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⑴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⑵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⑶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17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它的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18世纪中叶,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先后打败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随之扩大,商品的需要量随之增加。而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技术革新就成为紧迫的要求,这是工业革命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庞大的无产者队伍,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生产所必须的大量的雇佣劳动力。16—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如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力学,机械学理论等的出现,为发明机器提供了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分工更为精细,这都为机器生产提供了可能。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具备以上条件,所以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发生。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原因:棉纺织业是工业革命最早发生的行业。由于棉纺织业是当时新兴的工业,对于新方法的采用较为容易,加之棉纺织业比较集中,也比较容易改变为机器化的大生产。同时棉纺织业销路好,盈利快。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抛梭—-飞梭—-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术革新,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机器制造、采煤、冶金、交通运输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和机器的使用。到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随后,法美德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真正的机械时代到来了!

蒸汽机的使用,是对自然力认识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人类历史上,摩擦取火曾把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能,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又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这些进步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由于大机器生产扩大了生产规模,需要大量的原料,并运走大量的产品。原来的人力担抬,牛拉马拖,和帆浆木船等简单的运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机器的生产,于是,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被发明了出来。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火车和轮船的发明使陆上运输业和海上运输业得到飞跃式的发展,使世界交通进入了“汽轮时代”和“铁路时代”。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工业革命“它是比任何一种革命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同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相呼应,引起了市民社会的全面改革”。工业革命既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它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篇2

一、革命道路的基本确立

大革命失败后, 党从血的教训中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时期。但城市起义和对城市的进攻却连连受挫, 在这种形势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地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1927年, 毛泽东在湘赣边秋收起义失利后, 审时度势, 果断决策, 适时地放弃了进攻长沙的原定计划, 在文家市作出了“向萍乡退却”的决定, 即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随后, 毛泽东引兵井冈山,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0月和11月,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中, 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 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论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0年1月, 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 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文中, 批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 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 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 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初步提出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 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实践也正如毛泽东所预见的一样,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 促进了全国各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到1930年初, 全国10多个省共建立大小15块革命根据地, 红军发展到约10万人。农村革命根据地迅猛发展的局面, 展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独特途径, 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 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左”倾冒险错误对革命道路的危害

1929年下半年, 随着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有了恢复和发展以及农村根据地的扩大, 尤其是1929年10月共产国际的来信和1930年5月爆发的蒋、阎、冯之间的中原大战, 李立三被这有利形势冲昏头脑, 于是在6月, 中央政治局在李立三主持下, 通过了由他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 标志着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正式在中央占了统治地位。决议在对革命形势错误估量的基础上, 机械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具体经验, 认为只要在产业区域或政治中心突然爆发一个伟大的工人斗争, 就可以立即通过武装起义实现一省或几省的胜利, 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权, 进而夺取全国所有省区的胜利。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 制定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 并在7月间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 各地红军包括红一方面军根据中央和军委的指示, 立即采取了相应的军事行动。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贯彻的结果, 是党和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武汉、南京等城市的党组织几乎全部瓦解, 农村根据地有的缩小, 有的丢失, 红军进攻大城市时也遭到很大损失。

三、罗坊会议对革命道路形成的贡献

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在形成和推进过程中, 受到党内一些干部的批评和抵制。在红军中, 毛泽东和朱德等对中央的一些“左”的指示进行过抵制。1930年6月, 红一军团按照中央关于攻打南昌、九江的命令, 由福建汀州经江西广昌向南昌开进。后因形势变化, 转道湘赣边界安义、奉新一带休整待机。8月23日, 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会师, 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并遵照中央指示于9月再度攻打长沙, 不克。毛泽东当机立断, 和朱德率领队伍撤离长沙。部队到达袁州 (今江西宜春) 后, 毛泽东说服了前来传达回攻长沙指示的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负责人周以粟, 并取得了周的支持, 决定既不回长沙, 也不攻南昌, 而是攻打周围都是苏区、反动派势力相对比较薄弱的吉安。在这一系列抵制行动中, 毛泽东和朱德无疑在思想上经历了一场激烈斗争。面对代表中央的“左”倾冒险错误的巨大压力, 他们不仅要以恢宏的胆识和气魄进行抵制, 还必须周详地考虑眼下既严峻又现实而且迫在眉睫的生死存亡问题, 即红军向何处去, 中国革命向何处去,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为解决这些重大问题, 1930年10月25日, 毛泽东在江西新余主持召开了罗坊会议, 并且成为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

第一, 罗坊会议正确分析了革命形势, 使红一方面军和江西党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有了客观依据。会议对当时政治形势作了全面的分析。既分析了当时具体的国际事变, 指出帝国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 已促进世界革命的高潮, 这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 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国内形势。会议指出:“长沙的占领与继续严重的进攻, 一、三军团的汇合与吉安的夺取, 表明了红军势力的猛烈发展;但是长沙的占领, 吉安的夺取, 又给国内的敌人以极大的震动, 它不仅使中国革命有了巨大的转变, 也使帝国主义、中国统治阶级极力想缓和自身的冲突, 联合对付革命, 所以蒋介石又从前线大调兵力进攻革命的需要与可能。”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会议进而批判了对军阀混战的两种不正确的估量, 一种是非阶级的空洞乐观的估量, 即以为军阀混战总是愈打愈大直到自取灭亡, 无论如何不会联合对付革命, 这就实际上不指名的批判了李立三的错误估量。另一种是以为敌人联合对付革命, 革命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因而发生悲观。会议对政治形势正确而辩证的分析, 是对李立三在阶级斗争形势问题上所作的主观估量的有力批判, 这就为否定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进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红一方面军确立正确的行动方向提供了依据。

第二, 罗坊会议总结了两次攻打长沙和攻取吉安的经验教训, 有力地抵制了李立三攻打坚城的冒险错误的指导。会议指出:“长沙和吉安事件, 足够教训我们。第一次的不能坚决持续占领长沙, 主要的是群众条件不具备, 红军在力量上亦不是红军中坚。第二次因为仍然缺乏群众条件与敌方士兵的配合, 成为单纯红军的攻坚。所以猛攻半月不能胜利。吉安就在相反的条件之下, 有了广大群众基础, 所以就能真正夺取。”这就充分说明红军攻打大城市的条件, 还远未成熟。会议在总结两次攻打长沙教训后接着说:“目前在敌人大举增兵与南昌九江固守工事的形势之下, 如果再用轻兵袭取, 无疑的要成为游击的进攻, 结果攻不下, 又转而他往, 反使一省胜利延期实现。”因此, 那种所谓“轻装袭击”的冒险错误, “应加以严重的纠正。”通过这样的总结, 用事实根本否定了违背中国革命战争客观规律的“左”倾冒险错误, 坚决纠正了轻装袭取南昌、九江的冒险计划。针对当时军内和党内部分同志盲目执行李立三的冒险计划的思想问题, 指出:“战略是依客观形势与主观力量而决定, 战术是依据当时各种实际条件运用一切手段, 以达到战略的实现, 因而战术在不违背战略之下, 是时常可以转变的。在夺取南昌的任务下面, 首先争取吉安, 这一战略是非常正确, 就不应简单机械的说本是打南昌, 为什么打吉安?”这种有说服力的批评教育, 有力地批评和抵制了李立三的冒险错误, 既在组织上服从了中央, 又在实践上克服了中央指导上的错误, 表现了总前委领导人的高超斗争艺术和卓越领导水平。

第三, 罗坊会议确定了“诱敌深入”的反“围剿”战略方针, 为后来的反“围剿”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10万敌军集结于赣江两岸一带的严峻形势, 毛泽东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 说服了仍然坚持攻打南昌的同志, 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对付敌人围剿, “诱敌深入”就是坚持以乡村为中心, 以革命根据地为依托把敌人引到根据地内, 在根据地内消灭敌人。11月1日, 朱德、毛泽东发布《诱敌深入赤色区域, 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转发部队执行, “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产生与确定, 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确立紧密相连。它不仅是红军粉碎敌人第一次军事“围剿”的战略部署, 更是红一方面军摆脱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影响的实际表现, 是红军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最终实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法宝之一。中央革命根据地运用罗坊会议确定的“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粉碎敌人反革命“围剿”之后, 几块主要革命根据地也采取了大体相同的方针, 一次又一次粉碎敌人进攻。历史事实充分说明, 罗坊会议对军阀混战形势的正确分析, 对两次打长沙和攻取吉安经验教训的总结, 特别是“诱敌深入”作战方针的确定, 有着重大意义, 对全国各根据地及其红军反“围剿”斗争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 罗坊会议正确部署了红一方面军和江西党的任务:一是加紧反对军阀压迫革命与武装暴动夺取江西政权的宣传鼓动;二是建立南昌、九江、南浔路的工作, 即在吉安、南昌一带地区发动广大群众, 筹措给养, ……消灭敌人主力, 纠正对城市工作的悲观和忽视, 并“克服一切困难, 建立城市工作”;三是完成地方暴动, “首先将赣西安福、泰和、新余、分宜、袁州, 赣东吉安、永丰、乐安、新干, 赣南的赣州等地方暴动完成。在白色区域, 须坚决发动游击战斗, 再布置暴动, 坚决消灭赤白对立的现象, 把所有的赤色区域联合起来, 要进而与闽粤赣湘鄂联成一片”, 四是动员广大群众参战, 扩大苏维埃。会议划分三种区域, 提出了不同要求:“凡属敌军进攻的区域, 如峡江、新余……等县须集中赤卫队, 少年先锋队, 加紧军事政治训练, 统一指挥”, 用各种方式, 对敌战斗, “使敌人陷在红色区域进退不能, 根本消灭”;在“作战的苏区, 须同样动员, 猛烈向外发展, 消灭赤白对立现象。以争取群众, 一致向豪绅地主进攻……以彻底平分土地”;五是加紧白军士兵运动。会议指出:“这一工作的路线, 是要树立消灭军阀的革命战争, 变屠杀工农为帮助工农解放的战争, 启发士兵的阶级觉悟, 组织士兵运动纠正过去的狭隘的机会主义的路线与单纯兵变主义 (少数人的拖枪逃跑) , 地方党和红军政治部建立士兵委员会, 调遣大批人利用各种机会插入敌方军队进行此项工作, 特别在目前对来自赣白军士兵下级官长须加紧宣传鼓动。”以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出, 罗坊会议决议对巩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几方面不仅有非常明确的论述, 而且有具体的部署和行动要求。

红一方面军和江西党通过罗坊会议有力地纠正了李立三“左”倾错误, 从理论和实践上摆脱了李立三“左”倾错误的指导和影响。正如1931年4月《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第一号》指出:“攻打长沙后, 事实证明立三路线是错误的, 行不通的, 所以总前委即由开始怀疑立三路线, 进而反对立三路线, 转变到正确的路线上去。这个转变正式形成, 是在新余的罗坊会议。”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 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党史资料 (内部资料) :第六辑[Z].1988.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

认识工业设计的第一本书 篇3

事实的确也是这样,整本书看下来,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和你交流对设计的感悟。这本书的定位是给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写的,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对本专业系统化的认知体系。

本书通过四个主题阐述对产品设计的认识,首先第一部分讲述了有关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的基本问题,通过对产品设计的初步认识、产品与商业竞争、伦理观以及各学科的联系,力求让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有关设计学科的基本印象。第二部分对产品设计的历史观进行描述,通过对多个在工业设计史上有影响力的产品进行分析让大家懂得,不能孤立地看待产品,而是要与当时的时代、科技发展、生活环境等进行联系。第三部分则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较为熟悉的产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到产品设计学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后对大学几年生活会碰到的各类问题进行解读,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包括设计竞赛、英语学习、对“技术崇拜”、推荐图书等。通过对本书体系的大致介绍,相信大家应该能够感觉到,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概论》教材,和现有的教材相比,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选取的内容精练、实用、到位,很多内容能感觉到是作者的亲身经验与体会。一本书通读下来,也让我这个从事了七八年设计的老师重新梳理了一遍专业知识,大有收获。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篇4

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即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工业革命把人类从手工时代带入了机器时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生产力迅猛发展(举例说明),它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工业革命起源于欧洲,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7%,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新课程倡导大教学观,反对就教材教教材,就社会课而言,应通过具体社会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之所以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状况进行拓展,就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大,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也是现在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重视科技及自主创新的原因。其二让学生对“对外开放”也有一定的理解。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3.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 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 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 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

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弱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2.难点: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及知识的迁移。【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引入新课 】

请同学们列举你所熟悉的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区?

[学生回答]如德国鲁尔区、辽中南、美国硅谷等。

一、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概况介绍

【根据学生自学教材65页第一段,教师特别强调传统工业区概念、面临问题】

2.案例探究

德国鲁尔工业区[读课本65页案例自学分析德国鲁尔区区位优势、衰落原因]

[教师展示]鲁尔工业区工业部门联系图

[教师点拨]鲁尔区形成了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体系,重工业集聚会带来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鲁尔区在二战后由于工业结构单一而面临冲击,导致衰落。

[教师设问]面对经济的衰落,鲁尔区将应该如何发展?(侧重从鲁尔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整治的措施。)

例如:①工业结构单一→调整工业结构;

②工业布局不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第三产业。

④环境质量恶化→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最后利用教材的图4.13“鲁尔区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进行对照。

[教师小结]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典型案例分析后,老工业区的命运取决于原有企业对环境的态度和企业对自身发展的反思与认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自己健康的重视,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促使了老工业区的整治,此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健康工业道路。

[能力提升]对于案例本身,我们并不要求进行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案例给出的材料、数据、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我们的结论。对于传统工业区,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基本特点;

(2)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区位因素(条件);

(3)传统工业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4)针对问题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

[知识迁移]让学生利用教材中67页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资料,从上述角度分析辽中南工业区。[教学反思 ]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在讲解工业区位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均以“案例”为中心。围绕案例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辽中南工业区目前存在较大问题,让同学们去分析原因,借鉴相似类型的工业区整治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觉得学地理真的有用。适量、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效果良好。

[

四、板书设计] 1.传统工业共同的区位条件

 丰富的煤矿、铁矿、水源等资源 

便利交通运输条件 

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共同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

第一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 篇6

学号:0903015

姓名:胡景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 第七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高中历史(必修2)】

(一)【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2、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3、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重难点】

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30分钟) 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回答】:

【教师解答】: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 教学环节:(27分钟)

一、何为工业革命?(2分钟)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首先发生在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结束。

二、从珍妮机到蒸汽机(10分钟)

1、为什么“工业革命”会首先从英国开始?

【教师提问】:为什么“工业革命”会首先从英国开始? 【学生回答】:

【教师解答】: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另外还有四个条件:

①劳动力条件:通过圈地运动,大批农民被从土地上赶走,不得不去手工工场做工。

②资本条件:通过殖民贸易和殖民地掠夺获得财富。③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市场条件:18世纪以后,英国海外扩张的步伐加快,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商品出口急剧增加,工场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其中市场条件是必要条件,市场的扩大,对商品的需求增加,使工业革命的进行成为必要,这也是促使工业革命进行的直接原因。

引用一段话加以佐证说明: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教师提问】:工业革命首先是在什么行业之中进行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解答】:棉纺织业。

原因:棉纺织业作为新兴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

棉纺织品较便宜,市场需求量较大

2、工业革命的概况 【教师讲述】: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

首先是纺织领域的技术革新,介绍棉纺织机器的主要发明: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 机、水力织布机,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提问】:工厂利用河流里的水力作为动力,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学生回答】:

【教师解答】:交通不便,而且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限制了工厂的发展

【教师讲述】:其次是机器动力的革新——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瓦特、1785)

影响是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时代” 再次是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轮船、火车的出现

用图片向同学们展示1807美国人富尔敦制造的第一艘汽船和英国史蒂芬孙1826制造的蒸汽机车已经英国早期的蒸汽火车。

3、工业革命的扩展 【教师讲述】: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欧美国家: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标志是: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教师总结】: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三、从工场到工厂(8分钟)

【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两幅图片,分别是16世纪纺织业手工工场和工业革命后的纺织工厂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两图,从图片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待学生思考片刻)

【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一个表格《手工工场与工厂制比较表》,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手工工场与工厂制的区别,表格如下: 手工工具 较小

较粗

较松

机器

较大

细密

严格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法国、美国等后,世界面貌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请阅读教材“从工场到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方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2)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发挥重要作用

(3)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加快

(4)社会关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5)政治: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6)思想意识: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7)国际格局: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四、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6分钟)【教师讲述】:

1、原因

经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客观需要(市场和原料)政治:资产阶级的拓展、抢占使世界贸易范围和规模扩大 社会(交通运输)条件:蒸汽机车、轮船使各地间联系更加便捷

2、途径

政治: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经济: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

3、后果

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殖民地国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③客观上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面貌

【教师】:最后向学生展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的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五、总结全课(1分钟)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工业革命开始,1885年瓦特蒸汽机问世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将人类推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板书设计】 副板书:工业革命;

珍妮机;蒸汽机;

工场;工厂;

世界市场 正版书:

第七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2)条件: A、资本: B、劳动力: C、技术: D、市场:

2、工业革命概况:(1)纺织领域的技术革新:(2)机器动力的革新:(3)交通运输业的革新:

3、工业革命的扩展: 由英国到欧美

二、从工场到工厂 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方式:(2)经济结构:(3)生活方式:

(4)社会关系:(5)政治:(6)思想意识:(7)国际格局: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原因:

2、途径:

3、后果:

(七)【练习设计】

选择题: 1、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由此可以看出英国()

A.要把印度变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要转移贸易对象

C.认为印度经济水平低,商品输出受影响

D.对印度的贸易出现入超 【答案】:A.2、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 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C.棉纺织业的发展中 D.蒸汽机的发明中

【答案】:C.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下的纺织工厂及火车 图一纺织工厂 图二火车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请回答:(1)材料一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从中看出当时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 【答案】:(1)影响: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交通工具的革新改善和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目的: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多的原料产地

(3)特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篇7

1 传统工艺施工与该工艺的优劣性对比

1.1 施工过程对比

传统楼面工艺施工工序主要有找标高、弹面层水平线→基层处理→洒水润湿→抹灰饼→抹标筋→冲筋贴灰饼→浇筑细石混凝土→切缝→养护。一次成型地面施工工序主要有结构混凝土浇筑→撒布金刚砂材料→机械抹光→涂滚养护剂 (养护) , 结构楼面标高即为建筑楼面标高, 不在进行面层施工。两者相较而言, 传统工艺在施工过程中, 在面层浇筑前需对原结构面层进行认真清理, 洒水湿润, 再浇筑混凝土。一次成型地面是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对面层直接用磨光机收光, 以达到高强度不起砂地面要求。两者相较而言, 传统工艺明显复杂, 且二次浇筑前很难将结构层浮灰清理干净, 在二次浇筑面层后很容易造成地面空鼓、起砂, 导致企业设备安装或二次装修地面无法进行, 质量难以控制, 严重的还造成企业将垫层砸掉重新处理。

1.2 经济性对比

传统工艺是在结构层表面再浇筑4cm左右厚混凝土, 且施工工序多, 人工、机械成本高。一次成型地面在结构施工中对工人控制平整度要求较高, 为避免起砂我们采用金刚砂耐磨材料 (3-5kg/㎡) , 施工完后对成品保护要求较高。由于采用一次成型耐磨地面能够彻底的解决地面空鼓、起砂等问题, 能有效的避免后期交房后的质量风险。同时节约了结构层表面另外增加的一道40mm厚的细石混凝土面层的费用从而节约了投资。两者综合而言, 一次成型地面综合成本比传统地面低。

1.3 适用性对比

传统工艺地面是在室内装修基本完成后进行, 天气及气温对该工艺影响较小。一次成型地面需在结构板浇筑过程中一次施工到位, 雨天及气候过冷情况下无法施工, 所以该工艺受天气影响较大。因此采用此施工工艺需根据天气及气候情况合理安排混凝土浇筑时间。

2 一次成型地面施工质量控制重点

(1) 根据工业厂房特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方案中需明确组织机构及各工序负责人, 以便责任能够落实到人。提前咨询材料供应商及专人施工人员, 确定耐磨材料使用量。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重点, 与各方技术人员讨论具体细节, 编制控制预案, 确保方案有可操作性。

(2) 施工前需确定有资质的专业队伍。挑选班组时, 在施工班组中挑选出具备丰富施工经验的人员进行试验, 针对一个区域进行表面平整度施工, 达到规范要求的才允许上岗操作。对于每个楼层的实际操作人员进行口头及书面交底, 并进行登记, 达到要求进行奖励, 否则将处罚, 以增加操作人员的积极性。

(3) 每次结构板浇筑混凝土前, 需根据工程量及事先确定的金刚砂用量标准足量的准备材料, 劳动力及磨光设备必须能够保证工程需求。在工程施工中加强楼面标高控制;混凝土浇筑严格按制定的操作流程进行, 控制浇捣顺序, 找平。对于楼层砼面的标高则采用两次复核的方法进行施工, 一次在钢筋绑扎前, 另一次在混凝土浇捣前对标高再次进行复核。

(4) 成品保护。结构阶段在楼层砼浇捣后, 采用麻袋满铺保护, 上层楼层满堂架支模过程中的脚手管底部采用木块或木板铺垫, 以保证成型混凝土层面不被破坏。拆模时, 钢管扣件经人工递送后进行集中堆放, 不允许自由下坠砸坏地面, 且堆放处采用木模板保护。墙体砌筑阶段, 砖块严禁翻斗车自由倒卸, 必须经人工传递至集中堆放处, 且堆放处铺设木模板。砌筑砂浆应放置在灰盘上, 且及时清理掉落的砂浆。二次结构构造柱及圈、过梁浇筑周边地面铺彩条布保护, 对掉落混凝土及时清理并冲洗。装饰及水电安装用移动脚手架、铁扶梯底部加设塑料垫脚或用麻袋包裹, 对已成型砼面进行保护。成品保护是该工艺施工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因此需制定奖罚措施, 以提高工人重视程度。

3 结束语

该工艺主要通过结构施工一次成型及采用耐磨材料彻底解决了楼面空鼓、起砂的重要问题, 达到业主使用要求。但该工艺对结构施工中梁、板面钢筋保护层厚度 (保护层厚度不够容易产生裂缝) , 混凝土浇筑平整度及浇筑完后成品保护措施要求比较高, 需要求施工单位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篇8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s Jane”.

从1982年的1月开始,每到晚6:20,北京、上海,许多城市中的院落里就响彻着这地道伦敦口音的英语对话。那是人们跟着电视里播放的英语教学片《跟我学》(Follow Me),在学英语。这一档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英语教学节目,让长期学习“语法英语”、说“口号英语”的中国人体会到了一种颠覆性的英语学习方式,也为刚刚打开大门的中国大陆掀起的学英语热添了一把火。

改革开放为英语热燃起一把火

新中国成立后,英语学习在中国大陆曾几起几落。1950年,中国政府在青年学生里发起了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运动,正念高三的袁士槟也报了名。当时每个人能填三个志愿,袁士槟在第三志愿里填了“外语”。结果,袁士槟被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可能是看我在上海长大,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袁士槟猜测自己被录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前,上海一直是全国英语水平最高的地区,那里有很多教会学校,学校里常常都是英文授课。

随着大量苏联专家到中国援助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剧增, 1953年,7个师范大学的英语系都停办,很多中学也不开英语课,改教俄语。“当年派我学英语,我还闹情绪,因为学了英语就不能去苏联了。”和袁士槟同在北京外国语学校的徐雄雄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那时候学英语基本被认为没用。

直到1956年,英语才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当时中苏的关系已经开始起了变化。1957年,初中恢复英语课,但英语教师匮乏,维持俄语课仍是很多学校的首选。1964年,教育部确定了英语为第一外语,开始调整国内中学的外语教学,但因为“文革”的关系,那时候的英语课文全是“举起手来,交枪不杀!”或是“毛主席万岁”等政治口号,没有实际意义。1971年,依照当时的外交形势,周恩来提出国家急需翻译人才。

1978年年初,《北京日报》上刊登的文章《以革命导师为榜样努力掌握外国语》,文中这样写道:“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被许多人看作是学外语,特别是英语很有用的信号。

改革开放元年,中国向41个国家派遣了480名公费留学生;1981年1月14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为更多的人出国留学打开大门,这些消息让许多蛰伏多年、希望出国深造的中国人振奋,国内学英语的热潮也开始慢慢积蓄。

两千英镑险些难倒中央电视台

十年动荡,让很多人没能好好上学,国内对教育的呼声很高。国家教委找到中央电视台,在电视中合作开设教育节目讲课。那时全国只有两个频道,只有晚上有节目,白天的时间都闲着,于是中央台成立了电视教育部,从上午9点到晚上7点,都播教育节目。

已经到中央台工作的徐雄雄开始参与录制英语教育节目——《英语讲座》和《电大英语》。

前者是针对中学生和一般人的基础英语,后者是电视大学的正规课程。两个节目都是老师黑板教学,这也是当时电视教育节目的统一模式。

“我感到当时的英语教学,多侧重语言理论,而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很多人学了很多的语法,死记不少单词,但是还不能和外国人进行交流。学外语成了个枯燥的过程。语言应是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是十分生动活泼的东西。” 徐雄雄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一次到BBC(英国广播公司)考察时,徐雄雄偶然看到了BBC制作的英语教学节目《Follow Me》的样片。生动的故事情节、情景式的对白,让徐雄雄觉得,这种英语学法很生动,能学好。

问题是,那时的中央台没有买节目的习惯,BBC更没有送节目的习惯。幸好BBC英语部主任Howse出生在中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广东话,中国情结促使Howse决定,只要中央台支付60集的节目共两千多英镑,用来付演员和编剧等人的版权费,中央台就可以任意使用《Follow Me》5年,包括出版有关书籍的权利。

“我们根本拿不出钱,台长一听要钱就毛了。”回国后的徐雄雄还是碰了钉子,对台领导来说,电教节目都要花外汇买,简直是不可思议——当时的中央电视台,手里外汇少得可怜,台里很多部门都在争。为难之际,当时英国大使馆文化处的Alen Maley伸出了援手,他说服了上级单位——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把属于他支配的一部分经费支付给BBC,而中央电视台只要在北京支付人民币给他就行了。这解决了外汇问题。中央电视台台长批了3万多元人民币。

《跟我学》一举创出成功模式

将60集的《Follow Me》拿回来看了一遍后,徐雄雄犯难了,“我很担心,因为他们那种语言、表现方式,很多是当时国内都不能接受的。当然现在看都没有问题了。”《Follow Me》原版是为德国人编制的,有不少西方男女间的幽默和玩笑,还有摇滚流行曲,这些在当时国内的电视上都是不允许出现的。整个节目也没有任何讲解,不是非常适合中国观众。

为了能使片子播出,徐雄雄决定对片子进行大手术。《Follow Me》被译为《跟我学》,徐雄雄任导演。“实际上我把原来的节目当作资料来处理了。我删掉了很多东西。有些段落已经删得没什么好看了,基本就是文字教学。但必须把节目放在政治安全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我也相信这个节目是会受到大众欢迎的。”徐找到教委,希望教委能够找个权威的老师来帮助修改,但教委的相关人士看过片子后,表示反对,认为《跟我学》不是正规的教学,无助于学生的考试成绩。

无奈之下,徐雄雄请了人民大学的康宏锦、郭晓蕙、于德社三位老师帮忙编写课本,请来老同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胡文仲和英国专家凯瑟琳•费劳尔(Katherine Flower)当主持人,后来又请了北京外交学院的袁士槟参加到主持人行列。

上世纪80年代初,让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电视台主持节目可是了不得的事。说到凯瑟琳,因为她曾在法国电视上讲解过《跟我学》,所以被作为英语教员引进,但阴差阳错,她被分到了教委的电视大学,教委不同意她参加电视节目,而是要她参加电大英语教材的编写。所以,凯瑟琳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跟我学》的录制。另外两位主持人胡文仲(前30集)和袁士槟(后30集)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跟我学》的很多工作只能在晚上、周末进行。

录制节目前,主持人们都会看一次原版片,然后大家一起把脚本整理好,练熟。有时候还要插一些中文的解释。录半小时的节目,要准备几个小时。因为怕自己的普通话不准,袁士槟还特意让夫人纠正自己的普通话发音。凯瑟琳还要不时地纠正胡文仲和袁士槟的英语发音。

1982年1月5日,《跟我学》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第二天早上刚上班,时任广播事业局局长的张香山就来到了徐雄雄的办公室,问道“昨天的英语节目是你们做的?” “你们从哪里弄来的材料?” “花了多少钱?”,在得到一一答复后,张香山说:“我看了。不错。很好。”广播事业局局长对一个电视节目亲自前来表示支持是很稀罕的。

《跟我学》播出后,多个国家找到中央电视台,表示可以免费提供本国的语言教学片子给中央台。“那时候都是他们来求我们播了。我们根本不掏钱,我说我们要编辑节目,设备不够,你要给我,结果我向外国人要了三套电视设备。”徐雄雄说,“后来语言教学节目的开展,都是根据《跟我学》这个模式搞起来。”

一千万观众,三千万册教材

“片头曲快结束的时候,里面的一个主要演员Francis Matthews上楼梯时,一回头,然后头一甩,那好像就是说跟我来、跟我学,我觉得那个镜头特别帅,特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副主任李培春现在仍记忆犹新。《跟我学》开播时,李培春上初二,因为学习成绩好,和对英语的偏爱,让他总觉得课堂上的东西学不饱。偶然看到《跟我学》,深深吸引了李培春,“我就是觉得发音地道,英国人讲得肯定地道,跟我们老师讲的不一样。”家里人多屋小,每次《跟我学》开始的时候,父母亲都要叫哥哥姐姐不要说话,让李培春安静地看。

真正地教你开口说英语、说生活中有用的英语,是《跟我学》最主要的功用,它让沉浸在语法中的英语学习者们得到了“实战”的机会。当时在外交学院任教的袁士槟也非常推崇《跟我学》,不仅让妻子孩子跟着学,自己虽然曾出任驻外使馆的翻译,但也坚持收看,进而后来成为里面的主持人。

《跟我学》在每个星期二、四、六下午6点20分,以及星期日上午8点半播出,每星期进展一集。

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机在中国已经被放开供应,此前它是需要得到配额才能购买的奢侈品。那个时候的电视节目很少,欧美电视剧都很难看得到,《跟我学》里的剧情,也成了普通观众喜欢看它的一个原因。“我奶奶那时候总是和我一起看,因为她没听过高鼻子的人讲外国话,所以很稀奇。”《跟我学》的热心观众林世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喜欢看外国人都穿什么、吃什么、住怎样的房子。”

只要时间一到,《跟我学》就成了有电视的家庭必看的节目,有如后来热播的《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1982年的《中国日报》上写道:《跟我学》在中国拥有一千万观众,这个数字与我国现有的电视机台数吻合。

60集的《跟我学》适合有一定英语语法基础的人学习,只要将60集的东西学透,在英语国家生活就没有太大问题。那时候很多想认真学英语的人,都把《跟我学》奉为口语方面的“圣经”。由于节目太火,又来不及出教材,栏目组开始在《电视周报》上刊登《跟我学》的教材,每次半个版,《电视周报》也因此增加了约50万订户。

后来,广播出版社出版了《跟我学》的教材,“出版了一批又一批,平装版、精装版、合订本……总是供不应求。”书的编著者、《跟我学》中文版导演徐雄雄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据说共出版了3000多万册,成了当时最畅销的书。” 节目的热播,也让三位主持人更是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而由于反复播出,《跟我学》的成品录像带都被“播烂”了。

新加坡一家《New Nation》杂志上写道:目前在中国最知名的外国人,很可能不是世界性领导人、不是超级体育明星、也不是热情奔放的艺术家,而是一个说话慢条斯理的红头发伦敦姑娘。在北京的大街上,女主持人凯瑟琳经常会碰到小朋友喊:“你好!《Follow Me》的老师!”有一次,凯瑟琳坐公交车,售票员盯着凯瑟琳看了一会儿,突然喊,“同志们,《跟我学》的老师在咱们的车上啊!”结果车上所有的人都冲凯瑟琳说:“HELLO。”还有一次一位宾馆服务员站在柜台后面说:“你好,来杯杜松子酒吗?”凯瑟琳很奇怪,在她的印象中,那时候中国普通宾馆里没有杜松子酒,仔细一想,原来服务员只是照搬了《跟我学》里的台词。

1986年,袁士槟被派到联合国总部,任中国代表团发言人,在纽约的餐馆里和马路上,他常常会碰到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叫自己“袁老师”,刚开始袁士槟不记得是自己在外交学院教过的哪位学生。“他们说‘您的学生遍天下。我的口语就是在《跟我学》里学的。”看到这些满嘴英国英语、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袁士槟体会到了《跟我学》真正的影响力,“《跟我学》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开路先锋,它打开了国内学外语的一个路子,不拘泥于语法,而是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去表达。”袁士槟说。

不可否认,《跟我学》在中国的成功,跟当时国内的学英语热和英语学习材料缺乏,特别是英语会话材料稀缺有一定关系。而电视节目不发达,观众没有太多的观看选择,也使《跟我学》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在播放了多年后,上世纪90年代初,《跟我学》慢慢退出了电视教育的舞台,一方面《走遍美国》等被认为是更好的英语教学节目出现了,另一方面,随着节目的丰富,电视台也逐渐放弃了电视教育栏目。

2006年1月1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新编著了《跟我学》,并邀请杨澜和凯瑟琳出任主持人,教学素材还是BBC当年拍摄的,但是主持人里讲课的内容按照现实修改,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份上下两册共50元、10张光盘的经典教材已经不再受人青睐,它早已被更新、更全、更流行的英语教材所取代、淹没。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哪年 篇9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 建军节

★ 建军节文案

★ 建军节祝福语

★ 建军节快乐

★ 建军节是什么时候

★ 建军节祝福语大全

★ 建军节阅兵

★ 建军节讲话稿

★ 81建军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篇10

重点:工业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课前自主学习

1.英国人经过多年的钻研,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并应用于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2.1807年,的发明促使改进纺纱机器的改进,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3.4.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加强了世界联系,在,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课堂合作学习

知识点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情景激疑

18世纪中期英国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在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性能可靠的蒸汽机。它的广泛使用把人类推向蒸汽时代。蒸汽时代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有何意义? 知识归纳

1.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一个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四个条件

①劳动力条件:通过圈地运动,大批农民被从土地上赶走,不得不去手工工场做工。②资本条件:通过殖民贸易和殖民地掠夺获得财富。

③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市场条件:18世纪以后,英国海外扩张的步伐加快,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商品出口急剧增加,工场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2.进程和重大发明

(1)棉纺织业的重大发明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之后纺织业涌现出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

(2)动力机器的革新

英国人瓦特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并于1785年正式工厂投入使用,并迅速推广到各个生产部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蒸汽时代”。(3)交通运输业的革新:第一艘用蒸汽机驱动的轮船,第?台蒸汽机车,第一条铁路建成„„交通运输业也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4)蒸汽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工厂越来越多。

点拨 棉纺织业是英国当时的新兴工业,受旧习惯的束缚较少,对于新方法的采用较为容易。另外,当时棉纺业比较集中,不像毛纺织业那样分散,因此也较容易采用机器化大生产。【例1】《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

发明的“珍妮机”,被称为

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变式题1】 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点二从工场到工厂 情景激疑

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革命的时代又称作什么?为什么? 知识归纳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1)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传统的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减少,工业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3)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

(4)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5)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6)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形成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例2】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标志是()A.圈地运动结果 B.君主立宪制确立 C.工业革命完成 D.“日不落”帝国形成 【变式题2】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A.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B.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C.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D.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知识点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情景激疑

新航路的开辟,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经济开始逐渐连为一个统一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影响? 知识归纳

1.工业革命的扩展

(1)1840年前后,在英国主要工业部门,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2)19世纪中期,法、美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2.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原因

①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③蒸汽机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也更加便捷。

④资产阶级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广泛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

原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2)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①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②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3)影响

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点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1)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作为活动舞台,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

(2)资本主义不断向外扩张、渗透,必然导致各地联系的加强。

【例3】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

C.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 D.开始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

巩固测试

1.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作坊 C.生产高速增长取代缓慢增长 D.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2.工厂制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需求急剧扩大的需要 B.工人数量急剧增加的需要 C.机器生产发展的需要 D.国家管理经济的需要

3.马克思曾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于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殖民活动的历史作用建设性是主要的 B.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C.煤和铁是一个国家独立的根本条件 D.工业革命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4.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原因是()A.技术经验丰富 B.工场手工业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C.棉花大面积丰收 D.雇佣劳动力技术熟练

5.推动工业革命开始的根本动力是()A.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B.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 C.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D.大量雇佣劳动力的出现 6.下列关于第-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

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 7.第_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主要标志是()A.用机器制造机器 B.工业生产实现机械化

C.手工工场基本消失 D.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

8.1851年,英国举办世界博览会,在展览会的入口处,摆放了一块重达240吨的大煤块,其主要目的是()A.表明英国煤储量世界第一 B.体现工业革命的辉煌成就 C.展示新能源的发明与利用 D.宣布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

9.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一百周年而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造的27套件挖耳勺和小脚绣花鞋。这说明()A.西方人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 B.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 C.中国还没有跨过近代科学的门槛 D.中国生产工艺落后

10.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包括()A.西方殖民扩张加速 B.工业无产阶级产生 C.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D.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 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

——恩格斯《致爱·伯恩施坦》

材料三 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

——马克思《雇佣劳动乓资本》

请回答:

(1)材料一涉及的史实称作什么?“震撼旧世界基础“引起了社会结构哪一重大变革?

(2)写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期把“热变成机械运动”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个发明家。

(3)大批手工业工人被“抛到街头上去”后,又到了何处?成为了什么人?

追赶 下一次产业革命 篇11

制造业之外的吸引

2012年8月7日,浙江日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五家渠市合作签署总投资为 30.6亿元的肉羊产业投资合作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疆乃至全国最大的现代有机畜牧产业化基地,产品将优先供应新疆市场。

据日发集团董事长、日发新西域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捷介绍,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屠宰加工肉牛将达到30万头、肉羊300万只,生产加工15万吨优质有机牛羊肉,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

这条新闻乍看似乎没什么噱头,其实内藏玄机。日发集团是浙江纺织机械与机床设备制造商,并且已有一定规模。日发集团旗下有浙江和山东两处纺织机械制造基地,产品覆盖全国各地,并且出口到其他多个国家。日发集团下属的数码精密机械制造基地也是浙江省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和原国家机械部数控机床重要制造基地,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同时生产数控车床、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和龙门加工中心的企业。

从制造业转型到畜牧业是很大的跨度,在纺织机械和数码精密机械方面做得不错的日发集团为什么把触角伸到毫无经验的畜牧业呢?日发工作人员介绍,原本的两个机械制造业务都做到了几亿或十几亿的规模,但是企业现在对机械制造的兴趣减少了。“做到这个程度再做大空间也不大,所以想要转行。”

像日发一样对于传统制造业“审美疲劳”的企业远不是少数,之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武钢也是其中之一。2012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透露,武钢准备建万头养猪场,而且年内就出栏。武钢计划在非钢产业上投资390亿元谋求发展,除了养猪种菜,还计划开展代为接送幼儿园孩子,甚至疏通下水管道等业务。

联想的前任掌舵人柳传志也公开表示,农业是联想“非常重点”的一个行业,联想做大现代农业的决心很大。在农业方面,联想将从如水果、肉类、杂粮等项目开始,从种植、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加以把控,最终打造一个统一的食品品牌。2010年,联想集团成立了农业投资事业部;2011年年末,集团高级副总裁、新兴市场总裁陈绍鹏调职领导联想旗下新的核心新业务——现代农业。

制造业的领军企业转型到农业的还是小部分,另外也有部分企业向文化产业转型,更多的是向服务业转型。

是这些行业更有吸引力,还是制造业已经失去了魅力?答案是后者。

好日子过去了

过去20年中,中国的制造业突飞猛进得到了“世界工厂”的头衔。小到针头线脑,大到飞机轮船,中国人都能造得出来。动辄几百亿甚至上千亿投资的各种产业园更彰显各地政府和大企业对这个行业的信心,但是为什么制造业企业会逐渐开始转移阵地了呢?

现在,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了。中国元智库创始人张庭宾在博客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既有的粗放世界工厂模式已经走入死胡同,中国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撞了南墙,中国高度依赖国际资源和市场的模式也走到了尽头,现在的中国必须深刻反思,真正走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在接受《中国新时代》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讲了至少十几年的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实际效果不是很大。中国的产业升级不能实现的原因是因为中国过去一直高速发展,企业不需要转型升级就能盈利,谁还去费事搞升级呢?”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GDP维持30多年的增长,且增长平均速度长期位居全球第一。如此快速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深入。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产品,使得中国内部市场一直维持增长势头。另外,中国的低廉成本吸引了很多外国企业来华设厂,杠杆作用带动了本土制造业的全面提升。

以装备制造业为例,2010年之前,行业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对于企业而言,因为需求旺盛,即使产品技术水平一般,便宜点也能卖出去,而且产量大了成本自然降低,收益也很好。所以,企业的基本发展模式就是:圈地,建厂,扩大产能,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经营和人工成本。虽然有时盈利水平不高,但是利润率也有百分之几,总是能够赚到钱。特别是一些先行的企业,先发制人,赚得更多。这一模式在市场扩大的时候起到了助推行业发展作用。所以,出现了振华重工、沈阳机床等在国际上数得上的大企业。

如此粗放型发展方式帶来的问题是,材料消耗大,污染严重,制造出的产品技术质量都不高。过去,装备制造业发展依靠的是扩大产能、低价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成本以及环境代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在某论坛上举例,从大的经济结构上看,在中国,一百元的总产值中,工业已经占了47%(2011年);相对于世界来说,去年世界的平均水平是一百元产值当中只有26元是工业产出。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超出世界一大截,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快速奔跑的时候,人们很难停下来思考未来的路要怎样走。同样,只要是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政府和专家再怎样呼吁转型升级,都是徒劳的。只有缓下脚步,当高速的增长暂停,市场疲软,企业遇到活下去的困难的时候,才会真正考虑转型升级。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三年前已经指出,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屈贤明也认同,中国至少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工业化的后期。

工业化后期的特点是,重化工占的比例微微下降。实现工业化之时,制造业的比例会有更大的下降,服务业比例上升。屈贤明说,“这是规律,也是其他国家工业化走过的路,我们国家也不可能跳过这个时期,就是说制造业比例不会继续增长,制造那么多的洗衣机、电视机,谁买呢? ”

过去,GDP增长速度是10%,装备制造业的速度是20%,两者的比例是1:2。2011年机械工业增长11%,只比GDP的增速高几个百分点,未来,这一比值将基本持平,而且成为常态。

如果把本国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下行称为内忧,国际经济形势一片低迷更凸显外患亦不会轻易消失。

屈贤明表示,有人期望,过了上半年,下半年就会好,或者过了今年,明年就好了。当然,也许明年比今年好,但是像从前那样的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的情况是不可能的了。那样扩张的市场不会再现,事实上,现在很多工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滞销。

下一次 信息化革命

Netscape创始人、硅谷著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2011年曾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的文章称,当今的软件应用无所不在,并且正在吞噬整个世界。文章总结“这是一个伟大的机会,我明白该把自己的钱投向哪里”。

数月之后,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在今年4月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文章,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核心就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制造的发展。

屈贤明也认同下一次产业革命将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体现在技术、产品、业务及产业四个方面。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助理、中国人民大学讲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研究员、香港凤凰卫视财经评论员朱文晖也对新一次产业革命有如下评论,“信息产业革命,数字化的时代开始,其实现在确实是个革命,但是这次革命不是以能源为标志的,而是以掌握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标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多是以能源为突破口。我想不管怎么样,第三次产业革命,与80年代讲的新产业革命是有直接关系的,就是数字化的技术,然后把这个东西可以无穷地进行分解,变成0和1这两个数字的技术来进行处理,然后伴随智能化制造。

几家之言虽不尽相同,但是均认可,下一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将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更深入的应用,换言之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推广。

将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实用便利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控机床和数码相机。普通机床加上电子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数控机床的可靠性更高,且节省劳动。数码相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摄影的规程,照相变得更便捷,几乎完全替代了传统相机。数控机床和数码相机的诞生均为本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继数控机床和数码相机之后,3D打印机以全新的智能设备的姿态出现。3D打印机可以“打印”出真实立体的物体,功能上与激光成型技术一样,采用分层加工、迭加成形,即通过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实体,与传统的去除材料加工技术完全不同。

北京市上拓科技有限公司对《中国新时代》介绍,3D打印专业术语是快速成型机,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可以在几小时内完成一个磨具的成型,节省了原来多模块设计、制造时间。该技术可以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及其它交通工具、家电及电子消费品、医疗及牙科正畸等多个领域。以交通工具为例,快速成型技术已经应用于商业交通工具的研发过程中,包括汽车、摩托车等行业都在采用快速成型工艺进行零部件及内饰件的开发。技术应用成熟,材料选择广泛。上海大众、上海汽车集团、宝马等等企业均有不同应用。所有宝马概念摩托车的塑料覆盖件都采用快速成型制作并装配完成。优异的热塑性工程塑料材料性能,使得快速成型朝著直接数字化制造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先进的硬件产品,也将让生活和办公变得更加方便。

一次聚会上,大家跟负责摄影的朋友索要上次聚会的照片。朋友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中怎么也找不到之前拍摄的照片,猛然记起来将其存在了某个U盘中,于是无奈地叹息,“真希望现在就用上windows 8”。

windows 8是微软新推出的操作系统,它的一个大变化就是Windows Azure云计算操作系统,云计算模式弱化了终端功能,以互联网为根基,为用户提供各种在线云服务,凡是可以连接互联网的终端,基本都可以通过在线租赁各种软硬件资源从而实现各种应用。

北京美地森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游峰介绍,简而言之,云计算如果得到充分运用,未来,我们可能只需要一个平板电脑,就能进行现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所进行的操作。

美地森对云计算的理解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取用的服务。这个计算资源池可以想象为电网,水网,用户不用去关心资源来源何处,由谁提供。用户的“需求”被虚拟成“计算”,对于用户而言,实用“云”上的数据就像实用水和电一样简单便利。

最初,人类用石头和绳子记载事情。纸的发明让人类摒弃了沉重的石头和绳子,转而把事情记录在纸上。后来,计算机的发明,允许人类通过计算机完成很多工作,堆积如山的纸质文件被存放在硬盘中。现在,硬盘可能被一个个大型的云储存设备代替,最终,人们在工作的时候可能只需要一个平板电脑,所有的数据都将从中心存储器上下载。

美地森技术总监王劲凯说,这是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大空间。1981年8月12日,IBM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带来了一次计算机革命。一场新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多个独立终端的电脑将被一个中心的存储器替代。

抓住中国机会

《经济学人》的文章还提出,当制造业走向数字化,它会改变所有既有认知,制造业将返回到富有国家。文章字里行间的意思是中国优势不再,将被淘汰出局。

现在中国面临的是两头受压的形式。一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英国等,都重申要回归制造业。奥巴马总统在讲话中多次提出要重振制造业,鼓励企业离华返美,并给予回到美国的企业多项政策支持。这些国家在制造业上的目标是依靠先进技术和创新的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越南、印尼等国家有更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成本,吸引了很多制造企业前往开厂。企业总是寻找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越南的制鞋业已经吸引了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品牌。到越南和非洲建厂的中国企业也不在少数。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发表文章称,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使全球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如今美国不仅在传统技术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在诸多新兴技术领域也保持着对中国的压倒性优势。而美国在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专业服务优势,合理的税收和移民政策,加上超强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使得美国有可能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自新经济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重新切割全球产业版图,从而在将美国从经济困局中解脱出来的同时,再度形成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与技术优势。

尽管最近几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都是第一名,而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各种壁垒也间接证明,面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日渐强大的技术追赶力量,发达国家也有所担忧。但是如果中国不能赶上这次产业革命,只能继续以低成本、低价竞争赢得市场,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被边缘化。

正在悄然进行的这次产业革命中,中国有多少机会?

屈贤明认为,现在先进国家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也没有太过超前的成绩,例如产品方面,中国在这方面仍然有机会。

游峰介绍,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由于需要把信息传输到中心存储器,因此衍生出信息安全问题,所以在这方面国家非常鼓励国产化,政府已经明确,要求政府事业机关等单位选择国产企业的服务。

朱文晖认为,因为中国已经渡过了人口红利期,进入刘易斯拐点。如果中国能够创立新的体制,在调动积极性方面有更多的优势的话,可以成为这次产业革命的受益者,这取决于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跟上这个浪潮,而不是去对抗这个浪潮。

由此来看,中国在这次产业革命中暂时还没被发达国家落下。然而,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创新上的投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另外,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和GDP主义也在阻挡中国提升技术水平的脚步。

章玉贵指出,中国必须尽快改变以央企为代表的超大型企业重视规模与市场边界扩张的发展路径,尽快给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更大的市场机会,此实乃为应对此轮超级产业革命的急务。

上一篇:新员工个人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学教师新学期教学计划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