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教学设计
1欣赏茉莉花图片,聆听黑鸭子合唱组的《茉莉花》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2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对茉莉花的形态色彩及用途还有哪些了解?
3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江南水乡,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
二新课学唱歌曲
1一起来听歌曲,歌曲的旋律怎样?(旋律柔美,婉转)整首歌曲旋律婉转流畅,给人以抒情秀美之感。这就是小调歌曲的特点。2这么美的旋律唱了哪些内容呢?歌词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是歌曲更具有江南风格色彩。
3随老师的琴声用a音模唱。(师指导唱不好的乐句。)
4多美的旋律呀!接下来老师就把这首歌献给大家。你们也可以轻声随老师试唱。
5隋老师的弹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这么美的歌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孕育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江南美景。
6提示:江苏人讲话特别的好听,连吵架都像在唱歌一样,美丽的江苏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之称,我们怎样演唱才能表现茉莉花的美和香呢?(轻声、高位置、优美的、柔和的、婉转的。)(强调学生的咬字和音准,唱出茉莉花的美和香)
你能把自己总结的歌曲特点表现出来吗?
7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演唱,大家说说有什么好的建议。(男女生交替唱)
三创编歌词。
《茉莉花》的旋律唱遍大江南北,歌词朴实,但表达了人们爱花惜花,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老师让全班同学分组把茉莉花的歌词在进行二度创作。
四拓展高手多种茉莉花
由于人们的喜爱和民歌的变异,有很多版本的茉莉花,各自风格不同。让我们来欣赏几首吧。
1东北民歌(与江苏茉莉花对比)河北民歌 2你会唱哪一首茉莉花
3由指挥家谭盾指挥的《金声玉振》作为奥运会颁奖曲。4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宋祖英的一曲茉莉花让所有人陶醉。5奥地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 听到茉莉花的音乐了吗?它的出现为歌剧添彩,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播增辉,通过天才作曲家普契尼天衣无缝的运用,使西方人感受到了中国民间音乐的美,也成为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佳话。
五寄语小结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 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 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宜人。课文语言平实, 描写细腻。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文章事小情真, 感人至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 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3.通过学习了解“爱如茉莉”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段 (第9~18自然段) , 通过细节描写, 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重温导入, 走进文本
1.齐读课题:《爱如茉莉》, 强调“莉”读轻声。
2.快速浏览课文, 重点关注一下描写茉莉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词语, 交流, 齐读。板书:平淡无奇、缕缕幽香、洁白纯净。
4.真爱真的像茉莉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 去感受这份爱, 去读懂这份爱。
【设计意图】“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就像茉莉一样?”从一开始就设置悬念, 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又能起到激发兴趣和引入主题的双重效果。
二、对话文本, 感受真爱
1.默读课文的第6~18自然段, 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哪些语句又让你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爱, 请你把它们画出来, 做出言简意赅的批注。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 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去感悟。
2.学生交流。从“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直奔医院”“爸爸坐在窗前的椅子上, 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中体现了爸爸对妈妈的深爱。
3.出示图, 同时出示文字, 齐读。观察:爸爸为什么这样睡? (指大屏幕)
4.如果是你坐在椅子上, 伏在床沿边睡一整夜, 还要紧握着另一个人的手, 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用“移情体验”来感悟“睡姿”这一细节背后的深情。将心比心方能以心契心。
5.自由读一读课文第10~12自然段, 看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爸爸为了妈妈一夜没睡好”。
交流:“睡眼朦胧”“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打哈欠”, 这些词看出爸爸没睡好。
齐读:睡眼朦胧、布满血丝、打哈欠。
师:读着读着, 我们仿佛看到:夜渐渐深了, 爸爸也越来越疲惫了。但是, 为了妈妈, 他依然坚持这样睡。 (指大屏幕)
齐读:爸爸坐在窗前的椅子上, 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设计意图】教学所聚焦的三个词语, 既是细节刻画, 也是典型的描摹, 有质感、有温度、有分量。
6.“这一整夜啊, 爸爸就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 他仿佛用心在对妈妈说着什么。”同学们, 展开你们的想象,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用“情境想象”来揣摩“睡姿”这一细节, 在阅读中自我深化。
7.“这一夜, 爸爸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 那妈妈睡得好吗?” (出示:我夜里睡得沉, ……她一动我就知道了。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 ……手脚都麻木了)
8.读了这两句话, 心弦是否有被轻轻拨动的感觉?读到哪个词语你的心弦被轻轻拨动了?
9.分角色朗读。
师:看爸爸妈妈之间朴素的爱, 让阳光也仿佛有了情意, 让我们深情地读, 体会体会。 (配乐)
师:同学们, 在这个温馨的病房里, 爱又是什么?你看到了, 你也听到了, 拿起笔, 写一写。
学生写话、交流。
师:是的, 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就是这样朴素而平凡。妈妈说, 这样的爱如——
生 (齐) :茉莉。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手段, 引领学生在文字间体现的真情世界里徜徉、回味、咀嚼、触摸人物的心灵, 让学生为真景、真情所动容、动心。
三、走近茉莉, 再品真爱
1.齐读词语:洁白纯净、平淡无奇、缕缕幽香。
2.指导写字:“缕缕幽香”的“缕”“幽”字。
【设计意图】复习描写茉莉的词语, 既是为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再品真爱服务, 也是为了落实写字教学。写字教学, 每节课都需要扎扎实实地去落实。
3.一起读这三个词语。 (出示:茉莉各种形态的图片)
4.能用黑板上的词语, 来说说茉莉吗? (出示:牡丹、玫瑰、芍药、荷花等图)
师:你们能把茉莉跟其他的花比较吗?说说茉莉带给你的感觉。
【设计意图】课文种种细节处, 着力刻画如茉莉般的平淡、纯净的父母之爱。而引领学生感悟本文的写作特色, 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这一设计, 正是突破难点的尝试。
5.把这样的茉莉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爱联系起来, 你对“爱如茉莉”有哪些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设计意图】在此设计这一问题, 难点迎刃而解。本体的“爱”和喻体“茉莉”之间内在一致的特征如拨云见日、水落石出。这样的茉莉, 是与玫瑰、牡丹比较之后的茉莉, 其形平淡, 其神纯净。
四、情感升华, 走出茉莉
1.读句子。 (出示:病房里, ……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2.这两句话表面上看去是写茉莉, 其实写什么?
3.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只知道写什么还不够, 还要知道怎么写。
4.体会最后一句话。 (出示: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师:这是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
生齐读: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5.总结。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 在你父母的身上肯定也发生过相似的故事, 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份牵挂……无不渗透着他们浓浓的爱。这种爱不仅有夫妻之爱, 更有父母之爱、师长之爱、朋友之爱。带着这份真挚的情感, 让我们共同唱起饱含人间真情的歌曲《爱的奉献》。 (乐声起)
[设计一]
师:(板书“爱”)爱是需要用心去付出、去承担的,我们体会文中父母的爱,也需要用心去品味、去感受。读课文第6~18自然段,看看这部分内容中什么地方最打动你,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了爱的温度?(学生读后展开了交流)
1. 妈妈住院前的嘱咐令人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妈妈的牵挂。
2. 妈妈的叮嘱,映儿做到了吗?师生诵读映儿和爸爸的对话,哪个词语看出了爸爸的焦急?
(1) “直奔”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说话练习:爸爸一听说妈妈住院了,他
(3) 能把爸爸的焦急、担心读出来吗?练读。
师:平凡的小事、美丽的谎言、普通的饺子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之间真切的爱。
3. 病房的一幕尤其令人感动,让我们来细细感受。
教师播放音乐与投影,学生细细品味课文,结合自己的感受给书上的插图起个名字。然后分别从爸爸、妈妈的话语、动作来谈体会,感受父母之间的那份焦急、细心、甘心。
师:这些细节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海誓山盟,更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有的只是和茉莉一般的平淡无奇,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是甘心情愿将对方的幸福与快乐当作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评析: 教师着重让学生体会父母之间的爱无处不在,先让学生简要说说“直奔”这个词语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想象爸爸直奔医院的情景,说出爸爸当时的神态、动作、心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爸爸当时的焦急、担心,了解到爸爸一心维系在妈妈身上。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为引领学生细读课文创造了条件。而病房中爸爸妈妈执手相眠的一幕更令人感动。教师播放深情的音乐,投影出那静谧、美好的画面,再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充分感受父母之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在轻柔舒缓的音乐里,孩子们积极地思考,深切地感悟,投入地朗读,“感人的一幕”“温馨的一刻”“执手而眠”“爱在心间”“爱如茉莉”等题目都从他们心中自然地流泻出来。父母之间平淡而真挚的爱,在他们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样的语文课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充溢着浓郁的书香,也滋养着孩子的人格与生命!】
[设计二]
师:妈妈说爱如茉莉时,映儿似笑非笑,欲言又止,这是因为什么呀?
生:在映儿心目中,觉得爱应该是轰轰烈烈、非常伟大的,怎么会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呢?所以她对妈妈的回答不以为然。
师:可文章结尾,映儿却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映儿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请你好好读读课文,找出依据。
学生自读课文后再交流,重点探讨爸爸、妈妈语言、动作的不同之处,品味其中的真情。尤其是探讨病房的一幕时,让学生完成这样的练习:
医院里有陪床,爸爸却不睡,是因为______。爸爸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其实,妈妈______,我看到这一切______。
师:我们和映儿一起发现了爸爸妈妈那茉莉般的爱,这种爱流淌在生活的细节里,看似平淡,却是真情。爱是吃完再告诉的细心,爱是直奔医院的身影,爱是紧握的双手,爱是布满血丝的眼睛,爱是手脚麻木……那在你的生活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爱呢?能否在此倾吐一下你的真情呢?
【评析: 在这一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映儿和他们一样对爱的理解是相同的,可后来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映儿前后的神态、语句截然不同,细究其原因在于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父母之间茉莉般的真情。教师让学生把映儿看到的一幕和爸爸妈妈真实的情况作充分对比,体会到爸爸甘心睡得不好是为了妈妈睡得更好,妈妈宁可手脚麻木也一动不动是为了让爸爸多休息……父母的做法只源于一个“爱”字!映儿父母间茉莉般的爱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于是在让他们说自己感受到的爱时就“情动而辞发”,真情流露,各自倾吐出心中的肺腑之言,令人动容,整个课堂上都充盈着茉莉般生命的芬芳和光泽。】
一、自我介绍
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我们的音乐欣赏也即将开始。
二、导入新课
从外国人唱《茉莉花》引发学生自豪感,从而更加认真得去感受歌曲的优美。
过程:
教师导语:季老师教音乐,也会讲故事。不信,我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沙漠中的楼兰国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公主,名叫图兰多,但也很残酷。据说她给来自各国的求婚者提了个条件,能回答出她提的三个问题,就可以娶她,并赢得皇位,但如果答不出,就得被砍头。因此很多人包括国外的王子死在了她的刀下。
看,刽子手们又在磨刀了(开始播放话剧片断)
原来有个鞑靼国王子也被图兰多的美貌打动,决心不顾一切要娶到图兰多,对图兰多提出的三个问题,对答如流,终于获胜,可图兰多仍不甘心。这时,王子倒慷慨地来帮她,请她在天亮之前能猜中他的名字,他就情愿象没有猜中图兰多的谜语那样,被处死刑。(播放到百姓的场面)此夜,全城无人入睡,百姓和僧侣们都在向月神祈祷,希望图兰多诚服,从此结束杀戮。瞧,月亮出来了,僧侣的祈祷乐响起(茉莉花的旋律响起)
或许就是这动人的音乐感化了美丽残酷的公主。终于她良心发现,从此改邪归正。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首曲子大家在哪里听过?有谁能哼唱两句给大家听听?
是的,这首曲子所用的旋律正是我们江苏的民歌《茉莉花》的旋律(没听过没关系,老师告诉大家,这首曲子原本是我们中国江苏的民歌《茉莉花》)大家想知道它在世界音乐使上的地位吗?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刚才大家看到的便是100多年前意大利的歌剧之王普契尼所创作的歌剧《图兰多》的片断,大家想一想,早在100年前,意大利人就在唱《茉莉花》的旋律,可见这首歌是很受欢迎的。(停顿)还有更早的,英国人190多年前就把这首歌写在书里印刷出版了。
三、欣赏《茉莉花》与活动
1.历史简介
在中国,这首歌更是历史悠久。谁来把大屏幕中次连贯成一句话介绍给大家。(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发源于江苏扬州,大概是明朝时期,原来的歌名是《鲜花调》。)
2.听旋律
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乐器,认识吗?(对了)这叫二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民族歌曲,就要用我们的民族乐器来演奏才能体现它的韵味。下面就请大家来听一听用二胡演奏出的《茉莉花》。
拉完一段,看学生状态,“抓住”听得入神的同学:“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听得很入神,老师也一样,快要被着美妙的旋律陶醉了。你们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你们的感受吗?比如说,用手来表示听到的旋律的高低起伏。”
教师示范,再拉第二遍。
3.原版的茉莉花(屏幕显示歌词)
先在江苏地区广泛传唱,清朝时期定名为《茉莉花》。一起听一听,边听边留意一下歌词,看看歌词是怎样赞美茉莉花的。(出示歌词、播放黑鸭子演唱的茉莉花。2-3段之间过门提示学生唱一唱)
学生回答问题: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真的有这么香吗?我们一起来切身体会一下。(喷洒空气清新剂)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真的那么白吗?老师这里有几张照片一起来看看(播放照片)
茉莉花亦称“茉莉”,为复瓣小白花,小巧玲珑,清香四溢,素洁光润,仿佛刻玉雕琼。该花原产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早在宋代传入我国。
自明代起,扬州已有少量茉莉引进种植,但大批种植至少始于清光绪初年。
4.新版《茉莉花》
民歌总是在人们的传唱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茉莉花小巧玲珑,以它名字命名的歌曲在经过多年的传唱之后,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短小精致,也更加易学易唱。可以说就是几岁的孩童也时常将它挂在嘴边。(播放新版《茉莉花》
5.屏幕出现两首歌的旋律(简短的一句)。学生对比,知道的确发生了变化。
6.师生互动,说说茉莉花
歌里一直唱茉莉花好,其实茉莉花并不仅仅可以用来观赏,你们知道茉莉花还有什么用吗?(泡茶、入药、做成工艺品等)
老师今天带来了新鲜的茉莉花茶,我们一起来尝尝。
一边泡茶,一边介绍茶道。
要说这泡茶呀,可是个非常讲究的活儿。茉莉花茶属于绿茶,一般是将少量茶叶放在杯子里,然后往里面加入开水。水温不能太高,80℃左右即可,如果温度太高,就会伤害茶叶,影响茶的味道。
所以倒水就很有讲究。水壶要高些,这样水会在进入杯子之前降低些温度。水壶在倒时要忽高忽低,这样的倒法还有个好听的名字——龙凤三点头。这样就使茶叶在杯子里翻滚,让香味能够迅速得散发出来。
请几位同学来尝一尝。说说着茶的味道如何。先闻一闻(有股茉莉花的清香)刚进口怎们样?(有点苦)再喝一口呢?(还是苦)那么闭上眼睛,吸一口气,再感觉一下口中的味道(苦后是一阵清香)是的,苦后方觉甘甜正是这品茶的精髓,这里面也蕴藏着人生的哲理——经过艰辛和付出后的得到甘甜才最为珍贵。
7.学唱《茉莉花》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看花、品茶、听歌,老师非常高兴。大家觉得呢?这自古阿,高兴时必当高歌一曲。老师有个提议,不如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首《茉莉花》如何?
总结歌曲内涵
茉莉花在我国历史悠久,这首民歌轻盈活泼,淳朴优美,婉转流畅,短小精致,易唱易记,表达了人们爱花、惜花、护花,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既积极健康,又储蓄柔美。
小结点题
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茉莉花》的内容,尤其是它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作为一个江苏人,我们?
(学生总结:感到骄傲自豪)
教师接:是呀,老师也想起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更应该将这首经久不衰的佳作永远创唱下去。
8.尾声:宋祖英悉尼放歌(视频)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产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继续了解的愿望。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由此初步探索中国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同时在感受和体会歌曲情感的基础上尝试创作,体会创作带来的喜悦。
3、感受和发现江苏民歌的特点并尝试用柔美的音色、悠长的气息(扬州方言)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二、教学策略:
1、通过闻“花”、看“花”、听“花”、唱“花”、表演“花”循序渐进地了解茉莉花、感受茉莉花、表现茉莉花,由此培养了学生细致的洞察力与大胆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通过旋律线入手学习歌曲,在学生树立音高概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受与发现江苏民歌的风格。
3、通过比较东北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感受与发现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
4、在听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其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向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与发现江苏民歌的风格,初步了解我国河北、河南、东北各地怡茉莉花为题材创作的歌曲或者诗歌,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向往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提高综合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深情朗诵几首古代作家或者是人关于描写、赞美茉莉花的诗歌或者名句,学生听完后回答问题。
2、继续欣赏《茉莉花》,介绍茉莉花,出示茉莉花的图片。
师:这首乐曲是江苏民歌名叫《茉莉花》,你见过茉莉花吗?有什么特点?
师介绍:茉莉花原产于印尼等国,在宋朝时期传入我国。它洁白无瑕,美丽动人。老师把它的香气带来了,同学们闭着眼睛闻一闻感觉怎样?茉莉花香气芬芳,经常用来熏茶。(出示图片)
(二)新授:
1、师范唱:想听老师用当地方言唱一唱吗?
这首歌曲说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爱花惜花)
2、学用方言来读歌词。
3、学唱歌曲旋律:
(1)边划旋律线边哼lu。要求:看到小园点唱lu,气息要连贯。观察旋律特点:象小桥流水般委婉。
(2)唱词:
老师演唱加花与不加花的旋律,比较差别。(加了花会更优美)
发现江苏民歌的特点:一字多音显得曲调优美秀丽婉转。
用柔美的音色、流畅的气息有感情地演唱。
(3)试跟老师做着动作来唱。
(4)分小组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演绎歌曲,交流和评价。
(三)、拓展:
1、你们知道吗?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起源于明朝的江苏扬州,原来歌名叫《鲜花调》,后来经人们的传唱,各地都有了《茉莉花》。
2、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要求边听边手划旋律线。
这首《茉莉花》与我们唱的感觉一样吗?
找出特点:旋律起伏大,高亢明亮。(原因:那里山较多,人们的性格很率直)
3、了解世界眼中的《茉莉花》。
(1)《茉莉花》在我国各地都有自己具有地方特色的版本,正因为这样,《茉莉花》代表了我国的民族文化。
(2)欣赏著名指挥家余隆指挥的合唱团演唱的《茉莉花》。
让国际友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魅力,欣赏一段中国爱乐合唱团的演唱视频。
谈谈你现在的感想。
(四)、师小结:
老师愿茉莉花的清香永远留在每个同学的心里,让我们在茉莉花动听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
本课设计以一首家喻户晓歌曲《茉莉花》贯穿始终。备课时,我发现,要把不同形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详细地介绍给学生,还要使他们对于江苏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等诸多曲调和风格都要有所感知,同时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那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了使这节课目标的达成,我作了如下的设计:首先金色大厅里我们都能听见《茉莉花》熟悉优美的旋律。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的音乐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古老而文明的中国走向世界,清音雅韵的茉莉花不仅散发中国人真诚善良的本质,还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音乐财富。,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产生了兴趣,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学生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课对他们而言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上课前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先了解一下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及实践活动,那么就成了教学的铺垫,学生建立了对茉莉花的初步感知。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茉莉花》的细腻、婉转、情深、意切,感悟茉莉花的朴实无华、洁白无暇的精神品质,领略中国民歌的持久魅力,我简洁地讲解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民歌的关系、语言与民歌曲调的关系、地方文化对民歌的影响、民俗民情对民歌的影响。向学生介绍意大利著名歌剧大师普契尼创作的《图兰朵》就是以中国元朝为背影,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的故事,他把《茉莉花》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中国民歌《茉莉花》也随着这部经典歌剧的流传而享誉世界,藉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师屏幕配乐播放茉莉花图片, 生欣赏。)
师:同学们, 身处在如此整洁的环境之中, 欣赏着美丽的茉莉花图片和动听的音乐, 融入在众多的老师和同学之中, 这一刻, 你的心情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吗?
(生积极举手)
生:高兴。
师:能有这么多老师来和我们一同上课, 确实是一件高兴的事。
生:紧张。
(师走到该生身边, 轻抚着她的头。)
师:为什么紧张?
生:因为人太多, 怕自己上课时表现不好。
师:那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呀!现在请看, 在座的老师给予了你什么? (众教师热烈鼓掌)
师:面对如此热烈的掌声, 你应该对老师们说什么?
生:谢谢老师们。
师:在老师们的掌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老师们对我的鼓励。
师:你真善解人意。面对老师们的鼓励与信任, 你能在这节课上好好表现一番吗?
生:能。 (小声)
师:能不能再对自己更有信心一些?
生:能! (声音大而有力, 众教师再次鼓掌。)
师:真好!还有吗?
生:幸福。
师:老师和你心有灵犀, 因为能和五一班的你们共同学习而幸福。
生:激动、兴奋……
师:同学们, 刚才你们道出了此刻真实的心理体验。下面,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真诚走进那个平凡生活中的动人故事———《爱如茉莉》。
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下面书空。注意书空时也要一笔一画, 态度认真噢! (生认真书空)
师:注意“茉”字的写法, 草字头下面是“末尾”的“末”。书写时, 上横长, 下横短。你写对了吗?再写一遍。
师:下面来齐读课题。
(生大声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读课题时, 有时候声音低一点, 速度慢一些, 反而更有韵味。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生重读课题, 声音低了, 速度慢了, 很有韵味。)
师:你们真棒!
二、检查预习, 铺垫“爱”的认知
师:同学们, 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你们的一份责任, 并且能体现出你们对老师的尊重。虽然这是我们的首次合作, 但我相信昨天晚上的预习要求你们一定完成得很好。现在就让我们首先来认读一些应该读准读音、了解含义的词语。
(屏幕出示词语)
师:谁来领读一下?
(生积极举手, 师指名领读。生领读正确。)
师:真了不起! (竖起大拇指) 谢谢你带领同学们安全抵达目的地。让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生大声齐读)
师:在这些词语中, 有没有你昨天通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含义的词语, 如果有, 能汇报一下吗?
(生积极汇报自己已经理解的词语)
师:你们的自学能力真强, 老师真高兴!现在有几个词语我们还要着重学习一下。首先来看“嗔怪”这个词, 它是什么意思?
生:对别人的言语或行为表示不满, 有点生气。
师:是真的生气吗?
生:不是, 是假装生气。
师:说得好。不是真生气, 是假装的。所以当假装生气地责怪别人时, 我们就用“嗔怪”这个词。再看“眸子”这个词, “眸”是什么意思?
生:眼珠。
师:因为它代表了眼睛, 所以是目字旁。那么“眸”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眼眸。
师:看我们眼睛的颜色, 可以组什么词?
生:黑眸。
师:你真聪明。老师再提供一个———“回眸一笑”。现在我来到了同学们的身后, 请大家对我回眸一笑好吗?
(生做动作, 课堂气氛活跃。)
师:谢谢同学们可爱的笑颜。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上的诗句。
(屏幕出示: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白居易)
师: (朗读一遍后) 大家知道这两句诗是描写古代哪位美女的吗?
生:杨贵妃。
师: (拍拍该生的肩膀, 面露赞赏之色。) 你的知识真渊博!这两句诗的确描写的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那么通过它, 大家要注意“回眸一笑”一词多用来形容美丽女子回头一笑的娇美姿态。下面, 请大家一起读一下这两句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 “袅袅”一词含义很多, 用处很大, 让我们来认识它, 了解它, 进而和它做朋友吧!请看大屏幕。
【屏幕出示:
我和“袅袅”做朋友,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袅袅炊烟)
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垂柳袅袅)
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余音袅袅)
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 (袅袅婷婷) 】
(师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 像这样一词多义的好词, 在今后的写作中, 我们可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呀!
师:通过刚才的生词检查, 老师知道大家确实按照要求, 把课文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 老师想问一下, 昨天有谁和家长交流了这篇文章?
(多数学生举起了手)
师:老师相信这些同学的家长一定是非常关心你的学习, 非常爱你。谁愿意把交流的内容透露一下。
(生举手, 师指名回答。)
生:我给妈妈读了课文, 她夸我读得不错。
师:换成我, 也会夸你。
生:读完课文, 妈妈对我说, 文中夫妻的爱情确实像茉莉花, 虽然那么平凡, 却让人感觉那么温暖。他们互相关心, 互相体贴, 处处体现出深深的爱意, 真让人羡慕。
师:太精彩了, 你妈妈真棒!掌声在哪里? (全场掌声) 有和爸爸交流过的同学吗?
生:我和爸爸交流了。爸爸说往后要好好爱妈妈和我。 (全场会心一笑)
师:多么可爱的爸爸, 为爸爸鼓掌! (掌声)
师:同学们, 你们的家长多么令人尊敬呀!他们每天工作那么忙碌, 却还能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着你们学习。有一首歌唱得好, “爱我你就陪陪我”, 能陪你交流的家长一定是非常爱你、并且对你的成长极其负责的人。
三、研读文本, 感悟“爱”的细腻
师:同学们, 在刚才的交流中, 虽然每个人的说法不同, 但看法基本一致:文中夫妻俩之间那暖暖的爱意与浓浓的深情, 就像那茉莉花, 虽平淡无奇却清香弥漫, 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请看课文的第1耀5自然段, 谁来读一下课文?
(生举手, 师指名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互动来完成口头填空。
师生互动:妈妈的一句“爱就像 (茉莉) ”, 让映儿差点 (笑出声来) , 因为她心里藏着一句话——— (这也叫爱) 。但文章的结尾, 映儿又发自肺腑地感叹: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师:是什么让映儿对真爱的认识有了如此大的转变?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来解读那些饱含深情的细节、拥有温度的词语。
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要求, 请同学们在课文的第6耀17自然段中, 找出使你感动的细节, 圈出有体会的词语, 写出你的感受和理解, 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举手, 但人不多。)
师:同学们, 今天的发言机会很难得, 我和在场的所有老师都期待着你的精彩表现。来, 拿出我们的自信! (师同时有力地举起右手。想发言的学生多了不少, 气氛活跃了起来。)
生:读了第8自然段的“然而, 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 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 便直奔医院”, 我知道了爸爸很爱妈妈, 知道妈妈生病了, 他非常着急, 恨不得一步就来到妈妈身旁。
(场内有笑声和掌声)
师:你的体验真深刻, 发言真精彩, 了不起! (老师竖起大拇指) 你能告诉大家, 这段话中的哪些词最能体现出爸爸着急的心情?
生:“直奔”。
师:谁还有补充?
生:“没有吃”“没听”。
师:非常准确。这段话中, 通过写爸爸两件没做的事和一件急做的事, 告诉了我们“爱是什么”。爱就是这份爱人为先的急切心情和默默牵挂。一个“直奔”两个“没”, 让我们的体会这么深刻, 这就是词语的温度。下面让我们读出这份急切和牵挂吧!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文中还有哪些打动你的地方?
生:第7自然段打动了我。妈妈即使生病了, 也要照顾好爸爸, 她很爱爸爸。
师: (抚摸着学生的头) 你说得真好, 老师和你有同感。你能试着读出妈妈对爸爸的这份爱吗?
(生认真朗读, 效果欠佳。)
师:你读得很流利。但是妈妈说的这些话是在得了急病后用很虚弱的声音说的。想想我们生病身体虚弱时, 说话声音怎么样?
生:声音很轻。
生:感觉没有力气。
师:再来试着读一下。
(生轻声有感情地朗读)
师: (点头微笑) 真好!在妈妈虚弱的话语中, 我们还听出了什么?
生:妈妈很关心爸爸。
生:妈妈很体贴爸爸, 因为她说“记住, 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 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师:有理有据, 好好加油!同学们, 一顿普通的饺子, 几句平凡的话语, 虽平淡无奇, 却饱含着真切的爱意。我们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第10自然段的一句话:“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 轻轻放下妈妈的手, 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 把我拉了出去。”我觉得爸爸非常细心。
师: (笑了) 你的心更细。让我们为这份细心而鼓掌。 (全场掌声) 这句话中, 细腻情感的存在, 悄无声息地拨动了我们内心的琴弦, 尤其有两个词最为动人, 哪两个?
生:“轻轻”“蹑手蹑脚”。
师:很好, 谁来读出这份细腻?
(生读, 感情不到位。)
师:同学们, 怎样才能读好这份细腻呢?最重要的是读好句中的重音词, 像“轻轻、蹑手蹑脚”。所谓重音词, 并不是指声音加重, 而是在读这些词时, 与临近词相比较, 声音有了轻重变化, 速度有了快慢变化。听老师读一下。 (师范读)
师: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
(生齐读, 效果很好, 现场有掌声。)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对话是谁与谁的语言?
(屏幕出示:
我夜里睡得沉, 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 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 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 手脚都麻木了。)
生:这是爸爸和妈妈说的话。
师:在他们的真情告白中, 大家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爸爸妈妈互相关心。
(师点头微笑)
生:我读出了爸爸妈妈互相为对方着想。
师:你与他们的心相通了。他们这份动人的夫妻之情, 使我们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
生:心心相印。
生:相敬如宾。
师:老师再推荐几个, 相濡以沫、比翼双飞、同甘共苦。还有一句话,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同学们, 现在你们可能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还很朦胧, 但是当你们长大成人以后, 尤其是有了心爱的人之后, 你一定能体会到这些词句中所饱含的深情。现在男生读爸爸的话, 女生读妈妈的话, 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这份深情。
(男女生深情朗读)
师:同学们, 本文动人心弦的细节有很多处, 唯有这一处, 给予了老师更为深刻的感受。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 听老师朗读来想象画面。
(师有感情地朗读)
师:老师读的是文章的第9自然段。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幅动人的画面。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读着、想着这幅画面, 你想到了哪些词?
生 (纷纷回答) :温馨、浪漫、感动、幸福、关爱……
师:是呀!多么温馨动人的画面, 使阳光也有了人的情感, 是哪一句, 谁能读出来?
生: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师:真美好呀!同学们, 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凡那些把景物写得生动、优美的语句, 都是融入了作者浓浓的情意, 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后我们在写景时, 也应该这样情景交融。
四、回归主题, 再享“爱”的绵长
师:同学们, 真爱无痕, 至爱无声,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就像茉莉, 虽平淡无奇, 却清香弥漫。让我们再一次回顾那些动人心弦的细节吧!请看屏幕。 (响起背景音乐) 首先来看一顿普通的饺子饱含的真切爱意。大家齐读。
(屏幕出示:
第二天早晨, 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 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 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 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 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生齐读)
师:爱是什么?爱就是这份爱人为先的最真的关心与牵挂。读———
(屏幕出示:
然而, 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 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 便直奔医院。)
(生齐读)
师:温馨的画面情景交融, 感人的真情尽在无言中。读———
(屏幕出示:
妈妈睡在病床上, 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 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生齐读)
师:爸爸细腻的心思悄无声息地拨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读———
(屏幕出示:
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 轻轻放下妈妈的手, 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 把我拉了出去。)
(生齐读)
师:爸爸妈妈饱含体贴与温情的自白, 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不渝深情。读———
(屏幕出示:
我夜里睡得沉, 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 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 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 手脚都麻木了。)
(生齐读)
师:最后, 就让这如茉莉般的真爱, 袅袅地、深深地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吧!读———
(屏幕出示:
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冰肌一洗瘴江昏。
岭头未负春消息,
恐是梅花欲返魂。
这是宋代文人王庭圭赞颂茉莉花的诗。诗中说道,茉莉花小巧玲珑,清香扑鼻,将瘴江雾气一洗而空,疑是梅花重现。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茉莉花气香、味辛甘、性温,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的效能;茉莉叶味辛、性凉,有清热解表的效能,可用于夏季天气闷热、外感暑热感冒;茉莉根味苦、性温,有毒,有活血化淤、麻醉止痛功效,可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
治过敏性鼻炎
方药:鲜茉莉花、炒苍耳子各12克,辛夷花、蝉蜕、地龙、乌梅各10克,薄荷9克,徐长卿15克,甘草6克,加水400毫升,煮沸3分钟,先吸入药物蒸气,候温,每日分2次服。
治红眼病(急性结膜炎)
方药:茉莉花35克,野菊花20克,荆芥10克,黄柏8克,布包水煎,候温洗眼,每日3次。用药期间忌食辛辣。
另用茉莉花、赤芍各12克,野菊花10克,牡丹皮8克,龙胆草、甘草各6克,加水煎成300毫升,分2次温服。
治外感风热感冒
方药:鲜茉莉叶、薄荷、鲜荷叶、荆芥各10克,青蒿15克,黄苓、藿香各8克(薄荷、鲜荷叶、青蒿、藿香4种药均后下,只煎3分钟),柴胡12克,甘草6克,加水煎成400毫升,分2次温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糯米、鸡肉。
此方对炎热天气风热型感冒(天气炎热时感冒,出现低热、颈痛、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偏数者)一般1~3剂可愈。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患者发生感冒发热,不宜服用本方,应及时到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治跌打筋骨疼痛
方药:茉莉花根(干品)50克,威灵仙、樟脑各20克,黄柏15克,虎杖、川乌、冰片各30克。上药共研为细末混匀,过细筛,瓶装密封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用鸡蛋清调成稠糊状,敷于患处,外以双层食物保鲜纸包敷,用胶布作“田”字形封固。以夜间就寝前敷药,次晨撤去为妥。此方可消肿止痛。如足后根皮肤甚厚者,可用食醋调药物包敷足根,有助于消炎止痛。
需注意的是,此散仅供外用,忌口服!皮肤破损者忌用,以免伤口感染。
《茉莉花》是一首流行于全国的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是我国民歌中最艳丽的一朵奇葩。她以其委婉流畅、细腻优美而深入人心,不仅成为江南民歌的代表,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深受外国人喜爱,因而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从学情上看,学生对《茉莉花》已相当熟悉,为了使《茉莉花》散发新的活力和魅力,本课我不单单停留在这一首歌的教学上,而是以“茉莉花”为主题,增加了河北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以及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等内容。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加深学生对《茉莉花》及民歌特点的认识,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音,什么调式,节奏是紧密的还是宽松的,引导学生一边听辨一边思考,找出民歌的相通点,一般都是五声调式。歌曲演唱时,学生的音色很美,只是最后一个音显得有点低,不利于声音的发挥,所以我做了小小的改动,把它提高八度,速度放慢,这样的处理更易于表达爱花、惜花,不忍将它摘下的情感。在反复吟唱中归纳江苏民歌的特点——优美柔和、细腻委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歌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色彩。江苏人细腻委婉地表达对茉莉花的喜爱,东北人却是豪爽热情的,他们毫不遮掩对茉莉花的喜爱,体现在他们的歌曲里,显得风趣幽默。河北人的刚直爽朗,也带给茉莉花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听辨这三首极具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引起强烈的听觉反差,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民歌和那里的人民是离不开的。通过听辨、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经过比较学生发现三首《茉莉花》,节奏有的宽松,有的紧密,情绪有的清新优美、有的豪爽热情、有的刚直爽朗,特别是东北版的,衬词和拖腔的加入,更增添了几分风趣和幽默。
教学内容分析:
“弘扬民族音乐”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的教学内容以江浙民间音乐《茉莉花》为主题,向学生展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独特的,丰富多样的色彩与风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整个教学内容分三大块:
1、演唱民歌《茉莉花》,让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细腻优美的风格。
2、欣赏不同演唱风格,不同演奏形式的《茉莉花》,充分感受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带给人们的不同艺术享受,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3、创造性的表现歌曲《茉莉花》,让学生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歌曲,进一步感受江南音乐的独特韵味和迷人魅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茉莉花》的民歌风格。
2、通过比较不同地方的民歌《茉莉花》了解各民族的地方音乐特色。
3、了解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
4、通过学习《茉莉花》使学生了解和喜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5、能用纯真甜美的声音有表情演唱《茉莉花》。
6、能自主创造,用演奏、演唱、朗诵等形式表现《茉莉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一位中国小女孩在亿万观众的注视中,唱响了一首中国民歌,你们想听吗?
1、学生欣赏(播放2004奥运会闭幕式录像片断)
师:你们听出来是什么歌吗?
生:茉莉花
2、谈谈感想
师: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编导为什么选择了《茉莉花》这首民歌。
(生畅谈)
师:是啊,茉莉花代表纯洁,代表纯洁的中国的人民,更代表中国人民热忱欢迎世界人民2008年到中国做客的一颗真诚的心。
二、唱花--学唱歌曲《茉莉花》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茉莉花吗?闻过茉莉花香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惊喜,你们看:(CAI展示江南风景及茉莉花图片,背景音乐为民乐合奏的《茉莉花》)师在教室洒上茉莉花清新剂。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生畅谈置身茉莉花丛的感受
2、学生练习呼吸及歌唱
师:是啊,我们仿佛进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小桥、流水、茉莉、花香。让我们都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尽情的吮吸这芳香的花蜜吧!
(师引导学生深吸气,用哼鸣随琴哼唱歌曲旋律)
3、演唱歌曲及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词
师:你们刚才的声音就像是天籁之音,相信加入歌词,你们也一定唱得更美。
2)、解决歌唱难点
师:美丽的茉莉花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让我来将你接下,送给别人家。”听到这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呢?(生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自己闻到茉莉花香,想摘花但又舍不得摘的心情。带着爱惜茉莉花的感情唱第五乐句,感受八分休止符“ 03 ”。
3)、表现相同的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引导学生用赞美的情绪唱。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的力度加强,更加深情的赞美。
4)、随CAI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音乐欣赏
1、欣赏不同风格的《茉莉花》。
引导学生从速度、歌词、情绪、语言、演唱方法等艺术要素出发,挖掘江苏和河北两首《茉莉花》的不同特征。
师: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茉莉花》,流传最广的是
江苏和河北的茉莉花。(CAI出示两首茉莉花的歌谱及音乐)
师生总结:江苏的《茉莉花》委婉、秀美
河北的《茉莉花》豪放、欢快
师:是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了不同的音乐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音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以后要多学习,把我们民族音乐继续发扬下去。
2、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师:《茉莉花》是一首誉满中外的歌曲,有很多歌唱家和演奏家都曾演唱和演奏过,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开场曲就是《茉莉花》。这也是中国歌唱家第一次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让我们来欣赏这种精彩的一幕吧!(CAI出示演唱录像)
a)学生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茉莉花》;
b)说说自己的感受(骄傲、自豪);
c)说说宋祖英的演唱和自己演唱在情绪、节奏上有什么不同;
d)说说歌曲还有哪些演唱形式,并听一听用法文演唱的茉莉花,学生谈感受;
f)听赏和感受由“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乐曲——《茉莉花》;
师:除了歌曲以外,很多演奏家也很喜欢这首《茉莉花》,而且经过改编,茉莉花的曲调变得更加优美、动听。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由中国“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乐曲《茉莉花》。(播放音乐)
师:这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哪一种表现的茉莉花更能打动
你的心呢?(生交流、讨论)
四、创造性表现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有很多艺术才华,今天我们就请大家尽情施展自己的艺术本领,把《茉莉花》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宋人王十朋有诗云:“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到中华。” 这里的佛国指天竺(古印度)。在古籍里,“茉莉”有多种写法:有写作“抹丽”的,也有写成“末利”或者“没莉”的。这一迹象表明“茉莉”是个外来词。《本草纲目》云:“末利,本梵语,无正字,随人会意而已。”语源学的考察,告诉我们茉莉的故乡是印度。
“远从佛国到中华”,一个“远”字兼具时空两方面的意义。据《南方草木状》所引,西汉初年陆贾的《南越行记》里就提到茉莉花:“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案:指耶悉茗花、末利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枳异矣。”这说明早在2200年以前,茉莉就已传入中国岭南地区。茉莉花是从海路经南中国海传入中国的,最早栽培地在海南以及两广和福建的沿海地区,然后渐次北上,直到长江流域。
古代的北中国又把茉莉花称作“柰”,汉晋以来的文献里一直有关于它的记载。但在宋代以前,茉莉花在中国的种植并不普遍,这可以从历代文人的题咏得到证明:宋以前,咏茉莉的诗并不多见。宋之后,便屡见不鲜了。
《茉莉花》民歌的诞生地在江苏,但苏南地区广泛种植茉莉却是明清以后的事情。明人王登有首诗说,“卖花伧父笑吴儿,一本万钱亦太痴。侬在广州城里住,家家茉莉尽编篱”。说明明代时茉莉花在苏南还是稀罕之物,但在广州却是再普通不过的花木。
茉莉是著名的香花,古人老早就拿它来熏香。宋人刘克庄有诗咏茉莉:“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茉莉的清香,在炎热的夏天带给人阵阵清凉。宋代的宫廷,为了祛暑,常在庭院里放上很多盆茉莉花,用风轮鼓风,熏得满院清香。宋周密《乾淳岁时记》有记:“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置茉莉、素馨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茉莉花香气袭人,所以古代妇女有用茉莉花簪发的习俗。乾隆皇帝有句诗,说“簪柰由来久”。相传东晋时候,江南地区的女子头戴茉莉花,据说是给织女戴孝。唐窦叔向《贞懿皇后挽歌》之二诗有“命妇羞苹叶,都人插柰花”。洪迈《容斋随笔·用柰花事》:“窦叔向用柰花事,出《晋史》,云成帝时,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传言天公织女死,为之著服。”
《佛经名义》云:“末利曰花,堪以饰。”“”,就是发。由此可见,“末利”在梵语里的原意就是“修饰头发的花”。《南越行记》里说“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西汉初年岭南地区的女子将茉莉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这或许是沿袭古印度的习俗。
但从东晋的“簪柰”传说以来,中国文献里提到的都是簪发。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被贬海南儋耳时,看见当地黎族妇女头簪茉莉花,曾经写过“暗麝著人簪茉莉”的诗句,可见北宋时黎族妇女是直接把茉莉花簪在发梢上。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云“燕寝香中暑气清,更烦云鬓插琼英”,杨斋亦有诗云“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这又说明,簪茉莉是当时的时尚,不仅限于黎族妇女。这一习俗愈演愈烈,以至于后来人写茉莉花的诗必定要提到簪发。清人王士禄咏茉莉诗“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是对簪茉莉花习俗最形象的艺术概括。
林珊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 曾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课堂教学总决赛一等奖。有人评价此课如清风明月, 有人夸奖其独出机杼却不失天然之美, 有人赞为“很茉莉”。我在现场听她的课, 并未多想什么, 心只是随课而去。一课终了, 方回过神来。细想, “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红楼梦》中香菱语) 含在心头。这味道, 似有千言万语, 却只能“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 ([清]叶燮语) 然即便如此评说, 也还是逃不脱语言学的悖论———说不出, 还要说。
在我看来, 有的好课给人以气势如虹、酣畅淋漓的感觉, 往往以“势”见长;有的好课则法度森严、滴水不漏, 常常以“法”取胜。《爱如茉莉》一课, 势不强、法不严, 要说好处和妙处, 全在它的“韵”上。课韵, 一如“境界”, 说不清、道不明, 它是“艺术地教学着”的自然回响, 是教学审美的一个新的需要我们用心体认的维度。
一、细读, 嚼出文本的韵味
文本细读, 是课入佳境的必由之路。听任何一堂课, 我们总能借由课的设计和实施, 见出其背后所隐匿着的执教者对文本细读的心得和感悟。这心得和感悟, 往往流淌在教师的课堂用语和提问上。
1. 在主旨定位上, 超越“爱情”, 提纯“爱意”
结课时的一番总结, 最能彰显林老师对文本细读的感悟:“生活中有许多种爱, 有的像玫瑰, 热烈、美好。不过, 生活中更多的是这种茉莉般朴素、平凡的爱, 不仅有夫妻之爱, 更有父母之爱, 师长之爱, 朋友之爱。老师希望大家能用心体会这种爱, 珍惜这种爱, 并且懂得去爱, 这是这节课布置给大家一辈子都要做的特殊作业。”谁能说这样的解读是毫无意义的“误读”呢?被提纯的“爱”, 让课堂变得更加明净、更有回旋的余地和韵味。
2. 在焦点意识上, 透过“内容”, 聚焦“形式”
对于像《爱如茉莉》这类人文浓度比较高的文本, 教师往往容易被文本的这种人文强势所诱惑, 在教材处理上跌入内容分析、思想先行的陷阱中。但在此课的教学中,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样的启发和引导:
“画面中哪个细节触动了你?”
“爸爸什么也没有说, 这些温情脉脉的话语都融在这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紧握’之中了。”
“爱是_____”
教学话语的指向都在“细节刻画”上。从细节刻画入手, 拈出若干典型细节加以细细品读, 最后回归细节刻画的意图和作用上。
又如:
“这两句话看上去是在写茉莉, 其实写什么?请注意标成红色的两个词语 (更加, 钻) 。”
“映子是在借茉莉表达自己的感动, 这就叫借景———生: (接答) 抒情。”
教学话语的指向都在“借景抒情”上。先唤醒学生关注景物描写背后的情感意图, 再点明此种写法。
从语言形式出发, 最后又回到语言形式上来。一个来回完成了“悟爱之旅”, 亦完成了“语文之旅”。
二、节奏, 演绎课堂的韵律
我们说, 结构是静态的, 节奏是动态的;结构是逻辑的, 节奏是历史的;结构是机械的, 节奏是生命的。佳课的秘妙, 最终全在它的课堂“节奏”上, 没有节奏就没有艺术, 没有艺术就没有课的吸引力, 没有课的吸引力, 就没有课的实效。无疑, 《爱如茉莉》一课, 在节奏的处理和把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 在课的密度上, 张弛有度
综观全课, 我们不难发现, 整堂课大的逻辑板块就是两个, 一是感悟“本体”———父母之爱;二是感悟“喻体”———茉莉之真。在教学用时的配置上, 本体板块约占三分之二, 喻体板块约占三分之一。在教学层次上, 本体板块又围绕“紧握”这一细节分成五个层次:知爸爸这样睡的用心;移情体验这样睡的辛苦;在角色置换中体会爸爸无言的爱;通过认知冲突感悟爱的真义;在细节提升中把握茉莉一般的爱。而喻体板块就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这样的处理,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详处浓墨重彩、泼墨如云;略处轻描淡写、惜墨如金。节奏在前后的对比中形成一种教学张力、课堂魅力, 吸引着学生在爱的丛林中步步前行、一路奋进。
2. 在课的行进上, 曲折有致
文似看山不喜平, 课亦然。平, 是一种节奏的板滞。板滞的课, 就没有吸引力可言。课要上得曲折有致, 关键是适时、适度地制造陌生化。陌生化的教学设计, 要义在让学生对教学进程不断产生学习期待。
学习期待的产生, 一在打破学生原来的习惯性期待。譬如:
当老师这样说:“这节课我们就随着映子走进她妈妈的病房, 用你的眼睛去看, 用你的心去体会。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探进病房, 于是你看到这样一幕。”学生的习惯性期待会是打开课文, 直面写映子走进病房的那一段文字。但是, 随后的教学却出乎学生的意料, 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那幅插图。尽管, 他们之前也看过这幅图, 但那时是一种随意的、缺乏敏感和警觉的看, 这与在课的当下看这幅插图, 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插图的出现, 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性期待, 陌生化的效果就产生了。这样的节奏就显得曲折、有变化。
学习期待的产生, 二在以新的情境引发学生新的期待。譬如:
当老师提问:“这一夜, 爸爸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 那妈妈睡得好吗?”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境:大部分学生认为睡不好;有三位男同学认为睡得好。这一情境, 既是教师精心预设的, 也是课堂上即时生成的。类似这样的教学情境, 对学生来说, 无疑是陌生化的、充满学习期待的。于是, 在教师的激励和指点下, 一个新的学习兴奋点产生了。这又是一种教学节奏的变化, 节奏, 是在动态对比中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的。
三、风格, 洋溢教学的韵致
我曾经说过:本色即特色, 人格即风格。课只有融入自己的人格特质、真正按自己的本色行事, 才能进入佳境。
爱如茉莉, 是对父母之爱的本色形容;
文如茉莉, 是对文本文字风格的一种诠释;
课如茉莉, 则是对课堂教学特色的一种鉴赏。确实, 此课的清新、恬淡, 一如文中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的茉莉。
这种课堂上洋溢出来的审美韵致, 和教师的个性化追寻密不可分。
1. 教学用语追求清新自然
林老师的教学用语, 不强势、不华美, 其声气节奏、用词造句, 如清风徐徐、明月朗朗, 在从容不迫、恬静舒缓的氛围中濡染着学生的言语人格和精神生命。课中有几个大节点、大转折, 教师的话语却显得相当平淡:
第一大节点:画面中哪个细节触动了你?
第二大节点:这一夜, 爸爸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 那妈妈睡得好吗?
第三大节点:把这样的茉莉与你刚才体会到的爸爸妈妈之间的爱联系起来, 你对“爱如茉莉”有了哪些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第四大节点:这两句话看上去是在写茉莉, 其实写什么?请注意标成红色的两个词语 (更加, 钻) 。
但是, 我们细细品味这些教学用语, 又是十分精准、十分明净的, 每个问题都问在内容的关键处、情境的要害处、认知的增值处、思想的深化处。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 它需要尖锐的敏感, 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 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2. 教学细节追求恬淡静美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 是生命拔节的道场。种种不可控、不可抗的因素都会从天而降、撞击预设的教学弧线。此时, 最能体现教师的本色性格。而林老师的课总让我们有一种淡定的感觉、从容的印象。每遇大事有静气, 这是一种教学智慧, 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譬如:学生第一次齐读课题后, 教师的一句“忘啦?‘茉莉’的‘莉’读轻声, 再读”, 不知化解了多少课堂的尴尬和窘迫。嗔怪背后的善意, 敏感之中的严格, 让人不免心有戚戚焉。
再譬如:在体会妈妈睡得如何时, 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学细节:
师:孩子们, 王佳洋同学注意到妈妈恬静的微笑是幸福的微笑。不过, 我想问, 妈妈感到幸福仅仅是因为被爸爸爱着吗?
生1:还因为爸爸非常爱妈妈。
师:我是问, 妈妈感到幸福仅仅是因为被爸爸爱着吗?
生1:因为……爸爸非常关心体贴妈妈。 (会场有笑声)
师:没关系, 那是你的理解。有不同理解吗?
生2:还因为妈妈也爱着爸爸, 处处为爸爸着想。
师:原来, 被爱是一种幸福, 懂得去爱更是一种幸福!
暂时的放弃、适度的妥协、及时的转身, 正是一种举重若轻、以静制动的智慧和境界。放弃完美本身, 就是一种对完美的心灵皈依。
【茉莉花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茉莉花》教学反思02-10
课文《爱如茉莉》教学反思09-06
音乐教案茉莉花06-09
江苏民歌茉莉花介绍07-21
茉莉花作文150字11-24
《茉莉花》优秀教案01-04
舞蹈茉莉花主持词01-10
同行茉莉花作文1000字05-29
爱上茉莉花的味道作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