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推荐12篇)

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篇1

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不仅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要求,为我们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就目前而言,各地在社区建设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发展还不平衡,究其重要原因是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一、正确认识机制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

用发展的眼光,从辩证的角度看,社区正逐步从大中型城市特有的组织结构,变成小城镇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区从建设到走向成熟,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维护社会稳定阶段,促进人际关系和谐阶段,充满生机活力阶段。即出现三种主要类型社区:稳定型社区、和谐型社区、活力型社区。稳定型社区注重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发挥社区维护社会稳定功能;和谐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在关注民生的同时,注重协调人际之间关系;活力型社区则以前两者为基础,注重加强社会事务中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社区人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准、自觉创新等能力和水平进入较高的境界。

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表明,由于各地条件不同,社区群体的层次性、差异性较大,社区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目前多处在一、二两阶段。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除创建的体制、创建的内容、创建的水平以外,关键是创建的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社区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投入缺乏保障,导致社区功能缺失。对社区建设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同,对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有的受“大政府”、“小社会”观念影响,把社区摆到次要位置,认为推动经济发展、开展便民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倡导文明新风等工作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事,社区只是为某些群体提供“拴心留人”的地方,只要不惹事生非就行,因此缺少对社区活动场所和基本设施的投入,致使社区功能弱化,需要机制予以保障。

其次,社区职责范围确定开展的工作内容缺乏保障。没有驻区部门的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社区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特别在欠发达地区,人们对社区的认知程度不高,对社区开展活动兴趣不浓,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对社区工作无人问,社区门槛无人进,社区活动无人参加,社区干部无事做的现象,造成社区资源的严重浪费,需要机制予以调节。

再次,社区创新提高工作水平缺乏保障。社区建设必须紧随时代潮流向前发展,客观要求社区在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提高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社区群众的参与度,更主要的是提高社区干部的素质。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素质,整合、利用社区资源等,需要机制予以确立。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机制,势在必行。

二、社区建设机制建立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社区建设机制的建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突出服务群众这个重点立足于社区工作的实践,着眼于社区建设的发展。把握的方向和基本原则是: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社区工作和居民的现实需要建机制。以社区群众为主体,紧紧围绕满足社区群众“求富裕、求知识、求平安、求健康、求快乐”愿望和要求,切实提高社区就业再就业、社区保障、社区文化、教育、卫生以及治安管理和公共环境等服务工作水平,有的放矢地加强社区工作保障机制建设。

其次,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新的实践建机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区的发展,社区的功能、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必将发生新的变化,社区建设要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适应形势变化,新任务的需要,而紧跟时代潮流。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要求应运而生地建立新的目标推进机制。

再次,坚持全面发展,着眼于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建机制。未来社区的发展是以理解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在为社区群众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同时,要更多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为社区群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组织、管理、监督和创造才能的充分发挥搭建平台,实现社区事业和社区居民的统筹协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的社区建设则更多地需要建立激励发展机制。

三、加强机制建设,推动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机制具有内涵丰富,类型很多,适用广泛,约束力强的特点。如工作运行机制、目标保障机制、激励评价机制等都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作用、功能不同的机制体系。具体到社区,因为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所以社区建设机制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组织、思想、制度等方方面面。但概括起来,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内部运行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机制。

先,建立健全社区内部各项运行机制。建立依法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代表大会、居委会、社区中介组织、社区工作者“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保证社区职能有效发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切实保障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建立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的工作机制:以利益调节为核心,通过对话和协商,积极引导各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建立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工作,健全和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社区建设保障的工作机制:解决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办公用房、服务设施、社区群众活动场地和办公经费,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尤其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养和选拔任用要优先考虑和安排。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财力保障机制。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健全县、镇、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组织、动员社区内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社区建设。

再次,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社区建设工作格局,这是社区建设和发展政治基础和根本保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建设格局。各级党组织都要把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和协调。政府各部门要履行各自职能,落实好建设社区的各项任务;人大、政协要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团结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同时加强监督;工青妇组织要在推进社区建设中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要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合力。要结合各项评议活动和目标考核,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各职能部门工作实绩的主要标准,尤其要积极探索把干部纳入社区考察的办法,还社会监督职能给社区,建立科学的社区建设评价体系。

此外,加大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形成抓社区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让全社会更多地认同社区,理解社区,参与社区的建设。

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篇2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境

从当前农村的现状来看, 总的来说,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很大成绩, 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社会变革的进一步深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还不太适应, 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许多的新矛盾、新困惑, 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知识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迫切了, 他们需要一批帮他们谋致富的好干部。而事实上, 目前农村普遍缺乏懂市场、会经营、肯奉献的带头人, 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等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有的带头人致富无门, 带头无方, 守摊子, 混日子, 使得农村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甚至部分村级干部理想信念丧失、宗旨观念退化、价值观念扭曲, 热衷于搞封建迷信, 参加赌博斗殴, 贪图享受,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

(二) 许多地方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偏低。长期以来, 基层党组织既是村里的最高领导者, 又是社会经济事务最主要的管理者。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权式管理, 使基层党组织习惯于搞行政命令。从目前看, 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倾向于老办法, 老套路, 留恋于计划经济时代, 习惯于行政命令, 作风不民主, 办事不公道, 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导致工作中干群矛盾增多, 干群关系紧张, 形成不稳定因素, 这既不利于农村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党组织自身工作的开展。

(三) 一些地方“两委”班子不和谐, 影响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自1998年以来, 通过村民自治的民主实践, 村委会的职能得到了加强, 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但在“两委”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配合、互相摩擦等问题。有的村支书认为党支部要发挥领导作用就是要对村里的大小事情都说了算, 包揽一切行政事务;有的村委会干部认为村民自治是村民自己说了算, 党支部对村里的事务就不应该管, 也无权管, 党支部只要管好几个党员就行了。实行重要决策不通过支部, 对支部做出的决定顶着不办。“两委”各吹各的号, 各唱各的调使村级组织功能陷于瘫痪。

(四) 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导致基层党组织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影响村党支部的威信和活力。长期以来, 村里事务多, 任务重, 收入少, 许多地区的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不足, 工作开展举步维艰。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干部责任多、权利少, 权责关系严重不对称, 这种“经济上没有想头, 政治上没有奔头, 退休后没有靠头”的状况, 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 难以调动积极性。

(五) 少数宗派丑恶势力等因素的干扰, 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形象。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家族利益, 采取贿选、无原则许诺等不正当手段竞选而走上村级领导岗位, 为所欲为, 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损害了党的形象, 影响了党的威信, 削弱了党对农村的领导力量, 干扰农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贯彻落实, 农民群众生活的改善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推动, 党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维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的实现, 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抓住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就抓住了关键, 就有可能取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组织实施中的主动权。

(一) 树立科学发展, 坚持以民为本, 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建设新农村, 必须突出发展这个主题, 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紧紧围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抓党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坚决维护农民利益, 努力增进农民福祉, 为农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标准。农村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让广大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发展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 群众是否满意, 是衡量党的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能力和成效的根本标准。以发展促增收, 切实为农民群众谋利益, 确保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 完善基层民主管理, 以民主促和谐, 畅通农民群众诉求渠道, 确保农村工作稳定健康发展。民主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制度安排。健全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机制, 使广大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把管理的权力还给农民。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群众不是治理的对象, 而是社会建设的主人, 积极参加基层社会管理和事务。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制度, 解决农村干群矛盾, 优化干群关系, 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建设新农村, 基层党组织应尊重和保障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 把公平、公正、公开、公道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 保证党的各级干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 我国农村的不和谐因素是农村干群关系紧张, 农民上访增多, 民意表达渠道不畅, 利益诉求机制不合理, 内心的委屈和激愤难以宣泄, 就会引发社会矛盾, 出现各种群体性事件。完善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 规范公开内容和形式,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确保党员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建立良好的干群互动关系, 保障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不仅可以减少此类冲突, 更有利于优化干群关系, 培育现代民主社会。

(三)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按照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 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农村要加快发展, 必须整顿软弱涣散的组织,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和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把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化解矛盾能力强、对农民有感情、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 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 确保村党支部书记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同时, 创新农村党员发展机制, 注重在农村优秀青年、致富能人、返乡农民中发展党员, 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党员是党的细胞, 党员的质量关乎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当前, 在一些农村存在着党员队伍素质偏低、群众对党员满意度不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等问题, 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因此, 要创新农村党员发展机制, 调动农村优秀人才追求进步的积极性, 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 注重激活农村人才, 为新农村建设培育英才。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人才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也是农村最为稀缺的资源。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引导人才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建设新农村为了农民, 又依靠农民, 需要培育新农民。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结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 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在于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高效农业, 建设富裕农村,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让亿万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 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在于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 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坚强战斗堡垒。

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篇3

摘要:在当前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长效发展,就必须保持自身整体思想意识层面的先进性。在广大职工自身价值观的变化、企业结构改革、利益分配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保持先进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了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效、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队伍建设;关键

1、引言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其重要的指路明灯。在社会主义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对于我党的政治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在自身改革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更好地应对多方面的挑战和要求。对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人员来说,其必须要具有足够的工作能力、思想素质、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鉴定的政治信念。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队伍,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让企业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对于教育、宣传、动员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得到有力的落实,提高企业员工队伍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并指明正确的方向。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要想真正的打造一个科学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就必须关注队伍的建设,通过打造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作用进行全面的发挥。

2、从思想教育入手提高整个队伍的思想素质水平

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其本身是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进行发挥,职能进行履行的重要前提保障。企业内部的党组织,要深入的学习我党的路线与政策方针,并且紧密的围绕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严抓和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首先,要开展好相关的理论政策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对于我党的政策方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思想观念意识水平,进而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求。其次,强化思想政治信念。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管理人员要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并且对当前企业经营发展风险有较强的承受力,以坚强的意志品质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最后,加强党章教育,培养党性。企业的管理者要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进行联合,在工作的过程中,讲究风险,以高度负责的责任心,为广大职工提供服务。另外,在整个队伍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还要对思政工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工作进行合理协调,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作用。

3、从培训工作入手提高整个队伍的业务素质水平

企业管理者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机构进行重新梳理和精简,提高整个政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让其具有足够的市场适应能力。政工队伍的建设必须要实现简洁、高效、精干的发展方向,并且不断提高对企业发展的支持能力。党组织要对于队伍建设中,提出明确的业务培训要求和标准,将各项培训工作的落实制定好相应的日常和计划,积极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岗位培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将基础知识培训、岗位业务培训、企业管理能力培训等进行有机的融入。与此同时,还要在企业中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政工干部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改革与发展中以领路人的角色来发挥自身的光和热。

4、从完善制度入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的党组织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并且充分维护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政治权利。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决策当中,让政工干部合理、合法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当中,明确企业的发展任务与目标,提高整个队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思想政治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与发展的过程,其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管理方法、形式與理念进行创新与探索。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要紧密围绕实际。首先,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进行制定。对于政工干部的工作上,要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并且围绕不同的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可以制定示范岗位、责任区域等不同的目标控制形式,让政工干部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挥。其次,要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针对于政工干部的工作状态和成果要进行全面的屏蔽与检查,真正的将政工干部的工作成果进行凸显,进而通过营造积极的竞争环境,督促一些后进的政工干部提高工作状态,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效果。最后,加强群众监督。企业内部要定期的开展政工干部定期汇报工作和民主评议政工干部工作,将政工干部实现自身价值的取向调整到以组织和群众认可为准的方向上来,促进政工干部在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实践工作中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管理者要认清新形势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处境,并且认识到企业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开展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中,提高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水平,充分地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进行发挥,以科学的发展观对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更新思想和思路,保持自身的先进性。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党建工作落实的前提,也是企业实现健康、长效发展的必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继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方式创新的对策探讨[J].知识经济.2011(01)

[2]常海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现状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供电所安全管理关键是机制健全 篇4

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深化,夯实农村供电所安全管理基础,规避安全责任风险,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当前供电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就目前农村供电所管理现状而言,由于农村电力设施良莠不齐。农电管理人员人手少,安全意识不强。广大农村电力客户安全用电意识薄弱,供电所的安全管理工作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结合我所安全管理工作实际,就如何应对农电安全管理中面临的难题,谈点粗浅的意见,与广大供电所同仁交流探讨。

始终坚持安全 强化安全措施。人人落实安全职责,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加大安全生产重奖重罚考核力度,以严肃认真的责任追究制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忧患意识,继续以安全周、安全月为载体,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培养职工遵章守纪的法律意识,加大安全培训力度,着力提高职工技能,深层次研究有利于职工提高技能的激励,考核机制,抓好职工技能培训考核工作,加强对临时工的安全教育,保证他们能同步学习安规,掌握安规,遵守安规,突出抓好班组长和工作票,操作票三种人的教育,提高班组长和工作负责人的管理水平,技术业务能力,使之适应岗位需要,为现场安全提供保证,确保现场的安全有序进行。

坚持管理,考核从严,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根据供电所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结合市公司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废止一些不合时宜的安全规章制度,努力使安全工作的流程进一步简洁流畅,要求进一步明确真正实现用安全制度来约束职工的思想,规范职工的行为。不断改进和强化安全监督机制,规范台帐、资料、记录、会议、活动等例行工作,结合供电所生产工作中重点任务和要求,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性评价工作,全面促进供电所安全工作水平的提高。加强供电所安全信息上报工作,严肃事故即时报告制度,防止发生迟报、漏报、隐瞒不报事故阻碍的现象。做好平时安全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严肃安全统计。考核制度,使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坚持管理从严的观念,以三铁反三违做到抓违章,抓隐患,抓异常不放手,敢于顶真碰硬,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违章工作,一是强化对施工和检修现场的安全督查,超前防范事故,二是规范安全监督通知书的使用,对督查发现的问题进行闭环管理,使查处违章有记录,处罚有依据。所内公开栏对违章行为进行曝光,达到查处一处违章,全员接受教育的目的。

强化安全目标,抓好班组现场管理

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篇5

内容提要:政治文明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形态,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实践所规定和体现的社会文明。宪政是最能够集中体现政治文明的政治法律形态。不仅宪政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与政治文明的终极关怀是一致的,而且宪政制度下的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持续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宪政要求政府运行法治化,提供了政治文明的基本运作方式。当然,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我国宪政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克服这些困难,促进宪政制度的建立是我国追求政治文明不可回避的关键所在。

关键字:宪政政治文明人权民主政治法治

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政治文明”引入了现行宪法,规定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⑴这一规定标志着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国家根本大法上正式获得了最高法律地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治文明是什么?政治文明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形态,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实践所规定和体现的社会文明。”⑵其中,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形态则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部分。宪政制度是当今社会公认的一种文明先进的政治法律形态,是最能够集中体现政治文明的政治法律形态。宪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

一宪政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与政治文明的终极关怀相一致

“文明的政治不仅仅在于保障人权,更在于以保障人权为终极关怀。”⑶在整个社会运行体系中,人是最重要的主体。人的幸福与完整是任何社会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人的幸福与完整的关注就是要求人权要得以保障。政治运行作为社会运行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活动,也必须以发展和保障人权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所以,从终极意义上分析,“人权是政治的目的,人权是政治文明的终极关怀。”⑷近现代宪法发展出来以后,人权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并成为了构建社会秩序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价值。伴随着近现代宪法产生而建立的宪政制度也就体现了人权这一价值,为人权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特别是宪政的基本原则更集中体现了人权的价值要求。

虽然对宪政的含义众说纷纭,尚无统一认识,但公认的是宪政具备两个基本原则与要求:一是,行政权力受到限制;二是,公民权利得以保障。前者不仅是防止具有内在易扩张性的行政权对公民权利的侵犯,而且通过具体的规范要求与程序设计促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要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实现与发展。后者则更是直接的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关注与保障。当然宪政状态下的宪法确认与保障的公民权利一般都只是指最基本的人权。这主要是由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只适合对根源性和制度性问题作出规定决定的。“基本人权是人权的核心部分,具有固有性、排他性和母体性”⑸,对基本人权的规定能够在宪政国家的其他法律中得到延伸和发展,从而使得人权整体受到保障。

、,我国签署了两个国际人权公约,并于批准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人权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认可与发展。20颁布的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规定,在宪法中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⑹。第一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用最高法律形式将其确认,赋予或者说是确认了“人权”在我国国家中的重要法律地位。我国政府将促进和保障人权正式法定为其重要职责之一。这是人权在我国宪政建设中取得巨大进步的表现,也是人权将在我国宪政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中将继续获得发展的法律与制度保障。人权在我国的政治文明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宪政为政治文明持续存在与不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治文明的持续存在与不断发展需要较为稳定的制度保障。现代实现政治文明的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民主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政治文明的根本制度保障。政治的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人民的治理。只有民主制度的长期存在,人权才能够切实拥有保障;没有民主政治就不可能有政治文明的存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

苦练基本功是抓好三基建设的关键 篇6

苦练基本功是抓好三基建设的关键2007-12-12 19:11:4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苦练基本功是抓好“三基”建设的关键

2006年是全国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年”,同时也是公安机关当前乃至今后“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三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抓好“三基”工程建设,对基层派出所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十分关键。要抓好“三基”工程建设,就得苦练基本功。苦练基本功,就必须做到坚持一个根本,狠抓两个提高,完善三个机制,实现四个转变。一个根本:苦练基本功首先要紧紧抓住“政治素质”这个根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执法理念,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从思想上进一步打牢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保持忠诚的本质,做到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两个提高:苦练基本功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民警的基本素质。一是提高民警业务素质。就是要组织民警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同时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培养民警学习的自觉性,将学习业务知识转变为每一名民警的习惯,全面提高民警的执法素质。二是提高民警体能、技能素质。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强化体能、技能练兵,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好每日一练,深入开展大练兵活动,切实解决民警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民警具备胜任岗位、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素质和本领,从而使民警在体能、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三个机制:要使苦练基本功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以机制建设做保障,体现在

具体的工作中就是要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完善学习培训机制。就是要按照“做学习型领导,带学习型队伍”的要求,结合派出所的实际情况,认真拟定学习培训规划,使学习培训有方案、有教员、有经费,努力解决工学矛盾,确保民警学习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完善日常工作机制。主要是完善人口管理、情报信息、群众工作和创新警务工作制度。因为这四个工作制度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人口管理是公安机关最基础的工作,要实行分级管理,重点掌握,只有管好了人,才能管好治安。情报信息是现代警务工作的主导,只有做到情报信息灵通才能做到科学决策。做好群众工作,不仅可以密切警民关系,缓解警力不足等问题,还可以解决破案难、取证难、追逃难等诸多问题。创新警务机制就是要建立与发案规律特点和治安状况相适应的基层勤务制度,重点完善警务前移,贴近群众,在社区警务站进行纠纷调解、代办户口、办理证件等警务

活动,推行错时工作制、案件主办责任制、与治保会联合办公制度等,实现打击准确、防范严密、管控有力的目标。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首先,量化绩效考核标准,认真推行个人考核机制,让平庸的人有危机感,让“搅浑水”的人有失落感,让不干事的人有淘汰感,从而使每个民警都树立起爱岗敬业意识,同时要大力宣扬先进,适度进行物质奖励。其次,积极推行激励轮岗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会干事的人能展示、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推行机关与基层民警岗位轮换,让机关的民警有实践,基层的民警有理论,通过岗位互换,实践不同的工作,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提高机关队伍的务实作风,推动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四个转变:广大民警要通过苦练基本功活动,真正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思想观念转变。就是派出所要在纷杂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到抓基层、打基

础、苦练基本功上来。二是实现工作作风转变。就是要紧紧抓住“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这一中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坚持“眼睛向内”查找问题、挖掘潜力,抛弃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把基层基础工作做好,树立创新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特别是基层领导要用全局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基层基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实现执法理念转变。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改进和解决执法执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规范执勤、公正执法、热情服务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落实警务公开的各种事项,开展便民利民活动,真正把执法为民思想根植于每一个民警,落实到每一个执法环节中,增强亲民意识,真正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四是实现工作模式转变。主要是从专项阶段性打击工作转变为做好经常性日常防范工作,加强对民警日常防范工作的培训和检查力度,使民警明确

基层基础工作,树立为整个公安管理工作服务的意识。

总之,基层民警要通过苦练基本功活动,立足本职,勤学苦练,逐步提高政治、法律、业务、体能素质,最终做到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做群众工作。

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篇7

年初机动车“闯黄灯”政策执行几天,因执法难度大而暂时放弃;最近出台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措施,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又将被处以罚款。我们毫不怀疑政策制定者“拨乱反正”的决心,但是这样坚定的决心下,会不会最后变得不了了之?相对而言,“闯红灯”罚款的法理依据更为充分,其常识意义也能为公众所接受,说到底不过是和“惰性”作斗争而已。要想好心办好事,还得办法得当,“信用”、“赏罚”机制的缺失,是导致微观政策难以起到作用的根本原因。

“闯黄灯”是否应该执行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政策执行前的公示是否做到“信用”。例如公众很难凭借其自身的智商、经验、掌握的数据理解该项政策的基本价值,但有关部门至少可以就“闯黄灯”导致的事故进行说明,如“闯黄灯”占路口通行总事故数量的比例;进而与公众所知道的“闯红灯”相比,“闯黄灯”的危险性在哪里;还需要知道限制“闯黄灯”对提升路口通行效率,可以有多少提升等等。

将交通行为与获取信用贷款和职业证书等联系起来,将有助于遵章守纪成为极为合算的投资。微观政策有效的关键在于抓住“信用”这个牛鼻子,围绕“信用”而开展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将极大的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了解和理解政策举措的背景就是“信”构建的过程。我们普通人只有“信”了,才能切实做到“用”。否则,就存在另一种可能,即由于限制“闯黄灯”产生的一系列新的事件,其费用远大于维持现状所需费用,政策就会“得不偿失”。这里的分析并不是认为处罚“闯黄灯”的措施不能或者不应执行,而是想指出一个政策的制定不但需要有理据的支撑和精细严密的论证,而且还必须是在科学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后进行广泛的说明,晓以利害才能使执行变得更人性化和更有可操作性。

与“闯黄灯”相比,这次对“行人闯红灯”的处理显然要慎重很多。表现之一是较早通过试探性的处罚以及媒体的跟进报道,使广大市民对“行人闯红灯”的危害性有了明确的认识。与“闯黄灯”相比有了极大的改进,然而却没有认真关注“闯黄灯”的处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很容易做到,如监控取证可以抓到“现行”,另一方面是罚款、扣分措施可以通过银行卡系统落实到位,而行人“闯红灯”真正的难度恰恰就在于此。

事实上,理解行人“闯红灯”的危险性远比“闯黄灯”更能为普通人所接受,因此,不交罚款的行人或许有,但坚决认为自己“闯红灯”无比“正确”的人却不会太多。即使有这样那样的抱怨软硬件设施设备等客观原因,但基本还是能做到正视自己的错误。

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篇8

在我们国家,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也包括社会上的各种就业考试,基本上都是唯分数论,成绩的高低成为评判优劣的唯一标准。在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个体素质的评价被考试成绩替代,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社会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来作为终极标准。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再继续采用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就不能唯分数论。如果表面上大力号召实施素质教育,而实际上依旧采用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升学和就业评价机制,那么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素质教育就必然沦为一句空话、一个泡影。

对评价机制的改革,牵涉面广,触及面大,既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以急于求成,更大程度上,它应该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那么,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评价机制的改革上又当如何积极应对,尽可能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框架范围内来有所作为呢?

一、构建面向未来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中,我们坚持围绕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充分关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发掘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重发展评价,促进目标达成。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是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校各年级积极尝试发展性评价:低年级段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生每做到一点,老师就及时予以肯定,并将养成教育作为对学生学期评价的重要因素;中年级段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要求学生既有学年、学期目标,更有每月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以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来达到学年目标的实现;高年级段注重学生的每月一评,自我激励,让学生进行阶段总结,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成绩和不足之处,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重过程评价,探索方式多样。充分利用成长记录袋(册)这种质性评价方法,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情况。通过学生成长手册,记录学生从入学开始一系列成长的故事,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完成,定期交流。在作品展示和过程记录中,学生把自己最满意、最能够激励自己进步的作品和资料收集到个性档案中,最大程度的提供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便于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让学生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

重综合评价,实现指标多元。从单纯关注学业成绩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改变一张试卷、一次考试、一锤定音的做法,变为分散时间、分段复习、分项考查,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方面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

二、构建促进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模式

打破以“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片面做法,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参照,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积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多维评教,形成发展共同体。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校运用内部网络平台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体现教师教育教学表现和水平的资料,记录教师的成长历程,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积极开展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从敬业精神、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批改辅导、总体印象等多方面对教师工作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坚持及时反馈、积极整改、有效激励,促进教师发展。通过多方评教,大家畅所欲言,表达心声,达成共识,拟定方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共同体”。

职业规划,引领专业化成长。学校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带领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通过职业定位设计与学校发展目标及社会发展对教师要求相一致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近期和中长期的目标,制定一、三、五年的规划,针对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学校尽量提供发展平台。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不断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学会能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方法,学会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与教

训,并找出改进方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进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坚持通过强化课堂教学评价,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以生为本,明确好课标准。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打破只关注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在课堂中“让学生做他们所能做的一切”。根据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学校修订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学常规要求》,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与活动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并利用教学业务学习时间,选择优秀的课例进行集中展示,促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模式的进一步形成。

创新模式,关注成功体验。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以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读写听评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数学教研组探索的“实验·启发·参与”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善于质疑的习惯。

责任心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关键 篇9

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胸前鲜艳的党徽提醒我:新形势下的责任大如天,重如山。因此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用怎样的姿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结合***部长在8月17日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本人作为***的一名工作人员,如何在工作中增强责任心、切实提高执行力呢?我觉得以下三点十分重要:

一、讲责任从我做起,不应妄自菲薄

我的理解,责任,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让自己的工作富有成效,而不仅仅是走一个过程,敷衍了事。如何做到呢?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消防系统有句口号:责任重于泰山,隐患大于明火。所以,谈论责任,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个小疑点、认真细致地解决每一件小事情。

在办公室里,每个人的岗位都承担着具体的职责。其中,最直接、最具体的责任,都体现在恪守岗位的职责上。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要对工作付出应有的热情,就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

曾经在书本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则说:“我们正在做一项每小时

19美元的工作。”第三个却说:“你问我啊,我可以老实的告诉你,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二十年后,前两位还在继续砌砖,因为他们没有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完成,仅仅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不去追求更大的成就。而第三个工人则不一样了,他变成了个很有名气的建筑设计师,这是因为他善于思考,能够从最普通的砌砖中看到自己的责任,所以注定他一定不会永远是个砌砖的工人,也注定他还会继续向上发展。

追本溯源,有责任心,就不会有借口;有责任心,就不能讲借口;有责任心,执行力就有了筋骨;有责任心,执行力的实施才有落脚的根基。所以,要加强执行力,势必要增强责任心,而增强了责任心,执行力自然就得到提高,责任心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关键。

负责任,靠讲不行,负责任需要每一个人去做、需要每一个人去做好每一件小事情。回到我们工作环境里,道理是一样的。责任心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是对他人,对集体、对单位、对社会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而执行力,就是实实在在履行自己的责任,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我们再三强调责任,负责人做不好部门工作,一切都是空谈。一屋不扫难以扫天下,本分工作做不好,谈也是瞎子点灯。只有责任心提高了,才会凡是严格要求,制度执行

中不打折扣,措施实施中不玩虚招,做到令行禁止,我们才会真正提高执行力,管理效率才会提高,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讲责任从小事做起,细节是提高执行力的重中之重

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善于从小处着眼,把小事当成大事去做。有这样一句很富有哲理的话:“把每一个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群众的意见建议、基层组织的状况、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党员干部的言行等等看似小事,其实件件都关乎国计民生,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我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势必会在群众中失去民意,降低威信,甚至可能激化党群干群关系和矛盾,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因此,在工作中一定要善于从小处着眼,把小事当成大事去做,不讲空话、大话,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

细就是工作要细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工作,如果粗枝大叶,马马虎虎,轻则返工,影响效率;重则会给组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养成细致的工作作风要注意从点滴和细微之处做起。比如,发一份传真,一定要电话查问对方是否收到,内容是否清晰。部领导交办的每一件事,办完后一定要有回音。通知一件事,事由、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需要什么准备等,都要很明确。不但胆子要大,更重要的是心细如发,做到想问题细,做工作细,处理事情细。工作中的细心就是细致,就是慎密,就是严谨。一个粗心的人是做不好工作的,也容易在工作中经常错漏百出,误时、误事、误人、误组织。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的难事都是从易处做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同样宏伟的战略的执行也是从小事开始的,所以在执行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从小事做起。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过于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由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需要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实。责任是重视细节的程度。

三、讲责任从不找借口开始,执行不需要任何理由

在创先争优以及作风建设年活动中,我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尽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坚持将心思用在工作上,把时间花在工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领导指示及时落实,认真落实,快速落实,加班加点不抱怨,点灯熬油不抱怨。一年来,感觉自己工作态度是积极的,工作作风较为扎实。因为我深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最自己的工

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篇10

一、人大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人大常委会工作制度是其日常工作的主要依据和法定规则,必须是科学严谨的而不是杂乱无序的,是系统连贯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是长期有效的而不是临时应付的。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人大常委会各项制度的制定必须体现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的特点,其制定过程决不能草率行事,随意而为,必须统筹考虑,慎重稳妥,科学操作。要认真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论证,经过组织提出、群众讨论,在反复修改形成共识后才能出台。整个制度必须真正起到整合思想、约束行为、规范程序的作用,以保障和推进常委会及机关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

第二,合法性原则。人大工作言必依法,其工作制度建设更不例外。人大工作制度是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共同遵守的法定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履职规程和行为准则。可以说,制度制定得如何,直接体现着人大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人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形象和威望。制定制度既要避免法律法规条文的简单摘录,又要避免超越法律规定,缺乏法律依据,成为没有权威性和效力性的“空头支票”。为此,人大制度建设一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一定要结合本区域实际,认真研究相关规定,全盘考虑工作实际,形成有理有据、功能齐全、关系协调、程序规范的制度体系,做到创新而不越位,主动而又规范,依法而不添乱,保障人大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始终保持各项工作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转。

第三,导向性原则。好的制度不仅是管人管事的,更应该是引导人的言行和事物发展走向的。人大工作制度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体现党的意图,体现常委会及机关工作的运行实效,更要在微观层面上体现对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因此,人大制度建设要体现鲜明的导向性,要使人大工作者对“为什么要制定这些制度?”、“怎样执行这些制度?”等问题透彻理解,准确把握。通过制度树起清晰的工作标准和目标,使大家明确应当干什么,不应当干什么,怎样去干,干到什么程度,起到往前领的标杆作用和对工作的导向推动作用。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制定制度一定要有明确的内容、具体的标准和详细的措施,尤其要注重细节的处理,尽力做到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要避免制度过于原则和粗略,防止搞成一般原则、抽象概念和空洞口号。因此,人大制度建设必须保证各项制度能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使制度真正能去管权、去管人、去管事。要切实加强对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分析现有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注意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研究新问题,概括新经验,准确地把握制度建设的规律性东西,不断地完善、补充和修订各项制度,努力实现制度建设上的与时俱进,从而使人人自觉遵守制度,人人愿意受其约束,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工作有序运转的目的。

二、人大工作制度建设必须突出“五个重点”

第一、制定完善预算审批监督办法,切实改进审批监督工作。审查、批准财政预算,是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实施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现行法律对预算监督制度只作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如何做到切实审查和批准而不流于形式,一直是人大常委会工作中的一个难点。2005 年,我县人大常委会重新修订的财政预算审批监督办法,着力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一是从预算监督的范围上进行改进。不仅对预算内资金实施监督,还要对预算外资金实施监督;不仅对一般性预算收支进行监督,还要对重点部门和专项资金收支进行监督。二是从预算监督的时间上进行改进。要求财经工作委员会提前介入政府预算编制活动的同时,还要求财政部门在限定时间内向常委会和主任会议专门汇报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三是从预算监督的内容上进行

改进。既对预算的综合性指标和主要行业领域的预算编制进行横向审查,还在具体的收支类别上进行纵深监督,以实质性推进预算监督工作。四是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上进行改进。不仅注重预算方案的审查,更注重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不仅对决算结果进行审查,更注重对预算调整及财政绩效的审查监督。通过以上措施,使常委会预算审批监督工作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第二、探索界定重大事项,加大决定权行使力度。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人大常委会要有效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并进入实质性运作,前提就是要比较科学地界定重大事项的范围。我县人大常委会 2005 年修订通过的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明确规定包括县本级财政资金当年投资 200 万元以上或财政总投资 1000 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在内的 15 项重大事项,必须要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作出相应决议、决定;包括大宗国有资产(含土地)处置情况在内的 18 项重大事项,必须要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听取意见建议,在必要时由常委会作出决议、决定;对司法机关有关重大案件等 3 项重大事项必须要向县人大常委会备案。同时,我们还建立健全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工作保障机制,对重大事项的提请、审议、表决、公告等一系列程序都作出了详细规定,并对不严格执行或违反规定的,制定了刚性处置措施,以此增强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实效性。

第三、建立工作报告审议反馈制度,有效提高会议质量。人大常委会主要是通过会议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汇报行使法定职权。改进人大行使职权不到位的问题,根本的做法是抓住会议集体审议的这个特点,通过制定完善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增强会议审议意见督办实效,以此达到提高人大常委会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目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对“一府两院”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材料,实行会前初审,着力提高会议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二是要求向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工作汇报的主体,必须是人大选举或常委会任命的干部,以提高汇报主体的规范性。三是要求会议审议发言要突出重点,常委会分管领导、对口工作部门及熟悉该方面业务的组成人员要做重点发言,以突出审议的专业性。四是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的形成,须经常委会授权由主任会议审定把关,交办实行专文送达,办理要有专人负责,“对口”跟踪督查办理进程,以切实增强会议审议的实效性。五是对“一府两院”工作汇报及常委会审议意见的办理结果,由组成人员无记名投票表决,对未获通过的审议意见和办理结果,要重新汇报或继续办理,以突出监督的长效性。六是列席会议分阶段列席和全程列席,严格会议考勤,定期通报到会情况,以确保会议“有人听,有人说、有人干”,大大强化了审议力度,提高了会议质量,增强了工作实效。

第四、创新人事监督制度,不断扩大监督范围。一是在人事任免中,健全完善人大常委会任命干部的任前考法、供职发言、就职宣誓、递交任职保证书、进行工作考评和新闻媒体做典型报道等多项工作制度,做到了党管干部原则和人大依法任免的有机统一,推动了干部任免工作的科学化和法制化。通过任前考法,有效增强受任干部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通过推行供职发言、递交任职保证书,突出强化任命干部的人大意识;通过举行受任人员就职宣誓仪式,并要求受任人员就任职后的任期目标及依法行政、勤政廉政等事项接受电视访谈,公开向全县人民承诺,从而把受任干部的言行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二是进一步完善评议工作制度,加大对常委会任命干部的评议力度。为增强评议实效,我们一方面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广泛全面地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力求取得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评议结果的形成及其运用,特别是评议结果,我们在反馈本人、转交“一府两院”的同时,还报送县委及组织部门,以此作为干部考核和晋职提拔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评议垂管部门或政府直属部门工作制度,对垂直管理部门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和部门,组织人大代表实施工作评议,以延伸人大监督触角,填补了监督空档。近年来,我们还引入评议对象票决确定制和评议结果票决通过制,有效扩大了常委会组成人员职权行使中的民主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五、健全代表工作制度,发挥好代表作用。建立健全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各项制度,是

和谐发展是打造互联网强国的关键 篇11

1957年7月出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11991年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工程师,1994年任邮电部办公厅副处级秘书,1995年任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处长,1998年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处长,2001年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2004年至今,担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

在当前对下一代网络的研究和建设如火如荼的形势下,互联网在下一代网络构架中的重要性已成共识,加强对“互联网强国”的研究势在必行。互联网强国的特征就是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其建设的过程将呈现和谐化发展的特质,包括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的和谐、互联网与电信之间竞争合作的和谐以及互联网发展中贫富地区间的和谐。

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是两条腿,技术创新肯定在前头,如果技术这一条腿迈出去了,另一条腿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就会一瘸一拐。针对VoIP、P2P技术的出现,我们只能跟踪、研究、适应它,认识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规律,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包括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等方面。互联网强国的概念包括3方面内容:一是技术要先进,包括组网技术、装备技术、研究水平都要跟上社会需求的水平;二是应用要繁荣,这是互联网强国区别于互联网大国的最重要方面;三是管理要高效,这是互联网强国得以实现的关键。以往的互联网管理基本上都是政府说了算,用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的形式来全权处理。这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形势发展,特别2种新技术———VoIP和P2P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管理方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技术进步不可阻挡,惟有随着技术进步,解决管理制度创新的问题。在互联网内容管理方面,不是仅仅靠政府监管,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也至关重要。互联网作为第4媒体,与前3种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总编”,人人都是“总编”,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获取者。对于前3种媒体,政府只要管好“总编”,就相当于把媒体管住了,而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决定了这种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对其的管理。互联网的管理应激发公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行业自律非常重要,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在确立标准、界定有害和不良信息等方面,让公众有监督和举报的依据。

“电信强国”从发展的角度看,在广义上应该包含“互联网强国”这个概念。因为电信网是互联网的网络基础设施,而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中,电信企业起着主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力鼓励发展互联网新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当扶持传统电信运营企业的生存和改造,不能任其“猝死”,而应形成“互联网强国”和“电信强国”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技术的进步是一定要鼓励的,但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要跟踪研究其规律,适时导入市场。对于传统的电信企业,国家要给予一定的保护,不能在其还没有适应新技术的替代性的情况下,任其被打垮;同时也要让电信企业明白,技术进步不可阻挡,要积极发展新的技术业务。也就是说,在扶持发展原来的传统企业,使其固定资产折旧变得慢一点的同时,要鼓励新技术固定资产形成效益更快一点,要把握好这个度。一个业务有生有死是很正常的,比如过去使用的电报、寻呼,现在几乎没人用了,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新技术的发展太快,新应用层出不穷,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研究、创新工作做得还不够。电信运营业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中,不仅仅是基础网络提供商,也应在应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运营商要结合网络优势,推行“互联星空”、“移动梦网”这样的商业模式,才能在产业链中起到利益协调者的作用。电信运营业在下一代互联网中将占主导性的地位。

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篇12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 其成员之间不可避免的也要追求利益的和谐。教师与学生作为在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人的要素, 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进行相互交往而产生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实验已证明, 不同师生关系的模式, 对教育过程及教育效果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教育家赞可夫曾强调“就教育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了更大的提升教育效果, 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满足师生对和谐利益的追求, 关注师生之间的利益和谐就成了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 而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在教育中仍然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现象。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不能与经济发展相一致, 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差。导致一方面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激增, 出现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而另一方面, 社会急需的劳动力紧缺, 技能型工作岗位人员匮乏。“回炉生”就是指那部分大学毕业后重新进入技术培训学校学习技能的学生。“回炉”这种情况这并不是中国特色, 在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并不鲜见。在国外, 特别是欧盟各国, 技术培训学校数量非常多, 甚至与学历教育类学校的比例达到了31∶1。[4]“回炉生”主要集中在三个群体:一是本科或专科生, 由于有些学生在校时学习不够努力, 或者所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所需, 毕业后找工作难度大, 便萌发了“委身”读技校掌握一种具体技能的想法, 这些学生一般不是短期培训, 而是跟班学习;第二种是已走上工作岗位, 为了考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毕业生, 这一类中短期培训比较多;第三种是公司委托培训的在职大学毕业生, [5]为的是这类学生能更快的了解公司的运作、培养相应的技能, 组织他们到相应的学校进行职前培训。目前到各高职院校“回炉”的主要是第一类。

大学毕业生的“回炉”, 不仅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也是人们改变就业观念, 重新定位, 促进个人发展、适应社会的举措,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但“回炉生”的特殊身份, 决定了他们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有不同于普通在校生的方面, 而在“回炉生”所在的高职院校, 许多教师不能适应新情况, 不能根据“回炉生”的特点, 仍沿用原有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原则、方法对待这类特殊的学生,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不仅没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时甚至处于独立的状态, 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构建高职“回炉生”良好师生关系, 我们可以从很多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着手, 但作为教师, 树立“利益和谐”的观念, 应该是关键。这不仅是因为观念指引着人们行动, 更是因为“利益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利益和谐”是“回炉生”身份特点的要求所在;“利益和谐”有助于教学相长的实现;“利益和谐”是教师积极性的源泉。

一利益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人要生存、发展, 必须要从事获取利益、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彼此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关系。[6]利益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核心。人类的全部社会活动都与利益和对利益的追逐有关。正如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的利益有关”, [7]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和谐社会里, 每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利, 这不仅有利于社会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更能激发和鼓励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 形成科学发展的“活力”。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 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对利益的追求, 在教育过程中充当“指挥者”和“命令者”, 把自己放在一个“万能”的主导者的地位之上。教师常常不考虑学生的利益需求, 向学生灌输自认为“好的”, “有益”的东西, 并以自己的教师身份和知识经验强制学生接受和顺从自己的选择, 剥夺了学生自由选择自身利益需求的机会, 忽视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学生作为社会人, 是独立的主体, 不仅具有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 也具有自主选择、追求利益的需求和权利。因此, 在构建高职“回炉生”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理解学生的利益追求, 保障其利益需求的表达, 采纳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 促进学生利益的和谐发展。

二利益和谐是“回炉生”身份特点的要求所在

“回炉生”之所以要“回炉”, 根本原因是想在高职院校学习、掌握一门技能, 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提供一技之长。可以说, 他们的学习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明显的功利性。

接受“回炉生”的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订除了受国家的教育目的的制约、制订者的教育思想、理念等也是应当考虑的因素, 更涉及到社会的需求。正是许多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趋同化, 不结合社会、时代发展特点, 从而导致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 一方面有工作没人做;另一方面有人没有工作。所以, 高职院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要各具特色, 不要盲从和随意, 要切实际, 具有针对性。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考虑到“回炉生”的特点, 他们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缺失的是实践、技能, 因此要注重实践操作。

为了保证“回炉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提高“回炉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清“回炉生”的特点, 树立实用的培养目标, 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课程改革, 促进“回炉生”利益的和谐发展。

三利益和谐是教学相长的基础

现代教育强调师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师生利益的和谐。利益和谐首先要求师生双方共同付出, 和谐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共同努力、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作为教育者, 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在教育过程中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教育素养, 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思想动向, 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法、撰写教案, 认真上课、批改学生作业, 对成绩差的学生还要利用课后时间补课与辅导, 促进学生学业进步。作为受教育的学生, 必须加倍努力、刻苦学习, 听从教师的教导, 主动理解教育教学内容, 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学生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如果教育质量出现问题, 不应单方面追究教师或学生的责任, 不能单纯归因于教师的教育不力, 也不能完全责怪学生学习不用功, 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维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利益和谐其次要求师生双方共同获益。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获益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获得了知识、掌握了社会规范、能力得到培养、身心健康发展, 掌握了谋生的手段。特别是“回炉生”在技能上的提高是直接而明显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有所获益, 包括在学术水平上的不断提高, 工资待遇上应当不断改善、职称和地位不断提升。当然教师的获益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 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理解与尊重,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师生的相互获益为维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提供了基础。

四利益和谐是教师积极性的源泉

传统的教育理念, 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蜡烛,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把教师看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这似乎是对教师的最高赞誉, 但事实上也伤害了教师的根本利益, 甚至剥夺了教师的基本生存条件。在巨大的光环下, 教师只能无条件地付出, 不能获取;只能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学生, 不能向社会有任何的索取。这种教师观, 一方面造成了大量教师的流失和身心疾病, 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行,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正常师生关系的扭曲, 教师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学生, 自然也就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学生身上, 他们对学生往往提出过高的期望, 一旦学生不能达到则进行体罚, 由于他们没有从学生乃至社会获取什么, 所以他们在强制和体罚学生的过程中显得心安理得, 最终受到伤害的当然还是学生。

因此教师树立“利益和谐”的理念, 不仅使其能够尊重“回炉生”功利性的学习目的, 更能坦然面对自己对利益的追求, 获取自己应该获取的报酬, 体验到社会的公平、公正, 最大程度的调动其教学的积极性。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些暂时找不到适合自己工作的大学生, 能理性地对待自己, 改变就业观念, 拓宽就业视野, 独辟蹊径, 另起炉灶再学习, 通过“回炉”读高职院校, 学得一技之长, 为自己打开另一条就业、成才之路。其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高职院校应根据“回炉生”的特点, 以“利益和谐”为关键,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所需之人, 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昆仑.利益和谐:科学发展观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0 (1) .

[2]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60.

[3]黄英, 叶泽来.略论利益关系与社会和谐[J].中国集体经济, 2012:10.

[4][5]时金碧, 程相娟.由大学生‘回炉’技校现象引发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9) .

[6]黄英, 叶泽来.略论利益关系与社会和谐[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10) .

上一篇: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下一篇:美国中学生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