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制度(精选8篇)
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我们的政党制度和西方不一样,在西方多党制、两党制下,政党之间为了反对而反对,治理的效率大大降低。我们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同时能够把其他政党和其他社会力量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凝聚不同界别参政议政、治理国家的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就像众星捧月一样,共产党就是月亮,民主党派就是星星。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广泛集中民智,这种政治智慧是中国政党制度最大的优点,适合本国需要,有利于达到政局稳定、生产发展、治理高效、社会和谐的目的,让民众满意,同时也避免了西方政党之间选举的吵闹,提高了效率,这也跟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传统相契合。实践证明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合适国情需要的,有着巨大的优越性。
中国政党制度的世界贡献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主要运作方式。中国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其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国政党制度的运行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实践相结合,给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带来一种新范式、一种西方话语无法解释的新模式。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民主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实现民主的形式和路径是多样的,这是由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政党制度的优劣,从根本上说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民主政治有序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为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既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符合本国实际的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成功范例。
创造了一种新型民主实现形式。由于政党政治兴起于西方国家,而这些国家大都实行以普选制和议会制为基础的竞争性两党制或多党制,由此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只有多党竞争才是民主,只有西方政党制度才具有普世性的民主价值、才是民主的唯一实现形式,并以是否实行西方政党制度为依据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民主。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民主的内涵是丰富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合作也是一种民主的实现形式。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中国政党制度无论制度设计还是政治实践,都体现了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基本精神和原则要求。中国政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相结合,开辟多种制度化的民主渠道,实现了广泛的政治参与。中国政党制度中的政治协商具有独特的民主价值,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拓展了人民民主的深度和广度,保障了人民权利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创造了一种新型执政方式。在实行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国家,执政党在执政期间通常主导和独占国家权力,为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谋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其他政党作为在野党或反对党,由于不能直接参与政府和管理国家事务,往往与执政党形成对立,使执政党的执政效果受到很大牵制和影响。中国政党制度创造了一种新型民主执政方式。这一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把中国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结合起来,把行使决策权与政治协商结合起来,把选拔录用本党的优秀人才与吸纳录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的优秀人才结合起来,有效防止了各个政党单打独斗以及不同政党人才的闲置与浪费,赋予党际民主以新的内涵,形成了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的有机统一、富有效率与保持活力的有机统一,有效提升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一、近代中国政党制度的萌芽
中国近代的政党现象是在外部压力和内部经济发展和阶层分化的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始于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建立。辛亥革命的胜利后, 南京临时政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并且首先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人民结社自由的权利, 给政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政治和法律条件, 故在当时中国曾经掀起了一次建立政党的高潮。几乎所有的西方政党类型都可在中国找到。这个时期出现的众多党派, 围绕国会选举这个中心, 不断地分化、瓦解、合并, 形成了四个大的政党: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显然, 民国初年在政党制度上仿效西方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度。但在1913年, 占议席几近一半之多的国民党的核心人物宋教仁被刺不久, 袁世凯便下令解散国会, 要当洪宪皇帝, 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及其产物的多党制议会这个工具, 民国初年所尝试的多党制的夭折在中国是必然的, 因为中国缺乏实行多党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群众基础, 充其量无非是一些天真的革命党人的一厢情愿。在武夫当国的北洋军阀时期, 各派政治势力甚至厌倦于党派名份的倾轧, 以“不党主义”相标榜, 组成若干“无形政党”而行政党之实。
二、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在五四运动大潮的推动下, 中国的政党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19年10月, 孙中山以“巩固共和, 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将中华革命党更名为中国国民党。此举迈出了向其政党发展历程中“以党治国”思想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马列主义的传播, 1921年7月1日, 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24年, 中国国民党在其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制定了实行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继之而来的国共联合出师的北伐不到十个月, 就将革命推进到长江流域, 使革命力量席卷了半个中国, 足以证明两大政党短暂的合作所展现的威力。但在孙中山逝世之后, 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逐步夺取了国民党的领导权, 在掌握南京政权之后不久, 就提出了“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口号, 一党专制在中国正式形成。从此, 错综复杂的国共关系, 几乎主宰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的政坛上又相继建立了一些政党和政团。他们深为中华民族的命运担忧, 于是纷纷发表政见, 中国再次掀起了政党组建与活动的高潮, 先后产生了一百多个政党。它也是现今八大民主党派的朔源所在。以民盟为首的第三种力量的出现不仅影响到国共两大政党的政治抉择, 也从另面反映了一党专制践踏民主, 违背民意, 的事实。而此时, 北方这块革命硕果仅存的地方, 以1941年为发端, 随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认识的发展和成熟, 随着以陕甘宁边区为首的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建设的深入, 一种全新的政党制度的胚胎在这块政治沃土上孕育而生。三三制政权采取三级三辅或三级二辅制的层次结构行使, 在组织上分别以参议会和政府为各级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 参议会对政府有弹劾监督权, 对同级政府有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权, 驻会议员在参议会闭会期间有广泛权力。三三制政权虽然只是共产党在中国局部地区的一种制度尝试, 但它无疑推动了当时各党派间的合作, 也奠定了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的雏形。抗战胜利后, 各政党阶级都开始考虑战后的建国问题。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一致认为这是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良机, 呼吁“民主统一, 和平建国”。蒋介石试图重新确立国民党在全中国的统治地位不惜挑起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其高压政策同中共对中间党派的感化和拉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中国民主同盟为首的中间党派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几经变革, 终于从一个标榜国共两党以外的中间政治力量, 发展成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接受党的新民主主义纲领, 愿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力量。可以说,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已经全面确立, 为其在今后多党合作制度的核心领导奠定了基础。1948年4月30日, 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五一口号”, 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此举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这是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 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新的一页。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949年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并通过了《共同纲领》。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 以人民政协的成立为标志, 正式宣告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它是在历史的千回百转之中, 最终确立的中国政党制度。这一制度, 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巨大智慧, 具有伟大的独创性, 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 也不同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经历了拨乱反正之后, 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后, 相信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将在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方面会日臻完备, 也相信她会呈现出越来越光明灿烂的前途。
摘要:从近代中国第一个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出现, 伴随着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政党发展规模及其制度模式历尽周折, 最终铸就了当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不仅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
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干预政治、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和程序,达到干预目的、获得行使效果、取得活动业绩的总和。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才算是有优越性的政党制度?其核心就是:这种政党制度必须适应本国国情,适合信息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社会群体利益多元化的要求,能够代表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和长远利益,能够保证执政党很好地完成执政使命,有效地发挥执政党的作用和功能,不断地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一、西方的政党制度不适合中国
1.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政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正是适应了这种私有制而产生和发展的,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适应了这种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发展和完善的。
各政党代表着资产阶级各阶层,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反映着他们之间的利益对立和矛盾冲突。执政地位的政党不仅受控于垄断资本集团,而且是壟断资本集团利益的总政治代表。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各部分劳动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利益上存在差别。历史经验证明,与此相适应的只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2.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弊端
竞争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关系的主旋律。在资本主义国家,竞选获胜的政党掌握政权为执政党,败者为非执政党,或称反对党。在野党为了竞选获胜,各政党间互相漫骂,互揭丑闻,金钱收买,暴力暗杀,不一而足。而通力合作是我国政党关系的主旋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必要更不可能丢弃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党关系而去选择西方那种你死我活的政党关系。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所在
1.中国政党制度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提高党的威信
中国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和多党制,它的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种政治格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彼此都参加国家政权机构和政协组织,参加国家事务管理及政策法令的制订执行。二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实行全面领导,在国家权力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三是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团结合作关系,没有执政党与在野反对党之分。在这种政治格局下,执政党和参政党及其各政党内部都努力发扬民主,不同意见可以讨论和争论,不存在派别斗争,国家政权相对稳定,避免了西方政党制度下多党纷争造成的社会动荡。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中国政党制度完全不同于苏联的“一党制”。由于苏联的政党制度设计不完备,党内民主缺失,使苏联共产党最终丧失了领导能力。
2.中国政党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敢于承担和勇于革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前后两次通过了历史问题的决议,深刻地分析和反思了自身的错误,并确立新的革命和建设方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为适应政党现代化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探寻自身改革的有效途径,以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比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任期都通过党章和其它制度加以严格规范,确立了领导任期制,保障了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和稳定性,使政治体制的运行充满活力而又平稳有序。同时,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了党内各级领导的正常交替,党内优秀人才能够被推荐、选拔、选举到领导岗位。与西方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相比,这种领导人的制度化交接更能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可以有效地防止因过度竞争带来的政治派别之间相互恶性争斗、社会分化和分裂等各种消极后果。这也使中国政治体制的运作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避免了西方多党竞争、轮流执政过程中巨大的金钱和资源的投入与浪费。
3.中国政党制度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共产党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目标,动员和调配全社会力量,集中解决重大问题,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要求,相继作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建设、载人航天工程等特大建设项目,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举措,无一不是投入多、周期长、风险高的大手笔。在一些实行多党制的国家,由于政党轮替、多党纷争、组织松散、换来换去,执政效率低下,是很难在较短时间实施如此规模的重大举措的。
总之,我国政党制度总体上是与国情适应的,虽然我国政党制度也存在不足,但是,中国政党制度已经展现了强劲的活力,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政党制度也经实践检验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我们党也必将领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湖南省某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召开民主座谈会的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担任各民主党派,并派代表发言。通过座谈会的召开,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通力合作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教学重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难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促使青少年文明上网”的模拟活动为主题,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召开座谈会,就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等问题进行协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使得青少年能够健康文明的上网得到制度层面的保障。
活动准备:
(1)分组:按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并通过讨论,各组成员确定本组代表作为发言人。
(2)角色定位:教师——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湖南省某市委),学生——活动的参与者(代表湖南省某市各民主党派)
(3)模拟:湖南省某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就“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问题召开座谈会
活动主题:政治协商——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问题
第一步召开大会
大会第一项:某市委代表发言。
教师讲话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会第二项:某市各民主党派自我介绍。
各组代表(代表八大民主党派)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商讨问题
大会第三项:就市委草拟的商讨问题,各民主党派就商讨问题发言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会第四项:市委代表以及各民主党派代表就发言问题进行协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结束大会
大会第五项:达成共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会第六项:共产党代表总结本次商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板书设计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一)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二)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的民主党派及性质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⑴ 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⑵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⑶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⑷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⑸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⑹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⑴ 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⑵ 主题和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三)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2.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学案
(一)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制定《青少年文明上网条例》
第一步召开大会
市委代表:在座的各位,今天我们就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协商下,我们能制定一个合理的方案,保障青少年能够健康文明的上网。首先,请各民主党派自我介绍,最好能够在青少年上网问题上谈谈你们党派的专长。
问题1:你们组所代表的民主党派是:。问题2:简述你们党派的信息。(视野拓展中有部分资料)
第二步商讨问题
市委代表: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毫无例外的具有双面性,正确应用网络,会对青少年成长与发展起很大作用,反之,它的虚拟性以及网络所传递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共产党的考虑,发动各党派的力量。
问题1:对于促使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问题,我们党讨论的结果是:。问题2:会议讨论以后,我们党对别的党派提出的意见是如何认为的?。
第三步结束大会
市委代表:通过务民主党派人士的讨论,以及综合各民主党派的意见,我们就青少年健
康文明上网问题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优化网络环境(网络内部以及社会环境)
2.加强青少年自身道德建设
3.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应该大力宣传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自觉对不健康的网络信息进行抵制。
本次座谈会上,大家都积极参与,发表了意见,得出了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你们认为这个座谈会它的优点在哪?存在哪些有不足?
优点。不足。
(二)基础知识
1我国有八大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⑴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⑵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⑶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⑷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⑸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①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主题和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适合国情优势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三)视野拓展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主席:周铁农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于1948年1月正式成立。民革以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为对象,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目前有党员8.2万多人。创始人为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
2.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主席:蒋树声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1月16日,张澜在重庆公开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目前有盟员18.44万多人。主要创始人为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等。
3.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主席:陈昌智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于1945年12月由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在重庆成立。民建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目前有成员10.9万人。创始人为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
4.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主席:严隽琪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于1945年1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民进主要由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目前民进有会员10万多人。主要创始人为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等。
5.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
主席:桑国卫
1930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农工党主要由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目前有成员10.2万多人。主要创始人有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等。
6.中国致公党(致公党)
主席:万 钢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是由华侨社团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政党。致公党主要由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组成,目前有党员3万多人。主要创始人为司徒美堂、陈其尤。
7.九三学社
主席:韩启德
1944年底,一批进步学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与民主科学精神,在重庆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在重庆正式召开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九三学社主要由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目前有成员10万多人。创始人有许德珩、潘菽、涂长望等。
九三学社积极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就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课题进行调研,向中共和政府先后提出了《关于建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区的建议》、《大西南连片贫困岩溶地区脱贫与振兴经济建议报告》,以及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重大课题开展深入调研,提出了多项重要建议,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教扶贫、智力支边活动,为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创造了民主党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经验;积极开展海外联络工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努力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贡献
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九三学社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主席:林文漪
在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以后,由一部分从事爱国主义运动的台湾省人士于1947年11月在香港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台盟由台湾省人士组成,目前有成员2100多人。主要创始人为谢雪红、杨克煌。
(四)巩固练习
1.(2008广东单科)政协委员关于完善金融和固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为国家相关改革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体现了(C)
A.政协委员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管理
B.民主党派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C.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D.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
2.(2009北京宣武)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有提案权,但又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在于提案(A)
A.通过后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B.是否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C.是否有一定的制度保障D.是否可以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附:参考答案
检察制度是指国家检察机关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和活动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的总称。
根据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国家的检察权。人民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一)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特点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这种自上而下的排列反映了检察机关上下级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及其集中统一的特点,这与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有显著不同。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检察机关必须一体化,必须具有很强的集中统一性。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检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检察院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人民检察院;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主要包括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各级人民检察院都是与各级人民法院相对应而设置的,以便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办案。
(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行使下列职权:
1、对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2、对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
3、对于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对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4、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5、对于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的执行以及监狱、看守所和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6、对于人民法院的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实行监督。
(三)人民检察院的组织机构
人民检察院的内部组织机构主要包括检察委员会及其他具体工作机构。
1、检察委员会
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3条第2款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如果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的决定,可以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2、检察工作机构
人民检察院的内部工作机构是根据法律监督的内容所形成的业务分工机构,包括:刑事检察、经济检察、法纪检察、监所检察、民事检察和行政检察等业务机构,特别是设立了反贪局、建立举报中心、直接依靠群众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犯罪行为作斗争,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四)检察官制度
是指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对在检察机关中行使国家检察权的检察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的制度。它包括检察官职责、权利义务、资格条件、任免、考核、培训、奖惩、工资福利、辞职、退休等一系列规定。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检察官法,1995年7月1日起该法正式实施。
1、检察官资格制度
检察官包括各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助理检察员。担任检察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满23岁;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5)身体健康;
(6)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工作年满2年的;或者获得法律专业学士学位,工作满1年的;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法律专业博士学位的,可以不受上述工作年限的限制。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检察官:
(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2)曾被开除公职的;
检察官资格的取得有两种方式:
(1)通过资格考试取得检察官资格。对初任检察官、助理检察官,采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定期举行,凡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中国公民均可报考。考试成绩合格者,再对其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考核,择优授予检察官资格,发给《检察官资格证书》。
(2)通过培训考核取得检察官资格。
检察官或具有检察官资格的检察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取消其检察官资格:
(1)个人申请辞职经批准的;
(2)被检察机关辞退的;
(3)被除名的;
(4)受开除公职处分的;
(5)受撤职处分不适宜继续担任检察官职务的;
(6)被判处各种刑罚的;
(7)因其他原因不适合担任检察官职务的。
2、检察官的任免制度
检察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但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本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助理检察员由本院检察长任免。
3、检察官晋升和奖惩制度
检察官等级的晋升是指在初次评定检察官等级后,按规定升至高一等级的制度,一般分为定期晋升和择优选升。
检察官的级别分为十二级: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为首席大检察官,二至十二级检察官分为大检察官、高级检察官、检察官。检察官等级的确定,以其所任职务、德才表现、业务水平、检察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为依据。
对检察官的奖励,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对检察官的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受撤职处分的,同时降低工资和等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检察官保障制度
检察官履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体现在:
(1)职业保障。
检察官依法履行职责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干涉;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2)人身保障。
检察官的人身、财产和住所安全受法律保护。
(3)工资保障。
检察官按规定获得劳动报酬,享受保险福利待遇。
(4)其他保障
履行检察官职责应当具有的职权和工作条件。检察官有辞职、申诉控告等权利。
(五)检察工作制度
检察工作制度是根据检察业务的范围和活动而形成的一些规则制度,主要有:
1、侦查监督制度
侦查监督制度就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的刑事侦查活动实行的监督制度。
① 审查批准逮捕
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② 审查起诉
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刑事案件,经审查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
③ 对侦查活动的监督
是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违法进行的监督,包括是否刑讯逼供或变相刑讯逼供或诱供骗供,侦查人员应否回避等内容。
2、自侦制度
自侦制度是指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并立案侦查的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1998年初制定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范围的规定》共有4类53种案件由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
① 刑法分则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犯罪及其他章中明确规定依照第八章相关条文定罪处罚的犯罪案件,包括贪污案,挪用公款案,受贿案等;
② 刑法分则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犯罪案件,包括滥用职权案,玩忽职守案,枉法追诉,裁判案等;
③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下列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包括非法拘禁案,非法搜查案,刑讯逼供案等。
④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3、公诉制度
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少数亲告罪可以自诉外,其他犯罪实行公诉制度。凡需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进行审查,一个月内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经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4、审判监督制度
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刑事、行政等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制度。例如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检察官出庭既是为支持公诉,又是以国家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出庭监督法庭的审判活动。同时检察院还有权对错误的刑事判决和裁定提出抗诉。
5、对刑事判决的执行和监所的监督制度
主要包括:
① 对执行死刑判决的监督。
执行死刑时,人民检察院应派员临场监督、验明正身,防止错杀。
② 对监所执行刑罚的监督。
包括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缓刑等是否违法的监督。
③ 对看守所和劳动教养的活动是否违法进行监督。
中国检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作为现代检察制度的一个类型,中国检察制度其特殊性既源自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源自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是检察制度适应中国国情的历史性选择结果。中国检察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检察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与政府、法院平行的国家机关,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
在奉行“三权分立”原则的宪政制度下,国家权力三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检察权是作为国家行政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设置的。国外除少数检察机关是司法行政机关合一以外,绝大多数都是隶属于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门,也有个别隶属于法院系统。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可分的国家权力结构中,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平行设置,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检察机关这种独立的、较高的宪法地位,表明检察制度是中国政治法律制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通过履行职务犯罪侦查、公诉和诉讼监督等职能,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根据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对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进行专门的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是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属性,是一切检察职权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检察机关通过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公诉和诉讼监督等职能活动实现法律监督的宪法职责。
(三)检察机关实行检察长负责和检察委员会集体领导相结合,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的领导体制
检察一体在我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我国检察机关内部实行的不是单一的检察长负责制,而是检察长负责和检察委员会集体领导相结合的内部工作机制和决策方式。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都是检察机关的领导机构,检察长作为检察机关的首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检察委员会是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检察工作中其他重大问题,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由检察长组织贯彻执行。这是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同时,检察体系中,实行上级检察机关领导下级检察机关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工作的体制。
(四)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与坚持党的领导、接受人大监督相统一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是检察权行使的内在规律性要求所在。同时,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既是检察工作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检察权独立行使的重要保障。
(五)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刑事诉讼是检察机关传统的职能领域,其中的检警关系、检法关系是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作为一项刑事诉讼活动原则,体现了我国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特别是人民法院之间在履行具体的诉讼职能过程中的特殊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监督机关的组织体系、职权、组织与活动原则的总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检察
权。
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人民检察署。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最高人民检察署暂行组织条例》和《各级地方人民检察署组织通则》。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将人民检察署改为人民检察院,并系统地规定了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任务、职权及其组织活动原则。1975年后,人民检察院被撤销,由各级公安机关代行其职权。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恢复人民检察院。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1983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决定》。
任务和职权 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打击敌人,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的合法财产,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维护国家统一,保卫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遵循下列原则:①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②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③实事求是,重证据不轻信口供;④依靠群众,实行专门的业务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⑤使用本民族 语言文字。
人民检察院行使的职权有: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对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免于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组织体系和领导体制 人民检察院组织体系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又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分院;自治州、省辖市人民检察院;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或者批准任命。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各级人民检察院的任期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相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连续任职不能超过两届。人民检察院实行双重领导。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检察机关,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又对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一、考试所用教材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浦兴祖,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相关概念、知识点、复习题、例题归纳
考试重点内容为平时作业、书本知识等。
导论:
这部分是全书的总括,主要介绍本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学生应当首先明确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和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以及学习此课程的意义。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的剖析,把握我国政治制度在新世纪发展的方向和创新的内容。是此书的重点章节。
重点1:政体与国体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重点2:政治制度的涵义与内容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从我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的角度,来理解人民代表大会为何能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重点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组成、职权的相关法律规定。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全面认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沿革。
重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重点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原则是: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根源、所有者。人民为了有效地行使国家权力,通过普选,将全部国家权力委托给自己选出的代表,让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去统一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又通过选举或决定,代表人民将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军事领导权、国家元首权分别委托给它选出的政府、法院、检察院、中央军委、国家主席等国家机关,由它们各自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灵魂、基石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来实现的。坚持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的原则。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说,民主集中制既是一种组织原则,又是一种活动原则。作为组织原则主要体现在三组关系上:第一,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与国家机关的关系是授权者与受权者的关系,所有国家机关都必须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以保证国家机关的民主基础。第二,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本级的其他国家机关之间是从属的关系,即其他国家权力机关产生于、从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获得权力的委托,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正是在这个权力关系的意义上,我们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又体现为“议行合一”的原则。同时,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实行必要的分工,以便充分发挥各个国家机关的效能。第三,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按照法律规定,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重要体现在国家机关的决策过程中。
(四)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原则。重要表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全国人大中个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中,都应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沿革、现状、变更及其审批
掌握:地方各级人大的地位、组成、职权、会议、工作机构;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建立及其意义、地位、组成、职权、会议、所属机构;乡级人大主席团和主席、副主席;人大代表的角色定位 重点1: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 重点2:人大立法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第三章:选举制度
学习中国的选举制度时,要在深入理解选举制度的有关规定及其法理依据的基础上,注意联系中国的选举实践,加强对选举工作的了解。重点1:选举与选举制度。重点2: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普遍原则。即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地普遍性。
二、平等原则。即指每个公民,都在平等地基础上参加选举,不允许任何选民有任何地特权,也不允许选民受到任何歧视。
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由选民直接通过投票等方式,选举产生国家代表机关地代表。
四、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指选举人采取不公开地方式,在选票上只注明自己选中地人,而不签署自己的姓名,并亲自将选票投入密封的票箱。
五、差额选举原则;是指提供投票的侯选人数多于应选代表数的一种选举方式。
重点3:主持选举的机构。
第四章:中央行政制度
本章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我国的中央行政制度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务院的职权、组织机构和行政方式有了系统的了解。学习本章内容必须与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国家元首制度结合起来,从国务院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性质的历史沿革来重点掌握目前国务院的性质、地位、职权和行政方式。通过中外制度比较了解、掌握我国中央政府的具体构成,行政与国家行政制度;行政组织体制的设置原则和结构模式;行政领导体制;行政监督体制;国务院及其部、委的行政立法。重点1:国务院的职权与地位
职权:
一、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向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三、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工作,并且领导不属于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的行政工作;
四、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五、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
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八、领导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监察等工作;
九、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
十、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
十一、领导和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 权利;
十二、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十三、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
十四、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 建置和区域划分;
十六、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十七、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
十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重点2:行政内部监督
第五章:地方行政制度
本章从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的地方行政体制。我国的国家组成形式是典型的单一制,决定了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是中央集权的权力配置关系,因此,学习本章要熟悉单一制的有关理论,要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地方政府的地位和职权。地方政府的权力行使关系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各级人大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本章要结合我国的中央行政体制和地方人大制度的相关知识。重点1:单一制国家与邦联制国家 重点2:行政区划审批权限
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和变更;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国务院:审议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省、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审议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审议批准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的变更,县、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审议批准凡涉及海岸线、海岛、边疆要地、重要资源地区及特殊情况地区的隶属关系或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审批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批准变更时,报民政部备案);审批乡、民族乡、镇的设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第六章:国家公务员制度
学习本章内容,要注意结合中国干部管理制度的历史与实践,通过比较(包括与西方文官制度、中国传统的干部管理制度的比较)加深对中国公务员各项制度的认识与理解。人事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于1954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曾起过积极作用的中国传统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中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中共“十三大”在总结历次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于1993年8月开始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可以预见,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干部----公务员制度将会进一步完善。
重点1:公务员权利与义务 我国公务员暂行条例里在规定了公务员有8条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8条权利(一)非因法定事由和非因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职或者行政处分;(二)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三)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四)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五)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六)提出审诉和控告;(七)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辞职;(八)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如休息、退休的权利。
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政治原因,应从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和历史渊源,以及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理解我国设立民族自治地方、赋予其自治权的原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既是地方国家机关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因此对本章内容的把握,要从与其他地方国家机关的职能比较的基础上进行。
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及建立的依据。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依据是:第一,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第二,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民族分布复杂的特点。第三,中国各民族在反对帝国主义、分拣注意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给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第四,中国社会和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重点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点和特点。
优点:其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地权利。其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与安全。其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其
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八章:特别行政区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原则的具体实施,是解决中国历史遗留问题的具体方针。我们要从有关香港、澳门的历史,以及中英、中葡会谈的过程,来理解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要在对比大陆地方政府职权的基础上,重点掌握: 1.特别行政区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及基本涵义。
一国两制
2.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地位与职权。
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基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执行;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公布法律;签署立法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案,将财政预算、决算报中央政府备案;决定政府政策,发布行政命令;提名并报请中央政府任命各司、局正副司、局长等主要官员;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各级法院法官和公职人员;执行中央政府就基本法规定的有关事务发出的指令;代表特别行政区处理中央授权的对外事务和其他事务;批准向立法会提出的有关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动议;根据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考虑,决定政府官员或其他负责政府公务的人员是否向立法会作证和提供证据;赦免或减轻刑事犯罪的刑罚;处理请愿、申诉事项。3.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官。
第九章:多党合作制度
本章介绍我国政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我们要重点掌握: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产生的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一)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既不同于苏联的一党制,也不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两党制或多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苏联实行一党制,除苏联共产党外,不存在其他政党。我国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8个民主党派存在,并且有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历史和经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党制和多党制,各党派为了本党的特殊利益轮流执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掌握政权上的竞争关系。
中国根据自己的历史条件,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具有的特色。表现在:
第一、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不是西方那种在朝党与在野党、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的关系,而是友党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二、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政治格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不存在西方那种轮流执政的关系。
第三、平等独立,协商监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下,各党派的关系是平等独立、协商监督的关系。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和保护,享有赋予的权利与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确立了健全的民主协商机制和相互监督机制。
第四、结构多无、目标一致。我国的正常制度从结构来看具有多元性: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民主党派代表一些特殊阶层、特殊群体的利益。各民主党派及其所代表的特殊阶层和特殊群体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或爱国者,因此在根本利益上他们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二)优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具有诸多优点。
第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党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监督和向中国共产党提出批评与建议,有利于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第二、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步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民主党派所代表一定阶层和集团拓展了参政渠道,能使国家更好地解决好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利益格局的冲突与失衡,保证社会的有序性和稳定性。
第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有利于集中各阶层、各不同利益群体的意志和智慧,使党和政府在把握社会脉搏、了解群众呼声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方针政策,从而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一制度也有利于民主党派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自觉地社会主义民主、和谐的政治局面。
第四、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民主党派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起到其它组织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容和方式。4.民主党派参政的方式。
民主党派的参政方式:
(一)参政议政。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成员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参政议政的方式主要有(1)参加国家政权,(2)民主协商;
(二)民主监督。主要是指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和国家机关的监督。
(三)服务沟通。是指各民主党派为建设物质文明服务,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沟通它们所联系的一部分人民群众同党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政治协商制度
本章介绍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和主要职能;人民政协的组成和组织体系以及如何继续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等。重点掌握:
1.政治协商制度的涵义与特点
政治协商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民主政治制度创新。作为我国特有的民主形式,政治协商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参与的广泛性。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是不同民主形式共有的价值追求。但是公众的政治参与总会有限。因此,扩大经常性、制度化的民众参与渠道,对发展民主更具实际意义。由各党各派、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经常就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重要人事问题进行协商讨论,为民众广泛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
二是民主的包容性。通过政治协商维护多数人的选择,尊重并保护少数人的权利,使不同的意见特别是重大问题上的不同意见都能得到表达和尊重。这种民主的包容性特征既体现了兼容并蓄、和谐共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顺应了政治文明发展趋势。
三是民主的有序性。历史经验表明,无序的民主意味着统治能力的匮乏和执政危机。政治协商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有组织地扩大民主,是在团结的前提下发扬民主,在民主的过程中增进团结,是一种广泛的有序民主形式。政治协商制度的上述民主特点表明它是一种新型民主形式,是民主制度创新。
同西方的“走马灯”式的“轮流坐庄”的政党制度和其领导下的“深陷危机”的经济社会形势相比,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着明显的政治优势和长远的发展前途, 其领导下的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且是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正在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世界各国政党应该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我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 这种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2000年12月, 江泽民在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总体来说, 我国政党制度是世界历史上和当代世界上的一个完全新型的政党制度类型, 即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型政党制度类型, 既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种竞争型政党制度, 又区别于原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类型。这一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
第一, 中国共产党是核心领导, 实行多党派合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的忠诚代表成为了执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的重要里程碑, 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这是中国革命、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具有伟大意义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 为了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也必须会继续与我国的各民主党派密切合作。但是, 这种合作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 是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口服心服的, 是认可和坚决拥护的。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 民主党派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是他们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前途, 就是他们的前途。因此,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都与民主党派团结奋斗、勇往直前、共同合作, 取得了多党合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辉煌胜利。
第二, 共产党是执政党,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是执政党。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领导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多党合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共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其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 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我国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只能是合作协商, 而非竞争的机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各政党“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完全不一样的政党制度;是我国没有产生、存在在野党、反对党的客观根据。我国的民主党派与西方国家的在野党不同, 它可以直接参加各级政府、人大和政协, 在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优秀成员在有些部门甚至可以担任正职。民主党派的这种参政权, 受到宪法和法律及其他制度的充分保障, 根本不需要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那样只有通过竞争获胜才能参与国家政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 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可以尽其所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
第三, 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实现广泛民主与高度集中的统一。我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国度里, 没有一个集中统一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绝对不行的。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 在这种形势下, 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行集中和坚强有力的领导。不这样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实现不了的。另一方面, 党还要赋予全中国人民以广泛的民主,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偏废上述哪一方面, 都有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就是达成这种最广泛的民主与高度的集中统一相结合的最好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 非常方便于民主且快速决策, 决定了就办, 很少扯皮, 能办大事, 这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我们制度的效率比较高的优势。西方政党制度表面比较民主, 即一个重要政策需要经过参议院、众议院和总统等几道关卡通过才能实行, 有的时候还要经过辩论才可能达到观点的统一, 这就需要很长时间。待该政策通过时, 可能已是“时过境迁”了。有的事关国家急需落实的政策, 由于党派之争, 长期处于辩论之中, 而不能及时通过。这样做表面看起来比较民主, 实则害国、害民, 很多战略机遇都稍纵即逝。
第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利于充分反映、代表各阶层利益, 有利于实现相互的监督。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反映者和代表者。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 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那部分阶级、阶层、集团利益的代表, 能够反映社会上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监督, 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工作。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两者所处的地位不同, 代表的侧重面有不同, 因此需要通过政治协商会议、座谈会等形式来经常交流各自的思想和认识, 通过交流和讨论而达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共识。而且通过这些形式还可以达到互相监督、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目的, 这就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所体现的公平、公正优势。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第五, 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对于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国家来说, 是一个最难得到最为宝贵的保障条件。改革开放以来,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的社会和政治是稳定的, 甚至比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例如美国等国家都还稳定。美国曾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重大恐怖事件, 校园枪击案等也时有发生。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也时常发生恐怖事件。中国还很少发生类似的严重事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国实行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起到了某种“稳定剂”的作用。所以, 江泽民曾特别强调指出:中国的政局要稳定, 就必须稳定 (多党合作) 这个格局。“这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 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我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就在这里”。总之,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 避免了政党互相倾轧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 有力维护了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经验
第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 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 任何政党制度同政党一样, 都是历史的范畴, 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正如周恩来指出的:“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 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抗战时期, 国民党蒋介石奉行妥协、分裂、独裁的政策, 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反民主党派、反人民。为了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 就必须同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政策作坚决斗争。在这些问题上, 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正是在反蒋抗日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共事关系。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民主党派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在这个基础上党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 不是哪个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 而是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这一政党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 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第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民主党派花费了很长时间和血的代价才最终认识的, 民主党派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各民主党派经过二十余年的曲折探索, 直至1947年在国民党蒋介石的残酷镇压下, 经付出了血的代价之后, 才认识到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各民主党派是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的, 这个重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最终地取得胜利, 从而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由此可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主党派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选择, 是不断夺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 全国人民必须永远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 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解放战争时期, 有人试图在国共两党间走第三条道路, 即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由于这种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与国民党蒋介石奉行的专制、独裁政策相悖, 遂遭他们的血腥镇压, 这一方案成了泡影。历史表明: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我国国情, 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并且已经使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小康社会, 使我国成为世界中等偏下收入的国家、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世界经济强国。因此, 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向, 为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第四, 正确认识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充分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 坚定不移地同他们永远密切合作。2005年2月,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完善表述了中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此后, 中共中央更加注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 反复强调在各级政府中要选拔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的优秀分子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而且要使他们有职有权, 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各级政权中担任正职。据统计, 截止到2006年底, 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有3.1万人, 他们对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2006年, 中国致公党副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 分别担任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中共中央还注重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智囊团作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无党派人士先后就三峡工程、苏南及浦东开发、京九铁路及沿线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重视防治“非典”等问题, 进行考察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重大建议200多项, 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各项建议9万多项, 其中许多意见和建议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采纳。
“看似寻常最奇崛, 风景这边为独好”。与欧美政党制度经济制度导致世界“金融危机”衰败景象相反;中国共产党推动了中国经济大踏步前进, 使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还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特大冰雪、地震和洪涝灾害。我们坚信,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国人民义气风发地奔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高治平]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这一制度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及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同西方的“走马灯”式的“、轮流坐庄”的政党制度和其领导下的“深陷危机”的经济社会形势相比,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着明显的政治优势和长远的发展前途。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与科学发展
● 周维启
从党际关系范式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局限性。如果从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实际出发,从更为宏观的“政党三维关系”研究范式着眼,就会发现,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代表、多党派为民”为显著特征的党际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制度化成果,构成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把握这一科学内涵,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科学发展,提升政治文明水平到新的高度。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科学发展;政治文明
政党制度是为一定的国家制度服务,经过政治互动而形成的由党际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制度化成果所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根据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成果,创设“政党三维关系”研究范式,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丰富内涵作出全面揭示和科学阐释,有助于提高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开辟道路”时期的恢复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新的政治路线,推动国家工作重心向现代化建设转移,为政党政治的新发展打开了大门。从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提出,要“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到1982年《宪法》规定各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再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实行“党政分开”、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党政关系开始进行调整,同时,逐步探索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形式和途径。在党际关系方面,从各民主党派组织恢复重建,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再到1988年各民主党派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对多党合作经常化的探索,党际关系开始向制度化建设迈进。
(二)“加快建设”时期的创新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进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1989年底,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了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处于参政党地位,由此形成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的新的党政格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有了明确规范,中国的政党政治由此步入党际关系制度化建设新阶段。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纳入法治化轨道。2000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将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显著特征概括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明确了党政之间“执政—参政”的结构特点;提出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原则,进一步发展了团结奋斗的亲密党际关系。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当代中国政党政治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导,一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执政提供合法性基础;二是提出共产党要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为密切新时期党群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科学发展”时期的和谐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当代中国政党政治走上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轨道。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党制度建设的意见,2006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召开全国统战工作会议,2007年发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特别是2011年提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同心”思想,成为当代中国政党政治走向和谐发展新境界的重要标志。
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起源于西方,政党制度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党际关系方面。由于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的政党政治有本质区别,西方的党际关系研究范式并不适于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这就需要突破党际关系研究范式,找到更为开阔的研究视角。根据中国政党制度中党际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方面的实践,创设政党三维关系研究范式,有助于揭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丰富内涵。
第一,当代中国的政党政治关系主要有三类:一是共产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与各自联系的一部分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二是共产党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各民主党派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三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形成一个以政党为主体、人民群众为基础、国家政权为中心的互动系统,构成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有机整体,其制度化成果则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完整内涵。
第二,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群众始终是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各民主党派保持进步性的立党之本,执掌和参与国家政权始终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实现政治纲领的中心问题,在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内涵时不可忘记本源、无视中心。如果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从科学发展的高度上讲,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本质上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的共产党领导制度,具有政党三维关系的丰富内涵,应该抓住本质、全面研究,推动多方面协调发展。
第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产党领导制度(全面涉及政党三维关系)、多党合作制度(直接涉及党际关系)、政治协商制度(大量涉及各民主党派与各界别群众的关系)作为主要标志,本身就体现了三方面关系。在对外宣传上,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政党对话交流,可以将我国具有丰富内涵的政党制度简称为多党合作制度,但多党合作不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全部内涵,不应以偏概全。
(一)“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党际关系内涵
1.党际关系中的“共产党领导”是指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实现这种政治领导的基本方式,一是依靠共产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各民主党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二是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在重大是非、重大原则问题上,做好政治引导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党际关系中的“多党派合作”是指,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协商达成的共同政治准则基础上、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政治合作。实现这种政治合作的基本途径,一是政治协商,即共产党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同各民主党派进行协商,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二是团结共事,即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干部一道参加国家行政机关和政协工作,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协同努力;三是互相监督,即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本着肝胆相照的精神,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彼此进行政治监督;四是支持帮助,即共产党支持各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事务,搞好自身建设。这种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党际关系格局作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涵不断具体化、规范化、程序化,必将继续创造更加丰富的制度成果。
(二)“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党政关系内涵
1.作为党政关系的“共产党执政”是指共产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一是科学执政,即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国家政权;二是民主执政,即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民主集中制,领导人民有序参政;三是依法执政,即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2.作为党政关系的“多党派参政”,除了共产党因执政从而当然参政以外,主要是指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实现多党派参政的基本途径,一是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直接参与国家政权的工作;二是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使各民主党派成员参加有关活动;三是各民主党派通过考察、调研向国家机关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四是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重要外事和内事活动。在“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制度化党政关系格局中,执政党和参政党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国家政权稳定、推进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挥国家政权职能。
(三)“共产党代表、多党派为民”的党群关系内涵
1.党群关系意义上的“共产党代表”是指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共产党代表的基本方式,一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真诚服务群众,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二是通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表率示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自身利益而奋斗,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党群关系意义上的“多党派为民”,不仅指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当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主要是指各民主党派广泛联系多方面群众,积极反映、协调和维护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实现多党派为民的基本途径,一是通过考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开展民主监督,推动解决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二是通过创造载体,兴办公益事业,加强思想引导,扩大交流联谊,推动各方面群众团结和谐。长期以来,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创造了密切群众关系的许多好经验,不少经验实现了长效化、制度化,成为支撑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重要一极,与党际关系、党政关系制度化成果一起,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鼎立架构。
(一)科学研判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时空方位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超越了多党纷争、轮流执政的“竞争型”政党制度模式,创立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合作型”政党制度模式;超越了一党合法、独揽政权的“垄断型”政党制度模式,创立了“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参与型”政党制度模式;超越了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的“谋私型”政党制度模式,创立了“共产党代表、多党派为民”的“为公型”政党制度模式。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正处于围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推进和完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代表、多党派为民”的集“政党—政权—人民群众”于一体的“科学发展型”政党制度模式的时空方位。
(二)推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科学发展
1.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政党制度建设。一方面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加强政党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及时将好的做法转化为政党制度成果,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推进政党制度建设不停顿。
2.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着重加强党群关系的制度化建设。一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各项制度建设,使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这个大平台,做好所联系的各界别群众代表性人士的工作,进而实现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保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大环境。二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群互动制度,建立相对稳定而又适时创新、因地制宜的领导干部定期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听取群众意见制度、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群众诉求反映和反馈制度、群众权益维护制度、群众思想教育引导制度等等,通过各种符合基层实际、受到群众欢迎的党群之间的制度化联系,形成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的基层政治环境。这两个层面的党群关系制度化建设必将成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先进性体现。
3.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党际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的制度化建设。长期以来,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一道在政党三维关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制度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努力将政党三维关系长期和谐的政治文明提高到新的高度。
D665
A
1009-928X(2012)12-0016-03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芜湖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