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史读书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思想史读书(精选7篇)

管理思想史读书 篇1

著作者简介:

吉姆·柯林斯(1955—),英文名:Jim Collins,男,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著名的管理专家及畅销书作家,影响中国管理十五人之一。他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河尔托经营着自己的管理教育和咨询公司,他是《超越创业精神》的作者之一。1988年他进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曾获得该学院的杰出教学奖。此前他在麦肯锡公司和惠普公司任职。柯林斯早年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并获得杰出教学奖。1996年,他回到家乡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创办了自己的管理实验室,与各种企业和社会机构的领导人一起开展对商业生活的研究。曾在默克公司、星巴克、时代明镜集团、麦肯锡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任高级经理和CEO。主要作品有《基业长青》、《超越创业精神》、《从优秀到卓越》等,每一部著作都超级畅销,享誉全球,其中《从优秀到卓越》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20本最佳商业畅销书,盘踞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数年,畅销不衰。他的著作被《财富》、《经济学人》、《商业周刊》、《今日美国》等杂志广泛报道,引起巨大反响。

著作者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吉姆·柯林斯是一位管理专家,其管理思想有很多,如公司要有超越利润的追求等。这些思想均包含在其与杰里·波勒斯合著的《基业长青》一书中,故将在下一个大内容中一一列出。

书中重要观点摘要:

“造钟,而不是报时”。吉姆·柯林斯指出,“伟大的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种高瞻远瞩的产品打入市场;他们并非致力于高瞻远瞩领袖的人格特质,而是致力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组织特质,他们最大的创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超越利润的追求”与“教派般的文化”。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基业长青》中写到,“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对很多高瞻远瞩的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利润之上的追求在伟大的公司里,更是被“教派般的文化”灌输。“自家长成的经理人”。吉姆·柯林斯经过研究后发现,“18家伟大的公司在总共长达1700年的历史中,只有四位CEO来自于外部”。“自家长成”的经理人熟悉了解公司文化,更易带领公司进行变革。

启发与思想:

本书的许多观点让我觉得很新鲜,与我平时所了解到的完全不同,如我所了解的公司的目标就是尽一切可能创造最大的利润,而本书中却指出公司还有超越利润的追求。通过本书,确实学到了很多,基本每章我都会摘抄下很多书上所提到的观点,不仅仅是管理方面的,还有在研究态度、方法上的。

首先,抛开书中所提到的观点,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就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书中所体现的对研究的态度让我明白要做研究就要做好,要对自己负责,对其他人负责。书中开始就有这样一段话“研究过程中查阅了超过6万页材料,实际字数很可能接近10万页。这些文件装满了一人高的档案柜,4个书架,存储在电脑里的财务资料和分析则多达20兆字节”。可见作者为了研究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够得出最后的结论。而我们在做研究时往往就是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应付了事,最后不但花费了时间精力,而且自己也不能得到什么。后面还有一段话“大量阅读和商业无关的科目,如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用表面上和商业无关的概念刺激思考,使之与我们研究中的观察所得合二为一”。不得不说只有抱着一种负责的研究态度才能够激励自己去做这些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后在做研究时,要本着负责的态度,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研究。

作者在书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十分恰当。本书主要研究的是高瞻远瞩公司的特点,为了能够顺利进行研究,找出高瞻远瞩公司突出的特点,就要让高瞻远瞩公司与普通公司进行比较。读完全书,能够发现,每个章节都运用了这种方法。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然后就要分析一下书中所提到的观点。作者以破除12个迷思开始,得出了令人惊异和违反直觉的发现。书中很多观点都很新颖,但是我并不打算都说,只是想说一下那些我印象比较深的。

在我的印象中,一个公司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是书中却提到有超越利润的追求,书中提出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标的手段,但是对很多高瞻远瞩公司来说,利润不是最终目的,利润对企业来讲,就像氧气、食物、水和血液对人体一样,是必须的。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人活着只为吃喝就没什么意思,企业要追求利润之上的更广泛、更有意义的理想才能长久。正如强生CEO小罗伯特.约翰逊在《我们的信念》中所提到的:我们认为我们的首要责任是对医生、护士、医院、母亲和所有使用我们产品的人负责。我们的第二个责任是对我们一起工作的同仁—对

在我们的工厂和办公室里工作的男士女士负责。我们的第三个责任是对我们的管理层负责。我们的第四个责任是对我们所在的社区负责。我们的第五个即最后一个责任,是对股东负责。正是因为这些公司都拥有超越利润的追求,才能使得公司能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能够欣欣向荣,永不停息。

教派般的文化。要创建一个高瞻远瞩的公司,你不需要创造一个“温和”或 “舒适”的环境。就绩效和契合公司理念而言,高瞻远瞩公司对员工的要求通常要求比其它公司要严。在高瞻远瞩公司里只有两类员工,一类高度认同企业的制度和价值观,所以他们会努力快乐的工作。另一类不太相信公司的理念,因而他 们会显得格格不入而不适应。所以高瞻远瞩公司尽管优秀,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在那里工作。高瞻远瞩公司在理念方面实施严格控制,同时在作业层面提供广泛的自主性,鼓励个人首创精神,正是兼容并蓄胜过非此即彼的典范。这不但使我对高瞻远瞩公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我意识到如果自己有能力进入这种公司工作,要做好心理准备,努力使自己做好。

自家长成的经理人。之前听过一个小组讲家族企业讲到过自家长成的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的问题。在高瞻远瞩公司中,大部分也可以说是绝大部分的公司都是任用自己培养的经理人。这是因为公司自行培养的经理人会更加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对于公司的过去也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高瞻远瞩与对照公司的最大差别不是领袖的素质,而是优秀领袖的一贯性,也就是保存核心的一贯性,自家成长的经理人重要性正在于此。有计划的培养自家成长的经理人可以保持企业核心价值,追求远超过任何领袖的任期的使命,让企业迅猛前进几个世纪。

《基业长青》这本书给了我很深的感触,不仅让我对企业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研究的知识。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要多读书,多读书才能学到更多,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这样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

管理思想史

读书报告

管理思想史读书 篇2

关键词:《读书》,编辑思想,指导意义

从1995年《读书》杂志更换主编开始, 这份以思想和评论见长的杂志开始走向学术化, 原来既有思想又好看易读的杂志, 渐渐远离普通读者。从1979年到1995年的16年, 是《读书》杂志的光辉岁月, 先后发表了《读书无禁区》、《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百无一用是书生》、《后什么现代, 而且主义》、《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等大量在读书界和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的文章, 这个时期也是《读书》杂志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 其成功的方法和编辑思想对我国杂志编辑工作非常重要。本文以《读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陈原和曾担任11年主编的沈昌文的编辑思想为主线, 试着探索此时期《读书》杂志的编辑之道。

“三无”办刊, “兼收并蓄”

新闻出版工作者多是知识分子, 很多是某方面的专家, 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出版工作确实大有裨益, 近些年更是提倡“专家型记者编辑”, 看上去与多年来倡导的“杂家”理念相矛盾。1995年前的《读书》杂志, 并不提倡“专家型编辑”, 而是追求编辑的“无为—无我—无能”。[1]37

如何理解“无为—无我—无能”?作家王蒙对此有专门的解释:“出版家、编辑家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的状态, 即无先入为主, 无偏见, 无过分的派别倾向, 无过分的圈子山头 (有意或无意的) , 无过多的自以为是与过小的鼠目寸光, 无太厉害的排他性, 无过热的趁机提升自己即为个人的名利积累的动机, 才能兼收并蓄来好稿子, 也才能真正团结住各不相同的作者。”[2]

实际上, “三无”编辑思想的出现在当时有点出于无奈。除了主帅陈翰伯、陈原等人学识高之外, 《读书》杂志的5位编辑, 4位是高中生, 另一位也只是上过工农兵大学, 而他们要办的是一份“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 仅凭他们自身的学养和专业知识很难做到既有思想又有文化, 不得不虚心求教, 依靠作者。而这种理念, 刚好与杂志的读者定位相契合——“她的读者对象……就是喜欢看书, 不是做学问的普通人。”[3]

当这个“三无”渐渐成为《读书》的办刊思想时, 它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因为所发表的文章不是高深的学术文章, 而是思想文化评论, 有一定知识文化的人都能读懂, 刊物渐渐成为一个思想启蒙的园地, 成为知识分子爱读的杂志, 发行量达10万份。

正因为“三无”, 才有了“兼收并蓄”。文章涉及面非常广, 作者不问出身, 即使被称为“自由主义刊物”, 却仍然发表新左派代表人物的文章。不过, “兼收并蓄”也有一个原则, 就是“必须鼓励新见, 更要发掘新见”, 因为“《读书》不是学术性杂志, 文章可读与否, 是它的生命线”。[4]20

举办《读书》服务日, 和作者“谈情说爱”

1995年以前, 《读书》杂志的主编都非常认同邹韬奋服务读者的思想, 提倡“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主张, 坚持编者和读者、作者地位平等。“我们同读者是平等的, 没权利教训读者‘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1) 因此, 范用和沈昌文等人开始推出“《读书》服务日”活动, “每月至少一次, 租个咖啡馆, 摆上十来张桌子, 请我们的作者、读者随意坐下, 随便喝咖啡聊天。我和几位同事周旋其间, 借机了解信息, 讨教主意……”[4]20但“《读书》服务日”不是为读者服务的, 而是与作者见面交流, 目的是联络感情, 寻找选题。“编辑部的同志在‘服务日’这一天得以同自己的作者有一个晤面、交谈的机会, 并且可以就已出新书交换看法。不少篇书评文章就这样产生出来了。”[1]35沈昌文说, “‘服务日’过后, 够编辑部消化好长一个时候。大家兜情况, 想选题, 深入组稿, 所有这些这时都有了动力。”

重视作者的发掘和培养是《读书》的传统, 也是其成功的法宝之一。除了这种服务日的方式外, 编辑部还主动出击, 各显神通, 如冯亦代任副主编时, 将钱钟书、金克木等人拉入《读书》的作者队伍, 还请到了海外著名学者, 如董鼎山、韩素音, 使得读者能及时了解海外的新思潮。像王蒙、朱学勤、陈平原、樊纲、汪晖等也成为它的主力作者, 写了许多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

沈昌文将编辑与作者的这种关系比喻为“谈情说爱”, “办法是同各色各样的作者、读者交流思想感情, 目的是从他们那里汲取知识资源……它帮助我们一些小人物把这么一个刊物坚持下来”, “为读者提供最佳产品”。[1]50“20世纪80年代后, 还是陈原这些老先生, 言传身教, 要我们真正把作家当做‘衣食父母’。可以说, 《读书》之所以办得出色, 受此论之惠多矣!”[5]90

不过, 与作者“谈情说爱”不能只靠取悦, “还要让他们感觉你能读懂他们……做编辑既要注意上面的导向, 还要了解作者, 了解他们的思想”。[5]90“做编辑其实就像做一个家庭主妇, 看起来在家中是个弱者, 实际上却起导向作用, 不能让作者为所欲为, 要相当巧妙、相当有主见, 不能让丈夫有外遇, 也不能让稿子流出去。”[6]比如, 学者金克木在“文化大革命”时饱受批判, 但他是个非常有才华、非常傲气的人。沈昌文去拜见他, 向他约稿。当时他带了几本新书去, 聊天中, 他假装无意地说了一句金克木的诗 (其实是昨晚他才读到背下来的) , 金克木一听非常高兴, 结果聊到最后他要走了, 金克木送他到门口, 手扶在门框上就是不肯松开, 跟他就那样在门口又聊了15分钟。后来金克木给《读书》投稿的时候, 一投就投5篇, 说另外4篇是附上的, 随便怎么处理。

除了重视和作者“谈情说爱”外, 《读书》还重视做好读者服务。比如, 长期在杂志上推荐好书新书, 从1986年起, 又开始为读者代购图书, 免去了读者找书的麻烦。

“积极把关”, “解放编辑”

编辑不管是从事何种新闻出版工作, 其角色首先是“把关人”, 要保证不出政治错误、导向错误、文字错误等。但《读书》不提倡“死把关”, 特别是不能把一篇有好料的文章“把”死掉了, 要尽可能地让它活过来。“把关”有许多种……我们所记得的, 往往只有两条:积极地把关和消极地把关。”[1]277所谓“积极把关”, 就是认真对待作者的文章, 发现文章精彩的部分就与作者多沟通, 提出修改建议, 而不是直接“毙掉”。而消极的把关, 则是为了办刊安全等原因直接弃之不用。

实践中, 要做到“积极把关”并非易事, 一是容易犯错误, 二是容易踩“地雷”。为此, 沈昌文呼吁“解放编辑”。他认为, 编辑既要有社会责任, 做好把关人, 而且“无限制的‘编辑自由’是不存在的”, 但是, 目前一个编辑的首要社会责任应当是解放知识的生产力。“要解放文学生产力, 解放哲学生产力……同样重要的是要解放编辑生产力。也许这还更重要一点, 因为编辑生产力解放了, 才更可能解放其他学术理论的生产力。”[1]65“积极把关”、“解放编辑”的论述非常有新意, 也很有针对性。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当然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但更应该在此基础上, 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解放思想、解放编辑, 创造性地将报刊办得有思想、有价值、可读性强, 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历史上, 无论是《新月》、《小说月报》, 还是邹韬奋创办的《生活》杂志, 无不是打破框框, 敢于突破, 在创新中赢得读者。

文章要短, 要有可读性, 绝对不能说教

一份学术性刊物, 其文章可以不以长短论, 也不讲究可读性, 但作为一份思想性刊物, 可不可以长一点?可不可以深一点?创办和主持《读书》的语言学家、编辑出版家陈原说:不行。“《读书》的主张是陈原老总提出的, 我觉得很受教益:要有思想性, 要有启蒙, 可是绝对不能说教, 而是要有可读性。他认为文章要短, 不能超过三千字, 后来我接手后改为不能超过五千字。”[7]

陈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陈原是语言学家, 上世纪80年代出版了《社会语言学》, 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是信息的载体, 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还从现代汉语几个用例“模型”出发, 分析语言交际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效能。语言文字如何才能产生良好的效能?当然是通俗、简练、精短、不说教、可读性, 只有这样, 读者才不会反感, 不会产生阅读障碍和疲劳。

陈原特别强调“绝对不能说教”有其原因。一是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 “文化大革命”中说教的文章令人生厌。二是《读书》的定位是一份“思想文化评论杂志”, 作者以专家学者等知识分子为主, 因为他们是各自领域的专才, 很容易在文中陷入说教境地。陈原提倡的, 其实是一种非说教性的文风, 这对后世此类杂志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后来的《万象》、《书城》等思想文化休闲杂志, 都反对说教和晦涩的文风。

《读书》的编辑们还有一个目标:要把这份思想性刊物办成一份可以躺着读的杂志。这种目标恰好是陈原提出的可读性易读性的体现。“它是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 应当可供他们‘卧读’……总而言之, 思想性和可读性, 应是《读书》杂志始终不渝的目标。”[4]22

对当下杂志编辑工作的意义

《读书》的这些编辑思想在1995年之后并没有很好地继承下去, “学术化”、“看不懂”成为读者对它的主要批评, 连它的前任主编范用也说:“我看不懂现在的《读书》, 早就不看了。”

时隔15年再来重温《读书》曾经的编辑思想, 觉得弥足珍贵。“三无”理念不但没有过时, 反而值得继承和弘扬, 哪怕是办学术性、专业性的刊物, 这种理念也值得借鉴, 只有抛弃流派和学术的偏见, 才能办成一份百家争鸣、质量上乘的杂志。“三无”理念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否真的“三无”, 而在于它对作者的重视, 在于它对办好一份杂志的追求, 而这恰恰是许多杂志所缺乏的。

除了重视作者外, 《读书》对读者的重视可以从陈原和沈昌文等人提倡的一些办刊理念中窥见一斑, 比如文章要有思想性但又必须通俗易懂。诚然, 重视作者和读者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光荣传统, 但如何重视却有方法上的不同。特别是在当下, 对读者的重视传统得到了弘扬, 但对作者的重视却不尽如人意。比如, 沈昌文提出的“和作者‘谈情说爱’”的主张, 因为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写手的大量涌现, 渐渐为许多编辑所不重视。特别是在主张加强“编辑策划”的当下, 编辑的主体意识有点过头。尽管也策划出了许多不错的作品, 但“编辑这个行业, 恐怕还是不能把‘为他人作嫁衣’这个观念完全扔掉。编辑的主体意识, 照我看, 不能张扬得过分。这么多年, 我始终有这样一个主张:一个高明的编辑, 是能够让作者写他最想写的东西, 让译者翻他最想翻的东西——这样出来的东西才会是精品。我们做编辑是干吗呢?就是把这样一些东西组合起来。当然, 并不排除一个编辑在某种程度上对作者的影响, 也不排除在某种程度上的包装。可绝对不是说, 编辑的主体意识要主体到了作者要根据编辑的意图来写。那样我觉得往往出不了精品、出不了好东西”。[8]

参考文献

[1]沈昌文.阁楼人语[M].作家出版社, 2003.

[2]王蒙.有无之间[M]//沈昌文.阁楼人语.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3:2.

[3]高任飞.范用:给普通人办《读书》[J].南方人物周刊, 2007 (18) .

[4]沈昌文.出于无能[M]//沈昌文.阁楼人语.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3.

[5]沈昌文.最后的晚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6]李培, 毛一竹.沈昌文:编辑就像“家庭主妇”[N].南方日报, 2008-10-04.

[7]吴怀尧.沈昌文:阅读率下降出版商要负责[EB/OL].大河网, 2009-6-12.

“三味书屋”之读书思想与趣味 篇3

一、批判视角中的“读书思想”

“我”是怀着无限留恋离开百草园,非常不情愿地去三味书屋的。因为那里极可能是束缚孩子天性的场所,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是其中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学生初到是要拜孔子的。“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们捧起来的……那些权势者也不过一时热心,因为尊孔的时候怀着别样的目的……读‘四书和‘五经,做‘八股,别一些人就将这些书籍和文章,统名之为‘敲门砖。”但人们拜的已经是权贵了。这种读书求仕的思想在书屋的古画“古树伏鹿图”中得到呼应。“‘鹿者,‘禄也,当官也,发财也;‘肥大的鹿,高官也,厚禄也;‘伏在古树下,‘禄在古书中也,‘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梅花,也应该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象征意义。这种附着了追求爵禄之实用功利主义色彩的书屋,自然是少年鲁迅所畏惧和成年鲁迅所憎恶的。再如“三味书屋”的匾额,对“三味”的一般解释是古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读书的对象只提到经史子三种,而其中经的地位又最高。如此,学童就须诵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等《论语》类的书,诵读“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等《尚书》类的书,诵读“笑人齿缺则曰狗窦大开”等蒙学读物,诵读“上九潜龙勿用”等易学类的经书,作者对以上选文未加标点,并把《尚书·禹贡》里的词随意组合,还把《周易》的象辞写错,暗示学生当时是不解其意而乱念乱背一气的,此正饱含了他对其时教育思想的调侃、嘲讽、不满和批判。“将‘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严正和‘狗窦大开的戏谑,‘潜龙勿用的神秘、‘厥土下上上错的难解混在一起,形成荒谬的并置,自然让人忍俊不禁。”于是,“怪哉”究竟为何物这个问题就不会在三味书屋里被讨论,“美女蛇的故事”也是不入经史子之流的邪说,“雪天捕鸟”的生活技能自然也不是三味书屋中应该传授的。所以,“我”在三味书屋中就必须顺从“只要读书”的规训而“就只读书”。“‘就和‘只两个字写尽了‘我的厌烦、反感和无奈。”在如是的读书思想下,大自然的无拘束和欢快就被强烈的压抑感所取代,三味书屋就显得枯燥乏味。

二、三味书屋隐含的“别样”滋味

关于“三味”,寿镜吾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再谈〈三味书屋〉和三味》中详述了三味书屋的由来,指出“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意即寿镜吾先生遵守祖训,甘愿清贫而居,只吃粗茶淡饭,真正体会读书的悠长滋味。他要求子孙都不能做官,但因怕反清意识招致祸害,又嘱咐子孙不得将此“三味”的规训外传。文中先生对“怪哉”一词面带怒色,不加理睬,实属无奈,因为寿镜吾先生本人也被其时教育思想所束缚,并不能表现出真实的读书思想。其实鲁迅也暗示了此点意思:“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绝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恰好可以看出先生对当时教育功利思想的无奈。“先生也替大学生改文章即是八股,可是没有听见他自己念过,桌上也不见《八铭塾钞》一类的东西,这是特别可以注意的事。”周作人所提之书是一本收录明、清两代八股范文的个人著录。先生桌上没有,就可表明他对八股制艺的深恶痛绝。“他平常对人无论上下总是很和气的,在书房里也决不看《阴骘文》等异端的书或《近思录》。”可见他不读因果报应和理学道学的书,因此,他的思想是与其时教育思想相悖离的。鲁迅在此文中也有对先生极中肯的评价:“极方正,质朴,博学”,戒尺和罚跪他都不常用,“罚跪我就没有看见过……他拿戒方轻轻地扑五下,再换一只手来扑五下了事。”总不过大喊一句“人到哪里去了”和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周作人也列举过先生古道可风的事例:元旦向学生回贺年礼,亲自把糙米装在钱搭里背着送来给父亲作为新奇的药引。综上,先生是真存有厚朴方正之境界和品格的人,他追求的就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的读书味道。另,先生所念“铁如意,金叵罗”也正写出他对理想读书境界的向往之情。“语见清代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这是描绘铺陈李克用饮酒时的豪放、洒脱及心思胸襟的。”豪放洒脱是因为自己虽然衰老,儿子却可以代战,充满希望的英雄主义气概。先生在此大声朗读,鲁迅说:“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他向往赋中主人公李克用的豪迈洒脱之胸襟,同时极有可能持着对其学生也能博学的愿望——事实上他也对学生热爱读书产生了极大影响——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滋味。王富仁“从寿镜吾先生出神地读着的这些文句我们可以感到,他内心也是有着自己的苦闷和不满的,但他在学生面前,却总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堪为佐证。但他以为“他和学生之间,同样隔着一层厚障壁,使他和学生的心无法相通”,却值得商榷,如果说有厚障壁,那应该是他与当时教育观念和体制的隔阂,对待小孩子,这种深刻的思想自然是无法传达清楚的,他能做的就是温厚和蔼,帮助学生修改文章,鼓励其刻苦读书。在这一点上,不妨把三味书屋之“三味”的两种解释都保留,以构成两个层次,来帮助我们解读出真正的读书滋味。

三、书房教育中的丰富童趣

正因为三味书屋之别种滋味,学生们才能获得另一种丰富的童趣。这种童趣可以从游戏的趣味、艺术的趣味和读书的趣味三个层次去分析。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

这里虽没有百草园中那么多丰富的动植物,没有那么多绮丽鲜艳的色彩,却也是可以找到乐趣的。还有梅花能折,有桂花树可以攀援,有蝉蜕可以寻觅,有苍蝇可以捕捉,有蚂蚁可以喂养。这种童趣其实是对百草园、对大自然深情的接续。这样的游戏仍然是自由的,只有“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时,才会被先生唤回去,毕竟在私塾是要读书的。他们的童趣也并未因为先生大叫而减弱,只是行为上有所收敛罢了。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说相宜,有窃喜,当然也有对先生的尊重,因为先生实在不是有意要严格管制学生的。于是,有几个玩将盔甲套带在手指上的游戏,这种游戏恐怕是很能锻炼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鲁迅小时就表现出对绘画艺术的极大兴趣,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里曾提到他们买过日本刻本《海仙画谱》。鲁迅成年后与版画结下深厚之缘,不能不与此时的描画绣像有很大的关系。

“童年鲁迅显然是怀着一种好奇心来看老师‘读书的‘入神的,但这却构成了他童年记忆中终生难忘的一个神圣瞬间,或许他正是在这个瞬间朦胧地感悟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影响了他一辈子的读书和写作。”其实鲁迅当时也小有体会,因为他怀疑先生所诵是极好的文章,并且“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先生“给我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

作为教育空间的三味书屋,其趣味虽有别于百草园自然空间的童趣,却是一种浸染了思想的趣味。虽然师生都在某种程度上受缚于读书求官求爵的思想,但因为寿镜吾先生有别于其他充满道学气息的私塾先生,质朴方正,温和博学,因而成就了少年鲁迅对知识的渴望,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成就了他对艺术求知的愿望,在学习和游戏互为补充的宽松教学模式下,成就了他的心性和视野。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2010.

[2]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2013.

[3] 寿宇.再谈《三味书屋》和三味.鲁迅研究月刊,2004(8).

[4] 周作人.止庵校订.鲁迅的故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 周作人.止庵校订.鲁迅的青年时代.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 篇4

《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09版)是由我国著名政治学家徐大同教授所著,在内容上揭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轨迹,通过对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所经历的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权力政治观几个阶段的描述揭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规律及其值得借鉴的地方。

导论: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政治思想的主要和基本内容集中反应人们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政治实践,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如何管理国家的主张、观点、理论和学说。

(2)、正式思想是由政治实践规定的,是其直接反应,并为其服务。

本节详细的叙述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为我们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划定了范围。

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1)、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2)、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各种思想意识的基本方法。

(3)、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4)、坚持寓评于介的方法。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我们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1)、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时期的基本政治观;(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3)、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流。系统的阐明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轨迹和脉络。

4、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1)、首先,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而政治素质是民族素质的核心。(2)、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有助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我们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有力的说明了我们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理由和意义。

第一章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史

1、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公元前8世纪,氏族制度开始解体,阶级关系开始出现,进入城邦时期。因为是海洋文明,所以具有开放、活跃和多样性的特征。

之后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及立法家开始对城邦进行管理和改革,并提出了优秀的理论和主张。其中梭伦改革坚持中庸的原则,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中叶,人们开始研究自然及与自然有关的政治观念。

2、城邦制度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从外部特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城邦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但是其中只有自由公民可以享受到民主政治权利。奴隶和妇女外邦人都无法享受民主权利,表明了小国寡民下民主权利的狭隘性。通知城邦政治也是多元的,一是城邦主权实体的多元化,即城邦政治格局林立。二是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化。

雅典民主是非常狭隘的的民主,具有局限性,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努力,外邦人和妇女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但是其对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了十分积极地影响。

3、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思想:个人只有融合与整体,是国家的工具,只有为其献身才能体现其价值。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3)、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主要限于公民内部问题其核心是如何协调公民内部关系,如何分配权利义务从而实现公民内部的和谐,是大家过上一种优良的公民生活。

(4)、公民的正式视角:站在公民的视角上认识政治现象,站在公民的立场上阐述政治见解的。

4、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智者将思考的眼光从自然转向人及人类社会。

苏格拉底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只是和教育史城邦政治的根本之所在。

5、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理念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柏拉图通过《理想国》一书来阐述其政治思想,即国家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同样的国家也应该被分为三个阶级,即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和生产者撒个阶级。哲学家执政时柏拉图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理想国特色之一。

在《法律篇》中提出了第二等好的国家,与《理想国》相比具体真实的反应了希腊城邦的政治现实,包含着对政治法律问题更诚实的思考,也更多的代表着希腊文明的主流思想。

6、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使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他也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对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和原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亚里士多德使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 一是运用了历史的和经验的方法;

二是采用了两种分析方法即溯源法和将城邦分为具体要素,通过要素再具体分析的方法。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本质的诠释包含着公民的普遍信仰。亚里士多德的贡献:

首先,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创者;

亚里士多德是他否定了柏拉图的极端整体主义精神,在整体主义的框架内渗入某些个人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充分体现了古希腊城邦高度发达的政治成就,也是希腊政治文明的一个成熟的果实。在他的政治思想体系里,综合了各家学说,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为后世政治思想家提供了无尽的思想宝库和灵感的源泉。

第二章

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1、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城邦制度的解体以及政治思想的演变; 种族文化的融合和世界主义思潮;

2、斯多葛派的主要政治思想:

自然法思想:奠定了西方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绵延不绝的自然法传统;

人的精神自由思想:极力推崇人的精神自由,赋予它很高的伦理价值;是对精神自由的强调和维护,是人们争取自由的精深基础;

人人平等思想:确立了一个新的价值尺度,即唯以人的精神特征和道德水准来衡量人的价值。

3、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主要政治思想:

波利比阿提倡混合体制,强调国家权利体系各构成部分和机构之间的制约和平衡。对现代西方分权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国家爱是人民的事业。强调以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人。对现代民主共和长生了重大的影响。

4、罗马法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在罗马法和法学家的理论中首次形成了权利概念; 罗马法引进和发展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 罗马法为政治学提供了一种权利思维方式。

5、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 追求天国来世的价值取向; 贬低世俗权威的思想取向; 形成了关于人的新观念:具有平等的人格;

奥古斯丁的双城论: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否认国家是正义的组织,采用一个价值中性的国家定义。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中世纪突出特征是人的等级身份和公开的不平等,国家权利的分散和君权的微弱; 日耳曼人带给西欧社会的新的因素: 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 日耳曼人的民主传统; 对法律的尊崇与敬畏;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总的特征: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政治发展水平极低,政治权利和政治机构的社会控制功能几乎被降到人类文明社会水平的嘴低限度;

政治思想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形式;

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二元化的权力关系,对中世纪西欧的政治思想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感想:中国的宗教,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本质上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而在西欧乃至整个欧洲中世纪时期,教权一直与皇权分离,两者相互斗争,人民饱受教权与皇权的双重压迫。所以欧洲历史上,这一时期是比较黑暗的。

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

基本特点: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核心:论证教权高于俗权,维护基督教的神权统治;

感想: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宗教权利,为教会的神权统治服务。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宗教对人民的残害,如但丁和马西略等人。

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基本社会情况:16世纪的西欧,文艺复兴运动走向顶峰,各国先后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标志了封建社会的阶梯,资本主义关系形成时期剧烈的思想和社会动荡。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反宗教和反教会斗争的统一;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最早把政治的实质看做权利问题,将法律、权术、军队等治国要策看做是权力的工具,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奠定了基本原则,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思想核心: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是思想核心; 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提倡因信得救,将人的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否定了封建教会的救赎理论,否定了教会的精神救赎权和等级制度,为各国资产阶级建立廉价的民族教会提供了理论论证;

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作用:不仅强化了国王们的统治权力,而且使国家开始摆脱宗教事务,成为只为政治事务而存在的组织,促进了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五章 17世纪欧洲大陆政治思想

基本社会特征:17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传播,欧洲大陆上的各个国家开始了资本主义革命。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渗入传播和新教力量的壮大。长期的宗教战争及它所带来的灾难降低了人们对宗教论证的兴趣,为哲学和政治思想上的世俗化倾向提供了契机。

政治思想的世俗化:欧洲大陆政治思想出现了一种世俗化的倾向,即政治思想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和束缚,直接借助人的经验和理性研究现实的政治问题。格劳秀斯的政治思想:

影响:最早提出了人权原则,在发的分类和方法论上明确的用人的理性排斥神学信仰的权威地位,使自然法摆脱了神学,成为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内容:

自然法学说、国家和主权学说、国际法的原则; 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

影响:最早提出和论证信仰和思想自由的政治思想家。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论证,特别是从伦理学角度对自然权利作了详尽的阐述,论证了似有财产的和理性和永恒性,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机器深刻的影响。主要内容:自由权力观、社会契约论、思想自由权。

第六章 17世纪英国的政治思想

英国的宪政传统:首先,英国之所以能开创西方自由与宪政的传统,是与其历史发展的独特道路及其积淀形成的政治文化分不开的。其次,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探索与资本主义经济向适应的政治形态。胡克阐述其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法和契约论。柯克以大宪章为依据,为一回合公民的自由权利做辩护。17世纪英国社会革命的特点:

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国王的任意征税和宗教政策,目的是要限制而不是消灭王权。

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政治斗争的主要形式是一会斗争。政治思想的特点:

财产权问题成为政治思想的出发和归宿;

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成为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限制王权、建立君主利息按制度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最重要求。革命时期个派政治思想:

保皇派:用父权理论论证英王的神圣不可倾犯,为封建专制制度作辩护。长老派:主张废除猪脚制度,而代以由教会中的主教主持教会事务的清教派别; 独立派:要求每一个信徒团体的独立;平均派:极端平均主义,主张共和民主。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自然法和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将个人不可转让和不可剥夺的权利看做国家权力的基础,并用适应时代额方法和语言表述了国家的本质、意义、作用,从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国家学说的基本模式。其他主要内容: 主权学说和整体理论; 人民的自由和主权者的义务;

弥尔顿的政治思想:建立和维护共和制度,实现资产阶级所要求的自由使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的用地方权力限制中央权力的以防止国家走向专制的设想,对美国在以后建立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哈灵顿的政治思想:提出征服组织原则以及如何防止封建专制主义复辟的设想对西方思想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建立有以及对后来的洛克的而法治与分权思想 着重大的影响。洛克的政治思想:

清理和总结:对教会与国家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并从中阐述信仰自由与政教分离的主张。

坚持认定额理性对人的改造作用,并改造了霍布斯的政治思想,即自然法和契约论。自然权利理论:洛克认为生命、财产和自由是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基本权利,是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政府的起源和目的:政府来源于人们订立的契约,即社会契约论。阐述和提出了国家是保护个人权利的工具的观点。

法治和分权:法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依法行政,即用法律束缚和限制行政权力。分权思想:主张国家有三中权利,即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

影响:对其后的法国启蒙运动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七章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基本社会状况: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和下层人民痛整个封建制度尖锐对立;陈旧的法律体系公开确认人们的不平等,第三阶级要求取消 贵族和僧侣的经济特权。

启蒙运动的兴起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启蒙运动的渊源首先是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

在政治思想方面启蒙运动的主流是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权和民主; 脱去了宗教外衣,直接在政治上向封建专制制度作战。

伏尔泰的政治思想:(始终如一的与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势力做斗争)建立在人权基础上的国家爱学说; 强调维护人的自由;

在整体主张上伏尔泰倾向于开明的君主制度; 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历史方法中贯穿的基本思想是力图以事实为依据,探寻社会、国家和法律性质的规律性的理解;(缺陷:是零散的割裂的历史,不能揭示政治活动背后的连贯的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政体的政治自由理论:

孟德斯鸠划分了三种政体,分别是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同时考察了各类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民主制的原则是品德;贵族制的原则是以政治品德为基础的节制;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即要求人们绝对服从;君主制的原则是荣誉; 孟德斯鸠还主张人生自由,政治自由和财产自由; 分权学说:

目的:保证公民的政治自由;

在权利的归属上和行驶上做了设想:即把国家权利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卢梭的政治思想:

核心:平等思想,探讨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 社会契约论:重要内容,人们通过地接社会契约来保障自己的权利;提出公共意志理论,成为卢梭国家学说理论基础之一;

人民主权学说:主权实质上是由公意决定的,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法律史国家的唯一动力;

影响:卢梭的政治原则影响了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成为了各国人民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第八章 18世纪美国的政治思想

基本社会状况:

与欧洲大陆不同的社会特征: 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

资本主义是嫁接在奴隶制度之上的;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等与政治上的自治和分立; 反封建传统;

美国社会的矛盾集中体现在殖民地人民与欧洲殖民者尤其是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独立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北美不断爆发起义,独立战争使美国脱离了英国等国家的知名统治; 政治思想的特点:

富有务实性,很少进行抽象的理论论证,主要是运用欧洲现成的理论为美国的政治实践服务; 论证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共和制是18世纪政治思想的主题; 人人机会均等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成为自然权利的重要内容; 建立权利平衡联邦政府是完美的政治目标; 潘恩的政治思想:

核心:主张美国脱离英国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政治理想:建立最好的政府形式即代议制的共和政府; 杰斐逊的政治思想:

自然权利理论:反英斗争的理论依据,人人平等,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必须通过契约成立政府;

民主政治思想:更具体、更现实,主张在美国建立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揭露君主制度的弊端,赞成建立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提出人民自治的原则即限制中央政府中司法和行政的权利、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层层分权制度、人民参政原则; 汉密尔顿的政治思想: 性恶论和精英论:性恶论和等级论是其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精英掌握国家政权是政治稳定的保障;

分权和制衡的思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混合、渗透、以互相牵制,实质上只是为了限制议会的权力,加强行政和司法的权力,对美国宪法及许多国家宪法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德国的基本社会状况:18世纪末的欧洲英法等国家都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告诉增长期,德国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政治上,德意志联邦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为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

经济上资本主义进程发展缓慢;

文化上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表现的一场软弱无力,始终未能成为一支对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强大力量; 政治思想的特点和特点:

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主要通过其知识分子阶层表现出来:

德国的古典哲学家的政治思想史新型资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理论表现; 历史派是德国保守势力的代言人,反对制定自然法及制定统一的自然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人类的现金思想的优秀成果,并用科学的方法总结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 特点:德国的政治思想家只是在精神生活领域追求美好的理想;

德国的古典哲学家的政治思想中,近代关于国家本质和国家与个人关系的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倾向都有所表现;

实现国家和民族统一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政治思想中得到了突出反应; 康德的政治思想:

伦理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心是道德法则,人们遵守道德法则的行动才是合乎道德的;法律是为使人们遵守道德,是道德的外衣,理想制度的实现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的;

国家学说:康德对先验理论中的国家起源于实际存在的国家起源做出了明确的区分,表现了他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的进步倾向,以自由主义和人权观念为基础;主张共和制的国家;

永久和平的思想:在康德的政治思想中,他把实现永久和平视为政治的最高目标,是最高的政治和道德的善;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体系和方法: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包含三个阶段或环节,即抽象法、道德和理论;伦理哲学又分为三个方面: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市民社会和国家:市民是多个个人和若干家庭的聚集,包含三个环节,即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把国家看作伦理精神的体现,是有其自身的根据和目的的独立力量,本质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集合;君主立宪制主张:为了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强调王权的地位和作用;民族主义思想:日尔曼民族是最优秀的,强调民族之间的更替和国际争端要通过战争来解决,表现了其对其他民族的蔑视和对强权政治的崇拜,被法西斯所利用.第十章 19世纪法国的政治思想

19世纪的法国社会状况:法国大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但是整个社会阶级矛盾愈趋尖锐复杂,政局动荡反复;政治思想的特点:政治思想纷繁多样/变化频频/斗争复杂成为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孔斯坦的政治思想:

权力和自由:论证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孔斯坦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反对国家干预个人自由,主张自由竞争,反封建;

分权思想:实际政权中存在着五种权力,即军权/行政权/经常代表权/公共意见权/审判权,军权占有特殊的地位; 社会主义各派的政治思想: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变革现存制度和建立协作制度绝不能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把希望寄托在少数上层人物身上;

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卡贝提出过渡性制度,布朗基竭力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资本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对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律的实质也有明确的认识;通过革命手段来建立革命专政来实现共产主义;

无政府主义思想:普鲁东把建立人民银行当作实现自由社会/解放无产阶级的根本途径,充分反映了被资产阶级逼得无路可走的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的情绪; 孔德的政治思想:

实证主义体系:是一种以经验事实和经验现象为基础,探索人类精神发展一般规律的方法和思想体系;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类精神或知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实际上是把哲学与科学/宗教社会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理论综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

社会团结思想:孔德思想体系的中心是整个社会,社会源于人类利己和利他的社会本能和社会冲动,社会愈发展,社会的基本特性团结与和谐就会愈显著,家庭在社会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德的思想有反民主的倾向,同时时分重视宗教的作用; 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

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民主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认为平等与民主是历史的必然,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政治意识为同时代人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民族大道; 民主与平等:托克维尔一般将民主看作是平等的趋势,民主与平等密切相关,民主以平等为基础,民主本身也意味着平等;

自由与平等:关注自由与平等的辩证关系,崇尚自由、热爱自由、全力以赴维护自由,表现了其自由主义倾向;

专制和革命:赞颂民主和自由,厌恶和批判专制,以惊人的远见卓识预测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前景,阐释了未来社会的民主倾向;

第十一章

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基本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和人口分布;

工业革命把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从而使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无产阶级仍然处于无权的地位; 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9世纪,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英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治思想的演变和特点:

总的特征:政治思想由革命转向改良和保守;资产阶级政治任务从要求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转向要求维护现存的政治秩序;随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政治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冲突成为主要内容;

特点:功利主义成为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自由主义关注的重心从政治自由转向社会经济领域的自由;保守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批判的空想共产主义对工人阶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柏克的政治思想:

保守主义和社会政治观:强调社会的有机特性,重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社会结合中的作用,对社会契约论加入了历史感和道德感,反对从民主的角度理解代议制,其心目中的代议制政府是一个组织严密、具有为公精神的少数人领导之下进行工作的机构; 边沁的政治思想:

功利原则:边沁所阐述的功利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因,把做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根本道德原则的哲学伦理学说;

认为每个人只要能够追求和实现个人的最大的利益,那么社会也就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理论:边沁用功利理论解释政府的起源和目的,不仅否定自然法的存在,也否定契约论者所说的人们结合成社会和原始契约的存在;边沁把政府的权利是不是受到限制看作是自由政府还是专制政府的主要区别; 对现存制度的批判和改革主张:

力倡改革,反对保守和僵化,强调对现存制度进行自由批判的重要性,提出了改革英国政治制度的途径,不仅提倡政治改革,而且还力主法律改革;

密尔的政治思想:继承并修正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是其修正自由主义的一个基点,对传统自由主义向现代自由主义的转变起了推动作用;

自由思想:维护和实现个人自由式密尔政治思想的核心,密尔的个人自由也称为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重点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必要性、个人自由的意义以及反对政府干涉的理由的问题;

代议制政府理论和主张: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把社会利益的总和作为检验政府好坏的标准,任何政府所具有的最重要的优点就是存进人民本身的道德和智慧;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主权和最高支配权属于社会整个机体的那种社会,主张扩大选举权;

斯宾塞的政治思想:中心思想是普遍进化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庸俗进化论;

《精益思想》读书心得 篇5

《精益思想》中把精益制造定义为包含五个步骤的流程:定义顾客的价值、定义价值流程、建立连续的作业流程即流动、拉动式生产方式、努力追求卓越即尽善尽美。欲成为一个精益的制造业者,思维模式必须着重使产品的生产变成连续的附加价值流程(即单件流);采取根据下游顾客需求而决定上游环节产量的拉动生产方式——即上游环节只生产补充后续环节在短期间要领取的物料或零部件;同时,建立一种人人努力追求持续改善的公司文化。

和浪费针锋相对的精益思想:(浪费),专指消耗了资源而不创造价值的一切人力活动。

第一、需要纠正的错误;

第二、生产了无需求的产品;

第三、因此造成的库存和积压;

第四、不必要的工序;

第五、员工的盲目走动;

第六、货物从一地到另一地的盲目搬运;

第七、由于上道工序发送传递不及时,使做下一道工序的人只能等待;

第八、以及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定义顾客的价值

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而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价值只用在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商品或服务,而经常是既是商品又是服务的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价值是由生产者创造的。从客户的立场来看,这是生产者之所以存在的理由。然而,由于许多原因,生产者很难确切地定义价值。

精益思想必须从一种自觉的尝试开始,通过与客户的对话,为具有特定功能以特定价格提供的产品精确定义价值。这样做就需要暂不考虑现有的资产与技术,而要在把强有力的专职生产团队配备于生产线的基础上重新考虑企业。这也需要重新定义企业中技术专家的作用,并重新考虑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创造价值。在现实中,没有哪位管理人员能立即把所有这些变化付诸实践,但是,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知道什么是真正需要做的事则是必要的;否则价值的定义肯定会被曲解。

综上所述,精确地定义价值是精益思想关键性的第一步;而“浪费”则提供错误的商品或服务。

定义价值流程即识别价值流

《思想的星空》读书笔记 篇6

第一,周国平认为人与书之间应当保持一种适当的关系。

这种关系如同距离,不可太长也不可太短。通俗的说,读书犹如交友,在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待得太久也会腻味的。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在这路途上人和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了如许情趣。也许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不可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

周国平亦表明观点:倘若临终时刻到来,我相信我会含恨难舍我的亲朋好友,还一定有若干册体己好书,但尽管如此我人不愿意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受染太深,丧失了自己对书的对人的影响力。

第二,读书的癖好与所谓的刻苦学习是两回事,他讲究的是趣味。

所以一个认真做功课的和背教科书的学生,一个埋头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都称不上是有书癖的人。有书癖的人所读之书不限于功课和专业,毋宁说更爱读课外书和专业之外的书籍,也就是所谓闲书,当然这并不会影响他的功课和专业。一个人的成才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就显得微不足道。我国的教育体制也有着极端发展的趋势。中小学时期应是培养对读书兴趣的最佳时期,但现在他们却以升学率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将多少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扼杀在摇篮里!

话锋回转,书癖也是有一定感觉的,若你三日没有读书,那你就会自惭形秽羞于见人,这才是所谓读书癖。显然我做不到这一点。

第三,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是这句话的前面一句话是:“静闲少言,不慕名利。”可见有真正态度的人才可以读好书。以愉快为基本标准是在读书的一种真诚的态度,毛姆说过“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回归当下,虽然读书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也应当保持心情愉快,在出于“利益”方面的学习下,应当保有自己对书的看法。

管理思想史读书 篇7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一旦科举登第, 命运立即改变。孟郊的《登科后》就是描写自己高中进士后的情景:春风拂面, 惬意自得。平日苦读寒窗, 无暇也无心观赏京都景致。如今金榜题名, 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于实处, 精神放松, 劳苦抛置脑后, 才有了长安繁花似锦的去处一日尽览的雅兴。坐骑款款而行, 怎能表达激动的心情?只有策马驰骋, 才能使心中兴奋之情得以充分宣泄。

中国古代读书人, 从一出生开始, 就被套上了寒门苦读、位居榜首的模式。多少寒门学子忍受着闭门的孤独、忍受着豪强的欺压。他们省吃俭用, 挑灯夜读, 为的是有朝一日荣登殿堂, 光宗耀祖, 衣锦还乡。46岁的孟郊, 忍受着两次落榜的痛苦, 终于迎来了高中的一天。但是,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河流里, 有多少文人, 有多少个家庭淹没在历史的波涛中, 而无人所知。孟郊的诗句, 体现了一个文人对职业生涯的期盼, 是封建文人官本位的鲜明写照。中国古代的文人, 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职业选择吗?为什么为高中做官后不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其实, 该现象有其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复杂的原因, 教育为文人提供了官本位思想的理论基础, 加上封建制度的加倍渲染, 还有社会意识舆论的“怂恿”, 最终演化成一个一个天真的生灵奔向一座狭小的独木桥上, 造成了可悲的结果。

一、自然经济对官本位思想形成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 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 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 在封建社会里, 中国以农立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工商业的先天不足, 缺乏营养。中国封建时代,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个体权利对群体 (家庭、家族、国家) 的从属和依附关系, 这样, 潜意识里为封建文人的为官思想提供了心理基础。同时, 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养家糊口的生活让人们没有下海经商, 与外界互通有无的思想, 这样, 就没有自主创业的欲望。那么, 读书人又怎么敢把自己的人生作为赌注下押在没有前人借鉴又有风险性的领域里呢?熟读圣贤书的士子们肯定不会另作选择。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或者社会变革, 人们才能改变思想, 就像民国时期的张骞, 连状元都不当了, 去投资实业。否则, 在封建经济的情况下, 士子人只有遵循以上读书为官的模式。

二、稳固的封建制度和秩序的加速度

在封建社会, 上至宰相、丞相, 下到县官、衙役, 形成了庞大而森严的体系。整个社会纳入国家行政系统的体制结构, 所有的人、所有的组织和部门, 都分别归入行政序列, 被规定等级, 划分行政权限, 并最终服从统一的行政控制,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2) 就是对帝王权力的最好描述。封建制度下的官僚制度和社会权力结构严格而又系统, 高度集权而又等级森严, 全社会就是一个以行政权力搭建起来的金字塔, 塔的顶端就是皇帝。在这个宝塔形的体制结构中, 等级森严, 上尊下卑, 界限分明, 不容僭越。官越大权越大, 享受的待遇就越高, 地位就越显赫。在单一行政化的体制下, 不是整体的规则、秩序和法理的统治, 而是个人的统治;不是法定程序支配, 而是“长官意志”支配;不是“法治的社会”, 而是“人治的社会”。平民被定位为被统治、被管理者, 因此统治集团必然凌驾于人民之上并把自身利益放在社会各阶层之首, 它因攥取全部自然与社会资源而获得的特权和利益必然会使其成为整个社会敬畏、效仿、羡慕的榜样和追求目标。所以, 无数读书人都梦寐能够进入上一阶层, 一旦进入权力等级, 就要追求更高的阶层, 如此这样, 永远没有休止。

封建社会中的官员的特权制度, 造成了特殊的利益导向。由于科名中有“黄金屋”和“颜如玉”, 无数士子参加了激烈的科场角逐。科举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魔力, 主要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利益。一旦中举及第, 便可以迅速提高社会地位, 获得许多政治和经济利益。因此, 科举考试在一定意义上是进行利益的分配。早在西周时期, 周王朝对官员的特权就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包括宫城与官府建筑、秩禄与田产分配、定罪与量刑袒护、衣食与住行礼规、官职与爵位世袭等, 特别是“荫子”特权制度 (根据不同等级的官爵, 确定其对子孙入仕的优待) 、“囱薄”特权制度 (仪仗队、警卫队及迎送人员的布阵、队列) 、“田产”特权制度 (包括永业田和职分田) 、衣食住行特权制度 (不同级别不同职务的官员, 有不同的规格和标识。有这样一段描写明代缙绅的话:“明季缙绅, 威权赫奕, 凡中式者, 报录人多持短棍, 从门打入万堂, 窗户尽毁, 谓之改换门庭。王匠随行, 立刻修整, 永为主顾。有通谱者, 招婿者, 投拜门生者, 承其急需, 不惜千金之赠, 以为长城焉。……出则乘大轿, 扇盖引导于前。生员则门斗张油前导。婚嫁之家, 绅衿不与民同座, 另构一室, 名曰大宾室。” (3) 所以, “荫子”、“囱薄”、“田产”等从来一样都没有享受过的贫苦读书人心中所祈求的, 为之奋斗至死都值得, 当然不只是这些物质的诱惑, 还有名声, 家族的威望等,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政、王夫人、薛宝钗期望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 (4) 金榜题名, 就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

还有, 随着社会的变化, 不断变动的制度不断地为文人敞开通向殿堂的大门。自周初至春秋, 贵族官僚队伍中实行世卿世禄制度, 如郑由七穆执政, 鲁由孟孙、叔孙、季孙掌权。到了战国之后, 世卿制度逐渐解体, 但高官之后享有特权, 借先世之馀荫而步入仕途, 则一直延续下来, 唐代的门荫制度即其遗痕。战国之时, 世卿世禄制度不能适应时代变迁, 日趋没落, 其时各诸侯国之间展开持续不断的兼并战争。诸侯国中的执政者如能力不够, 则非但不能维护其身家性命, 而且会危及国人, 因此一些无能的贵族自然遭到了淘汰, 只能让一些出身寒微但有能力驾驭政局的人出来应付, 于是一些所谓纵横家的人物应运而生。 (5) 他们崛起于下层, 因能纵横捭阖、应付时局, 受到诸侯国统治者的尊重。这等人物辗转四方, 无固定的人主, 只求表现自己的机会, 从而取得高官厚禄, 这对后代士人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社会秩序正常之后, 统治者不再容忍这类人物的出现, 但在改朝换代之际, 时局混乱之时, 还是会有人修习纵横术。汉代实行征辟与察举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自隋代起开始实施科举制度, 统治者对士人的大门敞开得越来越宽。应考者依赖血统等先天因素所占的比重大大减低, 一些平民出身的士子, 符合考试条件者都有可能步入仕途, 这就在士子面前开启了一条宽敞的上升之路。

三、教育目的和内容对官本位思想奠定的基础

封建统治阶级选拔统治人才, 逐渐形成一套选士制度和科举制度。隋唐以前是“选士”, 以推举为主;隋唐以后是“科举”, 以考试为主。这些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取士的标准和科试的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在古代中国, 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 学校的任务则主要是“养士”。学成之后, 经选士或科举, 优秀者被授予官职。而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以后, 儒家思想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正宗思想, 儒家的经典变成了历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历代的选士和科举, 虽在形式上或重经义, 或重诗赋, 或用八股取士等, 有所不同, 但在内容上大都限定以儒家经书为标准。

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控制了全国的教育, 用儒家的封建伦理思想奴役人民, 使教育服务于培养忠于封建主的奴才, 因而也使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孔子就认为学业优秀的人应该出来做官, 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论语》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6) 孔子肯定了人追求功名的合理性。“仁政”是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 他们要求从君主到各级官吏都要实行仁政。还有, 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面, 一切都为了公共的利益, 选举有德有才的人来管理社会事务, 人们讲求信用, 和睦相处。儒家在治国为政方面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 因此, 他们也就很自然地把“修身为本”作为从政做官、为民父母者必需具备的一个最基本条件来要求, “修身为本”因而也就成了官僚文化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当一个一个士子在摇晃着头读四书五经的时候, 读书做官的思想就深深地渗透在他们的思想里。这样, 教育的内容就稳固地为文人的为官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早就给后世文人确定了一条职业生涯的必经之路。

四、浓厚的家庭和社会舆论强烈渲染

踏入科场的人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己的荣耀, 他同时也背负着光耀门楣的重任。《增广贤文》说:“欲昌和顺须为善, 要振家声在读书。” (7) 不仅个体生活, 家庭甚至家族生活也围绕着科举制获得很确定的意义和目标。因此, 科举制度的整个功能并不局限于个人对制度的服膺和认同, 更重要的是以家庭或家庭为单位的对于社会制度的维护和遵化, 个人以其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家庭则以之为生活的中心内容。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 当每个个体都倾向于金榜题名的时候, 社会流动趋向于同一个方向, 就会在社会中形成一个中心价值, 这个中心价值越来越明显, 对人的引导作用越来越牢固。这样, 科举社会流动的后果之一, 就是围绕科举制度建立起一个以功名为核心的垄断性价值目标。当一个个体生活在追求功名的社会氛围之中的时候, 他就不得不屈从于整体社会的趋势。

明清时代流行于民间的箴言集《增广贤文》中有言:

“一举登龙虎榜, 十年身到凤凰池。十载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劝君莫将油炒菜, 留与儿孙夜读书。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要好儿孙需积德, 欲高门地快读书。” (8)

可见, 金榜题名已经不是读书人一人的梦想了, 它已经上升到整个家庭的唯一希望了。母以子贵, 妻以夫荣, 这些都凝聚到开榜的那一天。如果落榜的话呢?受到的就是冷眼、鄙视、抛弃。正如《汉书》中《朱买臣传》中描述的一样, “妻羞之, 求去”, “妻恚怒曰:‘如公等, 终饿死沟中耳, 何能富贵!’ (9) 不仅仅家人冷漠, 邻里乡亲也会将同样的目光投向落榜者。生活在“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世界中的孔乙己, 在现实社会中与周围处境是对立的。故孔乙己一到酒店, 所有喝酒的人都会取笑他。“被取笑”其实是他的家常便饭, 他会置之不理, 但对于有伤“读书人”“清白”的话, 他会极力争辩, 甚至用“窃”来为自己的“偷”开脱罪责, 至于“君子固穷”之类的话, 纯粹是精神胜利法。 (10) 这种自欺欺人又执迷不悟的辩白, 只能引起众人的哄笑。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选家马二先生的一段话反映了普通社会的期望与理解:“人生世上, 除了这事情, 就没有第二件事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时下等。就是教官, 作幕, 都是不是个了局。只是有本身进了学, 重了举人、进士, 即刻就光宗耀祖了。”其实, 吴敬梓本人也经常自夸自己是的“家声科第从来美”, 虽然到他亲祖一辈及其后嗣中, 已经没有获得高于举人功名的人了, 不过, 他的曾祖辈与祖父辈的功名, 已足以夸耀的了。 (11)

总之,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在自然经济对官本位的决定作用下, 加上稳固的封建制度和秩序提供的加速度, 教育目的和内容对官本位思想奠定的理论依据, 还有浓厚的家庭和社会舆论强烈渲染作用下, 一代一代文人从出生开始, 就走上了读书以求做官之路。他们或者高中出名, 或者喊冤而死, 或者日久变质, 或者心想廉洁而不得, 等等的结果, 都造就了封建文人的悲剧。这样的科举制度, 这样的心态, 这样的社会整合作用, 就是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沉淀下来的文人的心理特征, 这样的心态, 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封建文人的昨天、今天、明天。

五、结语

上一篇:匠人精神读书心得感悟下一篇: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