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美术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培养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懂得美术的分类。
教学重点:学习美术的分类及古代美术的艺术特征。教学难点:对经典作品的概括分析。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欣赏课文中的古代中外美术作品,尝试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二、教师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补充,介绍古代中外美术作品,利用多媒体展示具体形象,并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说明。
如《溪山行旅图》突出构图的雄伟,《君士坦丁凯旋门》突出造型的独特与浮雕的精美。
三、学习美术作品的分类,学习美术门类的特征,在工具材料的使用、表现的手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完成“尝试·探索”栏目中的第1题练习。
四、对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完成“尝试·探索”中的第2道练习题。点评范围与准则,如“要表达什么?”、“主要构图法则是什么?”、“用什么材料,表现一种什么质感?”、“在色彩方面给人什么感觉?”等等。
五、布置作业:临摹课本中你喜欢的作品。可以画局部也可以画全部。
第2课 日新月异的现代美术
教学目标:巩固和提高美术分类的知识。认识时代不同美术美术作品的面貌所呈现的差异。领略现代美术作品的美感,提高美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现代美术作品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应用。教学难点:对抽象作品的理解。教学过程
1、活动一:展示现代美术作品,包括课文中的图例,教师补充的图例,以及同学们在预习中收集到的图例。
运用观察、比较的手法,进行古今对比、画种之间的对比、写实与抽象的对比等等。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2、活动二:在美术作品的类别方面,哪些美术作品所代表的类别,是上一课没有的?引出版画、设计方面的作品。
3、活动三:对各个类别的代表作品进行介绍、讨论、点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然后在课堂上完成“尝试·探索”栏目的分类填空练习。
4、活动四:学习建议与作业布置。
第3课
生肖邮票
教学目标:学习有关邮票的知识,尝试设计邮票或首日封,掌握设计与制作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习、掌握关于邮票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邮票设计中,如何体现新颖的构思和天真的童趣。教学过程:
1、活动一:感知与体验。
展示师生在课前广泛收集的邮票、邮品,通过书籍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让学生先有一个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2、活动二:欣赏与比较。
对十二生肖邮票进行欣赏,在造型、色彩、手法、风格、材质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从中学习有关邮票鉴赏的知识,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并认识普通邮票、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
3、活动三: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仔细观察邮票的票面,教师出示未完成的邮票,请问我这张邮票还少了些什么?谁能上来帮我补上?(邮政名称、出版年月、票值、特种邮票或纪念邮票的符号等等。)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更了票面的内容。
4、活动四:创作与表现。
教师出示步骤图和范品,要求学生了解邮票设计的步骤,设计制作一枚生肖邮票或首日封,表现手法可以是手绘剪贴式。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作业辅导。
5、活动五:展示与评价。
展示作业成果,小结经验与不足,使学生认识到仍须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第四课
精美的贺卡
教学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手工制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语汇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礼卡的设计制作成型方法。教学难点:小礼卡的新颖构思与创意的表达。
教学过程:
1、活动一:欣赏形形色色的小礼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作欲望。欣赏教材中的贺师卡,封面是一个戴眼镜的女教师形象,下面一男生、一女生,寓意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是高大的形象,封面上的文字以“桃李满天下”起着点题的作用。贺师卡的内页是似人化的一棵大树,以大果树比喻教师,以树上结出的累累果实比喻学生,形象地表达了“桃李满天下”的含义。贺师卡以红色、黄色的暖色调为主,再配合其他的紫色、绿色等,既大体得当又富于变化。在风格上,富于幽默感和雅拙感。再来欣赏课文中的以小鸡为形象的贺年卡,鼓励学生进行欣赏点评。教师进行补充。(它在一个平面的小鸡造型的基础上,重复构成组合,变为一个简单的立体贺年卡。小鸡造型简练,对眼睛与小鸡冠加以夸张的处理,突出小鸡的可爱神态。一行英文字母的排列既表达了祝福的内容,又成为小鸡身上的装饰图形。此外,鸡脚、鸡爪的处理很巧妙,不拘泥于写实,又起着支撑整个贺卡的实际作用。色彩方面也采用红色、黄色的暖色调,表达了新年的热烈气氛。
2、活动二:分析研究小礼卡的制作方法和装饰手法。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性教学活动,分析研究:
(1)
平面小礼卡的设计与制作方法。(2)
立体小礼卡的设计与制作方法。(3)
一纸成型的小礼卡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3、活动三:布置作业,动手设计、制作小礼卡。可按照前面表列中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个性探究”实施。
4、活动四:作业评价。
第5课
创意龙
教学目标:了解有关中国龙的知识,能动手画出或制作一条有创意的龙。能用美术手段创作出龙的形象,并能表达作品的寓意。教学重点:龙的形象的设计创作。教学难点:龙造型创意的新颖性。教学过程:
1、活动一:龙的传说、龙的特征、舞龙习俗、龙的象征意义等方面的简要介绍,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2、活动二:龙的多种多样形态的典型介绍。如教材中的九龙壁、大型龙灯、西方传说中的龙等,还可以补充其他龙的造型图片。对龙的形态与构造进行分析,既认识到龙的形象的由来,又有助于对龙的形象进行大胆地再创造。
3、活动三:怎样画出龙的形态?教师指导学生按步骤画出龙的形态,指出应突出哪一部分形象?采用什么方式来描绘(如线描、单线平涂、单色、限色、任意色彩等,选择其中的手法)。
4、活动四:怎样制作一条有创意的龙?从立意、草图、选材、剪裁部件、安装组合、装饰加工等环节中加以说明与演示。
5、活动五:学生实践活动。教师巡堂,解决学生在绘画或制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6、活动六:小结、评价及课后任务布置。
第六课 富有情趣的小礼盒
教学目标:了解包装设计的一些初步知识,懂得动手设计一个简单的小礼盒。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设计艺术的情感,培养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劳动创造世界的价值观。教学重点:了解礼品盒的外形特点和基本结构。教学难点:读懂和绘制礼品盒的展开平面图。教学过程:
1、活动一:商业包装设计欣赏。
展示图片、电教资料、实物等,向学生说明生活中琳琅满目的商品都有一个美观实用的包装,简介有关包装设计的最基本的知识,说明包装设计是实用美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活动二:学生设计的小礼盒欣赏。
以教材中的例图和师生收集到的资料为例,有重点地分析礼品盒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和实用性。探究小礼盒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这些小礼盒有什么作用?
3、活动三:画出小礼盒的结构。
通过拆解现成的礼品盒,观摩展开后的礼品盒结构。再分析礼品盒展开平面图是怎么样制作的?师生可以进行直观、形象的操作,体会其中的奥妙。
4、活动四:画出小礼盒的设计草图或展开平面图。
由于小学生没有制图基础,不强求画出准确的展开平面图。可以允许采用示意图、草图等方式表达设计意念,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张进行折纸试验,探究制作小纸盒的方法,再用尺子等工具绘制展开平面图。
5、活动五:按构思图样,进行褶折、切剪、黏合等操作,制成礼品盒并加以装饰,直至完成。
6、活动六:展示与评价。
第7课
艺术小收藏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收藏的基本知识,掌握简易的包装设计制作方法。体验包装的美感与功能,在展示评价中分享设计制作的乐趣。教学重点:为艺术收藏品制作收藏卡和收藏箱。
教学难点:收集和表达艺术收藏品的有关资料,做到严谨性、准确性和生动性的统一。教学过程:
1、活动一:艺术收藏品欣赏。在欣赏教材图片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师生收集到的内容。首先欣赏教材中的“错银牛灯”,详见课文中的说明,这是古代经典作品的例子,也是铜器收藏品方面的例子。然后介绍“生肖小挂饰”、“木瓢娃娃”、“小书签”等。至于其他艺术收藏品,不妨向同学位介绍其中一些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审美审视野,活跃美术课堂的气氛。
2、活动二:艺术收藏品包装欣赏。本课提供了学生作品供欣赏、借鉴。首先是“盒形包装”,都是为民间玩具收藏的包装设计,有两款不同的样式。一是“心”形设计,二是“花生”状外观,3、活动三:设计、制作艺术收藏品包装。
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想出与众不同的制作方法,并按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制作。
4、活动四:展示、评价。对同学们收集到的艺术品收藏品,对各人设计、制作的小包装,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展示交流与学习评价。
第8课
写意蔬果
教学目标:掌握蔬果题材的花鸟画在构图、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的初步知识与技能。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健康情感,树立珍惜和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用写意技法表现蔬菜瓜果的练习。教学难点:造型的准确、下笔的肯定。教学过程:
1、活动一:欣赏齐白石的《荔枝》、《白菜蜻蜓》和徐家昌的《葫芦》,感受作品在选材、构图、用笔、用墨等方面的特点,体会画家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和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
2、活动二;介绍工具:
中国画的表现效果与使用独特的工具、材料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作画工具与材料包括:“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3、活动三:演示和体验手笔的用笔方法,包括中锋、侧锋、逆锋等的具体运用;“墨分五色”的方法与效果。教师演示,学生作相应的练习。
4、活动四:分析具体作品的作画步骤,指导学生进行临摹练习。以葫芦的画法为例,分三个步骤进行,教师一边解说一边演示画法,并让学生知道画幅上的题字、落款、印章等是画面内容与构图的组成部分。
5、活动五: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临摹练习。
6、活动六: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并加以点评。
7、总结:国画技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画家娴熟的笔墨功夫是长期学习、实践的结果。我们要学习画家们这种刻苦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8、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
第9课
写意花卉
教学目标:了解写意花卉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描绘花、叶、茎的初步技能。体验临摹方法、步骤,掌握用笔、用墨、用色的初步技巧。培养学生在观察、表现事物时形成一丝不苟、胆大心细的态度和作风。
教学重点:用写意技法表现花卉的练习。
教学难点:下笔的肯定,表现花卉达到形与神的统一。教学过程:
1、欣赏画家的作品,同时对画家略作介绍。
2、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分类
工笔白描
工笔花鸟画
工笔淡彩
没骨花鸟画
工笔重彩 中国花鸟画
大写意花鸟
写意花鸟画
小写意花鸟
3、选择某种花卉进行临摹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花的形态,研究临摹的步骤,对具体的用笔、用墨、设色也进行分析。
4、教师课堂上演示,演示临摹步骤与方法,指出应注意的具体问题。
5、指导学生临摹作业。展示、分析本教材或本校学生的好作业,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完成作业的信心。
6、学生堂上临摹,教师巡堂指导。
7、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
8、课后小结。
第10课
写意动物
(一)教学目标:了解写意禽鸟画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体验与掌握一两种禽鸟的画法。领会禽鸟画的临摹与创作过程,初步掌握写意禽鸟笔墨技巧。培养爱护、赏识飞鸟、珍禽及以其为题材创作的绘画作品的情感,以认真观察、细致表现的态度对待自然事物。教学重点:掌握某种禽鸟的写意画法。
教学难点:造型的准确性,动态的生动性,笔墨的灵活性。教学过程:
1、欣赏李苦禅画的《鹰》和任伯年画的《双鸟》。
2、写意禽鸟画法探究。分析画家作品的画法、步骤,教师现场演示画法、步骤。引导学生对禽鸟的形体、结构、动态、生活习惯等作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结合集体活动中参观动物园、参观动物标本等活动进行文字记录、速写等工作。
3、学生临摹某种禽鸟,教师巡堂指导。
学习画国画传统的方法是以临摹为主,而岭南画派很重视写生,现代国画的教学法也把写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认真临摹,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对物象进行观察与写生。
4、对学生临摹的作品进行点评,采用自评、他评、教师小结的形式。
5、适当布置课外作业。
第11课
写意动物
(二)教学目标:初步掌握树熊、猴子(或其他动物)的基本画法。体验用水墨形式表现树熊、猴子的过程,掌握初步的水墨技法。培养对走兽动物的兴趣,养成善于观察、大胆表现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树熊的写意画法。教学难点:
1、表现动物绒物的特殊技法。
2、用笔、用墨、用水的和谐与统一。教学过程:
1、欣赏方楚雄的《夏日》和《嬉戏》。《夏日》以斗方幅面、满构图为表现形式。画面画了三只树熊,左边两只稍小的,右边一只稍大的,画面外围花繁叶茂,表现了树熊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性。画面色彩对比强烈,树熊以墨色为主,略染花青;鲜花大红、鲜黄,并以染了花青的叶子衬托。整个画面生机勃勃,形态生动,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另一幅以猴子为题材的《嬉戏》,猴子的形象一正一反、一俯一卧,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嬉戏”这一题材。猴子的绒手表现笔法细腻,用笔的方向与线条的长短、粗细、浓淡、疏密富于变化。
2、探讨树熊的画法。教师参考课文中列举的画法步骤,作出说明并在课堂上演示。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按实际情况加以变通。
3、介绍猴子的画法。有部分学生喜欢画猴子,则重点学习猴子的表现技法。表现猴子的作品很多,风格差异很大,宜选取大写意的、易于表现的为好。画家韩美林画的猴子,笔墨简练,装饰味很浓,值得学生学习。
4、学生在堂上临摹或创作树熊、猴子,教师辅导。
5、展示与点评。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12课
电脑绘画真有趣
教学目标:学习简易绘图软件的知识及操作方法;体验绘图工具操作的过程,逐步提高操作水平;培养学生爱科学、爱艺术的情感,树立以科技手段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态度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工具箱”中绘图工具的操作方法。教学难点:电脑绘画作品的构思、创意。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
二、新授:
1、欣赏电脑绘画作品,带给学生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除了本课展示的图例,教师再增补一些其他图例。
图例一:没有标题,只看到一群动物被吸到一个大型金属桶中,背景是结冰状的地面与蓝天白云,引起人们的猜想。这幅画的创作显示了电脑操作的优势:把不同动物的素材分别贴图到画面上,对它们进行前后、高低、大小排列,对背景的内容、大小、远近、色彩等方面也可以进行主观处理。
图例二:出现的飞机、蝴蝶、鹰鹫、老鼠、兔子、庄稼等画面,也是一种超现实的场景。图例三:为一颗“人体螺丝钉”,一位男士的“帽子”竟是螺丝钉的顶部,双腿变成了带螺纹的螺丝钉的下部,并可以钻进木头里,挤出了木屑。这种荒诞的画面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合成、拉伸变形等多种手法面形成,却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
以上图例说明,计算机的应用大大拓展了绘图的表现形式与手法,丰富了绘画的内容与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显示器视窗、工作界面介绍。
主要介绍 菜单、工具箱的内容与应用。教师可打开菜单中的“帮助”栏目寻求帮助。
3、教师范画、学生作品介绍。
教师通过具体作品介绍,说明作品在构思、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特点,指出主要是运用工具箱中的哪些工具进行给图的。些外,对具象作品、抽象作品作出必要的分析。
4、学生练习。
采用教师命题、学生自命题等方式进行堂上练习。如: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城市、我的家乡、我的同学、我的爸爸妈妈、我家的小狗,可爱的动物、想象的宇宙„„
5、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
第13课 重复与变形的游戏
教学目标:学习简易绘图软件中对图形进行重复、变形的编辑技巧。体验与领会对图形进行重复、变形处理的技术过程及其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下拉菜单中复制/粘贴、翻转/旋转、拉伸/扭曲等基本操作。教学难点:电脑绘画作品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评析。
电脑美术作品欣赏并评析,让学生了解重复与变形手法产生的美感。
第一幅图主要运用了重复的手法,把人物有序地进行水平排列,形成“重复构成”。可以用单个人作为基本形,也可以把整个横排人物作为基本形,进行“复制/粘贴”操作,速度会更快。
第二幅图运用了变形、重复的手法。每座建筑物弯曲了,这是变形。上一组建筑物与下一组建筑物形状与大小相同,这是重复。画面中间排列了六排小汽车,这是重复。
第三幅图是绿色背景,从地下破土而出的是红色的小动物。画面右边的小动物坚向排列,是运用了重复功能形成的;画面左边的单个动物,是把同一动物加以放大而形成的。第四幅是变形的蜗牛,第五、第六幅图分别是小鸭和小女孩,是应用了软件中的“翻转/旋转”、“拉伸/扭曲”等功能而形成的。
第七幅图显示了铅笔形状的各种变化,是运用了重复、放大、缩小、拉伸、旋转等功能而形成的。
二、教师示范,学生堂上练习。主要熟习操作的技巧,积累编辑的经验。
三、命题练习,创作一幅电脑美术作品。要求表达某个主题或内容,或表达某种意念,在造型与色彩、大小与变化、节奏与韵律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美感。
四、作品点评。
第14课 变色的游戏
教学目标:学习绘图软件中颜色工具的使用与操作,学习有关色彩知识。体验色彩设计、色彩调整的过程,掌握对颜色进行编辑处理的方法。教学重点:软件中颜色工具的使用与操作。
教学难点:色彩搭配的合理性与美观性,表现出较高的色彩知识水平。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绘图软件工具箱里的工具操作。
二、新授。
1、绘图软件中的颜色工具。
2、学习相关“菜单”的应用,如“颜色”、“图像”、“查看”等。
3、色彩搭配练习。复习色彩知识。如冷色、暖色,对比色等。可以选择课文中的服装配色练习、风景配色练习、冷暖配色练习、季节色彩练习、综合配色练习等进行操作。
4、提出学习建议。
三、学生作画。
四、点评。
第15课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初步掌握民族服饰的简易画法。体验服饰艺术与民族、生活和审美的密切关系,了解民族服饰从设计到制作的大体过程。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大家庭、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树立保护、发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态度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民族服饰的简易画法。
教学难点:真实、生动地表现某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扼要介绍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服饰多姿多彩的情况。“服”,是指服装;“饰”,是指服装上的装饰。
二、新授:
1、民族服饰欣赏,选某些图片进行介绍。通过放录像、光盘演示等形式进行。
2、怎样手绘民族服饰?教师准备有关范画、步骤图等进行解说,并作示范。
4、学生进行手绘练习。根据有关资料,在手绘线描、线描加黑白灰处理、线描加彩色平涂等几种表现手法中任选一种进行练习。
5、展示作品,介绍自己所画的民族服饰。说说这个民族的风俗、生活习惯等相关知识。
6、课后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第16课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乐器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能手绘或制作模型(表现一种民族乐器)。了解民族乐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绘制或手工制作体会民族乐器的造型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大家庭、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树立保护、发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态度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民族乐器的简易画法或手工制作方法。教学难点:手工制作中,选材的巧妙,制作的精美。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我国民族众多,乐器各异的情况。播放一段由民族乐器演奏的曲目,作为引子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新授:
1、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简介。讲民族乐器的悠久历史,介绍不同乐器在造型、色彩、材质、工艺、审美等方面的特色。例如:在介绍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突出我国古代音乐的辉煌成就,讲述楚惠王如何把编钟的有关艺术特点,作具体分析。
2、绘画民族乐器,示范画法。
怎么样用手绘民族乐器?教师通过范画,步骤图或课堂上演示等方法,向学生讲解。
3、示范手工制作民族乐器模型。
怎么样用手工制作民族乐器模型?抓住如下几个环节向学生辅导:收集资料、构思、画出草图、选材、部件加工、部件安装黏合、装饰处理、检验并完成。
4、学生作业练习,按“基本要求”、“较高要求”、“个性探究”三个方面选择。
三、作业评价:
第17课 有声电影的鼻祖——皮影戏
教学目标:了解与学习皮影戏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简易的皮影角色并进行模拟表演。了解皮影戏产生的过程,初步掌握简易的皮影角色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大家庭、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树立保护、发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态度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皮影角色的造型特点,学会制作简易的提线纸偶。教学难点:制作比较有艺术特色的皮影角色并依剧情进行表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皮影戏片段,简介我国皮影戏。提示本课学习内容。
二、新授:
1、了解皮影角色造型艺术特点。按照课文中的图例加以分析、讨论、说明。
2、了解皮影的制作程序,对以下程序有一个粗略的了解: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烫平、缀结完成。
关于镂刻方面,皮影雕刻刀法以镂空为主,以刀凿代笔,产生阳刻、阴刻的效果,并根据雕刻不同内容而使用稳健、圆转、细腻、粗犷等不同的刀法。
3、了解皮影戏的演出概况。如银幕布置、灯光投射、艺人操纵、方言对白、艺人演唱、乐器伴奏等情况。
4、模拟皮影角色进行设计、制作的探索。角色的塑造,材料的选用,活动关节的处理等。
三、学生制作:分小组进行皮影戏演出前的设计制作,以小组为单位,分任务到个人。
四、教师首先布置好演出环境,先出代表进行模拟皮影角色的演出。
五、活动评价: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恰当的评价与小结。
第18课 走近传统戏曲人物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初步掌握民族服饰的简易画法。体验服饰艺术与民族、生活和审美的密切关系,了解民族服饰从设计到制作的大体过程。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大家庭、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树立保护、发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态度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民族服饰的简易画法。
教学难点:真实、生动地表现某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扼要介绍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服饰多姿多彩的情况。“服”,是指服装;“饰”,是指服装上的装饰。
二、新授:
1、民族服饰欣赏,选某些图片进行介绍。通过放录像、光盘演示等形式进行。
2、怎样手绘民族服饰?教师准备有关范画、步骤图等进行解说,并作示范。
4、学生进行手绘练习。根据有关资料,在手绘线描、线描加黑白灰处理、线描加彩色平涂等几种表现手法中任选一种进行练习。
5、展示作品,介绍自己所画的民族服饰。说说这个民族的风俗、生活习惯等相关知识。
以下是田科老师的邮件, 征得他的同意, 发表在我的博客上, 抛砖引玉, 希望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都行动起来, 为了我们的孩子, 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 捉拿语文教材中的蛀虫, 给孩子们消毒。
其他各科、如政治教材、历史教材等的第一线教师, 也不妨行动起来, 揭露这些有毒教材的弄虚作假, 害国害民, 危害我们国家的未来。
廖老师:
您好!
昨天晚上收到了网上购的《对抗语文》, 一夜没睡, 细细的品读起来, 很多地方都让人感动 (不是客套, 是发自己内心的看到有人在语文山头振臂高呼, 并看到了如何去做的可行性方案。)
等全部读完之后, 再和您交流我的心得吧。
现在有一事请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 (王克难) 作品, 被改写。现在, 我找不到原作。可是, 我在找资料的时候发现, 当年在美国展出时, 每个人在画像前只有3秒的时间, 这3秒里作者观察的作品是那么细致入微, 从整体到局部, 从光线到色彩……
我的问题是, 作为一个作家, 从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观察的如此细致, 可信吗? (附课文)
蒙娜丽莎之约
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 队伍像一条长龙, 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群灰鸽飞来, 在我们身边大摇大摆地散步, 有的好奇地歪着头看着我们, 可能正猜想我们在做什么。它们猜得到吗?大家正在等着探访那刚从巴黎飞来的世界著名的美丽女子。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 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她, 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 面带永远微笑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 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 有朝一日, 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 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队伍慢慢地向前移动。我慢慢地上了博物馆门前的台阶, 进了大门, 到了陈列《蒙娜丽莎》的房间外。队伍移动得更慢了。不知过了多久, 我终于走到了陈列室门口, 终于看到了她。
那幅画不大, 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 整副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 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 更近了, 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 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 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 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 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蒙娜丽莎那紧抿的双唇, 微挑的嘴角, 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 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 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 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 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 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 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 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蒙娜丽莎的身姿和双搭的双臂使她显得大方、端庄。她的脸部、颈部和双手好像沐浴在阳光里, 格外明亮动人;她的右手, 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 富有生命的活力;她的朴素的茶褐色衣服更加衬托出特有的生命力。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山峦、石桥、流水、树丛、小径, 在朦胧中向远方蜿蜒隐去。在这空旷而深远的背景里, 蒙娜丽莎更加美丽动人。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我虽然在她面前之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 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感谢!
田科
2011年12月9日
田科老师, 你好,
很敬佩你这么细心, 这么有责任心。教材里的课文问题多多, 需要像你这样的优秀教师来分辨, 并且与同行、家长及专家分享。我读了附加的课文, 确实是一篇很一般的作品, 文中充满了装腔作势的描写和陈词滥调。我在卢浮宫参观过《蒙娜丽莎》画像, 那是一幅很小的画, 且被玻璃蒙盖, 观众只能是匆忙地“过一下”, 根本无暇细赏。这位不知道哪里的王克难先生, 大概是看的画册, 并且参考了其他人对这幅画的描写和评说。无论如何, 即便是神仙, 三秒钟也不可能有这般细致的观察。但看画册, 或者从网络上下载高清图片细细揣摩, 或许有可能。可这是写“参观记”的, 不是写研究文章。所以, 只能推测, 作者不是神人, 便是撒谎。
谢谢你的工作, 如果你允许, 我想把你的研究心得放在我的博客上, 跟更多人分享。
也希望我们的点滴努力, 唤醒更多有责任心的教师, 大家一起来捉拿“害虫”。
致敬!
祝工作愉快。
廖增湖于上海
2011-12-19
廖老师, 您好!
来信收到了。谢谢您的鼓励。昨晚刚听完收音机里对您的采访。
关于您说在您的BLOG里放上我的看法, 没问题。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清醒。呵呵。
这里是我读完第一遍《对抗语文》的感受。请指教。
叶开先生是我偶然间在网上认识的。和他通过两次电子邮件, 向他求教过几个问题。
在网上, 突然发现了这一本《对抗语文》, 尽快从网上买来, 用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读得很粗, 主要是想找到他和乔乔一起读了哪些书, 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给我家孩子买几本书, 和孩子一起睡前读读。
可是读着读着, 自己开始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了, 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确, 从事语文教学也快20年了, 自己也发现了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问题, 但从没有想过要给孩子们如此“排毒”。一方面也许是和学校现行的评价制度和考核老师的条例有关, 但更多的是自己还是没有认真反思语文教学, 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基本人性的角度、从一个非物化的“人”的角度去思考, 我们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
在教学中, 我的确不是一个“好老师”。真的不喜欢告诉学生作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格式去写。相反, 我喜欢和学生们一起去读书, 一起去读那些在本地买不到的书。家长也许对我的做法有意见, 但是我是班主任, 又是课任老师, 只能是敢怒不敢言的看着孩子们读着一本又一本家长眼里的闲书。
在教学中, 还是没有发动起这些家长, 没有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孩子们从小读这些书的好处。社会环境告诉我:这个世界需要的是考试成绩。
于是, 我也开始动摇起来。在要学生们读“闲书”的同时, 我也慢慢开始随波逐流, 开始向学生要成绩, 开始……
按自己对朋友们的话来说, 我开始堕落了。呵呵……
看完叶开先生的书, 我觉得虽然坚持很难, 但是我依然会坚持下去, 和学生、和我的孩子, 和那些以后我要教的孩子, 以及曾经我教过的孩子们一起, 继续读我们的书, 做我们的项目。哪怕再难!
坚持的路很长, 也会很孤单, 但是在路上我看到了许多在我前面的路友, 在我身后, 还有好多人在陆续跟随前行者的脚步。
语文, 我来了!……
谢谢您!
祝如意!
田科
2011-12-19
田科老师, 你好,
因为最近一个星期, 每天都有媒体采访, 我还要给报纸写好些紧急的文章, 所以一时忘记回复你的邮件了。望谅!
我拜读了你的文章, 写得很细致, 让我感到还有动力要做更多的具体事情, 来跟更多的教师和家长分享。
你做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要向你表示最大的敬意。
谨祝:工作愉快!
叶开于上海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案教学设计
岭南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我的一天》教案教学设计 第16课 我的一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复习图画日记的创作要素。②认识以组画的形式表现的能用图画日记:③能用线条和组画形式表现一天经历的趣事。
2.过程与方法:①在记忆观察模仿想象中激发学习兴趣。②在自主学习中,解决“如何选择我在一天中经历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事。③在创作中,尝试解决构图、粗细蔬密的线条的运用、图画日记的要素等问题。
3.情感:①学会选择、取舍、储存各种美好的记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记忆,能用线条和组画形式表现一天经历的趣事
教学难点:
能把事情发生时“我”与周围人物的表情、动态、环境等生动地表现出来。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记忆和联想思维,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①激发记忆思维。按时间顺序。②构图。三张画面中,小作者怎样安排“我”与周围的人物在画中的位置。③小作者是怎样运用线条表现“我”与周围的人物的表情、动态、环境。④小作者怎样以组画形式,表现图画日记“我的一天”。2.欣赏作品,激发构思、探讨表现手法。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自己一天的事。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表现“一天”的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踩高跷、放风筝、养鸟等是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表现“一天”的神情、动态,描绘我跟周围的环境。4.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教授新课: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回忆一天中的两三件事,然后做动作,让同学猜“我”一天中的三件事。3.提供“早上、课间、课中”的学生作品,自主解决“如何选择我在一天经历的趣事、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事”。4..小组活动:讨论:小作者分别选择了一天中的哪三件事?是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事吗?讨论:小作者如何根据“我的一天”选择内容,组成三张画面。4.选择与构思。①选择。在我的一天中,选择什么时间、什么事情最能抒发自己的情感?②构思。怎样构图,才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运用什么线条表现?怎样处理好土画日记的四要素。
5.创作表现。①构图“按时间顺安排2——3幅画面,将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与环境的各个部分加以组织,并进行适当的配置。②画面线条处理:尝试处理画面的粗细疏密的线条,使画面更美丽。③思考表现:画面什么地方写上文字、天气、日期才合适、美观。作业布置:
能用线条和组合形式把我与周围人物的的神情、动态、环境等表现出来。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结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画册装帧设计的意义、形式和方法;(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形象、色彩、构图和文字进行设计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讨论合作设计,了解并掌握小书的个性化设计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热爱学习,善于创造的良好品德与能力。教学要点1.教学重点:
学习小画册设计的技巧与方法。2.教学难点:
画册外形及装订设计应怎体现本书的主题。3.兴趣点:
①观赏不同类型的画册、书籍装帧艺术;②编写能表现自己个性和喜好的小书③把形态美的小书,作为点缀室内环境的摆设品。
4.观察点:
①作业画册的外形与封面。
②连环画的主人公,情节与装订形式。作业要求1.基本要求:
能够小组合作编绘出一本小书。2.较高要求:
既突出故事主人公造型的特点和主要情节,又注意了小书的装订形式美。3.个性探究:
书的外形独特,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主题突出。教学活动设计1.学习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方式,实施“四会”,即会写、会画、会讲、会编。
2.教学方法:欣赏比较研究法,情境创设游戏法,创作交流评价法。3.教学模式;开放式多元化角色活动美术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过程:
1.创设书店情境,导入本课课题:
课前师生共同收集趣味小书实物,布置成新书超市场景(也可提前录像,做成课件,提高观赏容量)。
①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参观“书店超市”,请学生欣赏比较:你能观察与发现这批书或画册的形态和艺术形式各有什么特点吗?各组可推选一个代表选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书,向大家做简单介绍。
②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是以自己编制的“小著作”作为毕业纪念献给母校。2.分小组探究“备课”,推荐小教师“讲课”:
(1)教师引导教材范例的观赏,提示介绍书的结构常识与设计要素。(2)提出问题:趣味小书外形、封面设计、装订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设计制作自己的美术作业集锦和自编的小故事画册,可以有哪些表现手法?(3)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当小教师,分别讲授上述两个问题的内容。
(4)教师归纳点评,补充两位小教师的讲课内容,明确趣味小书的设计要求与制作方法要点。3.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引导两类作业形式的选择(美术作业集锦与自编故事画册),个人创作或两人合作。
4.作业展示交流,师生评价总结:
(1)创设新书超市场景,教师提出购好书的评价细则,以学生模拟顾客购书的角色活动作为评价方式。
1.建筑艺术的美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应知: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应会: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隐性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重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放松身心。
2.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
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6.板书课题《建筑艺术的美》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欣赏古建筑图片。回答问题。
三、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建筑
1.出示故宫的系列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分析。
A、故宫外景:黄色屋顶与红色墙面带给我们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黄色是尊贵的色彩,代表了皇族,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巨大庄严的建筑群和宽阔的广场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B、云龙大石雕:雕刻有龙纹、宝山和云纹,栩栩如生,这种纹样被称作“九龙戏珠”,精美异常。
C、门钉和铺首:朱门金钉、金铺首是皇家建筑的一种标志,有辟邪的作用,寓意吉祥。
D、太和殿屋檐上的仙人小兽:依次为鸱吻、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只有太和殿才能十兽齐全。
E、乾清宫:皇帝上朝的地方,其金碧辉煌的色彩,笔直的线条造型显得庄严稳重。 1.学生欣赏分析。(学生知道的要请学生回答。)
2.分析小结故宫的建筑风格。.
故宫为木结构建筑,多采用直线条造型,给人以稳重、古朴、庄严之美
3.你对故宫还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讨论。
(二)外国古代建筑欣赏
1.出示泰姬陵(印度)、凡尔赛宫(法国)科隆大教堂(德国)的图片学生欣赏。
2.请学生对比中外古代建筑,说说它们不同在哪里?
3.教师分析这几种建筑的风格特点。
A.泰姬陵(印度):造型追求简洁、精确的几何图形构成之美。
B.科隆大教堂(德国):它那高耸入云的双塔,充满了_那种“神圣忘我”的宗教精神。
C.凡尔赛宫(法国):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是欧洲最宏大华丽的宫殿建筑。
4.对比乾清宫和凡尔赛宫内景的不同。(造型、材质、感受)
(1).学生欣赏。
(2)学生分析。
(3).学生记录。
(4).乾清宫和凡尔赛宫都同样金碧辉煌,但乾清宫用直线条造型,显得庄严稳重、华丽威严,凡尔赛宫用流畅的弧线,造型圆润流动,处处显示着浪漫而奢华的氛围。
(三)中外古代建筑在造型材质上有什么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直线条造型,给人以稳重、古朴、庄严之美;外国古代建筑以大理石或砖石结构为主,造型丰富,灵活多变。
四、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用文字将自己对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古代建筑的认识写下来,并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交流本课的感受。
3.教师加入讨论。学生作业。 交流感受。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复习导入
1.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故宫为木结构建筑,多采用直线条造型,给人以稳重、古朴、庄严之美。
2.乾清宫和凡尔赛宫的不同风格:乾清宫和凡尔赛宫都同样金碧辉煌,但乾清宫用直线条造型,显得庄严稳重、华丽威严,凡尔赛宫用流畅的弧线,造型圆润流动,处处显示着浪漫而奢华的氛围。
3.中外古代建筑的不同造型材质: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直线条造型,给人以稳重、古朴、庄严之美;外国古代建筑以大理石或砖石结构为主,造型丰富,灵活多变。学生回忆,回答。
三、讲授新课
1、欣赏著名现代建筑。
2、请学生说说对这些建筑的感受。
3、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欣赏不同的建筑。
4、对比古今建筑在造型、材质方面的不同:古代建筑造型厚重、庄严、形式较为统一,多以土、石、木材为原料,而现代建筑造型风格迥异、夸张,讲求个性化,也多以金属、玻璃、混凝土等现代化建筑材料为原料修建。
5、讨论:为什么我们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
6、在乐曲中再次欣赏各种建筑,感受建筑的美。
学生分析:
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造型庞大而古怪,被视为高科技建筑里程碑。
国际机场(法国):造型奇特、展翅欲飞。
上海金茂大厦(中国):融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潮流于一体。
继续完成作业。
建筑节奏与韵律,象是在城市上空跳动的音符,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四、完成作业
1.作业要求:根据图片绘画一座自己喜欢的建筑或自己设计一座现代化建筑。
2.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有创意的作品。完成作业。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间互提意见。
五、课后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你能找出家乡的著名建筑吗?收集资料。
板书设计: 建筑艺术的美
教后反思:
2.图形的魔术组合
课时: 1课时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画家如何利用物象进行魔术组合,能用不同类型的图形组成一幅新颖有趣的画。
隐性目标:
感悟利用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重点:
通过了解如何利用五香进行魔术组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难点:
如何利用不同类型的图形组成一幅新颖有趣的画。
教学准备:
课件、彩色笔、尺子等;课前搜集自己身边的小发卡、造型新颖的糖果、学习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1.欣赏夏加尔作品《我和我的村庄》,讨论:
(1)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2)你感觉与以前看到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给你什么感受?
(3)能用自己带来的这些物品进行魔术组合吗?
2.展示组合得巧妙的作品。
3.板书课题。学生欣赏。
4.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课前搜集自己身边的小发卡、造型新颖的糖果、学习用具等物品放在一张纸上小组同学互相摩,分析哪些部分组合得巧妙。
三、讲授新课布置讨论题:
1.课本上的这些作业是怎样进行的魔术组合的?
2.你认为哪些地方组合的巧妙?
3.你还想怎样组合?
教师用课件演示几种与课本不同的组合方法。学生实践课后拓展巡视辅导。
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展示几种利用废弃物组合的新形象,引导学生回家可以试一试。
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作品。
四、实践活动
练习绘制。把自己的创意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单色绘画,也可用彩色表现。
五、总结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2.提出改进意见。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作或他人的品。
板书设计:
图形的魔术组合
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
教后反思:
3.添画人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欣赏和了解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散和想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出席情况和工具准备情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引出课题——《添画人像》,根据作品分析添画人像的方法。
三、探究学习:
1、引导学生欣赏书中8页、9页的图片,分析、讨论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
2、讲解、演示添加人物头像的方法步骤。学生观察,谈出感受。
四、学生实践活动,教师辅导:
布置活动任务:交流并添画人像的另一半。学生实践操作、练习。教师巡回辅导,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
五、作品展评: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点评。
六、课后拓展:收集自己的头像图片。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人物头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
2、技能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头像的一半创造性的添画另一半。
教学难点:发散和想象表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出席情况和工具准备情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准备上课。
二、导入:
引导学生欣赏带来的图片,说一说人的五官特点。
三、探究学习:
1、添画游戏:发给学生一些人物头像图片的一半,添画人物的另一半。
2、引导学生欣赏一些添画作品,分组讨论:添画人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哪些地方可以发挥想象?
四、学生实践活动,教师辅导:
布置活动任务:艺术实践,进行添画人像。学生实践操作、练习。教师巡回辅导,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
五、作品展评: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点评。
六、课后拓展:还可以选择其他绘画题材的作品进行添画。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4.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课时: 2课时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
能力目标: 能以线为主画一幅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及造型手法。
教学难点: 掌握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范画若干、粗细黑色或兰色水性笔、若干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范画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2.你能总结它的表现风格吗?
揭题:线描画(板书)
学生欣赏。 装饰风格和写实风格。
三、新授线描画,感知学习线描画的绘画形式
1.《鸭子》、《鱼》欣赏,你能感受线条的魅力吗?这些线条分别是怎么表现鸭子和鱼的纹样的呢?
2.线条的种类:点(大点、小点);线条(点的延长);面(点的聚集和线条的增粗)…… 板书:多样
3.感受作品中线条所产生的对比效果
(1)《门神》《印第安人》对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板书:线条粗细疏密
(2)《门神》《牛仔裤》对比,你能发现同样是线描作品,他们又有什么最明显的不同呢?
(3)想一想,这些黑白作品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黑白对比
4.欣赏感悟
引导学生分析书本学生作品:
哪幅画对你的启发最大呢? 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呢?(可以和色彩画相比较)
小组探究,汇报
线条的粗细不同;线条的疏密排列不同;线条的各种样式不同……黑白色块。
小组讨论相互的感受,分析其线的组织和黑白灰关系。
四、学生实践
1.如此魅力的表现手法,你也先过来尝试一下吗,那你想画什么呢?
2.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是你绘画的主题呢!
3.练习用线描述物体,力求表现物体的质感,讲究线的疏密粗细、黑白对比。
作画步骤:
(1)构思
(2)起稿
(3)线描
(4)调整
4.学生设计。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五、小结展示学生作业,指出优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
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作品展览,进行评优
1.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2.为你的好朋友提点绘画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学生回忆。 分析作业的优点与不足,研究改进方案。
三、继续完成,教师辅导优秀作品欣赏,强调黑白对比 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找出存在的优缺点。 教师指出共性问题,并作个别指导。继续完成作业。
四、展示作业展示其他内容的线描作品,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学习。设计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间互提意见。
板书设计:
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多样
线条粗细疏密
黑白对比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5.亲亲密密一家子
教学目标:
能通过仔细的观察会议,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生活场景,了解粉印吹塑纸版画的表现风格。通过创作表现一家子的亲密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心,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运用粉印吹塑纸版画的形式,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生活场景。
教学难点:
具体情节的表现、颜料水分的掌握。
课前准备:
吹塑纸、彩纸或黑卡纸、水粉色、水粉笔、调色盘等。每人准备一张和家人的亲密合影,或者从报刊、杂志上收集表现人与人之间或动物间亲情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图片。
1展示自带照片,讲述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2比赛:谁说出家庭成员生日多。
3介绍动物家庭的感人故事。
二、表演。
请三个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孩子。内容:
1、三人离很远。
2、三人搂在一起笑的很开心。
(通过比较使学生感受到,人物间的距离,他们的眼神,动作等在画面中的作用。)
三、认识新材料。
吹塑纸(是一种轻质的发泡材料,结构疏松的,很容易在表面划出痕迹)。
四、教师演示。
1、在已画好稿的的吹塑纸上覆盖黑卡纸或白纸,将纸张固定好,以免错位。
2、教师掀开纸的一边用笔蘸色在吹塑纸上填色。提问:还记得这种表现方法叫什么吗?(对印)
3、怎样才能像书中作品那样对印出清晰的轮廓?
五、提出作业要求:
1、运用粉印吹塑纸版画的形式,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生活场景。
2、欣赏一组表现人或动物间亲情场面的图片
六、作业步骤:
1、构思
2、制版(用软铅笔或一次性筷子刻板,没有把握同学可以先用铅笔画稿)
3、对印(颜色先前后深)
七、自主创作。
引导学生,巡视辅导
八、展示评价。
将画与图比较:在哪方面对照片进行了在创作,效果怎样?
九、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亲亲密密一家子
你的家里都有谁?
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最温暖、最甜蜜的表情是什么?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6.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课时 2课时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什么是邻近色,学习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内容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邻近色画一幅画。
情感目标:感受运用邻近色作画给人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色彩创作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习邻近色知识,掌握运用邻近色的方法,感受邻近色的色彩美。
教学难点:
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复习提问:
什么是色彩的调和?
调和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出示课题: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学生欣赏。
三、讲授新课
1.认识邻近色
出示色相环,提问:请你从色相环中找出一组或几组颜色相近的颜色。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2.欣赏感悟。
(1)播放教学课件。
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邻近色。
提问:观察片中哪些地方有邻近色?邻近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学生观察回答。
学生观察回答。
欣赏感受。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3)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表现内容及表现方法。
再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实践操作
1.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2.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学生作业。
注意画面内容与颜色间的关系。学生发言。学生设计作品。
四、小结展示学生作业,指出优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回忆复习
回忆作业要求教师就上节课学生的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发现的普遍问题或学生存在的困难,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分析作业的优点与不足,研究改进方案。
三、继续完成。
教师辅导学生继续创作,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出共性问题,并作个别指导。继续完成作业。
四、展示作业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评价作品用色的方法和调和的效果。
3.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找出存在的缺点。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间互提意见。
五、课后延伸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学生发言。
板书设计: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邻近色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7.箱板上的新发现
课时:1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应知:学习利用瓦棱纸进行有趣的艺术活动。应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隐性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瓦楞纸的特点,掌握在瓦楞纸上镂空造型的技法和多层瓦楞纸与色彩卡纸拼贴等方法。
教学难点:
层次感和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握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瓦楞纸、刻刀、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回忆交流。
我们曾经尝试过用哪些方式方法进行创作?(结合实物欣赏)学生讨论回忆:绘画、剪贴画、版画等。
三、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都是用商店里出售的“正式”材料进行创作,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纸箱板。撕开表面的牛皮纸,你会发现里面藏着弯曲排列的瓦楞纸。搜集资料并反馈。
四、分析思考瓦楞纸和其他的纸张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用纸板箱创作时我们应该发挥它的哪些特点?避免哪些不足?小组探究。
撕一撕:箱板上的瓦楞纸不止一层,两边还夹有光滑的牛皮纸,可以撕出不同的层次;纸箱的厚薄不同,里面的瓦楞纸也不同;箱板纸层之间粘接的牢固度不同,撕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五、艺术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接力游戏的创作活动,教师参与活动,并给予合理建议,以引导完成作品。
选取一张瓦楞纸或纸箱板备用。接力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块箱板,全班合作完成):
1.几位同学分别在纸箱板上撕出或刻出自己喜欢 的形象或肌理。
2.撕到一定程度,滚油墨或刷色,挑选合适的角度在大纸上印制。
3.继续撕刻,改变底版,再在大纸上印制。
4.调整构图,直至全班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
六、评价展示作品。
引导学生评议。
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箱板上的新发现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8.参观劵的设计
课时 2课时 课业类型 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基本了解参观券的一般知识、特征,并掌握有关设计知识。
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展览,设计实用、美观、新颖的参观券。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扩展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参观券的组成及表现形式,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制作参观券。
教学难点;
图案、文字、色彩的协调统一,使用功能的完整。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参观券(实物)数枚 启示设计思维的图片若干 作业用纸,直尺,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参观券说:大家都知道老师手上拿的是一张参观券。 参观券是参观展览或参观名胜古迹时,用来表示已付参观费的凭证和留作纪念的纸片。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参观券。
板书课题:参观券的设计
学生欣赏。
三、讲授新课
1.参观券的设计形式。
请同学们把书翻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两种设计形式,是哪两种? 教师小结并板书:
设计形式:
(1)摄影;(2)绘画。
2.参观券的构成。
参观券主要是以图为主,再配上必要的文字而构成。(板书: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图是指参观券的图案纹样,其内容一般是供参观的内容或景点,具有纪念意义。(板书: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主要由地点、名称、票价等组成,(板书:文字:地点,名称,票价)字体可采用美术字、行书、隶书、篆书等。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观察回答。
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四、实践操作。
提出作业要求:选择本地区的一处名胜古迹,设计一张实用、美观、新颖的参观券。
出示几张范画粘于黑板,供学生设计时参考。
教师巡回指导,对设计理念较好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并展示其作业。学生设计。
五、小结。
展示学生作业,指出优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板书设计:
参观券的设计
设计形式:
(1)摄影;(2)绘画。 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地点,名称,票价
课后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回忆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选择本地区的一处名胜古迹,设计一张实用、美观、新颖的参观券。你想设计的参观券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回忆设计图中的内容。
学生回忆。 分析设计稿的优点与不足,研究改进方案。
三、继续完成。
教师辅导教师指出共性问题,并作个别指导。继续完成作业。
四、展示作业。
开新产品设计发布会,要求设计师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讲解,阐述设计意图。设计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间互提意见。
五、课后延伸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充满设计意识的票券?回去找找,下次告诉老师。
学生发言。
板书设计:
设计参观券 设计形式: (1)摄影;(2)绘画
构成: 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纹样: 内容,景点
文字: 地点,名称,票价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9.神秘的礼盒
课时 1课时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知道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
隐性目标:感悟利用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了解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学习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相关知识,利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礼品盒。
教学难点:
利用综合材料,创新制作礼品盒。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课件、纸盒、各种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节日、生日、纪念日等特殊日子里,你有心爱的礼物要送给最亲近的人吗?你该怎样把他们包装的精美巧妙、实用又充满情趣呢?
引出课题——神秘的礼盒
让我们一起为我们最亲近的人做一个礼盒。
三、新课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
分小组观察自己带来的礼盒,根据礼盒的外观猜想里面装的是什么?
打开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你认为礼盒设计的巧妙之处有哪些?如果是你设计礼盒,你会在哪里改动,为什么?
通过学生分析,了解礼盒的设计理念,激发学生设计的热情。
2、组织小组讨论: 你的礼物准备送给谁,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喜好,你能不能再礼盒上把他们的喜好表现出来? 收集来的礼盒那些外包装可以用,那些需要装饰美化? 装饰丝带有哪些不同的系法?
3、组织学生看书。 分析书中学生优秀作品,你认为那些作品设计与制作体现了创新?小组交流回答。 四、完成作业 提出作业要求: 利用收集来的礼品盒子,选用恰当的材料,为自己的小礼物设计制作精美的礼品盒。 辅导学生完成作业。重点强调盒子外形的巧妙利用,盒子内部的创新设计,盒子外观的美观装饰。 五、师生交流欣赏 展示学生设计的礼品盒,大家共同交流,互通有无。
板书设计:
神秘的礼盒
结构、形象、色彩、功能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10.故事里的人
课时 2课时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泥塑人物捏塑成型特点,探究手工捏塑成型的制作技巧。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粘土创作出一个生动的泥塑人物形象。抓住人在故事中的特有姿势,塑出运动中的动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热情,努力表现出人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圆雕的基础知识,学习用基本形的加、减法塑造人物立体动态。
教学难点:
作品生动、美观、牢固、观赏性强。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泥塑“故事中的人”的不同作品投影片若干、范作、彩泥及泥塑工具等。
学生:查找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资料,彩泥及泥塑工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创设情趣,引入课题。
1.讲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
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故事梗概
龙梅和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为队里放羊时遇到暴风雪,羊群顶不住狂风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跑越远,姐妹俩一面和风雪搏斗,一面收拢受惊的羊群。天渐渐黑下来,雪越下越大,有一只羊被雪崩埋在雪里,龙梅扒雪救羊时,玉荣和羊群已经走远。这时,又有几只羊陷在雪里,玉荣在扒雪时掉了一只毡靴,但她丝毫没有察觉,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保护好集体的羊群。龙梅赶上了玉荣和羊群,她看见玉荣光着的脚已经冻成冰托子,急忙要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冻在脚上脱不下来,她便从袍子上撕下一块布包住妹妹的脚,背着妹妹艰难地向前走着,后来,她实在支持不住,终于倒下了。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巴书记等人赶来抢救,姐妹俩和羊群才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这种热爱集体财产、勇于战胜困难的崇高品质,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2.出示观察投影中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雕塑作品。学生欣赏。
师:今天,我们用橡皮泥塑故事中的人。
板书:课题《故事中的人》
三、教学新课,教师指导泥塑故事中的人。
1.交流信息,拓宽视野。
你能找出故事中描述某人物的关键词汇吗?
2.小组讨论,交流自备资料,讨论人物造型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摆一个姿势的造型在讲台上演示。
教师示范。请学生分组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特色。
小组讨论,以共同喜欢的人物为例,找出他的典型特征。
四、欣赏观察,研究技法
1.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教材中的泥塑作品。以教材中的泥塑为例,带领学生结合文学作品进行仔细观察。
2.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用粘土塑一个运动着的人,首先要塑出个完全的人,即有头躯干,上肢和下肢。然后,依照人在运动中的不同姿态,适当将头躯干四技作适当的扭转。弯曲,就可塑出千变万化的姿势。给人物穿上与故事中的角色相符合的衣着。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泥塑的方法和步骤。集体交流。
五、艺术创作。
大胆想象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塑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创作。
六、小结。布置下节课任务。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回忆作业
学生回忆。
要求提问:你想塑造的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展示学生泥塑作品。
分析泥塑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研究改进方案。
三、继续完成。
教师辅导学生指出共性问题,并作个别指导。继续完成作业。
四、展示作业
A类作业:
参考书中的图片及范作,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较生动、结构稳定。
B类作业: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生动、结构稳定。
设计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间互提意见。
五、课后延伸
展示泥人张的泥塑人物和面人汤的面塑人物的图片,学生欣赏、体会和感悟。学生发言。
板书设计: 故事里的人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12.神州风采
课时 2课时 课业类型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通过了解欣赏评述离自己最近的世界遗产,感悟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美丽河山、感悟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感。
隐性目标: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
教学重点:
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关注,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和保护它。
教学难点:
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关注。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组长城图片并提问:
这组照片展现的是什么地方?它的长度有多少?经过哪些省?
城墙曾经出现在古代世界各个角落,可如今只有我国的长城基本完好,它有两千余年的建造史。
长城,总长一万多公里,现存的是6700公里的明长城。目前遗存的长城经过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辽宁、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
2.引出课题:神州风采
3.学生欣赏图片,听讲、思考。
三、探究学习。请大家继续研究长城。分成4个小组,研究下列问题:
1.长城经过地区的地貌有哪些? 2.长城建筑的形式有哪些?
3.建造长城的材料有哪些? 4.古代长城和现代长城的作用:
(1)地貌有平原、丘陵、山脉、山峰、湖泊、合股、盆地、峡谷、沙漠、戈壁、荒漠、沼泽、草原、森林、海洋,海拔高度差有3000多米。
(2)建筑形式出城墙外,还有各种门、楼、关、台、墩、间、桥、洞、隧道等。
(3)建造长城的材料有土、沙、砖、石、芦苇、木材、或者直接利用山岭、高地、悬崖、峭壁、沟壑、河岸等。
(4)古代主要用于防御、边界。现代长城成为坚忍不拔和牢 不可破的象征。国歌中的长城更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侵略、捍卫领土完整和独立自由的决心。长城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的文化。
二、艺术欣赏。
引导学生欣赏国画家白雪石、油画家詹建俊以长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以及摄影作者镜头下的长城作品。
学生观察、思考,确定创作主题。
三、学生实践
由于时间有限,给大家15分钟时间,用线描画出自己关于长城的构想。
学生作业。交流感受。
六、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同学之间互相欣赏评价。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研究教材
看书28-30页。上一课研究了长城,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同时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财富。这一节,我们继续研究分布在我国各地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研究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
三、研究景点及相关资料
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分组研究一处景点。选择同学们有资料的景点或亲自去过的地方,进行与文化、历史、美术相关的研究。
四、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结合自选的景点进行汇报。
敦煌是人类文化的宝库。自19王道士发现藏经洞以后,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掠走了大量的宝藏,目前散落在英、法、德、俄、印度等许多国家。敦煌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学者们的毕生事业,是人类文明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泰山的历史和文化都很悠久,自古以来被誉为“五岳独尊”,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建议同学们把图片和资料、文字汇总,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小报,让同学们了解到更多景观和历史文化。分组汇报。一组:敦煌石窟。二组:泰山。三组:乐山大佛。 ……
五、课后延伸
我国目前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31处,还有许多景观符合世界遗产定义和标准未能列入。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对我们身边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应该如何保护。不破坏地形植被、生态和水系。 旅游时爱护环境。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它具有最高的价值。 不把遗产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 ……
板书设计: 神州风采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复合遗产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13.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课时 2课时 课业类型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知道学习并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意义。能够用自己的美术语言描述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并提出保护意见。
2、过程与方法
查阅和搜集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资料,从美术欣赏的角度感受和了解我国的 非物资文化遗产。运用绘画、摄影和短文等多种形式,举办一次汇报展,表达对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感受和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中提升自主学习历史、文化、艺术的自觉性和兴趣,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和历史的了解与尊重,积极参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教学重点:
了解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知道学习并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难点:
运用美术语言表达对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感受好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库淑兰的影像照片。提问:有同学认识这位农村老奶奶吗?她出现在课堂上,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吗?请你们在教材31页上找到答案。
2、学生自主探究
3、认识大师课件出示库淑兰的剪纸作品(1)早起作品(1980—19890),简洁明朗,色彩绚丽
(2)晚年作品(1989—),纯朴华丽,富有装饰美感
4,揭示课题(1)什么事非物资文化遗产?(2)对于我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你们都了解哪些?(3)学生看教材的小知识(4)教师小结:“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我国第一届“文化遗产 日”的主题。(5)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二、分析范例教师以“惠山泥人”为例,引导学生欣赏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艺术作品。
1、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生产和销售都在无锡惠山附近,故无锡泥人又称“惠山泥人”
2、惠山泥人的发展:始于南北朝时期,明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3、惠山泥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三、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江苏的惠山泥人《闹天宫》、北京故宫漱芳斋戏台、昆曲《牡丹亭》、漳州木偶《青大花》、皮影《曹操发兵》等图片。
2、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潜在的联系。
3、雅俗共赏的戏曲:京剧。你了解哪些京剧艺术的知识?木偶的制作与表演皮影艺术的特色
4、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和特色四、调查家乡你知道家乡有哪些非物资文化遗产吗?还有哪些项目适合申报非物资文化遗产?你对保护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有哪些建议?五、艺术实践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资料,围绕保护或申请非物资文化遗产为主题,有绘画、摄影和短文的形式举办一次汇报展。六、展示评价请各小组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小组的给予评价和建议七、课堂延伸继续探究我们身边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内容。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14.家乡的小吃
课时 1课时 课业类型 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1.应知: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如家乡小吃的历史,特色和绘制方法。2.应会:尝试采用和工具来制作一份家乡小吃。
隐性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历史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历史和习俗,加深对本地区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尝试多种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资料
课前准备:
1、了解家乡的风味小吃,和一些风味小吃的做法。
2、了解一些有关家乡的风味小吃的故事。向父母、爷爷奶奶询问家乡的风味小吃,有机会参加一些美食活动。带一样自家做的风味小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位南方的朋友要来我家做客。他特别向尝尝我们家乡的风味小吃,不知道该拿什么招待他好。 同学们够热情的,这些很多都是我们家乡的有名的小吃。
出示课题:家乡的小吃
学生回答:猫耳朵、太谷饼、莜面考姥姥、刀削面、头脑、拨鱼儿……
三、探究学习。
1.在我们山西有许多的风味小吃,你知道的有哪些? (出示课件) 你还知道哪些风味小吃?同桌相互说一说。
2.你感兴趣的风味小吃有哪些呢?有关于它的的故事吗? 把你课前了解到的风味小吃写下来。然后互相交流。
教师小结。
3.提出质疑:
这些特产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要用现有的彩泥、彩纸等材料,把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制成模型,并配上说明,进行宣传,使我们的特色小吃不仅能在本区推广,而且能走向世界。
在制作中你会遇到那些困难?还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老师或者大家的帮助?
4.书上的图片给你哪些启发?
5.我们这些小吃虽然在本地很有名,但是外地人不一定知道味道如何,用什么方法来宣传自己呢?学生说出这些风味小吃的特点。
指名说一说,其余同学可以相互补充。
同学交流。
学生看书讨论,提出初步设计方案。
学生欣赏广告宣传图片,了解其内容应包括名称、制作方法、特色口味、产地及其生产日期。
四、艺术欣赏动手用彩泥、彩纸制作一些家乡的小吃,并为它制作一张卡片,写明它的情况。学生制作。
五、起开个风味独特的“尝鲜会”吧!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同学之间互相欣赏评价。
六、课后延伸。
课件展示祖国各地特色小吃。学生欣赏。
板书设计:
家乡的小吃
教后反思:
备课时间: 讲课时间:
15.家乡的艺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艺术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学习民间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依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制作一件作品,制作材料有困难可用绘画完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民间艺术品
学生准备:制作工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泥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授课
邀请对泥人发展比较了解的老人讲解泥人的源起传说与记载。
惠山泥人确切的起源时间,现在已很难推断。在相关的传说中,最早的一则是战国时期,据传孙膑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研究兵法,破了庞涓的“五雷阵”。因此旧时艺人们供奉孙膑为祖师爷。但这则传说至多只能视作吴地泥人的原始。
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代。与此同时,惠山泥人的另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也是追溯至明初。。”由此可知,在明代末年,惠山泥人已作为商品在当地店铺出售,并渐趋成熟。
因此,现在一般将惠山泥人的起源年代定在在明代之前。佛教溯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先生曾画过一幅惠山大阿福的造型衍生图,指“大阿福”的形象是从唐代惠山寺石经幢之高浮雕结伽趺座佛像及宋代惠山寺金莲桥之浅浮雕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而来的。石经幢与金莲桥现仍保存在锡惠公园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往一看,大阿福的造型与头部造型与之十分相似。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对于大阿福姓沙,有人将之理解为,沙即沙门,“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大阿福也就是惠山寺里的小和尚。而传统大阿福早期的制作工艺,就是用“单片印模”来刻制泥胚,而这种造像方法,直接采自唐朝传入我国的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由此可见大阿福的起源与佛教有关,早期的大阿福可能就是用作供奉的。在乔锦洪写的《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老艺人讲,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所以早期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
可以说,佛像造型是早期惠山泥人的取材之本。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香火旺盛,佛像如林,泥塑艺人们在长期观察中体会到佛塑造型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他们在创作泥人时试加运用,效果颇佳,在后来的泥人创作中也出现了“手捏佛道”这类专门的泥人品种。据悉,清同光年间的艺人周阿生,不仅从观察中领悟到佛塑艺术的精妙,而且与佛塑艺人朱谷生相交甚厚,得其指点,慈禧寿辰时,由他造型、经艺人陈杏芬彩绘的“蟠桃会”,被地方官吏用作贡品,被公认为泥人上乘之作。
三、欣赏制作泥人的录象。
清晰的了解制作过程,进一步对泥人艺术的感知。对装饰花纹、装饰色彩、装饰手法有更多的感受。
四、欣赏各地民间艺术作品。
民居木雕(清)浙江凤翔的马陕西 陈家祠砖雕(清)
广东泥咕咕河南 面花山西剪纸陕西 刺绣贵州
六、学生作业
可以动手试试做做,也可画一画。
七、展示评价
教学反思:
16.发现老房子的美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表现建筑所使用的盘条法、泥板成型的陶艺技法,了解、表现老房子,发现和感受老房子丰富的人文蕴含和工艺特色,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教学重点:学习盘条法、泥板成型的陶艺技法,表现老房子。
教学难点:对老房子结构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学生优秀作品
学具:黄泥及工具
教学活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认识图片上的建筑吗?北京四合院。
无论你曾经生活在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乡村,发现身边有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房子,可能是乡村的老戏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名人故居。
说一说,你印象深刻的老房子什么样的?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出示课题。
二、欣赏讨论、小组探究
欣赏回忆图片中的老房子,说一说你觉得他们美在什么地方?
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格局的美、材质的美、风格的美。
在众多的老房子中,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该如何表现?
欣赏书中图片及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反馈与交流:谁的想法别具新意?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提示方法步骤:做地基——墙体、柱子——屋顶——细节:门、窗、材料纹理、树木花草、鸡鸭牛羊等。
总结:可以用堆砌、手捏、盘条、泥板等方法,可以用刻、压、粘,添加花纹和装饰,表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注意事项:座底要略大,主体不宜太高,添加富有生活情趣的装饰细节:院中小井、墙头小猫、门前古树、檐下木梯等。
说说你喜欢的同学作品,有什么优点?使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积极发言。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作业提示:制作一处富有生活情趣的老房子。
学生制作、教师个别指导,找出细节有新意的作品随时进行展评。
四、小组互评,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引导学生谈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小窍门和新方法,并进行技法交流。
组评:选出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大家评:说一说你喜欢的作品,理由是什么?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板书设计: 发现老房子的美
格局美、材质美、风格美
教后反思:
17.家乡的老房子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民居、建筑的一些特点与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建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与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
活动准备:
1、课前观察自己住的房子,并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2、收集各个地方不同建筑、民居的照片、图片、邮票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了解家乡房子的特点和变化
1、展示作品,了解家乡房子的特点
课前大家都观察了自己住的房子,并把它的样子画了下来。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2)在绘画、欣赏和评时的观察中,你觉得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小结:我们住的房子大多是楼房;也有的是平房,或者说砖瓦房,红红的瓦,白白的墙,这一切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外,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老房子,让我们去看一看。
2、通过比较,感知家乡房子的变化
(1)(出示制作的“老房子”课件)想一想:我们家乡有没有这样的老房子?你喜欢这样的老房子吗?它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
(2)同桌交流(可以结合课下搜集的照片或图片进行交流);
①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老房子?
②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3)全班交流。
生1:在我的老家农村见过这样的老房子,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历史久远。
生2:我也是在老家见过这样的老房子,觉得非常得好奇,回家总喜欢到那里去看看。
师小结。
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门前的石狮子,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古老、新奇。
二、同学们,我们知道江南水乡,让我们一起来画江南水乡的老房子——江南水乡。
A、讲解线条画
(1)勾画外轮廓形及比例。
(2)从主要部分入手。
(3)线条明确,有密变化。
(4)明暗对比强烈。
B、讲解色彩描绘的方法。
(1)在初步概括的线条画基础上作色,线条不要有明暗变化,只要线条明确。
(2)线条、色彩画分两种清淡,稍有色差及鲜灰变化。
(3)以色块为主的,线条只要框出结构即可,色块鲜明,对比强烈。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学习用线条描绘老房子的特征。 (1)遵循原则:整体——局部——整体 (2)讨论用线的方法:是自然曲线好,还是笔直的好?
2、色彩描绘方法。 (1)线条结合法。 (2)色块表现法。
3、小组讨论总结线、色描绘方法,并想一想自己适合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五、好的作品上台交流。
教学反思:
18.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应知:1、(1)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概况,对家乡某一方面的过去与现在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2)知道自己家乡的标志性景观,并能作简单介绍。
应会:(1)能用手绘小报、文字、绘画等形式综合表现家乡的变化。
(2)能够与同学合作,搜集、整理资料,进行采访、调查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搜集资料,走访调查家乡的历史与发展。
2.通过一至两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这一主题。
难点: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总结。
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从猿人到现代人的人类发展历史图片,引入“发展”的概念。
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提问:谁能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说一说家乡这几年哪些方面有了发展变化?
(3)小结:
我们亲眼见到的变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我们的家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观看并思考。
学生回答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变化,无论大小均可以说。
2.授新课。
(1)家乡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的了解。请各小组同学把本组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并按照各组问题卡上的内容进行讨论。
(2)“我把家乡的发展说一说”(小展示会)。
①家乡的胡同与现代街道的变化。
②城市与农村现代建筑
问题卡(课件):
③交通工具的变迁
问题卡(课件):
A.早期的交通工具
B.现代的交通工具
C.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
D.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3)家乡的这些变化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
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与本组题目相关的文字、图片、物品等资料进行交流,并按照本组问题卡上的内容加以讨论和整理。
各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认真倾听各组的发言。
其他组学生可进行补充。
3.把本组的题目用所学过的小报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
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文字抄写、文字排版、图片绘制等各项工作。
4.小结: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家乡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新城。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让我们去了解它更多的历史和发展吧,你会更加热爱它。
5.作业用班级或校级展览的形式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变化
A.早期的交通工具
B.现代的交通工具
C.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
教后反思:
19 河南汉画像石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汉画像石艺术,了解相关知识及基本表现形式;
2、了解部分汉画像石的艺术风貌、历史价值,培养自主分析、探讨的能力
3、结合历史等学科,了解相关文化背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理解、体验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判断、了解有关汉画像石的基本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影象资料等。
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我国汉画像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思路: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通过本课欣赏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汉画像石的产生、盛行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等,并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加深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艺术创造力的了解和认同,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的能力。
教学环节:
一、引导阶段:
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图文资料,结合历史课所学知识,对我国汉代社会的帝王、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进行大致描述,教师归纳。
2、分单元组学生进行分析及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欣赏评述。
二、发展阶段:
(一)从汉代历史和社会学角度看画像石。
展示有关画像石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学生欣赏图片资料,验证前面所讨论的汉代社会概况,分析画像石中的内容,感受画像石题材内容表现的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二)从画像石的题材内容看汉代社会。
继续展示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分组在欣赏的基础上对画像石所描绘的具体形象和情节进一步分析讨论,了解画像石产生的背景及其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故事等,以画像石为媒介进一步加深对汉代社会的理解与认识。
(三)更深一步对画像石、画像砖进行欣赏分析,转入对其所呈现出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的欣赏分析,感受其独特的美感和意味。结合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深理解,但不必介绍过多过深。
1、艺术语言:
平面镌刻、一线为主、线面结合。
2、表现手法:
阴线刻、阳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
欣赏教材图片,了解现代建筑装饰忠汉画像石造型元素的运用。
小组讨论分析图片所展示的建筑装饰物的仿画像石造型,说明哪些地方明显的突出了汉画像石的造型特点。
造型特点:线条细腻精致、形象简练概括、人物以体态传达表情。
三、课堂练习:
1、分析课本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画像石作品,说明自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尝试临摹汉画像石局部图形。
四、总结与拓展:
1、总结学生临摹情况,对临摹中突出画像石特点的同学予以表扬鼓励。
2、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继续搜集有关汉画像石的资料图片,多方面的了解画像石。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汉代画像石的发展历程,认识和学习画像石中的装饰纹样以及建筑装饰品德特点,更多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同时认识到中国艺术的博大。
20 清明上河图
课型:活动课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赏析,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3、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
〔能力目标〕
1、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
2、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德育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分析,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活动准备
1、老师准备《清明上河图》摹本一幅,并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认真阅读有关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课文内容,并收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两宋时期,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且成为两宋绘画的重要特点。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与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终于接轨,这说明了什么?通过今天的活动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宋代风俗画里举世周知的杰作,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课件显示:《清明上河图》摹本
〔学生交流搜集的信息〕
A组:介绍作者生平。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宋徽宗时的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京游学,后学绘画,是以反映城乡“市井小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B组:介绍作品概况。此画属绢本、长卷、水墨画。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共画了各类人物810多个,牲畜90多头,树木170多棵。集中反映了在清明节这一天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即今天开封)繁盛热闹的景象,展示了当时各阶层的生活风貌。
C组:介绍作品绘画技巧、布局。全画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共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象,第二段汴河码头,第三段是街市。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全面,这幅画卷从汴京城东水门外七里处的城郊画起,经过热闹的市区,一直画到西水门外的皇家花园金明池。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画到底画了什么?有些什么特点?让我们一同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吧!
〔赏析古画〕
出示课件:〔画面分三段逐断显示〕学生先观察、分析画面内容,教师补充。
生:市郊田野:画了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师: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阡陌纵横、田亩井然。路上人来人往,有的骑着马在悠闲地赏春踏青,有的则匆匆赶着牲口赶路,以谋生计。
生: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师:河面宽阔,几十艘货船散布其间,有的停泊在岸上,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一座巨型的木拱桥横跨在河上,宛若一道飞虹,将两岸街市相连,人们称它为“虹桥”。
生:街市画有酒楼茶肆、宅第店铺、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师:街市:城内街市交错纵横,房屋鳞次栉比,酒楼店铺百肆杂陈,招牌幡幌目不暇接,饮食百货应有尽有。
《清明上河图》通过这样三段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繁华。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内容丰富,技法精湛,画面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安排得当,笔画浑然一体,宛如一首宏伟而又和谐的交响乐。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为进一步去体验宋代都城的生活,咱们来个“北宋汴京游览见闻”大讨论吧!
〔探究问题〕
以宋代社会生活为课题,仔细观察、分析,可充分发挥想象,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表扬或鼓励,答案可多种多样。
①有人认为这幅图描绘的是清时时节的情况,所以称为《清明上河图》;也有人认为它因描绘汴京的清明坊而得名,或者是指当时政治清明的意思。你同意哪种意见?从图中找出证据来证明你的见解。
②《清明上河图》上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你能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吗?
③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动?古代居民的服饰、生活跟现在有何异同?
④从《清明上河图》能看出汴京是当时全国性的商品集散地吗?
〔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老师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要予以纠正。
同学们,此图作者用“鸟瞰法”来表现当年开封的繁华,汴河运输的忙碌,宋代房舍建筑的特征,各阶层的服饰,艺人的精彩表演,南方的船只、北方的各种车辆、西北的骆驼商队,各色店铺和酒楼瓦肆等,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有人说看了这幅画卷,“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其内容之丰富,描绘之真实,绘画技术之高超,又特别是作品的思想性,他表现了当时社会风俗、人民的生活面貌和劳动者的艰苦生涯,这是当时绝无仅有的。
请同学们把自己融入历史,选一定画面来配文,假设自己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以小故事、小品、人物对话等形式,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的历史陈迹,说明一种历史问题,反映一种历史现象,一定注意不能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表演〕
让我们随着同学们的表演,一起去感受当年汴京的繁华与喧闹。
活动评价
对学生在班级交流会中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评出优胜小组和最佳个人。
活动总结
(启发)请回顾,这节课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赏析,我们在画中看到了哪些东西?了解了哪些有关宋代生活的情况?
教师小结:堪称国粹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宋代开封城生动的历史画面,是世界艺术长廊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来收集历史信息,知道了历史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文字外,还可以是传说、绘画等。这节课上,我们运用了观察法收集历史信息,了解到宋代社会生活的有关情况,也了解了一些绘画的基本知识,初步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我们也为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而骄傲和自豪。
活动延伸
从辽宋夏金元社会风俗画中任选一幅,配写一段富有历史感的,饶有趣味的文字。
21 吴带当风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代美术品、画家、流派、观点等,以提高其艺术欣赏水平和分析理解能力,使所学的美术史知识应用于将来的美术教学工作或团体艺术交流活动,通过对古代作品的分析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综合分析比较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打好基础,并将所领悟到的表现方法与艺术形式应用于自己的绘画实践,以提高其表现能力和艺术品位。一、课次与重难点第一课:商周秦汉重点:青铜器与汉画。
难点:青铜器的铸造与汉画特点。第二课:汉画像石与画像砖重点:汉画石与汉画砖的内容。难点:形式与内容的分析。第三课:三国两晋
重点:顾恺之的作品与观点。难点:绘画典故解析。第四课:南北朝
重点:南朝绘画典故与北朝的敦煌壁画。难点:典故与敦煌壁画内容解析。第五课:隋唐
重点:阎立本重点:明初院体画与明四家。难点:作品内容与形式解析。
难点:作品解析。第六课:唐代绘画
重点:二李生平与作品、唐代壁画。
难点:青绿山水产生与发展、佛教壁画的内容解析。第七课:五代
重点:山水画四大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徐黄异体。难点:作品内容与形式分析。第八课:北宋山水(一)
重点:李成、范宽、许道宁作品。难点:作品构图与形式分析。第九课:北宋山水(二)
重点:郭熙、韩拙的三远、米氏云烟。难点:法则的分析与应用。第十课:北宋人物与花鸟。
重点:张择端、李公麟、宋徽宗作品难点:画面构图与技法分析第十一课:南宋
重点:四大家生平与作品、梁楷的佛教绘画。难点:山水画面形式的演变、画面内容分析。第十二课:元代山水
重点:赵孟頫、元四家生平与作品。难点: 赵孟頫的艺术观点与影响。第十三课:元代人物
重点:道教绘画。难点:作品内容解析。第十四课:明代(一)
重点:明初院体画与明四家。难点:作品内容与形式解析。第十五课:明代(二)
重点:青藤白杨、南陈北崔、仕女画发展。难点:典故解析、作品风格的演进。第十六课:明代(三)
重点:波臣派、十八描、董其昌观点、项圣谟、傅山。难点:流派解析第十七课:清代(一)
重点:四王、四僧、清六家、扬州八怪。难点:画面形式解析。第十八课:清代(二)
重点:清宫外籍画家、清代仕女画。难点:画面分析。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投射图片,并按图片顺序讲解。
第一课:商周秦汉
一、青铜器 1.饕餮纹
商代青铜器上特有的纹样。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恶兽,本性贪食,形1.武氏祠石刻主要是以象狰狞,神秘。其实纹样是由虎豹蛇等动物体态斑纹变形面来,也称2.东汉武氏祠及其石刻中表现忠勇英烈的内容。“兽面纹”。
2.西周与战国时青铜器区别
西周青铜器表面光滑,纹饰少,但有的铸(刻)有铭文(后世称金文)外形规整的曲线筒洁而单纯。如《于鼎》《毛公鼎》等。
战国时造型与纹样多表现具体物象,《青铜犀牛》《连盏树形灯》《莲鹤方壶》纹样《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纹壶》。
二、文献绘事与西汉
1.春秋战国代的绘画故事有“画荚”、“鲁班画蠡”、“画犬马难鬼魅易”、
“敬君画妻”等。
2.秦代的传世建筑是《长城》,雕塑是《兵马俑》。 T3.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T4.洛阳王成公园壁画
5.霍去病墓前雕刻是西汉时作品,有《马踏匈奴》、《卧虎》、《跃马》等。 6.汉代镀金铜器《长信宫灯》
整个造型为一宫女持灯状,即是工艺品,也是雕塑品,为西汉作品,出土于河北满城窦绾墓(窦绾中山靖王刘胜妻)。该灯通体鎏金,整个灯可以拆卸。灯罩可开合,以调整光照宽度,灯盘上的短柄可调照射方向,宫女的手臂是通烟前与头、身体都能拆卸、清洗,“宫女”体内能使烟尘容纳,,以保持室内清洁。宫女疲备而小心的样子,表现得非常传神。
7.汉代绘画特点
物象之间无远近差别,人物多一致横线排列,间距较均等。很少有重叠即相互遮挡,主次关系多采取“主大次小”的原则。人物正侧角度较多。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西汉),东汉有和林戈尔墓壁画《歌舞画戏图》还有画像石和画像砖多具有这些特点:。
第二课:汉画像石与画像砖
1.忠、孝内容为主的。
武氏祠在山东济宁嘉祥县紫云山,为东汉桓帝时作品,石刻出自“良匠卫改”之手,该祠元至正时被洪水淹没于地下,清乾隆时钱塘人黄易在济宁做官将其挖掘。石祠分武梁祠、武开明祠(梁弟)武斑祠(开明子)、武荣祠(开明子)。表现忠勇英烈内容有《曹沫劫齐桓公》(鲁庄公、管仲)、《专诸刺王僚》(诸樊、公子光、余祭、夷昧、僚、季子杞)、《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樊於期、秦舞阳、夏无且)、《要离刺庆忌》(吴王蓋闾、吴子胥)、《豫让刺襄子》(晋国智伯、赵王)。武斑祠《提弥明踢獒犬》(晋灵公)。《王陵母》项羽,武荣祠(《管仲鲍叔》齐襄公堂弟公孙无知杀主自立,雍林杀无知,襄公弟公子小白鲍叔牙辅佐逃营国,襄弟公子纠、管仲、鲁国)。前石阙:《周公辅成王》(武王姬发、姬诵13岁)周公旦王弟、武王堂弟管叔、蔡叔、商讨王子、武庚)。
2.山东武氏祠中表现孝子故事的作品
简述汉代武氏祠画像石中表现孝子和烈女的内容。在山东嘉祥县。武梁、武开明(梁弟)、武斑(开明子)、武荣(开明子)四祠。①孝子内容有:《曾母投杼》曾参父曾点。《闵子骞失棰》山岽曲阜人,“若休后母将是两寒子也。”《老莱子娱亲》周时楚国人。《丁兰刻木》汉代《柏榆受笞》韩汉梁国人②烈女内容:有:《秋胡戏妻》《梁节娃娣》齐攻鲁、抢大而檐小、“大者妾夫兄之子”、齐退兵。《京师节女》梁高行,持镜割鼻拒梁王。《钟离春与齐宣王》无盐丑女。 T4.河南南阳汉画馆《聂政刺韩王》侠累、齐国、严仲子 5.四川发现的汉代画像砖主要以农耕、渔猎为主。
3.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等。
4.顾恺之三绝:才绝《筝赋》、《观沧赋》。画绝(默写邻女肖像、瓦棺寺画维摩洁) 。痴绝(桓玄盗画、柳叶隐身、谢瞻应诗) 。
著《画云台山记》其中《魏晋胜流画赞》“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千想妙得也”。传神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5.戴逵:字安道,戏写郑玄碑,求学于范宣,共画南都赋,作无量寿佛三年而成
6.六朝三杰:指东晋时的顾恺之、南朝宋国的陆探微、梁国张僧繇。有道:“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7.南朝宋国:宗 炳《山水序》成都《弋射收获画像砖》《煮盐图》
《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一个主题《不能忘记的屈 辱》中的第三个话题, 教材以数字和事例说明侵略的血腥及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根据让学生“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这一课程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材编排“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主线串联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的基本思路,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血腥历史及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的屈辱与苦难,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及强国之志。在这一节课中, 我认为通过直击“30多万遇难者”这个点, 剥离出“30多万”这个群体概念背后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从而挖掘出“30多万”这个数字背后所隐含的遇难者人数的多、被杀害对象的无辜、日军杀人手段的残忍这三个层次, 引导学生认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 引发学生共鸣。
如“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教学片段:
体验一:了解日本侵略军屠杀的人数之多。
引入课题后, 教师出示一张图———
师:这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一面墙壁。在这面墙壁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怒目圆睁的头颅, 张大的嘴巴似乎在呐喊。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一串数字, 是30多万。
师:这面墙壁上这个怒目圆睁的头颅、这个冰冷的数字, 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在告诉我们, 在南京大屠杀中, 有30多万个遇难者。
师 (加重语气) :是呀, 仅仅在南京这一场大屠杀中, 就有“30多万”个遇难者。孩子们, 是30多万哪! 你们能想象一下, 这30多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没有人举手。 (学生回答不出来)
“30多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是这个教学环节的一个“主问题”。但也许是我所提的这个问题过于统笼、过于抽象, 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 立即调整思路, 换了一个方式提问。
师:我们这个学校有2000多名学生吧, 平时大家在操场上做操, 感觉怎么样? 挤吗?
生:很挤。如果站在二楼看大家做操, 那就是密密麻麻的。
师追问:估算一下, 这30多万人, 是我们学校人数的几倍呀?
生:有100多倍吧。
师再追问:这30多万人, 是我们这所学校生数的100多倍。想象一下, 如果30多万人集合在天安门广场上, 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我学过《开国大典》, 课文说参加典礼的群众也有30多万人, 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这么多人挤在一起是人山人海。
生:教材里还说, 这30多万人的游行队伍分成两队出发, 要走好几个小时才能走出会场呢。
师:是呀, 30多万人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哪。这30多万人在那70多年前, 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哪, 可是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屠城之后,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此消失了。
师:孩子们, 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 请看课件:
在这场惨无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 共有30多万人死在日军的屠刀下!
如果让这些死难者手牵着手, 可以从南京一直延伸到苏州, 长度达200英里。
所有死难者身上的血液重达1200吨, 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
此时的追问, 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 为解决“主问题”服务。理解“30多万人”这一个抽象的群体概念中所蕴含的人数之多就是这一个环节的“主问题”。在学生卡壳的情况下, 教师应立即调整思路,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追问“这30多万人, 是我们这所学校学生数的几倍”, 在学生对这个庞大、抽象的数字有一个较为感性的理解与认识以后, 又抛出“天安门广场”这个场景, 再次追问“30多万人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情景”,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五年级所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里关于“30多万与会群众”壮观场面的描写, 从而比较直观地理解日本侵略军所屠杀的人之多、南京大屠杀屠城之惨烈。这样的追问设 计, 就是紧紧围绕主问题并为解决主问题服务,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体验二:了解惨死在屠刀下的30多万是哪些人。
师:请大家联系你们所搜集到的材料、看过的电视剧、读过的文章、百度到的图片, 想一想:这30多万人是谁呀? 他们都是谁呀?
学生交流。
生:在这些人中, 有被俘的中国军警人员、有官兵、有市民。
生:课文里说“南京超过30多万军民先后被杀害”, 所以这是一些官兵和居民。
“这30多万人是谁”是这一个教学环节的主问题。此时, 学生的回答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是基于文字表面的, 仅限于他们从课本上得到的信息, 并没有真正理解“30多万军民”数字下这些遇难者具体的身份信息, 未认识到简短的文字叙述下面那些个体生命的存在。他们的体验还是很肤浅的。我继续追问:
师:这军民里面都有谁呀? 他们是些什么人?
生:这些人当中有年老的工人、有农民、有商人、有教师、还有学生。
生:我搜集到的资料里是说日军如何残杀小孩子的。有一个小男孩被日军抓去灌自来水取乐, 一直灌到肚子滚圆。然后日军当着孩子父母的面, 像踩皮球似的把孩子的肚子踩破。这些人中, 就有被杀害的小孩子。
生:还有逃难来的难民, 有无辜的村民。
生:我百度到一张图片, 一个孩子就挂在日军的刺刀上。在这一些人中, 就有孕妇、有咿呀学语的婴儿, 也有这些尚在母亲肚子里的胎儿。
生:课文里戎秀英老人控诉, 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妹妹都被日军打死了。日军杀死的都是一些手无寸铁的老人、孩子。
师:这些人都是无辜的受害者!
“重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品德与社会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搜集到大量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信息资料, 难的是对现有资料的加工与有机整合。此时教师“这军民里面都有谁呀? 他们是些什么人”的追问,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帮助他们围绕问题就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思考, 丰富学生的感知, 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所以在交流肤浅处追问, 能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在高层次继续思考, 这样的追问是为突出重点服务的,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体验三:了解日本侵略者屠杀手段的残忍。
师:在这些人中有老弱妇孺。他们有的是年老的居民, 有的是可爱的孩子, 还有的是血气方刚的年轻军人……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命呀, 可现在他们变成了……
师停顿了一下, 追问:变成了什么?
生 (呈现图片) :我搜索到的这一张图, 图上是日本侵略者把遇难者的头颅摆在一起, 而他们就在这些头颅后面合影。所以, 这些活生生的生命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惨不忍睹的头颅。
学生哽咽, 教室空气似乎凝固。
师:这些侵略者, 杀完人后, 竟然把头颅摆在一起照相, 这说明他们是以杀人为乐, 以杀人为豪。这真是一群———
生:一群没有人性的禽兽!
师:在侵略者血淋淋的屠刀下, 这些鲜活的生命转眼成了一个又一个恐怖的头颅, 看着这些头颅,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不甘与恐惧。此外, 他们还变成了什么?
生:他们变成了缺头缺胳膊缺腿的残骸余骨。
生:他们变成了一具具血淋淋的尸体。
生: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调查报告, 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 约19万人, 被零散屠杀的约有15万人, 这些死难者人数太多了, 多得数也数不过来。所以他们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数字。
师:这些无辜的受害者, 这些鲜活的生命转眼逝去, 只给亲人留下永远抚平不了的伤痛。
通过“他们变成了什么”的追问, 战争的创伤被逐渐揭开, 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相, 也在被逐步还原。通过教师的追问, 再一次告诉学生, 遇难者是无辜的。通过追问, 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 呈现出“30多万遇难者”遇难后的惨状, 强烈谴责日军以杀人为乐的兽行。这样的追问编织起一个强大的气场, 震撼学生的心灵, 这样的追问是为突破难点服务的,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师:那么他们是怎么被杀的?
生1:我从电视上看到日本侵略者还常常把无辜的村民抓去活埋,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就有一个“万人坑”。
生2:有的村民被他们浑身浇上油, 点火烧死。而日本侵略者却在一旁哈哈大笑。
生3:他们有的是被当做活靶子射杀的。
生4:有的是机枪扫射的、被集体枪杀的。
生5:有些战俘被拉去注射含有鼠疫、疟疾病菌的血清。当他们濒临死亡时, 就解剖他们。这是一个原日军731细菌部队的士兵在为中国受害者出庭作证时所说的。
生6:这些死难者中, 有的是被刀劈死的, 有的是被鬼子强奸后杀死的。
生7:我找到一张图片, 是一个孕妇被侵略者挑开了肚子, 她的孩子就挂在刺刀上……
师:日军杀人手段之残忍, 令人发指。那么, 这一群无辜的村民, 放下武器的战俘, 他们又为什么被杀?
生1:他们把我们中国人当实验白鼠, 称为“马路大”。很多战俘不是被集体枪杀, 就是被送到731细菌部队, 被注射细菌折磨而死。
生2:我搜集到一段资料, 说两个日本兵举行杀人比赛, 看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杀满一百五十个中国人。他们看见中国人, 不论男女老幼举刀就杀。比赛结果是一个杀了105人, 一个杀了106人。这两个野兽一个叫向进敏明, 一个叫野田毅。他们是把杀人当做游戏, 以杀人为乐。
生3:他们还喜欢往人的身上浇上煤油, 活活把人烧死, 说这是“点天灯”, 然后他们看着身上着火的人惨叫乱窜, 他们却非常开心地大笑。
师:他们是把杀人当游戏呀。我们中国人的命在这侵略者的面前轻如毫毛!
生:日本侵略者说, 中国人连猪都不如, 因为猪肉还可以吃。
……
师: 侵略者蔑视我们中国人, 把我们中国人当做实验白鼠, 任意宰杀。他们在我们中国犯下了滔天罪恶! 杀人手段令人发指! 不管是哪国人, 都知道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 灭绝人性”! 他们是一群———
生:他们是一群禽兽, 不, 他们是禽兽不如!
师追问: 为什么? 为什么这群禽兽敢在我们中国大地撒野、横行?
生:当时我们中国太贫穷太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
师:是呀, “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贫穷积弱的国家的百姓连生存权都没有, 还怎么能谈得上尊严?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 感受和体验。此处的追问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追问, 把这些遇难者一个一个地剥离出来, 还原他们遇难时的情形。在追问中, 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心灵上无法抚平的创伤;在追问中, 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被杀害者的无辜及日军杀人手段的残忍; 在追问中, 进一步感受到什么叫做“惨无人道、灭绝人性”;在追问中, 激发出爱国之心与强国之志, 体验不断加深, 情感不断升华。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教师出示“南京炼狱图”。
师:孩子们, 这是一幅“南京炼狱图”, 从图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表示看到了侵略者举着血淋淋的屠刀在狂笑、堆积如山的尸体、头颅随地打滚、鲜血染红了土地、可怜的宝宝绝望地哭泣、悲愤的僧人还在不停地搬运尸体……
师:这就是南京大屠杀! 日军在南京城里烧杀淫掠, 无所不为。整整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呀, 大火连天, 几天不熄, 无数的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 大街小巷都横陈着被害者的尸体! 这就是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震惊世界的滔天罪恶“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血腥的日子, 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日子, 一个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怀的日子! 30多万中国人倒在了血泊中 , 南京城“江边流水尽为之赤 , 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南京城到处血流成河, 到处残垣断壁, 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
展示“南京炼狱图”, 给予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教师追问学生“从图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再一次直击“30多万”遇难者人数之多、被杀害对象的无辜、日军杀害手段的残忍这三个层次, 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悲怆与激愤。此时的追问, 再一次把学生的思维聚焦, 凸显主旨, 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目标明确画龙点睛,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师:周恩来总理说过, “可以原谅, 但是不可以忘却”, “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孩子们, 面对这些受难的同胞, 你想说些什么……
本着“简约教学”的理念, 在这一节课中, 我并没有准备大量影视资料, 而是紧扣教学目标, 利用一个数字两幅画, 设置三个“主问题”:“30多万人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他们都是谁”, “他们是怎么死的”, 然后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随机应变, 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将“主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相整合 , 用巧妙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 聚焦学生已有的认知, 引导学生理解南京大屠杀被杀害的人之多、遇难者之无辜及日军杀人手段之残忍, 层层推进, 带着学生穿过历史的隧道, 走近历史真相。在追问中, 学生认识到侵略者的残酷本性; 在追问中, 学生碰撞信息交流情感, 知道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在追问中, 学生从内心深处激起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在追问中, 学生懂得“不能忘记过去”、“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巧妙追问,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被引向纵深。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追问是为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服务的。要追问有效, 教师就要深入解读教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置“主问题”, 然后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紧扣“主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开拓学生思路, 激活学生思维。有效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与灵活的教学机智, 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把握好追问的契机, 在关键点上有效追问, 就能演绎精彩课堂, 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从而让品德课堂教学魅力无限, 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岭南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岭南版小学三年级美术09-20
一年级美术教案岭南版12-11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岭南版)11-21
美术教案岭南版12-04
岭南小学美术教案06-11
岭南美术教学计划07-14
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10-16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案汇总12-02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