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模拟题(通用9篇)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专科)《西方行政制度》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处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的是(C)。A.政府 B.社会 C.公民 D.企业 2.采用单一制的国家有(A)。
A.法国 B.加拿大 C.美国 D.德国 3.下列不属于行政制度公共服务内容的是(D)。
A.提供自来水 B.维护公共秩序 C.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D.提高个人生活水平4.当代西方文明主要源于(C)。
A.欧洲 B.美洲 C.地中海城邦文明与罗马帝国 D.非洲 5.中世纪的行政机构与行政官员的权力来源于(B)。A.议会 B.君主 C.人民 D.法律授权
6.从文官阶层产生到近代文官制度形成,其间没有经历的时期是(D)。A.封建专制君主的恩赐官职制时期 B.人赡徇制时期 C.政党分赃制时期 D.公共选举时期
7.下列不属于20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原因是(B)。A.自由竞争导致垄断 B.经济滞涨
C.纠正市场失灵 D.1929年至1933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 8.西方行政制度的研究对象是(A)。
A.欧美发达国家的行政制度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西方社会政治制度 D.所有国家的行政制度 9.三权分立所说的三权是指(A)。
A.立法、行政、司法 B.政治、经济、文化 C.党、政府、社会 D.民主、自由、选举 10.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B)。
A.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B.1929年至1933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D.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柏拉图的主要著作有(ABC)。
A.《理想国》 B.《法律篇》 C.《政治家篇》 D.《政治学》 3.下列属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有(ABCD)。
A.《政治学》 B.《工具论》 C.《形而上学》 D.《伦理学》 4.下列属于威尔逊撰写的论文有(ABC)。A.《行政学研究》 B.《国会制政体》 C.《美国的宪法政府》 D.《社会学》 5.下列属于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特征的是(ABCD)。
A.任何机构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 B.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 C.按等级制度形成的一个指挥链 D.在人员关系上,他们之间是一种指挥和服从的关系 6.巴纳德的组织三要素是指(ABC)。
A.协作意愿 B.共同的目标 C.信息沟通是组织中所有活动的依据 D.规章制度 7.政府经济职能实现的有效途径有(ABD)。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行政政策 D.收入政策 8.下列选型中属于西方国家为立法监督和司法监督而制定的法律是(BCD)。A.《宪法总则》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 9.资本主义“滞涨”时期表现的特征有(ACD)。
A.经济停滞 B.经济高速发展 C.失业率居高不下 D.通货膨胀率严重 10.采用联邦制的国家有(BCD)。
A.日本 B.加拿大 C.美国 D.澳大利亚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影响美国总统制中央行政制度创建的主要因素。
答:(1)三权分立的原则为总统制政府的创建奠定了政治的基础(2)反对君主制的思想为总统制政府制度的创建扫清了认识障碍(3)州长制为总统制政府制度的创建提供了有益借鉴(4)华盛顿个人的影响也为总统制政府制度的创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2.总统制中央行政制度主要特征。
答:(1)总统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2)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3)政府与议会完全分离(4)政府成员与总统是部署关系(5)政府不对议会负连带责任 3.总统制的主要弊端。
总统制的弊端:(1)权力过大,不受议会的支配,宪法也没有授权公民或议会有权罢免总统(2)分权制衡对于防止个人专断和滥用权力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万能的,总统可以利用宪法的漏洞,对议会进行反制约(3)国会与政府为了相互制约,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造成机构重
叠,人
浮
于
事,效
率
底
下的状
况
四、论述题(20分)试评述凯恩斯主义。
行政听证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做出重大的、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决定之前, 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和质证, 然后根据双方质证、核实的材料做出行政决定的一种程序。行政听证程序的目的在于弄清事实、发现真相, 给予当事人就重要的事实表现意见的机会。行政听证是公民运用法定权利对抗行政机关可能的不当行政行为, 缩小公民这类“弱势群体”与行政机关之间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巨大反差。一般认为, 行政听证程序来源于英国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 (natural justice) , 而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正当法律程序”使其进一步深化。这种程序要求在行政领域内实行通知、听证、当事人理由之申辩三项程序, 而听证程序是其核心内容。
我国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正式引入了行政听证程序。《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做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 数额较大的罚款等决定之前, 应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 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1998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也对价格听证做了明确的规定。2000年通过的《立法法》又规定:在行政法的起草过程中为广泛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听证会的形式。一般认为, 行政听证是行政行为司法化的标志, 具有“准司法性”。各国的行政听证程序大体可以分为正式听证程序、非正式听证程序;事前听证、事后听证等几种类型。纵观西方行政程序较为发达国家的行政听证程序一般涉及以下几项内容: (1) 听证主持人; (2) 当事人制度; (3) 听证范围; (4) 证据制度; (5) 案卷制度; (6) 代理人制度, 涵盖了行政立法、执法等各个领域。
笔者在多年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中, 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通常学生会认为这门课程距离学生的生活场景较远, 相对其他法学课程更难。这是由于大部分20岁左右的大学生还没有真正与行政机关打过交道, 学生所处的立场角度使其无法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产生深切的体会, 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因此, 有必要在课程中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模拟。
二、模拟行政听证会的教学价值
行政听证因其参与人员较多, 具有开放性、可展示性而成为课程模拟的重要选择, 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过程模拟行政听证会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 超越了理论学习的局限。由于课堂教学的学时所限, 在教学过程中关于行政听证的内容讲授比较简单, 主要在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中涉及行政听证的内容, 例如在行政处罚中行政听证是作为行政处罚决定程序的一个环节, 当行政机关作出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处罚决定时应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在理论教学中简单介绍一下行政听证制度的由来, 行政听证的作用以及具体程序等。教师在课堂用几分钟的时间对听证制度的介绍难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的过程。通过模拟听证会形式, 学生付出了比课堂教学更多的时间, 策划, 组织, 查找资料, 学习有关听证会的各种知识, 确定主题, 准备发言材料, 预演。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更主动, 更系统, 由于有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扎实。
第二, 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现代社会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 在人格性格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的大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十分重要, 在模拟听证会中, 学生被安排担当不同的角色, 例如在某大学食堂饭菜调价模拟听证会中, 学生被安排为学校决策部门代表, 后勤部门代表, 食堂工作人员代表, 学生代表, 食堂供应商代表, 学生家长代表等, 当他被安排承担某个角色时他必须竭尽全力使自己的观点与承担的角色保持一致, 就不能单纯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尤其是行政管理关系中,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处于被管理者的角色, 他们习惯于从被管理者的角度看待社会、思考问题, 对问题的看法可能会出现片面、单向性。这就要求他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一门课程的角度, 虽然模拟行政听证会只是模拟课堂教学的一个知识点, 最后展示的时间也就是1-2小时的时间, 但是从学生的角度, 这是一次大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 学生在展示之前所做的策划、选题、组织、准备等工作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四, 加深学生对依法行政理念的认识。依法治国是被写入宪法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依法行政, 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 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 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 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 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 作到既不失职, 又不越权, 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重要基本原则。对于大学生而言, 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这门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法治精神, 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通过模拟行政听证会这种方式, 让学生了解行政主体如何在法治的范畴下开展行政活动, 对依法行政形成切身体会, 加深对依法行政的认识, 并为以后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三、模拟行政听证会的教学实践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 模拟行政听证会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 动员阶段。动员的重点在于告诉学生开展模拟行政听证会的价值和意义,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行政模拟听证会是一个大型学生自助式教学活动, 需要学生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 需要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做准备, 因此动员工作应该在课程开始之初进行, 以便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
第二, 组织阶段。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 老师需要在班上为每一场模拟行政听证会公开招募一名学生作为组织者, 这名组织者在模拟听证会中充当类似于总导演的角色, 负责选题、角色的组织与分派、与任课老师沟通等事宜。
第三, 准备阶段。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 准备阶段有两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一是进行必要的预演, 在正式举行模拟听证会之前可以建议学生提前到模拟法庭预演, 熟悉场地, 提前发现问题, 为正式举行模拟听证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注意对选题的把关, 选题工作一般由学生来完成, 任课老师进行指导, 任课老师指导学生选题时主要注意两点, 第一, 尽量指导学生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者焦点问题, 以已经开展的模拟听证会为例, 目前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里面已经开展了食堂饭菜涨价方案、专业院系合并调整方案听证会、法定假期休假方案、延迟退休方案等模拟听证会, 这些选题有的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 有的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学生的关注度高, 参与的兴趣较大。第二, 尽量选取观点冲突比较明显的选题, 考虑模拟现场的展示效果, 观点冲突比较明显的选题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现场交锋, 对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更有挑战性, 更加考验学生的智力和水平, 现场观摩效果较好。
第四, 实施阶段。实施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任课老师的点评环节, 首先要高度重视点评活动, 由于学生在之前围绕模拟听证会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们很渴望听到老师的评价, 老师的高质量点评可以为整个模拟听证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的评价基调通常应该以肯定学生的付出为主, 同时也要客观指出不足以及需要改进完善之处。
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中, 通过老师对学生开展精心指导, 模拟行政听证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已经成为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一大亮点, 学生的每一次模拟活动都会成为师生关于该门课程的共同美好记忆。
参考文献
[1]张喜军, 曾媛.论中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04.
[2]董晓文.对我国现行行政听证制度范围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04.
关键词:行政管理;现代化
一、行政管理概述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利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能泛指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的系统属于一种组织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分枝。社会不断的发展,也使得行政管理针对的对象越来越广,其中有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市政建设、社会秩序、经济建设等不同的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大多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及方法,从而使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降低,使得行政管理的效能以及效率有所提高。
二、行政管理的本质
行政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管理权力的执行或运用。从行政现象的发展过程看,行政是由原始社会无阶级倾向性的社会管理活动演化而来的,首先有了社会管理权力,才有社会管理活动,才可能被社会公共权威所赋予和认可,否则,行政管理机关无法运转。从行政职能的发展历程看,行政职能是行政本质的外在体现,行政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人类发展史上,行政职能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职能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总的来说,现代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等在日趋强化,政治性职能在日趋缩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本质在于它对社会管理权力的运用或执行。
三、行政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不断更新,因此人们对于未来还有很多的未知。新时代也迎来了人类发展的新高峰。人类发展日益趋向经济全球化。与此同时,人类也必须迎接发展带来的不能够避免的棘手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今年,我国的该更开放进程逐渐深入,此过程中,經济社会也快速的发展,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形势下,将面临从未有过的全新挑战,也将会出现很多新的机遇,要依靠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及时解决。
二十世纪末期,我国政府进行过了多次重大对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改革,但是总的来看,成效不显著,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从全球来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流行合约上的准则。但是我国现今已经存在的行政管理现状与世贸组织规则乃至世界主趋势还有许多冲突的地方。
从国内管理的层面看,我国进入了新的阶段,要面临新问题,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一定要向着呼唤公正和富有效率的中国社会发展。应用于实践中,以前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这种模式一定要进行改革,因为它根本没有办法适应现今的市场环境。本文将对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相关理论、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情况进行讨论,并将从提高行政管理法制化水平、加快政务公开进程以及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等维度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问题[1]。
现代化理论出现以后,人类从不同的领域都已步入现代化的历程。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都是目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行政管理因其对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定会在对上述理论的探究以及实务推进的推动下,打开现代化进程的大门,同时对人类文明整体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我们国家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政府达到了由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政府的执政理念也实现了由“管制”到“服务”的转变,这就是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价值。我们将来政府的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即为通过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理论的指导,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运用法定的程序,建起来的政府,其宗旨是服务于公民并承担服务责任。构建服务型政府急切的需要我国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和更新[2]。
四、结语
总结了中国行政管理传统思想和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历次改革的探究结果以后,借鉴了西方不同公共管理历程、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的任务,并通过该理论的实践的分析上,尝试提出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法治、透明和高效政府,达到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并从行政管理法治化、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政务公开以及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等不同方面,总结出推进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综合措施。而对提高行政效率,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另一方面重视人员素质对行政管理现代化影响,从不同的方面即行政管理效率观念、专业化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初步提出保证行政管理高效率的比较可行的措施。
通过对历史和理论的分析,必须对中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战略进行全面的设计,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从而建设法治、透明和高效政府。尝试性地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和高效政府如何建设谈一下初步的见解,希望能够对有效推进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这个新时代的命题做出基本分析。(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续承. 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正确答案为:ABC。
A:地方性法规
B: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经济特区法规
D: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2、林某是某市工商局工作人员,在外出差时嫖娼被当地的公安机关抓获,公安机关处以林某拘留15天的行政处罚,林某所在的工商局得知此事后将林某开除。则对于公安局和工商局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为:BC。
A:均是具体行政行为,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B:对公安局的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C:工商局的行为涉及该机关公务员内部权利义务的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D:两个行为都是行政机关对内部公务员的行为,都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3、下列哪些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根据?
正确答案为:ABC。
A: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
B:被告的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
C:被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其他证据
D:被告经人民法院准许补充的相关证据
4、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如果发现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可以
正确答案为:D。
A:撤销
B:变更
C:废止
D:不予适用
5、土管局批准了陈某建房申请,陈某房屋建好后,某县水利局因其为违章建筑责令拆除。陈某以县水利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受理后应当按照下列哪种方式处理?
正确答案为:C。
A:应当追加县土管局为被告,并通知其参加诉讼
B:通知县土管局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
C:应通知县土管局以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
D:应通知县土管局以证人身份参加诉讼
6、对我国行政诉讼的理解,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为:B。
A:行政诉讼的被告必须是行政主体
B:行政诉讼的原告不能是行政机关
C:行政诉讼的审查对象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D:行政诉讼案件由人民法院内部的行政审判庭审理
7、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委规章为依据。
正确答案为:B。
A:对 B:错
8、陈某是美籍华人,系美国驻北京一公司职员,常驻北京海淀区。某日,陈某从美国经深圳口岸入境,被深圳罗湖海关以走私嫌疑扣留,并被没收相关财产。陈某对被扣留和被没收财产均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下列选项哪些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为:BD。
A:本案应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B:本案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C: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只能管辖对人身被扣留提起的行政诉讼,不能管辖财产被没收提起的行政诉讼
D: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人身被扣留和财产被没收都有管辖权
9、原告刘某在行政诉讼中,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人民法院对刘某的行为
正确答案为:B。
A:自愿撤诉
B:按撤诉处理
C:强制撤诉
D:藐视法庭
10、在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举证责任包括
正确答案为:AC。
A: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
B:在行政不作为案件中,证明原告没有提出申请的事实
C: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D:证明原告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
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对有关事项当场所做的记录,叫做()正确答案为:C。
A:证人证言
B:勘验笔录
C:现场笔录
D:物证
2、在某起行政诉讼中,某县工商局为应当追加的被告,但原告黄某在法院的告知下拒绝追加某县工商局为被告,则人民法院应当
正确答案为:D。
A:通知某县工商局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B:裁定驳回黄某的起诉
C:征求另一方被告机关的意见
D:将某县工商局列为共同被告
3、刘某经某市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后修建的高楼严重影响了李某的采光。则李某属于该行政许可的()
正确答案为:D。
A:第三人
B:鉴证人
C:行政相对人
D:利害关系人
4、某公安派出所对张某作出罚款2百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张某不服。张某向县人民政府和县公安局同时申请行政复议,但两机关超过复议期限后均未做出任何决定。张某遂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派出所的处罚决定。本案的被告应当是谁?
正确答案为:A。
A:公安派出所
B:县公安局
C:市公安局
D:县人民政府
5、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多少日内由行政审判庭组成合议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就是否准予强制执行作出裁定?
正确答案为:C。
A:7日
B:15日
C:30日
D:60日
6、行政机关不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原告。
正确答案为:B。
A:对 B:错
7、行政诉讼中涉外案件一律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正确答案为:B。
A:对 B:错
8、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书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
正确答案为:A。
A:对 B:错
9、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正确答案为:A。
A:对 B:错
10、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正确答案为:A。
A:对 B:错
1、某县工商局和技术监督局联合作出处罚,对该县某百货公司罚款2万元。则该百货公司提起行政诉讼的被告是()
正确答案为:D。
A:工商局
B:技术监督局
C:工商局或技术监督局
D:工商局和技术监督局
2、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中止诉讼满90日仍无人继续诉讼的,除有特殊情况外,法院应当()
正确答案为:C。
A:裁定驳回起诉
B:裁定中止诉讼
C:裁定终结诉讼
D:向审判委员会请示后再做决定
3、基层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发生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理期限的,()
正确答案为:A。
A: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B:报请中级人民法院批准
C:本法院自行决定
D: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4、公务员对上级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可以向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正确答案为:B。
A:对 B:错
5、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正确答案为:A。
A:对 B:错
6、当事人认为勘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勘验人回避。
正确答案为:A。
A:对 B:错
7、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的和补充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
正确答案为:A。
A:对 B:错
8、行政诉讼中,被告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证据。但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第三人提供证据的除外。
正确答案为:A。A:对 B:错
9、行政诉讼中,原告不承担任何证明义务。
正确答案为:B。
A:对 B:错
10、行政诉讼中,法院可以为了公正审理,主动调取被告在履行行政程序中未收集的证据,用于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正确答案为:B。
【书记员】:现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7条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123条第1款的规定,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到庭情况。【原告】:到庭
【原告】诉讼代理人:到庭 【被告】:到庭
【被告】诉讼代理人:到庭 【书记员】:现在宣布法庭纪律:
1、到庭所有人员应听从审判员统一指挥,一律关闭通讯工具,遵守法庭秩序,不准吸烟。
2、旁听人员必须保持肃静,不得喧哗、鼓掌、插话,不得进入审判区,有意见可以在闭庭后提出。
3、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不得中途退庭,如擅自退庭,是原告的作撤诉处理;是被告的则依法缺席判决。
4、审判人员或法警有权制止违反法庭纪律,妨碍民事诉讼活动的行为,对不听制止的,可依法予以训诫、责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罚款、拘留;对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书记员】:请审判长、主审法官、合议庭组成人员入席。【审判长】:请坐
【书记员】:报告审判长,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己经全部到齐,可以开庭。
【审判长】: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11条、第45条的规定,本庭依法公开审理原告彭浩诉被告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丰台区交通支队行政不作为一案。现在,宣布开庭。
【审判长】: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下面核对当事人身份。
【原告】:高松,男,39岁,汉族,丰台区桥梁厂工程队工人,住北京市丰台区区花乡四合庄南梗村11号。
【原告】代理人:郑杨,女,22岁,汉族,北京市丰台区蓝天事务所律师,代理权限是一般代理
【被告】: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丰台区交通支队,住所地北京市丰台区东大街东路3号。法定代表人:沈琪斌,支队长
委托代理人:钟炜杰,男,37岁,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丰台区交通支队法制科科长。代理权限是一般代理
【审判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 6条、第46条规定,本庭由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判员长王言担任审判长,与审判员陈倩和张静超依法组成合议庭。由主审法官王言主审本案,由本院书记员王予力担任法庭记录。
【审判长】: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29条、第30条、第32条、第47条、第58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诉讼中享有以下诉讼权利:
(1)当事人有委托代理人进行诉讼的权利;
(2)当事人(被告限于诉前)有提供证据、要求重新鉴定或勘验的权利;
(3)当事人在诉讼中有 述和辩论的权利;
(4)当事人有申请保全证、提起上诉的权利;
(5)在诉讼中原告有申请对被告具体行政行为停止执行的权
(6)原告有放弃、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申请撤诉的权利。被告有变更或撤销自己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利,但无权提起反诉。
(7)经审判长准许,有向证人、鉴定人和勘验人员发问的权利。
(8)经审判人员准许,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有查阅庭审材料的权利,但涉及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以上诉讼权利,你们听清了没有?
【原告】:听清楚了
【被告】: 听清楚了
【审判长】: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除享有以上诉讼权利外,还有申请审判人员及有关人员回避的权利。如果你们认为审理本案的审判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及书记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可以提出事实或理由申请回避。你们听清了吗? 是否申请回避?
【原告】: 明确,不申请回避
【被告】: 明确,不申请回避
【审判长】: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 32条、第33条、第62条、第65条的规定,当事人在享有诉讼权利的同时,还应当承担以下诉讼义务:
(1)【被告】对自己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如实陈述事实。(2)在诉讼期间,【被告】不得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3)当事人有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法庭秩序,自觉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行政赔偿调解书的义务。
【审判长】: 以上诉讼义务,你们听清了吗?
【原告】: 听清楚了
【被告】: 听清楚了
【审判长】:根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48条规定,诉讼参与人和其他人应当遵守法庭规则。人民法院对违反法庭规则的人,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其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罚款、拘留。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情节较轻的,予以罚款、拘留。罚款金额为人民币 1000元以下。拘留期限为15 日以下。因此,你们在享受诉讼权利的.同时,还必须遵守法庭规则,不得扰乱诉讼秩序。听清楚了没有?
【原告】:听清楚了
【被告】: 听清楚了
【被告】诉讼代理人:听清楚了
【审判长】:法庭准备阶段结束。开始法庭调查。下面,先由由原告宣读起诉状。
【原告】代理人: 原告之母,陈英,女,63岁,与2007年11月2日早晨六点多钟,在丰台区南路利发胜饭庄东边约150米晨练时被一白色面包车撞倒在地,面包车当即逃逸。当时,被晨练人赵刚看到此情况,立即打122报警台报案,约30分钟后见原告母亲还在出事地点,又给丰台区交通队打了电话,他们说:“我们去了,没有找到现场。’’报案人说:“现在老太太还在那躺着呢,就在花乡利发胜东边,你们怎么会找不到呢?”七点四十分以后,邻居告诉原告家人,将原告母亲送往医院,也没有看见警察的影子,原告母亲于2007年11月4日因脑出血死亡。11月3日,原告之兄彭海,妹夫钟平,询问122台,说有人报案,到交通支队查询报案情况时,警察仍然说没人报案,4日晚,报案人和我们联系上。5日,我们再去交通支队,警察才把报案单子找出来。
2008年7月份,原告发现一辆白色面包车,车号9565.当时报案单子车号为9556,原告要求警察找饭馆老板和炸油条的伙计,警察说:现在炸油条的找不着了。原告叫警察拿出当时立案的现场记录,一问就是不知道,立案时根本就没去现场调查,就连原告母亲在什么位置离开现场和在什么位置撞的都不知道,丰台区交通支队接二连三的工作出现问题,证据在眼皮底下丢掉。原告认为,由于交通队工作不负责任的失职行为,造成不能追求肇事者的责任,给受害者的生命和原告家庭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精神受到严重伤害,因而请求人民法 院确认被告丰台区交通支队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违法行为。【审判长】:被告,刚才原告陈述的诉讼请求和理由听清楚没有? 【被告】代理人:听清楚了。
【审判长】:和法庭庭前送达的起诉书是否一致? 【被告】代理人:一致。
【审判长】:下面请你进行简要答辩。【被告】诉讼代理人: 1、2007年11月2日早6时23分许,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案后,按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和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以及公安机关内部程序及规定,立即部署警力,投入了侦破工作,并成立了由副支队长、事故科副科长总负责的专案小组,在侦破此案中,共涉及办案民警22人。查排全是有肇事嫌疑的车辆19辆,走访证人21人,依法询问嫌疑人15人,涉及社会单位36个,出具各类证据材料58份,往返4次,于山西省有关各县调查取证,行程1500公里,花费办案经费8000余元,在进行大量的侦破工作同时,我们将工作进展情况都及时向其家属进行了通报,因未能确定肇事车辆,故无法具体认定交通事故责任。
2、我局指挥中心接报后,立即将此《122逃逸处警单》传我交通支队分指挥中心.根据以上事实,在大量的证据支持下,证明我丰台区交通支队依法履行了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
3、我丰台区交通支队办案民警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依法履行了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本着公正、公开的原则,将办案的情况随时告知受害人家属。
综上所述我们陈述一点意见,作为公安机关,依法办案,惩治肇事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是我们公安机关应尽的职责,因为这是我们公安机关的职责。我们认为原告的诉讼理由不成立,敬请贵院驳回原告的起诉。
完毕。。
法官:当事人有遗漏的,可以补充陈述。
【原告】: 没有
【原告】诉讼代理人:没有
【被告】: 无论是此时此刻,还是今后,我们将继续查处此案,而且原告提供的任何线索,我们都将认真进行核查。如在2009年2月21日,我支队事故科副科长杨帆根据原告提供的线索,仍继续查证肇事嫌疑车辆。
【审判长】: 当庭陈述结束。下面进行当庭举证。下面由原告、被告进行举证、质证。根 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诺干问题的规定》第4条的规定,原告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原告根据你的诉讼请求向本法院提交相关的证据。
【原告】:首先提交第一组证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和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八条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立即派员赶赴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勘查现场,收集证据,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交通。但是邻居告诉我们,七点四十后还没见到警察的影子,警方并未及时赶到现场。
第二组证据,我兄弟彭海的证言,11月3日证实电询122台,说有人报案,到交通支队查询报案,确认然说没人报案。5日再去时,警察才找出报案单子。还有,2008年7月份,我发现一辆白色面包车,车号9565.要求警察询问饭馆老板和卖油条的,警察用找不到了搪塞我,一问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工作极为不负责任。根本没有及时的询问好证人。
【审判长】:好,请法警递交证据在法庭传阅。书记员传递一下,被告,这份证据你看清楚没有?有何异议?
【被告】代理人:看清了,没有异议。
【审判长】:本庭对此份证据予以确认。原告,还有其他证据没有? 【原告】: 原告出示证据暂时到此
【审判长】:被告,就原告的起诉,你们有何证据需要向本庭提交?
【被告】代理人:有证据向法庭提交,第一组证据材料: 证据材料
一、《122逃逸处警单》
证据材料
二、民警出警单记录,证明我支队的出警情况
证据材料
三、丰台区电力医院、丰台区区医院急救中心的证言和我支队的出归队登记,证明我方确实出警调查
证据材料
四、我支队对报案人的四次询问笔录和现场勘验报告证实现场没有遗留物。
上述四个证据材料证实我支队在收到出警通知后立刻出警赶赴现场,并寻找受害人。但因为报案人和122值班员语言沟通出现了问题,且是因为报案人词语不清引起的,事实上是进行了迅速的寻找行动的,属于履行不能的情形。
【审判长】:请法警递交证据在法庭传阅。。原告,有什么异议
【原告】:有,他们出没出警我不知道,但是那些证据是事后取得的,我不承认。【审判长】:被告,你对原告的质证异议,有什么新的意见,需要向法庭陈述? 【被告】代理人:确认交通事故现场和查找肇事车辆是我们警方的主要职责,在取证中通常的方法是对不知晓案件情况人的查询就不形成文字记录,但我们当时确实进行了取证。【审判长】:法庭听清楚了双方的各自意见,就本份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予以确认,就其合法性待合议庭评议之后做出最后的裁定。下面请被告继续举证。
【被告】代理人:接下来向法庭出示第二组证据材料:
证据材料
五、北京市丰台区公安局交警支队顾明证明我支队接待并询问高松肇事车的车型,车号,并让他留下联系方式,以便随时联系
证据材料
六、北京市公安局微机车辆管理档案车号**9556的调出单,证明我支队民警反复核查,积极破案。
证据材料
七、北京市霸王润滑油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的询问笔录
证据材料
八、“112”交通肇事逃逸事故侦破大会证明我支队积极组织警力办案,恪尽职守,不存在行政不作为。
我支队民警积极查案,并没有存在不作为的情况。
【审判长】:请法警递交证据在法庭上传阅。。原告代理人对被告出示的证据有什么质证意见?
【原告】代理人:没有。
【审判长】:下面请被告继续举证。下面出示第三组证据:
证据材料九:民警王旭的证言,证实自己和唐伟科长2008年2月14日,带上原告和他兄弟再次到山西省大同市核查牌照为京A/W9556的汽车,使两兄弟确信民警没有办假案,也证实了他们因误解道歉。
证据材料十: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件进程公示会记录,证实了家属的理解。
证据材料十一:第二次详细的车辆排查工作记录,证实了我们下了大力度对所报车号的嫌疑车辆和另车辆积累是车辆进行了排查,并作了大量工作,排查了车辆照片、车档、车主询问笔录。
证据材料十二:2009年2月21日,我支队事故科杨副科长根据原告提供的线索,仍然继续查证的工作记录。
【审判长】:请法警递交证据在法庭传阅。。原告代理人对被告出示的证据有什么质证意见?
【原告】代理人:没有。
【审判长】:对双方无争议的事实当庭予以认定,有争议的部分合议庭议后再作决定。原告还有无证据向法庭提供
【原告】:没有。
【审判长】:被告有无新的证据和规范性法律文件向法庭提供? 【被告】:没有。
法庭辩论阶段
【审判长】:法庭调查结束,下面进行法庭辩论。首先由原告发言。
【原告】代理人:【原告】所提交的证据足以证实原告工作中不负责任的失职行为,以致不能追究肇事者的责任,并以此理由来认定,丰台区交通支队不履行法定职责
【审判长】:下面由被告发言
【被告】:我们出示的三组证据证实我支队已经履行了职责。我们认为原告的诉讼理由不成立,敬请贵院驳回原告的起诉。
【原告】代理人:不管是我们案发日去询问,案件的情况。因在原告母亲饭庄前辈被撞的(炸油条的就在旁边),所以认为老板和车主认识,所以我们要求警察找饭庄老板和和炸油条的进行调查。警方给我们的答复都不尽如人意,只说炸油条的人找不到了。要他们拿出当时立案的现场记录,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连我母亲在什么位置都不知道,接二连三出问题,证据就在眼皮底下溜走了。我们认为,是由于交通队不负责任的失职行为,造成不能追究肇事者的责任。
【被告】代理人:基于原告提出的,要求我们民警与饭馆老板和炸油条的核实情况,而诉我支队没有作为这一理由,不再次细加以驳论,只强调一点。我们对原告所提出的每一天线索都进行了认真的核查。
【审判长】:刚才,法庭认真听取了各方当事人就被告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行政赔偿事实是否存在、适用法律建议等问题所发的辩论意见,各方当事人是否还有新的辩论意见?
【原告】代理人:没有了
【被告】代理人:没有了
【审判长】、法庭辩论结束。现在,各方当事人及诉讼代理入可以发表最后意见。【原告】及诉讼代理人:1.被告没有及时赶赴事故现场 2.被告没有及时询问相关证人
由于丰台区交通支队工作中不负责任的失职行为,以致不能追究肇事者的责任,并以此理由来认定,丰台区交通支队不履行法定职责。
被告诉讼代理人:
1、2007年11月2日早6时23分许,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案后,按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和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以及公安机关内部程序及规定,立即部署警力,投入了侦破工作,并成立了由副支队长、事故科副科长总 负责的专案小组,在侦破此案中,共涉及办案民警22人,查排全市肇事嫌疑车辆19辆,走访证人21人,依法讯问嫌疑人15人,涉及社会单位36个,形成各种证据材料58份,四次往返于某省调查取证,行程1500公里,支付办案经费8000余元,同时将每一步工作向死者家属进行了通报。
综上所述我们陈述一点意见,作为公安机关,依法办案,惩治肇事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是我们公安机关应尽的职责,无论是此时此刻,还是今后,我们将继续查处此案,而且原告提供的任何线索,我们都将认真进行核查。因为这是我们公安机关的职责。我们认为原告的诉讼理由不成立,敬请贵院驳回原告的起诉。
【审判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67条第3款、第68条及 《民事诉讼法》 有关规定,现在就行政赔偿部分由法庭主持调解。调解本着合法、自愿的原则进行,即当事入对法庭提出的调解建议,可以接受,可以不接受;也可以自行提出新的调解建议,进行协商。如一方不同意调解或者双方分歧太大,不能达成协议,法庭不再进行调解,将依法作出判决。各方当事人是否同意调解? 【原告】及诉讼代理人:不同意
【审判长】: 由于当事人一方不同意就行政赔偿部分进行调解(或双方分歧太大),调解不成将进行当庭裁判。裁判前,由合议庭对本庭进行评议,评议时,将充分考虑各方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现在,宣布休庭。
(合议庭进行评议,形成裁判决议)
【书记员】: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及审判员入席。
【审判长】:请坐。现在,宣布继续开庭。本案经过刚才的庭审以及合议庭的合议,下面进行当庭宣判。
本院认为:根据《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和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的职责是接到报案后,应当立即派员赶赴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勘察现场,收集证据,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交通。本案被告对发生在2008年11月2日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依法定程序予以立案,并作了大量的侦破工作,已经履行了法定职责。现原告起诉被告没有履行法定职责的理由不能成立,对其诉讼请求本院不予以支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四条第(一)项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彭浩的诉讼请求。诉讼费80元,由原告彭浩负担(已缴纳)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起15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同时缴纳上诉案件爱你受理费80元,上诉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现在,宣布闭庭。
公共管理学卷一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公共管理 P公
32、公共管理伦理 P公4683、委员会制政府制度 P中外P62
4.服务型政府P1395、政府企业化 P中外3866、《两种公共管理概念》P公10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概述合作网络途径的特征及其多重困境。P公共82、952、简述第三部门的功能及其完善。P公共4233、公共管理模式“新”在何处。P公共134、试述中国现行国家元首制度的特征 P博论475、应当如何完善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P论80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制度没有多大区别。P中外782、我国公务员制度无异于西方公务员制度P335公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一小题16分,第二小题24分,共40分)
1.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演进历程P论1282、结合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谈谈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下,我们国家如何体制改革。(结合讲义的专题部分作答)
公共管理学卷二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政府再造P公722.雷纳评审P公2773.内阁制P中
434、总统制政府制度 P中外49
5.完整制P公576.《戈尔报告》P公103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中国国家行政制度发展的目标取向和根本途径P论169
2.如何完善我们国建的行政监察制度P博论153
3.公共选择理论或者政府失败的表现及措施P219公
4.内阁制政府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中47
5.现阶段我国的官员问责制的内容及其责任体系构成P公485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我国现行元首制度与西方的国家元首制度没有多大区别P47博
2.中国的地方政府机构无异于西方P216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一小题16分,第二小题24分,共40分)
1、中国单一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演进历程。P中外279
2.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入耳推进我国的绩效评估事业。P公31
5管理思想史卷一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泰勒的职能工长制P127期望理论P220领导四分图理论P235决策理论学派P285 德鲁克P297《Z理论》P385企业家政府P431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
1、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P162、泰勒与法约尔思想的内容比较分析P1573、梅奥的霍桑试验内容及结论P197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205(阿尔得夫、麦格雷戈、赫茨伯格、佛鲁姆、综合激励模型等理论,比较适合初简单题。)
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登哈特认为:在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之下,政府的目标仅仅在于有效地提供服务,而且问题主要是通过改变组织的结构和控制系统而得以解决的。尽管在该领域中有人曾呼吁要更加关注民主的价值,但是对等级制和控制、减少公民参与以及中立专长的呼唤声却居于优势地位。近年来,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又逐渐支配了公共行政领域的思想和行动。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基础在于其假定政府的行动主体和其他行动主体都是根据他们的自身利益来作出选择和采取行动的。按照这种观点,政府的角色就是为了促进个人选择和实现效率而释放市场力量。公民被视为顾客,公务员则成为了获得“最佳交易”并且减少成本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冒险者。
你对登哈特的观点有何看法?请作分析
答: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包括企业家政府理论在内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即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目前,与其说公共行政官员正集中于控制官僚机构和提供服务,倒不如说他们是更加关注“掌舵”而不是“划桨”,即他们更急关注成为一个更倾向于日益私有化的新政府的企业家。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候应该集中与承担更多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1)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概念:
1、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2、是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
3、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替代当前的那些基于自我利益的主导行政模式。
4、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一种扬弃而非全盘否定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3、在思想上要有战略性,行动上要有民主性
4、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5、责任并不简单
6、重视人,而不是重视生产率
7、公民权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3)评价: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和建立了一种更加关注民生价值与公共价值,更加适合现代公共社会和公共管理实践的新的理论选择。
1、它吸收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合理内容,承认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但摒弃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
2、把效率和生产力置于民主、社区、公共利益等更为广泛框架中
3、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管理主义公共行政模式都具有某种替代作用
4、有助于建立一种以公共协商对话和公共利益为基础的新公共服务行政。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对中国政府改革有何现实意义P刘179-180
四、论述题(每小题22分,共44分)
1、论述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P刘415-4162、请你简介行为科学的发展历程(参考第三篇)
答:P刘203第八章的内容:
1、行为科学的创立,行为基础理论的形成,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了新的研究,霍桑试验的内容和结论,新发现人群关系理论到行为科学的问世,2、行为科学的发展,关于其他行为研究的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等介绍几个理论。然后走向综合,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
3、关于群体、组织行为的研究,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等
4、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从关注素质的特质理论到转向行为研究的行为理论最后到应物变化的权变理论。然后总结,说明这就是行为科学的演进历程。
管理思想史卷二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参谋职能制P147法理型权威P170麦格雷戈P215西蒙P286
《经理工作的性质》P327ERG理论 P209激励因素 218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
1简述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特点P172
2..明茨伯格经理工作的6个特征P328(6个目标P336).3.企业再造的功能P436(原则438程序441、失败的原因P452)
4.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P197
补充简单题题:
知识性企业产生的条件、学习性组织、第五代管理)
穆尼的组织原理、孔茨的管理职能论内容、巴纳德的组织协作系统论内容、经理人员理论、约翰逊的系统管理思想、西蒙的管理决策论(含义,条件、方法、要求等)、德鲁克管理者的任务、五种习惯、目标管理(补充简单题)
三、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泰勒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贡献是他的管理哲学”,“科学管理的实质———伟大的心理革命”,请对以上的说法作出分析。P129
2.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相比,“更加关注民主价值与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共社会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主要参考辅导讲义上资料,简要陈述两个理论以及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进步点与其评价)
四、论述题(每小题22分,共44分)
1.论述中国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P503
关键词:行政法律,行政相对方,权益,完善
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利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核心, 二者相辅相成, 构成了行政法学的基本范畴。如何在理念上尊重行政相对方的主体地位, 在制度安排上最大限度地保护行政相对方权利, 是行政法理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世界范围行政法治的实践来看, 行政相对方权利呈现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趋势。虽然我国对于行政相对人权力的司法救济制度加强完善和健全, 但是, 在保护行政相对人权益方面, 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了解行政相对方的概念和特点
1.1 行政相对方的概念。
行政相对方理论的提出, 是在借鉴西方关于行政权理论划分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确立的, 探讨行政相对方本位是法治理论的重大突破, 对于我国行政法治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也适应了新时期法治主义时代的要求, 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然而关于行政相对方的概念却一直存在不同的而理解, 与西方相比主要是两点, 首先, 具体称谓上。海洋法系国家大多称谓“私方当事人”, 在大陆法国家则直接称行政相对方;在我国沿袭大陆法系国家的称谓也称之为“行政相对方;其次, 在内涵上也不统一。海洋系国家的“私方当事人”涵义, 除了包括行政行为的对象还包括其所涉及的第三人。而大陆法系国家则认为是行政方行为实施和管理的对象。在我国关于行政相对方的定义大多也是这种, 但在具体出发角度有所不同, 有的是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称之为“管理论”;有的从控制角度出发称之为“控制论”;有的从权利义务的角度出发称之为“平衡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对行政相对方的理解是认为行政相对方是处于行政法律关系中, 与行政方相对应的, 承担权利与义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1.2 行政相对方的特点。
基于对行政相对方概念的理解, 探讨了行政相对方的特点。特点是事物不同于他事物本质规定性, 行政相对方的特点则是由行政相对方本身存在的属性所决定的。
1.2.1 法定性行政相对方这个称谓的
前提就是必须处在行政法律关系中, 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若不处在行政法律关系中那么就不具有行政相对方的内涵, 不能称之为“行政相对方”。
1.2.2 依赖性行政相对方这个称谓之所
以存在是离不开行政方的存在, 也就是说只有有了行政方, 才会有行政方管理和实施的对象即所谓的行政相对方, 行政相对方是依赖于行政方而存在的。
1.2.3 主体广泛性任何公民、法人或其
它组织, 无论其年龄、身份、资产、法律地位状况, 只要其权益收到了行政方的所做出的行为的影响都是行政相对方。
2. 行政相对方权益的界定和意义
关于行政相对方的权益界定, 历来理论学界就各执一词, 有的认为是基于私人的权利, 有的笼统称之为公权力。笔者同意方世荣先生的界定, 即行政相对方权利是由行政法所规定或确认的,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由行政相对方享有、并与行政主体的义务相对应的各种权利。权利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相伴随, 随着社会内容丰富和社会进步而增加。行政相对方权益的界定明确了行政相对方活动的范围, 保障了行政相对方的权利, 调整了行政法律范围内的社会关系, 促进了行政法制化, 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
3. 行政相对方权益的法律地位
行政相对方权益的俄法律地位体现在行政相对方权益与其他权益的比较之中, 主要是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民事权利的比较。
3.1 行政相对方权利与公民基本权利比较
3.1.1 在范围上公民基本权利只是公民
权利的核心部分, 与行政相对方权利有交叉重复的部分。行政相对方权利不仅包括公民基本权利还包括由其衍生出来的其他权利。
3.1.2 在权利主体上公民权利只是公民
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权利, 其主体只是作为单个体的公民, 二行政相对方权利主体除了可以使公民外, 还可以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
3.2 行政相对方权益与民事权利比较。
3.2.1 权利规定上行政相对方权利是由
行政法规定的以调节行政方和行政相对方之间权利与义务的方式来实施的。而民事权利是由民事法律规定的, 再有的方面行政法律作为民事法律从属法律出现保障着民事权利的实现。
3.2.2 权力作用范围行政相对方权利
作用的是在行政法律关系中, 基于行政法律事实做出的, 包括对行政主体提出建议、申诉、控告以及享有在自己权利受到行政主体侵害后享有行政救济、行政赔偿等权利。而民事权利主要是基于商品交换、交易等日常民事行为做出的包括财产、婚姻、遗产等方面权利。
4. 行政相对方权益的保护和完善和建议
与行政主体相比, 行政相对人缺乏对权力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因此在行政活动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 所以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经常存在着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 法律的救济又不及时到位, 使得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 经常遭到践踏。但是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 在法律中也存在着予以承认的法律地位。要想加强法治文明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就不能忽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4.1 保证程序正义, 加强对权力的控
制。程序限制权力的恣意专断从而保障行政相对方得权益的到维护。程序作为参与设计的方式, 程序设计的公平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的维护。公众参与的程度、深度、广度能够使程序的公正性得到良好的发挥保证程序正义的关键就是要坚持程序公开透明。
4.2 加强制度建设, 减少权益受侵害的
几率。制度是行动的依据, 是行为得到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要想从根本上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就要从制度层面予以考虑。在我国关于行政相对人的制度主要是行政救济制度, 内容涉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 行政救济制度是公平的最后的屏障, 实在权益受到侵害后的一种消极补偿, 其实施的前提就是承认行政方相对的弱势地位和权益的受侵害。因此应该倡导积极主动的避免而不是消极的补偿, 倡导行政立法动议权、听证制度中的事前参与权、行政决策制度中的表达权、行政信息公开制度中的知情权等等, 并且保障行政相对方因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 能够通过行政诉讼, 对行政主体的侵害行为进行司法审查而得到救济。
4.3 运用科技手段, 改善行政活动方
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 高新技术装备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在行政活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公布信息, 扩大影响范围, 保证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因此在行政活动尤其是行政执法中采用科技手段不失为保证行政相对方权益的一种良好之举。比如举行听证制度可以采用电视电话会议, 保证未到场参加的公民知情权;采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电子监控使得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公路执法情况, 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5. 结语
行政相对方的权利是行政法中一个重要课题, 与行政方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了行政法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多年以来, 对于行政相对方的主体地位一直未予以重视。随着法制步伐的推进以及行政相对人自我权益的觉醒, 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的保护已经成为共识。
参考文献
[1]张瑞英.行政法的私权文化与潜能[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3
[2]罗豪才.平衡论:对现代行政法的一种本质思考.中外法学, 2006年第4期
关键词:行政解释;法律解释;解释方法
王泽鉴先生指出:“凡法律均须解释,盖法律用语多取诸日常生活,须加阐明;不确定之法律概念,须加具体化;法规之冲突,更须加以调和。”行政解释是指享有法定行政解释权的特定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所作出的,在解释主体的行政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行政约束力的阐释和说明。
一、行政解释的主体
中国包括行政解释在内的法定解释,并非指与个案相关的对法的内容的说明、选择以及确定适用规范的推理过程;作为一种制度设置的结果,行政解释被赋予了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效力。行政解释权只有特定的行政机关方能行使。行政管理的范围广泛,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解释需求,往往与行政机关主管的具体业务联系密切,与行政机关熟悉的专业技术事项有关,对于大量的专业技术问题,行政机关在这方面的能力,无疑要比其它国家机关具有优势,由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行政机关享有解释权,更为妥当;作为法定解释之一的行政解释,被视为抽象行政行为,鉴于行政解释的特殊性,国家不应当也不可能将解释权力授予一切行政机关,行政解释主体的过度多元化和泛化,将无法保证解释权得到正当、合理、谨慎的行使,而将解释权授予特定的较高级别的行政机关,既可以解决解释的需要,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级别较低的地方行政机关通过解释来“法外造法”,避免解释损害行政法制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二、行政解释的方法
1.学界对解释方法的通说
在西方,学者在讨论法律解释方法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司法领域。司法与行政都具有适用法律的特点,所以,司法解释方法与行政解释方法具有类似性和共通性。
普通法系法官在判词中讨论成文法法律解释问题时常用文理解释、黄金规则和论理解释三种方法,三种方法常被交替使用。文理解释即按成文法条文的字面意义解释。黄金规则是对文理解释的一种修正,指当依法条字面含义所作的解释会产生极其不合理、令人难以接受的情况时,法院可采用变通方法,避免完全依字面含义为基础作解释。论理解释又称目的解释,指在解释成文法条文时,解释者应以成文法的立法目的为指导,不必拘泥条文的字面含义去解释条文,甚至可以通过解释来填补或修正立法缺陷及漏洞。支持这种解释的理由很多,其中E.博登海默作了较好说明:一个通情达理的立法者会意识到,他所立之法肯定有不足之处。成文规则也不可能如此完美无缺能够囊括立法政策的所有情形并排除不该隶属的情形。再者,我们也不能假定由通情达理的人组成的立法机关会坚持不准他人纠正其小错误和不当之处,否则立法机关自己将不断忙于修改微不足道的错误,这事实上也不切合实际。
大陆法系发达国家的法律解释方法都以成文法为解释的出发点,以注重法律原义为基础,解释者也享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由于尊重立法机关及其法律的传统,大陆法系法学的法律解释方法主要有文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少数情况下的目的解释。文法解释是从文字、语法角度分析确认法律规范的应有含义的方法。这是大陆法系法律解释遵循的基本原则。为避免荒谬结果或态意选择,法官可运用逻辑解释和历史解释。逻辑解释是按逻辑要求,把法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并从整体上对法律规范进行含义阐释。历史解释则是运用立法过程的参考资料来帮助确认法律规范的字面含义的解释方法。目的解释以法律目的为标准来确立法律规范的具体含义的解释方法。此方法可能导致法律字面含义与解释结论的背离,所以使用范围有限,否则会有篡夺立法权嫌疑。事实上,由于制定法在法律渊源上的绝对重要地位,制定法的解释技术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大陆法系制度中一门艺术,就像普通法制度中处理判例法的方式一种。理论上的法律解释方法种类繁多,按照梁慧星的概括和总结,共有文义解释、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和社会学解释四种方法。其中,论理解释又包括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和合宪性解释七种。
2.行政解释特殊规则
在实践中,面对一个需要解释的法律规范,需要协调各种解释方法。王泽鉴认为,法律解释是一个以法律目的为主导的思维过程,每一种解释方法各具功能,但亦有限制。每种解释方法之份量不同,但需相互补充,共同协力,始能获致合理之解释结果,于个案中妥当调和当事人利益,贯彻正义之理念。各种解释方法间虽无固定不变的位阶关系,但也并非完全随解释者任选。梁慧星教授在对种种解释方法进行分析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具有相当操作性的解释规则。这些规则虽说是民法解释学中的解释次序规则,但从价值论角度看,对行政解释的次序同样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行政法自身的特点和法律解释应有的内在次序性,我认为应遵守如下解释规则:
(1)文法解释是一切行政解释的基础。如果文法解释存在多义,则应进一步求助其他解释方法。
(2)体系解释是文法解释之后必须首先运用的解释。由于文法解释受语境影响较大,所以为确定多义的行政法律规范内涵必须将法律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把握和解释,以便维护法律体系、法律规范和法律概念的一致性。
(3)法意解释和目的解释是体系解释之后的解释选择方法。法意解释是指探求立法者或准立法者于制定(行政)法律时所作的价值判断及其所欲实现的目的,以推知立法者的意思。在追求立法目的的层次上,这种解释又是一种目的解释,因为法意解释是借助立法史及立法过程中相关资料,如草案说明、审议记录等寻求立法意图的方法。
(4)上述方法仍不能奏效时,比较解释和社会学解释可以成为解释方法。比较解释是指参考其它部门法相关规定或外国立法判例学说阐述行政法律规范的含义的解释方法。社会学解释是指运用社会学方法,着重社会效果和目的,对行政法律规范在文义、目的可能的范围内进行意义解释的方法。
(5)上述所有解释方法的运用必须经受依法行政原则、合宪性、在文义可能范围内、符合立法目的检验,任何有违上述要求的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都将导致法律解释的违法。
参考文献:
[1]陈金钊著:《法律解释的哲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德]沃尔夫、巴霍夫:《行政法》(第三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德]齐佩里乌斯:《法学方法论》,金振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一、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
书记员(刘建):请肃静,现在宣布法庭纪律:
1.未经许可不得进行记录、录音、录像;
2.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
3.不准鼓掌、喧哗、哄闹和实施其他妨害审判活动的行为;
4.未经法庭允许不得发言或提问;
5.不得吸烟和随地吐痰;
6.移动电话、传呼机等通讯工具必须关闭或调到振动位置;
7.对法庭的审判活动意见的可以在闭庭以后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
8.违反法庭纪律的,审判长可以当庭斥责,也可以责令退出法庭。
现在有请双方原告、被告、当事人及代理人入席。
现在请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
报告审判长,原告王君政不服东州市东城区公安局行政处罚一案,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俱已到庭,法庭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可以开庭。
二、开庭
审判长(马宏俊):现在宣布开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条、第46条之规定,广东省东州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今天在此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原告王君政不服被告东州市公安局行政不作为一案,本案依法由审判员马宏俊、吴平、刘飞,人民陪审员王锋、张太凌组成合议庭,由马宏俊担任审判长,本案书记员刘建担任法庭记录,现在宣布开庭。
首先核对当事人身份。原告,请向法庭陈述姓名、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工作单位、职业及身份证号码。
原告(王君政):原告王君政,男,38岁,回族,北京市京银律师事务所东州分所律师,驻广东省东州市东城区北纬路1号,身份证号码***,完毕。
审判长(马宏俊):原告,你委托代理人了吗?
原告(王君政):委托了。
审判长(马宏俊):请原告代理人向法庭陈述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
代理人(吕良彪):代理人吕良彪,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权限:一般代理。
代理人(王宇):代理人王宇,北京市天达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权限:特别授权。
审判长(马宏俊):请把你们的委托代理书、律师证件以及出庭函向本庭提交。
被告,请向本庭陈述姓名、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及住址。
被告(黎敏):被告黎敏,汉族,1977年5月12日出生,东州市公安局局长。
审判长(马宏俊):你委托代理人了吗?
被告(黎敏):委托了。
审判长(马宏俊):请被告的委托代理人向法庭陈述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
代理人(刘莘):代理人刘莘,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授权的权限是一般代理。
代理人(何兵):代理人何兵,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权限是特别授权代理。
审判长(马宏俊):请被告及其委托代理人把法人身份证明、委托代理书、律师执业证向法庭提交。
原告,你对被告人陈述的身份以及委托代理人的身份有异议吗?
原告(王君政):没有。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你对原告的身份及委托代理人的身份有异议吗?
被告(黎敏):没有。
审判长(马宏俊):当事人身份核对完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47条的规定,当事人认为本案的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有权申请回避,但申请回避应当说明理由。原告,你听清楚没有?
原告(王君政):听清了。
审判长(马宏俊):申请回避吗?
原告(王君政):不申请。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听清没有?
被告(黎敏):听清了。
审判长(马宏俊):申请回避吗?
被告(黎敏):不申请。
三、法庭调查
(一)原告宣读行政起诉书
审判长(马宏俊):下面开始法庭调查,请原告陈述诉讼请求及理由。
原告(王君政):
诉讼请求:
1.请求依法判令被告对原告申请登记的电动自行车予以登记;
2.判令被告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事实与理由:
2006年11月27日上午,原告到被告下属单位东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分局为原告购买的电动自行车申请登记,被告单位工作人员告知:不予登记。原告询问原因,被告单位的工作人员称依据东州市公安局东公2006年第343号通告,对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予登记。并向原告出示了《东州市公安局关于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予登记、不予上道路行驶的通告》(东公2006第343号)。
原告认为,被告依据《东州市公安局关于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予登记、不予上道路行驶的通告》对原告作出不予登记的行政决定,原告表示不服。理由如下:
1.被告适用的法律依据错误。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8条规定“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的种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该项法律规定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决定依法需要登记的非机动车的种类,但没有授权其规定不许登记上路的非机动车种类。而《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14条第2款规定“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对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予登记、不准上道路行驶作出规定的,应当公开征求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显然已经超出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授权范围。其授权地方政府制定非机动车不予登记、不予上路的规定超出上位法的授权范围,违反了《行政许可法》第16条的规定,即“法规、规章对实施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条件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因此,东州市公安局制定的《东州市公安局关于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予登记、不予上道路行驶的通告》依据错误的上位法法律规定制定的行政规范,同样超出《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授权范围,违反了行政许可法的规定。
2.原告购买的电动自行车是合法取得的财产,且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被告应当予以登记和许可上路行驶。
《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电动自行车列为非机动车,这是对电动自行车身份的认可。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8条和《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14条第1款规定了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实行登记制度。因此,对于符合登记条件的电动自行车应当给予登记,许可上路行驶。原告购买的电动自行车系正规厂家生产,有销售发票、出厂合格证和符合1999年国家发布的《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安全标准证书。原告提供的申请文件符合非机动车登记的条件,被告应当依法给予登记。
3.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物美价廉,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也符合国家发展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交通工具的政策,于国于民有利,合情合理合法。
综上所述,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2项的规定,原告认为被告适用法律不当,作出的不予许可登记的决定错误,特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被告对原告的电动自行车给予登记,许可上路行驶。完毕。
(二)被告代理人宣读行政答辩状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刚才原告陈述的诉讼请求和理由听清楚没有?
代理人(何兵):听清楚了。
审判长(马宏俊):和法庭庭前送达的起诉书是否一致?
代理人(何兵):一致。
审判长(马宏俊):下面请你进行简要答辩。
代理人(何兵):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答辩人认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有权根据广东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作出各种立法。其立法权限来源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根据上位法的授权,制定地方性法规,此即法律上所称的授权立法。其二,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此即所谓职权立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7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64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
(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答辩人认为,作为地方权力机关,即使没有上位法的授权,也可以根据地方人大和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制定各项地方性法律。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提醒你一下,现在是法庭调查阶段,我问的是你对原告起诉的事实有什么异议。
代理人(何兵):没有异议。
(三)举证、质证
审判长(马宏俊):下来开始举证、质证,请原告就你的诉讼请求有哪些证据需要向法庭提交的?
原告(王君政):原告一共有4项证据需要向法庭提交,包括电动自行车购车发票、合格证、安全证书,还有原告申请电动自行车登记的申请书,一共4份。
审判长(马宏俊):请你逐一出示。
原告(王君政):首先出示原告的电动自行车购车发票。
审判长(马宏俊):这张发票你要证明什么?
原告(王君政):这张发票证明原告所购买的自行车是从正规的生产厂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
审判长(马宏俊):好,请向被告出示。被告,这份证据你看清楚没有?有何异议?
被告(黎敏):看清了,没有异议。
审判长(马宏俊):本庭对此份证据予以确认,请原告继续举证。
原告(王君政):原告出示的第二份证据是购车时生产厂家发放的合格证,它证明原告所购买的车辆是符合安全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
审判长(马宏俊):请向被告出示。被告,此份证据看清楚没有?有何异议?
被告(黎敏):看清了,没有异议。
审判长(马宏俊):第二份证据本庭予以确认,继续举证。
原告(王君政):第三份证据是安全检查证书,是由安全检察部门根据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非机动车安全检测标准》所作的检测所发放的证书,证明原告所取得的电动自行车是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
审判长(马宏俊):请向被告出示。被告,此份证据看清楚没有?对它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有何异议?
被告(黎敏):看清楚了,没有异议。
审判长(马宏俊):此份证据本庭予以确认,继续举证。
原告(王君政):第四份证据,是原告提出的对电动自行车予以登记的申请书,它证明原告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14条第1款规定依法向被告提出对电动自行车予以登记的申请。
审判长(马宏俊):请向被告出示。被告,此份证据看清楚了没有?有何异议?
被告(黎敏):看清楚了,没有异议。
审判长(马宏俊):此份证据本庭予以确认。原告,还有其他证据没有?
原告(王君政):原告出示证据暂时到此。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就你的答辩以及原告的起诉,你们有何证据需要向本庭提交? 代理人(何兵):有证据向法庭提交。第一份证据是电动自行车管理座谈会记录,需要证明的目的是,在制定这项政策之前,作为被告机关是广泛地征求了所辖区域的人民各方面的意见。
审判长(马宏俊):请向原告出示。原告,这份证据你们看清楚了没有?
代理人(吕良彪):我们对它的真实性、合法性不持异议。但是,对于这项证据它的关联性和它所需要的证明的内容我们持有异议。被告所提供的证据只能表明它在制定政策前,曾经召集了人讨论了这个问题,但是,所召集的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并不能够证明。而且,这份证明能否证明被告决策的行为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依法定程序做出的,它并不能够证明,谢谢。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原告的质证意见你们听清楚没有?
代理人(何兵):听清楚了。
审判长(马宏俊):有何异议?
代理人(何兵):我们证明作为被告机关所做出的通告,关于广东省做出的决定,都是有合理的基础,我们继续提供证据来证明这个问题。
审判长(马宏俊):经法庭合议,我们对于此份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确认,就其关联性待合议庭最后评议的时候再作出最后的认定。下面被告继续举证。
代理人(何兵):提供的第二份证据是电动自行车管理座谈会记录二,这是第二次座谈会的记录,参加的人员有市政协委员,市科学工作人员,市政府法制办工作人员以及15名市民,日期是2006年6月10日。
审判长(马宏俊):请向原告出示证据。
代理人(王宇):我们对这份证据的真实性和和合法性予以确认,但同样对其关联性持有异议。
审判长(马宏俊):请陈述理由。
代理人(王宇):具体理由和上一份证据意见一样,它不具有真正的代表性,也无法证明被告做出这样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基础。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你对原告的质证异议,有什么新的意见,需要向法庭陈述?
代理人(何兵):我们认为关于政府制定规章目前的法律规定可以采取听证会的方式、座谈会的方式以及等等形式,我们选择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济学院的教师以及普通的工作人员,也就是说,我们所参加座谈会的人员包括了各个方面的代表,因此我们认为它已经足以代表广州市人民的基本意见,我们将继续举证。
审判长(马宏俊):原告,你对被告提出来的选择代表的广泛性有什么异议吗?
代理人(王宇):广州市人口接近千万,我不知道被告选的代表总共人数有几个?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请对原告的这个质证发表你的意见。
代理人(何兵):因为我们开的是座谈会,法律对于我们政府机关并没有权力召集人民代表开会,所以,对目前的行政规章的制定程序来说,也只要求开专家座谈会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代表会,并没有权力说要找一千乃至一万。所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找多少代表来参加座谈会,我们认为这是被告作为行政机关的主权。
审判长(马宏俊):法庭听清楚了双方的各自意见,就本份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确认,就其关联性待合议庭评议之后做出最后的裁定。下面请被告继续举证。
代理人(何兵):证据三,电动自行车管理座谈会记录三。召集人是东州市东成区公安局,参加人包括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东州市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等15人,日期是2006年6月20日,内容见文件。
代理人(吕良彪):对于此份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我们不持异议,对于此份证据的关联性和证明力我们同样持异议。刚刚被告代理人告诉我们说在1千多万人当中找了仅仅45名代表来座谈,然后他告诉我们说这45名的代表代表了1千万的市民。那我还想再问一句,这45名或者是更多的代表人员当中有多少人是骑电动自行车或者打算骑自动自行车的,这些民意代表的代表性何在?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你对原告的质证意见有何异议发表?
代理人(刘莘):听证或者是座谈会的人数没有法律规定,行政机关是自行决定的,按照原告的意思,1千万人口到底多少人合适,那么这个是由行政机关决定的,否则的话,这个会要开到什么时候?那按照你们的意思,觉得这个要多大的比例才合适?问题是法律没有这个规定,这是我们的裁量权。
另外,原告指出45个人无法代表全市各方面的人,尤其是骑电动自行车的人,那么这45个人是方方面面的代表,因为电动自行车不上牌并不是电动自行车拥有者这一个阶层他们的利益所在,它关系到全市各个方面的人的利益。所以,我们认为45个方方面面的代表参加是对的。
被告(黎敏):而且,我觉得对于代表的代表性有质疑,还要澄清一个问题,这里涉及到民主机制的问题。民主其实在两种意义上要具有正当性,一种是统计意义上的民主,这是德沃金教授提出的,还有一个是与之相对应的是多数至上的民主概念。因此这45名代表的代表性本身只要是它的程序保持了基本的正当性,以及它本身的这个来源是经一个正当程序产生的,那么我觉得它在法律上没有问题。
其二,我们委托了广东省城乡经济调查队进行了广泛的民意调查,我想问原告一个问题,如果这45名代表你们认为没有代表性的话,难道像广东省那样广泛的意见就具有代表性吗?现在代表具不具有代表性是意味着代表机制本身出了问题,而不是公安局做这个事情违背了法律。审判长我说完了。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还有意见吗?
代理人(何兵):刚才原告方对我们的45个代表好象不足以代表广东省东州市的市民,请注意,代表能不能代表所代表的人,和代表人的人数是没有必然关联的。如果按照原告方的逻辑,那么全国13亿人,假如国家行政机关要制定一个政策的话,可能要开四五百乃至四五千人的代表会议。所以向法庭上明确一点,代表人所代表的意见和代表人的人数没有关联。下面我们继续举证。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继续举证。
代理人(何兵):为了充分了解东州市民对电动自行车是否上路等问题的基本意见,我们除了召集3次座谈会以外,我们并委托了东州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进行客观调查。东州市城市经济调查队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查,提交了调查报告,现在向法庭提交。
该调查报告表明,公共汽车是目前市民出行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59.1%的市民认为他们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共汽车,14%为自行车,8.4%为步行,10%为摩托车,4.2%为私家车,3.5%为地铁,只有1%是电动自行车。
第二,调查报告表明,多数市民认为,东州市不适合发展电动自行车。78.4%的人认为,东州市目前这种状况不适合电动自行车的普及。70%的人认为,限制电动自行车上路有助于缓解东州市的交通压力,改善交通秩序。72.8%的人认为,如果禁行,会给东州市的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带来好处。
第三,大部分的受访市民支持限制电动自行车,70%的市民表示支持市政府对电动自行车进行限制,13.7%的人表示无所谓,有16.3%的人明确表示不支持。
第四,关于限制电动自行车对市民的影响问题,58.5%的人认为,限制电动自行车对他的生活没有影响,或者影响不大。只有5.6%的人表示影响较大。
这些证据证明,东州市的有关政策规定是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东州市做出这个政策规定,在做出决定之前是征询了各方面的意见。
审判长(马宏俊):请向原告出示此份证据。
代理人(王宇):对这份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没有异议,同样,对它的关联性和证明力持有异议。理由有三:
第一,结合被告出示的一、二、三证据,很明显看出,你们出示的第四份证据和你们对一、二、三证据的解释本身就自相矛盾。如果说一、二、三证据总共请了45名代表,证明力和代表力够的话,你们为什么还要做这个万户人调查呢?这岂不是从反面证明你们自己也认为40名代表是不够的,还应该继续扩大民意调查的范围,因此我们对你们的一、二、三证据的质疑显然是站得住脚的。
第二,关于证明的数字问题,我们来看一看,东州市总共要骑电动车的人,或者说正在使用电动车的人有30万,而你们所做的万名调查里,有多少是骑车的人,或者说有多少是不骑车的人呢?尽管乍一听起来,支持限制电动车的人达到78.2%,但是如果说你是在100%都骑电动车的人来做调查的话,我相信这个比率是0%。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万名人有7000多人支持限制电动车,但是,你限制的是30万人的出行权利。同样,东州近千万人口,能不能由着7000多人所代表?
第三,同样是限制,并不等于全面禁止,也就是说,被告在得到了广泛的民意基础是限制以后,却做出了全面禁止的这种行政行为。因此,我们认为,他提的证据恰恰对他而言是反证。
代理人(吕良彪):我再对被告刚刚的举证补充几点质证意见:
第一,正如我方刚刚代理人所提出的对方的这种所谓民意代表性是存在瑕疵、存在问题的。
第二,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对方被告的代表人作为一名基层公安局的局长,向我们大家展示了德沃金教授是怎么教导我们的。我再告诉你们,民主的含义有两个,你只说了一个,那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还有一个民主必不可少的含义是什么呢?我告诉你,那叫做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的权利,而且这个所谓的少数已经达到30万之众,这不是一个小数。另外,对方第一代理人提到这是我的自有裁量权,确实,这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但是,我们说法治的要求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善用你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不等于你可以滥用你的权力,我们现在所要追求的、所要限制的正是对于自由裁量权的这样一种滥用。
原告(王君政):审判长,我作三点补充发言:
第一,就被告方说举的这些证据,我们认为,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代表了多数意见,但是它并不能当然地代表民意。民意应当是在全民公决的情况下多数人意见的一个结果。因此,我们认为,被告方这种统计学上的方法并不能够必然地称为民意。
第二,即便是民意的话,它也不一定代表着公平和正义。因为,历史恰恰证明了,在很多时候,代表的多数人意见的所谓的民意是错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和伽利略死在了所谓的代表多数人利益的民意下。
第三,法制社会要求行政机关也好,还是司法机关也好,我们一切的行为准则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不是以民意为准绳,因此,我们认为,被告所例举的这些证据并不能够证明被告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合法的,并且有合法的依据的。完毕。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有没有新的质证意见?
代理人(何兵):有。综合刚才原告方及代理人意见,有以下三项:
第一,说我们说选择的代表人以及我们所进行的调查不能代表所代表人的意见,刚才,原告进一步提出应当进行民意公决,那么原告的意思莫非是出台任何一项政府措施都要进行公决吗?只有公决才是民意的唯一一种民意形式吗?这是错误的。民主的形式有多种,一种是议会制的投票性民主,一种是行政式的参与民主,当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所谓的公决民主,但是我们永远不能指望说只有在任何的事情下进行公决,公决是在特定的事情下才是民主的一种形式,这是第一。
第二,说民意调查不代表公平和正义。问题在于,我们都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客观的公平正义的标准,作为一个政府措施,它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群,每个人有不同的利益,因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正义观。那么所谓客观的、唯一的正义,作为被告,我们只能按照法律的要求,通过采取座谈会,包括调查等形式来尽可能地反映民意,但是我们要承认,所谓你们所要求的说唯一的确认代表所有人的民意,第一它是不存在的,第二,作为被告是不可能获得的,所以原告方的这个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另外一点,关于民意是否代表公正和正义,作为被告,我们并不必然说我们这个政策一定是代表你所谓的民意和正义,我们只能说,我们的政策是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这是法律赋予我们被告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履行法律的责任,保护公共的秩序,谢谢。
审判长(马宏俊):法庭已经听清楚双方的陈述意见,就此项证据关联性是否采信问题,法庭合议以后进行确认。法庭调查到此结束,下面开始进行辩论,请原告发表辩论意见。
四、法庭辩论
(一)第一轮法庭辩论
代理人(吕良彪):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原告用一纸诉状表达了他对合法权益的追求,表达了他对约束权力的一种向往,以及对社会公正的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这样一种愿望和理想遭到了被告违法行政行为无情地践踏。
刚才,被告在他的答辩状中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几点所谓的理由,我们认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第一个问题:被告有权力发布这样的禁止电动车上路的通告并以此拒绝给我的当事人登记上牌吗?显然没有。
首先,对于限制公民的财产权和出行自由的事项,省级机关无权制定立法。
对方代理人提出所谓“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的概念,认为即使作为上位法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无授权,省级立法机关亦可根据“职权”禁止电动车上路。既然被告认可了上位法并未授权他进行立法,所以我们就不探讨“授权立法”而重点考虑被告所谓的“职权立法”。“职权立法”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在法定范围内方有权立法,二是必须依照法律的程度进行立法。那么,限制电动自行车,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它有这样的立法权限吗?我们说它没有这样的权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国家的《宪法》第37条规定了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自由权,也就是出行的自由、人身的自由。那么,出行的自由也就意味着他有选择自己出行方式的一种自由,也就是说我可以坐公交车出游,可以坐地铁出游,也可以开车出游,那么这是法律所赋有的一项基本的权利。如果限制我这样一项的权利,应当通过宪法和法律来予以限制,这是第一。
第二,它非法限制了公民基本的财产权。我们原告在刚刚的举证过程当中已经提到,他是合法取得这辆电动自行车的所有权。所有权包括什么呢?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但是,在被告的违法行为之下,我这些权能够实现吗?不能。所以,被告所称的依职权立法的范围实际上是限制了公民的基本的人身权利和自由。所以,这样的范畴,它根本是没有权力来进行地方性的立法来予以规制的,这是第二点。
其次,地方性立法规制的时候还有一个前提,不能与上位法的要求相违背。那么上位法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怎么规定的?我来告诉对方,在这部法的第18条告诉我们说,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路行驶,也就是说,法律只是规定了公民该项权利行驶的前置条件是登记,也只是作为程序的登记。对于合法取得的符合技术条件标准的这样一些非机动车辆,公安机关应当予以登记。因为,法律并未授权公安机关可以分类决定哪些非机动车辆需要登记,而绝未授权其他机关有权自行决定可以拒绝登记,它是没有这样的权力的。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8条接着这样规定,它说“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的种类”,大家听清楚,是种类,“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规定”,也就是说,法律所授权的只是需要登记的非机动车的种类,省一级的人民政府可以自行确定,也就是说,哪一些非机动车辆需要经过登记的前置条件才能够上路行驶,它是有这样的程序,而不是如被告所说的它自己给自己的这样一些授权。
接下来,被告援引《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9条的规定说,公安机关有权进行这种交通管制。但是这样的一种交通管制,北京马拉松的邀请赛临时的交通管制公安机关确实可以,法律所授权的也仅仅是这样一类权力而已,并不意味着你某一个市的公安局、地级市有权力禁止某一类车辆上路运行,甚至,拒绝给符合法律要求的车辆发牌、上牌。
第二个问题:人民法院对被告的行为有管辖权吗?
首先,对方告诉我们说,他们所依据的是地方性法规,他告诉法官说,这些法规你必须适用。的确,对于地方性法规,法院当然应该适用,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面对更高层级的上位法的要求,面对与上位法所规定相违背的下位法,难道人民法院应该无权选择效力更高的上位法吗?!请不要上纲上线。
对方告诉我们说,东州市公安局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这样一个通告,它不是行政许可,然后,给我们列举了很多“古怪”的理由:禁止部分电动车是行政许可,但禁止所有的电动自行车上路居然就不是行政许可了!我觉得很奇怪。我非常感谢被告的代理人刚刚在他的答辩当中告诉我们什么叫行政许可。法律告诉我们说,这些电动自行车一般是不能上路的,它要上路需要经过什么程序呢?是要进行登记,允许上牌,然后对那些上了牌的车它可以上路。请问,这不是行政许可,又是什么呢?请问,你这不是在国家法律已经授予当事人行政许可的前提下,另设行政许可,它又是什么呢?
东州市政府行政规章它是一个违法的东西。首先我们说,省一级我们刚刚分析了,法律只授权它可以分类,法律并未授权较大的市有这样的权力。那么,东州市政府只是请示了广东省政府以后,作出这样的决定,发布这样的命令,请问这究竟是以东州市政府的名义做出的,还是以广东省的名义做出的,东州市政府何来这样的权力做出这样的规定?
第三个问题:我们想说的是,人民法院确实仅仅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我们一再提到,东州市的这项决定是否代表了民意,是否合理,并不仅仅是学理上对这样一些行为合理性的探讨,而是法律对行政行为这样一种合理性的法庭要求。我可以和对方重温《行政许可法》第11条规定,它是这样规定的,设定行政许可应当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那么,请问,这种低能耗、低污染的这样一种安全的出行方式,难道不是恰恰符合法律这样的要求吗?对方禁止这样一种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难道不恰恰违反了《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要求吗?
所以,我们说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合理性的问题,而是说对方的这个行为已经违背了法律的规定。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的当事人所要求的仅仅只是上牌,还不涉及到上路的问题。即使被告有权禁止我上路,也无权拒绝给我的当事人上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被告的行为完全违背了我国现行法律的要求,应当依法为原告的电动自行车上牌,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我的发言暂时到此。
审判长(马宏俊):请被告进行答辩。
代理人(何兵):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综合刚才原告方所发表的辩护意见,我们提出以下的答辩:
第一,关于立法权限问题。答辩人认为,对于交通管制采取何种管理措施并非是国家垄断性立法,它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是地方立法主权,中国的特点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此决定了各地的交通状况不一。比如像新疆、西藏这样的地区,很难想像禁止电动自行车,但是在北京、东州这样人口众多、交通拥堵的地区,可能就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正因为如此,在国家法上,虽然没有禁止电动自行车,但是,国家《道交法》没有禁止地方禁止电动自行车。
我们认为,对于国家法律层面的立法者,讲到这个层面,立法权限交给了各地,可以设想,这个权限如果交给国家,那么国家如何立法?它是禁止电动自行车还是不禁止电动自行车?就以北京为例,北京的昌平和北京的朝阳形势就不一样,在昌平是可以考虑让电动自行车上路的,但是在朝阳就很难。放在全国面上,更不应国家立法。
因此,我们认为,我们也坚信关于道路交通如何管制是地方的立法权限。从改革的趋势来看,中央的政策也是权力下移,权力下移包括立法权的下移。从目前的《道交法》上也没有禁止说我们地方不允许禁止,国家层面上不禁止,但是,没有禁止地方禁止。这是我们答辩理由的第一个方面。
原告方认为关于广东省人大制定的条例属于地方立法,本法庭作为广东省的法院是无权审查作为地方权力机关所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权限,因此,原告方关于广东省条例的合法性问题不属于本案审查范围。
第二,关于广东省人大所制定的条例是否属于行政许可,原告方一直想错误地误导法庭,认为这是一个行政许可,应受到《行政许可法》的约束,从而认为作为被告方所依据的法律规范违反了《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因而是不可以适用的。所以,答辩人认为,原告方的这个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所谓行政许可,它是何等的定性,我愿意和原告方代理人重温《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2条,《行政许可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许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这就是立法者对何种行为是行政许可行为所做出的明确的定性。
那么从立法的定义来说,行政机关根据你的申请,经过审查准许你从事什么样的行为,这称之为行政许可。从法理上而言,行政许可包括两项内容:第一,立法全面禁止,不允许你们干;第二,符合特定情况许可,这是行政许可制度的最基本要件。失其之一都不应该称之为行政许可。
那么就我们东州市公安局所做出的这个通告来说不是行政许可,它是全面禁止,根本不存在任何人根据任何条件采取任何程序许可的问题。请问,国家禁止狩猎大熊猫,这是行政许可吗?北京市禁止燃放鞭炮,它是行政许可吗?不是,所有北京市城区范围内不允许放鞭炮,同样,作为东州市发的通告根本性质上就不是一个行政许可,它是作为政府的一种管理措施,不符合《行政许可法》所定义的行政许可,因此《行政许可法》要求的程序要件、授权要件都不适用本案。
第三,关于东州市的通告所依据的广东省条例的合法性问题。原告方认为,广东省的条例不符合上位法的授权,没有上位法的授权,所以是无效的。我们认为原告方对这个法律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从我国《立法法》也好,从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组织法》也好,都不要求地方立法是由上位法来授权,它只要求地方立法不抵触上位法。也就是说,即使上位法没有授权,根据地方立法主权是可以做出独特的立法,但是为了国家法律的统一性,不允许地方立法抵触上位法。
那么我们现在来说,作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确实没有禁止说电动自行车在全国上路,但是,《道交法》禁止地方禁止了吗?《道交法》从来就没有禁止地方立法禁止,《道交法》将这个问题交给地方自己解决,也就是说在新疆这样的地方你是可以放行的,但是,在东州市这样的繁华地区是不可以放行的。
原告的说法是《道交法》没有限制我就不能限制,那么我们现在说一句,《道交法》还没有限制人力车上路,按照原告方的逻辑,那么骡车、马车、人力车、驴车都可以在公路上行驶吗?《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禁止,我就不能禁止吗?诸位可以想像,天安门的长安街可以行驶驴车吗?你可以像阿凡提一样骑着毛驴在天安门广场上行走吗?《道交法》是没有限制,问题的核心是《道交法》不限制,作为地方有没有主权限制?
一个国家的法制发达,很可能在地方主权的法律,因为地方政府最知道地方人民的确切需要,作为中央政府,它怎么可能知道全国所有城市的交通状况以及交通管制措施呢?所以,这才是《道交法》的高明所在,它不禁止,但是不禁止地方禁止。
第四,我们认为,东州市政府的决定具有相当的合理法。东州市作为老城区,这些年来人口激增,将近2000万,交通堵塞,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广大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任由形势发展,机动车、电动车、人力车无限地发展,那么东州区的交通就会出现崩溃。而一旦交通崩溃,受害的是所有的东州市的人民,作为东州市政府交通管理部门,我们始终不忘广大人民的委托,我们的责任是为东州市广大人民提供便捷、畅通地行驶。当然我们采取的措施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我们只能说我们在东州的情况下只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我们只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在最出这个决定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三次座谈会,做了城市调研,70%的人同意进行禁止,这里我们可以说确实这种禁行措施是损害了一小部分人目前的通行习惯。但是我们要向法庭陈述的是,东州市人民政府正在考虑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是采取公共交通,而不是单人交通,现在这种电动自行车的交通方式是一种没有效率的交通方式,一个公交车可以让30个人乃至50个人实现交通,而这30个人或者50个人全部用电动自行车,也就是30辆或者50辆的电动自行车,这是一种没有效率的交通方式。所以作为东州市人民政府的公安管理部门,我们从提供有效率的交通的角度,执行东州市人民政府的决定,我们是认为完全合法的。而且我们认为这个决定也符合中央人民政府的政策。
今天,我们在《新京报》上也读到了中央建设部一个政策出台,他们认为,对于交通拥堵的城市,它的发展方向是提供公共交通,而不是私人交通,不是尽可能让每个人开一个小车乃至开一个电动自行车。原告对我了采取限制电动自行车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公平,说为什么开小汽车的人不限制,我们需要说明的是,限制是要逐步进行的,我们将来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完全可能对于小汽车采取若干的限制措施,这是我们为了履行人民所赋予的职责所必须采取的手段。谢谢。
审判长(马宏俊):鉴于被告刚才的答辩,法庭决定恢复法庭调查。有一个问题需要向被告提出询问,你们关于不允许电动自行车登记,不准上道路行驶的这个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除了你们刚才所说的召开座谈会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没有?
代理人(何兵):城乡调查。
审判长(马宏俊):还有吗?
代理人(何兵):系统内部管理人员的意见。
审判长(马宏俊):第二个问题,这个规定你们报省政府批准了吗?
代理人(何兵):省政府批准了。
审判长(马宏俊):有批文吗?
代理人(何兵):有,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提交。
审判长(马宏俊):请在休庭以后向法庭提交。
(二)第二轮法庭辩论
审判长(马宏俊):下面进行第二轮辩论,在辩论之前,我提醒双方当事人注意,已经发表的意见不要再陈述了,第二轮辩论当中,法庭希望你们能够围绕着法院对这个案件的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司法审查权发表你们各自的意见,希望你们能够把辩论意见集中在这些方面。
代理人(王宇):我们认为法院对此有审查权。根据刚才被告的辩论逻辑,他的理由是他的禁电行为不是行政许可,因此不适用《行政许可法》。同时,《道交法》适用,但是,《道交法》又没有禁止它去禁止别人,这个荒谬的逻辑出现了,只要国家法律没有禁止我去禁止别人,我就可以去禁止别人。同时还举了猎杀大熊猫,没错,国家法律是没有禁止说你不能够禁止别人等等。但是,请问,你怎么来面对《宪法》、《民法通则》都统一确认、保护的公民的财产权?公民通过合法途径用合法的手段购买财产,本身占有、使用、处分、收益,所有权能尽在其中。你通过一个公告的方式,说我不让你用,而且,彻底不让你用,这根本上就是对公民财产权的一种变相行政剥夺。所以说,这种行为难道不应该在法院的审理范围之中吗?
那么你的第二个理由是说,我的依据是省地方法规,只要国家法律没有禁止我禁止别人,而地方法规许可我了,于是我就有权做,即便出错了也是地方法规出了错。而对于地方法规,法院也是无权审查的。对此,我可以和你持恰恰相反的态度。我认为,审查一个行为是否合法,关键看它有没有合法的依据,而且,自己的依据是违法的,那么当然这个行为不能成立。
所以说,对于东州市东成区政府做出的禁止通告的行为,我们认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在这里,我们不但要看一个行政行为的合法基础,更要看它的社会效益。显然,虽然在千万人当中30万人的权利似乎是少数,但是每一个权利的群体都是由众多的少数组成,不能够说由于30万人是少数,因此把你限制住就符合了千万人的利益,这个逻辑是不合理的。
代理人(吕良彪):对于被告努力地为维护东州市人民的利益而做出的巨大努力我表示尊重。我想说的是,被告采取这样一种自以为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它必须符合一个前提,前提是什么?那就是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人民法院对你们这项违法的行政行为有审查权吗?我们的代理律师说:有;我想告诉你:当然有!
我的代理人向你要求你给我上牌、让我上路吧;对方说不行,我不能让你上路。一个就这么简单具体的行政行为,对方居然说法院不可以审查。我方代理人也刚刚讲到,这直接涉及到我出行的自由,直接涉及到我花了几千块钱买的财产权利,为什么法院不可以审查。
被告在答辩的过程当中提出了一个很荒谬也很可怕的威吓法庭的理论,他说你审查我的这个行为就是审查了地方法规合法性的问题,这是荒谬的。我们仅仅只是审查,你拒绝给原告上牌,这样一个行为是否具有合法的法律依据?仅此而已,所以,人民法院完全有权力对此进行审查。
对方还犯了一个非常荒谬的逻辑错误,他说法律并没有禁止我去禁止别人,所以我可以禁止。对于老百姓来说,法律没有禁止我的我就可以去做,这是基本逻辑;对于公共权力来说恰恰相反,只有法律规定你,法律授权你做的你才能够去做。法律不禁止我做我就可以做----这是多么可怕的行政权力。
按照被告代理人说,任其泛滥,以后驴车、什么车都可以上天安门长安街了!确实长安街一般见不到马车驴车,但我在华盛顿看到过,在纽约看到过,它的大街上都可以跑马车,马一不小心还拉了一陀大便下来,这是情况是存在的。在我们中国,也是在长安街,我们同样有过为了阅兵的需要,装甲车、坦克车乃至其他的车都可以在上面走。我们不排除将来有一天何兵教授戴着阿凡提的帽子,赶着驴车走过天安门,谁说没有这种可能性?完全有这种可能性,只要有关机关特别允许你做这样一件事。
对方还告诉我们说它不是一个行政许可。因为公安不是允许一部分人上路另一部分人不可以上路,而是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法律是说你们哪些车需要上了牌以后才能上路的,你们去规定,这当然是行政许可。可对方他说不是,他说我规定这些车都不许上路,这是我规定的,所以,我这个行为不是行政许可,你法律管不了我----居然还有这样的强盗逻辑,太可怕了。
我们说,我们今天关注的可能只是王君政先生的电动自行车,但是我们充分注意到,被告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小轿车和其他的车。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不对这种行政权力滥用的可能性提高警惕的话,天知道接下来禁止的它会是什么呢?接下来它所侵犯公民的权利又会是什么呢?正是从这样一个层面上,我们说我们今天不仅仅是为王君政先生的一辆电动自行车而辩,而是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而辩,而是为对方应当遵循法治的原则去行使他的行政权力而辩。谢谢。
代理人(刘莘):第一轮和第二轮原告方反复提到了立法权的问题,认为东州市的通告违反了上位法,那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东州市的这个通告是与上位法不抵触的。
首先,关于法律保留,实际上不管我们自己个人的认识如何,法律是规定的。《立法法》第八条关于法律保留列了十个事项,前九个事项里我们看得非常清楚,没有东州市通告所涉及的内容,它是关于主权的事项,关于组织法的事项,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事项,关于刑罚和人身罚的这些事项,关于剥夺政治权利的事项,但是我们没有发现我们现在所涉及的事项属于法律保留。
既然它不是法律保留,因为地方性的法规制定的时候我们已经讲过了,它是有两个来源的,一个来源可能是上位法,就是来源于一个具体的授权,也就是原告方一再强调的《道交法》。那么另外一个授权就是普遍的授权,就是来源于地方组织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抵触的原则,也就是说,地方性法规在不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
什么叫不抵触?不抵触应该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它不属于法律保留的事项范围,也就是说法律保留的事项范围是法律保留的,那么任何的其他立法主体是不能涉及的。刚才我们已经交代了,本案的事项不属于法律保留。
第二,这个不抵触意味着不与上位法相抵触,刚才我们第一位答辩人在这个问题上讲得很清楚,我们认为是和《道交法》不抵触的。
另外,关于原告提到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财产权的问题,认为财产权受到了限制、剥夺,实际上我认为财产权的限制和财产权的剥夺是两回事。本案当中禁止电动车上路并没有剥夺当事人的财产权,当事人仍然合法地拥有这辆电动自行车,他可以在家里面赏玩,可以在自家的院子里骑都可以。
那么,他的使用权受到了限制,这个限制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我提醒法庭注意,我们在头两年前就已经几次在公开的媒体上宣布我们即将“禁电”,禁止电动摩托车,所以,提醒市民不要盲目地购买电动自行车。在2005年的10月,又在媒体上正式通知不要买电动自行车。那么,在这个反复的通知之下购买了电动自行车的市民,我们应该说这是法律给他的一个教训,应该做一个理性的人,在一个法治社会应该做个理性的人,不要对已经已经反复预知可能会将来不允许的事情,来购买这样一个东西,使自己财产的使用权受到限制,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训。
另外关于出行的问题,刚才原告说了,说我们限制出行权,我认为这是一个混淆视听的说法,出行和出行权是两回事,出行权是没有被剥夺的,你可以用各种方式出行,出行方式之一的所谓电动自行车出行,这是受限制的,但是它并不等于我们剥夺了当事人的出行权,他依然可以坐地铁、坐公交、打出租、自己买车以各种方式出行,这并没有受到限制。
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本案应该审的是公安机关不给王先生登记注册电动车这件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这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一个范围,它是一个具体行政行为。那么就这个具体行政行为来说,我认为用《行政诉讼法》第54条所列的五个标准来衡量完全是合法的,包括事实,包括适用法律,包括法律程序,没有滥用权力,没有超越权力,那么以这五个条件来衡量的话,这个具体行政行为都是合法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移到了这个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通告,它依据的广东省的条例的合法性,我认为这超出了人民法院的审查范围,人民法院的审查范围是一个合法性审查,而合法性审查的对象是非常清楚的,是具体行政行为。谢谢。
被告(黎敏):审判长,我再补充一点我方的论据和意见。刚刚对方律师提到,他怀疑,他甚至非常担忧将来东州市政府很可能会禁止轿车和其他的车辆行驶,那么我告诉你,这样的一种恐惧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可见的未来是不会成立的。虽然我们知道中国政府在走向法治的过程会经历一个很长的改造期,但是我告诉你,政府在出台任何一个政策的时候它不是一个傻子,它是很审慎的。东州市政府在做这样的政策出台的时候,不仅刚刚提到我们两位代理律师提到的一些合理性的依据,包括《道交法》对条例的授权,条例对通告的授权,来维护地方性法规的正当性,和东州市公安局通告的上位法的来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做了非常多的分析,包括可行性的分析,就是刚才何律师提到的,我们有非常充分的公共交通,出租车、私家车和地铁的轨道交通作为出行权的补充和保障。
另外,我们还做了非常全面的利益的分析,所谓利益的分析包括很多,比如说公共利益,那么公共利益就涉及到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稀缺的,城市道路交通的空间资源很少的情况下,政府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有权做一个治理,这样的治理权是至高无限的,只要它不违背上位法。这是其一。
第二,这个利益分析还包括东州市特殊的地方性倡议。长期以来,从改革开放以来,它就没有一个非机动车道,那么如果以这样的保有量非常少的机动车尤其是电动自行车,来占用最大多数市民都需要出行的交通工具所使用的道路的时候,你们去考虑一下,这样的利益权衡怎么样做才是合理的。
还包括我们提到的环保的考量,治理东州市特殊的“双抢”犯罪行为的考量,还有我们做了很长时期的一个事实的分析,所谓事实的分析我还要告诉你,我们不仅参考了法律法规这样一些非常重要的形式要件、上位法的渊源,而且我们还参考了很多中国其他“禁电”派的城市,它不在少数,这也是《道交法》的考虑,它必须下放给地方性法规来做,才有可能获得一个最合理的结局。
还有一个问题可能是属于电动自行车行业本身的问题,出现了摩托车化,这样的一种危险我觉得是始料未及的。
再有一个问题是对方律师对《道路交通安全法》18条的解释,我认为可以提醒法庭,他们的解释是在一个前提之下来进行的,分析两了种可能,但是他们的前提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8条提出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的种类可以授权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那么这句话的意思从法律的解释的逻辑上来说包含了三种意思,一种是有一些非机动车是不登记就可以上路,还有一些非机动车是必须登记才能上路的。那么还有一种我们无法预见的非机动车的种类,比如说驴、马等等一些无法想像的形式很可能出现,它能不能上路,属于政府的管制范围。国家法律把它下放给地方性政府,就是为了考虑未来发展的不可预期性。
在这种情况下,《道交法》预示了三种非机动车的命运,那么到了条例以后,根据正当的授权以后,条例下面的情形只是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选择了两种情形,而它这样的选择权是受上位法保护的,它与不抵触原则一项非常一致,根本不会存在有违法的行为。所以我觉得政府做出这样的行为是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而且是具有相当严谨的合法性。
代理人(何兵):补充几点意见:第一,关于东州市政府这个通告是否侵犯财产权的问题,我们认为,可能对于原告方的利益有损害,但并不完全是剥夺,因此他虽然没有使用权,但是仍然可以处分,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我提醒你,我觉得你们的很多意见法庭都已经听清楚了,我希望你就你们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进行陈述。
代理人(何兵):我们刚才已经充分说明了广东省政府这个条例它的立法的合法性属于自己的立法主权。刚才原告方说法不禁止即自由,我非常赞同原告方的说法。问题是现在法律禁止你,你就没有自由。你不能讲法律的禁止仅仅是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法,它包括地方人大制定的法,现在地方人大已经制定了这个法律,所以我们地方政府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我们必须毫无保留地执行权力机关的意志。
再提一个明确的法律依据,你一直说我们没有授权依据,从地方主权不足以说服你,我还可以找出授权法的依据,那就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9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9条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交通、禁止通行等措施,也就是《道交法》明确授权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给非机动车采取禁止通行措施。因此,东州市的通告,包括东州市政府的通告是有明确的上位法授权。所以我们的辩证逻辑很清楚,第一,东州市政府决定是有上位法明确授权的;第二,即使上位法不授权,根据地方人大的主权,它也是可以立法的。
关于原告方代理人所编造的恐吓社会的一种事实,说我们现在禁止电动自行车将来就会禁止所谓的机动车,我请法庭以及所有的人放心,作为被告政府是理性的政府,如果我们认为采取禁止是必要的话,我们会进行。当然,方式方法我们可以选择,比如采取单号和双号轮流制。
我需要向法庭乃至原告方说明的是,如果说机动车增长到一定的程度,使东州市的交通瘫痪,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这是人民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我们应当履行的义务。如果说交通出现堵塞,我们采取你们所谓的完全自由的理念,那么请注意,没有秩序,就没有自由。今天在《新京报》上登得非常清楚,北京的交通状况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比十年前下降了50%,如果这样的状况继续的话,很可能将来会下降到70%甚至80%。所以,如果必要的话,我们完全可能对机动车采取禁行、限行等各种各样的措施,当然我们会充分征求广大人民的意见。其他的意见已经发表,不再发表。谢谢。
审判长(马宏俊):原告方还有什么意见吗?
代理人(王宇):补充几句。听完被告代理人的感言,似乎电动单车成了万恶之源,不禁不行了。这里,恐怕我们还要回到基本的法律依据上,《道路交通安全法》18条以及刚才对方代理人提出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9条,这个我想,如果我们仔细地看一看法律条文本身,可能就会发现,此法非彼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9条规定得很清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很明显,这个措施是针对谁的?是针对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可以共同采取的。采取的目的是什么?它是针对于交通流量而言的。从时间上来说它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显然,这个条文的立法原意以及它的旨向是为了在特定时段下对特定路段做的临时性措施,而不是像您所言有针对性的、全面的、无期限的禁止电动车上路,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说到这里,听完您的意见,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一种境界。但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罚”,这就是郁闷。而如果这种郁闷发现还没有合法依据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愤怒。当然个别老百姓的愤怒可能不会影响您行政权力的行驶,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今天在这里谈的与其说是一个小小的单车能不能上路的问题,其实深层次的问题到底是民本还是官本。
不错,道路堵塞、行驶速度减低谁也不愿意看到,但是,作为管理社会的公仆,你们做的应该是找出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而不是应该把政府应该解决的难题采取由老百姓自己买单的形式,自己以教训的形式消化掉。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年出台,而国家关于《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是1999年就存在,根本不像公安局长黎小姐说的那样,我们无法预见到像骡车、驴车、马车这样的特殊的非机动车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要保留禁止权。
其实,1999年出现的《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说明了什么?说明国家对这种交通工具是认可的,是允许你生产的,是允许老百姓合法购买以及使用的。而今天您告诉我说,依据一个不能够被法院审查的这样一个依据,所以,加上法律没有禁止我有权力禁止别人的要求,我就可以禁止你使用你合法拥有的财产,甚至说拿电动车在家里玩耍,我认为这完全是颠倒民本与官本的顺序,完全对老百姓财产权是一种变相的剥夺。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指出这种行为违法。
不错,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依法行政该干的事,但是让一部分人先被罚起来,我认为这绝对不应该是行政机关该做的事情,谢谢。
被告(黎敏):刚刚对方律师不断地强调一点,就是财产权的所有性来对抗正当的依据上位法做出的行政行为的时候,我必须解释一点,财产权的使用是受限制的,当它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国家在法律的框架内给政府提供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比如你可以自由买黄金,但是黄金的自由流通是受政府管制的。包括管制刀具,包括鞭炮烟花,包括外汇,包括其他诸有此类很可能影响公共经济利益、整个秩序的一些物品的所有权,它不是绝对的一个概念。这是其一。
其二,你不断强调我们这个行为的合法性的质疑,我们刚刚讲得很清楚,包括两位律师已经提到了我们与不抵触原则是相一致的,地方性规定可以做创设性规定,只要创设性规定在法律的框架已经给了自由裁量就可以了。
审判长(马宏俊):我提醒双方在接下来的辩论当中不要再涉及财产权的问题,主要围绕合法性的问题。
代理人(刘莘):我说一点,关于公安局发的通告的性质的问题,原告可能认为这是东州市公安局发的一个通知,但是我想给大家讲一个过程,因为《道路交通安全法》18条的后半句话这样讲,“非机动车登记注册的种类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规定”,这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那么,广东省就做了一个管理条例,在这个条例里头,它又说“地级市可以根据本地方的情况,对电动车等非机动车是否登记、是否可以上路做出规定,报广东省政府来批准”,这是广东省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接着,广东省在做了三次听证会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方案,就是决定要禁止不给电动车上牌,并且禁止它上路。报了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之后,由东州市的公安局做出的通告,所以,这个通告它的内容并不是说这是代表我们东州市公安局的意志,它是一个东州市政府的意志。通告无非是一个执行性的行为,是一个事实的行为,它把东州市政府的意愿通过这个通告表达出来,它是一个通知的性质的行为。所以,它的意志、它的内容并不是公安局的,所以,这个性质它是一个代表市政府意志的文件,而这个文件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抽象的行政行为,所以,它不在人民法院审查的范围之内,人民法院只能就我们是不是登记这个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
代理人(何兵):审判长,关于合法性问题我补充一点。刚才原告方代理人解释《道交法》第39条,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采取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原告方认为这里是指暂时措施,我们认为,原告这种解释是在篡解立法者的原意,因为立法的字眼里就没有“暂时”这两个字,你在有意或者无意之间在误导法庭,将“暂时”两字写入法里,而法里很清楚,是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采取禁止通行措施。既然法里面没有写“永久“或者“暂时”,它只能解释为“永久”和“暂时”都是可以的,您所谓的暂时措施是没有任何的字面依据和立法依据的。
再一点,原告刚才讲了一些话,好象挺能打动人,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话说得很好,如果你在你家院子里走路,我肯定不说你,现在问题是你走公家的路,公家要说你,这才是问题的所在。你在公共场所行驶电动自行车,我们作为管理机关就要进行规制,没有规制就没有治理,我们还要向社会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规制电动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按照法律包括技术标准不能超过20公里以上,包括重量不能超过一定的程度,它是基于安全的考虑。但实际上电动自行车都是超速的,如果按照20公里的时速的话完全可以用自行车来替代它。所以,实践中在这个场所都会超出。如果说我们不去对电动自行车采取完全禁止的措施,那么作为执法者,我们就很可能在小巷口、院子里部署警力,来控制速度。
所以为什么东州市70%的人反对电动车,就是因为它在人行道上采取机动的措施,具有危险性。如果我们不采取这样的措施,我们就只有在社区里执法,在小巷里执法,目前我们没有这样的执法力量和资源,除非财政再给我们增加人员和钱。在目前盗窃比较猖獗,交通事故比较多的情况下,如果让我们警力在社区执法,这是没有可行性的,最终受害的还是整个社会。谢谢。
审判长(马宏俊):原告还有新的意见吗?
代理人(吕良彪):首先要正本清源:刚才被告代理人说我们是错误地篡改了法律,其实篡改法律的恰恰是他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一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9条是怎么说的,它是说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和禁止通行的措施。那么,矛盾在哪里呢?对方很理性地告诉我们说:放心,我只是禁电动自行车,不会限制你们小轿车的,因为法律不让我这么做的。法律当然不让你这么做,因为实际上法律所授权的只是对于道路管制、道路交通流量进行控制,而不是针对你这个出行权以及作为出行权载体的车辆的上路进行控制。
第二,无论是从被告的代表人还是代理人,都有一个很强烈的误导法庭的倾向,这个局长告诉我们说,现在“两抢”的事情很多;被告代理人告诉我们说,难道我们要在小巷里面执法吗?现在的前提是,难道我的当事人王君政他是“两抢”吗?需要你在巷子里执法吗?我们所谈的是一项一项具体的权利,今天审查的是王政君先生依法取得的、没有进行任何非法活动的、合法的、应当取得上牌登记的东西而被你非法拒绝的问题,请不要扯得太远!
原告(王君政):我作一下补充发言,接着我方代理人的话说,还是正本清源,《道路交通安全法》39条当中规定的是禁止通行,我想问被告,我到你那里申请登记,我不通行,你能给我登记吗?还有,方才被告方代理人在法庭辩论当中宣读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8条、《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14条,以及被告单位所作出的东州市公安局的通告,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再重复,但是,各位可以看得出来,从《道路交通安全法》一直到条例再到通告,它的内容已经彻底发生了改变。《道路交通安全法》还允许我作为非机动车进行登记,可是,到了被告制定了规章的时候,已经不允许我去登记了。显然,被告方在制定这个规章,在落实国家法律的时候是打了折扣的,这与被告方所说的毫无保留地执行国家法律是相违背的。
另外,人民法院对本案当中所涉及的被告方依法做出的通告是有审查权的,因为,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的案件当中,应当以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但同时也可以参照地方性法规。这个参照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我可以参考你,如果你正确,那么我们就适用你,如果你不正确,与法律和法规、你与上位法的精神相违背,我就有权拒绝适用,而去适用法律或者是法规。因此,我们认为,人民法院是可以对被告单位所做出的这个通告进行审查。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还有新的意见吗?
代理人(刘莘):有,刚才原告提出来说法院审案的时候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章为参照,这是不错的。但是,我想提醒法庭的是,也是想请教原告的是,假定东州市公安局的通告不被适用,就是它是一个规章不被适用的话,那么上边还有什么呢?上边还有《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这个条例本身的规定仍然是法院要执行的一个依据,而不是参照,我只想指明这一点。
代理人(何兵):补充一下关于登记的问题。刚才原告方提出本案另一个核心问题:我不行驶可以登记吗?你禁行可以,但是你不能禁止我登记。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登记是不是一个被告方的法律义务。对电动自行车,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并没有讲登记是必须的,但是允许地方作出或者登记或者不登记的规定,既然东州市政府做出不登记的规定,当然我们可以不登记,也没有权力登记。所以,我们禁性是基于管理的需要,我们不登记,是基于东州市政府的决定。谢谢法庭。
被告(黎敏):关于登记和上路之间的区分,对于本案来说非常关键,所以我还是请求法庭允许我说完我方的一个观点,登记不是一个目的,刚刚提到《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强行规定地方性法规不可以对电动自行车给予不登记的规定,也就是说我们有这样的裁量权。第二,如果你问到我现在来登记,然后不再东州市通行的话是否可以,我明确地告诉你不能登记,也不许上路,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我就是违背了依法行政的原则,我没有一个这样的法律依据来论证我这种行为的正当性。
原告(王君政):我来把法律依据出示给被告,《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14条第1款规定,“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等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实行登记制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行使”,这一条法律已经明确规定在广东省范围内非机动车是要进行登记的,因此对原告的机动车予以登记是被告的法定义务。
代理人(吕良彪):我更正被告两个常识性的错误:第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法律没有禁止你禁止别人,所以你可以禁止别人,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逻辑----法律授权你你才有权去禁止别人!第二个常识性错误,刚刚对方说“我们并没有对你的权利进行限制,你还可以在自己的院子里练习骑电动自行车嘛”,大家都笑了。感谢大家的笑声,也希望对方不要无视甚至曲解那些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来支持他错误的主张。
审判长(马宏俊):被告,你们还有新的意见吗?
代理人(何兵):我仅仅针对原告代理人所说的我犯的常识性错误,指出原告代理人所犯的常识性错误,他说法律不禁止我就不能禁止,他把法律理解为仅仅是国家法,所以国家法不禁止,不代表地方法不可以禁止,这是两个主权。请注意,地方有地方的主权,国家不禁止,地方完全而且有必要禁止,这也是我们法律人最基本的常识。谢谢。
五、最后陈述
审判长(马宏俊):法庭辩论到此结束,下面进行最后陈述,请被告先行陈述。
代理人(何兵):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经过本次庭审,作为被告人认为,本案已经非常清楚,作为被告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广东省政府的决定,是不违反上位法的,它是有上位法的授权依据和地方组织法的授权依据,因此必须作为本案审理的基本依据。
第二,被告做的不予登记、不予行驶的通告是符合东州市广大人民的需要,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而且我们也说,如果随着新的发展必要,我们也很有可能对机动车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这都是基于公共管理的需要。我们认为,关于行政机关采取何种的管理措施的合理性问题,也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审查范围,按照我国的《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审查的是行政机关的合法性问题。至于行政机关采取何种行政管理措施来维护公共利益,保证公共交通,那是我们行政机关的主权,因此,也不属于本案的判案范围。
再次,我们坚信,作为东州市人民政府会从广大人民的利益考虑,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多数人的交通利益。目前出现的问题是暂时的,我们也认为任何一项行政措施的出台都会导致一些人的不便和不利,但是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不辜负政府、法律赋予我们的委托和责任,谢谢。
审判长(马宏俊):请原告方进行最后陈述。
代理人(吕良彪):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经过下午长时间的庭审,本案的事实已经查清。本案的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大家,我的当事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原告,他合法地取得了自己的财产权利,并且拥有着宪法和法律所赋予他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但是,这样一些人的基本权利遭到了被告粗暴甚至无情的践踏。被告口口声声地说它有这样的法律依据,但是从实体权力上来说,上位法没有授权他这样的权力;而且,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限制并不是一个地方性的立法有权力去予以规制的,所以它的权力来源是根本不合法的。
退一步说,即使它在实体上拥有这样的一个所谓的权力,它在程序上也是违法的。我们说这样一些法律、法规都仅仅只是授权省一级的行政机关拥有这样一些权力,但是省一级的行政机关又把它下放到了下一级的东州市政府,甚至是东州市公安局,那么这在立法程序上它也是严重违法的。原告所要求的是依法应当进行的登记,仅仅只是登记,即使剥夺原告电动摩托车上路的权利,也无权剥夺依法登记的权利。
至于这样一项立法的合理性问题,我方代理人也一再指出,在当今社会深刻变革之际,我们必然会存在着多元的价值冲突。在这样的多元价值的冲突之下,我们应该如何去保障社会每一个个体应当享有的权利,如何来实现社会的公正、秩序和正义?这一点就是两个字--“法治”。我们不能够容忍打着所谓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在践踏着法律与公民权利的行径。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原告用一纸诉状载来了他自己对于权利的一种要求,载来了他对法治的一种渴望,也载来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呼声。法律平等地保护每一个人的权利,我在这里想提醒法庭的是:我们绝非危言耸听,如果不对肆虐的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如果不对被告这种滥用权力的行为进行纠正,那么受害的,我的当事人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项权利都有可能置于这样的一种危险之下。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法庭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我们以法律的名义,恳请人民法庭对本案予以公正的裁决,谢谢。
审判长(马宏俊):合议庭进行评议,而后宣判,休庭。
六、宣判
审判长(马宏俊):下面继续开庭。经过合议庭评议,我们对本案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意见,现在,我宣布一下本案的裁定。
广东省东州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行政裁定
原告王君政,男,38岁,北京市京银律师事务所东州分所律师,住广东省东州市东城区北纬路一号。委托代理人吕良彪,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王宇,北京市天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广东省东州市公安局,住所地广东省东州市东城区64号,法定代表人黎敏。委托代理人是刘莘,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何兵,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王君政不服东州市公安局不予登记电动自行车一案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审理了本案。原告王君政及其委托代理人吕良彪、王宇,被告法定代表人黎敏及其委托代理人刘莘、何兵到庭参加了诉讼。
原告诉称2006年11月27日上午,原告到被告下属单位东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分局为原告购买的电动自行车申请登记,被告单位工作人员告知:依据东州市公安局东公2006第343号通告,不予登记。
原告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决定依法登记的非机动车的种类,但是没有授权其规定不许登记上路的非机动车种类。而《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超出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授权范围,违反了《行政许可法》第16条的规定,东州市市公安局《关于对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予登记、不予上道路行驶的通告》是依据错误的上位法法律制定的行政规范,且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于国于民有利,合情合理合法,不应当予以禁止。因此《通告》不能够作为不予登记的依据,请求判定对原告申请登记的电动自行车进行登记。
被告辩称,《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授权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予登记,不准上道路行驶进行规定,这并非是授权地方政府设定行政许可,而是授权地方政府制定普遍禁止性规范。因此,其立法行为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约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有权根据广东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发展情况做出各种立法。东州市政府为解决已严重损害人民生产与生活的交通堵塞问题而采取该项措施,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有深厚的民意基础,且该措施的选择属于合理性判断的范畴,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并非本案审理的范围。
经审理查明,2006年11月27日上午,原告到被告的下属单位东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分局为原告购买的电动自行车申请登记,被告单位工作人员告知:不予登记。原告询问原因,被告的工作人员称依据东州市公安局东公2006第343号通告,对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予登记,并向原告出示了《东州市公安局关于电动自行车及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予登记、不予上道路行驶的通告》。而且原告购买的电动自行车系正规厂家生产,有销售发票、出厂合格证和符合1999年国家发布的《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安全标准证书。庭审中被告出示的证据合议庭认为其履行了征求意见和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义务,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予以确认。原被告双方当庭陈述一致,本庭予以认定。
本院认为,本案的焦点问题在于,《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14条是否违反了《行政许可法》第16条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8条的规定。首先,《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8条规定,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路行驶,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的种类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规定。根据按条规定,《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14条第1款规定,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等安装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实行登记制度,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在登记后方可进行上路行驶等活动。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2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的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因此该登记制度符合行政许可的特征,属于行政许可行为。
但是,《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14条第2款授权地方政府规定对电动自行车等不予登记、不准上道路行驶,是授权地方政府做出普遍禁止的规定,是否属于《行政许可法》第16条禁止的增设行政许可和行政许可条件的行为,不属于本院的审查范围,需要报请有关机关做出解释。
其次,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8条的规定,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路行驶。在根据法无禁止即自由的法理,非机动车上路的条件可以分为两种,第一是经过登记以后方可上路,另外一种是无需登记即可自由上路。因此,该法并没有规定完全禁止包括电动自行车在内的非机动车上路的情形。但是《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14条第2款规定,实际上对非机动车创设了第三种情况,即在某些城市完全禁止上路。因此,这种规定是否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8条的规定不一致,但是,这种不一致是否已经构成了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相抵触,本院无权判断,需要提请有关机关做出解释。
此外,行政行为应当具有合理性,被告应当对不予登记、不予上道路行驶的管理措施是否有助无于达到促进交通畅通、减少事故等管制目的,是否存在给公民带来的更小负担的替代性措施,通过该项措施所能获得的交通顺畅的利益是否大于给电动自行车主带来的损失进行论证,并予以说明,也需要论证该项措施是否会影响特定群体对道路这一公共财产的平等使用权。但是,这些判断全都涉及到合理性审查,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只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因此,本院对此不作判断。
综上所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3条第2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1条第5款之规定,裁定如下:
本案终止诉讼,待有关部门做出解释后再行审理。
审判长马宏俊,审判员吴平、刘飞,人民陪审员王锋、张太凌,2006年12月3日,书记员刘建。
现在宣布休庭。
【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模拟题】推荐阅读:
行政管理学-邓论模拟试题及答案11-07
行政法复习试题及答案06-07
行政职业能力全真模拟试卷(数量关系)06-15
行政学试卷及答案06-18
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10-21
行政复议原因及对策11-19
人事行政部职责及权限09-16
人事及行政部培训计划11-17
公安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05-31
政府职能部门及行政职能简介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