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赏析(精选10篇)
这是一篇赠序。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洪武十年(1377)致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马君则,以同乡后辈的身分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就文章的内容而言,作者主要以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作者简洁生动地叙述早年的经历:幼时酷爱学习,但因家境贫寒,无书可读,只得向人借阅。借到书,即使在严冬季节,也要自己动手抄录;为了取信于藏书之家,到期一定归还,可见得书之难。年长以后,仰慕圣贤的道统,渴望名师指点,且又并非容易的事;为了求师,不顾穷冬烈风,负箧曳屣,奔走于深山巨谷之中,以致足肤皲裂。生活上,自己也甘于贫苦,自得其乐。这些典型事例全面地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地克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笔墨酣畅,说理透彻,为下文的对比蓄满了气势。接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太学生的优越条件: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教授相伴,有丰富藏书。这样,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结论只有一个: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主观上是否努力,确凿的事实,强烈的对比,得出了无可置疑的结论,完成了所要揭示的主旨。此后,又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和宗旨。
1.按拼音填写汉字, 将加点字注音。
既加gu Qn () ch K () 咄 ()
s K () 其欣悦y F () 然
负箧 () 曳x J ()
j On () 裂y Kng () 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家贫, 无从致 () 书以观⋯⋯
(2) 录毕, 走 () 送之, 不敢稍 () 逾约。
(3) 又患 () 无硕 () 师名人与游⋯⋯
(4) ⋯⋯以衾 () 拥覆, 久而乃和。
(5) 同舍生皆被 () 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 () 白玉之环⋯⋯
(6) 余则缊 () 袍敝 () 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3.按要求填空。
(1) 本文小结作者学习生涯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作者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 主要有哪两方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讨与思考
6.你怎样看待作者的学习态度和尊师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
墨池记
曾巩
临川之城东, 有地隐然而高, 以临于溪, 曰新城。新城之上,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 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此为其故迹, 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而尝极东方, 出沧海, 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 晚乃善;则其所能,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 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 岂爱人之善, 虽一能不以废,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 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 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拓展练习
7.按拼音填写汉字, 并将加点字注音。
w Q () 然qi Ang () 以仕
ch Wng () 徉 ()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有地隐 (隐约) 然而高
B.而尝极 (游遍) 东方
C.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4 (同彰, 显著) 也
D.夫人之有一能, 而使后人尚 (崇尚, 尊重) 之如此
9.选出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本文记事为次, 说理为主;记叙是手段, 说理是目的。但记叙与议论浑然一体, 而不是先记叙而后议论。
B.记, 是古代一种文体。它既可记人、记事, 又可议论、抒情。
C.本文通过记墨池, 指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
D.本文是强调人们应当像王羲之那样刻苦学习, 而没有要求人们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比较分析
10.此文与《送东阳马生序》的写作目的是否相同?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内容到形式谈一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之窗
穿壁引光与佣作读书
葛洪
匡衡字稚圭,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 家富多书, 衡乃与其作, 而不求偿。主人怪, 问衡, 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 资给以书, 遂成大学。衡能说《诗》,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 匡鼎来。匡说《诗》, 解人颐。”鼎, 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西京杂记》卷二)
《解析〈送东阳马生序〉与〈墨池记〉》参考答案:
1.既加冠, 叱咄 (du T) 俟其欣悦, 负箧 (qi F) 曳屣, 皲裂, 媵人。2. (1) 致:得到。 (2) 走:跑, 稍:略微。 (3) 患:担心, 硕:大。 (4) 衾:被子。 (5) 被, 同“披”, 腰:腰佩, 腰用作动词。 (6) :旧絮, 敝:破
3. (1) “勤且艰”。 (2) 对比手法。4.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5.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 读来更觉亲切。
6.略。
7.洼然, 强以仕, 徜佯 (y Wng) .8.A 9.D
一、称呼
文章中涉及到的称呼有“先达”“宋学士”“东阳马生君则”等几个。在古代。对人的称呼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中的“吕师孟”“贾余庆”;有称字的,如称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等:有称号的。如称欧阳修为六一居士,陆游为陆放翁等;称谥号的,如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死忠烈公等;有称籍贯的,如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称康有为为康南海等;有称官职的,如称文天祥为文少保,柳永为柳屯田等;还有称官地的,如称刘备为刘豫州,陶渊明为陶彭泽等;另有称爵名、斋名的,如称寇准为寇莱公,梁启超为饮冰宝主人等。另外,在称谓中还有尊称、谦称,贱称、兼称等。像本文的“宋学士”则是称宋濂的官名:“东阳马生君则”是兼称,“东阳”是地名。现在浙江省,“君则”是马生字。“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先达”则是晚辈对长辈和前辈的尊称。
二、官职
本文涉及到的官职有“学士”“司业”“博士”等。“学士”在古代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称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政事,有“内相”之称,明清以后的侍读、侍学等也称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的地位和权力略有不同。历史上像白居易、欧阳修、苏轼、文天祥都曾是翰林学士。古时的“学士”以及下文的“博士”都是官职。秦汉时“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工作的官职。而现在这些与“硕士”“博士后”等已成为专用的学位名称,已不具有行政职能。“司业”与“博士”一样也是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另外,本文的“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县官”是代指朝廷。
三、科举
“今诸生学于太学”的“太学”是指古代的学校。古代对学校的称呼在不同时代也不同。殷商时代称“痒”。周代称“序”,到秦代则又称为“国学”“乡学”,“太学”是从魏晋时期开始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主要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它同时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后又开设“国子监”。有时与“太学”同时设立,有时只设其一。这里的“诸生”是指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也称“监生”。后来,监生只成了一个虚名,捐钱也就能取得监生的资格。我们熟悉的监生有《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鲁迅《祝福》中讲理学的老监生“四叔”等。
四、礼仪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其中的“加冠”是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到了二十岁时,由父亲主持,在宗庙里行加冠的礼节,戴上成年人的帽。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二十岁则称作“弱冠之年”。而在此之前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说法。如称儿童有“孩提”“童龀”“垂髫”等说法;到了十岁左右,因为儿童将头发分作两半扎结,宛如两个羊角,所以又有“总角”一说;到了十四岁左右。女孩子则称“豆寇之年”,豆寇是一种在初夏开花的植物,“豆寇之年”表示人还未成年;十五岁以后,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二束,所以又称“束发”。二十岁以后则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另外到了八九十岁则称之为“耄耋”,百岁则称之为“期颐”。
五、文史典籍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此处的《诗》《书》实际上是泛指古代的一切经书。封建时代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正统教育的必读教材,并被统治者作为宣传封建宗法思想的理论根据。后来又有“六经”“十三经”之说,“六经”是在“五经”的基础上加上《乐》,也有把“六经”称为“六艺”的,如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就是指六部儒家经典。“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经典,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和《诗》、《书》、《易》、《孝经》、《论语》、《尔雅》称为“十二经”,宋代把《孟子》也列入经部。故有“十三经”之说。
六、文体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编写时间:2013.09 教学目的:
l.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3.学习翻译文言文。
4.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3)学习翻译文言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讲解,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l.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i)砚(yan)逾(yu)硕(shuo)俟(si)衾(qin)烨(ye)
叱哆(chi duo)皲裂(jun)媵人(ying)容臭(xiu)负箧曳屣(qie xi)裘(qiu)葛(ge)冻馁(nei)撰(zhuan)贽(zhi)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惜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 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在当时影响很大。2.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 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三、正课
l.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2.请学生翻译全篇。
3.再次朗读课文,要求琅琅上口。
四、小结 假 古义 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 假期 3.词性活用
腰: 名词用为动词 腰挂 腰白工之环 手:名词作状语 用手 不必若余之手录 诸: 兼词“之于”的合音 假诸人而后见也 4。通假字
支: 通“肢” 肢体 四支M劲不能动 被:通“披” 穿着 同舍生皆被绮绣 食:通“饲”给饭吃 日再食 5.虚词
介词,用 以衾拥覆 以 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连词,来 无从致书以观
代词,他 录毕,走送之 之 助词,的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提宾的标志 弗之怠 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不必若余之手录
五、作业
1.练习一,背诵课文第二段。2.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嗜()砚()硕()逾()馁()烨()戳()衾()
二、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1.录毕,走送之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腰白玉之环 4.假诸人而后见也
三、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养不若人也。
2.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l.阅读全文,熟读成诵。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
3.就课文大意和写作特色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读全文,要求读得琅琅上口。2.检查背诵课文第二段。
3.提问: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讨论并归纳:
1)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求书难)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求师难)
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奔走苦)4)吃穿与同舍生相比很差(生活苦)从四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勒且艰。
4.提问:文中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讨论并归纳: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无求师之难(有师从)无借书之难(有书读)5,提问: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2)同乡关系,“以乡人子竭余”。
3)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6.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讨论并归纳: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7.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
1)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
2)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通过对比,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8.提问: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讨论并归纳:略。
四、小结
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求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胳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shi yan shuo yu nei ye jun qin 1.跑,尽快地 2.借 3.腰上挂着 4.之于的合音
1.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别人。
2.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2.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4.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4、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略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梁祝》。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4)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2、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
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4、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2、推荐作业:
附板书:
教学反
思:
(总第——课时)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2、推荐作业:附板书:
教学反
思:
(总第——课时)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2、推荐作业:附板书:
送东阳马生序(相关材料)
明(宋濂)
一、下面是《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的译文,请试着依据你所掌握的文言能力,对照课文将原文回填在相应的译文下面,力争让译文和原文一一对应起来。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
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二、相信你在完成上面的内容后,已经大致能疏通全文的意思了。那么,请试着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
1.无从致书以观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3.录毕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5.既加冠6.益慕圣贤之道 ..
7.尝趋百里外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9.援疑质理10.俯身倾耳以请 ...
11.或遇其叱咄12.俟其欣悦 ..
13.卒获有所闻14.媵人持汤沃灌 ...
15.以衾拥覆16.主人日再食 ...
17.同舍生皆被绮绣18.烨然若神人 ...
19.缊袍敝衣处其间20.以中有足乐者 ..
21.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很多同学在调查问卷中提到:很想知道宋濂写这篇文章的背景。那么,试着读一读《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中的最后一段文字,看看能否从中了解到一些相关的信息。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
1.东阳马生的名字是是。
2.在什么情况下,宋濂写下了这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呢?
四、这篇传记写的是宋濂,从这篇文字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宋濂?
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4.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课前准备
学生
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搜集有关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学习态度方面的故事或格言警句,与同学交流。
教师
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查询搜集整理“苦学”的故事、名言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为我们展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学习境界。《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好学精神的写照。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临别赠言,学习时,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感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并品味作品流露的真挚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可以由古今“勤学”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勤学的名人名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宋濂、刘基、高启。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传统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们学习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阅读后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会有深深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目标:
◆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能熟读并背诵全文。
◆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字词,巩固预习成果。可结合课下注释,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便于讲解识记。
2.教师导学
这是一篇赠序,序是文体名,内容是作者给同乡写的临别赠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或领读,也可以在记忆十二法中,如“机械记忆”法、“画面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选择更适合课文的方法)
3.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①自由大声朗读;②看课下注释自说自译课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学习
a.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参照注释,同桌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互相帮助,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并补充总结,同时提醒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注意培养文言语感)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致:得到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稍:稍微、稍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患:忧虑尝:曾经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等到
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学生可以自读质疑,也可以由教师归纳帮助理清内容进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e.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2.合作讨论
(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达成共识)
a.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b.借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遍观群书”获得□教学设计
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c.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d.借书抄来读。
e.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态度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体验
1.反馈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可以采取领背、互背的方式进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b.你认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可以放开谈,要有依据。
拓展练习
1.读《王冕读书》《黄生借书说》等古文,拓展学习视野。
2.马生得到此文,会想些什么呢?
3.谈谈你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感想。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少年:求学家贫 好学勤奋
成年:从师艰难 鼓励期望
《送东阳马生序》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的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 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⑴ 宋濂的生平
⑵ 宋濂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⑶ 和《送东阳马生序》同主题的文章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一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1、新课导入:
⑴ 导入:由苦难是财富导入。
⑵ 文学常识:
① 请学生以“ 的宋濂”的句式来介绍宋濂的文学常识。
② 教师择要板书,学生笔记。
明确:可以用诸如:勤奋的宋濂、编修《元史》的宋濂、受到朱元璋器重的宋濂、明初三大家的宋濂、为翰林院编修的宋濂等句式来表达。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⑴ 教师分发课文重要字词的注释。
⑵ 学生根据课下注解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自说自译课文。
⑶ 四人小组在教师巡视引导下直译课文。
⑷ 弄清课文的大意,教师明确重要字词注释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教师提问
①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② 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③ 文章从哪些地方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④ 本文写作上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 小组讨论
⑶ 课堂讨论
明确:
①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
②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③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④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还运用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三、情境练习
1、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⑴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的解读。
⑵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⑶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⑷ 形式:
① 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二。
④ 可以说(每个练习不少于2分钟),也可以写(每个练习不少于200字),还可以表演(每个练习不超过3分钟)。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⑴ “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⑵ “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⑶ “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四、课堂漫谈
1、教师组织
2、学生课堂讨论漫谈: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谈谈你怎么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3、教师小结
五、课后活动
逆向思维: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请你说一说。
【资料平台】
课文的文学常识:
[加冠] 冠:帽子。加冠,戴上帽子,表成年。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先达] 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达,本义“通”,用指人时,表示道德学问修养高或地位显赫。
[廪稍] 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也指官方供给:稍公家给予的粮食。
[太学] 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县官] 指朝廷、官府。《盐铁论・水旱》:“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
[司业] 官名,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为监内副长官。掌儒学训导之政。
姚滩学校 胡赵平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送东阳马生序》,下面我将从六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文言文。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此文是作者给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本课除了重要文言词语需要积累学习外,更以作者勤苦求学的意志,成为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好教材。
学生通过对《马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明白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篇文章,一想继续引导学生诵读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想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思想基础。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再结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诵读,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少吃苦的经历、意志的磨练和勤奋的态度,很有必要利用教材积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另外,他们在一年多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但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基于这点考虑,再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而把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作为难点。
2、这篇文章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是我上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4、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流程
㈠谈话导入: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
(导语设置的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容易跃跃欲试,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学习课文的热情。)
㈡、出示课件,了解作者,读准生字词。㈢、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2、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
3、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4、全班齐读。
(这一环节安排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是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整体感知全文,进而背诵课文。)
㈣、合作,疏通文意
1、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4、要求学生就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㈤、变换角色,领会文意
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藏书者”、“先达”、“同舍生”,试以“我所交往的宋濂”为话题说一段话,有创意地翻译课文,感知文意。(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2、假如你就是“宋濂”,请归纳你求学历程中遇到哪些方面的艰难困苦,并说明你是怎样面对和解决的。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变换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创意的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既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为下面的品读人物,理解主旨作铺垫。)
㈥、品读,读懂人物,突出重点。
用圈点批注法,划出描写作者借书难、求师难、求学路途艰辛和生活条件艰难的语句,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然后用句式说话:从
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宋濂。
(设计这一环节,是想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学习重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思考作者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动力所在,理解作者的苦乐观。)
㈦、探究,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围绕课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设计一段正面劝勉马生勤奋学习的话,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并学习“现身说法以及对比手法的作用和好处,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㈧作业设计: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想一想,并将它写下来。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并形成正确的见解,用以指导学习生活实践,突破难点。)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注】①当涂:当权。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
③蒙乃始就学乃:.
④及鲁肃过寻阳及:.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分)②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10.甲文是通过和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3分)
11.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法问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千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辟之《渑之燕谈录》)
[注释] ①太宗:宋太宗。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jù):匆忙。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礼愈至.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腰白玉之环.
④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8、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②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译:
9、宋濂和太宗共同的治学态度是。甲乙两文在写作方法上各具特色,甲文主要采取 的写法,乙文则采用平铺直叙的写法。(4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慕,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鸣机夜课读记(节选)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chài):同,病愈。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2分)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
①手自笔录暇更录唐宋人诗录..
②尝趋百里外未尝寝尝..
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4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注]①游:交往,求教。②辞色:言辞和神色。
[乙]王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方羲之之不.
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①,出沧海②,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③肆恣④,而.
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注]①东方:东方(的名胜)。②沧海:这里指东海。③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④肆恣:也作“恣肆”,意思是放纵、任情。⑤精力:竭尽全力。
(曾巩《墨池记》节选)
9.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
(2)先达德隆望尊望:.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
(4)羲之之书晚乃善善:.
1O.下列句子加点词与括号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狐假虎威)..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果累累)..
C.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信以为真)..
D.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弩之末)..
11.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12.用“/”给[乙]文中画“~~~~”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3.两段文字都写出了宋濂、王羲之走向成功的过程,请概括出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2分)
14.根据下列题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请写出两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精神的成语典故。
答:A.B.:
(2)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你是如何评价古人这种勤学苦练精神的?
(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①②③④[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
⑤⑥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
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2分)
假①借。②宽容。③如果,假如。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3分)
参考答案
(一)8.①走:路 ②尝:曾经 ③乃:才 ④及:到,等到
9.①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②吕蒙用军中事物多(为借口)推辞
10.借书抄录:奔走求师;鲁肃的言行
11.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7、①周到 ②热水 ③腰上系着 ④受益
8、①寄居的旅店的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从没有鱼肉这样的美味可以享用。
②(他的)字本来写得不错了,如果立刻称赞(他的字写得)很好,(我)担心皇帝不再用心练了。
9、虚心请教或持之以恒
(三)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10、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四)9.(1)大(2)声望,名望(3)勉强(4)好,完善(答对一个得1分)
10.B
11.我虽然愚钝,但最终有所收获。(意思表达接近即可,句中“愚”翻译错误扣1分)
12.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断对两处,一处1分;断三处,两处正确得1分;断四处不得分)
13.执著、勤奋。(答对一点得1分)
14.(4分,每小题2分)(1)成语典故可选填“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等,写对一个得1分(.2)略。(观点的表达允许多元化,但必须合理有据才能得分)
(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15.①因此②得到③懈怠,放松④钱财(4分,各1分)
16.①(2分)
17.B(2分)
18.(4分)
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②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要点与评分:扣住基本字词,译句要通顺。每句2分。
19.(1)C(2分)
(2)(3分)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推荐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10-28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12-11
送东阳马生序 复习课教案06-13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及原文07-03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01-21
《送东阳马生序》经典教学教案01-21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原文及翻译09-20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个人感触11-06
《北史》《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及答案07-08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00字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