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精选11篇)

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 篇1

今天,面对极端应试教育的猖獗,人们都在呼唤教育的回归。教育回归的本意何在?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就是让教育回到其本来的功能定位——育人为本上来。

让我们回到东西方教育的源头,看看人类的教育从其本性上是如何定位的。

遥想2500多年前,孔子杏坛讲学,他教的是什么课程?是语文、数学,还是物理、化学?都不是,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周公制作礼乐以治天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项属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数”的内容。由此可见,孔子当年的教育内容与今天的学科教育相差甚远,接近于现在的教育方针,每个科目都是指向整体育人的。同时,孔子又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孔子是把“学会做人”放在教育首位的。

与孔子同时代的西方哲人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这与孔子的教育主张颇为相似。不仅如此,苏格拉底也主张,教育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再次,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法——“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借此比喻自己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透过孔子、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我们看到产生于东西方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教育,却追求着共同的本质——教人做人!

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那时的教育没有当下意义上的分科教育。我想,这与当时人类科学发展水平必然联系在一起。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苏格拉底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腊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曾被马克思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而恩格斯则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显然,那个时代的亚里斯多德是全才。也许正基于此,那时的教育是整体的、不分科的,处于“混沌的整体教育”阶段。而从“混沌的整体教育”走向现在的“分科的教育”,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但这并不能改变学科教育作为育人手段的基本定位,或者说,学科教育整体育人的性质不应改变。

任何学科都应该是整体育人的。

我认为,没有离开人的教育:或培育人,或扼杀人。只传授知识的教育,只追求分数的教育,是撕裂人的教育,是扼杀人的教育。

今天,从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诉求看,要求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这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整体育人的根本要求。遗憾的是,或者受制于教育者应试教育的教育价值观,或者受制于教育者整体育人的教育实践能力,在现实的教育中,人们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关注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关注少,甚至有意无意地忽视、放弃这类目标。杨守菊老师曾听过一节很精彩的高中生物学公开课——《染色体变异》,但有一个细节却深深刺痛了她。为了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知,执教老师在教学中播放了几种遗传病(猫叫综合症、苯丙酮尿症等)的多媒体视屏。“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一,在国内外均很少见。患儿一般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头中央部畸形,哭声轻,音调高,皮纹改变等特点,并有严重的智能障碍,而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哭声类似猫叫,并因此而得名。面对猫叫综合症患者的种种不幸,很多学生却发出了冷漠的笑声。此情此景,执教老师竟没有做任何的引导!

何看待执教老师对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杨守菊老师认为,换作是自己,会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那些人是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或者我们本身,你还会觉得好笑吗?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相信学生们眼里流露出的更多的会是怜悯。在这里,我想起了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谈到,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三种热情主宰了他的一生:爱的渴望,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

苦难的极度同情。显然,那位老师放弃的是对学生同情与怜悯的这种善端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那位老师在剥夺、扼杀对学生的人性的教育。

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曾指出: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我认为,不能不说,这种知识本位的教育将人的生命整体单独作为认知体来看待的做法,割裂了人的认知与情感的完整与统一,在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同时,却在不断地削弱甚至破坏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系统,进而从总体在降低学生认知发展的效益。正因为如此,我非常赞赏杨守菊老师下面的话:“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其实,当教育具备这些特性之后,当学生进入了人性成长的自然状态,当学生有了积极主动的进取心之后,所谓分数、升学,就是不请自到的自然成果,“无为而治”。总之,在教育中关注完整的人,实施完整的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且是整体效益最好、最大的教育。

远离了“人”的教育,是丢掉了灵魂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如此,教育就没有了激情,就失掉了兴趣,就远离了生命。

要让教育回归本质,就必须让孩子享受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培育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的教育,有“三根支柱”:人、生活与交往。

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尊重人。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在执教“基因的表达”这一课时,杨守菊与学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杨老师问:“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相貌都不同?”生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双眼皮和单眼皮,哪一个更好看?”“双眼皮。”“那么控制双眼皮的基因比控制单眼皮的基因要好吗?”“只要不是致病基因,就没有优劣之分。”“是的,只要是正常人,相貌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表明,任意挑选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个体,其基因的序列差异不到0.1%。但正是这极少数基因上的序列差异,才形成了地球上千差万别的芸芸众生。在这茫茫人海中,我们拥有他人没有的遗传信息和相貌特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就是你,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有。你在世界上是绝对独一无二的。”正因为如此,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而可贵的,都是值得人们尊重而必须尊重的。

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教育必须回到学生真实的生活。罗素早就指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杜威更明确地提出,“教育即生活”。陶知知则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天才生物教师,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每每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这一段文字,杨守菊老师总是心潮澎湃。她憧憬着,学生们不必拘泥于课堂,禁锢于教室,走进生活,融入自然,兴致盎然地观察和实验,津津有味地学习和思考,在习得生物知识的同时,感悟生命的内涵,实现自身的成长。杨守菊老师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了解、实验、思考——校园里我和学生一起开辟了“生物园”,种植时令作物,开展生物小实验;节假日带领学生参观生物工程公司,亲手体验“植物组织培养”;考察盐生植物园、湿地博物馆、自然保护区,感受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教学中,她总是引领学生回到生活;《黄河三角洲生物与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唤醒了杨老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精神。在蹒跚地探索中,杨老师的生物课堂不再局限于“压缩在黑板上的世界”,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必须充分地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彼此对人生的体验。请看一位同学的“生命誓言”:“感谢爸爸、感谢妈妈,感谢你们当初把我生下,给予我珍贵的生命。感谢家人、感谢社会,感谢你们教我学习、培养我成长,让我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生命是朵珍贵的花,她的绽放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在这里我要向所有关心我的人说,生命来之不易,我会好好把她珍惜。我会孝敬父母、关爱家人,以感谢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我会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以回报社会对我的关怀。我会珍爱生命、迎接生活的挑战,让我的生命之花开得最美、最艳、最久!”

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 篇2

一、活化教材, 补充教材

语文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 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 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 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

比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课文的过程中, 我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的夸家乡、描绘家乡的章节引入到语文课中。教学中产生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 通过生活观察, 与家长、亲朋的访谈、询问, 利用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风景、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局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 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二、游戏中学习, 激活思维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 一节课四十分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 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开发创造性思维, 无疑少不了引入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把学习当成乐事。这种情况下, 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课前品尝“游戏点心”,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 用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 同时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 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生字卡片传递, 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 又是词语的积累;课中畅游“游戏世界”, 积极主动学习新知, 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认、写学习中。如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 让孩子乐于学习, 游戏于教学。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自觉参与, 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 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 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 入情入理地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 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我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主动, 学得有创意。但这却同时带来了不少问题, 即放得太多时有些放纵, 不易于调控;生生之间缺少合作, 自私自利与语文人性化教学相悖, 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生字教学单一问题, 我大胆地启用学习班长教学生字 (即从班里挑选一个学生临时代替老师进行生字教学) 。一个学生一种方法, 学生不易枯燥, 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加强孩子的合作意识, 我先以一种命令式让孩子两两合作确立一帮一互助小组, 并定期进行检查, 落实合作情况。对合作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 进而为在课堂上多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 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 篇3

从苏州市副市长到民进中央副主席,他的工作都与教育有关。“我这一生跟教育始终没有断过缘分,从读书开始。”入读江苏师范学院师范专业政教系,三年级时,因为学校缺教育学老师,中途到上海学教育学,学完回校直接任教。

1999年,在苏州市副市长任上的朱永新还怀着著书立说的书生梦想。《管理大师德鲁克》中的一句话触动了他:“仅仅凭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你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还陶醉在写作中的朱永新恍然顿悟:书写再多没有人看,不能改变生活。

“于是1999年到了湖塘桥小学,2000年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我把它看成是新教育诞生的标本,在里面描绘了我的理想教育蓝图。”

“一旦走进去,的确跟在大学里写书、做研究,完全是不一样的风景。”朱永新真切感受到:一个好的理论,的确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孩子、改变学校。

朱永新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自序中说起不堪的童年:“我本来是不善言辞的人,更谈不上讲演了。小学时候,我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结巴。”

出生于教师家庭,父亲是小学老师,后来是小学校长、聋哑学校校长,得过“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6年,正在北京领取“中国十大教育英才”奖的朱永新,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

在追思中,他意识到父亲对他的影响。从小学一年级起,父亲就给他安排了一项功课:每天早上5‥30准时把他从床上拖起来临摹柳公帖,一天不落。“虽没成书法家,却让我养成并保持至今的一个好习惯——睁眼即起。当人们还在梦中酣睡,我已挑灯早读了;当人们起床洗漱时,我已工作两个多小时了。”

轮到朱永新为人父时,女儿朱墨便成为他理想的“小白鼠”。女儿上学时,新教育刚刚起步,“新教育一些很重要的理念,在她身上都有体现。她小学毕业时写了一本书叫《老虎拉车我敢坐》,写她的小学生活;初中毕业写了一本《我和老爸是哥们》;等到高中毕业就一下子写了三本,还有一本长篇小说《梦之队》,一篇游记《背起行囊走天下》”。如今,女儿已是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你看,我的生活和教育交织太深,分不清。”心宽体胖的朱永新,看起来对这样的人生别无他求。

如何理解“教育是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朱永新认为:幸福当然很好理解。教育本来应该是一件最幸福的事,孩子们在一起,团队生活,嬉戏玩乐,比一个人在家里要幸福。读书求知是一种惊奇、挑战,它也应该是很幸福的。师生之间的交往,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很幸福的。所以你想不通为什么教育变成了烦恼。所以,我们要把幸福还给孩子,因为没有幸福的童年,就不会有幸福的人生。老师没有教育的幸福感,就不会好好教孩子。所以,应该把幸福还给教师和孩子。

所谓完整,也是针对当下教育的,因为它是分数的教育、考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好的教育,应该是身心灵完整的统一,这不是过去所讲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在身心灵全面发展上的个性发展,帮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的前提恰恰是全面完整。

要把学校办成一个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在学校里把世界的美好和精彩呈现出来,学生才能在里面找到自我。现在只给他呈现知识、分数,他就永远是一个分数的英雄,学生也永远找不到自己。这就是新教育归结的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十多年过去,在全国做过的一系列新教育实验、效果如何?

朱永新坦言:一个好的教育理念必须到课堂里去,到课程里去。新教育的晨诵午读暮省,新教育的童话剧,新教育的教师发展……从2006年开始,差不多每年都要推出一个新的理念和课程。朱永新说,新教育在全国最领先的是两个理论,一是生命叙事理论,一是专业发展理论。生命叙事理论把教师的生命看成一个故事,好的老师能把故事变成传奇;专业发展,包括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教师要专业写作。因为写作是思考的真正开始,没有写作是没有真正地思考。每天写1 000字,我保证老师能与心目中的偶像比肩,甚至超越他们。

新教育实验听起来像田园诗一样,但学生终究要去应对考试和分数的现实。朱永新对此十分自信:很多人都担心这个问题,我说根本不用去担心,新教育一直都不追求分数,但是新教育一定会有好的分数,好的分数是对新教育额外的奖赏。

书香校园活动,学生有大量的阅读,在这基础上,他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比别人要强很多。中央电视台评选的十大读书少年里,有6个是新教育的孩子。虽然听起来偶然,但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因为我所做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发明,而是我们几千年来教育里最精彩、最有效的东西,比如阅读,书香校园建设,学生在大量阅读以后,他的发展是肯定不用说的。老师也是这样,目前全国最优秀的团队,基本都在新教育。全国所有的重要奖项,比如《中国教育报》每年评的推动中国教育的十大优秀教师,最近七八年,都有新教育的老师,多的时候,候选人有6个。全国有1 400多万教师,每年1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新教育的老师,说明新教育的老师在全国是成长最快的。老师成长,自然学生就会成长。

据朱永新介绍,新教育有两大目标,或者愿景,一是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样本。

新教育的每月一事,就是在新教育学校里,每个月做一件事情,每件事情后面有一个价值观。不闯红灯背后是如何面对规则,通过这件事让学生懂得规则的意义,从规则到法律,一套体系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设计。

现在社会对民间教育改革关注得不够。中国最穷的乡村小学,山西绛县,每天从一首诗开始,中午孩子们一起阅读,闾丘露薇说,如果所有乡村教育都这样,中国教育就变了。

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 篇4

――《向往奥运》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经历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自悟与交流,思考与想像,课文阅读与资料收集利用,感知内容与领悟情感,理解语言与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

二、教学流程

(一)竞赛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从电视上、报刊上、还有因特网上,同学们已或多或少对北京申办、筹办奥运会有所了解。这堂课,就从竞赛开始,看谁对北京申办筹办奥运的知识了解的多。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北京申奥成功的当天晚上,北京城彻夜狂欢,作者肖复兴更是激情满怀。请同学速读课文,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二读课文,领悟情感

1、教师:北京申奥成功,作者激情飞扬,在课文中直接抒发了情感,如:如今,好梦成真,我真的很感动,很激动。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反复地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2、同学读书、画句、朗读、思考、交流。

以下语句,要给适当的指点,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能在朗读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1)如今,好梦成真,我真的很高兴,很激动。

(2)我亲身体味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3)在熟悉的北京采访自己举办的奥运会,我想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激情和灵感,写出一点新的东西。我突然涌出这样强烈的渴望,这是很少出现过的。

(4)那时,我们正在积极申请举办奥运会,站在那里,我就想,快了,快到了我们国家也能够承办这样一次美好奥运会的时候了。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找到句子后,要连起来反复朗读。)

(四)三读课文,再悟情感

1、教师:情感来源于生活,作者对北京申奥成功所激发起来的民族自豪感是那么强烈,能深深打动人心,这和他十年体育记者生活有关,和他对体育对奥运会的深入了解有关。找出这样的语句,朗读、理解,然后与同学交流。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一是可以联系上下文,二是可以联系搜集到的奥运会的资料。

2、对以下的语句,要给予指点:

(1)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

学法指导:一是把上下分句连起来读,感知体育自身“特殊的魅力”;二是联系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城的变化,如市政建设的变化,文明程度的变化,乃至经济发展的变化等,进而具体感知体育能“影响着一切”。

(2)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有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

学法指导:一是联系上文体会竞技体育的“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和客观性“:二是联系搜集的资料,体会体育比赛的“锱铢必较,在零点零几秒和零点零几厘米中决胜负”。老师可予适当提示,如百米游泳,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是零点几秒;百米赛跑,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是零点几秒;跳高或跳远,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是几厘米;举重比赛,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是几公斤等。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比赛场上,种族不起作用,金钱不起作用,强权不起作用。竞技体育体现了人类的理想。

(3)在那一刻,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在超越着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

学法指导:联系搜集的`资料,如为奥运而奋战的轶闻、运动员友好交往的事例等,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

(五)四读课文,升华情感

教师:作者飞扬的激情来自他对奥运精神的洞察,来自他对奥运的特殊感情。理解了作者对体育对奥运的认识,能更好的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一齐朗读课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五读课文,积累语句

(七)联系资料,表达情感

让学生享受英语学习的快乐 篇5

尚屯镇段吉屯小学黄克兴在农村学校,大多数同学普遍对英语学习有一种恐惧感,厌烦感,原因是英语学习难,没有基础,所以慢慢地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越学越泄气,越学越没劲。有些同学上课就像听天书,什么也不懂,最后只能听之任之。学习英语全在老师的逼迫之下,学习越来越被动,考不出成绩,也没了兴趣,便也失去了自信心。而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构建自主、开放、快乐的英语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努力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享受英语学习的快乐。

一、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和教学媒体

录音机、挂图、投影片、卡片,甚至寥寥几笔的简笔画,都可

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我在教“Askingthe way’’这一课时,在学生能听会说的基础上,围绕问路这一主题播放动画,让学生为动画中的人物配音。台词是学生自己编写的,真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整个配音过程,学生笑声不断。

二、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要设法创设尽可能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加容

易地围绕所学知识进行交际实践。如教五年级上册[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商品’’如衣服、文具、水果等,并在商品上标出价格,围绕着“shopping’’这一话题分组展开对话,最后选出每组的最佳“演员组合’’到台上表演。记得有一个“售货员’’在收到“顾客’’的钱时,他先用手仔细地捻捻纸币,然后又对着光线认真地看着,辨认钱的真伪。这一细节特别真实,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赢得一片喝彩声。

三、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要“学以致用’’,英语的学习便是如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了英语后,要会开口说英语。为此,我每天课前都会花3—5分钟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做一个Freetalking。内用可依照刚学过的课文的话题,也可以自已挑选话题,要求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并生动有趣。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更应鼓励他开口说,即使仅能说1—2句话,我们也要给他鼓励,告诉他下次会更精彩。这样做既能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听力,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测试,让他们感受到开口说英语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来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自信是成功基石,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能推动人在成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若缺少了自信,影响的不仅仅是学业,更重要的是健全

人格的形式。那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学生学英语自信心的树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是我们英语教师的责任。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老师要有耐心,善于表扬激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能给学生勇气和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会对成功充满希望,才能去拼搏,去奋斗。

2.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进行方法的指导。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师可以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好的方法是给学生创造自我修改的机会,让其自我反省。有时犯错误反而是好事,因为改正后会记得更牢。

3.创造机会与氛围,让学生感觉到成功。

在教育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适合的条件让学

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培养自信心。同学之间应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在学习中进步的更快。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用亲切的话语,幽默的表现和随机应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得课堂成为每个学生乐于学习和表现自己的乐园。

五、引入竞争机制

将带有竞争性质的练习贯穿于教学之中,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竞赛形式:个人赛、分组赛、口头赛、笔赛等。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饱满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六、让英语作业变得丰富多彩

英语作业应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对于一篇阅读课文的处理不再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而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生活化,以小品或短剧的形式把它表演出来。总之,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使作业不再成为心理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对话者、平等的参与者,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享受学习英语所带来的快乐。

让学生享受英语学习的快乐

让学生在这里享受快乐 篇6

满杖子于海平

今天,我读了《人民教育》中的《一切从尝试出发》这篇文章,使我感触很深,他道出了学校的心声、教师的心声、学生的心声,我觉得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享受快乐。这篇文章是作者读了《人民教育》2010年第2期《回到原点:一切从学生出发》的读后感,下面我就把读了《一切从常识出发》这篇文章的体会和感想,联系我校的一些情况向大家交流一下。

一、学生管理

学校的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学生,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工作的根本还是为学生服务。除了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这样就出现了对学生的管理。我校的学生有来自乡政府所在地,属于中心地带的,有来自偏远山区的,甚至是深山里的孩子。乡风的不同、民俗的差异造成了学生认知不同,个性的差异。有的学生活泼开朗、聪明伶俐;有的学生沉默寡言、反应迟钝;有的学生爱好学习、成绩优异;有的学生不思进取、甘于落后。这种状况,使我们在教学上、管理上很伤脑筋。个别家长的不重视,不讲究方法,把孩子全盘托付学校、什么事都依赖学校,使学校、教师感受到压力在加大。

作为学校,在管理好学生的同时,减轻教师压力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学生最了解学生,从学生出发,让学生管理学生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中组建一个团队,打造一直优秀的学生队伍。用团队的力量去约束、引导学生的纪律、卫生、学习、生活,这样可以让学生多分担一些教师的工作,让教师能抽出多一些的时间用在学生的学习上。当然,有了学生团队的管理,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只要把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就行了,其它的就不管了。其实,不是 1

那样的。细想一下,学校组建的学生会,是在学校的培养、指导、约束下成立并开展工作的。随着人员的调整,工作思路、方向的变化,需要学校的随时指导,实质上还是学校在进行管理,他们只是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各班的班长、委员、各小组的组长,他们的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班主任的约束、指导;离不开科任教师的精心选拔、细致的教导,这些学生也是班级制度的执行者。

要想管理好学生,必须依靠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团队力量,从学生出发,多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强有力的制度进行约束。依据要求从行为上、学习上、生活上规范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将这些习惯长期培养下去、坚持下去,逐步形成一种文化,这样家长、社会才会满意。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追求的是高效。我们运用的“4+4N”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有问题出现、有思考时间、有交流过程、有解决办法,讲练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不忽视学生,灵活的运用模式一定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第一、课堂教学要备好学生。比如: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方程”,觉得如果运用好模式,一定能用七课时时间完成单元教学任务,每节课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和书面作业。但在实际过程中,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一节课下来,能够完全掌握的只达到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原因是什么,除了学生对基础掌握不牢之外,我认为教师的备课没有从学生出发。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备学生,备学生的上课状态、旧知识点的熟知程度、接受新知的能力,多长时间能让二分之一的学生完全掌握、多长时间能让大多数学生掌握、多长时间能让差生学会,这也是我们共同深思的问题。

第二、课堂教学要备好教材。在教材的运用上,需要变通的使用教材。比

如:第三课时“解方程”,看似很简单的知识,就是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可是一节课下来,最多只是一半的学生能完全掌握,另一半学生有的比较模糊,有的甚至不会。那怎么办?就得课下补或再用一节或两节课的时间进行辅导、反复讲解、训练,费了一番周折,最后看效果,还是有出错的或不会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不可以将这一节课的任务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看图列方程、解方程,完成课后练一练1、2题;第二课时列方程解应用题,完成课后3、4、5题。每节课会的学生多训练,差的学生多辅导,效果会不会好些。

第三、课堂上多关注差生。有的差生是先天形成的,智力本为欠缺;有的学生是后天造就的。对于不认识拼音的学生,让他看拼音写词语,不亚于盲人摸象;不会加减乘除的学生,让他计算,等于滥竽充数。那么后天造就的差生来源于哪里?我觉得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关注不够的成分会多一些。如果课上不会的学生辅导不到位、作业不完成追查不到位、留的作业指导不到位,不出现差生才是怪事。所以我觉得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多关注差生是有必要的。

三、学校工作

任何工作和学习,都要求有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为用。因为只有有意注意而没有直接兴趣的工作和学习是很吃力的、是难以持久的。同时,任何工作和学习都有它比较枯燥和单调的一面,而且常常有别的事物在干扰,所以无意注意是难以持久的。这就需要让学生对学习、对生活产生浓厚兴趣,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一件新鲜事物,一则有趣的、感人故事,一部动画片,一个有趣的话题等,都可以吸引学生。我们在工作上讲劳逸结合,学生也是一样。让学生一味的学,而不接触其它的事物,势必会产生厌学想法、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学生的学习与活动相结合。

第一、要在时间上给予。就拿我校为例,每天学生要上七节半课,除语数英科四科之外,音体美计算机等课程每天平均一节(一、二年级还要少),那么学生学生时间就达到六节课之多。小学生的耐性和韧性是有限的,让他一味的学习,而活动、娱乐时间不充足,长此以往皮筋就会少了弹性。

第二、要在空间上给予。学生的特长、兴趣是广泛的,有的爱唱歌、有的爱跳舞、有的爱运动、有的爱绘画等等,但就因为师资的欠缺,把学生的特长掩盖了、美好的愿望打消了。就像有的孩子说的我小的时候唱歌特别好听,现在一点儿也不会唱了。

我觉得学校有些工作就要从学生出发,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定时间、定人员开展课外活动,设立兴趣小组。让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让他们的神经得到触动,对管理、学习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 篇7

2014年6月22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6月23日至24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传达贯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发表的重要讲话, 部署讨论了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主要政策和具体措施。应当说, 这次工作会议绘就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本刊的几位年轻编辑、记者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工作会议精神所鼓舞、所激励, 人人意气风发, 个个豪情满怀, 决心凭借《职业技术》杂志这个舆论阵地,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为加快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擂鼓助威, 摇旗呐喊。为此, 本期在刊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讲话的同时, 选择了两个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一个是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战斗到生命最后一秒钟的典型人物———曾建, 一个是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的典型单位———北京十一学校。相信这两个典型, 一定会给广大读者带来巨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启迪, 为我们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道路上指明前进的方向, 增添无穷的力量!

———编者

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 篇8

一、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

教学相长,学习是教师不断前进的动力,教师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吸取他人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成长。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和李镇西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得到提升。这当中尤其感人的是魏书生,他由最初一名初中毕业的老师,逐步成长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教师,其学习力可想而知。而我们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不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吗?

教师,首先是一位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离不开学习的,不去学习就会落后于千变万化的当今社会,更难跟上正值青春期张扬个性的学生变化步伐。教师若难找到观察学生的切入点,更别提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提出可行性方案。

我们所看的书除了一般的班主任技能性的书籍外,心理学和教育学以及用全国优秀班主任教育案例出版的书籍,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案例不一定可以直接用,但在教育上却有相通的地方,关键是要有一颗不断学习的心。

二、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

每一个成功的案例是我们反思和总结的材料,通过这些成功的案例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后的转化后进生提供借鉴。

举个列子: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一直以来令任课教师很是头疼。上他的课的老师一般都会被气得受不了。但在多次教育他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他要求上进的一面,发现了他善良的地方以及能主动承认错误的优点。为此我认真地为他写了一封近7000字的长信,用亲切的口吻赞扬了他的优点,同时又诚恳地提出了对他的期望,并用鼓励的话语激励他继续努力。我悄悄地将信夹在了他的作业本中,第二天开始,我就发现了他渴求上进并付诸实践的决心。就是从写了那封信后,这个同学接下来的几个月表现都很好,做事很积极,也不断得到老师的表扬。

教育是需要不断跟进的,同时出现的偏差也要不断纠正,如果不去反思和总结就形成不了教育中的经验。也就无法成为后来教育的借鉴和指导。每次我也会将自己的反思形成文字材料,目的就是经常去看看这些案例。每次看都觉得自己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的营养成分。可以让自己在班主任道路上成长得更快,也为自己转化后进生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如果说学习是班主任成长的捷径,那么反思无疑是我们成长的动力。有了学习和反思我们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就储备了智力的能量。

三、学会观察学生,让自己更加有耐性

后进生的转化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教师并不能指望今天教育了学生,明天就产生良好的效果,教育需要过程。就像一株小树,需要不断地施肥和修剪方能让其成长为栋梁。我们在转化后进生中增强自身的耐性,是为了让自己变被动教育学生为主动教育学生。教育需要有切入点,也需要有教育的契机,缺乏这些教育都会走向失败。在对郑亦凡同学的教育中我就深有体会。这位平时当老师的面异常安静,却在寝室或老师不在时比较闹腾的学生。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认真地观察他平时的表现。当我知道是他给班级同学起侮辱性的外号后,我果断地找到他,让他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这样起外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你会是怎样的反应。让他认识到这种行为对同学的伤害。最后教育的结果是他的转变很大,成绩也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等待需要智慧,当然也是检验班主任耐性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心智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没有到达这个点就轻易实施教育,并不一定能发挥其作用,因而耐心等待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不过不能错过平时的跟踪和观察,否则耐性有可能会成无作为。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力和耐性。(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永安中学)

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 篇9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只有个人的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三位一体,才能构成我们的“中国梦”。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教育梦!教育是需要梦想的,这就像人需要精神一样。我是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扎根农村从事小学教育。我的教育梦是让每个孩子都公平的享受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无论是生活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无论是家庭条件优越的还是家境贫寒的,无论是身心健康的还是身有残疾的,都能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这无疑是教育发展的最美好的境界。

xx省按照国家要求,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为依托,开展名师大篷车活动,提升薄弱学校、规模较小学校的办学质量,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xx省全面完成了基础教育专网建设任务,使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校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我省还出台了多项政策确保进城落户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全省41.5万名农民工子女有84.37%在公办学校就读,63万余名留守儿童的教育管护受到重视。

站在新的起点上,xx省将强力推进城乡一体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绘就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蓝图,让每个孩子淋浴公平教育阳光!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十几年如一日奋战在农村教育第一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农村完小”“实现农村孩子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实现教育梦的巨大动力。

让幸福的梦想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在校园里回荡。我不断的更新管理观念,立新校园建设项目,创新家校联系格局。走好新型之路,完成美中不足,在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的同时最多的是牺牲休息时间,用自己的辛苦换取师生们的快乐,身兼多职压力很大的农村教育工作者不辱使命,那种感觉是一种灵魂的放飞,苦尽甘来,灿烂的人生中体现出教育的多姿多彩。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31年的教育教学生涯,让我的教育梦在湖陕两省校园开花结果。虽然我的梦很普通,但她给我一生足够的慰藉。虽然我的梦很平凡,但在今后的人生中,她将继续伴我一路同行。同时我将在农村的校园里继续播种我的梦想,我的希望。并且让我的梦想,我的希望伴随着孩子们健康地、快乐地成长。让他们把每一个梦想去放飞,让家长们放心地把孩子们交到我的手上,给予高度评价、无限期望,那就是我幸福的梦想。

“十年树木可参天,百年树人宜瞩远”习近平主席将“中国梦“阐释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而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立足点在于个人价值的有效展现,在于发展机遇的均等共享。构建这一蓝图的基础应从恢复教育质量以及教育公平做起。但让更多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让更多大山的孩子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

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优质心理服务 篇10

夯实心理教育基础,有六大工程:

一是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系统工程。南京市梅园中学形成了校内三级心理服务系统:学生伙伴心理互助,全体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维护,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及心育骨干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南京全市正在构建的区域性三级心理服务系统:学校心理辅导,社区心理服务,市级卫生机构的心理治疗。两个三级心理服务系统,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各负起责,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形成职责明确、科学规范、运作流畅的心理服务的大系统。

二是建设与巩固心理教育阵地的工程。着力做好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团体辅导阵地建设。南京市正在进行学校合格心理辅导室的评估验收,通过评估验收明确功能定位,健全规章制度,实施规范操作。心理辅导营是一种专题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它有明确的心理教育主题,它有突出的心理教育重点,它有系统的心理教育计划,它有训练有素的心理辅导人员,它有心理经验相近的心理辅导对象。南京市夫子庙小学的“我能行”俱乐部,三牌楼小学的“好朋友协会”,建邺一中心小学的“开心超市”,以多种形式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团体心理辅导阵地。

三是培养与提升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通过?本培训,增强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使更多的教师具有初级的心理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师教育培训部门,培训全体班主任及骨干教师,是他们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团体辅导的工作。通过大学、科研院所的专业教育,为每个学区培养一名专业性的学校心理咨询员。

四是团体心理辅导制度化,规范化的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依靠团体心理辅导实施,南京创造出许多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少儿俱乐部”系列,“校园心理剧”系列,“心育游戏”系列,“心育体操”系列,“音乐育心”系列,“心育小课题”系列以及心育活动课等等。然而,有了好的活动形式和好的活动内容并不行,还要有好的活动制度,使之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范畴,在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得到保证。否则,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难免成为一句空话。

五是心育课程建设的工程。心理教育不要学科化,但不是不要系统化。心理教育不宜用统一教材,但不是不要适合学生阅读的“助学读本”。经过的研究,我们研制出小学心育活动500多例,通过三轮实验,从中筛选出300多例,汇编成《小学心育活动》。每周一次活动,每次活动20分钟,根据儿童特点,系统地训练学生心理素质;金陵中学等学校还跟据本校实际,构建起心育?本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是心育课题研题与成果转化的工程。开展心育实验的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共同的.收获:心育科研成长起一批教师,心育科研提升了学校水平。心育科研不仅推动了心育实践,而且驱动了学校的素质教育。因而,每位教师即可作心育的实践者,更可做心育的研究者。“九五”期间,我们围绕国家级课题《大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撒网布点,浓烈了心育氛围,带动了心育实践,收获了心育及科研双重成果。“十五”伊始,我们又围绕国家级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监护系统的构建与运作》,精心设计,精心规划,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力求再上台阶。

让学生拥有幸福完整的学习生活 篇11

卢德当年把自己贫困、苦难的根源认定为机器,是机器使他们工资下降、濒临失业,所以,只有捣毁织袜机之类的现代“魔鬼”,才能改变他们悲惨的命运。今天中国的莘莘学子呢——那些以撕毁书本为快事、觅快意、得快乐的中国学生呢?

是书本让他们焚膏继晷、夜以继日、了无生趣、苦不堪言吗?既是,也不是。说是,因为如案例所列举的那些《满分作文》《作文航母》之类,花拳绣腿的背后不过是书商大把钞票的进账。让学生淹没在这些作文“葵花宝典”中,机械地记忆、模仿、复制,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究竟有多少作用,真是天晓得。说不是,因为除了上面这些近乎垃圾的出版物之外,还有凝聚了人类文明的教科书。作为通过国家审定的教材,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与成长的精神营养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即便是文明的积淀、文化的传承,也还有一个如何习得的问题。亦即如何让这些精神营养品为学生“补钙”,使学生健脑强身?这样一来,问题便转化为如何使用这些书本,换言之,我们该如何实施教育?什么样的教育能更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健脑强身?

当教育蜕变成围绕分数运转的机器后,学生成长的其他重要内容会不幸销声匿迹在机器轰鸣的噪声中。审视撕毁书本的集体狂欢,我们不难看出,正是教育的异化和异化的教育使学生平日的学习痛苦累积为痛苦学习又发酵成学习苦难,一旦脱离苦海的日子来临,一时的否极泰来便会让他们对苦难逝去极度兴奋从而以狂欢的方式发泄出来,而最好的发泄对象,便是让他们避之不及、挥之不去的那些书本!——如同卢德面对的那些机器。

那么,书本真的是他们痛苦的根源吗(亦如当年人们对卢德捣毁机器的追问)?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为学习的内容与对象,书本自身跟痛苦或幸福无关。而如何运用这些学习资源则极有可能衍生关于愉悦或忧愁、幸福或痛苦的不同体验。在全国不少地方开展的快乐教育正是为捍卫学生的愉悦学习和幸福体验而作出的有益且有效的积极努力。这些努力让我们在“愁云”密布的教育天空中看到了解忧消愁的光亮和希望。

由于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的智力活动是不存在的,学习需要努力、需要付出,这种汗水的付出是辛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之苦也许是学生凤凰涅槃的一种宿命。但是,支撑这种辛苦的是提升自己的坚定信念。当辛苦的背后拥有坚定信念、崇高理想烛照时,辛苦就会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这正是无数学子所走过的成功之路。这里讨论学习之苦,并非容忍甚至纵容那些非学习自身的外部强加的不道德之苦。恰恰相反,关注学习是否快乐,正是对学生学习生活,更是对他们鲜活生命的关爱。学习需要刻苦,但更应该而且可以实现学习的愉悦与快乐。如果,我们想让年轻的一代拥有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就必须认真思考、真诚面对这一问题。

尤其是这种撕毁书本的学生狂欢不仅仅在高考之后上演,而且也在中考之后上演;不仅仅在城市上演,也在农村上演,这让我们感到不安、痛心……五味杂陈。任何一个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都不会对此漠然视之,置若罔闻。我们可以先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哪怕暂时还只是治标之策。如果说,当年“卢德运动”之后,人们得以重新认识机器和人的关系,找到工人贫困、苦难的根源而最终迎来马克思主义的曙光。那么,我们今天则以同样的期待翘首仰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曙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市教科室)

上一篇:不购买社保声明下一篇:高中入学申请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