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杨晓简介(精选7篇)
杨晓(成有)字金谷,号南山,(别署龙门人,河东人氏,散人南山)斋号南雪草庐。1955年生于山西万荣,大学学历,先后曾当过教师、干部、工人、农民、设计师。喜收藏,人生阅历丰富。后任职于文物部门古建筑系统,从事文物修缮工作二十余年。
幼嗜书画。书入唐出晋,上溯秦汉,下涉明清,博择约取,于真草隶篆无不涉猎。尤重行草,几十年来,风晨雨夕,日每临池,挥毫不辍,数年砥砺,形成其豪迈不羁,劲健洒脱,韵高气古的个人风格。
画以山水为主,兼及人物花卉。宋之格局,元之气韵,尚古求变,自成格调,书法笔墨,直抒胸次,笔健墨活,风度森然。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张颔先生观其画有评:杨晓同志所画的山水扇面,濛崆潋滟,大有特色,闲雅沉静,自得天机,实为艺林之翘楚也。并于其册页,手卷书上多由题跋,评赞。著名草书大家林鹏先生亦题其书画长卷:笔底生春色。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事,被单位及个人收藏。2011年山西省博物馆收藏其两幅作品:《青山遮不住》国画,及《唐人诗句》书法。2014年山西武乡八路军第四届艺术节收藏其书法作品《太行精神》及自作词《浪淘沙·抗战》两件,并获金奖。2014年7月,仿古扇面作品《访友归来》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北戴河服务局郑重收藏。2013年,由山西传媒集团主办的具有三十余年历史的大型学术专业书刊《名作欣赏》栏目第445期(10),独出封面封底,刊登其作品《长松摇日》,《秋菊图》扇面画(张颔先生题记),《寒林访友》画及草书毛泽东《沁园春·雪》四屏。
2003年草书,毛泽东《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两件作品被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收藏。同年并为原国家副总理吴仪手书“独秀中华”四字横幅。为著名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书“苍狼古韵”四字。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总队张如平将军书“藏头诗”。并为山西太原卫星发射岢岚基地王建军将军书八尺自作诗。为四川省武警总队政委黄志远将军书小楷《孙子兵法》长卷。
杨晓先生现为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书画院副院长。国际易学联合会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吉合多吉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人男声科学学会陕西分会,翰林书画院常务院长。山西文津书画院副院长。山西省书协会员。
一个世纪以来,随着欧风东渐、美雨东淋、俄雪东降,以及中国社会变革致用的现实需要,西方绘画作为一个画种被引入国门,并迅速地开始占领地盘,开疆拓土,扩大着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乎,全国各地美术院校莫不纷纷引入西方各画种,莫不纷纷效仿西方美术教育方式。“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似乎已深入人心,此时,无论是画西画的,还是画中国画的,都主动或被动地去掌握素描功夫,然后方可选择所钟爱的画种。也就是说,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中,油画和国画的造型基础都是素描。如果说油画的造型基础是素描还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么说国画的造型基础也是素描就显得有些唐突,因为一种造型观不仅是一种文化认识,也是一种观察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是以西方文化与哲学认识为基础的,而中国绘画的造型手法也是和中国文化与哲学密切相关的,不可能有一个任何民族文化系统都可共享的造型基础,也没有游离民族文化之外的单纯造型。这一点,我们在近百年的所谓中西融合、中西借鉴中,一直没有分辨清楚,许许多多的中国画家就是迷失在这一“黑洞”中徒费时光而终无所获,所画作品也仅是素描加墨水,很难为学界所认同。我们说,中西绘画文化认识出发点的不同,并不是说西方绘画对中国画就没有可资借鉴之处,而是说在借鉴时首先要明白何处可以借鉴、何处不可以借鉴,可借鉴处就借鉴,不可借鉴处是万万不能随意借鉴的。在这一点上,青年人物画家杨晓刚就表现得十分出色。
对1972年出生的杨晓刚而言,院校的西式教育和素描练习已不可避免,如何突破素描限制,从中寻求借鉴因素,回归中国人物画本体框架之内,是他无法绕开的问题。翻开他的作品,其画面严谨的造型,其笔下生动的表情,都传达出他曾受过严格的学院式素描训练。而画面中笔墨的纵肆鲜活、韵味隽永又显示出他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夫和良好的艺术修养。此种矛盾不仅存在于杨晓刚一个人身上,也存在于当今所有美术院校毕业的中国画家身上。解决得好也许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国画家;解决不好,就会和中国画渐行渐远,很难再跨入到中国画创作范围之中,成为空有一身造型能力而和中国画本体无涉的所谓画家,而此种画家在当今画坛上也绝不是少数。
面对中西绘画造型方式和语言表达上的矛盾,杨晓刚以敏锐的洞察力寻找着中西绘画的契合点,努力拓展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借鉴主义道路,创作出既有民族特性,又有现代气息的中国画作品来。首先,他从素描中抽绎出以结构穿插为造型方式的结构素描作为人物造型的基础,这样一来,就和中国画的平面结构造型手法有了契合的可能。第二,他将结构素描再次进行提炼与纯化,使其转化为单线平面结构素描,如此调整,就和中国人物画中的“十八描”,有了结合的基点。只是他的线性结构素描和白描结合后,更加重视结构线顺从画面人物的形体结构和衣饰结构行笔,确保在形象造型准确的基础上,发挥出中国画的笔墨优势,既避免了中西结合后成为素描加墨水的“假国画”,也避免了不中不西、两厢不认的尴尬局面,保持了中国画的写意特性和中国画民族性笔墨表达方式。这种在中西方绘画碰撞与冲突中,能保持民族文化立场与自信心,坚持中国画笔墨本位,并且不排斥借鉴其他世界民族绘画元素的做法实在令人钦佩。
由于杨晓刚已将重光影明暗和体积的全因素素描整饬为线性结构素描,因而他的绘画表现方式已不是塑造性的,而是中国绘画所独有的书写性写意方式。惟其如此,中国画的笔墨才能在画面人物形体内外穿插自如,来去无碍,也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那种围绕着人物外轮廓进行立体塑造的所谓中国画,就是没有深谙其中奥妙,走上了用中国画的媒材,画的却不是纯种的中国画的歧路。
我们看到,当杨晓刚解决了素描和中国画的矛盾后,其纵横有度、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用笔,酣畅淋漓、浓淡有致、黑白有序的用墨更是为自己的作品平添了几多神采。为了让中国画的平面结构和笔墨结构发挥出最大的艺术效应,他的人物画大多是用平面结构线塑造出形象后,无论是着色还是着墨,都尽量地平面化和整体化处理,以避免观众对透视深度的要求,让视觉留连在笔墨所营造的天地中,让人玩味与玄想,领略笔与墨的幽玄和意境。由于对画面造型和笔墨运用的双重把握,使得杨晓刚的人物画作品在坚实的形象中又能放射出笔与墨的光芒,在笔墨纵横中把中国画的写意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为了突出中国写意画显笔见墨的效果,杨晓刚通常是在所画人物身上留有一定面积的结构线,以突出用笔的力量,而其他部位则以大笔泼墨着色,以凸显用墨的魅力。在黑与白、笔与墨、块与面的交织变幻中,完成了一曲曲动人的笔墨乐章。
杨晓刚喜画少数民族题材,在其奔突纵横,铿锵有力的笔墨结构中,将少数民族生活与生命状态呈现给了我们,让我们从一个个场景中体会出一种微婉的田园诗意。看来,杨晓刚已深深悟出了“尽精微、致广大”的内在意义,并娴熟地应用在了他绘画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上,使画面有如自然生成一般,浑然一气,绝无呆板生硬之感。
贵在创新的国画家刘岳林
刘岳林,生于1950年,原籍河北雄县,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品价值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友好艺术交流院画家、一级美术师。
刘岳林自幼喜爱书法绘画,志立于书画。由于家境贫穷,童年时常常以树枝代笔、大地为纸练习绘画。年纪稍长便开始读经典,学习临摹历代经典画作。在长年的勤学苦练中,他逐渐领悟到绘画艺术的奥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刘岳林专攻画哈密瓜已有数十年之久。哈密瓜是一个新画种,在三希堂画谱和介子园画谱上都没有。在长期赴新疆考察过程中,他吸收了中国画传统画法和西方绘画技巧,巧妙地把写实和写意结合起来。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哈密瓜纹理清晰、色彩明快。在表现哈密瓜藤叶时,画家采用了中国画的写意技巧,使画面水墨淋漓,神韵丰沛。
刘岳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体现在他的一幅幅哈密瓜画作中。他是中国当代画坛名家,成就卓越,特色精品之作甚丰,被公认为画哈密瓜国手。
作品荣获文化部国际老人年全国美术展一等奖、文化部民族之花——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大展银奖、艺术家作品博览会艺术金奖、中国文联海峡两岸艺术家交流展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出版《刘岳林画集》(哈密瓜专集)。
作品为文化部、国家民委、毛主席纪念堂、中國民族博物馆等和海内外收藏人士所收藏。
集诗书画联创作为一体的青年书画家王春生
王春生,1965年生于河北省雄县。自幼受父亲和舅父的熏陶,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学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初临唐楷。在启蒙老师、县文化馆干部张金钟、路作舟的指导下,学习了楷书、美术字、速写、素描、水粉画等专业知识。
1984年中师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学10年。1997年考入中国画函授大学,专修中国花鸟画。凭着自己的天性和内心感受,在艺术上法古鉴今,注重传统。书法艺术广涉诸碑,精心揣摩,博采众家之长。多年来得益于著名画家娄师白、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张虎、中国书协理事田伯平等名家指点。为了练好字外功,博览群书,自学诗、词、联。2004年参加中国楹联界第二届自撰楹联书法创作研讨班,受到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副会长古向阳的教诲,文学修养有了长足的进步。
几十年来,诗、书、画、联作品先后30多次在全国省级以上展赛中入选,并获金、银、一、二、三等奖。2003年被授予“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人五百佳”称号。作品与传略入编《园丁画集》、《二千年中国艺术家长卷》、《当代书画艺术家精品大典》、《中国书画作品收藏宝典》等十余部典籍。
方楚雄男,1950年生,广东汕头人,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省美协常务理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
张善子男,1881年生,四川内江人,画虎名家。
冯大中男,1949年生,辽宁盖县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本溪市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马超男,1988年生,云南曲靖人,著名青年美术家,著名青年书画家,网络书画艺术开拓者、云南国防工业学院中国书画创办人。
李蒸蒸男,1974年生,山东莱州人,中国美协会员,辽宁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辽宁美术出版社画册编辑室副主任,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讲师。
王申勇男,1971年生,四川成都人,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专业画家。
张葱玉男,1915年生,浙江吴兴人,现代著名鉴定家,收藏家,书法家,故宫博物馆鉴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文物出版社副总编。
慕凌飞男,1913年生,山东黄县人,中国美协会员,天津市书法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阎松父男,1902年生,江苏阳州人,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美协理事,四川省文联委员,江津画苑院长。
赵蕴玉男,1916年生,四川阆中人,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教育学院美术系国画教授,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诗书画院,成都画院顾问。
赵世光男,1916年生,广东澄海人,香港著名画家,香港美术研究会主席、永远会长。
李巍男,1934年生,黑龙江克山人,中国美协会员,吉林省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汪伊虹女,1941年生,贵州独山人,中国美协会员,山西省画院专业画家,深圳谷风画院院士,国家一级美术师。
祝焘男,1933年生,贵州绥阳人,中国美协会员,太原市美协副主席,太原市文联专职画家,山西省花鸟画学会名誉会长,深圳谷风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彭友善男,1911年生,江西余干人,中国美协会员,江西省美协副主席,江西省文联委员,江西省书画院顾问,江西省文史馆荣誉馆员。
区丽庄女,1924年生,广东中山人,中国美协会员,陕西省国画院画家。
莫建成男,1942年生,甘肃陇西人,中国美协理事,甘肃美协主席,甘肃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刘继彪男,1970年生,辽宁抚顺人,客居北京,职业画家,擅长工笔动物及翎毛。
马云男,1939年生,北京市人,中国书画研究会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胡爽庵嫡传入室弟子。
曾宪高男,1937年生,广东海丰人,中国美协会员,广西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梁占岩男,1956年生,河北武强人,中国美协会员,河北省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王荃力男,1966年生,天津市人,天津市美协会员,天津山水画研究会理事,职业画家。
杜军男,1960年生,北京市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展览部美术编辑。
宫丽女,1965年生,山东济南人,中国美协会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卫生美协理事,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专职创作员,“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
郑军里男,1957年生,广西南宁人,中国美协会员,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院外画师,广西民族书画院副院长,广西艺木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周永家男,1934年生,中国美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赵大伟,又名学农,号西溪草草堂主。1946年12月生于安徽全椒县古河镇,受父辈影响,自幼酷爱绘画。在绘画风格上随心所欲,大大咧咧,无拘无束。师从王京盙、吴静初先生。出版中国画技法丛书《禽鸟画法》,现为浙江工业大学客座教授、杭州西子画院常务副院长、杭州涌金画院院长、浙江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员、杭州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顾建生,1948年生于浙江余杭仓前镇,祖籍浙江海宁盐官。青少年时拜著名画家柳村先生为师。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余杭美协主席、余杭画院常务副院长、院长。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吴茀之艺术研究会会员、西子画院副院长.余杭政协书画院副院长等职。
朱亦中,字正则(逸中),号至公,别具南薰移主(榜春阁主)。1948年出生于杭州,现为杭州西子画院副院长,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国际书画交流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黄宾虹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杭州钱塘书画社社员、杭州科普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六和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洪水发,字博古,1954年生。浙江杭州人。擅山水,兼花鸟。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与个人传略编入;[ 中国书画辞典 ]。获中国书画研究会颁发的“书画大师”荣誉证书,职业画家。现为杭州西子画院副院长.江南书画院画师.钱塘书画社画师。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冯汉江,1954年生于武汉,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修班。现任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吴昌硕研究会会长.西子画院副院长。曾任湖北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黄伟峰,字青也,号八草田主,1958年生,山水画家。自幼习画,毕业于中国美院山水班,追慕石涛,清初“四王”、龚贤余韵。画作古朴苍润,宁静清远。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书画大展。现为杭州西子画院画师,囯家一级美术师.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员,浙江逸仙书画院画师,中国南昌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刘后旺,字雁宾,号了然堂主、半无散人,1960年生于浙江乐清市。自幼跟随盛牧夫先生(为黄宾虹入室弟子)学习诗书画。1992年起定居杭州。2006—2007年就读于中国美院山水本科班,得到仁量(张伟平)、刘文洁等老师亲授,以及查律老师的理论指导。并获得中国美院社会美术水平考级最高级九级。现为中国国画院上海分院特聘画师,上海逸仙书画院院士,中国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会员,西子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等。
叶岚,1963年生,定居杭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大学教授,陈君复,浙江杭州人。1974年拜潘天寿入室弟子潘飞轮先生为师,并得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伯敏、州昌米先生的悉心指导。现为:泰山国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香港华夏(国际)书画院画师、中国新闻报道《艺术博览》特聘浙派新十家画师、浙江省华夏书画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市黄宝虹学术研究会会员、杭州市江南书画院画师、杭州市钱塘书画协会会员、杭州西子画院画师、教学于杭州市老年大学。
国家一级美术师
陈吉生,籍贯绍兴,1955年9月生于杭州,字半禅、师石,号愚静斋主人。自幼酷爱绘画,后得徐从初、曾宓先生指授、取法传统,力求宁静高远,古朴苍幽之境界。市美协会员,省华夏书画学会理事,黄宾虹学术研究社理事,江南画院画师,西子画院画师,中国美院山水本科.国家一级美术师。
来殿贤,1946年6月出生,浙江萧山人,现为西子画院画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师、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教育委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黄宾虹学术研究会理事、杭州江南画院副秘书长、杭州钱塘书画研究社理事、杭州西子书画协会副会长。曾任浙江省工业大学中国画教育客座教授,兼任浙江省老年大学、杭州市老年大学、杭州市退休职工大学及城区各老年大学的中国画教育。国家高级美术师
张月仙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民间民俗艺术委员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剪纸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剪纸联谊委员会会员。199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艺术美术师称号。1989年剪纸书票10枚入选日本名古屋展出,1991年3月《小小养猪户》等物件作品获首届全国三八剪纸展奖;1995年5月获“1994年首届中华巧女工艺品大奖”。1998年中国剪纸在北京举办“全国剪纸精品展”,《金鱼闹莲》获剪纸艺术展二等奖;1999年11月《山妹绣花等哥来》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99中国民间剪纸博览会”铜奖;2000年在跨世纪全国剪纸展览中,作品《枕花四幅》荣获银奖。2000年获第四届中国(黑龙江)剪纸艺术节“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2002年,作品《祖国万岁》参加海峡两岸四地“团圆”艺术剪纸大展。2003年,作品《孔雀舞》参加黑龙江举办的中国剪纸艺术节荣获金奖。2003年《摘豆豆》入选中国研究院及北京神州风采书画艺术研究院联合出版的大型艺术画册《古国丹青画卷》中。2004年10月在湖南全国剪纸邀请赛中获得银奖。2005年被光荣选入大型国际交流系列《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辞书中。2005年剪纸作品《孔雀舞》在本届交流评选活动中,荣获国际优秀作品奖。2005年8月纪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作品《胜利之花永远长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展出并获奖。
罗毅东
旅居泰国的中国民间著名微妙雕刻篆之艺术家,以“巧夺天工”博得中外人士的赞誉。为“沟通中泰文化,增进两国友谊”罗毅东先生得到了泰王国诗琳通公主殿下和中国驻泰王国全权大使李世淳阁下赐见及各界人士、侨团、首长的热烈欢迎及特殊鼓励。《泰国名人杂志》及中、英、泰、日报争先刊登其作品。罗先生能够在小到一粒象牙米上微雕古今诗词20首(计560字);15根毛发上微雕中国唐诗100首;3*4cm的象牙片上雕刻的自传、遗嘱、著作组合微雕全世界名人及父母肖像(计10000字左右);指甲大的象牙面上用中、英、泰、日、法、意、德、俄、西班牙等九种文字微雕世界各国地图……。大到镌刻楹联匾额:诗词长联、家谱、族谱、宗亲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古兰经等陈列于酒楼、住宅、寺庙及佛堂。其自由研究中国民间雕刻技艺历40年,目前儒家人士能收藏其一件作品或雕刻一枚精致的印章,馈赠亲友,都视为稀有珍宝。
郭怡芳
人称牡丹仙子,7岁开始学画,10余岁已能画鱼、虫、小猪等动物。1989年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通过大学4年的系统学习与深造,为她踏上求新求异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笔下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精谨工细,点拂不怠,足以说明她的笔墨体悟及用笔用墨功力。除了其传神的人物外,她更擅长的是牡丹,其创作的牡丹名扬海内外,内涵深邃,意境幽然,倾倒了众多中外观者,诚如其所言“绘画是一种无国界的世界语言,她能生动地概括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告知人们其全部内涵,中国画作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必将会永远释放者她特有的清香”。牡丹的自然美质哺育了历代花鸟画家,而著名牡丹花家郭怡芳,继前人之遗风,源生活之精华,创造了牡丹画的新技法,是当今画坛的又一个佼佼者。邹新娟
中国兰亭书画院副院长、云南联昊文化艺术院、重庆东方神舟书画院书法家,自幼临习颜、欧、柳、赵等书帖,颇得要领,其书法柔中带刚、龙凤飞舞、笔墨酣畅淋漓、极尽神韵、字体刚劲中透出灵秀之美。其尤擅长楷书与行草,其作品曾在昆明、重庆等地拍卖,其中多件作品为国外要人收藏,还曾被云南省有关部门选中赠送于时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2006年春节期间在昆明世博园展出期间,作品被国家政协副主席王文元看中并收藏。
欧道文
研究员(正高)。省书协、中国艺术学会、中国文艺协会、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联谊会、中国林业文联等理事。出版《书画集锦》、《当代中国硬笔书法欣赏》、《写字之妙》等书画集,主编《劲松逢盛世》、《民族民间艺术家作品集》等书画册和发表“中国书画艺术魅力”、“创新、繁荣、发展”等多篇书画艺术论文。书画作品被选入《世界书画家辞典》、《当代书画家作品集》等多部经典选集。书画作品“百绿图”获国家林业部首届梁希文学艺术奖,中国书画艺术系列服装——国服(旗袍)获2004中国昆明国际旅游文化节民族服饰(中老年组)设计金、银、铜奖,获中国文艺协会“金牛杯”首届全国百家文艺奖,并被授予“全国文艺百家”荣誉称号,被中国文联、中华民族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和“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书画作品参加欧洲、加拿大、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港澳地区书画联展。应邀参加2007文化艺术团赴港澳文化交流,应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会、德国专业画家协会邀请参加2007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展,赴欧洲文化艺术系列交流活动,并被授予“杰出艺术家”和“中欧文化特使”荣誉称号。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院授予2008“中加书画交流爱心大使”荣誉称号。
王澍华
江西金溪县人,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从1950年起历任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编辑,云南思茅一中、思茅师范、普洱高等师范学校美术系、昆明师专附中美术教师,在云南边疆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为思普地区培养了大批青年艺术人才,其学子们创新的绝版木刻艺术享誉艺坛,多人次荣获全国美展金银奖和国际大奖,名扬海内外,为国争光。其在教学之余,深入民族地区生活,勤奋创作,百折不挠。创作了一批书画作品,参加国海内外大展并获奖出版,荣获过1993年北京首届国际书画博览会优秀奖(书法),1998年香港回归庆祝周年杰出华人艺术大奖(国画:泼水节),2006年云南省文联颁发的表彰奖和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优秀盟员奖……曾为大观楼长联配画16幅永久悬展于昆明大观楼并荣映于中央电视台,传略入编多部辞书。其作品《茶马古道天涯行》是一篇40米*1.3米得巨幅长卷国画,其历经五年艰辛的晚年力作,虽年逾古稀,仍深入西双版纳、金沙丽水、香格里拉、雪域高原,沿横断山脉古道路线考察写生,跋山涉水、不畏艰险、倍尝辛苦。此卷画作是其毕生对边疆的感悟体验与写生的升华积累,是心血和辛劳、感情与经验的凝结。
蒋月美
杨晓沪是最后一个登台的发言者——这位个子高大,一口上海普通话,来自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镇腰屯村三好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代表,一开口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是2013年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农业合作社首届论坛上。那天,风特大,奇冷无比。
几乎是以一种悲愤的语调,杨晓沪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攫取农民利益的“三把刀”一一道来:
第一把刀是农资,包括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农机配件。每到播种、施肥、除草的季节,所有的农用物资价格暴涨,以黑河地区2012年玉米种子为例,1斤种子被经销商炒到50多元。化肥和农药也是花样年年翻新,价格年年提升。
第二把刀是农机。一些所谓现代农机合作社,拿了国家的巨额补贴,不仅不用心为农民服务,反过来把农机当做赚钱的工具,以高价向农民收取耕作费用,变相增加农民负担。
第三把刀是卖粮。粮贩子想方设法对卖粮农民的粮食水分、杂质、重量压价和克扣。而农民自己去卖粮,则要冒着严寒在粮库门口排几天几夜的队。
“农民辛苦一年,汗珠子摔八瓣,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好不容易收获一点粮食却要被这‘三把刀’刮走将近50%的利润,这就是当今农民的无奈。”
说到这儿,堂堂八尺的杨晓沪几度哽咽。
这个上海人,始终惦记着腰屯村的父老乡亲
一个上海人,为什么对黑龙江农村了如指掌?为什么对黑土地上的农民如此情深意重?
1970年,17岁的杨晓沪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从上海来到位于中俄边境的瑷珲县瑷珲公社三好大队插队落户,与30多位知青在这里战天斗地了整整7年。因表现出色,群众推他当了3年的生产队长,成为当时黑河市知青当队长的第一人,成为远近闻名的优秀典型。1976年他被推荐上了同济大学。
说不清一个人年轻时的经历会对一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总而言之,曾在金山石化总厂担任英语翻译的他,始终惦记着腰屯村的父老乡亲。只要听说屯子里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会立马寄来1000元学费还另附上路费,唯恐农民因家里经济困难耽搁了孩子的前程。
2010年,到了退休年龄的杨晓沪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开着自己那台喷有“越野兵运动汽车俱乐部”标识的白色吉普,回到第二故鄉——黑河瑷珲镇腰屯村长住下来。在这儿,他承包了村里的鱼塘,还养了上百只鸡,种了各式各样的蔬菜瓜果。
然而,30多年后站在同样的地方,他的心却有些沉重:原先平展展的大片土地在分田到户后被切割得七零八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造成了黑土地土质退化、土壤板结,昔日一把土能攥出油来的北大荒如今土壤表面20厘米左右已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半尺多长的铁锹难以插进去;青年人都不愿继续留在农村种田,纷纷撂下土地进城打工;一些家庭劳动力不足的农民,干脆把土地转让出去,靠每亩耕地一年几百元的租金,农民能实际装到口袋里的收入也十分有限……
新时期农业的出路、农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在黑河3年,受多囊肝、多囊肾病痛折磨的杨晓沪顾不上养病,开始调查研究,琢磨怎么能让当地的农民尽快走上富裕路。
三好农业社以极为低调的方式成立
几年来,杨晓沪对国家的农业政策和农业生产情况相当关注,他下载了各级政府扶持“三农”的政策文件,搜集媒体报道,自己还动手写作《合作社是农民共同富裕的方向——三好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汇报》、《对农业合作社政策的思考和建议》等一系列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
他常说,国家没有必要每年进口那么多粮食,他所了解的黑龙江地区至少还可以增产20%~30%,国家的粮食安全完全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得到保证,关键是“三农”政策如何落实到位。
国家2007年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对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扶持政策,促动腰屯村村民萌生了组建农业种植合作社的想法。经过两年时间的考察、准备和宣传动员,腰屯村50多户农民,带着各自名下的土地总共约5000多亩成立了三好农业社,深度参与了合作社组建全过程的杨晓沪被推举为理事长。
2012年12月29日,没有放鞭挂牌的热闹仪式,瑷珲镇第一家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粮食种植合作社——三好农业社以极为低调的方式成立了。
2013年是合作社运行的头一年。他们制定了严格的章程和五年规划,按照播种、管理、收割、销售和分红“五统一”的方式来操作。可天公不作美,从年初开始,一直低温多雨,眼看春耕就到跟前了,可是地里湿得难以下脚。
最要命的是在关键时刻没有大型农机具。
不到黑龙江畔,难以想象“北大荒”的天之宽,地之阔。这里农民种地以垧(15亩为一垧)为单位,一户人家种十几垧地就等于种几百亩地,单靠人工根本没门儿。
为了不误农时,那年春节刚过,杨晓沪就主动登门和镇里头年成立的勇胜、超杰两家农机合作社(简称:农机社)协商代耕代播的事。农机社负责人态度很好:全力支持,费用还可以给予一定优惠。
不想到了春耕春播的节骨眼上,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杨晓沪清楚地记得,从5月20日起到22日,三天时间内,给两家农机社打了无数电话,请求赶紧派车前来耕作,一直无人理会,因为他们不仅自家亲朋好友的土地要帮忙,还要忙于外面承包租赁的大片土地。眼看距离芒种不到半个月了,杨晓沪不得不向瑷珲镇领导、黑河市农委紧急求援。
5月25日中午,经镇党委书记王臣出面协调,从附近一家农机社调来一台播种机帮忙,因自家还有地需要用车,他们仅干了一天便调头回去了。王书记不得不从曾经工作过的小黑河又借调了两台旋耕犁过来救急。
事至如此,三好农业社明白此刻谁也指望不上了,于是赶紧组织社员修复和安装了4台小播种机,又向外联系了两台四垄播种机,起早摸黑终于赶在6月1日播完了玉米,6月6日完成了大豆播种。此时距离最佳适播期,整整晚了半个月。
nlc202309020733
既遇上天灾,又误了农时,粮食减产已成定局。年终结算时,三好合作社每垧地的实际收入仅有3800元。虽比四周单干的农户收入略高一些,但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对黑土地,他有一种特别的执着
今年是马年,杨晓沪心里颇有一种“骑马难下”的感觉,说来说去,让全体社员头疼的关键问题其实只有一个——没有大型农机具,怎么种地?
身在黑河的杨晓沪也许是孤独的。在那里,他没有自己的独门独院,没有至爱亲朋相伴,平日多数时间借住在村里一户农民家,养鸡种菜,摆弄农机。北大荒的冬天异常寒冷,因身体实在吃不消,每到这个时候他就在锦河农场的场部所在地租一套带有暖气的房子。
一个特别的场景是:客厅落地窗前的中央位置始终摆放着一张固定的靠背椅。很多时候的夜晚,他会独自坐在这里,一边静心地听着音乐,一边抬头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
“哀民生之多艰”。杨晓沪的心情常常因农民兄弟而沉重。
离开黑河以后,我与杨晓沪相互之间常有短信来往。3月19日,回到北京的我给他发过一条报平安的短信,他很快回复了一条:
“我这也是被逼无奈,骑马(虎)难下,处于进退两难之中,退则弃农民的利益不顾,辜负农民的期望。进则可能碰得头破血流,甚至搭上一条老命。但我能在有生之年为农民做点实事也值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早已过了用豪言壮语作自我表白的年龄了,杨晓沪还是习惯这样说话,这样想问题,可见历史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有多么鲜明。
眼下他的身体更差了。4月初的一天,我给他新发一条短信,多天后才收到他的回复:“近期轻微脑溢血。右半身失控,无法回复你,病中又有新思路,无法成文。”
一周后收到杨晓沪在中风之后用那只不听使唤的手发来的邮件。邮件中他告诉我——
“前几天,得知我中风后,农民都来到医院,把我的病房都挤满了。从他们淳朴的语言和殷切的目光中,我觉得带领他们把合作社搞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今的社会,也许只有了解农村实情的知青能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反映他们的无奈。”
思来想去,4月26日这天晚上,杨晓沪决定再次提笔,代表三好农业社向瑷珲镇政府、瑷珲区农委、农机局递交一份《农机补贴申请》。申请中说:
合作社成员大会全体成员讨论决定,鉴于去年的经验,合作社一定要有自己的农机才能保证春耕春播及时完成,秋收丰产才能得到保证。
目前合作社购买1354拖拉机一台用于整地,704拖拉机一台,554拖拉机一台用于播种、中耕和打药,3.5米旋耕犁一台,四行播种机一台和六行播种机一台。
最后一句他写道:“三好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体成员期盼根据国家政策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指导。”
他真心期望,国家政策的阳光照进三好农业社。
永远心系农民,已经成为杨晓沪生命的全部意义。
记得我到黑河的第二天上午,杨晓沪曾驱车带我从锦河农场前往当年他插队的腰屯村。途中经过一个山岗时,他停车招呼我下来看看眼前的景色:“当年我在这里当生产队长的时候,每天早上天刚亮,便从马厩里拉出一匹马,骑着马去东岗、西沟、南岗、北山转上一圈,看地里的庄稼,每次飞奔到北山顶上,骑马站在晨曦中俯瞰着眼前这片辽阔无边的大地和远方逶迤的黑龙江,心情觉得特别舒畅、美好!”
在那一刻,从他兴奋的眼神里、灿烂的笑容中,我分明看到了一种发自心底的快乐。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