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篇1

1.新事物:(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2.矛盾: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指一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外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二者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展发生作用。

4.理想: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

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客观现实。

二者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现实是真实存在的状态,而理想则是人的一种主观愿望,因此,现实与理想是对立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不能脱离现实凭空制定,脱离现实的理想都是不切实际的,最终难以实现;现实为理想的实现提供基础,理想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而是靠很多个现实由量变引起的质变;理想实现以后也是一种现实,并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理想,继续发展。(理想高于现实,又源于现实。付出行动和努力,可以使理想转化为现实。)

5.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人们应该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规律和条件的制约。)6.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7.联系: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联系,也不能消灭和否认联系。

8.本质: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9.现象: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是局部的、个别的。二者关系: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是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相互对立。本质比现象深刻、单纯,现象则比本质丰富、生动。不同的现象可以具有共同的本质,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千差万别的现象。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事物的现象是易于变化的。事物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由于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只有借助于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互相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根据,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现象是由本质产生的,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从属于本质的。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现象,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本质。世界上既没有离开现象单独存在的本质,也没有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把握现象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向导。

10.运动: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永恒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精神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

11.人生目标:人生目标的制定必须从个人实践出发、与时代要求相符合。

12.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个人从社会的索取。衡量人生的价值主要看第一个方面

13.量变:事物在数量上、程度上的变化。是一种 逐渐的不 显著的变化。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篇2

1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的比较

(1) 教学目标的变化。旧版教材旨在给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并进行哲学基本观点教育;新版教材则侧重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2) 教材表现形式的变化。新版教材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首先, 栏目丰富。除理论知识外, 有名人名言、各抒己见、人生感悟、点击链接等多个栏目, 其中多用生动典型、喜闻乐见的事例增强哲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 图文并茂、色彩明快、版式生动活泼,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比之下旧版教材表现形式较单一。

(3) 教材内容的变化。旧版教材有一条主线, 即人类要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必须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围绕这条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新版教材有2条主线:一条是人生;另一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新版教材虽然也力求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但却不苛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哲学知识的系统性, 它更侧重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 《哲学与人生》所讲的哲学内容是与学生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

(4) 内容设计的变化。新版教材在每章篇首根据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设置问题情景, 由此引入新课, 且课后设计了基本概念、要点提示等版块, 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使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复习和巩固。

(5) 引用案例的变化。旧版教材所用案例大多是一些生活中的普通案例。而新版教材增加了许多与职业相关的案例, 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更具有吸引力, 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

2 新版教材的特点

(1) 突出了德育课的时代性。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发展, 党和国家对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哲学基础知识》到《哲学与人生》就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的特点。

(2)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新版教材编入学生感兴趣、对学生人生发展有借鉴与指导作用的知识、原理和方法, 从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3)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新版教材紧扣学生发展的主题, 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 把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中, 力求实现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版教材并不是像旧版教材那样直接把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提供案例、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让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 使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 从而更好地感悟人生的真谛。

3 新版教材存在的不足

(1) 部分内容生搬硬套, 且前后重复, 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如在第2章中将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硬套在一起, 又与第3章“人的自觉能动”重复, 因为人的行动本身就具有自觉能动性;第5章“人生发展中的顺境、逆境”与第6章中的外因重复, 因为顺境、逆境对人的发展来说都是外因。

(2) 个别内容的编写有明显错误。如第6章课后基本概念中有:两点论、两分法;要点提示中有:主流。可是这些词在教材正文中只字未提。第8章中将现象区分为真相、假象、幻象, 而后面的讲述中“真相”又变成了“真象”。还有第9章课后要点提示中有“科学思维方法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科学思维方法”应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因为根据教材内容“科学的思维方法”可根据思维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分为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也就是说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是不同的概念。

(3) 有些哲学知识点的编写没有旧版教材清晰、易懂。如第6章中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面方面, 旧版教材中除讲述它们各自的含义、区别、联系外, 还用一些典型事例、名言警句、俗语等使抽象的理论通俗易懂。而新版教材只讲述含义, 这使得哲学知识非常抽象, 再用其指导学生发展无疑是难上加难。

4 使用新版教材的体会

(1) 深刻认识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哲学主要解决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哲学对人生具体有哪些指导作用, 这是教师在运用新版教材进行教学前必须深刻领会的问题。

(2) 准确理解、把握教学大纲精神。如果教师不深入研究新教学大纲, 势必会造成对教学目标的模糊认识和曲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导致新版教材使用困难。

(3) 摆脱传统知识框架的束缚。应突破原有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摆脱传统知识框架的束缚, 按教学大纲要求认真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 深入分析和掌握教材的多重价值,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成长需要紧密联系。

(4) 灵活整理、重组甚至删除部分教材内容。教师要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要求对教材进行整理、重组甚至删除部分内容。同时, 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使教学内容成为贴近学生生活,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且富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材料。

(5) 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积极探究开放式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及各种竞赛、文艺等活动, 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进“重理论传授, 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蒉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 首因效应 游戏教学 教师情绪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00-01

《哲学与人生》是对中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在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中职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目前的教改目标,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利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课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哲学与人生》以什么样的形象登场,第一课非常重要。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将会持续地影响学生其后的学习行为。学生认为哲学板着一副说教的面孔,晦涩难懂,他们会从心理上疏远、排斥,避之唯恐不及;如果哲学课能让学生感觉亲切有趣又有用,就会抓住学生的心,为今后的学习做良好的心理铺垫。

二、心理游戏进哲学课堂,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玩,因此游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活泼性,马丁·加德纳指出,唤醒学生最好的办法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吸引力的教学游戏、魔术、悖论、笑话、智力题或某些呆板教师避开的认为是无意义的东西。马丁·加德纳对游戏教学的认识,对当前中职德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在游戏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不仅符合中职生表现欲、求知欲非常强的特点,也解决了哲学教学抽象、枯燥与学生心理特点的矛盾。

1.课前破冰活动比如趣味游戏“明七暗七”、训练反应的“口是心非”、“时针分针”等等,在课前做些小游戏,有助于创设活泼欢乐的学习气氛,学生情绪快乐时,思维会变得灵敏,思路开阔,记忆力增强,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2.在授课过程中设计游戏活动在游戏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游戏中隐藏的知识,揭示游戏中的知识原理和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快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中,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触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西方有句谚语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做,我才懂得。”

例如,在讲“人生行动”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丈量人生长度”的心理游戏。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个人的人生长度,请同学依次计算并剪去“你已用去的时间”、“退休后的时间”、“睡觉所需的时间”、“吃饭所需的时间”,剩下的长度是你拥有的可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望着手中余下的短短的纸条,学生惊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感叹一定要珍惜时间,把握现在。

在“折纸游戏”中体会“人际关系沟通”、在“掌声响起来”中领悟“人的潜能知多少”等等,学生在游戏中乐此不疲,也在游戏中理解、思考、领悟。

三、挖掘学生生活经历,把学生经历作为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更有部分学生有过打工、参军或上其他中职学校后又重新择校的经历,这是一笔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挖掘它,让学生从自己的或同伴的经历中学会反思,澄清价值,从而获得成长的经验和智慧。

在学习《人生行动》时,笔者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了一次新产品推销活动,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组推销的是楼盘,有的组推销适合宿舍用的床头灯,有的别出心裁,推销的是自己,有的竟然推销的是一种理念,最出色的一组推销的是“养生煲”,推销者从该煲的配料、特色,讲到定位,还设计了与同学之间的互动环节,原来这是他打工的亲身经历。随着他的讲述,热烈的掌声不时地响起来,使这个小组的学生倍受鼓舞,在愉快的笑声中,也触发了同学们真正地思考如何有效地行动,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

四、教师要带着精气神进课堂

有不少德育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没有考虑过应使自己在教学中保持怎样的情绪状态为最佳的问题,处于一种自然的、随意的状态,而且由于工作的繁重、学生的特殊性等等因素,中职德育教师极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上课时教师或表情冷漠,或怒气冲冲,或萎靡不振,试想,这样状态的教师走进教室,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吗,只会引起学生更加萎靡、低沉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功能,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师生在课堂上有情绪互动现象:当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时,学生会感到温暖,亲切,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由于情绪感染的互动性,学生的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反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造成教与学的恶性循环。教师的情绪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情绪状态,他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地生气。”

五、情感性作业教学评价

笔者在作业环节做了一些改革,一方面,作业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力求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和需求,比如,有小组合作的产品推销活动,有辩论赛,诗朗诵等等;另一方面,每次作业赋值,期末计总分,即总成绩,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积分情况。同时,笔者把学生作业也作为评价的渠道,对学生的每次作业,笔者都会努力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小小的努力与改变,给出鼓励性的评价。

笔者认为,中职生个性、家庭和人生经历差异较大,这种作业形式有利于学生从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看法和体验感受出发,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呵护学生的努力,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与努力,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增强自信。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但中职生有其特殊性,浅尝则止,稍遇困难,便退缩,所以教师要有敏感性,能感受学生的点滴努力,并及时肯定,促使他继续努力;作业本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的桥梁,是倾听学生心声,交流意见,融洽师生关系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二版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篇4

人生的价值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1.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河南省濮阳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主任科员李权卿,在无数次

与爆炸打交道的人生经历中,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被人们称为“与死神打交道的人”。上述材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③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④获得社会的尊重是奉献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人的价值等知识。材料没有涉及不同的价值观,②排除;奉献社会是获得社会尊重的基础和前提,④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2.2013年8月13日,陕西省公安厅公布了全省公安机关自6月份以来破获的包括氢氧化钠

制毒牛肚、溴酸钾“漂白”毒馒头、非法添加剂制毒粉条、用工业盐加工猪肉、化学品造出毒醋、用明矾做伪劣蜂蜜等在内的8起危害食品安全的典型案例。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源于一些黑心厂商不顾一切追逐利益。这主要说明()

①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④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为了利益,一些企业不顾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肆意生产有毒食品,体现了①②。

3.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B.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对同一行为的评价也不同

C.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D.生活中人们的主观认识很难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解析:选C。本题考查考生对价值判断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A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漫画主旨,B中的“阶级地位”在漫画中没有体现,C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否认了社会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存在。

4.自强不息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中国的诸多远古神话、寓言,如夸父逐日、精卫填

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无不彰显着古人自强不息的人生品质。下列说法中蕴含的哲理与材料一致的是()

A.经国大业,不朽盛事B.不畏义死,不荣幸生

C.终日乾乾,与时偕行D.平静淡然,不卑不亢

解析:选C。本题考查考生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乾乾”指自强不息的样子,“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出自《周易·乾·文言》,意思是说,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因此C符合题意。

A、B、D均与题意不符。

5.无数个职业称呼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炊事员”改叫

“烹调师”“营养配餐师”,“保姆”改称“家庭服务员”。“炊事员”的时代,人们满足于一个“饱”字;而如今,“烹调师”“营养配餐师”等新称呼意味着人们追求的是“好”,既要吃得好还要讲究营养搭配。上述材料的理论出发点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④正确的生活观是我们拥有美好人生的航标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考生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理解。在阶级社会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具有阶级性,排除②;价值观具有阶级性,不同社会的价值观的主导者也不同,故③错误。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6.(2014·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坐电梯或是爬楼梯、开车或是走路,在追

求“低碳”生活方式者眼里,这不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改变,来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①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难以统一 ③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不同的生态价值观 ④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选C。②③观点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可以实现统一,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生活态度决定价值观,故排除。根据题意,题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判断决定了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故①④入选。

7.2013年9月26日晚,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圆中国梦 德耀中华》

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篇章,每个章节通过播放短片,演奏音乐、吟诵经典、颁授奖章、致敬礼赞等形式,诠释了震撼人心的道德之美,生动展示了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材料表明()

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价值选择 ③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④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说明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举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说明人是价值的享受者,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故①③正确。④观点错误,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②在材料中未体现。

8.(2014·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4月月考)公益是自利利他,是心甘情愿地享受付出,关心自

己和关爱他人相辅相成。这体现了()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互为前提的关系 ②人生价值是贡献与索取的统一 ③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④理想与素质是统一的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选C。关心自己体现了对个人的意义,关爱他人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关心自己和关爱他人相辅相成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从人生价值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贡献与索取的统一,故②③正确;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故①错误;④表述错误,排除。本题答案选C。

9.(2014·河北省唐山市高三年级摸底考试)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公布失

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今后符合《规定》所列失信行为的人将被人民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向社会公布,使其受到信用惩戒。从哲学上看,应当受到惩戒的失信人()

①没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②不懂得人是社会的人 ③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违背了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交易原则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A。本题材料中失信行为的人失信于他人、失信于社会,没有正确处理个人与

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故①②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与题意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④中的观点属于经济生活范畴,与题目要求不相适合,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10.(2014·安徽省淮南市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罗阳同志为了实现自己航空事业的理想信念和报效祖国航空事业的远大理想,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当中,坚持不懈,勇于进取,做出了非凡的不朽成就。这启示我们()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能否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②努力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③树立正确价值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④人生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证明离不开劳动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选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不等于说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排除题肢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因此排除题肢③;材料告诉我们人生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的,因此答案选B。

11.(2014·广东省“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下图漫画《取经》中,猪八戒和沙僧向唐僧说:

“咱把这‘山寨’版的经书买下来呗,省得上西天去取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应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

B.为追求真理应坚持实践

C.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山寨书就有心理需求

解析:选C。A是辩证唯物主义;B是认识论;C符合题意;D与材料无关。故答案是C。

12.(2014·河南省潢川一中高三第11次周考)“就业是民生之本”,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国家之所以要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是因为()

A.外部环境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决定因素

B.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解析:选C。A项中“外部环境是决定因素”的表述是错误的,故A项不能入选;国家为

劳动者实现就业创造外部条件与C项中的“一定的社会条件”相符合,故C项可以选;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二、非选择题

13.因为不甘平凡,他始终敢于创业;因为创业失败,他曾经东躲西藏;因为诚实守信,他

屡次东山再起;因为不断坚持,他终于获得成功;因为心中有爱,他热衷公益活动;因为为人乐观,他诠释老当益壮。20多年前,因创业失败,他被乡亲们当作“败家子”,差点被逐出家门;20多年后,他回乡架桥修路、奉献爱心,成为了父老乡亲心目中的“大好人”。他能够清晰地说出多年来开过的十几辆车的车牌号,甚至多年来使用过的传呼机、手机号码,却不会认真去记多年来自己捐出的数十万元的钱物„„他的经历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千辛万苦,他的拼搏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创业不息,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实版的农民企业家与时俱进的人生传奇。他,就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工商联执委、南华蔡珠酒店董事长蔡秉高。

(1)有人认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请你评析这一观点。

(2)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谈谈蔡秉高由乡亲心中的“败家子”到“大好人”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生价值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表达能力。回答第(1)问,首先要清楚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既包括社会价值也包括自我价值,而且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据此不难对题中观点作出判断。第(2)问,从“败家子”到“大好人”,蔡秉高实现了自我价值,而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是他对社会的奉献。因此作答时既要从蔡秉高实现自我价值角度谈其中的启示,更要从蔡秉高实现社会价值角度谈其中的启示。

答案:(1)①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由此,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自我价值的实现。②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实现自我价值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一个人只有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因此,最大限度地对社会作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2)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蔡秉高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蔡秉高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勇于拼搏、坚持不懈。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蔡秉高回乡架桥修路、奉献爱心,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④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指引。

14.(2014·四川省忠县石宝中学高三10月月考)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影

响到经济升级和社会转型。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动在财富分享方面的反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达到惠及更多百姓的目的,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全过程和深层次来把握,需要用勇气和智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加大“三农”投资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实施一系列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领域的“顶层设计”。

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分析如何“用勇气和智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解析:本题是一道哲学题。题干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分析如何“用勇气和智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全过程和深层次来把握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哲学与人生 篇5

姓名:侯刚 学号:20134615 13级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摘要: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洞察人生的意义,超越现实,向前提挑战,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热爱和反思智慧的哲学,哲学问題和我 们的生活是思密不可分。哲学一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生总是苦乐相伴的,从哲学看苦乐人生,才能真正体悟到生 命的真谛。用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思考苦乐人生,才能实现对苦乐人生认识上的创新、超越和发展。

自人类产生之日起,摆在人类面前的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茫茫无限 宇宙和有生有死、有爱有恨、有聚有散、有得有失 的有限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常常陷于得与 失、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等困顿之中,也正是 经历困难的磨练,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不断交替,人类一步步走出无知走出幼稚,一步步迈向成熟。古希腊的智者雜拉底说:“没有经过检 验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许多人开始警觉,对宇宙、满了无限的追问和苦苦的求索。

一、从哲学看人生。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 奥秘、洞察人生的意义,超越现实,向前提挑战,展 望未来时,就产生了热爱和反思智慧的哲学。哲学 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我们的所在、所是、所 作和所思密不可分。哲学一旦脱离人生,将^洞 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 态度就是“爱智慧”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正如方东美先生所说广哲学不能 烘面包,但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当我们用哲学思 维来思考和对待人生,哲学引导我们用一放 心胸,寻求真理,印®价值的态度去看人生,看人 生的任何遭遇和苦乐,用新的视角来重估人生的 价值〇哲学不健“爱智慧的一种态度。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敞开自我反 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不断实现人类社会的创新、超越和发展。

面对苦长乐短的人生,如何坦然面对苦乐相 伴的生活呢?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欲念,是人类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动力;苦似乎是人类生活的“主食”,一旦食之,你就得为之付出代价。然而很多人还是在痛苦随时可能出没的生活中乐此不疲地坚持对乐的追求,这是为什么呢?哲学告诉我们:苦乐是人的最基本感觉和体验,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们 的矛盾也反映了灵与肉的矛盾,反映了人生的基本矛盾,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矛盾。苦与乐共同构成了姓的本质和全部,正所谓“苦乐人生”。

二、苦的存在价值。

所有的动物,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痛苦是生命个体自我保护和物种自保的基本条件,凡是对痛苦反应迟钝的动物最终都被自然界所淘汰。人对痛苦具有更强的反应能力,痛苦还可以增强人对外部事物的灵敏性,提高人的反应能力,防止面临危险而不自觉。假如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没有了痛感,那就意味着人的死亡,“哀莫大于心死”说的就是麻木是最大的不幸。正是因为能反思和回味痛苦,能发掘痛苦的积极意义,才更强化了对痛苦的感受,获得了对痛苦的深刻认识。人只有在发现苦中有乐,苦尽甜来,才对自己、对生活、对前途有信心。

痛苦让人摆脱死气沉沉的感觉,让人激动,让人奋发。赫胥黎说:“没有哪个聪明的人会否定 痛苦和忧愁的锻炼价值。”人在痛苦中走向反省,走向成熟。如果人能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对待和展望人生,他就能在人生的苦难中乐对人生的苦难。痛苦有助于形成人的忧患意识。痛苦是忧患之源,人的很多不幸莫过于对于悄悄降临的危险全然无知,一旦意识到危险的降临却又措手不及,从而错失良机。当然,有忧患意识并不是让我们将有限的痛苦无限的延伸,而是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到将来,才能有备无患。

探讨苦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了正视痛苦和改 变痛苦。正确的认识了苦,在你遇到困难、痛苦、不如意的时候,你才能够不苦恼、不沮丧、不泄气,因 为你已经知道,有乐必有苦是必然的,所以你会平心静气的去分析遇到的困难,从而找出苦产生的根源。人不能因为苦而悲观、消沉,他应当相信在与痛苦抗争之中,以及在征服痛苦之后,生活中就会多些阳光,少些阴影。

三、如何在苦中寻找到生命的真谛——乐。

苦乐原来只有一线之隔,快乐是一种思想吗,思想快乐,你才是一快乐的人;快乐是一种情绪,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就站在了快乐的一方;快乐是一种个性,有的人生来悲观,有的人一生豁达,快乐自然就跟着来了;快乐是一种美德,它不仅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和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愉快。避苦求乐是人生之必然,而多苦少乐却亦是人生之必然。活在今天,面对现实,驾驶自己,接受别人,热爱生命,让快乐成为你生命的本质,快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重要的是在你的心里给快乐留一块空间。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感到快乐的心灵。一个成熟的人能把握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他在一趟种享受,而不是压力。大哲学家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我们说快乐是我们自己的权利,别人要让你不快乐,先要得到你的同意。

哲学与人生论文 篇6

上了一个学期的哲学课,我或多或少的对“哲学”这个话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之所以最终确定这个题目为论文标题,是因为我通过这个课程,初步领悟到了一种新的人生态度。一个学期下来,我理解了一些以前不懂得东西,也学会了思考人生态度,虽然还不够成熟。以前我很浮躁,很多时候都在追逐一些功利的东西,现在我不敢说我完全改变了这种追求,但是至少我的确少了一些功利的心,没有那么的世俗了。心境也相对的平静了,想得开一些事情,也看得开过去很不顺心的事情。我想借这个机会对我走过的人生道路做一些总结,同时也对未来做一些简单的规划,阐述现阶段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想法。

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生的每一个言行 ,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实际上都贯穿着哲学 ,没有一个哲学家是绝对脱离实际的。哲学确实有玄虚的成分 ,不能完全离开推理、抽象的概念 ,但更是对现实的推论 ,是追问之学 ,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之学。一个人只要爱思考 ,他就有哲学头脑。西方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有两种不同的道路。中国传统哲学从来和实际人生是紧密联系的 儒家最讲现实 ,儒家哲学和人生紧密相联 ,主要从人生谈人生 ,讲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道家则从宏观的角度 ,从世界的整体 包括 自然 来探讨人生 ,追问人生。西方传统哲学是比较脱离人生的 ,将哲学看作是追问概念之学。在哲学与人生不同程度相分离的今天 ,我们应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之路 ,讲求哲学与人生相结合。哲学是人生的态度之学 ,研究人对世界应该持什么观点 ,采取什么态度 ,追求何种境界 ,用 比较正确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与人生。不同的哲学决定了不同的在世方式,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体现了不同的哲学。因此 ,要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中,哪一个是高的 ,哪一个是低的。关于人生境界高低的划分有各式各样的看法。

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后,便开始尝试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

一个人想要活出生命意义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标去找寻一个总体计画或是总体生命蓝图,依照这个总体生命蓝图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同时能够贯彻实行自己的构画,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会根据宗教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具宗教意义的生命;一个注重传统的人,可能选择根据传统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承袭传统的生命意义;一个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构画自己的生命,过著他所认为的合理的生活;„„。无论我们从事什麼样的选择、找到了什麼样的总体生命蓝图;然而依照该计画来构画生命,进一步活出有意义的生命,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因为总体生命蓝图不是现成的罗列在眼前,任由我们随意去评比拣选,就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力的;总体的生命蓝图必须要内化为自己坚固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才能影响生命的方向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篇7

所谓哲学人生“三味”教学, 是指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过程中, 经过教师的精细设计和悉心引导, 创造出一种师生融为一体的具有“趣味、甜味、美味”的课堂活动情景和求索效果。它是一种创新式教学, 也是一种职业化训练, 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对每一位学生的内涵关注,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生命科学告诉我们, 每一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 这些潜能一旦释放出来, 便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收获, 并且影响人的一生。

实施哲学人生“三味”教学, 教师主动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 结合采用竞争激励机制, 师生和谐, 氛围宽松, 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其阅读分析、合作交流、攻克疑难等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一些特长也得到充分展示。在这样的情景下, 学生自愿进行学习竞争, 自觉体验成功与挫折, 言语、思维、技能、心理、情感等要素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连锁进步和发展。

(二)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另一特征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前程, 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人的职业素养, 包括显性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 以及隐性的职业情感、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意志等。

实施哲学人生“三味”教学, 教师以不同的形式, 创造宽松灵活的活动平台。通过生动的职业人生案例教育、未来的岗位智慧技能比拼、自身的创业尝试经历分析等训练, 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职业素养, 尤其是就业实习和创业实践的智能提升, 能够为学生以后赢得事业发展和人生进步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 提升学生人生境界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又一特征是对每一位学生的人生关爱, 提升学生人生境界。人缺乏哲学基本素养, 也就无法具备哲学判断和理性生活能力。

实施哲学人生“三味”教学,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哲学素养。通过榜样示范教育和现实有味生活的系统指导训练, 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人生意义, 科学评价人生价值, 增强对社会的感知、理解、判断和影响力, 为造就“一生好人”和“幸福人生”积淀内涵和动力。

二、哲学人生“三味”教学的实践

德育教师上好《哲学与人生》课, 非轻而易举, 而尝试“三味”教学, 可能是一种突破和一种进步。其中, “趣味”教学是突破口, 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一) 有机渗入“趣味”,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一味地沿用灌输法, 不注意兴趣因素, 学生势必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采用“趣味”教学的核心是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 选用例趣

《哲学与人生》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案例, 但是尚有不足, 有的缺乏新鲜感, 有的缺少趣味性。教师须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适合教学内容的有趣案例, 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用。如引入“昆山青年接力救人”、“苏州出现蝰蛇咬人”等案例, 自然可增强教学磁性, 启发学生领悟哲学人生, 加深其社会责任感和幸福感。

2. 巧用谐趣

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提出的“快乐教育法”, 就是要尽量使受教育者在快乐中感受知识, 而不是使之成为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谐趣是符合教育“乐学”原则的, 好的相声可以使人在健康的笑声中享受教益。所以, 教师应经常参加社会活动, 关注周边生活, 吸纳优秀文化, 锤炼幽默语言, 编写幽默故事, 借机运用于教学之中, 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3. 应用评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确使用课堂过程评价是必需的。当前课堂教学采用“有效教学”评价, 更注重于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中, 教师须把全程评价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告之学生。如“学习表演”一项, 包括举手答题、参与交流、独立发问、创新思维等, 每个子项依据轻重可分别加2-4分。评估过程灵活尝试学生自评与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 不断总结, 不断鼓励, 其中自有乐趣, 自有收获。

(二) 有意营造“甜味”, 发展个性潜能

新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培养学生健康的、多元的个性品质。从这一理念出发, 教师须努力营造“甜味”教学, 即真心放手学习, 真诚交流学习, 真情体验学习, 这是成功教学的根本。

1. 注重教学设计, 立意于“表演”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舍得放手, 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在启发导入、自学操练、交流表演、质疑评价、拓展训练等环节, 须突出学生的成功“表演”, 使之成为课堂“演员”;教师应当好“导演”, 努力激起学习共鸣。如在讨论“人生价值”时, 教师可放映《救火英雄孙茂辉》和《两个推销员》的图片, 让学生进行故事联想和角色扮演, 经过演练、启发, 学生自然知晓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正确的创新思维是奉献的最好方法。

2. 注重自主学习, 指导于“活学”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学习《哲学与人生》与其它课程一样, 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预习、倾听、专思等习惯, 更需要加强学法指导。如在独立阅读中划出问题答案, 标出疑难之处, 圈出质疑问题等;在尝试练习中力求独立分析, 显示创新意识等;在信息交流中尝试脱稿发言, 尝试辨证评价等。坚持学法指导, 课堂不仅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 而且成为学生体验成功、流露真情、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

3. 注重贴近生活, 追求于“心乐”

营造轻松、愉快的“心乐”氛围, 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感, 释放学生的潜能。首先, 教师要以良好的仪态和饱满的精神出现在学生面前, 倾注真情, 消除沟通障碍;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 充实内涵, 拓展快乐活动。如播放不同境遇的人生片段, 让学生学会辨证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也可让学生即兴演讲“幸福人生”故事, 点唱“轻松快乐”的歌曲”;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演讲生活哲理笑话等。这样, 更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 有计调拌“美味”, 升华人生价值

人们多姿的生活不是缺乏美, 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德育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发现美, 学会体验美, 用心创造美, 即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悠扬的、令人陶醉的自然美。

1. 创造美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 (B·A·Cyxomjnhcknn) 曾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1) 美的情景在“精心准备”中体现。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应付而已, 必将产生冷淡尴尬的教学;如果没有“育美”的意识, 也必然是平淡无味的教学。课前的充分准备, 包括案例的采集和挑选、课件的制作和美化、场景的选择和布置、手段的运用和调试等等。

(2) 美的情景在“任务驱动”中体现。每一堂课, 教学任务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教师主要表现为通过任务来“驱”, 学生主要表现为通过任务来“动”。德育课的“任务”似乎没有技能课那样专项、明显, 但也可以概括为解决某某问题的“任务”。如教学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其学习任务可概括为两个“学会”, 即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会用联系观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重点突出, 且学生容易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

(3) 美的情景在“师生互动”中体现。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对教学主题有关的问题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 能够激起学生抢答或齐答, 这都是一种美好情景。如在教学《现象本质与明辨是否》一课时, 根据“识别假象, 把握本质”的内容,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组问题:一名小偷混入热闹结婚场所帮忙, 一般人能看出其假象吗?为什么?请举例生活中的假象?假象是否反映本质?这些问题由浅入深, 学生可思可答。

2. 锤炼美的语言

新鲜有趣的导入, 发人深思的提问, 天衣无缝的衔接, 耐人寻味的结语, 是德育“美味”教学的关键点。在新课教学时, 教师可用富有激情的语言, 诱导学生步入美的殿堂;在教学总结时, 可采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师生对接;在拓展延伸时, 可锤炼一些对偶、排比句, 把学生思想情感引向高潮。如教学《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一课, 教师可提炼诗一般的语言:“社会和谐, 需要这样的爱心;人们幸福, 需要这样的壮举!”,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语言生动得体, 能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翅膀, 燃起涌动火花, 培养“好人”情感和审美能力。

当然, 还可播放一些精彩的录音、录像片段。如在教学“哲学指导人生”时, 播放《钱学森纪录片》片段, 在教学《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 播放《爱的奉献》之歌, 那些激荡人心的解说词、歌词, 能够潜移默化地美化人的心灵, 陶冶思想情操。

3. 激发美的创意

教师应根据学生敢于动手等特点, 组织“美的实践”活动。

(1) 根据课文内容, 设计美的创意活动。如在教学《规划人生》一课时, 可结合“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渗透“捕捉生活的美”、“把握捕美技法”等内容, 让学生当堂或课外锻炼摄影。经过实践, 学生自然懂得美就在自己身边, 美要用心去创造。

(2) 根据美育要求, 延伸创意创新活动。在课堂内外进行美育熏陶, 是德育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教师应有意识在尝试练习、作业测试等环节中进行美的教育和创新指导, 结合课堂“优秀作业”和课外“小发明成果”, 及时予以书面或口头激励, 使之感受创意创新收获的喜悦, 领悟人生形象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三、《哲学与人生》“三味”教学的思考

积极尝试《哲学与人生》课程“三味”教学, 有助于学生摆脱“人生困惑”, 更加自觉地以“哲学思想”引领自己的行动, 实现人生目标。

(一) 用心思考, 关注学生内心世界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者的内心理解和倾心投入。中职学生面对德育课程没有多大的压力和动力。要上好《哲学与人生》这门必修课,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用心思考,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否则, 教师与学生必然成为两股道上跑的车, 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更谈不上有味教学。因此, 教师可从日常观察、个别聊谈、倾听意见、共同活动等途径了解其学习困惑与需求, 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以创造灵动的教学氛围。从另一方面看, 中职学生也有其可爱之处, 他们思维比较活跃, 重视师生感情, 动手能力较强。只要教师经常关心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组织一些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得到有效的调节, 课堂教学才具有“真味”。

(二) 用心备课, 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如果用心不多, 一味抄袭他人教案, 学生必然兴趣黯然。用心备课, 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体现。

1. 读透教材, 把握教学重难点

首先, 要看准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 其它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事物发展与人生动力》一课, 其中事物矛盾观点和人生发展原理是全课的重点, 也是难点。其次, 教材参考用书在一定程度上为年轻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加强学习分析, 必有益处。

2. 读懂学生, 突出教学重难点

突出教学重难点, 是实施德育“三味”教学的精髓思想。如何突出核心, 化解要害, 教师必须读懂教学对象, 即使同一年级, 有时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也有所区别。只有依据学习者实际情况, 才能有的放矢化解难题。教师认真设计一组前后联系、由浅入深的思考题至关重要, 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一旦学生真正把问题的实质弄明白, 就会顿然领悟, 似乎一片黑暗一下子被鲜明的火光照亮一般。

总之, 《哲学与人生》三味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学生辨证思维、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是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实践证明, 只有勇于探索, 不断尝试“有味”教学, 学习者的哲学人生素养和社会奉献能力一定会逐步闪亮。

摘要:当前, 职业学校在《哲学与人生》课堂革新教学方面不断探究, 成果明显。但是, 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仍有待加强。其实, 《哲学与人生》是一门看似深奥, 却非常实用的课程, 只要教师高度重视, 舍得下功夫, 善于去思考, 完全能够实现“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之目的。在《哲学与人生》中实行“三味”教学, 能够促进该课程或其它德育课程的有效实践。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篇8

【网络构建】

【核心讲解】

一、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内涵: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世界观原理:①相互区别:第一,性质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第二,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相互联系:第一,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第二,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2)方法论意义: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②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方法论要求: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四、发展的概念

1.发展的普遍性

(1)表现: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原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五、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前途光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道路曲折——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需要一个过程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意义

(1)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六、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方法论意义

(1)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作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①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②方法论要求: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①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②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③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b.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c.意义: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endprint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③方法论意义: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八、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2)要求:①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③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要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九、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征:①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②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实质:“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观点: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的变化。

(2)特点:或简单地肯定一切,或简单地否定一切。

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创新意识

(1)理论依据:①辩证的否定观。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2)具体要求: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②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考向预测】

一、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统一整体,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人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而进行的思考,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哲学性质的问题。坚持“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和社会的关系,用系统优化的观点看问题。以此为背景,考查联系的观点是高考出题的重要方向。

二、发展具有普遍性,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从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的“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促进小康社会的建成。以此为背景,考查唯物辩证法中关于发展的观点,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方向。

三、美与丑、善与恶……2013年有太多的道德追问

从哲学上看,道德的冲突是矛盾的具体体现。对道德的追问,体现出矛盾的对立性,也预示着社会道德的发展,彰显着矛盾的转化。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运用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等各种现象及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是高考中常见的切入角度。

四、辩证的否定是有肯定、有否定,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善于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同时,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有创新意识,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在高考中,通常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和《生活与哲学》知识考查“传统文化”这一知识点。

【备考建议】

本单元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从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全面观、矛盾观。

高考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很多,难度较大,命题主要集中在联系的特点、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矛盾分析法、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的作用等方面。命题趋势呈现“一不变、三上升”的特点。“一不变”就是将矛盾作为重点考查对象不变;“三上升”就是对系统优化方法、发展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的考查呈上升趋势。试题主要以寓言、漫画和自然科技及文化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调动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考中,要从整体上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理解联系、发展、矛盾、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世界;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变,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实现更好的发展。endprint

备考时,要狠抓常考知识点,对每一具体的辩证法原理既要表述准确、理解全面,又要联系社会热点,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等方面的热点,尝试用哲学原理解读热点材料,从而提高能力、举一反三。

综合知识四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网络构建】

【核心讲解】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从性质上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②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①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③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含义: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地位与作用:①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②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四、人生价值

1.价值和价值观

(1)价值: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人的价值:①含义: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②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③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①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②实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性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表现: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五、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客观依据

(1)原因: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求: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1)表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endprint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

(2)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表现: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就不同。

(2)处理办法:①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②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持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③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六、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价值的实现方式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①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②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②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③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正确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2.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1)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2)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理想的作用: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考向预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结合党的十八大等社会热点进行考查

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与任务,习近平到深圳和广东视察、重走邓小平南巡路线,李克强“用改革红利激发内需潜力”的讲话,这些都可能成为高考试题的切入点,同学们要给予足够重视。

三、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罗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其人生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四、结合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考查

在高考中,很容易以此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结合《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考查开展这些活动的理论依据、重大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向先进人物学习等知识点。

【备考建议】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高考的命题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集中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二是在关注民生方面,集中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三是结合模范人物的事迹,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命题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从具体原理切入,紧扣社会热点,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今夜星光灿烂经典语录下一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