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课教学设计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国学课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课教学设计 篇1

2017小学国学课教学工作计划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会知道古代先人的的教诲,领略到中国流传几千年文化的艺术。

二、教学目标:

1、在完成原有的学科课程,保证学习质量的基础上,突现“国学课”的特色。

2、学习《弟子规》进行童蒙养正教育。

3、学习《千家诗》扩大学生识字量

三、教学重点:

4.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5、培养思维活跃、心境平和、有自信、会自省、能自学、敢大胆展示自己的学生。

四、进度安排:

第一学期

三月——五月上旬:学生熟读1-8课文,拼音能读会写;《声律启蒙》熟读于心并落实于实际生活当中。

五中旬——七月底:学生熟读9-17课文,精讲课文,完成相应的习题;温习《弟子规》,继续监督其落实情况;学习《神童诗。卷首语》。

《弟子规》《千家诗》熟记于心,继续监督《弟子规》在生活中的落实情况。

(注:在第二学期期间,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同时进行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交际能力、看图说话。)

五、辅助活动:

1、开学初进行学生识字能力、阅读兴趣、品德行为的摸底调查。

2、学期末进行学生识字能力、阅读兴趣、品德行为的对比调查。

3、每周对学生落实《弟子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表彰优秀的同学。

附:

教师跟进要求:

1、熟读《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经典。

2、不断查找、阅读相关教育教学资料,主动与同行、专家探讨交流。

2017小学国学课教学工作计划2

一、教材的选择。

《三字经》涵盖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及伦理道德,言简意赅,非常方便学生学习,具有传授知识和传播伦理道德观念的双重功能,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是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因此被称作“蒙学之冠”,全文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字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比较适合一年级的新学生,通过学习他们可以认识一些字以及多音字等一些基础知识,若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本学期二年级学习《千字文》。《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北宋千字文被视为狮子教育的重要一环。它不是简单的担子堆积,而是咏物咏事、条理分明、通顺可诵的韵文,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因而便于识读。《千字文》短短千字,字不重复而能做到包罗万象又颇具纹理,难能可贵。

三年级学习《笠翁对韵》。《笠翁对韵》分为上下卷,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对应,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队,节奏明快,琅琅上口,从中可得语音、修辞的丰富知识,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

二、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千字文和笠翁对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2017小学国学课教学工作计划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四、教学活动。

本学期将举行国学朗诵比赛,将以班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小学国学课教学设计 篇2

(一)研究的背景

1.国内经典,国外发热

台中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博士独具慧眼,经过25年深入思考和10余年家庭小规模实验,于1994年1月在台湾正式公开向社会推广“儿童读经教育”,从1994年至今到中国内地和海外进行过上千场次的儿童读经演讲。在王教授的倾力推动下,全球掀起了读经热,台湾有上千万学生参与国学经典读经,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等有数家全日制的国学经典孔子学院,日本幼儿园小朋友会背论语,而国内只有300多万人参与暑假短期读经班,海外国家的国学经典热超过本土。国学经典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老祖宗的传统文化精华在国外颇受推崇,在国内却受冷遇,这对中国的软文化、国民素质乃至国基根底带来了严重影响。

2.经济腾飞,道德失落

圣贤著作是集道德和智慧精华于一体的文化宝典,历经几千年,由于其内涵丰富而历久不衰,今受冷遇致使国民道德失落,官员操守、职业道德、商业道德、平民素质日益低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民道德却一落千丈,精神荒芜,杂草丛生;商业道德因失乐园而违规违法频现,职业道德因少有约束使贪污腐化常见。圣贤经典若束之高阁道德园地便会毒草蔓延!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实社会看重经济忽视道德,物质富有精神匮乏,致使违法犯罪触目惊心;然法制有限,若再不以圣贤教诲洗涤道德诟病,使青少年得以健康成长,国基未来便岌岌可危!

3.国粹精华阻于应试

国学精粹在国外被弘扬光大,在本土却行走在校园之外的小径上,只有单篇古典名著穿插在大中小学的教材中。圣贤之书传统教材在应试教育的门槛前踯躅不前。且不说国粹在开启心智、怡养性情方面对人终身受益,就是在夯实语文功底等其他方面的综合人文涵养的提升,也是其他教材望尘莫及的。教育最高境界不是用圣贤教出圣贤,而是平民也能教出圣贤,平民若用圣贤之书也必能教出圣贤之才,孔孟便是最好的例证。学生若能在小学阶段系统掌握国学古文,其文学厚度足以涵盖初高中大学乃至人的一生;现在中小学课内课外家教辅导雪片似的练习纸,其所获成效不足国粹滴水,结果只是苦了学生、穷了家长、富了家教!学生在这么美好的青春年华宝贵时间里,却似机器一般日日做着零零碎碎的文字数字游戏,日久便人情冷漠、不善感恩,只学得身心俱疲、羸弱多病,体力、意志力都不堪一击,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无异于自戕!应试教育牵制了教师绑住了学生。学校和教师若不能慧眼识珠大胆创新,便难以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4.短期读经利弊参半

目前国内暑(寒)假儿童短期读经培训班比较普遍。培训时间两周左右,最多一月。集中时段读经培训,利在专一:集中精力心无旁骛一门心思,速学速记;弊在枯燥:整日读经枯燥乏味,犹如老学究,虽有学问却少创新活力。小学生天性活泼,犹喜自然亲近动物。终日闭门读经成人亦会乏味生厌,何况缺少定力的小学生。短期读经不具计划性和系统性,缺乏连贯性,不利于知识衔接和积累,已学知识缺乏运用空间。就读经效果而言,最好是有计划地系统地日日定时定量,100字左右为宜,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内容及定量应考虑学生可以接受并完成。

在上述背景下展开研究,将国学经典引入小学全日制日常教学中,凸显出本研究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1)聆听圣贤教诲,提升国民素质。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营养却很贫乏,尤其近十年贪官不绝,商人昧心,市民庸俗,国民素质道德修养整体滑坡,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道德水准不能同日而语。如何拯救失却精神灵魂的国民,如何让我们的青少年在诗书氤氲的礼仪之邦健康成长?惟有国学,惟有国粹,惟有聆听圣贤教诲!物质丰富不失精神营养,硬件先进软件也优秀,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胜出国际,坚如磐石。

(2)积累圣贤经验,丰富专业内涵。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有博大的爱心,其次要具备高超的育人技巧和深厚的专业内涵。身临一线的教师确实非常辛苦,小学教师周课时多,日均三节,学生小,每天轱辘似的转,还有让人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的各种比赛、公开课、论文课题和博客,教师疲惫不堪,身体透支,健康堪忧。初高中的升学考压力也让教师喘息不得。如能少些各种可有可无的比赛和论文课题,使语文教师能有时间和精力潜心于圣贤经典的学习研究,不断丰富厚实自己的专业内涵,当其积累到一定厚度,育人技术、处理教材的水平和把握教材重点的能力便可居高临下轻松获得,所谓厚积薄发是也;因自身内涵功底不深,教师育人尤其教书就会倍感吃力且效益不佳,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捷径。

(3)定位圣贤标杆,培育创新能人。如果学生的学习也算是一个行业,那么各行各业最苦的便是学生和教师。早上六点起床,晚上要完成机械重复的抄写和各种各样的练习。学校减负了,学生下午四点左右一定要离校了,家长却担心了,于是花样频出的家教应运而生,有离校了的作业辅导班,有双休日的提高班,家长看别人的孩子去了,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后,于是都蜂拥而去,无知的家长真正苦了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教效果如何姑且不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已被严重扭曲。如果能购一台国学听读机,家长即便是文盲,只要能让你的孩子每晚听读记诵一段经典国学,日积月累,你的孩子便能成为具有圣贤品德和智慧的能人,也省却了家长许多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和财力精力,让孩子从圣贤语录中自醒自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提炼,这是经过几千年中华文明证明了的最有效的教书育人的方法!只有在小学打下厚实的国学基础,再辅以现代的科学知识和自由思想,才能造就出国内国际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国内关于同类研究的综述

(1)国内同类课题研究以暑(寒)假短期读经班为主。如浙江孔子学院读经学校、北京在谦学堂等;也有个别以国学经典为特色的全日制学校,如浙江丽水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也有为数较多的地市级暑期读经班,如济南、南京、北京、宁波;具有个人盈利色彩的暑期私人读经班,如北京君谦学堂、玉城公园读经班等。期间也有具有一定学识和见识的父母教子读经,也是个案而言。

(2)应试教育的重压使教师难以钟情经典启蒙。许多公立学校自身有一定国学功底的语文教师在早自修都安排了一定篇目的国学背诵,但终因考试竞争压力不能在教学内容及读经时间上彻底放开,早自修能够安排《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的教师还是具有一定胆识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教材为中心,学校课内外经典篇目阅读只是少量延伸,对于恢宏磅礴的国学经典来说终究是杯水车薪。

综上所述,儿童读经班虽名目繁多、形式各异,但短期居多终有不足。寒暑假短期研究成效显微,学校定量研究裹足不前,家庭研究大多随心所欲。博大精深的国粹经典,应该具有一定规模的长期系统的学习计划,从幼儿园或小学开始启蒙,循序渐进安排教材,在开启心智孕育智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人文道德情操,为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研究儿童读经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日读经量,教师首先要备课熟悉经典教学内容。二是研究儿童读经方法,以王财贵教授《简易三百读经法》为蓝本,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变通。三是研究教师读经教学所积累的材料,提炼研究成果或经验教训。

1. 小学生各年级读经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学习内容(幼儿启蒙):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孝弟三百千》;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开启智慧):三年级《论语》《孟子》《老子》,四年级《庄子》《易经》《诗经》;第三阶段学习内容(厚实底蕴):五年级《唐诗三百首》《书礼春秋选》,六年级《古文选》《诗歌词曲选》。

2. 儿童读经教法研究

一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基本遵循王教授《简易三百读经法》,就是“每天一百字,读一百遍,每人一百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根据研究对象不同情况实施变通。读经不同于一般知识的学习,读经重在了解,更重在接触熟悉,只要多读,自有浸润,自有感发,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也。但是就目前阅读对象小学生来说,机械重复阅读100遍,儿童会因枯燥而厌倦,因教法缺乏新意而不能持久,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遵循儿童的记忆和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来安排阅读时间、阅读量、阅读内容。二是遵循儿童记忆及心理发展规律。12岁前是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王教授的理论是,在儿童12岁前,将大量系统的国学经典从幼儿启蒙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逐步储存在大脑里,根据儿童记忆及心理发展规律,每天二三十分钟,不要求讲解强记,只需反复朗读100遍便可记住。就这样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到儿童长大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时,这些储存的记忆之精华便会如春草苏醒自然理解。王教授以他25年的思考和20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个研究的可行性和成效。

3. 教师同步跟踪研究

及时记录学生阅读、识记、巩固(遗忘)等不同情况及相应措施和经验,汇编儿童读经点滴成果。

四、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其一,课题自身魅力。古代经典是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精华,自古代代承传,自清末沉寂百年后全球掀起了读经热,体现了经典文化恒久的魅力。研究有据可依,理论依据充足。其二,前人经验可鉴。有台湾王财贵教授积25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作为支撑,使本研究根基厚实。王教授的《简易三百读经法》已使全球几千万读经儿童受惠,有法可学,研究可操作性强。其三,记忆年龄最佳。12岁前是儿童记忆的最佳黄金时间。汉代刘向在《说苑·建本篇》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若少而好学一生都会阳光普照。从记忆效果来说,少年的记忆如刻在石头上,中年的记忆如刻在沙滩上,老年的记忆如刻在水面上。少时的记忆终生不忘,在最佳的记忆年龄储存一生受益的东西,一辈子享用不尽受益不尽,这是最大的智力和财富的投资。其四,教学时间充裕。只要充分利用“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早自学,教师精心备课,精简内容只讲重点,完全有可能节省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在课尾温习巩固早读内容,不需要另外安排实验时间和实验教师。若能巩固每天100字的记忆,学生在校学习的收获将比不读经的学生多几十倍,六年坚持下来自然成才了。其五,无需硬件设备,只要具备人手一册教材,有听读机更好。无需任何高级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设备简易,研究便利,可行性强,应用范围广。

摘要:国学经典乃国之瑰宝,沉寂百年复起台湾蔚于世界,国内研究却寥若晨星,又国民素质低下、职业操守失德,学生苦于应试、低能羸弱、内心冷漠,凡此种种,在课内引入国学系统阅读意义非凡,若坚持不懈必受益终生惠及家庭社稷。

如何提高国学课的教学有效性 篇3

一、国学教育现状

随着国学一词的出现,掀起了一阵“国学热”的狂潮,那么,在小学阶段的国学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只是要学生将课本中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未向学生解释国学的含义,学生对于国学也只是停留在背诵学习的基础上,往往只是知道其中有哪些词,有哪些句子,但却不知其真正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让学生觉得乏味,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根本不会有大的收获,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一)课程选材不合理

在国学教育的选材当中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只会按照自身的要求去选择教学材料,学生对于教师选择的材料会很陌生,学生不容易懂,很多教师往往不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教学材料,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再加上教师本身缺乏对国学的认识,不能很好地将文中的深层含义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在国学课堂中没有重点,只是背诵课文,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也会大大降低。

(二)教师自身对国学的概念认识不清

许多教师自身对国学的概念认识不够清楚,教师只觉得国学经典也就只是《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书籍,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将教学定位在这些文学当中,选材也只是使用这些书籍当中的文章。殊不知国学还有很多的名著,如《山海经》《尚书》《春秋》《左传》《战国策》等书籍,因此,很多教师对国学的认识不够充分,不够明确。

二、提升国学课的教学有效性

(一)合理选择教材

小学生由于心智还不成熟,因此,教师在选材的时候要依据学生的需求,依据学生的素质来选材,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才是真正的学习者。教师在国学教育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教师本身也要积极补充知识,对自己不懂得问题及时的进行查阅,在教学中要将学生不懂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听,而不是随意地让学生自己解释,这样只会误导学生。小学教师在国学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对国学要有一定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新课改当中的教学模式,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国学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师的职责便是教书育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我国的国学是很丰富的,有很多的经典名著,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三、教学过程中要诵读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背诵,更要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经典文化中的深层含义。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背会了,但不理解含义,也相当于白学,因此,教师要注意向学生解释其中的含义。如,《弟子规》的教学中,教师要将文中每一个句子的白话文含义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学生边读边理解,这样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才会将知识吸收到自己的脑海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学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便无法很好地背诵,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结合合理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提升小学国学教育的有效性。

国学经典诵读课教学总结与计划 篇4

一、教学成果总结

经过老师与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一个月下来,国学经典诵读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现详细说明如下:

1、论语《学而第一》篇,赵心镜小朋友第七段,十三段,十五段,不太熟练,需提示,其余能够背诵下来;马博洋小朋友第一段比较熟练,其余需提示,可以背诵下来:李梓睿小朋友第四、八、十、十三、十五段不太熟练,需提示,其余能背诵下来;孙小慈小朋友每句需提示,可以背诵下来。

2、论语《为政第二》篇,赵心镜小朋友第一、二、三、四段熟练,第五、六、七、十、十二、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段不太熟练,需提示,其余能背诵下来;马博洋小朋友第一、二、五、十一、十二、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段熟练,第三、四、七、九、十、十六、十七段不太熟练,需提示,其余能接诵下来。

3、论语《八佾第三》篇,赵心镜小朋友全篇熟练,几乎不用提示,全篇能诵读;李梓睿小朋友熟练,几乎全篇能诵读;马博洋小朋友较为熟练,个别段落需提示,其余能接诵下来;孙小慈小朋友,每句需提醒,可以全篇接诵下来。

4、论语《里仁第四》篇,赵心镜小朋友熟练,几乎全篇能诵读下来,李梓睿小朋友熟练,几乎不用提示,全篇能诵读;马博洋全片较为熟练,个别段落需提示,全篇能诵读。

5、论语《公冶长第五》正在学习中。

二、近期教学计划

根据中班小朋友的实际学习情况,老师制订如下学习计划:

1、每周抽出一节课复习已读篇章《八佾第三》和《里仁第四》

2、每月月底对所有已读篇章复习巩固一次。

3、每个星期五上午对小朋友们检测一次,以帮助巩固已读章节。

总之,老师将一如既往地带领小朋友们多读多诵,总结经验,取长补短,真正使得小朋友们成为国学经典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国学经典诵读课教学总结

国学经典诵读课作为我国的重点课程,他将东西方优秀文化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小朋友们通过口诵、目视、耳听、熟记、成诵的方法把国学中的精华灌输至身心,使之成为小同学们的精神食粮,而《论语》作为国学经典的重中之重,所以孔子文化早教园把《论语》作为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内容,经过几个星期的言传身教,总结经验,回顾过去现就近的一些情况简单做一下总结: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孔子早教园中班现有四位小同学,由于来园学习时间及入园前的基础和年龄存在差异,赵心境和马博洋两位同学的基础较之孙小慈和李梓睿要好些,也更愿意朗读。李梓睿小同学上课虽然比较认真,但令人头痛的是他不太愿意吭声、不愿意放开喉咙大声读书。糖糖是个性格比较活泼的小女孩,他很招人喜欢,无论是老师还是小朋友都很喜欢糖糖。糖糖天生好动,上课也奈不住性子,认字也很活跃,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认真,可是他自开学来认识了101个字。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孩子上课奈不住性子并不代表孩子没有认真听讲,或许他有自己的方式。针对四位同学的自身特点,老师将因材施教,让每位同学都能跟上节奏,以便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二、教学成果总结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经过老师与小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几个星期下来,同学们的经典诵读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现详细说明如下:

1、论语《学而第一》篇:赵心境小同学第七段、第十三段、第十五段不太熟练需要提示,其余可以背诵下来;马博洋小同学第一段比较熟练,其余需要提示可以背诵下来;李梓睿小同学第四段、第八段、第十段、第十三段、第十五段不太熟悉需要提示,其余可以背诵下来;孙小慈同学由于年龄较小,比他们读的时间短,在背诵时只要提醒就可以被下来。

2、论语《为政第二》篇:由于朗读的遍数不够多(只有六十多变),四位小同学都是部分能诵,大部分都需要提醒。

小学国学经典《论语》教学设计 篇5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习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习。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听国学课有感 篇6

——明光华

上星期,我小学部全体师生有幸参加了一堂国学鉴赏课,老师和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各种问题,参与积极,可谓收获颇多。

年轻有为的李老师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小时候学习的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学习经典,有利于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的动力。

整堂课,李老师都围绕安仁古街上一处“愿学堂”三个字展开,从甲骨文剖析字义拓展到老师的教学方法,孝道,学生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等儒家经典名言;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是自己愿意学的,学习是发自内心,是心灵本能的需求。学习国学经典,培养老师和孩子们的习性,志存高远,海纳百川。现代社会在西式教育充斥下,如何复兴民族文化,互联网与国学结合,经典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听了这节课我的收获有两点:

一、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首先,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其次,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小学课堂里的国学经典教学 篇7

一、确定适合的经典阅读内容

要想使小学生能充分品味到国学经典的饕餮套餐, 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和语言学习特点, 选择适合的经典阅读篇目, 编写成校本教材, 让老师清清楚楚地把握教学内容, 把最美好的经典献给童年。

2009年10月, 笔者曾对本地区的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学校是35所小学和36所幼儿园。其中调查的一个问题是:“你校学生有没有校本国学经典阅读教材?”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3所小学开发了专门供学生“阅读”或“诵读”的校本教材。另一个问题是:“你在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教学中碰到的困难有哪些?”老师们普遍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寻找、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我们的研究找到了起点, 从研发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篇目开始做起。

下表是某小学研发的一年级学生的国学经典篇目。

从表上看到, 阅读篇目三个来源:语文教材篇目、课标篇目、国学经典篇目。语文教材篇目指语文教材内里出现的要求熟读、背诵或者默写的古诗文。课标篇目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优秀古诗文篇目, 在“附录”中列出了136篇 (段) 。我们把这些篇 (段) 进行整理, 根据作者或内容方面和教材的关联程度, 编入各个年段。国学经典篇目主要借鉴了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编著的教材,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 (十二册)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系国家985工程项目子项目“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题组审阅通过的教材。小学低段一、二年级主要选学传统蒙学的内容, 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四部经典蒙书;中段三、四年级选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四书》;高段五、六年级选学《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历代美文选》。这样一种内容安排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经典阅读篇目的编制具有灵活性。小学生学习经典有的从一年级开始, 也有从二年级、三年级、甚至六年级开始的, 每个年段都研发了适合该年龄段学生阅读的篇目。在研发篇目的基础上, 有能力的学校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给学生使用。

综观国内同一研究领域, 出现了一些学校有校本国学经典教材, 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整体实施的非常少。从表上看到, 本地区小学每周有1节阅读指导课, 实验学校每天保证学生有不少于60分钟的阅读时间, 实现了国学经典教育列入课程表, 走进课堂的目标。

二、把握适切的课堂教学目标

国学经典作为小学的校本课程, 依据小学生语言学习特点, 我们从以下六个维度确定小学国学课的教学目标:

识字目标。文义理解。知识积累。文化感悟。联系实际。

六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还要体现不同年级的要求, 契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整体上看, 小学六个年级十二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大体如何把握呢?

一二年级学的是蒙学经典, 根据初学者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 在教学目标上当以诵读为主, 其它目标作为辅助目标, 要适量、适当、适可而止。其中, 识字的要求是只识不写, 为诵读服务;知识理解点少而浅, 突出趣味性;文义理解、文化感悟则只需在诵读中有所点拨即可;联系实际, 可以较为独立, 注重从经典出发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不必过于强调与课文的联系。

三四年级学的是“四书”,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目标上要以诵读、知识积累和适度理解为主, 其它目标作相应改变:诵读仍是重中之重;识字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文义理解成为重要内容, 不过要选取适量适当的对象, 要与诵读结合起来, 在诵读中理解;知识积累也是重要内容, 当然, 仍然要注意知识的数量、难度;文化感悟不必刻意为之, 只要有所点拨就行;联系实际方面, 不仅要注意行为规范的纠正, 也要开始注意价值观的培养。

五六年级, 开始学子、史、集, 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理解能力, 有了一定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目标上要在诵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适当偏向对意义的理解和对精神价值的感悟。识字可由学生独立完成;联系实际则要着重培养学生将书面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能力。其中, 可适当将文义理解与文化感悟结合起来, 从教材的选文中理解经典的内涵, 感悟相应的文化命题。

综上所述, 小学国学经典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这样一个目标网络:横向上是识字、诵读、知识积累、文义理解、文化感悟、联系实际六个方面, 纵向上是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层次。这是根据国学经典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所作的判断。

三、探索适宜的经典教学方法

传统的蒙学阅读教学可借鉴的历史经验有以下两点:一是强调“晓文见意”, 二是强调“熟读成诵”。办法是讲、贯、读、背、温。蒙学教学重背诵不重理解, 重训练不重兴趣的现象比较普遍, 训练方法程式化, 追求形式, 束缚思想, 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沉痛的教训, 是后人要引以为戒的。

现代课堂经典教学方法离不开讲、读、背、温。但是方式方法要发生演变。

讲:一是做到“精讲不贯讲”。精讲:只讲理解重点和古今易混之处。不贯讲:不逐字逐句讲。二是做到“讲准不讲深”, 即讲明意思, 但不追根溯源, 引经据典。三是做到“读讲结合”。四是做到“趣味讲解”。知识的讲解要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低年级的学生对生动的图片视频、有趣的故事、好玩的游戏感兴趣, 高年级增加学生的想象、体验, 感悟, 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甚至高峰体验, 从而喜欢经典。

读:诵读为主, 情趣悦读。这里要分清“朗读、朗诵、诵读”三个概念。朗读, 是将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言语活动, 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朗读是教学形式, 而朗诵是艺术表演形式;朗读的语言必须接近自然真实的生活语言, 朗诵的语言形式则较为夸张, 往往还需要借助表情、手势或配乐等手段来增强表演的艺术性。诵读, 介于朗读和朗诵之间的一种形式。诵读与朗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诵读不仅强调了读, 而且强调积累背诵。诵读有节奏美, 音韵美, 在经典教学中处于首要和核心的位置。

背:活记乐背。一是当堂熟读成诵, 不增加课前或者课后的学习负担。二是发挥游戏教学的积极作用。如“对对子”“变一变”“联一联”等游戏, 能迅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猜一猜”“诗句接龙”“一口气读几遍”等游戏, 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复读机”“同声翻译”等游戏,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逐步熟悉所的内容;“小小指挥家”“小小播音员”等游戏, 能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温:一是“在艺术活动中默”。把学过的经典内容作为书法练习内容描摹, 在“造房子、跳皮筋”的课间游戏中传唱, 经典的积累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是“在校园环境熏”。学校建筑古色古香, 国学教室文化飘香, 墙壁长廊布置经典内容, 铃声变成诗歌诵读声, 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国学启蒙 篇8

【关键词】国学;哲学;国学启蒙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50-02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学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研究这个题目太大,我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只能缩小口径,选取了国学与当前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联系较多的特点,说说个人的看法,角度集中,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的本身的特性,靠船下篙。我从下列三个方面谈谈。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骛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这时,我们应该反思到: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这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孩子,心灵脆弱,自私偏狭,不懂关爱……小学生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中学生因为高考落榜产生自杀的念头。教育本应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们的人生,而实际上,给他们带来危机感让人值得深思。

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自然很多,如汹涌澎湃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实用功利主义的驱使与影响,如西方强势文化话语霸权的渗透与制约,等等。然而,其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固有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承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对体现民族之魂魂的基本载体-国学有无意地采取了忽略或偏激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漠视文化本根做法的后遗症将显得日益严重,这决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而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因此,在今天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呼唤国学的回归,重建国学的学科。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识到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日本这些曾经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或国家对传统文化、礼俗的传承比我们好。今天,我国大陆地区的民间生活更加多元化了。但我们今天的文明,需要更多借鉴古代的文明。我们现在说的“国学”,当然包括传统文化的各方面,例如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蒙童之学、语言、文学、天学、地学、农学、医学、数学与数术方面等,也包括歌舞、戏剧、书法等。国学中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民俗、制度、生活世界的内涵,同时又是中华人文精神之根,是我们民族的终极信念所在,是安身立命之本。“国学”是开放的,包含了历代消化了的外来文化。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文化,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提到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老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提出根据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针对这些近景和远景目标,这些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应该与国学的研究范围是近乎统一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作为平时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国学教育,通过语文课堂与国学启蒙的有机结合,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素养、语文素养。

2 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国学是一个国家曾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是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如何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祖国的传统经典文化,既不耽误他们的学习,不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又不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结合课程特点,小学语文中的国学启蒙主要应该以以下内容为主:

2.1 伦理-德育层面。

德国特里尔大学的文学院长、汉学家波尔教授(他的中国名字叫卜松山)曾经多次说过:“中国有很好的伦理资源,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做人的道理,可惜你们放弃了,没有用这些本土的文化资源教育后代,这非常遗憾!”这值得我们警醒。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伦理共识,那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再严密的法律,代替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进一步说,健康的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恰恰是建立在民众的底线伦理、伦理共识的文化土壤之上的。

国学有很多中的价值观念都应该更多地渗透到现代人的意识之中。例如儒字思想可以与现代政治自由主义、生态环保主义。其实,不管是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美学的等层面的自由,在儒家的论说中都十分丰富,值得发掘。现代的政治法律制度,不可能不建立有德性伦理之上。我们的家庭伦理、社群伦理、工作伦理、企业伦理的建设,都可以在儒学和其他学派的经典中找到资源。在生态伦理、文明对话、国家间与族群间的交往伦理方面,国学资源都大有可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发掘和运用教材中的伦理资源。

2.2 文化-知识层面。

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都是视为当然的,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一个中国人,也应该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可是今天在中国,如果我们让青少年读一点有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书,就会被认为是守旧复古。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而现在很多学生都坦言:对英文学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大于对母语的学习。其实,语文恰恰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是表达工具;文学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更意识到,重振国学,更应是一种大众行为。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启蒙更应从语文基础知识、从学习母语和热爱母语抓起。

3 小学国学启蒙开展的方法

国学精粹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根源,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宽泛,篇目众多,一味地让学生诵读会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这些文字毕竟离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们采取了淡化形式,潜移默化地教学方法。

3.1 用固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清晨,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诵读经典录音《三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可以是配乐的,可以是领读跟读等不同形式,可以是学生自己录制的,让学生天天与经典同行,日日与圣贤为友,让学生在感受古诗文魅力的同时,丰富语言积累,领略祖国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每周固定的读书时间,开放阅览室,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书,引导学生学做读书笔记。让学生在经典中漫步领略,在书海中遨游感悟。

3.2 将国学启蒙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链接.

我们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进行链接语文教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迁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如学习《观潮》一文,我就把它与周密的《观潮》对比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两者在描写潮水时的相似之处,也让学生发现两者描写侧重点的不同。同时,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读过的有关水(包括瀑布、大江、大河、大海等)的诗词歌赋,而我也背诵我知道的几篇诗词,并把它们教学生背。在交流的同时,学生巩固了以前学过的诗词,也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生硬的让学生背诵、学习,而且以这种不着痕迹地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

3.3 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比赛刺激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自开始国学教育与学科整合教学研究开始,我们在班级内部开展了《三字经》《论语》背诵接龙、古诗文的背诵比赛、古代文人故事会等不同形式的比赛,举行诗人词人推介会,向同学介绍自己崇拜的诗人、词人以及推崇他们的原因,并向同学推介他们的优秀作品以及自己喜欢的作品。另外,学校也应该结合国学启蒙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了古诗文背诵比赛、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给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国学课心得体会 篇9

陈彩云

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篇二:国学培训心得体会

国学培训心得体会

联谊完小 张丽娜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恒古常青。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腾冲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学培训,通过3天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切身感受到国学中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品味一下,确实受益匪浅。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做到积极借鉴汲取前人经验与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加强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

变化气质,涵养德性。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

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二、坚持培养,激发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德音老师说过校园里每天听一段国乐,读一段圣贤书,做一段国学保健操慢慢熏陶,慢慢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间久了就能熟读成诵了,她还推荐了《菜根谭》一书。

三、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感悟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加强学习,提高国学认知水平

我原以为国学就是《老子》、《孔子》。这一次培训听了罗艺峰教授的《在听中领悟世界---中国人的听道》的讲座让我知道原来听也是国学,再听到罗守诚老师的笛演奏,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并且连续不断的吹奏了两个多小时,让我震惊。国学里居然蕴含着那么多动听的国乐,我真的是太浅薄了,这让我深

这几天的国学培训,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吸取营养,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篇三: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参加了教育局举办的国学讲座,感觉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自于平凡的道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

国学知道德行天下的道理,“俗云: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德才兼无,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怎样才能得人心,就是以他人之心为心。以儿女之心为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为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为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为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为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为心,就是“妇顺”,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君仁”,以领导之心为心,就是“臣忠”,以

朋友之心为心,就是讲信任;以学生之心为心,就是讲师德。以他人之心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爱世人的情感就诚恳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华一分。唯德能感动人,能得人心。感动一家而家齐,感动一国而国治,感动天下而天下平。中国圣贤经典究天地自然之道,旨在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道心,匡正人的欲念。所谓正心诚意慎独修己,归根结底,就是造就优秀的个人品质,至善的品德。以德率人,则好的精神产品和好的物质产品也就不劳督促,自然产生了。

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深入开展“学国学、思先贤、树正气、扬美德”活动是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说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举,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以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五千多年的方化内涵为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所担负的责任,我会尽可能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道理传播给孩子们。篇四:国学课心得体会

国学课心得体会

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接受新的教育方法是每个教师尤其是一个山区教师的渴望。带着对新学校、新的教育环境的向往,我参观了新学校的校容、校貌,听了我有生以来的几节国学课,下面就国学课做一个肤浅的评价。

10月16日上午我们在xx实验学校听了三位老师的语文课,黄茜老师所教的识字课,首先老师教学生学习汉字金、木、水、火,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变成部首后汉字笔画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几个形声字,这样教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音形义的联系,对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好处。在汉字的书写时该老师也为我们作除了榜样她先让学生观察汉字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描红,再到书写,老师指导到位学生练习到位。17日上午

第三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徐素蓉老师所教的《房子》课。该老师首先复习朗读了《四季》,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新课,感受深的是该老师很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能有效地分配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生如合共同学习,如何握笔及时纠正学生写字时不正确的姿势。在回答问题时及时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该老师甚至示范和别人交谈时彬彬有礼的姿势。在朗读课文中学生注意了节奏、重音和语调,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我们学校是一所山区学校,我们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印的义教版教材,我们从事的是大众化的教育,我看了xx实验学校的学习目标及教材,感觉教学内容针对我们农村来说太难,坡度太大,学生是否会不容易掌握。

黄老师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从街道、商店的标识上或其他书籍、资料中找一些同偏旁的字积累下来,在教室的一角建一个展示台。展示他们的成果,让他们体会学习的快乐,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还有徐老师的课女性化太重(不知是否与教学的内容有关我的错误想法),我们生活中需要沉静、温温柔尔的护士、心平气和的心理学教授,但更需要果毅勇敢的警察、解放军战士,教风‘“硬朗”的老师风格在徐老师身上体现有点太少。

时间太短,我对xx只是高山仰望,尽管我们是农村,可用xx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我会不断学习。篇五:我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上一篇:无聊的日子作文800字下一篇:初中作文:夏的眷恋