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整理与复习(通用9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二、具体安排
1、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2、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3、24时记时法(第五单元)
4、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六单元)
5、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第八、九、十单元)
6、加和减(含应用题)(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习1
复习内容: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复习过程:
一、出示题目 1、2384 2084 2804 8004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2、642 652 656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二、练习指导
1、P109.4
估算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指名计算,再进行比较异同。
2、P109.6、7
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对学生中存在的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P109.4、6、7
2、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和复习2
复习内容: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习过程:
一、认数
1、回忆在认数单元学会的知识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课堂练习
⑴回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要求熟记。
⑵读数:3245 3045 3005 3050 10000 3500
要求:读出上面各数。说出读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⑶写数:五千四百一十三
四千零七十
八千零六
一万
二百三十
九千九百
要求:写出上面各数。说出写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⑷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比较上面第⑵中各数的大小,并能说出比较方法。
3、练习指导:P108.2
指导看图,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组织讨论:你是怎样解答第2小题的?
二、千克和克
1、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
名称、实际重量、进率。
2、P108.3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问:怎样比较出商品的重量?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1、练习册上相关内容。
2、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与复习3
复习内容:24时记时法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引导梳理知识
1、在24时记时法中你学会哪些内容?
2、你在这一单元中哪些内容学得最好?有什么学习经验或学习中要注意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
二、组织复习
1、时间的转换 ⑴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上午6:20 上午9:30
中午12:00 下午1:40
晚上7:50 晚上11:25
⑵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6:40 15:40
12:00 24:00
20:40 17:30
⑶指名学生口述转换的方法。
2、P108.1
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独立完成,组织评讲。
归纳总结。
二、课堂练习
1、小明每天晚上8:30睡觉,第二天早晨6:30起床,他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
2、一家快餐店5:30营业,23:00结束一天的营业,求这家快餐店每天的营业时间。
3、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1:30,13:30--18:00,求这家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4、一列火车7:15从南京开出,8:10到达镇江,8:21分再从镇江开往常州,你能算出这列火车从南京到镇江的运行时间和这列火车在镇江的停靠时间吗?
三、全课总结
四、完成作业
补充题目(包括时间的转换和有关时间知识的应用题)
整理与复习4
复习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复习过程:
一、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
2、要求说出图形名称。
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教师相机板书(特征,关系,各部分名称,周长计算方法)
二、周长计算方法
1、计算图形周长
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6米,宽是3 米,求它的周长。
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课堂练习
⑴给一块边长是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缝制花边,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合多少分米?
⑵小红沿着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2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⑶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⑷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如图:
篱笆长多少米?
⑸用两个边长都是2分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⑹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P111.10--12(完成在书上)
2、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整理与复习5
复习内容: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运用学过的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习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110.9
⑴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指导学生从正面依次观察六幅图,说出看到的图案。
⑵再要求从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⑶按课本中的要求练习。
⑷组织讨论交流。
⑸拓展:按教师要求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案。
2、P110.13
⑴引导看图,了解图中每一份所用的分数。
⑵引导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⑶指导思考。
⑷组织交流。
⑸教师小结。
3、P112.15
⑴指导理解题目意义,分小组活动。
⑵组织讨论题中第⑶⑷问。
⑶全班交流,归纳总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整理与复习6
复习内容:加和减(含应用题)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复习过程:
一、应用题解题能力指导
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2、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裤子的3倍多(少)5元,一件上衣多少元?
3、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是裤子多(少)3元。?
4、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84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比裤子和上衣的总价钱少15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是多少?
5、商店有6袋乒乓球,每袋有5个,每个乒乓球售价2元,这些乒乓球一共售价多少元?
6、一头牛一天吃草15千克,照这样计算,5头牛一个星期吃草多少千克?
7、看图,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二、全课总结
那么, 在平时的“整理与复习”课上, 如何培养学生的建构意识和能力, 形成一个系统的数学知识网络体系呢?
一、加强数学习惯培养, 注重渗透学生的建构意识
教师要改变就题练题的整理复习教学方式, 自己在思想观念上要具有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系统的意识,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检验学习效果、查漏补缺的水平上。如果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那么又从何谈起培养学生的建构意识呢?
因此, 在平时的整理复习教学中,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的意识。
二、重视学生自主梳理, 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 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不断梳理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 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显得很重要。建构能力是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三、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引导建构知识网络
数学的每个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很容易忘记, 因为装在学生脑海中的知识是零碎的、分散的。在整理知识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 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成一片, 学一片, 懂一面, 形成良好的网络知识结构, 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获。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往往在新授时注重情境的创设, 注重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却把“整理与复习”课上成了千篇一律的练习课。因此, 不妨对原有教材中的整理与复习的练习内容进行灵活大胆的改造, 让“整理与复习”课成为学生爱上的课, 让学过的知识成为学生脑海中永久的储存。
1. 设计“综合性”练习, 沟通知识间联系与区别。
只有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且通过综合应用, 做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学生才算从深层次上掌握了知识。特别是在整理与复习课上, 练习的安排更要凸显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这种类型的练习, 往往只能了解学生一些支离破碎的数学知识, 学生知道的很多数学观念, 以及观念之间的联系却不能有效地检测出来。因此, 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应增加主观性题目, 尤其需要增加让学生给出实例、推理这类题目的比例,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对数学理解的情况。
2. 设计“人文性”练习, 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 在平时的教学和整理、复习中, 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传统的数学复习课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 缺乏人文性, 易使学生滋生厌倦感, 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 设计“开放性”练习,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存在这样一个误区, 那就是任何数学题都具有完整的结构, 包括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总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数学。而现实生活中, 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针对这种情况, 在整理和复习课上, 教师应当适当改造封闭性练习, 用具有开放结构、富有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教材中的部分封闭性练习, 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设计“动态性”练习, 在活动中感知、感悟、体验。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对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要把教材上抽象的、静态的和前人积累下来的数学知识经验设计成有趣的、形象的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发现、探索、体验挫折与成功, 亲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形成过程。以往的整理与复习课上, 往往只检测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认为在练习设计时, 应根据教学材料特点, 适时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
如:我们可以将“一个长方形花坛, 长20米, 宽15米, 绿化面积占75%, 求绿化面积是多少?”这样虽然能检测知识点, 但相对来说显得枯燥、乏味、静态的练习设计为动态的具有操作性的数学活动。如:学校有一块长方形空地, 长20米, 宽15米, 学校准备对这块空地进行绿化, 要求使绿化面积占花坛总面积的75%, 正在征集花坛设计方案, 如果你的方案被采用, 你的名字将被刻在小花坛的石碑上。请你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自己所学的知识, 先写出一个设计方案, 再画出一个设计图, 并说明这样设计的好处。
一、整理与复习课的特征
1、知识的系统化。无论是单元的整理与复习课、学期的整理与复习课或是六年级毕业前的整理与复习课,教师都必须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点—线—面的分类,作纵向、横向或不同角度的分类,进而作知识系统的整体综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2、知识的迁移训练。知识的系统化不是整理与复习课的目的,而是在于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各种学习能力。因此必须针对系统化的知识内容,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实际,编制有质量、有典型的习题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能力训练,使所学的知识能够迁移,并加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各种学习能力。3、突出方法指导。整理与复习课,重要的不是教师讲,而是教师导;不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类,而是指导学生自己整理归类;不是教师演示,而是学生训练。要使学生牢固、扎实、系统掌握知识,并能够迁移运用,关键在于突出方法的指导,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4、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理与复习课的最终目标要培养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这目标的实现体现在教师本人的创新意识上以及上面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实施上。
二、整理与复习课的目标要求
1、认知目标明确具体,切合实际,有针对性;2、引导学生自己系统整理,形成系统知识;3、技能和能力训练要求适度,题例有典型性;4、重点突出,容量、节奏恰当;5、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延伸拓展;6、突出学生主体,解疑释难,体现训练过程;7、指导整理与复习的方法;8、注意及时反馈纠正,复习的效果好。
9、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整理与复习课要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整理与复习课在操作时要先调查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寻找学生知识的缺漏处和能力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重点内容,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查缺补漏,促进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2、自主性原则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代替整理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整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3、发展性原则整理与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但不是简单的重温,而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发展。知识要向外延伸拓宽,方法要更灵活,有利于学生创新。
四、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程序
根据整理与复习课的特点、目标要求和教学原则设计操作程序如下:教学导入——知识整理——强化技能——知识扩展——教学评价。1、教学导入。从兴趣入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或以生动的言语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整理与复习中去,从而揭示课题,明确复习目标。复习目标的制定要突出复习的重点、难点,明确强化哪些数学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如教学“量的计量整理与复习”时,展示黄果树瀑布及泰山有关画面和数据引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都离不开量的计量,为了能更好地运用计量知识,就一起来系统整理与复习——量的计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饶有兴趣投入到复习中去,进而揭示课题,指导说出复习目标。2、知识整理。知识整理主要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系统化。主要操作是先让学生初步进行典型练习,寻找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将零碎的知识系统梳理,综合,从而上升为可感受的规律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整一环节要把握要领,精讲善导,生生、师生合作,在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表格、提纲或图等形式把有关的知识、规律和方法整理出来。如上例中在这一环节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哪些量的计量,并用手势比划。接着请学生独立用自己觉得最合适的方法尝试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整理结果,进行全班展示、讨论,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精讲、引申整理结果:总结每种计量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进率的规律;填写书上整理图,完善知识结构;进行知识点剖析等。使学生在整个知识整理过程中既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又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3、强化技能。学生在知识整理时经过的是典型性的示范练习,并上升为规律和学习方法,知识理解了,但是否独立掌握了呢,所以这一环节要进行强化技能的訓练,包括基本练习,目的是学以致用,检测每一个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知识,人人达标;还包括综合练习,设计变式的,稍有难度的,综合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练习的量要充分、适当,练习的范围要广,练习的方式要灵活,练的过程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意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上例基本练习安排完成书上练习二十八第1题,小组接力形式口答;练习二十八第6题,集体抢答。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十八第7题,手势判断;练习二十八第5题,集体练习,说出解题思路。4、知识扩展整理与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发展,所以知识要向外延伸拓宽,让学生发善思维,提出见解性的问题,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上例中设计一个情景:奇特的生日聚会,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个生日聚会,然后提出你觉得奇特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善思维,提出问题:从8根蜡烛可以看出小明今年8岁,可为什么只过了两个生日?
今天,我上了一节复习课,复习课一直是困扰我的课型,我也知道,复习对学生的重要,但他们在反复做题中已对它厌倦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决心把自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这一阶段的内容制作一张《数学手抄报》。
《数学手抄报》分为四部分:知识仓储站、提示台、演示台、补给站四部分内容,其中知识仓储站是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提示台是这一单元易错的地方;演示台是根据知识点列举题型;补给站是对内容进行补充。当早上我走进教室,学生马上围过来对我说手抄报怎么样了,我望着孩子仰起的小脸,和手中那一幅幅精美的手抄报我肯定的点点头,课上我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交流补充,再全班汇报展示,没想到效果出其的好,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知识点抓得牢,题型出得全,而且平时枯燥的复习课学生也愿意上了,看来这张手抄报真是解决了很大问题。
下课了,看这孩子们还在意犹未尽的讨论着,我发现这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教学。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关知识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让学生在复习交流活动中体会养成良好计算习惯的重要性,并能自觉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检查,减少计算失误,提高正确率;
3、使学生能正视作业中出现错误,树立“在错误中反思、学习和成长”的意识;
4、通过练习,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成就感,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
一、激趣引入,基本练习:
1.引入:眼睛盯着屏幕看,大家先来做口算。
口算:2/3×5/7 1/3÷1/2 3/4×2 2÷5/6 1/4-1/5 10-8 5/6 3/4÷1/3 1/2+1/4
二、回顾整理:
1.揭示课题,提出目标。
2.说一说四则运算指的是哪四种运算?其中加法和减法又叫什么运算?乘法和除法又叫什么运算?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部知识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板书:顺序和运算定律或性质)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部分内容。3.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学生说后,教师总结指出:不仅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如此,以后要学习的其他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也要按这样的顺序来算。4.口答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①15/16-5/8+1/8 ②5×3/4÷5×3/4 ③1/3÷2/3—1/2×4/5 ④36÷[1-(2/3—2/5)×3/5]
5.回忆学过的运算定律或性质。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示,并强调:这些定律或性质对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同样适用。
6.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说说怎样算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 ①8—4/5—1/5 ②6 3/11—(3/11+8/13)③5/7+3/4+2/7+1/4 ④3/7×25/33×7/3×11/25 ⑤(1/6+1/8)×24 ⑥3/5×4/9+2/5×4/9
7.总结:分数四则运算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相比,不仅运算顺序完全相同,而且简便运算的方法也完全一样。
三、展示错误,交流总结:
1、指出:虽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并不复杂,同学们都掌握了运算顺序和各种简算的方法,但从统计情况看,正确率却并不高。那么同学们在计算中还存在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同学们拿出收集的错题在小组内交流,共同研究。
2、学生小组由展示自己作业中的错误,小组评议。
3、选取有代表性的错误展示,集体分析评议。
4、将各种错误归类:抄错数字或符号、顺序错误、计算失误、能简算的未简算、不当运用定律或性质,等等。
5、小组内讨论避免上述错误的方法。
6、学生说后,总结: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提示检验方法(重算、倒推),检查应贯穿计算过程的始终。此外,还要注意书写。
四、小组竞赛,练习提高:
1.比看。观察下面算式有无简便算法:
①1/7+7/8×5/7+3/8 ②1/5÷3+4/5×1/3 ③1/4+3/4÷(1—3/4×2/5)2.比查。检查下面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灵活地使用了运算定律或性质。
①1/2-1/2×2/3÷3/4 ②1÷5/6-5/6÷1 =0×2/3÷3/4 =5/6-5/6 =0 =0 ③3/4×5/13+3/4×8/13 ④(2/3-1/2)×4/5 =15/52+24/52 =2/3×4/5-1/2×4/5 =39/52 =8/15-2/5 =3/4 =2/15 3.比算。看哪些同学算得都正确:
A组(一、三、五、七坚排完成)B组(二、四、六、八坚排完成)①1/6×2/3÷(4/5—8/15)①(1/3—3/10)÷1/9×1/3 ②[1/2—(3/4—3/5)] ÷7/10 ②[1/2(2/3+1/3)]÷5/6 ③7/9÷11/5+2/95/11 ③8/13÷7+1/7×6/13 ④10÷5/9+1/6×4 ④1/2×2/5+9/10÷9/20 ⑤2/9+1/2÷4/5+3/8 ⑤2—6/13÷9/26—2/3 4.完成后先独立检查,再同桌交换检查。
5.订正答案,统计正确率,对各组进行评比,对学生仍然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分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总结升华:其实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就一定能做好;另外,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总结,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做题如此,做人亦是如此。教学后记 课前思考:
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正确率一直是我们这几位数学教师想解决的一大难题,所以利用这一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课,要在这一问题上有所突破。认真看了潘老师设计的教案,看得出,潘老师花了不少心思,能抓住学生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复习,值得借鉴的是课中的“展示错误,交流总结”这一教学环节。我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计算情况,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错误,但不要指明道姓地说是某某某出现的错误,要艺术化地处理,重在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存在原因,还可以请平时计算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来介绍自己的经验,如何做到计算时又对又快。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课,借鉴潘老师设计的教案,我主要针对简便计算组织学生进行了复习和专项练习。课堂上,还请平时计算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来板演,结合这些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讲评,并请平时计算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来介绍自己的经验。解较复杂的方程也是学生存在较大问题的一个内容,所以在本课中我从平时学生作业中又选取了一些较容易出错的方程,再次让学生来练习,并强调了方程的检验的重要性。
这几天的课堂作业和回家作业量都不多,尽量让学生精练,避免题海战术,但仍有少数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是作业质量较差,真是让我头疼。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的数据。
3.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教学具准备:
学具袋(不同的物品)、作业纸、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过程 :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教师出示多媒体图片《超市》
师:你去过超市吗?(去过)今天王老师带大家再到超市去逛一逛.提问:苹果、桔子、橙子不是一种水果为什么要放到一起呢? 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2.体验生活中的分类。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分类的现象? 教师图片展示生活中的垃圾分类、药品分类、血液分类等。
[通过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分类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时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探索记录方法。
今天王老师遇到了一个小困难,想请你们来帮忙,愿意吗? 我呀,找到了一些各种形状的气球, 我想知道这每种气球都有多少个?我可怎么办呀?
教师: 能按照形状分一分并告诉大家每种气球有多少个吗? 学生分组活动:分一分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摆放、整理成图成表、投影仪展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分类的必要性。]
2、创设情境,体会具体情形下不同标准的分类标准。师:春天呀,是出游的季节,你们特别喜欢出去玩,是不是啊?哎,老师和同学们和家长也去游乐园玩了玩,咱们一起去看看。看看,到游乐园门口我就发现了,来了好多人啊,你能给些人分 分类吗?
生:可以男女分类,可以大小分类 可以胖瘦分类
看出来了,大家有好多的分类方法,这样下课以后告诉我,好吗?那王老师就带着大家进游乐园了,看看第一站,到哪了?(售票处)要进游乐园了,可是呢,到了售票处我就想了,你们那么多的分类标准,这会,我应该选择哪个啊?
课件展示1:魔幻城堡
生:大人分一类,小孩分一类。按大人小孩分类。师:为什么啊 ? 生:因为售票处写着“成人票20元,儿童票10元” 生:还有一种就是按男生女生分类。
师:那在这种情况下,你按什么分类?那么多标准呢,我选择哪 个更好?
生:大人小孩分类。
师:好,我们接着走,第二关,来到水上乐园,这一次,我选择 什么标准呢?
课件展示2:水上乐园
应该怎样分类?
生:男女分类
师:你怎么不选大人小孩了?看来虽然给这些人分类的标准有很 多,可是呢,根据具体情况,我们要选择适合我们的标准来进行选择分类,是不是这样?那这样,刚才这些情景都是我遇到的困难,现在就请同学们帮我来解决这两个困难,真正的给这些人分分类。王老师给每个人准备了一张小卷子,请你把它拿出来,先仔细看一看,王老师请你帮什么忙?把这些人按什么来分类呢?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2)在对比中体会。
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人,为什么分的结果不一样呢? 得出结论:
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相同。(师板书 标准不同 结果不同)
师:标准不同,结果不同,但是有什么是没变的?
生:总共的人数没变。
[通过作品展示,及时发现学生分类时出现的问题并纠正,最后得出结论: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但是总数不变。]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就行分类,而且还能把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整理成图,整理成表,同学们还知道了标准不同,结果不同。现在马上就要下课了,你想不想把你的收获讲给大家听啊?
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啊,(能)相信你们一定会解决好你所有遇到的问题.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小学时期是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十分重要[1]。在小学数学练习中,学生通常会出现错题的现象,由于教师没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错题,导致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同样的错误,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应重视小学中年级学生进行错题整理。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中年级数学错题整理的必要性与方法。
1. 小学中年级数学错题整理的必要性
1.1 在“错误”中增强自我反思意识。
做练习是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之一,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2]。而对于这种现象,教师教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一般都是给学生进行讲解之后,让学生自行改正,再由教师批阅,没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思考与反思,以及进行探索。教师通常认为学生只要订正就可以了。却没有意识到,假如学生没有对错题进行总结与反思,很有可能下次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让学生对错题进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在“错误”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大多数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通过自主进行错题改正,这就为错题整理的质量提供了保障。但是还存在一部分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整理时,这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进行总结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提高,通过错题整理,学生认识到只有认真做题,才可避免错误的发生。
1.3 在“错误”中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往往错误率高的学生学习效率也较低,不仅表现在做练习时速度慢,而且出现错误的题目,经过订正后还会出现错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3]。如果学生通过错题整理,经过思考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下次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时,就会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这就使做题效率提高了不少,而且降低了错题率。
2. 小学中年级数学错题整理的方法
有效利用“错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在错题整理中实现呢?下面以小学四年级数学为例,介绍几种有效的错题整理方法。
2.1 将错题分类,记录详细原因。
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学习除法时,通常会出现一些错题。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一些学生出现错误率较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错题订正,并在错题下方详细记录错误原因,如:商的位置写错、计算余数出错等。这样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原因在下次复习时可以清晰地看到,下次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在混合运算中,有的学生将运算顺序弄混了,导致出现解题错误,对这种错题进行整理时,可以让学生写下正确运算顺序,有助于学生以后更清晰地理解,在复习时能够更好地记忆。
2.2 作图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
四年级数学中的作图题也是学生普遍出现错误的方面。作图主要是画指定度数的角、画指定直线的平行线、垂线等,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这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认真审题,二是作图操作步骤不清。这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作图过程中,养成做标注的好习惯,可以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的形式,将错题中的关键字做好标记,提醒自己应注意的地方。另外,学生可以将作图步骤记录好,然后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多进行一些作图题的练习,通过不断练习,降低错误率。
2.3 观察物体有错误,勤于思索多想象。
在四年级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中,其中观察三视图具有抽象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4]。但是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差的学生,在观察组合物体的三视图上经常出现错误。主要是因为组合物体中间有一些间隔,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会出现偏差的现象,导致作题时出现错误。这些学生在进行错题整理时,首先要将正确的三视图画出来,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对之前错误观察进行修正,将正确的图形找出来。同时,将同种类型的错题放在一起进行订正与整理,为了使以后方便查找、复习,在错题的下方标注好错误原因,提醒自己注意这些问题,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结语
小学中年级学生进行错题整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使学生认识到错题的原因,经过深入思考,对错题进行改正,有助于学生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错题整理有效方法,将错题整理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资源”,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娟.在“错误”中寻求思维发展——浅谈小学中年级数学错题整理的必要性与方法[J].教师,2014,30:73-74.
[2]马军.错题卡: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01:108-110.
[3]王巍.小学生数学错误的类型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4,07:83-86.
一、找出易错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做计算题时错误率较高,教师通常认为这是学生粗心造成的,其实是学生对概念、计算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的反映。所以,在复习时,教师要着重抓住学生在计算时的易错点反复训练,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在计算时对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计算容易出错,在试商和判断商是几位数时学生有一定困难;学生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容易忘记满十进一;由于概念不清,比较小数的大小判断错误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精选一些学生作业中常错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真进行比较,在合作交流中弄清算理,及时弥补知识缺陷,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二、找出模糊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正确辨认八个方向并进行方位的描述,以及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上认识模糊。因此,在复习“位置与方向”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方位知识的理解,采取小组合作制作“我家到学校”的位置示意图,并各自作出从家到学校怎样走的方位描述,组织在小组中交流,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知识得到巩固,澄清了模糊的知识点,提高了判断能力。
在复习“面积”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教师可提出: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面积也一样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明确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学生在概括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不合理或者不完善的地方,经过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偏差。讨论、合作交流使资源互补,在共享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巩固。
三、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加深对统计意义、方法的认识及理解。在“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的复习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继续学习的发展点,把学生分成小组,对身边的事物(如课外活动,出勤,考试成绩等)进行调查统计,制作统计图,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然后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在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方法,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找出知识创新点,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复习时,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因为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制约着学生的认知发展,会磨灭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出题考自己。对学生来说,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出好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轮廊清晰且能认识不同题型的特点与联系,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进一步整理与复习的能力。通过学生编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说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及其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不仅使学生形成了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复习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因为老师只有教给学生思考和梳理的方法,学生才可能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复习课的练习既要重视针对性强的单项练习,也要选择综合性强的练习,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红河州教科所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数的世界(1)。P112页第1~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解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第76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本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谁能说说什么是方程?能说说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吗?
首先我们来复习方程的有关知识。(板书:方程)
二、复习方程有关知识
1、完成第1题。
生口答:哪些不是方程,哪些是?为什么? 师:要判断是不是方程?关键有什么?
2、完成第2题。
师:我们在解方程时,是根据什么解的?(等式的性质)谁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 汇报交流,集体评价。
3、完成第3题。
师:你知道这卷薄膜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吗?(长方形)
“正好铺满”说明这块长方形秧田的面积就是多少?
表示长方形面积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呢?(长×宽=长方形面积)根据这个关系怎样列方程解答呢? 解:设展开后长为X米。1.5x=30 x=30÷1.5
x=20
4、完成第4题。(1)理解每小题的题意。(2)说出数量关系。(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复习公倍数和公因数
1、复习概念。
师:我们还学习了有关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谁来说说你掌握了哪些内容? 6和10的公因数还有哪些?公倍数还有哪些?你是怎么找到的?
2、完成第五题。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师:每组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找到的?
3、完成第6题。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说说每组数的特点,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你对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还有什么疑问?在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112页2-6题。板书: 数的世界(1)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二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数的世界(2)。P112-113页第7~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约分、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第77课时。教学过程:
一、概念复习
师:本期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约分与通分
师:能根据三分之二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小组中说说各知识点的内容。
二、应用练习
1、完成第7题。生在书上填空。
师:四分之三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6是8的几分之几?
2、完成第8题。
生在书上填空,指名回答。
怎样进行约分?根据什么约分?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完成第9题。
生分类,说想法,指名汇报。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怎样将假分数化带分数。
4、完成第10题。
师:你准备怎样比较每组中数的大小?
生回答。重点指导:八分之五,七分之三,和0.5的比较方法。
5、完成第11题。
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师:36分怎样化时,要注意什么?
6、完成第12题。
师:知道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
观察一下,随着横轴上时间的变化,折线上的点,表示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独立解答,交流反馈。
三、课堂总结
师:分数这个单元内容多,大家在充分理解每个知识点时,还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作业:117页第7、8、10、12。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三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3)。P113页第13~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试题,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复习,能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试题,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第78课时。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板书课题:数的世界——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完成第13题。生在书上完成,集体口答。
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第14题。生独立完成计算,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师:应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时怎样找公分母?还要注意什么?
4、完成第15题。
师:观察一下,每题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比较简便的方法计算吗?生独立完成计算。汇报交流。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第16题。
师:三分之一、六分之一是以什么为单位“1”的?从题中看出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2、完成第17题。
(1)理解题意:借助地图让这生了解“陆地”“海洋”“七大洲”。(2)指导分析:
师: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陆地总面积)怎样求其余五大洲的总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呢?(3)学生完成解答。
三、课堂总结
四、作业:第13、14、15题。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四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图形王国。教科书第114页第18-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
1、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第79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回答。板书:图形王国
二、复习圆的知识
1、完成第18题。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结果以及自己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19题。知一求三,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第20题。
师问:要求钢丝长多少米,实际是求车轮滚动多少圈的行驶的距离。(40圈)首先要求什么?(车轮的周长)怎样列式解答呢?(3.14*45*40)注意什么?(单位的统一)学生完成解答。
4、完成第21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第22题。
引发讨论:要想知道哪些铁皮剩下的废料多?关键是看什么?在小组中讨论。学生小组活动。
汇报讨论结果:应该算出每个正方形中圆的面积或面积和哪个大。在小组中完成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追问:知道圆的面积或面积和为什么都是相等的吗? 正方形中还可以怎样剪,能使剪下的面积和不变?
6、完成第23题。组合图形面积计算。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第19、20、21。板书设计:
图形王国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五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统计天地。教科书第115页第24-2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第80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统计的哪些知识?统计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回答。板书:统计天地
二、复习统计的知识
1、完成第24题。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结果以及自己是怎样算的。
三、复习数对
师: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师问:(4,3)表示什么?(7,y)(x,0)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列,行)。
四、复习折线统计图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完成第25题。
师:想一想,自己运动后的心率大概是怎样变化的?分组收集数据,讲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及统计图的填写。
展示学生作业,说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作业:第24题。板书设计:
统计天地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六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应用广角。教科书第116页的第26-2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会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8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学是为了用,本学期同学们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的数字和数字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应用广角
二、综合运用
1、完成第26题。
(1)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只能用物体。(2)学生在小组中尝试完成。(3)汇报交流操作情况。
2、(1)集体说出分母是8的简真分数有哪些?他们的和是多少?
(2)每人选两个整数,并写出用这个整数做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并求出和。指名汇报,师适当板书。
师追问:你有什么发现(任何一个比2大的整数,用它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一定是整数)
3、完成第27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5、完成第28题。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表述。
三、自我评价
1、在小组中说说每项指标的意义。
2、自我评价。
3、说说中自的优点和不足。
【三年级数学整理与复习】推荐阅读:
一年级数学下分类与整理复习教案12-04
2022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12-14
三年级数学期中复习10-16
三年级数学总复习计划11-13
数学三年级的下册复习计划07-24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四单元期末复习10-06
数学六年级数与代数复习题11-24
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