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认定(精选8篇)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昨天在教育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国家资助学生接近1个亿,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好,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重要的措施。据悉,教育部正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有关意见,做好困难学生精准认定。
统计显示,从2012年以来,全国共资助学生达到5.2亿人次,资助经费总投入达到8864亿元,成为一项重大的民生支出。据介绍,2017年,全国资助学生9590万人次,资助经费总投入1882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22%、92%,资助经费总投入增长近一倍。对于资助贫困学生,我国社会公众均无意见,但怎样把资助经费用到应该资助的贫困生身上,即如何认定贫困生,近年来却一直存在争议,因此,做好贫困学生精准认定,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所在。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问题,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曾印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一意见,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由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成立的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进行评议。总体看来,这一认定办法的主观色彩比较重,在具体操作时容易产生争议,进而导致认定不精准,还存在当众诉苦、互相比困的现象。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认定,应该力图反映困难这一客观事实。要实现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从之前的主观认定转向依靠客观数据对贫困学生进行客观认定。
由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这本来是希望客观真实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但是,有的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却可以把自己家庭写得很贫困,家庭所在乡镇民政部门还为其盖章。因此,如果以此为依据来认定贫困生,就可能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
基于此,之前的认定办法,要求结合《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再由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对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以判断其是真贫困还是假贫困。随之也就出现了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争议的各校自创的民主评议法,诸如有高校“竞选贫困生”,由贫困生发表演讲,“晒贫困”,由评议成员评议,这被质疑侵犯了贫困学生的隐私与尊严;还有高校将“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作为评议贫困生的一条标准,这就是让评议成员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观察其是否有电子产品),这被质疑是让贫困学生艰苦生活,因为帮困的目的就是要让贫困学生拥有和其他学生差不多的学习生活条件。
怎么排除主观因素,能客观准确地掌握贫困学生的贫困情况,这是精准认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下一步将加强部门合作,制定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精准认定政策,主要思路就是依靠客观数据对贫困生进行客观认定。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如南京理工大学对全校在校本科生的饭卡刷卡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消费不足420元的,被列为受资
助对象,贫困生不用申请和公示就可以“偷偷”拿到补贴款。该“暖心饭卡”获得不少同学的认可。西安交通大学搭建起学生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构建困难生认定和量化资助模型,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精准认定、应助尽助,避免依赖学生提交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认定方式产生的误判、漏判。
2007年5月,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以下简称贫困生) 。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贫困生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的20%, 个别地区高校的个别院系贫困生比例已达30%, 甚至更高。
多年来,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关爱贫困生, 让每个孩子“上得起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也提出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而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 是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助落实到位、真正实现资助育人功能的基础和前提。
严抓贫困生认定程序, 从源头上体现公正、公平、公开
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例。近年来, 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 贫困生申请得到的奖助学金也越来越多。学业成绩排名在全班1/3左右的学生, 在校期间都有可能得到万元以上的资助;而对于学业成绩很好、家境不是很好但也不贫困的学生而言, 显得有些不公平。故有些学生因利益驱动, 想方设法地加入贫困生行列, 这就使得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与补助工作变得非常复杂。因此, 贫困生的认定程序必须坚持本人申请、班级民主推荐、院系审查建档、学工处审核公示的四个关键程序, 从源头上把好贫困生认定关。 (1) 由学生本人实事求是地提出申请, 同时提交乡、镇或街道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和其他能证明家庭致贫的相关佐证材料。 (2) 班主任、班委会应结合学生本人在校期间生活实际, 根据其日常生活情况进行初审, 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民主评议。申请学生如对结果有异议, 可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诉。班主任、班委会在初步调查、摸底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协助学校做好贫困生档案建立工作, 对本班申请学生进行排序和分级, 汇总后报所在院系。 (3) 院系应对贫困生家庭生活状况及在校期间生活水平等进行进一步的审查, 建立贫困生档案并报学工处备案。档案应包含的信息有:姓名、学号、性别、政治面貌、专业年级、班级、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学习成绩、家庭年平均收入、家庭经济状况、贫困原因等内容。贫困生档案经院系核实情况并写出审核鉴定, 然后, 报学工处作进一步审核和认定。 (4) 学工处根据各系上报的贫困生材料和每名贫困生的综合情况, 经过调查了解和审核后, 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贫困生候选人名单及等级, 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长期公示。
细化贫困生认定标准, 动态制定贫困生认定细则
在贫困生认定的四个关键程序中, 本人申请的相关材料一般都能做到, 学院公示也没问题, 而对于班级民主推荐、院系审查建档、学工处审核方面,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细则, 各个班级与院系的操作可能各不相同, 对于调查贫困生是否家庭贫困、了解本人日常消费情况以及在认定贫困生等级等方面, 操作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一) 建立贫困生调查制度, 动态回访贫困生的家庭情况
必须加强与贫困生的联系, 特别是与其家长、家庭所在地居委会、中学班主任等相关人员的联系。除了利用电话、信件等进行回访调查外, 可以根据贫困生生源地情况, 利用本校其他相同生源地的学生建立回访制度, 收集家长电话、工作单位、居住区照片等相关信息, 以核实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在教师中建立回访抽查制度, 对教师公开贫困生的家庭地址, 由教师本人自主选择, 充分利用出差、招生宣传等一切机会, 一年内要求家访1~2名贫困生, 并做好详细记录。
建立贫困生回访调查制度, 一是可取得贫困生的第一手资料, 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严肃性;二是为认定贫困生的等级及补助级别提供了相关依据;三是在教师中建立“关爱贫困生”的帮扶工作机制, 一名教师至少关爱一名贫困生, 对贫困生的学习帮扶、心理疏导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都有一定的好处。
(二) 建立贫困生动态进出机制, 完善贫困生动态管理
学校应随时接收学生的贫困生认定申请, 特别是学生中因家庭突发事件需要重新认定或追加认定为贫困生的, 应随时动态关注。
对已经建立的贫困生档案, 学校每年要对所有贫困生进行滚动认定, 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学生本人的表现进行适度调整。
动态管理能有效解决贫困生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做到不让一个贫困生得不到关爱, 也不让一个学生拿到他不应拿到的补助。
(三) 细化贫困生认定标准, 提高认定的可操作性
申请认定贫困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无父母养育、无经济来源或靠亲友有限资助的孤儿; (2) 单亲家庭、且收入无法维持学生本人学习、生活需要的学生; (3) 父母年事已高或身体残疾、又无其他经济来源的贫困家庭子女; (4) 家庭成员中无18~5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 (5) 城市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失业, 领取最低生活保证金的家庭的子女; (6) 家庭人均月收入城市低于200元, 农村低于150元, 本人在校消费少于300元/月; (7) 来自烈士或优抚家庭的特困子女; (8) 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根据学生的困难程度, 将贫困生分为三个等级:极困生、特困生和贫困生。 (1) 极困生:烈士子女、革命残疾子女、孤儿或无任何经济来源的学生, 基本无力支付学习期间的全部费用;家庭生活极度困难, 父母双方长期病重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无生活来源的学生。 (2) 特困生:家住贫困地区或父母都失业的学生, 学生本人在校消费少于200元/月。 (3) 贫困生:家庭受灾, 家庭成员因疾病或父母因无经济收入等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且无其他经济来源, 学生本人在校消费少于300元/月。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不得认定为贫困生。即使已取得贫困生资格, 也应立即取消, 并停止对其的困难补助。 (1) 触犯国家法律、条例, 违反校纪校规, 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 (2) 学习主观不努力, 一学期有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者; (3) 经查实谎报家庭经济情况或本人生活状况者; (4) 在校期间抽烟、喝酒、请客或铺张浪费者; (5) 购买电脑、CD机或电子词典等高档用品, 实际生活费用明显高于平均每月300元以上者; (6) 未能按学校要求及时注册者; (7) 获救助期间家庭经济条件已有改善, 有固定生活来源者; (8) 家庭因建购房、购车、结婚等消费而欠下巨额债务导致无力供养学生完成学业者。
建立贫困生认定数学模型, 通过软件系统来提高认定效率
贫困生一般会占到在校生人数的20%以上, 对于万人规模的学校来说, 就有2000多名贫困生, 对众多的贫困生进行调查、认定、管理、补助, 是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采用人工方法认定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由此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与现实反差较大。通过细化一些认定标准, 再依据在校学生的最低消费水平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并利用相应的贫困生认定软件系统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且可以减少人力支出, 提高认定工作效率。
根据贫困生家庭典型特征 (如地处农村、父辈职业地位和收入低、父辈教育水平低、家中教育人口多、且曾遭遇重大致贫事件) , 我们把贫困生家庭贫困的原因进行细化, 分别为:家庭所在地、父母工作类型、父母学历、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力人口数、家中有重大疾病患者、家中上学人口、遭遇突发事件、是否决定贷款、其他特殊情况。将这些数据输入系统, 通过已建数学模型, 得出家庭的贫困等级。通过学校已经建立的校园一卡通, 建立全校学生消费数据模型, 确定学生最低生活标准。通过分析贫困生的在校消费情况, 得出该生是否超过学生最低生活标准, 以确定该生的日常表现是否与家庭贫困等级一致。通过对特定对象不记名的网上问卷调查, 来观察同学对贫困生的反馈情况。通过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对比, 得出该生是否为贫困生以及贫困等级, 从而确定该生的补助额度。
通过贫困生认定软件还可以进行贫困生管理, 如学生回访信息记载, 教师“关爱贫困生”信息, 同时, 通过引入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日常表现, 可以达到动态管理贫困生的功能。
结语
贫困生的认定与管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从学校到社会, 都在关爱贫困生。以我院为例, 贫困生得到的经济补助多的会达到万元以上, 补助学生比例近20%。补助金的发放体现了各方面的关心与爱护, 但也会造成一种现象, 即“躺在贫困上”。我们除了严格认定贫困生及其等级外, 还应思考如果进行贫困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另外, 对大学生的资助也应从无偿资助模式, 向有偿资助模式变化, 获得资助的学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有偿资助强调的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它在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同时, 避免了“等、靠、要”和懒惰、依赖思想的滋生, 阻止了侥幸心理的萌生, 让学生选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以工代赈、以酬代补, 自立自强, 变压力为动力, 牢记责任和义务, 奋发图强, 立志成才。
摘要:目前, 贫困生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的20%, 个别地区高校的个别院系贫困生比例已达30%, 甚至更高。对贫困生进行调查、认定、管理、补助, 是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要利用信息化手段, 根据贫困生认定标准,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通过认定软件做好高校的贫困生认定与管理工作, 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资助落实到位, 真正实现资助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认定模型
参考文献
[1]刘善槐, 邬志辉.高校贫困生评价体系与认定模型研究[J].高教探索, 2010, (5) :115-117.
[2]毕鹤霞, 沈红.中国高校贫困生家庭“因何致贫”——基于全国10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10, (4) :16-22.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各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资助工作中的难点工作。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率和效果。文章通过分析目前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对如何科学的认定高校贫困生,把握好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体制和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影响着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强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地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能否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贫困生评定办法,并以此为依据对在校贫困生进行实事求是的认定,直接决定了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实效程度。
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全日制在校学生。一般来说,狭义上的贫困生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广义上的贫困生则可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别困难等三个标准。其中第一种为“一般困难生”,是指学生家庭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因家庭突然发生变故,遇到暂时性困难,需要借钱缴纳学费,使学生在校期间花销紧张,面临间歇性困难;第二种为“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收入很低,并有一定数额的债务,只能缴纳一部分费用,学生基本生活费接近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第三种为“特困生”,是指家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无力缴纳学生在校期间费用,基本上靠借债上学,在校生活水平处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学生。简单地说,“一般困难生”就是“有能力支付教育费用,但发生暂时性困难的学生”,贫困生是“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而“特困生”则是“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
当前,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很多,但大都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些许问题困扰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贫困生的内延和外涵概念不清
“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全日制在校学生”。这一概念比较模糊,属于一种定性描述。另外,贫困也具有相对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也会导致对贫困家庭界定的不统一。比如在西部家庭年收入两万肯定不属于资助对象,但在东部沿海,这样的收入可能算是贫困了。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认定标准,也制定了相关的贫困标准,但有很多指标并不明确。
(二)贫困生的认定不客观,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的原因:
1、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在认定贫困生时存在着严重的主观倾向性。贫困生民主评议小组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辅导员任组长、班干部和学生代表为小组成员,评议小组因比较了解同学日常的生活消费情况,所以评定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是这样的认定过程较大程度上依靠辅导员及学生干部对贫困生的日常观察来判断,评议过程不排除有个人感情化的因素。此外,同学之间涉及的人际、利益关系问题也会造成评议结果的不公平性。
2、从学生自身来看,由于部分贫困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理,出于面子问题不愿申报或表露困难的家庭背景,从而出现了真正的贫困生不报而个别出于利益关系的非贫困生谎报现象。调查显示,有42.1%的学生表示在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时不会客观如实反映自己的家庭贫困情况,其中18.2%的学生会掩盖或缩小自己的家庭贫困程度。
3、从社会环境来看,在各高校,学生开具的证明几乎成为认定贫困生的唯一核心依据。但事实上,学生出具的贫困生证明,在各级民政部门盖章时,不会受到认真审核。由于贫困生核实成本巨大,由学校进行核实的操作不可行,再加上少数地区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或暗箱操作,往往学生在通过当地相关部门审核时轻而易举,而相关部门几乎很少调查、核实学生的真实情况,这就给少数非贫困生提供了弄虚作假的漏洞。
(三)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
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高校贫困生认定是促使我国贫困生资助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实现我国贫困生资助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解决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资源有限、资助效益低下的需要。但在现实中,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有效的贫困生认定方法与体系,对于贫困生的认定也仅仅局限在对“贫困生”概念的定性描述上。实践中,对贫困生认定没有全面的把握和认识,没有量化的贫困生认定指标,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没有制定多维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配套措施与制度,通常只凭某一方面的标准或办法,如学生个人的贫困申请、学生生源地贫困证明或一张学生困难情况调查表,没有多环节的班级评议、公示审批、跟踪调查、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监控制度等等,没有收入申报制度和收入监控机制,这使得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因此,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的目标人群在政策设计上是合理的,但在实践中很难给出准确的定位。
(四)贫困生信息库缺乏定期调整
高校贫困生认定应该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动态调整过程,部分贫困生在受资助后,可能相对于其他未被评上的困难生来说,各方面情况会有所好转;而且先前非贫困的学生可能在求学期间,因家庭突发变故而成为贫困生。同时,部分混杂在贫困生队伍里的非贫困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有更客观的评判。鉴于此,贫困生评定不反对短期认定,但必须贯彻在实践中渗透长期的动态调整。然而,据调查了解不少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和管理过程中缺乏调整环节,或者是调整环节只存在于制度层面,而没有得到贯彻落实,致使资助资源利用的有效性降低
目前,贫困生认定已成为困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一大难题。高校要在总结原有贫困生认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贫困生认定机制的方式、方法及程序进行科学的、全面的优化与重构。鉴于高校贫困生认定上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状,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贫困生的认定包含:一是对学生家庭经济是否贫困的确认;二是对贫困学生的贫困程度的认定。本人认为在贫困生认定机制方面需要加强以下两方面工作:(1)建立贫困生档案,将申请资助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人口数及职业、年均纯收入、贫困证明及以前的受资助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区别不同贫困程度进行建档管理。尽量避免遗漏或差距过大的现象发生,提高资助的针对性。此外,建立全校贫困生数据库平台,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位一体的助学帮困网络,并且及时更新,为加强工作执行的公平、公正、公开,为助困工作提供依据。(2)高校应制订严格的认定工作程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认定评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认定工作。认证过程从个人申请、诚信承诺材料、贫困证明、民主评议材料、跟踪调查材料等各方面加强管理和监控,杜绝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加强对认定小组的教育引导,确保公正性
贫困生认定小组是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的责任心、对贫困生认定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等直接决定了认定的结果,决定了贫困生资助资源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因此,必须加强对贫困生认定小组的教育和引导。首先,应教育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认识自己肩负责任的重要性,认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摆脱情感关系、地缘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认定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和客观的原则;其次,组织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认真研习贫困生认定办法,让每一位认定小组成员充分了解贫困生认定的程序、方法等;最后,要组织认定小组成员认真搜集、整理和分析贫困生信息资料,并进行相互间的对比,在此基础上对贫困生进行认定,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助困认定方式的公正性。
(三)做好相关的民主评议,完善监督机制
由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都在一起,他们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真实,贫困生认定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树立客观、公正的氛围,防止学生之间请客拉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补助,然后肆意挥霍,在学生中间产生很坏的影响。具体工作中可以做到:(1)开学初召开班级会议,宣传国家、学校相关的资助政策,进行贫困生选定工作。(2)组织贫困生填写申请表,学生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公开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老师将已掌握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在评议小组里公开(事先征得学生本人同意,保证学生的隐私)。(3)班级所有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学生平时表现,及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给递交申请的同学投票。(4)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根据民主评议的情况,结合已有的信息,确定贫困生的名单,并可以接受学生的投诉或咨询,最后公布贫困生评议的最后结果。对评议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和经济制裁。同时,对于部分出于心理因素没有主动申请的贫困生,要及时发现、鉴别并给予相应的资助,通过各种渠道调查了解并做好心理引导工作。
(四)定期对贫困生群体进行适度调整
高校资助政策的出发点是让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其中也蕴含着让在校贫困生能感受政府对他们的关注,不能将资助资源过于集中于部分贫困生身上,尽量使贫困生在校期间能不同程度的获得一定的资助。贫困生是相对性的贫困,这种相对性可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最初被认定为贫困的学生可能在经历了一个时间段或受到资助后,相对于更加困难的学生来讲成为非贫困生。同时由于高校贫困生数量众多等原因,决定了高校贫困生必须定期进行适度的动态调整。高校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对建立贫困档案的等级进行适度调整,如提高档次、降低档次和撤销档次等。
为切实保证国家制定的各项高等学校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必须从源头上抓好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不断细化、完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多渠道、多途径强化贫困生认定的合理性,定期对贫困生信息库进行动态的监管和调整,深入开展贫困生认定的宣传、教育工作,将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实、做细,确保各类资助资源效益的最优化。
[1]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04).
[2]韩德铎等.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圈,2007.
[3]谢更兴.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9.
[4]雷燕等.试析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公平、公正、合理分配资助资源,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困难学生管理办法》的规定,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包括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报酬等),难以支付其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第三条 我院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类型:家庭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校内困
难补助、特困生减免学费、关工委助学金、勤工助学等。
第四条 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确定合理标准,由学生
本人提出申请,实行民主评议和学院评议相结合的原则,开放式管理。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五条 电信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以年级为单位,成员包括:各年辅
导员、班主任、年级委员会委员、学生代表,其中学生代表人数应占学生总人数的10%以上。
第六条 认定工作组负责组织实施各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对各班
上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进行审查。建立各年级和整个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
第三章
认定标准
第七条 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为如下三档:
a)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 b)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 c)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第八条 困难级别认定标准。
1、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
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深圳市政府当年公布的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或父母一方无工作,并不能完全缴纳学习或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2、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
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深圳市政府当年公布的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认定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
(1)父母双亲中有一方长期患病、或残疾、或年迈、或失去部分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者;
(2)属于单亲家庭,抚养一方长期患病、或残疾、或年迈、或失去部分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者;(3)父母双方下岗;
(4)因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者。
“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是指:本人或家庭直系亲属因患重大疾病需要支付大额医疗费用;家庭因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直系亲属人身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家庭因遭受其他灾难造成直系亲属人身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家庭因直系亲属伤亡导致家庭经济收入锐减或丧失。下同。
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深圳市政府当年公布的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1)本人系烈士子女、孤儿;
(2)父母双亲均长期患重病、或残疾、或年迈、或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经济
收入微薄,无其他亲友资助者;
(3)属于单亲家庭,抚养一方因患重病、或残疾、或年迈而失去全部劳动能
力,家庭经济收入微薄,无其它亲友资助者;(4)家庭被当地乡镇民政部门列为特困户的;
(5)因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者。
第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自行购买高档通讯工具者;
(2)自行购买或长期租用价格昂贵的电脑(特殊专业需要除外)者;
(3)自行购买高档娱乐产品、高档时装或高档化妆品等超出经济许可能力的用品者;
(4)在校外租房或经常出入餐厅、酒吧、网吧等娱乐场所消费者;(5)有其他高消费或奢侈消费行为者;(6)本人月平均生活费在600元以上者。
第四章 认定流程
“贫困生窗口”领两表准备和提交材料认定小组审查困难级别认定并公示安比例分配各类困难补助的名额和勤工助学名额建立贫困生资料库监察小组审核、跟踪调查、抽样资料库不断更新 第十条 个人申请。学生按要求填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书》,和《高等
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提供家庭困难的证明材料。①所在民政部门(或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出据的贫困家庭证明或县、市民政部门颁发的农村“贫困户”、城镇“低保户”证书等;②特殊情况证明材料如:军、烈家属证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或遭受天灾、人祸证明;兄弟姐妹是在校大、中学生证明;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学院评审。学院困难生级别认定工作小组召开会议,根据本办法的 规定和有关证明材料,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对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者进行评审。
第十二条 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和档次并将结果在各年级学生中公示5个工作日后,将无异议名单上报校学生工作。
第十三条 学校认定。校学生工作对个二级学院上报的名单进行审核,将无异议名单公布。
第十四条 学生监察工作组(学院领导、各年级辅导员及各年级委员)负责组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调查与监督,对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随时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掌握和核实学生家庭经济变动的新情况。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金,并视情节给予教育、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开展一次,分级建立、完善和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据库。
第十六条 被认定为家庭困难学生者方可申请本学年提供的有关资助。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学院有权取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一)有第九条所列情形之一者;
(二)有违反四项基本原则或违法违纪行为者;
(三)在各类考试中有作弊行为者;
(四)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违反诚信原则、弄虚作假者;
(五)家庭经济情况已经好转,本人学习和生活费用有保障者。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细则的解释权归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第十九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我是医学院12级临床五班的医学生***,来自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安庆市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早年父亲做生意赚了一点钱,回家结婚生了哥哥和姐姐,然后妈妈做了截扎手术。万万想不到的是后来妈妈又怀上了我,虽然听外婆讲妈妈服过打胎药,但是我还是出世了。真正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却也给家庭带来了更加繁重的经济负担。
爸爸是一个很坚强却也很倒霉的男人,为了不让妈妈一个人受累带三个孩子,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在家务农,有时间就去镇上帮人做铝合金挣点钱补贴家用。随后爸爸还开过肉铺,收过稻谷,做过工地包工头,但是几乎是做什么赔什么,仅做包工头这一项就赔了近10万元。我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每逢过年讨债的人总是如期而至,要不到账就表现出誓不罢休的蛮横!妈妈身体一直不好,2008年的时候又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另外就是颈椎也不太好,估计是早年干多了农活导致的。就是这两年,家的周边发展得十分迅速,好多人家都在盖新房,爸爸借钱做起了铝合金以及门窗生意,我粗算仅这一项的借款就达到了十几万!我只希望这一次他不要赔太多!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爸爸妈妈养育了三个大学生!现在的我也已经上大二了,从上大一开始,我就立志要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我申请过助学金,可是没能评上,然后我就开始做兼职,接下来就是我苦难的开始。几乎每晚我都没有上晚自习而偷偷地走开去做家教挣生活费,因此我只能在中午看书,有时候还得熬到很晚才睡。我最长的时候有整整七个月没有回过家!由于劳累,我明显感觉到自身抵抗力下降了许多,因为感冒变得更频繁了,于是我开始进行各项体育锻炼,即使这样,却还是在13年暑假的时候由于不小心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年我20岁!
大一这一年,不管有多少人不理解我,我也就这么过来了。现在的我身体比以前更糟,做兼职也是有心无力。现在的我只想好好念书,一方面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另一方面争取在计算机和英语方面能达到新的高度,也就是在这时候,我有了一个想法: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出国深造!我想学成后更好地为我的祖国服务!
我们班的贫困生是比较多的,我想有贫困生也不是什么坏事,贫困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成长为更加坚强独立的人。我是一名贫困生,我有我自己的经历,我的经历使我认识到,其实贫困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阻碍,我们最大的阻碍在我们心中,只有我们克服了自己的贫困自卑心理,我们才能做得更好。“人穷志不穷”,“穷且益坚”这些古语在告诉我,“不要让自己被贫困击倒”。现在的我也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学生,我会更加努力的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摆脱贫困,否则我还会一直贫困下去。贫困不是我们的绊脚石,相反它是我们的动力。当然我也需要更努力!
因此希望能够得到学院的补助,缓解一点经济压力。机会总是留给最需要它的人,如果有更需要的同学,也请考虑把机会留给他们,谢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临床12—5***
警察学系在孟晓燕书记和李守东主任的领导下,成立了以孟晓燕书记为组长的2011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小组,并分成了七个中队认定评议小组,分别是郑龙进、姜曼、张幼松辅导员为组长的2010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以王守明辅导员为组长的2009级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小组,以张顺辅导员为组长的2007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以廖习华、程红梅为组长的2011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积极认真负责的开展了此次认定工作。我系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结合学院实际,采用了学生提供的三级贫困证明与学生在校表现相结合的方法,并适当考虑同学们的意见,参考了这些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确定了当前上报的名单。在此次认定工作中,我们既考虑了家庭困难程度,同时也考虑了这些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把一些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坚决排除出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范围之外。当然,本次认定工作也存在一些遗憾,比如有些家庭确实困难,在校无论学习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不错的同学,因为指标太少而不能入围。
警察学系
(一) 认定标准难统一
认定标准难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源地贫困证明标准参差不齐。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各不相同, 学生所在的生源地在贫困标准上也各不同, 比如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标准相差较大。尽管学生生源地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 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仍是贫困生认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能否获得经济困难证明是以学生生源地的生活标准为依据来判定的。因此, 相对于高校所在地或相对其他生源地的学生来说, 持有经济困难证明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属于贫困生的范围。二是贫困标准是动态发展的。在一定时期内, 贫困标准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是贫困标准也会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居民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三是“贫困指标”设置不合理。从目前情况来看, 高校普遍采用的标准有: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属最低, 如边远山区的农村贫困家庭, 城市双亲下岗等;单亲家庭, 且家长下岗或失去劳动能力;孤儿, 父母双亡, 无其它亲属给予固定的经济支持;其它情况, 如学生或家庭发生突然变故, 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目前的认定标准缺乏严密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没有具体量化的认定指标, 有些贫困指标在实际的认定过程中无法操作, 而应用这些指标只能靠传统经验或主观判断。制定界定贫困生的标准来并不难, 难的是在具体认定过程中这些标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很多高校往往为压缩认定成本而简化认定程序, 很少会考虑贫困标准的地区属性和动态概念, 最终造成贫困认定的混乱和不公平性。
(二) 认定程序不规范
现行的贫困生认定程序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一些高校为了减少开支, 会将贫困生认定成本“外化”, 即将贫困生认定的主要程序交给了学生所在地的基层组织, 然后学校根据各地出具的证明情况来进行认定;有些学校没有明确的认定标准, 就以“想当然”的方式来进行;而更多高校有了标准却不去执行或因为标准不具备可操作性而难以执行, 只有采用“学生说——大家选——老师定——学校批”的传统方式, 评定出所谓的贫困生。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及资助工作通常由学校学生处牵头, 各院系辅导员具体落实。但目前一般高校辅导员的师生配备比是1∶200~1∶300, 辅导员都是身兼数职, 很少会把太多精力集中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 有的辅导员为了便于操作甚至把有限的资助资源采用“轮流坐庄”或“平均享受”办法分配给学生。这些以名额限定为前提、以较为主观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认定的程序, 一方面可能使贫困生因“面子”问题而很不情愿地选择放弃, 也可能使“诉说贫困”的贫困生在同学面前对未来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可能因学生口才和人际关系的差异, 使一部分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造成了贫困生认定与资助的偏差。贫困生认定程序的不规范最终导致有限的助学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造成助学资源的浪费, 而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小部分学生的不道德行为。
(三) 缺乏有效并切合实际的监督和管理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学生的心态也变得十分复杂, 在利益的驱使下, 高校大学生对贫困生的申请出现很多的随意性, 往往主动申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占全班人数的50%以上。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贫困生认定的模糊性。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 负责认定工作的老师要么相信生源地民政部门的一纸证明, 要么相信学生申请书中所表述的贫困状况;认定过程要么是有老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主观确定, 要么通过班级投票的方式确定。认定过程的模糊性往往让学生产生一种侥幸的心态。二是现行的资助大多是“免费的午餐”, 基本上来说是一种“没有要求受益者付出对等条件”的无偿资助, 这就使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产生一种不平衡心态, 他们常常抱怨“为什么好事都能落到贫困生头上”, 于是他们也想法设法让自己变成“贫困生”。这些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现行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缺乏有效地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结合多年的工作感受, 我们认为较为有效的监督管理应该从有两个方面来做:一是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出申请起就对其建立完整详实的档案, 进行全方位动态管理, 至少每个学年审核一次, 并及时对贫困生档案进行调整与增减;二是对贫困生档案的监督管理要走“群众路线, 让群众把关, 保证公开、公正和公平进行”。
(四) 认定工作缺少人文关怀
我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北京高校贫困生的调查显示, 高校贫困生中有52%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近几年高校学生中有极端行为的人数, 贫困生可占50%以上, 而且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我们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不无关系。在一些高校现行的贫困生认定过程中, 申请者除了要填写资料和提供村、乡、县三级证明外, 为了“公平”起见, 往往会有班级民主投票这一环节, 而在投票之前, 申请者必须上台诉说自己的家庭情况。就这样, “贫困生们”为了获得较多的投票, 除了在下面聚拢人脉之外, 更要在诉苦大会上下功夫, 以提升自己的人气。他们无奈地站在全班同学的面前, 声泪俱下地向同龄人诉说自己生活的艰辛和家庭遭受的悲惨, 目的只为赢得这场“比谁家更穷、评谁家更惨”的竞争。对贫困生的奖励和资助, 本来是国家对家庭困难学生的一项资助政策, 是为了保证他们都能上得起大学。然而, 现在某些高校评定贫困生的方式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而使这项政策变了味道, 成了人气的比拼、关系的比拼。在这种情况下, 出现“有学生不好意思当贫困生”, “又有部分学生争着抢着要当贫困生”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助资源, 更有违贫困生认定的初衷。因此, 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 还是应该多一点耐心和关怀, 少一些推诿和浮躁。
参考文献
[1]党振峰.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方法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 :219-221.
[2]钟央文, 钱晓萍, 毛宇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认定机制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2) :44-45.
[3]王芳, 朱文.浅议高校贫困生的认证与资助[J].前言, 2006, (6) :187-189.
[4]龙兴跃.大学“伪贫困生”产生的原因与预防[J].中国西部科技, 2006, (11) :6-7.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贫困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地方政府和各个高校也相继建立了以“奖、勤、助、贷、补”为主要内容的扶困助学体系,随着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贫困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更多贫困学生享受到了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带来的实惠。然而如何认定贫困生以及认定贫困生的标准成为开展相关工作的难题,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紧密联系。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常见方法
1.家庭收入水平认定法。此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出具生源地民政部门给出的家庭贫困证明,了解申请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收入水平,通过与高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或者生源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比较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但是由于相关部门核查不到位,仅仅根据地方街道给出的证明进行确定,因此此种证明可信度不高。
2.学生消费水平认定法。这种认定方法主要是高校对在校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消费情况进行走访调查,通过校园卡系统确定学生每个月的话费金额、学习设备的品牌及价格,在了解学生在校每个月生活费的基础上,与高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比较,最终确定贫困生。
3.综合认定法或称分类认定法。这是高校比较常用的一种认定方法,主要是由学校根据学生个人申请、出具的家庭收入或家庭情况的贫困证明,以及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由学院统一进行评议,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特别困难、比较贫困、一般贫困),经过公示后报送学校进行审核。相对于前几种方法,此种方法具有可靠性,但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问题
1.认定方法的可信度与有效度较差。首先,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的可信度不高。目前生源地的各级基层组织对相关认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监督监管法规,相关部门疏于核对证明材料的真实性,随意加盖公章开具证明,甚至一些家庭条件富裕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到相关证明,这影响了相关材料的可行性及权威性。其次,贫困生认定民主评议的真实性有待商讨。为了确保贫困生民主评议的公平、公正、公开,高校会组织由学生组成的评议小组进行评议,但是无法确保小组的每位成员对于所有申请贫困生的学生都有全面的了解。由于评议结果涉及到学生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问题,无法确保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认定方法单一,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由于国家未出台相应的法规与政策,大多数高校只能通过间接认定和自我认定进行贫困生的评定工作,因此贫困生认定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学生讲—评议小组评—教师定—学校批”。班级民主评议、公示审核、走访调查、违规惩罚以及动态监控管理制度缺乏连续性、多维性以及全面性,评审模式不够完整、系统。
三、关于改进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贫困生认定方法。首先,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确保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应该将政府教育、财政、税务、公安等多部门进行联网,同时对个人的实际收入、缴税、信贷等信息实施监管。高校可将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及资助信息记录在该系统,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其次,提高认定后的监督管理力度,保持贫困生档案持续更新。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后应提高监管力度,通过信件、电话、网络、家访等形式定期对贫困生进行资格复查,了解资助金的消费情况。
2.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我国高校普遍的资助方式为“奖、勤、助、贷、补”,实际上是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的资助模式。学生只需贫困证明及认定结果就可无偿享受各种资助,容易使许多非贫困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增加了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高校可以加大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励志奖学金等有偿资助模式的力度,逐步缩减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形式的无偿资助,将无偿资助转变为能力的培养,转变以往的资助观念,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同时还可以延长助学贷款还款期限。
3.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诚信教育。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也是大学生中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心理压力过大,引发贫困大学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如悲观、焦虑、抑郁等。一些学生由于自尊心过强,不愿意将家庭情况告知辅导员,从而失去了接受资助的机会。针对贫困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引导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圆满完成大学学业。
此外,高校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体现了党和国家、社会及学校对贫困生的关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教育学生在相关工作中要实事求是,杜绝产生“假贫困生”,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贫困认定】推荐阅读:
家庭贫困生资助工作认定办法05-25
贫困生认定申请书样板07-12
审计学认定07-09
关于工龄认定申请05-28
众创空间认定06-20
节能认定资料目录07-13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09-06
税务认定商贸企业09-10
党员自我评价认定09-16
违章建筑如何认定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