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美德活动总结(精选11篇)
一.活动主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活动背景: 2011年4月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故事《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朴实如生活本身——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15年来默默帮助病逝同学的父母。15年,15张汇款单,56封信,细细读来,其中饱含的同窗之谊、仁爱之心令人动情,蕴含的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中华民族美德令人敬佩。它是我们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三.活动目的: ①结合大学生活实际,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②结合大学生活实际,探讨青年学生如何让传统美德之花在现代绽放。
四.活动内容:
1.主讲人通过讲解PPT来开展 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团日活动。
2.讲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事例
3.同学们发言举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行动和措施 4.主持人总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益处 5.主持人总结应该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活动总结:
本次团日活动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展开,活动非常成功。通过本次团日活动,同学们学习了社会中弘扬传统美德的真人真事,感动于中华民族的美德经过传承,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在每个人心中,架起一架什么样的天平,决定着这个社会崇尚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我们应当全力宣传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大力弘扬高尚的精神,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一、充分酝酿,达成共识
国学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随着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重新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严,弘扬亘古常新的民族精神,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新时代赋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神圣使命。为了找到教育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我在普小担任课题负责人时,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不知道体贴父母、尊敬长辈, 不懂得兄妹谦让、长幼礼数,不知道待人接物、择友交往,不懂得勤俭节约。 鉴于此,课题实验中,我们把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作为抓好德育的突破口, 确立了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给学生以做人、 做事、做学问和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 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新课题和新思路,在全校开展以“国学经典名著” “美文佳篇”为主要内容的诵读活动。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经典名著诵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为此,我们提出诵读的基本原则是不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课外诵读,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让它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和外地经验,给各级学生规定不同数量和内容的诵读任务,确定各学段的诵读目标,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晨读,每周拿出一节作为诵读课,每学期开展一次诵读会,每学年组织一次专项诵读达标测评。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是整班背诵,渲染气氛。 在规定的诵读时间,领读员带领大家先读熟再背诵。同学之间、班级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二是组织队会,人人参与。召开以经典名著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由学生策划、自找资料,或介绍诗人的轶闻趣事,或讲著名诗人的故事,或赏析名诗名句,或谈自己背诗的体会,生动活泼的班队会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选诗配画,陶冶情趣。四是表彰奖励,及时评价。采取各种形式的背诵检查方法,测评学生背诗数量和质量,评选出班级“背诗小能手”和优秀班集体”。我们组织的千人经典诵读活动,气势宏大,场面壮观,意义深远,颇受点赞。
三、知行统一,注重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开展好经典诵读活动,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实效。首先,激发学生主动性,是确保经典诵读活动发挥效益的核心。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积极性,我们把诵读活动与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起来,谁背得多就奖谁“诵读章”; 在班级设擂台赛,谁背得多谁就是“擂主”。还争取家长配合,让学生逢节日和家人生日时背几首古诗作为礼物献给亲人。同时,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引领,不断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学生背诵古诗初觉新鲜,但不得要领的问题,我们从实际出发,摸索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针对学生背诵一段时间感到枯燥、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师们从背诵中找规律,先从简单的开始,从琅琅上口的开始。先领诵,然后齐诵,再全班反复诵读, 在诵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几年的风雨兼程,我们收获到了耕耘的快乐和追梦的成功。
一是校风正学风浓。朗朗的书声遍布校园,学习氛围日趋浓厚。学生读懂了惜时,读懂了“温故而知新”,主动学的多了; 迟到的少了; 小小古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使学校风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是学生人文素质普遍提高。通过持续开展诵读活动,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语言文字能力和朗诵水平。特别是开展经典名著诵读年级 “手拉手”互动活动,使低、中、高年级学生了解了各自的生活,加深了友谊, 增进了情感,学会了共处。
三是达到了教学相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教师和家长是实施经典名著诵读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学生诵读主动性的增强,使得老师和家长在教的过程中,不得不先去补好这一课。这样从最初老师和家长看着学生读,逐渐发展到老师和家长辅导学生读,一起读,真正达到“教学相长”,使得老师、家长的传统文化水平在“教与带”中提高。我们认为,经典名著诵读活动看似是一项实施对象针对性很强的活动,实际上它正在全社会范围内扩大和延伸,在社会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经典诵读”这一课题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摸索的行动研究过程,需要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要求应因人而异,重激励,忌强迫,不让学生觉得是负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要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携手并进,勤奋研究,经典诵读这一国粹必将得到有利传承。开出更为绚丽的生命之花。映出美丽的中国梦,映衬亘古的华夏文明。
摘要:国学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弘扬传统文化,和谐发展,不断探索以经典诵读为切入点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蔺相如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主要人物。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古汉语基本知识和文学常识等方面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领悟蔺相如这一历史人物的美德与智慧,形成对其大智大勇、洞察明辨、机智灵活、顾全大局的整体印象,并从细微之处予以感悟。
秦王假意要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赵国君臣面临困境:一是璧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而“勿予秦,即患秦兵来”;二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讲出一段蔺相如劝阻自己投靠燕国的往事,作为推荐相如的理由。蔺相如认为:“君幸于赵王”,所以“燕王欲结于君”,在“赵强燕弱”的条件下投靠燕国,结果只能是“束君归赵”。看清本质,指明利害,给人初步形成“有智谋”的印象。在接受秦王召见时,蔺相如对情势进行了分析:秦强赵弱,秦以城易璧,赵“不可不许”,不许秦璧赵“曲”,不予赵城秦“曲”,赵国不能选择理“曲”的不利地位,再次显示了蔺相如高度的政治明辨力和洞察力。在“王必无人”的条件下,蔺相如毅然决定“奉璧往使”,并表示“城不入”则“完璧归赵”,显示了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勇气和决心。
蔺相如奉璧使秦,与秦王斗智斗勇,审时度势,恰当应对,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完璧归赵,秦赵暂时维持了和平关系。这一过程凸现了蔺相如有勇有谋、机智灵活的品质和以死报国的精神。
秦王得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并“无意偿赵城”。对此,蔺相如的对策是:首先,假称“璧有瑕,请指示王”而取回玉璧,夺回主动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只有玉璧在手,才有与秦王讨价还价的资本,否则一切都会被动。然后,义正辞严,斥责秦王的失礼(赵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斋戒五日,派使者奉璧拜书,何等庄严郑重!秦王却“礼节甚倨”,得璧后还让美人观看来戏弄使者),表明自己取还玉璧的正当性。最后,以死护璧。蔺相如“持其璧睨柱”(这是绝妙的动作神态描写),以“玉碎”要挟秦王,一方面反映了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看透了秦王的本质。以秦王之贪婪,是不会轻易让他梦寐以求的和氏璧“玉碎”的。
秦王害怕蔺相如真的损坏玉璧,向相如赔礼道歉,并“召有司案图”,佯指划给赵城。对此蔺相如有着正确判断(秦王又在使“诈”),于是提出秦王必须“斋戒五日”“乃敢上璧”的要求。这样做,首先是为“使其从者……归璧于赵”争取了时间,是缓兵之计。另一方面,维护了赵国的威严,压制了秦王的傲气。秦王斋戒五日,设礼接见蔺相如,索取和氏璧。相如向秦王通报了已经归璧于赵的事实,并有理有据的阐明了赵国的态度和立场:归璧于赵是处于对秦国的不信任,因为“秦自穆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秦强赵弱,如果秦国先割十五城给赵,赵又怎么敢不给和氏璧而得罪秦王呢?问题摆在桌面上,核心是秦给不给赵城,不是赵给不给秦璧。选择权看似交给了秦国,主动权实际上留给了赵国。蔺相如把“璧”和自己的性命,都捆绑在秦赵关系上,使秦王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不得不有所顾忌,不仅没有加害相如,而是“厚遇之,使归赵”。蔺相如以他的智慧和勇气,完璧归赵,粉碎了秦王的诈璧企图。
渑池会前,蔺相如以维护国家尊严为目的,劝促赵王赴会。渑池会上,蔺相如以过人的胆略,与秦王针锋相对,冒死还击秦王对赵王的欺侮,维护赵王尊严。蔺相如要“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面对兵刃相加,相如“张目叱之”,不仅“左右皆靡”,秦王也只好极不情愿地“为一击缶”,蔺相如的胆略和气概令人赞叹。渑池会后,蔺相如被拜为上卿。面对战功卓著的廉颇的嫉妒,蔺相如采取了避让的态度。他的观点是,秦国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既惧惮于蔺相如的政治胆略,又害怕廉颇的军事才干。二人紧密配合,于国有利(渑池会期间,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廉颇军事上配合,“盛设兵以待秦”,就是很好的例证);两虎相争,于国有伤,亲痛敌快。显然蔺相如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荣辱前面,顾大局,识大体,堪为标率。好在廉颇也不是好利无义之人,在明了蔺相如胸襟后,負荆请罪,“将相和”的佳话千古流传。司马迁认为蔺相如,“一奋之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是智勇双兼之人。
景泰县兴泉小学三(1)班 主题: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修养
目的:
(1)观看录象,了解目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
(2)请有关人员作报告,谈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方面的好人好事。
(3)请学生代表谈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不道德行为。
(4)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谈感想和看法。
(5)请老师总结,提出加强道德修养的希望和要求。
青少年不良行为有什么样的危害性?你认为要怎样改善? A、危害性: ①这些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②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会损害身心健康,荒废学业,会腐蚀心灵,造成青少年是非不分,甚至诱发违法犯罪 B、怎样做:①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国;另一方面要在公民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诚信教育。②努力学好各门功课,认真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强道德和纪律观念,举止文明,礼貌待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请你为活动拟定一个主题。①提高道德意识,培养文明行为。②创建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③讲文明,树新风。请你为学校开展道德教育设计系列活动。
(1)活动形式:主题班会、开展社会调查、举办图片展览、出黑板报、举行法制讲座、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
(2)活动步骤:①课前调查、收集资料。②展示校内不文明现象的图片及相关资料。③请同学谈谈不文明行为的危害。④对克服不文明言行提出合理化建议。
(3)学校开展(或我们参加过的)道德实践活动:(或你对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有什么好的活动建议?)A、参加升国旗仪式、观看爱国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学“学雷锋”活动、尊老爱幼助残扶贫的青年志愿者活动、C、参加各种形式的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等。
——《中华美德颂》辅导报告提纲
鸡西市青少年主题读书教育活动
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
同学们: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有悠悠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其中,始终贯穿着中华儿女优秀的民族精神、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些都可以统称为中华美德。
谈到中华美德,同学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我们的语文课,历史课、思想品德课中,都学到了很多有关中华美德的知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所宣传的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中,如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如最美中学生郭肖岐……太多太多的最美,太多太多的感动,他们身上有大爱,他们是中华美德的传承者,是中华美德的践行者。对于我们民族而言,中华美德就像源泉,滋润人们心灵;中华美德就像脊梁,支持我们挺起胸膛;中华美德就像号角,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去实现梦想。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中,涌现出战斗英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以及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的英雄群体,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中华美德的灿烂光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弘扬和光大了中华美德。铸就了富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当代中华美德。同学们,你们对雷锋、王进喜、时传祥、焦裕禄、钱学森、邓稼先、孔繁森、袁隆平、郭明义……这些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吧,是他们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曲当代中华美德的颂歌。为了把《中华美德颂》学习好、领会好,传承好、践行好,我们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探索什么是中华美德,为什么要弘扬中华美德,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华美德三个方面。
一、什么是中华美德
要想弘扬、传承中华美德,首先要清楚认识和深刻理解什么是中华美德?
那么,什么是中华美德呢?众所周知,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古老国家,中华文明渊源之深远,文化底蕴之深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东方文化的一种魅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的集中体现。一部中华文明历史告诉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是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的长河看,“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素,“仁、义、礼、智、信”五大理念带动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仁、义、礼、智、信”五大理念关系,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又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道德大厦的根基。“仁”——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是世界上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然,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的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这五个核心价值理念,是人在社会上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和重要品行,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和主导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升华,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传统美德新的时代内容,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殷切期望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必须做到,“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已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一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倡导的“八荣八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领域的道德标准,涵盖了怎样对待祖国、怎样对待人民、怎样对待工作、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做人、怎样处事等方方面面,涵盖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各个方面.注入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了对传颂中华美德的超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取向。八荣八耻明确界定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道德界限。“八荣八耻”的科学定义,为我们青少年如何正确树立荣辱观提供了一个可衡量的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的提升,是顺应了现代公民树立道德标杆、设置道德天平、优化道德风尚的迫切要求,因而也凝聚了多元化时代人民群众的道德共识。“八荣八耻”在传统、现在与未来的道德长河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文化的传承具有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体现了时代特征、时代品质、时代精神,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可以说,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耻,都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个人的命运。“八荣八耻”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的血脉,它源于中华传统美德,又超越中华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为什么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青少年朋友不仅要问: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倡导传承中华美德?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五千多年来,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美德的哺育下不断壮大和发展。
第一,弘扬、传承中华美德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青少年是人类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是在于他的公民文明素质,即在于人民受教育的程度,在于人民的综合素质。一个国家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受人尊敬的国家。所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公民进行美德教育;倡导、弘扬中华美德。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弘扬道德建设实施提纲》,提出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规范。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2012年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三个倡导”,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宣传中华美德,弘扬和传承中华美德,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弘扬中华美德,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
第二,弘扬和传承中华美德,是培养民族精神,共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文明历史上,中华民族从混沌、朦胧到识事、明礼,从仁人圣贤到普通百姓,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这种伟大精神的思想基础就是“仁、义、礼、智、信”也只有按照“仁、义、礼、智、信”的要求,社会应该是和睦相处、真诚相待,礼尚往来,互帮互助的社会,每个人都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而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使整个社会洋溢在和睦、和谐的和煦春风里,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不断发展的思想渊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气。
第三,弘扬传承中华美德,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深情地讲到:“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共同努力”。
要实现中国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族、文化和谐社会。要实现这一振奋人心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努力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从而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坚强的新一代,成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成为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变成现实。
三、我们如何弘扬、传承中华美德?
同学们,当前我们应如何弘扬、传承中华美德,让青春更加光彩呢?
西方圣贤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追求知识和美德”。因为知识和技能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否则就如同酒囊饭袋;而没有优良品德支撑的人生,就像干枯的河床,心灵的双桨不能漾起清澈的涟漪,生命不会演奏出华彩的乐章。那么,怎样才能活得高尚,使青春绽放光彩?就要传承践行中华美德,发扬光大中华美德,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青少年沿着“四个新一代”的方向,百折不挠,不懈进取,青少年就一定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做出新贡献。为此,在弘扬、传承中华美德的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四个重点。
第一,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读书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社会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就会失去精神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髓。在一定意义上,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决定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操守。核心价值观在所有的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作用。因此,在学习、弘扬、传承中华美德的过程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并要贯穿于全过程。
第二,在弘扬,传承中华美德的过程中,要突出弘扬,传承,践行“修身、齐家、爱国、敬业”的鸡西人精神。鸡西人精神是在源远流长的穆棱河文化和百年矿区文化和北大荒精神的积淀中孕育出来的。体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是鸡西人的共同精神财富,是指引全市人民高举绿色发展大旗,建设绿色矿区,生态城市,宜居家园的灯塔。我们青少年要在鸡西人精神的哺育下,为鸡西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让鸡西人精神伴随我们健康成长,让鸡西人精神,与我们青少年们成长进步一起增光添彩。
第三,在弘扬、传承中华美德的过程中要把远学张丽莉和近学郭肖岐的典型事迹结合起来。我省最美教师张丽莉和我市密山二中的最美中学生郭肖岐,是具有中华美德的典型人物。在她们舍己救人的壮举中,体现了大爱无疆、大爱无私的崇高精神境界。他们是我省、我市传承中华美德的典范。我们要以她们为榜样,学美德,见行动。把她们的事迹,作为我们学习教材;把她们的精神,变为我们成长的营养。把她们的行动,变成我们奋发的动力。
——勤俭节约从我做起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艰苦、贫穷的过去,需要勤俭节约;在现在生活富裕的今天,我们也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勤俭节约从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离不开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勤俭节约从我做起,就是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在我的家庭,爷爷奶奶会吧旧衣服留着做拖把或抹布,爸爸妈妈周末出行一般不开车,买东西的包装纸盒也都积攒起来。现在“勤俭节约”四个字已经传承到8岁的我这里。我也知道了勤俭节约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等。
我学会的第一首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在我小时候吃饭时,会有饭粒掉在桌子上,爸爸妈妈就会把饭粒捡起来吃了,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米饭是农民伯伯辛苦的劳动成果,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我虽然吃饭时偶尔还会掉落饭粒,但我都是立刻捡起来吃掉。还有我们在餐馆吃饭时,吃不完的饭菜,我也会提醒妈妈打包带回去。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道家先哲老子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治人事天, 莫若啬”, “啬”就是“俭”。老子将“俭”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 作为治国修身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 只有修养天机, 蓄积精神, 才能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明白了这一道理, 用之治国, 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用于修身, 则可以健康长寿。老子说:“俭, 故能广。”执政者节约财物, 国家就富裕。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功教训时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 也说明了这一观点。当然, 老子“崇俭”的思想并非是要人们抑制消费, 而是反对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在生活上克勤克俭, 反对浪费;主张财物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毫无疑问, 老子的“崇俭”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尚俭传统,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勤俭节约, 止欲去奢, 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而且也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
二、与时俱进, 深刻把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内涵
近年来, 各地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 纷纷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等活动, 致力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当然这种做法应该大力提倡, 但相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 进一步丰富“节约”的内涵, 拓展“节约”的空间。
“节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传统观念上的“节约”有两层含义, 一是节俭, 指用钱上的节制;二是节省, 减少物力和时间的耗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 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 人们为了维持生存需要, 以“节衣缩食”为美德, 节约的内涵一直停留在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这个层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节能降耗, 降低成本”才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近年来, 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目标, 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制定了建立节约型城市的目标, 引起了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因为它从内容上赋予了“节约”与时俱进的品质。毋庸置疑,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 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不仅仅是“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畸变等, 已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应该只是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以及节约资源等单个“节约”问题的简单叠加, 而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 并且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 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循环经济, 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佳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和世界比较处于非常的弱势, 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耕地只有1/3多点, 石油只有8.3%, 天然气4.1%, 铝只有9.7%。近年来,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现有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矛盾日益加剧, 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将难以支撑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必须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
(一) 要广泛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城市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政府部门率先推行绿色采购。通过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 进行绿色消费, 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节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 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 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这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体现。
(二) 要全面开展减物质化活动, 提高资源生产率
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 推动结构升级, 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 提高资源生产率, 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节电、节煤、节水和建筑节能工作, 推广应用先进高效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 促进生产者从不断推出新产品向服务延伸的转变, 从强化物资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 倡导功能经济新趋向,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这是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关键所在。
(三) 要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 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 促进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降低能耗、水耗, 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可耗竭性资源,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要尽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 不断思考和探索, 对资源节约技术进行强力度、多层次的开发。
(四) 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 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节能环保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 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加强“三废”综合利用, 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延伸产业链, 开辟新的生产领域, 增加就业岗位, 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 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机构协会提供的《循环型经济构想》, 到2010年, 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37亿元产值, 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来,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在产业系统内一个企业的“废物”是另一个企业“原料”, 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循环利用, 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区应该继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废物、废水、废气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重点支持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绿色照明、“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工程,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合理使用人才, 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人才是社会发展中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源虽然丰厚, 但人才资源缺乏, 同时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又十分惊人。一些地方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地方的实际条件, 不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率, 不考虑人才才能可能发挥的程度, 完全为了拥有人才而“抢”人才, 将拥有博士、硕士或教授、专家的数量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宝”, 重文凭轻能力, 重数量轻质量, 重眼前轻未来, 这样必然造成大量人才和财力资源浪费。因此, 在号召全社会提倡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 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合理使用人才。
首先, 要树立“经营人才”的理念。要和重视节约利用其他资源一样, 节约利用人才资源, 不要造成人才积压, 资源浪费。不能盲目追求数量, 不能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 争取做到人才引进的“低成本, 高效益”。
其次, 要掌握“经营人才”的策略。“经营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最少的人才, 获得最大的效益, 同时, 使人才获得最大的发展。因此, 一方面要“引进来”、“留得住”;另一方面, 还必须重视开发人才。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要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 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去挖掘人的潜能。具体而言, 就是要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 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 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必须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 还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建设。重视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 要促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 这样才能形成人尽其才, 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长效机制, 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技术进步,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政策措施, 强化节约意识, 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要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 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支持技术攻关, 积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设备、技术转让、材料器具的生产成本, 为其推广创造条件。
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投入, 从硬、软件建设入手, 加强能源、水资源的硬件建设和管理, 从管网改造和维护上减少损耗和滴漏。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立能源、水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 为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四要建立标准规范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不同产业单位产值耗费资源的标准, 对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 从规划、设计、材料、灯具、器具等方面设立节约资源的专项标准, 尽快建立分门别类、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五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引导, 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 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 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钱易.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太原科技, 2004 (6) .
[2]、周冯琦.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J].社会观察, 2005 (10) .
[3]、凌岚, 王少平, 陆雍森.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框架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 2005 (6) .
关键词:礼仪之邦;美德;幼儿;礼仪教育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人在礼仪方面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曾经是世界各国的典范。礼仪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标尺,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
《汉书·贾谊传》中说道:“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古人对礼仪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如今,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接受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渗透礼仪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品质塑造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幼儿教育暴露出诸多问题,幼儿表现傲慢、自私、没礼貌、乱扔垃圾、不尊重长辈等。所以,幼儿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双管齐下
在幼儿礼仪教育中,除了幼儿园担负的教育任务外,家庭成员的礼仪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除了在幼儿园外,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幼儿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存在不良习惯或者错误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幼儿礼仪教育要坚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双管齐下。幼儿园可向家长传递文明礼仪的知识,督促家长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教师要与家庭保持及时的联系,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同时,教师也应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中的表现,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推动下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礼仪环境和及时的礼仪教育。
二、幼儿礼仪教育与幼儿礼仪实践齐头并举
礼仪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的教育。幼儿礼仪教育是知、情、行三者的结合。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时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领会礼仪的含义。例如,在幼儿用餐时,在分发勺子和筷子时发现不够,幼儿教师可以请幼儿去询问食堂阿姨还有没有多余的餐具。当然,幼儿礼仪实践不应仅局限于幼兒园,还应该走向社会。例如,幼儿教师组织超市购物的活动,让幼儿独立购物,在购物中引导幼儿去有礼貌地向他人询问等。总之,幼儿礼仪教育要与幼儿礼仪实践齐头并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
三、幼儿礼仪教育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统筹兼顾
环境塑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幼儿礼仪教育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创造整洁、和谐的幼儿环境,坚持有规律的生活行为,人与人互帮互助、团结友爱,通过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来对幼儿礼仪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例如,保持幼儿园教室、桌椅、楼梯等整洁、优美;在幼儿园的宣传栏和门口张贴“你好、谢谢、再见”等文明标语,让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无声地传递礼仪教育。同时,幼儿教师的行为也属于幼儿环境的一部分,幼儿教师要规范自身言行,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总之,幼儿的礼仪教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地培养与实践。这就需要礼仪教育和环境的结合,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氛围,让礼仪教育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幼儿学会善良、正直、谦逊、合作等品质,培养幼儿形成具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张慧英.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关于诚信,有这样一则历史故事——《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的妻子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后来,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道:“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你别当真。”可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便把猪杀了。事后,他告诉妻子:“许诺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这就是诚信。”
曾子深深懂得,做人应该诚实守信、说话算活。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是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当今社会,有许多不守信用的人,他们不懂得在一切道德品质中诚信才是世界上最需要的。不论你学历多高,不论你权力多大,不论你钱财多少,真诚与朴实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席勒说过:即使你衣衫褴褛,也不要忘记穿上诚信的衣裳。因为生命是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惟有诚信使你看清真正的自己。
同样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有一个诚实守信的故事:
一次,人烟稀少的西双版纳来了一批日本游客,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的一位少年代买啤酒,于是这位少年跑了三个多小时。第二天,那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只购到四瓶啤酒,然后他又翻过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六瓶,返回时摔坏了三瓶。他哭着拿着玻璃处,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这件事感动了许多的外国人,从此,这里就有了很多游客。
看着这一个个诚信的例子,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激动的热潮。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青少年做人的根本。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像那位少年一样诚实为人,诚信做事。
我们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当你路过时,随手捡起垃圾丢进垃圾桶;不违反各种规则,都是美德的体现。“美德”这个字眼,或许对某些人来说很生疏,但在我眼中“美德”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不仅仅是“美德”这两个字。更是我们应该去弘扬它,去传承它。我们都知道“美德”的含义,但却不知道做这两个字,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标志,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该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我看来,有些人特别的张狂。甚至他们践踏“美德”这两个字。这是多么耻辱的事。他们任务事关无己,不仅仅是破坏了中华民族这两个字,更是破坏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以来的榜样。所谓“美德”是一个人要做到讲诚信、热爱祖国、团结帮助、保卫国家。
不随意破坏国家的一切,用自己去保护国家的一切。因为国家就像是我们的母亲,没有国家,就没有现在的我们。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弘扬传统美德,让国家变得焕发光彩。让世界因为我们而自豪,我们因国家而骄傲。在现代生活中,有些学生们没有做到“美德”更重要的事,他们还想要怎样去践踏它。这对我们学生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啊!作为学生,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心,要做一个有道德,有文明、有修养的人。不要做有伤害国家的人。伤害国家就等于自相残杀。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做这种类似的人。通过上述我对大家的讲解,相信同学们对“美德”这两个字有了更深进一步的了解,能够正确的弘扬我们中华传统的美德。让自己越做越好,找不到一个缺点地方将会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的骄傲。
国家会因我们而自豪。这才是我们。对于美德,相信也有一些人还未懂。但是即使自己未懂,我们也要弘扬中华美德。中华传统美德这些激烈的字眼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我们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之所以说美德。就是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即使是一点小帮助,哪怕是关系到我们身边的种种一切,都是我们所谓的美德。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复兴伟大中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会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会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会是我们努力的成果。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爱心,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即使是一点点在小不过的事。我们也会因此而自豪。因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一直弘扬下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国家的骄傲。用自己的爱心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吧!相信自己一定行!未来的路将由你开辟,让未来的梦想成为现实吧!
关键词:历史教学;弘扬美德;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24-1
一、加强和谐“仁爱”的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二、崇尚爱国的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汉朝的苏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时穷节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历代为之传诵。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了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粮……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时值今日在糖衣炮弹下不是也有好多人倒了下去吗!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气节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三、倡导勤劳奋斗的精神
【弘扬传统美德活动总结】推荐阅读:
“缅怀先烈 弘扬传统”活动总结06-06
弘扬传统文化朗诵稿09-21
1614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10-31
弘扬传统文化诵读国学经典06-27
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体会09-25
诵读中华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11-05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0-1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