样说话:我要提醒大家“眨”是翘舌音,请大家跟我读zh——ǎ——zhǎ。全体小朋友跟读。在这个环节之后,又让个别学生做小老师领着读,最后全体齐读;还有含生字的词语的幻灯片,主要是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认字,并结合词语理解字义。请学生自由读——指名领读——教师范读等形式巩固;还有去掉拼音的单个生字的幻灯片,我请学生同桌互相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在学生充分说了之后指名交流,挑选有代表性的重点讲解,主要在方法的指导:比如两字相加成一个字,耳加总就是聪;话与活比较换了偏旁;聪减耳就是总;遇到不会用方法的字,就对小朋友说请你伸出手写一写,这也是一种好办法。通过对幻灯片的学习,层层递进,从字音到字义到字形,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应该是比较好的。

三、写字指导要落实到位

我们都知道写字指导的步骤是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自由观察,指名交流注意点,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交流反馈。可是如果仅仅只是按部就班的走完这些程序,那么任何一个人都会教。关键是教的有效,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技巧,比如学生的观察是否有效,教师的示范是否学生都在认真地听,学生写字是否都按照要求进行,这些细节才是我们在实施原生态课堂中最需要教师自己关注的。

四、字词教学扎实有效

字词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字,由句子到词语及单个生字,逐渐增强难度,因为每个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我屏弃常用的反复齐读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领读,使学生有了学习主人的意识,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用自由识记、同桌互相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

五、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

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朗中体会小松鼠的聪明活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通第一段,在此基础上想象如果你是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摘吃松果心情怎样?当学生体会到高兴、快乐、开心时,马上让学生读出小松鼠的高兴劲。通过研读重点句(摘了一个又一个),理解摘的松果多、感受因为多而高兴。(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体会松鼠因为松果好吃而高兴。还有学生说到松鼠因为学会了摘松果而高兴。学生从多方面感受到了松鼠的高兴,通过朗读把体会到高兴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学习2-4自然段时,以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一个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小松鼠为什么要吃一个埋一个的原因。当学生找到“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这句话后。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句话,并要求读正确,接着我通过出示光秃秃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小松鼠当时的心情。当学生说出担忧,着急、难过的的心情时,马上通过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和小松鼠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从以上两个事例不难看出,这一点在这堂课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了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是足以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引导学生学习“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这句话时。先是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省略号表示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小松鼠。再通过想象说话:小松鼠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大声叫唤着,妈妈,我好饿啊!可是

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松鼠想(),可是()。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好冷啊!松鼠想()可是()。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能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语言,感受松树对松鼠的重要。但是当我看到看到学生的思维火花还没点燃时,没有进行适时的引导,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而是直接进入下一环节。导致教师自己激qing满怀,学生却无法体会。学生初步感受到回报自然,植树造林的重要这一情感性目标也没有达成。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知道本课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努力的过程却让我受益非浅;我也知道自己在低段语文课堂教学这方面还显得比较稚嫩,但我相信上一次课就成长一次,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松鼠和松果》教学反思 篇8

一、从课题入手训练说话。

在教《松鼠和松果》这课时,当老师板书完课题时,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的兴趣立刻活跃起来,大家纷纷举手,“松鼠和松果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松果不是松鼠的实物吗?课文中的松鼠会干什么呢?-----教师有针对性的总结问题,叫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自己寻找答案,效果很好。

二、针对课文进行表演,注重说话训练。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根据特点让孩子表演,使课堂妙趣横生。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为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我叫学生在家做好头饰,学完课文让学生带上头饰,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在表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争着表现自己的口才。孩子们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和表演,让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这样既丰富了口语,又增长了才干。

三、结合课文教学重点进行说话训练。

低年级的孩子说话速度快,不假思索,不善于把要说的意思组织成完整的话,就把自己天真的想法和感觉直接表达出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一些,完整一些。例如在教《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我问:“爸爸、妈妈和姥姥为什么都喜欢兰兰?”大部分学生说:“帮他们做许多事。”我说:“你们这样回答,让人听了不知道是谁帮谁做了什么事。”学生立即重新组织语言回答:“兰兰的小手替爸爸拿过拖鞋,给妈妈洗过手绢,帮姥姥挠过痒痒,所以大家都喜欢她。”这样训练学生注重语言的组织,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一举两得。

四、针对课文特点采用不同形式训练说话。

说话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运用可以使训练变沉闷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编故事,提高说话能力。在上完《两只小狮子》一课后,我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编成故事,并戴上头饰,边说边演。学生的语言生动活泼,表演形象逼真,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欢快的笑声。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有兴趣,欲罢不能的活泼状态之中。

2、看图说话。低年级的教材有许多精美的插图,便于儿童观察想象,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会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画,抓住时机的进行说话训练。例如:我在教《爷爷和小树》这课时,我就先出示图画,让学生仔细看图,你从图上看到什么?注意组织语言训练说话,学生看到那美丽的图画,兴趣立刻调到起来,大家争先恐后的举手,效果特别好。

我们要不断的挖掘教材,充分运用教材,让教材成为训练学生说话的有效工具,发挥它的作用。经过一年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说话能力得到锻炼,说话水平得到提高。

数学学案导学的价值与问题反思 篇9

一、学案的强化与教案的虚化

传统课堂重视教师如何“教”,复杂多维的课堂被裁剪成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的简单流程[2]。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从教师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来进行备课的,并未有效地照顾到学生“学”的特点,以至于学生的学习丧失了活力。而“导学案”是一种“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程序,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方案”[3],因此具有浓烈的从“学”的角度进行考量的特性。在我校数学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强调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导学案的编制也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般来说,导学案包括四个组成部分:首先是情景创设,将学生引入一个熟悉的问题情景当中;然后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情况,提供在其“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自主学习内容;之后是预留部分练习题目,供学生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最后是反思总结部分,让学生梳理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样,不同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收获,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

但是在具体实践当中,我们却发现,随着老师们对“导学案”的日益重视,传统的“教案”在部分老师那里被忽视。一些老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非常认真、仔细,但却认为有了“导学案”,“教案”就可有可无,于是产生了应付教案的现象。有学者在针对其他学校的研究中发现,有的教师“把一张张的‘导学案’夹在一起,并认定这就是自己的‘教案’”[4];还有学者研究发现,有的学校将学案编制得非常厚,用以代替学生对教材的预习[5]。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可见,因为重视“学案”而导致教案被虚化的局面,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这一局面的产生,在扭转了“重教轻学”现象的同时,却走向了“重学轻教”的另一个极端。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6],片面地从教或者学的角度来进行考虑都是不恰当的。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往往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知识要点及重难点,并据此预设好教学的目标、环节、流程、掌握程度等,目的是保证教学的进度和成效;而“导学案”则着意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正确、全面地理解学习内容。简言之,教案以教师为中心,着眼于教,侧重教师“给予”和学生“学会”;学案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侧重学生“探究”和“会学”[7]。可见,二者的着力点是不一样的,在设计环节、内容、侧重点、目的性、适用对象及文体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8]。如果片面地强调“导学案”而忽视了教案的独特价值,很难说是教学改革的成功。

二、预习环节的巩固与学习负担的增加

我校在进行“导学案”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强调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预习。我们会在导学案当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并提供自主学习内容,即需要学生预习的地方。一般来说,预习内容由5到6道具体的题目组成,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思考,认真完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有预习环节,但该环节很难引起师生双方的重视,因为它不像作业那样可以得到老师的批改,也不像“自习”一样能够得到老师的监督,当学生不愿意去预习的时候,老师也无能为力。更重要的是,即便存在个别愿意主动预习的学生,也面临着“不知道预习什么、如何预习”的困境。因此,传统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经常存在着课前环节被忽视、课中环节被强化、课后环节被作业替代的局面。但预习显然是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的,如果学生通过预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的效率和效益都能够得到提升;如果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了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那么课堂听课环节就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导学案”地运用让课前预习环节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导学案”通过情景创设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层层递进设置自主学习题目,避免了学生“不知道预习什么、如何预习”的困境,教师也可以通过检查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使课前环节的意义得以彰显,为课中环节的有效实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对课前预习环节的加强却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学习时间的增加。“导学案”中编制的自主学习题目,即便编制得再合适,也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思考、计算和完成,尤其是在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相应知识内容和解题技巧的情况下,通过自主探索、研究来完成题目虽然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但也会占据不少的课外时间。由于课堂学习时间和课后作业量与以前相比并未相应减少,所以从总体上看,在使用“导学案”之后,学生花在数学上的学习总时间比以前增加了。通过对我校部分高中学生的访谈了解到,他们每天花在课前预习数学“导学案”上的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十来分钟,长的可达30分钟以上。这样,在学生学习负担原本就偏重的情况下,“导学案”地使用使得学生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增加,学习压力进一步增大,从而与“减负”的愿望背道而驰。

三、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在我校的实践探索当中,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除了在课前通过“导学案”设置学生自主探索内容之外,课堂上也减少了老师讲解的时间,代之以各种形式的互动探索。在课堂上,教师先通过“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继而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小组报告、集体探讨等各种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例如,我校王远波老师的公开课“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共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5次,小组展示5次,小组代表汇报各1次,课堂氛围显得非常热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将教室的座位排列方式从传统的秧田式改为小组式,让学生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实践效果证明,这一做法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积极意义,学生的课堂发言次数明显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多,讨论也更积极。我们认为这一改革符合新课改倡导的“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9]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

但是,由于在彰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时候未能对教师的地位予以恰当考虑,在实践中便出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缺失的情况。

首先,对学生主体性的强调并未结合教学活动的阶段特质进行考虑。有学者指出:“中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特质的授与受……该阶段的教学具有目的智识性、任务静态性、内容确定性、过程单一性、方法固定性、模式常态性、结果关注性、师生关系不平等性等特点,总体而言是结果重于过程、内容重于形式、意志大于兴趣”[10],也就是说,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主导课堂”的。当课堂被教师主导的时候,便有着明确的教学步骤和方案,遵循这些步骤和方案,教师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他们原本不会、不懂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被避免,儿童贪玩的天性所导致的拖延、应付学习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被缓解,既能够保证教学进度的合理,也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但在“学案导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讨论来构建知识结论的比重增大,课堂的主导权也大量地被转交到了学生手中,教师无法再主导课堂。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一模式在重点班有较好的效果,学生讨论积极,课后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在普通班里,学生对多数问题的讨论都无法深入下去,而且讨论往往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很难讨论出有价值的内容来。当学生的思维缺乏教师的引领,学习的进程也缺乏必要的干预的时候,很难说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在部分班级,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导致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认为,成绩虽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但不论从学生的自身发展还是从现实环境来说,都应该说是一个必要的目的。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重点班采用“学案导学”模式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之传统教学模式并无明显差别,甚至略有提升;但在普通班,由于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的能力不足,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因而他们讨论的时间越多,主体性越“凸显”,成绩反而越低。我们认为,在“应试”的大环境中,教师的讲授乃至“主宰”课堂,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是很有效的,“由于可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把尽可能多的考试信息传输给学生,因而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明显效果”[11];但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别,都统一强调主体性的彰显,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便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导学案”虽然广受追捧,但毕竟还算是新生事物,还有很多值得探索、有待完善的地方。通过“导学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在我们意料之外的问题。对于成绩,必须予以肯定;但对于问题,则要引起重视。我们相信,只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严格的实践,找准了改革的方向,就一定能够扬长避短,让“导学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九大“教学范式”解读.中国教师报[N].2010-04-14.

[2]朱文辉.遮蔽与澄明:有效教学的生成性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3]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12).

[4]茅继平.“导学案”的误读、变味及其矫正[J].教学与管理,2013(8).

[5]容中逵.学案导学的三重判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6]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关士伟,臧淑海.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2005(8).

[8]胡少云,姜建伟.学案代替不了教案[J].当代教育科学,2007(5/6).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容中逵.论教学活动特质的阶段属性——一个引发新矛盾且需再澄清的老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上一篇:山东乳山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合格证领取通知下一篇:高考励志美文篇欣赏 (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