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地税税收知识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地税税收知识(精选6篇)

国地税税收知识 篇1

------**市地方税务局2011年征管工作经验

介绍

近年来,**局紧紧围绕组织收入工作,以提高征管质量和纳税服务水平为目标,切实加强国地税之间的协作,不断探索协作模式,健全协作机制,拓宽协作领域,丰富协作内容,全力推进国地税协作进程,征管有序运转,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求同存异,形成共识,搭建协作平台

近年来,国地税间一直在努力加强合作,联合登记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局积极贯彻上级文件精神,主动与国税局取得联系,经过双方局长的沟通,交换意见,初步形成共识,并且经过精心准备,周密部署,于当年3月在国税局会议室召开了国、地税分设以来第一次联席会议,双方主管征管工作的局长及征管科、征收科、法制科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落实了内容,建立了机制,强化了保障,拉开了国地税协作的序幕。

在建立共识的基础上,国地税双方又经过多次的沟通协商,就相关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讨论,由我局起草了《加强国地税协作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协作原则,工作内容,确立了协作机制,构建了协作体系。

二、着眼规范,逐步磨合,创新协作模式

国地税协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磨合,不断地完善。在协作过程,**局坚持“先易后难,先部分后整体,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思路,广泛开展合作,做到实事求是,既积极主动,又切实可行。不断尝试协作新模式,拓宽协作新领域,取得国地税协作新突破。

一是选好“试验田”,迈开国地税协作第一步。我们首先选择“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为协作的“试验田”,统一宣传报道,统一量分尺度,统一评定程序,实时交换纳税人违章记录,共同协商评定等级,在2011年A级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国地税共召开临时协调会议2次,在对双方存在不同意见的15户纳税人进行了多次交换意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确定A级及以上等级纳税人41户,在国地税税收协作管理上取得了一个良好开端。

二是抓住“着力点”,确保国地税协作规范化。为建立国地税协作长效机制,确保协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必须在协作制度上、协作规范上、协作内容上着力,下功夫。首先,联合起草协作文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健全了管理,奠定了协作基础。其次,明确了税务登记、税收定额管理、税收宣传、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税务稽查等9个方面联合办税内容,明确了户籍信息、两税信息、定额信息、代开发票信息、稽查信息等5个方面的信息交换内容。第三,落实工作制度,全年召开由主管局长参加的联系会议2次,双方征管科临时协调会议5次,信息交换5次,共2万余条。

三是找准“突破口”,实现国地税协作新跨越。2011年,我们以国税局撤并**所,对**所、**所进行升级改造为契机,大胆尝试国地税联合办税,即在地税局**所、**所、**所办税厅设置国税办税窗口,受理纳税人登记落户、申报征收、发票领购等一般办税事宜,国地税相同片区税管员一个办公室办公,联合下户开展工作。通过这种联合办税尝试,切实解决了两头跑重复办税的问题同时也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降低了办税成本,有效的提高了征管质量,双方加强对未办理落户纳税人的信息沟通,催办落户手续,3个税务所2011年共新办登记842户,仅1户未落户,远低于全局平均水平;加强对在逃户查找的信息交流,及时恢复正常户或共同认定非正常户;协调注销户检查情况,及时传递注销信息,缩短了办理注销登记的时限,全年3个税务所共办理注销登记706户,占全局注销户的四分之一强,且办理时限平均缩短5个工作日;对欠税户统一意见,联合处理,统一下发催缴手续,特别对增值税户,有国税配合,管理效果显著提高,全年3个税务所共清理入库本年新欠761万元,新欠入库率99.62%。实现联合办公有效地缩短了办税时限,方便了广大纳税人,资源得到了共享,节约了征税成本,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丰富内容,改进手段,提高协作效果

我们结合实际,改进方式,加强国地税在信息交换共享、税法宣传与普及教育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实现了税收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物力资源的合理调用,提高了税收协作管理成效。

一是联手开展户籍清理比对。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国、地税税务登记信息存在较大差异,为增强税源管理合力,减少税收管理漏洞,我们联合对税务登记信息,纳税人状态信息进行比对,对差异原因安排各税务所进行逐户实地核查,摸清了户籍底数,掌握了税源基本情况,清理漏征漏管户145户,认定非正常户25户,补充、修正各类信息1.67万条,查找非正常户、证件失效户11户,注销空挂户7户。

二是联合进行征管范围确定。2009年总局下发文件,对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进行了调整,实际执行中,由于政策理解上的误差,导致企业所得税征管争议频发,出现争抢税源的现象。我们主动组织召开临时协调会议,对新办企业所得税管辖权进行清理,共同对16户存在争议的新办企业所得税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归属确定,调整其中4户的所得税管辖,实现了国地税协作的实质性突破。

三是联合进行税法宣传。税收是国地税共同职能,自2007年来,我们在税收宣传上,同搭一台戏,共唱一首歌,联合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上宣传公告,统一组织宣传活动,联合印发税法宣传资料,共同开展税收征文活动,2011年在国税局会议室举行了税收宣传月启动仪式,开展了一系列联合税法宣传活动,共联合开展税法宣传5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节约了税收成本,扩大了国、地税协作的社会影响,提高了税收宣传效能。

四是共同创建纳税人学校。**国地税局通过对系统内部既有的新办企业培训、税务短信服务平台、电教室、税法讲堂等征收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于7月份成立了首家大连纳税人学校国地税联合分校,坚持“统筹兼顾、一课双讲、分类宣传、注重实效”的原则,免费为纳税人提供国、地税税收知识培训,帮助纳税人及时准确地掌握税收政策和办税流程,成立以来共举办包括国税热点业务在内的五项内容13期培训,使联合学校成为税务机关与广大纳税人沟通、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促进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的不断提升。

五是联合开展税务稽查。今年以来,**局首次走出了国地税联合稽查新路子。一是举报情况互通。接受举报主要涉及到国地税单方的,由接受方牵头立案查处;双方均涉及的,由先接到举报的一方立案并联合另一方查处。二是涉税情况互通。国地税双方各自稽查时,发现涉及到对方管理税种的,及时进行通报,以便双方配合实施全面稽查。三是稽

查结果互通。国地税双方将各自稽查的结果互相通报,提高核实、定性的准确性。四是处理决定互通。国地税双方相互通报处理决定,进一步对稽查结果查漏补正,规范涉税处罚行为。2011年全年实施联合检查6户,其中100万元以上的大要案4起,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共计990万元,取得了显著成果。

六是加强信息交换共享。一是加强定额信息交换。个体税收定额是税务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焦点。由于国地税信息不畅,资料不集中,标准不统一,导致国地税对同一纳税人的定税信息不一致。为了加强对缴纳增值税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的管理,我局与国税局加强沟通与协调,双方共享定额数据,地税增值税户定额以国税核定营业额为依据核定,并通过对2291户定额户定额数据的比对,对370户个体工商户定额进行了调整,月调增定额税款2万多元。二是交换代开发票信息。国地税双方互相提供代开发票信息,全年共取得国税代开发票信息3100条,补征相关税费7万余元,并向国税局提供所得税国税管户的地税代开发票信息272户次。三是交换所得税核定征收信息。对建筑业及其他需要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国税、地税执行统一的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标准,避免了因主管税务机关不同而形成税收负担不公问题的发生。

**局在国地税协作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我们

国地税税收知识 篇2

一、基层国地税合作办税的现状

(一)税收业务合作开展

《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1.0版)》发布前,沙河市国地税两部门已就“税务登记、税务变更、注销登记”等5项工作合作办理。2015年10月1日,“一照一码”改革实施,实现了“进一个门,办两家事”。“营改增”中,国地税部门共同举办代征业务培训班等,合作更加深入。

(二)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初步建立

建立沙河市综合治税共享目录,共同采集、梳理,共享信息资料。2016年5月24日,国地税金三系统办税服务厅网络互通,实现了涉税信息共享,任何一方的办税服务厅均可查找、获得对方的税收信息。

(三)国地税合作逐步延伸

在实施部分税收业务合作的基础上,合作深度逐步延伸。譬如,国地税部门定期从信息系统中提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纳税人的信息,分析、监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变化,完善征管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风险。

(四)征管资源合作开始

国税、地税互派人员在各自的办税服务厅设立联合服务区域,建立对方办税窗口。实现了国税、地税联合办税。一些税收征管资源优化配置整合开始。

(五)国地税合作渐趋规范

《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2.0版)(以下简称“规范(2.0版”)发布后,国地税部门对《规范》(2.0版)中涉及的县(市)级35项合作事项,明确责任、层层分解,制作《国地税合作资料传递单》,对发生的合作事项及时登记《国地税合作登记台账》,确保合作信息传递顺畅、合作行为规范。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合作的具体操作流程有待完善

《规范(2.0版)》中对每一项合作工作都列示了“操作流程”。但是,有的合作流程在实际税收活动中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由于“金三工程系统”中没有设置“国地税两部门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功能。若纳税人在地税部门办理清税申报,国税部门难以在网上得到这一信息。可见,《规范(2.0版)》中合作的操作流程还不够完善,导致有的合作在操作流程上出现不畅等问题,直接影响办税时效。

(二)合作行为的法制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国地税合作需要两部门多方面的相互配合。为确保合作行为依法、合规,《规范(2.0版)》对每一项合作项目都列出“制度保障”。但是。其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这一法律支持。显然合作工作的法制化程度有待提升。

(三)合作的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

国地税合作信息交换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是实现合作的基础设施。目前国地税合作仅有“办税服务厅网络互通”平台,难以适应深度合作的需要。《规范(2.0版)》中提到的“合作平台和机制”,在现实工作中,有的并没有构建,有的则不够完善。现在国地税部门各有一个“金三工程系统”,互不相通。而且均没有设置“双方信息共享渠道”,致使有些“合作流程”不能实现。

另外,合作的政策、管理研究等研究相对滞后。

三、进一步推进国地税合作的建议

(一)深入开展综合合作

随着国地税合作的深化,合作成为“业务、组织、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合作。一要统筹国地税合作改革,制定整体规划设计,有序扩展合作范围。二要先行对执法、信息和其它合作事项类的合作内容进行深入调研,做到情况明,路子请,流程顺畅,合得来,合作好。三要慎重开展每一类的合作工作。严格按照税收法规办税,维护合作的严肃性、法制性。

(二)强化资源合作

强化税收资源合作,一要树立税收资源合作理念。要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二要对资源优化配置。国地税部门都有一定量的相同资源。资源合作不是简单地将双方资源合并使用,而是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

一要根据合作事项建立国地税职能部门联系常态机制,使任何一项合作都能顺畅地实现。二要建立“月分析、季初评、年终总评”的合作成效评价机制。三要建立合作的研究、部署机制。四要建立国地税联合办公机制。对于合作中发现的新问题,通过联合办公会及时分析,解决。

(四)力推网上合作实现全覆盖

一要尽快实现国地税金三工程系统网络互通和国地税金税三期核心征管系统应用功能的互访,实现税收信息共享。二要建立网上合作平台。可分两步走。第一步,传统式合作与网上合作并存。第二步,构建统一的国地税税收信息平台,全部涉税事项网上合作办理。三要助力传统式合作向网上合作转变等。

(五)加大深度合作的力度

一要立足合作创新。合作的形式、方式、流程、途径等要因时而变,与时而改,实现在合作中创新,以创新促进合作。二要加快深度合作法规的建设。要全面审视现有的税收法规,适用的留;过时,或不适用的停止使用;部分不适用的要完善、修改;对一些新的合作行为,现有法律没有覆盖的,要加紧立法。建立起合作的法规体系。还要加强对深度合作的引导、督查、考核等。

摘要:该文立足基层国地税合作现状,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综合合作、强化资源合作、完善合作机制”等建议。

国地税“联姻”风波 篇3

众所周知,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税务局系统被“一拆为二”,形成地税、国税之“双税衙”格局,一直延续至今。目前,我国现行税种共有24个,按照财政分税制的要求,将24个税种按照实际情况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三种。

2011年,中国增值税和营业税相加占全国总税收的42.5%,而前者是国税的主要税种,后者是地方第一大税种。从全国范围内看,绝大多数省份的营业税占地方税收的比重都较高,特别是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业的占比更大。“营改增”后,如相关行业的税收征管相应地按税种划归国家税务局负责,那地方税务局何去何从必然要被提上议事日程。

地税合并大势所趋

“河南某市地税人员已经开始填写分流意向表了。”一语激起千层浪。近日某国税人士私下透露,系统内很多人都听闻此事,然而未知进展如何,也未有官方确认消息。然而关于地税去留问题的争论,却一发不可收拾。

“‘营改增’由于还处在改革试点推进阶段,对地税局的职能与管辖影响并不大。而且目前还只是局部省市试点,随着试点范围逐步推广,这种影响会扩大范围,程度也会加深。但按照目前的速度,推广到全国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等到‘营改增’实现最终的目标—完全用增值税来替代营业税,并且依靠国税局来管辖和征税时,对各地地税系统的业务影响就非常大了。”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表示。

孙大姐是浙江省某市国税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从去年开始,她的工作状态就是活变多了,可是人手还是那么多。她说:“现在地税局已经完全把工作(‘营改增’方面)移交到我们手里了,地税方面目前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当被问及国地税合并一事,她马上表达了自己的怀疑:“别的地方我不清楚,我们这财税一家,是叫财税局的。他们的人事关系自然和财政是一起的,地税要是有问题和财政协调的难度最小,地税人员分流到我们这里可能性不大。”

河南方面,某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我们这的地税系统离财政‘较远’,地税直接归省里直管,很多指标也是省里定的,我们有的时候政府方面也难以左右。”故此,他认为合并一事,河南可能相对容易协调一些,利益牵扯面也不大。而北京方面也已经明确“营改增”后,企业原来在地税局缴纳的营业税改为在国税局缴纳增值税,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纳税申报服务、发票供应服务、纳税咨询服务等涉税服务已交由国税部门负责。但城建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等地方税还需要在地税局缴纳。从目前开展试点测算准备工作的其他地区来看,也大多是国税部门负责。

由此可见,一方面说明,“营改增”的改革是迅速的,目前不少省份都已完成业务的交接,虽然增值税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替代营业税,然而不争的事实是目前不少地方的税务机构确实在业务上出现了很大的萎缩。另一方面问题是,全国范围内部门间关系大有不同,要想进行统一的、大规模的改革,短期内恐怕难以完成。

施正文认为,从整个税收征管将来完善或者改革的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国地税机构分设已经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比如管辖交叉、管辖不明确给纳税人的税收登记、申报与稽查带来了很多重复与不便。此外,征管成本与纳税成本显著上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即便“营改增”不推行,目前国地税分开运行这个机制产生的实际效果也是弊大于利。中南财大外国财税教研室副主任叶青也表示:“从两套税务机构分税种征收情况看,关税、消费税、从央企征收的所得税都成为中央财政收入,增值税、资源税、地方企业所得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归国税征收。地税部门征收的税种中,除营业税以外都是一些征管难度较大的零散税收,今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营改增’又将使原本属于地方税收主体税种的营业税中的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邮电通讯、房地产等‘收入大头’入增值税,地方税收就更趋萎缩,改革时机显现。”

也有人对短期内取消地税表示怀疑,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把地税取消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国情就是得让地方政府一定要有自己的征收机构。”他认为这是地税不可能撤并的本质原因。许善达同时指出,当务之急不是把地税“一撤了之”,而是要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未来,国地税的合并或将是水到渠成。随着税收征收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必将推动国税、地税业务的全面融合。

改革途径

既然大家都认为国地税合并是大势所趋。那么,让这桩姗姗来迟的联姻更加科学,实现软着陆,才是当务之急。

目前地税系统的“拆分合并”已经传了很久,最常见的“版本”是分三部分拆分合并:一部分划归国税;一部分划归财政;一部分划归其他政府机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少强认为,如果国地税合并,最终可能跟财政挂钩。税收属于大财政的框架,合并到财政口较为合理。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付志宇也认为,国税、地税如果出现合流的趋势,最终目标应是纳入财政管理端。过分倚重税务部门,不利于建立更优化的财政收支体系。

大部制改革最新方案出炉后,目前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虽然减至25个,而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如果税收、海关等都能纳入财政体系,形成大的国家财政,更利于财政集约分配和提高使用效率。当然‘大部制’改革需逐步推进,相关过程需要时间也充满不确定性。”陈少强说。

总之,其核心第一步就是“国地合并”,而不是简单的权力划分,合并之后能否更好的为纳税人服务才是关键。在中国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许多政府机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人认为,合起来,往往导致外部矛盾的内部化;分开来,则导致内部矛盾的外部化。很多情况下,合不解决问题,分也不解决问题。现在的讨论大多也不过是“纸上谈兵”,那么有没有现实有效的路径呢?

nlc202309011914

据了解,在一些地方早已进行过地方大部制改革工作,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拿内蒙古乌海市来说,早在2009年,乌海市在乌达区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机制改革,随后在海勃湾区、海南区相继实施国地税联合办税机制改革。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乌海市国地税联合办税机制改革对于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减轻纳税人负担,加强国地税合作,提高征管效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办税空间上来看,1994年以后税务局一分为二,分别成立了国税局和地税局。从此国税和地税分开办公,互不联系。2009年4月开始,乌海市国税局和地税局先后启动了乌达区联合办税服务厅、海南区联合办税服务厅、海勃湾区联合办税服务厅,除发票发售、简易行政处罚外均由一个窗口办理,一个人操作两个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受理办税事项。通过采用“互驻式”“派驻式”以及“通过劳务派遣共用服务人员”等方式实现了国地税之间的联合办税,实现了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的目标。此外,业务内容也从分散达到联合。其中包括税务登记、税款征收、税务检查、行政处罚、涉税事项审批以及发票开具、管理和监督等。乌海市国地税联合办税在税务登记、税款征收、税务检查、行政处罚、涉税事项审批以及发票开具、管理和监督等等业务内容方面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联合。通过国、地税业务内容上的实质性联合,不仅仅方便了纳税人,而且实现了双方在税收征管方面的共赢。

乌海市国地税联合办税机制改革都是在现有组织和制度框架之下,通过治理机制创新,来实现国地税在涉税事项的合作,这种联合是一种深度合作。与其他地方探索国地税联合办税的改革相比,乌海除了在空间方面进行整合之外,还通过流程再造、规章制度建设和程序规范等措施,真正实现办税业务内容、办税业务流程、办税审批权和办税管辖权等全方位的治理机制整合,拓展国地税联合办税空间、广度和深度。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此前亦表示,乌海市的税务新政虽然只是发生在一个地方、涉及国地税两个部门的制度创新,但这一做法所针对的问题却具普遍性。它对与中国其他地方政府部门之间如何合作,如何实现治理机制的融合,不无借鉴意义。乌海市国地税局在没有进行机构设立、撤并、分合的情况下,不是简单采取成立所谓“领导协调小组”的松散合作方式,而是通过契约制度将两个部门的治理机制融合并制度化。这是一种更富有实质性的机构合作,超越了政府机构简单的加加减减的形式化改革,对于中国税务机构改革,乃至大部制等行政机构改革都具有启发意义。

改革路漫漫

国地税合并的改革工作涉及到的地方范围大、人数多、牵扯到的利益与权力博弈更是错综复杂。现在看来,这项改革实难一蹴而就。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国地税合并是一个需要长期操作来解决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而且分税制改革没有完成,地方政府财源建设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很多配套制度并不完备,没有理顺省以下地方各级之间的关系之前,地税拆并并不现实。

“分出来容易,合起来就困难了,这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钢表示,“税务机构改革需上面来推,在大部制改革的思路下,通过优化中央和地方财税收入分配,一步步进行制度改革,可能会一步一步来,不一定马上撤。而且推动国税地税两个机构的合并,难度和阻力主要是人员的安排。在机构改革中处理“干部去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不小的阻力。”

由此可见,国地税合并要在短期内完成难度很大,然而现实的矛盾是改革的长期性与地税业务的萎缩将带来的不良后果。据了解,在地税税源萎缩的情况下,却已经出现收入增长的幅度居然还比国税还快的怪象,地税规范性亟待加强。有现象显示,现在纳税人对频繁应付国税局、地税局两拨人怨言很大。

不过总的来看,势头还是良好的。据了解,一些地方国税、地税两个机构已经试点一起办公了,而上海从来就没分过,征管成本却是全国最低的。现在四川等地有关部门,也在未雨绸缪地准备。上文所说的乌海市国地联合办税也是一次良好的尝试。

眼下的主要问题就是改革还需时日,当务之急是,是否有一种能替代营业税的新税种。不久前,有一位财政人士曾私下向记者表达过自己的猜想:“那就是加速推行房产税,使之既能成为地方的支柱财源,同时房产税的征收需要大量人员,也解决了当下地方用人之计。”而节后房产税的扩围信号,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贾康认为,“十二五”以及更长时间里,地方税体系建设应重点打造房产税和资源税。在他看来,如果房产税发展成为地方财政收入支柱,那么地方政府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专心致志优化本地投资环境、提高本地公共服务水平。大宗、稳定的收入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年复一年地产生,与贯彻地方发展战略相应的基本财源建设问题也就自然而然解决了。为了地方经济的长久发展,一些竭泽而渔式的土地批租短期行为和恶性房地产短期炒作也就会得到有效遏制。

国地税合作经验材料 篇4

工业园区分局以便民办税为出发点,全力推进国地税合作示范区建设,切实解决办税“多头跑”、政策“多口径”、执法“多头查”、资料“多头报”等问题,为“营改增”保驾护航。

一是全面落实国地税合作规范1.0版和2.0版,重点要在合作征收税款、协同开展定期定额户的核定工作、协同落实税制改革任务等方面取得实效。

二是共建办税服务大厅,避免办税“多头跑”。以联合办税为突破口,采用互设窗口、互派人员、共建办税大厅方式,整合优化办税服务资源,实现“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服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纳税人“多头找”“多头跑”的办税难题。统一宣传辅导区、办税服务区、等候休息区、自助办税区域,统一叫号、统一导税,实现税务登记、发票办理、税务认定、申报纳税、优惠办理、证明办理等涉税业务的集中受理,实现了国地税联合征收,有效避免了纳税人缴纳地方税费“两头跑”。

三是联合稽查,杜绝执法“多头查”。国地税双方结合深化税务稽查改革相关内容,建立健全随机抽查制度和案源管理制度,联合进户稽查;税警合作,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有机衔接,完善对税收违法“黑名单”当事人实施的联合惩戒措施。四是共享涉税信息,力避资料“多头报”。按照“互联网+税务”的顶层设计,紧跟大数据时代的脚步,依托金税三期,深入数据交换、开展联合申报、简并资料报送、构建联合查询等重点工作,持续满足纳税人需求、减轻征纳双方负担,着力推进国税、地税服务深度融合、信息高度聚合。

五是联建纳税人学堂。针对当前营改増办税事项、税收政策等纳税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需求,国地税共同组织师资力量,制定了全年培训方案,适时开展纳税人培训辅导。

2018年,国地税合并风险提示 篇5

原创 2016-01-26 左岸金戈 财务第一教室 90万财务人在关注“财务第一教室”,点击上面关注。

财务第一教室付费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 作者:左岸金戈

来源公众号:财务第一教室(ID:cfoclass)

一、把借贷相等当成填制会计凭证的唯一目的填制会计凭证借贷肯定要相等,但是不能把借贷相等当做是唯一目的。实务中更多的需要思考借贷相等之外的其他事项。以下罗列做账需要考虑的事情。

A:审查票据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

B:会计凭证各项要素是否填写齐备、准确;

C:报销是否符合公司内控制度和流程规定。报销程序是否合理,签字是否完备、审批权限是否适当;

D:审查票据要素(时间、地点、金额、票据号)与业务内容是否相符;

E:各项支出是否有预算,有预算的是否符合预算规定。超预算的是否有处理方案;

D: 摘要填制是否便于日后查账和查询,数据是否便于日后提取和加工;

F: 特殊事项是否按照制度,或者相关领导批准;

G:风险防范意识,填制凭证时一定要有税务风险、法律风险意识;

H: 费用报销时就要有预算控制的意识。招待费、广告费等还要时刻关注是否超所得税扣除限额;

I: 其他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管理会计的要求。

二、没有发票不会做账

由于我国税收管理过分依赖 “以票控税”,给会计人造成会计做账必须要见到发票才能做账。没有发票不能入账。和没有发票入账了也不能税前扣除的误区。

没有发票当然可以入账,至于是否可以税前扣除那是税法的事情。实务中不少人把会计和税法搞混淆了。甚至出现见票做账,无票不入账,没有发票不会做账的状况。会计和税法的相关规定中都没有发票是唯一合法有效凭证的规定。会计人员不必把合法有效凭证等同于发票,同时当遇到税局人员只认可发票是唯一合法有效凭证时,需要据理力争。那么还有一些不需要发票也可以税前扣除的。如下:

A:工资薪金,奖金;

B:社保费用、工会经费;

C:职工福利费 ;

D:银行借款利息支出 ;

E:鉄路部门票据(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发票及税控》使用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76号)文件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中国铁路总公司及其所属运输企业(含分支机构)可暂延用其自行印制的铁路票据);

F:资产减值损失;

G:违约金支出;

H:罚款支出;

I;定资产计提折旧 ;

J:准备金(符合税务部门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金);

K:给境外企业的劳务费用(涉及的劳务行为全部发生在境外,则不需要在中国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因此不需要正式发票。企业凭借境外企业开具的账单、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支付外汇证明、合同等可税前扣除。);

L:其他符合规定的不需要发票的情形。

三、收据不能入账,也不能税前扣除

3.1 实务中经常有人问,收据能不能报销?有人说收据肯定不能报销。其理由是收据不能税前扣除。这个问题就是典型的混淆了会计入账和税法税前扣除。符合会计准则入账要求就可以入账,至于能否税前扣除那是税法的事情。如果收入入账了,但税法不能税前扣除。那就直接在税法层面做调整呗。试想企业人员开展业务活动,如果因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取得发票。那么就因为不能税前扣除就不让报销?意思是自己承担这个费用? 有人可能说这样一般都内帐。对于两套账这种违规操作实在不想多说,且做且珍惜吧。

3.2 解决了收据入账的问题,那么收据可以入账,但是能否税前扣除?很多人想当然的说“以票控税”肯定不让扣除。如果企业会计做账都是“以票控税”这种顽固的思维的话,可能帐真的没法做。下面看看日常哪些收据可以税前扣除吧。(见财综[2010]1号《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A:由政府各部门开具收费票据;

B:由各事业部门开具收费票据;

C:捐赠收据;

D:工会经费收据;

E:法院的诉讼费执行费收款收据;

F:军队收据;

G:其他符合规定的可以税前扣除的收据。

四、白条不能入账,也不能税前扣除

关于白条能否入账的问题,还是和本文第三点收据入账观点一样。入账和税前扣除是会计和税法的两个事情。白条可以入账,但是能否扣除就要看税法的相关规定了。其实关于白条企业应该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符合会计准则入账要求就可以入账,如果此项支出并不符合税法税前扣除要求。也是如实调整就可以了。此时就是把会计和税法区别对待。

现将日常可能存在的白条可以税前扣除简单罗列如下。以下最终能否税前扣除,必须经过和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沟通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辅助证明发生的费用属于税法认可的合理,真实的合法有效凭证。比如发生的经济事项的支出,是否有法院判决书或调解书、仲裁机构的裁定书。比如支付的经济活动的赔偿款不属于价外费用的部分,是否有双方签订的提供应税货物或应税劳务的协议、双方签订的赔偿协议等书面文件。

A:独生子女补助、高温补贴,取暖费补贴;

B:离职补贴;

C:赔偿;

D: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罚款。

E:付给个人的各种补偿、赔偿费用。(拆迁赔偿、青苗补偿费;但需有相应的赔偿协议等证明文件。);

F:恤金、救济金等福利补助;

G:丧葬费;

H:其他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以税前扣除的合法有效凭证。

以上构成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的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五、会计凭证都要有原始凭证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五十一条第三款第四款 规定,除结帐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所以除结账和更正错误记账凭证可以不需要有原始凭证外,其他都需要有原始凭证。

六、凭证摘要不重要

在会计凭证填制中,我们认为会计科目用对了,金额没错。其他的事情事情就无所谓了。至于凭证摘要不太关心,甚至认为可以忽略不计。首先凭证设置这个摘要肯定是有用的,只是实务中你可能没有用好。要把凭证摘要写好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需要从两个方向去把握。一是摘要写得太简单。比如业务人员报销差旅费,摘要直接写“差旅费”。比如日常报销费用,直接写“报销”。这么写都过于简单。写了和没写是一样的。基本的要素,时间,人物都没有涵盖进去。无法为日后查账,更不利于分析取数。二是写的太细,写的太细那就不叫摘要了,那就详细记录。同时在当前的会计环境下,企业存在一些“你懂的”事项支出。如果写的太细问题也挺严重。此处就不详细说了,你懂的。所以凭证摘要书写要做到简练而不简单,全面而不繁琐。最好的就是精准又准确。

七、把税法当成做账准则

实务中很多会计做账都是按照税法来,让会计准则陷于尴尬的境地。探究原因很多。一是会计自我把做账定位为报税的目的,做账的终极目的就是报税。或者说老板把会计业定位为一个报税的,老板不关心你什么报表。老板只关心银子多少。怎么少缴税。由此导致会计做账就是为了报税服务。所以怎么样符合税法就怎么操作。此种现象在小企业比较严重。甚至有会计人员希望会计和税法完全统一起来。二是会计人员混淆了了会计和税法的规定。对于一些税法和会计的规定未区别对待。比如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财税[2014]75号),“对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计算折旧”。很多人就此认为固定资产在会计上的入账条件,改为5000元以上会计上计入固定资产,5000元以下就计入费用。或者会计人员认识到了这个是税法的规定,但是认为如此操作调整太麻烦了,为何不按税法来呢?这样汇算清缴简单易行。对于实务中按照税法来做账的争议很多,在理论层面和实务层面各自都有其道理。但是我们会计人员至少要知道做会计有个准则在那,知道按照会计准则应该怎么操作。也知道会计和税法之间存在差异。而不是把税法规定当成做账的准则,自己还不知道,且把会计税法混为一谈自己浑然不觉。会计人员不能自己把自己画地为牢,把自己限定为报税会计。更多的思考未来会计信息化,数据化。以及管理会计的职能。虽然眼前的会计职场和客观环境是如此,但是套用一句俗话,生活不只是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八、会计做账不需要考虑税法

第七点是说不能把税法规定当成会计准则。强调的是会计准则和税法要区分清楚。那么是否意味着做账完全就是按照会计来,一点都不需要考虑税法呢?如果你这么想又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理论上说会计和税法是桥归桥路归路的关系。两者目的不同,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统一起来。差异的存在正是其目的不一导致的。可是实务中以及“会计环境”的影响,现实条件中没有条件会计做一套帐,税法做一套帐,然后井水不犯河水。在目前的征管条件下税法更多的是认可会计在真实,合理的处理基础上,对会计的账务进行性调整。由此税法会出于征管的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会在会计处理上做出一些规定。所以我们做账不得不考虑税法上的事情。比如笔者曾就汇总了一文《税法要求分别核算的情形》,其中文中就要求会计的分别核算否则在税法上不能享受某种优惠和政策。比如关于股权、资产划转(财税〔2014〕109号),就对会计处理做出了专门规定。如果会计处理不正确将可以导致不能按政策操作。还有最近出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财税[2015]119号文),其政策中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未分别核算,划分不清的不得加计扣除,其中还对企业设置辅助账有要求。还有其他的税法对会计处理做的规定,至于财税界对此税法干涉会计的规定褒贬不一。作为实务一线的会计人员还是老实按规定走吧。

九、根据单据种类做账

辽中县地税局首月税收创新高 篇6

首月税收收入创新高, 实现开门红, 得益于如下措施:一是强化对收入抓早抓紧意识, 准确分析组织收入的难点和重点, 全面了解行业动态变化, 深化税收经济联动分析。二是强化税源监控管理, 做到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清, 资金动作情况清, 及时掌握和了解税源变化情况, 建立年纳税100万以上重点户动态管理监控办法, 对重点税源企业实行重点监控。三是强化欠税管理, 着重抓好征期清缴工作, 对可能出现欠税的企业实行管理前置, 采取措施做到月税月清。四是强化纳税服务, 把税收政策、业务流程及时在网络微博上发布, 并把微博变成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沟通和互动的平台, 真正实现网络办公、网络办税。

平稳过渡

上一篇: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下一篇:会计实习总结报告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