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精选13篇)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篇1

本组组员:田海琨、高鹏飞、孙瑞鑫、安文静、郭维东、孙丽娜 摘要: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看清网络文学对中学生产生了那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此,我们小组就网络文学的定义及发展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学生的影响作了初步研讨。

关键字:网络文学、中学生、影响

一、网络文学的定义

网络文学是以网络(Internet)为传播媒介,在网络上创作、发布(首发)和流传的作品为主流,用平等的、双向的、互动交流方式提供给普通受大众喜爱的传统文学。网站(论坛)纯粹以发表和交流写手的作品为目的,或者还会办一份电子刊物什么的,但也仅仅在网上传播,并不和传统媒体接触。传统媒体在网络上寻找适合纸媒的作品并购买(付费)然后出版(刊发),网站(论坛)大量吸收写手作品,并主动向传统媒体靠拢,以自己出版(与传统媒体合作)写手的作品或以向传统媒体推荐作品为目的。

网络文学是自由的,随意的,不功利的,而且并不以纸媒的发表为最终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网站购买传统媒体作品的版权在网上进行付费的下载和阅读,此种做法实际是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延伸不能归入网络文学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中国正在空前地迈向一个信息时代。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4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上网用户人数逾4亿人,网民总量居世界第一。

网络文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更便捷,网络的直观化,便利了许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不大习惯静下心来阅读传统的纸质作品,而是更加愿意把看书的情感投入到网络中去,再者说,网络上的信息在很多方面是传统文学刊物和书籍所无法比拟的,使得传统文学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每个时代文学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学的进步。

三、网络文学的主要内容

与有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还是个新生儿,还在襁褓啼哭中。虽然小,但一鸣

阅读网络文学这种行为多数人没有仔细观测过。

根据我们小组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于网络文学痴迷的人群中,网络文学所显示的消极的一面,影响着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极其严重。

例如,在我们对老师的采访中,他们说,常常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埋头看网络文学;家长表示,在儿女的书包中发现的不只是武侠小说,而多了许多网络文学,有的还在深夜秉烛夜看。

网络文学作品中,成年人的文章居多,其中一部分就中学生而言,现在看还有些为时过早。据调查,有30.36%的中学生很向往网络小说中的情节,54%的中学生常看网上的言情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网络经典开山鼻祖《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学生群中就十分走俏。因为它不仅把网络文化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还表达了一种大都市生活中普遍的理想。即渴望在敲击键盘的过程中出现奇迹,希望在现实中被否定的浪漫在虚拟世界中成为现实。“痞子蔡”、“轻舞飞扬”在中学生群中的走俏程度,不亚于任何歌星、影星。在调查中,有33.05%的人都承认,在看完《第一次亲密接触》后产生过有关网恋的想象。

由于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文学水平都不很成熟的阶段,有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内心,因此他们渴望倾诉,渴望交流,又不愿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评头论足。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扇称心的大门。看别人的文章,心灵得到回应,思想受到冲击;写自己的文章,没人知道你是谁,却给了自己一个倾诉的空间,同时也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受到了网络写作风格的影响。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篇2

对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可以改善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有利于加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只有正确认知、客观评价这些影响, 更新教学模式, 构建合理的文学教育体系, 才能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取得成效。同时, 减少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更好地规范网络文学的创作和学习, 以促进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 有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网络文学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诸多变化, 赋予汉语言鲜活的生命力, 这就给高职大学生一个明确的昭示, 在学习工作中, 没有什么不可反思、质疑、挑战甚至颠覆, 从而养成创新意识。只有解放思想 , 具备创新意识 , 才可能有敢于探索突破、勇于变革创新, 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收获创新成果。

(2) 有助于培育高职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在一切等级秩序已经瓦解、作者和读者的界限已经消弭的网络文学世界中, 高职大学生能够获得类似广场狂欢的愉悦, 在自由平等以诚相待的氛围中获得极大的被尊重感, 从中汲取到自信的力量, 并能由己及彼回馈别人以平等和尊重, 有助于实现其内部自身及内外环境的协调, 养成宝贵的平等意识。

2、消极影响

(1) 干扰高职大学生对规范汉语的学习和运用。网络文学语言对高职大学生语言文字学习运用方面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一方面背离汉语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破坏其纯洁性, 使汉语千百年来形成的表意体系支离破碎, 失去原有的完整和美观;另一方面也会妨碍高职大学生对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学习, 助长了一些网络写作者极为随意甚至不负责任的写作姿态, 不注意遣词造句, 错别字更是普遍。

(2) 可能阻碍高职大学生走向成熟和深刻。高职大学生正处由少年经历社会化向成年蜕变的关键时期。网络文学语言表现出平面化、去理性化的特色, 在满足读者快餐式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也逼狭了读者思维和想象飞翔的空间, 阻断了高职大学生由文学语言引起的感官印象进入理性空间的几率。这样生产出来的必然是营养片面的快餐文化, 会使主体失去对事物的体察能力和批评能力, 追逐眼前快感, 追求享乐和利己, 最终必然导致精神贫乏空虚, 发展成自恋自私的人格类型。

二、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的对策

1、正确认知网络文学

(1) 对网络文学应态度宽容。

(2) 要以发展的眼光关注网络文学。

对网络文学语言上出现的种种新变化, 也应结合汉语言的发展历程用发展眼光来考察。我们对网络文学语言健康发展应充满信心, 既要尊重语言的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语言自身的抵抗、消化吸收和净化能力, 也应重视规范引导对语言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倡导个体语言自律和国家相关部门及各个网站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共同规范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

2、构建在传统文学经典平台上兼容网络文学的文学课程教育体系

大学语文要完成其使命, 必须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形成科学合理富有时代特色的教材。在教学中通过讨论分析, 让学生对网络文化中那些不规范的言语、品味低下的东西产生辨识能力, 就能减少甚至消除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只要我们立足传统经典兼容网络文学, 兼顾人文熏陶和语言学习训练, 就能不断提高高职大学生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素质。

3、更新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尝试网络写作

网络文学也是通过高职大学生的参与实施其影响的, 这种参与既包括对网络文学的阅读欣赏, 也包括网络互动和写作。文学教学者应该创新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亲自尝尝网络文学创作这只梨子的味道。借助于网络平台, 课堂教学得到了充分延伸和有益补充, 课堂单向信息传递的主导模式变成平等的多向信息传递, 教师借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 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把知识有效转变成能力, 学会更好地处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创新问题, 提升思想境界, 丰富艺术修养, 加强人文素养。

4、价值

(1) 项目创新程度。数字化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学生产、传播、消费的媒介, 这种新型媒介带给文学全新的面貌, 如何加强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才可以改善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有利于加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减少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 以促进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健康发展。

(2) 应用价值。网络文学因其平等与宽容、自由与多元、真实与新锐等特点, 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网民的心理需要, “网罗”了大批年轻人沉迷其中。更新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尝试网络写作“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高职大学生养成人文素质的一个必要途径。它以迥异于传统精英文学的价值取向, 对成长中的高职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独立自主、质朴成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彰显了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与意义。只有正确认知、客观评价这些影响, 更新教学模式, 构建合理的文学教育体系, 才能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网络文学是信息网络时代必要的产物,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 给高职大学生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网络文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如网络文学提供了情绪宣泄和自由交流的平台, 建构了人性精神的自由, 这些能促进高职学生追求独立精神、重新认识自我。同时, 网络文学也必然会随着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成熟。高职教育工作者在防范其消极影响的同时, 也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学。

参考文献

[1]欧阳有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 .

[2]欧阳有权.论网络文学的平民化叙事[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6) .

[3]刘亚平.网络文学语言的“狂欢化”特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0) .

[4]李秋菊.关于高职大学生网络文学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8) .

[5]王宇南.刘震云:网络文学要纠错[J].竞报, 2009 (8) .

[6]张莉.网络文学的话语诉求及价值取向[J].许昌学院学报, 2004 (12) .

[7]王开桃.高职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8) .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篇3

关键词:网络; 品德; 影响; 引导; 绿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99-001

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他们通过网络认识了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认识了世界的丰富多彩,结交了许多不相识的朋友,生活、学习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也最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侵害。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一、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笔者在小学200名学生中实施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同学都有过上网的经历,其中有36.7%的人经常上网,其中男生居多;另外,孩子们都在信息技术课老师的指导下上过网,42%的学生经常在家上網,4.6%的学生有去网吧上网的经历;其次,有14.1%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一至两小时,其余学生上网时间不固定。最后,学生们经常使用搜狐、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52%的学生上网目的是游戏、聊天、影视等娱乐,有77.6%的学生有自己的QQ,并与朋友、亲人或陌生人网上聊天。仅有4.6%的学生会使用电子邮件。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已和网络密不可分,而学生使用网络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传播网络文明,建立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二、网络对学生的品德影响

对小学生来说,网络是一种新鲜事物,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拓宽了视野

互联网是一部集文字、声音、画面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它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饱览天下事。网络拓宽了其视野,它为学生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另一扇窗。另一方面,网络具有无限的魅力,也强烈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扩大了交际

网络为小学生进行双边交流、体验他人情感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渠道。利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进行网上聊天,或者进行网络游戏,可以避开现实生活中面对面造成的各种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宣泄生活、学习带来的心理情绪。所以网络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3.树立了自信

现实生活充满着竞争,不少孩子少有机会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经常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久而久之对自己失去信心。然而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不论是进行游戏,还是解决疑难,都为他们获得成功提供了更多、更大的机会。所以,网络不但是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也是学生走出自卑,重拾自信的有效途径。

然而,网络以它高效、便捷的优势,为学生带来各种积极影响的同时,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其负面影响。

1.威胁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孩子们在网络上不经意间接触到的一些不正确的社会舆论、文化思想、政治导向等,极易使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倾斜,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潮流,后果不堪设想。

2.导致学生道德认识的弱化

调查发现,有33.7%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5.6%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说粗话没人管”。可想而知,孩子们在网络上不受现实生活中各种道德规范的约束,容易形成“另外一个自己”。另外,有关专家调查,47%的网络信息与情色有关,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有意无意接触到这些信息,造成心理健康的危害。更有一些网络诈骗信息、虚假广告等,蛊惑未成年人,导致上当受骗。这些信息垃圾,将极大地弱化未成年人脆弱的思想道德意识,污染小学生心灵,误导小学生的行为。

3.导致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

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沉溺网络世界中,形成网瘾。同时,由于在上网的过程中,都是“一人一机”这样相对独立的环境,导致学生缺乏正常的人际交流,极有可能产生孤僻、冷漠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以至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人和事莫不关心。

总之,网络为小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同时,也由于他们尚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小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急需应对之策。

三、正确引导,做文明“e”学生

1.精心打造校园网站,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

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如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安全教育、纪念日活动等各种主题活动;把优秀的影音作品、阅读书目搬上网站;在网上建立学生作品展、班级论坛等;共享教师的课件或教学录像,组织学生观看……这些富有特色的校园网专栏,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延伸到网上,既对学生形成正面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为学生打造了一片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2.注重德育渗透学科,构建绿色的网络课堂

信息技术课教师是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最直接的引导者。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课,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不良信息的判断能力,构筑起学生网络道德健康的坚固堡垒。同时,学校应多举办一些网络道德讲座,开展“正确上网,做文明e学生”等主题少先队活动课,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另外,各科教师都应充分挖掘学科资源,注重德育渗透学科教育,当好学生网络引路人,构建绿色的网络课堂。

3.重视校外网络教育,打造绿色的网络阵营

学校、家庭、社会应通力合作,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造一个绿色的网络阵营。首先,学校可利用家校路路通、家长QQ群,或者告家长书等各种宣传手段,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好学生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

总之,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影响深远,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未雨绸缪,把握时机,加强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这块思想文化阵地,使学生知网络、用网络、爱网络,使网络成为真正没有围墙的大课堂。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4

选项 小计 比例

搜索资料 19 90、48%

了解时事 12 57、14%

聊天交友 19 90、48%

下载软件或音乐 17 80、95%

在线看电影 17 80、95%

管理或关注有兴趣的论坛 9 42、86%

玩游戏 15 71、43%

网购 6 28、57%

其他 9 42、8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1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当然这和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有关,也与在网吧上网的环境有关。但关键是学校没有给学生制造利用网络学习的氛围,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把大学生引到网络学习中去,学院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把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完全向学生开放,并加以有效地管理。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健康的教育、学习网站。让大学生上网是为了或浏览大型的图书网站,或利用网络下载学习资料,或写博客,或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大学生能把上网的目的放在这些方面,那么网络也就能真正地发挥了它的传播作用,大学生的学习也将是轻松加愉快的学习了。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篇5

l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是根本,能力素质是中心,心理素质是关键。前些年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学生的文化素质,注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上家庭、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致使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特别是新世纪的到来,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素质,适应社会生活、社会竞争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l我校是常熟虞山镇一所普通的完全小学,有24个小学教学班。目前我校共有多媒体计算机127台,xx年建成校园网,xx年在全省小学系统第一个建立网站,苏州市小学系统中第一个在网上发布学校主页,几年中学校网络设备及其他教育现代化投资200万。九五期间,我校承担了省级课题《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研究,国家级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子课题的研究,省教科所OEH的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青年教师人人会制作课件,人人会制作网页,人人会独立操作网络及计算机;学生(五年级以上)人人会上网,发电子邮件,绝大部分学生能制作电脑美术作品,设计电脑小报,制作网页;所有的学科都能通过网络上课。

l在九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我们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影响。为此,我校选定“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的研究课题,寻找其中的相关,以更好地制定对策,来运用好“网络环境”这一教育手段。

【概念界定】

l“学习心理”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情感,认知心理,学习态度三方面。

l“网络环境”指以多媒体为主体的多种多样信息环境,包括硬件环境、信息源和信息结构。

l对照传统的教育教学,信息的丰富性,环境的交互性,评价的及时性,学习模式的新型性(人——机——人)等都将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影响。

【理论依据及理论假设】

l充分运用辩证法原理,以“学习心理原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依据,借鉴“情景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和谐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理论。

l理论假设:网络环境与学习心理一定有三种相关状态: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正相关因素,消除、调控负相关因素,能较好地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实验变量】

l自变量——网络环境

l应变量——学习心理

l相关变量——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l通过操作自变量,即优化学校网络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教育的新模式。同时不断调控相关变量,力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

【研究目标】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篇6

B.没读过 1.您读过网络小说吗?A.读过

选B的话问卷到此结束,谢谢您的合作!

2.您每天用于网络小说的时间

A.5小时以上B.3-5小时C.1-2小时D.1小时以下

3.您比较喜欢阅读下列哪些类型的小说?(多选)

A.穿越架空B.玄幻修真C.武侠D.耽美同人E.斗气魔法F.都市言情G.校园青春H.网游小说I.悬疑恐怖J.其它

4.您为什么阅读网络小说?

A.娱乐消遣B.发泄情绪,舒缓压力

C.文学欣赏,陶冶情操D.方便便宜

5.您认为阅读网络小说给您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A.浪费时间B.影响心情C.危害思想D.没有负面影响

6.您认为网络小说对您生活的影响更倾向于哪些方面?

A.缓解生活的压力,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B.使人更加厌恶现实C.基本无影响D.其他

7.您觉得网络小说本身有什么缺点?

A.内容低俗肤浅B.文章不严谨

8.您一般通过什么途径阅读网络小说?

A.网络免费下载B.小说网在线观看C.小说报刊杂志连载

D.购买实体出版物E.其它

9.如果您喜欢的网络小说出版了,您会购买纸质版的么?

A.会B.不会C.不确定

10.您对现在网络小说网站的看法如何?A.很满意B.不太满意,有待提高C.不满意D.不太了解

11.您对网络小说有什么期待?(多选)

A.提高网络小说作者的写作水平和文学涵养,提高网络小说的质量

B.创新题材,创新内容,创新形式,避免重复与扎堆

C.避免断更,避免弃坑,及时更新

D.没有什么期待,保持现状即可

C.错别字多,表达不清楚D.情节雷同E.没有什么缺点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篇7

网络为大学生求知提供了超出课本以外的更辽阔的空间,为大学生搭建起了一个全新的接收平台。大学生通过网络环境可以快速、大量地从网上获取各种知识信息,独立地进行学习、交流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使大学生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大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

网络为大学生个性修养与完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网络交往过程中,参与者拥有主动性,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可以独立地做出判断和选择,自主地进行思考和评价,这就为上网者独立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了虚拟学校、虚拟图书馆、电子商务等新鲜事物,引起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这在增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知识、探索未知念头的同时,也将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

网络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交互性,它不仅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作为媒体,它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各种各样的读者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使读者间可以直接交流思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使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网络上的隐蔽性、不担负责任正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交友需求。用一个代号、一个化名,可以在网上广交朋友,与朋友交谈既可以推心置腹,又可以恣意调侃,也可在虚拟世界抒发情感,交流思想,派遣空落。

二、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的全新媒体,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特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大肆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宣扬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将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网络具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网民以“隐性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纵,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等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这使得网络空间各种思潮泛滥,暴力、金钱、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充斥其间,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容易造成他们情感自我和角色自我的迷失,影响其心理健康,并诱发出种种心理障碍。首先是网络成瘾症,电脑网络成瘾问题在大学生中越来越突出。其次就是人际交往障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大不相同,有时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再次是长时间的网络交往,容易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淡化,使人趋向于社会分隔化和个人孤立化,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疏淡,交往能力的下降,削弱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

三、如何防御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引导学生培育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年轻,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现实生活与理想的差距,快节奏的学习、生活方式,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多数大学生容易沉溺在网络环境中这个虚拟社会里。尤为注意的是,当代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百般呵护,求学一路顺利,没有经历过挫折的磨练,所以碰到一些困难就无所适从。近年来,多数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有些高校每年还会发生一些大学生自杀、精神分裂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他们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变的尤为重要。

2、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

要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就要建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教育不仅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整体环境。高校有学科综合交流的气氛,大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从而提高其全面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活动、课外活动得到高尚的精神鼓励和文化熏陶,还可以通过高校提供的优良的网络环境,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获得校内及校外相关的新知识,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启迪其创造性思维,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健康合理的使用网络,培养自身正确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3、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1世纪,是个网络普及高度发展的时代,培养大学生树立现代信息观念以及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已经与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密不可分。网络环境内容丰富,但也存在着信息良莠不齐的特点。这就需要提高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他们在网络环境的海洋里遨游而不迷失方向。这样,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自然会减少,使得他们在有效合理地利用网络时,发挥网络环境的积极影响,做到扬长避短,兴利除弊。

四、结束语

网络信息,对开阔当代大学生的眼界,帮助他们了解新事物具有促进作用。但伴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着的各种垃圾信息严重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大学生们对知识的正常吸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他们走向犯罪。因此,我们在吸收正面信息的同时,应当积极面对网络环境的机遇和挑战,不断规范网络行为,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成长环境。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做到思想上启迪、理论上指导,加强管理,不断深化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抵制力,使得网络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网络知识的普及,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网络自身的迅速发展和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积极参与,使得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价值现教育成为一个充满价值的问题。一方面,网络以其快速便捷的信息提供方式,无与伦比的高信息容量,以及开放的信息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便利。它为学生开拓视野、研究学习、获取信息、交流感情、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使高校的教育能够合理迅速的发展,并提出网络快速发展环境下我们应当如何防御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影响,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美会.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干预措施[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02).

[2]赵锡凤.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网络教育

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及身心发展,高校必须建立严密高效的校园网管理体系,组建高水平的校园网工作队伍,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加强网络技术防控,建立网上安全管理机制,并能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提高网络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方面

(一)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文化作为无形的资产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达到“文化增值”的作用,也显示了文化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信心。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知识的权威的从众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便于大学生产生协同学习的观念。协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学习。利用互联网所构成的协同学习环境,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不受地域的限制,好比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实现指定内容的有效学习。同时网络还可以使教育者和学生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通过网络大学生还可以向教育者提出问题,寻求辅导与解答。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三)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节约学习时间。网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的资源,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即能在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网络受知识的“滞后现象”,降低了学习成本,节约了时间。因此大学生为获得知识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也被减到最小,这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四)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越来越认为,虽然他们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却是依靠征服信息获得教育和知识的,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会成为一种趋势,表现在自主选课、自主参加考试、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等,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因素

(一)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是随着网络电脑不断地深入到千家万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疾病。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75%的被调查者有网络成瘾的倾向。美国心理学会曾对469名长时间上网的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网民中有6%的人患有网络中毒症。而对于身心发展均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个性形成、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改变大学生的人生之路。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迅速攀升,网络成瘾症的危害性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二)信息污染。网络是一个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有骗子、小偷,泛滥着色情、盗窃、诈骗等。大学生若沉湎于这些黄色的信息垃圾中,给其心身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轻者耽误学习,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项调查表明,在被抽取的三千名中国大中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可见“网络黄潮”、“色情文化”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极大的摧残。此外,网络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非法盗取国家机密情报、散步谣言或恶意诽谤等。目前,有些大学生利用电子邮件敲诈香港富豪的事件以见报端。防范信息污染已成为国家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三)人际淡化。网络文化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进入了“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淡化,与现实中的生活也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它负面情绪。

三、倡导“健康上网”活动

(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应该尽快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并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在掌握网络这一新兴科学技术的同时,懂得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行为。学校要经常对青少年进行抵制网上不良思想侵蚀的教育,提高青少年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要告知青少年在论坛上发表言论时不能违反国家法令,提倡网络文明用语,不违背社会公德;自觉抵制任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使互联网为学生拓展视野、增加知识服务。

(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每一名教师都应该了解网络知识,遵守网络道德,学习网络法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三)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要对孩子上网进行正确引导,注意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兴趣。要经常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掌握孩子上网内容,控制好孩子在网上花费的时间,帮助孩子处理好学习和上网的关系。

(四)全社会都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在全社会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要采取措施来控制大学生网上浏览那些不健康信息,特别是要果断制止大学生浏览那些黄色网站。

四、在对话与合作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一)利用网络的优势搭建起了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网站。高度重视、和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注意疏导和利用网络的作用,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利害关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领高校网络阵地,从而促使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能力。

(二)以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了道德教育网站,借以开展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等具有理论深度的政策性文章,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中互相交流政治思想,畅谈国事、家事、天下事;同时在网上发表一些与生活贴近、诙谐幽默的内容,形式方面既有文字,也有声音、图像,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内容;并组建了网上专题讨论,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宣传一些感人的事迹来感召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腐朽、低俗的文化;我们还充分利用那些对青少年具有很大吸引力点击率高的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来开展道德教育,力求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整个网络阵地。

(三)在学院内部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工具和掌握好青年大学生的生活规律,来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对网络知识的认知还是知之甚少的。21世纪是信息支撑的世纪,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们)必须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学习网络教育方法,及时收集、分析、临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龙洲,颜柯.大学生网络交往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

[2]陈明龙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及对策浅论[J].兰州学刊,2003,(1).

[3]廖美玲等.大学生上网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福建高等建筑专科学校学,2001,(2).

[4]邓云州,马范文.网络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102-105.

[5]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负面影响与教育干预[J].中国教育学刊,2000,(5):49-52.

[6]徐艳秋.略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1):54-55.

[7]喻皓.网络文化和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101-102.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篇9

一、网络招聘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提供了大量的岗位招聘信息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信息传播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广泛,用人单位只需将自己的招聘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即可,这些招聘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到大学生中间而大学生想要求职,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个人简历,供用人单位进行筛选网络平台上所发布的信息数量往往较多,学生与用人单位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提供,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二)搭建了相对公平的求职平台

我国人才招聘市场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市场混乱、关系户夹杂已经成了普遍现象,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大学生的求职困难而在网络招聘中,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直接接触与交流的机会较少,互相之间的选择也是依靠双方的信息来进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缺乏公正性现象的产生,维护了人才招聘平台的公平性。

(三)提高了求职目标定位的准确度

人才招聘市场多以现场招聘为主,招聘单位与企业十分繁杂,有些甚至需要进行收费学生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要不停地奔波,这样就容易造成其在求职时浪费时间又难以找到工作网络招聘则相对较为便利,学生只需要在网络上浏览经过平台分类的岗位,就能够快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求职时间,还可以提高学生求职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四)难以保障相关求职信息的安全性

网络招聘至今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规范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招聘信息存在虚假的部分,如一些招聘公司为了吸引人才而虚报薪资等,包括一些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位也会在个人简历中填写过高的学历等等这些虚假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双方的信任度下降此外,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站攻击等途径获取大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非法交易,由于没有法律保障也容易造成大学生蒙受损失。

(五)缺乏必要的双方沟通与交流过程

网络招聘的招聘过程大多在网上进行,用人单位通过对大学生在网站投递的简历进行信息收取,这样一来就减少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学生也只能够在线下被动地等待用人单位的消息,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互动,无论是对求职者还是用人单位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网络招聘时代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完善个人简历信息

学生在进行简历撰写时,除了要填入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信息之外,还要写上求职意向以及对自己的简短介绍,让用人单位能够全面对学生基本信息以及职位的需求有一个大致了解,同时还要让用人单位从简历中找寻出自身的特长所在,为今后的求职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有目的性投递简历

当下的大学生正处于就业迷茫期,对于自身未来的目标并不明确,自目地将简历投递到不同的公司和企业,导致求职的失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大学生就必须正视自身能力与水平,在网络求职过程中仔细考察职业岗位的实际信息,阅读和了解招聘单位的岗位简介和岗位需求,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再进行简历的投递,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迷茫性,也能够大大增加其就业机会。

(三)定时更新个人简历

对于网络人才招聘平台来说,简历的默认排序是以更新时间的先后为准进行的,修改过的简历也将会被系统默认为新简历并被推送到前列,用人单位在寻找所需人才时也习惯于在置顶页面进行寻找因此,大学生在网上进行简历投递时一定要定时更新自身的求职简历,让用人单位能够更为容易地关注到自己的简历信息,从而为自己的求职提供更大的机会。

(四)注销无效简历信息

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投递自己简历,应聘成功后就对简历不再过问,认为没有用处但这对用人单位来说仍然是一份有效的文件,很多招聘单位都会通过网络搜索简历并与求职者联系,这样一来难免会对双方造成困扰,因而,大学生在求职成功后应当及时删除或撤下自己的求职简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五)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信息的获取渠道变得越来越广,而网络信息的泛滥也是当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有很多不法分子会将求职者的信息贩卖给其他公司,或者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骗取求职者的信任,继而进行诈骗因此,大学生在网络求职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网络招聘信息,保护自身隐私安全,避免上当受骗。

三、结语

总之,网络招聘的方式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正以高效率的信息更新速度、丰富的招聘信息量等招聘优势获得越来越多大学生以及求职者的关注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要注意加强对网络招聘信息的.敏感度,做到完善个人简历信息,有目的性投递简历,在时刻更新简历信息的同时注意保护自身信息隐私安全,以此提高自身求职机会,加快就业率。

★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

★ 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 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及对策

★ 非典对我省旅游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 WTO对中国农业环境资源的影响及对策

★ 农业经济国际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影响及对策研究教育论文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篇10

关键词:沉溺网络;大学生;发展成长 お

1大学生的发展成长

在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更高一级的专业知识,即所谓的“高深知识”的同时,还努力寻求各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大学生的发展成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要成才,先要成人,所以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需要培养道德、信念、人格等,以实现个人社会化。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应着力对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要求大学生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相联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注重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各种能力,加强自身修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2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

与中小学教育相比,大学传授的不再是最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传授具有专业性质的较为高深的理论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术才能或专长,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性是大学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大学知识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专业性、针对性很强,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设置体系,规定了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专业知识以及必备的素质知识,且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还会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在大学阶段,学生应积极吸收、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1.3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将来赖以谋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一切可利用的丰富资源,为将来继续学习和开创事业培养需要的素质能力,挖掘潜能。大学生毕业后,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升学,继续深造,绝大部分学生会通过双向选择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大学阶段可谓是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所以在大学里,学生需要培养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造、创新的能力等等。

1.4心理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生理上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心理发展程度也超过以往,是走向心理成熟的最后阶段。所以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猛醒,“成人感”增强,加之于之前家庭对自己的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容易导致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大学生要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打算;大学生要融入宿舍、班级这些小集体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交流心声,培养感情,放下“小皇帝”的身份,与大家融为一体。

大学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各地中学的精英、佼佼者聚集在大学校园里,竞争异常激烈,挫折、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大学生要学会正确的面对现实,能够经得住挫折、失败和各种考验,成为一个心理素质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网络交往对初中学生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网络交往;初中学生;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2-0034-03

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历次调查报告数据表明,初中生上网比例在不断增加,在最新一次的CNNIC的调查中,有77.2%上网的初中生会利用各类即时通信工具与网友聊天,网络交往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敏感期,介于童年和青年之间,他们渴望平等、自由,又需要监护、关心。分析网络交往对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利弊影响,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加强对他们网络交往的引导,对初中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交往的特点分析

所谓网络交往是指人们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以数字化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人际交往方式。[1] 网络交往既具备现实人际交往的一切特点,又有自己的特点。

1.交往形象的虚拟性

网络交往是以信息为中介而存在,信息的数字化、符号化与主要通过面对面交流沟通的现实人际交往大不相同,国外有研究显示,人们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只有24%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获得,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表情、动作、下意识行为甚至环境来传递。但是在网络交往中,人们基本上是通过符号来描述形象、传情达意、表示心迹,交流大多是经过刻意加工的语言,描述的是精心包装过的心理自我,这种心理自我往往与现实自我相距很远。另一方面,交往双方只知道代表对方的符号、图形、数字,而对方的表情、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只通过想象把不知道的因素在脑海中建构起来,这样一来,网络交往中彼此的形象是虚拟的,只存在于网络世界。

2.交往方式的平等性

在网络自由世界里,人们可以突破身份、地位、道德、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制约,使交往更加自由开放;在虚拟的世界里,可以摆脱现实中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种族肤色等各种现实社会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差异和不平等,从而进行平等的交往。网络交往是以精神交往为主的交往方式,使交往双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言论、表达思想感情、展示个性,减轻责任压力,满足个体自我宣泄的欲望,使人们尽享沟通无限的乐趣。

3.交往范围的超时空性

网络是一个无国界、无边界的虚拟社会,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快捷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往。扩大了交往范围,出现人际交往全球性、超时空性。网络交往把距离和时间几乎缩小到零,真正使“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为现实。

4.交往主体的弱社会性

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通过文字、符号等来表现的,交往双方只知道对方代表的符号、图形、数字,但是事实上这些符号有一定的随意性,正如有人说的:“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因此网络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法受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有效约束,使得网络交往存在一定欺骗性,在体味“言论自由”的同时,也丧失了必要的社会性,包括社会道德的败坏和精神的沦丧。

5.交往信息的隐蔽性

网络的信息传播本身具有隐蔽性,在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通过网络中介来完成,信息的来源难以追踪,信息的真假、好坏难以辨认。

6.交往关系的脆弱性

网络交往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全部都是通过文字符号等来交流的,虽然人们能够通过想象把交往双方建构在脑海中,但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谁也不知道自己交往的对象是谁,更不知道网上的朋友在现实中是什么样子,这种虚幻的交往关系带来人际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下降。由于网络交往的变换性、自由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交往对象的范围、频率都大大提高,必然导致一对一交往的持续时间、交往深度和交往关系稳定性相应降低。[2]

二、网络交往对初中生的有利影响

1.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为初中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交流空间

初中时期的学生独立意识逐渐增长,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成人感”,具有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着依赖性。但是有调查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正是由于现实的人际关系受到挫败,初中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显得特别活跃。网络的“虚拟性”弥补一些现实中所不能体会的“缺失”,借助网络初中生可以与更多的人交流,结识更多的朋友。与现实交往不同,在网络创造的虚拟空间,初中生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他们可以装作成熟老练的长者,也可以是天真无邪的孩童;他们可以是侠胆豪情的男子汉,也可以变成柔情可人的小妹妹,网络圆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他们在网上更易遇到志趣相投之人,不善言谈之人遇到志同道合之人也会侃侃而谈,网络为初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交流空间。

2.网络交往的平等性促进初中生个性化发展

网络交往具有平等性,这给初中生提供了一个畅谈的空间,不用担心像现实生活中那样被认为还是小孩子,意见建议不被采纳。也不再因为自己的年龄、身份而不敢与别人交谈,这样,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个性完全地展示开来,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网络中慢慢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了个性发展。

3.网络交往的超时空性开阔初中生的视野

网络交往的超时空性冲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初中生能够毫无阻碍地与世界各地交流会谈,通过交流,他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到更多的风土人情,在交往的同时,他们的视野也大大拓展开了。

三、网络交往对初中生的不利影响

1.网络交往主体的弱社会性引发初中生的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网络交往通常以匿名或化名方式进行,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这使很多人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不仅自己撒谎面不改色,对他人言论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对于身心发育尚未健全的初中生而言,网上交往的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现实交往,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使初中生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因而可能在网上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而一旦网上经常性的表现逐渐固定下来,并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异时,就会出现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学者们对初中生网民的心理调查已发现这种情况,如一项对初中生使用BBS的心理调查显示,越在公开场合不敢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越会由于BBS的匿名性而敢于大胆发表意见,越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搞不好的学生越是虚拟世界里的人际高手。[3]

2.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弱化了初中生的道德意识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初中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加上网上信息的隐蔽性,使得一些初中生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随着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容易导致道德规范丧失。

3.网络交往关系的脆弱性让初中生更加孤独

在网络环境中,很多初中生很容易丧失或者来不及对网络进行理性的思考,便被卷入网络的漩涡中,变成“网虫”。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中介系统把人与人连接起来,但同时也把人与人隔离开来,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网络交往太多的不确定性,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脆弱,他们可以肆意地开始交往,也可以随时放弃交往,在网络上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这让初中生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再者,由于网络具有各种各样的诱惑信息,学生很容易上网成瘾,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网络上,忽略初中学生应有的日常社交,甚至疏远现实的人际交往,其结果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指出的国际互联网会制造一个充满孤单者的世界。德国哲学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也很早就注意到“交往的手段造成了人的孤独”。[4]

四、对策与建议

由于初中生自身的心理特征,他们比任何年龄段的人更加需要网络,他们跟网络的关系密切,又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段,只有处理好网络交往对他们的影响,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只有严格对待自己才能够在网络上不迷失自己,才能够建立健康的人格。

1.营造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学生进行网络交际是大势所趋,一味限制学生上网是不切实际的,当务之急是社会、学校等各种相关机构可以借鉴一些国外机构的做法,在网上为不同年龄的学生群体专门建立提供学习、生活、交际、游戏、心理咨询等服务的网络空间,屏蔽和阻挡不良信息的侵入, 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优化学生的网络交往。

2.创建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

除了血缘关系,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在校园内进行的,整洁和美观的校园环境,高雅和实用的教室与实验室、图书馆, 不仅激励初中生学习和进取,而且能够使人心情愉悦,适宜开展积极的人际交往活动。同时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各种活动, 举办比赛、出游、讲座……给学生交往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3.重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

现实交往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交往关系的确定性、伦理道德的规范性等特征而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它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复杂的一面,长辈和教师要为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技巧, 及时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满足学生得到发展人际关系指导的需求。要引导初中学生认识到网上交往是一种虚拟交往,对网上交往有正确的心理预期,不能用自己幻想出的标准,作为衡量现实的依据;善于利用网上交往的有利面,加强与人交流与沟通,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见解,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要学会合理分配、控制上网时间,同时改善个性,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改善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在现实交往中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真正完善自我,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达到全面发展。

4.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网上交往行为

网络交往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网民的良好道德基础上,如果学生道德规范缺失,即使网络再安全,法制再健全,也只能是被动的、徒劳无功的预防。因此,必须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初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不进行虚假、虚伪的网上交友;不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特别是在网上攻击、侮辱或诽谤某个不喜欢的人;尊重他人隐私,不要泄露他人隐私;不散播和传播虚假信息,不窥探或套用别人的文件和个人资料等等,形成良好的网上交往行为。[5]

初中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在网络环境下,初中生对人际交往必须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做到在现实中严以律己,正确对待人际交往,以积极的态度处理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无愧于心,自尊自爱。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也以同样的态度要求自己,不能够脱离现实生活,要经常跟师长沟通,遇到问题才能及时解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阙丽群.论网络人际交往[D].成都理工大学,2005,(5):12-15.

[2]马莹华,刘世丽.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1,(5):136-138.

[3]苏斌.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2,(3):118-119.

[4]李万兵.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11-13.

[5]张敏.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之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160-162.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篇12

互联网的普及化与全民化, 使得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往往是在网络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 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互联网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构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文化对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幸福观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基于问卷结果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

(一)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本文以某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 共发放1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88份, 研究对象的专业类别涉及理工科和文科;男女性别比例为62∶26。

(二) 问卷调查数据展示

问卷共设置15个问题, 1~14题为客观性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回答, 本文将11~14题 (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相关的问题) 展示如下:

(三)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中的第11题, 有高达56.36%的学生是网络生活而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包含如下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网络生活中引起了家长的不满, 部分家长认为他们“不务正业、沉迷网络”;二是由于学生将有限的业余生活投入网络中, 以至于出现与家人及朋友交流少的现象。

问卷中的第12题, 大部分的学生其网络生活给其带来很大程度上的经济负担, 这是由于大部分学生主要是进行网上聊天、看视频、刷社交网站、逛论坛等, 而这些形式的网络使用并不会对学生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 而对学生能够产生经济影响的通常是网络游戏的沉迷。综上分析, 网络游戏的沉迷对学生经济方面产生影响较大。

问卷中的第13题, 认为网络对他人幸福感起到提升作用和减退作用的人数相当, 还有10.91%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有34.55%的学生并没有对此进行关注。由此可见, 在高职学生心中, 网络接触对他人的幸福感并没有趋向一致的看法, 同时他们对网络接触对他人幸福感的影响关注度也并不高。

问卷的第14题与第13题考察结果有很大不同, 对于他人网络生活与幸福感关系的看法, 学生的反馈倾向不太了解, 没有过多的认识, 而对自我网络接触与幸福感的关系来看, 有高达40%的高职学生都认为通过网络使他们的幸福感得到了增强。通常来说, 高职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对自我要比对他人更了解,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网络生活中学生与他人联系较少, 沟通较少, 因此对他人的生活情况、情感态度了解得并不多。

三、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影响

网络生活会对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以及朋友关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应该是值得高职学生重视的问题;网络生活对高职学生的经济影响并不大, 但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则应该对其经济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对网络文化与他人幸福关系的看法并没有太多的重视, 但很多学生都认为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 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依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 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会越来越朝着理性、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网络文化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幸福观的形成将造成巨大的冲击, 正视并分析网络文化的影响, 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职教育,幸福观教育,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培培, 张达志.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职业时空, 2012 (5) .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篇13

一、网络传播环境对汉语中同音字的混用

每种语言本身的构造很复杂,但大多说来都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部分组成,汉语也不例外。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需要自己的物质载体――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汉语中,不同的语音代表不同的意义。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同时,又因为受输入法和时间的限制,为提高打字速度,人们往往大量使用同音代替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就出现了大量混用同音字进行表达的情况。于是,像“偶得生活狠号”这样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句子和词语,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据笔者统计,最普遍的同音字混用、滥用就是“的、地、得”三个字:在汉语规范中,“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不得混用。“的”多用在代词和名词中问,表示所属的关系;“地”多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或用于状语后补语前,表示动态;“得”多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或结果。但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由于交流速度的需要,尤其是现在利用网络投稿已占投稿数的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完全不会去考虑三个字不同的语用环境,只是因为其语音相同就混为一谈地使用,这种不正确和不规范的汉语的运用。长此以往,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的、地、得”是有不同语用环境和语法意义的三个字。笔者就曾经在收到的一篇不足500字的文章里发现了近30处“的、地、得”的混用。可见,网络环境已对我们汉语的规范运用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近来,又出现了用“滴”来代替“的、地、得”,用“偶”来代替“我”使用的情况,这从一定程度上正说明学生对汉语同音字乱用的情况正在愈演愈烈,离规范汉语也越来越远。

除了混用同音字外,由于大学生们已有一定程度的英语基础,加上网络环境下对输入速度的追求与汉字录入不够便捷之间的矛盾,促使学生们采用不少英汉谐音来代替汉字。,如“拜拜”被“88”代替,显示出网络语言特有的简约性。但这种简约性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其随意性会加大学生们对网络语言的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又使所谓的“语言”无法纳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民族特色的语法规则和语法规范。

二、网络传播环境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符号,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就是该语言的词汇。相对于语音和语法来说,语言中词汇的变动是最大、最快的。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每年都有许多新的网络词语出现。而当下的网络词语从造词和使用上都没有一套规范来加以约束,一些网络词语与规范的汉语杂糅相问,在造词方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汉语、英语简写型:如“JMS”代表姐妹们;“IC”是英文I see(我明白了)的意思;“u”代表你。

2、英语数字组合型:如“3Q”代替thank you。

3、前字替代型:如“漂漂”代替漂亮;“东东”代替东西。

4、旧词新用型:如“雷”表示听到别人的话很惊奇抑或难以理解;“濉北硎居裘啤⒈伤、无奈之意。

5、新造词语型:如“灌水”指随意写,内容空洞无物;“拍砖”指论坛上的争论。

6、符号代替型:如“==”表示等一会儿。

这些网络词语是人们在现行的汉语基础上和不断的实际交流中,通过调动大脑中所有的知识储备与想象力,创造出的一种输入相对快捷的符号,是网络中“约定俗成”的。这些网络用语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创造性,形象化和简明性。它的出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增强了其表现力。但是,由于这些词语是在网络环境下被创造出来的,人们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便被放大了。因而才出现了那么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写手。而青年学生又是这些网络写手的主力军之一。他们创造出来的这些新词新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现代汉语的延伸,但在很多时候这些新词新语却是对汉语原有形式和词语意义的一种颠覆、曲解,甚至恶搞。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随意、故意曲解、被恶搞的粗俗的网络词语却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信息的外部载体的作用,使学生们在接受信息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网络化的语言表述方式,这对于成熟庄重优美的主流语言,既是一种袭扰又是一种破坏。更令人堪忧的是,这种网络化的词语正颠覆着典范端庄的主流语言,造成一些学生到大学阶段仍然不能正确运用一些基本的汉语词汇。这对学生们解读中国的语言其文化,并理解其内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网络传播环境对汉语语法的“改造”

中国语言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有序的、不断规范的过程。而网络环境下语言的生成却是无序的,它的传播对普通话原有的语法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语法规则的无序、话语流程的无序、中心意义的无序等。网络语言的无序化使许多病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用法,规范汉语反而变成了调侃和另类的表达,这样必然伤害到母语的端庄与严谨。

汉语中,本来各种类型的词都各有其位,各司其职,但随着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改造”,它们表现出了新的组合方式。

1、名词与副词的组合,特别是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如:很中国、非常学术。

2、形容词重叠作谓语,如:机会多多、满意多多、好怕怕。

3、状语后置,如:我走了先。

4、英汉语法的混用,如:在表示状态持续的动词后使用英文的ING形式。

虽然以上形式让网络交流更生动,更能体现出说者的感情色彩,但在语法上却是错误的。在话语流程方面,网络语言常把汉语的语序进行颠倒。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受到英语语法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受到港台电影、电视剧的影响。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这两种影响一旦得到网络的支持,便立即流行起来。如今,在网络上,如果仍按规范汉语进行书写交流,反而还会被认为很“土”。 四、网络传播环境对汉语语用的冲击

网络传播环境下产生的语言简洁直观、凸显个性、时代感强,这些特点与青年学生讲求个性、喜欢与众不同的特点十分吻合。而且这种新创的网语还会使学生们产生很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归属感。因此,当网络新语被创造出来时,年轻人便自发地、主动地去接受、使用并传播,从而加速了这些词语的流行。但是,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话语交际必须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接话原则,网络语言也不例外。。但现在的网络语言存在很多不礼貌、不道德、不文明的语言,而有些学生往往就通过对网络语言的乱用、滥用来显示自己的另类性格。这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是违反话语交际基本原则的。这种情况在各种论坛和BBS上尤为突出。

纵观网络上的各种论坛,随处可见对某某事件,某某人的“声讨”,用的都是极不文雅甚至十分肮脏的网络语言,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对别人的人身攻击。这些极不礼貌、缺乏修养又随处滥用的网络语言,必然会对常常上网的`学生造成污染。不仅如此,那些长期沉迷网络的学生,还会把他们不文明的用语习惯带人现实生活中,从而又对现实语言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听觉污染。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语言需要一定的约束机制来加以制约,以防止因其对现实世界传统语言的随意渗透,而在有效沟通、文化传承、品味格调等方面产生的的不良后果。

五、对策及建议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语言到底是对汉语的创新还是破坏?这一直是社会大众和学者们关注的问题。3月1日,《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生效。该《办法》规定,国家机关、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这是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法规。此《办法》的出台,引起了社会和学界关于网络传播、网络语言研究、汉语规范等问题的讨论。事实上,网络语言是一种网络时代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兴衰都有其必然性。

网络语言若仅仅停留在网络空间,充其量只是一种语言变体。或者说社会方言而已。中国文字语言研究会副会长彭嘉强认为:有些网络语言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Q言O语的出现是时代的进步。但他同时指出:网络语言可在某种范围内流传,如推广就欠妥当。部分网络语言违背了语言的发展规律,在宽容的态度下也不能漠视、纵容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针对网络语言对规范汉语的挑战和冲击以及对高校学生汉语运用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从一大一小两个环境人手来加以引导和规范:即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内部小环境。

陈章太先生指出:“媒体对语言规范的传播,不仅表现在刊载成文的语言规范和宣传语言规范的文章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媒体语言本身就是在传播语言的各种规范。”。因此,在社会大环境方面,要加强对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不规范的语言进入人们的视线。还要大力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的责任感,使他们成为运用规范语言的表率。另外,我们还可以让一些电脑方面的专家们设置一个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语言规范模型,如英国现在使用的网络语言观察基金会(InternetWatchFoudation,IWF)。而在大众生活中,可以大力引导人们使用规范的汉语,这样可以避免不规范的语言产生。

在高校小环境中,网络传播由于信息丰富、时效性强、互交性强而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校园网已日益成为校园媒体的中流砥柱。因此,各校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加强对校园网语言使用的监督和规范。如一些学校网页上的每条新闻都进入了“语言文字不规范网络巡检系统”,这就是规范语言的一个极好的措施。各个学院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倡导同学们看经典作品,用规范汉语,提高同学们对母语的感知度和认可度,让他们热爱汉语,自觉抵制一些不规范的汉语用法,使良好的语言素养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上一篇:党课党小组活动新闻稿下一篇:写心情的小学生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