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共12篇)
1.通过折叠棱柱,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了解棱柱的相关概念,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教学重点:
棱柱的特性.
教学难点:
某些平面图形是否可以折叠成棱柱的思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几何体,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的展开图形是什么样?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什么样的几何体呢?
2.让学生拿出各自制作的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通过观察和测量回答:
(1)三棱柱的上、下底面都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四棱柱,五棱柱呢?
(2)三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是什么图形?四棱柱,五棱柱呢?
(3)这三种棱柱侧面的个数与地面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4)三棱柱有几条恻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四棱柱,五棱柱呢?
结合同学们的回答,共同总结出棱柱的性质:
棱柱的所有侧棱都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图形;侧面都是长方形.
3.课堂练习:P11 1.
4.展示正六棱柱模型.(底面边长都是5厘米,侧棱长4厘米)
二.解疑合探
(1)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那些面的形状、面积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展示下列图形:
先想一想,再折一折,哪些图形可以围成正方体?哪些图形不能围成正方体?
结合以上问题,全班进一步分组讨论:
你能否指出具有什么特征的平面图形可以折成正方体?什么样的图形不能?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
总结结论:
凡符合以上基本图形或变式图形的平面图形都可以折叠成正方体.
三.质疑再探:
上例中为什么是旋转90度?
探索并思考: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棱柱?
四.运用拓展:
1、课堂练习P11 想一想
2、小结
①.棱柱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②.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叠成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③作业
P10习题1.3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法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前面的知识学生掌握得还是可以的,但在计算过程还有很多造成错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创设情境。
1.课件演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实况。
你看着祖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你有什么感想? 2.揭示课题:谁知道这颗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绕2圈呢?21圈呢?
二、讲授新课,学习新知。
1、问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
2、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这题和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3、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114×21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1:把114看成110,21看成20,所以得2200; 生2:把114看成100,21还是21,所以得2100;
生3:把114看成120,21看成20,所以得2400;
…………
大家能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进行估算,但是所得到的得数都不一样,这也是估算的缺点。那么到底是多少呢?谁有方法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呢?
4、准确计算:
(1)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地计算出114×21(2)讨论后,小组间交流,再集体交流。
(3)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巡视。(4)教师选一本正确的竖式本放在投影仪下让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说说自己做的整个过程,其他学生认真听。
教师小结:一般情况,把数位多的放在上面,先用21的个位1去乘114,得114,再用21的十位2去乘114,得2280,再把两个积相加,就得到了得数。
教师边讲边演示。
提问:十位上的2和4相乘得到的8表示什么?(8个十)十位上的2和十位的1相乘得到的2表示什么?(2个百)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到的2表示什么?(2个千)
在列竖式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地方?
5、试一试。
学生马上完成练习题:135×45 408×25 请两位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做在草稿本上。
让学生对做的过程进行讲解,并对某些地方进行规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第34页的试一试其余题目。
在精确计算之前,应引导学生估计一下三位数乘两位灵敏的积的大致范围,利用练一练中的第2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对于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已经掌握,教师可以把学生将已有迁移到两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中来,不必作为例题讲解,只需要学生在练习中巩固。
2、练一练中第1题到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校对。
3、第四题。开放题。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题目,在学生解题时,可以分几步呈现: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一些问题。(2)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卖出多少元,现在降价后只能卖出多少元。
四、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两、三位数乘法
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2200——2400)114x21=2394(分)
114×20=2280 1 1 4 1 1 4 ×3 ×7 114×1=114 × 2 1 =342 ×7 2280+114=2394 ———— =2394
1 4 2 2 8 ————
4
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实验小学 杨亚靓
各位老师:晚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卫星运行时间》,首先我就具体教材内容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简析
《卫星运行时间》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4——35页。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以往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教材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引出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并提出“绕21圈需要多长时间”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在精确计算前,教材安排了估一估环节,组织学生估算并交流方法。接着,和学生一起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教材提供了口算、表格算法、竖式计算等几种不同的方法。重点是使学生重点是讨论竖式计算,了解列竖式计算乘法的算理。通过课后的试一试,练一练,解决问题中巩固拓展,这也为后续乘除法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将已有知识迁移到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学习中。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但学生可能会在估计积的范围和建立各种算法间内在联系上出现问题,特别是算法中出现的表格法要让学生建立与其他方法的联系上会比较难。
三、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算法。
3、培养计算兴趣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利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材处理
在理解尊 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整合并创造性使用教材:
1、在情境创设中加入翟志刚的视频图片。
2、变基础练习试一试“先估后算“为”先算后估“。【课件出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重点掌握竖式计算法。
2、教学难点
有效交流中深入理解竖式在情境中的算理及与各种算法间的联系。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因这个内容是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比较的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从学生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结构看,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作业纸、板帖卡片、直尺。学生准备 教材、练习本、笔、尺
七、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阅兵式方阵图,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为新知学习做好热身铺垫。
2、出示主题图和翟志刚的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卫星运行时间。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卫星绕21圈需要多少时间。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如:
1、(圈数为一位数或整十数)需要多少时间?【可直接解决,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乘法意义,并口算结果。】
2、绕156圈需要多少时间?……【本节课不能解决或是不适合这节课解决的,暂时放入问题银行。等等】
如学生提不出我们所需要的数据时,可以及时的将所需解决的问题直接由教师提出!但一定要先处理三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板书副标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2、具体计算,探索计算方法。(1)独立计算。(2)同桌交流。(3)全班共享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① 口算(乘法分配律)114×20=2280 114×1=114 2280+114=2394 ②口算(分解乘数)114×21=114×7×3=798×3=2394 【如果把21换成23,不能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理解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③竖式笔算
学生介绍,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表达并辅助板书。理解列竖式计算的思路。④ 表格口算
如出现这种算法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表格中每一个数据的来源。【对于这种方法不要求全部的学生都掌握,这样学起来就不会很吃力了。】(4)自读教材
如果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没有全部出现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再由看懂的同学来汇报介绍,这样不仅充分的利用了教材,让学生有了看书的机会,又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⒊对照比较,总结方法。
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比较竖式与口算、表格计算法,发现计算道理一样,但竖式又具有书写简洁的特点,适用于所有的乘法,建议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竖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升。基础练习
1、先算一算,再估一估(书上34页试一试中的两道题)。
2、竖式计算。(书上练一练的第1题)
3、我是森林医生。
提高练习
①练一练第3题 ②P34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认为自己哪里掌握的比较好?哪里还需要加强?能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有更高的期望,提高计算技能。
八、板书设计
恰当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虽然课件基本清晰地呈现了竖式计算的过程,表明了算理,但规范的竖式书写板书及课题仍是必不可少的。再是例题中获得的信息,也要以简明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有利于学生把握提问与解答的关键。附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两、三位数乘法
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2200——2400)114x21=2394(分)
114×20=2280 1 1 4 1 1 4 ×3 ×7 114×1=114 × 2 1 =342 ×7 2280+114=2394 ———— =2394
1 4 2 2 8 ————
4
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 杨亚靓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举
1、德育教育渗透始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一直是我们教育人教学工作的基石,所以,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很注重捕捉与教学有关的任何教育元素。在本节课初,先用梁启超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进行师生问好,不仅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同时也将本节课的基调定在了爱国上。后来用一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视频来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所收集的关于卫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收集数据、关心国家时事的能力。
2、导课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本课导课环节中我播放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视频,我从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进行估算,交流自己的方法。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让学生经历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3、运用课改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得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所以在本课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展示、质疑,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规范竖式计算的格式、明晰算理,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以及优缺点,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提醒大家注意易错点。最后通过节约用水、阅兵等情境的应用题,让学生通过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发现节约用水、爱国等具体实践,让学生自由创编应用题是一个拓展和延伸。最后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整个教学活动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4、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一直秉着与人友善,与学生为友的宗旨,宽容、善待每一名学生,给潜能生发言的机会,给学优生引领的机会,给中等生发展的机会,本课通过学生的独学、对学、群学,在下课的发言统计中,发言人数、发言率高达96.8%,分层教学、分梯度设计习题,使每一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收获。
二、“败笔”之处
1、结构化预习的指导到位,但课堂前测没有落到实处。新课改特别强调学习要发生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所以结构化预习是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资料对话后,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自学方式,虽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一直在指导学生进行结构化预习,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前测,好的课堂前测可以让老师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已有学习基础和自学程度,本课中就忽略了这个环节。
2、课堂习题的内容过多。本课在教学中为了凸显多层达标,设计的练习题较多,通过课堂反馈,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完,所以在习题的精选上还要多下功夫。
三、教学机智
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两个画面在脑海中萦绕,一个是课刚开始,学生提出问题后,贾泽林同学一口气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盘托出,将本课要学的内容讲了一遍,完全在我的预设之外,我随之让他倒着推,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乘法追朔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引领大家复习了旧知,机智的处理了这一突发事件;另一个是在各个小组将他们不同的算法展示完毕后,学生自以为都算出了答案,正沾沾自喜,而此时我却说他们只做对了一半,学生一头雾水,我再引导他们观察这几种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多算法的算理原来是相同的,不禁鼓起了掌。老师的点拨如点睛之笔,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同时也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四、学生见解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应用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引出课题.
1.口算.
250÷5= 230÷10= 78÷3= 64÷4=
360÷6= 2400÷10 28÷2= 450÷90=
2.新课导入 .
教师提问:
(1)谁来根据演示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演示课件“月饼装盒”,演示月饼装盒的过程)
(2)请你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18÷3=6)
(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除法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出新知.
教师提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学生编题、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18÷6=3(盒) 6×3=18(块)
教师提问:第二题求的是什么数量?第三题呢?
你能不能象学习乘法各部分关系那样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师提问:求除数用除法进行计算,求被除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2.应用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出示: 1247÷29=43
教师提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道题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验算:
4 |
3 |
||
× |
2 |
9 |
|
3 |
8 |
7 |
|
8 |
6 |
||
1 |
2 |
4 |
7 |
3.应用知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
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结合今天学过的知识,大家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 280÷ =56
=280÷56
=5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除数=被除数÷商)
(2)出示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提问: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题可以怎样解答?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设要求的数是 .
÷48=15
=15×48
=720
教师小结: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填空.
被除数 |
28 |
80 |
|
除数 |
4 |
12 |
|
商 |
30 |
20 |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计算的.
2.根据1288÷23=5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2380 1653÷=19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28=84
A. =30 B. =2352 C. =300
1414÷ =14
A. =11 B. =101 C. =1001
四、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 .
1.求未知数 .
÷50=14 141÷ =47 ÷40=108
÷104=9 256÷ =64 612÷ =51
÷120=31 4815÷ =45 -374=689
2.(1)什么数除以64得28?
(2)4698除以什么数得81?
教科书分析
教科书通过对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的展示,帮助学生懂得,攀比是一种浪费行为,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教科书出示的表格,要求学生记录对不讲节约的攀比现象的自省和熟悉。本课题后半部分展示了生活中有关节约的情境与低年级的学习内容相近,但是三年级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熟悉层次却应该有所提升。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节约的具体表现,在深入的学习活动中,提高熟悉,逐渐理解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劳动及劳动成果的尊重,是珍惜资源和爱护环境的表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1.课前调查自己家庭的节约情况。
2.寻找家里使用时间较长的旧物件。
3.请爸爸、妈妈讲述在家庭生活中有关节约的故事。
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是珍惜资源和爱护环境的表现。
2.乐于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3.能够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赞成和支持勤俭节约的具体做法。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开篇第一章教学内容即为《算数学的复习》。教材的开篇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学生在回顾小学学过的内容同时开启对初中知识了解的大门。学生在这种小学与初中知识串联的过渡期中,能够尽快适应接下来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思维模式,同时适时转变他们的学习习惯,为今后中学数学学习生涯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北师版中学数学教材相对于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删减,降低了教材理论目标的难度和习题练习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教学内容难易度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能力。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在编订时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解题思维的探究;解题技巧、规律的归纳与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对数学理念的整理和数学技巧的总结。
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在存在其特色优点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薄弱环节。例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缺乏一定的趣味性。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加上教材对理论知识追求的完备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产生问题。其次,在教材中,图表内容相对缺乏。针对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教材理应多一些图表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且具有形象性,学生学习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现如今,我国教改委已经开设了三级培训,并且通过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举办了相关的教学讲座。对于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的教学掌握,教师要摒弃传统守旧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模式,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语言传授给学生,积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学会主动将教材内容引向学生,而不是让教材牵着鼻子走。
当然,数学教改是一项相对复杂的教学工程,它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兴衰,同时影响教改的因素也是方方面面的,如升学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等。教师必须要熟悉自己教学版本教材中的数学教法与编订特点,并在教学方法中总结出一套易于自己传授学生的讲法与教学模式,兴盛教育百年大计。
1.欢乐旅行社推出两种优惠方案。小芳和李刚两家四个大人和两个小孩相约周末出去旅游,请你帮助选择哪种方案较省钱?
A景山一日游:大人每位150元,小孩每位50元;
B景山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10元。
2.五年级师生270人去九龙湖旅游观光,怎样租车最省钱?最少需要多少钱?
面包车限乘30人,每辆400元;
大客车限乘50人,每辆600元。
3.五年级有195人去春游。他们来到汽车公司租车:面包车每辆120元,可容纳30人;大客车每辆150元可容纳45人。如果由你来负责租车,聪明的你认为怎样租车最合适呢?
4.用大小卡车往城市运36吨蔬菜,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大小卡车各用几辆能一次运完?
得数是8、9的加减法和相应的减法、教材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9”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能正确口算有关“8”和“9”的加减法,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9”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各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教具准备
电脑、彩笔、口算卡片、小正方形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
(二)学习新知
1、说一说
(1)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方式。同学们经过跳绳活动。看看照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有几个同学在跳绳?他们最多能跳几个?)
(2)同学们提出问题大家谁来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同学在跳绳?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甲:一共有8个同学,我是数出来的;
学生乙:跳绳的有6个,抡绳的有2个,6+2=8;
学生丙:有4个女生,有4个男生,4+4=8……(老师板书)
(3)说一说有关“8”的减法算式吗?(8-1=7,8-2=6……)
2、画一画
(1)小象最喜欢和红色和蓝色了,不管画什么,他都要用上这两种颜色(电脑显示)小象正在涂一个包含9个小正方形的大正方形,仔细观察他是怎样涂的?(1红8蓝)
(2)同学们就像小象这样,选出自己喜欢的两种颜色来涂的格,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说。(学生甲:2+7=9,9-2=7)
3、试一试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2)填空
7+2=□6+3=□5+□=8
9-4=□8-5=□□-4=5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35页“练一练”1-3题。
(四)思维训练
洲戏:8、9的组成。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通地有趣的情境,学会了有关“8、9”的加减法,又进一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能够正确地口算“8、9”的加减法算式,并能有条理地思考一表达了。
(六)板书
8、9的加减法
1+7=88-1=71+8=9
关键词: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一、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1.每章开头采用主题图导入,有助于学生直击重点
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学习氛围,教材编写者们从现实世界提取了学生熟悉的内容,并把其图像化,同时用文字或者问题加以辅助,为学生呈现出每一章的数学知识学习重点。在每一节的教学内容中,都包含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和典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课程安排是十分活泼的,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2.情景问题比较丰富,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平台十分完善
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实际问题情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和“议一议”等板块,这些板块是学生良好的求知平台。当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心之后,就可以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探索一些高难度的知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一般的学生,教师应当多加鼓励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做一做、想一想,课堂所学知识将会得到深化,学生能够有更大的收获。
3.通过典型例子和“随堂练习”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点
“随堂练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当教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就可以充分运用个别例子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充分激发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这种“随堂练习”中所提到的知识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是针对课堂所学知识点而设计的,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就是学生学习完每一个知识点之后的首要实践场所,必须把这个环节做好,才能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拓宽学习。
4.“数学理解”“问题解决”等板块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
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和每一节结束之后,都有相配套的练习题,这些习题的难度不等,所涉及的方面也是有所不同,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知识技能”,二是“数学理解”,三是“问题解决”,四是“联系拓广”,这种类型的编排是符合学生数学学习规律和数学认知规律的,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教学理念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并不是死板的,而是十分灵活的,因此,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当学习相关的概念和法则的时候,不但要从形式出发,更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切入。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每一个概念和数学法则都讲解得十分详细,而且这个讲解过程十分切合实际,力求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识,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熟悉而又有兴趣的问题时,他们就能提升学习兴奋度,并且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关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习的最终结果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当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认知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数学知识是在人们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的过程,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就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学会相关的数学结论,更要懂这些数学法则和结论是怎么来的,因此,教材中提供了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并且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数学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实践彻底理解知识。
3.能够把所学知识进行充分运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和法则的理解上,更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知识是在人们的不断应用中而获得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就遵循了这样的学习理念,每当讲解完各章节的要点之后,就拿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随堂练习”帮助学生加强相关的知识运用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水平才能得到强化。
4.不但要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更要学习相关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是博大精深的,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尽力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方法,例如,数学归纳法、数形结合思想等等。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就描述了概念和归纳法则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件十分具有艺术性的工作,相关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相关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一切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核心,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探索,才能发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作用,最终培养出优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聪.对北师大新编初中数学教材的分析与评价[D].广西师范大学,2006.
一、教材特点
1. 知识内容有来龙去脉, 突显“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最后指导生活实践”的特点
教材从引言的实例分析引入知识, 然后再系统学习知识, 最后再归到知识的应用上。如在学习函数时先引入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函数其实就是从大量生活原型中抽象出的一种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学生在学这一部分知识时会有熟悉感, 会有动力。然后再进行对函数概念、性质及几种常见函数的学习, 最后再回归到实践中看函数的应用。
2. 更趋系统化, 体现数学方法
教材的每一部分知识都由“问题提出”“实例分析”“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动手实践”等几部分构成, 体现了知识的系统化及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也逐渐学会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
另外, 由“问题提出”到“抽象概括”也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如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在“问题提出”中研究了指数函数:y=2x和的图像和性质, 然后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画出并观察、分析几个底数不同的指数函数的图像, 归纳出一般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最后在“抽象概括”中又总结出了指数函数y=ax (a>0, a≠1, x∈R) 在a>1及0<a<1这两种情况下的图像和性质。
3. 去虚存实
新教材去掉了一些技巧性强而实用性差的内容, 如排列组合、不等式的证明等, 消减了函数值域等内容;保留了一些精典内容, 如细胞分裂问题、放射性物质衰变问题等;增加了一些具有通性通法的实用性强的内容, 如算法等, 具体的又如三视图、空间直角坐标系、二分法等内容。这就使得新教材与时俱进, 更切实际, 应用性更强。
4. 实践性、操作性强
新教材中许多内容都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如搜集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调查教育储蓄等问题, 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而且锻炼了他们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等能力。另外, 对部分问题的研究还可借助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 如画函数的图像, 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作统计图等, 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他们应用现代技术的意识。
二、对教师要求
1. 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特别注意知识和实际的联系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只有自己熟练了才能生巧, 才能教活学生。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知识和实际的联系, 不注意和实际联系教的是死知识, 联系实际了才能教活。
2. 熟练应用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 尤其是数学中许多单一、机械、重复性的计算或是精确度要求比较高的作图等内容, 如果能用上现代信息技术, 就显得很方便、快捷, 准确性自不用说,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术。
3. 重过程轻结论, 重通法轻技巧
在培养能力型学生的时代, 教师不能死传知识、只给结论, 而应注重知识的发生、生成过程, 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总结结论。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强调技巧性强的方法, 而应该教些通性通法。
4. 有一定组织能力
现代教学重过程、重操作,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好学生活动, 这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
5. 熟悉各种教学软件, 会制作各种电子课件
现代数学教育对教育者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时代潮流, 电脑教学应用软件如“几何画板”“author ware”“flash”应运而生。熟练掌握这些软件, 会制作各种电子课件, 生动形象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是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
6. 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本套教材注重数学应用, 要求广大师生在学习中多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如看到流水管时会想到水流量是时间的函数, 一定时间水流量也是水管截面面积的函数等, 这都是函数教学中很好的例子。
【初一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09-17
鲁教版初一数学上册12-20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2-03
初一数学数轴人教版12-22
初一数学上册复习重点06-17
初一数学上册解方程10-11
初一数学上册计算训练11-14
初一上册数学心得体会12-24
初一数学上册测试题01-22
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