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材分析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精选8篇)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 篇1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4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两课时,所用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四部分内容。共计五章,: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从本章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及中国地里的基础之一。

在前面各章了解自然地理,人文状况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四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四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加到7各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不好。所以,初一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方法;认识地球的面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网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力培养,世界气候。应对策略: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四、帮困扶优措施

考虑到我们年级的实际情况,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弱,地理课堂将会很少涉及拔高性太强的内容,以基础学习为主要目标。努力将课程讲解的浅显易懂,照顾多数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此外,在作业布置上,挑选地理填充图册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要求必须完成,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全部完成。

五、本学期预期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五带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和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六、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转化后进生。

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七、教学进度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主要学习区域性地理知识。从认识大洲到了解地区到走近国家,根据区域面积大小同,根据地理学科整体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在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基础上,对比各区域不同的特征。在教法上抓住以读图为关键,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从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经济的发展。

教材的第一大部分“认识大洲”,以大陆为单元,介绍欧亚大陆上的亚洲与欧洲,非洲大陆上的非洲,美洲大陆上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在整体上反映了亚欧大陆的东西差异;美洲大陆的南北差异;非洲大陆的对称特征。在局部上从地形为切入口,分析气候、河流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的内容为主体在人文地理上也突出了各个地区的特点。如亚洲、欧洲的人口与国家、非洲的亟待发展的经济以及美洲大陆的移民结构。

教材的第二大部分“了解地区”,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内容,但又突出了人文地理的差异。如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与华人聚集地、南亚的人口与宗教、西亚的地理位置和石油、欧洲西部的发达经济与旅游业、两极地区原始生态的科学研究。

教材的第三部分“走进国家”,除南极洲无国家外,每个大洲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亚洲的日本、非洲的埃及、欧洲的法国、北美洲的美国、南美洲的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世界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日本的地狭人稠与进出口经济、法国的工农业与核电、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与旅游、美国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巴西热带面积、农产品和水电、澳大利亚的独占大陆与工矿业、农牧业、服务业、俄罗斯的地广人稀与西伯利亚的开发。综合这方方面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了解地区:

利用地图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分析自然条件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列举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资源并指出其分布;了解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以及两极地区的科考与环境保护。

3.走进国家:

读图说出该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该国家的特有的自然现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出交通运输的特点和主要城市、居民。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根据近些年来中考改革,地理为开卷考试形式,就更加重视对地理知识的综合与运用方面,更加重视学习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对地理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教学建议:

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应以从如何处理地理信息入手,来获得地理知识,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地理有关数据绘制曲线图。(人口增长图、各种数据的比较以及经济生产的增长等等。)

2.根据阅读材料获得地理知识。(对阅读材料的整理,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3.根据图例说出某种地理事物的分析,并归纳出其分布的规律。

4.利于图表回答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各章节的教学建议如下:(一)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在地图上计算出我国大致的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以此来说明我国经度与纬度跨度大;分析我国相对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具体位置。

●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

●收集、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说明: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一项,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要求学生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记住,而不是在本节课中全部记住。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搜集有关土地资源方面的资料,与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国进行对比。

●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

说明:

●“标准”没有要求面面俱到地讲述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注意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并渗透节约资源的教育。

(三)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观看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特色的录像,搜集有关我国工业生产现状的图文资料,讨论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前景。

●参观本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工矿企业或车站、码头。

●搜集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观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表演或录像,谈一谈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认识。

(四)地理差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讨论或知识竞赛。

●观看反映四大地理单元自然景观特色的影像资料片。

●列表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区域差异。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湘教版教育部2013审定义务教课书,内容比以往有所变化,根据教材设置,我作以下教材分析

一、关于区域的选择

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

二、关于区域编排的逻辑结构 本册教科书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内容。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

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是认识区域位置、联系、环境,讲述不同区域的不同关系 第三部分建设永续的美丽中国

三、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该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该地区域地理特征;

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这些地理特征的成因;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 篇2

一、活动式课文要注重学生地理学习的心理因素

初中地理教学中活动式课文的设计和应用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作用。实际上, 活动课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地理知识和教材知识的拓展, 当前的初中地理教材活动课文的功能已经从以往单纯的理论教授和知识学习转变为地理教材知识的拓展和任务上, 它已经成为了指导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条件和载体。只有在这一模式下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确保学生们不但可以或得到基础的地理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地理活动的过程当中领悟地理知识、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锻炼应用地理知识的能给力。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教会学生看风景区导游图, 并让同学们标出观看某些景点的位置、设计出最佳线路。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不但帮助学生们突破了地理知识学习中的难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空间思维等重要地理能力与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讲, 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式课文的设计首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然后在利用课堂教学进行讨论, 活跃课堂氛围, 最后再向同学们深化所学知识。如在学习课本中第三章《大洲与大洋》时, 老师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提问“地球是水球吗?”, 这样一来, 必定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 让其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然后老师通过组织学生间的自主活动, 比如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演示或探究, 学生观察地球仪、查阅资料等, 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等, 最后老师再帮助学生们理解地球之所以称之为地球的原因, 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们的探究能力, 而且也在无形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活动式课文与地理教学逻辑相统一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首先应该对活动式课文同课文编者意图、教学活动间的关系并加以明确处理, 然后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适当的调整活动内容。总而言之, 活动式课文在地理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灵活运用、不断创新, 只有使地理教学活动生动、形象起来, 才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在教学内容当中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也要适可而止, 不能够以偏概全, 因此教师也要对活动加以良好的把握与处理。

三、式课文与叙述式课文相整合

一定程度上看, 地理新教材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主要体现就在于活动课文的转变上, 对比传统教材发现, 同以往教材中的活动课文相比, 其功能不再是以习题为主, 打破了以前教材围绕叙述内容所提出了问题、活动栏目的限制, 从整体上来看, 地理新教材活动式课文承载了重要知识点、地理技能等重要信息, 如果能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加以有效运用, 必然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 地理新教材活动课文是一个探究式的、互动式的教学环节, 可以促进一言堂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并起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一章节时, 老师就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活动课文开展活动。首先以班级为单位, 分出若干个小组, 然后再组织学生们通过家庭调查或家访的方式来搜集一些当地社会发展的资料, 完成活动并回答问题, 如下:

a.同之前相比, 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发生了那些较为明显的变化呢?

b.请同学思考, 未来十年当地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最后, 在完成活动之后, 老师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与活动总结, 并认真的填写此表。在这一过程中, 不但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出自己家乡在改革开放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激发起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激情, 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时间能力、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的应用分析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活动课;应用

在初中地理课教学中,采用人教版的新教材进行教学,对于教学方式和内容偏重有了很大的改变,教材中的整体内容逐渐减少,而对于地理知识的实例教学部分不断增多,以案例分析和活动的形式出现。整体教材在教学方式上更为灵活和主动,开放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要合理地利用教材的活动和相关材料,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深入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培养学生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活动和阅读材料的内容,对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和认识,把握好教材知识教学的顺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引导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活动进行相应调节,保证整体教学和学生实际学习实时同步。

在利用新教材教学时,教师要摆正态度,改变以往对于传统教材内容重视,忽视相关活动和阅读材料的态度。对于新教材中的活动和阅读材料进行研究和分析,认识活动和阅读材料对于知识巩固的作用。从以往专注于教学内容上转变为引导式教学,通过活动和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巩固学生学习知识,进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阅读材料不仅仅提供了相关地理知识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对于相关地理现象进行了解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保证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知识获取中不断成长。对于新教材的相关新内容,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模式,可以让学生更灵活地进行掌握和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新内容还加强了对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形式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的活动课推进了课程教育改革,适应当前变化的教育评价机制,将学习的想象力、描述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各项能力都融入活动课中。在活动课的内容上,基本都是与学习地理能力培养相关联的。活动课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学习规律相联系,利用活动课将难以理解的地理教学中的难点进行实际演示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师相应的负担。

在活动课上,活动课内容大多以案例方式提出问题,实行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一个问题点进行思考,引出相应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活动课教学中,由于采用问题带动方式,减少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记忆知识的压力,在进行案例学习时,有利于形成自主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意识,提高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在活动课上,案例分析也可以参照以往案例分析解决问题流程进行,加深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不仅深化知识记忆,同时也带给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于以往的教材内容来说,整体内容较为繁杂,不能形成一套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难以进行理解和吸收。在采用新教材进行改革的同时,在课程教学上可以让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通过活动课使课程教学的知识点相互关联,使学生在自主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知识的记忆,保证整体的学习效果。在活动课上,通过开展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内容,让学生凭借想象力直观、形象并且灵活地进行相应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相应知识点时,如,学习“地球”这一内容时,活动课上教师通过相应课程道具地球仪等,进行立体的相应示范,同時与实际地球环境昼夜、季节等变化,解释相应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和清晰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生描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对于在活动课的新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情况分离教学,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不强。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十分有限,过于注重理论问题的研究,不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能力效果的提高。新的活动课的开展通过对提出具体的材料,给予学生一个主动解决问题的环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实际的结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我国环境形态较为复杂,各种地理条件十分丰富。在活动课中,教师结合我国地理情况,从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角度入手进行教学,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索问题,主动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和实际同步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地理学科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岳佳.使用初中地理新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文科教学探索,2006(4).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 篇4

曲忠厚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10年03期

【原文出处】《课程·教材·教法》(京)2009年1期第68~71页

【作者简介】曲忠厚,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 郑州 450016 曲忠厚(1954—),河南偃师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及教材建设。

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全面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站位高,落点实,特色新。形成了“扎实(重基础)、平实(重衔接)、朴实(重实用)”的风格。“案例”栏目的设计更是一大亮点,其内容的编排与呈现,对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与规定性,对教师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本文将就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中案例的系统理解、整体把握、有效挖掘、科学使用等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地理案例的功能与作用

案例是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第一手材料,且真实,有环境,有情节。哈佛大学的案例方法专家莫塞斯博士在研究哈佛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世纪20年代使用案例方法失败的原因时指出,缺乏教师足够的支持,仅仅依靠研究者去编写案例,结果证明许多材料是不实用的,无法为案例教学服务。[1]人教版地理实验教科书将“实践者自己的声音”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在案例的设计上凸显其功能与作用。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以下简称“地理必修1”)为例,做一简要分析。

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圈层构成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设计的案例篇幅短小,多是就教材中的某一个焦点问题,把背景材料呈现,使学生能够以教师或案例当事人的身份,深入到案例的具体情境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对于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部分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第1节中“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第2节中“火山”内容之后的案例“日本的富士山”,第3节中“河流堆积地貌”内容之后的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等都是纲举目张,顺势出现。它们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之后,层层深入,理性地选择最有效达到目的的手段,针对性强,使学生高效率地进入学习境界。

二、地理案例的设计与分类

教科书中的“案例”栏目选用大量的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介绍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据统计,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必修教材中共有案例43处,其中“地理必修1”有12处,[2]“地理必修2”有23处,[3]“地理必修3”有8处,[4]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统观这些案例,其设计特点与类型划分如下。

(一)案例的设计突出启发性、典型性和实践性

选取的案例注重营造启发性情境,注重递进式探究,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递进性,有利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地理必修1”第一章中“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可读性强,有利于学生阐述概念,防止主观臆断。又如“地理必修2”第五章中“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探究一个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

鉴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广泛性和复杂性,案例的选取具有典型性,以较好地解释和阐述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规律等。如:“地理必修1”第三章中选取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等,均以例证说明“洋流”对流经地区气候的影响。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人教版教材在案例的设计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从身边的实际出发,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可从案例的剖析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并进一步整理思路,在运用中去巩固、升华。

(二)按照内容,案例分为基本知识类、基本技能类和基本观念类

地理案例的编写方式决不意味着对教学基础知识的弱化,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材中的体现更加实在、实用。例如,人教版教材在论述有关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内容时设计了“副热带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等案例,做到了图文结合,相互印证,循序渐进地提炼、巩固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不是覆盖知识的方方面面。

地理技能培养既是学科教学特点的要求,也是增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人教版教材旨在通过案例教学训练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从而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地理案例中隐含着基本观念,这些知识并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思考、领悟后逐渐形成。如:“地理必修2”第六章的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按照功能和呈现方式,案例分为例证性案例、分析性案例和讨论性案例

例证性案例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地描述地理事物,没有主观评价,且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案例围绕问题来呈现。如教科书中在解释了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之后,即附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它不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而是给学生建构平台,通过地理事实加深理解,进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新建构的意义,并获得自信心。

分析性案例除客观公正地描述地理事物外,落脚点是评价与分析。这一类型的案例在“地理必修3”中较多见,典型的如:“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研究荒漠化的防治;“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研究森林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通过案例,认识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加强对所学区域的深入探究。

讨论性案例一般出现在章节之后,它的特点是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案例分析,注重训练学生通过表达形成地理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如“珠江三角洲影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比较、“美国‘硅谷’”与北京中关村的比较等。讨论性案例不预设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地理案例教学是本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为了运用得当,有必要了解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一)目标明确,主题鲜明

地理案例是为开展案例教学服务的,地理案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决策的智慧和水平。在总体目标统领下,还要针对一个个案例的具体目标,或考虑教学策略,或考虑学习行为。如果主题不明确,就无法做到居高临下驾驭案例,无法做到运用自如、跳出案例看案例,必然会使案例教学进入追求“琐碎”和“细枝末节”的胡同里,失去案例教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只有把案例置于地理教学的“基本层面”直至课程改革的“更高层面”的架构下来观察、取舍、使用,才能使案例的教学得到提升。

(二)联系实际,突出专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核心问题,采用以“发展能力”为主线的案例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家乡的地理实际出发。例如,城市学生可利用“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的案例关注当地工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及节能减排的实例;农村学生可利用“生物循环与自然地理环境”等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关注当地环境的变化。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对学生要有突破点,即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形成善于探究的地理素养。

(三)信息适量,加工精细

教科书中的案例虽然经过教材编写专家们的精挑细选,但相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化积淀和地理素材,教材上的案例终究只是微小的一部分。如果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那么案例更是例子中的例子。地理案例教学要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借鉴、运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教学。从系统性来说,教师应当在专家的引领下,参与到案例编制过程中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案例,使专家、教师、学生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形成师生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编制地理案例的过程,就是研究地理案例教学现象的过程。

四、地理教学中案例的处理与尝试

实践证明,地理案例是愈教愈有兴趣、愈学愈有感悟,但部分教师对案例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分析,以便进行有益的探讨。

当前地理案例教学中的不足,可以集中概括为“三重三轻”。一是重教材主干,轻地理案例。有的教师在使用新课标教材施教时还是想方设法从教材中挖主干内容,把地理案例视为“边角料”弃之不用,或走过场了事。二是重现成案例,轻资源挖掘。有的教师只把教材现成案例当作范例,缺乏案例资源的深度挖掘、广泛搜集和系统整理。三是重案例讲述,轻学生参与。有的教师放不开手脚,认为案例教学会导致课堂教学盲动,秩序混乱,担心学生知识储备的有限,会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于是放弃参与式学习,新瓶装旧酒,对待教材上的案例仍然采用讲授方法。

地理教学中对案例的处理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应依据每一案例的个性特征,灵活处理,有的放矢。

教科书中案例显现的位置与教学要灵活处理。例如,人教版教材“地理必修1”中12个案例中有9个穿插在教学内容之间,“地理必修2”的23个案例中有10个放在内容之后,“地理必修3”中的8个案例则以“节”的形式出现。这不仅涉及案例教学是穿插进行或是后置进行的问题,还涉及案例教学的分解与对应。如果由教材中的案例出处决定案例教学的时间和方式,那就犯了教学之大忌,因为雷同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只有“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才能真正领略到案例的妙处。有的案例趣味性强,可以前置,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有的案例围绕重点、难点,可以根据教学进程穿插进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案例侧重归纳概括,可以平移至本节教学内容之后,替代课堂小结,等等。

对案例妙味和境界的体验及领悟,莫过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如果说教材中案例的学习能把教材“由厚变薄”,那么挖掘案例的学习则能把教材“由薄变厚”。如“地理必修3”中“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内容分为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四个板块。在完整地理解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就可按照能力培养的预定轨道让学生以本节内容为例,自己去设计、分析同类案例。但要注意的是,学生参与地理案例的研讨不能要求“高(起点过高)、大(题目过大)、全(要点齐全)”。

地理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四点:一是学生对案例有兴趣;二是学生有能力把握和驾驭案例;三是给案例教学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四是不断提升案例的研究价值。

面对案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现实问题,研究、优化案例教学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我们善于学习、加强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走出一条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改之路。收稿日期:2008-09-03;修回日期:2008-11-12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教材分析理解 篇5

一、关于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的目的就是理清整册教材的教学思路,也就是弄清楚本册教材编排的意图是什么,教材的重难是什么,教学目标要求是什么。根据学生实际,你认为教材要如何取舍,课时要如何安排,要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适合学生才能来达成教学目标要求。

教材分析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要求(课标)、本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各章节教材的重难点、各章节教材的处理及其理由,教法的选择及其理由,学法指导的重点等。

教材分析稿就相当于说课稿,只不过内容不是一个课时而是整册教材,教材分析稿的撰写要有理有据,要通俗易懂,要切合学生实际,语言要精炼准确。反对不动脑筋的网上下载来应付,这样做的结果收获不大,养成了不好习惯。

开展教材分析考核活动的目的是考核教师是否通读教材,是否理清教学思路,是否制定好教学措施与策略。

二、教材的重要性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物理能力的源泉。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

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而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规律、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编书人的个人看法(新理念)。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涵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强调“人本位”的课程观,对人的关注,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是《标准》的基本精神之一。如《标准》在“课程性质”定位上所表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因而,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标准》所阐述的10个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是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因此,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音乐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要是学这样的目标,音乐教材呈现方式和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必须,而且至关重要。

三、教学特点:

在正确理解每单元的教学主题,首先要了解教学的特点,根据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育编辑室编印的《实验通讯》第一期介绍的教材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充分重视各年段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要求,切实体现“课本是学生读本”的原则,可读,可学,可看,可听四为一体。

2、教材内容主要从学生生活和实际出发所血案音乐作品在注重艺术性、代性、趣味性的同时,特别重视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音乐密切结合,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并力求动听、好唱、易记。如小学的《拉勾勾》、《捉迷藏》、《动物说话》,中学的《东方之珠》、《青春舞曲》、《我心永恒》等。

3、新教材一改传统音乐教材单一,乐谱加文字的版本,力求形式活泼新颖。小学低年级以图为主,图谱并茂,图以卡通式手法绘制,谱以字母及图形谱为主,音的唱名与汉字拼音结合,音的长短以图形表示,学生一看就明白,形象生动,活泼新颖。

4、音乐风格多样,内容形式多元。教材体系是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各单元的作品多样,除音乐本体为主外,还融合其他姊妹艺术,如舞蹈、美术、戏剧等,使学生更有新鲜感,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5、新教材强调人本与音响密切结合,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造活动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以利于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索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四、教材分析

人音版音乐教材每册由若干单元构成:中学每单元由“歌唱”一首,“欣赏”二至三首及“实践与创造”构成,每册各有5——6单元。此外,每册教材除单元内容外,还设有《音乐宫》、《万花筒》、《音乐瞬间》、《音乐小网站》、《我们心爱的歌》、《我们喜欢的器乐曲》等相关音乐知识项目,供学生拓展、选择、自学、自评自测用,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现就第13册音乐教材进行举例:本册有六个单元,其中“歌曲”六首,“欣赏”20首,“演奏”2首,每单元都有“实践与创造”另外还设有《音乐是我的好朋友》、《音乐小网站》、《我们心爱的歌》(四首)、《我们喜欢的器乐曲》(2首)以及《音乐瞬间》等栏目。

如果说要把教材内的所有内容都让学生学完,就课程设置每周一节课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梳理整合,根据每单元的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到轻、重合理,要抓住主要的内容作为重点教学,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或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必面面俱到都是重点教学。

怎样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

1、理解每单元的主题

每单元都有标题,我们要理解每个标题的主题是什么。如第一单元《七子之歌》,可以理解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内容以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对台湾同胞的期盼,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欣赏《东方之珠》、《1997天地人交响曲》、《鼓浪屿之波》三首组成,分别代表了香港、澳门、台湾三地同胞对祖国的热爱和回归的向往,因此将主题定位爱国主义教育。

2、围绕主题队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整合 明确了单元主题,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根据所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欣赏曲选择,学生对《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较熟悉,也容易理解,但对《1997天地人交响曲》的理解可能就困难多了,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欣赏《东方之珠》或《鼓浪屿之波》为重点,《1997天地人交响曲》的欣赏教学只要根据《实践与创造》第三题的要求,让学生能听出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乐队合奏出现的顺序即可,不必作过多的要求。

3、其他单元主题简析

第二单元《天山之春》主题可定位在新疆音乐的介绍,第三单元《欧洲风情》主题可定位在欧洲音乐介绍,第四单元《行进中的歌》主题可定位在进行曲介绍,第五单元《金色乐章》可定位在中外优秀弦乐作品介绍,第六单元《荧屏乐声》主题可定位在影视音乐介绍。

五、教学设计

确定了单元主题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学生为主的“人本论”理念,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方法运用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而应多思考,思考的范围要大,不要受教材内容的限制,而且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并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标理念,安排是否合理有所了解,教学水平也能较快地得到提高,否则将永远原地踏步,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在教学能力方面将落后于其他教师。实际上本次课改每一位教师,无论是新教师或是老教师都是公平的,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关键就看谁对课标的理念理解深,谁能更快的进入角色,谁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那么应该如何做到教学设计合理,符合课标的理念,我们以13册第五单元为例来设计:

本单元有歌曲《夜曲》,欣赏《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如歌的行板》,演奏《如歌的行板》。本单元主题定位“中外优秀弦乐作品欣赏”,从提供的内容来看,基本都是弦乐类,有弦乐合奏《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有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知识有“小夜曲”、“室内乐”、“鱼咬尾”等。再看“实践与创造”栏目,共四个内容,基本也都围绕知识开展实践或创作的,如“做鱼咬尾创作练习”、“用象声词唱《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等。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

一、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知识。

二、聆听《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及《如歌的行板》,能感受、体验三首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能够在聆听音乐中,掌握“弦乐合奏”、“弦乐四重奏”、“室内乐”、“小夜曲”、“鱼咬尾”等音乐知识。

三、能用忧伤、思念故乡的情绪演唱《夜曲》。

四、能够创造地参与鱼咬尾创作、自制拨弦乐器等音乐实践活动。

本单元可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如歌的行板》、(弦乐四重奏),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掌握学习“弦乐四重奏”、“室内乐”及“鱼咬尾”音乐知识。

2、能用忧伤、思念故乡的情绪演唱歌曲《夜曲》,并能为《夜曲》设计适当的演唱形式。

3、参与“鱼咬尾”的创作练习。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夜曲》,欣赏《如歌的行板》,实践创作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音乐知识“弦乐四重奏“、室内乐”、“鱼咬尾”。

教学重点:歌曲《夜曲》的学唱。

教学难点:歌曲《夜曲》的情绪表现及4/4拍、4/5混合拍子的变化。

教学设计:

可以从欣赏《如歌的行板》导入,让学生探索音乐知识“弦乐四重奏”、“室内乐”、“鱼咬尾”,并进行“鱼咬尾”的创作练习。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探究及创作练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这样让学生再学唱《夜曲》就较容易了。当然在歌曲学唱时就应注意演唱技能的教学,特别是在情感表现上如何能正确的表现出忧伤、思念的情绪,这就必须要教师把演唱技能教给学生,也便于学生能设计适当的演唱形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欣赏《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感受、体验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掌握“弦乐合奏”、“小夜曲”音乐知识。

二、了解《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音乐,并能用象声词演唱,三、能自制拨弦乐器为《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伴奏。

教学内容:

欣赏《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实践创作2题,音乐知识“弦乐合奏”、“小夜曲”。

教学重点:二首欣赏曲的不同音乐情绪探究。

教学难点:能用象声词有感情的学唱《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音乐(特别是二声部)。

教学设计:可以从上节课的欣赏《如歌的行板》片段导入,复习“弦乐四重奏”、“室内乐”,引出本节课的音乐知识“弦乐合奏”,欣赏《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思考乐曲的不同音乐情绪,介绍“小夜曲”,探究找出《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音乐,并试着用相声词演唱,用自制的拨弦乐器为《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伴奏(自制乐器可在上节课布置课外完成)。

六、注意问题:

一、教学设计前必须对教材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探索,寻找确定单元的主题及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每单元必须要有总的单元教学目标,各课时必须要有课时教学目标,不能把《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作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三、每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必须明确,重点和难点不能合为一体。

四、教学设计可围绕“实践与创造”栏目的内容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和目标确定。

五、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个小栏目,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各个栏目(如音乐小网站等)中找寻答案,了解知识,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解。

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讲空话,讲课和提问要切入主题、简要明确,尽量多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问题。

对初中英语教材的简要分析 篇6

我国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是:

1.教材应反映先进的语言、学习和教学理论

2.教材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3.教材应包括系统的语言知识

4.教材应平衡发展四项基本语言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技能)

5.教材内容应该科学地组织、分级和排列

6.教材应提供语言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内容

7.教材应考虑学习者个性差异

8.教材应考虑教师教学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9.教材应具备支持性教学材料

10.教材应该考虑教学资源和条件限制

结合以上的标准,其优点在于PEP教材在风格和内容上做了调整。例如,英语词汇量方面,以前的教材上小学初中词汇只有一个大单词表,要求学生学习3000个单词,其中要求掌握2000个单词,选择很不平衡。如今调整后词汇要求和标准更加的明确,数量上也更加的有针对性。新教材的词汇就集中在重要的词汇中,而不同的教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扩展100~200个词,这样各版本的教材的目标和要求也就更加的平衡。

由于地域性、学习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上也各有不同。首先教材满足了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学习,其次教材本身就有扩展的内容,使学生可以选用。新教材强调的还是教师是教材的主人,教师根据当地的学生水平的实际情况,可以删掉、改掉、增加相应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教材从美术设计来看,教材图画更加美观、印刷更加精美,更加利于老师操作;从内容上来看,降低了难度,面向大多数的学生,更加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教师的教学方式上来看,融入了11年的教学改革成果;从教育部来看,新教材无论是从文字内容、要求上都更加的规范更加的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表现和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

切结合课程与教学的特点,以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和策略的发展为目标,强调其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交流与合作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这样的教学对今后学生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

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语言水平有所提高,促使教师在其中需不断的学习、进步,为个人的发展及教学做好贮备。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 篇7

一、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设计

(一)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内涵

用比较抽象的思维来看,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是地理教材的一个子系统, 是与课文系统、图像系统相并列的。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 一般用写有“活动”二字的图标来标明活动的内容, 并且用区别于课文系统的格式来表示。例如, 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都用粉红色来填充底纹;新世纪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活动系统都用淡蓝色来填充底纹, 并且标明了不同的活动类型, 如探索、思考、实验等。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系统的表现形式通常多为文字、图像和表格等。

(二)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设计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的教学方式必须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社会中去, 只有将学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学生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 并运用知识。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来看,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 比较好动, 大量的实践活动正好能满足他们好动的心理特点, 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实践中掌握地理技能。

2. 层次性原则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活动难度的层次性。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整个过程, 地理教材活动设计的难度应该是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的。所以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应该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只是, 基本能力的培养, 活动难度不宜过高。

3. 适应性原则

在设计初中地里活动时, 一定要考虑活动的适应性。一方面, 地理教材中活动应尽可能适合于不同学校开展。例如: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 不同地区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别都比较大, 就算是在同一地区, 办学条件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 地理教材中活动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 包括学生的能力差异、性格差异等。

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教学

(一) 初中地理新教材与“作业系统”相比较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 是从以往地理教材中的作业系统发展而来的, 都有与之有明显的不同。首先, 从两者的类型来看, 作业系统主要包括填空与选择、读图与绘画、问答题与思考题以及活动这四大类;而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系统要比作业系统更加丰富, 出来原有的类型外, 还有设计、讨论和游戏等。第二, 从两者的功能定位及其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来看, 作业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复习巩固课堂知识, 所以往往被安排在某一节课文的最后出现;然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系统的主要功能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 转变为传授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功能, 所以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各种活动在地理课本中出现的位置比较灵活, 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安排活动的位置, 例如, 新世纪初中地理新教材每一节前的探索活动。当然, 活动也可以放在课文的中间及最后。最后, 从两者进行的方式来看, 地理作业系统主要以书面练习和实践活动为主;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系统进行方式除了书面练习和实践活动之外, 还有口头表达的形式。由此可见,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与以往教材中的作业系统既有共性, 又有差异。两者在相比之下,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类型更加丰富, 活动编排更加灵活, 内容形式更加多样, 是对以往教材中地理作业系统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 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文化。

(二)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分类

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粗略的阐述。分别从活动的内容、时间、形式等来进行划分。首先从活动的内容来看, 我们一般可以分为思考、讨论、读图、绘画等等。然后从活动的时间来看, 可以将其分为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课内活动是指地理教材中要求初中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的学习活动内容, 例如读图、计算、思考等;课外活动是指教材中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的学习活动, 如收集资料、调查等。最后从活动参与形式来看, 简单的将其分为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我们所说的集体活动是指教材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参加并一起合作完成的地理学习活动, 如策划、调查等;个人活动是指教材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 如计算、读图、思考等。

综上所述,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以往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改进, 但是从总体来看, 在我国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需要及时改进的问题。首先, 根据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实践性原则, 应进一步加强活动的实践性;其次, 根据地理教材中活动设计的探究性原则, 应进一步加强活动的探讨性。再次,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适当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地理教材中的“活动”, 在教学时地理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时刻保持对教育知识的新进行。加强对“活动”的重视, 时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并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和全面的教育观。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时, 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

摘要:本文就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对其内涵和定义进行了解释、分析和阐述, 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措施。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刘书奇.创新教育与地理教材处理初探[J].地理教学.2004 (01)

[2]王肇和.地理探究性学习探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 (04)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 篇8

从整体编排来看,湘版地理教材按“先总后分”的原则编写,即“世界一大洲一地区一国家”。初一上册安排的是关于全球的知识: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初一下册则是分区地理: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进国家。初二中国地理的编写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初二上册学习的内容有: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及中国的区域差异;下册内容的第一章为中国的主要产业,以后的各章则主要是分省地理,教材把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按沿海(第二章沿海万里行)、沿边(第三章陆疆万里行)、沿江(第四章黄河万里行和第五章长江万里行)的位置特点分别加以介绍,区别于以前的教材按东北、西南、华南、西北等方位编写的方法,这也是湘版地理教材的一大特点。

从结构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采用大字正文和辅助文字混排的形式,重点突出,版式新颖。大字正文一般叙述地理事实,讲解地理概念,解释地理成因,说明地理规律。辅助文字主要包括富有特色的两个栏目:“活动”栏目侧重安排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地理问题,密切配合课文的重点、要点以及关键内容,以加深理解,启迪思维,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良好习惯;“阅读”栏目侧重选编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阅读材料,与课文所讲内容密切配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而且在每一章的前面,都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该段文字不但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还起到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从形式上看,湘版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生动形象。在课本的封面、封底、以及课文里面,增加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在课文之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地图、速描图、示意图、模型图、统计图、漫画图以及卫星图片等。这些图像与课文紧密配合,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补文、以图代文,形象直观地反映和说明地理问题,把繁、难和语言不便表达的地理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不仅改变了地理教材的面貌,也增强了地理教材的吸引力,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从内容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选材典型,知识量适当,不求全不求深,表述生动活泼;围绕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些主题,选材上注重体现人地关系,地理知识的时代性、实用性、教育性以及科学性;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删减了难教难学的有关内容;注意减轻学生负担,删减单纯记忆性知识,如国家减少为七个有代表性的、区域特征典型的国家来讲授,这七个国家,既包括了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课文表述不但简洁、明了、准确,而且主要还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读图思考、启发设问、引用实例等多种方式,提高教材的智力价值和可读性,引导学生去探索地理知识的新天地,切实使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从要求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重点明确,知识面宽,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和加强能力训练。正文一般为必学内容,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正文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重要的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过程、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规律;辅助文字为阅读材料、思考、练习等,这部分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思想教育和能力训练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例如,活动栏目主要训练识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结合湘版地理教材的特点,我在教学和教法上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古人曾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湘版地理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含有丰富的激发兴趣的素材,所以要充分加以利用。

第一,重视每节课的引入过程。“万事开头难”。好的引入过程是成功教学的开始,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进入求知状态。课堂的引入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可以是故事、音乐、谜语,也可以是提问,引起学生的质疑。例如,在学习《俄罗斯》一节时,我用音乐作为引入方法,利用自身擅长弹琴的特点,用手风琴演奏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曲。手风琴是俄罗斯人广泛喜爱的乐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传唱世界的俄罗斯民歌,将二者结合引人新课显得自然,学生有新鲜感,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接着启发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有关俄罗斯的情况,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争相发言。

第二,结合时事和现实生活。时事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中发生的,因此也就与地理有密切的联系。西亚是世界的热点地区,时至今日,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仍在继续,为西亚一节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西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含义,更理解了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讲到我国的季风气候特征时,则和我们广西冬季吹北风、夏季吹南风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知识;分析冬、夏季风性质,一句本地俗语“北风是贼,南风是客”。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北风势力强,南风势力弱”的性质差别,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具体,自然就会对地理产生兴趣。

第三,巧设疑问,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提问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是促进师生交流的有效手段和形式。湘版地理教材的教学过程已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应该积极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共同的讨论,老师从旁加以引导,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湘版地理教材中大量的读图思考、读表读资料设问以及“活动”栏目等,都为提问设问提供了方便。例如,介绍完世界的人口以后,教材安排的问题有:“一个国家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请谈谈你的看法。”以及读漫画“处境艰难的地球”回答“你能说出漫画所表达的含义吗?”等等。这些设问含义深刻、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二、注重讲清重点知识

湘版地理教材的内容层次和头绪已经减少,重点比原来课本更加突出。因此,对于重点基础知识,要讲得充分具体。在内容上,要加以透彻的分析和清晰的说明,也可以适当补充和展开;在形式上,课本中的插图、引言、活动栏目、阅读材料,都要围绕重点充分利用,不能忽略;在方式上,要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举生动的实例、作形象的比喻。例如,关于“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不仅要利用好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重点段落和概念,仔细分析插图插画等,还要启发学生联系当地的人口现状进行思考,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利用学生的亲身感受和所见所闻,进一步使其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世界性及严峻性。

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虽不都是要求老师讲授的内容,但有的材料有助于重点内容的理解,有的则可以利用来说明正文内容,可以作适当讲解。例如,在“世界的人种”一节里,有关于人种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阅读材料,有力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巨大影响,可以提问和略为展开。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有的要求细读,有的可以朗读和齐读,有的在课后阅读,也可以提示或提出一些问题,若放任自流则形同虚设。

三、充分利用课本插图

插图多、插图种类多、表达形式新颖、图文结合密切,这是湘版地理教材的特色,教学中要结合这些特色,充分发挥插图的功用。

一是课本中的地图、统计图、示意图、模型图、剖面图。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数量差异、因果关系以及地形起伏状况等,一般是文字表述的形象化,文图结合来共同说明地理内容。这些图像一方面可以利用来讲课,如讲到地形对美国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读地形与气流图,分析西部高大山脉对温和湿润西风的阻挡作用,东部低缓山脉、高原对北部吹来的干冷风不造成阻挡,纵贯南北的中部平原方便强烈的极地冷空气长驱南下等因素,使学生明确地形对天气的影响在冬季的具体表现。尤其是以图代文、以图引文的插图,教师更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图。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教会学生读、用上述图像,掌握运用图像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对图像的分析观察,训练学生读图、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二是课本中的彩照、速描图、漫画图等,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形象或对重点内容起夸张强调的作用,应围绕课本正文灵活运用。例如,有的彩照,可以启发提问,作为新课引入,引发学生思索的兴趣;有的各国名胜古迹图,可以指出其注意内容;有的图像包含内容很多或者能一目了然,则可以略而不讲。

四、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湘版地理教材不仅内容丰富、脉络清楚,而且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其中“活动”、“阅读”栏目都为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因此,多数栏目安排的活动要指导学生认真去做,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既巩固加深知识,又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还应提倡多种教学形式、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形式上可以联系学生实际,围绕主题展开议论、讨论,或者是学生向教师质疑等等;在教法上应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传统的板书、版画、板图与现代的电视、投影、幻灯、模型、挂图等直观手段相结合,不断变换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和稳定,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济南中考满分作文:那声音常在我心田下一篇:集团信息部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