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预防处理条例(精选7篇)
发布时间:2017-04-7 访问次数为:24次 作者: 责编:郑菁
(2017年3月30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医疗纠纷预防 第三章 医疗纠纷处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纠纷解决途径
第三节 医疗鉴定 第四章 医疗风险分担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与规范处理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处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断、治疗、护理等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
第三条 医疗纠纷预防应当坚持全面、系统、综合的工作方针。医疗纠纷处理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的领导,将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协调解决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履行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执业行为的监督管理职责,督促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维护医疗场所的治安秩序,加强对医疗机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查处涉医违法犯罪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促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监督管理,做好医疗纠纷中争议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检验工作,对有关质量问题依法予以处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民政、信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的相关工作。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责任保险业务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卫生计生行政等部门、医疗机构和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医疗卫生常识,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医疗风险,倡导文明、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
新闻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第二章 医疗纠纷预防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第八条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制度、激励机制和约谈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督促、指导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医患协商沟通机制。
第九条 医院协会、医师协会等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弘扬医德医风,协助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医疗质量评估、控制工作,引导和促进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评估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规范执行情况,分析和反馈医疗质量信息,对医疗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并评估干预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具体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执行药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规定,全面实行价格公示、费用结算清单等制度;使用特殊药品或者医疗器械,应当事先征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同意,急救需要除外。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投诉管理制度,明确咨询、投诉管理部门,设置专门场所,配备专(兼)职人员,接受患者及其近亲属的咨询和投诉,及时解答和处理有关问题。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以及诊疗规范、专业技能、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二)向患者如实告知病情、医疗措施、医疗费用等情况,并及时解答其咨询;不宜向患者告知的,应当如实告知其近亲属。
(三)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四)按照规定书写病历并妥善保管;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六小时内据实补记,并注明补记时间、补记人。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治疗;
(二)违法违规使用诊疗技术、药物或者医疗器械;
(三)篡改、伪造、隐匿、销毁、丢弃病历资料;
(四)接受患者及其近亲属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五)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六条 患者及其近亲属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医疗机构相关管理制度,尊重医务人员;
(二)如实向医务人员陈述病情病史;
(三)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
(四)按照规定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五)遵从医疗机构按照有关规定作出的要求患者转诊或者出院的安排;
(六)按照规定支付医疗费用;
(七)对医疗行为有异议的,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意见和诉求。
患者及其近亲属不得强行要求医疗机构实施超出其执业范围或者救治能力的医疗行为。
第十七条 患者有权查阅、复制其病历资料,包括住院志(入院记录)、体温单、医嘱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及麻醉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账单以及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可以查阅、复制的其他病历资料。患者死亡或者无法自主表达意愿的,其近亲属有权查阅、复制其病历资料。
第十八条 根据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要求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制服务;病历资料尚未完成的,可以对已完成的病历资料先行复制,在医务人员按照规定完成病历资料后,再对新完成部分进行复制。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方人员在场。医疗机构应当在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患方要求开列复制病历资料清单的,医疗机构应当开列清单,由医患双方盖章或者签名后各执一份。对同一病历资料,医疗机构一般只对患方提供一次复制服务。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应当督促、指导医疗机构依法设置或者明确治安保卫机构,配备治安保卫人员,完善安全防范制度,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建立信息共享、风险排查和突发事件快速处置机制。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诊疗场所的治安巡查,根据需要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内设立警务室。
第三章 医疗纠纷处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纠纷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机制,制定重大医疗纠纷处理预案。
重大医疗纠纷处理预案应当报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
第二十一条 发生医疗纠纷的,医务人员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立即向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有关情况如实向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
第二十二条 发生重大医疗纠纷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对社会关注的重大医疗纠纷,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社会通报有关情况。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到重大医疗纠纷报告后,应当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必要时派员进行现场指导和协调,引导医患双方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第二十三条 医疗纠纷发生后,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采取初步处置措施:
(一)安排处理医疗纠纷的工作人员接待患方,听取意见;
(二)告知患方处理医疗纠纷的途径;
(三)根据需要组织专家讨论并及时将讨论意见告知患方;
(四)按照规定与患方共同对疑似引起不良后果的现场实物及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病历资料进行封存和启封,妥善保管封存的实物及病历资料;
(五)不能确定患者死因、责任或者医患双方对死因、责任有异议的,告知患方可以通过尸检、医疗损害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明确死因、责任。
第二十四条 医患双方对患者死亡未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四十八小时内由具备资质的尸检机构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七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医患双方可以邀请法医病理学人员或者委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
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者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拒绝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十五条 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通知患方,告知遗体处置规定,协助患方将遗体移送太平间、殡仪馆。遗体在病房、监护室等诊疗场所停放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小时,在太平间停放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患方违反遗体处置规定,不听劝告的,医疗机构在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后,可以通知殡仪馆接收遗体。
殡仪馆接到医疗机构通知后,应当安排车辆和人员到达现场,按照规定办理接收遗体手续,并移送遗体到殡仪馆。
第二十六条 患者及其近亲属等人员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侮辱、诽谤、威胁、追逐、拦截医务人员,故意伤害医务人员,或者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
(二)冲击或者占据医疗机构的诊疗、办公场所,封堵医疗机构通道;
(三)在医疗机构内拉横幅、设灵堂、摆花圈、焚香烧纸、散发传单、张贴大小字报等;
(四)盗窃、抢夺病历资料、档案,损毁医疗器械或者其他医疗设施;
(五)携带枪支、弹药、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或者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进入医疗机构;
(六)将遗体停放在太平间以外的公共场所,或者阻挠将遗体移放太平间、殡仪馆;
(七)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或者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所列行为的,医疗机构治安保卫人员应当予以制止,并及时报警。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置:
(一)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
(二)开展教育疏导,制止过激行为,维护现场秩序;
(三)对扰乱医疗秩序,经劝说、警告无效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并将涉嫌违法犯罪的人员带离现场调查处理;
(四)对故意伤害医务人员或者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应当及时制止,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五)依法查处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十八条 县(市、区)设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依法独立调解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根据所辖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及其就诊人数等情况,聘任相应数量的专职和兼职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应当具有相应的法学、医学等专业知识。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不得收取费用,其工作场所保障、工作经费、补助经费、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聘用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二十九条 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法学、医学等专家咨询组织,为医疗纠纷调解提供专业咨询。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建立医疗纠纷调处服务平台,集中提供医疗纠纷调解、理赔等服务。
第三十一条 患者及其近亲属所在单位以及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医疗纠纷的处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参与医疗纠纷处理的人员应当对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予以保密。
第二节 纠纷解决途径
第三十三条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患方认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可以选择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医疗机构自行协商;
(二)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
第三十四条 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一)在医疗机构设立的专门场所或者双方同意的其他场所进行协商;
(二)双方参加协商的人数均不超过三人,并相互表明身份,受委托的应当出示委托书;
(三)理性、文明表达意见,平等、充分协商,公平、合理解决纠纷;
(四)协商一致的,制作、签署书面和解协议。
医疗纠纷索赔金额二万元以上的,公立医疗机构不得自行协商处理。
第三十五条 医患双方不愿自行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纠纷与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无关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医患双方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是否存在过错致使患者受到损害有争议,患方索赔金额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组织专家咨询,或者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疗损害鉴定;索赔金额十万元以上的,应当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疗损害鉴定。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的其他程序、调解协议的效力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江苏省人民调解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医患双方协商、调解不成,或者就和解、调解协议的内容、履行发生争议的,患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患方当事人也可以在医疗纠纷发生后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七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患方可以申请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进行行政处理。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事故争议进行行政处理的程序,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医患双方可以申请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就损害赔偿进行调解;一方不同意调解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不予调解。
第三节 医疗鉴定
第三十八条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过程中,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
医疗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其他程序、规范,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省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是否存在过错致使患者受到损害有争议的,医患双方在自行协商、人民调解等纠纷解决过程中可以共同委托医疗损害鉴定;在医疗纠纷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委托医疗损害鉴定。
第四十条 省、设区的市医学会和具有相应业务范围的司法鉴定机构(以下统称医疗损害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医疗损害鉴定。
各医疗损害鉴定机构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医疗损害鉴定机构接受委托从事医疗损害鉴定,不受地域范围的限制。
第四十一条 医患双方可以协商选择也可以随机选择医疗损害鉴定机构。在人民调解过程中,医患双方对选择医疗损害鉴定机构协商不一致或者双方都要求随机选择的,应当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进行随机选择。
医疗纠纷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决定委托进行医疗损害鉴定的,医疗损害鉴定机构的选择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不实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的首次鉴定、再次鉴定制度。当事人对医学会出具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新鉴定。医学会出具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应当加盖医学会医疗损害鉴定专用章,并由专家组成员签名。
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的其他程序、规范,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省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医疗损害鉴定,鉴定人应当组织召开听证会,听取医患双方的陈述。听证会应当有不少于三名具有临床二级学科分类相关专业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邀请的专家应当出具评议意见并签名,由司法鉴定机构存入鉴定档案。
第四十四条 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省司法行政部门组建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医疗损害鉴定机构应当邀请专家库中的专家参与鉴定;专家库中的专家不能满足需要的,可以邀请其他符合条件的专家参与鉴定。
第四十五条 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疗损害鉴定的,鉴定费用除医疗机构愿意先行全额支付外,由双方各自预先支付一半。
医疗纠纷诉讼过程中委托医疗损害鉴定的费用负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 医疗纠纷诉讼过程中,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出庭作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医疗纠纷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对医学会出具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有异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参与鉴定的有关专家有必要出庭的,有关专家应当出庭作证;有关专家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书面答复当事人的质询。经人民法院同意,有关专家可以通过视频、音频传输技术等远程在线方式出庭作证。
人民法院可以对出庭作证的专家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保护性措施。
第四十七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鉴定人、参与鉴定的专家出庭作证期间提供必要的人身保护。
鉴定人、参与鉴定的专家因出庭而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由人民法院按照相关人员的费用标准代为收取并支付给医疗损害鉴定机构。
第四十八条 医疗损害鉴定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省司法行政部门、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
第四章 医疗风险分担
第四十九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征求公立医疗机构意见后,选择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或者医疗风险互助金制度,建立适应本地区实际需要的统一的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责任风险分担制度。
第五十条 公立医疗机构应当参加所在地人民政府建立的医疗责任风险分担制度。
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参加所在地人民政府建立的医疗责任风险分担制度。非公立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风险分担制度,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政策。
第五十一条 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医疗机构应当与承保机构签订保险合同明确具体权利义务,并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向承保机构支付保险费,保险费按照规定计入成本。
第五十二条 医疗纠纷发生后,投保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医疗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通报,承保机构应当及时派出人员参与医疗纠纷的处理。需要保险理赔的,医疗机构应当如实向承保机构提供医疗纠纷的有关情况。
承保机构应当依据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达成的和解协议、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人民法院生效调解书或者判决书,在保险合同约定的责任范围内及时履行赔偿保险金义务。
第五十三条 推行医疗风险互助金制度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研究拟订医疗风险互助金制度方案和医疗风险互助金缴纳、使用和管理办法,征求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意见,并经专家论证后,提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二)医疗风险互助金由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协会或者其他专业组织(以下统称互助金管理机构)管理;
(三)医疗风险互助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保障适度、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四)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医疗风险互助金缴纳、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
(五)审计机关依法对医疗风险互助金的财务收支定期进行审计监督;
(六)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疗风险互助金缴纳、使用和管理办法,向互助金管理机构缴纳互助金,互助金按照规定计入成本。
第五十四条 互助金管理机构应当依据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达成的和解协议、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人民法院生效调解书或者判决书,按照医疗风险互助金缴纳、使用和管理办法及时理赔、支付赔偿金。
第五十五条 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各类医疗、疾病保险险种。鼓励保险机构对高风险科室、高风险手术、高风险治疗开设医疗意外险。
鼓励医疗机构就其财产、人员等向医疗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综合性投保,承保机构提供综合保险保障和风险管理方案,促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鼓励医务人员参加职业责任保险。鼓励患者参加医疗意外保险。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患者按照规定及时给予救助。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对家庭困难的患者给予帮助。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的;
(二)未制定重大医疗纠纷处理预案,或者重大医疗纠纷处理预案未报送备案的;
(三)未按照规定报告重大医疗纠纷的;
(四)拒绝患方查阅或者复制病历资料要求的;
(五)未按照规定封存、保管和启封现场实物和相关病历资料的;
(六)违反尸检、遗体处置规定的。
第五十八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治疗的;
(二)违法违规使用诊疗技术、药物或者医疗器械的;
(三)篡改、伪造、隐匿、销毁、丢弃病历资料的;
(四)接受患者及其近亲属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造成医疗事故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患者及其近亲属等人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应当将其受到行政处罚或者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提供给相关部门,记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第六十条 人民调解员在医疗纠纷调解工作中违反人民调解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解聘。
第六十一条 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人员、参加医疗损害鉴定的有关专家、司法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有关部门依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司法鉴定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 医疗责任保险承保机构未及时履行赔偿保险金义务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并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保险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医疗风险互助金管理机构不按照规定及时理赔,以及互助金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医疗风险互助金使用、管理规定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三条 医疗纠纷发生后,新闻媒体作失实报道,或者网络用户发布虚假信息,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六十四条 卫生计生行政、司法行政、民政等部门和公安机关、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医疗纠纷处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1 学习《条例》的必要性
自《条例》颁布执行之日起,全国各地卫生部门掀起了学习《条例》的高潮,培训班、研讨班等比比皆是,参加学习班的人员,从上到医疗机构的领导负责人,科室负责人,下到普通医务人员。通过《条例》的学习,结合实践工作中亲身感受,经过周密的思考,同行们共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了解医疗事故的构成,由此做到如何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规范行医,按规程操作医疗技术,及时认真书写医疗文书,同时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避免非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为确保安静和谐的医疗工作秩序而努力,为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而学习,为实行新的举证倒置时刻准备着,准备的同时恰好是预防医疗事故的重要一步。做到学《条例》,懂《条例》,做一名悍卫法律的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2 防范医疗事故应从源头抓起
那么如何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不仅是现在在职医务人员所思考及面临的问题,从医务人员的来源的角度上讲,也是医学院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医务人员在医学院校修满理论课后,进行长达一年的生产实习,这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是铺垫未来事业成功之路的基石,在其将来的工作中起到指导作用。我们医学教育者要为临床工作培养医务人员,医疗事故的行为主体是医务人员,那么在医务人员还未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我们医学教育者提前将《条例》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形成一个不论哪种行业都有其法律规范,一切工作均要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的保障下,我们的事业才能顺利发展。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医疗事故的责任主体以年轻的医务人员为主,而且比例逐年增高。这说明刚刚步入临床工作的年轻医务人员他们是发生医疗事故的高危人群,因为他们有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知识缺乏,防范医疗事故意识淡薄,临床经验不足,粗心大意,侥幸心理强,就像古语说的那样"初生牛犊不怕虎,长出角来反怕羊。"还有年轻的医务工作人员还没来得及重视防范医疗事故或学习,事故已经悄然地"光顾"了。在新时代的医疗事业的发展,迎刃产生的一些法律问题,在新颁布的《条例》中都已涵盖,所以,为预防医疗事故,在教学当中就要将《条例》中的内容渗透于教学当中,为即将走向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打好"预防针"。
3 强调《条例》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认真回顾过去的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医轻文,重事轻法,重才轻德等,面对全国上下各医疗机构的学习《条例》之势非常高涨,我们医学教学机构不能无动于衷,静下心来思考,我们能为防范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做些什么?要防患于源头,在医学生未走入临床工作之前打好理论基础知识,意识到教学的薄弱,及时加强,改进教学措施,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医学教育要先于临床工作,服务于临床工作。作为医学教育者我们要先吃透《条例》的每一条,在讲课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教学当中,例如:妇产科教学中,在分娩机转讲解时,强调保护好会阴,防止出现会阴Ⅲ度裂伤(四级医疗事故)。外科教学中,在手术步骤的授课中,术毕要清查器械、纱布无误后方可关腹,否则若将器械或纱布遗留在体腔内即造成医疗事故,等等。为此,我们医学教育者必须把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务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竭尽全力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学工作技能,又懂得相关法律,善于言表,能与患者进行沟通,书写医疗文书规范,医德高尚的新时代医务人员。医学教育者要把即将步入临床的医学才子培养成"初生牛犊就怕虎,长出角来还怕虎"的高度警惕,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的医务人员。这样我们医学教育者才真正为防范、减少医疗事故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自2002年9月1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来,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中掀起了学习《条例》的高潮,《条例》是关系到医患双方的利益,是维护良好就医环境的重要法规。我们医学教学单位不能视《条例》无动于衷。静下心来思考,我们能为防范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做些什么呢?防患于源头,在医学生未走入临床工作之前首先打好"预防针"。将《条例》的有关知识点渗透于教学当中,与时俱进,改进教学,促进教学,医学教育要先于临床工作,培养出的医学生更加适应于临床工作,让医学教学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关键词】接种门诊;医疗废物;管理
【中图分类号】R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22-01
医疗废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2]。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我市医疗废物的处理采取了各医疗卫生单位统一暂存,隔日由襄阳市卫生局指定的定点的回收单位上门收取,集中销毁的运转程序。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的医疗废物做到了日产日清,同时也确保了医疗废物暂存不超过二天。
1 具体做法:
1.1科学的处置流程是基础 严格遵照医疗废物处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根据疾控中心门诊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就地毁形、集中暂存、统一销毁的医疗废物管理的工作流程,在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运行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1.1 就地毁形 接种门诊的医疗废物主要是预防接种后的针具和动物咬伤和折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在操作规程中,要求接种人员将使用后的注射器立即毁形,注射器放入专用医疗废物袋内、针头存放于利器盒。
1.1.2 集中暂存 门诊产生的垃圾主要为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经分类后,将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送环卫部门处理。对医疗废物,将毁形后的注射器及装有针头的利器盒分别放入黄色的专用塑料袋内进行有效的封口、消毒、过称、登记后,送中心医疗废物暂存处存放。
1.1.3 统一运送销毁 送中心暂存的医疗废物与中心医疗废物暂存处的专职人员交接后,由市卫生局指定的定点回收单位湖北中油优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门收取,集中销毁。
1.2 严格的质控手段是保障 对接种门诊的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指定专人进行管理,一月一轮换。其工作职责是收集接种门诊产生的医疗废物,按要求装袋、封口、消毒、过称、登记后送中心医疗废物暂存处存放,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督查各接种台医疗废物的处置情况,,如查看医疗废物是否毁形、利器盒的摆放位置是否合理,是否分类存放。接种使用注射器的数量与产生的医疗废物是否相符等。
1.3 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是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在医疗废物的处理过程中也是如此。为此,我们重视接种门诊工作人员的有关医疗废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学习,通过学习,使大家认识到,医疗废物管理不仅与接种门诊息息相关,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和谐和稳定。工作中要求大家注重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严格分类,医疗废物做到按要求毁形、装袋、封口、消毒、登记,认真检查包装容器是否无破损、渗液等情况,医疗废物是否按规定的路线运送,运送过程中是否有流失、泄漏,与暂存处的交接是否规范有记录等细节。
2 讨论
2.1 预防接种门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0-14岁的儿童,如不能妥善处理好医疗废物,一旦发生医源性感染,将会导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医疗废物的处置不可小视!
2.3 应加强对工作人员有关医疗废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工作中能得心应手。
2.4 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要严格分开;医疗废物必须就地进行毁形、分装,医疗废物中的锐器按要求放入利器盒,且与其他医疗废物分别装袋。在包装袋外明确标注医疗废物产生的单位、 产生时间、类别及重量,且认真做好交接。
2.5进行医疗废物毁形过程中,做好医务人员的自身保护,防止职业暴露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6-7.
一、单项选择题
1.护士申请延续注册的时间应为(B)。
A有效期届满前半年 B有效期届满前30日 C有效期届满后30日 D有效期届满后半年
2.针刺伤可以传播多种血源性传染病,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C)。
A 50% B 60% C 80% D 90% 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费用的支付原则(D)A 医疗机构支付 B 患方支付 C 提出医疗事故处理申请的一方支付
D 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不属于医疗事故的,由提出医疗事故处理申请的一方支付 4.以下属于医疗事故的是(C)
A 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
B 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 C 药物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后果 D 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 5.以下哪项不属于专科护士的职能(D)。A 提供某一领域的临床护理服务 B 开展专科领域的护理研究
C 对同业的护理人员提供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 D 对专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建议和指导
6.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C)级 A 二级 B 三级 C 四级 D 五级 7.对于患职业病的护士,应享受以下权利,但除外(D)。A 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B 诊疗、康复费用,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C 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的生活保障由用人单位承担
D 用人单位除负责患职业病护士的生活保障外,不负责其他经济损失,护士不得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8.以下法规性文件,法律效力最低的是(D)。
A 《护士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D《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9.属于医疗事故赔偿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B);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A 5年 B 6年 C 7年 D 8年 10.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A)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A 12小时 B 24小时 C 36小时 D 48小时
11.护士执业注册的有效期为(B)。
A 2年 B 5年 C 8年 D 10年 12.属于医疗事故赔偿的,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其陪护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A)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A 上一 B 本 C 下一 D 本季度 13.护士执业注册被撤销的含义是(C)。
A 是基于特定事实的出现,有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法定程序收回护士执业注册证书
B 不具备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条件而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由有关行政机关予以撤销
C 具备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条件,但因执业注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由有关行政机关予以撤销
D 护士取得执业注册后从事违法活动,行政机关依法予以撤销执业注册
14.专家鉴定组人数为单数,涉及的主要学科的专家一般不得少于鉴定组成员的(D)
A 三分之一 B 四分之一 C 三分之二 D 二分之一 15.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A)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材料。
A 5日内 B 10日内 C 15日内 D 20日内 16.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B)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
A 5日内 B 10日内 C 15日内 D 20日内 17.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情形的,应被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C)。A 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B 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未保存登记资料 C 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 D 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
18.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三级的暴露类型是指(D)。A.暴露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B.暴露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 C.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D.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19.对于医疗事故赔偿中的被扶养人生活费,对60岁以上的,不超过(C)。A 5年 B 10年 C 15年 D 20年 20.医疗事故分为(B)级,其中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属(B)级。A 四级;四级 B 四级;一级 C 三级;一级 D 三级;四级
21.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D)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A 故意 B 无过错 C 过错 D 过失 22.护士执业证书由以下哪个部门颁发(D)。A 中央人民政府 B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C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23.全国范围内的护士监督管理工作的负责部门是(C)。A 人事部
B 教育部
C 卫生部
D 监察部
24.发生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B)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A 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8小时 25.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鉴定组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责任程度分为(C)种。A 3 B 5 C 4 D 2 26.护士发现医师医嘱可能存在错误,但仍然执行错误医嘱,对病人造成严重后果,该后果的法律责任承担者是(C)。A 开写医嘱的医师
B 执行医嘱的护士 C 医师和护士共同承担
D 医师和护士无需承担责任 27.世界最早的专科护士开始于(A)。A 二十世纪初期
B 二十世纪30-40年代 C 二十世纪60年代
D 1991年
28.将“护士的沟通技巧及职业压力调试”作为培训内容的是以下哪个专科护士培训(C)。
A 器官移植专业护士
B 肿瘤专业护士 C 急诊护士
D 手术室护士 29.开具处方最长的有效期不得超过(B)。A 2天
B 3天
C 4天
D 5天
30.行政区域内护士执业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应由以下哪个部门建立(C)。
A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B 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C 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D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31.《护士条例》的根本宗旨是(B)。A 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B 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保障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 C 规范护理行为
D 保持护士队伍稳定
32.对于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应当颁发荣誉证书,我国目前对于护龄(A)年的护士颁发荣誉证书。A 20
B 25
C 30
D 35 33.内科医生王某,在春节探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位产妇临产,因车上无其他医务人员,王某遂协助产妇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因牵拉过度,导致新生儿左上肢臂丛神经损伤。王某行为的性质为(D)A属于违规操作,构成医疗事故 B 属于非法行医,不属医疗事故
C 属于超范围职业,构成医疗事故 D 属于见义勇为,不构成医疗事故
34.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进行尸检,并告知家属。尸检应在死后(C)以内;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
A 24小时 B 36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35.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C)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A 2小时 B 4小时 C 6小时 D 8小时 36.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向(B)提起诉讼 A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卫生行政部门 D仲裁机关
37.属于医疗事故赔偿的,当患者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其误工费按照(B)计算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38.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下列情形且逾期没有改正,可以暂停其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的是(D)。A 未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
B 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护士,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
C 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护士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D 允许未依照条例规定办理执业变更手续的护士在本机构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
39.关于申请护士执业注册,错误的是(D)。
A 申请人向拟执业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B 护士执业注册的受理期限为20个工作日 C 护士执业注册证书包含有效期信息 D 护士执业注册证书不包含护士执业地点信息
40.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向(B)提起诉讼 A 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 卫生行政部门 D 仲裁机关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规定的开展专业护士培训的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是(ACD)。A 手术室和肿瘤护理
B 供应室和感染控制 C 重症监护和急诊急救
D器官移植
2.关于注销护士执业注册,正确的说法是(ACD)。A 省级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规定予以注销 B 护士执业注册可以转让
C 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应当注销 D 护士执业注册被依法吊销,应当注销
3.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ABCD)
A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 B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 C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 D向患者提供咨询服务
4.医疗事故的赔偿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CD)。A医疗机构的等级和性质 B医疗事故等级
C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D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5.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家有下列哪些情形的应当回避?(ABCD)A是发生争议医院的医生 B是患者经治医生的亲属 C是患者的亲属 D曾经与患者发生过医疗纠纷 6.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有(ABCD)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A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
B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 C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 D手术及麻醉记录单、护理记录
7.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后,应当对(AB)进行审核。
A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 B鉴定程序 C鉴定结论是否正确 D鉴定依据 8.护士配备是否合理,有直接影响的是(ABC)。A 医院的工作质量 B 护理质量 C 患者安全 D 医院的经济效益 9.以下属于医疗废物的是(ABC)。
A 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 B传染病人的生活垃圾 C包扎伤口拆下的敷料 D 骨折病人的饮料瓶 10.关于医疗废物的运输,错误的说法是(ABC)。A 可以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B 可以在引用水源保护区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C 可以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 D 可以通过铁路运输医疗废物
11.以下不属于护士权利的是(ABD)。A 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 B 保护患者隐私
C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D 发现患者病情危急,立即通知医生
12.关于护士履行职责的条件保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D)。A 包括物化条件和非物化条件
B从事护理专业技术活动所必须的设施、设备、环境、物品等是物化条件
C 护士可承受的工作负荷是物化条件
D 工作中应当执行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是非物化条件 13.政府在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包括(ABC)。A 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 B 保障护士待遇 C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D 提升护士教育水平14.关于申请护士执业注册,正确的是(ABC)。
A 申请人向拟执业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B 护士执业注册的受理期限为20个工作日 C 护士执业注册证书包含有效期信息 D 护士执业注册证书不包含护士执业地点信息
15.政府在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包括(ABC)。A 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 B 保障护士待遇 C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D 提升护士教育水平
三、判断题
1.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2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2.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医疗事故争议经医患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医疗机构不需要将有关情况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4.医疗事故赔偿费用,实行一次性结算。(√)
5.医疗机构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或不配合相关调查,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应当承担医疗事故责任。(√)
6.有关胎儿死亡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被鉴定的主体是孕产妇和胎儿。(×)
7.在实践层面上,护理最根本的职业特征是人道主义精神。(√)8.对于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殴打护士或者故意伤害护士身体的人,可以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9.国家的根本法是民法。(×)
10.收到护士执业注册申请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5个工作日之内作出决定准予注册或不予注册。(×)11.对于初次发现允许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可以作出的决定是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12.受聘人员考入普通高等院校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1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由卫生部发布并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
14.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引起不良后果的,医院应及时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并将封存的病史及实物保存在医院。(×)15.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16.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依照相应条款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并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17.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也属于医疗事故。(×)
18.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要的材料,并积极配合调查。当事人任何一方不予配合,影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不予配合的一方承担责任。(√)19.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20.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1.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2.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23.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得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一条 为了及时调解、处理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保护权属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单位之间发生的土地山林水利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纠纷(以下简称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的调解、处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利权属纠纷是指水资源使用权纠纷和水利工程权属纠纷。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的调解、处理负总责。国土资源、林业、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负责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机构(以下简称调处机构)负责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工作,并负责人民政府交办的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案件调解、处理的具体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权限负责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的调解处理工作。
设区的市设立的管理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区域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工作。
第四条 调解、处理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先行调解、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经营管理、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林业、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设立的管理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定期排查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情况;对可能发生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矛盾激化,并向上级报告。
第六条 在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解决之前,权属纠纷当事人不得单方改变纠纷范围内的土地、山林、水利利用现状,不得毁坏农作物、经济作物、附着物和水利设施等,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权属纠纷当事人对争议土地、山林、水利的利用现状有异议的,由负责调解、处理的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调处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第七条 权属纠纷当事人以及其他人员不得利用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扰乱社会管理秩序,不得阻挠、妨碍权属纠纷调解、处理工作。
第二章 和解与调解
第八条 解决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应当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引导权属纠纷当事人互谅互让,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自行达成和解或者达成调解协议。
第九条 当事人可以向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组织权属纠纷当事人进行协商,做好疏导教育工作,促成和解或者达成调解协议。
乡镇人民政府及司法所对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工作应当给予指导帮助。
基层人民法院对于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十一条 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调解。
争议双方不在同一乡镇的,先受理调解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解,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处理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行政复议机关审理土地山林水利权属争议案件,应当先行调解,并将调解贯穿于受理、办理、决定全过程。
第十三条 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的程序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十四条 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应当制作和解协议书,和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后生效。
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之日起生效。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权属纠纷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第三章 确权管辖与处理
第十五条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土地权属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发生的土地权属纠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第十六条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权属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权属纠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第十七条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单位之间发生的水利工程权属纠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单位之间因水资源使用权引发的纠纷,权属纠纷当事人可以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水资源使用权纠纷的,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必须遵照执行。
第十八条 跨乡镇或者跨县行政区域的土地、山林和水利工程权属纠纷,由权属纠纷当事人各方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
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的土地、山林和水利工程权属纠纷,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处理或者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定处理机关处理。
上级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的,可以直接处理下级人民政府有权处理的权属纠纷。
第十九条 申请确权处理,应当提交申请书。申请书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及对方权属纠纷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所、联系方式,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土地、山林和水利工程权属争议地点、区域的四至范围、面积;
(三)对土地、山林和水利工程权属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证据和理由。
当事人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受理机关记入笔录。
第二十条 申请确权处理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能够证明权属归属的有关证明材料;
(二)权属争议四至范围及利用现状;
(三)请求确定权属的界线图。
第二十一条 土地、山林和水利工程权属纠纷申请提交后,处理机关发现不符合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的,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后的五日内告知申请人补正。
补正通知应当载明需要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申请人放弃申请。
第二十二条 土地、山林和水利工程权属纠纷的确权处理申请,经审查符合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二十三条 受理确权处理申请后,经审查,发现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裁定驳回其申请。
申请人的确权申请被裁定驳回后,有新的证据主张其权属的,可以重新提出确权申请。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受理土地、山林和水利工程权属纠纷确权处理申请后,应当通知先行调解该案的有关单位或者组织移送案件的全部材料。
第二十五条 土地、山林和水利工程权属纠纷确权处理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实地调查,核实证据;
(二)听取各方当事人意见;
(三)组织和解、调解;
(四)行政主管部门集体讨论提出确权建议;
(五)人民政府集体讨论决定。
第二十六条 调处工作人员进行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现场实地调查、勘验,应当邀请当地基层组织代表参加,通知权属纠纷当事人到场。勘验的情况和结果应当制作笔录,并绘制权属争议区域图,由勘验人、权属纠纷当事人和基层组织代表签名或者盖章。
权属纠纷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到场或者到场拒绝签字的,不影响实地调查、勘验的进行,但应当在调查、勘验笔录上加以说明。
第二十七条 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案情需要可以组织调查、收集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必要时可以举行质证。
第二十八条 权属纠纷当事人人数众多的应当推举代表人参加确权处理活动。代表人数一般为三至五名。
权属纠纷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参加确权处理活动。
第二十九条 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处工作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权属纠纷当事人也可以申请其回避。
负责承办确权案件的行政主管部门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权属纠纷当事人也可以申请其回避。属行政主管部门回避的,本确权案件由人民政府交调处机构承办。
第三十条 人民政府处理土地、山林和水利工程权属纠纷,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申请人的主张有确实、充分证据的,做出支持其主张的决定;
(二)权属纠纷当事人各方均有一定证据,但证据不足以支持权属主张的,可以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作出处理决定。
权属纠纷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三十一条 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确权处理期限为六个月。案情复杂的,经本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调解、勘验、鉴定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第三十二条 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确权处理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确权处理可以中止:
(一)权属纠纷当事人发生变化且尚未重新确定的;
(二)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暂时不能参加确权处理的;
(三)发生群体性事件尚在处理的;
(四)确权案件需要以其他案件的处理结果为依据,而其他案件尚未审结的;
(五)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
(六)其他需要中止的情形。
确权处理中止的原因消除后,应当及时恢复确权案件的处理。
行政主管部门中止、恢复确权处理案件的处理,应当告知权属纠纷当事人。
(2002年9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及时、公正调解、处理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保护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权属纠纷,是指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调解、处理(以下简称调处)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权属纠纷。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调处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权属纠纷。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有关主管部门)分别负责调解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并负责办理人民政府对以上相应权属纠纷作出处理决定的具体工作。土地、山林、水利的混合性权属纠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上述一个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共同负责调解,并负责办理人民政府对该混合性权属纠纷作出处理决定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权属纠纷调处机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权属纠纷调处工作。
第五条 权属纠纷的调处,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考虑历史和现实状况,积极疏导,充分协商,遵循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经营管理的原则。
第六条 权属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应当主动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协商不成的,按本条例规定的程序申请调处。权属纠纷当事人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因权属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必须及时制止,并按有关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
第七条 在权属纠纷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争议范围内的土地、山林、水利的利用现状,不得破坏地上农作物、附着物或者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权属纠纷为借口,寻衅滋事,唆使权属纠纷当事人挑起事端,扰乱社会秩序。不得阻碍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调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二章 调处依据和证据
第九条 权属纠纷的调处,以当事人提出的已经依法确定权属时的有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为依据;当时的法律、法规、规章未作规定的,以当时的有关政策规定为依据;当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均未作规定的,以调处时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
第十条 下列证据,可以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证据材料(以下简称权属凭证):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及其有关规定取得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或者发证时的档案清册;
(二)土地改革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不发证的林木、林地等所属的土地清册;
(三)合作化时期或者实行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四固定时,确定土地、林地权属归农民集体所有或者归农民个人使用的决议、决定和其他文件材料;
(四)土地改革以后各级人民政府在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处理决定或者依法生效的调解协议;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发的土地、山林权属证书;(六)土地改革以后当事人依法达成的协议;
(七)依法没收、征收、征购、征用土地和依法批准使用、划拨土地(含林地)的文件及其附图,依法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合同;
(八)国有农、林场设立时经依法批准的确定经营管理范围的总体设计书、规划书、说明书及其附图;
(九)1966年前划定的国家建设用地,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不再办理征用手续,用地单位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文件、资料;(十)依法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人民政府已经明确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一级经营管理的文件;
(十一)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农民建房用地的文件;
(十二)人民法院对权属纠纷作出的生效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凭证材料和其他证据。
第十一条 下列证据,可以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参考凭证材料(以下简称权属参考凭证):
(一)依法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森林资源清查有关成果资料;(二)当事人管理使用(包括投资)争议的土地、山林、水利的事实资料和有关凭证;(三)依法划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及其边界地图;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依法批准征用、使用、划拨、出让土地(含林地)时有关的说明书、补偿协议书、补偿清单和交付有关价款的凭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规划用地的文件及其附图;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参考的其他证据。
第十二条 下列文件、资料,不能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权属凭证或者权属参考凭证:
(一)土地改革以前的权属凭证;
(二)依法划定行政区域界线前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绘制的各类地图和军用地图标明的行政区域界线;
(三)涂改、伪造的权属凭证;
(四)以欺诈、胁迫或者恶意串通等手段取得的文件、资料;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能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权属凭证或者权属参考凭证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十三条 对同一起权属纠纷有数次处理决定的,以最后一次处理决定为准,但最后一次
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除外。
第十四条 对同一起权属纠纷有数次协议的,以经过公证的协议为准,没有公证的,以最后一次协议为准,但协议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除外。
第十五条 权属凭证记载东、西、南、北四至(以下简称四至)方位范围清楚的,以四至为准;四至记载不清楚,而该权属凭证记载的面积清楚的,以面积为准;权属凭证面积记载、四至方位不清又无附图的,根据权属参考凭证也不能确定具体位置的,由人民政府按照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原则确定权属。
第十六条 同一起权属纠纷双方当事人都出具有相应的权属凭证,按照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能作为确定权属凭证的,由人民政府按照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原则,确定权属。
第十七条 对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所有权争议,依法不能证明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人民政府按照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原则确定使用权。
第三章 调处管辖和程序
第十八条 权属纠纷实行属地管辖、分级调处:(一)同一乡(镇)内发生的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土地、山林权属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调处;
(二)同一乡(镇)内发生的单位之间的土地、山林权属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调解,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三)同一县(县级市、市辖区)内发生的水利纠纷或者跨乡(镇)行政区域发生的土地、山林权属纠纷,由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调解,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四)同一地区或者设区的市内跨县级行政区域的权属纠纷,由地区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调解,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由地区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五)跨地区或者设区的市行政区域的权属纠纷,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调解,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因案件重大、案情复杂,经调解后达不成协议又不便作出处理决定的,按照前款规定有处理权的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可以提出处理意见,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上级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的,可以直接处理下级人民政府有权处理的权属纠纷。
第十九条 当事人对经过依法确定权属后登记核发的权属证书有异议的,可以向登记核发权属证书的人民政府提出重新处理申请。人民政府对于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五项规定的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根据本条例的规定重新确定权属的,应当注销原权属证书,重新登记核发权属证书。
第二十条 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申请人与权属纠纷有直接利害关系;(二)有具体的权属请求和事实根据;(三)有明确的对方当事人;
(四)属于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
(五)争议的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未经依法确定权属,或者虽经依法确定权属,但有证据证明已经确定的权属确有错误的。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调处权属纠纷,应当递交申请书,并按照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申请书副本。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争议当事人的姓名、年龄、住所,单位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权属争议区域的四至范围、面积;
(三)对土地、山林、水利的权属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申请调处权属纠纷时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能够证明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的有关权属凭证;(二)权属争议区域图和地上附着物分布情况;(三)请求确定权属的界线范围图。
当事人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受理申请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将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事项记入笔录。
第二十二条 权属纠纷调处申请,按照下列规定提出:(一)属于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一)、(二)项规定的权属纠纷,向争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
(二)属于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四)、(五)项规定的权属纠纷,向争议所在 地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提出。
第二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接到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经审查,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条件且属于本级人民政府调处权限范围的,应当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的当事人;不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的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条件但不属于本级人民政府调处权限范围的,应当自接到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转送有权调处的人民政府(含地区行政公署)有关主管部门受理,并告知申请的当事人。
当事人对登记核发的权属证书有异议,按照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提出重新处理申请的,审查是否受理的期限为一个月。
第二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自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受理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另一方当事人。另一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二十日内,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答辩意见,并提供有关权属纠纷的证据材料。
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答辩意见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将答辩意见告知申请的当事人。另一方当事人未提交答辩意见和有关权属纠纷证据材料的,不影响调处程序的进行。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代为参加权属纠纷调处活动,有权查阅对方当事人提出或者调处机关收集的证据材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除外。
申请的当事人可以放弃或者变更权属请求,对方当事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权属请求,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权属请求。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权属请求,应当在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材料。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不得毁灭、伪造与权属纠纷有关的重要证据,不得以暴力、威胁、贿赂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
第二十七条 调处部门、机构的工作人员与权属纠纷的标的或者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依法回避。
前款规定工作人员的回避,由其所在部门、机构的负责人决定。
第二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后,应当到权属争议现场勘验,并邀请当地基层组织代表参加,通知当事人到场。勘验的情况和结果应当制作笔录,并绘制权属争议区域图,由勘验人、当事人和基层组织代表签名或者盖章。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调查的情况应当制作调查笔录,由调查人和被调查单位、个人签名或者盖章。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的鉴定机构鉴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应当提出书面鉴定结论,在鉴定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应当进行调查核实,方可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自治区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受理的权属纠纷调处申请,需要调查、勘验的,可以委托下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勘验。
第二十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对权属纠纷进行调解。
自治区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受理的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可以责成双方当事人所在地有关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对权属纠纷进行调解;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逐级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含地区行政公署)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进行调解。
调解时,可以邀请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协助,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应当给予协助。
调解协议,必须由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有关法 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和权属界线图。调解协议书和权属界线图由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签名,并加盖主持调解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印章,送达当事人后生效。
第三十条 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权属纠纷,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之日起四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因案件重大、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二个月。
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二)、(三)、(四)、(五)项规定的权属纠纷,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有调解管辖权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处理意见,报有处理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含地区行政公署)作出处理决定。囚案件重大、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处理意见的,经有处理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含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二个月。
有处理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接到处理意见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因案件重大、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一个月。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属于本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水事纠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已作出过处理决定的水事纠纷除外)直接作出处理决定,但案件重大、案情复杂或者影响较大的水事纠纷,在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第三十一条 对权属纠纷作出处理决定,应当制作处理决定书。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案由、当事人争议的事实、理由和权属请求;
(三)处理决定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四)处理结果;
(五)不服处理决定,申请行政复议的途径和期限;(六)处理决定生效后,履行处理决定的限期;
(七)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名称和作出处理决定的日期;(八)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原核发的权属证书或者作出的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作出处理决定时应当决定予以撤销。
处理决定书应当附确定的权属界线图。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处理决定书和所附权属界线图上盖章。
处理决定书作出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送达双方当事人。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效的调解协议书、处理决定书,及时依法办理权属登记,核发权属证书。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对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应当受理而不予受理的;
(二)在法定期限内不提出处理意见或者不作出处理决定的;(三)违背当事人意愿,强迫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
(四)权属纠纷发生后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致使事态扩大,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五)因权属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不及时报告或者不及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的。
第三十五条 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负责调处权属纠纷的主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调处工作中滥用职权、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擅自改变争议范围内的土地、山林、水利的利用现状,破坏地上农作物、附着物或者砍伐有争议的林木的,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处罚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以权属纠纷为借口挑起事端、寻衅滋事,唆使权属纠纷当事人扰乱社会管理秩序,或者妨碍调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木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毁灭、伪造重要证据,以暴力、威胁、贿赂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因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引起的土地使用权争议、行政区域边界争议,不适用本条例。
第四十条 权属纠纷调处工作使用的文书格式,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统一制定。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1 对待起诉的态度不同
《办法》时期的医疗起诉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针对医疗事故的起诉,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作为起诉前的必经程序。第二种情形是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形式提出的“仅仅要求医疗单位赔偿经济损失”,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条例》时期的起诉制度是采取直接起诉及法律优先制度。当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时,医患双方既可以协商解决,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还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当事人既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受理的,应当终止处理。
《办法》时期对待医疗诉讼起诉的态度是有保留的支持。通过对医疗事故诉讼设置一个行政处理的前置程序,使相当一部分医疗纠纷在卫生行政部门得到了解决,只有那些不服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医疗事故和直接以经济赔为由的纠纷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虽然当时的医疗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但是,至少作为起诉前的程序限制从制度设计上看是合理的。而《条例》时期的态度明显不同,基本上是鼓励诉讼,支持诉讼。通过《条例》的相关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当事人设置了一系列的诉讼便利制度,当事人可以以医疗事故等民事赔偿责任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种诉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相当一部分医疗诉讼案件,破坏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2 证据鉴定方式不同
《办法》时期的证据鉴定制度是主要是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它存在许多制度上的缺陷,如鉴定人员的组成带有明显的行政权威性;鉴定机制的排他性;自我操作性,等等,老百姓把这种鉴定制度戏称为“父子鉴定”,“自家人鉴定自家人”,不无道理。《条例》时期的证据鉴定制度则逐渐过渡到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和司法过错鉴定制度共存的局面。这两种鉴定制度的启动主体、鉴定主体、鉴定组织者、鉴定内容和鉴定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鉴定的监督机制均有明显不同[1]。这种鉴定的双轨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①加重医患双方的负担;②使诉讼期间延长不利于对患者权利的保护;③不利于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并对医院的正常管理带隐患,加大了审判难度,制约了诉讼效率;④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公信力下降和医患之间的更加不信任[2]。另外,由于鉴定的双轨制与重复鉴定,使医师和医院面临了更大的败诉风险和赔偿风险,医师的职业压力大大增加,总体上不利于患者的治疗。而且,目前的司法鉴定有盖过医疗事故鉴定的趋势,据上海司法鉴定中心的专家介绍,该中心受理鉴定的300多例医疗纠纷,80%的医疗纠纷被推翻[3]。总之,目前的证据鉴定双轨制度在实践中引起了相当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3 举证责任制度
《办法》时期的举证责任由患方来承担。在医疗诉讼案件中,患方要证明:①医方有过失;②患方损伤与医方过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然而,由于《办法》时期医院对病历的绝对控制权、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父子鉴定”,以及医疗行为的高度专业性,要使患者在没有专家证人制度或其他有助于患者取证的制度框架内承担这样的证明责任,实有困难。《条例》时期对医患双方的举证责任进行了实质性的调整,采取了举证责任的“特殊分配规则”(举证责任倒置)。设置举证责任特殊分配规则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平衡医患双方的举证能力。然而,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果多因,一因多果是医疗过程中的基本特点,要医师来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过错,医师首先能做的就是把能想到的检查一一做完,尽量减少自己的过失,结果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另外,医院和医师在能预见的风险范围内,也尽可能地逃避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和治疗。据上海医科大学对582位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问卷显示,担心医疗纠纷而导致不愿收治危重患者或开展高难度手术观点的手术科室医师达62.99%。这种特殊的责任分配规则给医疗行业的正常运用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4 赔偿依据及处罚原则
《办法》时期的赔偿依据和处罚原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只有确定为医疗事故才有赔偿,赔偿方式是根据事故等级、情节和病员的情况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既没有精神损害赔偿金,也不按具体的损失数目给予赔偿。其次,《办法》时期把医疗事故分为技术事故和责任事故并责以不同的处罚。《办法》对医疗事故损伤的赔偿和处罚虽然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例如将既往笼统的一次性补偿分解为具体的项目并制定了详细的赔偿标准,且与具体的当事人生活环境相联系,并增加了精神损害赔偿金,然而,《条例》的赔偿标准仅仅是医疗事故损伤的赔偿标准,医疗人身损害的赔偿标准则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这种法律适用规则导致了令人困惑的后果:损害结果相同或相近,构成医疗事故的纠纷可能比不构成医疗事故的纠纷赔偿更少;不构成医疗事故的纠纷可能比构成医疗事故的纠纷赔偿更多,这是医患双方都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也是法院在裁判中难以解决的矛盾[5]。另外,《条例》仍规定不属医疗事故不予赔偿。司法实践中许多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患方根本不提起医疗事故赔偿之诉,而直接提起医疗侵权之诉,如果法院认为需要鉴定,则通过司法鉴定来运作,从头到尾避开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也避开了医疗事故诉讼。结果,使该条款形同虚设,有损法律的尊严。
总之,《办法》是计划经济时代设计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尽管因许多方面不适应时代变迁的需要而被历史所淘汰,但是,它也有其合理的与科学的地方,例如医疗事故诉讼前置程序的设置,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的划分。《条例》是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产物,难免会受到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与权利冲突的影响,虽然相比于《办法》有许多制度上的改进,但是,基于医学科学的特殊性,它的医疗诉讼制度设计还远远不能满足医疗纠纷解决中的公平,科学与合理原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改革与完善。
摘要:《办法》与《条例》时期的医疗诉讼制度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不同:①对待起诉的态度不同;②医疗证据管理及医疗证据鉴定的规则不同;③举证责任分配不同;④赔偿制度不同;⑤医疗过失判断标准及方式不同。结论是《办法》时期的诉讼机制存在一些合理性的制度,《条例》时期的诉讼机制仍存在许多制度上的缺陷。
关键词:《办法》与《条例》,医疗诉讼,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梁晓峰.论医疗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差异[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1):127-129.
[2]徐董兵.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民事诉讼程序衔接[J].法制与社会,2007(2):181—182.
[3]蒋德海.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践思考[J]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11):53-56.
[4]樊静,姜潮.医疗纠纷的现状及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2003(1):29-30.
【医疗纠纷预防处理条例】推荐阅读:
医疗纠纷鉴定12-15
医疗纠纷诉讼状07-23
医疗纠纷处置预案10-27
医疗差错引起的医疗纠纷如何处理11-27
医疗事故纠纷论文10-30
医疗纠纷责任追究制度06-03
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10-02
医疗纠纷调解申请书07-17
医疗纠纷培训班通知10-15
医院的医疗纠纷的总结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