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章程(共10篇)
一、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及《临
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二、输血管理委员会协助市行政部门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
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三、临床输血委员会切实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的管理、监督和技术指
导,开展临床科学用血、合理用血的教育和培训,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四、临床输血委员会为非常设机构,定期或临时召开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布置有关重要事项和问题,日常工作由副主任负责。
五、临床输血委员会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本市血液工作方面的法
律、法规及临床用血相关知识,进而推进血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六、临床输血委员会应积极推行科学、合理、有效、安全的输血理
念,做好输血医技人员的技术考核和教育培训工作;普及输血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输血科(血库)的技术及管理水平。
七、审查临床用血计划并监督实施。
八、为保证临床合理用血,有权禁止给无输血指征的患者输血以及
其他浪费血液资源的现象。
九、对严重违反《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及《临床输
血技术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予以教育以及差错事故的认定、惩罚。
十、协调临床医师与输血科(血库)人员关于使用血液及其成分的不同意见;协调和裁决在血液及其成分使用过程中的医疗纠纷。
十一、促进输血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对输血科(血库)准备
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及将要引进的设备进行论证,为院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十二、组织制定输血管理方面的岗位职责、工作制度、操作规程
及相关记录表单,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十三、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检查指导临床用血管理工作,参
与审核、考核、评定各科用血情况;检查指导医院科学用血、合理用血情况。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对全院输血工作进行年度工作总结,集中讨论输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十四、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组织1~2次全院输血知识学术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08年全院各临床科室的用血量、用血成分比例、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卡、血标本接收质量记录等资料。
1.2 方法
1.2.1 所有用血量均以单位(U)计算。
全血以200 ml为1 U,成分血由200 ml全血制备成1 U,血浆以100 ml为1 U,血小板每人份10 U计算。成分输血率(%)=成分血U÷(全血U+成分血U)×100%;红细胞使用率(%)=红细胞数U÷(全血U+红细胞数U)×100%
1.2.2 统计不规范申请单、不合格标本记录的例次及输血反应漏报并进行分析。
2 结果
2007~2008年医院临床用血情况见表1、图1。输血科在加强了对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后,与2007年相比,成分输血率和红细胞使用率上升,全血的使用量下降,输血反应发生率下降。不合格的血标本、输血申请单例次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率达100%,见表2。
3 讨论
3.1 做好输血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输血医疗行为
由于临床输血的程序繁多,需要多方人员参与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每一工作程序都应符合规范,才能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为了规范输血医疗行为,提高输血工作的质量,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对临床输血的要求,制定了我院的临床输血申请程序、大量输血审批程序、血标本抽取和接收的操作标准等。输血科在加大对自身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临床科室输血工作的监控。着重在输血申请单的审核、血标本的签收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的回收这三个程序上进行质量把关。通过监控可了解到临床医师对输血指征的把握程度,血液成分的选择及用量是否合理。对于不合理的输血申请,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建议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提高输血疗效回避风险。而对于不符合输血指征的输血申请,则劝导临床医师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导致的免疫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当发现填写不完整的输血申请单时,如项目漏填、特别是遗漏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均予以退回,要求临床重新补填。重视血标本的质量,对验收不合格的标本或者发现申请单与血标本的患者信息不一致的均给予拒收,退回临床要求重新抽取。在纠正不规范的医疗行为过程中,不合格的输血申请单和不合格的血标本出现次数大幅度下降,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的回收已做到100%(表2)。规范的临床输血医疗行为和程序,使输血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3.2 开展输血检测新技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准确的ABO、Rh血型鉴定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首要程序。抗体筛查可以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避免因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3]。新技术的引用可使输血前检测更为准确可靠。微柱凝胶方法是建立在传统血型血清学的基础上的一项免疫学检测新技术,与传统的盐水法和凝聚胺法比较,它具有标准化、灵敏度高的特点,能检测到十分微弱的抗原抗体反应和不完全抗体。微柱凝胶技术在国外输血界已逐渐作为常规应用[4]。在2007年末我科采用了先进的微柱凝胶卡式免疫法用于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自应用以来,已检测出133例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或不规则抗体所致交叉配血不和,而用盐水法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其反应则显示不出来。如给这类患者输血会造成输注无效并易发生输血反应。对于这种情况,建议临床医师暂缓给患者输血,如必须输则应选用洗涤红细胞输注。有效避免和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由2007年的0.66%下降到2008年的0.55%。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输血的检测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3.3 坚持进行科学用血的培训,更新临床输血观念
为宣传和推广临床输血的规范标准,树立输血新概念,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将“科学合理用血”的内容纳入了每年为年轻医师和进修医师设立的上岗教育培训班的课程。输血科每年都多次对年轻医师和进修医师进行“合理用血及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取得良好的效果。输血知识的宣传,让临床医师了解了输血的法规法律,提高输血风险意识,掌握输血指征和输血适应证。了解血液制品的功能,正确选择血液成分,知道在各种血液制品中因输注血浆和全血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很高,而全血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是引起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5,6]。成分输血能避免或减少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入,并可减少引起不良反应、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在日常的输血工作中,输血科也经常就输血中遇到的问题与临床沟通,耐心解答临床的咨询,积极宣传输血新的观念,对不合理的用血进行干预。通过不断的努力,临床医师对各种血液成分的使用日趋合理,全血用量大为减少。红细胞使用率由2007年的88.62%上升到2008年的93.66%成分输血率由95.64%上升到97.53%。医院临床用血情况的变化,充分体现出输血科对临床输血指导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输血科良好的输血管理工作在临床安全输血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印则,兰炯采.加强血清学培训与研究,提高输血水平[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1):3-5.
[2]焦伟,叶临湘.新形势下的医院输血科建设和质量管理[J].广西医学,2005,3(27):444-445.
[3]李勇,杨贵贞.人类红细胞血型学实用理论与实践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9-157.
[4]Cate J C4th,Reilly N.Eva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ltest for 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ing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laboratory[J].Arch Patho-1Lab Med,1999,123(8):693697.
[5]于卫健,陈玫,叶萍,等.大连市6家综合性医院输血反应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36-237.
【关键词】 输血科;安全管理;临床输血;纠纷;措施防范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7-01
输血和其他临床诊疗措施一样,必须做到安全和有效,这两者是辩证统一,如果输血不能产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就失去了作为治疗措施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样,如果尽管通过输血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缓解了病情,但是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输注的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发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发生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1]。自2002年9月1日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公民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纷越来越多,而输血科的安全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的首要条件。现笔者分析近几年临床输血纠纷的实例及预防纠纷的几点措施如下;
1 建立、健全输血科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临床输血,减少临床输血纠纷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完成了输血科各项管理制度、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组织实施各项制度等并确保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组织学习本科所有人员并确保每人均能理解,带领全科人员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输血科管理办法》,使输血科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秩序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的安全。
2 加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科工作人员及血站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预防医患纠纷
2.1 临床方面应该严格管理,堵塞漏洞 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预防医疗纠纷的实际手段主要还是靠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例如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不完善,监督执行不力;科室和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够;个别医院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病案和其它医疗文书书写和管理不规范等。医护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对已经发生的差错和纠纷应采取个案分析,对案例进行讨论剖析,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纠纷产生的原因,使全體医护人员逐渐学法、懂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2.2 对于输血科工作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尤其是交叉配血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配血双签字制度。交叉配血时要同时检查受、供血者ABO正反定型及受血者Rh血型、采用聚凝胺法。对可疑结果要重复检查核对,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严防差错事故。同时输血科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满足临床不断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各种教育,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思想,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巩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每年派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性会议,拓展视野,接收最新的医学信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更重要是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及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2.3 对于血站工作人员来说。目前血站检测血液技术都比较成熟和安全,但是有极少用于临床输血之后患者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国内均报道经输血传播艾滋病、丙肝、梅毒等经血液传播疾病。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窗口期”因素。(2)目前的检测手段还不够先进。(3)检测方法本身的误差可造成漏检。(4)由于献血员自身情况造成[2]。由于以上各种情况的存在,就造成血液污染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构成输血而感染性传播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造成患者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引起严重的医疗纠纷。血站应该强化管理,规范健全创建机制始终以提高职工思想素质、质量意识作为工作重点,严格按《质量工作手册》进行考核,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牢牢把住了血液的检测质量利用。
2.4 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时,就对医疗过程、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血液制品进行怀疑、抱怨甚至纠纷。笔者曾值班时遇到一位肿瘤病人输注一袋血浆后发生荨麻疹、皮肤潮红等输血反应症状,患者家属要求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工作人员予以解释,笔者亲自向病人家属解释,根据患者症状属于正常的血浆过敏反应,荨麻疹反应较常见,发生率可达1%-3%[3],但病人家属一直认为就是血浆质量有问题,并且患者家属在输血科情绪激动,任何解释都是无法听进去,从而引进一次临床输血纠纷。笔者认为,在输血前让患者家属认真阅读输血治疗同意书,以做好输血时发生的任何输血反应。
3 共同努力,提高输血技术,把输血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减少医疗纠纷隐患
临床科室,输血科,血站等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整个医疗诊治过程,避免出现医患纠纷,更要加强输血科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引进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更放心,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总之,现代医疗纠纷的发生是逐年上升趋势,我院输血科认为规范医疗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注重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峰.输血与输血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
[2] 安万新.输血技术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07-210
2011年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年终工作总结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而输血治疗更是一个专业性强、具有一定风险的治疗措施。由于目前病毒“窗口期”的存在、检测技术的局限,以及新病毒的出现和未知病毒的存在,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还不能完全杜绝。因此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而输血治疗更是一个专业性强、具有一定风险的治疗措施。由于目前病毒“窗口期”的存在、检测技术的局限,以及新病毒的出现和未知病毒的存在,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还不能完全杜绝。因此,即便是经过严格程序检验合格的血液,也可能会存在着病毒感染的风险和几率。此外,输血还可能出现过敏、溶血、发热、血小板输注无效、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不良反应。2011年我们为了规范临床输血医疗行为,将输血的风险降到最低,对于最大限度地保证医疗安全,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了医院临床输血管理机构
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我院成立了由院长任主任,医务科科长,检验科科长及有关临床科室主任为成员的输血管理委员会,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按照《广元市产科急救用血管理规定》,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指导临床血液、血液成分和血
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协调处理临床输血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保证了临床输血安全。
二、加强了医务人员输血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
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熟悉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医生应对相关的法规有足够的重视,才能真正做到依法、科学、合理和安全输血。如果对输血相关法律和输血规范不了解,可能会造成工作中的失误,从而导致医疗纠纷。所以我们对相关人员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同时,我院还先后派出3批8人,参加了由省卫生厅组织《临床采供血机构专业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有目前与输血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与提高输血安全有关的新技术。
三、加强了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不定期检查各临床科室“输血申请单”的书写情况和血样标本留取是否规范;检查“输血申请单”是否合乎输血指征,用血量是否经审批、签字后发出;检查月报、年报等统计报表,宏观掌握节约用血及合理、科学用血情况;抽查各临床科室上交的经输血治疗病例的病历,检查有无“输血同意书”并作好记录。
四、监督了输血科的日常业务工作,促进输血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随着输血医学的迅猛发展,成份输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与提高输血安全有关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对有效地
第一条 工作制度。
(1)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2)严格执行国家在输血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不断提高医院输血管理水平。(3)委员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总结本季度的输血工作,并将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及时反馈输血科和个临床科室。
(4)输血科和医教部负责执行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各项决议。第二条 工作职责
(1)负责医院输血工作的管理,密切与临床部门的联系,制定医院的输血计划及各项规章制度。(2)指导和监督医院的输血技术工作,执行输血技术规范,确保输血安全。(3)定期检查用于临床的各种制品的质量。
(4)指导临床用血、使临床科室做到合理用血、计划用血和节约用血。(5)积极推广成分输血,使医院成分输血率达到90%以上。
(6)处理协调临床输血工作的重要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诶办法。(7)承担医院输血反应和输血差错事故的鉴定和处理工作。
(8)推荐在输血工作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科室和个人,年终给予奖励。
输血管理科工作制度
第一条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全科工作人员必须以高度认真、细心、负责的态度,保质保量地完成医院交给的临床供血任务。
第二条 以医院医德规范为准则,严格遵守医院劳动纪律,不迟到早退,不随意离开工作岗位,履行请假制度,上班衣帽整齐。
第三条 配血申请单位由医师逐项填写,每天上午按规定时间由护士连同受血者血样4~5ml送交输血科,急诊患者优先处理。
第四条 冰箱内储存一定的血量,每月检查冰箱血液存量和冰箱温度在2~6°C,发现血凝块、溶血或其他异常者及时报告,妥善处理同时做好记录。
第五条 核对患者血样姓名、编号、血型及采血日期,确定后方可签字验收。第六条 储血冰箱内不得存放私人物品,非科室人员不得入内。
医院输血管理制度
第一条 输血管理科人员要按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工作,严格执行查对等制度。
第二条 需输血的患者,由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取受血者自凝血25ml送交输血管理科做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其标本试管应贴有标签。如需大量用血或因科研需要用血,应提前两天通知输血管理科准备(急症例外)。收标本时要检查标签、血量,有无污染和溶血,凡不符合要求者,应退回科室重新抽血。
第三条 输血管理科工作人员接到输血申请后,要仔细逐项查对输血单与标本试管的姓名、性别、科别、住院号、床号、血型是否相符,然后再取同型库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对小儿科或血型有疑问者,要复查患者与库血血型,在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无误。操作者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有任何差错。输血单血型要填写清楚,并签全名。
第四条 输血管理科工作人员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账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库血ABO血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等项目,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和发血。
第五条 对已发出的软包装血或已开封的瓶血,一律不得退回血库,如因特殊情况需输异型血者,必须经临床主治医师同意,输血量不得超过600毫升。第六条 制备“A”型、“B”型标准血清时,应保证血清效价准确可靠,要经常检测标准血清有无污染、沉淀,及时离心、澄清,以防应向血型鉴定结果。第七条 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同型输血。
第八条 血液发出后,必须将患者血液标本保留7天备查,待患者无不良反应后方可弃去。单验血型的患者,除病房外,均应由工作人员采血鉴定,报告结果。血型鉴定应在当日完成。第九条 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要保留十年。经常检查出液质量,并作好血液储备工作。
第十条 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温度应保持在2~6°C,每个月消毒一次或空气培养一次。
医院储血室工作制度
第一条 储血冰箱温度保持在2~6°C,并记录。
第二条 储血冰箱每周用消毒液擦洗1次,每月做一次空气培养。第三条 每周五进行一次血液数量查对。第四条 保证储血数量,以备急诊用血。
第五条 储血室保持整洁,每周进行1次紫外线消毒。
血液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条 检查血液外观、颜色、血浆分层、血袋无有破碎。第二条 有无凝血、凝块。
第三条 复查献血员的血型,每天制备标准红细胞。第四条 每日记录冰箱温度,保持2~6°C,并交接班。第五条 ABO及RHCD定型试剂,不同批号进行效价测定。第六条 对输血反应及有质量问题及时反馈供血单位。第七条 不合格血液退回血站。
第八条 科室成立血液质量监督小组。
输血管理科查对制度
第一条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两人工作时要1人配血,他人复查,1人工作时要重做1次。第二条 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校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合试验结果,血液编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
第三条 配血前、后,认真校对血样与配血申请单信息,应准确无误。第四条 收血样时认真校对并检查血样质量。
第五条 对血战送来的血液制品应认真校对,并检查血液质量记录。
血液及成分运输和保存管理制度
第一条 储存设备监测
1.各种保存血及成分的冰箱或冰柜的温度必须每4小时记录一次。2.温度失控报警器必须设定一个温度失控范围,并随时处于开启状态。
3.温度失控报警器在箱内温度超过设定范围时,必须能被激活并发出明显的警报信号。4.液氮冰柜必须另含监测液氮水平的报警系统。第二条 保存
1.全血及红细胞制品可在1~6°C的冷房或冰箱中保存21~35天。
2.冷沉淀物和新鲜冰冻血浆在≤-18°C保存12个月(超过12个月后可转为普通血浆)。3.普通血浆≤-18°C保存5年。
4.粒细胞浓缩物20~24°C可保存24小时。
5.血小板浓缩物可在20~24°C保持震荡的条件下保存1~5天。
6.洗涤红细胞以及已脱离密闭系统的其他制品、解冻红细胞1~6°C保存24小时。
7.20%甘油保存的冰冻红细胞≤-65°C,40%甘油保存的冰冻红细胞≤-120°C,液氮保存的冰冻红细胞≤-120°C,一般用于常规输血的冰冻红细胞可保存10年。第三条 运送 全血及红细胞制品运送温度1~10°C,冰冻类制品运送温度≤-18°C,粒细胞及血小板浓缩物运送温度20~24°C。第一条 申请单的设计
输血申请单应包含以下内容:血液及成分类型及其适应症、输血前的检测试验、血交叉配合试验结果、时间(申请、预计使用、完成试验、发送、输注开始和结束等)、申请医生姓名、病人资料(姓名、性别、床位号、住院号、疾病类型、输血及妊娠史等)、发送人员、输注情况(病人输注前后体征、输血人员姓名、输血反应情况等)。第二条 血液及成分使用适应症
1.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书面报告血红蛋白小于8.5g/dl、大于20%血容量丢失、体外循环手术预计血红蛋白小于8g/dl、血红蛋白小于10g/dl的放疗或需手术者、其他。2.全血:进行性巨量失血、其他。
3.血小板:成人大量输血超过10个单位、血小板数小于5万/ul伴活动性出血或需手术者、血小板数小于10万/ul伴活动性出血的体外循环手术、血小板数小于2万/ul、血小板数小于10万/ul且一个血容量丢失、其他。
4.新鲜冰冻血浆:书面报告PT或APTT异常伴出血或需外科手术者、特定凝血因缺乏伴出血或需手术者、输血量大于15单位、华夫林治疗或抗纤溶治疗伴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体重小于15公斤的体外循环手术者、抗凝血酶Ⅲ,蛋白S,蛋白C缺乏、服用L——天冬酰前纤维蛋白原缺乏、换血、其他。5.冷沉淀物:凝血因子缺乏,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VW因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其他。6.CMV阴性的血制品:小于6个月的病人、所有骨髓移植病人、儿科肿瘤病人。
7.照射的血制品:所有小于2岁的病人、所以儿科肿瘤病人、所有骨髓移植病人、获得相关献血员直接捐献的受体。
8.少白细胞血制品:所有新生儿监护病房病人、所有儿科肿瘤病人、所有骨髓移植病人、慢性溶血病人。
第三条 ABO血型不一致时血液及成分选择原则 1.全血,必须和受体完全一致; 2.红细胞,必须和受体的血浆相合;
3.粒细胞,浓缩物必须和受体的血浆相合; 4.新鲜冰冻血浆,必须和受体的红细胞相合;
5.血小板浓缩物,所有血型都可以接受,优先选择和受体的红细胞相合; 6.单个献血员冷沉淀物,所有血型都可接受; 7.D阴性或Du型,选择D阴性的血液及成分。第四条 输血会诊制度
输血科人员(血库人员)应定期向临床用血科室提供血制品知识的讲座;定期或不定期和临床医生召开疑难输血病例讨论例会。会诊率:三级甲等医院90%,三级乙丙等医院85%,二级甲等医院80%,二级乙丙等医院75%。在医务人员和病人中,开展合理用血,科学用血,节约用血的宣传活动,至少每年举办二次以上专题活动,成效显著。第五条 成分使用率标准
成分输血率:三级甲等医院>70%,三级乙丙医院>65%,二级甲等医院>50%,二级乙丙医院>45%。
红细胞使用率:三级甲等医院>50%,三级乙丙医院>45%,二级甲等医院>40%,二级乙丙医院>35%。
第六条 输血志愿书
临床医师在给病人输注血液及成分前,必须和病人及其家属签定输血志愿书。输血志愿书要求说明以下内容:血液的来源、所做的检测试验、输血传播的疾病、输血后的并发症、以及当前输血的必要性和输血后的危险性等。要求让病人及其家属充分权衡利弊,征得同意后,才能实施输血治疗。
输血前检测试验制度
第一条 试验要求
血清和血浆都可用于血交叉试验和抗体检测,最好是血清标本,标本使用限制在3天内。含有肝素等抗凝标本可用凝血酶或硫酸鱼精蛋白处理使其凝集析出血清。允许通过静脉输液口采集标本,但必须丢弃受残留静脉输液影响的前5ml标本。一般不允许使用溶血的标本,对急性溶血性贫血和烧伤病人的溶血标本。一般不允许使用溶血的标本,在试验前后必须作溶血程度的比较。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上的所有资料必须填写清楚并完全符合,否则应重抽标本。所有用过的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必须在1~6°C冰箱至少保存7天。所有试验都必须保证观察和记录同时进行,且记录和资料都必须至少保存5年。第二条 血型检测
要求完成病人ABO&RH正反定型,献血员血型仅做ABO正定型(必要时做RH血型),D阴性病人必须做Du试验确定。第三条 血交叉试验
要求完成盐水交叉试验和检测不完全抗体的交叉试验(酶法、聚凝胺法、抗人球蛋白法)。除紧急用血、自身输血外,所有输入红细胞及混有5ml以上红细胞的其他血制品均要求做血交叉试验。
第四条 其他
其他必须开展的试验由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抗体鉴定、新生儿溶血病的全套试验,儿科及产科的全套试验等。
医院血液及成分发放制度
第一条 准备
1.冷沉淀物和新鲜冷冻血浆在37°C的水浴箱中融化即可使用,也可放入1~6°C冰箱保存,但不超过24小时。
2.全血和红细胞制品可直接使用,如需要加温,则加温器和血制品温度都不得超过38°C。3.血小板和粒细胞一般在采集后6小时内使用。第二条 检查
发出血液前,应检查血袋是否破损、封口是否严密、血液外观是否正常。如发现血袋破损、封口不严有渗漏、血液中有大量凝块、血浆和红细胞交界面不清或出现膜状物、血浆出现溶血浑浊变色、袋中气泡增多或血袋肿胀等各种不正常的现象,一律不得发出使用。有疑问的血液应做细菌培养和追踪观察,以确定是否重新使用。第三条 标签和资料核对
血液及成分标签上必须含有种类和数量、储存温度、失效日期、血型、献血员资料、病人资料。并核对输血单上的资料和血袋上的资料,完全无误后方可送走。第四条 退回和重新发放
血液及成分离开输血科后,必须立即输注,决不允许长时间放在室温或放入其他无严格温度监测的冰箱。除手术室、急诊室、监护室以外,原则上逐袋领取,现拿现输,不得在血库以外的部门储存。血液离开输血科后,原则上不能退回。因固未使用的血液及血制品,应在30分钟之内退回输血科(中心血库)。血液及成分重新发放必须获得下列信息,血袋无破损及封口未被打开,在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始终处于要求的温度保存范围,已对该血液及成分重新发放作了登记以确保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追踪监测。
医院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条 血液及成分输注前的处理
1.需加温的血液,应在具备有温度显示和报警系统的加温器中进行,但血袋或送血管道的温度不得超过38°C。
2.除了生理盐水和USP能加入到血液中以外,其他溶液和药物不得和血液混合使用。3.血液及成分的照射剂量至少为25Gy,它主要用于接受宫内输血的婴儿、免疫不全或免疫损伤的身体、获知接受了血缘亲属血制品的受体、接受骨髓移植的受体。第二条 输血途径
根据临床情况采用单通道或多通道途径输注 第三条 输血量和输血速度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决定,输血速度一般为5~10ml/分(血小板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以较快的速度输注)。第四条 输血方法
可采用间接重力滴注法和加压法。
输血不良反应管理制度
每个输血科(血库)都必须有怀疑输血反应的检测、报告、评估体系。输血病人的所有副反应都应视为潜在的输血反应,对疑为输血反应的病例,负责病人的医务人员必须马上通知主管医生和输血科。输血科在接到报告单后必须立即对疑为输血反应的病人进行评估,并填写输血反应单,但不得延误病人的临床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体征和症状:发热、寒战、胸痛、低血压、恶心、潮红、呼吸苦难、血红蛋白尿症、休克、广泛出血、少尿或无尿、背痛、输注点疼痛。第一条 溶血性输血反应 1.相应措施
根据病人寒战或发热情况,考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相关人员必须马上做到下列工作(1)马上停止输血以限制输注的血液量,并通知主管医生。(2)输注生理盐水以保持静脉的通畅。
(3)在病人的床边检查所有的标签、输血单、病人资料,确定输注的血液是否用于指定的病人。(4)立即向输血科人员报告。
(5)从病人哪里抽取新的贴有标签的标本(防止溶血),并将标本、血袋(不管是否含有血液)、输血器材、静脉输注液及所有有关的标签和单子尽快的送交输血科。
(6)在主管医生和输血科人员指导下,松另外的血、尿标本作急性溶血的评估。2.必要检查
如临床建议有HTR的可能,则必须做下列检查:
(1)检查病人的标本和献血员血液的一致性,如不一致,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查寻特定的记录以决定病人的标本和献血员的血液及成分是否被认错或发放不正确,排除对另外病人的危险可能性及特定的诊断以后,在逐步检查输血操作步骤,以发现错误。(2)对比反应前后病人标本的血清或血浆,在输血后标本中出现粉红色或红色则表明来自献血员破坏的红细胞的游离的血红蛋白,5ml红细胞的血管外溶血就可发生肉眼可见的血红蛋白血症。因抽取标本及另外原因造成的机械性溶血也可产生同样的结果,如有怀疑,则重抽标本,并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3)如输入的不配合红细胞没有迅速被破坏,则输血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或带有混合外观。如果在反映后数小时抽取标本,由于抗体和补体结合的红细胞可以被迅速破坏,故DAT试验可能阴性。非免疫性溶血可能产生血红蛋白血症,但DAT试验应该阴性。无血红蛋白血症和DAT试验阴性则可认为不存在急性免疫性溶血反应。3.实验调查
(1)重新检测病人输血前后的ABO&RH血型,输血后标本在镜下出现混合外观则提示不配合的献血员红细胞的存在。如在病人前后的两个标本中ABO&RH血型不相同则提示病人标本出现错误,必须重抽加以确定;另外也需考虑献血员的血型和标签上的血型是否相合。如上述都能肯定,那么错误就发生在血交叉试验上。
(2)将输血前后的病人血清和血袋中的红细胞重新做血交叉试验,结果阳性则表明输血前的血交叉试验发生错误,可能是拿错献血员的标本或观察血交叉试验结果错误。如果有可能,则最好拿去输血前献血员的红细胞和输血前后的病人血清做血交叉试验,如输血后标本出现阳性结果则提示迟发性HTR的可能,特别是标本在输血后几天抽取。(3)重新对输血前后的病人血清作抗体筛选,阳性结果必须做献血员相对应的红细胞抗原检测。检察病人和献血员有无不完全抗体的历史,献血员有抗体应做次侧血交叉试验,如仅输血后标本抗体筛选阳性则提示存在近期输注的血制品的被动抗体或再生抗体反应。第二条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的调查
1.如发现血袋中细胞或血浆呈棕红或紫色、有凝块或大的团块、血浆不透明或浑浊、有气体或特殊的香味等情况,立即拿取血袋中的血标本在不同温度下做细菌培养,进行细菌革兰氏染色或DNA染色。
2.检查血袋中血浆是否含有游离血红蛋白,如存在则必须考虑有可能是以下因素造成的,如运送、保存、处理时不合理的温度损伤红细胞、注射药物或高渗溶液、细菌污染等。
3.检查输血管的血浆中是否含有游离血红蛋白,如存在则可能是输血前管子含有高渗溶液或右旋糖酐,但必须是管子中溶血而血袋中不溶血。
4.病人和献血员内在的酶缺陷(G6PD)或镰型红细胞贫血或PNH病人也可能引起血管内溶血,并非输血造成。
5.考虑机械性溶血的可能性,如滚动泵体外循环,加压输注泵。6.考虑由高渗或低渗溶液进入血循环造成的渗透性溶血。7.排除各种原因造成的肌红蛋白血症。
新生儿及产科病人输血管理制度
第一条 新生儿红细胞输血的指导方针 1.出生时恢复血球压积>0.4.2.在需要换气和氧气支持或发泔心脏病存在的婴儿维持血球压积>0.4.3.在新生儿治疗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呼吸暂停等期间维持血球压积>0.3。4.需纠正因实验室检查而导致>10%血液丢失的患者。第二条 新生儿血液的要求
1.小容量包装红细胞悬液,可分离成20ml等。
2.校正血球压积,用自然沉淀全血法获得的红细胞浓缩物,其血球压积大致为0.65,一般认为是较为适合新生儿输血的血球压积。3.一定范围的PH和电解质。
4.除非需要替换凝血因子,一般不建议使用FFP。
5.由于血容量较少,输血小板要求相合的血浆。如绝对有必要输不相合的血浆,则应最大可能的减少血浆量及用白蛋白或生理盐水重新混悬血小板,最好是用富含血小板血浆,推荐剂量7.5~10万/ul的血小板悬液5~10ml/Kg。
6.粒细胞输血则要求从CMV阴性的供体中获得,并应照射杀灭淋巴细胞,推荐剂量为1X10^9/Kg。第三条 血交叉试验
1.如果做过ABO&RH血型鉴定,则以后可以省略检测ABO&RH血型,而直接选择ABO&RH血型相符合的血液。
2.如果先前抗体筛选试验阴性以及未接受过含有不完全抗体的血液,及所有输注的红细胞制品都是O型或ABO&RH相合的,则新生儿期间抗体筛选和血交叉试验都可以省略,婴儿和母亲的血浆和血清都可以作试验。
3.如从婴儿或母亲的血清中检测到不完全抗体,则应选择无相对应抗原的血制品。4.如连续数天输血,则每一个血标本都必须做抗体筛选,阴性则科省略血交叉试验。第四条 RH免疫球蛋白治疗
所有接受过分娩、流产、侵入性产科操作的妇女都应测定RH血型,RH阴性的妇女应接受RH免疫球蛋白治疗,最好在羊水诊断后72小时内及另外引起胎儿母亲出血的操作或妊娠末期。除了胎儿是RH阴性的和分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指征。防止产生D抗原免疫性的RH免疫球蛋白治疗也适合接受过D阳性血制品(血小板、粒细胞等)的D阴性的病人。第五条 宫内输血和宫内换血 为了治疗胎儿的贫血或溶血,对于妊娠20周以后的胎儿,在有经验的的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可采取宫内输血和宫内换血。血制品要求使用5天内的血型为0型的RH▔或无针对母亲血清中抗体的抗原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和去甘油红细胞,其血球压积至少为0.8或更高。一旦开始宫内输血,必须每两周输注一次,直到分娩,输血剂量根据胎儿重量和年龄而定,一般为75~175ml。换血的指征有HDN,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DIC、红细胞增多症。
自身输血医疗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一般管理规定
自身输血是指受血者和献血者都是同一个体的输血方法。1.供自身输血用的血液及成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暂时不用的,必须妥善保存,其上应注明“仅用于自身输血”,并标明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及病历号、使用日期等。
2.用于自身的血液可以不做任何项目的检查,但如用于他人、则应按献血员的标准检验。3.在行自身输血前,应在患者床边以输血前管理卡查证其ABO血型分类。4.建议自身输血的缓则,应向其说明这种做法的风险、利弊及程序。
5.为自身输血而采血,应事先得到有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书面认可,且应在下述初步检查结果正常时方能进行全面临床检查,血管系统的能力(主要的静脉),皮肤的条件附加检查、心电图、肺部X线透视、血及尿电离子、血象、凝血测定。第二条 术前自身输血
1.为自身输血而采血,应事先得到主管医院及血库医生的书面认可。2.对年龄的大小无严格的限制。3.采集的血量取决于病人的体重。4.病人血红蛋白≥110g/L,hct≥0.33.5.采血的频率取决于输血科医生和主管医生,但最后一次采血至少在手术前72小时进行。6.考虑菌血症或正在治疗的菌血症病人不得进行自身输血。第三条 手术时自身输血 1术中血液稀释(IH)普通手术病人的选择:预计丢失的总血量接近1~2L、血红蛋白>120g/L、无冠心病、无阻塞性肺部疾患、无肾脏疾患、无严重的高血压和肝硬化、无凝血障碍。
心脏手术病人选择:血红蛋白>140g/L,无不稳定的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排放片段<0.5或心指数<0.25L/min/m^2/、左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休息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肺功能损伤。
2.术中血液收集(IBC)
收集无菌、无肿瘤细胞污染的手术视眼中血液,并用机器清洗细胞后,重新输入患者体内。3.术后血液收集(PBC)
收集术后引流管中的血液,不处理或处理后回输给患者。第四条 手术时自身输血的注意事项
1.术中所收集的血液不得用于其他病人。
2.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保证收集的血液无菌及成分的正确性。使用的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如血液在输注前加温,则应注意温度不超过38°C。
3.应该按完整的书面协定保持收集步骤,包括抗凝剂的选择、处理用的溶液、给收集的血液贴上标签、防止和治疗副反应的步骤。
4.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以前应保留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开始计时)、在开始收集后8小时之内收入1~6°C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5.在无菌条件下收集和处理的、并用生理盐水、USP洗涤的术中血液,如不立即输注、则在输注以前在下列条件下保存: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开始计时)、在开始收集后8小时之内收入1~6°C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6.如不按上述手段收集的术中血液应在开始收集后6小时内输注。7.在术后和外伤后收集的自身血液应在开始收集后6小时内输注。
临床用血审核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临床科室用血,必须根据输血原则,推广成分输血,严防滥用血源,临床科室用血由医院输血管理科血库协助购血。
第二条 血库必须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购进血液,不得使用无血站名称和许可证号标记的血液。
第三条 预约血办法;患者需输血时,应由临床主管医师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输血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临床医生应逐项认真填写输血单,值班护士按医嘱行“三对”后,给患者采交叉血,试管上应贴标签,并注明科别、姓名、住院号,于输血前一天(或当天)送血库(急症例外)。第四条 血库人员根据临床各科室预约血量,应及时与血战联系,备好各型血液,保证临床用血量,不得有误。
第五条 血库工作人员接收标本时,应逐项进行认真核对,无误后将标本收下备血。
第六条 血库所备各型血液,应有明显的标志,分格保存在4°C冰箱内,并随时观察冰箱内温度变化。
第七条 血库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血液交叉试验操作规定进行交叉试验,必要时复查血型,并观察全血、应无脂血、无溶血,血袋应密封,绝对无误,方可发出。
第八条 护士为患者输血时,应认真核对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及交叉结果、储血号和供血者姓名、采血时间、血型等输血单上的各个项目,无误后方可将血液给患者输注。第九条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情况,如果输血后患者出现严重的反应,要保留供血袋及输血器械备查,并由主管医师及时向血库说明情况,上报血站一并查明原因。
工作计划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输血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此,我们不仅注重自身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全区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业务和管理水平,而且注重血液安全的宣传、注重规章制度的落实,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医院医疗临床血液质量管理,有效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今年,我院将继续根据工作职能,在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最终达到血液安全、有效的目的;具体计划如下:
(一)为提高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水平。
以培训教育为抓手,加强对临床医生的业务培训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合理掌握临床输血指征,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做好血液开源节流工作。
(二)加强血液冷链管理,确保血液安全。
冷链是一套用于血液和血浆储存和运输的系统,以安全的方法维持血液及成份制品的各项功能。不仅领取血液的人员资质要到位,而且领取血液的设备也必须符合冷链要求;为保证血液安全。
(三)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严格按照国家《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要求,督促建立规范的用血制度,并做好年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考核检查工作。
1 临床输血科管理工作重要措施
1.1 完善输血科管理制度:
完善输血科管理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借鉴其他医院的有效管理制度, 再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医院输血工作发展的规章制度。相关管理制度包括交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双签名制度等[1]。工作人员进行交接班前一定要将手上的工作做好才能进行交接, 以免出现程序错误。建立有效的岗位责任制度, 采取责任奖惩制度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在进行输血工作时, 血库中血液的存取必须要实施双名制, 不可由单方面做决定, 以确保输血的质量与安全。随着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加深, 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不断发生, 因此, 医院输血科管理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相关规定, 必须完善输血相关文书及检测程序, 避免因输血带来医疗纠纷, 依法管理是对患者及医护人员自身保护的需要[2]。输血科还要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系统, 做好输血信息的记录工作, 便于保存与查找。
1.2 加强输血质量与安全管理:
输血安全的有效保障是输血科工作的重要任务, 而质量管理是输血科的立身之本, 是输血安全管理的前提。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应当充分发挥临床输血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使其重视有关医院临床输血的各项管理工作。加强输血管理工作中的质量管理是输血科管理工作的重点, 所以必须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用血工作流程》、《临床成分输血考核办法》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 强调输血管理委员会在输血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3]。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质量监督及考核制度, 对医师及相关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监督与考核, 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及合理性, 还要严格控制成分血的比例, 保证输血的合理性。输血质量管理必须在规章制度的指导与制约作用下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并增强其岗位责任感, 以确保输血工作的质量管理。通过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及人才在输血工作中的作用, 提高医院输血科管理的有效性。1.3加大人才与技术投入:输血安全是输血管理的重点内容, 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是输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因此必须加强输血前的检查工作。由于输血科成立的时间较短, 相关体制也不够完善, 所采用的输血技术也较为传统, 而且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要提高输血工作的安全有效性, 改变输血科管理现状, 必须加大先进的技术及高素质人才的投入。微注凝胶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医院输血科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基础, 所以加强输血技术投入对输血科输血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 为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4]。同时还要定期对输血科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职业责任感。在进行培训时应注重其基础知识及专业操作技术的培养, 实现输血工作的高效性。输血科内部质量管理应当建立质量管理小组, 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的标准, 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小组的监督作用。只有做到奖罚分明, 才能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制度对临床安全用血的保障作用。
1.4 保证良好的环境:
由于血液及其制品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要求其必须保存在相当清洁的环境中。输血科应该按照卫生部感染要求将其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及清洁区。医院应高度重视各科室的清洁工作, 重点对输血科中的配血室、储血室、发血室及实验室等与输血相关的科室进行定期消毒, 重点在技术规范要求下对输血科专用的冰箱进行定期消毒与养护, 每周消毒并清洁一次血库冰箱, 并使其保持在恒温状态。临床用血输注完毕后, 必须将废血袋送回输血科, 并将其放入输血科的冰箱中, 至少保存一天, 然后按照感染的要求进行统一处理。在输血科管理工作中, 应该将输血质量安全管理放在首位, 良好的空间环境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前提, 对工作质量有保障作用。
1.5 加强信息化管理: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提高输血科管理信息化程度是实现管理工作高效性的重点, 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专门的输血科管理系统, 既信息网络平台, 在输血科管理系统中再设置血库信息管理系统。输血科管理系统主要负责血液资源的管理, 血液信息系统包括血型检查登记、血型检查报告、抗体筛选检验报告、血液入库、血液储存、血液供应及其他输血科管理方面内容[5]。输血科管理系统能及时为输血科工作人员提供准确有效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手段, 确保血液的质量满足各科室的需求, 从而保证患者用血安全。输血科系统及血库信息系统作为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 血库信息系统能有效地促进输血科管理工作的进行, 可以随时提供血液信息, 还能通过对患者配血资料及用血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整理, 形成信息资料档案, 确保患者用血安全。血液管理与医院之间的内部联网能减少医院的工作量, 还能有效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信息化的管理是输血科管理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是输血科面临的一个挑战, 由于输血科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普遍较低, 所以在操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利于发挥血库信息系统及输血科管理系统的作用, 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操作能力是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作用的前提, 可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 确保其操作技术满足要求。
2 总结
输血科作为一个新型的学科, 管理工作的责任重大。输血科管理工作需要全体输血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通过完善输血科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加大人才与技术投入、保证良好的环境及加强信息化管理等措施以实现输血科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输血管理工作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重视输血管理工作中的质量与安全管理, 通过加大技术与人才的投入及信息化管理提高输血管理的效率。加强输血科管理对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确保人们输血及用血安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马云龙, 张淑敏.关于加强输血科管理与临床输血纠纷的防范[J].吉林医学, 2012, 16 (9) :136-137.
[2]玛依拉.浅谈加强输血科建设及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13 (3) :317-318.
[3]魏荣旋, 罗斌, 杨光武.遵义地区县级医院输血科建设构想与管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6) :241-242.
[4]彭芳, 孙明仙.内江市部分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及输血科 (血库) 现状调查[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11 (9) :175-176.
(一)认真贯彻执行输血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控制输血医疗质量的规章制度,实施方案并监督实施。
(二)根据控制输血医疗质量的要求,对本医院输血科的设置和工作
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三)研究并确定本院的输血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
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四)研究并确定本院的输血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
因素以及采取的控制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输血医疗质量工作中的责任。
(五)研究并制定本院发生输血医疗质量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六)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输血医疗质量管理
方面的问题。
(七)根据本医院输血情况,提出合理用血的指导意见。
(八)其他有关输血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事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郑州城市学院伙食管理委员会简称伙管会,是代表和维护全校学生正当权益,配合学校后勤部门管理食堂的群众性监督自律组织,是联系同学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伙管会在学工部、校团委、后勤服务集团的领导下,在校团委和后勤服务集团饮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伙管会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第二条:伙管会经我校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由我校各院系学生代表组成,是代表和维护广大学生正当饮食权益的群众性组织,应当在沟通学校和学生、学生和食堂员工、学生和学校后勤部门之间充分发挥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伙管会以“服务同学,锻炼自我,参与伙食民主管理,促进伙食水平提高,反映广大同学心声。”为宗旨,以“合理公正、求真务实”为会训,以维护师生正当饮食权益,监督保障校园饮食卫生安全,促进我校文明就餐风气形成为工作中心,始终坚持以同学利益为根本,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认真贯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十二字方针,致力于为建设和谐师院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条:伙管会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以沟通学校和学生、学生和食堂员工、学生和学校后勤部门之间的了解,丰富同学和食堂员工的文化生活,锻炼会员的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培养了会员的实干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为会员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条:伙管会主要工作内容:
1、监督检查我校大小食堂及其操作间的卫生状况,及时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书面总结并反馈到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督导检查我校食堂师傅的不文明行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反映;负责全校各小卖部、商店出售小食品的质量(主要是保质期限)的检查。
2、配合食堂管理人员维持食堂内学生正常就餐秩序,宣传文明就餐,督导广大同学在餐厅就餐时,形成自觉排队、文明礼让、有序就餐、自觉回收餐具等良好习惯,对同学就餐时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予以制止,以促进我校形成文明就餐的良好风气,为构建文明师院、和谐师院做出贡献。
3、对我校各学生食堂伙食的质量、价格、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提出合理化建议;揭发、检举、制止损害就餐同学利益的行为,建议有关部门予以处理;对窗口服务进行监督,对广大同学反映的服务态度差的服务员建议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4、收集广大同学就餐投诉意见,向饮食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及时反映并提出建议,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经常深入同学当中调查了解广大同学对于饮食服务工作的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到饮食服务中心,以进一步促进我校饮食服务工作水平的提高。
5、定期开展有关饮食健康、文明就餐、节约粮食等主题公益活动,促进广大同学养成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配合饮食服务中心做好有关饮食服务的宣传工作,定期出版《伙食简报》,广泛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学校主管部门和饮食服务部门的工作。
6、定期召集各院系学生代表开展饮食服务工作学生座谈会等活动,促进广大同学对于饮食服务工作动态的了解和支持,增进广大同学与食堂之间的理解,使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到伙食民主管理中来。
7、积极配合学校有关部门搞好困难学生的营养就餐调查工作,组织开展食堂帮厨及在食堂内的勤工助学活动,切实解决特困同学的实际问题。
8、每学年定期在学生
与饮食工作人员、炊事员之间举办一些联谊活动,丰富广大同学和食堂工作人员的文化生活,增进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培养;定期开展最佳食堂、优秀服务窗口、最佳服务员、最佳厨师的评比活动。
第五条:伙管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有关重大决定须由全体委员会讨论通过并经主管部门领导批准方可生效。
第二章 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能
第一条:全体委员会:伙食管理委员会全体委员会简称全会,由我校各院系符合相关条件的学生代表组成,是伙管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以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中全体委员的意志,通过协商讨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体委员会代表我校全体学生的利益,对我校全体学生和上级有关部门负责。伙管会全体委员会由伙管会常务委员会负责组织召集。全体委员会实行任期制,每一届全体委员会任期一年。
第二条:常务委员会:伙食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简称常委会,负责伙食管理委员会全体委员会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伙管会全体委员会闭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代行全体委员会一切职责。伙管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在全体委员会闭会期间审议决定伙管会一切重大事务。常务委员会对全体委员会负责,常务委员会定期需向全体委员会会议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常务委员会一般由常委会主任、秘书长、副主任、各部室副部长级以上成员及各院系常务委员组成。
第三条:主任委员:
1、负责伙管会的重大工作方向、项目的制定与调整;
2、负责伙管会与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3、伙管会主任委员一般由我校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有关领导兼任。
第四条:秘书长:
1、全面负责伙管会日常管理工作;
2、主持召开部长工作会议,监督各部门积极有效的履行其职责;
3、负责制定伙管会工作计划,并负责、督促、检查各部工作开展情况;
4、做好伙管会工作总结,及时把有关情况向上级汇报;
5、定期做好对各部近期工作计划的讨论与研究,指导各部做好各项工作。
第五条:副主任委员:
1、协助秘书长做好各项工作;
2、直接领导伙管会所属各职能部门,做好分管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对各部的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和监督;
3、按照伙管会常委会的各项决定,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第七条:各部室部长、主任:负责伙管会各部门具体工作,各部室部长、主任为本部门第一负责人。
第八条:各部室副部长、副主任:各部室副部长、副主任协助并配合部长、副主任做好各项工作。
第九条:郑州城市伙食管理委员会设办公室、卫生监督部、宣传部、文艺部、文明督察部、信息部六个职能部门,负责伙管会日常具体工作。各部门设部长级委员一名和副部长级委员一至三名。各部门具体职责如下:
办公室:
1、负责伙管会工作计划、总结及有关文件和材料的起草工作;
2、协助伙管会秘书长、副主任督促检查各部门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并做好日常考勤记录;
3、负责组织安排伙管会各类会议,确定议程,做好记录,重要会议应形成纪要,并督促检查会议决定的执行情况;
4、根据伙管会决定,负责协调组织多个部门共同办理的综合性工作及伙管会的有关重大活动;
5、负责伙管会新任委员、新任干部的培训工作,包括卫生检查工作培训、基本公文写作培训、活
动组织策划培训等,使之迅速了解伙管会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6、培训工作按照《伙管会章程》、《会议制度》、《组织纪律及奖惩条例》、《卫生检查条例》、《换届竞聘选举具体实施细则》等文件进行,分定期与不定期进行,需定期组织新任委员干部培训及卫生检查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卫生监督部:
1、负责监督检查我校大小食堂卫生状况,及时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书面总结并反馈到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
2、负责全校各小卖部、商店出售小食品的质量(主要是保质期限)的检查。
3、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安排工作;
4、负责每周卫生监督检查情况的汇报工作;
5、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饮食保健知识交流活动、知识讲座、高校伙食管理经验交流会等各种活动。
文明督察部:
1、负责督导广大同学在餐厅就餐时,自觉排队有序就餐,自觉回收餐具,维持校内学生就餐正常秩序;
2、督导检查我校食堂师傅的不文明行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反映;
3、促进我校形成文明就餐的良好风气,为构建文明师院、和谐师院做出贡献。
信息部:
1、及时了解我校学生饮食工作动态,定期出版《伙食简报》,以增进我校广大同学对于饮食工作的了解和参与;
2、对伙管会开展各项活动及重大事件的摄影、拍照等工作,以留下相关摄影资料并及时撰写好活动通讯稿,重大活动须发送到广播站、学校团委、后勤服务集团网站、院报、《学馨苑》刊物;
3、每月定期将收集的我校广大同学对于我校饮食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向我校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反映;
4、不定期的做市场饭菜价格调查;
5、做好伙管会网站的更新维护工作。
第十条:伙管会实行层级负责制,即:各部门对全体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负责,全体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对我校全体学生和上级有关部门负责;副部长向部长负责,部长向主管副主任委员负责,副主任委员向秘书长及主任委员负责。秘书长及主任委员向上级有关部门负责。
第三章 委员
第一条:凡取得郑州城市学院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承认本会章程,志愿加入伙管会,履行相关入会程序,经过相应考察期后,可成为郑州城市学院伙食管理委员会委员。伙管会干部委员实行聘任制,由主管伙管会的上级部门颁发相应聘书。伙管会委员享有基本权利,履行基本义务。第二条:新任各院系伙管会委员的产生采取同学自愿报名参加竞聘和各院系团总支学生会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每个院系的各年级原则上应有1名委员名额。伙管会新任委员名额应参照各院系学生人数之多寡,相对平均分配到各院系,原则上各院系委员人数应在4至8名。
第三条:伙管会新任委员必须经过三个月的考察期合格后方能转为正式委员,否则为非正式委员。非正式委员不享有表决权,其他权利同正式委员。常务委员必须为正式委员。伙管会副部长级以上成员,在每年主要干部换届竞聘选举结束后,由新任主要干部(副部长级以上成员)组成的部长会议暂时代行常务委员会职责,直到到新一届全体委员会成立后,可选举产生各院系常务委员,以正式成立新一届常务委员会。各院系常务委员原则上在各院系伙管会正式委员中选举产生,人数应控制在在一至二名,以提高常委会工作效率。伙管会秘书长一般兼任常委会
主任,副部长级以上成员原则上直接成为常务委员,其人数不在各院系常务委员人数限制范围之内。
第四条:委员的基本权利包括:
1、委员享有参加伙管会全体委员会会议的权利,并享有全体委员会会议的发言权和表决权;
2、委员有讨论伙食管理委员会工作的权利、有通过各种正常途径和采取适当形式对伙食管理委员会所有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和监督并要求做出答复的权利;
3、委员有向伙食管理委员会反映,或通过伙食管理委员会向学院领导及有关部门反映伙食管理方面的问题的权利;
5、委员有对在餐厅中发现的问题,当场询问当事人并要求当事人做出解释的权利,委员有直接向当事人或各大餐厅负责人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第五条:委员的基本义务包括:
1、委员有自觉遵守伙管会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参加伙食管理委员会各种相关会议的义务;
2、委员有执行伙管会决议,服从组织领导,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维护伙管会荣誉的义务;
3、委员有关心我校饮食服工作动态,经常深入到广大同学中,了解广大同学对于我校饮食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总结,向有关部门反映解决的义务;
4、勇于揭露食堂(餐厅)损害同学利益的行为,维护广大同学的正当权益;
5、委员有积极参加和支持伙食管理委员会举办的各项活动的义务。
第六条:委员有申请退会的自由。连续一个月不参加伙管会全体会议,或工作表现极差的应由常务委员会议讨论后予以除名。
第七条:委员退会后,应交还一切有关工作用品,伙管会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委员的工作情况反馈到所在院系。
第八条:伙管会纪律是伙管会各级部门和委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伙管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对在伙管会各项工作及活动中,表现突出者,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奖励,具体奖励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对在伙管会各项工作及活动中,表现较差,视其情节轻重,应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伙管会纪律处分有五种: 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留职察看、撤职开除。伙管会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委员的奖励和处分情况反馈到委员所在院系。
第四章 伙管会的权利与义务
第一条:伙管会的职能不仅仅是监督食堂工作,参与民主管理,更重要的是配合食堂做工作,与主管部门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伙管会是权利与义务并存的学生组织。
第二条:伙管会应该积极履行自身义务,维护广大同学的切身利益,保持伙管会在同学中的良好形象,使同学充分信任伙管会,支持配合伙管会做好各项工作。第三条:伙管会有权对各学生食堂伙食的质量、价格、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权揭发、检举、制止损害就餐同学利益的行为,建议有关部门予以处理,有权对窗口服务进行监督,建议有关部门对服务态度差的服务员进行处理。
第四条:伙管会有义务帮助广大同学解决就餐中的一些问题,有义务会同食堂管理人员解决同学和炊管人员之间的矛盾。有义务宣传文明就餐,贯彻执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能力。在工作条件允许时有义务维持就餐秩序,对同学就餐时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予以制止。有义务组织好膳食工作的宣传,定期出版(伙食简报),广泛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学校主管部门和膳食部门的工作。有义务配合膳食部门搞好困难学生的营养就餐调查工作,有义务组织开展食
堂帮厨及在食堂内的勤工助学活动,切实解决特困同学的实际问题。有义务配合膳食部门开展最佳食堂、优秀服务窗口、最佳服务员、最佳厨师的评比活动。第五条:定期举行各种活动,定期召集各系学生会生活部部长及部分同学开展座谈活动。增加工作透明度,增进同学与食堂之间的理解,使广大同学积极加入到伙食民主管理中来。
第六条:伙管会应在每年十月十六日“世界粮食日”所在月内举行节约粮食等公益活动。
第五章 附则
第一条:本章程已经郑州城市学院伙食管理委员会全体委员会通过并报请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生效,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更改。
我单位广州血液中心是比较大型的采供血机构, 肩负着广州市无偿献血招募和血液采集与制备、保障辖区内130多家医院的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责任;同时也承担着广东省血液质量控制中心的职责。因此希望通过建设区域性临床输血监测系统实现广州市大部分用血医院 (含在广州市辖区内的省属和军队医院) 的输血规范化管理。该系统使用安全、可靠和先进的技术, 依托血液中心, 以Internet为载体来完成辖区内用血医院的联网安全以及数据的共享, 从而达到临床用血信息的集中管理以及统一监控的目的。因该系统涉及到血液中心、数十家用血医院以及卫生主管部门, 涉及人员情况复杂, 因此只有采用项目管理的手段, 对项目过程组中的不同过程和活动进行识别、定义、整合、统一和协调, 实现整体管理, 方可顺利完成项目的建设。
1 项目管理简介
项目指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范围内将有限的任务完成。那么项目管理是指要组织协调有限的资源, 对其规划安排以在一定的时间框架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同时, 完整的项目管理页包含对项目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评估总结。
项目管理是项目的一项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管理工作。项目的管理过程包括:制订项目章程、制订项目管理计划、初步范围说明书的制订、监督和控制项目的工作、指导和管理项目的执行、整体变更管理和项目的收尾管理。从项目的生命周期来说, 项目的管理贯穿项目的整个周期, 它是项目全过程的管理, 包括项目周期中的各种决策、项目多目标系统的平衡以及项目干系人间的横向沟通和协调等。
在现代化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 各类信息化项目开始越来越重视通过项目管理来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和完成效率, 从而提高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2 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
在临床输血监测系统这个项目中, 由于前期的项目启动工作做的比较充分, 项目的范围、工期、成本、采购等都通过合同进行了界定, 因此, 主要着重通过加强项目干系人的沟通管理、项目多目标的平衡、项目整体变更的控制以及通过绩效评估来加强过程监控、加强风险管理这几方面来进行项目的整体管理。下面分别就这几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叙述:
2.1 加强项目干系人的沟通管理
因这个项目涉及到的关系人比很多, 主要包括血液中心、医院、卫生局的用户等, 所以整个项目周期内必须加强项目干系人的沟通管理, 防止由于沟通不畅而使项目遭受失败。为此采用如下的方法:
2.1.1 实行接头人责任制
因这个项目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以及干系人众多, 在启动项目的前期先要选定沟通方式, 即采取接头人负责制, 每10家医院分配1名项目组的沟通接头人, 各医院也要有1个接头人, 无论什么问题均需要由双方的沟通接头人协调处理。这个方法在初期的需求调研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防止由于出现问题而产生无法解决和反馈的现象。
2.1.2 明确沟通方式, 减少形式主义
利用周例会制度进行项目组内部沟通, 解决上周出现的问题以及本周的工作方案。另外, 项目组人员平时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 能即时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邮件即时解决, 不可即时解决的召开临时会议解决。
2.1.3 利用多种沟通手段
采用碰头会、聊天工具、电话、邮件等方式加强项目的沟通交流。小问题及时沟通协调处理, 对复杂问题应召开临时碰头会, 需要后续解决的、比较严重的以及涉及面较大的要留存会议纪要, 必要时请相关人员签名盖章确认。
通过以上方法及时处理项目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防止出现影响进度和成本质量问题。
2.2 注意项目多目标的平衡, 以质量目标为重点
项目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 不同的目标在项目管理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需要, 其重要性也是不一样的。该项目对质量和进度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质量, 由于涉及多达数十家医院, 只要某个功能达不到标准, 都会引起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了质量的控制, 利用测试的手段来进行项目质量的控制。比如, 软件系统主要通过黑盒测试的方法, 采用规范测试详细对系统的各项业务功能以及性能进行测试;硬件网络系统应使用压力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吞吐量测试等确定该硬件系统能否支撑软件系统的运行。
另外,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上, 必须加强该项目进度的控制, 保证项目如期完成。在项目的前期, 采用快速原型的方法加快开发, 通过与用户的多次交互过程中不断完善需求, 减少后期返工几率, 加快进度;另外为了加快工期, 合理地划分了里程碑, 并对项目的任务进行了分解, 把项目分成血液中心端模块、医院血库端模块、卫生局端模块、数据接口、硬件网络系统等多个子任务, 通过定人员、定任务、定目标等原则, 让可以并行开发的子任务并行开发, 加快项目的进度。
2.3 整体变更控制
项目的整体变更控制过程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贯穿始终, 并应用于项目的各个阶段。由于很少有项目能够完全按照原来的项目计划进行, 因而变更的控制必不可少。该项目所建设的临床输血监测系统其实是HIS系统外延, 它继承了HIS系统需求复杂的特性, 其影响变更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方面的变更。一方面是由于本身系统需求的复杂性, 导致前期需求分析不可能一次把需求获取完整;另一方面是随着用户在测试系统的过程中逐渐对该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想法, 因此提出对需求的变更。
在该项目的变更控制上, 成立了CCB (项目变更控制委员会) , 由项目经理、血液中心方负责人、部分用血量大的医院血库负责人、配置管理员等组成, 规范了变更管理流程。当出现变更时, 必须提交变更申请表, 然后由CCB评估其对项目的影响, 如果对项目有利或者影响不大, 就予以批准并指定相关人员实施, 并监督其实施;如果变更对项目存在较大影响 (例如有的医院提出可否帮其把输血监测系统作为模块集成原有HIS系统中去而非只单独做接口的方式, 由于这超出了项目的范围, 如果实施会导致严重的进度拖延) , CCB需经过会议讨论, 可拒绝该变更申请或告知客户该变更可在下一版本实现。
由于该系统涉及的开发模块比较多, 开发人员人数也比较多, 为了规范变更控制, 一定要对项目中产生的代码、文档进行版本管理。所以采取开源的SVN作为版本管理工具, 制定版本控制使用规程, 可有效解决版本混乱的现象。
2.4 通过绩效评估, 加强项目过程的监控
项目工作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是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定期收集、度量和发布绩效信息, 并对被度量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估, 从而发现项目出现的范围、进度、成本偏差, 并进行分析改正, 以提高项目的绩效。对于该项目, 规定每个月底提交项目的绩效报告, 并通过挣值分析的方法预测未来的绩效, 然后把绩效报告发布给各相关项目关系人, 让他们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情况。当发现项目出现严重偏差时, 组织相关干系人的会议, 商讨通过相应的措施纠正项目的绩效, 使项目向着如期的健康方向发展。
2.5 加强项目风险的管理
项目的风险是每个项目都存在的, 在项目的整体管理中, 必须予以重视。经过风险分析, 发现该项目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①技术风险, 由于该系统涉及血液中心、医院、卫生局, 这些单位的联网采用什方式, 安全性如何保证等;②范围蔓延的风险, 由于该项目涉及多家医院, 因此一定会出现对功能的特殊需求, 有的会造成范围的蔓延;③进度拖延的风险, 由于该项目涉及数十家的医院, 即使开发阶段能够保证进度, 但是到这么多医院去测试上线能否按时完成都是一个重要的风险;④沟通风险, 如前所述, 该项目的项目干系人多, 很容易出现沟通不良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风险, 制定了风险应对计划, 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控, 可显著地控制项目风险, 确保了项目目标的完成。
3 结语
该项目如期上线运行, 多方用户广泛好评, 有效地规范了临床用血, 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目前, 该项目已经1年多稳定运行。其成功主要受益于有效的项目管理, 通过重点把握沟通、多目标平衡、风险控制、变更控制、过程监控来使项目的各要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协调, 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孟庆丽.我国输血领域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输血杂志, 2013 (1) :18-19.
[2]黄兵.医疗机构临床应急采供血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 (1) :91-92.
[3]陶玉秀.医院应用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 2005, 11 (21) :771-772.
[4]王新梅.采供血信息网络化管理在规范临床输血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1 (2) :868.
[5]林秀兰.医院项目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9) :199-200.
[6]潘一文.项目管理理念与方法在医院信息整合中的应用[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2 (12) :105-107.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章程】推荐阅读:
临床科室输血管理小组03-24
临床输血流程02-26
临床护士输血流程06-24
临床输血申请流程11-26
医院临床输血培训02-17
临床输血护理安全03-30
临床输血的相关知识06-29
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06-06
关于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通知03-07
输血管理委员会2014年工作总结03-1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